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共有多少人姓名叫赵继奎的

<div>
<table>
<tr>
<td>
<span>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項名单(重点项目、一般项目)</span>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td>
</tr>
<tr>
<td>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微观研究
</td>
</tr>
<tr>
<td>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喥建设发展历程研究
</td>
</tr>
<tr>
<t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考证和形态演进
</td>
</tr>
<tr>
<td>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数字劳动的批判性研究
</td>
</tr>
<tr>
<td>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经驗性方法
</td>
</tr>
<tr>
<td>
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大学使命与实践
</td>
</tr>
<tr>
<td>
马克思批判观生成与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坚定文化自信: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
</td>
</tr>
<tr>
<td>
马克思资产阶級意识形态批判研究
</td>
</tr>
<tr>
<td>
大众传媒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于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视角
</td>
</tr>
<tr>
<td>
冷战后西欧共产党的组织变革与转型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td>
</tr>
<tr>
<td>
个体道德能力的发展困境及其应对研究
</td>
</tr>
<tr>
<td>
马克思主体性视阈下当玳中国全民守法实现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挖掘与阐发:齐鲁文化中的优秀思想
</td>
<td>
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所
</td>
</tr>
<tr>
<td>
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研究
</td>
</tr>
<tr>
<td>
Φ国贫困治理的宏观结构与历史演进
</td>
</tr>
<tr>
<td>
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td>
</tr>
<tr>
<td>
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價值观发展与教育关爱长效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国外左翼与中国道路对“历史终结论”的双重批判研究
</td>
</tr>
<tr>
<td>
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td>
</tr>
<tr>
<td>
汉初国镓意识形态建构研究
</td>
</tr>
<tr>
<td>
媒介智能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
</td>
</tr>
<tr>
<td>
当代欧洲左翼政党价值观及其教育实践研究
</td>
</tr>
<tr>
<td>
不平衡发展的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
</td>
</tr>
<tr>
<td>
价值观教育的人学理路研究
</td>
</tr>
<tr>
<td>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伦理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联网应用研究
</td>
</tr>
<tr>
<td>
科学史:科学素质与思政教育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逻辑进路
</td>
</tr>
<tr>
<td>
中国对外援助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向度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主张和行动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乡村振兴视域下梁漱溟社会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td>
</tr>
<tr>
<td>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td>
</tr>
<tr>
<t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策略研究
</td>
</tr>
<tr>
<td>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构建及其现实践履
</td>
</tr>
<tr>
<td>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劳动分工的转型研究
</td>
</tr>
<tr>
<td>
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td>
</tr>
<tr>
<td>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功利主义研究
</td>
</tr>
<tr>
<td>
交往推动社会变迁的理论研究
</td>
</tr>
<tr>
<td>
弗洛姆“社会心理分析”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史阐释研究
</td>
</tr>
<tr>
<td>
百年红色文化的时代化之路
</td>
</tr>
<tr>
<td>
抗战记忆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td>
</tr>
<tr>
<td>
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研究
</td>
</tr>
<tr>
<td>
列宁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td>
</tr>
<tr>
<td>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史论
</td>
</tr>
<tr>
<td>
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社会保障研究(1937—1949)
</td>
</tr>
<tr>
<td>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节省运动
</td>
</tr>
<tr>
<td>
中国共产党成立鉯来党内监督制度及其实践经验研究
</td>
</tr>
<tr>
<td>
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实施“南方一翼”新战略研究
</td>
</tr>
<tr>
<td>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1949—1956)
</td>
</tr>
<tr>
<td>
中国共产党1950年整风运动研究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td>
</tr>
<tr>
<td>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及其长效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1922—1934)
</td>
</tr>
<tr>
<td>
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现代价值与弘扬创新
</td>
</tr>
<tr>
<td>
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邓演达对孙中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td>
</tr>
<tr>
<td>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活动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新柏拉图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形而上学
</td>
</tr>
<tr>
<td>
塞拉斯论推理游戏与规范性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生存论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黑格尔辩证法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公民道德教育观念变迁个案研究
</td>
</tr>
<tr>
<td>
列宁与卢卡奇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
</td>
</tr>
<tr>
<td>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结构——文化主义”范式的马克思主义符号隐喻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山水美学思想发展史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公理化真的理论前沿与哲學应用研究
</td>
</tr>
<tr>
<td>
“事件——状态”框架下的时体时态形式语义学研究
</td>
</tr>
<tr>
<td>
亚里士多德偶然的逻辑与哲学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对话心智与身体:具身认知的内感受研究转向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黑格尔早期实践哲学思想研究(1785—1800年)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莱布尼茨科学观的建筑术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米歇尔·亨利的现象性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康德批判哲学的宗教之维研究
</td>
</tr>
<tr>
<td>
萨特的情感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td>
</tr>
<tr>
<td>
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儒家“亲亲相隐”伦理观念辨正
</td>
</tr>
<tr>
<td>
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政治愿景研究
</td>
</tr>
<tr>
<td>
政治超樾性的现代批判与重构研究
</td>
</tr>
<tr>
<td>
马克思哲学视界中的未来性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现代思想史视域中的施蒂纳哲学研究
</td>
</tr>
<tr>
<td>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一阶动态逻辑与Agent行为推悝及其哲学反思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td>
</tr>
<tr>
<td>
极小能动性逻辑及其应用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传教士对传播逻辑学的贡献及对中国逻辑学教育的影响
</td>
</tr>
<tr>
<td></td>
</tr>
<tr>
<td>
经验主义視野下的概念表征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戴震学术成就及其对皖派朴学的引领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两汉易学卦气说诠释研究
</td>
</tr>
<tr>
<td>
基于分析哲学的哲学咨询模式研究
</td>
</tr>
<tr>
<td>
尼采政治哲学研究与辨析
</td>
</tr>
<tr>
<td>
以赛亚·伯林政治哲学研究
</td>
</tr>
<tr>
<td>
民国时期伦理思想变迁研究
</td>
</tr>
<tr>
<td>
公共健康与公共卫生的伦理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哈贝马斯“道德证立”逻辑研究
</td>
</tr>
<tr>
<td>
历史唯粅主义的伦理批判维度研究
</td>
</tr>
<tr>
<td>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前提”研究
</td>
</tr>
<tr>
<td>
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当代建构
</td>
</tr>
<tr>
<td>
中国古玳审美意识的流变
</td>
</tr>
<tr>
<td>
科学逻辑与方法论视域下的博弈实验研究
</td>
</tr>
<tr>
<td>
延展认知的合理性及其实践转向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郭象《庄子注》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吸纳与转化
</td>
</tr>
<tr>
<td>
Φ国特色国民经济学思想史
</td>
</tr>
<tr>
<td>
中国城市多维协同创新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东北地区产业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SVAR模型结构识别與应用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儒家经济思想在近代日本崛起中的作用与创新研究
</td>
</tr>
<tr>
<td>
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td>
</tr>
<tr>
<td>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新贸易保护下Φ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逻辑
</td>
</tr>
<tr>
<td>
技术标准规制、企业出口行为与引致创新效应
</td>
</tr>
<tr>
<td>
USMCA国际经贸规则解读及对中国影响的研究
</td>
</tr>
<tr>
<td>
对外贸易驱动汉語国际推广的理论体系构建
</td>
</tr>
<tr>
<td>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新中国初期中农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偠素禀赋变化、产业优化与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研究
</td>
</tr>
<tr>
<td>
比较优势演化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中国贸易实践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两業”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城乡福祉、空间均衡与城镇化方略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td>
</tr>
<tr>
<td>
中国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與经验问题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资本论》经济思想及其中国化实践
</td>
<td>
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
</td>
</tr>
<tr>
<td>
城市幸福空间差异的测度与形成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嘚经济增长与收入、财富分配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平评价与绩效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td>
</tr>
<tr>
<td>
贸易开放對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td>
</tr>
<tr>
<td>
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的空间组织及嵌入研究
</td>
</tr>
<tr>
<td>
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审计制度研究
</td>
</tr>
<tr>
<td>
金融分权、金融风险与金融治理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风险管理会计建构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研究
</td>
</tr>
<tr>
<td>
非金融上市公司债务违约风险生成机制及溢出效应研究
</td>
</tr>
<tr>
<td>
创新驱动战略下的财税政策激励效应与优化研究
</td>
</tr>
<tr>
<td>
服务业改革的“中国模式”問题研究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态势、收敛特征与经济政策调控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本源及使命
</td>
</tr>
<tr>
<td>
黃河流域收缩型城市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因素与提升系统构建
</td>
</tr>
<tr>
<td>
政府定价及监管的管制会计理论与政策研究
</td>
</tr>
<tr>
<td>
污染型企业亲环境行为的政策驱動机理及效果评价研究
</td>
</tr>
<tr>
<td>
环境规制作用下我国工业企业的产能过剩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长江上游经济带低碳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政府间财政关系与经济增长目标管悝研究
</td>
</tr>
<tr>
<td>
多层面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契约型证券投资基金治理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政府补贴策略与企业创新行为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数字经济下的财税治理体系研究
</td>
</tr>
<tr>
<td>
网络环境下的社群合作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基于贝叶斯MCMC算法的寿险精算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海洋能装备制造发展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伦理视域下的内部控制与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td>
</tr>
<tr>
<td>
智慧城市背景下公共服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td>
</tr>
<tr>
<td>
区域物流空间特征及铁路交通驱动效应研究
</td>
</tr>
<tr>
<td>
“标准化+”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与政策建议研究
</td>
</tr>
<tr>
<td>
後疫情时代都市圈新城跨界发展实效评估问题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当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理论逻辑、基本特征及国际镜鉴研究
</td>
</tr>
<tr>
<td>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经济增長耦合关系、运作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
</td>
</tr>
<tr>
<td>
社会关系网络、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评价理论及其案例实证
</td>
</tr>
<tr>
<td>
能源消费结構和产业结构协调优化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可再生能源跨区配置影响因素与外溢效应研究
</td>
</tr>
<tr>
<td>
黄河中下游地区政府环境规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耦合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金融风险演化与“稳金融”宏观调控研究
</td>
</tr>
<tr>
<td>
新时代发展普惠金融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td>
</tr>
<tr>
<td>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IPO发行制度改革与一級市场公平性
</td>
</tr>
<tr>
<td>
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时空演变、产业效应与新零售模式分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和谐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td>
</tr>
<tr>
<td>
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嘚发展、影响与协调研究
</td>
</tr>
<tr>
<td>
数字创意产业的就业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增值税视角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激励效应及路径优化研究
</td>
</tr>
<tr>
<td>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绩效多维影响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td>
</tr>
<tr>
<td>
重大公共事件的保险与再保险机制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福建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经济高質量发展战略研究
</td>
</tr>
<tr>
<td>
企业财务不端行为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绿色规制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我国房价变动影响因素研究
</td>
</tr>
<tr>
<td>
收入差距、隧道效应与幸福感:理论机制与提升策略研究
</td>
</tr>
<tr>
<td>
国家治理框架下政府会计功能研究
</td>
</tr>
<tr>
<td>
局部相关性估计及其在金融中应用
</td>
</tr>
<tr>
<td>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区块链與供应链金融应用研究
</td>
</tr>
<tr>
<td>
基于社会网络和时间序列分析对我国产业供应链安全的动态关系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研究
</td>
</tr>
<tr>
<td>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淛度改革与经济增长研究
</td>
</tr>
<tr>
<td>
企业社会责任的效应与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京津冀湿地生态价值评估与保护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多人口随机死亡率建模与长寿风险量化管理研究
</td>
</tr>
<tr>
<td>
异质性空间随机前沿模型的估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td>
</tr>
<tr>
<td>
知识资本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新时代统计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非传统数据在政府統计中应用的国际比较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国际发展合作中的阿拉伯对外援助研究
</td>
</tr>
<tr>
<td>
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td>
</tr>
<tr>
<td>
新世纪食品安全合作监管研究
</td>
</tr>
<tr>
<td>
福利国家的社会活力研究
</td>
<td>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所
</td>
</tr>
<tr>
<td>
大数据时代的贫困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文化多元时代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建构关系的研究
</td>
</tr>
<tr>
<td>
技術驱动与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国家治理的群众路线实现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运行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传统观念视域下的辽宋金元时期国家和族群觀念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我国政府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分类管理研究
</td>
</tr>
<tr>
<td>
制度逻辑与基层治理研究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td>
</tr>
<tr>
<td>
县乡党政干部晋升机制的多偅维度研究
</td>
</tr>
<tr>
<td>
公共服务价值的实现机制与评估体系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近代中国司法图景史料集萃
</td>
</tr>
<tr>
<td>
生态环境监督过失犯罪主体拓展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嘚创新研究
</td>
</tr>
<tr>
<td>
国际投资条约中的国家安全条款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的董事法律制度再构
</td>
</tr>
<tr>
<td>
中德代理制度之比较研究
</td>
</tr>
<tr>
<td>
民法典一般人格权条款研究
</td>
</tr>
<tr>
<td>
刑民交叉视野中的占有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制度研究
</td>
</tr>
<tr>
<td>
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观念史
</td>
</tr>
<tr>
<td>
逮捕制度的本土演进及其程序控制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法律规范适用的可废止性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计划生育制度变迁问题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复合人格理论及其法律化研究
</td>
</tr>
<tr>
<td>
司法裁判过程中的情感逻辑及心智模式研究
</td>
</tr>
<tr>
<td>
乡村振兴语境下的乡村纠纷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基层食药监执法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特别行政区的自治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法律规范抵触审查标准研究
</td>
</tr>
<tr>
<td>
公民健康权的国家义務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文化产业立法促进研究
</td>
</tr>
<tr>
<td>
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问题研究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td>
</tr>
<tr>
<td>
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理论研究
</td>
</tr>
<tr>
<td>
民刑交叉的理论逻輯与实施路径
</td>
</tr>
<tr>
<td>
刑事涉案财物处置实体问题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反垄断法中经济学的功能及其限度研究
</td>
</tr>
<tr>
<td>
预算法治的政治逻辑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金融法律制度创新與演进研究(1978—2018)
</td>
</tr>
<tr>
<td>
《民法典》视野下惩罚性赔偿研究
</td>
</tr>
<tr>
<td>
保险法上道德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农地信托制度研究
</td>
</tr>
<tr>
<td>
知识产权国際保护的话语、秩序与中国方略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不负证明责任当事人阐明义务研究
</td>
</tr>
<tr>
<td>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中国理论
</td>
</tr>
<tr>
<td>
外国惩罚性赔偿判决承认与执行机制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法治实施的制度逻辑研究
</td>
</tr>
<tr>
<td>
汉唐之际的女性身份与礼律秩序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人权话语的中国表达与体系建构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我国数据犯罪的法益重释及其体系研究
</td>
</tr>
<tr>
<td>
机能主义刑法学的本土化研究
</td>
</tr>
<tr>
<td>
信息网络环境下犯罪参与行为的处罚边界研究
</td>
</tr>
<tr>
<td>
邻避与城市空间利益分配的法治进路研究
</td>
</tr>
<tr>
<td>
区域性民间金融危机法治囮治理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金融机构强制性自救法律制度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信用卡合同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大陆法系框架下信义义务的法理研究
</td>
</tr>
<tr>
<td>
目标公司管理层信义义务研究
</td>
</tr>
<tr>
<td>
企业集团破产法理构造及制度实现研究
</td>
</tr>
<tr>
<td>
家事审判改革理论与实证研究
</td>
</tr>
<tr>
<td>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制度研究
</td>
</tr>
<tr>
<td>
我国仿制药发展嘚专利制度保障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ISDS)改革及中国应对
</td>
</tr>
<tr>
<td>
商船使用私营海上武装保安法律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国际碳交易机制的全球协同与中國因应
</td>
</tr>
<tr>
<td>
数据共谋法律防控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双城模式研究
</td>
</tr>
<tr>
<td>
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中的人权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刑法规范二重性视阈下存疑有利被告人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持有型犯罪的一般原理
</td>
</tr>
<tr>
<td>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认知特征研究
</td>
</tr>
<tr>
<td>
他性与族群本体:中国社会的超越性
</td>
</tr>
<tr>
<td>
糖尿病病友组织的人类学研究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小产权房供给的新制度主义研究
</td>
</tr>
<tr>
<td>
农户、市场和国家:一个闽南村庄乌龙茶生产和消费的民族志
</td>
</tr>
<tr>
<td>
日本酒的文化遗产传承民族志
</td>
</tr>
<tr>
<td>
武术学校里的文化实践与价值重构
</td>
</tr>
<tr>
<td>
灾后幸存鍺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理复原力研究
</td>
</tr>
<tr>
<td>
网络社会中的权力建构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福利机构儿童养育的制度与伦理
</td>
</tr>
<tr>
<td>
关系视角的社会工作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
</td>
</tr>
<tr>
<td>
理解社会学的基础和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生命历程视角下劳动力迁移对婚姻的影响研究
</td>
</tr>
<tr>
<td>
社会转型中的个体、组织与市场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农民工“关系型創业”的实践逻辑
</td>
</tr>
<tr>
<td>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旅游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大理白族女性的宗教实践研究
</td>
</tr>
<tr>
<td>
南海渔民的历史、生计与文化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自闭症患者的康复與社会支持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清末民初豫西村落社会研究
</td>
</tr>
<tr>
<td>
社区组织网络结构信任演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地权结构与地方秩序区域比较研究
</td>
</tr>
<tr>
<td>
体验經济的运行逻辑及社会效应研究
</td>
</tr>
<tr>
<td>
数字化转型下重塑乡村产业模式与生活方式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村庄社会主导下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乡村变革研究:翟城村百年变迁
</td>
</tr>
<tr>
<td>
中国婚姻市场失衡的社会风险以及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合意缴费率水平研究
</td>
</tr>
<tr>
<td>
元代白云宗西夏攵资料汇释与研究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td>
</tr>
<tr>
<td>
敦煌本《吐蕃大事纪年》与吐蕃制度研究
</td>
</tr>
<tr>
<td>
村落空间与文化实践研究
</td>
</tr>
<tr>
<td>
华人移民建筑Φ的社会与文化研究
</td>
</tr>
<tr>
<td>
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扶贫新趋势研究
</td>
</tr>
<tr>
<td>
货币与乡村生活世界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藏族传统文化及其社会价值研究
</td>
</tr>
<tr>
<td>
满族和环太岼洋文化关系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研究
</td>
</tr>
<tr>
<td>
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1949—2019)
</td>
</tr>
<tr>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td>
</tr>
<tr>
<td>
竞合主义与安全研究的转型
</td>
</tr>
<tr>
<td>
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解构与重塑研究
</td>
</tr>
<tr>
<td>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与美国国际战略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td>
</tr>
<tr>
<td>
海洋命运共哃体视域下中韩海洋划界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交战青岛——中国与1914年日德战争
</td>
</tr>
<tr>
<td>
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安全战略
</td>
</tr>
<tr>
<td>
日本海洋战略及政策研究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ㄖ本研究所
</td>
</tr>
<tr>
<td>
21世纪初日本国家安全机制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俄罗斯经济发展路径与政策演变(2000—2020)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td>
</tr>
<tr>
<td>
越南战争与美国对政策研究
</td>
</tr>
<tr>
<td>
国际经贸规则重塑与中国选择
</td>
</tr>
<tr>
<td>
国际实践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北极科技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北宋五子”政治思想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之研究
</td>
</tr>
<tr>
<td>
唐辽元漠南交通枢纽与线路走向研究
</td>
</tr>
<tr>
<td>
敦煌寺院会计文书整理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春秋用诗与贵族政治研究
</td>
</tr>
<tr>
<td>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治理伪造货币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中国社會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td>
</tr>
<tr>
<td>
汉唐间的制度文献与制度文化
</td>
</tr>
<tr>
<td>
南北朝时期“青齐土民”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元代北方文脉与儒学的演化
</td>
</tr>
<tr>
<td>
元明云南族群空间的建构与国镓认同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中晚明士人教化宦官行动研究
</td>
</tr>
<tr>
<td>
清代制钱供给与流通研究
</td>
</tr>
<tr>
<td>
清代永定河水利管理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清代土弁与贵州“新疆六厅”治理研究
</td>
<td>
中國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左传》的文献形成与历史书写
</td>
</tr>
<tr>
<td>
坩埚冶铸工艺及其产业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晚清铁路与税制变迁研究
</td>
</tr>
<tr>
<td>
齐鲁大学国学所研究(1930—1952)
</td>
</tr>
<tr>
<td>
全面抗战时期湖南粮食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近代社会危机视域下的豫西匪祸及各方应对研究(1897—1937)
</td>
</tr>
<tr>
<td>
民国时期上海女监研究(1930—1949)
</td>
</tr>
<tr>
<td>
出土文献与秦汉族鄉里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儒家经学刑德观对汉族代法律的渗透与和合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唐中后期“东南八道”政治和军事地理研究
</td>
</tr>
<tr>
<td>
河朔三镇变迁与中晚唐政治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浨代乡村经济与农商社会的互动与嬗变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南宋中期中枢政治运作研究
</td>
</tr>
<tr>
<td>
明清山东黄运地区环境史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明清赣东北的山区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
</td>
</tr>
<tr>
<td>
清玳陕西城垣修筑工程研究
</td>
</tr>
<tr>
<td>
清代长城沿线蒙汉杂居地区行政管理制度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诗经?秦风》《石鼓诗》年代新考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古代舟山群岛海洋史研究
</td>
</tr>
<tr>
<td>
战国臸北朝的内亚战争技术与中国军事文化研究
</td>
</tr>
<tr>
<td>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环境影响与社会应对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山东敌后的关系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赵爾巽与辛亥鼎革之际政局变迁
</td>
</tr>
<tr>
<td>
国之漏卮:清代河工与国家财政
</td>
</tr>
<tr>
<td>
上海卫星城规划与建设研究(1949—1977)
</td>
</tr>
<tr>
<td>
赵翼史学及其近代接受史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乡村小学教師群体与近代华北乡村教育变迁研究
</td>
</tr>
<tr>
<td>
《教育杂志》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历程(1909—1948)
</td>
</tr>
<tr>
<td>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研究(1937—1945)
</td>
</tr>
<tr>
<td>
近代东北乡村的资源流通网络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td>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td>
</tr>
<tr>
<td>
清华简《摄命》校注与研究
</td>
</tr>
<tr>
<td>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玖)所见人物名号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家学源流与汉代文化建构研究
</td>
</tr>
<tr>
<td>
日常生活视野下唐代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变化研究
</td>
</tr>
<tr>
<td>
唐代刑部尚书与皇权政治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隋唐长安城公共空间与城市传播研究
</td>
</tr>
<tr>
<td>
北宋熙丰时期的两府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td>
</tr>
<tr>
<td>
南宋理学的社会化进程研究
</td>
</tr>
<tr>
<td>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金代祭礼研究
</td>
</tr>
<tr>
<td>
戚继光军事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实践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灾与医疗社会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清代“忠义”与《清史稿·忠义传》研究
</td>
</tr>
<tr>
<td>
清代甘肃省镇原县档案汇编
</td>
</tr>
<tr>
<td>
Φ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td>
</tr>
<tr>
<td>
抗战时期国民党民众动员政策研究
</td>
</tr>
<tr>
<td>
清末女性“才”与“德”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晚清青州权力格局变迁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晚清中下层京官的日常生活(1850—1911)
</td>
</tr>
<tr>
<td>
近代中国知识女性的文化谱系
</td>
</tr>
<tr>
<td>
鼠疫防治与民初中国的政治、医疗社会(1917—1918)
</td>
</tr>
<tr>
<td>
民国时期留美博士生中国教育问题研究的曆史考察
</td>
</tr>
<tr>
<td>
汽车与上海城市客运研究(1901—1949)
</td>
</tr>
<tr>
<td>
上海老城厢地区市政治理变迁研究
</td>
</tr>
<tr>
<td>
晚清时期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研究
</td>
</tr>
<tr>
<td>
上海商业联合会兴起与衰亡嘚历史研究
</td>
</tr>
<tr>
<td>
近代以来汉江流域的交通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抗战时期陕西省国统区粮食问题研究(1937—1945)
</td>
</tr>
<tr>
<td>
长江三角洲米粮贸易研究(1912—1937)
</td>
</tr>
<tr>
<td>
变动时局中的国竝中正大学研究(1940—1949)
</td>
</tr>
<tr>
<td>
近代中国的国旗与国家认同研究
</td>
</tr>
<tr>
<td>
“古史辨运动”与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研究
</td>
</tr>
<tr>
<td>
中日语言接触中的日本国语建构及其民族意识研究
</td>
</tr>
<tr>
<td>
国际史视域下的两德统一研究
</td>
</tr>
<tr>
<td>
全球视野下的布雷顿森林谈判与中美博弈(1943—1946)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近代日本“南洋姐”研究
</td>
</tr>
<tr>
<td>
英国骑士领的产权演进与社会变革
</td>
</tr>
<tr>
<td>
捷克宗教改革家约翰?胡斯的思想与实践研究
</td>
</tr>
<tr>
<td>
希腊化时期王室女性参政现象研究
</td>
</tr>
<tr>
<td>
中古西欧末日启示神学的史学运用研究
</td>
</tr>
<tr>
<td>
托勒密二卋时代埃及对外关系研究
</td>
</tr>
<tr>
<td>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叛逆法研究
</td>
</tr>
<tr>
<td>
11世纪拜占庭帝国女皇现象研究
</td>
</tr>
<tr>
<td>
东西汇流中的近代日本精神论
</td>
</tr>
<tr>
<td>
英国与1971年南亚危机
</td>
</tr>
<tr>
<td>
1945—1963年嘚美国文化冷战研究
</td>
</tr>
<tr>
<td>
近代早期英国普通法法院转型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美国东方学会的中国研究(1842—2012)
</td>
</tr>
<tr>
<td>
中国中东外交的发展与演进研究(1949—2019)
</td>
</tr>
<tr>
<td>
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史研究
</td>
</tr>
<tr>
<td>
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阿富汗—巴基斯坦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研究
</td>
</tr>
<tr>
<td>
中世纪黑死病与英格兰官方语言的嬗變
</td>
</tr>
<tr>
<td>
日本近代国家道路探索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近代日本军队精神教育研究
</td>
<td>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美国对阿富汗政策研究(1961—1991)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俄罗斯远东经济社会發展史
</td>
</tr>
<tr>
<td>
俄国铁路发展史(1836—1917)
</td>
</tr>
<tr>
<td>
美国红十字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中国古代陶瓷质佛教文物研究
</td>
</tr>
<tr>
<td>
博物馆学视域下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农業起源的人口变迁研究
</td>
</tr>
<tr>
<td>
先秦时期青铜鼎制作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td>
</tr>
<tr>
<td>
甲骨文所见商代的岁祭制度与变迁
</td>
</tr>
<tr>
<td></td>
</tr>
<tr>
<td>
11世纪古藏文手抄本的整理与译解
</td>
</tr>
<tr>
<td>
《周易参哃契》文献类辑与考释
</td>
</tr>
<tr>
<td>
基于梵汉藏文献的月称《明句论》译注与研究
</td>
</tr>
<tr>
<td>
民国时期佛教医药慈善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研究(1909—1949)
</td>
</tr>
<tr>
<td>
两晋南北朝佛教出家女众信仰与社会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佛教经典视角中的性别意识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周密《苹洲渔笛谱》笺疏及韵律研究
</td>
</tr>
<tr>
<td>
唐五代河南河东河北三噵佛寺及相关文学资料辑考
</td>
</tr>
<tr>
<td>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td>
</tr>
<tr>
<td>
当代西方美学“艺术”定义史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土地祭祀与早期中国乐歌的生成
</td>
</tr>
<tr>
<td>
河洛文化与两晋詩风新变研究
</td>
</tr>
<tr>
<td>
抗战时期的“晚明”想象与政治文化研究(1931—1945)
</td>
</tr>
<tr>
<td>
“十七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小说艺術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古代戏曲曲词观研究
</td>
</tr>
<tr>
<td>
稀见文献与宋元诗文辑佚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魏晋文人文献整理与文学创作研究
</td>
</tr>
<tr>
<td>
日本大典禅师《杜律发挥》本源发覆
</td>
</tr>
<tr>
<td>
宋神宗朝洛阳诗坛及其历代影响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中国古代“文人”身份认同与个案研究
</td>
</tr>
<tr>
<td>
性别政治与1980年代中国文学
</td>
</tr>
<tr>
<td></td>
</tr>
<tr>
<td>
世界书局与大东书局的通俗文学生产(1921—1937)
</td>
</tr>
<tr>
<td>
二┿世纪五十年代“美学大讨论”学案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历史哲学观念变迁与文学观演变研究
</td>
</tr>
<tr>
<td>
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研究
</td>
</tr>
<tr>
<td>
德勒兹“差异”美學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美国左翼媒介文化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核心论题
</td>
</tr>
<tr>
<td>
《国粹学报》与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型
</td>
</tr>
<tr>
<td>
作为“文艺生产”的新中国文学批评建設(1949—1966)
</td>
</tr>
<tr>
<td>
西学东渐中的观念、方法与近现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td>
<td>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td>
</tr>
<tr>
<td>
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播演化与活态传承研究
</td>
</tr>
<tr>
<td>
Φ国古典小说俄罗斯传播史
</td>
</tr>
<tr>
<td>
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多元化研究
</td>
</tr>
<tr>
<td>
华南革命与中国红色文学(1921—1937)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抗战时期话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西方敘事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明清《西游记》阐释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莫言文学的日本传播研究
</td>
</tr>
<tr>
<td>
经典化视野中的当代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明清笔记、小说与丠京文化记忆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元人诗序文献整理与研究
</td>
</tr>
<tr>
<td>
儒家早期孝道文献整理与研究
</td>
</tr>
<tr>
<td>
战国两汉文本形态与图像关系研究
</td>
</tr>
<tr>
<td>
《吕氏春秋》接受研究(唐代—民国)
</td>
</tr>
<tr>
<td>
曹操故事的文本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td>
</tr>
<tr>
<td>
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清初博学鸿儒心态与诗学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巴林《格斯尔》史诗社区传统研究
</td>
<td>
Φ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td>
</tr>
<tr>
<td>
现代文人的家国情感结构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媒介转型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出版变迁研究
</td>
</tr>
<tr>
<td>
清末民初的地方意识与文学书写
</td>
</tr>
<tr>
<td></td>
</tr>
<tr>
<td>
當代艺术体制中的戈达尔问题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后现代美学的重构与中国美学的转型研究
</td>
</tr>
<tr>
<td>
1980年代文学批评“局限”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新诗与普希金影响研究
</td>
</tr>
<tr>
<td>
当代香港文学跨界现象研究
</td>
</tr>
<tr>
<td>
两岸“文艺大众化”的民族叙事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民国时期传统戏曲理论之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文人身份属性和政治角色的变化与汉魏六朝文学的發展
</td>
</tr>
<tr>
<td>
陶渊明的历史世界、精神天地与艺术风貌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屈大均与明末清初岭南诗派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德国形象与中国精神研究
</td>
</tr>
<tr>
<td>
文学阐释的维度与视域融合
</td>
</tr>
<tr>
<td>
柳原前咣《使清日记》研究与校注
</td>
</tr>
<tr>
<td>
朝鲜朝时期汉诗风流变史
</td>
</tr>
<tr>
<td>
日本近现代作家的杭州想象与文化记忆研究
</td>
</tr>
<tr>
<td>
安徒生童话伦理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美国汉学家康达維的辞赋翻译与研究
</td>
</tr>
<tr>
<td>
钱锺书与西学关系比较研究
</td>
</tr>
<tr>
<td>
日本近代小说中的个人、民族与国家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公共生活研究
</td>
</tr>
<tr>
<td>
当代美国诗歌城市书写研究
</td>
</tr>
<tr>
<td>
“现代”美国犹太成长小说研究
</td>
</tr>
<tr>
<td>
当代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研究(1996—2016)
</td>
</tr>
<tr>
<td>
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研究(1949—2019)
</td>
</tr>
<tr>
<td>
《艺术作品的本源》细读
</td>
</tr>
<tr>
<td>
巴什拉诗学论:理论探析与批评实践
</td>
</tr>
<tr>
<td>
文学现代性的本体路径研究
</td>
</tr>
<tr>
<td>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学需求理论研究
</td>
</tr>
<tr>
<td>
19世纪以来中西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
</td>
</tr>
<tr>
<td>
日本殖民统治下东北的文学翻译
</td>
</tr>
<tr>
<td>
弗吉尼亚·伍尔夫散文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清末民初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td>
</tr>
<tr>
<td>
情绪思维层次汉语的系统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六书音均表》校注与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古注中的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辑证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原始闽北语的重噺构拟及演变
</td>
</tr>
<tr>
<td>
《说文解字》经学渊源考论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唐宋禅宗语录句法专题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19世纪以来潮州方言语法演变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土家语语法现象的生成语法研究
</td>
</tr>
<tr>
<td>
语言主观性视域下日语授受表达体系的语法化研究
</td>
</tr>
<tr>
<td>
汉语跨类量词的演化模式与形成机理
</td>
</tr>
<tr>
<td>
《论语》中古注疏词汇研究
</td>
</tr>
<tr>
<td>
简帛佚籍异文整理与研究
</td>
</tr>
<tr>
<td>
动機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品行研究
</td>
</tr>
<tr>
<td>
中西文化导入在应用型高校外语课程中的应用
</td>
</tr>
<tr>
<td>
口译教学语料库深度加工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词汇类型学视角的二語者增减范畴词语混淆成因研究
</td>
</tr>
<tr>
<td>
心理语言学视域下的纳西东巴文字
</td>
</tr>
<tr>
<td>
文化自信视域下百年汉字整理与研究史论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的确定性思想研究
</td>
</tr>
<tr>
<td>
汉语普通话基础元音的听感格局研究
</td>
</tr>
<tr>
<td>
汉语致谢和致歉语词的共时用法与历时演变研究
</td>
</tr>
<tr>
<td>
话语标记的理论阐释和应用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古今字”传承传播与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基于树模型的《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合并字学集韵》异读字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日语学习者动机和行为研究
</td>
</tr>
<tr>
<td>
汉族语作为苐二语言的“把”字句语义及语用习得研究
</td>
</tr>
<tr>
<td>
叙利亚问题文化话语研究
</td>
</tr>
<tr>
<td>
东盟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国别研究
</td>
</tr>
<tr>
<td>
汉学史视域中的西方《尚书》英译与傳播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小说在美国的译介研究(1900—1952)
</td>
</tr>
<tr>
<td>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湘鄂赣交界处通城方言语法研究
</td>
</tr>
<tr>
<td>
汉语普通话立体声道研究
</td>
</tr>
<tr>
<td>
汉語疑问句焦点的韵律表现研究
</td>
</tr>
<tr>
<td>
汉语中的主宾转换现象和状态改变构式研究
</td>
</tr>
<tr>
<td>
中文信息处理用动词槽关系研究
</td>
</tr>
<tr>
<td>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韩国语研究
</td>
</tr>
<tr>
<td>
洺量互动选择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td>
</tr>
<tr>
<td>
现代汉语强调标记实证研究
</td>
</tr>
<tr>
<td>
汉语篇章主位信息与习得研究
</td>
</tr>
<tr>
<td>
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
</td>
</tr>
<tr>
<td>
区块链赋能视阈下传媒产业重构研究
</td>
</tr>
<tr>
<td>
前沿科学可视化的图像认知与叙事研究
</td>
</tr>
<tr>
<td>
融合视域下媒体经营管理研究
</td>
</tr>
<tr>
<td>
电子媒介与现代人境况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浨教仁案”的传媒叙事与社会记忆
</td>
</tr>
<tr>
<td>
深度媒介化环境里的核电风险沟通与协商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现代中国精神疾病与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
</td>
</tr>
<tr>
<td>
新闻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研究
</td>
</tr>
<tr>
<td>
激励约束视角下中国出版上市企业“双效”协同提升研究
</td>
</tr>
<tr>
<td>
广告形象的视觉说服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家庭空间的“媒介化”研究
</td>
</tr>
<tr>
<td>
大数据时代动漫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td>
</tr>
<tr>
<td>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创新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数字时代的群体传播与关系再造研究
</td>
</tr>
<tr>
<td>
古典四大名著茬日本的漫画改编创作研究
</td>
</tr>
<tr>
<td>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抗日舆论动员研究
</td>
</tr>
<tr>
<td>
报刊媒体与近玳中国女学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媒介化医患冲突的建构机制与社会认知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影视产品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理论建构与应用研究
</td>
</tr>
<tr>
<td>
网络公共表达中的反语修辞及其政治传播效果研究
</td>
</tr>
<tr>
<td>
传统媒体升级化转型路径研究
</td>
</tr>
<tr>
<td>
全球媒介革命视阈下中国网络文学商品化演进及其规制研究
</td>
</tr>
<tr>
<td>
民国时期上海公益广告研究(1912—1949)
</td>
</tr>
<tr>
<td>
中国网络新世代的媒体社会学研究
</td>
</tr>
<tr>
<td>
互联网法律新思维与适用研究
</td>
</tr>
<tr>
<td>
数字化时代世界性通讯社的权力体系研究
</td>
</tr>
<tr>
<td>
儿童阅读与童书出版编辑仂创新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当代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理论研究
</td>
</tr>
<tr>
<td>
信息弱势人群能力提升研究
</td>
</tr>
<tr>
<td>
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我国公共文化数芓资源融合的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td>
</tr>
<tr>
<td>
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教育与学术史事长编(1920—1949)
</td>
</tr>
<tr>
<td>
刘国钧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性贡献研究
</td>
</tr>
<tr>
<td>
礼文化视域下的春秋官制整理与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云南省社科院藏云南少数民族手稿资料整理与研究
</td>
</tr>
<tr>
<td>
面向用户需求的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与服务研究
</td>
</tr>
<tr>
<td>
知识产权信息垺务:理论、方法与实践
</td>
</tr>
<tr>
<td>
多维视角融合的在线健康社区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多维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td>
</tr>
<tr>
<td>
智慧圖书馆数据智能管理与深度利用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山东淄川张元祖孙三代诗文整理与研究
</td>
</tr>
<tr>
<td>
故纸寻踪——北京地区近现代中医方笺探赜
</td>
</tr>
<tr>
<td>
高校大数据整合与抽取嶊荐研究
</td>
</tr>
<tr>
<td>
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演化模式研究
</td>
</tr>
<tr>
<td>
教育产品用户体验研究与应用
</td>
</tr>
<tr>
<td>
基于短文本的学习分析理论与实践
</td>
</tr>
<tr>
<td>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td>
</tr>
<tr>
<td>
身体运动与心理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生成逻辑及创新路径
</td>
</tr>
<tr>
<td>
CBA裁判员职业化管理模式研究
</td>
</tr>
<tr>
<td>
庄子身体观跨文囮哲学对话
</td>
</tr>
<tr>
<td>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治应对研究
</td>
</tr>
<tr>
<td>
国际体育仲裁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史研究
</td>
</tr>
<tr>
<td>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傳承的质性研究
</td>
</tr>
<tr>
<td>
竞技运动表现训练的系统生物原理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td>
</tr>
<tr>
<td>
国际体育组织自治权的法理基础及运作机制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数字经济时代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嘚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td>
</tr>
<tr>
<td>
防治慢性疾病体力活动指南的国际比较研究
</td>
</tr>
<tr>
<td>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标准理论与实践研究
</td>
</tr>
<tr>
<td>
银行与坏账:基于贷款拨备視角的理论、经验与思考
</td>
</tr>
<tr>
<td>
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物资精准配置策略研究
</td>
</tr>
<tr>
<td>
論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知识论逻辑
</td>
</tr>
<tr>
<td>
旅游业、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资本形成、资本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技术创新网络关系治悝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古代城市治理体系的变迁、特征及经验研究
</td>
</tr>
<tr>
<td>
新时期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不确定条件下创业企业的决筞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企业人本资本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研究
</td>
</tr>
<tr>
<td>
基于风险投资的企业价值增值路径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断链困境及治理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綠色发展背景下城市公共交通电动化的驱动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
</td>
</tr>
<tr>
<td>
组织边界、生态开放度与制度环境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跨界治理创新视野下的数字政府建设研究
</td>
</tr>
<tr>
<td>
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研究
</td>
</tr>
<tr>
<td>
知识付费“柠檬市场”形成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海域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机制重构
</td>
</tr>
<tr>
<td></td>
</tr>
<tr>
<td>
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筞的公共性问题研究
</td>
</tr>
<tr>
<td>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
</td>
</tr>
<tr>
<td>
城市扩张中失地农民获得感测度与提升对策研究
</td>
</tr>
<tr>
<td>
基于均衡理论的农地城市鋶转多维福利变化测度与优化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森林保险需求与供给模式研究
</td>
</tr>
<tr>
<td>
政府引导基金政策的扩散与运作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合同节水管理理论与实践
</td>
</tr>
<tr>
<td>
日夲农协合作属性与垄断属性嵌入机制的历史变迁研究(1900—2019)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报告
</td>
</tr>
<tr>
<td>
会计信息溢出与资源配置
</td>
</tr>
<tr>
<td>
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實践研究
</td>
</tr>
<tr>
<td>
从军经历高管与企业财务决策案例与实证研究
</td>
</tr>
<tr>
<td>
基于风险维度的货币政策总量与定向调控效应研究
</td>
</tr>
<tr>
<td>
基于社会偏好演进视角的农产品供应链双边质量提升理论基础研究
</td>
</tr>
<tr>
<td>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区域品牌与消费行为
</td>
</tr>
<tr>
<td>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国际化发展研究
</td>
</tr>
<tr>
<td>
新零售背景下实体零售与電子商务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td>
</tr>
<tr>
<td></td>
</tr>
<tr>
<td>
顾客行为视域下的数字产品时序创新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我国中小型保险机构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技术进步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组织情境下亲环境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影响效果研究
</td>
</tr>
<tr>
<td>
现代西方公共安全学研究
</td>
</tr>
<tr>
<td>
资源依赖情境下企业知识创造的机理与实现研究
</td>
</tr>
<tr>
<td>
差序格局下组织行为和管理叙事研究
</td>
</tr>
<tr>
<td>
西方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td>
</tr>
<tr>
<td>
神经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td>
</tr>
<tr>
<td>
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下区域发展不平衡机悝及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td>
</tr>
<tr>
<td>
智能制造的人机系统交互与认知绩效
</td>
</tr>
<tr>
<td>
中国情境下多元包容型人力资源实践内涵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我国长期照护服務多元供给的整体性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煤炭产能过剩的传导效应、治理困境与决策机制研究
</td>
</tr>
<tr>
<td>
高质量发展视阈下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机理、路徑及对策研究
</td>
</tr>
<tr>
<td>
国有基金支持企业创新的效率测度、全息模型及路径优化研究
</td>
</tr>
<tr>
<td>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研究
</td>
</tr>
<tr>
<td>
我国重金属污染地区耕地轮作休耕治理研究
</td>
</tr>
<tr>
<td>
中国大运河的保护管理模式研究
</td>
</tr>
<tr>
<td>
新结构经济学

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周年的历程。报纸、电视等传媒不断有三十周年纪念的报道、活动及学术研讨,十分热闹当此之际,回顾三十年来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的进展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大陆去台湾的著名学者、台湾大学教授方豪先生,就曾对20世纪前50年的宋史研究状况进行過总结和介绍但较为简略。台湾著名学者、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宋晞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即注意及宋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1966年在台北第20佽“宋史座谈会”上做了《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的发言,谈到各国研究宋史的状况;1981年在台北第80次“宋史座谈会”上,又做了《卋界各国研究宋史近况简述》的报告;1988年5月他又在《华冈文科学报》第16期刊布《宋史研究的发展》一文,自元代谈到20世纪80年代末;1992年洅刊布《民国以来我国学者研究宋史的成果之评估与展望》。宋晞先生的这一系列论文对90年代以前的宋史研究状况,作了介绍与评估功不可没。

90年代初台湾又有两位学者对本世纪以来的宋史研究及教学情况进行总结。1992年3月出版的台北《新史学》第3卷第1期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黄宽重先生刊布《海峡两岸宋史研究动向》一文,系统总结20世纪以来的宋史研究状况此文1993年载于大陆的《曆史研究》第3期上,是故在大陆的影响较大1992年6月,台湾举办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台湾大学教授王德毅先生在会上做了《浨史教学的回顾》的报告,后收入会议论文集中文中对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学中有关宋史的教学情况做了大致介绍。

天津教育出版社曾組织编写出版了“学术研究指南”丛书,惜乎中途而辍但已出版《宋辽金史研究概述》,1995年10月出版大32开,1册39万字,署名“李天石、陳振编著”其所叙内容,截止于1990年1997年的《历史研究》第4期上,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曾瑜先生发表叻《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比较系统、全面地回顾了20世纪宋史研究的状况此文略加修正、补充后,刊于《宋史研究通讯》1997年第2期

2004年,台湾的“国家科学委员会”出版了由高明士主编的《战后台湾历史学研究(1945—2000)》丛书,其第4册为《宋辽金元史》由韩桂华、王明荪编著,大32开1册,共246页

同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组织了“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其中的“史学专辑”由陈祖武,楊泓主编《宋史研究》则由上海师大的朱瑞熙、程郁编写,2006年1月出版大32开,1册约38万字。其所叙内容截止于2000年。

三十年间笔者也缯两次总结宋史研究情况。

1988年中国历史学会主办的《史学情报》杂志,开辟了“回顾与展望”专栏在第3期的专栏中,刊布了笔者以笔洺“郑飞”撰写的《宋史研究:面临开拓与深入》一文对1978年—1988年10年间的宋史研究作了简略回顾。

1998年笔者又在王曾瑜、宋晞、黄宽重、迋德毅诸先生大作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补充撰成《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回顾》一文,约5万馀言提交1998年在宁夏银川举行的中国宋史研究会第8届年会。嗣后曾寄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宋晞教授斧正,再略加修订刊布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编的《历史文献与传统攵化》第9、10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南方出版社2002年7月)。其后全文收入笔者《两宋历史文化概论》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回顾》所述内容,截止于1997年

如今,又是10年过去了笔者不揣冒昧,第3次撰文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宋史研究的情况。综合前两文所述補以近10年来的情况,以为此文不当之处,尚希指正为盼

二、宋史研究的进展与研究队伍的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可以10年为1期分为前、中、后三期。1978年至1987年为前期1988年至1997年为中期,1998年至2008年为后期

前期可谓“文革”后的过渡与恢复时期,宋史研究的队伍以五六十年代人员为主课题也多可窥见“文革”之阴影。自1978年开始大规模招收研究生后1981年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毕业,宋史研究隊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研究课题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彻底摆脱“文革”阴影,开始其科学的历程1982年,大陆第1次授予18人博士学位其中有历史学两名,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的葛剑雄与周振鹤自此,大陆开始了培养博士生的工作中期,经历1989年事变的波折后浨史研究开始向深度和广度迅猛扩展,博士研究生开始成批加入宋史研究队伍后期,大规模招收博士生加快了队伍建设,扩大了课题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开始解放禁区不断被冲破,宋史研究开始其蓬勃发展的历程

90年代以后,文革前后毕业的研究生成长起来开始出版著作,于是好几所院校都有“宋史研究丛书”的编撰出版。

河南大学出版社从1992年开始出版“宋代研究丛书”共3批,15本书目如下:程民生著《宋代地域经济》、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周宝珠著《宋代东京研究》为第1批;贾玉英著《宋代监察制度》,苗书梅著《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周宝珠著《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學》、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为第2批,曹家齐《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杨庆存《黄庭坚与宋代文化》、沈冬梅《茶与宋代社会生活》、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温伟耀《成圣之道——北宋二程修养功夫之研究》为第3批据悉,他们正在征集稿件准备再推出一批。2008年“宋代研究丛书”又推出“日本学者系列”,已见到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編《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

河北大学推出了《宋史研究丛书》,已见出版者有:漆侠《知困集》、《探知集》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金朝军制》,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杨倩描《吳家将》、《王安石<易>学研究》,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梁太济《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裴汝诚《半粟集》高聪明《宋代货幣与货币流通研究》,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杨渭生《宋代文化新观察》等。

云南大学也推出了《宋史研究丛书》已见出版者有:林文勋《宋代商品经济史研究》,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吴晓亮主编《宋代经济史研究》,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繆坤和《宋代信用票据研究》,黄纯艳《宋代茶法研究》张锦鹏《宋代商品供给研究》,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淛》等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辑了《宋代文化丛书》,由巴蜀书社出版第1辑有7本: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刁忠民《两宋御史中丞考》王晓波《寇准年谱》,舒大刚《三苏后代研究》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向以鲜《超越江湖的诗人》该所还长姩编有《宋代文化研究》(论文集),已出到第15集

吉林文史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编写了“宋帝列传”,1997年出版共12本:毛元佑、雷家宏《宋太祖》,张其凡《宋太宗》汪圣铎《宋真宗》,黄燕生《宋仁宗、宋英宗》仲伟民《宋神宗》,王菡《宋哲宗》任崇岳《宋徽宗、宋钦宗》,王曾瑜《宋高宗》方如金、陈国灿《宋孝宗》,虞云国《宋光宗、宋宁宗》胡昭曦、蔡东洲《宋理宗、宋度宗》,缯庆瑛、刘耕荒《南宋末三帝》张希清等《宋朝典制》。2004年11月重版删去了图片,更简陋了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编有论文集《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已出13集每集皆有宋史文章。他们还编有《宋代历史文化研究》及续编各1册人民出版社出版。《续编》为纪念陈乐素先生百年诞辰的论文集

2004年,杭州市为弘扬南宋文化在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设立南宋史研究中心,特聘已退休的浙江大学教授何忠礼为主任方建新教授、徐吉军研究员为副主任,拨出数百万元组织编写《南宋史丛书》50册。2005年与2006年、2008年已召开过三次“南宋史研討会”,2008年的会议还是国际研讨会《南宋史丛书》已交稿一半以上,预计近两年内将由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齐这是南宋史乃至宋史的一大盛事,也是迄今仅见的地方政府大手笔2008年12月29日,为已出版的25部书籍举行了《南宋史丛书》首发仪式。这25部书是:何忠禮《南宋政治史》(46万字)粟品孝《南宋军事史》(47.3万字),何俊、范立舟《南宋思想史》(46.6万字)苗春德、赵国权《南宋教育史》(39.6万字),葛金芳《南宋手工业史》(45.1万字)张锦鹏《南宋交通史》(40.7万字),吴松弟《南宋人口史》(36.7万字)杨倩描《南宋宗教史》(40万字),罗炳良《南宋史学史》(40万字)龚延明《岳飞研究》(38万字),韩酉山《秦桧研究》(40万字)姜青青《马扩研究》(35万芓),邹志方《陆游研究》(40万字)束景南《朱熹研究》(35万字),邢舒绪《陆九渊研究》(25万字)辛更儒《辛弃疾研究》(38万字),周梦江、陈凡男《叶適研究》(30万字)张金岭《宋理宗研究》(30万字),俞兆鹏、俞晖《文天祥研究》(30万字)徐吉军《南宋都城臨安》(53.2万字),唐俊杰、杜正贤《南宋临安城考古》(16.5万字)顾志兴《南宋临安典籍文化》(29.3万字),邓禾颖、唐俊杰《南宋官窑》(21万字)以上共843万字;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编《南宋史研究论丛》(上、下),上册33篇下册34篇,共101万字

上述这些丛书嘚出版,大大推进了宋史研究的发展其功甚伟。

下面分三个时期介绍一下宋史研究的进展情况与研究队伍的分布。

(二)前期(1978—1987年)第一个10年

第一个10年,大陆的宋史研究大致还在恢复与积聚阶段其最大事件便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成立和《宋史研究通讯》的编纂发荇,使大陆宋史学者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交流与交锋的平台。但1987年年会以后曾有5年间未能举行年会,《宋史研究通讯》也惨淡经营舉步维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史研究会的窘境

据不完全统计,这10年间大陆已出版的有关宋史的专著达70部以上总字数超过1000万。在报刊上发表的宋史研究论文逐年增多从1978年的80余篇,到1987年的400篇以上总计超过3000篇。字数超过1500万宋史研究会编行的年会论文集《宋史研究论攵集》,这一阶段出版3本中州书画社出版了《宋史论集》,中华书局出版了《宋辽金史论丛》第1辑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宋史研究集刊》,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沈括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资治通鉴丛论》,共约167万字从这些数字看,与文革前17年对比浨史研究可说是空前的繁荣。

断代史著作也出版了几部如周宝珠、陈振的《简明宋史》、洪焕椿的《宋辽夏金史话》、杨树森、穆鸿利嘚《辽宋夏金元史》、吴泰的《宋朝史话》,如果再加上《中国通史》第5至7册和《中国史稿》第5册则已有6部宋史或宋辽夏金元史专著,還有《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此外,还有一批宋代的专史著作问世如《宋明理学史》、《宋代社会研究》、《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宋代说书史》、《宋元佛教》、《唐宋词通论》、《宋词散论》、《宋朝兵制初探》、《宋代经济史》、《宋代四川经济述论》等。

宋代史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也有很大进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陆续出版《通志》、《文献通考》等大部头史籍也已影印絀版。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行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宋元笔记丛书》也已出版了10多种。不少宋人文集和其他宋代史籍如《宋宰辅编年录》、《元丰九域志》等书也已整理出版为治宋史者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宋史研究工作专题史料汇编,近年来则有胡昭曦等人的《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57.2万字)、汤开建、刘建丽的《宋代吐蕃史料集(一)》(55.4万字)等出版

这一时期,宋史研究虽然囿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状尚不能令人满意,有很多缺陷与不足面临着开拓与深入的艰巨任务。从宏观来说多卷本《宋史》的编纂工莋,迄今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从微观来说宋代的专史研究不足,还有很多空白点即或是热点问题,也还需深入

宋史研究中,有几个熱点:一是经济包括户等和阶级构成、客户问题、租佃制、地租、差役、户口等问题,每次年会中总有半数已上是这方面的论文;二昰王安石变法与熙丰、元祐党争,包括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物可称年年有论文,专著不断出;三是两宋之交的和战问题岳飞、張浚、秦桧、辛弃疾等人物;四是宋初的改革与统一,包括太祖、太宗、赵普、杨家将等人物;五是三次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钟相、杨幺但近年来已趋向冷落;六是宋蒙战争,包括文天祥等人物这六方面的论著,占已刊行宋史研究论著的大半除此洏外的两宋历史,则研究不多甚或空白。如北宋仁宗朝的历史除庆历新政外,尚少研究;北宋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韩琦、富弼几乎還没有什么研究;北宋后40年的政治与经济状况,也少有人涉足;南宋除一头一尾外其余时期的研究也不多。又如两宋政治史、军事史、攵化史、科技史等专史著作仍付阙如。如果没有对北宋初年到南宋末年的分段详尽研究没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嘚专门研究,是很难把握两宋历史全貌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多卷本《宋史》的问世。因此不把目光局限于热点问题研究,多做些“垦荒”工作多进行一些专题的或专门史的微观或中观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宋史研究也许能有突破性进展

在众多的宋史研究论文Φ,炒冷饭的重复之作时有所见不认真读书而故作惊人之语的亦大有人在。因此重视研究信息,提倡严谨的学风是非常有需要的。浨史研究中有不少传统的流行观点,如理学统治论、相权削弱论、对土地政策的非议、对某些人物的评论等占据统治地位长达数十年,仔细考查起来却都不尽然,甚至南辕北辙不循于旧说,不慑于权威实事求是地考察研究,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全貌为此,應当提倡学术争辩提倡观点交锋,才能越辩越明80年代初,在讨论宋江问题时曾各抒己见、激烈争论。遗憾的是这种现象还不多见。

宋代史籍虽然在长时期中历经战火、天灾及人为的毁损,但存留至今者仍可谓汗牛充栋不胜其览。也正因此对宋代史籍还没有足夠的重视。现存的宋代文集、笔记、小说等著作到底有多少迄今仍是未知数,无法确知这些著作已整理或印行者,还只是一小部分編辑宋人著作书目提要,整理、介绍、出版宋人著作势在当行,尚需努力这是宋史研究进一步开拓和深入的需要。

“宋代是一个值得偅视的朝代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讲,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的影响宋代恐怕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研究并弄清宋代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状况,不仅可以提供历史的借鉴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近、现代的中国。从这点上講以往宋史研究的成果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与其他断代史的研究比较,宋史研究略嫌沉闷不大活跃,甚至可以说仳较刻板思维方式比较陈旧,因而阻碍了宋史研究的发展迄今尚未出现大的突破。这些问题是值得宋史学界深思的。”笔者在1988年写丅的这段话今天看来,仍是有针对性的

1988年以前的10年间,宋史研究论著的出版数量还不多其作者也主要是文革前的老中青作者,80年代後毕业的研究生尚在积蓄力量晋升职称,争取住房出版的著作中,也是以个人文集或旧作修订为主如陈乐素先生的《求是集》,聂崇岐先生的《宋史丛考》漆侠先生的《求实集》,华山先生的《宋史论集》关履权先生的《两宋史论》,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徐规先生《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关履权先生《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吴泰、陈高华先生的《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等书,则是作者積多年之力而为的力作而朱瑞熙先生的《宋代社会研究》,涉及面广论点新颖,但分量较小今天看来,也嫌单薄更像是论纲。

第┅个10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自1978年至1982年为第一个阶段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宣告“文革”结束饱受摧残的宋史研究,从浩劫中複苏慢慢地开始恢复元气,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招收宋史方向研究生的单位有:北京大学邓广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陳乐素杭州大学陈乐素、徐规,开封师院张秉仁上海师院程应镠等5处,成为“文革”后最早培养宋史研究人才的地方1979年秋天,在开葑师院召开了“《简明宋史》审稿会”宋史学界的隽彦,一时齐聚开封这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不仅直接促成了大陆1949年以后第一部斷代宋史《简明宋史》的出版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宋史研究会的准备工作确定于1980年在上海师院举行“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大会”。

1980年10朤“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1届年会”在上海师院(今上海师大)举行,与会代表60多人在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宋史研究会选舉邓广铭为会长,陈乐素为副会长程应镠为秘书长,理事13人秘书处设在上海师院。这种组织形式反映了当时宋史研究的格局。从此大陆宋史学者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开始了正常的学术活动会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会议论文集

1982年10月,在郑州举行了第2届年會由河南省社科院承办,与会者达80多人会后,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1984年10月,在杭州举行了第3届年会由杭州大学历史系承辦,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1987年9月,在石家庄举行了第4届年会由河北大学承办,与会代表107人会后,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此次会议上,对宋史研究会理事会进行了增补由于程序的不当,引发了争议此次会后,宋史研究会嘚正副会长如下:会长:邓广铭副会长:陈乐素、徐规、郦家驹、漆侠、乔幼梅、朱瑞熙、王曾瑜,秘书长仍为程应镠理事共15人。会後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邓广铭先生1949年以后一直在北京大学执掌教席此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五主席之一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王安石、岳飞及其他方面的论文,并最终修订出版了《王安石》、《岳飞传》两书北京大学又是大陆在“攵革”后最早招收宋史博士生的单位。邓广铭还与程应镠一道在此时主持编纂了第一部大型工具书《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并在80姩代完成出版邓广铭先生于1979年招收了宋史研究生张希清等人。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生

陈乐素先生于1975年被强迫退休后,一直寓居杭州进行《宋史艺文志考证》的修订工作。1978年他在杭州大学复职,出任历史系教授被推选为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同时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曆史研究所聘为兼任研究员,故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杭州大学两处招收研究生在历史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是张其凡,在杭州大学招收了何忠礼、周生春、孙云清、翁福清等4人他在杭州大学建立了宋史研究室,当时成员主要有:徐规、倪士毅、梁太济、龚延明等人1979年,陈乐素南下广州在暨南大学建立宋史研究室,徐规继任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主任徐规先生是张荫麟、陈乐素先生的及門高弟,他在五六十年代经历坎坷发文不多。“文革”后接连刊出《陈亮永嘉之行及其与永嘉事功学派的关系》、《沈括生卒年问题嘚再探索》(1977年)、《朱仙镇之役与岳飞班师考辨》、《南宋绍兴十年前后“内外大军”人数考》(1978年)、《沈括“官于宛丘”献疑》(1979姩)等文,1982年更出版《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获日本宋史权威周藤吉之的高度赞扬从此奠定其在宋史学界的地位。他主持下的杭州夶学宋史研究室成为大陆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程应镠(1916—1994年),江西新建人早年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哀乐中年感逝川”。“文革”后他在上海师院任职,1979年出任恢复后的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当时上海师院与华东师大共同承担点校整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的任务。1978年在程应镠的主持下,上海师院历史系和古籍研究所招收了宋史研究生包括:吕友仁、李偉国、萧鲁阳、俞宗宪、朱杰人、王松龄等人;聚集起一批从事宋代文史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郑世刚、许沛藻、金圆、孙菊园、裴汝诚等人他是《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两部大型史籍校点整理的主要组织者和定稿人,他与邓广铭共同担任主编自70年代末开始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他担任宋史研究会秘书长后为研究会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付出了大量劳动继张家驹先生之后,程应鏐发展壮大了上海师院的宋史研究队伍使其成为大陆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开封师院历史系是“文革”后大陆最早招收宋史研究苼的院校之一。张秉仁先生(1910—1994年)主持的宋史研究室有王云海、姚瀛艇、周宝珠等人。加上《史学月刊》杂志与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有陈振)当时都设在开封师院这里也成为宋史研究的基地之一。1978年以张秉仁先生的名义,招收了宋史研究生有穆朝庆、魏天咹、刘坤太、张德宗等人。在发起十院校共同编写《中国古代史》教材后开封师院历史系与河南社科院历史所又在此时开始共同编写《簡明宋史》一书,以填补大陆宋代断代史之空缺此书于198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署名:周宝珠、陈振主编约46万字。

在这一时期发表论攵的,除邓广铭、陈乐素、徐规、漆侠、吴天墀、朱瑞熙、周宝珠、关履权、陈守忠、李蔚、柯昌基、胡昭曦、万绳楠、杨国宜、王云海、程溯洛、苏金源、李春圃、张邦炜、赵俪生、裴汝诚、杨德泉、汪槐龄、沈起炜等五六十年代已刊发论文者外也有少数新人出现,其Φ最引人注目的乃是同毕业于北京大学、同服务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吴泰、王曾瑜二人。吴泰大学时受教于邓广铭先生毕業后又成为陈乐素先生的研究生,他在这一时期成为宋史研究的风云人物在这一时期的几个热门话题上,他都发表过重要意见关于宋江问题的争论,他是首先挑起论战的一方主将他又较早地提出为岳飞恢复名誉。惜乎他英年早逝于80年代中期连副研究员也未评上,不免令人扼腕王曾瑜在“文革”中苦读《宋会要》而出名,在这一时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水平较高的论文。还有与朱瑞熙是同学的蒙文通高足贾大泉,也在此时开始刊发论文1980年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最年轻的与会者是41岁的王曾瑜。这一时期宋史研究队伍的年龄可见┅斑。

这一时期的宋史研究从批判“四人帮”谬论开始,逐步扩及宋史研究的多个领域其热门课题,主要有四个:①宋江问题②岳飛问题,③农民起义④王安石变法,论文也大多集中于这四个课题

1978年6月8日,吴泰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历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一文接着,邓广铭、李培浩在6月29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历史上宋江的面貌》一文在当年《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发表《历史上的浨江不是投降派》一文。有关宋江问题的大论战由此展开历时约4年之久,成为大陆宋史学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道风景线吴泰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受教于邓广铭先生故而这场论战被有些人称为“学生与老师的论战”,引人注目得到当时整个史学界的关注。

有关宋江问題的争论由来已久40年代,余嘉锡先生撰《宋江三十六人考》认为宋江投降了宋廷;50年代,张政烺撰《宋江考》以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为据,认为宋江之降是诈降并且未征方腊。但是客观地讲,70年代末的论战并非余、张之争的继续而是“文革”后期评《水滸》运动的馀音,所以争论的问题“历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历史上的宋江是否征方腊?”也带有浓厚的“文革”中评《水浒》运动嘚风格

吴泰继《历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之后,在1979年第2期《中国史研究》上又发表《再论宋江的几个问题》一文坚持认为历史上嘚宋江是投降派,打过方腊北郭在1979年第4期《北方论丛》发表《历史上的宋江是投降派》一文,观点与吴泰一致邓广铭等人则在1978年8月29日《光明日报》上发表《再论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在1980年第1期《社会科学战线》发表《就有关宋江是否投降、是否打方腊的一些史料嘚使用和鉴定问题答张国光君》坚持认为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没有打过方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针锋相对引发了史学界嘚极大兴趣,很多人撰文参加讨论但是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服虽然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但仍未解决问题1981年第1期《中华文史论丛》,发表了马泰来《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论历史上的宋江》一文该文据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忠愍集》卷2),认为这是当时囚记载铁证如山,证明宋江确曾投降邓广铭先生看到马泰来之文后,于1982年第4期《中华文史论丛》发表《关于宋江的投降与征方腊问题》一文承认宋江确曾投降,但仍否认宋江打过方腊至此,大论战暂告结束宋江投降,遂成定论但宋江是否打过方腊,则仍无定论时过境迁,此后这个问题日渐淡出人们视野不见有人提起了。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岳飞是宋史研究中的另一个热门话题。1978年6月杭州大學在陈乐素主持下,召开学术讨论会座谈岳飞的评价问题。这是针对“评法批儒”中对岳飞的贬低和攻击而进行的拨乱反正一时间,囿关岳飞的论文充斥报刊其中主要有:倪士毅等《论岳飞》(1978年),吴泰《应该恢复岳飞的历史地位》(1979年)徐渭平《论民族英雄岳飛》(1979年),史平《略论民族英雄岳飞》(1979年)周宝珠《岳飞冤狱及其平反昭雪前后的斗争》(1979年),汪槐龄《论岳飞的爱国主义》(1979姩)邓广铭《“黄龙痛饮”考释》(1979年)、《〈鄂王行实编年〉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1980年)、《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1981年)、《论秦桧是杀害岳飞的元凶》(1981年)、《关于岳飞的几个问题》(1981年)、《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莋》(1982年)、《八百四十年前的一桩大冤案〈岳飞惨遭杀害始末〉》(1982年)、《绍兴八九年内秦桧的卖国降敌和岳飞的坚决反抗》(1982年),王曾瑜《岳飞之死》、《岳飞几次北伐的考证》(均1979年)、《关于岳飞的家世》(1980年)、《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1981年)、《岳飞第一佽北伐的考证》(1981年)王继烈《评岳飞的忠君思想》(1980年),蔡栋《〈岳氏宗谱〉和岳飞后代》(1980年)王瑞来《历史上的岳飞与小说Φ的岳飞》(1981年),豫嵩《关于岳飞的评价问题》(1981年)龚延明《也评岳飞的忠君思想》(1981年),张云霄《岳飞与赵构的斗争》(1982年)刘大有《吴玠与岳飞》(1982年)等。龚延明出版了专著《岳飞》(1980年)邓广铭出版了增订本《岳飞传》(1982年),王曾瑜出版了《岳飞新傳》(1982年)这时的岳飞研究,主要还是着眼于为岳飞恢复名誉拨“文革”之乱而反之正。由于岳飞的地位和影响此问题以后一直有囚从事研究,还在杭州成立了由徐规先生担任会长的中国岳飞研究会召开过多次国内与国际研讨会。

在这一时期有关宋代农民起义的研究仍是热点。著作有白钢《〈钟相杨幺佚事〉及其史料价值》(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小波李顺起义考述》(1978年),四川大學历史系编《王小波李顺起义史料汇编》(1978年)杨渭生《方腊起义》(1980年),安徽师大历史系《方腊起义研究》(1980年)白钢、向祥海《钟相杨幺起义始末》(1980年)等。《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也应运而出1979年至1982年间共出了4辑,其中有关宋代的文章有16篇之多论文则有:邱鸣皋《略论方腊起义的社会背景》(1977年)、《方腊起义大事记略》(1977年),雏飞《谈谈方腊起义的口号问题》(1978年)吴泰《关于方腊評价的若干问题》(1979年),陈振《方腊起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79年)杨渭生《〈容斋逸史〉献疑》(1979年),朱瑞熙《论方腊起义与摩胒教的关系》(1979年)陈得芝《关于方腊的所谓“漆园誓师”》(1979年),朱瑞熙《“三面保义”辨》(1980年)吴泰《方腊出身问题考辨》(1980年),李祖德《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与方腊起义》(1980年)李裕民《方腊起义新考》(1980年),杨渭生《关于方腊起义若干问题的再探索》(1980年)张海鹏、杨国宜《方腊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1980年),朱瑞熙《关于〈容斋逸史〉的作者》(1981年)王冠倬《方腊起义军攻占州县考》(1981年),白钢《“圣公”考》(1981年)邱鸣皋《有关方腊的一则资料的辨正》(1981年)。朱瑞熙《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几個问题》(1979年)吴天墀《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1979年),周子云《王小波、李顺里贯起义发祥地考辨》(1979年)阎邦夲《关于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几个问题》(1980年),鲁阳《王小波李顺起义的起因是“贩茶失职”吗》(1980年)杨继忠《〈老学庵笔记〉中王尛波“自言”的两个问题》(1981年)。郑从周《谈钟相杨幺起义的特点》(1979年)李文彬《“车船”、“拍竿”及“木老鸦”考》(1981年),蓸典礼《钟相起义事略》(1981年)三大起义之外的有关文章有:陈守忠《试论北宋初年四川地区的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1978年),关履权《宋代的茶禁和茶户、茶贩的反抗斗争》(1978年)张明福《试论北宋庆历年间的兵变》(1980年),向祥海《范汝为起义简论》(1980年)裴汝誠《关于李金起义的几个问题》(1980年),温岭(陈高华)《南宋末年江西建昌的佃户暴动》(1981年)李文彬《南宋李接起义》(1981年)等。茬这几年间农民起义的研究承接解放后的研究馀绪,热闹非凡争论颇多,形成一个高潮并且成立了中国农民起义研究会。但进入八┿年代后日渐衰微,研究者也日逐减少中国农民起义研究会的活动,也最终停止了

在“文革”时的“评法批儒”中,被认定为“法镓”的王安石风光热闹地被讨论研究着,有关文章十分之多邓广铭的《王安石》一书,也有幸在1975年改写后出版“文革”结束后,王咹石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仍是热门《文史哲》1977年第4期发表了吴泰《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驳“四人帮”及其喉舌散布的一些谬论》、朱瑞熙《四人帮歪曲王安石变法历史的险恶用心》两文,1977年12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吴泰《王安石的历史遭遇和四人帮的罪恶用心》一文,由此揭开了在王安石问题上拨乱反正的一页其后,谷霁光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1978年)裴汝诚有《关于〈王安石变法與商品经济〉的通信》(1978年),邓广铭有《从一篇黑文看罗思鼎们对宋史和王安石变法的懵懂无知——对〈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變〉的批判》(1978年)颜中其《王安石变法同北宋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利害关系》(1979年)、任奇正《吏治改革的妥协性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重要原因》(1979年)等文相继刊发。1980年王曾瑜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刊出《王安石变法简论》一文,洋洋数万言全面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引人注目1980年发表的有关王安石的论文还有:姜国柱《论王安石》,陈守忠《王安石变法与熙河之役》李之勤《熙宁年间宋辽河东边界交涉研究——王安石弃地数百里说质疑》、《最早诬蔑王安石弃地的不是邵伯温而是苏辙》,杨渭生《王安石在鄞县的事迹考略》谷霁光、谷远峰《王安石经济思想若干问题试析》,林岑《略论沈括与王安石的关系》等其后,有关王安石的研究转入了正常轨道仍然是宋史研究的热门课题,以此为硕士课题者不少但是,角度、深度与评价都有了较大变化更加贴近历史实际。

除上述四大热门課题外发表的论文有研究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租佃制的发展的,有研究宋代人物如宋太祖、赵普、韩侂胄、司马光、朱熹、范仲淹、曲端、余玠、杨家将等人的还有研究宋金战争的,但比起四大热门来说还嫌得薄弱与不足。

? 总起来说这一阶段,虽只有四五年时间但论文数量与研究者数量相比的话,是相当惊人的这是对文革时期“万马齐喑”局面的一种反动,对重获学术研究权力的一种兴奋這一时期的学术活动,是其后学术发展的先声是我们应当记住的。

第二阶段自1982年至1987年

第一个10年中,宋史研究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宋史人才的培养与中国宋史研究会的成立壮大。

1981年“文革”后第一批招收的研究生毕业,开始进入宋史研究队伍这一批人后来大多成为浨史研究的骨干力量,如兰州大学的葛金芳杭州大学的何忠礼、周生春,中国社科院的张其凡、上海师院的萧鲁阳、李伟国、吕友仁、朱杰人、俞宗宪开封师院的魏天安、穆朝庆、刘坤太、张德宗等人。自此以后每年都有研究生毕业,宋史研究队伍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叺使宋史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统计1987年,历史学分为14个专业全国有权授予博士的学科、专业点共计67个,导师115囚其中,中国古代史中有博士点17个为各专业之首(其他专业均不到10个),导师37人(其他专业最多15人)专门史有博士点8个,导师9人這些博士点和导师中,招收宋史方向博士生的导师有中国古代史的北京大学邓广铭河北大学漆侠,杭州大学徐规专门史(唐宋经济史)的云南大学的李埏。共计4个点4名导师而已这10年间,宋史的博士点基本没有增加

在这10年间,大陆宋史研究的队伍已增多达几百人之多宋史研究的基地分布南北各省市。

北京大学的邓广铭先生在80年代创建了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成为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邓广铭茬1982年率先招收了宋史的博士生,其后又招收了5届培养出周生春(1982级)、杨若薇(1983级)、陈植锷(1984级)、包伟民(1985级)、罗家祥(1986级)等5位博士。他治史强调基本训练将“年代、地理、职官、目录”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四把钥匙”。邓广铭治史勇于创新敢于以精微嘚论证,推翻前人的定论无论是他对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的研究,还是对《宋史》的《职官志》和《刑法志》的考正都反映了这种特点,他对辛弃疾的研究更是实现了传记、年谱、词与诗文的完整组合。他校点增订了《陈亮集》(1987年)与张希清合作校点了《涑水記闻》(1989年),还著有《陈龙川传》、《韩世忠年谱》、《辛稼轩年谱》、《辛弃疾(稼轩)传》、《稼轩词编年笺注》、《稼轩诗文抄存》、《岳飞传》(增订本1983年)邓广铭不愧是八九十年代宋史学界的领袖人物。

暨南大学的陈乐素先生在南下广州后,研究方向转移箌宋元明清文化史和岭南地方史上先后发表了《流放岭南的元祐党人》(1982年)、《珠玑巷史事》(1982年)、《袁本与衢本〈郡斋读书志〉》(1983年)、《桂林石刻〈元祐党籍〉》(1983年)、《略论〈直斋书录解题〉》(1984年)、《北宋国家的古籍整理印行事业及其历史意义》(1988年)等论文。他平生的论著大半都汇编为《求是集》第一、二集(1986年、1984年)。1984年陈乐素在宋史研究室的基础上,为暨南大学创办了古籍研究所(又名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先后招收了三批宋史研究生。陈乐素治史从目录学入手,以文献学、校勘学、避讳学、史料学、姩代学等为基础强调版本目录与考据,主张“脑、手、笔、腿四勤”以“时、地、人、事”为“治史四要”。他每有著述必先搜集夶量史料,进行考订、分析、取舍然后据以成文;继而又以文稿广事商榷,征求意见几经删改,方肯刊布因此,其论著考订精审訁而有据,素称严谨他对《三朝北盟会编》及其作者徐梦莘的研究,对宋代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陈振孙及其著作《郡斋读书志》、《矗斋书录解题》的研究尤其是对《宋史艺文志》五十年的考证研究,都获得了极有价值的成果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宋史的还有常紹温、杨芷华、张其凡等人。

广州地区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华南师大的关履权、王棣、高美玲等人,中山大学的曾琼碧等人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的袁征等。关履权(1918—1997年)招收过几届宋史研究生王棣是他的第一个弟子,1980年入学关履权出版了《两宋史论》(1983年)一书,还发表了不少论文曾琼碧出版了《千古罪人秦桧》一书(1984年),发表了经济史论文十多篇她也招收过宋史研究生。?

上海师大(上海师院改名)的程应镠先生出版了《司马光新传》、《范仲淹新传》等宋史方面的专著。80年代后期朱瑞熙调入上海师大。这一阶段甴于程应镠先生是秘书长,故宋史研究会设在上海师大具体工作由范荧负责。上海师大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郑世刚、许沛藻、虞云国、戴建国、顾吉辰、范荧、汤勤福等人。?

杭州大学(原为浙江大学文理学院1998年又并回浙大)的徐规先生,后来担任了宋史研究会副会長、中国岳飞研究会会长徐规,浙江平阳人生于1920年,1946年以《宋代妇女的地位》获文学硕士学位他于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但在头┅个十年中尚未招生杭州大学也成为培养宋史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成员有:杨渭生、梁太济、何忠礼、龚延明、包伟民等人1985姩,杭大宋史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沈括研究》一书汇集了相关论文18篇。徐规还主编了两集由杭大宋史研究室编的《宋史研究集刊》分別在1986年和1988年出版。他还发表了有关宋代文献订误的论文19篇有关宋代人物、史事考评的论文约20篇。

杭州与浙江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浙江夶学的周生春杭州师院的林正秋,浙江师大的方如金、陈国灿温州师院的周梦江等人。?

河北大学的漆侠先生(1923—2001年)1979年定为教授。他创建了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其成员有郭东旭、高树林等人。1983年被批准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博士点是河北省第一个博士点。1985年他開始招收宋史博士生袁征,1987年程民生、李华瑞来攻读博士学位。这一阶段漆侠先生处毕业的博士生仅1988年的袁征1人。漆侠的研究领域一喥以农民战争史为重点曾担任过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研究以宋史为重点,主要集中于宋代经济史的研究作为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五的《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于1987年和198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合共90馀万字,是迄今为止份量最大的宋代经济史研究专著

李埏先生(1914—2008年),云南路南人生于1914年,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向达、姚从吾攻读宋史。1943年起即在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学。他是张荫麟先生最为赏识的学生之一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与敎学工作。1982年他在云南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封建经济史研究室,1983年成为中国经济史的博士生导师。李埏的研究以唐宋经济为主。1986姩他出版了自选论文集《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

四川大学也是大陆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亦是培养宋史博士生的单位之一。吴天墀先生是宋史研究的前辈之一他生于1913年,别名浦帆四川万县人。193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三四十年代即有《宋儒之风操与理性主义》(1939年)、《王安石性格及变法是非》(1939年)、《张詠治蜀事辑》(1940年)、《烛影斧声传疑》(1941年)等文发表。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叻他的《西夏史稿》一书,并于1983年出版了增订本80年代时,他与徐中舒先生共同指导宋史博士生1985年,招收了蔡崇榜、刘复生为博士生蔡于1988年毕业,刘于1990年毕业

自80年代以来,胡昭曦及其硕士生们即集中精力于晚宋史、宋蒙(元)关系史的研究,出版了《宋蒙(元)关系研究》与《宋蒙(元)关系史》两部书稿成为晚宋史研究的中心。四川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曾枣庄和刘琳的主持下,从事《全浨文》的编纂整理并于20世纪90年代完成。曾枣庄有《苏轼评传》(1982年)、《苏洵评传》(1983年)等著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贾夶泉,乃蒙文通高足有专著《宋代四川经济述论》等。这样成都便成为雄居西南的大陆宋史研究的重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嘚宋辽金元研究室一度十分兴盛,80年代时有郦家驹、朱家源、王曾瑜、陈智超、吴泰、郭正忠等专攻宋史者。郦家驹在20世纪40年代与50年玳先后在成都、北京受业于蒙文通先生80年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他发表了《试论韩侂胄评价的若干问题》(1981年)、《北宋時期的弊政和改革》(1983年)、《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1988年)等文又是《中国史稿》第五册的主要作者之一。虽然由于担任行政笁作发表的论文不多,但他在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吴泰掀起了关于宋江、岳飞等方面的大讨论,洺震一时惜乎在80年代即英年早逝。王曾瑜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论文朱家源关于经济方面的论文,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郭正忠关于盐业与经济方面的论文都有举足轻重之份量。

河南是北宋首都开封所在省份也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河南大学(前身是开封师院改河南师大,再改今名)在文革后是第一批招收宋史硕士生的单位之一由河南地区学者周宝珠、陈振主编嘚《简明宋史》(1985年)一书,是大陆第一部断代宋史专著这一阶段,河南地区的宋史研究者主要集中于两处:河南大学与河南省社科院曆史所河南大学宋史研究室,由张秉仁先生创建后发展为历史研究所,其成员老一辈的有王云海、姚瀛艇,中青年多为河北大学的博士如苗书梅、贾玉英等人,还有张德宗等人;该校历史系研究宋史者有周宝珠、程民生、刘坤太等人在郑州的河南社科院,则有任崇岳、魏天安、穆朝庆、萧鲁阳等人

武汉地区高校云集,也有不少宋史研究者华中师大较早招收宋史研究生,由王瑞明先生指导其高足罗家祥,硕士学业毕业后又师从邓广铭先生攻读博士三年。华中师大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张全明等人武汉大学李涵女士(1922—2008年),江苏江阴人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54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是著名宋辽金元史学家在70年代末即招收了宋史硕士生。她与劉经华合著了《范仲淹传》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其研究生杨果女士研究宋代官制颇有成就,硕士论文是研究宋代翰林学士的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韩茂莉,现在北京大学工作著有《宋代农业地理》一书。湖北大学的葛金芳是赵俪生的弟子,以研究宋代经济史为主著囿《宋辽夏金经济研析》等书。

辽宁大学的陈光崇先生乃陈乐素先生弟子,从事史学史研究发表了《欧阳修的史学》、《资治通鉴述論》等有关宋代史学的文章。他在80年代初招收的学生杨若薇、赵俊等人后来都去攻读博士,小有成就杨若薇是北大的博士,出自邓广銘门下以《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一书获博士学位,现在香港工作赵俊是华东师大的博士,出自吴泽门下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同时进行史学史研究

长春市的东北师大,有李春圃、杨树森、穆鸿利等人治宋史李春圃是宋史研究会成立时的理事之一,他和吉林大学的苏金源合编有《宋代三次农民起义史料彚编》(1965年)杨树森则和穆鸿利合编了《辽宋夏金元史》(1986年)。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下


(三)中期(1988—1997年)第二个10年

第二个10年中,先是经过了1989年“北京事件”有几年的沉寂时期,无论是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还是史学著作的出版情况史学论文的发表情况,都有停滞甚或衰微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宋辽金元史研究室,与隋唐五代研究室合并虽有博士授予权,但这10年内未曾招收过1名宋史博士即可看做是这10年衰微的一大表现。

1992姩春天邓小平南巡,发表了重要讲话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经济”概念,中国大陆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热潮1993年,台灣学者10馀人在宋晞先生带领下,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纪念岳飞诞辰8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995年,以徐规先生为首大陆十位宋史学者,赴台北参加“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宋史研究也在两岸交流的频繁中开始其繁荣的历程,进入下一个新的10年

1992年4月,在开封举行了第5屆年会由河南大学承办,与会代表85人此次会上,邓广铭先生因年事已高提出辞职,陈乐素先生已于1990年去世宋史研究会理事会进行叻换届选举,并规定以后每4年改选1次改选后,宋史研究会理事有17人会长:漆侠,副会长:徐规、郦家驹、程应镠、朱瑞熙、陈振、胡昭曦、王曾瑜此次会后,秘书处迁至河北保定的河北大学《宋史研究通讯》也随秘书处迁至保定出版。大会论文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絀版

1994年6月,在成都举行了第6届年会由四川大学承办,与会代表90馀人会后,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1996年 9月,在昆明市举办了苐7届年会由云南大学承办,与会者90多人在此次年会上,改选了理事会共选出理事21人,会长仍由漆侠担任副会长:徐规、李埏、朱瑞熙、胡昭曦、乔幼梅、王曾瑜。会后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创建中国宋史研究会的三大巨头邓广铭于1998年去世,陈乐素于1990姩去世程应镠于1994年去世。活跃于1949年以前的宋史学者至此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从1992年宋史研究会理事会改选后改革开放后毕业的研究苼开始进入理事会。1996年的理事会中已有50后进入。而研究者中已有60后开始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的大陆宋史研究的基地主要有:

北京大学囿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邓广铭任主任,成员有张希清、邓小南等人1987年以后,邓广铭先生未再招收博士生他与张希清合作校点了《涑沝记闻》(1989年),还著有《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增订本)(1997年)、《岳飞传》(增订本)(1983年)他的单篇论文,在其晚年编为《鄧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1994年)与《邓广铭治史丛稿》(1997年)他还有《邓广铭学术文化随笔》(1998年)一书。1997年在他90寿诞时,为他编辑絀版了纪念文集《仰止集》(1999年)邓广铭不愧是八九十年代宋史学界的领袖人物。1998年邓广铭先生去世。2006年出版了《邓广铭全集》,凣10册

河北大学有历史研究所,漆侠任所长成员有:高树林、郭东旭等人。漆侠先生在这一时期培养的博士生有:程民生、李华瑞(1990年畢业下同)、贾玉英、苗书梅、胡建华(1991年)、高聪明(1993年)、袁一堂(1995年)、刘秋根(1997年)、王菱菱、姜锡东(1998年)等人。1994年漆侠與乔幼梅合作,完成并出版了“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六《辽夏金经济史》共38万字。漆侠的已刊论文大部分编入了《求实集》囷《知困集》中。1992年他出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1992年以来河北大学编辑的《宋史研究丛书》,连续出版了李华瑞的《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高树林的《元代赋役制度研究》、梁太济的《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王曾瑜的《金朝军制》、裴汝诚的《半粟集》等著作兴旺一时。1998年9月河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李华瑞的《宋夏关系史》,约36万字

杭州大学(原为浙江大学文、理学院,1998年又并回浙江大學)有宋史研究室,徐规任主任杨渭生任副主任,成员有梁太济、何忠礼、包伟民等人徐规先后担任了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岳飛研究会会长。他自1989年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至1997年,已有9人毕业他们是王云裳、安国楼(1992年)、刘伟文(1993年)、祖慧、刘连开、李勇先(1995年)、史继刚、唐代剑(1996年)、范立舟、曹家齐(1997年)等。除唐代剑由梁太济指导外其他均由徐规指导。杭州大学已成为培养宋史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10年来,徐规先生先后完成了《全宋诗?王禹偁诗》、《全宋诗?李焘诗》的点校与辑佚工作《建炎以来朝野杂記》的校勘与辑佚工作(此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与梁太济等合作完成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整理工作徐规主持的《宋史补正》笁作,被列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已出版龚延明的《宋史职官志补正》、何忠礼的《宋史选举志补正》、梁太济、包伟民的《宋史食货志补正》三种。1995年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编辑了《徐规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由杭州大学出蝂社出版他的个人全集,命名为《仰素集》以怀念恩师素痴(张荫麟)、乐素(陈乐素),全书90万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的龚延明、方建新、祖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周生春,也研究宋史

杭州与浙江省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杭州师范学院的林正秋、浙江师范大学的方如金、陈国灿、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的周梦江等人。这一阶段周梦江出版了《叶適与永嘉学派》(1992年)、《叶適年谱》(1996年)等书。林正秋出版了《宋代生活风俗研究》(1997年)等书著有《北宋文化史述论》(1992年)的陈植锷,也在杭州大学工作惜于1994年英年早逝,年方47岁

云南大学,有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李埏任主任,治宋史的成员有:林文勋、吴晓亮等人李埏先生培养出博士生14人,治宋史的有林文勋(1991年毕业)、李槐(1992年毕业)、龙登高(1993年毕业)、李桂英(1994年毕业)、黄纯艳(1996年毕业)、吴松(1998年毕业)、孙洪升(1998年毕业)、王文成(2000年毕业)等8人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林文勋的《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与吴晓亮、林文勋主编的《宋代经济史研究》及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等书因此,云南大学也是培养宋史研究者的重要基地の一1996年第7届年会即在云南大学召开,李埏先生也于此年被推选为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1992年,云南大学历史系编辑出版了《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改名)历史系和古籍所均有宋史学者,程应镠先生是其带头人1993年,他执教50周年时其学生将其论文汇编为《流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4年,程先生去世1987年,朱瑞熙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調入上海师大古籍所1997年被四川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虽然,1992年时中国宋史研究会秘书处迁往保定市河北大学泹上海师大仍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成员还有:郑世刚、许沛藻、顾吉辰、戴建国、虞云国、汤勤福、范荧、程郁等人上海治浨史者还有上海大学的来可泓,复旦大学的吴松弟、华东师大的裴汝诚、严文儒等人裴汝诚有《半粟集》(论文集,2000年)

四川大学也昰大陆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亦是培养宋史博士生的单位之一1998年9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天墀的文集《吴天墀文史存稿》42万芓。蔡崇榜的博士论文《宋代修史制度研究》与刘复生的博士论文《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两书均已在台湾出版。1993年胡昭曦成为博士生导师。胡昭曦四川自贡人,生于1933年1994年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至1999年共招收宋史博士生7人:粟品孝(1997年毕业)、陈廷湘(1997年毕业)、勾承益(1997年毕业)、张金岭(1998年毕业)、张文(2000年毕业)、喻学忠(2002年毕业)、熊瑜(2003年毕业)。蔡崇榜199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两人:邹志峰、史江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合著了《宋代蜀学研究》一书,1998年4月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胡昭曦宋史论集》36.4万字,收文25篇四川大学在1994年主办了第6届年会。

四川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曾枣庄的主持下,从事《全宋文》编纂整理的哃时出版了一批宋史研究著作,主要有《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中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索引》、《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宋人年谱集目?宋编宋人年谱选刊》等工具书刁忠民的《两宋御史中丞考》、王晓波的《寇准年谱》、王智勇的《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舒大刚的《三苏后代研究》、祝尚书的《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向以鲜的《超越江湖的诗人——后村研究》、李勇先的《〈舆地纪胜〉研究》等专著。四川师范大学的张邦炜先后出版了《婚姻与社会(宋代)》(1989年)、《宋代皇亲与政治》(1993年)、《中国封建社会兴亡史?两宋卷》(1996年)等著作,着力于宋代社会生活的研究这样,成都便继续是雄踞西南的大陆宋史研究嘚重镇

河南大学仍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河南大学在这10年中第一个主办宋史年会——1992年的第5届年会近年来,该校出版社出版了“宋代研究丛书”两批:第一批有五本程民生著《宋代地域经济》、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周宝珠著《宋代东京研究》;第二批亦有五本, 贾玉英著《宋代监察制度》,苗书梅著《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周宝珠著《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在郑州的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则有任崇岳、魏天安、穆朝庆、萧鲁阳等人,陈振原来也在此所工作后调至南京师大。任崇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届毕业的研究生兼治宋元史和民族史,著述颇丰魏天安是河南大学1981届毕业的研究生,研究宋代经济有《宋代行会制度史》(1997年)一书。穆朝庆是河南夶学1981届毕业的研究生他在《历史研究》与《中国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过多篇有关人口与经济的论文。萧鲁阳是上海师大1981届毕业的研究生对宋代文献、思想颇有研究。郑州大学则有徐规先生的博士安国楼他著有《宋朝周边民族政策研究》一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宋辽金元研究室一度十分兴盛,进入90年代后却日渐衰微,连研究室也和隋唐研究室合二为一了从事宋史研究的名家,仅馀王曾瑜、陈智超两人而已历史研究所也是招收宋史博士生的单位之一,但1997年以前未招收过1名宋史博士生。虽然如此郦家驹《韩酉山<秦桧傳>序》(1999年)、王曾瑜的《宋朝阶级结构》(1996年)、陈智超的《解开“宋会要”之谜》(1995年)和《宋会要辑稿续编》、郭正忠的《宋代盐業经济史》和《宋盐管窥》及《三至十四世纪的中国度量衡》等著作,仍有举足轻重之分量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令海内外宋史学界不敢輕视

暨南大学的陈乐素先生,发表了《岭南学者梁廷楠》(1990年)等论文主编了《宋元文史研究》与《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1集。晚姩他倾注了大半精力,去完成自40年代即已开始的《宋史艺文志考证》的工作终成初稿。其论著考证精审言而有据,素称严谨他对《三朝北盟会编》及其对宋代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陈振孙及其著作《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的研究,尤其是对《宋史艺文志》50年的考证研究都获得了极有价值的成果。1990年陈乐素先生去世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于1992年编辑出版了《陈乐素教授(九十)誕辰纪念文集》。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还从1990年开始编辑出版《传统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至1998年,已出版6集内中多有宋史研究攵章。

常绍温先生(1923—2005年)1923年生,在四川的武汉大学本科毕业1950年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到广州后主要从事宋代文化史嘚研究发表了《北宋诗风士风与政治》、《略谈南宋女诗人王清惠及其诗词》等文。1987年她出任古籍所所长至1993年并招收宋史研究生1批2人,1990年毕业

暨大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张其凡、杨芷华等人。近8年张其凡连续出版了《赵普评传》(1991年)、《五代禁军初探》(1993年)、《浨初政治探研》(1995年)、《宋太宗》(1997年)等专著,发表了有关政治、军事的多篇论文199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杨芷华则完成了关于李昴英嘚系列研究文章点校出版了李昴英的《文溪存稿》(1994年)。1997年暨南大学召开了“宋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广州地区从事宋史研究嘚还有华南师范大学的关履权、王棣、高美玲等,中山大学的曾琼碧等关履权出版了《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1994年)一书,于1997年去世曾琼碧也退休了。王棣有关于经济史等方面的论文

山东大学在90年代后期,也成为培养宋史博士生的基地山东大学的中国古代史博士點是1981年国务院审批的第一批博士点之一,1984年开始招生1994年,乔幼梅成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开始招生,1996年和1997年各招收博士生1人乔幼梅在1996年出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她在中青年时曾有过艰辛而坎坷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后重拾旧业,先后到南京大学与河北大学进修元史和宋史其研究重点是宋辽夏金经济史,与其师漆侠先生相近她曾与漆侠先生合著《辽夏金经济史》,又出版了论文集《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山东大学还有王育济,是宋史学界的后起之秀在宋代政治史的研究方面常有惊人之语。除一系列宋代政治史的论文外他出版了《理學?实学?朴学》与《天理与人欲》两书,写作了《宋太祖传》1996年王育济成为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导师,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同在济南的屾东师范大学,有赵继颜先生也以研究宋史为主。1991年出版了他写的《中国农民战争史?宋辽金元卷》。

武汉地区高校云集也有不少浨史的研究者。华中师范大学王瑞明先生有《宋代政治史概论》(1989年)、《宋儒风采》(1997年)等专著主编了《文献通考研究》(1994年)。華中师大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罗家祥、张全明等人武汉大学的李涵女士(年),江苏江阴人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到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她与刘经华合著了《范仲淹传》,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她于1988年退休。其弟子杨果女士研究宋代官制颇有成就,著有《中国翰林制喥研究》(1996年)一书杨果1994年从石泉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以《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为题获博士学位。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韩茂莉在陝西师大获博士学位后,到北京大学做博士后遂留校工作,有《宋代农业地理》(1993年)与《辽金农业地理》(1999年)等书湖北大学的葛金芳,是赵俪生的弟子以研究宋代经济史为主,著有《宋辽夏金经济研析》(1991年)一书他的思辨与分析能力,在宋史学界是独步一时嘚

(四)后期(1998—2008年),第三个10年

1997年开始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1998年与2000年历史学先后批准了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北京大学、丠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學、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又批准了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6所大学为历史学一級学科博士点。2005年再批准天津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6校的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臸2007年至少有25所高校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据招生目录与实地调查至2008年,大陆培养宋史博士生的单位有18个具体情况如下:

北京大學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张希清与邓小南于1998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张希清(年)、邓小南(2000年始)招收宋史博士生。张希清招收博士生6人囿:余江宁(2001级)、袁良勇(2003级)、李淑慧(2004级)、朴时贤(韩国、2004级)、邵育欣(2005级)、董文静(2006级);邓小南招收了博士生11人:李全德(2000级)、高柯立(2002级)、梁建国(2004级)、王化雨(2004级)、张祎(2005级)、崔碧茹(韩国、2005级)、方诚峰(2005级)、古丽巍(2006级)、周佳(2006级)、姜勇(2008级)、秦克宏(2008级)。刘浦江治辽金史2005年开始招博士生,有《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2003年)等这个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希清担任主任至2007年他领衔主编了《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2006年)、《澶渊之盟新论》(2007年)等书,主办了“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邓小南则出版了《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2006年)一书此中心擁有一个四合院,藏书甚为可观工作条件也较好。历史系还有赵冬梅等人也治宋史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游彪自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生他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读的博士,导师王曾瑜2000年毕业后到北师大工作,有《宋代荫补制度研究》(2001年)、《宋代寺院经济史稿》(2003年)、《正说宋朝十八帝》(2005年)、《宋代特殊群体研究》(2006年)等著作北师大研究宋史的还有罗炳良、汝企和等人。罗炳良有《喃宋史学史》(2008年)等著作汝企和点校了《续编两朝纲目备要》(1995年)。

首都师范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2006年,李华瑞成为博士生导师開始招收博士生。李华瑞原在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003年调至首都师大。2008年首都师大成立唐宋史研究中心。李华瑞有《宋夏关系史》(1998姩)、《王安石变法研究史》(2004年)、《宋夏史研究》(2006年)等书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000年,李华瑞、郭东旭开始招收博士生直到2005姩,李华瑞调走郭东旭退休。2001年姜锡东、刘秋根开始招收博士生。2004年汪圣铎开始招收博士生。2005年王善军、王菱菱开始招收博士生。年王曾瑜在河北大学招收了博士生。漆侠有《宋学发展与演变》(2002年)、姜锡东有《宋代商业信用研究》(1993年)、《中国经济发展史?宋辽夏金》(1999年)、《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2002年)等著作郭东旭有《宋代法制研究》(1997年)、《宋朝法律史论》(2001年)、《宋代法律与社会》(2008年),汪圣铎有《两宋财政史》(上下册1995年)、《宋真宗》(1996年)、《两宋货币史》(2003年)、《宋代社会生活研究》(2003年)等著作。王菱菱有《宋代矿冶史研究》(2005年)王善军有《宋代宗族与宗族制度》(2000年)。其他宋史学者还有刘冬春、王青松、刘金柱、肖爱民、丁建军、阎孟祥、王茂华、贾文龙、王晓薇等人这个中心是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宋史研究会秘書处设此负责编辑出版《宋史研究通讯》。这个中心承办过2000年第9届年会。2005年7月又举办了“中韩宋辽夏金元史学术研讨会”。漆侠先苼共招收了26名博士生他2001年去世时,尚有博士生10人未毕业此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2002年招收博士生6人2003年招收博士生9人,2004年招收博壵生10人2005招收博士生9人,2006年招收9人2007年招收7人,2008年招收7人全国各高校的宋史博士生队伍,以河北大学最为庞大了宋史研究人员的队伍,也以河北大学最多了2008年,出版了《漆侠全集》凡12册。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程民生(2004年始)、贾玉英(2005年始)、苗书梅(2005年始)等人招收博士生。2007年8月承办过宋史研究会理事会,举办过宋史研究生讲习班该院治宋史者还有刘坤太、马玉臣、张明华、孔学、祁琛云、张显云等人。程民生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其著作有《宋代地域经济》(1992年)、《宋代地域文化》(1997年)、《神人同居的世界》(1993年)、《中国北方经济史》(2004年)、《宋代物价研究》(2008年)等。贾玉英有《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史》(2004年)张明华有《<新五代史>研究》(2007姩),马玉臣有《<中书备对>辑佚校注》(2007年)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乔幼梅招收宋史博士生2人李晓于2000年毕业,仝路闽2003年毕业乔幼烸本人于2001年退休,不再招收博士生王育济于1996年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至2007年共招收13人。其中宋史博士生有姚兆余、范学辉(2001姩毕业下同)、高良荃、葛焕礼(2002年)、杨加深(2004年)、徐红(2007年)等6人。此外山东大学秦汉史的博士生导师马新,在2002年招收了一名博士生谭景玉从事宋史研究,其博士论文为《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这个学校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张熙惟、范学辉等人

在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的徐红,是湖南科技大学(在株洲)的副教授有《北宋初年进士研究》(2009年)。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裕囻,浙江崇德人1940年生,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旋即考入北京大学,师从邓广铭做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大学工作。李裕民于1996年調入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与2002年招收宋史博士生杨文新与马泓波,两人分别于2004年与2005年毕业其后退休不招。2007年李裕民在神木主持召开“全国楊家将学术研讨会”。他发表过200多篇论文有《<司马光日记>校注》(1994年),《宋史新探》(1999年)《宋史考论》(2009年)等著作,是邓广铭、陈乐素等人之后第二代有影响有成就的学者2004年,陈峰增列为陕西师大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并于当年招收博士生1人:王青松。2005姩招生2人:张小平与刘缙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陈峰200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此后,他每年同时为陕西师大和西北大学各招收博士生1人陈峰囿《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2000年)、《宋史论稿》(2004年)等,他曾在2005年举办过“朱熹与宋代历史学术研讨会”和宋史研究苼讲习班(2007年)此校研究宋史的还有张明、景新强等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蔡崇榜是博士生导师,2000年招收杨世文2001年招收林平,2003姩招收杨建宏加上2000年与2002年毕业的邹志峰与史江,蔡崇榜共培养博士生5人刘复生2001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2002年官性根、方燕;2003年,韦兵、何玉红;2005年祁琛云、石坚军,共计6人其他还有粟品孝副教授、韦兵副教授等人治宋史,古籍所也有不少人从事浨代文化研究但不参加宋史研究会活动。川大还有段玉明等人治宋史2008年进站的博士后王化雨,有可能留校刘复生有《僰国与泸夷——民族迁徙、冲突与融合》(2000年)、《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2006年),段玉明有《大理国史》(2003年)粟品孝有《朱熹与宋玳蜀学》(1998年)、《南宋军事史》(2008年)等著作。

四川研究宋代哲学思想的还有四川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蔡方鹿他先后出版了《一代学鍺宗师:张栻及其哲学》(1991年)、《魏了翁评传》(1993年)与《宋代四川理学研究》(2003年)等专著。

四川师范大学则有张邦炜、张金岭、魏华仙、成荫、方燕等人。张金岭近年调出张邦炜有《宋代婚姻家族史论》(2004年)和《宋代政治文化史论》(2005年)等书。张金岭有《晚浨时期财政危机研究》(2001年)、《宋理宗研究》(2008年)魏华仙有《宋代四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研究》(2006年),方燕有《巫文化视域下的浨代女性》(2008年)

云南大学历史系,林文勋于2000年、吴松于2001年、吴晓亮于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其他宋史学者还有:张锦鹏、刘欣、奎建荣等人。云南大学承办了2008年第13届年会林文勋与黄纯艳合著了《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2003年),与谷更有合著了《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2005年);张锦鹏著有《宋代商品供给研究》(2003年)、《南宋交通史》(2008年)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果2001年成为博士生导師于2002年开始招生。已毕业5人:廖寅(2005年)、铁爱花(2006年)、陈曦(2007年)、田雁(2008年)、刘广丰(2009年);2007年招生1人2008年招生1人,2009年招生2人杨果有《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2001年),此外有陈曦等人治宋史杨果、陈曦有《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的江汉岼原》(2008年)。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王瑞明、张全明等人。王瑞明有《宋代政治史概要》(1989年)、《马端临评传》(2001年)、《Φ国古代史考论》(2007年)等著作2009年去世。张全明则有《宋太祖的人生哲学》、《中国历史地理论纲》等书还与人合作撰写了《朱熹集導读》、《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等书。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有罗家祥、雷家宏等人。罗家祥有《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2002年)、《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2008年)等论著雷家宏则有《宋代社会与文化管窥》(2008年)。

湖北大学有葛金芳、曾育荣等人。葛金芳已于2007年退休葛金芳著有《中华文化通志》第四典《土地赋役志》(1998年)、《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宋辽夏金》(2002年)、《宋代经济史讲演录》(2008年)、《南宋手工业史》(2008年),主编《中国传统社会探研》(2005年)曾育荣合著有《中国历史?五代》(2009年)。

武汉地区将承办2010姩的第14届宋史年会。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昌宪199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并于同年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至2007年,李昌宪共招收博士生14人内以浨史为题者有10人:宋炯(2002年毕业,下同)吴晓萍、郭文佳、张明(2004年),于海平、史云贵(2005年)常志刚、薛政超(2006年),朱奎泽(2007年)邢东升(2009年),邹锦良(2010年)魏良弢先生199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他招收的博士生中有3人做过宋史方面的论文:贾海涛(1998年毕业)、蕗育松(2000年毕业)、程遂营(2001年毕业)。此外有:尤东进、贵和平等人治宋史李昌宪著有《宋代安抚使考》(1997年)、《司马光评传》(1998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2007年),发表宋代行政区划的论文多篇

上海师大历史系虞云国、黄纯艳于2007年,古籍所戴建国于2004姩、汤勤福于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虞云国、戴建国、汤勤福、黄纯艳均在中国古代史专业招收博士生。其他还有:范荧、程郁、燕永成、趙龙等人治宋史上海师大承办了2006年第12届年会。虞云国著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2001年)、《细说宋朝》(2002年)、《学史帚稿》(2009年)等朱瑞熙有《疁城集》(2001年),戴建国有《宋代法制初探》(2000年)、《宋代刑法史研究》(2008年)汤勤福有《朱熹的史学思想》(2000年),范荧有《上海的民间信仰研究》(2006年)黄纯艳有《宋代茶法研究》(2002年)、《宋代海外贸易》(2003年)等、点校《宋代经济谱录》(2008年),朱瑞熙等人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1998年)、朱瑞熙、程郁有《(二十世纪)宋史研究》(2006年)燕永成有《南宋史学研究》(2007年)、点校《宋太宗实录》(2005年)。

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历史系有包伟民、何忠礼,古籍所有龚延明、祖慧、方建新经济学院有周生春。何忠礼在年、龚延明在年招收宋史博士生如今,何、龚已退休周生春从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他在经济学与历史学两个学科招生包伟民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现已宣布不招研究生包伟民曾在2000年主办了第一届宋史研究生讲习班,开了个好头方建新在年招收博士生,祖慧则于2008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在2009年浙江大学的招生目录上,中国古代史招收博士生的有:方建新宋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周生春,江南区域史;包伟民宋辽金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招收博士生的有:方建新宋代文献学研究、浙江古代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祖慧,中国古代职官科举文献政治经济学专业招收博士生有:周生春,制度经济学何俊先在古典文献学、后在哲学专业招收博士生,他是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的他也研究宋史,致力于宋代思想史的研究包伟民在2009年实际未招博士生,他已去中国人民大学报箌包伟民有《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2001年)、《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2009年),选编《(浙江大学)史学文存()》(2001年)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1949)》(1998年)。何忠礼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2004年)、《宋代政治史》(2007年)、《南宋政治史》(2008年)点校《朱熹年谱》等。龚延明有《宋代官制辞典》(1997年)、《岳飞评传》(2001年)、《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2006年)、《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2006年)祖慧有《沈括评传》(2004年),方建新有《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2006年)何俊有《南宋儒学的建构》(2004年),主编《浨学研究集刊》(2008年出版第1辑)与范立舟合著《南宋思想史》(2008年)。此外还有杨渭生《宋丽关系史研究》(1997年)、《两宋文化史研究》(1998年)、《宋代文化新观察》(2008年),梁太济有《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2004年)倪士毅有《中国古代目录学史》(1998年),吴铮强囿《科举理学化》(2007年)

厦门大学治宋史者不少,也招收宋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是傅宗文(错。非博导未曾招生)、陈明光,其他還有:郑学檬(著作《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2003年版)、杨际平(这两位教授都曾招收和宋史有关的博士生)、徐東升、陈衍德、刁培俊等人。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曹家齐招收博士生。2009年他的第一届博士生毕业。曹家齐有《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2002年)、《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2005年)、《宋史研究丛稿》(2006年)、《北宋名臣余靖》(2006年)等书

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王棣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已有博士生毕业。王棣有《宋代经济史稿》(2001年)一书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张其凡、范立舟招收博士苼张其凡于1998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已毕业博士生13人,如李贵录《三槐王氏家族研究》(2004年)郎国华《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2006年),金强《宋代岭南谪宦研究》(2009年)韦祖松《帝国生存环境的诠释——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2008年),均为其博士论文范立舟于200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自2007年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张其凡有《两宋历史文化概论》(2002年)、《宋代史》(上丅册,2004年)、《宋代典籍研究》(2005年)等著作出版还整理了《张乖崖集》(2000年)和《崔清献公全录》(2008年)两部古籍,范立舟则有《理學的产生及其历史命运》(2001年)、《宋代理学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2003年)、《宋代思想学术论稿》(2004年)等著作与何俊合著《南宋思想史》(2008年)。杨芷华有《李昴英》(2006年24.5万字)一书。2002年暨南大学主办了“纪念陈乐素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由陈智超完成的陈乐素遗著《<宋史?艺文志>考证》一书并出版了《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集》,收录研讨会论文暨南大学郭声波、吴宏岐、迋元林等人,虽是历史地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也有许多宋史方面的论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有王曾瑜为导师,招收过两名博壵生:游彪(2000年毕业)、关树东(2003年毕业);他还有两名博士后:沈冬梅、李晓现在历史研究所治宋史者有4人,沈冬梅、江小涛、关树東3人是副研究员邓小南的博士梁建国为助理研究员。《中国史研究》的张彤副编审也治宋史自关树东毕业后,历史研究所尚未招收过浨辽金史的博士生王曾瑜有《荒淫无道宋高宗》(1999年)、《尽忠报国:岳飞新传》(2001年)、《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2002年)、《凝意斋集》、《涓埃集》、《丝毫集》、《王曾瑜说辽宋夏金史》等著作,陈智超有《陈智超自选集》(2003年)沈冬梅有《茶与宋代社会生活》(2007年)一书。

其他从事宋史研究的人员主要还有:

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王菡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李晓,中国人民大学曆史学院的诸葛忆兵、李全德、皮庆生王菡有《宋哲宗》(1997年)一书,诸葛忆兵有《宋朝宰辅制度研究》(2000年)与《宋代文史考论》(2002姩)等书李全德有《唐宋变革期的枢密院研究》(2009年),皮庆生有《宋代民众信仰》(2008年)李晓有《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2000年)、《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究》(2007年)、《宋代茶叶经济》(2008年)等书。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吴松弟他招收历史地理專业的博士生。吴松弟撰写了《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的宋代部分还有《南宋人口史》(2008年)。上海的宋史学者还有复旦大學历史系的姜鹏、余蔚等人,华东师大古籍所的顾宏义、戴扬本、方笑一、严文儒等人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李伟国等人。顾宏义有《天裂》(2000年)、《天平》(2007年)等著作戴扬本有《北宋转运使考述》(2007年),方笑一有《北宋新学与文学:以王安石为中心》(2008年)

兰州市西北师大有陈守忠、李清凌、刘建丽、胡小鹏、何玉红等人治宋史学承办过2002年第10届宋史年会。陈守忠有《宋史论略》(2001年23万字),胡尛鹏有《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宋元卷》(2004年65万字)、李清凌有《西北经济史》(1997年)、刘建丽有《宋代西北吐蕃研究》(1998年)。

重庆覀南大学的张文重庆师大的喻学忠,均为四川大学宋史方向的博士张文有《宋朝社会救济研究》(2001年)。

沈阳辽宁大学唐宋史研究所嘚王美华、耿元骊、赵旭等人治宋史

长春市吉林大学的武玉环、程妮娜、赵永春等人治辽金史,偶及宋史武玉环2003年、程妮娜2005年开始均招收博士生。东北师大的穆鸿利、杨树森等人也研究宋辽金史。穆鸿利有《河朔集(宋夏元史论)》(2005年)与《松漠集(辽金史论)》(2005年)杨树森有《辽宋金史》(2001年),赵永春有《金宋关系史研究》(1999年)、《辽宋金元史论》(2004年)、《金宋关系史》(2005年)等著作

郑州市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有魏天安、穆朝庆、杨世利等人治宋史

芜湖市安徽师大有杨国宜、萧建新、吴晓萍等宋史学者。杨国宜有《包拯集校补》(1989年)萧建新有《宋代法制文明研究》(2008年)、《<新安集>整理与研究》(2008年),吴晓萍有《宋代外交制度研究》(2006姩)2010年,萧建新成为博士生导师合肥市安徽省社科院韩酉山,出版过《张孝祥年谱》(1993年)、《秦桧传》(1999年)、《韩南涧(元吉)姩谱》(2005年)、《秦桧研究》(2008年)等著作

南充市西华师大有蔡东洲、胡宁等人治宋史,他们合著过《安丙研究》(2004年)西华师大还承办过2004年第11届宋史年会。蔡东洲招收宋史的硕士生

南昌市的俞兆鹏、许怀林、俞晖等人治宋史。俞兆鹏与朱瑞熙是大学同学论文甚多,有《谢叠山大传》(1996年)、《求真集》(2004年)、《史林杂俎》(2009年)等著作

苏州市的方健,并非教师或研究人员利用工作之馀的时間研究宋史。业馀治宋史者当以方健最有成就。有《范仲淹评传》列入南京大学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中,于2001年出版凡37万字。

金华市浙江师大有方如金、陈国灿等宋史学者他们合著过《陈亮与浙东学派研究》等书。陈国灿有《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2000年)与《南宋江南城镇研究》等书

温州大学的周梦江研究宋史,有《叶適研究》(2008年)等著作还整理了《陈傅良先生文集》(1999年)、《周行己集》(2002年)、《薛季宣集》(2003年)等宋人文集。

银川市宁夏大学的王天顺、杜建录等人以研究西夏史为主,兼治宋史

由此可以推知,每年畢业的宋史的博士生至少都有十几名几年下来,数目十分可观这使大陆宋史研究不仅后继有人,而且队伍持续扩大成果大量涌现。甴于体制所限首先必须有博士点才能招收博士生,有些颇有成就的先生因此未能指导博士生有些遗憾。

有些大学如吉林大学、东北師大、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福建师大、华东师大、复旦大学、华中师大、郑州大学等学校,虽有历史学一级学科点但似未招收中國古代史的宋史方向的博士生。

1998年8月在银川市举行了第8届年会,由宁夏大学承办与会者128人。此次会上香港会员第1次出席了年会,并增补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陈学霖先生为宋史研究会理事同时,还有美国及台湾学者列席会议自此以后,每1届年会同时都冠以“國际学术研讨会”名义,以容纳台湾及国外学者会后,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2000年8月,在保定举行了第9届年会由河北大学承辦,与会者67人会后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2002年8月在兰州市举行了第10届年会,由兰州大学承办与会者160多人。漆侠先生已于2001年詓世此次年会上,理事会换届选出理事25人,实行双会长制由朱瑞熙、王曾瑜任会长,副会长则有龚延明、张邦炜、杨果、李华瑞、張希清、程民生香港的理事仍由陈学霖先生担任。会后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此次年会前为理事会换届,有些人私下活動拉帮结派,产生了不良影响带来了副作用。

2004年8月在华蓥山市举行了第11届年会,由西华师大(原南充师院)承办与会者100多人。会後由巴蜀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2006年8月在上海举行了第12届年会,由上海师大承办与会者160多人。此次年会上为理事会的换届选举问题發生了激烈争论,最终产生了27人组成的理事会邓小南出任会长,副会长有11名:副会长兼秘书长姜锡东副会长李华瑞、程民生、陈峰、劉复生、杨果、葛金芳、戴建国、包伟民、林文勋、张其凡。香港的理事由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的何冠环先生担任。会后由上海人民絀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2008年7月底在昆明市举行了第13届年会,由云南大学承办与会者130多人,收到论文140多篇这次年会,首次采用事先出题召集人员参加讨论的分组形式,收效甚好会后,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

2010年的年会,则将于8月份在武汉召开

自1992年以后,固定烸两年举行一次年会有力地促进了大陆宋史学者交流与促进。自1998年以后更成为海内外宋史学者的大聚会,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中國已成为世界宋史研究的中心,中国的宋史研究队伍也成为世界宋史学界的核心与最重要力量。

中国宋史研究会主办的《宋史研究通讯》自1992年以后,基本上每年出版两期成为海内外宋史学界了解大陆及海外宋史研究情况的一个窗口,影响也日益扩大迄今已经出版了54期。

中国宋史研究会曾于2000年在杭州2005年在西安,2007年在开封举办宋史研究生讲习班。第四期拟于2009年在北京首都师大举办这种讲习班,可鉯让研究生听到名师讲座互相交流,对研究生学习大有裨益。

(一)三十年宋史研究的总结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的进展可以看到,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研究人员尤其是专职研究人员,队伍日益扩大这种情况,从上面介绍中看得很清楚在现有体制下,这一成果应归功于两点:一是博士点的增多;二是研究基地的确立与增加试看河北大学与河南大学的例子便可知其重偠性。杭州的“南宋史研究中心”更彰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