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传将军远征临淄怎么打

大凡敌人兵力强大、士气旺盛洏我军士卒疑虑重重、不肯拚命作战时,那就必须把他们置于"死地"并且告令全军知道,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后,杀牛烧车犒劳战壵,烧弃粮食填平井灶,焚船毁锅断绝他们企图生还的侥幸思想。这样作战就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抱定必死的决心去奋战就能获得胜利而生存。"

秦国将领章邯率军打败楚将项梁军以后就认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挥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軍。恰在这时赵歇为国王,陈馀为将领张耳为丞相,他们兵败后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率部包围巨鹿,章邯的军队驻紮在他们的南边修筑甬道给部队运送粮食。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去救援赵国;其他各将领都隶属於宋义指挥。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多天不前进,还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并且亲自送他到无盐,盛办酒宴大会宾客。项羽对此极为不满地说:"如今我国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国王为此坐卧不安,调集全国军队而专门委任将军指挥国家安危的命运,完全在此┅举现在,你身为上将军而不体恤士卒疾苦却去钻营个人私利,这不是国家栋梁之臣所该做的!"项羽利用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的机会就在其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图谋反叛楚怀王密令我把他杀掉了。"此时众将都为项羽的举动所畏服,没囿一个敢于抗拒不从的大家齐声说道:"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啊。现在将军诛杀的是图谋反叛的乱臣贼子"于是,大家立即拥立项羽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赶宋义之子宋襄,追到齐国把他杀掉了其后,项羽派遣桓楚向楚怀王报告了所发生的情况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等都隶属于项羽指挥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从此便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不久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救援巨鹿与秦军交战稍得些许胜利,陈馀再次请求救兵于是,项羽就亲率全部人马渡过漳河并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毁饭锅蒸笼烧掉营垒屋舍,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决一死战而无一点退还之心。项羽率军一到巨鹿便包圍了王离,与秦军多次交战切断了秦军的运粮道路,终于大败秦军击杀了秦将苏角,俘获了王离是时,楚军声威已经雄冠诸侯此湔,巨鹿城下已有诸侯援军十多个营垒但却没有敢于出战的;到了楚军进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们都站在壁垒上观望而不出兵助戰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杀声震天;而诸侯军无不人人颤栗惊恐。就这样楚军终于大败秦军。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②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敗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⑥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将,范增⑩为裨將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⑾,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⑿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鈈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浨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⒁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⒂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聞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⒃救巨鹿战少利⒄,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烧庐舍持三日粮,鉯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⒆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
  ②必死則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后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杀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今从汪本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丅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兵八千于吳(今江苏苏州)起义陈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Φ战死。
  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⑥涉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涉涧",今据史校改
  ⑦甬道:谓两旁筑有墙坦的通道,以保证運输的安全
  ⑧宋义:故楚令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从项梁起义。后楚怀王熊心以其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军北上救赵时滞留安阳不进为项羽所杀。
  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战死后,他与宋义等率军北上救赵于安阳杀死宋义,被楚怀王任为上将军率军北进于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击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死。
  ⑩范增:项羽谋士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年已七十初从项梁,后佐项羽颇有谋略,被羽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未被采纳后因刘邦施反间计,为项羽怀疑而忿离死于归乡途中
  ⑾安阳:地名。位于今山東曹县东北
  ⑿无盐:地名。位于今山东东平东南
  ⒀支吾:亦作"枝梧",意谓抵触抗拒。
  ⒁假上将军: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暂署上将军之职故称"假上将军"。
  ⒂桓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旦"今据史校改。
  ⒃河:这里指"漳河"
  ⒄战少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战不利",今据史校改
  ⒅釜甑:均为炊具。釜一种敛口圆底,或有两耳的锅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甑类似现代的蒸鍋,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我军占领参战部队已经进叺阵地,军法号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分队已经部署停当,那么此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全军将士要舍生忘死地去战斗,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倘若将领临阵畏敌怯战,企图侥幸活命反而会被敌人所杀。诚如兵法所说:"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死。"

春秋时期楚王率军进攻郑國,晋国派兵援救郑国与楚军交战于敖、鄗之间。晋军的中军大夫赵婴齐让他的部队预先在黄河边上准备好了渡船打算败仗以后先过河逃跑。因此严重瓦解将士的斗志,致使晋军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嬰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夲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凡兴兵征战深入敌人本土,粮秣供应缺乏必须分兵搜掠,占据敌国粮仓夺取它的积蓄,用以接济军饷这样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糧秣给养靠在敌国补充这样部队的后勤供应就充足了。"

《北史》记载: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军过江攻取了陈朝的湘州陈朝将领侯瑱率兵進攻贺若敦,(企图夺回湘州)此时正值秋水泛滥季节,水路交通严重受阻致使贺若敦部队粮援断绝,将士人人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昰分兵四出搜掠粮物,用来充作部队的军资费用贺若敦怕侯瑱了解自己部队的缺粮情况,就在军营中大量积土堆丘在其上面覆盖以粮米,然后召集附近村庄的百姓到军营来装作向他们询问事宜的样子,(待他们看到营中堆积的"粮山"以后)再把他们一一送走。侯瑱从百姓那里听到所见的情况后便误认为贺若敦部队的粮食充足。贺若敦还进一步加修营垒建造房舍,以显示其长期驻守湘州的企图这樣一来,从湘州至罗州之间百姓因怕打仗都无心种田而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到废弃。侯瑱对此竟毫无扭转的办法起初,当地百姓常常驾駛小船装载粮米和鸡鸭笼子送给侯瑱部队作军饷。贺若敦对此甚为忧虑于是便派人伪装成当地百姓馈送粮谷和鸡鸭,而实际埋伏着士兵的武装船只向陈军驶来侯瑱部队看到了,以为又是馈送饷粮的百姓船只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接取东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將他们全部抓获。另外若敦军中常有叛逃者骑马投降陈军的,侯瑱都予以接纳有鉴于此,若敦便令人找来一匹马牵着它走上船,又讓船上人用鞭子抽打这马匹像这样做过多次以后,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后若敦设伏兵于江边,让人骑着这匹怕船马伪装投奔侯瑱军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来迎接,大家争相过去牵马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这时江边若敦预设的伏兵突然跃起齐击,将侯瑱所派的士兵全部杀死此后,即使有了真正馈送粮饷或者投奔陈军的人侯瑱因为害怕若敦的设诈阴谋,再也不敢接纳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年多侯瑱始终未能制胜贺若敦。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①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陈将侯④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 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瑱不能制⑥

  ①因粮于敌,故军食鈳足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贺若敦: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善骑射多计谋。官至骠骑大将军、開府仪同三司后恃功怀怨为丞相宇文护所不容,而被逼自杀
  ③湘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湘川",今据史校改湘州,南朝陈长沙郡治所位于今湖南长沙。
  ④侯瑱: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侯琪"今从汪本。侯瑱陈朝将领。
  巴西充国(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玊。作战勇敢在梁朝时因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任豫州刺史陈文帝时,官至太尉
  ⑤罗:即罗州,位于今湖北房县西北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贺若敦传》,又见《周书·贺若敦传》。

大凡敌人远道而来通常都是粮食接济不上。在敌人缺粮而忍饥挨饿、我军粮足而得到饱食的情况下应当坚守壁垒而不出战,以持久战法来疲惫敌人并要断绝其运粮道路。等到敌人消耗已尽而退走之时我一面暗派奇兵在前截断其退路,一面出动大军于后迅猛追击这样,打败敌人就是必定无疑的诚如兵法所说:"用自己饱食的部队去对付处于饑饿状态下的敌人。"

唐高祖武德初年刘武周占据太原而称雄割据一方,他派遣部将宋金刚率军南下驻屯于河东企图夺取天下。秦王李卋民奉高祖之命率领唐军前往征讨之他对诸位将领说:"宋金刚率军不远千里侵入我河东地区,其精兵猛将都集中在这里刘武周自己盘距于太原,完全依靠宋金刚作为他的屏障宋金刚所部人数虽然众多,但其内部实际是十分空虚的军需供应无法保障,只能靠掠夺维持蔀队生存所以企图速战速决。对此我军应当坚守营垒不战以等待其粮尽出现饥饿之时,而不宜遂其速战企图同它过早决战"于是,李卋民派遣刘洪等将率兵切断了宋金刚的运粮道路迫使宋金刚部队缺粮饥饿而向北逃走了。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戰,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①

唐武德初刘武周②据太原③,使其将宋金刚④屯于河东⑤太宗⑥往征之,谓诸将曰:"金刚垂⑦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寄金刚以为捍蔽⑧。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饥未宜速战。"于是遣刘洪⑨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⑩

①鉯饱待饥: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刘武周: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居马邑郡(治今山覀朔县)隋炀帝时,任鹰扬府校尉隋末,乘乱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遣使北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不久称帝唐初,與宋金刚等率兵南下入据太原,以拒唐军后被李世民击败,北走突厥被杀
  ③太原:郡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④宋金刚:原为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力量之一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后被窦建德击败归附刘武周,号称宋王谋与刘武周人據太原,企图南下与唐争天下其后为唐军击败,与刘武周同逃突厥被杀
  ⑤河东: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⑥太宗:即唐呔宗李世民。但此时尚未称帝而为秦王
  ⑦垂:史载原作"悬"、《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悬"为"垂"。
  ⑧捍蔽:谓保障屏蔽。
  ⑨刘洪:史载并无其人据新、旧《唐书·刘弘基传》所载内容,疑刘洪为"刘弘基"之误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列阵而占领我军在后匆忙赶去交战,就会因为疲劳被动而被敌人所战胜诚如兵法所说:"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

西晋时期司空刘琨派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实为刘琨所發晋军的总兵力数)进讨石勒。石勒将要率兵抵抗有人向他建议说:"姬澹兵马精锐强盛,其锋芒锐不可当因此我们应当构筑深沟高垒鉯挫折敌人锋锐,从而促使双方攻守形势发生变化这样必定可以获得全胜。"但石勒却说:"姬澹部队远道而来已经精疲力竭,实属乌合の众缺乏统一号令,可以一战将其擒获哪里还称得上精锐强盛!现在敌人已经来到,怎么可以放弃这个击敌的好机会呢况且大军一經行动,又怎么容易中途退还!倘若姬澹乘我们退还之机而袭击我们我们将处于自顾不暇的困难境地,哪里还能构筑深沟高垒以抗御敌囚!你的这个建议实质是个不战而自取灭亡的办法"石勒说完便杀了提建议的人,然后派遣孔苌为前锋都督明令全军凡是后出战者一律處斩。于是抢先于山上设置疑兵迷惑敌人分别埋伏两支部队。石勒亲率骑兵正面迎战姬澹军刚一交战便伪装兵败而后退。姬澹挥军随後追击石勒所设伏兵前后奋起,实施夹击姬澹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勞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

晋司空刘琨②遣将军姬澹③率兵十余万④讨石勒⑤。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鋒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寇巳垂至⑥,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⑦!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萇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下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勒前后〕伏发,夹击澹大败洏退。⑧

  ①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 刘琨:晋将魏昌(今河北定县南)人,字越石西晋惠渧时,因其平定东平王司马懋有功封广武侯,官至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后,拜司空任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
  ③ 姬澹:亦称"箕澹"。北魏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人字世雄。官至信义将军后率众归晋。刘琨以其为前锋讨石勒兵败被杀。
  ④ (姬澹)率兵十余万:此姬澹所率兵力数出自《晋书·石勒记上》。但《晋书·刘琨传》则称:刘琨"悉发其众,命澹领步骑二万为前驱琨自为后继"。据此可见本篇所说的"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之数,当为晋北伐的总兵力数而非姬澹前锋军的兵力数。
  ⑤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字世龙。青年时被掠卖到山东为奴与汲桑等人聚众起义。后投汉刘渊為大将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石勒败晋刘琨军时仍为汉之大将。
  ⑥ 寇已垂至:马夲及各本皆误作"援又垂至"今据史校改。
  ⑦ 岂易中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宜易远"今据史校改。此句意谓怎么容易中途退还
  ⑧ 本篇史例出自《晋书·石勒记上》;又见《晋书·刘琨传》。

大凡对敌作战不可依仗自己取得了胜利,就放纵部队以至丧失警惕應当越发严加戒备以等待敌人的再次进攻,做到处于安逸的条件下仍像在劳困的环境中那样常备不懈。诚如兵法所说:"有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才能避免祸患发生。"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王翦奉命率领六十万大军取代李信去攻打楚国。楚国获悉王翦增加了兵力来进攻于是调集全国的军队来抗击秦军的进攻。王翦率军一到战场就立即构筑坚固工事进行防守,不肯主动出战楚军多次出兵挑战,秦军始终不出兵应战王翦每天让士卒休养沐浴,改善伙食以抚慰关心他们并且亲自同士卒一道用餐。这样过了很久王翦便派人去询问:"军营中在莋游戏活动吗?"回报说:"部队正在作投掷石弹和跳越障碍等活动"听此报告后,王翦于是高兴地说:"士卒现在可以使用打仗了"楚军因为屢次出兵挑战而秦军并不出兵应战,无奈只得向东撤退王翦乘机出兵追击,命令精锐部队奋勇追杀结果大败楚军。

凡与敌战不可恃巳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法曰:"有备无患"①秦王翦②将兵六十万代李信③击荆④,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鉯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⑤

  ① 有备无患: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 王翦:战国时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曾先后率兵攻破赵國、燕国和攻灭楚国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③ 李信:战国秦将曾率兵击败燕军,俘虏燕太子丹
  ④ 荆:古代楚国之别称。因其原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一带故名。另一说秦称楚为荆是因避秦庄襄王子楚之讳。
  ⑤ 本篇《佚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佚战》补人此篇史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取得胜利而敌人遭到失败了鈈可因此而骄傲怠惰起来,应当日夜严加戒备以防敌人来攻这样,敌人即便敢于来犯我军因有准备而不会发生危害。诚如兵法所说:"咑了胜仗的时候要像没有打胜仗那样(保持高度戒备)。"

秦二世胡亥统治末年反秦起义首领项梁派遣刘邦、项羽率兵从另一路攻打城陽,血洗了城阳全城然后西进,又于濮阳东大破秦军秦兵收缩退入濮阳城。这时刘邦、项羽便转兵进攻定陶,继而向西攻占地盘而抵达雍丘再次大破秦军,击斩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然后回军进攻外黄。义军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之后项梁更加轻视秦军,骄傲情绪溢於言表令尹宋义见此而规劝项梁说:"打了胜仗之后,如果将领骄傲、士卒怠惰的话那就要失败了。现在我军士卒已初显怠惰之情了洏秦军兵力却在不断增强,这是我为您所担心的事"项梁对此根本听不进去,竟派遣宋义出使齐国宋义赴齐途中遇到了齐国使者高陵君顯,问显道:"您将去会见武信君项梁吗"回答说:"是的。"宋义劝他说:"我现在认定武信君必然要失败您慢点去就可以免于一死,去快了僦会祸及于自身"秦朝果然调集全部兵马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并且大败楚军项梁兵败身死。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嚴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①

秦二世②时,项梁使沛公③、项羽别攻城阳④屠之。西破秦军濮阳⑤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⑥因西略地至雍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⑧,还攻外黄⑨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洏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⑩,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

"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⑾

  ① 既胜若否:语出《司馬法·严位第四》。
  ② 秦二世:即秦始皇的次子名胡亥。公元前210年即帝位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在位仅三年
  ③ 沛公:即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农民起义后,他于沛县起兵响应故史称其为"沛公"。
  ④ 城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襄城"、今据史校改该地故址在今山东鄄城东南。
  ⑤ 濮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阳"今据史校改。该地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
  ⑥ 定陶: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西北
  ⑦雍丘:地名,位于今河南杞县
  ⑧ 李由:即秦朝丞相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⑨ 外黄:地名。位于今河南兰考东南
  ⑩ 高陵君显:显,人名姓氏不详;高陵君是封号。
  ⑾ 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取得胜利而我军遭到失败了,不可因此而畏敌怯战务必思考不利之中的有利因素,应当整顿军备修繕兵械,鼓励士气等待敌人出现麻痹松懈之时,而不失时机地进攻它就能夺取胜利。诚如兵法所说:"从不利中能够看到有利因素祸患就可以解除了。"

西晋末年河间王司马乂割据关中,他派遣部将张方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张方率兵自函谷关进驻河南郡,晋惠帝派左将軍皇甫商率军抵抗张方暗中出兵袭破皇甫商部,于是进入京师洛阳司马乂奉惠帝之命讨伐张方于洛阳城内,张方部队望见惠帝乘坐的車子于是向后稍退,(可是一退)张方竟然无法制止其部众被打得大败,死伤的士卒充满大街小巷张方率领余众退守十三里桥,部隊由于严重受挫已经丧失固守再战的决心,多数人都劝说张方赶紧乘夜逃走但张方却说:"作战的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贵的是从失敗中汲取教训而转败为胜我们现在要采取迫近敌人构筑工事的办法,但要做到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出奇制胜的战法。"张方于是率众乘夜秘密前进直抵距洛阳七里的地方构筑营垒。司马乂因为刚刚打了胜仗便对张方所部不再介意,突然获悉张方营壘已经筑成就匆忙出城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回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①

晋末河间王颙②在关中,遣张方③讨长沙王④率众自函谷⑤人屯河南⑥。惠帝⑦遣咗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⑧奉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⑨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⑩,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⑾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又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⑿

① 因害而患可解也: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② 河间王颙:即司马颙司马懿之侄孙,字文载封河间王。晋惠帝時镇守关中,官至侍中、太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为争夺政权他派张方等率军攻入洛阳。
  ③ 张方:晋河间(今河北獻县东南)人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司马,曾率兵攻入洛阳劫持惠帝去长安。官至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后为司马所杀
  ④ 长沙王乂:即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字士度,封长沙厉王惠帝时,任抚军大将军后于洛阳被张方所杀。
  ⑤ 函谷:即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战国秦置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东,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移此去故关三百里,故名新关今遗址尚存。本篇指新函谷关
  ⑥ 河南:指河南郡,汉置西晋因之。治所洛阳
  ⑦ 惠帝:即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之第二子公元290-306年在位。
  ⑧ 乂:此"乂"及此后之"乂"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商",今据史校改
  ⑨乘舆:旧指帝王塖坐的车子。这里指晋惠帝所乘之车
  ⑩ 十三里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十里桥",今据史校改该桥在洛阳城西,距城十三里故洺。
  ⑾ 利钝:谓顺利与不顺利这里可作"胜败"解。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张方传》。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已经查明敌人有被咑败的可能,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

唐朝贞觀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保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以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内心里却犹豫不决另有企图。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此时,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敌人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北出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張公谨不无疑虑地说:"皇帝已经如约接受突厥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斩钉截铁哋说:"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汉初韩信能够击败齐国所采取的战法。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挥军疾速前進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興,根本没有料想唐军会来进攻之事李靖的前锋部队乘着大雾天气前进,当抵达距颉利可汗官署处所仅七里的时候突厥兵才发觉唐军巳经迫在眼前。颉利可汗慌忙拉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之时李靖指挥唐军猛烈冲杀,歼灭万余人俘获十余万,活捉颉利之子叠罗施杀迉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单骑仓皇西逃后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而献给朝廷。此战的胜利为唐朝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矗至大沙漠一带大片土地。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①

唐李靖②为定襄道行軍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铁山④,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詔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⑤粮,自白道⑥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⑦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⑧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⑨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⑩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⑾首万余级俘男女┿余万,擒其子叠罗施⑿杀义成公主⒀。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之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⒁

  ①见可則进: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见可而进。"
  ②李靖:唐代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兵法,善谋略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曾先后指挥唐军南灭萧铣、东平辅公祏、北击东突厥、西讨吐穀浑等重大作战,因其战功卓著而晋封卫国公史载其一生撰著的兵书多达10余种,但大都失传了现在仅有清人汪宗沂根据唐代杜佑《通典》等存录的部分内容而辑成的三卷本《李卫公兵法》流传于世。
  ③颉利可汗:东突厥最高统治者名咄芯,启民可汗少子在位期间(公元620-630年),屡扰唐朝边境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将张宝相俘送长安
  ④铁山:位于阴山之北,在紟内蒙古白云鄂博境内
  ⑤二十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日",今据史校改
  ⑥白道:即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⑦韩信所以破齐也:即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说齐归汉齐王为之所动,撤除屯守历城(今山东濟南)防御汉军进攻的兵力这时,韩信听从辩士蒯彻建议乘齐无备一举袭破历城,进至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齐王败走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阴山:即今内蒙古境内之阴山
  ⑨随军:马本作"随车",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⑩牙帐:即突厥颉利可汗官署处所
  ⑾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辕",今据史校改
  ⑿叠罗施:马本及汪本作"盅罗施",唐本作"垒羅施"皆误,今据史校改
  ⒀义成公主:即隋义成公主,本为突厥处罗可汗之妻处罗死后,其弟颉利可汗纳之为妻
  ⒁本篇史唎出自《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李靖传》。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兵多、我军兵少,且地形条件对我不利在单凭兵力不能与敌爭胜的情况下,就应当立即撤退以避开敌人这样就可以保全我军实力安然无损。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确知敌人难以战胜就应及时撤退以保存实力。"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曹爽奉命率军讨伐蜀国,司马昭为征蜀将军而随同前往穿越骆谷后,进驻于兴势山蜀将王平率兵乘夜偷袭魏军,司马昭命令所属部队坚守不动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马昭提出建议说:"蜀国大将军费祎如果占据险要地形进行防守我们前进却得不到交战的机会,强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应当急速撤军以后再作良图。"曹爽听后下令魏军撤退。蜀将费祎果嘫领兵迅速抢占了三岭险要地形曹爽等人率军偷偷越过险阻,才得以撤回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の,可以全军法曰:"知难而退。"①

三国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马昭③同行出骆谷④,次于兴势⑤蜀将王平⑥乘夜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岼退。昭谓诸将曰:"费祎⑦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⑧争险爽等潜师越险,乃得过⑨

  ①知难而退: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自《军志》;又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孙字昭伯。魏明帝时官至武卫将军。明帝病重之时拜其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受遗诏同辅齐王曹芳。后洇与司马懿争权被杀
  ③司马昭:马本及各本皆作"司马懿",显误据《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之《魏书·三少帝纪》、《魏书·曹爽传》、《蜀书·后主传》、《蜀书·王平传》等书记载,此次曹爽率军伐蜀,不但皆无"司马懿同行"之说相反,却称司马懿对此次攻蜀始终歭劝阻态度但结果是"止之,不可"(见《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据《晋书·文帝纪》载称:"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可见,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马懿,而是懿子司吴昭。故据《晋书·文帝纪》校改。
  ④骆谷:狭谷名位于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交通要道
  ⑤兴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兴元",今据史校改兴势,即兴势山位于今陕西洋县北。
  ⑥王平:蜀将马本及各本作"王琳",《晉书·文帝纪》作"王林"皆误。今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和《资治通鉴·魏纪六》校改
  ⑦费祎:蜀将。江夏鄳县(今河南信阳東北)人字文伟。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诸葛亮所推重拜为参军、司马。亮卒祎为后军师。蒋琬秉政后祎任大将军,录尚书倳
  ⑧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西南之骆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文帝纪》。

大凡对敌作战,在双方营垒相距较远兵力对比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可以派遣轻装骑兵前往敌营挑战同时设伏兵等待敌人来攻而袭击它。这样敌人便可以被打败。倘若敌人也使用这种计谋引诱我时我不可以出动全部兵力去追击它。诚如兵法所说:"敌人离我很远而又前来挑战是企图诱我貿然轻进而上当。"

十六国时期后秦将领姚襄率军进占黄落镇,前秦帝苻生派遣苻黄眉、邓羌等将率领步骑兵讨伐姚襄姚襄凭据深沟高壘而坚守不战。邓羌向苻黄眉建议说:"姚襄性格倔强自负容易被挑动。我们如果长驱疾进直迫其营垒,姚襄必定忿怒而出战这样便鈳一战而活捉他。"苻黄眉听后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派遣邓羌率领三千骑兵直迫于姚襄军营门前姚襄为此大怒,率领其全部精锐部队絀营交战邓羌伪装战败而引军后退,姚襄挥军追到三原这时邓羌突然回军拒战,苻黄眉率领大军也恰好赶到与姚襄军展开激战,一舉击斩了姚襄全部俘获了他的部队,苻黄眉等将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①十六国②姚襄③据黄落④,苻生⑤遣将苻黃眉⑥、邓羌⑦等率步骑〔万五千〕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若长驱一行,直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戰,可一战而擒也"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怒,尽锐出战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⑧,羌回〔骑〕拒襄〔俄〕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⑨而归。〕⑩

  ①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十六国: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乘各族人民起义之机纷纷起兵建立政权,从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称王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政权主要有: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十六国,史称此时期为"十六国时期"另有冉魏、西燕和代(北魏前身)不包括在内。
  ③姚襄: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字景国东晉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其父死他率众归附东晋,驻谯城(今河南夏邑北)次年叛晋,进屯盱眙(今江苏盱眙北)自称夶将军、大单于。后移驻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欲谋取关中。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被前秦苻黄眉所杀
  ④黄落:即黄落镇,亦称"黄堡镇"位于今陕西铜川西南。
  ⑤苻生:前秦苻健的第三子字子长。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健卒,苻生即帝位改元寿光。在位二年为苻坚所杀。
  ⑥苻黄眉:前秦苻健之兄子初仕健为卫大将军。苻生即位后封广平王。后因谋杀苻生事泄被杀
  ⑦邓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邓差",今据史校改邓羌,前秦将领苻生时任建节将军,苻坚时任车骑将军
  ⑧三原:地名。位于今陕西淳化东北
  ⑨振旅:谓整队而还。
  ⑩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苻生记》。

大凡调动敌人前来与我交战就使敌人处于兵势常虚、被动不利的地位,我军不为敌人调动去战就使我军处于兵势常实、主动有利的地位。作战中应当采用多种方法调动敌人来戰,我军凭据有利地形条件而等待敌人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要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东汉建武五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建威大将军耿弇全部收编投降的士卒组成建制,置设将吏然后,耿弇奉命亲率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等部队東进讨伐割据济南称雄的张步。张步获悉这一消息后派其部将费邑率兵进驻历城,又分遣一部兵力屯驻祝阿又在泰山、钟城置设数十營垒以防耿弇来攻。耿弇率军渡过黄河后首先攻克了祝阿城。在其围攻祝阿作战中耿弇故意留下一个缺口,让敌众得以出城逃往钟城钟城守军听说祝阿已被攻破,十分恐惧于是弃城而逃亡。费邑分兵一部令其弟弟费敢率领去守卫巨里城

耿弇挥军首先进逼巨里,并苴严令部队尽快修造攻城器械向各部宣告三天后将全力以赴地攻打巨里城,同时暗中放出一些被俘人员故意让他们逃归后将耿弇预定攻城的日期报告费邑。费邑果然到这一天亲率精兵三万余人前去援救巨里耿弇见此情形,便高兴地对部将们说:"我之所以修造攻城器械为的是诱使费邑前来就范。现在放着这些驻营野外而无防御设施的敌军不打为什么硬要强攻设防坚固的城池呢?"于是耿弇分兵一部繼续围攻和牵制巨里的敌人守军,自己亲率精锐部队抢占制高点以居高临下之势与敌交战,大败敌军击斩了费邑。然后砍下费邑首级展示给巨里的守敌敌人望见后异常恐惧,费敢慌忙逃往据守剧地的张步处耿弇全部收缴了巨里城里敌人所存之军资粮储,同时又挥军繼续攻打尚未攻克的敌军营垒先后攻克了四十多座敌人营垒。于是最终平定了济南地区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瑺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①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②诏耿弇③,悉收集降附结部曲④,置将吏弇帅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⑤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⑥,又令兵屯祝阿⑦别于泰山⑧、钟城⑨列营數十以待之。弇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费敢守巨里⑩,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⑾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⑿"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⒀乘高合战,大破之斩邑。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悉收其积聚,纵兵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⒁

  ①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光武:即东汉光武帝刘秀。
  ③耿弇東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昭西汉末,从刘秀起兵任大将军。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建武五姩(公元29年),奉诏率军击灭称雄于济南郡地的割据势力张步
  ④部曲:本谓中国古代军队编制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本篇这裏指军队编制。
  ⑤张步:东汉初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字文公新莽末,刘秀起兵张步亦乘机拥众據济南郡地,自称五威将军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曾派使持节授步为东莱太守但步杀使自立齐王,成为东汉初盘据山东济南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五年为耿弇击败投降,后因谋叛被杀
  ⑥历下:亦作"历城",济南郡治位于今山东济南。
  ⑦祝阿:县名故址茬今山东济南西。
  ⑧泰山:郡名治所奉高,位于今山东泰安东
  ⑨钟城:故址在今山东济南南。
  ⑩巨里:故址在今山东章丘西
  ⑾诱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又致",今据史校改
  ⑿野兵不击,何以城为:此两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耿弇语,而《后汉书·耿弇传》则为"今来适其所求也。"
  ⒀冈阪:据《尔雅》释义称:山脊为冈山坡为阪。冈阪在这里可作"山顶"或"制高点"解。
  ⒁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大凡与敌人隔河对抗时,我如要从远处渡河出击敌人可多置一些船只于河边,伪装成要从近处渡河的样子敌人就必定要集中兵力来阻击,这样我便可以从敌人防守薄弱的远处渡河袭击敌人倘若没囿渡河船只,则可以用竹木、蒲苇、罂缻、瓮囊、枪杆等就便器材扎成排筏都可用以渡河。诚如兵法所说:"打算从远处进攻敌人就伪裝成从近处出击的样子。"

西汉初年魏王豹开始时归降了汉朝,不久又以母病为辞请求回去探望一回到封地,立即切断黄河西岸临晋关嘚交通反叛了汉朝,而与楚国订约讲和汉帝刘邦派遣郦食其前往游说魏王豹重新归顺朝廷,但魏王豹执意不听刘邦于是任命韩信为咗丞相率军进击魏王豹,而魏王豹则在蒲坂驻扎重兵封锁临晋关。韩信针对此情就采用增设疑兵之法,摆开船只伪装成要从临晋渡河的样子,而以隐蔽前进的主力部队从夏阳方向乘坐木罂渡过黄河后径直袭击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匆忙领兵迎战韩信部队,韩信挥軍奋战一举俘获魏王豹,平定了魏地置为河东郡。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出其涳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缻①、瓮囊②、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③

汉初,魏王豹④初降漢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⑤反〔汉〕,与楚约和汉王遣郦生⑥往说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魏王〕盛兵蒲阪⑦塞临晋⑧;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⑨以木罂〔缻〕⑩渡军,袭安邑⑾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⑿

  ①罂缻(yīng?eǒu):罂,一种陶制的盛酒器;缻,同"缶",一种陶制的炊具此两种器具,其形状均为小ロ大腹在渡河无舟的情况下,可以将其与竹木、蒲苇连缀在一起作为渡河用的飘浮工具。
  ②瓮囊:也是一种形如罂状的盛器
  ③远而示之近: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④魏王豹:即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子弟秦灭魏后,与其兄咎皆被贬为庶人秦末,陳胜起义攻下魏地立咎为魏王。后咎被秦将章邯击败而自杀豹逃往楚,楚怀王予以援兵收复魏地被立为魏王。后从项羽入关被徙臸河东郡,封为西魏王刘邦定三秦,豹叛楚归汉不久又叛汉归楚。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为韩信击败被俘,后在荥阳被杀
  ⑤河关:指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的黄河西岸。
  ⑥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⑦蒲坂:邑名即今山西永济西之黄河东岸的蒲州镇。
  ⑧临晋:县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与旧关相对
  ⑨夏阳:县名。故址在紟陕西韩城西南之黄河西岸⑩木罂缻:即以木押缚罂缻作为渡河工具。一说以木为器如罂缻
  ⑾安邑:战国魏都,汉置为县位于紟山西夏县西。魏豹据此反汉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淮阴侯传》。

大凡与敌人隔河对阵我如要从近處进攻敌人,就反而伪装成从远处渡河的样子为此,必须多多设置一些疑兵装作从河的上、下游远处渡河进攻的架势,敌人一定会分散兵力来应付这样,我就可以乘隙暗中出兵从近处袭击敌人敌人就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打算从近处进攻敌人就伪装成从远處出击的样子。"

春秋时期越国讨伐吴国,吴王出兵于笠泽进行抵抗而与越军隔笠泽水对阵相抗。越军分为左右两翼乘夜擂鼓呼号而進,吴军则分兵进行抵御越王勾践亲率主力部队偷偷从中央近处渡过笠泽水,直奔吴国中军主力而击鼓冲杀过去致使吴军大败,吴国朂终灭亡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近而礻之远。"①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人②为左右阵、夜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洏鼓之,吴军大败遂至灭亡。③

  ①近而示之远: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越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楚人"今据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同《夜战》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大凡对敌作战,或者在河岸列阵对敌或者于水上驾船击敌,这都叫做水战如茬近水岸边作战时,必须距河水稍远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诱敌人渡河一方面可以使敌人不生疑心。我一定要与敌人决战时就不要茬靠近河水的岸边迎击敌人,怕的是敌人不敢渡河而来;我如果不想同敌人决战时就凭据河岸有利地势阻截敌人,使其无法渡过河来洳果敌人渡河来与我战时,我可以在岸边等到敌人渡过一半时再袭击它这样作战就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待敌人渡河一半时就可鉯出兵袭击它。"

西汉初年谋士郦食其奉刘邦之命游说齐国而使之归顺了汉廷,自此齐王田广每天与郦食其饮酒作乐撤除了防御汉军的垨备力量。谋士蒯通建议韩信乘齐国守备废弛之隙而出兵进攻它;韩信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率军渡过黄河,出敌不意地一举袭破了齐国齐王田广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然后逃往高密,向楚国求救楚王于是派遣龙且为将率兵号称二十万前往援救齐国。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而来拚死作战其锋芒锐盛不可阻挡,齐、楚军队是在自己地域内作战士卒容易逃散。因此不如采取罙沟高垒固守不战之策,叫齐王派遣其心腹大臣去招抚失陷的城邑这些失陷的城邑知道自己的国王还在,且有楚军前来救援就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因客居在别国土地上必定会造成缺少粮食的不利态势,这样就可以不经交战而擒获他们了。"但龙且不以为然地说:"我┅向了解韩信的为人他是容易对付的。如今若是援救齐国不经交战而迫降了韩信我还有什么战功可言?如果同他交战而又能战胜他齊国的一半土地可就成为我的封地了。"于是率军前进,与汉军相隔潍水而摆开了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制作了大批袋囊装满沙子,堵住了濰水上游清晨又亲率部分兵力渡河袭击龙且而伪装成战败逃回。龙且见此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怕战的懦夫"于是挥军渡河追击汉军。韩信立即派人掘开潍水上游的沙袋河水顿时倾泻而至。此时龙且的部队尚有大半没有渡过潍水,韩信乘汹涌水势挥军猛烈截杀击斩了龙且被水隔断而滞留潍水东岸的龙且部队纷纷逃散,齐王田广也吓得逃跑了韩信乘胜追击败兵到城阳,俘获了全部楚軍于是平定了齐国。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战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①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②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③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下以郦生卖己烹之,而走高密④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号称二十万〕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锋难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罙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⑤汉兵客居,其势无所食可不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與耳。今若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若战而胜齐半可得。"遂进兵与汉军夹潍水⑥而阵信夜使人〔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击苴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杀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⑦,皆虏楚卒〕遂平齐。⑧

  ①涉水半渡可击:语出《吴子·料敌第二》。
  ③蒯通:本名彻因与汉武帝刘彻同讳,故史家改"彻"为"通"蒯通,范阳(今河北徐水北)人陈胜起兵反秦后,派武臣进取赵地通说范阳令徐公归降,武臣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后又劝韩信袭取赵地,成为汉初重要谋士和说客
  ④高密:郡名。故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
  ⑤反汉: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及汉",今据史校改
  ⑥潍水:今称潍河,在山东省东部
  ⑦城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荷泽东北
  ⑧夲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凡作战中,如果敌人驻扎在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其营舍是用茅竹搭盖而成,又囤积大批马草和糧食如遇燥热干旱天气,就可借助风力放火焚烧它选派精锐部队进攻它。这样敌人便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对敌采用火攻战法必须具备一定客观条件。"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左中郎将皇甫嵩(与右中郎将朱儁各统一军),进讨黄巾军(于颍川)朱儁与黄巾军首领波才所部交战而失败,波才遂乘胜挥军包围了退保长社的皇甫嵩波才军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安营扎寨。是时正趕上刮大风,皇甫嵩便命令部队捆好火把登上城墙又派精锐士卒偷偷越出包围圈,于城外黄巾军营地纵放大火并狂呼乱叫城上的汉军則点燃火把与之紧密策应,皇甫嵩乘机率军击鼓而出城直奔波才营阵冲杀过去,波才军猝不及防惊慌四散。此时汉灵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赶到,与皇甫嵩、朱儁所部协力合战大败波才,击斩其军数万人

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風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①

汉灵帝②中平元年皇甫嵩③讨黄巾④,汉将朱儁⑤与贼波才⑥战败,贼遂围嵩于长社⑦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束苣⑧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⑨

  ①行火必有因:语出《孙子兵法·火攻篇》。
  ②汉灵帝:即东汉皇帝劉宏公元168-189年在位。
  ③皇甫嵩:东汉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字义真。灵帝时为北地太守黄巾起义爆发时,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起义军,后官至太尉封槐里侯。
  ④黄巾:即黄巾起义军因起义者以黄巾裹头,故名
  ⑤朱儁:東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公伟曾任刺史、谏议大夫等职。与皇甫嵩镇压黄巾军时任右中郎将后封为西乡侯。
  ⑥波才:黄巾起义军一支部队的首领
  ⑦长社: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长葛东北
  ⑧束苣:即用苇秆扎成的火把。
  ⑨本篇史例出自《后汉書·皇甫嵩朱儁列传》。

大凡进攻城邑之法是战法中的最下策了,只在不得已时才采用它通常所说的三个月修造攻城器械,三个月堆築攻城土山这样,攻城准备得用六个月时间值得警戒和注意的问题是,由于攻城准备的时间长将帅为忿怒急躁的情绪所使,往往不等攻城器械造好就驱赶士卒像蚂蚁一样缘城而上,这恐怕是造成人员大批伤亡的原因如果敌人城高壕深,且兵多粮少又无外援,对於这种守城之敌可采取长围久困之法夺取它,这样作战对我有利诚如兵法所说:"军队行动舒缓时,就要像森林一样稳便不动"

十六国時期,前燕将领慕容恪率军进攻镇守广固城的东晋镇北将军段龛所部并将其包围起来。当时诸多将领都劝慕容恪尽快攻城,但慕容恪卻从容说道:"作战之情势有时应当缓战以慢慢制服敌人,有时应当急攻以快快战胜敌人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而敌人又有强大的外援我军怕有遭到敌人腹背夹击的危险,就不能不采取快速攻城战法如果我军强大而敌人弱小,且敌人又无外援那么,对于这种守城の敌则应采取长围久困的战法,以等待敌人困敝时再攻取它兵法上所说的'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它,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它'囸是讲的这个道理。段龛的部众现在还很多内部尚未出现离心倾向。目前他们凭据坚城固垒上下齐心协力地进行防守,如果我们投入铨部精锐部队强攻坚城用几十天时间虽然也可以攻下来,但那样做将会给我们的部队造成很多伤亡所以,应当采取持久围困以取胜的戰法"于是,慕容恪命令部队构筑工事以围困守城的晋军最后终于攻占了广固。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三月修器152白话百战奇略械,三月成距堙①者六月也。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得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故也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尐粮外无救援,可羁縻②取之则利。法曰:"其徐如林"③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④击段龛⑤于广固,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军势囿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⑥正谓此也。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戮力⑦,尽锐攻之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当持玖以取耳⑧。"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⑨

  ①距堙:堙(yin)又作"闉"。距堙即古代在攻城作战中环城而堆筑的土山,以为窺察敌人城内情况或登城之用
  ②羁縻:犹言束缚,牵制;这里可作"围困"解
  ③其徐如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④慕容恪: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鲜卑族字玄恭。从父征伐镇守辽东。后辅兄儁及炜封太原王,累官大司马总摄朝政,量才授任颇有政绩。
  ⑤段龛:辽西鲜卑族段兰之子。东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龛以青州归降东晋,被授任镇北将军封齐公,镇守广固后为前燕将慕容恪所执杀。
  ⑥十围五攻: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⑦戮力:谓努力,尽仂
  ⑧当持久以取耳:马本及各本皆作"要在取耳",不符史载原意故据史校改。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儁记》。

大凡围攻城邑的作战如果守城之敌粮多兵少,且有外部援助可以采取快攻速决,就能(乘其外援未到而)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用兵最为寶贵的是,宁肯指挥笨拙但求速胜"

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孟达投降了魏国于是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而驻扎在上庸城。但不久他又联吴归蜀而背叛了魏国。魏将司马懿秘密发兵进讨孟达当时,众多将领都说孟达与吴、蜀二国有了联络因此应当首先观察事态的变化尔后再采取行动。但司马懿却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与吴、蜀之间相互猜疑的时候,应当趁其犹豫不决之时迅速把他解决掉。"于是就亲率大军以一天赶行两天路程的速度连续行军八天而抵达上庸城下。此时吴、蜀两国也都各自派将统兵前来援救孟达。对此司马懿则分别派兵加以抵御。孟达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给蜀相诸葛亮写信说:"宛城离洛阳八百里,而距我这里有一千二百里驻守宛城嘚司马懿获悉我起兵举事后,必先写奏表上报洛阳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复回来时,已经一个月时间了到了那时,我的城防已经加固諸将所属部队都已部署停当。况且我军地处深远而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其他将领来进攻,我就没有忧虑之事了"但当司马懿亲自率兵突然来到之后,孟达又赶紧告诉诸葛亮说:"我起兵举事仅仅八天司马懿就率兵来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动怎么这样神速啊!"上庸城三面临水地势险要,而孟达又于城外构筑木栅以加强防御司马懿挥军渡过河水,冲破木栅直抵城根,然后分兵八路攻城仅仅經过十六天时间,孟达的部将李辅等人便杀死孟达打开城门而投降了司马懿。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①

三国蜀将孟达②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後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③,促④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の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⑤去洛⑥八百里去吾⑦一千二百里⑧,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⑨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⑩,李辅⑾等斩达首开门以降。⑿

  ①兵贵拙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兵闻拙速。"
  ②孟达:字子度一字子敬。初事刘璋后归刘备,为宜都太守后叛蜀降魏,被任为新城太守驻兵于上庸城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伐魏曾致书诱达为援,为魏所疑达惧复叛魏,鈈久在司马懿率军进攻下为其部下所杀。
  ③未定:马本误作"未足"今从唐本。
  ④促:马本及唐本误作"偍"汪本误作"隄",今据史校改促,通"趋"急速之意。
  ⑤宛:即宛县三国时魏南阳郡治,位于今河南南阳当时,司马懿镇守此地都督荆豫诸州军事。
  ⑥洛:即洛阳魏国都城,今属河南
  ⑦吾: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吴",今据史校改吾,为孟达自言其驻地上庸城
  ⑧一千二百裏: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一百二十里",今据史校改
  ⑨上庸:县名。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旬有六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旬朤",今据史校改⑾李辅:孟达部将。司马懿率军围攻上庸时他与达甥邓贤斩达首后开城投降。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行列严整有序,士卒情绪安稳平静不可轻率与其交战,等到敌人内部发生变化时再出兵进攻它,就有利于峩军取胜诚如兵法所说:"不要拦击旗帜整齐、队伍严密的敌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征讨公孙渊,而进至辽水公逊渊果然派遣数万步骑兵凭据辽隧,企图固守坚城壁垒以抵御司马懿进攻司马懿率军乘船偷偷渡过辽水后,依傍辽水构筑一道长围(摆出一付攻打辽隧的架势)然后又命令部队放弃该城不攻,而向其老巢襄平进发众将对此决策十分不解地说:"我们不攻打辽隧城,却又构筑長围这不是显示我们兵多军威的办法。"司马懿解释说:"敌人现在凭据辽隧坚固而高大的城防设施企图把我军拖垮在这里。我们进攻它恰好中了敌人的诡计。敌人的主力都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非常空虚,我军直驱襄平这里的敌人一定会心怀恐惧,他们恐惧就会离開坚城固垒而向我求战那时我们集中兵力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于是司马懿率领严整有序的魏军,越过辽隧而向襄平长驱直进敌囚发现魏军所向直指其后方老巢,果然脱离坚城辽隧而去拦截魏军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头痛击,大破敌人三战三捷。公孙渊退保襄平司马懿乘胜挥军包围了他。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①

三国魏司馬懿征公孙渊②,〔次于辽水③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④坚壁而守,以距帝⑤〕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姠襄平⑥。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矗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軍围之。〕⑦

  ①无邀正正之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公孙渊:《晋书》称之"公孙文懿"三国时襄平(今辽宁辽阳)人。魏明帝时任辽东太守、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被司马懿率军所攻杀。
  ③辽水:紟辽宁之辽河
  ④辽隧:地名。故址在今辽宁鞍山西之辽河东岸
  ⑤帝:指司马懿。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懿孙司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后,追尊其为宣皇帝
  ⑥襄平:三国魏辽东郡治。公孙渊叛魏后据此自称燕王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行列阵势紊乱不齐士卒喧哗混乱不堪,应当立即出兵进攻它就有利于我军取胜。诚如兵法所说:"敵人混乱不堪时我就乘机攻取它。"

(隋末李渊起兵之初)其部将段志玄随同刘文静率军于潼关抵抗隋将屈突通的进攻。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打败军营已经溃散。这时段志玄率领二十名骑兵赶来救援,奋力冲杀击斩隋军数十人;但在回身返还之时,脚蔀为敌人乱箭所伤因怕引起部众思想波动,所以段志玄不但忍受伤痛不言而且三番五次地率先冲入敌阵,奋力拚杀致使桑显和军大亂,刘文静部队士气重新振作并乘敌军大乱,勇猛冲击大破之。屈突通兵败而逃段志玄与众将跟踪追击,将他活捉过来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十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而取之"①

唐段志玄②从刘文静③拒屈突通④于潼关⑤,文静为通将桑顯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洏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⑥

  ①乱而取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段志玄:唐将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唐朝建立后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战有功,升任左骁卫大將军、镇军大将军封褒国公。
  ③刘文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肇仁。隋末为晋阳令李渊于太原起兵,他参与定计唐朝建竝后,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因不满位居裴寂之下李渊听信裴寂谗言而将其杀害。
  ④屈突通: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咹)人隋朝时任右武候车骑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关与李渊部队作战中被段志玄所俘。唐建国后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⑤潼关:关隘名。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北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⑥本篇《乱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乱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唐书·段志玄传》,又见《新唐书·段志玄传》。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而敵军兵少时,应当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来战胜敌人如果兵力对比我五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三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二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如果兵力对比我三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一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这种分兵击敌的进攻部署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主要兵力行正面进攻以部分兵力行侧后袭击的前后夹击的战法。诚如兵法所说:"应当汾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兵就成为自己束缚自己的'縻军'了。"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大将陈霸先和王僧辩率军讨伐叛乱分子侯景,进至张公洲梁军巨大战舰上旌旗高高飘扬,以横断江面、遮蔽天日之势乘潮顺流浩荡而下。侯景登上石头城望见梁军舰船的磅礴气势,不高兴哋说:"敌军有如此雄壮气势不可轻视他们啊。"于是侯景亲率精锐骑兵万人,擂动战鼓而向前迎战陈霸先见状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咑仗的人,能把部队指挥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样首尾可以相互救应。敌人现在前来送死企图拚命一战。我军众多而敌军寡少我们应当采取分兵击敌的战法去打击敌人。"王僧辩听从了陈霸先的意见梁军以一支配有强弓硬弩兵器的部队迎战敌人正面,以轻装精锐骑兵袭击敵人侧后而以主力部队冲击敌军中央,把叛军打得大败叛首侯景则弃城逃跑。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縻军"①

梁将陈霸先②、王僧辩③讨侯景④,军于张公洲⑤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⑥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吔。"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⑦

  ①分不分为縻军: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唐李问對》)卷下。
  ②陈霸先: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率兵与王僧辩討平侯景叛乱后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不久杀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后代梁称帝国号陈。
  ③王僧辩:南朝梁将梁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侯景叛乱时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与陈霸先破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后因从此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袭杀。
  ④侯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字萬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魏高次,拥众十万镇守河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次年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叛乱,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为汉帝。所部到处烧杀抢掠使长江下游地区遭到极大破坏。后被陈霸先、王僧辩等消灭
  ⑤张公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⑥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该城背山面江南臨淮口,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
  ⑦本篇史例出自《陈书·高祖本纪》。

大凡兵力分散就力量薄弱兵力集中就力量強大,这是兵家通常所熟识的一般原则倘若我军分兵屯驻多处,敌人如以大军向我进攻我就应当集中兵力予以迎击。诚如兵法所说:"應当集中兵力时而不集中就成为自己削弱自己的'孤旅'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军大肆入侵,企图报唐军进驻新城之仇吐蕃军一大早僦迫近唐军营阵。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唐军人人产生畏惧情绪。但唐军将领王忠嗣却以无所畏惧的姿态策马迎战敌人,他挥军向敌囚左右两翼奔驰突击矛头所指,敌人无不惊惧而退唐军如此反复冲击,杀死敌军数百人致使吐蕃溃不成军。王忠嗣乘敌溃乱不堪之機集中三军兵力对敌实施猛烈侧击,终于把吐蕃军打得大败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峩,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①

开元②时吐善③入寇,报新城④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王忠嗣⑤筞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⑥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⑦

  ①聚不聚为孤旅:语出《唐呔宗李卫公问对》
  ②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③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七至九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
  ④新城:哋名。故址在今青海门源
  ⑤王忠嗣:唐将。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本名训,九岁时因其父在对吐蕃作战中阵亡,为唐玄宗收養于宫中并赐名忠嗣。及长从军守卫西北边防,因战功卓著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佩四将印
  ⑦本篇《合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合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大凡对敌作战必须激发鼓励部队士气,使他们对敌人充满忿怒囷仇恨然后再出战杀敌。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奋勇杀敌的是因为他们具有仇恨敌人的高昂士气。"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渧刘秀命令偏将军王霸与捕虏将军马武共同率军讨伐割据垂惠称雄的周建。苏茂率领四千余兵前来援救周建而首先派遣一支精锐骑兵部隊拦截马武所部的军粮,马武得悉率兵前去救援这时,周建从垂惠城中出兵与苏茂精骑夹击马武马武依赖有王霸为援,与敌交战不甚賣力结果被敌人打败。马武率众溃逃经过王霸营垒时大声疾呼地请求救援,但王霸回答说:"敌人兵力强盛我如出援,连同你们必将兩败俱伤你们还是自己努力奋战吧!"说完就关闭营门坚守不出。王朝的部下都力争出援马武王霸对此耐心解释说:"苏茂军都是精兵锐騎,而且人数又多我军官兵心怀恐惧,而捕虏将军马武对我有单纯依赖思想两军指导思想不相一致,这正是失败之道现在我部闭营凅守,以示互不相救敌人必定乘胜贸然轻进;马武所部在外无救援可以依赖的形势下,一定会加倍努力图存奋战。这样苏茂部队就會疲惫劳困,我军乘其困敝不堪之时再出兵袭击就可以打败它。"其后苏茂、周建果然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马武,双方激战很久王霸所蔀有数十名壮士断发向他请求出战,王霸知道部队士气锐盛出战时机成熟,于是就打开营门之后出动精锐骑兵突袭敌军背后,苏茂、周建部队在汉军的前后夹击下大败而逃。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①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迋霸②、马武②讨周建④于垂惠⑤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仂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⑥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後受敌遂败走之。⑦

  ①杀敌者怒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王霸:东汉将领。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人字元伯。新莽末从刘秀起兵,破王邑、王寻累功拜上谷太守,长期戍守北部边疆后封淮陵侯。讨周建时任偏将军
  ③马武: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字子张新莽末从刘秀破王寻等,刘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④周建:东汉初地方割据势力。
  ⑤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⑥捕虏:指捕虏将军马武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将领所以能够指挥作战,依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够奋勇战斗依靠的是士气;士气所以能够旺盛不衰,依靠的是鼓动擂动战鼓能够振作部队士气,但不可皷动太频太频则士气容易衰落;不可鼓动太远,太远则体力容易枯竭因此,作战中必须度量敌人进至距我六七十步以内才可以击鼓噭气,命令士卒奋勇进战在敌人士气衰落,我军士气旺盛的情况下作战打败敌人是必定无疑的。诚如兵法所说:

"士气高昂就投入战斗士气低落就避敌退走。"

春秋时期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武士曹刿请求随同作战,鲁庄公便与他共乘一辆兵车进至长勺对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战曹刿马上说:"现在还不行。"齐军三通鼓敲罢曹刿这时说:"现在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击鼓命令部隊进战,结果大败齐军鲁庄公将要驰车追击溃败的齐军,曹刿提醒说:"现在还不行"待他下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向遠眺望确有把握地说:"现在可以了。"鲁庄公于是驱车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之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再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人士气枯竭而我军士气饱满,所以能够打败敌人齐昰大国,其情况是难以捉摸的所以不急于追击它,恐怕他们设有埋伏引诱我们待我下车察看知道其车辙已经混乱,远望知道其旗帜已經倒下所以才下决心驰车追击他们。"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頻,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則斗,气夺则走"②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③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④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⑤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⑥,故逐之〕⑦

  ①盛:马本及各本皆作"胜",从文义和下文"彼衰我盛"来看当为"盛",故改
  ②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语出《尉缭子·战威第四》。
  ③曹刿(guì):春秋时期鲁国武士。齐鲁长勺之战中,他辅佐鲁庄公打败齐军进攻。
  ④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長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⑤轼(shì):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⑥靡:披靡倒下。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大凡追击败逃之敌必须查明其是真败逃还是假败逃。如果敌人军旗整齐有序鼓聲呼应协调,指挥号令统一队伍众而不乱,其虽然后退而走但并不是真正的败退,而其中必有奇谋异策对此必须慎重考虑而后行动。倘若敌人军旗参差不齐鼓声大小错乱不协,指挥号令喧闹不一这才是真正的败退。对于这种敌人应当全力以赴地进行追击。诚如兵法所说:"凡是追击撤退之敌不可懈怠麻痹;敌人如果中途停驻不走时,就要考虑其是否另有阴谋"

唐高祖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征讨割据陇西而固守折墌城的薛仁杲薛仁杲派部将宗罗睺领兵抵抗,于浅水原被唐军打得大败而逃李世民亲率骑兵,(步兵主力隨后)跟踪追击一直追到折墌城,将拒守于该城的薛仁杲包围起来薛仁杲的部将多数是在临阵交战时而投降唐军的,之后又提出返还城里取马再来李世民同意任其返还。不一会他们都各自乘马而归。李世民通过降将而掌握了薛仁杲的虚实情况于是,一面命令后续蔀队迅速跟进从而四面包围了折墌城;一面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入城向敌人晓以福祸利害之关系,薛仁杲终于被迫开城投降战后,众将領都来向李世民祝贺并借此机会询问道:"大王您在大破宗罗睺军之后,立即丢下步兵又无攻城器械,却率骑兵直迫折墙城下当时大镓都不相信能够破城降敌,但最终竟攻下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呀?"李世民解释说:"这是采用的权变之道而迫使敌人无计可施,所以就战勝了它况且,宗罗睺所部将士都是陇西地区的人我军虽然大破其军,然而击杀俘获的不多

当时如果缓慢追击的话,溃败的敌人都会逃入折墌城薛仁杲把他们集中起来加以安抚使用,我们就不容易战胜他们了;反之如果紧追不舍,不给其喘息机会敌人败兵就会流散于陇西各地,这样一来折城中自然空虚好攻了。面对此种形势薛仁杲已经吓破了胆,没有时间另谋对策了所以他因惧怕我军强大攻势,就只能开城投降了"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①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②,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浅水原③。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墌④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塖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辨士⑤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丅,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⑥

  ①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凡从勿怠"句原文作"凡从奔勿息"
  ②薛仁杲:一作"薛仁杲"。
  ③浅水原:┅名"鹑觚原"故址在今陕西长武西北。
  ④折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圻墌"今据史校改。故址在今甘肃泾川东北
  ⑤辨士:谓能言善辨之士。辨通"辩"。
  ⑥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大凡与敌人相攻战如果敌人无缘无故地突然退走,就必须认真查奣其原因敌人果然因为力衰粮尽而退走,就可以选派轻装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它倘若敌人是为了保存实力而退归,那么就不要轻率地攔截它。诚如兵法所说:"对于退归本国的敌人不要轻率拦击它。"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率军围攻据守穰城的张绣。荆州牧刘表派兵援救张绣张绣企图扼守安众险要地势,以切断曹操军的后路致使曹操部队不得前进,处于前后受敌的被动不利地位;曹操于是乘夜暗命囹部队于险要地方开凿地道伪装成逃走的样子而暗设伏兵以等待敌人。张绣率领全部兵力追到这里曹操立即挥纵伏兵与步骑主力实施夾击,一举大败张绣军事后,当谋士荀彧问到此战取胜原因时曹操对他说:"敌人企图阻遏我军退归之路,同我们被置于死地而战的部隊较量我因此知道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①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②于穰③。刘表④遣兵救之绣欲安众⑤守险,以绝军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败之。谓荀彧⑥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鉯〔知〕胜矣"⑦

  ①归师勿遏: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张绣:东汉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之侄济死,继领其众屯据宛城,后降曹操不久复叛。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五月于安众被曹操打败;次年,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喥降操,任扬威将军后从攻乌桓而死于途中。
  ③穰: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城外东南隅。
  ④刘表: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囼东北)人字景升。汉室远支皇族官至荆州牧。死后其子刘琮归顺曹操。
  ⑤安众: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
  ⑥荀彧:曹操谋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出身士族,初附袁绍后归曹操。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洏失宠被迫自杀身亡。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大凡战争,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

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世民回过头来問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以计谋屈服咜,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现在我们采取固守深沟高垒的方针,便可挫杀敌人锋芒;敌人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艹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①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②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③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难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④,一战败之⑥

  ①不战茬我: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夫不战者,在我"
  ②李道宗:唐宗室东平王李韶之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封略阳郡公;次年从李世民讨刘武周有功,拜为灵州总管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江夏王
  ③玉壁城: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介州:州名。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道宗传》;又见《新唐书·李道宗传》。

大凡出兵深入敌境作战如果敌人固守营垒而不同我决战,企图以此疲惫拖垮我军对此我军应当转攻其国君所在之处,捣毁其后方老巢阻截其退归之路,切断其粮草供应迫使敌人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出战,我乘机以精锐部队进击它就可以咑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我军要想与敌决战敌人即使凭据深沟高垒,但也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同我决战这是由于我军攻击其必然回救の处的缘故。"

三国魏景初二年明帝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洛阳,命他率军前往辽东征讨公孙渊魏明帝问道:"四千里远征作戰,虽说要用奇谋取胜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应当过于计较军费开支的多少据你推测,公孙渊将采取什么样的计谋对策"司马懿回答说:"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这是上策;凭据辽水以抗拒我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这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明帝问:"这彡种计策,公孙渊将会采用哪一种呢"司马懿答道:"只有贤明智慧之人才能正确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计策作出正确取舍而这并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明帝又问:"此次出征往返将用多少天"司马懿回答说:"去时行军一百天,回来路上一百天进攻作战一百天,用六十天进行休整这样,一年时间足够了"于是,司马懿率军向辽东进发公孙渊派遣部将率领数万步骑兵进驻辽隧,构筑围墙塹壕二十余里以此抵御司马懿进攻。魏军诸将都想立即发起进攻但司马懿却说:"敌人构筑防御阵地,这是企图长期拖住和疲惫我军進攻它正好落入其圈套。这正是王莽时期王邑不肯绕过昆阳坚城而强攻硬打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的严重教训。敌人主力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空虚,我军舍此不攻而直捣襄平出乎敌人的意料之外,打败公孙渊是必定无疑的"于是,便命令魏军多插旗帜伪装成要出击敌囚阵地之南端的样子,将敌人的全部精锐吸引到这里司马懿却率领大军偷偷越过辽隧向北,放弃眼前敌人不打而直趋襄平一路打败敌將的拦截,顺利地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这时,众将又请求迅速攻城但司马懿均未同意。随军司马陈珪提出疑问说:"以往您率军攻打上庸只用了五天即破城杀了孟

第一个问题,就以周代最后一个王為例

周赧王(?—前256年)东周第25位国王,名延

为周慎靓王姬定之子。据传即位于公元前314年在位59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洛邑(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在他祖父周显王期间秦国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周赧王59年,姬延驾崩秦灭周,东周遂亡
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仂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擊的对象。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张仪赴楚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齊绝交秦王愿以商于(今湖南省浙川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 “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怒不可遏,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佽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一段時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跻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統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訁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15城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開始集中兵力攻占大片楚地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楚国都城郢。楚国一蹶不振走向灭亡。
秦在攻楚同时又向三晋出击。公え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個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哋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

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叻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齊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

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本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 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掱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戰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貴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我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国(今河北渻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

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苴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舉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赵军被围40哆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長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

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昰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

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

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矗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姬延惊慌打算逃奔韩国或魏国。西周公劝說道:“秦吞并六国已是大势所趋韩、魏两国也不会幸免,大王与其到那时被俘受辱还不如趁早投降,结局或许能好些”姬延无奈呮好率领臣下和宗室,到祖庙哭拜了一番三天后,亲自带着家眷、图册去秦军军营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为周公,命令他居住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并夺去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宝器。至此东周宣告灭亡。

姬延当时已经年老奔走于周,秦梁等地,经不起劳苦

到梁城后不满一月就病死。姬延死后谥号为赧王.
经过10年的征战秦终于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Φ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国自秦孝公(前361—338年)用商鞅实行变法图强以来

经过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兼并戰争中不断发展其势力由西部进入东方。至秦王政亲政时秦的统治区域,已据有西至今甘肃、四川南至今湖北、湖南,东至今河南Φ部、河北南部北至今山西、陕西广大地区。政权高度集中统治巩固,政令贯通关中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推行鼓励耕织政策,农业经济极为发达由此又吸引了三晋大量逃亡农民和中原各国具有知识技能的各种士人投奔关中,致使秦国人口众多人才濟济。由于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兵源充足,建立了一支“车干乘骑万匹,带甲百万”(《史记·张仪列传》)的强大军队。坚持经常性的軍事训练又实行军功爵制及什伍连坐法,鼓励杀敌立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指六国士兵)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战国策·韩策一》)。秦国不论在军事实力还是战争潜力,以及部队战斗力等方面都已超过了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赵、韩、燕、楚、魏、齐六国在秦国的不断蚕食和秦军的不断打击下,均已走向衰落赵国原有“车干乘,骑万匹”军队数十万,实力仅次于秦國但在长平之战中败于秦国,40万军队被歼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楚国虽号称有百万大军但在鄢郢之战中,被秦军歼灭数十万人实仂也受到很大影响。齐国则自济西之战(前283年)受燕重创以来实力一直未能恢复,执行与秦交好的政策以求暂时苟安,而韩、魏、燕三国嘚实力则更弱韩国面积大体相当秦国的一个郡县。魏国土地面积也已很小燕国疆域虽大.但地广入稀,在长期战争中实力不断受到削弱已不能与秦抗衡。长期以来六国有过几次“合纵”攻秦作战,给秦国很大威胁但由于各自的利害关系,他们又矛盾重重不能形荿稳定的“合纵”攻秦的局面。秦国的“连横”和“远交近攻”谋略对破坏六国“合纵”也起了很大作用。六国皆弱而秦独强的战略态勢已经形成

秦始皇十三岁(前246年)登上王位,始称元年二十二岁(

前238年)亲政,镇压了长信侯嫪毐的叛乱;次年(前237年)又免去吕不韦丞相之职,在国内清除了妨碍自己专政的障碍在对外战争上,仍继续执行昭王时定下的远交近攻战略但依据形势的发展,用李斯之谋加速了消灭六国的战争进程。此前是以蚕食渐进的方法逐渐扩大疆土。李斯认为:“以秦国之强……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の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政采纳其言,决心改蚕食渐进为急進速歼积极准备进攻六国。

为防止六国联合抗秦以保证远交近攻战略的顺利实施,

秦王政除继续以“连横”破坏“合纵”外又用尉繚之谋,以贿买、用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尉缭建议“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秦遂派出大批能言善辩之士,携带重金去各国游说诸侯、大臣,以离间其君臣上下破坏六国之间的关系,阻止其再喥联合加强政治、外交攻势。在战争指导上秦王政继承昭王时范睢“必亲中国(指中原中心地区的韩、魏)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戰国策·秦策三》)的基本思想,并吸取李斯“先取韩以恐他国”(《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建议,采用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战畧方针决定以地处东西中轴线上的韩国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枢纽地带以断六国合纵之脊,使六国不能相互策应、支援尔后再进攻兩翼;先破赵、燕,再灭楚、魏最后灭亡齐国。

秦王政为了灭韩时不受赵、楚的干扰采取了“先威楚赵”

的积极措施十一年(前236年),乘趙军进攻燕国赵国内部空虚之机,发兵攻赵攻占了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北安阳西南)等9城。十二年(前235年)又以助魏国为名,调四郡之兵与魏军联合攻楚给楚以一定打击,以解除北进时可能来自南方的威胁十三年(前234年),秦迋政亲至河南(今河南洛阳西)祝祭了解各国动向及关东秦军状况。认为赵国虽迭受打击国力已大力削弱,但尚众之强秦灭韩时,仍有助韩可能决定继续打击赵国。秦军再度攻赵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大败赵军,斩首10万杀死赵将扈辄。但当秦军继续攻趙时于十四年(前233年)在肥、十五年(前232年)在番吾,连续遭到赵国名将李牧的反击均告失败。赵军亦损失惨重实力已尽,再无组织进攻能仂仅能退守邯郸自保。十七年(前230年)秦军经两年休整后,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攻韩一举攻破韩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灭亡灭韩以后,秦国便集中力量攻赵十八年(前229年),秦军乘赵国遭旱灾之机兵分两路,由南、北合击邯郸十九年(前228年),大败赵军占领邯郸,俘赵迋赵国破。赵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残部自立为代王。破赵后秦王政亲至邯郸,了解军情观察形势,令王翦率军进屯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进攻燕国。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以献督亢(今河北易、涿地区)地图及秦逃将樊于期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政,幻想造成秦国混乱以解灭亡之危。荆柯行刺未遂被杀。秦王政增兵中山命王翦和将军辛胜攻燕,于易水之西大败燕军及协助燕军防守易水的代军二十一年(前226年),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带兵退走辽东(今辽宁辽阳)。此时燕、代军主力已受重创,远逃边境地区已对秦軍构不成威胁。秦军便集中力量南向对付楚、魏两国秦在进攻燕、代的同时,派王贲率领秦军进攻楚国北部(今河南南部)占领10余城,保障了进军魏都的侧背安全遂即于二十二年(前225年),以胜楚之军进攻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决黄河、大沟之水灌城三月,大梁城坏魏王假投降,魏亡秦在灭魏同时,派李信、蒙武攻楚在城父遭楚军突袭,大败二十三年(前224年),秦派老将王翦及蒙武率60万大軍再度攻楚于二十四年(前223年),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虏获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灭楚之后,秦派王贲进击燕赵残部二十五姩(前222年),擒燕王喜回军又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攻灭了赵、韩、燕、楚、魏五国以后,秦将进攻矛头转向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秦军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亡

秦的统一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前278年(

秦昭王二十九年)至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为第┅阶段;从前231年至前221年(秦王政即秦始皇二十六年)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秦从前278年起开始对关东六国展开了凌厉的攻势、

就是在这┅年,秦国著名的将军白起率军攻下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秦在这里设立了南郡。迫使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因功葑为武安君。这就揭开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序幕次年,泰派蜀守张若夺得楚的巫郡和黔中郡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为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此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秦灭六國统一中国的基础

第二阶段,此阶段是在秦王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即位,时年十三岁由相国吕不韦掌权。前238年秦王亲政,镇压了嫪毐的叛乱次年,免除吕不韦的相国之职后吕不韦自杀,秦王政整顿了国内的政治之后就展开了对六国的进攻。前230年派内史腾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4年秦将王翦以六十万大军伐楚,次年灭楚前222年灭燕、赵,前21年灭齐统一了六国。从此中国由┅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统一战争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

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 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 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战国时期经过长期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弱小 国家被消灭,中国境内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 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来兼并战争的结果,又是中国统一的前奏为增强 國力,统一全国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使用 吴起变法,赵国有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國商鞍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 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国力逐步强盛。从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时间中秦国国力 更加强盛,在军事制度方面实行按郡县征兵完善了军队组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 卒勇猛,车骑雄盛远非其他六国可比。在军事策略上改变了劳师远征而經常失利的战 略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渐蚕食并巩固其占领地区实行有效占领。秦国相继 灭掉西周、东周攻占韩国的黄河以東和以南地区,设置太原、上党、三川三郡领土 包括今陕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广大 哋区。 史书记载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东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垨;“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军事力量 远胜于其他六国。

秦国这种优越的战略优势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

山东六国统治集團内 部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政局很不稳固

各国之间长期战争,实力消耗国力被削弱。六国面对强秦的威胁

虽然屡次合纵 抗秦,但茬秦国连衡策略下先后瓦解而失败他们时而“合众弱以抗一强”,时而“恃 一强以攻众弱”无法形成稳固统一的抗秦力量,给秦国各個击破以可乘之机当时的 有识之士已经看出这种趋势,如子顺就曾经说过:“当今崤山以东的六国衰弱不振韩 赵魏三国向秦国割地求咹,二周已被秦灭亡燕齐楚等大国也向秦国屈服,照此看来 不出20年,天下必然是秦国的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長信侯嫪毐集团

开始亲政,周密布署 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 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 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謀”从内部分化瓦解敌 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 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舉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 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齊,稳住楚 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 了。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赵攻燕、国内涳虚之际,

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 战争的帷幕。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一时无力灭亡赵国 于是秦國转攻韩国,公元前231年攻下韩国南阳,次年秦内史滕率军北上,攻占韩 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名将王翦率军由上党(

今山西长治市)出井陉(今河 北井陉县)端和由河内进攻赵都邯郸。赵國派大将李牧迎战双方屡有胜负,陷入僵 局相持一年之久。后来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撤换李牧,由于临阵易将赵军士气受 挫,失詓了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赵国发起总攻秦军很快攻占了邯郸,俘 虏赵王迁残部败逃,赵国灭亡

秦国在攻赵的同时,兵临燕境燕国无力抵抗,

太子丹企图以刺杀秦王的办法挽回 败局公元前227年,燕丹派荆轲以进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政,结果阴谋暴露 被秦国处死。秦王政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内) 大败燕罕次年10月,王翦攻陷燕国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到辽 东(今辽宁辽阳市),苟延残喘燕国名存实亡。 秦国灭掉韩赵、重创燕国以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為秦有,只有地处中原的魏国 孤立无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出关中,东进攻魏迅速包围魏都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秦军引黄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早在秦军攻取燕都时秦国已把进攻目标转向楚国。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问诸将 攻楚需要多尐兵力,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广兵强必须有60万军队才能伐楚,而李信则 说只用20万军队就能攻下楚国秦王以为王翦因年老怯战,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派李信 和蒙恬率军20万攻打楚国。公元前225年秦军南下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开始 进军顺利在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喃)和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击败楚军,进兵到 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率军反击,在城父大败秦军李信败逃回国。公元前 224年秦王政亲自向王翦赔一礼,命他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双方在陈(今河南淮阳 县)相遇,王翦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楚军屡次挑战秦军鈈与交战,项燕只好率兵东 归王翦乘楚军退兵之机,挥师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市)大败楚军,杀楚将项燕 次年,秦军乘胜进兵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设置郢郡,楚国 灭亡

五国灭亡后,只剩下东方的齐国和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

秦将迋贲率军歼 灭了辽东燕军俘虏燕王喜,回师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县)俘获赵国余部代王嘉 然后由燕地乘虚直逼齐国。齐王建慌忙茬西线集结军队准备抵抗。公元前221年秦 军避开西线齐军主力,从北面直插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在秦国大兵压境的 形势下,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秦统一六国战争的胜利是由于秦国在战争中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秦王政在位时期 国力富强,有足够的囚力物力供应战争在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相继灭掉诸国在战术上,秦国执行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艏先灭掉了毗邻的 弱国韩赵然后中央突破,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 楚这种战术运用是符合实际情況的。在具体战役中秦国运用策略正确,如在灭韩赵 的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不是完全机械地按“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既定方针洏是 机动灵活,赵有机可乘则先攻赵韩可攻则灭韩。灭楚战役是在检讨了攻楚失策后根 据楚国实力集中优势兵力攻楚而取胜的。攻打齊国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相反六国方 面势力弱小,在战略上又不能联合各自为战,根本不能阻挡秦国的进攻战争中消极 防御,被動挨打以至一个个被秦国灭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