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浑身都是胆 打一抗日特工

因为明人罗贯中笔下的一部不朽嘚巨著三国这个夹在汉晋之间、存续不过60年的分裂乱世,成了令无数后人心向往之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三国最大的特点就是英雄辈出,无论是枭雄如曹、刘、孙谋士如诸葛、司马、鲁、郭、贾,猛将如蜀之五虎上将、魏之五子良将、吴之江表十二虎臣个个如雷贯耳。让人不禁感慨华夏数千年历史里孕育的精英似乎都一股脑的投胎到了那个时代自相残杀这是个多么巨大的浪费啊!“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简直数不胜数——别的不说曹刘孙三大巨头只要有任一人早生或晚生个几十、一百年,那么强汉的荣光又何止400年华夏陆沉的那一幕又岂能上演?

若没有《三国演义》很难说三国人物还会不会如此受人追捧

说三国、话三国,自古以来有关三国的话题就让人津津樂道其中不乏对各种英雄人物的点评。比如说谁是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人物——按照屁股严重坐偏的《三国演义》的观点刘备是君主中當然不让的人选(我个人更属意老曹,而我的偶像老辛则推崇小孙毕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嘛)至于臣子中诸葛老妖估計能众望所归。但是如果这个榜单再继续排下去下一个入选的该是谁?

二爷太傲三爷太糙,周郎心眼太小鲁老实像个憨憨,陆白脸哽是干掉了男一号的大反派至于曹贼阵营……更统统都是反派。如此一来每次出场亮相都必须报备一下自家的石家庄户口的赵云赵子龍(常山郡真定县人,今属石家庄市所辖)就成了很多人共同的选择。

《三国演义》将各种英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不过《彡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家言,历史上的赵云肯定没有那么传奇和完美但也不乏一些值得一提的小故事。

去掉小说赋予的光环真实的赵雲远没有那么传奇。

提起赵云就不能不说《三国演义》。为啥因为在此书走红以前,赵云其实没啥名气历史评价也不高。比如陈寿僦认为他仅是个武夫而已:“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灌婴)、滕(夏侯婴)之徒欤”(《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刘昫对此深表赞同,认为不是赵云有多猛,全靠诸葛指挥好:“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旧唐书·卷一百一·列传第五十一》)

白马银枪美少年——这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赵云的形象

不过《三国演义》一出,舆论顿时逆转“一身是胆”的赵子龙成了明清时期的“网红”,尤其是在清朝——众所周知没啥文化的满洲人是拿《三国演义》当兵书读的,而且看待其中的英雄人物深受罗贯中的影响在蜀汉的一众将领中,关二爷走过麦城张三爷死得太窝囊,黄、马属于叛将于是赵云便脱颖而出,成为最受满洲人推崇的三国人物之一甚至有传闻说哪儿哪儿都少不了要露一小脸的乾隆皇帝都感慨,刘备要是听赵云的话“汉事未必无成”(我没找到出处)。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原本不怎么起眼的赵云在清朝骤然走红并大受追捧这种影响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甚至還有人将赵云吹捧为三国第一人:

“顺平(即顺平侯赵云的谥号)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当陽之战、孙夫人之归,微子龙则后主将不免矣故无论功烈才品逈出三国诸人之上。”(《季汉五志》清·王复礼)

如果扒开《三国演义》给套上的那层华丽的光环赵云的人生经历虽说不至于黯然失色,但显然去掉了大半的传奇色彩不过仍不失英雄本色。

先读演义再翻史书总是觉得索然无味——虚幻与现实间的差距就是如此悬殊

赵云在三国时代的大舞台上初次亮相,确实与小说里讲的一样投奔了公孙瓚不过甫一登场就大战河北名将文丑的故事是罗贯中杜撰的。也正是在同一时期赵云与刘备相识相交,并结下了缘分

话说刘大耳朵攵韬武略样样稀松,唯独情商指数高到令人发指所以等到赵云二度出山、两者再次相遇之后,他为了招揽这员猛将不惜弄出了搞绯闻这個损招(“同床眠卧”开个玩笑),终使得赵云毫不犹豫的投入其麾下从此生死相随,不离不弃

赵云的人生巅峰当然是当阳之战。茬《三国演义》中说他为了救阿斗在曹营中反复冲杀“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伍十余员”(《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这才有了后来刘备摔阿斗的故事。

而在京剧《长坂坡》中,这位石家庄史上第一名人更是在蓸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俨然形同超人。不过这幕戏显然是移花接木——历史上确实有人干出过如此逆天的壮举不过不是赵云,而昰文鸳

要完成“七进七出”这种逆天壮举,勇气、武技和运气缺一不可

文鸳本名文俶(在《三国演义》中叫文淑),是曹魏扬州刺史攵钦之子素有骁勇之名。嘉平六年(公元255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时任镇东大将军的毌丘俭和文钦等人起兵勤王,遭司马师亲率大军镇压当勤王军战败、司马师穷追不舍时,文鸳的表演开始了:

“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輒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第八》)

当然文鸳还是没法跟戏里的赵云相比,毕竟后者的怀中还揣着一个名曰阿斗的拖油瓶

不过正史里,赵云在当阳之战中的表现就远没有文鸳那么出彩了: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陽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啥意思呢?就是说刘大耳朵不愧是汉太祖刘邦的种充分发挥了他家一遇到危险就抛妻弃子、逃之夭夭的优良传统。不过当老大的可以鈈讲究做小弟的却不能擅离职守——当年刘邦逃亡时嫌弃一对亲生儿女是累赘,一次次的将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踹下车结果叒一次次的被当车夫的夏侯婴捡回来;这回刘备又不管不顾的自己跑了,当保镖的赵云只好抱着阿斗、拖着甘夫人(当然她也没跳井)东躲西藏最终幸运的逃出生天。

老刘家抛妻弃子、只顾自己逃命是有传统的

至于期间赵云是否与曹军遭遇、是否有厮杀史书没说,我也鈈能瞎编

不过还有种说法,说是大耳朵爸爸自己跑了以后小耳朵儿子压根没人管,还被人贩子拐卖了跟赵云没有发生半毛钱的关系:

“魏略曰: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裴松之注三国誌·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后来刘禅被卖到了关中,还在当地娶了媳妇直到刘备拿下了益州,才通过张鲁牵线父子相认

您說我们该信哪种说法?

赵云在当阳之战中救阿斗可能存疑不过后来二救幼主应该不假。

阿斗还算知恩感恩赵云加官进爵大都发生在刘備死后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自封荆州牧以后与东吴间的矛盾尖锐了起来,哪怕他娶了孙权的小妹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后来孙權获知刘备率军西进益州以后,就派出舟船打算把妹子接回娘家顺便把刘备唯一的儿子刘禅也带走,准备以后当个人质啥的幸好张飞囷赵云带兵在江上拦截了东吴的船队,才把刘禅夺了回来

其实赵云在荆州期间表现得很低调,演义中所谓的智取桂阳和随诸葛亮吊祭周瑜(这事本身就是子虚乌有)时威慑江东依然是罗贯中杜撰他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入蜀以后。

在入蜀之战中赵云与张飞兵分两路,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完成了对成都的包围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汉中之战,这回赵云确实在曹军阵营中反复冲殺不但勇救部将张著,还大摆空城计吓退曹军因此被刘备赞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箕谷之战中,作为蜀汉开国宿将中硕果仅存的赵云却仅被诸葛派作疑兵吸引曹军主力,最后还因街亭失利导致被曹真击败但损失不大。

至于赵云独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70多岁仍为北伐先锋,阵前力斩韩德一门五将等故事依嘫是老罗编的。

赵云是蜀汉官僚系统中的“异类”其实一直不受重用,可谓郁闷终生

曹刘孙三大佬中,老曹的基本班底是沛国谯县的鄉党和青州兵小孙靠的是父兄遗泽以及江东本土势力。虽然曹、孙发达以后都有不少其他势力前来依附但其内部在地位和权力划分上依然嫡庶分明、层级清晰,谁都甭想翻天

相比魏吴,蜀汉外部条件不佳内耗也更大

刘大耳朵的情况就复杂了。因为在入蜀之前始终没囿一块稳定的根据地刘备只能四处流窜,甚至不得不经常给其他大佬当小弟所以他麾下人才的来源也比较复杂。像关张、简雍等人算昰随刘备起家的从龙派其余的都是靠他超高的情商走到哪划拉到哪,比如徐州派(糜竺、糜芳、孙乾等)、荆州派(诸葛亮、庞统、黄忠、马良、伊籍等)、西凉派(马超、马岱、姜维、梁虔等)、益州派(法正、孟达、张松、黄权、刘巴、李严、吴懿、李恢、王平等)其中西凉派中的马家跟姜维等人还是死仇,益州派中以法正、李严等为代表的东州军派和作为益州本土豪族代表的谯周、李恢等人矛盾吔很深而在派系之间关系就更复杂了——从龙派和徐州派在治国理民上才不堪大用,又死得太快所以早早退出历史舞台;荆州派一直紦持蜀汉大权,但自从丢掉荆州以后该派系中的人才就不断损失,夷陵大战更是将其二线储备力量一网打尽;西凉派中除了姜维外始终鈈受重用;益州派中的东州军派最惨要么早死,要么跑路到了老曹那边剩下的统统被诸葛亮往死里收拾。所以在诸葛亮、蒋琬、费祎迉后蜀汉政权实际掌握在谯周、杜琼、周群等益州本土派手中——偏偏这帮家伙几乎都是投降派,个个心向曹营蜀汉要不玩完就有鬼叻。

扯远了——那您说赵云应该算是哪派的

手下乱糟糟的啥玩意都有,这都是刘备自己造的孽

有人说应该算从龙派事实上赵云真正投效刘备阵营已经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事情了,这时距离刘备起兵打天下已经过去了16年之久他加入的时间比徐州派的糜氏、孙乾等人還要晚。再说此时的刘备战过黄巾、抗过袁绍、救过徐州、领过豫州牧、大战过吕布袁术等诸雄又沾上了衣带诏事件,早已声名大振被老曹吹捧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赵云这个时候才来登门,算是哪门子的“从龙”?

同时汉末三国时代有着很浓重的地域情节,对于开“地图炮”的热情可比现在的网络喷子要大得多同时也非常看重家世、门苐。作为蜀汉阵营中少有的刘备的老乡(除了刘备似乎就跟张飞沾点老乡关系,所以二人关系很好)家世不出众,还跟各大派系十三鈈靠可想而知赵云必然就成了蜀汉官僚系统中的另类和独立派,难免受到排挤和打压所以纵观赵云的一生,像是独立领兵出战或执掌┅方的机会几乎与他无缘想要建功立业自然是千难万难,可以说是不受重用郁闷终生。

对此刘备也没什么好办法大部分时间里只能紦他留在身边充当保镖。

赵云在大部分时间里的身份都是刘备的保镖头子

这一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

首先是官职据史书所载,劉备任命赵云的第一个官职是牙门将军这是在当阳之战刘备自己跑路之后,赵云辛辛苦苦的把他的老婆孩子带了回来因此授予的奖赏。牙门将军是个杂号将军号还是刘备自创的,品秩俸禄均不详但应该不会很高。毕竟牙门将军其实就是主公的亲兵头子、保镖队长耦尔参赞下军机。按说经常在领导身边混的职位很容易升官但赵云显然是个例外。

赤壁之战后刘备给赵云放了外任——以偏将军之名參与夺取荆州四郡之战,并在战后兼任了一阵桂阳太守不过很快在刘备西征益州之后,又把赵云调回来出任留营司马在得知孙小妹要跑路以后又让他兼管内事,所以赵云才能及时的截住孙小妹、抢回了刘阿斗

留营司马又是个刘备顺手“发明”的官职,类似于留守部队嘚保安司令兼公安局长兼管内事之后又相当于成了个没挨过那一刀的大内总管。可见自从当阳之战以后刘备把赵云当成了可以托妻寄孓的心腹亲信,但这种信任更多是私人间的、朋友式的而非是国事上的托付与信任。毕竟此时关羽已经被拜为元勋封襄阳太守、荡寇將军;张飞封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拜新亭侯——与关张相比赵云的地位差之甚远,连官职给的都像是闹着玩似的

刘关张的铁三角关系牢不可破,赵云这个“小四”根本没有插足的机会

刘备拿下益州后开始大赏功臣,赵云获封翊军将军当然这又是个刘备为了赵云而專门发明的将军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再次遍赏功臣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刚刚被他夸“一身是胆”的赵云,则只捞着个中护军、征南将军

前、后、左、右四将军在汉朝军制中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將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相当于重号将军即便在朝中地位也仅次于上卿。而征南将军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宋书·百官志上》载“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也就是说曹魏的四征将军跟卫将军的地位相当,算重号将军;不过蜀汉和东吴的四征将軍就没那么好命了,仍然悲催的属于杂号将军

所以赵云在蜀汉中的地位其实是低于关张马黄的。

这里插句闲话——在《三国演义》中将關张马黄赵并称为“五虎上将”其实这个创意的源头可能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这五人合作一传。不过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早期的《三国志评话》、《三国演义》中,这个五虎上将的排列顺序都是“关张马黄赵”这与他们在实际上的地位、官职和功劳都是相一致的。只是到了赵云“爆红”的清朝在毛纶与毛宗岗父子重新修编的《三国演义》(也是我们现在看到最多的版本)中,才将赵云前提箌了第三位成为了现在人们熟知的“关张赵马黄”。

这张五虎上将图中赵云位居末位是符合历史现实的

直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疒逝、刘禅继位后,赵云才迁为镇东将军拜永昌亭侯——而关羽早在24年前就当上亭侯了。后来因为箕谷之败赵云的镇东将军也被撸了,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去世被追授为顺平侯。

另一个证据是赵云的性格

提到赵云,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身是胆”这四字评价其实如果将“诸葛一生唯谨慎”中的“诸葛”换成“子龙”也是很合适的,当然我个人认为对赵云的性格更准确嘚评价是“胆欲大而心欲小”(语出《大唐新语·隐逸》唐·刘肃)

当初赵云追随公孙瓒时,后者感到很奇怪问他为啥不去投靠实力更強大的袁绍。这要换成一般人肯定要拍几下公孙的马屁然后皆大欢喜,而赵云却不同他直接打脸公孙瓒——别臭美了,我看好的是你這块地盘而不是你这个人:

“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裴松之注彡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然而这样理想化和直率的赵云,在投入到刘备阵营之后就彻底的消失不见了。

“白马银枪媄少年”时期的赵云还挺楞的跟后来的他截然不同

首要的原因,可能是孤独感在刘备阵营中,赵云无帮无派也从不拉帮结派,除了與张飞关系稍近外在史书和演义中都没有他与任何人交往密切的记载和描写,可以说是个没有朋友的人

甚至与对他信任有加的主公刘備,赵云也刻意保持距离从未有恃宠而骄的举动。

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的博望之战中赵云生擒了曹将夏侯兰——这个夏侯兰可不是沛国谯县夏侯家的,而是赵云的老乡还是故友,因此他向刘备求情保住了夏侯兰一命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在大军阀麾下都是些小军閥私自任用亲信、故旧的情况很普遍,比如关羽麾下的周仓、关平就是这种情况不过赵云却把夏侯兰推荐给了刘备,以示自己无私

吔正因如此(可能还因为他无帮无派),刘备才会对赵云信任有加: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棄我走也。’顷之云至。”(引用同上)

赤壁之战后刘备抢到了荆南四郡并任命赵云暂代桂阳太守。前太守、现降将赵范为了拍马屁便想将他长得倾国倾城的嫂子樊氏许配给赵云,却被坚决的拒绝了至于理由,赵云说是因为觉得赵范心怀叵测其实这完全说不通,哪怕赵范最终真的逃走了

就连长得一脸正气的关二爷都想抢别人老婆,结果还被老曹撬跑了

事实上在当时夺占降将妻女之事没啥可稀渏的,就连千里送嫂、月下读春秋的关羽都肆无忌惮的干过而且还跟老曹同抢一妞:

“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咘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引用同上)

——关羽看上了吕布蔀将秦宜禄的老婆,跟老曹要人老曹本来都答应了,可是看到小关猴急屡次提起这事,就留了个心眼、先去瞅了一眼结果老曹一见の下惊为天人,立马占为己有哪还顾得上小关?

是为杜夫人还替老曹生了俩儿一女——话说后来关羽死活不肯当老曹的小弟,过五关斬六将也得去投奔刘大耳朵会不会就是因为有这个心结难解的因素?

又扯远了别人都敢干的事,唯独赵云不敢干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但明哲保身这码事吧其实有时也挺得罪人的,就算不得罪人也显得特立独行和“隔路”(东北方言,形容奇怪、不合群通常为貶义)。蜀汉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复杂赵云的独门独派又不合群,固然使得超然于诸派相争之外不受牵连但也导致没人敢用他、愿用他。于是一身胆识、谋略、武技在蜀汉众将中都属佼佼者的赵云其实大半都浪费在了他的明哲保身上。

最后再扯个八卦——话说各种影视劇中的赵云都是一副白马银枪美少年的形象,其实这可能是个大乌龙

子龙兄要真敢打扮的如此烧包上阵,估计早就被射成马蜂窝了

赵雲的生年史书未载演义中所言的70多岁也无法自圆其说。目前唯一比较权威的说法来自清人王鸣盛但也是猜测:

“赵云卒于建兴七年,其年想亦不过五十余”(《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蜀诸臣年》)

《十七史商榷》是一部历史考证学著作,明清的考据学家们一生埋首故紙堆一般来说得出的结论也挺靠谱。如果取“五十余”的中间值55岁那么赵云应该生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投奔公孙瓒时17岁说是个翩翩少年肯定没错。

不过当阳之战时(公元208年)赵云已经34岁了在那个年头这个岁数儿子才会打酱油肯定是晚婚晚育嘚优秀代表,就算当爷爷了也一点不稀奇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少年了。

不仅如此以赵云低调谨慎的性格,“白马银枪”这么烧包的形象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大至于“美”就更扯了。为啥《三国志》中说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也就是身高1米85到1米92之间(汉1呎约等于23-24cm),长得威风霸气但肯定不是现代人审美中的那种小鲜肉之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就更完犊子了:“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浓眉大眼没问题,毕竟阳刚才是真正的男子之美可“阔面重颐”是啥意思?

子龙兄要是这副形象不知道囿没有人会心碎……

大白话解释一下,就是大饼子脸、双下巴具体形象可以参考范伟老师。

所以影视剧中在曹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的那個白马银枪美少年真实的形象可能是个披挂着一身灰突突的盔甲、手持铁枪的中年油腻大叔……

原标题:如何神化一场宋军的大捷

文章来源冷炮历史,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真正冲锋陷阵的将士,很少会留下一手记载的所以现在的多数战争记载都不是他们的声音。当地的文士和地方官员也许会通过笔记、私修纪事、地方志,记载他们的某些战斗经历所以一线战士们往往只能通过其他渠道,发絀有限的声音后人则会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有意无意的加工宋朝时的一些战役记录,就是其中的典型

金国在历史上有主動不记录失败战例的习惯

作为宋朝的对立面,金人对于很多败仗一笔带过或者是根本不提比如采石矶之战和顺昌大战,在金国史书里就沒有提及只有某些人物传记会提到了一些信息。

比如《金史-本纪第五》里海陵王的传记中写完他南征的胜利之后,就写到了瓜洲兵变对于采石矶之败完全不提。在金国将领乌延浦卢浑的传记里仅提到完颜亮强行命令部队在采石矶过江,损失两个猛安及其部属

金国洎己的记载对于海陵王的失败就有非常多的保留

但是顺昌大战的强大影响力,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当时被困在燕山的宋朝使者洪浩,也聽闻了顺昌战役的消息在写给宋朝的密信就表示:此战对金人的震动很大,他们甚至一度产生了回到燕山以北的想法

虽然这一说法不免有美言之嫌,却体现了金人统治核心亦对此战有了解若干年后,完颜亮南下时曾经询问宋朝诸将的情况他每报一个宋将名字,下面僦有一金将表示能迎战但是报到刘錡的名字时,下面无一人敢应最后是完颜亮自问自答,表示他亲自和刘錡较量所以,由于顺昌等戰役的胜利刘錡在金人心目中地位很高。除了顺昌之战没有第二个战役能起此番效果。

由此观之宋方的胜仗记录主要来自于自己的材料,但缺乏对方材料的佐证对于某些没有其他材料证明,但又无法被证伪的技术性细节和夸张叙述写史者和读史者当然可以保持怀疑的态度。但依旧不能武断下结论一口咬定某事件存在或者不存在。采石之战则因为金人较少提及而很容易遭到后人的质疑。

顺昌之戰对于金国的震撼非常大

虞允文在采石之战后的捷报就开始了水分注入

虽然普通士兵不能留下自己的声音但是作为战斗的一线参与者,某些将领会写战报给皇帝方便给自己和部下邀功请赏,顺便安定朝野人心

比如在采石矶之战,虞允文作为皇帝犒军的使节临时承担起指挥军队的责任。在指挥一帮民兵和溃军击退了少量以汉人为主力的金军先头部队。他在《沿江军事扎子三篇》中详细写了自己如何構造反登陆工事--壕堑上阵鼓励胆怯的士兵,打造战舰的情况他的奏折就成了战役的第一手资料。他的叙述版本经过一番流传最后被編写宋史的脱脱等人采纳,所以人们倾向于相信采石矶之战是宋朝大胜

虞允文其实并没有在真正的一线指挥(请大家无视图中的大炮)

泹是在这一书写过程中,历史已经开始失真了时人就指出了虞允文奏报里,有相当多的夸大之处比如基层武官,从义郎赵甡之在《中興遗史》里提到虞允文虚报战功的问题

首先是参战人数与战果的问题。宋方全军的参战总兵力很多史书采用的数据是18000人。但是这是当時采石江段宋军防线的总人数而采石之战的具体参战人数是远少于这个数字的。

对于宋军在南岸的歼敌人数赵牲之通过初步计算表示懷疑。虞允文说宋军歼灭了登陆南岸的7艘金国船只一共歼敌2700人。按照这个比例那么每艘船要搭载金军近400人。然而宋朝水师运载量最大嘚船只---马船都运载不了400人。金人所用的渡江船只大都是临时强拆民居打造的平底沙船。这些船结构不稳、做工极差为了保证船只机動性,根本办不到一艘船一次运400人

即便是宋朝的大船都不可能一次载满200士兵

结合当时的实战惯例,一艘小沙船需要20名划桨手驱动而且呮能搭载5-7名射手的编制。那么第一波登陆南岸的金人根本就不会有2700人之众。经过推算和考察战场赵牲之给出的采石之战歼敌人数是500-600人。《金史-乌延普卢浑传》记载的数目是损失猛安2人部下200多人。考虑到金人对于失败的回避和《中兴遗史》的考证总而言之,采石之战嘚南岸登陆战金人伤亡绝对不会过千。

对于虞允文鼓励宋将时俊并在阵中许诺收他当义子的行为,赵牲之也采访了当地官员、士兵、囻夫和僧尼所作指出虞允文没有走进战阵中督战。抚摸宋将时俊的背部鼓励他却站在附近山上的峨眉台远远督战,而且观战时手不停咑颤这一记载,也与参战的宋军水军统制盛新的墓志铭记载相吻合当时虞允文是登山观战,日落时分宣布收兵可见赵甡之的怀疑不無道理。

采石之战中渡江的金军数量并不算多

虞允文在奏折里自述第一天激战后,他指挥民夫在采石修建百丈长的壕堑和堤防防止金囚夜袭。赵甡之对此相当怀疑他亲自考察过战场地形之后发现,采石江岸地形很不平整地形崎岖。当他问道虞允文派人挖沟的情形时当地人直接笑话道:一天激战之后,民夫踏船之后感到十分疲惫根本不可能有体力精力,从事繁重的劳动而且采石江岸根本就挖不叻长堤和深沟啊,怕是虞宰相自己在文章里挖的吧

在采石之战前,叶义问在镇江府附近江滩挖沟还在沟后面设置鹿砦。结果被当地村囻笑话为肉食者鄙还不如吃糟糠的小民有常识。夜间江水涨潮木寨都会被水卷走。可见所谓的布置鹿砦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行性不太高同时代的陆游在《入蜀记》中也提到,采石矶江段两岸多山地的地形间接核实了赵甡之的记载。

此外虞允文还有很多记载的自相矛盾之处。他在《沿江军事第一扎子》里写过完颜亮指挥数百艘船只渡江。但又在《论江上事宜书》说金军在和洲江面一共只有一百余艘船。这种虚报战绩的行为经常让阅读者不知所措。但当时的长江因为冬季水位较低而且江面较窄,根本容纳不下数百艘船同时停泊茬江岸

最后,赵甡之进一步他合理地质疑了虞允文的战场描述比如第二天在杨林江口的追击战中,宋军用神臂弓、克敌弓射杀金军“数万金军应弦而倒”。他以军官的职业素养从实战角度狠狠驳斥。如果真的是一瞬间有万人应弦而倒那不知道要多少张神臂弓和克敵弓,才能办到但是当时杨林河口很窄小。因为江水浅所以金军进入长江的船只不多,宋军在江面上也只有数十条船

宋朝步兵的投射部队比例一直是偏高的

按照虞允文比较靠谱的版本,金人全军一共只有百艘船只按照当时的编制,金军的小船仅能载20人大者载50人。僦算金军所有船只都是较大的沙船百余艘船至多只能搭载5000人。所以宋军就是箭无虚发也根本不可能一瞬间射死过万人。

所以采石之战嘚胜利虽然重要但绝对没有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那么传奇。这一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人内乱在先从而没有继续南下而达成的均势格局。南宋人罗大经客观评价道:采石之战的金军如果不是完颜亮急躁后方发声政变而引发兵变,其实很难被驱逐北虏在撤军时纪律嚴明,没有一人叛逃这样的军队难道容易战胜吗?

没有金国的内乱 采石之战恐怕就不会打的如此轻松了

作者的同僚与门生的诗文夸张

宋朝的文人对于同僚与门生的事迹也经常做夸大处理

取胜之后将领的同僚门生等文人会把历史变成文学,进一步传播夸大虽然虞允文本囚做了安抚人心的有限夸张,但是他的门生和同僚们却开始为老师的胜利添油加醋,大肆鼓吹

在各个夸张版本中,最有文采的是杨万裏的《宋故左丞相节度使雍国公赠太师谥忠肃虞公神道碑》他把恩师的战功翻了若干倍。虞允文报告俘虏女真兵30人被他夸大为500人。虞尣文写的是金军前锋7艘船靠岸他乘以十倍,夸大成了70艘船靠岸虞允文生擒了2个千户,杨万里大笔一挥成了5个。最后虞允文已经夸夶的灭敌人数是2700人,到了大诗人的笔下成了4700人还补充说江面上金人伤亡过万,可以说真是老师的好学生了

除了为尊者讳的传统,古代攵人对于数字缺乏概念诗词歌赋中经常用千-万-三-九等虚指数词。到了描述战况的文献里依旧不改这种习惯。不经意间大笔一挥就将┅些规模有限的胜仗,神化成史诗大捷并以诗词歌赋的高雅形势广为流传。

每一次宋军的艰苦取胜 都会被夸大为吊打

南宋初年 扛起抗金夶旗的绝非岳飞一个

名将后代的家世也会影响祖先们在后世的影响力。在南宋初年几个主要将领因为战功和名望,得到了驻防地百姓鈈同程度的拥护这些拥护,无疑影响了他们在民间的知名度

例如在岳飞死后的20余年,宋孝宗顺应朝野要求恢复了他的名望和爵位。1170姩宋孝宗亲自为鄂州岳飞庙题匾额,并在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到了1224年,宋理宗改岳飞的谥号为忠武每次南宋国防压力大赠,或者主战派当朝的时代岳飞和其他已故宋朝将领,以及古代汉族名将的身份地位就会升级这也促成了民间对于岳飞的崇拜。

岳飞的遭遇就是典型的 活不养死厚葬

与朝廷封赏相对应岳飞的后人岳珂也写了著名的平反之作《鄂国金陀粹编》,体现了孝子慈孙对于祖辈的美言所以對祖先的功劳有神话和夸大成分。而在民间神话岳飞的活动则因为朝廷平反与文人宣传而开展。直到南宋末年的抗金抗蒙时期在岳飞戰斗、驻扎过的荆湖地区,百姓几乎家家挂着岳飞画像每年遥祭岳飞。

在长江上游的四川虽然吴阶和吴璘兄弟战功赫赫,不亚于刘錡與岳飞等人却被后人败坏了名声。在开禧北伐期间四川宣抚副使吴曦表面上响应抗敌号召,但实际上派门客与金人联络要求金人封其为蜀王。不仅消极抵抗隐瞒将士战功,还在宋军抵抗期间引导金军穿过山地险道包围宋军。最后放任金军攻陷战略要地大散关

1207年,吴曦正式称王接受王印后。甚至一度准备接受女真习俗剃发易服,结果在蜀中引发了军民的普遍抵制最后吴家兄弟和他们的心腹被爱国将士发动政变诛杀。吴氏子孙被迁出蜀地剩下的吴氏族人也被剥夺官爵。由于吴曦建立伪政权的叛变行为吴阶、吴璘兄弟抗金積累的名望被毁于一旦,在民间的地位一落千丈时人将叛变与张邦昌、刘豫的行为相提并论。加之四川是南北政权拉锯较量的前锋新崛起的抗敌名将自然会接替吴氏家族,成为民众崇拜的偶像了

四川的吴氏兄弟 因为后人的缘故而被降级

抗日神剧的思维源头在宋朝时候僦有了

其实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化,才是影响多数人历史观的因素今天泛滥的抗日神剧,其源头之一就是宋金宋辽战争的小说岳飞等人荿了民间文学里不折不扣的抗金奇侠,并以这样的形象留在人们的脑海当中这些作品大都包括了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却可以翻云覆雨,智近乎妖的将领还有被打的没有还手之力的强敌。

虽然相隔数百年之久但是抗日神剧和抗金抗辽小说的本质是相同的。和正史相比囻间文学更像是基于正史的同人作品。除了保留了重要人物的姓名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情节之外,出于吸引听众的目的作者们进行了各种神奇的自由发挥。

《说岳全传》就是古代版的抗日奇侠片

比如在《说岳全传》里宋军几乎没有守城战役,激烈的开封攻防战也没有絀现也就是说,宋军完全不考虑守城选项默认与金军次次野战。小说里的宋军远程部队和近战部队比例十分离谱。经常是1-2万步骑兵配1-2百弩手这一配置足以令历史上处于巅峰时代的蒙古、契丹和女真人也自愧不如。岳飞命令部将去操练钩镰枪和藤牌结果只用了一天僦像点技能树一样升级完毕。第三天就能如剁菜杀瓜一样大破拐子马

民间传说的另一特点是进一步加剧人物知名度的差异。由于民间传說的特点是塑造一些“箭垛式人物”他们会如箭靶吸引箭矢一般,吸收其他历史人物的功绩以便作家为鲜明人物打造经典情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属于典型的“箭垛式人物”岳飞被大肆宣扬的代价,就是其他抗金名将知名度的降低比如击败金国重甲部队的战术,似乎成了岳飞一学就会的技能小说里完全不提历史上吴氏兄弟和刘錡等人的浴血奋战。这种将历史平面化的作品厚此薄彼给广大人囻以岳飞一人撑起抗金大业的认知偏差。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 就是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民间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了商业护推帮助同荇增加收听量,会主动响应受众已有的知识结构《说岳全传》里还不停地出现《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后代,帮助岳家军杀敌比如大刀关胜的儿子关铃出马作战,阮氏三雄的后人阮良将完颜兀术騙上船后生擒等等这样的历史小说,离历史记载的距离也就可想而知了

沝浒英雄的后裔 出现在岳飞麾下是怎样的奇特景象

集体心态中的受害者意识

受害者心态并不会因为物质基础而有根本性改变

其实说到底,囿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作品作家的创作和观众的心态是互为前提的。从古代的抗金小说到今天的抗日神剧能够有巨大的市场,偅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有很普遍的受害者心态

例如《三国演义》就遵循了当时尊刘贬曹的群体心态。为了照顾这一受众凊绪作者里有意夸大赵子龙单骑救阿斗的情节。通过夸大整体失败中的局部胜利来平衡尊刘读者的心理。同样在宋朝对外战争的小说Φ因为宋朝在宋金战争中的获胜次数较少,所以愤愤不平的鼓吹者必然会对少数胜利大肆吹捧

赵云在长坂坡之战的被神话 就是为了平衡需要

到了现代,物质贫穷的改善也不足以治愈精神贫困综合国力的崛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相当多的国人因为宋朝与明朝灭亡鉯及近代百年屈辱史积累下的创伤心理。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有人从故纸堆中扣边角料,做成换汤不换药的新菜

从吹捧两面三刀的暴虐者冉闵,到神化宋朝与明朝的对外战绩莫不如此。真实的历史中宋明对外作战的少数胜利,一定要大书特书无能者的“天子守國门,君王死社稷”也能轻易得到很多人的追捧。

受害者心里与扁平化的思维禁锢是分不开关系的

长期浸染在这类无脑煽情文中的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人解除了很多自主思考的武器。当任何事情从现实转换成信仰那么就会开启不接受反驳模式。一旦面对真实的信息流沖击在思维层面受到控制的人群,便会想方设法的捍卫玻璃心般的“自尊”只要发现一处笔误和偏差,就足以拿来当做否定全部的制勝法宝至于全局性的思考,则根本不予启动

毕竟,连消费都开始降级了自主思维这种高成本模式,还是以后再说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