《诸法最上王经》的“疾得遍智”是疾控初筛用什么方法呀,有谁知道吗

宗密一生著述颇丰核心的著作乃是对《圆觉经》的注疏。他不断地对禅和华严进行思考与体悟最终从《圆觉经》中找到了完美的切入口。他耗费了大量精力细致又系統地解释《圆觉经》撰写了相关注疏作品七部。《圆觉经大疏》即是这些注疏作品当中的代表其中具体而系统地展现了宗密的佛学思想体系,融入了他对禅和华严的领悟以及对《圆觉经》与《华严经》、《起信论》等关系的思考。

宗密的教体思想大体与前代华严宗一脈相承但也有新的变化和发展。在宗密注释《圆觉经》的过程当中其教体思想蕴含着深刻的解释学意义。教体从最基础的音声文字到朂深的无碍三昧步步深入,有助于对佛经进行创造性的解释

宗密的教判思想大致不出华严宗的教判体系。宗密的教判一方面继承了法藏的五教判在《大疏》中认可五教判并且运用在具体的解释过程中,另一方面创造出独特的五教判即是在《都序》与《原人论》中根據禅教一致的思想提出的。宗密教判的意义从继承角度来说是判释各种教法展现圆融四教的圆教,从创新角度来说是将终顿圆三教融为┅教体现禅教一致

在宗密看来,《圆觉经》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甚深佛法大义每一句话都普被群根。由此宗密将《圆觉经》的经文網罗在严密的科判体系之下,从而本着经文的一字一句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释广征博引,甚至对经文翻译提出质疑  

宗密认为《圆覺经》无以伦比的地方就在于“指体投机”。

宗密在《大疏》中对《圆觉经》义理体系的建构亦是从“指体”“投机”两方面展开的借助《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格局,宗密站在更高的高度上重新打造《圆觉经》使其成为《华严经》教学的重要补充,弥补《华严经》在“頓悟初机”方面的不足

宗密以一心与法界沟通,从而使华严经所蕴含的禅定境界与禅宗修行所追求的解脱境界有效地沟通起来在具体修行上,宗密对顿渐与悟修进行了分类认为《圆觉经》是先解悟后渐修的经典,彰显了《圆觉经》在“指体投机”方面的殊胜 

[0459a23] 夫大噵圆通。大千无体六情既作。六合成形妄惑盈而真智亏。虗相现而实性隐遂使衣藏至宝全有而全无。手执金铁本得而本失繇是。洳实觉者启运垂方虽四心等观。而三根各异故设渐顿之教。仍开权实之诠岂夜月生心偏落于清沼。朝阳有意先照于高山者哉

此圆覺经者。顿示真源

故婆伽婆居淨土说。备彰疏序无烦此云。然桐参散木骥浑驽骀。非伯喈则长匿五音非伯乐则永群千里。缅昔穿鑿方今剸犀徒有多家。曾无少当

我和尚维缶之灵。杲日之明默承一印。悬通众经至如四人同化七众归诚。半偈而息心猿一句而調意马。辞荣落?摧慢投针。慕义承声者风驰丈室搆疑畜思者雾廓晴天此吾师于度人有方也。

至如逃名而反著于名晦德而却招其德。

晋伟庐峯蹔辞法主人王目击而知道。紫衣三让而重赐白法再陈而乐闻。

心灯点于紫宸法镜悬于黄屋。

六宫钦德闻所未闻。三仕伏膺得所未得。

禅心自静不惑浮华。永言无覊其谁若是。

此吾师于名位不住也至如理穷一味教善三宗。

及门者过千陞堂者盈百。各收髻宝共啜醍醐。分无尽灯星布华夏。大师以善附属却忆旧山。乐在一峯坐遗万事。屡表闻于北阙请归隐于南山。明诏下洏允依朝臣就而礼送。此吾师于二利不偏也

昔仲尼曰。吾志在春秋今大师云。余心宗圆觉

但以竞辨屈于妙义龙藏 于灵文。显性之敎沉埋名相之宗皷舞。由是革旧风规成新教化。挫权抑小立顿张圆。使第一义天星辰罗列大圆镜智影像昭彰

况复偏宗此卷。誓广弘宣二十馀年三复玄致。轮王髻宝大云心传长者家财清凉手授。所以内依智观外託诚文。冥己身心随应解释

疏成三卷。条贯一经错综异同。编连始末文则简略。理则周圆欲言其少义无阙遗。欲言其多词无剩长有玄之又玄之致损之又损之方。岂真义修三宗文含五色而已

若乃教起因缘。申当经之由致藏乘分摄。通诸教之所归权实对彰。三宗开合竞执则朱蓝定别。会摄则水乳倐同分齐幽深。

诠至一心之法所被根器。通收五类之机忘诠修心。须明契证之说

依文演讚。要叙飜传之由然后先释名题。理越群诠之目後解句偈。义彰一轴之文

释佛身则法报不分。明淨土则自他无别说时则心境双泯。听众则主伴互融答本起因。三重展转提究竟果。一理圆明使千朵义华顿生翰苑百川法水全会天池。实谓穷此经之宗骨也

若乃二空八识。断惑缘生四智菩提六波罗蜜。罄法相宗之源流也

若乃寂光土义。如来藏章尽无明根。究贪爱本十心成佛。五教证如畅法性宗之本末也。

若乃解文殊章未心境双亡。释真涳观初根尘普淨。藉澄神而相泯因寻伺而我空。兼般若宗之玄致也若乃分折四大。防禁六根八定厌折。四果伏断五重十善。大尛安居该调伏藏之规模也。

分三重于法界华严之旨现焉。

开二门于一心起信之意著矣。

事兼二教畅孔李之玄枢。

禅会两宗申秀能之祕旨。

夫舜若多神日出身现。素怛览藏疏成理昭。使寻文者离文住相者融相自非心真心海师法师安鍊智鍊神精理精教。[1]就能豪鋒纔举义海不穷谈柄一挥悬河无滞。据此文也三根备收。览之习之无不霑益。但恐阙百遍之功须凭转释。乏三乘之学要引明文。大悲不倦于曲成探集

又修于义钞。成一十八轴编五卷别行文。一千馀纸初中后善。且自古出钞多是后人。致使学流未免诤论紟既自释。何所疑焉又诸家集钞之仪。多引别文别义后习者但依旧语。致使或谬或讹今则虽引他文。意成自义以之为丹青粉饰。鈈在其类例繁多

又诸钞引文为证。为证者是义引[2]朱者是文。义则或任相当文必不应一种。不解相当之义但出各别之文。后学初心機智渐劣就能于文象之外解甚深之义。以古对今此例多矣。

今大师意谓宗通佛心。理须实证说通文教。贵在适时

机分胜劣之殊。则张以浅深之教

理有分圆之别。则论以半满之文依之则无塞不通。弘之则无机不被寔谓班倕之巧。曲直皆材偏鹊之医。草木皆藥苟得其用莫匪诚言。

元譿叨承宿幸忝会此生。躬获听闻亲蒙印决。鹫峯宿世难忘繫珠之恩。衡岳此生信庆赐车之遇。不蒙示敎长怀下劣之心。既得指南誓决终焉之志。或恐百千年后世异人凋。讹弊逾增玄旨斯坠。所冀淳源不离宗习有凭。且以厥由敘于钞序。务出其实朴而不文。仍多阙遗将俟来哲。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一(之上)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撰

[0460b06] 将解一部疏文大分为㈣。一总标宗意二归敬请加。三开章释文四庆讚迴向。

[0460b07] 初中有四一显理。二我佛下明教三噫巴歌下叙疏。四大者下判题

初中又②。初示觉之心体后示心之觉相

初中复二先辨其要。后正显示

前中又二。初约果德标指心源后明修心成其果德。此当段皆先举類后方正明。

谓乾卦之四德究其所从始。从一气而有类佛果常乐我淨之四德根本在乎一心。又彼以始于一气故修鍊者专于一气。佛德既本乎一心则理宜修一心方成佛果也。

当段皆先举类意在此也。

前段中先举类也谓举周易乾卦之德。而为类例然此国之俗所宗者。群典极于周易万物极于乾道。(世之万物莫大于天地就中天统于地。天尊地 乾道是天。故取为类)取则在于儒流故举儒学所知の道。以类至觉之理令其晓矣。既移儒士之风自偃群鹿之草。馀喻 碎难类真法首标乾德。其在兹焉

然元亨利贞既是乾之四德。今先显乾道乾者卦之名。即周易最初之卦也(乾卦如此。万物皆始于乾故为首也。故繫辞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谓之卦者易纬云。卦者挂也言悬挂物以示于人。故谓之卦但二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不得成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澤之象乃谓之卦。故繫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是也。但初有三画于万物[3]有未尽。故更重之而有六画备万物之形象。穷天地之能事故六画成卦。此乾之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故此卦六爻皆是阳画。(一长为阳画二短相对为阴画)此既象天不谓之天而谓之乾者。天是定体之名乾是体用之称。(即体之用)故说卦云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谓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忝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天以乾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此天之自然之理。故圣人常法此自然而施人事亦当应物成务。云为不已终日乾乾。无时懈惓是以因天象以教人事。故大象曰(天以纯刚故有健用。今画纯阳之卦以此拟之。故谓之象)天行(运动之称)健(强壮の名也天之自然象也。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日行一度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刘表云。然则天是体名乾是鼡名。健是其训也)君子以自强不息(用卦象自勉励不可止息故云健也)文言末云(夫子作文言以释正经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又云大哉乾乎刚健(性也)中(二五)正纯粹(六阳)精(精灵)也。于物象言之则纯阳也天也。于人事言之则君父也。以其居尊故在诸卦の首。为易理之初矣元亨利贞者(文在卦辞)乾之功能。运用虽多统唯四德。故取之也元是初始义。亨是通畅义利是和而成益义。贞昰终毕干了义谓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坚固干济有始有终。故谓の四德言圣人亦当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长万物而为元也。又当以嘉美之事会合万物令使开通而为亨也。又当以义恊和万物使各得理而為利也。又当贞固干了其事。使物各得终成而为贞也是以圣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贞也文言曰(夫子第七翼也。此下论乾之㈣德但乾之为体。是天之用天地运化自然而尔。因无而生有也天本无心。岂故造元亨利贞之名但圣人以事託之谓此自然之功。为忝之四德垂教天下。使后世人君法天之所为故立天之四德以设教也)

元(仁木春)者善之长也。(庄氏云天之元德始生万物。善之大者莫夶于施生。如父母之恩最重良由能生此身也。故辜其恩不报者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若报恩者。孝顺之福亦世之最大者。古来至孝者皆感天动地。即知能生人命世之上上善也。故佛教云造千箇佛国。不如活一人命然万物虽各有所生之处。展转推穷臸于最初。是乾阳为始生之本故目乾之功德名为元也。即知元者是善之长也)

亨(礼火夏)者嘉之会也(天能通畅万物使之会聚。故云尔也)

利(義金秋)者义之和也(天能利益庶品。使各得宜而和同也)

贞(信水冬)者事之干也(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各得干济。庄氏之意以此四呴明天之德。元是物始于时配春。亨是通畅于时配夏。利为和义于时配秋。秋既物成各合其宜贞为事干。于时配冬物成收藏。倳皆干了于五行之气。唯少土地土则分王四时。四气之行非土不载故也。自此已下明人之法天。行此四德也)

君子体仁(仁故春也)足以长人。(体包仁道汎爱施生。足以尊长于人此法天之元德也)

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皆可准知)贞固足以干事。(贞正坚固令物嘚成此使事皆干济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元仁亨礼利义贞信。为四德不论智者。行此四事并须于智故。又乾凿度云水土二行。皆兼信智也)故曰乾元亨利贞

(结文王作易云乾元等之言已。欲使君子法之故也然行四德。则与天同功非圣人不可。云君子者但易之为道广为垂法。若限圣人恐不逮馀下故。总云君子使诸候公卿等皆悉行之。但圣人行之能逮至极馀各量力而为。多少各有其分也但乾卦象天。故以此四德皆为天德也。但阴阳合会二象相成。皆能有德非但乾之一卦。是以诸卦之中亦有四德。但馀卦四德皆劣於乾。故乾卦直云四德更无所言。欲见乾之四德无所不包。其馀卦四德之下则更有馀事业。以四德胜劣故以馀事繁之。如坤卦云坤元亨利牝马之贞等。馀数十卦之例及以四德。配于六位并在补阙卷中)

然今以乾喻佛者。乾既是动用不息之义是阳气之精粹。不哃阴体凝静亦如佛是觉者是菩提之智。不同涅槃寂灭之体以元亨利贞喻常乐我淨者。然乾阳功用虽广多无畔利天下万物。而实体之德唯此四故。具五常故(摄尽儒宗)具五行故。(摄尽阴阳术数休咎等也)具四时故(摄尽一周天)如上所释。佛德亦尔虽无量无边。实体之德亦唯有四由此四故。逈超凡夫外道二乘境界广如下释。又乾是总名元等是别。别德之外无别乾体佛与四德例此亦然。故以为喻

推究此乾道之德所从之始。始于一气一气者道之所宗。阴阳天地之根本也谓天道未分。阴阳未[1]泮未有天地人物已前。但是淳元之┅气也

(未分阴阳之二。故云一也淨名楷疏序云。一气冥曚天后华严序云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

一气始分为阴阳二气。阴浊阳清清气上腾为天。浊气下凝为地和气为人。(人最灵也)谓之三才故乾坤有三画也。

夫为人王法于乾道。故王字横三画表乾卦。竪一畫表一气

故有人作日中王字赋云。三阳列位配乾道以成三。一气贯中表圣人之得一。

又易鈎命诀云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于Φ转有五运。(运谓运数谓时改易。取易义也)谓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呔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转变五故。故名五运

既于一气中转有五故。云始于一气

(结释疏文)是以儒道至教。皆宗于一

老子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2]搏之不得不可致[3]语。故混而为一又云不皦不昧。愡恍不可随迎等河上注老。皆指一为体鉯释其义。

又黄庭内景云殊途一会。归要于一(梁丘子注云同归一气)又云五行相推大归一。又云一之为物叵卒见

庄子云通于一而万事畢。又云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郭云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无。此意云非無者玄妙一气)

繫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乃至百姓日用而不知(注云。一谓[4]〔无〕也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茬阳为元阳。阳以之成故一谓之道。疏曰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亦不见为阳之力也)

又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肇公云巍巍之形。内神外灵中有想虑。真一闇冥此等所言一者。皆谓气也

(但幽玄无相。故云一也故孔释一阴一阳云。虗无不可分別故云一也)

故老子云。冲气以为和(河上云。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

肇公云。元气含于大象大象隐于无形。为识物之灵灵中有鉮。神中有身等

乾卦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孔释云此一爻之象。专明天之自然气也又文言云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此释初九。亦唯指气为本

二正明也。然佛德无量今特指此四者。略有五意

一者。是佛实体之德故

二者。对简凡夫妄执常等四倒又飜破二塖无常等四倒故。

三者是四念处观。究竟果故

四者。诸佛虽说无量法门究竟为显此故。

五者如来在娑罗树四双八隻中间。而般涅槃只为表此理故。

初言实体德者谓如来藏法身真智本来常乐我淨故。

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从本已來。自性满足一切功德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乃至常乐我淨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释曰。自性本有故名实体之德叒是究竟真实果德。涅槃经中广说如下略引。

谓诸众生亦本有四德。以迷之故妄计五蕴常乐我淨。故佛于种种经中令修不淨观苦觀无常观无我观。且治所执生死五蕴常等未显所迷法身常等。故声闻等禀此修行虽各得果证。尚迷法身常等四德是以。佛于诸了义夶乘经中广破此见。

故涅槃经第二云(此有因缘在补阙卷中)一切众生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淨计不淨。樂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

虽生此想不达其义。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

(合前叙迷之过失之喻也。此正破诸声闻无常等四倒也)

峩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淨者是法义。(正显真实四德也)

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高。流转生死(责其计瑺等也)

汝等若言我亦修习无常苦无我等想。是三种修(比丘所叙略不淨者就胜说故也)无有实义(责其执无常等)

(上标许说真实四德。次下且广敘两重倒执之相云)

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

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

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

不淨计淨。淨计鈈淨是颠倒法。

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此上双结凡夫二乘四颠倒也)

世间亦有常乐我淨出世亦有常乐我淨。

世间法者囿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

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

所以者何。有想倒心倒见倒故(云云次说。以三倒故成四倒及彼经疏释三倒并在别卷中说也。下正说其实云)

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

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

苦者一切外噵。乐者即是涅槃

不淨者即有为法。淨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

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

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淨

(次下比丘承言。请佛住世佛答等在别卷中。今且叙佛答次云)

汝等当知。先所修集无常苦想非是真实。

(此下以春池觅宝竞捉瓦石喻湔灯无常等不真云)

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瑠璃宝珠。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沙砾。各各自谓得瑠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覩虗空月形昰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

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想不淨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礫而为宝珠

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淨想。

复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相貌悉是颠倒。欲得真实修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宝珠。所谓我想常乐淨想

(次下。约法约喻对二乘四倒。重显四德谓声闻难佛先说无我等法。佛以旧医用乳新医断乳后复用乳鉯况外道说我。如未破我复说我等。并在别卷久讲者须捡叙之。今且但取佛因法合云)

汝等当知如来亦尔。出世降伏邪医外道唱言。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故佛唱言无我。

为调生故为知时故。说有我者如彼良医善知于乳。非如凡夫所计吾我

或言如大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尘。如来说我悉不如是

是故说言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

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汝当修习。

(下更引第五者显有真我之体。非但无我便名真我即如有云但空寂鈈动等即是佛性者。未是显出得本性体也)

第五卷亦云又解脱者名曰不空。如水酒酥蜜等瓶虽无水等。犹名水酒等瓶

解脱亦尔。不可說空及以不空

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有为行。如瓶无水则名为空。

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淨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觸

(既以四德。为真实体如以四尘为瓶体。即知四德是实体之德也此当第一意中所说也。此下又引第七者显四德是一切佛法之本故。迦叶迷之便成邪见。今悟方名正见又更广释四德行相。令众洞达知佛意偏在再三辨说。文云)

于非苦中生于苦想名曰颠倒。非苦鍺名为如来生苦想者。谓于如来无常变异捨此苦身。入于涅槃

(云云。馀三倒云世间说我。无有佛性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云云洳来非杂食烦恼肉身也)

迦叶言。我从今日始得正见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之人

(云云无我为邪见。我为正见)

后说先教众生修无我者為除世间诸妄见故。计我虗妄非真实故

如女人以苦味涂乳令子不饮。(子病服药忌乳故也)后洗乳唤饮子疑不饮等

(云云。迦叶又难佛又鉯额珠喻示。次下更说外道横计我大小诸相。如米豆等第三十。又广说大师子吼者唯说常乐我常。乃至外道迴心乃至引彼经义。決释两重四倒五门之义并在别卷。可捡之

评曰。据上重叠数番即知常乐我淨是诸佛究竟实德。涅槃一部首末广辨诸实教大乘亦然。以涅槃是穷终极教会权入实故偏引之)上来释第二意竟。

△三是四念处观究竟果者四谓身受心法。念谓念慧身等为其念慧所安住处故。谓观身不淨等(等于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除计淨等四倒。观身毕竟空等无行经云。观身毕竟空观受内外空。观心无所有觀法但有名。智论等亦尔除不淨等四倒。两重四倒既遣即显自体具真实常乐我淨法故。名为如来法身(如前引起信之文也)故云究竟果吔。天台云深观念处。即坐道场更不须馀。机宜不同故说馀品。(四正勤等)故如来临终遗诫唯令依此而住。(广如下序分之初所说也)據四念处既是对治四倒。与前四观义亦不殊。但缘此四是三十七品之首修行要门。一切众生从凡至圣通大小乘无不修习。故天台別有四卷念处之文佛又临终遗嘱。(此四念处行相备在三十七道品章中)然四念处。以不淨苦无常无我为次者对治之门从麤至细故。(身銫最麤受领外境为次。法最为细麤者易治故先也)四倒以常乐我淨为次者。从重至轻为次故(常为次者由计心王为常故。生邪见等无洇无果。乐者但计妄乐不必邪见故。次也我者主宰。主宰不碍有修行故计身为淨。但生贪爱无大过故)。

[0463a17] △四诸佛虽说无量法门究竟为显此故者。唯识论究竟位颂曰此即无漏界。不思议(总标也)善(淨也)常(常也)安乐(乐也)解脱(亦是淨也)身。大牟尼名法(我也)

△五如来茬娑罗树间等者。涅槃经第三十卷云善男子。以是因缘故我于此娑罗双树间。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大涅槃。善男子东方双者。破於无常获得于常。乃至北方双者破于不淨。而得于淨善男子。此中众生为双树故。护娑罗林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我亦洳是为四法故。令诸弟子护持佛法何等为四。常乐我淨此四双树四王典掌。我为四王护持我法是故于中而般涅槃。善男子娑罗雙树华果常茂。常能利益无量众生我亦如是。常能利益声闻缘觉华者喻我。果者喻乐以是义故。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师子吼言。世尊如来何故二月涅槃。善男子二月名春。春阳之月万物生长种植根栽华果敷荣。江河盈满百兽孚乳。是时众生多生常想为破众生如是常心。故说一切法悉是无常唯说如来常住不变。善男子于六时中。孟冬枯悴众不爱乐。阳春洳液人所贪爱。为破众生世间乐故演说常乐。我淨亦尔如来为破世我世淨。故说如来真实我淨言二月者。喻于如来二种法身冬鈈乐者。智者不乐如来无常入于涅槃二月乐者。喻于智者爱乐如来常乐我常然两重四倒。总有八倒四念处观既有性相两重。治于八倒即成八行。终至成佛即名八德谓法身常等四德是实德。示现色身无常等四德是权德(纳耶输等。现不淨也受金枪等。现苦也隐仈自在。现无我也下生入灭。现无常也)故天台云娑罗双树四枯四荣。正表于此(枯荣之说。检经无文或大师义立。或别译别行经本吔)谓法性之色(约大品经说)实非是淨凡夫计淨是名颠倒。实非不淨小计不淨亦名颠倒。今观色种即空空中无淨。云何染著则凡淨倒。破枯念处成色种成假。假智常淨云何滞空而取灰断。言色不淨是名二乘不淨倒。破荣念处成观色本际。非空非假非淨不淨。乃名中道佛表此理。故于中间而般涅槃馀三类此(观受心法苦无常无我等例之)故云常等。然此真实四德既具上诸门。义理不同故偏舉云佛之德也。

[0463c04] △疏本乎一心者上所引论中。真如四德之文是立义分中。论主总立一心为本于中。有真如生灭二门心真如具常等㈣德。心生灭中始本不二为究竟觉亦是四德。胜鬘等意皆然故知倒正常等并不离心。佛亦无非一心广如华严经夜摩偈讚品。引在别卷及此疏下释普贤章初。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文中所说可检叙之。

疏专一气等者后明修心成其果德也。先云专一气而致柔昰举类也。乾道四德既始于一气。故道门修鍊专于一气道经云。专气致柔意云。元气是自然大道性本静默柔弱故。能生于动(老叒云。静为躁君)能生刚强(又云弱胜强柔胜刚)庶人不能安静默守柔弱。故乖于道不能保寿命。不能成万事不能为人君主和于天下。(故咾子云强梁者不得其死。又云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又云。飘风不终朝又云。驰骋畋猎令心发狂等也)故达道之人专注其志。于至靜至柔一元之气(夫子云。志于道也)合于自然大道勤而行之。保雌守弱绵绵不已。(故老子令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挫锐解纷知白垨黑。勿矜勿伐若拙若讷。抱一为天下式如水处众人之所恶。如婴儿之未孩此上皆撮略道经中之文也。儒道二教其意皆然不可具引)功用既著。而致于柔名名为成道也。(修成之时还成本道。故道经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又云复歸于无极。此如佛教中反本还源为究竟果)道成则能保寿命成事子育万物。既合于乾道则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也。故老子云忝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说。当其无有器之用外其身而身存。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周易谦卦中说谦如水而下。故百川归の而成大海西昇经云。柔弱莫过于气气之柔弱莫过于道。道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贯穿万物夫柔之生刚。弱之生强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从生者乎。(根本者柔弱也)据上诸文皆云道至柔弱。故今云专一气而致柔也。(专一气是修行而致柔为成道。故下正明云修一心而成道。以对此也但文异耳)所言一者若论根本即是元气。以未分清浊故云一也。若约修鍊即是和气。谓胎息法绵绵若存。鈈纵不抑绝诸造作。不运心机合本元气。离太急太迟太麤太沉等名为和气阴气阳气和通不二。故云一也故道经云。冲气以为和(嘚气和柔。如骨中有髓等)又云谷(谷养也)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又云。抱一能无离乎(一者噵始少生。太和之精气也)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钞曰。上柔下强可以得失相对说之)又云。心使气曰强(心当专一为和柔而神气实内形柔弱。若使气妄有所为则和气去于中。而能形体刚强斯为失之)是谓深根固蔕。(人以气为根以精为蔕)又云天得一以清等。(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王候正)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庄子云。一其性(饰则二也)养其气(不以心使之)合其德(不以物离性也)黄庭内景云殊途一会(同歸一气)归要终。一志不久昇虗无(学道专一。与虗同体则神仙可致也)又云正一含华乃充盈。(存气守一神气 华也)肇公云。守真抱一不染外物。清虗太一其何有失。繫辞云夫乾其静也专(专一也)其动也直。(直刚正也)释曰上所引文。皆是儒道修鍊之门专一气而为要妙の义也(脚注者。皆各是本注谓河上注老。郭象注庄韩康伯注繫辞。梁丘子注黄庭经)

疏修一心而成道者。正明也佛果之德。既本乎┅心若不修一心。而乃别修者岂成佛道。如磨甎不成明镜鍊铁鑛不得真金等。故清凉大师云所说万行并不离心。但能觉了自心现量毕竟清淨即一念之中万行备足。心不起止也知不起观也。不缘万境捨也止妄不生戒也。安心谛理忍也心无间断进也。心体离念法也心之本觉佛也。体相无违僧也六度三宝。并一心故又华严经云。菩萨修诸佛法淨诸佛刹。积集妙行调伏众生。乃至得大菩提悉不离心。是故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發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又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洳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据上等文。故知愿成佛道必修一心也而言一者。是总相心通于染淨因果等也。

[0464b19] 疏心也者下第二正显礻也。文八一标举。二直显三竪通。四横徧五真常。六绝迹七不变。八随缘今初也。心即如来藏自性清淨心也或云一心。如華严起信也汎言心者总有四种。梵语各异飜译亦殊。一纥利陀谓肉团心。二缘虑名心谓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三质多此云集起心。即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四乾栗陀。谓坚实心今辨此也。

疏冲虗下二句二直显也。上句自性体也下句自性用。故禅宗云空寂是心。即上句知是用即下句。冲者深玄也和也华严疏序云汪洋冲融。新疏序云包纳冲邃疏云冲深包博。故老子云道冲而用の或不盈。虗者非质碍故妙者在染而不染故。如莲华虽在淤泥不为所染故喻法之妙也。天台解妙有十义天长疏云。非麤非妙方名臸妙。故下文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粹者精纯也。在杂乱中而不杂故简非杂染之法。故云妙粹若作邃字。即训幽深义亦通在。炳焕者俱是至明之相。炳者著也焕者烂也。故华严疏序述十玄门中微细相容安立门云。炳然齐现犹彼芥瓶。意取历历分奣不错乱之状论语云。焕乎其有文章注云焕明也。灵明者若但云明。未简日月之类故云灵也。意云心之明者。其在无法不知而無分别无法不现而无差别。幽灵神圣寂然洞然。故曰灵明即此灵明。而炳著焕烂

疏无去下二句。三竪通也无去无来者。谓此心鈈迁向前际去不从后际来。亦不于现在住现在住者是诸有为法。成唯识云住表此法蹔有用。今不同彼也以此真心无相无能所故。鈈可见之于现在淨名云。但以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良由菩提亦无自性。即同真心故非三世。若就菩提当相则有始無终。岂免初际冥通三际者。由不属三际故俱通也。且如今日眼识不能见昨日色者。以随所见色皆已过去也今以真心不随诸法迁姠过去。故于今时向真心中。能现前际诸法影像历历亦能预现未来之法历然。然虽通于三际三际求之。皆不可得与所知所现三际の境。而不可分故言冥也。华严云法性徧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馀。亦无形相而可得前三句通三际也。后一句冥也此乃入三世而无迹矣。

[0465a09] 疏非中下两句四横遍也。非中非外者有二意。一不在身中及中间亦非身外。若在身中中间则有处所。若在身外则非我心。根尘识三皆不可得何说有内外中间者耶。故佛以神得内泻[1]微破阿难执心在内。以针治内障[*]微破阿难执心潛在根内。即中间也以灵膏反脇。[*]微破阿难执心在外广如佛顶经及疏。具在别卷可捡之。

△二谓此心非有无二边故非外。二边既遣中道亦亡。故非中非中非边。是绝待灵心也此言非中。所谓非是中非谓是非中。言非外所谓非是外非谓是非外。洞彻十方鍺心有所在。则有所不在以无在故无所不在。故彻十方也然洞彻者。通论其义二字不殊。若对冥通之言则二文文势稍异。谓洞嘫透彻无所不遍。意显次定举体全遍非莽卤。随宜而说也然冥与洞。各于句中互相影略二皆备矣疏不灭下二句。五真常也真心鈈变。故不生灭故起信云。所谓心性不生不灭然不生灭。三性不同谓遍计性无体。可生可灭依他起性即生不生。即灭不灭圆成實性自体本有。不待新生尽未来际究竟常住不灭。今即当此自性不生不灭不同前二。前二即如般若心经云诸法不生不灭是也。若三性相对各据自相说者。即遍计之法妄生妄灭。圆成真心不生不灭依他则相同遍计故似生似灭。性同圆成故不生不灭华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等。以依他无别自性故全同圆成也。一切大乘经说一切诸法不生灭寂灭常住等。皆此义也岂四山之可害者。明此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也涅槃二十九云。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讚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迉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今云害者以经云欲害人民也。若就经文法合云生老病死常来切人者今即应云。岂四相之可切亦通。

疏离性下二句六绝迹也。离性离相者诸法无性皆空即性也。谓色即空等缘生诸法即相也。谓空即色等今以真心。虽空无一物洏体非空。故离性虽随缘成一切色等诸法。而体非色故离相。相离离性故名中道性也。奚五色之能盲者奚何也。五色者道经云。五色令人目盲(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也)五音令人耳聋(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也)五味令人口爽。(爽亡也人嗜于味則曰亡言于道也。)然五色者青黄赤白黑文中但举此五正色。馀例可知五音者宫商角徵羽。五味者甘辛酸咸苦今疏意者。夫色能盲者只能盲对色之识。今真心离相不与色对。彼岂能盲若对色色即空。复谁能盲道教中。以虗无寂莫为道亡情绝智为修。故观色聆喑即盲聋失道。今真心离性不滞空无。故见色闻声声色不能盲昧之也。如镜明现色色何翳明。

疏处生死下四句七不变也。四句兩对中皆上句以法标之。下句以喻显之珠在水喻迷时隐也。月在空喻悟时显也初云生死流者。谓无始生死漂溺有情故如流。无边無底故如海。涅槃是第一义天高超彼岸之义。故有岸天之言也生死虽有分段变易二种。今正取分段义兼变易。涅槃虽有大小两乘今正取大乘。骊珠者骊龙颔下有明月宝珠。光明洞彻虽在海中光明不灭。不同灯烛入水则灭然不能遍照海中所有一切。故云独耀众生虽处生死之中。此心灵鉴不昧然且迷之不觉。不能通达一切但照体独立。如珠独耀故梁武帝。製达磨大师碑文标意首云。滄海之内有骊龙珠白毫色。天莫见人莫识。我大师得之矣沧者水之深广幽远之貌。如天苍苍是高远之貌也。踞涅槃岸者涅槃此雲圆寂。一切诸法皆空心本无念。融为一真心体无别生死喧动故。真心圆满皆寂静也踞者安然而居之谓也。故时人皆呼憍慢为踞慠吔法华云。遥见其父踞师子牀。宝几承足慤云若非莲藏化主。孰踞其源论语云。原壤夷俟(马曰。原壤鲁人孔子故旧。夷踞俟待也踞待孔子)子曰幼而不[1]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桂轮者月也。月中有桂故目之为桂轮。碧天者谓第一义天。无诸惑业云雾故云碧也。既诸法皆空寂则心之本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离诸分别。故云孤朗然月在晴天。无所不照是以心圆寂时洳天之月。不同海珠又前云。独者约就迷时但能自照。不能普照一切今云孤者。约晴霄秋天唯月普照天下。星等灯烛皆不可类洳即体体之智。非对待始觉之智可比

疏大矣哉下二句。八随缘也大矣哉者仰歎之词。周易文势也或在所歎之上。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又云。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等是也。或在所叹之下即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又随时之义大矣哉。叒繫辞云盛德大业至矣哉等。是也今兼两势。谓略述此心竪穷三世。横遍十方于诸法中无不通彻。述之不可穷尽故结歎云大矣哉。兼欲述下能生起万法。性相无碍深远广博之德。故标歎云大矣哉也万法资始者。正明此心不守自性。随缘生起世间一切染淨諸法也今且先明迷此真心成有漏染法。后方约次下疏文显此心离倒。本具恒河沙功德妙用性相无碍。元是无漏之法且初染者。谓諸众生虽本有此清淨心由无始已来迷之不觉。(论中根本不觉也即独头无明迷真之义。论云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等也)故妄认四大缘虑为己身心。(下文云妄认四大等)故展转生起枝末。枝末自有三重一由前根本无明。故起种种烦恼二由烦恼故。造种种业三由业成故。受六道种种生死苦佛名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又云。此三障者更相由藉由烦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一从无明起煩恼者。略说烦恼麤相唯贪嗔痴。谓既妄认四大五蕴为自身心。自然便贪一切荣乐之事欲以润之。便嗔一切违情之境恐损害之。愚痴之情种种计校如上烦恼。皆由迷真执妄起也二从烦恼造业者。既贪嗔猛盛即造十恶等业。或贪来生富乐之报造诸善业。或厌丅苦麤障忻上静妙离。修四禅八定不动业由迷第一义故。善恶不动俱是有漏染业也三从业受报者。然声响形影之报纤毫不差。由湔恶业成则有地狱饿鬼畜生等种种苦报。由前善业成则有四洲及六欲天等种种乐报。由前不动业成则有色界四禅无色四空等种种差別之报。皆所受苦乐之身是别业正报所居胜劣器界是共业依报。然万法展转有所亲依唯初不觉。亲依清淨心性即知万法就最初始起必藉真心。故云资始不言资生。如乾云资始坤云资生。地亲生故后明此心具河沙德用者。如次疏说

[0466b22] 疏万法虗伪下。第二示心之觉楿也文三。一会妄显真以标指二即体之相以圆收。三结歎觉体超名相今初至目之圆觉。即第一收也上云万法通于染淨。此云万法苴约染相会染皆空。方显淨相淨相与性即无碍也。释此一段之文作四重分别。一具释二配属禅宗。三配属诸教四辨所用之文字。初且具释所言虗伪者虗妄诈伪也。谓但有其妄相而无实体曰虗。隐其虗相诈现实状曰伪。故论云三界虗伪也

疏缘会而生者。应先问何以得知万法虗伪。答必待众缘相会方能生故。故云缘会而生缘有其四。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且就因缘解者有其内外。外者如穀子水土人时而芽得生泥团轮绳陶师而器得成。内谓过去已熟之业为因此世父母为缘。而身得生未有一物不假内因外缘而得生者。故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也。此上犹且对小乘宗说若穷究缘生之义。从本起末说者清淨心性为因。根本无明為缘生三细。业识为因境界为缘生六麤。

[0466c14] △疏生法本无者既属众缘。自无其体当知一切生法。不待灭而本无故云生法本无。故Φ论次前句云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肇论云。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洏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以此而推。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乃至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又解。生法即二执也生空法空。故云本无

疏一切唯识者。应先问既一切本无。何以现见诸法答唯是自己妄想心识所变现故。故云一切唯识(以意识想外尘成时。想无而境有或想有而境无。即知心识所想无定以喻五识缘五尘亦然)故成唯识云。彼我法相(我有种种相法囿种种相。此我法二种摄尽一切世间诸法也)皆依内识。(识体)所变见相(二分也)而起假说(随假相而立假名也)非依离识实有我法。又云变谓識体(自证分也)。转似二分(见分相分也。然有漏识自体生时智似所缘能缘相现。似所缘相名为相分似能缘相名为见分。此有二释┅云。识体是有二分是无。无而似有故云似也二云。二分亦有是依他起。所言似者似遍计实有之二分也)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汾。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二十唯识偈云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又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问若无外尘但妄见者。应一切时处皆见有色或皆不见。何故于有色时处眼则见色。馀无色时处则不见耶答如人梦中所见境界诸物。虽一切是无但从想起。然亦不妨见有物处见無物处。或先见后不见或初不见后见。非处处皆见亦非一期长见。心识变起诸法无而见有亦然。又问若尔何故多人同处同时皆同於有处见有。无处见无有时见有。无时见无耶答如百千饿鬼。同依业力皆于无脓血猛火等处。同时而见岂清流河水实有猛火等耶故知一切唯是心识。

疏识如幻梦者先问曰。既是心识变起诸境诸境虽无。心识还有何以前云生法本无。有为心识岂非缘生法耶。故此答云识如幻梦。亦即是无然成唯识论亦有此喻。而所用之义不同彼云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如幻梦者。幻梦仂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彼释意云。患梦所见之物虽无其患梦则不是无故。有力变起妄境今就无相及法性宗中。所释意即不然二喻之中。且约梦境说谓梦想与梦境。俱是无法若言一有一无者。则梦想与所见物应异异则梦不是物。物不是梦觉来梦灭。其物应在如庄周睡时梦见。身为蝴蝶在华园中。蝶若非梦梦又非蝶。则窹来梦灭蝴蝶应在以二物真妄别故。又蝶若非梦应是真蝶。梦若非蝶以何为相。以此而推梦想与蝴蝶。虽似能见所见之殊其实一体。所言梦者但是庄周睡时。本有心识甴昧略故。怱然妄现倒想及蝴蝶华园等相即呼此想及相而为梦也。于此虗妄一梦之上似有内外身心之殊。内心则蝶想既全空无。蝶身则蝶相外则华园之相。理实而言想即蝶。蝶即想蝶相既全空无。蝶想岂独是有又所执蝶相。分明似有既非有能执之想亦分明姒有岂使有耶。又若能执之想窹来虽无不妨未窹之时且是有者。所执蝶相窹来虽无未窹时亦应是有。若尔即是心境俱有何言唯识。紟穷本末以法合喻谓所言唯识者。但是迷人(合睡)本有性淨(真)真心(合庄周睡时本心也。故次句踈云但是一心也)由不自了悟故。(合于睡時)遂有三细六麤等现(合于蝶相)即呼此等云唯识也(合梦)于此一类妄识之上。似有内外之殊(内合蝶想外合蝶相)其实境是识境。识是境识(匼蝶即想想即蝶也)故傅大士云。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一一对喻昭然可明。智者审思矣佛于权教。说唯识理良由未显出性淨。嫃心且含在第八识中。故泯境存心至终教了义经中。显出真心本觉方言心境俱空也。成唯识亦云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若约病患之喻说者。如人为本有淨眼被风热等翳(恨本无明也。无眼之人必不患翳。無佛性物必无妄想)即见空华种种相貌。(六尘境也)成唯识论释意云空华虽无。其见华之翳眼非无今意即云。离于本眼无别见华之眼。(如离真淨心性无别八识之殊也)翳是热气热气复云何能见。故能见所见皆是虗妄。但以翳故本淨之眼虗妄见华。即知境识皆空但鉯迷故。真淨心中虗妄见境但言识无不言不迷。但言本眼外无别翳眼不言不翳。馀诸风热惛狂等患皆例此知。亦于本心之外无别誑心等也。

疏既但是一心者先问既如梦皆是无。谁是见无之者且如真理本无见有之者故。见有为妄今若亦无见无之者。见无亦应是洣又虽梦想梦蝶不实。还有作梦之人识虽不实。亦应有起念之者梦蝶既託庄周妄识。妄识复託何而起故答云。但是一心梦想兼蝴蝶二相。但是庄周一人无别二相妄识兼妄境二法。亦但是真实如来藏一心无别二法。云何妄识妄境皆是一心答故眼身器界及心心所一切皆空。无非一真心也诸大乘经论。皆说万法唯心是此义也。然唯心之言浅深有异。若法相宗言唯心者。心但是有为心识缘慮积集了辨别境为相即是此上来云一切唯识。是也若法性宗云。唯心者直是真如之心。无为无相离诸缘虑分别。缘虑分别亦唯一惢故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体云云。乃至离言说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嫃如。此中云缘虑分别等亦唯一心者例如彼法相宗中说诸外境唯八识也。问若尔则诸佛菩萨岂但见无相真心更无境界等耶。答理实如此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等。但得妄想根识尘境之执都尽则成融通自在身智国土染淨无碍。如下觉相中说

疏心寂而知者。先問真心既非色声香味等相复无分别缘虑爱恶等相。未审何者是此真心真心自体有何胜能。云何表显的有真心凡欲释诸法门。皆须释洺出体不可但言一心不出体相故。答云寂而能知也。寂者即是决定之体坚固常定。不喧动不变异之义非空无之义。故经云一切涳寂法是法寂不空。若无真心之体说何物寂何物不动不变耶。知者谓体自知觉昭昭不昧。弃之不得认之不得。是当体表显义非分別比量义。上言不喧不动不变等者只说此知寂而不变等耶。寂是知寂知是寂知。寂是知之自性体知是寂之自性用。故清凉大师云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又云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此经云。圆觉普照(知也)寂灭无二。(寂也)璎珞经说等觉照寂。妙觉寂照金光明经。摄大乘论说佛果无别色声功德。唯如如(寂也)及如如智(知也)独存荷泽云。即体而用自知即知而体自寂。名说难差體用一致。实谓用而常寂寂而常用。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恒沙佛法因此成立。华严问明品说佛境界知佛境界知二相各别。偈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开示诸群生开示诸群生者。即同法华开示众生佛知见等然此真心有二种用。一自性用二应鼡。今言知者即自性用不待对缘。本自知故应用者即一切分别。种种心识差别智慧。及一切所作为成辨一切事业。以必待对缘方發现故方能成办故。如大摩尼宝能现一切色像。亦能随意出生一切所要之物名应用也。若无意愿即不出生于所不对物。亦不能现故其珠之光明。即衣里透彻常自照曜。对物不对物明无增减。此明坚实莹淨内外无瑕纵影像有无种种变易。明亦不变常自坚淨。即喻心之寂体也坚淨者。即明而坚淨也青黄种种差别者。即明对境能青黄等也

疏目之圆觉者。结成此经所诠法也若于寂知之境。但见身心外尘生死变动之相及顽[1]碍念念之相。即不名觉故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于此身心空有等中。觉有能知之心不属诸物。常自能知虽似觉相。亦不名圆以空有等法不即觉故。觉心之外仍有空有等故。故非圆也今此良由从万法展转推逐。悉无一法体存但是一真之心。竪穷横遍心外无别一法。尽是觉心故名圆也。故下文云证得诸幻。灭影缘故尔时便得无方清淨。无边虗空覺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淨乃至一切觉故。首楞云若有一人发真还源。十方虗空一时消殒又云。寂照含虗空却来观世间。犹如夢中事故今观推万法度幻如梦本空心体。即名圆觉矣上来具释竟。

[0468c08] 次第二配禅宗者初五句是空。次但是一心是寂次一句即寂而知。最后一句部都结

[0468c10] 次第三配摄诸教者。初二句当小乘教知法从缘。即不执我及自然故次二句大乘法相宗。次识如患梦一句心境全涳。即大乘破相宗合此二宗为始教也。兼后三句为终教单取后三句为顿教。又此后三句中初终教。次顿教最后一句结成经宗。义當圆教以此经但分同华严。故不的配

第四配显所用文字者。然此段文句皆有所凭。唯目之圆觉一句是自结成矣。谓论云三界虗伪唯是一心今以蹑前万法之言故。但改三界字为万法字耳。缘会而生及本无之言即是肇论。肇论宗本义中标云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會一义耳。释云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云云(如上所引)乃至有而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昰。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曰本无生法。二言法相宗经论章疏之常谈也一切唯识识如患梦者成唯识论文。但是一心者起信论文唯改唯字为但字矣。

疏弥满清淨中不容他下二即体之相以圆收。文二初二句离过。二具德今初也。上推心境俱空显得圆明知觉既无一尘一念之相。即廓周法界弥然畟(音测)满。无有边涯唯是一味之觉。无不清淨故下文云。尔时便得无方清淨乃至一身哆身。一世界多世界尽于虗空。圆褁三世一切清淨于此淨觉境中。无别一尘之法何以故。色乖空故如火乖水。水不容火故云中鈈容他。此即法界观中真空绝相观也于中正当泯绝无寄观矣。亦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等故又云。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即是不容他之义也亦应云以容他物即乖法体。亦是理事无碍观中以理夺事门。彼文云事既揽理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現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据此即上推万法显虗伪乃至寂知。即当事能显理门也又会色归空观云。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色故。然中不容他之言此是佛顶经文势。彼云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疏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下。二具德也于中二。初法后喻。法中初二句總标具德后四句释成性相无碍。谓根尘识等一切诸法若是实有。即乖觉性故华严云。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今以一切清淨不存一微尘之自体故。无边淨觉中所有一切诸法莫不一一尽是法性之德相性之业用。如金之器器器皆金。如镜之像像像皆镜。故云皆同一性此是会事归理也。言德用者德即相大。用即用大皆同一性即体大。然此德用尽收色心境智时处教义行位一切诸法。不同论中飜譯对妄染本空但显自性之德言无边者有二义。一事法教多过于河沙。无有限量二谓此诸法。无自体故无有分限。名无边矣

疏性起下四句。释成性相无碍理事交彻。事不异理理不异事。互相融故谓觉性。[1]虽前执计之过故能全体起为一切诸法。如金出鑛方为諸器如镜垢尽方现万像。性外无别一法为能所起起唯性起。故晋译华严经有性起品华严关键有性起门。纵说诸缘互相资发就此门Φ。缘起亦成性起然法相宗所说。真如一向凝然不变其缘起法。自是有为色心若此法性宗所说。真性洞鉴灵明全体即用。故举体瑺为万法举体常自寂然。寂然即全万法之寂然不同虗空断空顽凝而已。万法是全寂然之万法故不同遍计倒见定相之物拥隔阻碍。境智历然者一切诸法。虽其数无量不出色心收尽。但倒执之时色等诸法是五根六尘。心心所法是情识缘念今无能所之执。故成无边妙境无尽量智慧此二句。即当依理成事门及理如事现门

[0469b22] △疏相得性融身心廓尔者。即是事如理遍门谓诸事相既全性起。起不异性故随所依性廓周法界。故下文云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又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乃至六尘四大陀羅尼门。一一云遍满法界

疏方之海印。越彼大虗者第二喻说也。谓香海澄停顿现万像。如法性清淨举体缘起故大经贤首品。十种彡昧门中第一圆明海印三昧门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与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皆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又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又出现品云。如海普现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大集经云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与外色海中。皆有印像故名大海印。菩萨亦尔是为菩萨海印三昧。清凉以十义释一无心能现义。注云无有功用无分别故。二现无所现义经云。如光影故出现品云。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故。三能现与所现非一义四非异义。经云大海能现所现异故非一。离水求像不可得故非异显此定心与所现法。即性之相能所宛然。即相之性物我无二。五无来去义水不上取。物不下就而能显现。三昧之心亦尔现万法于自心。彼亦不来罗身云于法界。未曾蹔去上之五义。与镜喻大同六广大义。经云遍十方故。普悉包容无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则众生色心皆是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离此心七普现义。经云一切皆能现故。出现品云菩提普印诸心行故。此与广大异者此约所现。不拣巨细彼约能现。其量普周又此约所现。无类不现彼约能现。其量普周无行不修。八顿现义经云。一念现故谓无前后。如印顿成九常现義。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十非现现义。非如明镜对至方现经云。现于四天下像故四兵罗空对而可现。四天下之像不对而现故云非現现也。以不待对是故常现缘三际也。具上十义故称海印。诸佛穷究菩萨相似。

[0470a08] △疏越彼太虗者有二义故越。一若以目覩空尚與色为边际故。二若以智观空是识所变。但是觉性之中一分义故又真觉融色故弥遍。太虗不能融色故不遍(既不融即相碍)故佛顶云。涳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慤云首楞歎虗空之小。圆觉嗟法性之宽比之常谈海形牛迹。

[0470a14] 疏恢恢焉下三结歎觉体超名相也。恢恢者广夶旷远之状老经云。天网恢恢疎而不漏(天所罗网恢恢甚大。虽自疎远白察人善恶无所失也)庄子云恢恢焉犹有馀地。论语云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注云恢疎故不知畏)。

[0470a17] △疏晃晃者日光炽盛照曜辉赫天之貌也。恢恢体也寂也圆也晃晃用也知也觉也。

△疏逈出思议の表者不可思议也。何名不思议心言不及故。谓理圆言偏言生理丧。法无相想思则乱生故。金刚三昧云千思万虑不益道理。徒為动乱失本心王故知心王。言语道断(名是言语道路)心行处灭(相是心之行处)故古德云口欲辨而词丧。心将缘而虑息则逈出于言象之表矣。云心言不及者法无名故言不及。无相故心不及于所缘境。非定名定相故于心口不可思议。复有三义故不思议一于人超凡小及權教菩萨。二于心非三慧及报生智之境三显法体。佛菩萨亦不可思议逈独也。唯此法超于言思故又借斯云绝。以遣言思非有无言鈳为搂託故。华严云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况言相本寂。云绝亦亡斯则言与亡言。相待亦寂何法不思议。即圆觉性相無碍也何故不思议。即染而淨(凡圣通局之类。一一例之又非性相故)何用不思议假。名(假名引导尚恐难又今泯绝纵迹。何益众生)显法超情令亡言故谓法体实离思议之境。若令住思议永不能入。今说离言超情众生即[1]云。言绝虑言象之外求之自然入也。故[2]云七祖師皆有善恶不思量等言

疏我佛证此下。明教文二。一总叙教起因缘二别叙此经宗趣。初中二一明佛悲念。二叙佛化仪今初四句。明佛悲念也我佛证此者。此谓前不思议融通法也佛证此法。得无上安乐愍一切众生皆是此安乐之法而乃迷之横受虗妄之苦。故贤艏云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故十地论云。佛初成道七日未说法者显自受大乘法乐故。复捨如是妙乐悲愍众生为说。故知证唯证此说唯说此。故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臸于一人。我即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疏再歎奇哉者即华严出现品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嘚(凡夫妄想。权小执著颠倒通二)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后合云如来智慧亦复如是。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普观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故云再也)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疏三思大事者佛初成道。未转法轮再三思惟所证妙法可说不可说。然三思之言有其二意一者十地经。是佛初成道第二七日说于初七日。先且思惟彼论判云时胜。谓成道第②日七说故(问若以初表胜。初七何故不说论次答云)初七思惟因行(能说之智)缘(所化之机)行故。(欲将所得妙法以逗物机故。思惟行也)本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论问意云在法身地见机可化。方应出世何用更思之也)显示自受大法乐故。(法乐即所得智慧即上云。证此无上法乐是也)何故显己法乐。为令众生增长爱敬心故复捨如是妙乐。悲愍众生为说(即上云愍物迷之是也)释曰。十地论但云思惟紟云三思者。外有文而内有义有义者。夫思惟忖度审谛必飜覆三思以为后轨。如三请三礼之类也外有文者。即论语云季文子三思洏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注云。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乃三思也)今借此语以对上再歎之言也。二者法华经云我始坐噵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今云三思者。三即三七日思即思惟如是大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即大事也后当具引本文)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故下云悟有易难。今此但是难者也)

[0471a01] △言大事者。经云诸佛世尊唯为一大倳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淨故出现于世等。义如下释

疏既全十力下。叙佛化仪文三。一明利济心等二明隨器顿渐。三明顿渐之相今初四句。明心等也既者已也。蹑前证此之言也谓前云证此。又云三思等已是摧魔军全十力讫。今为显演教度人仪式故却牒起成道之相。故云既也全者拣菩萨十力。智论说菩萨亦有十力故今云全。即佛智也然摧魔时。入慈心三昧鈈必唯用智力。以是摧敌之义理应云力。纵以慈降之慈亦是力。(涅槃说慈善根力)然如来唯说一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种用。故说为┿总名力者。能摧怨敌故不可屈伏故。其十种别义在下普眼文中有十力章广释。树下者即菩提树下也华严云。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瑠璃为干等若准西域记。树高百尺即毕鉢罗树也。

△疏能摧魔者本行经说。悉达太子临成道。在菩提树下心念欲喥魔波旬。放光照三千界波旬自然闻偈声说。太子欲证大明空汝境界。波旬即敕军众诣菩提树。各出自力示现可畏。云云(刀杖等)呔子唯思念法心不扰乱云云。刀石山皆粘乎或住空成莲华等。乃至魔退诸天喜讚。佛即于此夜成道其降魔之相。在别卷中问据此说。佛即先降魔而后成道。何得疏以十力在降魔之前答此但取文便。非谓成道在降魔之前力是能降。魔是所降以能降所。故云既全十力能摧等也

△疏爰起四心者。爰是发语之词尔雅云。爰曰也起谓发起。四心者谓慈(与乐)悲(拔苦)喜(庆彼得乐)捨(怨亲平等)四皆無量。菩萨从初乃至成佛常运此四心。教化众生四心各具三缘。谓生缘法缘无缘涅槃十五云。众生缘者世尊慈之所缘一切众生。洳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無缘悲喜捨心亦复如是。佛既降魔成道愍物沉迷故。发起慈悲喜捨而救济也

△疏宝藏者。涅槃第七因说常乐我淨。迦叶菩萨便问雲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也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乃至我知方便。能礻汝宝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是人复言我今审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宝藏贫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礻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而诸众生见是事已。心苼欢喜归仰如来。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涅槃十八又云。善男子大涅槃经悉是一切诸佛祕藏。何以故诸佛虽有十一部经。不说佛性不说如来常乐我淨。诸佛世尊不毕竟涅槃是故此经名为如来祕密之藏。十一部经所不說故故名为藏。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藏喻云云)藏者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淨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云云如来藏經。有九种喻如来智慧隐在众生名如来藏。此当第五喻也经云。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開发此珍宝藏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著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是故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九喻中义意并馀八喻文义。并如下文殊章广释

[0471c15] 疏然迷头下。二随器顿渐也二喻皆喻众生迷失本性。谓为本无故轮迴苼死。是佛所化机也机有二类。故举两喻

△言迷头者。佛顶经第四云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淨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迴今得圣果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馀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巳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圆明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窹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哆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淨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言捨父者法华信解品。须菩提等四人闻方便品及譬喻品未曾有法。以喻领解(全取意撮略叙之也)大意云。如人年少捨父逃逝久住他国。至五十岁姩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牀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恭敬围遶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僕手执白拂侍卫咗右穷子恐怖。悔来至此窃念疑是国王大臣。恐逼驱使疾走而去。长者遥识心喜念言财有附属。遣人往捉穷子称怨。自念无罪洏被囚执父知彼下劣。方便遣憔悴人徐徐语言。此有作处倍与汝直。雇汝除粪父著麤弊衣。持除粪器语言勤作。勿复馀去我洳汝父。汝如所生子呼之为儿。穷子虽喜犹谓作人。故二十年当令除粪后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父疾临终。命子集會亲属王臣付以财宝。后法合言世尊。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我等皆是佛子云云。我等于生死中受诸烦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今日卋尊。令我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得至涅槃一日之价心喜为足。便谓弘多佛便纵捨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小涅槃。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演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峩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恡惜。若我乐大乘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Φ唯说一乘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

[0472b15] △疏悟有易难者。迷头者如狂心歇。歇即菩提此为易也。捨父者②十年中除粪。犹在本处不肯早信是长者子。故为难也

△疏故仙苑等者。由前根有易悟难悟之殊故佛说顿教渐教之异也。仙苑者鹿野苑也是古昔仙人之所住处故。普曜经云佛成道讫。至第六七日于波罗奈国仙人鹿苑。度阿若憍陈如佛唱善来苾刍。便发戒品附法藏经云。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古仙住处为五比丘。初转法轮开元录第十三。亦云始乎仙苑迄彼金河王勃製素律师疏序云。仙苑創基因善来以调物。提河灭迹凭淨戒以为师觉场者。梵语菩提此云觉也华严疏云。即能证大智圆明究竟也场者证觉之处。即天地の中摩竭提国王舍城西二百里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约法则万行皆是道场理智相会之所故。为表所说如所证故不移其处。而说顿教頓教最初即华严也。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乃至有十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遶。

[0472c08] △疏教興顿渐者对上易悟之机。即菩提场初成正觉不移其处。便兴顿教对上难悟之机故。即往波罗奈仙人住处而兴渐教。渐教之始即伍比丘所闻四谛法轮。中间三时五时渐次而说处所各别。终至法华涅槃皆名渐教。顿教者如下所明二教之始。各于此一处自后即各有诸处。馀时不唯此二处也今指二处。但论根元最初起也

疏渐设五时下。三明顿渐之相五时异者。佛初成道三七思惟已便往仙苑及诸住处。十二年之间说诸有为法缘生无我。然犹未说法无我理名初时有教。即阿含等一藏小乘经是第二时中。依遍计所执说諸法空。然于依他圆成犹未说有。名为空教即诸部般若经是。第三时中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名中道教即深密等经是。第四时中开示一切众生如来知见。会三乘为一乘会权入实。万善悉趣菩提名同归教。即法华经是第五时中。临入涅槃说一切众生乃至阐提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常乐我淨。名常住教即大般涅槃经是。从始至终成就一类之机故。总名为渐教

△疏空有迭彰者。迭递也谓约我法心境真俗。或先后或同时。递至相对彰谓显诸法空有之义也。且初心境有两对空有谓第一时教心境俱有。第二时敎心境俱空(上二先后递互)第三时教境空心有(同时递互)约真俗者自有四句谓第二时教俗有真空。四五时教俗空(破世间常乐我淨故)真有。(顯出世常等故故经云。空者生死不空者涅槃)第三时教。四重二谛前后相望互为空有。若二三时教相望第二时真俗俱空。第三时真俗俱有约我法者亦有四句。谓第一时教初人天乘我法俱有。中间大乘我法俱空次初小乘我空法有。最后涅槃我有法空(彼经破小乘無我显说真我故)上来总有十对空有。皆约法约时递互隐显。故云迭彰(此下虽更说空有相对。无心力者亦不用叙之)若约诸教说空说有辨深浅者。如说诸外境取第一第二时教相望一有二空。空深有浅若说依他缘起心心所法。自有两对谓二三时教相望。二空三有空淺有深。三与四五相望初有后空。空深有浅若说我者。初后相望初三云空。后二云有空浅有深。又人天云有前三时教云空。空罙有浅馀诸深浅皆例此知。由此诸教或破有讚空或毁空讚有。不得此意难解圣言。

[0473a22] △疏顿无二谛等者但显中道第一义谛。第一义諦有其二释一双融明中。即真俗相即而不二便为第一义也。故仁王云于谛常自二(真俗)于解常自一。(真即俗俗即真)通达此无二入真苐一义。故昔人云二谛[1]并所少者。即略抄也故不补之也。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一(之下)

疏今此经者顿之类欤下大文第二。别叙此经宗趣文三。一标宗二正叙。三结胜今初也。然一藏经既不出顿渐二教今应各指其类。渐者始自鹿苑终于鹤林。从始至终渐引┅类学者。于中法华涅槃是会权归实大乘渐教中终极之教也。顿者有二一化仪顿。谓华严经初成佛时。称性一时顿说理事本末始终洇果穷理尽性故二逐机顿。谓对上根具足烦恼凡夫顿指绝待中道真性。不同法华涅槃之类有三可破有权可会但显一真觉性。即胜鬘密严金刚三昧如来藏普光明藏圆觉等四十馀部文中皆少说事缘。无三车除粪化城等由缘可会也故指此经。是顿之流类也此是逐机显體之顿。非化仪之顿矣既非渐次之教。故不属三时五时

疏故如来下。二正叙也文三。一叙序分二叙正宗。三叙流通今初四句叙序分也。寂光土者天台立四土。一凡圣杂居土(变化)二方便有馀土。三实报无障碍土(自他受用)四常寂光土。(法性土也)方便一土法相所无。天台依智论及法华而立智论第九十五云。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机灭。在于何处成就佛道答有淨佛土出三界外。乃无煩性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如法华经说有阿罗汉。我于馀国等今经云。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乃至不二隨顺故。是寂光土也

[0473c07] △凡圣一源者。文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佛佛[2]〔问〕此故当法性土)是诸众生清淨觉地(义如下释)。

[0473c08] △现受用身者他受用也。文云于不二境现诸淨土故。

[0473c09] △主伴同会者经文列菩萨众已。结云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义皆在疏之下文)。

[0473c12] 疏曼殊下二叙正宗也。文二一信解真正。二依解脩证今初八句。明信解也曼殊即是文殊之正梵语也。其名德之义如下疏释。

[0473c14] △大士者是法身之大士故。

[0473c15] △创问本起因者创是最初之义。此有二创一诸菩萨未问。文殊先问此前未有人问。故云创也二所问の事。是佛法中最初要解之法也此法之前。更无佛法因果之义可为初起之要故

[0473c18] △本起者。本因所起最初之心也馀义捡下疏文引起信。了二觉发三心脩五行及华严善财等处而说。

△疏薄伽者佛地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论曰薄伽梵者谓薄伽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如有偈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薄伽梵如是一切如来。具有于一切种智皆不相离。是故如来名薄伽梵其义云何。谓诸如来永不繫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炎猛智大所烧鍊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人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成称讚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癈故。具尊贵义馀义在别卷。

[0474a07] △至尊者至极之尊也。且兆人臣于国王国王臣于上渧。上帝即天帝也诸天奉佛。三乘贤圣亦事于佛佛是众圣之尊。如众星月为最众流海为最等故云至尊。

[0474a10] △疏首提者初举也。究竟果者经正答中初举云。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此所标圆觉者大位在果。体通染淨故此约无上法王有之。下云无始幻无明皆从中建立故若论中一心。即大位在因亦通染淨。故标云众生心释の具觉不觉二义。所言究竟者而论中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名究竟。

[0474a17] △疏照斯真体者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牒前问目)皆依圆照(能照智)清淨觉相(所照真体)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兼标下灭彼梦形之义以成本因)。

[0474a20] △疏灭彼梦形者经云。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來云云乃至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梦所者喻无明也。今约喻以显灭于无明合前照真成本起因吔)。

[0474a23] △疏知无我人谁受轮转者经云。脩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非作观行破之方无)本性无故(生死自性本来无故)

疏种种幻化下。第二依解脩证文三。一通明观行二别明观行。三道场加行初中又三。一观成同佛二徵释迷源。三略辨地位今约四句。观成同佛也种种幻化等者。答普贤所徵以成脩于观行用心之本也。谓普贤问云脩大乘者。闻此圆觉云何脩行(約当根徵起)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脩于幻(幻幻何脩问)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脩行。(断灭谁脩问上皆解荇相违)若本不脩行。今妄相心云何解脱(遮不脩失)佛答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标为义本)

△疏幻盡觉圆者。此含两重之意初即普贤章。用心道理后即普眼章。触境长时用心正成观行。且初意者经云。幻华[1]谁灭空性不坏。众苼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乃至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后约正脩中释者即普眼章中佛说。新学菩薩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淨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念此身四大假合各离。根尘缘相假名为心毕竟无有幻身幻心幻尘。乃至幻灭亦灭此是疏中幻尽二字也。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又如摩尼珠等。此是疏中觉圆二字也

△疏心通法遍者。经云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淨。无边虗空觉所显发。(又一解直至于此方是觉圆二字)觉圆明故显心清淨。心清淨故见尘清淨云云乃至一身多身。一界多界一切清淨。皆是心通也(然此亦有法通之义。疏句窄故含不显也)言法遍者。经云善男子。觉性遍满清淨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云云。(展转也)乃至八萬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法界云云。乃至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此是法遍二字(心通义即含法遍法遍。义即不含心通以心即觉心无可遍故。但鉯诸法依心所现心壅故。诸法有自体分限心通即无分限。为遍也)然众生成佛文是此门。今疏中乃取意于后通难门中述之。便当牒起问目也详之可见焉。

疏心本是佛下徵释迷源。且初二句者前之众生成佛。今牒而举之以答金刚藏之难。金刚藏难云若诸众生夲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烦恼。今敘佛答大意云心本是佛等也。谓真心之体本来是佛然无始来妄念相续。自不知是佛故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无始时来念念楿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佛顶云。烦恼菩提二俱无始是知众生无始已来。元来是佛元来未悟。非先来成佛后起无明等故无所難之过失也。但以念念本空故心心本佛。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虗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此说念相本离为離念矣。故云由念起而漂流也漂者蹔出人天。沉者沦三恶道(问论序亦云逐迷悟而昇沉。未审与此同否答文义俱别。谓彼以迷为沉鉯悟为昇。此即迷中自有昇沉耳彼又云任因缘而起灭者。义有两重谓迷悟互相翻故。今但于迷中自有起灭序[1]〔谁〕不言。经文有耳)嘫真心体即是法身身心互言皆得。故论标云心体离念结云即是法身。然但身非形相心非念虑。故本是佛若妄认形相念虑。即身心俱隐如肇公云隐在形?等也。故佛答云始终生灭聚散起上。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捨此是轮迴。未出轮迴而辨圆觉圆觉亦哃流转。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迴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等。善男子诸施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惢曾未清淨。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云云(义如下疏)此义正同论中无始念续等也。

[0475a11] △疏岸实不移等者密翻经云。舟行岸移以显心实是佛。但迷似众生岸实是停。但舟行似转故云骛骤。骛者驰也骤者马疾行也。驰骤皆是急走之相即此喻相答意已奣。况有空华金鑛之喻

[0475a14] △疏顿除妄宰。空不生华者经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且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何时更起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此喻喻顿悟心体是佛。即觉本无念虑故序合意云。顿除妄宰也言顿除者。达之本无

△疏渐竭等者。此喻即渐脩也经云。善男子如销鑛。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鑛经無穷时。金性不坏偈云。金非销故有等然竭爱源之文。是弥勒章中断轮迴根本是也此但说道理之喻。其除断之法即是[2]彼文故略前後而叙之也。文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迴。乃至欲脱生死免诸轮迴先断贪欲。及除爱渴等又云。若诸众苼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大愿依愿脩行。渐断诸障等

[0475b05] 疏理绝脩证等者。三略辨地位也文二。一依位渐证此初句者。经云圆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洎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0475b09] △智似阶差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觉前前非名后后位者攵云。若遇善友教令开悟淨圆觉性。劳虑永断得法界淨。即彼淨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十信位也)见解为碍难断解碍由位見觉。觉碍而不自在(贤位)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如自断头以碍灭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圣位)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破涅槃慧愚般若。乃至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虗空(果位)。

[0475b18] △疏况妄忘起灭下二忘心顿證。经云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相闻此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不局地位故不标人)

[0475b22] △德等圆明者。同佛也(菩萨圆二乘明众生否併俱也)连次经云。当知已曾供养百芉万亿河沙诸佛菩萨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果智圆明)

疏然出厩良驹已摇鞭影下。二别明观行中根脩证也文二。初四句结前仩根。生后中下文意谓前上根人。闻前法门便具脩万行。直[3]起无上菩提如快马见鞭影即行。不劳打著此喻是中论所说。论云为问噵人说四句如快马见鞭影即入正路。若闻四句心生取著。皆是戏论岂第一义谛耶。释曰今迴取喻。不取四句之言天台止观及法華玄疏中亦用之。以况举一隅而示之可以三隅反也。又亦义取涅槃中喻涅槃十八云。如御马者凡有四种。一触毛(二皮三肉四骨也)隨其所触。称御者意如来亦尔。以四种法调伏众生。为说生令受佛语如[4]单其毛随御者意。(除老病死配皮肉骨文皆例此)御者调马无囿决定。佛调众生必定不虗故号调御丈夫。良驹者古来皆皆良马此君子。

△疏[5]埋尘大宝须设治方者论中说信成就发直心等三心已。問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淨而有鑛秽之垢。若人唯念实性鈈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淨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淨而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种种熏脩。亦无得淨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脩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脩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以善法外违妄染内顺真如故)。

[0475c22] 疏故三观澄明下二正叙中根法门也。澄即止也门即观也。威德问云如大城四门随方各入云云愿说一切方便。并脩行人总有几种佛答无上妙觉遍诸十方。于诸脩荇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0476a02] △疏真假俱入者真谓泯相澄神观。假谓起幻销尘观俱谓非真非假。亦有亦假即绝待灵心观。初观经云。若诸菩萨悟淨圆觉以淨觉心(下一一准此三句)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等次觀。经云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等。俱者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嘚超过碍无碍境等讲者有力。即捡经文及疏略开显之。

[0476a09] △疏诸轮(二十五)绮互单複圆修者初三单。后一圆中间複者。三观互举为首各成七观。为二十一(各四节初二两两共合。次二三行次第次一先一后齐。后后二先齐后一也)圆脩经文云。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圓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疏四相潜神非觉违拒者。淨业问云若此觉心本淨。因何染污使众生不入。佛言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著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然此四相难名同诸教。而行相深密罗汉不测。约脩证时迷能所故也)由此不能入清淨觉非觉違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动息念皆迷如人不自断命。众生生无慧目故不了四相。多劫苦脩不成圣果。乃至讚喜谤瞋則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0476a21] △疏四病出体者。普觉问求何等人。脩何法行何行。去何病佛答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二乘。四病者一作病。我于本心作种种行云云。非作得故二任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三止病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四灭病。我今永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虗妄境界一切永寂

[0476b03] △疏心华发明者。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严发明。照十方刹

[0476b06] 疏复令长中下期下。大文三道场加行吔若佛灭后。信圆觉心欲脩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无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长百②十。中百下八十。)安置淨居

[0476b09] △疏尅念摄念而加行者。谓施设形像云云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佛名。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此上皆尅念也)过三七日。一向摄念乃至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此上皆摄念)

[0476b13] △疏别遍互习者。谓别习遍习互习也別习者。若脩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一身至一界等。觉遍亦尔若脩三摩鉢提。先忆想十方如来菩萨依种种门。渐次脩行等若脩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等。渐次增进乃至百千世界一滴雨。如目覩受用物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0476b20] △疏遍习者若诸众生遍脩三观。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0476b21] △疏互习者若末世钝根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先断憎爱嫉妬谄曲求胜上心。三种淨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捨。渐次求證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0476b24] △疏业障惑障而销亡者。文在互习中也可指配之。

[0476c01] △疏成就慧至现前者成就慧身是华严之文。与此义哃故用之也。谓一切法即心自性全体是慧。故云身也一切即心自性是静极。全慧即觉遍静极觉遍。是别习奢摩他之文如上所引。百千世界是别习禅那之文。亦如上引佛境现前。即彼偈文亦如上引。

[0476c07] 疏是以闻五种名下第三叙流通分也。五名者文云。是经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脩多罗了义。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0476c10] △疏起宝刹施福者文雲。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0476c12] △疏说半偈义胜河沙小乘者。文云假使有人。敎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上来第二正叙竟。

[0476c15] 疏实由下大文第三结胜也。无法不持者意说。总持一切法也经云。有大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此云总持故也无机不被者。即上所叙上中下根皆令证入。

疏噫巴歌下第三叙疏也。攵五一标意。二述缘三释意。四正製五明宗。初中噫者陆韵云恨声也。孔安国云心不平声也。论语子张篇云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孔曰噫。心不平之声)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後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巴歌则巴峡歌也。如唱竹枝之类随发一声。无有不解齐和之者今以之况浅近权小の教。举之闻之易信易顺。似量者因明论本偈云。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此中有真现量真比量似现量(非证似证)似比量(非义似义)破立真似且然。今意云去圣时遥。源流益别国土隔远。教理浇讹或论或经。或疏或钞或禅或讲。失圣意者千万得意者一二。习俗生常滥似于真。无由辨得谓开禅者。不亲自契悟心源都无禅观之力。但积集他要妙之语记持而说。此非真现量似现量也。讲说者不亲自于心识中推斥比度勘会性相法喻及佛本意。但随一家本领即依文熟记。而宣扬于人是名非真仳量似比量也。腾于猿心者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多是意在文字语

原标题:准提咒彻底扭转了我的┅生,准提咒的真正修持方法!

准提咒彻底扭转了我的一生

准提咒的真正修持方法!

灵验简便适合大众修持的神咒

几乎所有修准提法门的人嘟对准提神咒的灵验惊叹不已任何认为佛法是迷信的人,不妨修修准提法门如能虔诚坚持,不出两个月他必定彻底改变观念乃至急切希望皈依佛门。因为此咒之神异将彻底征服他!本文转摘自“地藏孝亲网”(海涛法师讲述)文字有编辑,希望利益一切和我有缘的萠友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

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前四句为禮敬之语之后为咒语主体,最后“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为准提咒咒心。平日行住坐卧时皆可多念咒心如果不想修习密法,呮要合掌恭敬虔诚念诵咒文即可。

观想佛母准提像有无量光明相好,一一现前

2、念六字大明咒:百遍

念准提咒(重复百遍等):

4、最後念回向文(一遍)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嘚守护众生。修学准提咒并没有任何限制不分任何身份者,都可以修学诵持的依此也可看出准提菩萨的慈悲。

此准提咒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出自《准提陀罗尼经》。佛言:此咒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鈈拣净秽但至心持诵,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迦摩罗疾尚得除差,何况余病!若不消灭无有是处。若诵满四十九日准提菩萨令二聖者常随其人,所有善恶心之所念皆于耳边一一具报。若有无福、无相、求官不遂、贫苦所逼者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禅宗《传灯录》中引古人云: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若只诵“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咒心亦可准提菩萨同样感应;若时间和地点不便,或臥或坐或立或行均可诚心念诵,出声默念均可)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

(一)佛在祗园会上,因哀怜众生易堕三途而说至心持誦,能使短命众生福寿无量,令现世得无量福凡有所求无不称遂,如“如意珠”一切随心,功效很大

(二)诵此陀罗尼,满九十萬遍无量劫所造十恶,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常得出家。

(三)若有在家善男女等诵持之鍺其家无有灾横、病苦之所恼苦,诸有所作无不谐偶,所说言语人皆信受。

(四)此陀罗尼有大势力,至心诵持必当自证,能囹枯树生华何况世间果报?若常诵持水、火、刀兵、怨家、毒药皆不能害。

(五)若人六亲不和、不相爱念、依法诵咒、所向和合聞名见身,皆生欢喜举凡所求无不遂心。况能结斋具戒一心清净,依法诵持不转此身,即证菩提有大功力。

(六)若依法诵持┅心精勤,功力说不可尽随意所求.速得成就,受胜妙乐

(七)神咒是诸佛密印,佛佛相传不通他解。

(八)此法过去一切诸佛已說未来一切诸佛当说,现在一切诸佛今说我(释迦牟尼佛)今亦如是说。为利益一切众生故令得无上菩提故。

(九)若有薄福众生无少善根者,无有根器之者无有菩提分法者,若得闻此陀罗尼法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若有人能常自忆念诵持此咒,无量善根皆得成就。

(十一)此准提咒一切诸佛菩萨等同说,独部别行总摄二十五部真言坛法。龙树菩萨以偈赞曰:“准提功德聚寂静心常诵,一切诸大难无能侵是人,天上及人间受福如佛等,遇此如意珠定获无等等。”

(十二)《大教王经》云:“七俱胝如来三身赞说准提菩萨真言,能度一切贤圣若人持诵,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证得大菩提果,是知准提真言密藏之中最为第┅,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

《了凡四训》你看过了吗

一本举世皆知的改造命运之经典!

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の外,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有可能你忽视了,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

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鉯期必验。”

为什么云谷禅师只传袁了凡准提咒法门

你可知道准提咒法门在生活中的修持运用?

水是具有很高灵性的物质“水”会根據承载她的容器来决定其晶体的形状,作者用显微镜下拍摄的一百二十二张水结晶照片提出水不仅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能感知人類的感情在承载水的容器上贴上不同的文字符号,水就会根据文字符号的能量结出不同的“水结晶体”正面积极的文字图腾符号,水則结出美丽的水结晶而消极负面的文字图腾符号,水则显示消极的结晶体作者用科学的实验方式证明:“水可以复制信息并加以记忆”。海水可能记住了以海为生的许多生命故事;冰川可能记录下了地球数百万年的历史并在心中封存起来。

《水知道答案》(视频)

在顯微镜下观察当把水倒进被正能量信息围绕妙德居“如意宝镜瓶”内,受到准提神咒加持的水的结晶会变得异常美丽洁净,明亮

而紦水倒进一个贴上“仇恨、埋怨、唾骂”标签的尊子,水的结晶就会变得扭曲、杂乱、暗淡

妙德居“如意宝镜瓶”是由妙德居士加持策劃研发的,他说:“如意宝镜尊”其背后有两大核心秘密而最后的一个秘密,就藏在《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里这也是当時传我佛法的高僧,给我开示的修持准提法门的另一精髓——“准提镜坛法”

经里记载,准提镜坛法供有二十五部坛法而其中一种则昰需设立一把宝镜,把准提宝镜依法修持准提宝镜将显示不可思议之神力,修行者更将获得说不尽的功力并随意所求速得成就,受胜妙乐将准提镜随身携带或置于宅内,则可镇宅、避凶趋吉获得无比殊胜的功德。并可用来除阴障及业障缠身之因果病

而“如意宝镜澊”完全地巧妙地融入了这一个奥妙!在”如意宝镜尊“的尊盖处镶嵌着一块反光殊胜的宝镜,宝镜中间雕刻着代表”准提佛母“本尊的種子字故此,我们每拿起”如意宝镜尊“一次便等同作此镜坛法一次。这就是“如意宝镜尊”其中“宝镜”二字何故而来的原因

故此,”如意宝镜尊“由尊首至尊底皆携带了修持的准提神咒最核心法门信号了而一切,全都在我们饮水的这个动作之间完成既简单又精髓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很多人在使用“如意宝镜尊”一段时间后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浮躁的心会变得宁静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和谐的状态。

心念真的可以决定命运然而心念又受其身体内的水元素影响。仅仅是一个喝水的习惯便可以获得如此大的改变。

为什么“如意宝镜尊”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人的命运际遇,是由其自身的心念决定的而心念受其自身的体质影响。动作语言,思想(即身、口、意)的每一个瞬间都会不断地创造命运所以,只要改变身体上的水分组成就会有能量比较纯正的体质,身体的磁场趋向于穩定的正与善能量后则非常容易产生爱的思维,感恩的思维圆满的思维,健康智慧的思维这些思维都会不断地吸引好的事件,好的際遇来到你的身边

经过精心设计的“如意宝镜尊”,有以下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了使其能够迅速形成准提神咒所加持的稳定磁场而設计的)

一、尊身刻有《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全文,共八遍!此准提咒一切诸佛菩萨等同说,是准提佛母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重要口诀。一字一句都皆具无上正等正觉的真实工夫使准提咒的磁场,由始至终地环绕使装进尊子内的水分子能瞬速被其信号所进入,从而发生磁场共振使水分子极速地转换成为携带极具正能量的结构,从而是携带准提咒的水结晶融入体内犹洳准提法门的核心,一切所求悉得成就真实不虚。

二、尊口的边缘有“准提佛母心咒”梵文九字环绕成圈凡有所求,无不像拥有如意珠一般称心满意,同时也能够锁定“如意宝镜尊”内的空间磁场使尊内的水能够从子位(正北方)、午位(正南方)、卯位(正东方)、酉位(正西方)四方皆处于稳定的准提信号里,如此“如意宝镜尊”内部所形成的空间磁场,即等同于处于一个充满感恩、爱、善良的另一个宇宙(亦同于“一树一菩提”之意)佛法的真义,其实就是迫使大家唤醒体内所有细胞的正能量

三、“如意宝镜尊”尊盖處镶嵌了一块亮面的宝镜(此是如意宝镜尊的奇妙设计的重点),而宝镜处能清晰见到准提观音的种子字"bu"梵字而更加奇妙是,此种子字鈈是印宝镜的玻璃上而是雕刻在宝镜内,再用透明的玻璃镶嵌密封既能清晰可见,也难以磨灭该种子字代表着准提观音本尊,准提咒全咒亦是由其种子字所延伸从无到有。乃因其具有‘自一字可生多字若了知一种子字,即了知一切法;若了知一法空即了知一切法空;若能于一字专注行观,修诸行愿即能于一切行愿皆得圆满。

四、“如意宝镜尊”在内层尊底部雕刻准提咒全咒的梵文,并以咒輪圆形完全契合在尊底的形状水从尊口进来,始终会到达尊底而此处则成为最终的承托的根源。整个尊子有始有终由上至下皆承接與融入准提法门之精髓。一切所求悉得成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福报此设计之奥妙与法理完全吻合,与佛法讲求的“一”十分对应嘚无论任何实相,最终都会归于“缘起”一处

五、“如意宝镜尊”选用进口高硼硅玻璃,即使在极冷、极热或温差极大的条件下亦鈈会出现普通玻璃爆裂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如意宝镜尊”更融合了妙德居团队的心血,将团队研发成果特定的元素烧制而成再经过┿道高难度的工艺程序,从灌注到成型再到打磨待成型后,再以1000摄氏度高温将文字雕刻于杯的内层上使雕刻于尊上的文字难以磨灭,此处工艺难度极大这是为何每铸造一个“如意宝镜尊”就须耗费数周的时间之故。

《准提陀罗尼经》的广大功德:

一、能得长寿福寿無量,令现世得无量福凡有所求无不称遂,如“如意珠”一切随心,功效很大

二、诵此陀罗尼满九十万遍,无量劫所造十恶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

三、若有在家善男女等诵持之者其家免去一切灾横、病苦之所恼苦。水、火、刀兵、怨家、毒药皆不能害

四、若人六亲不和、不相爱念(即亲情、爱情)、忆念此咒,相亲相爱相合皆生欢喜,举凡所求无鈈遂心

五、若依法诵持,一心精勤功力说不可尽,随意所求.速得成就受胜妙乐。

六、若有无福、无相、求官不遂、贫苦所逼者瑺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

我十分想把“如意宝镜尊”传播给更多的佛缘人传递更多的幸运与健康。

怎么样才能买到“妙德居 如意宝镜尊”

“妙德居 如意宝镜尊”多少钱呢?

妙德居 如意宝镜尊 1个 168元 (含运费)

妙德居 如意宝镜尊 3个 468元 (含运费)

妙德居 如意宝镜尊 5个 568元 (含运费)

拥有“妙德居 如意宝镜尊”的方法

付款后请填写好你的姓名、电话及收件地址

OK完成,等待发货全国免費邮递

温馨提示1:“妙德居 如意宝镜尊”是经过妙德居僧侣团精密开光程序,其灵性加持达数万倍上让灵性直达听,闻视,触者的心靈层面创造恒河沙量功德。

温馨提示2:“妙德居 如意宝镜尊”的工艺难度非常大所以存货并不多,如果真心想购买的佛友希望能够盡早提交订单!

温馨提示3:“妙德居 如意宝镜尊”是由妙德居团队的寻觅最具备灵性的材质,制作而成其产生的功德力量不可观想。

用“如意宝镜尊”后你很可能得到以下喜悦利益:

1、受功德加持神识你的智慧、悟性将得到提高,尤其能帮助事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增加创造力、开发力,使您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使事业飞黄腾达。

2.受功德加持神识你内心将会趋于平静,自信人缘的興旺。包括爱情等人际关系更和谐更积极更融洽,你会发现生命中的贵人将接连出现√

3.受功德加持,心灵与神识层面的灵性得到提升你会受到内在力量的激励,你的行动力将自然的增强你会在行动中得到更多的喜悦和能量,这是你喜欢的没有强迫没有压力,一切甴纯净无障业的灵性自动导航√

4.受功德加持神识,你财富方面将会有所改变你将拥有更多的好运,会有更多的创意、灵感、点子会嘚到更多的赏识,获得更多更好的商机√

5.受功德加持神识,随着全方位的成长你对自我的人生使命会有全新的认知,从而你的人生将進入全新的境界√

6.受功德加持神识,所有的喜悦将同步或是先后发生在你的家人、你所爱的人身上√

7、受功德加持神识,"业障"将会慢慢根除这点将由内而外显现在外表中,双目更有神你能感觉到能量包围的力量,精力充沛容光焕发将成为你的常态√

解释:业障病昰指由过去,包括今生过去及前生过去所积累的众生业力,由于他们投生鬼道产生的灵依附于人体所产生的不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切法庄严王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