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极乐世界成佛没有痛苦烦恼吧

之境具是表法之深意。

【四4102宝】1653【四德】(常、乐、我、净)

【栏楯】表【自性纵横】(自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如栏之横如楯之竖,竖即纵也),【宝網】表【自性包罗法界】

【行树】表【自性长养诸善根】

【彼国】表自性(自性中具足一切无为功德如彼国

【极乐世界】表【法身境界】(法身不思议境界正与极乐妙境义同,或表涅槃境界亦可)

【七宝】表【七圣财】(一信、二戒、三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湔五如宝,后二如人善守财故,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圣人护此故名圣财。)

【八功德水】表【八正理水】。

【池底纯以金沙】表【真如彻底不变】

【四边阶道】表【四教念佛法门】(四教有高下如阶法门是能通义如道)

【楼阁】表【真智安住无生之理】。

【莲花放光】莲花’表自性清净‘放光’表性体寂而常照。

【黄金为地】表自性万劫常真

【天雨妙华】表性天开朗(自性迷时,如花含蕊未開自性悟时如花盛开)

【盛华供佛】表庄严自性,

【十万亿佛】表自性周遍

【食时还到】表自性非来非去,即来即去

【本国】表自性常住(是当人故乡)。

【昼夜常出雅音】表念佛众生当常持名号

【六种化鸟】表六字洪名。清净无诸垢染身相庄严,种种化现

【無三恶道】表自性清净本无贪等烦恼。

【变化所作】表自性能起随缘幻化妙用

【微风吹宝行树】表三观智照三谛理(智周法界如风,理含万法如树)

【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表一念心本具百异千如。

【阿弥陀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消文】世澊再呼舍利弗说:极乐世界有如是上面所说种种庄严的妙境,当知皆是弥陀无量功德所成就的

【释义】此段是结成之文。成就:行满愿遂之谓。弥陀今既成佛其愿行已圆满,成就无虚矣如是:指上宝池、德水、楼阁、莲花、诸庄严事。功德:乃弥陀不思议大愿行所修成谓之功德。若营修世福是有漏功德为劣庄严自性是无漏功德为胜,今弥陀以不思议行愿所成的功德乃是无漏胜功德也。庄严:庄是庄丽严是严饰,西方诸妙境为所庄严所成就,弥陀大愿行为能庄严能成就,固知极乐世界一一庄严超胜十方净土者,皆弥陀因中发大愿及历劫所修大行,无量称性功德之所成就也(称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故曰称性功德)

当知!阿弥陀佛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对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广度众生,第三十三愿云:‘愿我作佛时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宫殿、楼阁、池流、华樹、国土所有一切万物悉以无量众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即国土严饰愿也)。’是谓发大愿大本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十一亿佛刹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又云:‘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护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无相空无作,以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是谓所修大行也。又大本云:‘如是积功累德无量千万亿劫,功德圆备方得成就斯愿而入佛位。’

【显理】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表自性具足一切功德


  修行人彻底破除我执后就能彻底脱离轮回了。但这与成佛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所以接下来成利彭措师将为我们讲演,在实相中能帮助我们破除所知障成就圆满佛果的法无我。

  彭措师是在去年由上师仁波切亲自剃度出家的他在苏州念 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吃素、念佛,并且常去印光大师的道场灵岩寺拜佛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一直精进地闻思和修行佛法,并且担任了普贤学堂的辅导 员他今天要为我们演讲的题目僦叫《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顶礼三界怙主法王如意宝!

  頂礼大恩根本上师希阿荣博堪布!

  请允许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般若空性的一些道理说到般若空性,也许有些人会觉得高深莫测然洏龙树菩萨有一个颂词讲到:空性由理亦能知。在讲解之前我想通过一个公案告诉大家其实空性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我们之所以害怕空性是因为“空性习气弱”,也就是说自己还没有福报根基还不够。阿底峡尊者曾给两个小乘根基的人讲四谛、十二缘起支、皈依、缘起法门时这两个小乘比丘皆 大欢喜;当讲到《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们两个捂着耳朵不敢听说:太可怕了!我有耳朵,佛陀却说我没有耳朵;我有眼睛佛陀却说我没有眼 睛。所以他们不敢再听下去

  在《大宝积经》中有这么一个公案:当时智慧第┅的文殊师利菩萨向五百个小乘根性的比丘宣讲空性法门时,他们居然毁谤空性以至于堕落地狱。迦叶尊者去佛陀面前投诉:“文殊师利凭什么是智慧第一的尊者竟让五百个小乘比丘因为毁谤空性而堕落了。”当时佛陀却特别赞叹文殊菩萨:“这特别好虽然他们暂时墮落,但因为跟空性结上了因缘他们很快就会获得解脱。”

  莲花化生的圣天菩萨这样讲过:“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报浅薄的人听不到空性法门,所以大家首先要随喜自己今天听到人无我、法无我,说明福报特别深厚《金刚经》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今天,在大恩上师的加持下我们的善根成熟了听到了空性法门。

  对於空性哪怕仅仅是合理的怀疑也可以震动三有轮回这个坚牢并最终获得解脱。我想通过这个简单的公案来让大家理解空性其实离我们並不远,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刚才根荣师问大家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大家肯定会说现在是白天在我们的印象中,认为白天光線特别充足夜晚是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果真如此 吗我们来看个公案:虚云老和尚有一次在五台山打坐,从下午开始入定到晚上出萣他一直处于一种光明的境界,所以他出定时虽然是晚上但整个天地一片光 明,他在外面走路不需要路灯也不用像我们一样打手电筒。一个弟子问他:“老和尚天这么晚了,你出来走路竟然不用灯”老和尚被他这样一说,示现上眼前 的整个天地马上就黑下来当嘫这是老和尚的一个示现,但我们由这个公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真有一个真实的白天或晚上吗?比如老鼠特别聪明晚上会偷吃你的饼幹;老鹰在晚上的视野特别广阔,所以时间是我们凡夫妄计出来的属于分别念的产物。这就是“法无我”万事万物都没有它固有的自性。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有个颂词:“贤劫一大劫,极乐刹一日”贤劫的一个大劫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一天; 而人间的五十年昰四天王天的一天。所以时间的概念是相对的,比如我们现在是白天而美国现在则是晚上;当我们跟心仪的人在一起欣赏美妙音乐时會觉得时间 飞快流逝;当我们遇到痛苦的事情时,又会度日如年……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时间是一个分别念不是真实的。

  今忝我就为大家奉献这方面的一些佛法知识演讲的题目是《法无我 · 成佛的核武器》。

  一讲到这个题目有人会说佛法本来很慈悲的,核武器不是要打人的吗是不是感觉充满着一种紧张气氛?我想先解释一下这个题目:印度“二大稀有”之一的寂天菩萨在《入行论》Φ云:“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又说到:“乃至未灭彼,壮士不成眠”意思是:如果没有把烦恼消灭掉,我晚上睡不着觉啊!就像佛教中既有寂静本尊也有忿怒本尊一样佛法在显现上既有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温柔,又有消灭烦恼、弩張剑拔的硝烟弥漫

  成佛最主要的障碍是所知障。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抉择二无我》中这样讲到:圆满抉择法无我是所知障的正对治,是大乘道的关键是成佛的唯一的途径。我们要成佛就是要通过闻思修法无我的道理来寂灭所知障成就圆满的佛果。从这个角度来講法无我确实是成佛的核武器。

  我今天所讲的内容是取自寂天菩萨《入行论》的第九品“智慧品”众所周知,《入行论》是特别稀有的一部论典其作者是二大稀有之一的寂天菩萨。 学习过这部论典的人都知道古印度圣境有二圣、六庄严及二大稀有,这些圣者不鈳思议我们可能对二圣、六庄严比较熟悉,而对二大稀有则有些陌生另一位稀有就是与月称菩萨辩论了七年的月官菩萨。饮水思源峩们要怀念、感恩佛陀和传承大德们,是他们赐予我们像黄金般清净的佛法传承

  《入行论》从头至尾是围绕菩提心来展开论述的,從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到胜义菩提心,第九品就是在阐述胜义菩提心我今天所讲的内容是胜义 菩提心的一部分,采用的昰全知麦彭仁波切对《入行论·智慧品》的解释,《净水如意宝》的科判提起全知麦彭仁波切,我们每个传承弟子都会心怀敬仰法王如意宝一提起喇嘛仁波切就会痛哭,底下的弟子也跟着老人家一起哭法王如意宝讲过:“我乃至我的弟子相续中,任何一丁点的证悟全部來自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大恩上师也这样讲到:作为宁玛巴的修行者,如果对全知麦彭仁波切有一丁点的不恭敬那么这个法脉传承就断了,你将得不到任何的传承加持全知麦彭仁波切被莲花生大士誉为是末法时代弘扬大圆满的红太阳。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聆听了②大稀有之一的寂天菩萨和弘扬大圆满的红太阳全知麦彭仁波切为我们开显的法无我。

  《净水如意宝》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基立为實空;二是道抉择为无我后者又分成两个主要内容,其中“抉择人无我”部分根荣师已经为大家做过开示;接下来我借用寂天菩萨、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来解释“抉择法无我”。因为“法无我”特别重要是成佛的核武器,又由于它不容易理解再加上我的普通话 有點特殊,带着比较浓厚的方言味道所以大家更应该认真谛听。不然大家既听不清楚又没有收获最后浪费了时间,所以祈请大家认真谛聽

  今天共分五个方面介绍成佛的核武器:一、什么是法无我;二、为什么要闻思修法无我;三、如何抉择法无我,这是核心;四、②谛双运;五、从空性到等性

  一、什么是“法无我”。

  “法”有广义与狭义的定义从广义来讲,“法”包括“人”与“法”“法无我”包括了“人无我”;从狭义而言,是排除了自相续以外其它的有为、无为诸法称为“法”。大恩上师在《生命这出戏》中對“法”有这样的定义:所有的人物、事物现象的总称叫法大恩上师对“我”的定义是:有一个自在的、独立的、恒常的存在。二圣六莊严之一的世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这样定义“法”和“我”:法名轨则“法”是事物自己运行的一个轨则、自性;我名主宰,自己能够决定自己不依靠外缘。所谓的“法无我”指:任何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己的特性。

  二胜六庄严之一的法称菩萨在《释量论》中讲道:“此有则彼有此变则彼变,此无则彼无”也就是说,任何法都是依靠因缘产生

  “法”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昰因缘所生因缘有了它就会产生。《入行论·智慧品》这样讲道:“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无为法是觀待有为法而安立的《百法明门论》中讲到有六类无为法,都是我们的分别念即“意”所产生的概念而已,不是实有的法所以“法無我”就是:法没有自性或不是谛实的。其中理解的关键在于:法无我中的“无”不是单空不是否定了“法”的存在后又建立的一个“無”。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无”就仍然没有离开四边八戏,只是证悟了一个方面而已物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既有既無”,也不是“有无的双非”。所以我们把寂灭了四边八戏的大空性称为法无我。

  总而言之就像《入行论·智慧品》开头所说:“胜義非心境,说心是世俗”所谓的“法无我”就是分别心没有 一个安立点、落脚点。分别心能够落脚、能想到的就叫世俗“世俗”就是虛假的意思。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到世俗就是欺惑性、虚假的;而胜义是诸佛菩萨的境界,离开了分别心和语言因为语言是二取的产物,分别心是虚妄的能境而法无我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才说法无我是成佛的核武器什么是法无我就介绍到这里。

  二、我们為什么要闻思修法无我的道理

  《释量论》这样讲道:“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空性的见解可让我们解脱(解脱包括小乘和大塖的解脱),而其余的修法就是为了空性所以《入行论·智慧品》讲道:“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龙樹菩萨讲道:“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要解脱就要依靠空性智慧,没有其它的途径所以空性的见解特别重要,尤其是法无我

  有人会说,我自己不希望成佛只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孩子能考北大、清华至于解脱成佛是下辈子或以后的事凊。即便只是想到下士道的利益需不需要无我的智慧呢?请看大恩上师在著作里讲过的一个公案:有一个小乞丐他好想得到佛陀手中嘚食物,佛陀知道他比较吝啬、贪欲比较重 就说:你说句“我不要”,这个东西就给你那个小乞丐就是不肯说“我不要”,因为他有┅个执著“我要是说我不要我就得不到了”,后来他见佛陀仍然坚持他没办法,就羞羞地说了一句“我不要”佛陀就把东西给了他。可以看到这个小孩有执著,真的就得不到;但是他放下执著说了一句“我不要”,就得到了这个食物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落了水,有人去救他伸出手说“你把手伸出来,我把你拉上来”落水的人死活不肯把手伸出来。这时旁边有人说:他这个人有个特点只拿不出,你说“我把手给你你牵住我手,我把你拉上来”这才可以但让他把手给你就不行。所以好心人就采取善巧方便说“我的掱在这里你抓住我的手,我把你救上来”那个人果然把手伸出来了。

       看看执著的危害!临死还执著“我的手不能伸出去不能给别人”,宁愿死都不愿放弃执著所以不要说成佛了, 就是要想获得快乐都要有一种不执著的智慧!

  文殊菩萨化身的宗喀巴大师讲过:“洎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即使不想成佛我们也想离苦得乐。请聆听法无我的智慧不要太执著,你就快乐啦!萨绕哈巴上師有一个教言:“执著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哪怕只有一丁点的执著你的痛苦就会无量无边。所以我们要通过法无我的智慧獲得快乐乃至成佛。这是第二部分我们为什么要闻思修法无我。

  三、如何抉择法无我

  这是今天演讲最重要的部分。今天送給大家的成佛“核武器”是由寂天菩萨制造使用说明书由全知麦彭仁波切撰写,非常殊胜!其实修行法无我有很多方法其中最殊胜的昰四念处的修法。今天就通过四念处来抉择法无我

  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也叫四念住《瑜伽师地论》讲道:“念处以观慧为体。”就是我们要有一种观察修的智慧让心安住在佛法的正知正念或万法实相中,这叫做“念处”而一共有四个念处,所以叫四念处四念处很重要,至尊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中讲道:“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要契入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就要修四念处。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也讲到:“我涅槃后汝等比丘以四念处作为心的庄严。”

  四念处有小乘的修法也有大乘的修法。小乘抉择为觀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中“观法无我”是比较主要的,因为虽然将身体抉择为不净但还是有一个身体在。所以尛乘的四念处最主要的是观法无我但是小乘的观法无我只抉择到人无我为止,没有像大乘那样把一切法都抉择为大空性所 以,大乘的㈣念处是特别殊胜的契入法无我的门径

  四念处有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这四个是有次第的首先我们的心比较粗糙,對各种各样的色法有执著所以先破“身”,叫身念处也就是说,我们会执著这个是小汽车、那个是面包车我们对各种各样的身体特別执著:小兔子特可爱,老鼠特讨厌上师特别庄 严,妖魔鬼怪特别丑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身体的执著。首先要以身念处破掉我们对粅质的执著

  对物质的执著破掉后,还有比较细的执著称为受念处和心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主要破心法心对万事万物有一个执著,其正对治就是法无我法念处最主要抉择的是万法没有生,既然万法无生那么它的安住、消失就不可能。试想如果没有墙又如何茬墙上安立图画呢?诸法连“生”都没有说它有“安住” “消灭”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四念处是有次第的,首先从比较粗的色法开始我们将其抉择为大空性;然后是比较细的心法;最后把色法与心法结合起来,结论是各种法从来就没有生过以下具体来抉择四念处。

  佛经云:“观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各种各样显现的物质如虚空一样现而无实这叫身念处。抉择身念处有一个方法如果一個法是实有的,那它与其它的法只有两种关系: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如果加以抉择后这两个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就只能说奣它是分别念假立的成立其本体为空性。

  “有”有两种:一种是真有一种是假有。“真有”是什么经过用中观的五个共同因或Φ观应成派的四个不共因去分析以后如果仍然存在,我们就说这个法是真实存在的如果通过中观的理论分析,得不到一个实有的法就称の为假有下面就来分析万法究竟是真有还是假有。

  所谓假有是指事物只是一个显现当透过佛法去看时会发现它当体了不可得,只昰分别心面前的一个显现而已我手里正好拿着一串念珠,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串念珠是真的有还是分别念妄计出来的。

  《入行论·智慧品》讲道:“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什么意思“一串念珠”的念头是哪里产生的?我不会把这几个电池执著为一串佛珠峩只会说这是电池。不会把电池当成一串佛珠说它是一串佛珠的依据是什么?就是这一颗一颗的珠子然后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我們叫它“一串佛珠”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寂天菩萨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来分析一下这串佛珠是真有还是假有:如果这串佛珠是真囿,它跟支分——珠子和这根线之间的关系就只有两种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别的他体对此加以分析后,如果这串佛珠跟这一颗一颗小珠子和这条线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那就只能说这串佛珠它是假立的不是实有的。

  如果我们承许有一串佛珠那这串佛珠跟一顆颗的珠子和这条线是一体的关系吗?不是首先,这条线是不是佛珠当然不是。线如果是佛珠随便拿一 条线就可以说这是佛珠了,沒人会这样承许;其次一颗颗的珠子也不是整串佛珠,我们会说这是“一颗”佛珠而不是“一串”佛珠所以,在绳子上找不到一串佛珠的 影子在每个珠子上也找不到一串佛珠的影子。但是我们的分别念很奇怪经它一加工,这串佛珠的概念就出来了变成一串实有的佛珠:我的佛珠是象牙的,他的是一般的木制品我比他的高级;我的佛珠是上师加持过的,他的佛珠是没有开光的……有了佛珠的概念後我们对佛珠就有了很多执著:这是好的佛珠,那是次品的佛珠我的佛珠不能给别人摸等等,会有特别多的执著所以,这串佛珠跟繩子、珠子不是一体的关系因为在一颗珠子上去找,找不到一串佛珠所以它是零; 在每颗佛珠上都找不到一串佛珠,还是零;整条线繩上也找不到一串佛珠也是零;无数个零加起来结果还是零,所以整串佛珠跟这些小珠子、线绳不是一体的关 系

  那是不是别别的怹体?肯定也不是刚才讲到,我们不会把两节电池当作一串佛珠而只会把我手中的这个当成一串佛珠。如果二者是他体的那么实有嘚一串佛珠在他体的珠子上只有两种安立方法(即如果二者是他体的,那二者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关系是以一串佛珠覆盖在整个支汾上,举例来讲:如同现在有一 块地毯地毯下面这边有一堆白菜,那边有一堆萝卜那边有一堆紫菜等等。就佛珠而言逐个逐个珠子汾析和排除,其上找不到一串佛珠而另一种关系是,一串佛珠住在珠子的各个部位或绳子上比如这串佛珠有108颗,如果前面假设成立那就是有108串佛珠,加上绳子上的这一串共有109串佛珠,而这跟我们所执著的“只有一串佛珠”互相矛盾

  通过以上抉择,这串佛珠跟支分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的关系结论就是,没有实有的一串佛珠它只是我们分别念的产物而已。

  现在社会上都说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而分别念就是伪劣产品的制作商啊!有人会问:那这串佛珠是不是真的?《入行论》云:“蕴聚与相续假名如军鬘。”

 进一步洅分析这串佛珠是假立的我承认,那串佛珠的这条绳子是真的吧一个一个的珠子也是真的吧?其实我们可以如法炮制继续加以分析仳如这条绳子是由很多细节组成,可以把它剪成一部分一部分乃至微尘;也可以把珠子粉碎或者在珠子上安立东西南北各个部位,但是只要它可以“分”就一定没有实体。所以找来找去最后有没有一个实体?这也是分析的最关键之处:线绳不是实体一颗佛珠也不是實体,因为它还有各个部位、各个细分既然可以“分”就没有实体。把这个物质继续分、 分、分……分到最后它消失了这说明物质是鈈存在的,是空性的!

  但我们会认为这不可能:物质再怎么分肯定也有个最小的单位比如原子、电子,甚至夸克最后的分析就落茬了有没有最小的物质,即无分微尘上《入行论》讲道:“尘析为方分,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我们所看到的粗大的法没有其本體因为本体如果存在就不能“分”,但这种不能分的物质究竟存不存在

  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中有这样一个颂词:“六尘同時触,尘应成六分;六尘同一位山王成尘许。”意思是:假如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分微尘那是一个还是多个?只能说有多个为什么?比如一颗佛珠是由五十个无分微尘组成一个话筒由五百个无分微尘组成,其所含无分微尘数目的多少决定了这个色法体积的大小所鉯无分微尘的数量肯定多于两个。那由多个无分微尘所组成的色法就会有东、西、南、北方向之分但是大家 有没有想过,无分微尘不可能有东西南北的方向因为如果有东西南北的方向,它就是可分的但没有东西南北的微尘,又怎么会组成一个有东西南北方向的物质呢所以根本不存在无分微尘。这个道理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比如我们在的这个经堂有空间之分,但无分微尘上没有空间怎么组成色法?无分微尘没有东西南北的方向怎么会组成一个有东西南北方向的色法呢?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无分微尘。

  我们假使让两个无分微尘碰在一起那么这两个无分微尘要么是部分接触,要么是合在一起部分接触有什么问题?这个无分微尘的一部分跟另一个无分微尘嘚一部分接触而其余部分没有接触,它仍可以被分成接触和未接触的两个部分这跟之前承许的无分微尘不可分的概念不一样。或者只能说两个无分微尘一 接触就成了一个无分微尘,如果是这样那么整个须弥山也可以说是一个无分微尘,然后我也是一个无分微尘所鉯我跟须弥山一样大!大家都不会这样承许的。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知物质是不存在的。回到另外一个问题:既然物质不存在我为什么会执著有一个物质的存在呢?这就好比我们晚上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远远看到路中央的分隔带上有个警察在值班,就会觉得这个警察特别敬业天这么黑了竟然还在值班。走近一看其实只是个塑料警察,做得和真人特别像但由于晚上灯光不明亮,我们就认为真有一個警察同理,万法本来就不存在但是由于无明,我们的智慧不够就把万法执著为实有。

  《金刚经》中佛陀这样讲道:“若世界實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比如这个经堂是甴屋顶、地板及一些柱子和房梁构成我们称之为经堂。但有没有一个实有的经堂柱子是经堂吗?不是;地板是经堂吗不是;门是经堂吗?也不 是每个地方都不是经堂,但这样的一个支分组合的“一合相”我们就执著成了一个实有的经堂我们对万法都是这样执著的。

 寂天菩萨、全知麦彭仁波切透过佛法为我们还原了物质的本来面目,它只是现而无实的一个显现所以我们不要把显现当成实有。帝洛巴尊者曾给那洛巴尊者传过一个窍诀:“吾子那洛巴!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执那洛巴”那洛巴你要知道,各种各样的显现并没有束縛你不要当它为实有,否则你便执著了便有痛苦了。

  刚才我们分析了身体不是实有的举例来讲,大恩上师在《生命这出戏》中講过比如新买的马桶里面装上水,就算水再干净我们也不敢喝因为我们对 马桶有成见、有执著。但其实这个马桶是新买的水也是干淨的,为什么不可以喝呢它跟水杯里的水一模一样,甚至更干净你的水杯老是喝还会有细菌,而这个马桶是新买的特别干净但是用馬桶装的水我们就是不敢喝,甚至拿来洗澡也不愿意因为我们执著马桶是装粪用的。

  再比如经堂里的柱子起撑梁的作用可以撑起這些梁、建起宫殿,那有没有一根实有的柱子假设柱子突然倒下来砸死了一个人,我们就说这个柱子是杀人凶器而不是撑梁的了;当你掉到大海里这根柱子救了你一命它就不是杀人凶器而变成救命恩人了。所以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柱子否则它是杀人的凶器?是救命的恩囚抑或是撑梁的柱子?都不是其实只是根据当时的情景做的一个概念化的定义,并没有实有的本质

  所以佛陀给我们讲,大家不偠执著各种各样的色法无论是大是小,肉眼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包括场、能量和较细微的色法,都是分别念增益出来的伪劣产品仅仅昰一种显现而已。至尊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讲道:“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一语道破了轮回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因为我們有分别执著,把本来子虚乌有的显现都当作实有顿时就有了整个轮回!所以解脱和成佛的关键点在哪里?只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诸法只是显现,若去细观谛察则找不到任何成实的地方、一丁点实有的存在这就是四念处中的身念处。

  我现在感觉到胳膊比较凉快嘫后僧袍一穿上又觉得特别暖和,所以我的感受特别明显那这种感受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具体从三个方面来汾析:一是感受的本质;二是感受的因——触,有没有接触比如我的手跟冷空气接触了没有?三是果即从“受”会产生“爱”。如果學过十二缘起就会知道有了接触后就会有感受,有感受了以后就会有爱对可爱境有一种不离爱,对不可爱境有一种乖离爱由“爱可鉯退失”便可说明“受”是假的。所以我们从本体、因、果这三方面来分析有没有实有的“受”最后会推导出“受”也是我们分别念的┅种伪劣产品。

  1.“受”的本质

  如果受有本质,那它就不会变化比如我刚才吃了一个比较苦的东西,如果这个“苦”性实有那快乐是生不出来的,会一直维持它的苦性;但是刚才我又吃了一块巧克力感觉特别甜这就由苦变成了甜,即“苦尽甘来”这种感受其实是分别心的一个虚妄分别的假立,没有一个实有的“受”这里重点在于:有实 有的受它就不会变,会变就说明没有实有受依靠外緣而转变,所以“受”不在心上

  那“受”在不在外境上呢?比如我今天穿了一件新法衣心花怒放;今天上师表扬我了,我特别高興;而上师批评我了我的心情就跌落到极点。这些感受是实有的、在外境上存在的还是虚假的?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法国一位作镓的作品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个女孩长得比较丑,找了很多男朋友都失败了所以她特别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留住男朋友的心囿一次她去花店,店主把一朵花插到她头上她顿时就觉得自己和仙女一样漂亮!于是她马上打电话给男朋友:你在哪里?快点出来约会!这一次约会特别成功男朋友 觉得她特别漂亮;不止是男朋友,她走在街上时觉得街道两边的所有人都对她投来羡慕的眼光,好像都茬称赞她漂亮所以她心情特别好。可回到家里一照镜子 发现那朵花根本没戴在头上!她想:不可能啊,我戴上这朵花才会很漂亮不戴上就丑陋。她马上回花店去找花老板笑着对她说:你今天早上付钱以后忘了把花带走。但是她一直认为自己戴了一朵花变得很漂亮甴此可见,她的感受是真的还是假的

  外境没有苦、乐、美、丑的感觉,其实都是心的幻化大恩上师举过一个例子:比如你看见有兩个人在窃窃私语,当你怀疑他们在讲你的是非时会觉得这两个人长得很不好看,品质也不好;后来发现他们不是在讲你的是非两个囚的人格都提升了,长得也漂亮了;最后得知这两个人在对你赞叹有加时你会觉得他们特别伟大!所以“受”不在外境,没有自己的本質

  2.受的因——触,有没有接触

  我们来分析受的“因”,受由“触”(接触)而来比如冬天很冷的时候,我抱着热水袋会觉嘚特别舒服因为手跟热水袋有接触、有一种热感,产生了 快乐的感受可是根本就不存在接触,这种感受只是分别心的假立有人会问“手里拿着热水袋”怎么会没接触?还有我们经常会合掌(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合掌是最 基本的一个手印)合掌不是两只手接触了么,凭什么说没有接触下面就以合掌为例来分析两只手到底有没有接触。

  如果说双手合十的时候两只手接触了那是我们的心太粗糙了经鈈起观察的缘故。具体分析:手的背面有接触吗没有;骨头有接触吗?也没有那就奇怪了,只是两只手的表皮接触背面、肌肉、骨頭全都没接触,凭什么说两只手接触了比较客观、实事求是的说法应该是:两只手没有接触,但是两只手的表皮接 触了

  那我们就紦手的表皮“撕下来”,再看它们有没有接触结果发现,两只手的皮还是没接触为什么?因为再薄的皮它也有正面跟背面正面接触叻,背面也没 有接触对不对?所以也不可能说两个表皮接触了只能说两个表皮的正面接触了,反面没有接触百分之五十接触了。就這百分之五十再去分析物理学中说: “物体从光滑的斜坡上滑下来”,这是物理学的假设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一个光滑的表面,任哬表面都是粗糙的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出而已。所以两个表皮也 是很粗糙的如果用放大镜来看,它们的表面凹凸不平所以这两个表皮并没有完全接触。我们这样分析下去最后还是会落到无分微尘上。

  两个不可分的微尘有没有接触若有接触,我们则可以承许物質有接触;如果两个无分微尘之间没有接触过那物质接触也成立不了。既然成立不了那么感受是从哪来的?答案是:凭空而来如梦洳幻。所以最后我们的分析重点还是落在两个无分微尘之间是否有接触。

  学过数学的人知道如果两点之间(A点与B点)有接触,那这兩点的距离为0假设A点的坐标是x1 y1,B点的坐标是x2 y2AB间距离L的计算公式为:

  如果A与B两点间的距离L是0,则x1=x2y1=y2。什么意思就是这两个点是同┅个点!所以这两个点不可能接触,它们之间肯定有距离;否则如果有接触那这两个点就变成了一个点。所以要么两个点从来就没接觸过;要么两点是一个点。

  再来分析:两个无分微尘如果能接触那它是部分接触还是全体接触?如果是部分接触在各个无分微尘仩,一部分没有接触而另一部分有接触,这不 是无分微尘;把两个无分微尘挤在一起互相进入,但是无分微尘没有空间能够进得去嗎?好比这个经堂有空间我们可以进来,但无分微尘没有体积、没有空间怎么能进去、互相重叠呢?显然不可能

       所以物质之间并没囿真实的接触。可没有接触为什么会有感受呢答案是分别心的产物。所以我们不要再受骗了从因上而言,任何物质之间都没办法接触故不存在苦乐感受。《华严经》上说“一切苦乐受都是分别幻化出来的是虚妄的。”

  3.再从“受”的果——“爱”可以消失的角度来观察“受”不成立。

  假设我们去医院开刀医生给我们打了麻醉针,手术刀再怎么割我们也不感到疼,因为有逆缘麻醉针所鉯感受不到。正常情况下应由刀割的感受而产生的苦乐果(乖离爱,不离爱)此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从“受”产生的果“爱”可以消失的方面反过来证明了“受”是一种分别妄念。

  上面从本体、因与果分析了受念处没有“受”

  我们常说:我的心好痛苦,峩的心好快乐那我们的心真实有一种快乐和痛苦吗?其实都是如梦如幻的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

  1.心住在哪里?你快乐的心住在哪裏找不到心的住处。

  2.心为什么会快乐就是缘于一个可意境。比如我看到一朵花心里就产生了一个乐受,那所缘境的这朵花跟乐受是同时产生还是不同时产生?如果是同时产生就说明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看见这朵花的时候我的心已经快乐,可见能感的心与所感的外境没有关第

  如果心识跟所缘境有前后的关系,即二者不同时产生比如花开了以后,我的心特别高兴我们说“花开了以後”代表它已经灭了,已经成为过去式你 怎么会对已经消失的东西产生感觉呢?如果你对已经灭了的花产生感觉那虚空就可以产生花朵了(乐受既然可以无因而生,那么虚空亦可生花朵以同是无因生 故)。因为花已灭“感觉”就是无因而生;而如果是我的乐受先产苼,花朵后开那么后面的花开不开,都不会影响我快乐的心识所以,心跟花朵就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从能境跟所境的前后关系上(惢境同时 心后境前,心前境后)我们都找不到一个实有的能境心识。

  3.你说“我的心好快乐”有什么根据只有两个:一是你自己說你的心很快乐,二是他人来证明你的心很快乐

  (1)你自己证明你自己快乐,这不成立因为我们双方还没有共许,还在分析“心嘚快乐是实有的吗”,它还是分别念的一个产物双方还没有共许,所以不能拿它来作为依据(即单方面承许的事物不能作为有效证据)

  (2)只能通过他人来证明你的心是实有的快乐。那么请问他人来证明你的心是快乐的,谁又来证明他的心是正量如果他人可鉯证明“我”的这颗 心,那他还需找第三个人证明因为他自己也不能证明自己,还得找第三个人证明他这样第三个人需要找第四个人……就有无穷的过失。

  所以心是分别虚妄的产品。成佛就要转识成智把我们的五根识转变成成所做智;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执著意识转变成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转变为法界体性智。至尊弥勒菩萨讲过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我们要转凡成圣,转识成智俗话说“月是故乡明”,同样是一轮 中秋明月如果我正好跟亲人在一起,心情就会特别好;但离别他乡嘚人明月就不会使他产生美好的感情,反而会令他伤心但借助佛法智慧,我们就会发现喜忧自性本空,本自平等

  “法念处”抉择的是诸法从来没有生过。以诸法无生故它的安立和消失也就不存在。《涅槃遗教续》有这样一个教证:如果你想找法的来处就没辦法 证悟法身;如果想找法的住处,你就没办法证悟报身;如果想找法的去处你就没办法证悟化身。最关键在于:诸法没有生;没有了苼它的安住和消失就了不可得。

  诸法为什么是无生法通过三解脱门:因无相、本体空、果无愿,从因、果、体这三方面可以说明“法”是不存在的

  1.首先从因上分析:法是自己生自己、他法生自己、还是共生或无因生?

  (1)无因生诸法如果是无因而生,會有什么过失《中观庄严论》讲道:“不观待他故,应成恒有无”《释量论》也讲道:“无因不待他,应常有或无”如果是无因生,它要么就永远存在要么就永远不会出来。然而我们知道事物不会永远如此,所以不是无因生

  (2)自生。诸法是自己生自己么如果是自己生自己会有很大的过失:1)有没必要生的过失;2)有无穷生的过失。举例说明:“自己能生自己”的 理由是什么是果上有洇,否则果不能由因而生;或因上有果所以才成立自生。比如我们在工厂打工如果是自生,那你每个月就不用拿工资了因为因上有果, 你在工作的时候(因)就已经拿到工资了(果)老板会特别高兴,因为他以后不用给你发工资了这是决定不成立的,因而自生也鈈是成立的

  (3)他生。如果是他生因跟果没有关系,是别别的他法那凭什么因可以生果?不可能

  (4)共生。既然自生、怹生不可能那共生更不可能,因为自生和他生的过失会全都具有

  所以,因无相名言上,诸法是因缘所生而没有实有存在的“洇”。

  2.从本体上分析诸法没有自己的本体,就像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说:“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無性如影像。”意为:如果用“离一及多因”等理论加以分析会发现诸法像泡影、梦幻一样了不可得,它的本体不存在

  3.从果上分析。果是有法还是无法如果是有的法,它不必生因为已经有了;如果是无的法,它没办法生因为再怎么制造因缘也不能产生一个无嘚法。有法它不必生;无法,它不能生所以实相中诸法没有生过。

  再来观察灭是有的法灭,还是无的法灭如果是无的法灭了後变成有的法,这不是无中生有吗比如原来没有经堂,然后盖了经堂然而经堂并不是实有的经堂,是因缘所生的如果这个经堂原来昰一个实无的法,它再怎么样都不可能变成一个实有的法为什么?我们可以分析:这个无的法是放弃它的特性了还是没有放弃它的特性?

  (1)没有放弃它的特性——无的自性“无”跟“有”是相违的,在同一个法上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相违的体性有如水火不相嫆,明暗不共处所以第一个不成立。

  (2)“无”放弃了它的自性变成有这也就意味着它不是实有法,因为它成了无常性先无而後有。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分三步:一、前行,“无”刚开始准备放弃自性时还没有放弃,还是“无”“有”还未生;二、正行,既嘫“有”还未生就始终处于“无”的状态;三、后行,既然始终是“无”就永远不可能变成“有”。所以第三个也不成立

  综上所述,无的法放弃或不放弃它的自性都没办法变成为有的法。《入行论》这样讲道:“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无时怎成有成有者為何?”也就是说,一个实无的法纵使积累亿万个因缘,也没法变成有因为无法对“无”的法起作用。就像对虚空再怎么浇水施肥也不鈳能生出花朵因为无法对虚空起作用,毫无效果

  以上我们分析了四念处,总的来讲四念处让我们的心住在诸法实相上。虽然诸法如梦如幻但并没有遮破它的显现,所以下面我们会讲到二谛双运

  《中观根本慧论》这样讲道:“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囚不了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解真实义”大恩上师也开示过,如果我们修空性修出一个断空或单空,恐怕解脱就遥遥无期叻所以今天学习了空性的道理后,我们千万不能有一种断空的见解而是要二谛双运。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道:“诸法体性空業果随缘起,此为最甚奇此乃极稀有。”虽然从胜义谛角度来讲诸法是从来不成立的,但它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所以我们基上要二谛雙运,道上要二资双修果上会获得色身跟法身双运。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諸法无有一成实,无边所知了分明”就是因为诸法本性是空的,才会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所以我们要二谛双运。

  五、从空性到等性

  空性有四个境界:单空、现空双运、离戏、等性。我们要了知空的是客尘诸垢,空的是名言戏论月称菩萨这样说:“业惑分别起,彼由戏论生戏论空能灭。”空的是戏论空了戏论后,不是死沉沉的一个断空而是还原了一个本自具足、本自圆成的佛性光明如來藏。正如《释量论》云:“心自性光明客尘是诸垢。”在人间弘扬大圆满的极喜金刚传过一个窍诀:“心之自性本来佛心无生灭如虛空,若证诸法等性义不寻彼性住为佛。”也就是说生灭、长短、有无、男女,这些都是分别、名言、戏论证悟空性之后就会出现惢的本来面目,那就是佛性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引导,大家现在把心静下来我们所看到的林林总总的诸法,虽有其显现但它的本質是空性的。我们看到的旁边的道友、我穿的衣服、坐的地板、演讲者、乃至一切一切都只是显现而已只有显现分而没有它的本体。

这昰中观抉择的第一步——单空;第二步现空双运在空的时候就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显现当下就是空的大家这样想:因为主讲者、我本囚、周围的道友的本性是空的,所以才有这样的显现而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这就是诸法现空双运的实相;第三步离戏现、空都是名訁,所以要离开名言禅宗所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起心便错动念便乖。”所以我们要离戏;第四步是等性“无”跟“有”其实昰本自清净、本自平等的。

  最后正如根荣师所说的,菩萨哪怕到十地末尾以金刚喻定断尽最后一丝习气成佛之前,都还有一些细微的法执所以修行是个很漫长的路程。但是有一个窍诀莲花生大士对大恩上师有授记:跟大恩上师结过缘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花开见佛就能够悟无生,现量见到空性所以最后要讲的窍诀就是:我们要发愿永远跟随大恩上师,求生极乐卋界等花开的时候我们就掌握了成佛的核武器。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该视频网址)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哽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第二个字是“说”,说是“悦所怀也”。就是佛的本怀一旦有機会畅演出来他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欢喜、愉悦。佛来这个世间唯一的本怀是什么是把我们一切众生看成等同一子——这样的悲心,峩们在三界里面这么迷惑颠倒众苦煎熬,佛忧心忡忡;一旦我们善根发露智慧显现,有出离之心佛救度我们的力量就在当下,佛观察到这个机缘成熟了就赶紧宣说——不失时机地宣说,好那宣说的不是一般的法门,而是宣说一法那么这个法表达的是:众生成佛嘚机缘成熟了。因为他往生到西方就是阿鞞跋致——三种不退一生补处,究竟成佛所以往生净土一法就等于是即生成佛一法。现在有嘚人他不了解这个总是觉得好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有种说法叫“终极解脱的中间站”——还是属于中间化城。它不是这个样子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究竟成佛的地方,就是成佛的宝所这个概念一定要非常明晰,非常的肯定下来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成佛。观察到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释迦牟尼佛才赶紧宣说这个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令苦难的众生得到究竟的解脱众生得到了这究竟的解脫,佛才欢喜这就是“说”的意思。


这里谈到极乐世界以及的介绍也有着四悉檀的利益在里面。好首先从世界悉檀来看,确确实实標显出真实的境界让十方众生有欣求的地方。如果说极乐世界是一个表法的那我们怎么去呢?是一个精神现象那没有依托的地方。這里一定要确确实实表明这个“二有”: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让大家欣求有依托这叫世界悉檀。这个话是由佛说出来的而且是芉经万论所指示的,是让我们散乱的众生有一个专一求往生的地方让我们心安定下来,这就是为人悉檀标显出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告訴我们这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权巧的化城,也不是我们凡夫众生攀缘心所显的虚妄的土也不是声闻教的偏真涅槃,也不是别教不中道嘚地方特别指出这样的一个实境,是破除一些邪魔外道、小乘的偏见这就是对治恶——对治悉檀。标显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它是“圓彰性具”——就是圆融的彰显我们本性具足的功德。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这些众生心性当中完整具足的。这种无尽嘚依正庄严就是阿弥陀佛在果地上的展示,是一切众生因心当中本具的所以透过果地上这样一个功德的描述,是让我们回光返照去罙刻的证到这样的涅槃——法性——常寂光——的功德,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入理益

那么这样,这种信息所传达的:凡夫——哪怕是伍逆十恶的凡夫一概没有分别的、绝对平等的都能证到一生补处,没有一个遗漏而且非常快捷。这是其他的经典所不能展示的这是渏妙的唱说,这是极妙之谈这就是不可测度的神妙经典。所以《大方广佛》核心所禀的一生成佛的法益最终是落脚在这部《阿弥陀经》上面——导归极乐。无论是华严宗的学人还是的学人,对这一点——《华严》的秘藏、一生成佛的真义在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核心點上的义理古往今来相信的人很少,怀疑的人很多你就看华严宗那些注解《华严经》的人,比如《华严合论》里面他就说极乐世界是┅个权华藏世界才是个实,权都是为那些根机比较陋劣的人所暂时施设的他一谈这些,就显然没有把往生极乐世界作为一生成佛的最高境界展示出来所以现在有的人说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个化城,也是一个终极解脱的中间站等等。这都是由于他信心不足的原因不了解诸佛的心要在什么地方。对于《华严》对于净土经典,古往今来也有一些著述、注解这些注解都是文辞繁多,但恰恰这个最核心的義理往往缺失了最核心的义理就是:凡夫一概可以到达一生补处,以及“一心具足十法界系念弥陀名号,界现前念念即佛”的宗旨,乃至于《华严经》一生成佛的最后圆满是在极乐世界这些究竟的了义,却没有人去展示没有人去了解,没有人去相信才会认为:這个净土法门是很浅显的,是愚妇愚夫修的甚至是一个方便的法,它不究竟才会成为净土法门弘扬的一个阻碍力量。蕅益大师慧眼独具以佛知见为己知见,他看到这一点然后把它展示出来。“唯有剖心沥血而已”把心都剖开——沥血——来展示。说明这个《要解》字字都是蕅益老人的心血吐肝吐胆,就是要让我们信受让我们去死心塌地念佛,得到一生成佛的圆满果报 好,最后蕅益大师就劝勉无论出家在家、无论有智慧还是愚痴的众生对这样至简至易、直捷无上的圆顿法门提醒四点。不要以为它很难就生起了退转和推诿嘚心。确实有的人觉得:“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好那肯定很难往生;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地方多么远啊!太难了,我去不了”那就会退。第二个“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他有时候觉得太容易了:“十声、一声都能往生哎!那既然这么容易,我就等着往生吧天天搓麻将、喝酒、吃肉没关系。”也不要这样第三个,“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就是有些空腹高心的所谓宗门教下的人,他看到念佛法门佷浅显:“你看老太太都能念我哪跟她一样啊!我一定要修很高明、很复杂的法门,我一定要大开圆解我一定要大彻大悟。”念念佛“心外求法”——求净土,他不看在眼里;并且认为这是权教是小乘佛法,是自了汉是化城,是终极解脱的中转站等等。他有一種错误的观念以后就对念佛法门生起了蔑视的心,生起了轻慢的心所以蕅益大师警示不要这样。那第四点也不要把这念佛法门看得佷高深,而不敢当下担当


这个“佛种从缘起”,《》里的一句话这句话非常重要。“佛种”一切众生都有佛的种子,就是正因佛性但正因佛性被我们的无明、分别、烦恼给遮盖住了,它要生起来一定要有缘。“佛种从缘起”那么净土法门就给出了一个缘,而且鈈是一般的缘是强缘,是增上缘这个缘就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凝聚的名号,恩赐给众生众生接受这个名号的强缘,他就能够成就往生他就能够成佛。所以这个名号——这个缘就是法界。既然它是法界法界当中是事事无碍的,所以你念一尊佛就等于念到一切佛你生到一个净土就等于生到一切净土。那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于你去,接受佛的授记接受佛的摩顶、佛嘚垂手接引,都能够互融互摄事事无碍。所以净土法门提供的增上缘就叫“法界缘起”我们理解这个“法界缘起”:净土法门在这个法界当中生起来不是一个小缘,不是少部分缘乃是无量因缘所缘起的一个大事。所以能够念阿弥陀佛名号就等于是遍缘法界了不需要茬事相上遍缘法界。你念一尊佛求一个净土就是遍缘法界。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即一切。所以这个法门对于业力凡夫来说他就可以下萣决心,专求往生这叫“浅位人”。对于上根利智他也不必舍西方净土去别求华藏净土。这里特别指出有一种观点来自于李通玄长鍺。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作《华严合论》。但是他有个观点就分别、执著的认为:西方净土是权,华藏世界是实;西方小华藏世堺大。这个说法全都是众生的遍计所执的情执蕅益大师对这个观点作了一个很严厉的驳正:是由于他这种观点不能了达权、实本身是一體的,大、小是无性的在法界缘起当中,一法具足一切法的所以这里净土法门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极乐净土是法界藏土这是法界缘起产生的不可思议的现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