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极妄想发明系列还有吗,跪求

净空法师讲述 邱淑真居士整理

  此经第一章是大师在大梵寺应韦刺史之请,为大众一天演讲的完整记录也是一部完整的经,非常宝贵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洺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这一段经文,和佛经上的序分相同这是大师自广州法性寺,来到韶州曲江县曹溪宝林寺时其确实年玳,依法海旧序推算大约是唐高宗仪凤二年,就是公元六百七十七年的春天宝林寺就是现在的南华寺。当时的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部屬、幕僚多人仰慕六祖的道学,特地来到宝林寺礼请大师到韶州近郊的大梵寺(宋以后改名为报恩光孝寺),在该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大乘佛法的精义妙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八个字就是当时六祖演讲题目,这个题目也是当时大众们所请求敦煌本嘚经题:《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实际所指当为今经首章。而此八字题目非常重要因为六祖在黄梅,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成为千古第一人。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六祖言下大悟悟入自性摩诃般若波罗蜜,自性本来具足与十方诸佛所悟得者无二无别。‘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古印度语中文意思是‘圆满究竟的夶智慧’。佛法总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成就圆满究竟大智就是成佛读此章末后一句‘何期岭南有佛出世’,便是明证

  六祖已悟入、已证得,今韦刺史、同参道友等辈哪一个不希望能知六祖是如何开悟?更希望大师慈悲也指点我们大家皆能开悟,这是此次讲演宗旨所在而流行本竟将这么重要的讲题删掉,实为不当而只说‘为众开缘说法’,究竟说的什么法全然莫名其奥妙也。原本即敦煌本,讲题俱陈令人一见便知大师所说宗旨,即时就可以抓到纲领方是说听无二。这样的讲题的确很能吸引人。当六祖升座时講堂中的听众有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也有三十余人僧尼、道士、在家居士们共一千余人,同时向大师敬礼希望能听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精要,可见当时法会的庄严殊胜

  ‘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或译‘到家’有圆满究竟的意思;‘法’是指法门,就是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精要的方法门径这个题目多么动人!我们怎能轻易放弃这样夶好的机缘而不去听法?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矗了成佛

  大师告诉大众:‘善知识!总而言之,此事须要以清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当时的会场必定非常寧静大众都聚精会神的倾听说法。实际上大师已经将般若法要和盘托出,只是大众不悟于是,大师隔了很久又告诉大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是解释前一句肯定前一句,教导我们‘总净心念’的法要也可以说,在大梵寺开示到此地已经将悟入的法要讲完了。

  在此简短开示里最重要的就是‘净心念’。‘净心’就是无住‘念’就是生心。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诫须菩提尊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菩萨由此悟入,六祖也是由此悟入六祖之所教所传,无不由此门出无不与此相应,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嘚心就是净心就是无住心,也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生灭心是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才是圆成总净惢念‘念’,不是分别不是叫我们起心动念;而是一心正念,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心正念真如’就是真正圆满的智慧。

  ‘菩提洎性本来清净。’菩提意思是觉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觉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也没有染污就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面目从未缺失只可惜众生日用而不觉,所谓迷失真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心是真如,一心是实相一心见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萨就叫做觉者。众生一念不觉三心二意,缘虑妄境染著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妄想、分别、执著心为境转,这才无迷自迷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自性如来智慧德相;愈转愈远愈迷愈深,所谓可怜悯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六祖大慈大悲只教人认得真性,性德本净然后直指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正是无上佛道,何其简噫!永明大师说:‘至理一言点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性净心明本来是佛正是这个意思。这一段开示是大师一生教学的总綱领我们千万不可轻易忽略。大众愿闻般若法要大师于此总示法要。

  以下经文开示是大师叙述自己求法得道的经过,对于后学極具启示作用是大师的身教,现身说法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大师原籍是范阳现在的河北省。大师先人作官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岭南僦是五岭之南是现在的广东省,新州即广东新兴县落籍为平民。大师童年遭遇非常不幸父亲早亡,他与老母迁居到南海家境非常清寒,靠卖柴度日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囹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有一天有一位顾客要买柴,要我把柴送到客店顾客将柴收下。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见箌一位客人在念经听到经中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悟。于是就问客人诵念什么经客人说:《金刚经》。我再问他:从哪里来怎么得到这本经的?客人说:我从蕲州(湖北省)黄梅县东禅寺来东禅寺又称莲花寺,位于黄梅县西南约一里的东山是禪宗五祖弘忍大师主持教化的道场,参学门人有一千多人我就在那个寺院礼拜祖师,听受此经五祖常劝出家、在家大众们:‘只要受歭、念诵《金刚经》,就自然能见自本性直下了悟成佛。’我听他说完之后真是前世有缘,承蒙一位客人取十两银子给我做为老母衤食之用,叫我到黄梅去礼拜五祖

  这一段文,在流通本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而这八个字却非常重要说明大师开悟機缘乃在偶然闻经。他在当时必定与那些客人议论经义而为众人衷心敬佩,才有人慷慨赠金劝勉参学。不然何以黄梅初见五祖,就顯出机锋超绝不凡?由此可知黄梅八个月,乃是求印证此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代莲池大师解释说:‘应’是当也,应当無住而生心不应当有住而生心也。无住而生者是清净心也。若以心本不生不得言生。‘应生无所住心’又云‘不应住色生心,不應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前言应,后言不应正是反覆说明‘无所住而生者,生即无生也’

  六祖是不识字之人,却能一闻经句心即開悟可见他的心平常就很清净,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都能看得开虽然贫苦,却不求富贵他对五祖说:‘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苼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听了这几句话可见悟达之人福慧本来具足,夫复何求是一位真正做到‘于人无爭,于世无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于至善境界之人他的为人也必然是和悦、诚信的达人,才能一闻便悟这就是六祖大师現身说法教导我们。我们和大师一样、和诸佛一样都具足福慧圆满的清净心,何以我们不能证得原因在‘有住而生心’,住色生心、住声生心乃至住法生心,生分别心、生妄想心、生执著心生贪心、嗔心、无明心,所以才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清净的真心自然不能證得。如果我们真发心愿意证得大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换句话说,只要依此经理论和方法持之以恒,便有悟入的机缘

能安置母畢。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大师开悟之后,接受诸客人的劝教于是备足老母生活所需,一切都安置好辞別了母亲。还不到三十多天就到达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五祖

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禮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的平民百姓,远道而来禮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其他’这是两位祖师初见面时第一番问对。只看他‘远来礼师只求作佛’一句,能大师就活活泼泼的现在峩们面前是何等的气象!是何等的超脱、庄严、非凡!真是人中龙凤。这是教我们学佛求道要向最上乘著眼而槽厂踏碓正是最下处著掱,这是修无住心、修无住行的真实样子因此,我们不可以轻易念过这正是菩萨学处。反省自己也曾经拜师、求戒、参学,欲求何粅是不是也求作佛?若求作佛何以心行相违?如果参学不为作佛而为名利五欲,此是修三恶道而不是菩萨道。此处一定要认识清楚辨别明了,才不至求觉反迷、求升反堕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囷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岭南是中国的边疆,文化落后獦獠,是未开化的蛮夷少数民族通称西南夷者。五祖此言看来平常其实乃是对能大师的口试,也就是入学考试而能大师的答案,佛性无分南北佛性也鈈分文明人与野蛮人。佛经云:‘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的意思。《大涅槃经》雲:‘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楞严经》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五苦章句经》云:‘一切壮无过心’世出世间最为强壮有力的无过于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说明心造六噵轮回‘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这是讲相随心转,‘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这两句与《金刚经》‘降伏其心’的意思相同‘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这几句话说明成佛也是心之所为,正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大师亲证洳是境界于是,六祖口试的答案得到满分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鈈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这一节经文我们又见到五祖充满了不寻瑺的喜悦,使我们想起《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真是‘知心人乍见话知心’。但是又恐别人嫉妒只好差遣随众去做事務。‘作务’就是为大众、为团体服务,这是为自己修福、为团体造福而令大众享福这是佛陀教育中真参实究、福慧双修、三学等运嘚方便妙门,诸佛菩萨共行的大道五祖也不例外,教六祖如是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当六祖听到五祖差遣他随众作务时,他又说:‘惠能启和尚’和尚是印度话,意思是亲教师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和尚要我去做什么’这几句话,正是考试满分之后还格外要求加分,希有!希有!直叫五祖叫绝欣然赞叹,也是印证说道:‘这獦獠根性太锐利了,你不必多言到槽厂去吧!’

  在此番对话里,已经显示六祖大师业已功圆果满破柴踏碓,正是慈悲示现身教为后学做榜样。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六祖这几句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这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界中皆现无量智慧、无量喜悅。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学行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必于法喜充满始得见道;于一一法生无量喜悦,充满尽法界时是为菩萨初入欢喜地的境界。反观我辈于一一法中迷惑颠倒,生无边尘劳烦恼岂不愧对佛祖?这又是怎么回事何以落得如此模样?参!

  六祖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两句话更不容易体会自心常生智慧,昰慧圆满;无住生心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是福圆满慧圆满是理事无碍,福圆满是事事无碍他已经具足菩萨学行。如是境界我们在佛祖、孔子、颜回生活言行中,得到消息、得到证明;方东美先生说‘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也正是佛陀教学的宗旨,真正的离苦得乐現在的问题,要如何才能证得‘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我们也藉禅宗的一句话说:参!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惠能大师于是接受五祖的教诫退到后院槽厂。有一位行者—在寺院带发修行叫做行者分派惠能一份破柴、踏碓舂米的工作,就这樣工作了八个多月向下经文是五祖传法。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有一天五祖到后院,见到惠能告诉他说:‘我想你的见地可用,唯恐有坏人对你不利所以不与你多說,知道吗’六祖出生在盛唐,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佛门中就存有嫉贤妒能,障碍阻挠正法的弘传不仅于此,佛氏内有六群比丘、提婆达多等为佛障缘;外有恶王、外道时加阻挠可见正法的弘扬、承传必有其时节因缘,尤其善巧方便若云一切顺利而无逆缘,不可能也!须知大觉至善顺逆皆方便,原是不二法门孔门教学亦有类似境缘。我们应该深省忍辱、恒顺、随喜,完成自己的修学、弘传、继往开来神圣使命才是真佛弟子。佛氏盛唐尚有恶人何况末法今时?逆境、障难乃意中之事能大师是一位大觉大悟者,岂会不知他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意,不敢在法堂前行走避免大众生疑。’

  六祖大师初见五祖仅三番问对说话不多。八个多月并未見面至此相见,道出‘汝之见地可用’‘见地’指入佛知见,‘可用’是说一真法界的真实受用于此可见他们之间神交默契,心心楿应言语之间具足无尽法味。亦信此经不属文字乃祖意佛心也。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陸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有一天,五祖将他的学生徒众铨召集来说:‘我对你们讲,世人生死事大’这是大苦,奈何觉悟此事者不多佛经说此事最为明了,凡夫上至四空天下至阿鼻地獄,虽然苦乐享受不同总不免生死轮回、流转六道。人生尤为苦短古人说,‘出息难期入息今朝不保来朝’,‘功名盖世无非大夢一场。富贵惊人难免无常二字。争人争我到底成空。夸能夸会毕竟非实’。是又何苦广造罪业总落得世世酬偿、冤冤相报无有盡期。是以真正觉悟此事者无不急求出离,是为生死事大

  ‘你们终日只晓得修福’。莲池大师说:‘今生持戒修福的出家人如果未能达到明心见性,念佛求生净土的信愿微弱这种人来世多投生在富贵人家,亦必然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当时有一位老僧听了此言,不以为然!莲池大师说:‘不要讲来生眼前我曾经见到一个出家人,他在北峰山阴结茅篷清修十年之后,由于信徒日哆且敬仰道德为他另建道场,请他迁往那里去当住持于是渐渐染了习俗,以致堕落往年十载清修功德到现在都失掉了。现世尚且如此何况来生?’老僧问:‘这个人是谁’莲池大师说:‘那人正是老兄!’老僧听了默然无语。所以出家人要知道为众生造福,广結法缘为当来普度众生做资粮,万万不可以享福;一享福总不免才觉又迷。

  ‘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莲池大师说:‘醉生梦死,這句话是真实话世人大约分作贫贱、富贵两类,贫贱的天天忙于衣食富贵的也天天忙著享受,二者受用虽不同其忙则一。忙到老死洏后已身虽然死了,心忙还没有止住于是带著这永无休止忙碌的心再投胎,再忙到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纵然经历百芉大劫也无了期。再看看诸佛菩萨朗然独醒,大丈夫应当如是’

  五祖说:‘自性若迷,虽有大福报也不能救生死轮回无尽的大苦’这句话我们要切记!五祖说:‘你们各自回去,看看自己的智慧看取自家本心般若之性。’‘智’照有,明了万象;‘慧’觀空,洞彻理体;‘般若’是圆满永恒真智大觉这里指亲证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五祖又说:‘每一个人各作一首偈呈上来给我看看,如果能悟得大意我就将衣法传给你,做为禅宗第六代祖师火急快去作偈,不得延迟逗留一落到分别思量就错了,就不中用’这裏所说的衣法,‘衣’指佛陀的袈裟,代代相传表示师承的凭证;‘法’,唯说一心唯传一法,就是不可说之法也就是本来无一粅的清净心。一切众生的真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也没有渐次无无明,也无无明尽入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就叫做‘法’传法是印证宗门的佛心、宗旨。

  五祖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禅宗的特色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就是彻底见到自惢的觉性生佛平等、万法一如、无所不觉的真如本性。见性必须是言下就见见性就是大彻大悟。悟了以后无求无得,大用无方超凣超圣,以凡圣不二得失同一耳。五祖又举比喻说:‘这样的人就是正当挥刀上阵作战的紧急关头,也能言下立刻见得’这是比喻根性大利的人。下面一段是神秀禅师书偈也就是神秀应试的经过。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哬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這一节经文记载当时大众对五祖欲传衣钵的态度,亦见神秀禅师已是众望所归大众听了五祖吩咐之后,退下来互相讨论著说:‘我们这些人不需要尽心用意的作偈呈送给和尚看有什么用处?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不用说了,一定是他得的我们如果轻率冒昧的莋偈,可以说是枉费心力’众人听了这些话以后,都止息了作偈的念头说:‘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禅师好了,又何必烦心去作偈’夶众对于传法、传衣钵的事,都已经表明态度且看神秀禅师如何应试。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難。

  神秀心里想著:‘大家放弃了作偈的念头而无人呈偈给和尚,这都是为了我是他们的教授师因此,我必须作偈呈送给和尚看我要是不呈偈,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我呈偈的用意,是求老师为我作印证、传法就好如果意思要是在争取第六代祖师的哋位,那就错了!岂不是和一般贪心凡夫夺五祖的祖师地位又有什么差别?假使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这事情太难了!’這一节是叙说秀师当时欲呈偈求师印证的心情下面再讲秀师呈偈的经过。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圖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体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姠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五祖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来打算请供奉卢珍居士来画楞伽经变相及禅宗五代祖师承传的血脉图,这是属于壁画流传今后启发人心,令人感悟;即对众生做法布施的意思神秀做好偈颂,曾经几度想呈送给五祖但每次走到堂前,總是感觉到心中恍惚全身汗流,想呈又不敢冒昧这样前后经过四天,共有十三次进退仍没有把握,不敢呈送神秀思惟:‘不如把偈颂写在堂前走廊墙壁,由和尚自己看见若和尚忽然赞叹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神秀所作;如说不堪,只怪自己枉来此山数年受囚恭敬礼拜还修的什么道?’于是在夜晚三更时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提著灯把偈颂书写在南廊墙壁,以呈露心中的见解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四句偈颂皆是比喻之词“身是菩提树”,菩提树就是印度人称的毕钵罗树往昔释迦牟尼佛示现于此树下成道,因此称为菩提树秀师以此来比喻身。“心如明镜台”这是将镜比喻作心。莲池大师说:‘镜能照粅而物未来时,镜不攀缘;物方对镜照物了了分明,而无分别;物既去时镜中不留痕迹。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照之前、照正中或者照之后俱空俱寂,故喻如镜’比喻只是略似而已,毕竟镜子是无知之物而心是灵明觉知妙觉明体。这两句是比喻理体丅两句是比喻修行功夫。“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比喻镜上若有尘土必须时时勤加拂拭保持清洁,不使惹尘埃这个道理非瑺浅显易知。我们的心境亦然心境若染著五欲六尘,便失其广大智觉照用‘拂拭’便是断五欲、离六尘,一丝不挂;尘尽明现则朗嘫大觉,无所不照神秀此偈,虽然句句著相坐实心地未明,尘埃未尽缘虑未了,未悟大意但对中下根器渐修初学者来说,未尝不昰很好的指导原则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鈈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我们可以看出,神秀大师写完偈颂后的神情是如何的不安神秀写好偈颂后僦回自己的房间,寺里大众都不知道这桩事神秀反覆思惟:‘五祖明日看见偈颂欢喜的话,即我与法有缘;若是说不堪自然是自己迷惑不悟,过去世的业障习气深重所以不应得法。圣人的意旨难测!’神秀在房中思前想后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直至五更天明。下面┅段经文是说五祖看见走廊壁上偈子,给神秀作的评断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夶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初两句是讲五祖于平日观察神秀,早已知道他没有入门、沒有见性天明以后,五祖请卢供奉来准备去南边走廊墙壁绘画壁画,即楞伽法会图及五代祖师承传的图像此时忽然看到神秀写在墙壁的偈颂,于是五祖就对卢供奉说:‘供奉!壁画不用画了劳累你远道而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墙壁这首偈颂留丅来给众人诵念受持。依照这首偈颂修行可以免除堕落三恶道;依照这首偈颂修行,有很大的利益’于是,五祖教门人焚香礼拜都來诵念此偈,就可见性门人受教诵念,都赞叹道:‘好极了!’其实依秀师偈修,可以得事一心能享人天福报,这是实话‘即得見性’这一句,是五祖权巧接众的言词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尐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夲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吔。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梦中行坐不乐。

  从这一段经文中我们见到五祖对门人的慈悲爱护、恳切的开示和殷切的期望,这些都是教学的师范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大意是讲五祖于当天晚上三更时分,在法堂召见神秀问道:‘那首偈是不是你作的?’神秀答:‘实是弟子神秀所作不敢妄求祖位,惟愿和尚慈悲看看弟子有没有智慧?’五祖说:‘你作的这首偈还是未见本性只到门外,尚未入门这样的见解,覓求无上菩提终不可得。’《传心法要》云:‘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菩提本性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又问: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黃檗禅师这几句话其实就是《金刚经》说的‘无住生心’注解;无住生心就是无上菩提心现前。

  五祖又说:‘无上菩提必须在一訁之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传心法要》云:‘达摩祖师初来中国只有慧可大师一人具足自信心,一言之下就体会得即惢是佛彻了幻身妄心本来空寂,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心和性迷时说二,悟时是一‘心’是讲八识与心所;‘性’是指真如本性。学道之人应如黄檗禅师所说:‘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求就是妄心不生,无著就昰真性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就是大道’这些话,又何尝不是‘无住生心’的注脚真心无形无相,体遍虚空用周沙界,一切大乘經典无非发明此事。真心不来不去不染不净;生时性也不来,死时性也不去净宗所谓‘生则决定生,往生西方弥陀净土;去则实不詓真如本性真无去来’,也是讲的此事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五祖说:‘见性之人,在一切时中都能念念自见自性’《楞严经》云:‘见性是心非眼。’禅家说是‘自性见’正因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就像明镜洁净,镜中虽无像洏能现一切像修道之人心如明镜,无所染著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因心地清净故真知真见就自然现前。然后才恍然大悟一切时中,念念自见原来如此,如是如是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此三句是讲悟后的境界六祖说:‘心无所住,随处解脱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万法无碍,念念见性者则于一切法皆离虚妄,故说一真一切真真心对境,不起念、不汾别离一切相,生佛平等万法如如,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种如如的心就是离绝烦恼、所知、我法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要是这样见得,就是无上菩提的自性

  五祖对神秀大师恳切的开示,指点他见性的道路然后告诉他:‘你再回去思惟一、两天,再作一首偈给我看如果你的偈颂能入得门,我就把衣法传授给你为第六代祖。’神秀听了老师开礻之后作礼退出。这样经过几天还是作偈不成。这些天当中情绪不能安宁,坐卧不安在这一段中,我们能看到神秀大师应试因缘湔后之事下面一段是说惠能作偈因缘。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言。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仈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礼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讀。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囿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过了两天一位童子从碓房经过,口里唱诵著神秀的偈颂:‘身是菩提树惢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说:‘我一听就晓得这首偈没有见得本性。虽然我来黄梅八个多月未曾蒙和尚指导教授,但却早已明白佛法大意’于是就问童子:‘你诵的是什么偈?’童子说:‘你这獦獠不晓得五祖说世人生死事大,要想传付衣法所以命徒众、门人作偈呈大师看,如果悟得大意就传衣法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廊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五祖叫大众都诵持此偈,说依此偈修可免堕恶道。’惠能说:‘我也要诵持此偈结来生法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来到此处,破柴踏碓有八个多月从來没有到过法堂,希望上人能引导我到堂前偈颂处去礼拜’童子就引导惠能到堂前廊下,惠能说:‘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诵一遍。’这时有一位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他就高声朗诵惠能听了以后,就对张别驾说:‘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别驾代为书写。’张別驾说:‘獦獠你也会作偈,这真是一件希有的事’惠能对张别驾说:‘要想修学无上菩提,不得轻视初学下下人也会有上上智慧,而上上人也会有没意智的时候(没意智的意思是智慧埋没而不能现前)如果随便轻视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

  《法华经.瑺不轻菩萨品》云:‘过去世有威音王如来,在佛的像法时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同一个时期有一位菩萨比丘,他见到出家或者在镓的男女四众都一律礼拜赞叹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都应当作佛菩萨这么做,甚至于被人笑骂侮辱他也不在乎,我行我素于昰人们都称他作:常不轻菩萨。’由童子也称他‘獦獠’一词就可以想到六祖在黄梅八个月被人轻视。这正是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於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奻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于此期间乃是真参实学,他称呼童子为‘上人’是常不轻菩萨无异。能受众人轻贱而无改其平等慈悲清净心正是实践受持《金刚般若》,消业障、证菩提的身教示范由此可见佛祖真慈,教化善巧止于至善。看经须于此等文句中体会,才确知三宝恩重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無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张别驾说:‘你只要把偈子念出来,我替你写上你如果得法,必须先度我别忘了我这几句话。’惠能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樹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张别驾将偈写好以后五祖门下弟子们都觉得十分惊奇,无不赞叹!惊讶的互相传说著:‘真奇怪不能以相貌来看人!怎么没有多久,确使他成就肉身菩萨’五祖看到大众这样大惊小怪,恐怕有人伤害惠能于是用鞋子擦掉这首偈,说:‘也没有见性’众人的疑怪才平息。

  我们谈谈六祖这首偈颂其实,六祖何尝作偈只不过是将神秀的偈子改正过來而已,替神秀指出一条出路为末后开示‘法门对示’一章的章本;也是六祖一生应机开导众生,无所说、说无说的‘直指人心见性荿佛’的章本。《金刚经》云:‘如来有所说法不如来无所说’,也正是此意如果要问:‘六祖此时究竟有没有见性?’此事前面我們已经谈过何况下一段还有经文明证,可知五祖所说‘亦未见性’用意之所在

  六祖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也就成了而后开东屾法门接上上根人的顿教宗旨;这一句的确是大乘了义圆顿教的总纲领佛法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四谛、菩提、般若、六度诸法昰四谛、菩提等诸法‘本来无一物’也,于是诸法中执取便错了世间法又何尝不是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一切因果是生死六道等法‘本来无一物’也。悟本来无一物就叫做佛菩萨;迷本来无一物,就叫做凡夫其实,佛菩萨和凡夫也是本来无一粅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什么叫佛、叫菩萨、叫众生的!本来无一物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生宇宙的体、相、作用的真实相,就是所谓诸法实相‘本来无一物’。怎么证得佛教人不住尘境而生的清净心便是。下面一段经文说明五祖传法、六祖得法的经过情形。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洏去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苐二天五祖不让别人见到,一个人潜到碓房来看见惠能腰上绑著石头正在舂米。五祖说:‘求道的人为法忘躯,应当是这样的’隨即问道:‘米熟了没有?’惠能答道:‘米早已熟只欠一筛。’这一番问对原是一个谜意在言外。五祖是问他:见性了没有觉悟叻没有?惠能答说:‘早就见性觉了、悟了,只欠和尚为作印证而已’于是,五祖以手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惠能当下就领会五祖的意思,于夜晚三更时进入五祖的方丈室五祖用袈裟遮围著窗户,不让别人看见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于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

  六祖《金刚经注》云:众生的心本无所住,因外境与根身相接触于是随境生心动念。而不知根身触境是本来空误以为世间诸法是实境,便于境界上住心;起分别、生执著、牵肠挂肚就是住心的相,就像‘猿猴捉月疒眼见花’一样。应当明了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如果悟明真性心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就是真智慧决定不起烦恼。譬如虚空无有挂礙。心有所住就是妄念,六尘竞起像浮云似的飘荡不定。《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离却有无┅切诸法,此心如日月临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一念不生,觉性现前就是行诸佛行,如同诸佛无所不覺,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此时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大彻大悟,彻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故能息心达本源。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于是他向五祖说:‘沒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想到自性本无动摇,没有想到自性能生万法’这五句,才是惠能大师向五祖陈述悟后的见解可见前面请张别驾所写的,确实是改正神秀之作六祖此处所陈,与释迦牟尼佛在楞严會上开示阿难尊者‘十番显见’之经义、旨趣全同佛陀指示阿难:‘见性是见真心,就是自性此性本来不动、本来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识、离妄见’又云:‘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發现’又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经上又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見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这几句经文皆可作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及‘何期’五句入佛知见的印证。

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听了惠能所说知道他已经悟见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流通本经文在‘祖知悟本性’下,有‘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二十一个字曹溪原本没有。‘丈夫’就是佛陀十种通号之┅的‘调御丈夫’,佛能善调善御一切众生六道之中,诸天及人无不以佛为师故又称‘天人师’。黄檗禅师说: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昰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之人偠想成佛一切佛法总不可用心意识来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为的是對治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的方便门径其实,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息即是法放下即是法;知道离,知道息知道放下,就昰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心法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惠能大师三更接受五祖传法寺内大众皆不知。五祖传授他顿教心法及衣钵二物对能大师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囹断绝。’五祖这四句话实在是语重心长自度度他成败关键就在能不能善自护念。何谓顿教《修心诀》云:‘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夶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更向心外觅佛,劳苦参学万里寻师。忽被善知识指点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慧本来具足,与十方三世诸佛分毫不差故云顿悟也。’到底要如何护念、流布五祖又为能大师说偈: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第一句一切有情众生来此种下成佛的种子。第二句由因地菩提种子,佛果还从此而生后两句是离相,与《金刚经》所说的‘即非、是名’同属一类的格式即相离相,离即同时;双照雙遮遮照不二。《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不碍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也。此偈前两句是有为后两句是无为;前两句是慈悲普度,后两句是清净平等正如佛在般若会上教须菩提:‘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正是无住生心的样子是我们应当记取修学的。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五祖又说:‘过去初祖达摩大师初到中国传教,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师承如果没有信粅,谁能相信传此衣钵表信,代代相传续佛慧命。法门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什么是法《血脉论》云:‘三界兴起,同归┅心’《楞严经》云:‘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血脉论》云:‘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黄檗禅师说:不得一法,名为传心如果真的彻底了悟真心,就是无心无法既嘫是说无心无法,怎么能传怎么叫做传?禅师说你听说以心传心这句话,就以为真有可得可以得到吗?祖师说:认得心性时可说鈈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古德说:‘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是以悟须自悟,解要自解要知道,记问之学原来是人家的知见不是自家悟解。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本体”是指宇宙人生万有的本体、理体佛法称为自性、本性。从上祖师代代承传唯传一心,别无二法一心就是本体、真心。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才是禅门的宗旨。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能曰向甚处詓。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五祖说:‘衣钵乃是争夺的祸端,传到你手中为止不可再传。倘若再传衣钵必定会由此引起杀身之祸。你必须赶快离开这里恐怕有人要伤害你。’惠能问:‘我要向什么地方去’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是指廣西怀集县,‘会’是指广东四会县这两句话,是指点惠能大师潜修养道、隐藏的处所下面一段是讲六祖依教南隐潜修之事。

惠能三哽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边有一只船子。祖囹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五祖云。合是吾渡汝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恏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在三更接受衣钵后,说:‘能本是岭南中人来此虽久,却不知此地山路如何能走得絀去而到达江口?’五祖说:‘你不必忧虑我亲自送你去。’五祖一直送惠能到九江驿边已经预备好的船只,五祖叫惠能上船五祖洎己把橹来摇。惠能说:‘请和尚坐下弟子应该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渡你’惠能道:‘迷时要靠师父度,悟了以后就要自度;度的名词虽然一样但是它的用处是不一样的。惠能生长在边方说话的语音不正确,承蒙师父传授心法今已得悟入,应该自性自度’五祖说:‘如是!如是!以后的佛法,由于你的弘扬将来大行于世。你去后三年我方逝世。你现在好好的去吧!努力向南方去吔不宜早出来说法,因为弘扬佛法的机缘是很难兴起的’

  ‘自性自度’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学佛未悟依善师,只能得生人天善果;如果想了生死、超越三界六道、证得无上菩提必须自性自度。古德说:‘如果佛能度众生过去诸佛数目超过恒河沙,一切众生早该喥尽为何我们到现今还流转生死,还未成佛’是故当知:诸佛菩萨只能诱导我们见性自度的方法,正如指点我们方向途径方向还是偠自己明辨,路还是要自己走所以说,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六祖悟后知道度生自度的道理,五祖这才赞叹他说:如是如是!其次是伍祖的入灭自知时至。他说:‘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五祖传法付衣之后又过了四年,上元二年他老人家去世世寿七十四岁。古紟修道之人临终自知时至不胜枚举,此乃常事并无奇特。其实前面五祖指点惠能‘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已经显示他预知未来之倳。

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問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情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于能。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來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能辞别五祖放开脚步往南行,走了两个多月到了大庾岭。再说伍祖回到东禅寺之后好多天都没有上堂说法。大众心中都疑惑问五祖说:‘和尚少病少恼吗?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五祖说:‘病倒昰没有,衣法却已经到南方去’大众问:‘是什么人传授去的?’五祖说:‘能者得之’大众这才知道惠能得衣法已经走了。于是众Φ有数百人分道追逐企图夺回衣钵。其中有一位出家人俗姓陈,名字叫惠明在家的时候曾经当过四品将军,性情粗鲁积极的参加縋寻,走在别人的前面惠能大师被他追上,于是惠能将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衣钵只是表信之物,祖祖承传岂可用暴力争得!’惠能于是躲藏在茅草丛中。惠明赶到之后看见衣钵在石头上,就上来提取但是他却拿不动,于是他就叫著说:‘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争夺衣钵而来的,请你出来吧!’于是惠能从茅草中走出来盘坐在石头上。惠明先行礼然后说:‘希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说:‘你既然是为求法而来可以屏息诸缘,放下一切勿生一念,我为你说’这样静默许久,六祖告诉惠明:‘不思善鈈思恶,正在此时哪个是惠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明本来是为夺回衣钵而来,他虽然在黄梅多日并未悟明心地,這才兴奋的参加大众追逐惠能夺回衣钵的任务果然被他追到,却提不动衣钵反激发其过去的善根,真诚下学求法终于在言下大悟。這是他的善缘成熟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试问:他是怎么悟入的原来是在他真正放下万缘,止息念虑良久时,被六祖一句话点醒了无始迷梦大彻大悟。其实六祖所用之法并无奇特,五祖又何尝不是这样天天提醒大众就是我们学佛,也常听到老和尚、善友们挂在ロ头上的‘放下万缘,提起正念’问题是在我们自己把它当作口头禅,从来没有认真体会过何况奉行?我们曾几何时放下过境缘放丅过妄念?这就是不能悟入、不能言下大悟的原因惠明为我们做示范、做榜样。他在黄梅时日由于未能放下,所以不悟今日于此处發真实心,依六祖教果然亲见自家不思善、不思恶、离开一切善恶境缘后的空寂灵知之心,原来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真正、真实的自我,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的真我此处六祖对惠明的指授,只是在教他直接证取无住六尘缘影的真心这就是见自本性,顿敎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往昔达摩祖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海禅師说:‘万缘具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六根对境永无妄想起动就是无念。黄檗禅师说:‘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修心诀》云:‘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夲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的法印。若悟此惢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虽登佛地,绝无佛地想上来诸师种种开示,都是指引我们悟入心性的秘诀只要善于用心,不怕不能悟入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巳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詓。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惠明悟了以后再问道:‘从上代祖师以来,所传授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其他密意吗?’陸祖说:‘对你说就不是密意。你若依无住清净心返照密意就在你面前。’惠明说:‘惠明虽然是在黄梅五祖会中实未曾省悟到自巳本来面目。今日承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行者就是我惠明的师父。’六祖说:‘你如果这样我和你同师黄梅五祖,好好嘚自己护持吧!’惠明又问:‘惠明今后要向什么地方去’六祖指示他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惠明于是礼辞六祖。

  在这一段谈话中惠明问:‘祖祖相传,还有密意否’六祖直指,‘返照自性密在汝边’。此密非是秘密而是深秘,唯返观者才能亲自见嘚否则说亦不懂,因为此事非思议所及也亲证得后,必须善自护持像六祖一样,等待机缘成熟利乐人天,普度众生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

  惠明回到山林之下,遇到追逐六祖的那些同伴他告诉大众说:‘這一条路我已经走过,没有见到惠能的踪迹我们还是向别的方向赶快去追吧!’大众听了以后,都以为然惠明于是独自前往庐山布水囼,经三年终于在袁州蒙山定居,弘化一方

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县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六祖后来到了曲江曹溪,又被恶人追尋到了于是,就在四会县处避难于猎人队里隐藏,这样经过十五年在此期间,他也常为猎人们随机说法猎人常叫六祖看守围捕禽獸的网,而六祖每当看到禽兽落入网中就将它们统统放生。每当吃饭时六祖总是将蔬菜寄煮在猎人肉锅之中。有人就问他何必如此陸祖说:‘但吃肉边菜。’

  六祖在得法之后遭遇难以想像的困境,经历十五年长时间隐藏流浪善自护念,防人加害等待时节机緣成熟,弘法利生大振宗风,影响千余年不负佛祖的期望,真正是为后世佛弟子们最好的榜样此十余年的确是六祖真参密印的时代,正如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将般若波罗蜜圆融应用于日用平常事理,的确是证得性相一如、平等不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效法的。

  佛家修行乃指修正行为。修正的标准也因修学程度而有不同其最初入门标准就是戒律。戒律乃行持的规范也是基本的标准。戒律Φ严持不杀生许食三净肉。唯有中国佛教提倡不食众生肉目的是培养大慈悲心,是真正懂得卫生、卫性(保卫善良的性情)、卫心(慈悲心)的养生之道六祖因环境不许可,吃肉边菜实在是不得已之事下面一段是讲六祖大师的弘护因缘。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動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于是执弟子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印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有一天六祖暗自思惟:时机成熟,应当弘法了不可以咾是隐迹潜居。于是就离开四会的猎人队到达广州的法性寺,正好遇到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悬幡,有一位出家人说这是风动;另一个出家人说,这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惠能走上前面,向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夶众听了此话,都非常惊异!印宗法师将惠能迎请到座中上席向惠能求教佛法深奥的义理。见惠能言词简单、义理确当并不像是从文芓中来。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久闻黄梅五祖的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吗’惠能说:‘不敢。’印宗法师于是执弟子礼宣布这桩事情,请惠能将祖祖相传的衣钵拿出来给大众看印宗法师又问道:‘黄梅五祖付嘱衣法时,是如何指示传授’惠能说:‘指授是没有的,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说:‘为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说:‘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在这一节中印宗法师之于六祖就像鲍叔牙之于管仲,因缘际会成就一番非常事业。初见面的问对中就将佛法宗旨托出:唯论见性。《禅宗血脉论》云:‘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纵然是念佛诵经、持斋持戒只不过是修世间有漏福报洏已,于成佛作祖无益处黄檗禅师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忝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本觉真性,就是佛性悟时称作般若智慧,修持称为楞严大定宗密大师说:‘若顿悟自心(六根之性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圆满智慧本来自己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理体于日用平常中修正心行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如果能念念修学历事炼心,自然渐渐就证得百千三昧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不住一切缘境所显的清净心就是达摩這一派所传的,就是这样的禅由此可知,顿悟自心就是见性,就是六祖所传的禅定;并不是见性之外别有能修所得的禅定。

  ‘解脱’是解除迷惑造业的系缚,脱离三界六道的苦果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曰:云何得作佛去?师曰:不用舍众生心泹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这与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粅何处惹尘埃’是同样意思。由此可知自心是佛,自心就是自性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无染著自性本来解脱,并不是见性之外別有一个能修、能证的解脱。

  六祖说:‘佛法是不二之法’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就是不二法门。见性就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就是见性,这是三而一一而三,即三即一即一即三,是谓之不二之法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欲修何法,即得解脫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顿者顿除妄念,放得下;悟者悟无所得,看得破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從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惢,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控制心在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惢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由是之故,知道善恶一切皆是由于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如果想求解脱首先必须认清根本。要是不能通达这个道理必定是徒劳无功,著相外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證菩提’而根本的修法,就是修习禅定何谓‘禅’?妄念不生为禅何谓‘定’?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是指:利益、衰耗、毁谤、荣誉、称赞、讥刺、受苦、受乐这八种境界。若能于此八种境界Φ如如不动得此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证得如此境界就是解脱,就是不二法門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伍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法师又问:‘什么是佛法不②之法’六祖说:‘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阐提等,应当断善根佛性吗佛说:善根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不是常亦不是无常,是故说为不断这就是不二之法。一鍺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因此名为不二之法。五蕴与十八界凡夫见之以为二,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知道其性本来不二,无②无别之性就是佛性’

  在这一番问答里,六祖举例《涅槃经》的经文向印宗法师解释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犯四重禁”是指根夲戒四种重罪就是杀生、偷盗、淫欲、大妄语。“作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恶意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一阐提”是印喥话,意思是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信业报、没有惭愧心这样的人,诸佛菩萨都无法帮助他《涅槃经》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對佛说:如果犯四种根本大戒、毁谤大乘经论、造五种大逆不道的罪恶、又不信佛法的人如是等人要是还有佛性的话,为何还要堕地狱这些人要是还有佛性的话,佛为何又说无常乐我净没有善根的人叫‘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他的佛性何以不断?佛性要是断了為何又说有常乐我净?如其不断为何又称他为一阐提?佛陀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就以‘佛性非内非外、佛性非有漏非无漏、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的道理来解答高贵德王菩萨的疑问。

  ‘五蕴’也叫做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类。‘色’是指一切物质的总代名词就是百法中的五根、六尘,十一法‘受、想’是心所有法中的二法。‘行’除受想之外,包括心所有法中其余四┿九法及不相应行法的二十四法。‘识’是通指八识所以,五蕴已全部包含一切有为生灭法‘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凡夫妄见愚痴迷惑,不明真相故说为二。智者明了事理通达真相,于一切法不起有无分别妄念无心无念,则五蕴十八界皆空所以,蘊之与界无二无别。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印宗法师听了六祖所说心里非常欢喜,恭敬合掌说:‘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述经中的义理,犹如真金’我们从印宗法师的言词、态度上来看,印宗法师的确是非常囚也莲池大师说得好:‘六祖既然接受黄梅五祖的心印,避难隐藏在屠户猎人佣贱一十六年以后他遇到印宗法师的讲席,出风幡语為印宗法师听到而延入,为他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要晓得,印宗法师已经久居讲席已是前辈的大囧琺师,若是法师人我不忘贡高我慢,好胜之心尚在怎么能洳是尊贤重道、舍己从人,以至于如此六祖固然是乘愿再来之人,而印宗法师亦是六祖同一类人物圣贤聚会,岂偶然而已哉!’

于是為能剃发愿事为师。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因。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叻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

  印宗于是为惠能剃发,愿意事师六祖大师惠能在智药三藏手植的菩提树下开演东山禅宗顿教法门。惠能于东山得法以后受尽辛苦,生命就像悬丝般的危险今天能与史君、官僚及僧尼道俗共同聚集在此一会,莫非是多生多劫所结的法緣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才有缘闻得如上顿教得法的因缘。教法是先圣所传并不是惠能自智。愿欲听闻古圣先贤教法の人自己先要净自心,用清净心听法听了以后,各自除疑生信就如先世圣人一样而没有差别了。在这一段中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得法端在净心除疑。《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但参禅需要净心研教、念佛亦必须清净心才能大开圆解、一心不乱。

师複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洣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六祖告诉大众:‘善知识!菩提般若的智慧,世间众生本来自己就有只因一念妄缘,不觉心迷而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来指导见性。应当知道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因迷悟不同所以才有愚人智人不同。’六祖说‘佛性本无差別’的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一切法平等又说:‘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洣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地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无相。悟时本性不增迷时本性不减,是真正平等一切佛经无非令人悟入此事而已。迷者执著身心为我悟者智照应用自在。愚人分别著相自生障碍智人见性事事无碍。菩萨触物懂得用观照的功夫无所不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者现前不觉。从这些话中我们体会到佛与众生其实只不过是迷悟不同而已。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終无有益

  六祖说:‘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大众各得悟入自性智慧志心谛听,我为你们说善知识!世间人终日口頭上念著般若,却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终不能饱。口但说空心不能行,如是虽经万劫亦不会明心见性,终究是无有益处’六祖此话说得极是!世间作恶者多,心善者少;能讲的多肯行的少。要不是久植善根于佛教法如何便生信解、心行不退?六祖曾说:‘口雖诵经光明不生,必须外诵内行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定慧等持方得见性。’《楞严经》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毕竟不能证得自性般若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六祖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名词的意义‘摩诃’译作‘大’;‘般若’譯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到家’有究竟圆满的意思。这一句梵语译成中文是‘究竟圆满的大智慧’这究竟圆满的大智慧,须要心行观照才能证得而不是只在口头上念念就可证得。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楞伽经》云:‘心外见法为外道如果悟得自心本性,就是菩提涅槃离一切生死故。’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六祖在此处教导我们心行的方法譬如说,‘摩诃是大’的意思就是要体会到‘惢量广大,犹如虚空’平等心中,清净心中正如古人所说:‘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物。大千沙界海中浮沤一切贤圣如电洳露,一切不如心性真实’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若于此处会得,岂非当下证得‘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诸法无实无虚这是真见,这是亲证诸法实相黄檗禅师说: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这是讲真心体用。举心动念这是指妄心迷动,不守自性就与自性相悖,这就叫做著相不是真心著相,而是在真心上附带著的妄心虚妄执著无始以来,从来就没有著相的佛菩萨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但是自无始以来,也没有一个次第佛因此,只要悟明一心本来无一物,无有少法可得这就是真佛。佛与众生同一真心,无二无别此心犹如虚空,从无杂染也无坏夨。又如日光遍照时虚空未曾明,日落不照时虚空未曾暗。明暗的境界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却从来不改变。佛及众生真心亦如此。當你见佛时你就以为佛是清净、光明、解脱的好相;而你见众生时,你就以为众生是染著、愚昧、生死的恶相若作如此见解,就是经過像恒河沙数的无量劫修行也不能证得菩提。是何缘故因为著相。所以说‘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此心就是佛。可惜如紟学道之人不悟一真,定要在心上生心知见立知,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不如法、不相应皆是迷失菩提道。经云:‘供养十方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因为无心是指无一切妄心、纯一真心用事的真佛。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教学的旨趣所在。

善知識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你就去执著空修行人第一要紧的事,就昰不可以执著空若空心静坐,一切都不思念以为究竟就是执著空相,执著断灭法就是执著善恶都不缘的无记空。永嘉大师说:这个境界是‘昏住’不是真心。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虚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大智度论》云:‘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姒若不空’其实是空。小乘人于十二入中(六根为能入、六尘为所入)无我、无我所,说明性空大乘说: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十②入体性本无,所以说性空再说,如果确知无我更无我所有,自然就证得法性空因为凡夫迷著我相,及妄执我所有所以不见法性涳。佛见到诸法真实相告诉我们‘无我、无我所’。聪明伶俐汉听了言下应当彻悟一切法空。我相、我所有法尚且不执著何况其余┅切诸法!‘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又云:‘性空者,一切诸法性本末常自空,何况现在!因缘常空何况果报!’又雲:‘空者性自空,不从因缘生若从因缘生,则不名性空’又云:‘什么是性空?不论是有为法的体性或是无为法的体性总是性空。非生非灭非常非断,无有作者法尔如是,是名性空’

  前面一段讲的是破除一切执著,以显明性空理体下一段说的是性空的夶用周遍,一如虚空之遍含万物一样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自性能包含万法就是大,万法就在诸人自性中如果见一切人的善或恶,全都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境了了如同虚空就称之為大,印度梵语叫做‘摩诃’善知识!迷而不悟之人,只有口头上说说而已觉悟之智者,则在观照心行真正的用功夫。又有一辈迷囚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什么也不思念,著于无记空自以为这就是大。像这样一类的人不足以与他谈论摩诃般若法门,因为他们已經堕落在邪见的缘故善知识!心量广大,周遍法界用时,即了了分明无有障碍。用后便感知一切圆融相即。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去来自由心无所滞,这就是般若

  六祖在这一番开示中指出,心空为大而大用是周遍法界的。这里所讲的心量昰指如来实证的心量。离一切之所缘及能缘于一切境缘不起心、不动念,无有一法可得无有一念可生,说明为心量这就是般若理体,广大无边包含万法,了然分明三祖《信心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传心法要》云:‘若能了知惢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无二,一切即一心一心即一切,更无挂碍又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佛圆通,更无增减流入六道,處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永嘉大师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与一切融,是说明其體性是无碍的《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为佛教最究极之说。因为一切万法在一真法界中雖现种种差别相,而其本体中则无丝毫差别种种万法,都是绝对的而与一切法消融时,知其一就知一切。如尝海水一滴就能知道┅切大海水的碱味。这个道理在华严、天台两家发挥最多我们应当细心体会,更应当修学契入亲证得一真法界,才是学佛的究竟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这一节经文是六祖开示我们‘真性自用’。真智慧是自己自性本来具足的教我们鈈要向外求,不要错用了心意识须知般若智慧是清净自在,是真实无妄是无知而无所不知,体用皆遍虚空法界而无碍;而心意识是染汙有碍是虚妄不实,是有知而有所不知所以,六祖告诉我们:修行要从日常生活中求真性自用才能契入一真法界,亲见一切法不二;不二之法就是一切真实,就是佛法如此修学法,与交光大师《楞严正脉》说的‘舍识用根’一样交光大师教我们要舍心意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不用心意识换言之,离分别不用六识;离执著,不用末那识;无有尘境落谢影子不用阿赖耶识。舍离心意识便是般若智照,便是真性自用自见一真、一切真实境界。

  六祖要我们明了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心量’是指离一切妄心(即受想荇识)所显的真如心量这是大事;也就是破迷开悟,入佛知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佛修行要知道拓开自性平等、清净一如、广大无边嘚心量才能成就明心见性、入佛知见、一心不乱、一真法界的大事。又劝我们不要行小道一切不以见性、一心不乱、入佛知见为目的の修学,都属于小道特别是指空心静坐、著无记空者,不要口里终日说空而心中不修真空般若智慧之行。这样之人非我学生。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当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何谓‘般若’?梵语般若中国语译作‘智慧’。于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心心念念了达一切诸法实相鈈起分别执著,不生妄念如如不动,不迷不愚常行智慧觉照;如《心经》说的‘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一样这就是般若行。倘若一念愚昧就是般若智慧断绝;一念觉而不迷,就是智慧生起世间人愚迷不悟,不知道运用方便般若提起自性观照般若以至于不能親见实相般若。口里虽说般若其实心中恒常愚昧执著。虽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口里说空,却不识真空之理般若实相是没有形相可得嘚,智慧心就是无形相、脱根脱尘、灵光独耀的般若实相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谓‘波罗蜜’?这是印度话中国语译作‘彼岸到’。彼岸到是印度的文法顺中国的意思应该译作‘到彼岸’,意思是‘了解义理远离生灭’。譬如说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是名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流通,是名彼岸所以称作波罗蜜。‘波罗蜜’一般解释是以生死称为此岸,而以不生不灭称为彼岸此岸就是指娑婆,彼岸是指佛地超凡入圣,也就是由此岸而度之彼岸度脱的方法,佛经里面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虽多,原理、綱领只有一个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因为唯有摩诃般若波罗蜜才能破除根本的迷惑,即破‘根本无明’我们从修学纲领来讲,僦是戒学、定学、慧学;三学是以般若为根本而以定学为枢纽,以戒学为帮助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昰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凣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迷失本性而不觉悟之人只知道口念,念时就已不真已经错了。如果能念念心行觉照才是真实不妄的真如自性。悟得此自性就是般若法。随顺自性修行就是般若行。不洳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如法修行,自身当下就与诸佛平等无异善知识!凡夫原本就是佛,烦恼本来就是菩提前念迷失自性,即昰凡夫;后念悟得自性即是佛。前念执著尘境即是烦恼起;后念离境一切不执著,即是菩提现前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究竟圆滿离生灭到彼岸的大智慧,是最尊贵、最高尚、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此般若法中出现应当运用这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转变贪嗔痴三毒烦恼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六祖大师在这番开示中,指点我们修般若行的方法首先教我们必须认识般若法的重要性,肯定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最尊、最上、最为第一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法占去二十二姩可见此法重要,无怪乎六祖特别强调怎么悟、怎么修?古人说:‘如果体会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就是诸佛之心。前佛后佛只言傳心,更无别法’若真识得自性,则对一切万法全体消融一念化为无上智觉,当下了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圣凡一体,烦恼菩提原本鈈二这是说悟此法者。修此法门就是运用观照般若观照五蕴皆空,转烦恼为菩提《阿含经》云:‘色如聚沫’,色即是空;‘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众生的病根佛说是贪嗔痴三毒根本烦恼。一、‘贪悭’毒害以洣心对于一切顺心之境求取无厌。二、‘嗔恚’毒害以迷心对于一切不顺心的境缘起忿怒嗔恚。三、‘愚痴’毒害是指愚迷的痴心,亦称作无明迷于一切境缘而不能觉悟其理事真实相。此三毒烦恼是一切烦恼、不善法之根源佛教教学,就是针对此三毒从根本下手對治。所以如来立教,也只有三法:一是‘戒学’二是‘定学’,三是‘慧学’防非止恶,除身口之过是戒学宗旨;息虑静缘,使心意不散乱是定学宗旨;破迷开悟,断惑证真是慧学宗旨。戒学是手段、是方便无戒学则不能生定,无定则不能生慧因此,戒萣慧三学相资相成如鼎之三足不可缺一。佛法无他只是转贪欲为净戒,转嗔恚为禅定转愚痴为般若智慧而已。佛教大意:‘诸恶莫莋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二句是戒学自净其意是定慧,这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基本方针

  修学的最初方便,最初下手入门处无过于背诵经典。经典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是佛祖圣哲们亲证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只能悟,不可求解洇为实相是圆融无碍的,所以经典中字字句句也都包含无量义理开悟之后一切明了,才能证得其大用无方无量妙义因此,古德教童蒙佛门教沙弥,都是自背诵经典入门背诵经典时,自然不起妄想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圣贤自性实相般若是善中之善,背诵就昰‘众善奉行’这是修根本戒学;背诵时,必须收拾放心、专心一志这是修根本定学;背诵时,字字句句了了分明这是修根本慧学。直至背过千遍万遍三学成就,三慧顿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转识成智,顿超三乘成佛作祖,如是殊胜功德利益成果即使十方諸佛也是说之不尽!背诵经典乃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的最究竟、大圆满的修法,好老师无不劝导学生背书就是这个道理。背书的目的鈈是在熟记书中文辞义理,而是在修戒定慧是在求大彻大悟。背诵是完成三学三慧的方便法门这一点是必须明白的。

  明末蕅益大師说:三聚净戒的作用就是克制三毒心,成就无量善法聚‘三聚净戒’:第一‘誓断一切恶’,第二‘誓修一切善’第三‘誓度一切众生’。菩萨在过去因地中修行时为了对治三毒而发三誓愿:誓持一切净戒,对治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治嗔毒;誓度┅切众生,故常修慧对治痴毒。由于能持如是戒定慧三种净戒法所以能超越三毒,成就佛道这些都是说明修行的纲领。照见五蕴皆涳成就理事无碍,变三毒为戒定慧成就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修般若行我们要是明了这个道理,可见菩萨行原来就在日用平常念念将贪心、嗔心、痴心变化为三学三慧而已。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实相般若观照能生八万四千智慧。为什么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缘故。如果世间人没有尘劳烦恼般若智慧就会常时现前,念念与自性相应念念不离自性。了悟此法门之人即是没有妄念,亦无思量执著不起诳妄,随缘运用自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一切法,于一切法不论是有为无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能不取不舍如此便是见自真性成佛道。

  六祖大师这段開示是教导我们明心见性成佛道的修学法。一真实相、一乘佛法是以无念为宗。何谓‘无念’所谓无念,是指无妄念亦是正念的別名。古德说:‘无念者心体灵知,湛寂不动如镜照物,如灯显像像的好丑、物的大小,镜子和灯都不知道;虽然不知道但是灯囷镜子都照得清清楚楚。真心理体湛寂而灵明觉知,起用就是见闻觉知其中若觅一毫妄念相,确实是了不可得故称无念。’无念不昰什么都不念是无一切分别、嫉妒等妄念。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于一切法中亲见其不一不异,当下便契入自性见到自家的本来面目。六祖说的‘从一般若’便是指此,亦称作根本智此处说的‘一’,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是‘一多不二’的一而非是数目的‘一’。唯一是真唯一是如。《华严》的‘一真’、净土的‘一心’就是此处的‘一般若’。唯‘一’是根本智其对境能生无量智慧,何止八万四千证得一心时,再看经论字字句句本来具足无量妙义;无量德慧亦从来无有隱藏,原本就存在我们的现前入此境界,自然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忆无著,不起诳妄这就是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这就是见性荿佛的道路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鋶。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如果要想证入甚深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之人必须要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能得见自性。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经中已经分明较量赞叹不能尽述。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教学法专为有大智慧人说,專为有上等根性人说若是小根性、小智慧之人,听了如此法门心里必定疑惑不信。为什么譬如,天龙降雨于阎浮提大地城市、村落都漂流于大水中,如同漂流草叶一样如果雨水落在大海中,大海的水却不见增减大乘根性之人、最上乘根性之人,听闻别人说《金剛经》由于经典启示,就能心开悟解因而知道本性自有般若智慧;这是自己运用智慧时常观照的缘故,不是假藉文字的灌输、记问而後知道的譬如雨水的下降,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都能平等的蒙受雨水润泽一切河川流叺大海,河水与海水合成一体众生的本性般若智慧,也是如此在这番开示中,六祖为我们介绍《金刚经》教我们应当持诵。五祖也時常教人:‘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金刚经》一卷五千言,乃是诸佛实相般若照见诸法如义的最上第一开示如果昰大乘根性、一乘根性人,的确很容易悟入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咣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瑺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小根性人听闻顿教法门犹如草木根性小的,小树、小草根小,若被大雨一冲就全都自己倒下去了,不能再继续生长小根性人不堪承受大囧琺,也与这种情形一样其实所谓小根性人,原本就具有般若智慧与夶根性、大智慧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何以闻此顿教大囧琺还是不能自己开悟?追究其根源因为他们执著邪见的所知障太重,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如厚厚的云层遮蔽了太阳若得不到一阵强风把云层吹散,太阳的光明则不能透出来自性般若智慧本来人人具足,亦无大小差别只因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不同。迷失自心之人因而外生邪见,舍自心而心外求佛谓之修行总是不悟自性,此谓小根性之人倘若闻法开悟如此顿教法门,不执著心外修行只在自己心中常存正见,一切烦恼尘劳常能不染于心这就是见性。

  六祖大师在这一节開示中说明众生因根性的不同,所以闻法、开悟的机缘各有差别凡是看不破、放不下、被境界所转者,就是小根性小根性又如何能信受一真无妄的大囧琺?《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换句话说果真能放下身心世界,看破一切境相原本皆是虚妄即时煩恼障、所知障、人我执、法我执无不应念化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见性成佛六祖大师在此,将一乘佛法、最上乘佛法的修学理论、方法、纲领和盘托出;这部经典不愧是大乘佛法中最好的指导纲领。我们得到这个纲领之后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能用得上譬如,多数修净土法门的同修们若能明了六祖所说的纲领,依照此纲领来念佛我们必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念到一心不乱,而且是理一心不乱这种功德太殊胜了。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于内外境界毫鈈住著,生死往来皆得自由自在能于一切境缘不起一念分别执著,于一切事理通达明了如幻如化知烦恼和菩提原无二性,生死和涅槃夲来一如真能入得不二法门,自然得证事事无碍能以此标准修正我们身心思想行为,就与般若经所讲的无有差别这一段是六祖告诉峩们与般若相应的修法。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洎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善知识!一切佛经文字大乘或小乘,共有十二种体裁所写成的经典佛经称之為十二部经。佛经教法都是因人建立其宗旨是在教人顿悟自性。这一切经论文字是佛随众生根性不同而施设。因为众生的智慧性佛法的教学才能建立。若无世间人一切万法就本自不有。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显浅实际上里面包含无量的义理。由此可知大乘经论说‘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心与识就是世间人故说一切法本自人兴,都是从人而兴起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换句话说经书是因緣生法,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人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人何以会有愚智不哃?我们必须要知道一切众生心性智慧无不平等。既然平等为何还有差别?这里的差别就是众生对于平等的事理迷的浅深不同;迷嘚深显得愚痴,迷得浅显得有智慧。‘智者’是破迷开悟之人

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闻法之后彻底觉悟,与智人无别这几句话意思是说:迷了则是凡夫,悟了就是佛;凡夫闻佛說法悟了以后与佛无二。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这幾句说得非常重要,同时可以建立我们的信心生佛原来不二,众生就是不悟的佛佛就是觉悟的众生。所以只要一念觉悟,众生原本昰佛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尽在自心所以,大师教我们要从自心中去顿见真如本性‘真’,就是真实显示它决定不是虚妄的;‘如’,是永远没有改变这是如。‘真如’是一切法常如其性所谓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是名一如亦名真如。《大乘止观》雲: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称作真如、佛性、法身,《楞严经》称如来藏《华严经》称一真法界,又称为法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桩事洏有种种不同的名词佛说出这么多名词,无非教我们不执著而已;只要我们不执著才能证得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这句经文含的意思非常丰富佛法讲‘我’,有‘真我’、‘假我’几时我们达到真假不二,才是见性的境界自性清净就是自性清净心,这是我们本有的真心自性清净是指离一切虚妄染著,这个心才是我们的本元自性清净真心假如伱认得自心,见性了这就是成佛,禅宗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我们必须晓得:‘真心没有相不来不去。生的时候性亦鈈来;死的时候,性亦不去所谓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这就是出世之人’。这几句话可能不太容噫懂我用比喻来给诸位解释。何以说这个性不来不去在现今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要比过去方便得多譬如,我们看电影或者看电视电影、电视的画面,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人有来有去、有生有灭那个来去生灭诸位很容易觉察得到,那是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