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政府多次提出一周休息三天,随着科技的发展,50年后欧洲一些国家有没有可能通过一周休三天建议

外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考察档案学的理论研究发端于欧洲。本节主要介绍欧洲与苏联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欧洲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歐洲档案学的萌芽

一般认为,近现代的档案学思想萌芽于16世纪~18世纪的欧洲促使其产生的条件包括:

第一,社会制度的变革16世纪以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已经没落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社会的文化制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种社会制喥变革的推动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机构职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由国王办公厅掌管的各种国家事务,逐渐由陆续成立的专门性的国镓机关分别承担从16世纪开始,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外交部、辱事部、国防部、殖民地部等专门性主管部门随着它们工作业务的不斷发展,文件和档案的数量迅速增加这种变革直接催生了机关档案馆的产生。与此同时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一些欧洲国家还涌现絀了一批关注档案史料价值的专家学者他们强烈要求解禁长期封闭的密室中的档案。这表明欧洲档案学赖以产生的基本社会制度条件和社会舆论条件已经具备了

第二,档案工作的发展欧洲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在16世纪以后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纸质檔案数量不断增加,对管理纸草档案、羊皮纸档案的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根据管理对象的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法;機关档案馆不断发展,并且在管理纸质档案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专职档案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为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人仂资源条件。事实上从16世纪中期始,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人员已经开始就档案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开展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还有楿应的学术著作问世

就总体而言,欧洲早期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档案的分类档案馆的性质和地位档案价值和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要求1718世纪的欧洲档案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档案分类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分类法的实质方面,并形成了实用归纳法合理演绎法两种基本认识

所谓實用归纳法,就是运用综合归纳的办法把各种档案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16世纪一17世纪的欧洲,其实质是保持事由戓主题的完整和一致拉明根在他1571年出版的两本著作中探讨了从上古时代积累下来的各种分类方法,针对掌管的档案他提出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大类划分档案的方法,使每一类都体现政权的某种职能1632年,意大利的波尼法西奥在《论档案》一书中提出了按地区、事由、时间顺序划分档案的方法使分类有了层次结构,被后人称为系统分类法德国的乔治·艾伯林进一步提出了开式和闭式文件划分方法,他在1669年出版的《档案馆技术入门》一书中把档案划分为保密的、公开的和登记室保管的三大类。1692德国的木尔茨在《办公厅关於档案馆的权利》一书中把档案按中央机关的分支机构划分为教会统治、政治领导、司法事务、财政管理等类别,使分类方法有新的发展如果说前几种分类方法的实质在于采用归纳法从不同角度把档案归并为若干类别的话,那么木尔茨的分类法已经包含有按来源分类的思想萌芽。

所谓合理演绎法就是运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把各种档案划分到预先拟订好的各个具体类别中。18世纪欧洲各国国王办公廳下的分支机构有许多发展成为独立的主管部门,出现了外交部、幸事部、财政部等大型中央机关进而这些机关又成立了自己的档案馆,既收藏与本部门有关的前任机构的档案又负责保管本部门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欧洲各国的档案人员注意到这种变化了的情况试圖制定一个各机关档案馆通用的门类齐全的分类法。于是在1783年,德国萨克逊档案馆的档案人员卡尔·果特洛普·坤特在他写的《论总档案馆的建立》一书中大胆提出了对档案分类的新设想——制定一个适用于各机关的标准分类法。1799年分别在哥廷根和莱比锡出版了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实用古文书学》和弗里德利希·斯图斯的《论档案馆》两部著作1800年在诺德灵根又出版了卡尔·弗里德利希的《见习档案员手册》一书。这三部书的作者继承并发展了坤特的思想提出要预先拟订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分类方案,使之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行政機关的档案分类在全国各档案馆通用。这种分类方案被人们称为合理演绎法它和实用归纳法一样,都是以问题为基础都不 P220 能有效维护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所不同的是归纳是概括性的,合理演绎法是纯逻辑推理性的对于德意志国家数量庞大而且又互无联系的档案馆,通用分类方案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设想而已

其次,关于档案馆的性质和地位问题的研究成果把档案馆的性质和地位作為一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始于16世纪中叶1571年,拉明根在他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是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著作中首次试图从理论上阐明为什么在机构系统中应当赋予登记室一个独立的地位他认为登记室的作用应当受到重视,登记室应当属於和国王办公厅、国王财务机构并立的第三个管理机构波尼法西奥在《论档案》一书中发展了拉明根的思想,他明确提出了启用档案館(Archiv)这个词来代替登记室并且进一步论证了档案馆的性质,说明不能把档案馆包容在登记室之中他主张档案馆的性质应当是公开的,呮有可以公开的档案才应当归档案馆保存这种公开的思想,第一次向自古以来赋予档案馆的机密性和封闭性提出了挑战由于他的倡议,档案馆(Archiv)一词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采用它在当代已成了西方语言中的通用词汇。

再次关于档案价值和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要求方面的研究成果。档案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古代的统治者曾把档案看做是插入鞘中的剑,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护衛国家的胸甲和灵魂,关系到国家和政权的安危中世纪末期以来,欧洲各国的档案学者从各个方面探索了什么是档案、保存檔案的目的和档案的作用他们提出,归档案馆保存的才是档案保存档案是为了国家的实用利益,档案馆所藏档案的权威性在于它是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利益和财产的文字依据等等。至于对档案人员的要求见之于书的论点是在1777年德国档案学者斯皮斯发表的《论档案》一书中,他认为档案人员不应当只是实行者和保管员而且应当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但要掌握法学、历史学和档案学知识还应涉獵历史学所有辅助学科的知识。

()欧洲档案学的形成

欧洲档案学理论的形成是在19世纪法国档案改革为欧洲档案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次改革使世界档案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为欧洲档案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主要标志是档案改革中提出并实践了档案学嘚三种思想理论即档案馆事业是国家的一项独立事业,档案事业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档案馆要实行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原则。

1.档案馆事业是国家的一项独立事业

法国在1790年成立的国家档案馆和地方档案馆构成了法国档案资源的分 P221 级管理系统或层次结构系统,这标志著世界范围内档案馆事业的开始法国在大革命前就有近万个档案馆,仅巴黎就有400多个这些档案馆都是各个部门的内部机构,档案管理活动是该部门职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档案馆的性质主要是为本部门服务,对社会封闭法国档案事业改革,首先使世界仩有了第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档案馆,使档案保管机构从机关内部机构转变为国家档案管理机构;其次使中央和地方档案馆形成网絡,成为档案馆系统成为国家政权领导下的独立机关,有了真正的国家档案馆事业;再次使档案馆由只保管一个机关或部门的档案,轉变为保管来源于各个国家机关、各个时代的档案档案馆馆藏由来源的单一性变成了来源的多样性。意大利的档案学家斯·皮斯托列茨在从社会经济和政治历史的联系中研究档案馆的起源时指出,法国档案事业改革为档案馆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关于档案馆的理论已包含在法国档案事业改革宣布的原则之中。

2.档案事业要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

这是档案学的又一个基本理论1790年法国国民会议决定成立國家档案馆时,只是想把分散在各处的档案集中起来加以保管避免在大革命过程中被毁之一炬,这应该说是法国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的最初涵义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地方档案馆的建立,1794年法国颁布了著名的《穑月七日档案法》,肯定并进一步发展了集中管理档案的思想《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是中央级档案馆地方档案馆作为国家档案馆设在地方的分馆,接受地方政权和国家档案馆的双重领導,这就使档案集中管理原则包含了档案事业集中管理的内容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的确立,是档案学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深远的意义。欧洲各国在19世纪几乎都效仿法国通过档案改革建立了中央级的综合性档案馆和地方档案馆,分级集中管理具有全国意义和地方意義的不同时代的各种类型的档案

3.档案馆要实行向社会开放的原则

1790年法国国家档案馆成立时宣布,该馆每周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法国公民開放1794年的《档案法》又正式规定各级档案馆都必须执行这一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法国档案馆不仅要为政府服务而且还要为学术研究囷普通公民服务的思想。档案开放原则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档案馆性质的根本变化,档案馆由几千年对社会封闭的机构变成了向社会开放的机构从此,结束了利用档案只是少数统治阶层人物的特权的历史法国的档案开放原则受到各国的重视,被誉为档案的人权宣言

上述三个基本理论与原则的提出和在法国档案事业中的运用表明,法国的资产阶级档案事业改革使欧洲档案学在孕育中诞生P222

19世纪欧洲档案学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档案学概念的提出与运用,‘‘事由原则的否定及尊重全宗原则的确立来源原则的提出与運用,对档案馆的社会性和地位的阐述等方面

1.档案学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欧洲档案学的形成

档案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最早出现於19世纪初受法国档案事业改革的影响,19世纪成了欧洲档案馆大改革的时代学者开始来叩档案馆的大门。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馆的发展方向成了档案人员甚至史学工作者思考的课题。1804年德国档案学家约瑟夫·奥格写了一本论述文书分类方法的著作,用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书名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之后在1806年,德国档案学者创办了《档案馆学和登记室学》杂志第一次在刊物名称上出现了档案馆学,的概念,但该杂志很快夭折了1834年,他们又创办了《档案学、古文书学、历史》这本杂志仅出版了几期,于1836年停刊直到1885年,法国曆史学家郎格鲁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的第一期上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了档案学应當是一门独立科学的见解。1898年郎格鲁又在《历史研究导论》上著文发展了前一篇文章的论点。他指出由于法国的档案事业改革,档案館已从旧制度下的机密机构变成了实施开放原则的机构已从法律上证明封建君主权力的武器库变成了历史的文献库。作者运用历史学应当进入受尊重的真正科学的行列的论点阐述了档案学应当而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思想。

2.对事由原则的肯萣和否定反映了档案学思想的重要发展历程

事由原则是一种档案的整理和分类思想,其特点是按照预先拟定的问题或主题类别划分囷整理档案保持档案之间的逻辑联系。事由原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把收文和发文分开保管的所谓二元主义分类法,Φ古时代的实用归纳法合理演绎法近代的卡缪、多努分类法和十进位分类法。事由原则经历了肯定和否定的历史发展过程法国国家档案馆成立以前,它被欧洲各国档案馆普遍用于档案的分类使档案馆单一来源的馆藏井然有序。法国国家档案馆的成立對长期通用的事由原则产生冲击。馆藏结构复杂和来源多种多样的法国国家档案馆因沿用事由原则整理档案而出现混乱的结果。法国国家档案馆第一任馆长阿曼·卡缪(Armand Daunou)(17611840)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认识到应根据档案馆性质、馆藏结构和来源的变化,改变传统嘚档案分类方法继续沿用事由原则整理馆藏档案。这种做法破坏了档案自身的历史联系使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极为困难。多努死后法国档案部门为纠 正这种分类法造成的混乱,对事由原则进行了否定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符合档案特点的分类原则——‘‘尊重全宗原则。该原则在1841424日颁布的《各省和各地区档案整理和分类基本条例》中首次提出它主张近现代的国家档案館整理档案时必须以保持档案来源的一致为前提条件。尊重全宗原则的提出是欧洲档案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贡献表奣在档案管理上已有了符合档案特点和形成规律的整理原则,表明档案学的核心理论已经形成这是档案学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来源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德国的运用

来源原则就是档案馆把档案按其来源或形成单位进行整理的原则。它起源于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普鲁士的档案人员经过实践,于1881年在尊重全宗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国情况的登记室原则並写入《国家机密档案馆档案整理条例》。荷兰档案学家率先著书对这一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和说明。来源原则的提出和运用很快顯示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并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4.对档案馆性质和地位的阐述

19世纪初至19世纪80年代,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各国档案学鍺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档案馆是否具有双重性质档案馆与图书馆、登记室之间的界限等方面。德国档案学者冯·麦登认为,档案馆具有双重的性质,既有为政权机关服务的性质,又有为科学研究机关服务的性质。德国另一位檔案学者乔治·奥古斯特·巴哈曼于1801年提出档案人员不是古董商,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对国家生活有贡献的公务人员他的任务是必须满足政治和科学两个方面的需要。德国档案学者奥古斯特·艾哈德认为,档案馆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一个接收在业务进行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完成的、对于历史状况可以作证据的书面文字的存储处。档案馆应当和另外两个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但完全不同的机构划清界限。一个是图书館二者的区别在于,档案馆收藏的对象是直接来自业务进行的渠道图书馆完全不是。另一个是登记室它保存的文件虽然是来自于业務进行中,但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业务进行中要继续使用的。档案馆要永远和登记室保持密切的联系因为档案馆的档案是从业务的和政治的生活中生长出来的。

上述思想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欧洲档案学已经从萌芽状态走向了形成状态,并为以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档案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欧洲档案学理论的发展

20世纪的前30年,是欧洲档案学理论的第一个繁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 P224 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一批档案学经典著作问世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的档案学研究者率先对法国档案事业改革中提絀的一些理论问题以及19世纪80年代以前提出的档案整理和分类原则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先后撰写和出版了一批档案学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档案学著作除法国的之外,这些著作已被列入1964年出版的《英国大百科全书》其中包括:

(1)荷兰的《檔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以下简称《荷兰手册》)。该书由三位荷兰档案学者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1898年于荷兰海牙出版,1920年再版《荷蘭手册》约13万余字,分为6章分100个问题论述了档案整理与编目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在该书的精华部分作者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全宗理论,提出档案全宗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则《荷兰手册》由于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被誉为世界档案学名著,甚至被有的学者称为檔案圣经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了世界许多国家。

(2)英国的《档案管理手册》该书是英国研究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第一部重偠档案学专著。1922年在英国牛津首次用英文出版1937年修订再版,1966年在伦敦重印全书分四大部分,并附有附录和索引第一部分为绪论,主偠论述档案的定义和性质、档案工作者的职责等;第二部分论述档案的起源、发展以及档案的分类、整理和保管的规则;第三部分阐述檔案的筛选、销毁工作;最后一部分说明了档案的制作材料和登记室工作。该书作者是英国著名档案学家希拉里詹金逊,它被用作英国檔案工作者的工作指南和档案专业培训教材该书的精辟之处在于提出并使用档案组合(archives group)概念作为档案分类、统计和保管的基本单元,這部著作对英国以后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法国的《关于档案整理与编目和关于书面历史文献出版的实际建议》。該书于1924年出版作者是法国档案学者弗尔尼埃。书中阐述了档案全宗与档案汇集的不同前者是反映一个机关、家庭或个人权利的文件的總和,后者则是以后搜集起来的、具有不同来源的、相互之间只存在人为联系的文件集合体在全宗定义中第一位的是文件的历史意义和法律意义,该书的意义在于从理论上阐述了法国1841年的尊重全宗原则

(4)意大利的《档案学》。该书是意大利的首部档案学著作1928年在都靈出版,1968年再版作者是意大利著名档案学家埃·卡萨诺瓦。与上述几部著作相比,《档案学》着重阐明了四个问题:一是档案学及档案学嘚独立性问题。

作者从词源学和词意学的角度分析了文件、档案、案卷、捆、系列等档案学概念的内涵他进一步把档案划分为现行机关嘚档案和非现行(撤销)机关的档案。二是评述了荷兰档案学者关于档案人员职责的观点他指出,荷兰人把档案人员的职责限萣在一个狭隘的管理方面这表明他们没有考虑到档案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三是论证了登记室和档案馆的关系它最先提出机關档案馆和国家档案馆之间的来源关系。四是阐述了档案的各种整理和分类方法诸如年代一字序分类法、来源原则、十进位分类法等。莋者是把影片、照片、录音档案的管理纳人自己视野的少数人物之一

2.深入阐述了档案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构成

自从法国历史学家郎格鲁於1885年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到20世纪2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更为深入地探讨什么是档案学以及档案学应包括哪些内容,从而使档案学的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28年,卡萨诺瓦的《档案学》一书着重论述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指出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也可称為档案学。他把档案学划分为实用档案学和本来档案学实用档案学又可称为档案技术,主要研究和论证对档案本身的处理包括档案的接收、保管、保护和修复等。本来档案学又称真正档案学主要研究档案的整理、分类、排放、编目、鉴定等,研究档案的本质囷类型研究档案事业和档案科学的历史,研究档案的法律属性及档案的利甩等有关档案权的问题1938年,法国档案学家查里·萨马兰出版了《档案总论》一书作者把档案学划分为档案经济学和档案学,其基本观点与卡萨诺瓦相_

3.年龄鉴定论的提出和传播

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都把有无行政用途作为确定档案价值的主要标准这种标准的运用使得学术研究受到严重影响。英国较早地注意到了这种情况研究了本国和其他国家档案鉴定和销毁的实践,于1877814日做出规定:公共档案馆馆长只有权销毁1715年以后形成的无用文件但必须编制销毁清單报两院审核。1898年英国又规定1660年以前的档案一律禁止销毁。德国档案人员悟出了英国规定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对日期越早的档案处置应更加慎重的看法。以上这些就是年龄鉴定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档案年龄鉴定论是后人所使用的词汇,是指在鉴定档案时要注意保护年代久远的档案它要求规定禁止销毁档案的年代界限。这一重要理论是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在1901年制定的《档案鉴定标准》中提出嘚其意义在于,它使档案鉴定工作的目的由销毁转向保护贵重档案由注重实用价值转向既注重实用价值又注重历史价值。

20世纪4080年代欧洲档案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主要表现是又有一批档案学理论研究成果问世如波兰档案学者卡林斯基撰写的论文阐述了職能鉴定论的思想,即把机关职能作为确定档案价值韵重要标准这_二时期档案学理论著作主要有1953年德国出版的《档案学——欧洲档案笁作的理论与历史》、1970年法国出版的《档案手册——法国公共档案的理论与实践》、1983年联邦德国出版的四卷本《档案学》、1984年意大利出版嘚《现代档案——理论与实践》等。其中德国档案学者布伦内克在其遗著《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历史》一书中,较为翔实哋阐述了自由来源原则档案体这两种思想关于这些档案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本书第十章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

二、苏联檔案学的形成与发展

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苏联档案学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苏联档案学基本理论的诞生

苏联档案学的基本理论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在列宁的亲自关怀下奠定基础的191861日,列宁亲自签发了《关于改革和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檔案工作的法令》之后,1919年又签署了四项具体档案法规文件:1《关于接管19141918年战争期间被解散的旧军队档案的决定》(1919327)、《省档案铨宗条例》(1919831)、《关于档案保管和销毁制度的法令》(1919422)、《关于废除图书馆和博物馆所藏已故俄国作家、作家、艺术家和学者的檔案私人占有权的法令》(1919729)1920921日,还签署了《关于建立十月革命史和俄共党史材料收集和研究委员会的法令》为建立苏共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法令和法规不仅是苏联档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而且也为苏联档案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些法令中關于把沙皇俄国的档案收归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档案全宗的规定,是使苏联档案学在其形成之初从原则上区别于西欧档案學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家档案全宗统辖下的全宗体系理论。法令中确立的社会主义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是苏联档案学研究档案建设原则的重要理论依据。法令中确立的先建立全国最高档案行政领导机关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的建设和档案馆馆藏建设的原则,推进了苏联档案管理体制建设法令中关于档案鉴定销毁的规定,为苏联档案学的档案鉴定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形成奠定叻基础法令中关于档案查用制度的规定,是苏联档案学研究档案利用原则和方法及研究档案馆性质的重要依据以上五个方面,为苏联檔案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苏联档案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P227

()苏联档案学基本术语的形成

基本术语的形成是苏联档案学产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苏联档案当局在1925年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档案学术大讨论,重点讨论档案术语问题促进了苏联档案学基本术語的形成和统一。在讨论过程中围绕档案全宗的定义形成了两大学派:以莫斯科档案人员为首的一派认为,档案全宗是某种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应以历史原则作为确定全宗定义的基础;以列宁格勒的档案人员为首的一派则认为,档案全宗概念是一种思维活动的反映因此应以逻辑原则作为确定全宗定义的基础。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采纳了莫斯科派的观点:档案全宗就是在机关或个人活动过程中有机地形荿的档案材料的总和。这个定义在苏联档案学史上被称之为莫斯科公式这种历史原则或历史联系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是苏联档案学理论研究中遵循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则,它贯穿到学科研究的各个领域

()首部档案学专著问世

《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是苏联檔案学史上第一部理论著作,出版于1935年作者克雅捷夫是苏联著名的档案学家。全书分六个大问题系统地总结了苏联建国后档案建设的实踐和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展的学术大讨论论述了档案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者在序言中指出档案学是一门具有独特作用的历史学辅助科目,这表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是把档案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来建设的

该书第一个问题是档案术语,作者列举了苏联档案界20卋纪30年代最常用的档案术语力求做出定义并确定其内涵和外延。第二个问题阐明了机关文书处理部门、档案室、档案馆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整理质量最终取决于文书处理部门的文件立卷和系统化。第三个问题是档案的科学技术整理包括档案的接收、整理、分类、编目、保管、剔除等。第四、第五两个问题阐述了档案的利用和科学查考工具的编制及文件的编辑出版最后一个问题昰档案行政工作的组织和对档案人员的要求。苏联档案学界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苏联档案学理论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苏联档案学的发展

苏联档案学在20世纪4080年代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1966年絀版,1980年修订)、《档案术语词典》(在这个书名下包括19681982年出版的苏联及南斯拉夫、波兰、民主德国的《简明档案术语词典》和11种文字对照嘚《社会主义国家现代档案术语词典》等)另外,这个时期苏联在国家档案全宗文件的分类理论全宗理论档案开放理论档案鉴定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1.关于国家档案全宗文件的分类理论

苏联把国家档案全宗的文件划分为3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整个国家档案全宗文件的分类第二个层级指档案馆范围内文件的分类(这一级分类要严格贯彻执行全宗原则),第三个层级昰一个档案全宗内文件的分类(一般应按分类方案进行)

苏联的档案全宗理论,从性质上说是国家档案全宗统辖下的全宗理论体系苏联从20卋纪70年代起,就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绝对保持历史联系的提法全宗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被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全宗概念指全宗的属概念,其定义是彼此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的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档案文件综合体在按全宗管理纸质文件时,主要采用历史方法而管理其他载体的文件时,主要采用逻辑方法狭义的全宗概念是指全宗的种概念。包括机关档案全宗个人档案全宗联合档案全宗档案汇集科技档案综合体”“其他各种载体的档案综合体

3.关于档案的整理与编目理论

苏联和东欧┅些国家认为,开发的目的是使档案整理有序并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要,为领导决策、学术研究、文囮教育及提供法律证据服务。

苏联规定1811625日前形成的档案禁止销毁。此外为了统一鉴定标准,苏联在1929年第一次提出要编制档案保管期限表但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苏联档案界却把档案鉴定限制在挑出无需保管的材料的狭义概念范畴中苏联真正对档案鉴定理论进行科学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58年编写的档案专业教材中对档案价值鉴定进行了界定即根据苏联档案学规定的原则和标准,确定档案文件嘚政治、科学和实际意义规定各类文件的保管期限,挑选出应当永久保存和应当销毁的文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改为挑选出应归入国镓档案全宗的文件1980年又改为挑选出归国家保存的文件。从20世纪80年代起苏联正式提出档案全宗优化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采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解决如何保证国家档案全宗成分的最优化的问题

尽管苏联已经成为历史,但苏联档案學理论曾经对我国的档案学理论研究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回顾苏联的档案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对我们明确认识我国档案學中一些思想理论的渊源,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三、北美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北美档案学的研究成果

欧洲的档案学理论于20世紀初传人美国、加拿大等国。1909年在美国公共档案委员会召开的一次档案会议上,有人指出在美国档案管理上没有比把图书分类理论应鼡于档案实体的灾难更大了。为消除这种灾难有人建议仿照欧洲各国的做法把档案按照其产生机关进行分类,改变早期采用的事由原则1929年,美国档案学者列兰德进一步介绍了欧洲的来源原则指出体现行政实体的档案实体应当是档案分类、整理和编目的出发点。1934年美國国家档案馆成立后,正式把来源原则作为公共档案管理的基础决定档案馆的档案以文件组合(records group)的形式管理。20世纪5080年代北美地区的档案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出版了不少理论著作如1956年出版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谢伦伯格)1965年出版的《档案的管理》(谢伦伯格)1977年絀版的《基本手册丛书——档案和手稿》之一(5)1982年后陆续出版的《基本手册丛书——档案和手稿》之二(7)1980年出版的《档案材料的整理与编目》(加拿大的泰勒)等。20世纪90年代后北美地区注重对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相关的论文主偠发表在《美国档案工作者》杂志和加拿大的《档案》杂志上。这一时期出版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是戴维·比尔曼所著的《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1994)一书

()北美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北美国家档案管理的传统是按文件形成过程划分为文件管理和档案管悝两部分。美国著名档案学家谢伦伯格所著《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分成两编进行论证就是基于这种传統长期以来,美国在文件管理中又分公共文件管理和私人文件管理二般称私人文件管理为手稿管理。管理公共文件是档案工作的范畴管理私人文件属于手稿管理,不属于档案工作范畴近年来,随着档案作为第一情报源进入情报领域美国档案学者才把手稿与档案的管理放在一起进行论述,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出版的系列丛书的全套12本的书名中都包括档案和手稿

由于北美国家档案文件管理上的这种特点,他们除研究各国档案学的共同问题外在档案学的发展上也形成了一些符合北美特点的理论。这些理论归纳起来 P230 主要有文件管理理論、档案整理理论、文件中心理论、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等

按北美国家的传统,文件管理是指机关和文件中心对文件嘚管理以美国为例,他们认为文件管理发生在文件进档案馆之前文件管理的任务是以最低廉的代价和最有效的方式使这些文件服务于咜问世的目的,并在达到目的之后对它们作适当处理这就是说,有效的文件管理是指文件从问世到最后移交给档案馆或销毁的全过程謝伦伯格把文件管理的这种任务描述为帮助确定何种文件应该送到某个文件中心的炼狱拘留所待上一个时期,何种文件应该打囚火化炉的地狱何种文件应该升入某个档案馆的天堂。美国的文件管理主要是指文件中心的工作,文件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哬减少利用者为完成工作而索取信息所花费的时间

1934年的美国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对联邦所有机关的文件管理享有视察权和有限的征集权随着情况的变化,应该征集的各种文件已经集中到了国家档案馆因此1950年重新颁布的联邦档案法中没有重提征集权。该法强调联邦各机关内的文件管理,包括公务活动中制定、保存、分类和利用文件的工作由机关进行有效的控制。档案部门负责对文件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负责制定文件的分类原则和办法。

北美地区关于档案的管理是指档案馆对文件的管理谢伦伯格在他的《现代档案——原则與技术》一书中指出,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公共文件的鉴定、整理、保管、编目、出版和提供利用等问题档案人员对他管理的档案負有保存和提供利用的双重责任。美国档案馆整理档案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来源原则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整理单元是文件组合。

北美地區的文件组合不同于欧洲以美国为例,美国文件组合内的组成部分在数量上要大得多在形式和性质变化上也多得多。这些做法都体现叻北美各国档案部门对来源原则的应用谢伦伯格认为,来源原则首先是保护了文件的完整反映了文件的来源和产生过程。其次来源原则有助于说明文件的重要性,因为个别文件只有同有关的文件联系起来才能够被人们充分理解文件一旦脱离了它的群体,它作为文献證据的真正意义就会模糊不清甚至完全丧失。再次;来源原则在档案的整理、编目和提供利用方面为档案工作者提供了既经济又切实鈳行的指导方针。

3.文件中心理论 P231

文件中心最先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机关的文件数量急剧增加为了保存平时工作不常使用的文件,有些机关设立了临时|生的文件库——机关文件中心这种机构很快就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并被迅速推广開来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陆续成立了文件中心。当然各国国情不同,、文件中心也有不同的名称英国称过渡性档案馆,法国稱进档案馆前的文件寄存处苏联称机关联合档案室,联邦德国称中间档案馆加拿大称文件中心,马来西亚称文件垺务中心

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形成单位和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文件保管机构,可以说是文件的中转站对政府机关来说,文件中心保存的档案仍然是文件形成单位的财产一般只提供给原机关利用。对档案馆来说文件中心为档案馆馆藏档案提供了质量保证。政府文件中心大多归属于档案部门,是档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各机关在决定是否把文件送文件中心保存时,一般考虑三个因素即使用的频率、文件的特性和价值、保管设施。

文件中心虽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却在世界范围内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国际档案理事会对几┿个成员国的调查表明对半现行文件来说,文件中心是最令人满意的、最经济的保管机构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不尐国家认为,建立文件中心既经济又符合政府部门和档案馆的利益,也符合长远的历史研究利益

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術》一书中提出的第一和第二价值理论,在美国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他认为,文件具有第一价值和第=价值(具体内容参见第卡章第四节)鑒定就是评定文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此外以弗兰克。博列斯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鉴定标准应当包括情报价值、保管费用和对鉴定意见嘚审查等其中,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包括政治考虑和程序考虑两个方面政治考虑是为了不触犯某些人(包括研究者、捐赠者和文件中涉及的人和事)的利益,程序考虑是指对档案馆今后鉴定工作程序的影响

这种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戴维·比尔曼的《电子证据——當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一书中。该书汇集了作者19891993年间有关电子文件的研究成果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症结、电子文件管理政策与管理模式、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应用、有关标准的制定与完善等问题,均作了比较全面的说明和阐述该书详细阐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探讨了日常工作中采用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构面临的责任危机;参照匹兹堡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项目中文件保管系统的功能需求方案研究了电子文件保管系统的功能需求;探讨了制定电子文件管理规划、实施指南以及管理政策需要注意的问题;讨论了电子郵件管理、电子文件著录,以及从档案角度看信息系统标准的制定策略对电子文件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等问题

总之,北美地区的档案學理论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其中一些档案学理论不仅对北美地区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苴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档案学研究及许多国家的档案事业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編辑

从ERA到ERC欧洲科学家的联合之路。

编辑 | 熊文明、刘爱国

数据支持 | 钛禾产业研究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在《告欧洲人书》上签字呼吁停止战争,「欧洲联合起来」

19年后,不堪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身心俱疲的爱因斯坦带着全家移民美国,从此再也没囿踏上故乡德国的土地

到了美国后,爱因斯坦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个全球最顶尖的理论研究机构里,科学家几乎都来自欧洲——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来自匈牙利,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来自一个德国犹太家庭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则来自奥地利。

这些從欧洲迁往北美大陆的科学家,带动了美国科技的迅速崛起美国因此成为上世纪40年代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为主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源地。

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奠基者都是欧洲人但如今世界的科技中心却并不在欧洲。

战后世界风云骤变茬科技加持下,美国从此走上了所向披靡的霸强道路而失去了科技优势、政治四分五裂的欧洲,至今仍在重归一体化的泥泞道路上艰难湔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欧洲人深知科技对经济政治一体化的重要性——科学可以无国界但科研能力却是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實力砝码。

相对于共同市场、经济联盟、货币联盟欧洲的科研联合可谓姗姗来迟。

虽然欧洲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启动但统一的科研资助计划——「欧盟研发框架计划(FP)」直到80年代才正式推出。

欧盟研发框架计划是欧盟成员国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计划至今已经完成了七个框架计划,第八项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正在实施

为什么一定要联合?这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早期嘚技术革命,大量新技术处于从零到一的发现状态一个小国家乃至于一个人,单枪匹马去探触科学技术的边界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攀高一个苹果落地就能发现万有引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尤其进入电子时代后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在摩尔定律嘚鞭策下一日千里,相应投入的研发资源也呈几何级数倍增这时候,小国家的资源弱势就凸显出来了

20世纪70年代,在讨论第五代战斗机嘚预研计划时瑞典人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国内形成一个共识:小国难以独立承受研发的沉重负担而此时,德、法、英等国正因为ECF(欧洲联合战斗机)的协作分工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法国退出ECF计划后独立研发「阵风」战斗机,德英意西四国则最终联合研发出「台风」战斗机

欧洲面临的另外一个尴尬是,由于各自为战研发代价总要比其竞争对手要高。以数字电话公共交换系统的研发为例欧洲各国总共花费了70亿美元。美国只花了一半的钱日本更是只花了四分之一。

1985年在一次欧洲技术合作会议仩,德国外长根舍再一次把科研一体化摆到桌面上来谈:

「欧洲只能全力来对付挑战只有当它们的力量联合在一起时,才能在尖端技术方面与美、日并驾齐驱」

实际上早在1973年,就有人提出建立欧洲研究区的想法20多年来,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欧洲各国领导人的演讲中但矗到2000年,欧洲研究区(简称ERA)才正式成立可谓不易。

千呼万唤的ERA被寄予厚望要在欧洲建立科学技术的通用「市场」,促进科研人才在歐洲各国间流动同时,迫使欧洲各国在10年内将科研预算的GDP占比从1.82%提高到3%

从结果来看,ERA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8年后,这一比值仅仅上升叻0.08%在第六研发框架的数千个项目建议中,仅有1/5立项而其中又只有50%的项目获得了经费支持。

经费不足的背后还有欧洲各国的怨念由於体量差异巨大,各国的科研投入也不平衡小国研发经费投入不到大国的两千分之一,却可以共享这些科研成果贡献少、伸手多的小國和贡献多、抱怨多的大国之间矛盾日益加深,将来之不易的科研一体化重新撕裂

然而,这还不是ERA面临的唯一难题2000年,一篇名为《逃離欧洲科学》的报道中作者尖锐指出ERA的「过度官僚化」:

「即使是研究组长或教授,也难以获得研究资金科学家不得不把精力更多放茬撰写提案上,以勉强符合研究项目要求而不是产出高质量的科学成果。」

即使幸运地获得了经费支持也并不意味着后面就一帆风顺。一家波兰的科研机构获得资金想要雇佣德国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却发现由于制度障碍根本签不了合同在向ERA求助后,就进入漫长的等候处理期要等多久?至少两年起步——因为ERA正忙着处理无数个类似的案子

这些堆积如山的小案子让ERA深陷泥潭。难以想象肩负欧洲科研一体化重任的超级机构,居然被一个个小小的诉讼案拖得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法律权力,也缺乏政策机制ERA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实在没囿能力来迫使欧盟各国合作科学家们虽然名义上有ERA的庇护,但跨国做科研仍然面临巨大风险包括失去退休金、社会保险,甚至还会被雙重征税而官司,似乎永远也打不完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不失时机地对欧洲科研人才频抛媚眼许以丰厚待遇,几乎快要挖穿歐洲科研的墙脚对此,欧盟第七研发框架团队不得不发出警告:

「除非欧洲简化研发资助流程否则顶尖科学家将流失到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

众望所归的欧洲研究委员会(ERC)终于在2007年2月27日成立。到2015年ERC成果的国际协作比率比欧洲第七研发计划的平均水平高出8%,在世堺知名科研机构中一骑绝尘而ERA却还在追赶欧洲的平均水平。欧洲科研一体化终于有了实质上的突破

ERC诞生前夜,其创始人福迪斯·卡法托斯(Fotis Kafatos)教授激动得彻夜未眠这位年近古稀的遗传生物学家,希望通过ERC发起欧洲乃至泛欧洲的科研竞争将过往的重重障碍一扫而空。

點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福迪斯教授卸任ERC主席时表示对自己与欧盟繁文缛节的斗争感到满意,但已筋疲力尽

福迪斯一定程喥上实现了他的抱负——ERC这剂解药「疗效显著」,截止目前共资助了超过4000位科学家的9500多个项目发表科学文章15万篇,斩获7项诺贝尔奖在此期间,欧洲拥有的引用量排名世界前1%的论文数量重新超越美国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当前欧洲关于新冠病毒的研发项目中有180个来自ERC資助。

ERC成立后立刻成为第八、第九研发框架的中坚力量,为石墨烯、脑科学、量子计算等基础科学研究的攻关做出了巨大贡献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与ERA不同,ERC的研发经费不仅仅来自于计划拨款也同样注重通过协同创新链条发挥研究的商业价值。为此欧盟成立了欧洲创新理事会(EIC),专门负责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落地并提供项目投资和咨询服务,帮助ERC回笼资金

从这个角度来说,ERC更接近媄国DARPA类似一个前沿技术的风险投资机构。

尽管ERC的项目申请竞争极为激烈平均成功率只有15%左右,但是单笔资助金额最高达350万欧元的诱惑也让众多研究者趋之若鹜。即使以「钱多到花不完」著称的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也不得不重视ERC的项目申报

至于什么样的项目能够被ERC选上?ERC的标准非常直接:竞争卓越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ERC项目复盘评审标准

既然是以卓越为标准,国籍、年龄、性别、學科都不再纳入评判参考之列传统欧洲科研的「四唯」在事实上被解构。

这种打破偏见、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方案一扫欧盟过往的陈腐低效做派,让人耳目一新

国籍不再是界限。ERC联合创始人、德国教育和科学部部长安妮特·沙万在ERC成立时就承诺保证机构的自主性和独竝性。这使得ERC可以不用关注国家配额只专注于资助欧洲最优秀的研究人员。ERC甚至跨越了洲界将挖墙脚的锄头挥舞到了美国、日本、中國,争取最广阔外延的科研人才

饱受诟病的「年轻人困局」也被打破。ERC的五项基金里有两项是针对年轻科研人员的专项拨款。2010年ERC的資助金获得者平均年龄仅为36岁。至2013年ERC资助的年轻科研人员占比高达70%。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女性研究人员也成为ERC的关注重點ERC科学委员会成立伊始就设立工作小组,专门监察性别问题2010年,ERC伦理委员会颁布性别平等计划内容包括着重宣传女性科学家项目、延长生育科学家的申请资格窗口期、通过会议的形式加强组织的性别平等意识等若干措施。

与僵化低效的官僚体制斗争是流淌在ERC血液中嘚重要基因。在其诞生之初这种斗争精神就被写进ERC的纲领里。与ERA的步履维艰不同ERC在与欧盟委员会的一场场「撕逼」中赢得空间。

创始主席福迪斯·卡法托斯在ERC的创立过程中持续批判欧洲僵化的科研制度,誓要扫除这些科研障碍继任主席赫尔佳·诺沃茨曼(Helga Nowotny)秉承精鉮,要求「地平线2020」的委员会必须保证不会将ERC置于行政束缚之中她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谈及:

「ERC创始一代的遗产是高质量的评估程序,必須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维护和保护」

赫尔佳·诺沃茨曼自豪的表示,ERC制度已经被奉为世界级基础科学研究的黄金制度。

与ERA一样曾经尝试撮合欧洲各国科研协作的组织还有许多,例如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历经蹉跎的伽利略计划甚至包括冷战后裂痕频现的欧空局。这些科研协作机构中敢被称作「黄金制度」的只有ERC。

然而这个黄金制度还没有发光多久就再度卷入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双重漩涡中,被巨浪湮没

今年4月,ERC前主席毛罗·法拉利(Mauro Ferrari)因对欧盟处理新冠病毒疫情的方式「极其失望」而辞职拉开了欧洲科研预算保卫战的序幕。这位仅仅上任ERC主席三个月的著名纳米医学家愤怒表示:

「我既了解科学管理也了解政治的运作方式,但我对这个机制本身失去了信心」

这是ERC与欧盟体制斗争最激烈的一次,也暗示着ERC面临成立以来的最大困局

压力首先来自欧洲的整体大环境。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歐,以并不如人意的结果暂止了这场长达4年的闹剧给欧盟留下一个巨大的烂摊子。作为欧洲三大经济体之一的英国也是ERC的三大金主之┅。

英国退群后的欧盟何去何从尚且没有定论。作为欧洲科研共同体的ERC更是面临巨大的未知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今年3朤,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说,「欧洲团结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一纸童话」

除了一体化进程波折重重外,人口老龄化、主权债务危机、难民潮……也正在环环相扣地腐蚀欧洲

ERC创立当年,正值欧盟庆祝自己50岁生日扩张最顺风顺水的时候,GDP世界占比增长也在当年由負转正但随后到来的2008年经济危机,加之美国人的地缘打压又让欧洲一体化再度陷入僵局。一边是持续下降的GDP世界占比一边却是连年爬升的人口老龄化占比。据世界银行统计2019年欧盟地区老龄人口与劳动人口比已经直逼32%。

陷入经济政治的泥沼之中即使黄金也难耀其光。

新冠疫情使欧盟的钱袋子更加紧张欧盟试图大幅削减ERC资金,其中包括新冠病毒的研究经费临时接任ERC主席让·皮埃尔(Jean-Pierre)在《自然》雜志上大发雷霆,愤怒斥责:

「削减这些预算的行为是愚蠢的!」

10月15日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Matt Hancock)宣布,从17日起伦敦将从疫情「中度」警戒级别升为「高度」警戒。第二波疫情的到来让欧洲经济雪上加霜也让ERC的预算更加渺茫。

尽管拥有堪称「黄金」的制度和强大的能力ERC自身也一直在努力调整机制,以适应波诡云谲的局势变化然而,失去经济和政治支持的科研似乎总也踩不到地面。

下一个「应许之哋」在中国

陷入危机以来,欧洲曾一度指望中国伸手帮助

这也让欧洲诸国陷入矛盾纠结。一方面在美国的逼迫下部分还有技术老底嘚国家时不时就要配合美国人卡一下中国脖子。另一方面在众多欧洲国家的内心里,又期望中国能在经济上拉他们一把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接上图)塞尔维亚总统继续说,「在这次困难中唯一可以帮助我们的是中国」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除了经济上┅路高歌猛进持续追赶欧美强国,政府同样在持续探索通过国家财政对科学研究的资助模式

上世纪后期,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盟嘚尤里卡计划等带给中国人巨大的震动和启发为了加快追赶国际先进,在科研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中国完成了对科研院所、大学、國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国家放弃了对上述机构的财政直接拨款取而代之的是竞争性的科技计划项目——砸烂了研发体制的「大锅饭」,谁能干好活谁就能拿到更多的国家资助资金。

1986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几位老科学家提出了要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的若幹建议和设想。时任中科院科技开发局局长的张宏将这些建议提交给邓小平,直接促成了「863计划」的出台同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建立

一年后,国家组织了200多位专家选定了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中国高科技发展重点计划,7个领域包括生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激光。

863计划是新中国第一个由科学家倡议、政治家决策、中央政治局讨论的科技计划计划实施10年后,取得研究成果1200哆项其中540多项达到国际水平,567项获国家或部委级奖励获国内外专利244项。1996年在进行「863计划」的十年成果汇报时,军委副席张震说:

「洳果不是小平同志及时决断我们将愧对子孙」。

863计划出台11年后国家又推出了「973计划」。前者发力于高技术研发后者更侧重于重大前沿科学研究,面向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973计划以5年为周期,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展开研究与863计划相比,973计划更加开放欢迎国际合作,并曾经与欧盟达成协议

2016年,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发布将原有的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计划整合到一起——863、973这两个茬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数字,成为历史名词

2020年1月,由教育部牵头人才为主导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劃」正式推出,主要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偅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专业进行招生。

除了重点研发计划的牵引外培养未来后备学科人才是「强基計划」所承担的新时期历史使命。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北京大学给「强基计划」录取的湖北考生颁发录取通知书

欧洲科研┅体化的艰难探索给予中国的启示是:政治上的稳定支持、经济上的持续投入是科研力量整合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高效的机制、專业的团队以及接地气的甄选标准和强大的甄选能力。

欧洲科研一体化时打破的偏见也存在于中国的科研土壤里。与欧洲当年国籍、姩龄、性别、学科的「四唯」不同中国科研亟待破除的「五唯」是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与此同时被戏称为「青椒」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待遇、地区之间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仍然需要统筹解决。其中ERC完成度较高、也是最为关键的「协同创新链条」,更是值得峩国借鉴的重要经验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2020年至今世界GDP增长地图,其中绿色为正增长红色、黄色为负增长。(来源:国際货币基金组织(IMF))

政治稳定、经济向上的社会环境是优渥的科研土壤,也是吸引科技人才的根本

正如上个世纪的美国,依靠容纳歐洲「科学家难民」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成就了其今日的科技地位今时中国,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对科学技术进行投入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未来的中国,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家的「应许之地」

[12] 彼得·J·卡岑斯坦,叶静译《世界市场中的小国家》,2008

[13]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2013

[15] 李力《863——中国高科技领域的一面旗帜》199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基礎研究居世界第一,是一个事实如何看待美国基础研究及其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今天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基础研究发展经验中得箌什么样的启示与借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需要在探究历史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深入研究。

江晓原教授发表在《文汇报》读书欄目上的“美国是因为重视基础研究而强大吗”(2021年11月9日)以及之前同样发表在《文汇报》读书栏目上的另外一篇相关文章“重新审视: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平行系统”(2021年8月5日),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国内对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基础研究存在着误解和盲从,基础研究在美国发展的作用并不大美国只是技术上先进,中国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发展技术笔者认同对包括美国在内任何国家的成功经验都不能盲目地学,但是对美国的经验也不能片面地理解或曲解,提出对美国科学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认识应该建在科学的论证和充分证据基础の上江教授的这两篇文章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不足,甚至有明显的错误由于这两篇文章在网络、微信公众号及朋友圈中广为流行,影响佷大可能带来的误导也比较大,因此有必要予以讨论和辩驳

江教授这两篇文章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在对万尼瓦尔×布什《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Frontier,又译《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下面简称《无尽的前沿》)解释和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论述都存在不尛的问题:(1)对《无尽的前沿》一书的引用、对出版和影响的判断;(2)关于科学是技术源泉的解释;(3)关于基础研究在美国国家发展中作用的解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涉及到《无尽的前沿》一书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涉及到基础研究以及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些根本性认识值得详细地探讨一下。因此本文首先就江文对《无尽的前沿》的引用及出版的判断做一分析和评论;然后,回到历史嘚实际情境中看看《无尽的前沿》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方式,分析《无尽的前沿》关于基础研究的论述最后本文对如何看待美国基础研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为了文中讨论方便本文把江教授两篇文章按发表时间排序,把江文“重新审视:科学与技术昰两个平行系统”称作江文1把“美国是因为重视基础研究而强大吗?”称作江文2

《无尽的前沿》的基本思想及出版情况

《无尽的前沿》由美国政府文印局公开出版于1945年,1960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第一次重印这篇报告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关于基础研究的论述。江文在引述《无尽的前沿》基本思想时出现低级错误而对《无尽的前沿》出版的则给出了“战略欺骗”的阴谋论判断。

关于“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嘚带头人”的引述

为什么说科学是基础技术是手段这样的关系图像是《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本书帮助我们建立的呢?我们只要看看这夲书更完整的中译本《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关于战后科学研究计划提交给总统的报告》的导言中是怎么说的:

今天基础研究已成為技术进步的带路人,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了……一个在新的基础科学知识方面依靠别国的国家,其工业发展将是缓慢的在卋界贸易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将是虚弱的。

这些话是1960年美国时任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为布什当年的报告所写的导言中说的而在报告的概要Φ,布什进一步论述说:

新产品和新工艺……依赖于新的原理和新的观念而这些新原理和新观念本身又是来自基础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的资本再者,我们已不能继续依赖这种科学资本的主要源泉——欧洲

上面的引用概括《无尽的前沿》的思想没有问题,但问題是这段话:“这些话是1960年美国时任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为布什当年的报告所写的导言中说的”(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实际上文中这些話就是《无尽的前沿》中布什的原话,是体现《无尽的前沿》精神最重要段落之一时任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在导言中引用这段话时,特別提到“布什博士写道”江文1这样的引用,让人怀疑作者是否读过《无尽的前沿》全书及这篇导言;以这样的引用怎么让人信任作者對《无尽的前沿》所做的评述?

布什报告公开出版的时间和目的

江文1对《无尽的前沿》的出版做出了一个这样惊人的说法:

事实上《科學:无尽的前沿》是20世纪最大的战略欺骗行动。一份1945年呈送给美国总统的内部报告为什么会在冷战核心年代的1960年高调公开出版?担心对掱发展得不够快吗急着传经送宝?当世人普遍相信美国正是因为遵行《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所主张的政策而成霸业时事实却并非如此。

江文2的语气稍微缓和:

《无尽的前沿》的公开出版也许是冷战中一次有意识的战略欺骗,也许只是布什等少数人的愿景宣示但无論如何,在客观上《无尽的前沿》确实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战略欺骗效果。

这是典型的阴谋论说法!江教授有证据吗什么叫战略欺骗?

事实上《无尽的前沿》于1945年公开出版的(图1)。当时出版的情况及各大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反应《布什传》[1]有清楚的描述(中译夲,334-335)。《无尽的前沿》于1960年由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重印出版是为了纪念NSF成立10周年(NSF成立于1950年)。同样NSF在1980年、1990年和2020年也分别出版过30周年、40周年和70年周年《无尽的前沿》的版本。

图1:《科学:无止境的前沿》1945年第一版扉页

图2:《布什传》记载《无尽的前沿》的出版及各界的反应

我们来看看《无尽的前沿》1960年版本这个版本的扉页显示是1945年原版的样子,底下清楚印着:1960年7月重印国家科学基金会。布什在“前訁”中写道:“国家科学基金会重新出版《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一书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这是它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一书自第一次出版至今已15年了……我欢迎这本书再次出版……”(着重号为引者所加)[2][3]《科学——没有圵境的前沿》第一个中译本是由中国科学院政策室编的内部读物,就是根据1960年这个版本翻译的(张炜等译 范岱年校)[2]收录布什撰写的“湔言”。范岱年先生根据1980年的新版本对上面译本做了校订由商务印书馆2004年正式出版[3],补译了1980年版新的“前言”和“导言”并保留了1960年蝂的“前言”和“导言”。时任国家科学会主任/kjbgz/2428507.pdf

[19]荷马×A×尼尔等著樊春良李思敏译. 超越斯普尼克: 21世纪美国的科学政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1] 张先恩刘云周程方在庆向桂林. 基础研究内涵及投入统计的国际比较. 中国软科学. 2017,(05): 131-138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