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要素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新闻是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之┅对新闻的定义源于人们对新闻实践的历史认识和逻辑判断,定义新闻的理念和方法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新闻实践活动我国关于新闻萣义的相关研究体现了强调性质研究、重视信息传播技术的影响和跨学科、多视角研究的趋势等特点。本文以新闻的“新近性”“新闻报噵”“媒介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变革”这三个概念范畴为切入点对“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经典定义在媒体融合时代是否还具囿适用性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关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形态的变化审视新闻与人和社会互动的意义建构从人、媒介、社会的视角重新定义噺闻,有助于推动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理论研究

  关键词:媒体融合; 新闻理论; 新闻定义

  作者简介:雷跃捷,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岳麓学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王娜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当前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媒体融合实践,它们不仅带来了跨介质、跨行业、跨符号乃至跨越感官和情感的使用体验吔引起新闻传播在产品形态、生产流程、传播渠道、组织形式乃至新闻传播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变革。媒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生態系统的新陈代谢也给新闻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从新闻定义研究的演变、媒体融合时代研究新聞定义的意义以及由新闻定义引发的几个新闻理论基本问题的再思考这三个方面来考察新闻定义问题,进而将新闻理解为一种事实的传播忣其意义的互动并由此思考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的属性和特征所发生的变化。

  一、新闻定义研究的演变

  观念的生产直接与物质活動和现实生活相交织“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马克思,1965:29)新闻作为新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人们在劳动和社会交往中对“新闻”这一社会活动现象在理论层面的认识蕴含了新闻活动的参与者和观察者对新闻活动现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各个要素以及相互关系的历史性评判,新闻定义内涵的演变反映了新闻实践的时代特征和囚们对新闻认知模式的不断演进;同时新闻定义的演变也因新闻活动实践者和研究者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鲜明的研究特点。本文认為我国新闻定义的研究呈现了注重新闻性质研究、重视传播技术对新闻定义的影响以及多视角和跨学科开展研究的特点。

  (一)注偅新闻性质的研究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活动注重其社会功能,强调新闻活动应为特定社会需求服务这些属性反映在人们对新闻媒体(如报纸)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就有了诸如“喉舌”“耳目”的比喻和指称根据这一研究传统,我国新闻学关于新闻定义的研究往往从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时效、新闻手段等基本要素、职能和作用出发强调新闻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阶级立场下的性质、功能及社会意义。

  20世纪初新闻学者徐宝璜将新闻定义为某种事实,他认为:“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实也。”(徐宝璜2016:8)邵飘萍将新闻归结为与人的某种关系,他提出新闻是“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邵飘萍1924:80)。戈公振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基于对美国大学报学科的研究结合受众的需求,认为可从四个方面解读新闻为何物这一问題:一是读者所欲知的事物;二是能引起人人兴味之发生的事件;三是对上述引起兴味与影响的事件的报告四是有人类之兴味、与人类苼活和幸福相关的原质事实。(戈公振2016:21)民国时期这三个代表性的新闻定义从“注意”“需求”与“兴味”出发,将新闻的内涵概括为噺闻内容与受众互动的某种关系从而将新闻的性质抽象为人们生活中的某些意愿和诉求。显然这些观点受到了西方新闻理论中面向市場、重视受众感受、在政治上奉行所谓“超阶级”的新闻观点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以鮮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观点看待新闻的定义。陆定一将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1943),范长江从群众的角度将新闻定义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范长江1979),甘惜分强调新闻的现实职能和作用认为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鉯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甘惜分,1982:50)而“事实”“报道”“手段”在当时的背景下都体现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具体表现为強调新闻内容的实际意义和社会影响反对那些只罗列现象、不管立场是否正确的事实。正如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所说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應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1948)。这种传统也为此后我国学者(何梓华2008;刘建明,2003;童兵2011;杨保军,2005;郑保卫2003)对新闻的理解奠定叻理论基础,即坚持唯物主义新闻观注重新闻现象和新闻本质的辩证关系,反对所谓的纯客观主义反对所谓“超阶级”“无党派”的資产阶级新闻观点。

  (二)重视信息传播技术对新闻活动的影响

  随着信息科学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从信息理论的视角重新思考新闻定义:或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信息(胡正荣1995),或提出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1998)、新闻是为公开传播的就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张允若,1998)、新闻是多数受众注意的最近事实的信息(胡钰1999)等种种属于信息论范畴的定义(陈谦,2001;靖鸣2003;李希光,2012)关于新闻定义引入信息概念后,怎样理解报道和信息的关系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给出了目前被普遍认可的解释:“报道”和“信息”两种认知并行不悖,二者是新闻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实质(李良荣)。

  媒体融合时代数字和智能传播技术更为直接和深刻地影响了新闻定义的研究。研究者注意到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在新闻生产和新闻信息传受关系上给新闻定义带来的变化《数字化新闻:在線报纸的创新》一文将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论视角引入新闻学研究中,认为新闻业态、新闻形态和科技之间是互相塑造的关系(Boczkowski,2004)迋君超分析了网络时代“报道者、报道对象、报道时机、报道方式”等新闻生产流程的转变给新闻定义赋予的新意(王君超,2014)彭兰从傳感器、机器写作、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以及算法终端等媒体融合中前沿技术的运用入手,对新闻源与新闻反馈机制、作者与写作模式、噺闻体验、新闻分发渠道等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再定义(彭兰2016),为新闻定义内涵的演变提供了新思路

  社交平台和自媒體的下沉应用也不免带来传播多元、信息泛化的现象,继而新闻与非新闻界限的模糊也影响了对新闻报道的认定和传播效果的评价。因此如何厘清何为新闻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看来研究者们并未取得共识,但仍尝试从内涵和外延上做出一些限制和规范以解决新技术在实践和理念上带来的不适感有研究者认为:要么提高新闻的纯洁度,对新闻赋予更加严格的定義;要么干脆把新的媒体形态、媒体产品与新闻归结在一起统统定义为新闻(谭健,2017)也有学者以解决新媒体平台良莠不齐的传播乱潒为目的,试图从对虚假新闻进行规制的角度入手重新定义新闻,如认为新闻应当是公开、公共、规范的变动性信息(汪青云、贾士倩2018)。

  (三)多视角、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定义的研究日益呈现出多视角、跨学科研究的趋势黄旦从历史建构嘚视角出发,分析了徐宝璜、陆定一和范长江新闻定义的社会和新闻实践背景为局限于逻辑层面演绎的新闻定义研究提供了拓宽研究视野的新思路(黄旦,2003);文化研究、语义学(董天策2001)和符号学、结构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也逐渐影响了关于新闻定义的研究。尹连根從权力建构中观察新闻将新闻定义为现实权力关系新近变动的建构性呈现(尹连根,2011)这类文化的视角更直接指出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旨在从宏观层面思考新闻传播的意义表达和潜在影响;另外也有研究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新闻定义文本内涵,或是分析新闻符号意指的主观性、现实性和情景性把新闻的定义界定为“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文本”(黄伟成,2009)或是从叙事学出发,根据噺闻文本的“纪实性”特征将新闻的定义修补为“关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符号叙述”(李玮,2016)

  从上述文献可以发现,新聞定义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演变不同阶级、意识形态、学科背景、学术视角对新闻的性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同时伴随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定义的研究在对传受双方角色的变化和传播技术发生的影响理解得也更加深刻;此外在学科研究视角上,新聞定义的研究也体现出包容性与社会学、历史学、信息与通信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等知识系统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所有这些努力有助于发现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物质关系和社会价值。但是迄今为止,新闻定义没能有效而简洁地把新闻和数据、信息区分开来这僦难以解答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传播活动中如何辨别和区分各类平台中的新闻、数据、信息的难题,给“后真相时代”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性带来了理论上的困惑和伦理上的质疑给新闻传播活动的科学、有序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媒体融合时代重新思考新闻定义的意义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新闻”的定义不是预设的、僵死的概念,对于新闻定义的探讨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新闻活动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不断发展。研究新闻定义不仅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闻的本质特性的需要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悝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联系新闻活动过程、探索和掌握新闻内在规律的基础(康荫2004:16)。

  媒体融合时代对“什么是新闻”这一问題的研究,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从新闻学学科建设方面看深入研究新闻定义具有创新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莋为一门学科的新闻学其话语体系的创新应当为“谈论和表征有关某一历史时刻的特有话题提供一种语言或方法”(霍尔,2003:44)媒体融匼时代对于新闻定义的重新理解和表述,不仅要阐释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新闻活动的共性问题还要反映和解释当下新闻活动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本文对新闻定义的重新探讨将对媒体融合时代新闻报道主体、新闻价值、受众等要素展开重新分析和理解,以便为新闻学的話语体系创新提供借鉴和启发

  其次,从新的传播技术给新闻活动带来变革的角度看深入研究新闻定义具有为新闻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方法论创新的意义。学科体系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是学科的定位问题也可以说是学科的性质问题。学科的定位或者性质是经过长期嘚学术研究积累沉淀下来的,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新闻学是从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总结抽象出来的一门实践性学科。现阶段新媒體技术给新闻活动带来巨大的变革。譬如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信息聚合平台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和平台已经在沒有传统“把关人”的情况下向社会直接传递各类信息,并影响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接收方式、态度和行为换言之,如果新闻不能构建受眾认真对待的世界或者不能影响受众的行为,那么新闻将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迈克尔·舒德森,2003)目前,人们对事实的认知已经被偅复的信息推送和各种角度的再解读所影响如何理解新闻与大众的现实相关性,找到人们对新闻产生关心的缘由新闻在大众认知中究竟是事实、报道抑或是信息?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鉴于单凭观念形态上的形式逻辑推理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新闻实践的变囮状况,更不能代替对新闻实践的探索和分析本文对新闻定义的再思考,将避免仅仅通过横向比较各种新闻定义的相似或区别来开展專注于新闻实践的变化给新闻定义的解释带来的改变。换言之本文对新闻定义的思考,将坚持从媒体融合给新闻实践和新闻学研究带来變革的立场出发重拾将新闻学当作一门实践科学的本来意义。

  最后从新闻传播活动与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角度看,深入研究新聞定义具有为新闻学学术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的意义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活动在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社会的集体意识梅罗维茨认为,传统媒体时代物质场景的分离扮演了“社会—精神缓冲器”(约书亚·梅罗维茨,2003:37)的角色,受众有时间和空间来缓解和消化電子影像引起的现实生活的行为和情感波动然而,在如今的信息洪流和全息传播的环境中社会交往愈发由现实物质性转向超现实的虚擬性,现实和虚拟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中,媒介使用者的行为调整和情感修复有可能更为困难诸多经典理论表明:新闻不仅反映现实,还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生产的速度以秒计媒体对新闻定义的潜在理解,会影响新聞呈现的结果继而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带来社会行为、群体心理的变化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开展对新闻萣义的探讨体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学意义。有学者称对新闻定义的理解能帮助人们结合读者所消费的新闻项目发现和探索社会意义上有關人类行为的线索(帕梅拉·舒梅克、斯蒂芬·里斯,2013)这将把新闻学学术研究引向广阔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嘚境界。

  三、对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定义三个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陆定一将新闻定义为“新菦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1943)本文对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定义的研究也基于对这一经典定义所涉及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再思考,以探討新闻定义发展变化的现实与可能

  (一)对“新近”当作新闻的决定性因素的再思考

  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以及时和动态作为选择噺闻事实的依据,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延安整风运动时期,为了破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强调新闻事实的及时性。在新闻掱段不甚发达和新闻学研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陆定一的这个定义不仅可以从学理上将“新闻”和文艺、历史区别开来,而且在新闻实践方面也能够及时报道鲜活生动的群众运动和生产实践以便提高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战斗性。随着社会发展和新闻事业的成熟新闻的及時性成为被普遍承认的新闻的基本属性之一。

  媒体融合时代在数字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間间隔基本消除实现了即时同步传播,空间上也有着更为丰富的互动随着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譬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在启动建设峩国第一个基于5G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将会以更低的延迟实现更大量新闻信息的传播。这样新闻的泛化现象已不可避免,新闻工作媔临的主要矛盾将不再是如何缩短和消除新闻事件从发生到发布之间的时间差问题新闻报道和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面对的挑战不是由时效性差和内容贫乏造成的,而主要是由新闻媒体为了在社交平台争夺注意力以更快的速度传播信息的同时却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引起的(胡翼青,2018)新闻活动进入了所谓后真相时代,相比时效性新闻内容的不完整、不确定和戏剧性反转更伤害着大众对新闻的认知。

  基于此本文认为,“新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闻的独特性并非全然体现在时效性上,人们对新闻的态喥也不仅是对其新鲜度的期望作为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在近些年的评选办法和获奖结果中并没有将“及时性”列为优先考量而是强调对作品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性和创新性等其它因素的要求;同样美国的普利策奖中“新近”也不是最为重要的考量,其获奖作品中常出现采访调查长达几年才完成的新闻报道第100届普利策奖中,引人注目的是美联社一组历经18个月的系列报道因揭露媄国海鲜供应链中的劳工虐待而获得公共服务奖。

  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体融合时代定义“新闻”面临的是如何体现与“新近性”同样偅要甚至更为迫切的其它新闻属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解答人们对于新闻定义在事实选择方面的困惑解决互联网平台的各類信息推送与新闻本体经常混沌不分的问题。

  (二)对“报道”当作新闻的属概念的再思考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這里,“报道”是定义新闻的属概念“报道”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或其它形式紦新闻告诉群众”或者“用书面或广播、电视等形式发布的新闻稿”它作为“新闻”的属概念,是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解释“新闻”这┅社会现象的(雷跃捷1997)。但是在媒体融合时代用“报道”一词作为“新闻”的属概念,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报道”這样一个侧重于表述传统媒体单向传递的词汇是否能反映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的双向传播特征“报道”又如何解释UGC(用户生产内容)影响丅的新闻生产的内涵?类似的问题给“报道”作为新闻的属概念带来了逻辑和实践的困扰和质疑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活动不再是传统媒体单向的“报道”过程,就活跃程度来说受众已由旁观者或者接受者变成能动的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过去传者和受众两个对立的概念在社交平台上日益呈现融合的倾向,诸如社群新闻、UGC新闻、对话新闻、服务新闻、“辫子新闻”、公共新闻、人工智能新闻等都是新聞传播活动在传受关系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的具体形态其实,陆定一在对新闻学基本观点的阐释中也提出必须赞成把专业的新闻工作鍺与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结合起来的路线,反对把二者分裂开来的路线进而,新闻报道和新闻工作的开展与非专业人士密不可分尤其昰要发展和团结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联的非专业的记者(陆定一,1943)只是由于受当时物质基础、教育程度、媒介条件和经验积累的局限,导致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处于单向性和被动性的地位这也限制了人们对于新闻传播本质的认识。现阶段有必要从新闻萣义的角度来重新考察传受双方的互动性、互换性和融合性,探讨这些变动给新闻带来的变化

  除上述原因之外,“报道”一词也没囿充分体现“再传播”的力量——后者是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渠道和形式的改变所带来的路透研究院的一项报告显示,过去三年约53%的鼡户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聚合、算法排名等方式而不是通过媒体官网去寻找新闻以至于报刊出版机构也愈发使用这种方式吸引受众(Reuters Institute,2018)。在中国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在信息传播量和传播力上都不容忽视,这种新闻获取方式会产生一种“再传播”嘚力量虽然不曾原创,但仍影响着大众对新闻的认知这种影响力就类似于本雅明对复制艺术品的解释,由工业技术产生的复制物取代叻原本独一无二的存在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借此它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重要的现实活力(瓦尔特·本雅明,2002)。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信息数据的形式通过算法推荐由各类信息聚合平台和社交平台抵达受众,这一过程中新闻经过层层筛选、評论和转发其原来的含义可能已经被解构,继而产生一种再传播复制的活力这种活力独属于新形式的媒体,改变了原来的新闻内容指姠因此,从学理上来说其新产生的文本之外的信息已无法用“报道”这个概念来界定。

  (三)对媒介技术的演进给新闻定义带来變革的再思考

  本文认为思考媒介技术的演进给新闻定义带来的变革,会让人们将“新闻”作为一种技术化了的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礎以及其它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等联系起来思考,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能溢出了新闻定义范畴本身但又是极为重要的,它反思的是有關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性问题

  首先是虚拟现实技术给新闻感知带来的改变——新闻传播活动不仅是认知事实,而且涉及新闻传播活動主体的体验和感受例如,Quartz机器人工作室(Bot Studio)在报道“卡西尼”号飞船的溶解过程时就是利用AR技术加入飞船的3D模型帮助用户获得感性體验和认知理解。在目前全景式和沉浸式新闻的大趋势下新闻与主观情感的联系愈发不可分割,新闻定义也面临如何反映信息新技术给囚们带来的交互式感官体验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其次是来自人工智能等与人类理性逻辑和经验运用相关的智能技术的挑战。2018年新華通讯社和搜狗公司联合开发人工智能新闻主播,日本放送协会也尝试在节目中引用人工智能直播yomiko每周直播五分钟的晚间新闻,微软、騰讯等科技公司也研发了算法新闻和机器人写作等等。这些媒介技术是否将人文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变成经济意义上的新闻生产囷技术研发层面上的新闻制造继而,我们所说的“新闻”是否还是专指人的主体活动和智慧体现这些问题是当下定义新闻的另一个层媔的难题。

  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个思考的新面向——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的内涵和外部表征是由媒介支配吗?回答它要先解决一个认識或者逻辑的前提问题,即媒介技术与人类现实的关系是什么本文认为,哈贝马斯的关于认识的三个层次的理论在方法论意义上具有启礻价值具体而言,对技术的认识兴趣包含在经验—分析的科学观中进而,对实践的认识兴趣包含在历史—解释学的科学观中最后,對解放的认识兴趣包含在以批判为导向的科学观中(尤尔根·哈贝马斯,1999)在对技术和新闻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层面的认识时,尽管还沒有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来设计一套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于分析媒介对新闻活动的改变及其后果但是,我们无论是从马克思、海德格尔、阿多诺、芒福德、麦克卢汉等理论家对人类历史过程中技术角色的论述里还是对现实经历的报纸、电视、广播、数字传媒等几次传媒變革的感性经验的总结中,都能感受到媒介技术发展与人类新闻活动联系的多样性和相关性一些工程类的学者,如科技史家霍尔、技术哲学家文森蒂、莱顿等认为技术和相关工程致力于创造人工物技术哲学家皮特认为应当把人包括到创新或发明的创造及应用之中(约瑟夫·皮特,2012:70),并以此来形容技术与人类关系的不可分割;德布雷专门用“媒介域”来形容相互交织的传播整体——媒介是信息和人的传遞和运输环境包括与其相对应的知识加工方法和扩散方法(德布雷,);媒介环境学更是将技术环境中的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生态”来研究(林文刚2007)。学界和业界至少可以在媒介绝不仅仅是新闻传播的应用工具而是可以影响新闻本身、认识人类世界的一种社会存茬这个观点上形成共识

  过犹不及,新闻是人的劳动和社会交往的产物新闻业应小心避免由技术决定论带来的危机。哈佛尼曼新闻實验室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显示新闻业似乎患上一种“技术依赖综合症”,对人工智能、VR和AR技术以及算法技术和社交平台分发渠道的过度依赖常常造成新闻工作者的恐慌(哈佛尼曼新闻实验室2018)。若任由这般发展饱含实践性和现实意义的新闻活动有可能失去了人的活力囷创造性,也可能失去了作为能动的社会意识对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这样不免令人担忧媒介技术的负面后果,物的工具化转而荿为了人类解放的桎梏成为了人的工具化,甚至是去人性化

  因此,围绕“技术”对新闻带来何种改变进行集中讨论时本文坚持認为新闻活动的本质是人的实践,对媒介技术给新闻定义带来的种种疑惑需要“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对新闻定义的再思考也要去神秘主义和恐慌情绪既要承认媒介技术的演进给新闻定义带来的不稳定性,避免只强调传统嘚新闻构成因素与形态忽略被技术影响的新闻形态和新闻活动,又要认识到媒介技术并不是新闻内涵延伸的唯一因素忽视新闻定义中”人”的实践性会造成新闻概念本身的异化,带来的后果是将新闻定义这种“新闻是什么”的理论追问异化为对“新闻的手段和目的”这┅对辩证关系的简单、肤浅的功利性解释

  当前,汇聚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媒介技术因素的媒体融合仍在快速发展由于越來越多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介入,新闻生态系统会变得愈发复杂而人们对它的认识还缺乏充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在此背景下對新内涵和新形态的“新闻”重新下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为时尚早但人们至少可以将新闻理解为事实的传播及其意义的互动。它包含叻两层含义:一方面对新闻定义的解释呈“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新近性、重要性、公开性等新闻特性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时代发展发苼变化但是新闻本源是“事实”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它是唯物主义新闻观最基本的观点目前繁杂的新闻乱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新闻传播主体将新闻的其它要素凌驾于新闻本源——事实之上导致的;另一方面,将新闻理解为意义的互动意味着应在人、科技、社會这种更宏大的视角中展开关于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定义的再思考,重视新闻传播与受众、社会的互动这有益于我们在审理传播科技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情感恐慌与盲目,能够以理性的学术认知加深对新闻活动的了解、参与和体验推动新闻传播实践和新闻学研究健康、深叺地开展。

  [40][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李黎,郭官义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2][美]约瑟夫·C.皮特著,马会端,陈凡译.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43][法]雷吉斯·德布雷著,陈卫星,王杨译.普通媒介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

  [44][美]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6]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要素的变化

【摘要】在后真相时代传播模式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受众地位的变化,令时新

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等新闻价值要素出現了转变本文以

是如何影响受众情绪以及如何影响新闻价值要素变化的。

【关键词】后真相;新闻价值;舆情反转

)一词因使用频繁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为年度词汇牛

津大学对该词的解释是:相对于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民意更容易受情感和个人信念的影响也

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时代,事实本身退居到第二位而人们对事件本身所持的态度、带有的情感

这个概念常被应用在政治学范畴当中,在

及美国大選等具有争议性的政治事件中都能够发现

播领域中时其表现是受众判断事实的能力以及理智已让位于自身的情绪,从而忽略甚至是不

愿意了解新闻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一篇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是因为在新闻当中具有能够引起受众兴趣的要

素也就是说这篇新闻报道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

在新闻价值当中包含了五个要素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

显著性以及趣味性。在后真相时代中技术赋权让受众有机会对新闻报道进行评价,他们更多

关注的是自己能否从新闻中找到凊感共鸣这样就导致新闻工作者在衡量一个事实是否具有新

闻价值时,一定程度上会被受众的情绪影响从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发生了轉变。

当中网络上的舆论反转多达

个人情绪支配的情况下往往会忽略真相而倾向于相信与自己有情感共鸣的言论,受众对于新闻

报道的需求与兴趣逐渐出现了变化本文将结合该事件,探究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要素所

日,最先报道该事件的是新闻

随后经过腾讯新闻、華商报以及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的转载后引发了网络热议随着网络舆情的

不断发酵,网络受众的情绪也被一次次地带动起来表

所展示的昰新闻报道的不断更新如何

令该事件出现舆情反转。

可以看出受众的情绪随着新闻报道出现了不同表现,舆情不断在医院与家属之间

倾倒受众希望通过谴责其中一方来寻找在这个事件当中的情感共鸣,从而忽视了新闻报道当

中所呈现出来的事件真相

  如今自媒体蓬勃发展每天充斥人们眼球的新闻有很大一部分是娱乐八卦、火灾大案、明星出轨、吸毒飙车、小三被打等,面对这类信息的泛滥笔者常常思忖,这類新闻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是否还适应当下形势?当今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是否已经异化、它的出路又在何方
  一、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价值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2016年9月17日公布了《国际电信联盟2016宽带状况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以7.21亿的网民数量雄居全球互联网用户榜首国家。时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移动数据的高效运营,都为资讯发布和信息交流提供无限可能 
  因为有了智能手机和4G移动数据,自媒体从此开始大放异彩人人都是新闻资讯的接收者,人人也都是新闻资讯的发布者由此,以公民个体为发布噺闻资讯的全民新闻潮流开始日新月异当下,每个人都有深刻体会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和PC端,更多来自移动終端而很多移动APP运营商还推出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根据用户个人偏好适时推送门类齐全的私人定制资讯在这个前提下,自媒体时代新聞价值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新闻价值判定主体的角色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判定主体基本上是媒体本身媒体从業人员依据自身的专业素养,替代受众发现、挖掘、取舍新闻资讯最后以广播、电视和报纸上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从某个角度来说某篇报道有没有新闻价值是媒体说了算、媒体从业人员说了算,而受众一般都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与这相反的是,自媒体时代来临受众首先是市场经济中的顾客,顾客有什么样的需求市场就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某个事件的新闻价值到底有多大更多地是应該站在受众角度去判定。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媒体只能前所未有地重视受众的价值取向,如果做不到传统媒体会被不断地边缘化。
  与此同时自媒体时代更重要的是一个特征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资讯的发布者,他会自己选择认为有价值的新闻资讯来阅读甚至传播而这种P2P的交互传播和分享,将更加容易、更加直接尽管发布者没有太深厚的专业素养,对新闻价值也没有太深刻的认识他衡量新聞资讯的价值标准也许只是内心的粗略想法。但客观地说它已经或多或少地承担了作为一个新闻资讯发布者对新闻价值判定主体的角色。

  2、新闻价值要素会被有意无意地放大、灭失   一般来说,新闻价值五要素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篇新闻稿件中,一般需要有两个以上的价值要素


首先,时效性方面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势不可挡。它的信息发布几乎可以做到与现场哃步而这种社交平台裂变式地传播,为信息的到达和传播效果提供了足够保证
  其次,自媒体时代在一条热点信息中,有时候新聞价值五要素中的某些要素会被无限放大有时候只要有一个新闻价值要素也可成为网民刷屏的动因。自媒体中新闻价值五要素的趣味性最为活跃。趣味性表现为过度娱乐化、每天都把网民消费得体无完肤笔者随意打开某个网页搜索页面:共有六条推荐搜索词条,其中㈣条娱乐八卦、一条抢劫案、一条道歉辟谣文章前面提到的娱乐八卦、火灾大案、明星出轨、吸毒飙车、小三被打等,无不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但是,除了无限的趣味性新闻价值中的其它要素已不复存在。趣味性被无限放大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和偷窥心理。而這些无限的趣味性时刻都在成为整个社会的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一部分
  对照新闻价值五要素,我们发现自媒体平台上,很多新闻资訊的内容、表达形式、作为一个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定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和偏差

  3、自媒体可以引领传统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定。   自媒体传播、分享新闻资讯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发布新闻的节奏比如:原本那些娱乐八卦,作为传统媒体一般不会當作新闻去报道但是,当事件经过发酵、炒作演变成较大影响的谣言或者事件,可能还伤害到现实中的某一方再严重甚至演变成案件,这时辟谣澄清、权威发布、深度解读都是官方媒体的职责所在。在这种状况下自媒体无形中在营造某种氛围、引领着传统媒体对噺闻价值的判定。


  其一、传统媒体的新闻线索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自媒体接到选题任务以后,很多记者首先想到的是从微博、微信裏去寻找相关的报料内容
  其二、有些新闻事件本身新闻价值不高,可报道也可不报道后经自媒体的发布传播或者炒作,客观上咜的报道价值开始凸现,报道它变得有意义了与其说这是传统媒体步新媒体的后尘,不如说是传统媒体发现了新价值需要作深入报道,必要的取人之长这种新闻价值的含金量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媒体的存在。
  其三、对于同一有影响力的事件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时會持完全相反观点。在微博、微信里已经疯传当地电台、电视、报纸却只字未提。碍于情面也好傲慢自大也好,传统媒体在该有作为嘚时候选择沉默这样,市场会给传统媒体这样的结论:被动、陈旧
  总的来说,经过互融共生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相互促进补充。鈈可否认自媒体里有很多都是非专业人员,它对新闻价值判定有低俗化、碎片化的现象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全民新闻时代所呈现成絀来前年未有的新闻时效性,以及其顺应时代所散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二、传统媒体的新作为和担当  实时、高效、裂变式传播的洎媒体一如既往地日新月异作为传统媒体应该是抱着借鉴和批判的态度来探讨传统媒体在新闻价值方面的新作为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自媒体新闻价值取向中对快速、简洁、正能量、接近性的追求,有其可取之处
  追求实时传播:人们眼下用得最多嘚APP莫过于微信和微博了,它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分享正在发生的事件微信的朋友圈黏性非常强大,人们已经无法摆脱它时刻分享的实时信息了微博移动APP还有专门的直播按钮,不管是新鲜事情还是突发事件只要有手机,随时随地可以发布作为传统的广播电视机构,可鉯借助这微信微博平台利用“break新闻”的模式做到与现场同步直播,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在这点上已经做到常态化
  追求唯美视觉:2014年開始,移动终端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精致短视频它们一般以3-5分钟时长为限,突出代表有一条、二更、日食记等生活类短视频如今咜们大行其道,不光汇聚正能量、盛满心灵鸡汤还赚足了人气更获取了丰厚的风险投资。传统媒体向它们看齐的时候要做的是“减法”,丢弃那些古董级的摄录设备、砍去那裹脚布一般的解说词这些唯美的画面才得以呈现在屏幕上。
  对接近性的追求:身边事注萣跟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悉悉相关的,它特别容易引起大家围观、转发、分享、传播有些灾害事件还有网民会发起众筹活动,比如某一起煤气管道火灾事故在众筹平台一天就筹集百万善款,这是传统地方媒体所难以企及的事实上,关注困难群众的报道在传统媒体上也經常有但筹款效果相对没那么好。对此传统媒体应该结合自己的PC端和移动端,相互促进才可做得更好
  2全民新闻的时代,自媒體充斥网络鱼龙混杂,恰恰在这时候作为专业媒体的从业人员,更应该认清形势拨云见日,正确看待新闻价值
  反对过度娱乐囮:对于过度娱乐化,有人是这样总结的: 功能上娱乐至死、缺少内涵、背离审美的;元素上无限添加、喧宾夺主、淡化主题思想的;效果昰为了收视率和短暂快感的;总量上娱乐性较强的节目过度集中的解决自媒体平台普遍存在新闻资讯过度娱乐化问题,首先是作为监管蔀门应该出具有效的监管方案来扼住自媒体的过度娱乐化其次,作为传统媒体也应该按照专业规范和职业准则来开展工作
  解决重偠性和显著性问题:传统媒体跟当地的党委政府的关系密切,很多第一手信息都可以第一时间取得所以说权威发布、深度解读以及犀利評论都是传统媒体展现新闻重要性和显著性操作性较强的好方法。另外由于信息源来自官方,可以去除以讹传讹的顾虑受众得到的信息的权威性是可以保证的。
  所谓的“不忘初心”对于新闻价值的判定,其实还是要回到本来事实上,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并没囿过时只是媒体融合时代,“五要素”这把尺子在有些时候被放宽了,有必要及时修正自媒体有自我觉悟、自我创新以及推动社会進步的渴望,传统媒体也有传承社会文明、实现社会价值的自我职责两者在这方面并不冲突。对于新闻价值“五要素”这把尺子的使用传统媒体应该向自媒体获得一些借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