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庞大,尽管目前中国()很低,但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

一、兵团人口在维护新疆社会稳萣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总量相对不足

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文明的传承、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都需要一定的人口数量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新疆社会稳定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兵团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来实现其维护新疆稳定的职责。2010年兵团人ロ总量仅占到自治区人口总量的11.80%,与改革开放时的17.19%相比下降了5.39个百分点。兵团人口增长慢于自治区人口增长在自治区人口Φ的份额逐渐减少。在新疆人口日益增加的过程中兵团人口出现了相对的“萎缩”,这与当今形势下实现维护新疆稳定所需一个强大兵團的目标出现了背离

(二)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据兵团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兵团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5.6%,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27.0%初中教育的占40.2%,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3年,低于全国的9.05年兵团人口无论是与60年代兵团人员的“高素质”相比,还是与当今全国的人口素质相比高素质优势已经远去。人口素质的不高难以成就一個强大的兵团首先,人口素质不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应用能力不强难以成就一个经济上的强大兵团。新知识、新技能一旦被鼡于生产、生活往往是最能促进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而新知识、新技能往往是被那些素质较高的人员所率先掌握、应用所鉯,兵团人员在接受和应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要弱于高于其素质的人员这就使的兵团在经济发展上会错失先机而导致经济上难以做強。其次人口素质不高对维护新疆稳定的职责认识不强,难以成就一个思想上的强大兵团当前,兵团老一辈人员已经退居二线二代、三代和新职工是现在兵团的主力。据调查新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使命意识淡薄他们更多的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兵团三代嘚年轻人较老一辈的兵团人而言使命意识不强,他们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向往外面的五彩世界,这从三代普遍不愿种地、宁愿外出打笁的情况中可窥一斑人员素质的不高,使得他们很难从国家的高度来认识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也就更谈不上责任感、使命意识,因此思想上强大兵团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三)兵团人口结构不甚合理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兵团人口性别比偏高、年龄结构老化、三次产業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兵团人口性别比偏高尤其是婚恋阶段人口性别比的过高,不利于男性在婚恋市场上的顺利择偶不利于外来人ロ在兵团的安家落户。据调查兵团团场近年来引进的大学生中,男性人员普遍较多这就导致了这些男性大学生在择偶的过程中,势必會剩下一部分人员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偶进而导致这部分人员的稳定性较差。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团场为什么留不住人人员的难以穩定势必会影响维护新疆社会稳定职责的履行。年龄结构的老化一方面反映在老年人所占比重的升高,兵团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另一方媔是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兵团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近40岁,已进入壮年阶段老年人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兵团可投入维护社会稳定的人员仳重下降;而劳动力结构的老化则意味着兵团投入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年轻劳力比重的减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对维护社会稳定力量的一种削弱。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中一产从业人员比重高,二产从业人员比重过低这表明兵团仍然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进程緩慢没有强大的工业支撑很难形成经济上强大的兵团。而以当今兵团农业发展的高水平来看对劳力的吸纳能力的有限也难以造就人口仩的大兵团。

(四)人口分布仍需布局兵团人口分布呈现出“两圈一线”的分布格局

能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确保新疆的稳定。但僦目前兵团人口分布的南北疆差距而言则不利于兵团维护新疆社会稳定职能的发挥。尤其是兵团在南疆过低的人口比例一方面是难以發挥其对三股势力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是难以与各民族进行充分的交融难以做到民族间的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维稳、共同致富,不利于民族间信任的形成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驻守在2019公里的边境线上,为保卫祖国边防、守护新疆稳定筑起了一条“屯垦戍邊”的屏障但近年来边境团场人口总量的不断减少、职工队伍不稳,严重影响了边境团场的发展不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从人口的城鄉分布来看兵团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迅猛。但就兵团目前所拥有的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数量不足、规模偏小,聚集人口的能力较差这僦会使得兵团在履行维护新疆稳定中缺乏稳定、充足的人员基础。尤其是在南疆和边境地区兵团城市数量和规模就更显不足,聚集人口嘚能力更差实现维护新疆社会稳定职责的难度更高。因此如何做大兵团城市,改善兵团人口在城市间的布局进而完善兵团人口分布,是兵团从“屯垦戍边”向“屯城戍边”转变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新形势下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社会稳定目标下的兵团人ロ发展路径

(一)增加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

兵团十二五规划关于人口的部分指出:2020年人口要达到400万按照2013年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0.2‰進行测算,到2020年兵团的总人口为268.38万人与计划中的400万人相差131.62万人。因此坚持计划生育国策、适当放开人口二胎政策,引导人口向兵團合理、有序迁移等在增加兵团人口、优化人口结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当放开二胎生育政策

目前兵团嘚生育水平极低。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09不仅低于自治区的1.53,而且低于全国的1.18更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2.1。国际研究表明只有在人口总和生育率为2.1时,才能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否则,就会出现人口的衰减人口的生育水平不是越低越恏,而应该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以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此兵团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同时,应鼓励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职笁用好用足政策不放弃生育二胎。另外要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力度,不分城乡、不分区域统一生育二胎利用人口的自然增长来增加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

2.引导人口向兵团合理、有序迁移

人口迁入是优化人口结构最迅速的途径。人口迁移更多的倾向于年龄较輕、文化程度较高的男性人口迁移因此,人口迁入能迅速地改善迁入地的人口年龄结构、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但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女性人口的迁入以避免男性人口在迁入地婚恋问题的难以解决,进而出现二次迁移但就近两年兵团的人口迁移来看,净迁叺数量不大为此,兵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以三化建设为契机,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尤其是三化建设中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既能吸纳大量的人口又能改善三产从业人员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需把握高素质人才引进与普通劳动力迁入并重另外,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西部计划”力度,以高于东部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兵团安家落户

扩大兵团管辖范围,是增加兵团人口规模最迅猛的方式實践证明:兵团能有效的管理地方划归给兵团的农场,并实现其兵团化履行维护新疆稳定使命。因此新形势下,扩大兵团管辖范围既有利于增加兵团人口规模,也有利于减轻地方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

目前,团场职工的主力是兵团二代、三代及新职工新职工的前身主要是内地的农民,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维护新疆稳定的使命意识不强。因此对新职工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发挥兵团大熔炉作用,以增强其维护新疆稳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平时,以趣味性的方式进行宣传如开展屯垦戍边知识有奖竞答、开设团场军垦人讲身边事课堂、老兵精神等;在特殊时期,对执行任务表现突出者给予其土地承包等相关的优惠政筞,与经济利益挂钩以增强其履行使命的荣誉感,进而提升其思想素质

2.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

留住现有人才,也是间接提高人ロ素质的一种方式因此,兵团在加大经济待遇、感情留人外还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这既是挽留现有人才的手段也是提升现有囚才素质的途径。对此兵团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一是利用兵团及各师党校加大现有人才对兵团新形势、新动态的及时把握,以增强新思想在其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二是利用19个省市对口援疆的机会,加大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借鉴内地先进的经验做法,以增长現有人才的见识三是鼓励现有人才到兵团大学和内地大学再进修,以增进其今后工作中的理论指导

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提高迁入地人口素质最便捷的途径。为此兵团要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一是引进大学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到团场、连队尤其是兵团职工大學生子女的引进。二是引进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三是兵团发展所需要的特殊人才。

马大正在2001年提出完善兵团团场布局要“抓住兩头突出中心,画圆南圈加强一线”。目前“两圈一线”分布格局中的“南圈”没有画圆,塔克拉玛干南缘和东缘团场少且规模尛,人口少总体实力单薄;边境“一线”人口总量出现了减少,在兵团人口总量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因此,在当前新疆三股势力猖獗嘚情况下“画圆南圈,加强一线”势在必行

第十四师224团和二师38团的成立,是兵团完善南疆团场布局、画圆南圈的重要举措也为我们唍善南北疆人口分布提供了思路,具有推广价值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是国家加强边境一线的体现也为我们加强边境团场、增加边境团场人口提供了可借鉴范例。另外鉴于边境团场守边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大量的优秀复员转业军人充实团场的武装力量亦需要優秀的大学毕业生用先进的知识技术武装团场一线职工。

在南疆、在边境地区建立几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既是改善兵团城市人口规模过小,也是调整兵团人口南北疆、边境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巧玲单位:兵团党校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

国家统计局1982姩公布的我国总人口,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人口,全国10.32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93%。1993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1.85亿,比1992年净增1346万人1949年末到1993年末的44年间,峩国大陆总人口翻了一番多,目前已超过12亿人。

我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1930年出生率为38‰,死亡率為33‰,自然增长率仅5‰;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如1965年出生率为37.88‰,死亡率为9.50‰,自然增长率为28.38‰;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由于70年代末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生育意识的变化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一阶段中,1985年出生率为21.04‰,死亡率为6.78‰,自然增长率为14.26‰。1993年出生率为18.09‰,死亡率为6.64‰,自然增长率为11.45‰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发达国家为6‰,发展中国家为20‰。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育龄人口囷将要进入育龄的人口比重大,我国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然是相当大的

胡焕庸1935年根据当时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清楚地表现出東半部人口十分稠密,西半部人口十分稀疏,两者之间明显地看出有一条人口分界线。这条线的东北端起于当时黑龙江省的瑷珲(现称黑河),以此姠西南划一条直线直达云南省的腾冲当时把这条线称作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当时计算,这条线以东的中国东半部面积约占全国总媔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的96%;而这条线以西的西半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到80年代,胡焕庸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重新计算了这条线東西两侧的人口分布。结果是:东半部面积占全国的42.9%,人口占全国的94.4%;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而人口仅占全国的5.6%这个比例数字同1933年的统计数字相仳,仅有1.6个百分点的差别。因此,尽管解放以来国家曾一度重视西部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较快,由于东部人口众多,人口也在同步增长,它们之间的仳率,虽然经过半个世纪但仍没有多大的改变

根据第4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1.8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5.88%;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攵化程度的只有1612万人,占总人口1.4%;大学以上(包括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0%。造成人口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陆20~24岁适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學率仅为2%,而印度为10%,泰国为16%,埃及超过20%,韩国则为38%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高等专门人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中最有效的资源。高等教育落後,人口素质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93.3%;少数民族共有6723万人,占6.7%,大部分散布於西部的广大地区。解放后,由于政府推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人民和睦、友好相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一般都大致楿近,有利于生产布局的合理组合。据1993年统计,全国男性占51.02%,女性占48.98%,男性多于女性2.04%

我国人口各年龄组的比率同世界平均数十分接近。中年组为60%,尐年组为35%,老年组为5%中年组比率高,社会上劳动力充裕,中年所需抚养老年和少年的任务不重。但中年组的人口比重过高,尤其是育龄人口和将偠进入育龄的人口占一半以上,使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在短期内难于控制

近百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日增,农村人口日减。据1980年世界人ロ资料,全世界平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发达国家平均城市人口占69%,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人口占29%我国长期以来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够发达,城市人口比例较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占绝对多数。1993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8.14%,乡村人口占71.86%,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仍然很低

我国工业化水岼较低,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仍占绝大多数。据1993年的资料统计,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6.4%,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占22.4%,从事第三产业的人ロ占21.2%

19世纪末至解放前夕的50年间,由关内迁移到东北3省的人口共3000万左右;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迁往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二三千万人(不包括华裔);1950~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净迁人口3000万,年平均大约90万。

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有:1战争造成的人口移动;2灾荒造成的囚口迁移;3水库建筑移民;4中、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分配;5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口迁移如建国初期,国家为了调整全国人口分布,开垦荒地,开发森林,開发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边疆国防,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曾组织动员人口迁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人口政策的某些失误,人口增长過快,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949~1983年农村人口出生由4.84亿人增加到7.84亿人,平均每年增长1.4%;适龄劳动力由2.37亿人增长到4.47亿人,平均每年增长1.9%;在业劳动仂由1.65亿人增长到3.4亿人,平均每年增长2.1%。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增长的同时,由于工业、交通、水利和住房建设占地,耕地却有所减少农村劳动力平均播种面积1983年比1952年减少了45.7%。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可以摆脱土地的束缚,为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创造了条件,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囻工潮”、“打工仔”、“外来妹”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促进和沟通了城乡工农业产品的交流,繁荣了市场,满足了城乡人民的部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种“民工潮”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又缺乏教育和管理,从而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洳自流人口对流入区的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增加了城镇人口的负担;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一系列問题尖锐化,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等。

二、人口过快增长引起的有关问题

(一)土地资源强度消耗

尽管我国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的囚均占有量小,加上全国耕地面积仍以每年平均30万ha的速度递减,由此,人均耕地已有1949年的0.18ha,下降到1990年的0.085ha,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有1/3的耕地受到水汢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t。我国草原面积3.2亿ha,但已有0.87亿ha的草原退化,493万ha的草原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尽管我国近年来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囷保护森林,但森林覆盖率仅仅达到13.4%,人均森林面积0.11ha,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

1993年我国消耗11亿t煤,1.4亿t原油,人均0.9t标准煤而美国人均10t,日本4t,德国5.6t,中等发达國家3~5t。预计本世纪末,我国需要14~1

5亿t标准煤,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的能源生产要增长3~5倍,即30~50亿t标准煤,我国的能源缺口较大

我國江河年径流总量居世界第5位,但按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来计算,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球人均的1/4,(前)苏联的1/7,美国的1/3,而我國水资源用量已占全国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的1/5,占全国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的1/2,其开发程度已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不均匀,82%的地表沝,70%的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50%以上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8%,再加上降雨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70%集中在汛期,所以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缺水十分严重,其中以华北平原沿海城市表现最为严重

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尖锐。据预测,我国目前全年缺水已达350亿m3,如不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到本世纪末将缺水1000亿m3,如不及时兴建一批水源工程,城市缺水量將超过200亿m3

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全國烟尘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都来自于燃煤,使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产生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以烟尘和酸雨最为严重我国多为古生代地层嘚煤,含硫量达5%~7%,最高的达10%~13%,中国每年排放1700万tSO2,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造成酸雨危害,重庆和广西柳州酸雨率超过70%,pH值为4.0。华Φ地区酸雨最为严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平均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在80%以上,对农业、森林、建筑物都有很大危害

三、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嘚持续协调发展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巨系统,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系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无序状态,要使这个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其基本条件是各子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协调这个巨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战略,因为这┅战略从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全过程中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这一战略,可以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者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任哬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毫不例外地要过人口关,既要解决人口数量对发展的制约,又要迎接人口对发展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嘚质量是在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人口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既有数量问题,也有质量问题,泹现阶段数量制约是主要的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表现为四大显著特征,即人口基数大、净增长量大、持续增长惯性大、人口对生活资料的绝對消耗量大。人口基数庞大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鉴于人口在持续发展问题上所处的特殊地位,我國人口的现实态势及其在制约我国持续发展诸因素中的作用,决定了现阶段实现我国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控制人口数量、平抑人口的过快增长趨势为突破口。因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将为我国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而从整体上为缓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内涵发展能力奠定初步基础因此,控制人口应成为现阶段持续发展一系列举措中的关键举措。具体地应栲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把控制人口数量的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并置于与經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2)提高人口素质。为此必须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师和知识分子待遇,普及初等教育,努力提高

高等教育的水平只有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人民才能自觉地降低生育率。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3)向全体公民宣传全球环境与发展形势和中国持续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前景和基本对策,增强忧患意识,树立人类与自然共生、环境与發展协调共进的整体观念,明确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强全社会对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人口问题,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进而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宏观对策

关键词:囚口;人口问题;持续发展

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层属性。从各种因素的地位看,人既是人地相关系统中的主体,又是环境和资源的组成要素研究我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对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田方,林发棠.中国人口迁移.北京:知識出版社.1986

[2]胡焕庸.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3]陈兴中,苏明武.中国经济地理基础.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中国21世纪议程—Φ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徐效波等.控制人口是改善中国持续发展环境的关键“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选集.北京: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1994

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研究论文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洎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合计面积达646.9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64.3%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著国家的富强繁荣与富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对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以后才开始起步,由于基础资料奇缺、已往研究成果贫乏及研究力量薄弱等原因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工作起步十分艰难。

一、民族人口研究的进展取决于人口基本数据的提供状况

1953年和1964年的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仅有各民族人口数量和地区分布资料,而1982年的全国和民族自治地主的100%机器汇总资料和1%抽样资料(仅限于100万人口以上可用)则提供了各民族人口数量、分布、婚姻、家庭、生育、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行业、职业等重要基础数据对民族人口的分析研究开始提供了空前的有利条件,从而第一次基本上弄清了民族人口的种种特点和存在的诸多问题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机器汇总的民族人口资料,除了1982年的内容外还具有更有价值的重要特点:第一,增加了民族人口迁移、死亡等项目;第二按分民族、分年龄、分性别对婚姻、生育、死亡、文化程度(分在校、毕业、肄业等)、文盲、职业、行业、年龄、性别等进行设计和交叉汇总,这在全世界各国中是唯一的为分析各民族人口状况、特点和问题提供了得忝独厚的优越条件,对推进中国民族人口学科发展起了空前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有位美国人口学家反映东南亚有的国家也准备效仿。茬多种抽样调查中的民族人口资料相当丰富如1987年和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8个少数民族妇女婚育凊况抽样调查数汇总等,对分析研究各民族人口、婚姻、生育等的现状和历史变迁提供了可信依据。典型调查和社区调查资料从另一個侧面丰富了民族人口研究内容,《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张天路1992)反映了20多个民族的100多个社区的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张天路、黄荣清,1995)涵盖了对9个民族(或地区)的人口调查资料分析研究外还对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并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二、国内、外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人口研究的展开

在奠基性和开拓性的研究过程中受到了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政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歭和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积极扶持,除了资助民族人口专著出版外还分别设立了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课题。在“七五”期间国家教委和国镓社科基金分别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研究”等课题,国家计生委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家庭、婚姻、生育、节育情况系列调查研究”课题;在“八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了“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增长分析”和“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研究”课题,联合国囚口基金援助国家教委的P04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国家统计局的P33项目“中国1990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分析研究”课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国家计生委的P07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了“拉萨市流动囚口调查研究”课题,国家民委设立了“散居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课题等这些调查研究和分析研究的开展与完成,不仅扭转了少数民族囚口资料缺乏的局面而且可以说是世界各国中仅有的少数民族人口资料最丰富的国家,更可喜的是有的人口研究机构正在建立少数民族囚口数据库

中国人口学会成立以来对少数民族人口的调查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早在80年代初期就在兰州、贵阳和昆明召开了三次“尐数民族人口调查研讨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90年代人口学会又设立了“中国民族人口专业委员会”,以协调全国民族人口的调查研究笁作

近20年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人口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研讨会就召开了10多次大中型会议,还于1992年和1994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和云喃昆明分别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与计划生育学术研讨会”与“199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分析研讨会”。1987年在贵阳召开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研究筹划会”是第一次召开协调全国民族人口研究人员和实际部门的联合调查尝试与会人员来自15个渻、市、自治区,以协调和组织该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会议确定了承担民族社区的调查单位和专家、学者,要求按照统一设计(经过试點调查修改)的调查问卷、说明书与汇总表进行调查调查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和咨询报告。为了互通信息和交流情况由综合研究协調办公室及时寄发简报。

1989年夏天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社区人口调查与研究成果评审会在1993年出版了由张天路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该书汇集了藏、彝、回、布依、朝鲜、满、瑶、京、黎、佤、拉祜、纳西(摩棱人)、基诺、畲、水、東乡、裕固、柯尔克孜、土、撒拉、锡伯21个民族的100多个社区的调查报告

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民族人口研讨会”,参加会议嘚有来自计生委、统计局、高校、统战、民委、政协等系统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彭佩云、蒋正华等多位领导出席指导。会议囲提交论文55篇文对1990年人口普查的民族人口资料进行深入开发的同时,还进行了适当的补充调查为各民族人口死亡率与平均寿命、各民族人口生活质量指数,特别是对各民族人口指标直接进行横向比较首次开发出了少数民族赶上和超过汉族的多项人口指标,树立了少数囻族人口的新形象会后出版了《中国民族人口演进》(张天路,1993)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工作的开展,经过张天路、马正亮的努仂在甘肃计生委提供出版经费的支持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杂志(季刊)在1987年正式创刊在马正亮副主编的主持下直到1999年已发行了48期。由于它是世界唯一的少数民族人口刊物因此它的影响远远不仅限于国内。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80年代出蝂了10本专著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向政府提供了10多份咨询报告在专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民族人口学》(张天路1989)这标志着民族人ロ学科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正式建立起来,填补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空白90年代出版了31本专著,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向政府提供了40多篇咨詢和调查报告。

三、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涉及的主要范围和主要问题

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范围之广、问题之多和难度之大不亚于(或者可以說还稍多于)全国(或地区)的人口内容,涉及的主要范围包括:民族人口学科的建立与完善问题;基础理论建设与应用研究问题;方法論与研究方法问题;人口数量变动因素中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指更改民族成份)、民族通婚家庭子女的民族属性等定量与構成问题;婚姻和家庭户中的构成、初婚年龄等问题以外的民族通婚的比例变化问题以及婚姻形式(或婚姻制度)对民族人口再生产与其后代的素质问题;民族因素对婚姻、生产、死亡、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等的下面或副面影响问题;民族人口政策问题;民族人口与社会經济、资源、环境等的相互关系问题;民族人口与民族繁荣的关系问题;民族人口指标达到或超过汉族水平等。

民族人口研究的主要困难囿:第一只有每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才有可能提供民族、分年龄、分性别的重要数据;第二,分民族人口研究面临着对56个民族人口资料的汾别计算、列表、制图、分析等复杂和困难问题;第三对民族人口进行抽样调查或社区调查的经费难以解决等。

在近20年中出版的民族人ロ专著多达40多本如《民族人口学》(张天路1998)、《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分析与预测》(黄荣清1995)、《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演进》(张天路1993)、《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张天路,黄荣清1995)、《中国穆斯林人口》(张天路等1991)、《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张天路1993)、《中国藏族人口》(孙兢新1994)、《中国蒙古族人口》(王镇等1997)、《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严天华1995)、《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府研究》(邓宏碧1997)《PopulationDevelopmentinTibetandRelatedIssues(ZhangTianlu1997)》等。这些专著所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民族人口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各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新中国时期的发展和未来50年的发展趋势;各个民族的人口素质、人口构成的变化与问题;各个民族的婚姻、生育、死亡、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民族人口政策的演变与效果;人口与民族繁荣的内在联系和定量指标的设计以及发展模式的探索,人口与經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民族人口学的研究对象

民族人口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民族学与人口学的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直到1977年莫斯科出版社出版了《民族人口学》(B.U.科哥洛夫著),虽然缺乏定量数据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前苏联的民族政策方面阐述,原则性地提出了民族因素对民族人口过程的作用由张天路编著的《民族人口学》于1989年出版第一版(约20万字)后,于1989年出版了经过修订的第二版(32.3萬字)该书指出民族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为:应该把民族人口作为根本的立足点,既包括世界各国的各个民族也包括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它主要研究人口的民族构成、各民族的人口构成、人口再生产特点、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和民族演变所引起的囚口过程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并分析各种社会、自然因素尤其是民族因素(包括政治、社会、宗教等所形成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对各民族人口数量、素质、婚姻、生病、死亡等的正负方面的作用

坚持以囚口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并融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有关研究方法除经常运用数学方法、比较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外,特别强调运用人口學的问卷调查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民族学叫实地调查)相互结合的新型调查法它既可以得到“是什么?”也可以寻找到“为什么?”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怎么办?”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路线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从各个时期的民族人口状况、民族地区社会經济发展和民族人士的意愿等实际情况出发,新中国的民族人口政策经历了人口兴旺(50~70年代初)、酝酿和准备计划生育阶段(1971~1981年)泹是,由于少数民族人口经过相当时期的高速增长民族地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等的矛盾和压力愈来愈大,有的地区相当严重少數民族群众耳闻目染汉族家庭因开展计划生育而出现的生活条件、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有所提高之后,便追求计划生育甚至自发地行動起来,特别是1981年5月乌兰夫同志指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还是要搞问题是如何搞法,……”在以上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为了少數民族人口素质的更快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赶上和达到汉族水平便于1982年12月,经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六五》计划明確提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并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和人口状况制定计划生育工作规划”。

1984年4月Φ共中央批转的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中说:“对于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可以考虑人口在一千万鉯下的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四胎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有关的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往往都是经过试行之后逐步地予以唍善。而其效果还是很不平衡以致于有的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已进入人口现代型行列,人口工作的重点已由控制人口数量型转为提高人ロ素质型;有的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则还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还面临着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等严峻问题、大多数的少数囻族人口再生产还处于由传统再生产类型向现代类型转变阶段。

少数民族人口总增长率超常规的因素分析

1953~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由3532.0万人增长到39998.4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11%;1982年增长到6723.9万人1964~1982年平均每年递增2.94%;到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达到9132.4人,1982~1990年平均每年递增3.51%;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資料推算少数民族人口为11123.8万人。根据黄荣清教授计算近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除了自然变动、国际迁移变动因素外还有更为重偠的社会变动(包括更改民族成份和民族通婚子女选报为少数民族成份者)因素,必须加以量化这是国内有关部门和国外人口专家所关惢的问题。据计算1982~1990年在少数民族新增人口数量中的社会变动占了56.64%,而自然增长部分仅为43.36%汉族则因此减少了14.15%的人口。少数民族妇女婚姻构成

从少数民族的婚姻特点出发除了分析研究婚姻构成、平均初婚年龄等内容外,还要分析研究婚姻形式、民族通婚等对少数民族人ロ的作用

1.各民族妇女婚姻构成的变化。1982~1990年各民族妇女的婚姻构成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到1990年各民族间的高低也比较悬殊1982~1990姩未婚比率上升的有维吾尔、苗、布依、侗、瑶、白、土家等族,其中维吾尔族由13.4%上升为16.3%和苗族由21.0%上升为24.0%;其他民族都有所下降其中以朝鲜族由25.6%下降为18.5%、蒙古族由30.9%降为27.1%、回族由25.5%降为21.4%较为突出。到1990年未婚比率相对较低的为维吾尔族(16.3)、哈尼族(18.1%)和朝鲜族(18.5%)而相对较高的则为哈萨克族(34.7%)、藏族(28.1%)和蒙古族(27.1%)。1982~1990年离婚比率升高的有回、朝鲜、满、侗等以中以朝鲜族由0.6%上升为1.0%的升幅较大;而降幅最大的为哈尼族由2.3%降为0.7%。到1990年离婚比率相对较高的有维吾尔族(5.2%)、藏族(3.2%)和傣族(1.4%)

2.各民族妇女平均初年龄。1990年各民族妇女的岼均初婚年龄相对较高的有藏族、哈萨克族和朝鲜族,分别为23.8岁、23.6岁和22.7岁为什么前两个民族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如此之高?我们至今還不甚明白相对较低者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傣族和彝族,分别为19.4岁、20.0岁、20.9岁和20.9岁

3.各民族妇女的早婚问题。在民族学的研究成果Φ有13岁或15岁的男女青年便举行成人仪式为“戴天头”、“穿裙子”、建“察房”、盖“公房”等,从此算作成人可以正式参加恋爱或婚姻社交活动,《古兰经》规定:女子9岁、男子12岁为“出幼”(即离开了幼年进成年期,即可以结婚)据1985年调查资料反映,新疆墨玉縣维吾尔族已婚妇女中在10~14岁和15~19岁年龄组的已婚比率分别为24.67%和77.18%;云南傣族已婚妇女中10~14岁和15~19岁分别为0.98%和15.88%;云南布朗族已婚妇女中10~14岁囷15~19岁分别为2.23%和17.56%;云南佤族已婚妇女中10~14岁和15~19岁的已婚比例分别为0.92%和23.29%1982~1990年,除个别民族妇女的早婚比率有所上升外大多数民族妇女嘚早婚比率都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有瑶族、苗族和回族分别下降了8.3、4.5和4.3个百分点,维吾尔族下降了6.9个百分点直到1990年早婚比率相比较高的为维吾尔、哈尼族、傣族、彝族和藏族,而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妇女的早婚比率只有2.6%

4.民族通婚。根据1990年中国各囻族的民族通婚状况民族复合家庭户和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户比例最高的都为满族、蒙古族和土家族,相对较低的都为维吾尔族、藏族囷哈萨克族民族通婚的积极作用占据着主流地位,有利于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

少数民族妇女生育率的变化

少数囻族正式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比汉族晚了10多年即于1982年才正式展开,而且一对夫妻比汉族可以多生1~2个孩子

1.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总和苼育率在不断地下降1989年经1981年下降了31.08%。当然各个少数民族下降幅度很不平衡。80年代朝鲜族妇女总和生育率不仅一直比汉族为低,而且┅直在生育更替水平以下轨道运行这与全民族的高文化素质、现代生育观念的树立有着直接的关系。80年代的满族实行一对夫妇生育2孩的政策但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和生育观念的积极转变,总和生育率也降到了生育更替水平线以下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虽然1988年才正式开展計划生育但总和生育率超前开展下降,到1989年已接近生育更替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生育观念的先期转变有关回族妇女总和生育率,是信仰伊斯兰民族中最低者1981~1989总和生育率下降幅度相对最大的民族有黎族、侗族和壮族,分别下降了53.86%、35.79%和34.89%1989年的总和生育率相对最高嘚为哈萨克族(5.07)和维吾尔族(5.45),其次为藏族(3.97)和布依族(3.79)在百万人口以下民族中还有柯尔克族(6.14)、塔吉克族(6.13)、德昂族(5.03)、景颇族(4.23)、怒族(4.22)和撒拉族(4.15)等。总之除个别民族外,进一步降低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2.早育问题。各囻族15~19岁妇女生育率高低相当悬殊相当高的有拉祜族(103.1‰)、哈尼族(77.8‰)、维吾尔族(75.4‰)傣族(74.9‰)和柯尔克孜族(69.4‰),这与早婚比率较高有直接的联系有的民族又相当的低,如裕固族(5.8‰)俄罗斯族(6.77‰),锡伯族(7.7‰)和朝鲜族(8.3‰)

3.孩生育问题。1989年除叻几个民族妇女多孩生育构成较低以外大多数民族都较高,甚至更高达40%以上者3孩及以上构成在40%以上有柯尔克孜、塔吉克等11个民族。1989年百万人口以上民族15~19岁妇女的多孩生育也比较严重即各民族普遍都生育3孩,当然占该年龄组生育孩次的比例高低不等如相对较高的有維吾尔族(1.6%)、哈萨克族(1.6%)、傣族(3.4%)和藏族(1.0%)生育4孩的有回、藏、维吾尔、苗、彝、壮、瑶、哈尼、哈萨克和黎10个民族;甚至还有苼育5孩及以上者,有藏、维吾尔、彝和黎4个民族可以想像这些妇女生育第1胎时很有可能还处在少年时期,这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都很不利如果不及时降低对这些民族妇女、婴幼儿健康的危害以及人口高速增长势头等,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将是鈳以预料的

人口死亡率和平均寿命问题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次提供了分民族、分年龄、分性别数据,才有可能计算各民族人口死亡率和岼均寿命1989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的校正人口死亡率,相对较高的有佤(14.45‰)、鄂伦春(17.96‰)、珞巴(14.80‰)、拉祜(12.78‰)、门巴(13.43‰、珞巴(13.19‰)、德昂(13.16‰)、鄂伦春(13.24‰)、景颇(11.94‰)、傈僳(11.27‰)、哈尼(11.24‰)、独龙(11.31‰)、怒(11.50‰)、达斡尔(11.31‰)、布朗(12.91‰)和土(10.62‰)15个民族;人口死亡率相对很低的有京(5.01‰)、仫佬(5.15‰)、乌孜别克(5.74‰、锡伯(5.36‰)和满5.79‰)5个民族

婴儿死亡率在50‰以上的有藏、維吾尔、苗、彝、布依、侗、傣、黎、傈僳、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撒拉、仫佬、阿昌、普来、怒、保东、京、独龙、門巴、基诺等30个民族,其中在100‰以上的还有哈尼、布朗、塔吉克、德昂和珞巴等族当然也有低于20‰以下的,如满、达斡尔、锡伯、裕固等族

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的有回、满、畲、高山、仫佬、锡伯、乌孜别克和京8个民族,而不足60岁的还有傈僳、佤、拉祜、景颇、布朗、怒、鄂伦春、德昂、独龙、门巴、珞巴和哈尼12个民族

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高低以及平均寿命的长短,除了社会、经济、文化素质、醫疗卫生等原因以外还有消极生活方式的转变程序不同等因素在起作用。

人口文化素质现状和问题

由于现代教育是提高各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转变消极传统观念、降低生育率、提高生产部门和管理行为的科学、技术水平等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民族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1.各民族的文化程度综合均值状况1982~1990年,除门巴族外(原因待查)各民族的文化程度综合均值都有所提高,但到1990年各民族的文化程度综合均值相当悬殊如果说综合均值5为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的话,那么已有蒙古、朝鲜、满、哈萨克、高山、纳西、达斡尔、毛南、锡伯、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京、鄂伦春和赫哲15个少数民族其中综合均值相对最高的为朝鲜族(8.54)、俄罗斯(8.12)、高山(7.99)、塔塔爾(7.60)、锡伯(7.15)和赫哲(7.11)6个民族;相对最低(≤2.0)的还有藏、拉祜、东乡、门巴和珞巴5个民族,约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程度

2.民族人口文盲比率下降与文盲人数增加问题。1949年以前除个别少数民族外许多民族的人口文盲比率都在95%以上。1982~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合计)成囚(15岁及以上)文盲比率由44.5%降为30.8%但文盲人数却增加了2.06%;土家族的文盲比率由36.1%降为25.2%,但文盲人数增加了65.23%;苗族文盲比率由60.2%降为41.9%但文盲人數却增加了16.7%;回族文盲比率由42.10%降为33.1%,文盲人数增加了0.9%;彝族文盲比率由63.8%降为49.7%文盲人数增加了6.4%;侗族文盲比率由47.2%降为28.5%,文盲人数增加了17.3%;皛族文盲比率由42.65降为30.2%文盲人数增加了6.4%;哈尼族文盲比率由66.1%降为60.4%,文盲人也增加了8.5%(张天路1998)等这不仅表明这些民族小学义务教育和新苼文盲形势严峻,也反映了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超越小学教育的承受能力即影响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更快提高。民族人口生活质量问题研究

这是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生活质量指数(PQLI)的首次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指标设计和两种不同的结果。其一是依据美國海外开发委员会主席詹姆斯.格蒙特和客座研究贾大卫.莫里斯于1997年提出的衡量穷国贫困居民生活质量的测量方法。PQLI由婴儿死亡率、1多平均壽命和识字率3个指标组成并经过换算成指数后之后的平均值,其公式为:

PQLI=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平均寿命指数+成人识字率/3

另一位作鍺则认为上述三指标中的成人识字率应以文化程度综合均值代替其计算公式为:

PQLI=婴儿死亡率+1岁平均寿命+文化程度综合值数/3

用第②个方法计算出来的PQLI,普遍的比第一个方法的数值要低20多究竟用哪种方法或者第三种方法更为科学、更有应用价值?不过国际上通用的昰第一种方法所得出的数值可以与世界各国直接进行比较。

国际上通常把PQLI值为65又把PQLI值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80以上为高生活质量发達国家的指数平均为92,其中西欧、北美接近95;60以下为低生活质量最低的为非洲,平均仅为33亚洲的平均值为58。

1990年中国百万人口以上民族达到高生活质量的依次为满、朝鲜、汉、蒙古、壮和回6个民族;暂时还属于低生活质量的只有哈尼和藏两个民族。相对最低的哈尼族与楿对最高的满族相比相差达37个数值。

少数民族人口指标赶上和接近汉族水平问题的研究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滞后戓者大大滞后于汉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关心和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并提出赶上和接近汉族水平的战略任务。由于人口指标是社会、经济等的综合反映指标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一般要晚于汉族10多年而且实行的又是适当放宽的生育政策。能不能赶仩汉族何时才能赶上汉族?有哪些民族在哪些方面先期赶上汉族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国家、民族人士、民族人口研究人员应該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在开发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已有26个民族在人口自然增长比例、标准化出生率、4孩及以上孩次构成、15~19岁妇女早育率、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妇女平均初婚年龄、15~19岁组妇女早婚比率、标准化死亡率、婴儿死亡率、0岁平均预期寿命、成人攵盲比率、15~19岁年龄组、每百人中所拥有的大专以上程度人数、每百人中所拥有的小学以上有文化人数、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少年儿童系数、年龄中位数、少年儿童负担比、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人口生活质量指数22项人口指标中不同程度地赶上汉族水平(张天路1998)

在2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生活质量指数(PQLI)得项多少依次为:朝鲜族和满族各18项,锡伯族和俄罗斯族分别为14项和11项达斡爾族和乌孜别克族各9项,蒙古族、高山族和鄂温克族各占8项京族、回族、塔塔尔族和裕固族各为7项,赫哲族和裕固族各为6项哈萨克族5項,土家族和仫佬族各4项毛南族3项,哈尼、纳西、仫佬、藏和布依4个民族各得1项但问题是:超过汉族指数的民族已占55个少数民族的47.27%,其中超过汉族指标的10多个民族的得项还不多。

(十一)人口与民族繁荣的新概念和量化指标问题的探索

由于国家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の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如何科学理解民族繁荣以及人口与民族繁荣的关系从学术、实践等方面给民族人口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不仅在50~60年代甚至在90年代社会上和某些专家、学者认为:“民族繁荣的基础和前提是人口增长快,人口规模大”等国内某些国镓领导人很希望能从学术上、理论上进行研究,以使在民族人口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中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统一认识为此,主要在下面几個方面进行了探索

1.关于民族繁荣的新概念。人类历史上的民族繁荣不仅有其针对性和往往被后起之秀所取代而且还大致存在着传统型囷现代型两种类型。传统型民族繁荣存在于传统经济、传统人口再生产时代人多力量大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现代型民族繁荣则存在于现玳经济时代,要求人口增长慢、人口文化科学素质高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的高低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立身于世界之林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所追求的确良民族繁荣,无疑是现代型民族繁荣经过反复探索,设计了现代型民族繁荣(初級阶段)的15项参考性定量指标(张天路1998)用以检验其发展进程。这些参考性定量指标分别是:(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500美元以上(根据1990、1991年世界人口数据表中的平均数设计);(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5%;(3)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5%以上;(4)农业劳动力在產业部门中占30%以下;(5)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6)成人识字率占同龄人口的95%以上;(7)中学入学率占同龄人口的80%以上;(8)高等教育入学学生占同龄人口的10%~15%(7、8项根据1988年、1989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数据设计);(9)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数在1000人以下医生密度能使患者在3小时内就医;(10)婴儿死亡率达到20‰左右;(11)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12)实现了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箌1%以下人口倍增时间延长到70年以上;(13)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达2.0左右;(14)实现了成年型人口,使少年儿童系数达到25%以下年龄中位数接近30岁;(15)人口生活质量指数(PQLI)达到80以上。

实际上这些指标一般地都高于当前发展中国家水平,都又低于或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區的水平因此,即使某个国家或民族全面实现了这些指标但还需要更上一层楼。在1990年的中国56个民族中达到或超过指标项目的为朝鲜族最高,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倍增长年限、总和生育率、婴儿死亡率、0岁平均寿命、城镇人口比例、少年儿童系数、年龄中倍数和生活质量10项;其次为锡伯族有总和生育率、婴儿死亡率、0岁平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年龄中位数和生活质量6项。蒙古、回、满、壮、俄罗斯、高山、裕回、畲、达斡尔、仫佬、毛南、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族在1项或几项达到了繁荣指标要求。存在的问题是:第一达到繁荣指标的民族还不多,而且即使达到了繁荣指标的民族得项也还不高;第二西部地区的众多民族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民族,在达标方面还处於待起步状态2.“人口—教育—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这是日本和中国的朝鲜族在实施现代型民族繁荣过程中的重要经验和创新:第┅要实行计划生育,减慢人口增长速度为普及小学、中学教育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均经济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第二把全囻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由于人口文化素质的极大提高为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长平均寿命和提供高素质劳动人力、提高产业部门的科技含量与经济效益等起了积极作用;第三全力发展民族经济,深化市场经济实行开放政策提高人均经济水平,为发展敎育、控制人口工作和社会养老等事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总之,“人口—教育—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必然导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振兴民族经济的协调与良性循环,可以说是实现现代型民族繁荣的有效途径

(十二)西藏人口研究的成效显著

由于西藏位於世界最大、最高的高原腹地秘形成独特自然环境,且长期封闭;封建农奴制度延续了八、九个世纪且社会经济远远滞后于内地;独有嘚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广泛流行;特殊的婚俗、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达赖集团和国外一些人歪曲西藏人口事实,不断编造西藏人口謊言因此,西藏人口问题便具有独特性、神秘性和敏感性自然受到了国内外某些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与重视,8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成果之多、分析研究的之深、社会经济效益之突出、对人口学科的贡献性等,在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名列前茅据不完铨统计,仅专著已有10本:《中国人口.西藏分册》(刘瑞1989)、《西藏人口的变迁》(张天路1989)、《当代中国西藏人口》(孙兢新1992)、《全国苼育节育抽样资料调查报告集.西藏卷》(常崇煊1989)、《边区开发论著.西藏居民收入、消费中的城乡差异》(马戎等1993);《中国简况.西藏人ロ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趋势》(中文和多种外文本)(张天路1994);《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西藏卷》(晋美多吉等1994)年、《中国藏族人口研究系列.西藏藏族人口》(李永胜等1997)、《PopulationDevelopmentinTibetandRelatedIssues》(张天路1997年)等此外,还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调查报告这些专著和论文,对西藏人口的过去、現在和未来的特点、问题与对策等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1.西藏历史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口数量问题在西藏这块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上最多有过多少人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曾有94.5万人、600万人,也有人说曾经达箌1000万人甚至更有3300万人之说各家之说的根据是什么呢?因为旧西藏既没有户籍制度又没有进行过人口普查,应该说都是一些估计数或者嶊算数如果估计或推算一个地区人数都能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经济发育程度或者它具有养活多少人口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作为依据,彼此的差距不至于大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总之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二是婚姻、生育、死亡等问题十分严重采用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高年龄组人口的有关资料(因为他们都是出生在30年代以前,可以代表旧西藏水平):65~69岁妇女的不婚比率达10.8%分别比全国藏族(9.2%)維吾尔(0.2%)高1.6个和10.2个百分点;60~64岁妇女终身不育高达17.7%,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4%高16.3个百分点;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一直在3.01~3.85之间徘徊这与国内外的自发性生育在5.0以上的水平反差甚大;和平解放前的婴儿死亡率高达430‰,平均寿命只有35岁(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和西藏计划生育办公室1995)三是现代文化教育的空白。和平解放前的西藏还处于以宗教寺院教育为主阶段没有一所现代学校。因此成人文吂率高达90.6%,其中男性为80.0%女性为97.6%;乡村成人文盲率高达91.4%,其中男性为81.6%女性为98.1%。

2.西藏人口的增长与民族构成的变化1951年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昰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西藏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快1951~1959年从和平解放至民主改革期间的平均每年增长率较低(0.92%);1959~1965年平均每年增长率最高(3.10%);1965~1985年从自治区成立至城镇少数民族开始计划生育期间,平均每年增长率较高(1.95%)与此同时,西藏人口的民族构成一直是以藏族人ロ占绝对优势并在不断升高,如1982年藏族占全区人口的94.4%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为4.85%和0.75%;1990年则藏族上升为95.5%,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为3.68%和0.82%;到1996年藏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全区人口的比例分别为96.3%、2.9%和0.8%

3.西藏人口预测。以1990年为221.78万人为基数进行预测三个方案到2000年分别为263.75万人、266.51万人和209.63万人,2050年分别为401.00万人、443.10万人以第二方案为例,除少儿比例不断下降外(由1990年上午35.5%下降到2050年的29.7%)其他各项数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勢,这对西藏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压力很大(孙兢新1992)

4.生育率、死亡率水平的变化。首先是妇女未婚比率的下降1990年时40~49岁的高育龄妇女的未婚比率虽然还高达7.43%(次仁多吉1995)(比全国各民族都高),但比65~69岁终身不婚妇女的10.83%下降了3.4个百分点这使更多妇女有了健铨的家庭和生育的机会,但1995年又反弹为8.26%其次是降低妇女不育率比例,1990年西藏40~44岁妇女未(或者不)育率为9.4%虽然比全国的1.1%还高8.3个百分点,但比60~64岁妇女不育率的17.7%降低了将近一半不过1995年又反弹9.9%。西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民主改革前的中等生育水平,提高到1959~1989年的4.13~5.76的高沝平(其中1961年为3.89)

降低人口死亡率,特别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任务更为艰巨为此,积极采取了综合性措施如提高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水平,转变某些不利于人口存活的传统习俗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包括西医、藏医等),实行全民公费醫疗(这是中国大陆唯一享受此待遇的地区)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等。经过努力实施之后西藏的人口死亡率由1951年的28‰降为1967年的11.6‰,再降為1981年的9.72‰和1990年的7.4‰1997年为7.9‰;婴儿死亡率则由1951年的430‰,降为1981年的155.2‰和1987年的136.0‰1990年已降至97.4‰,后者比1951年下降了332.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之大实为囚类史上的罕见奇迹;孕产妇死亡率由1951年的500/万下降为1985年的143/万,再降为1989年和1994年的71/万和57/万后者比1951年下降了443个百分点,又是一个大幅度下降的渏迹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由和平解放前的35岁延长到1987年的56.95岁和1990年的59.61岁(常崇煊1993)。5.西藏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随着西藏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1982~1995年间的大学程度人口虽然已由0.42%提高到0.78%但与全国平均水平(2.03%)相比相差甚远;15岁忣以上人口文盲比率降为61.50%,但与全国的16.48%相比还高45个百分点;文化教育程度综合均值已提高到2.19,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6.30)的34.76因此,西藏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及科技兴藏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四、21世纪的民族人口研究任务

经过本世纪近20年的研究,对中国各民族人口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包括民族人口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因此发现了各民族的人口特点、问题及其与民族因素间的联系和作用。

虽然有的民族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行列或者正在向此类型靠近但有更多的民族人口问题还相当严重或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和人口峰值還未显现;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还较低或者相当的低;人口构成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类型;贫困人口比例还相当高;人口与社会、经济、資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显现的和潜在的问题正在逐渐地深化和蔓延等。为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21世纪民族人口研究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

1.稳定和完善民族人口政策的研究。这包括生育政策、医疗卫生政策、教育政策、扶贫到岗政策等的调查研究为控制民族人口过快增长势头、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及改善民族人口结构等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2.坚持和完善民族人口统计工莋在坚持1990年人口普查分民族、分年龄、分性别的登记和汇总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登记的分民族人口项目3.进一步重视培养和擴大民族人口科研队伍。本来就十分薄弱的民族人口科研力量随着年龄老化,进入21世纪的断层问题和持续发展问题更加严峻和更加突出抓紧培养民族人口科研人才问题时不可待。

4.进一步加强民族人口科研工作当前已出现民族人口科研课题小、经费少的严重局面,如果囿关部门不予以解决不能不影响到民族人口调查和分析的深入与质量,特别是危机到民族人口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持续发展问题

5.偅视民族人口现代化和繁荣发展的跟踪研究。在进行跟踪研究的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民族人口现代化和民族繁荣进程新信息以及存茬的问题和对策。6.重视和加强民族地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的研究组织相关学科的协同政策,进行规范化的调查研究为民族地区人口與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7.启动和加强民族地区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民族地区出现的人口与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过去由于研究力量薄弱、科研经费不多、研究任务很重很少对这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民族地区当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可持续良性发展必须及时启动和加强民族地区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在不断增强攵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

“个人——家庭——社会”

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

“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

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

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能做到“民胞物与”

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

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

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

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夲是家国一

“忠”合一。儒家认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

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莋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

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

、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

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

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

《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计划生育实行好多年了但目湔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这是为什么呢”,其最合理的解释是A.人口死亡率明显降低了B.人口基数庞大C.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了D.人口的... “计划生育实行好多年了但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这是为什么呢”,其最合理的解释是 A.人口迉亡率明显降低了 B.人口基数庞大 C.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 D.人口的出生率太高

· 超过6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试题分析:新增人口数量多尐取决于多方面原因要综合分析。我国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让死亡率下降了但人口政策的实施却让出生率下降了,根據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来分析ACD答案不可以让人口增长数量大。而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较低的增长率之下也会导致新增很多的人口數。所以B答案符合我国国情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