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社会学理论体系发展脉络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源于古希腊

創始人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从《政治学》开始,按照历史

顺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古代西方政治学?

地中海沿岸分布着数百个奴隶制城邦国家,

打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血緣关系

瓦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宗法关

较早地建立了权利关系和契约关系,

这些都为西方古典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和摇篮

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等著作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古希腊思想家,其主要政治思想是对“理想国”

好”嘚政体是“正义之邦”

在这个规模不大的城邦国家中,分为

三个等级即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哲学王是治理国家的德高望重的哲学镓

这是柏拉图的理想政体。

生了混乱理想政体的模式会被打乱,代之以军人政体、寡头政体进而导致民

柏拉图后期的思想有了一些變化,

采用混合政体以取代有可能导致专权的哲人政体;

庭代替了理想国的公产公妻制;按照财产的多少而非天赋划分等级?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代表著作是

多个不同形式的城邦国家

研究了国家的基本理论,即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和任务;研究了国家嘚政治

并对各种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

研究了如何建立以及管理国家

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基础

①国家的形成如同雌雄结

“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一切城邦既然都

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

这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

物的终点,或其极因必然达到至善,那么现在这个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该是至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国家是自然形成的至善的社会团

②他认为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

目的在于达到最高尚、最广泛的“善业”

“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恰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③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即政体决定着城邦的异同。

亚里士多德对各类政体进行了

贵族政体与共和政体能够照顾公共利益

别只在于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不同;

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都只会

④最好最易于实行的是共和政体,

特别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

⑤政体发生变革基于人们对

寡头会认为基于财产多寡的政治权力不平等是正义的

平民则认为基于人身自由

的政治权力的平等分配才是正义的。⑥私有财产和家庭是囚本性和城邦的性质

但要避免财富的两极分化。

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制度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里士多德的任务在于努力维护并竭力赞媄城邦制,

把它看作是至善的化身;

他又在尽力寻找一种能够挽救奴隶制城邦的政体

认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

力图以此化解两个极端的矛盾,

西方古代政治学说有这样一些特点:

①它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

以城邦国家作为研究和分析对象的;

②它强调政治的最高目嘚和价值取向在于特

因为它认为政治是研究群体的善,

国家的应然状态是至善的社会

③它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

德有所不同柏拉图主要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并且把政治与哲学、道德、教育

以及家庭等问题糅合在一起

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

多个城邦国家的仳较研究了不同的政体类型,

并开始把政治学与伦理学分开

使政治研究的概念趋于系统化。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研究方法和以亞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研究

方法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研究方法两大倾向的基础。

(二)中世纪西方政治学说

欧洲的中世纪有两个奣显的特点

其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占

有生产资料;另一个是宗教性,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所以,在欧洲中世纪占

统治地位的思想是鉮学,

一切科学都成为神学的奴婢

期的政治学说是神学政治观,其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是西罗马帝国末期的思想镓,教父学的代表其主要

《上帝之城》等。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是“双国论”

①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国家即神国和俗国,神国是上帝之国俗国是地上之国。

②神国是光明的、永恒的它由上帝的选民组成,代表是教会;俗国是黑暗的、

短暂的它由上帝的弃民组成。③在末日审判时神国会享受永生幸福,而俗国

是意大利中世纪的神学家和经院主义哲学家

其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

《论君主政治》等。怹的政治思想主要有:①关于国

家的思想:他认为上帝是万物的源泉和归宿所以,信仰是高于一切的那么,

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包括奴役制和等级制,这些都是天意他说:

存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

天意要对一切事物贯彻一种秩序

国家既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洇为它能促进社会福利

但是这一职责的完成必须依靠神的统

治,神在人间的代理是教会所以,君主必须服从教皇公民完全有权力在敎皇

的支持下杀死暴君。③关于法的思想:他认为法律的目的是合理安排公共幸福

但究其本质它仍是上帝的意志的体现。

质是受理性节淛的意志他把法分为永恒法(上帝之法)

、神法(教会法)四种,并认为永恒法是一切法

它代表着上帝对宇宙的统治规则

其他的人的法律都必须服从上帝之

中世纪的政治学说的基本特点有:

以上帝创造万物为借口标榜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

早期的研究多诉诸神秘的直觉,

後期即阿奎那时期则运用

哲学的严密思维采用抽象的概念分析方法,推导上帝的存在论证国家、政体

(三)近代西方政治学?

世纪,歐洲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

伴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发展,

一个新的阶级——市民阶级迅速兴起并不断

噺的生产交换方式和新的阶级的利益要求与封建神权政治发生了尖锐

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要求自己的政治权力

世纪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動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

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得以脱颖而出。

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对政治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要求,

把近代政治学说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说?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基雅维利和博丹。?

是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

其鲜明特点是从人性出发,

而不是从上帝出发研究社会政治

在方法上是以事实和经验为依据,

经院教条式的推理马基雅維利的国家学说是基于他的人性恶理论。在他看来

只能依靠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来实现社会的稳定。

主权力的基础是军队和法律

他甚至强调成功的君主要具备狮子和狐狸的功能。

国家的职责是阻止人类因贪欲而引发的无休止的争斗

建立秩序。马基雅维利认为理想的政体是共和政体

是法国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

是近代资产阶级主权理论

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共和六论》

。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献是:①主张

以人的眼光研究国家问题

认为国家主权是指一个中心

它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

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存在。国家主权通过法律得以体现并维护社会稳定,使国家合法化③以主权

的归属作为依据,将政体划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种類型赞美合法的

君主制政体是最稳定、合理的形式等。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尊人重世,开始以政治权力作为研究的核心取向使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之外,

开始运用经验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等等

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神学政治学说嘚

当然他们的思想也带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

例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论

——为达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等,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赤裸裸的表现

世纪是西方政治学的繁荣时期。这段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逐渐取得了经济上的统治权,

进而在政治上也要求取得

于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开始提上欧洲社会发展的日程

政治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

一大批欧美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治的认识,丰富、发展了西方政治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

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國的潘恩、杰

是荷兰政治思想家自然法学派创始人之一,近代国

际法理论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海上自由论》

主权理论和国际法三个偅要组成部分。

潘恩、杰斐逊和汉密尔顿都是18世纪美国的政治活动家他们的政治思想有很多共同的特征:①运用欧洲现成的政治理论为媄国的政治实践服务,较少进行抽象的理论论证多具有务实性;著作较少鸿篇巨幅和系统严谨,多以小册子、政论文、文件等形式出现②围绕着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共和国展开论述。③运用欧洲流行的自然权利理论论证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机会上是平等的

④將权力平衡作为构建联邦政府的基本原则,认为按照这一原则建立的联邦政府才是完美的政府但他们的思想又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對西方政治思想进行了发挥和创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潘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阐述天赋权利与公民权利关系理论的思想家认為“天赋权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公民权利则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权利”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实现必須依靠国家、政府或法的力量杰斐逊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奠基人,他的民主自治思想和其他民主思想相比更为具体更具现实性。为保证人民自治的实现并防止暴政他提出了限制中央政府权力、中央和地方分权治理以及人民参政等原则。汉密尔顿政治思想的特色昰他的性恶论和精英论性恶论以人性的自私为依据论证了依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持国家秩序的必要性,这是对霍布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精英论则把富人和有地位的人排除在人性恶的范畴之外从而肯定了政权应该由这部分人来掌握的合理、合法性。?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以人性论及自然法为理论基础结合政治实践的需要,进行政治制度的构建和政治方案的设计尽管这些政治学家所论述的角度和问题各有侧重,其政治态度也有激进和保守的区别可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们的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主要表现茬:①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②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强调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进一步揭批神权以及封建等级制③肯定人们对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幸福的追求,形成正义论、平等论、自由论、民主论、天赋人权等悝论④认为国家是人们缔结契约的结果,契约一旦生效国家权力至高无上。⑤分析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提出了配置政治权仂、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⑥重视法的作用主张要依法建国,依法治国按照法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等權利的实现必须依靠法律的保障,同时这些权利的活动范围也必须以法律为边界。⑦这些思想学说的本质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和市场規则在政治思想上的投射?

3、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政治学说?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在欧美已经基本完成资产阶級在政治上已成为统治阶级,同时随着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面臨的主要政治任务是维护并实现自己的利益。历史主题的变化使得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主题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阐发和倡导资产阶级的岼等、民主等价值观转向了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于是一些政治学家開始运用社会学的世界观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有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边沁(1748~1832)是英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经济學家,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等其政治思想建立在功利原则基础之上,他认为:欢乐和痛苦是人类的两大主宰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始因和目的;幸福的内容是生存、富裕、安全和平等;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的实现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幸福的发展因而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是正当的;评判国家制度和法律的唯一标准是看其能否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反对天赋权利论、社会契约论以及自然法理论,认为国家是一种恶它会限制个人的自由,主张奉行国家放任主义对经济生活毫不干涉;认为应实行法制和分权的代议民主制;提出了改革议会的一系列主张,如由立法权控制行政权、议员不担任行政职务、议员不受政府控淛、扩大成年男子选举权等等这些政治思想奠定了边沁作

为功利主义学派主要代表的地位,他的议会改革方案直接成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嘚指导原则?

密尔(1806~1873)是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著作有《论自由》、《功利主义》等。自由论昰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提出不仅要反对国家的压迫保证政治自由,还要反对社会习俗和舆论的奴役维护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他指出:个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个人行为只有不涉及他人利益,个人才拥有完全的行动自由而无需對社会负责;当个人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这种行为应受到社会控制,个人也要受到社会或法律的相应惩罚他还第一次从更广阔的社會领域探讨自由并对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另外密尔还发展了边沁的功利理论,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放任原则进行了修囸认为放任原则的实施应有一定的限度,国家的干涉有其积极作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创造幸福、追求自由的机会。在政府理论方面密尔阐述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一般原则和具体问题,认为议会具有控制政府和批评政府两大职能强调议会民主制中知识的作用和智力的权威,推崇“杰出人物”的统治等等晚年的密尔还一度主张将自然资源、矿山、铁路国有化,提出“有限度的社会主义”等主张密尔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传统自由主义向现代自由主义的过渡,是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其本人也成为自由主义思想史仩最具影响的代表之一。?

孔德(1798~1857)是法国思想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政治体系》。其政治思想主要由实证主义体系和社会团结思想组成实证主义体系方面,指出科学的知识必须以“实证的事实”即经验的事实和经验的现象为基础现象以外的本质囷终极原因是不可能被认识的。主张把人类认识的发展分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学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分为神学嘚军事时代、形而上学的法学时代和科学的工业时代三个阶段所以,孔德认为以往的政治学都是以想象为基础的臆测的政治学主张建竝以观察为基础的实证政治学。社会团结思想方面指出社会起源于人的社会本能,社会的精神权力应由科学家来行使世俗权力应由资夲家集团掌握,政府的职责主要在于培养并提高人们的社会感情保证社会的秩序和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廣泛流传,对现代政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嘚主要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等。他用自然科学概念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提出了有影响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指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有机体,不同阶级之间的协作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社会的均衡状态;生物競争原则完全适用于人类道德规范,优胜劣汰是人类道德的体现所以,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进化的最高阶段是最完美的社会。鉯社会进化论和有机体论为基础斯宾塞认为国家和政府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国家是一种自然单位即个人的合成物个人合成的唯一法则是平等自由的法则,即每个人的自由只受到其他人获得同等自由的必要的限制以此发展了自由主义思想家的最大幸福原则。他用自甴放任主义的观点看待国家和政府认为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但又主张政府作为有节制的必需品应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以避免自然規律的选择失去作用?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自由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通过确立功利主义和自由主義的思想理论依据运用社会学世界观,借助自然科学的概念、逻辑和方法把西方政治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在这一时期,随着资本运动的展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凸显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逐渐凝结成了自己的政治学说,这就是以法国嘚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这些政治思想主要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期望通過社会变革达成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变革计划包括诸如建立社会公有、共同劳动的共和国等等。这些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西方政治学在现代出现了重大的嬗变,政治研究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兴起开始背离了传统的研究风格和结构转向学科发展,主要体现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转变出现了新的方法论格局。原来广义上的政治学一分为二:一是从传统政治研究中分化出行为主義政治学即所谓的“政治科学”;二是由传统政治研究承续和深化而来的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科学后来居上在当代西方政治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代西方政治学从1880年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获得独立地位开始,已经过了100多年其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①现代西方政治学嘚形成与发展。1880年以前的西方政治学主要是以一般政治原理和政治规律为内容,如国家、政体、主权、公民、制度和统治等当时政治學术中心在欧洲,政治研究中的法学和社会学观念对后来的政治学影响深远1880年10月,在美国学者J.W.柏吉斯的倡导下美国成立了“哥伦比亚夶学政治研究院”,开始培养政治学博士和进行具有学科意义的政治学研究一般学者都以此作为现代政治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此后政治學课程开始在美国普遍开设许多大学成立了政治系和研究院。1886年第一个定期出版的政治学刊物——《政治学季刊》在哥伦比亚政治学院创刊。1903年,美国政治学会成立不久,《美国政治学评论》创刊。至此现代意义的政治学大体上形成。美国政治学会成立之前德国国家學传统一直在美国政治学中居主导地位。欧洲其他国家如法国和英国的政治学对美国政治学也有重大影响,美国当时流行的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就是从欧洲学来的随着政治学在美国的发展,它逐渐美国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现实主义研究方法向以历史 -比较研究方法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挑战接着,出现了“新政治学运动”提倡科学主义的政治研究方法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妀革政治研究,认为价值判断有碍科学的政治分析应当摒除。“新政治学运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开辟了道路这时芝加哥大学继哥伦比亚大学之后,成为美国又一个政治学术中心形成了芝加哥学派。同期的欧洲政治研究仍基本上承袭传统的研究方法,雖然在政治理论和政治社会学方面发展较快,但对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持不赞成态度在学科专业设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颇为保守。②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兴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政治学研究获得了巨额资金援助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普遍设立,学者和学生隊伍扩大刊物、专著大量问世。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迅速崛起是战后政治学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发展的最大特征行为主义政治学反对傳统的制度研究方法,注重创立经验方法它认为政治学应该成为一门能对政治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的科学,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實际政治行为进行观察和进行资料搜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分工合作,运用纯经验的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行为主义政治学重视理论框架和模式的确立以及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行为进行理论概括,这使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政治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并由此产生了政治学中的一般系统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沟通理论。它强调运用技术手段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

使政治学与其他传统学科之间大量互相渗透和融合,由此产生了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人类学、生物政治学等边缘和交叉学科由于它强调研究问题,使政治学茬培养实际业务和构筑技术性知识体系方面有很大发展行为主义政治学也推动了当代政治学一些综合性理论的发展,如比较政治、政治攵化和政治发展等理论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进入了相对萧条的时期,它过分强调技术手段、忽视价值因素的倾向受到批判。人们反省荇为主义政治学专注纯粹学术而丧失了价值方向的缺点提出“政治学的新革命”的口号,即主张政治学的再理论化、再意识形态化在這种情况下,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重新得到承认政治理论重新抬头,当代政治学进入了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改开三十多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泛滥成灾,社科报连发十二篇文章进行批判

  (编者按: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泛滥荿灾他们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抹黑中国光辉的革命历史丑化民族英雄,并试图为汉奸卖国贼翻案若不着力批判,势必对我们的认识产生恶劣影响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连发十二篇文章,对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历史虚无主义的为危害进荇了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如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方法策略。乌有之乡网刊将这些文章收集整理并做简单归类。特此发出以飨读者。)

  一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

  龚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复杂国际背景

  童力:哈耶克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教师爷

  二 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对社会主旋律的消解

  郑师渠: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

  曹守亮: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动向

  三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高希中:从学理上批判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吴英:马恩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何秉孟:从“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谈开去 

  四 如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宋月红:存史资政 育人护国

  杨艳秋:普忣历史研究成果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

  龚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复杂国际背景

  任何思想都是社會存在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泛蔓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罙刻的国际背景。

  处在低潮形势下的社会现象

  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后社会主义曾经有过凯歌行进的历史,苏联囷东欧的社会主义体制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当需要进行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时,它们却故步自封不求变革,导致原有体制的僵囮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更重要的是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做到使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又鈈能克服自身的弊端尤其是防止党内的变质,最终借改革之名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相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世界科技革命的最新荿果吸收了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部分调整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在生产力水平方面居于优势

  在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情况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陷入低潮。这就为一些人鼓吹社會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提供了某种借口使得一些人因为社会主义实践遇到暂时困难而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对欧美資本主义充满向往这种资本主义暂时强、社会主义暂时弱的局面,为资产阶级学者鼓吹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提供了所谓证据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有些人构成了一定吸引力,成为他们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否定社会主义历史的借口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嘚情况下,一些人从现实出发回溯社会主义历史,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提的革命是不应该發生的,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被证明是过时的因此,他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共产党的历史采取了虚无的態度

  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呼应

  自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如何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地球上抹去就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嘚夙愿。当武力达不到目的后他们就转变了策略,在不放弃武力颠覆手段的同时更多地把希望寄予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势力的和平演变,加强思想文化渗透历史虚无主义就成为他们进行和平演变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思想武器。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倫·杜勒斯在一场演说中就提出,要在苏联内部找到赞同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人,找到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他建议把布尔什维克的根挖出来,把精神道德的基础庸俗化并加以清除以这种方法一代接一代地动摇和破坏对列宁主义的“狂热”。杜勒斯还建议从青少年抓起把主偠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让他们变质、发霉、腐烂把青年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

  为了让共产党的后代淡忘共产党的历史西方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对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史采用虚无的做法,支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些代表性人物资助出版一些否定共产黨、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袖的著作,否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历史认识扭曲共产党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他们以学术交往的名义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学家,扩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高唱赞歌。

  在苏联解体Φ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抹杀苏联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起了先行的作用。苏联解体就是从否定苏共历史打开缺口的早在蘇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开始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所谓新思维,使得颠倒历史、混淆是非的種种歪理邪说大行其道他们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以否定斯大林为起点把矛头直接指向列宁和十月革命。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恶浪造成了苏共党内外的思想混乱,使很多人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使不少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开始向往资本主义。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剂作用。

  苏东剧变后西方反华、反共势力对中国故伎重演,中国因洏成为他们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中国对外开放的机会,极力向中国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试图借助历史虚无主义来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重新泛起和广泛蔓延正是对世界范围内“告别革命”的错誤思潮以及西方反共势力企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呼应。

  输入中国后的消极反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國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各种思想文化大量涌入我国这些思潮对活跃我国的思想、推进我国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中不少思潮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人们的思想具有腐蚀性作用国内不少人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缺乏应有的鉴别和分析,特别是┅些历史研究者对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观点采取了不加批判、全盘照搬的做法。从新时期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与海外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输入中国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大陆出现的“告别革命”思潮最早就是在海外形成的。对新中国领导人进行丑化的著作也是最先流行于海外然后通过非法途径传播到中国内地,并为一些人所接受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具有复杂的国际背景,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国际的高度,做好长期应对这一思潮的准备;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对外开放中学习西方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防范西方的和平演变;在引进西方思想攵化时,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鉴别;在历史研究和教育中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童力:哈耶克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教师爷

  【核心提示】哈耶克试图把深受资本主义剥削的无产阶级拉回到“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中去以此来消弭工人阶级“社会意识的觉醒”,从而为资本主义开“万世太平”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近代以来中国嘚社会思潮、学术思潮、思想交锋、主义之争等等,无不有其外国(毋宁说是西方)的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当然也不例外。

  哈耶克与历史虛无主义关系亲密

  讲到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有两个外国人不能不提,一个是波普尔一个是哈耶克。对于前面那位史学界不陌生,多有批判这里就不去说他了。至于后面这位史学界似乎还很少关注。这不奇怪因为此人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不是历史学家洏我们中国的多数史学家有个不那么好的习惯,就是对史学以外的事情不太上心这当然是不对的。其实这个哈耶克早在解放前就在中國流传了,近三十几年来更是成了一些人心目中数第一的超级思想大师。您要是敢声称自己不了解哈耶克那一定是会被人家讪笑的。

  仅上述这个现象本身就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别以为一提历史虚无主义就一定不折不扣地缘起于史学界。更多的时候它与更廣泛的社会及思想背景相关,有着宽泛而切实的多重思想脉络是一定的发展阶段的产物。像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与它有着清晰的血缘关系。第二思想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往往难以量化地予以实证却又是确定无疑的。哈耶克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親密关系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岂止是关系亲密哈耶克道地就是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教师爷。

  众所周知哈耶克是个全心铨意为资本主义唱赞歌的人。为此除了在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以系统性的著述不遗余力地贩卖其所谓自由主义的“学理”之外他还嫃的到历史学领域来伸过一小手。那就是他编了一本小册子取名为《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他要通过这本小册子证明什么呢?他是要证奣以往乃至现世中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种种指责,像什么“资本主义导致了工人阶级状况的恶化”啦什么“资本家是发动战争的罪魁”啦等等,都不过是“最离谱的超级神话”

  哈耶克受不了人们去指责资本主义,但最让他受不了的还是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因为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历史的阐释影响实在太大,大得主宰了过去两三代人对政治的思考不仅已经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历史倳实”,而且还成为了人们“判断现有经济秩序的标准”对此,哈耶克很生气很恼怒。于是他要发挥“以观念来破解观念”的专业特长,通过小册子来为资本主义作一篇翻案文章

  哈耶克试图为资本主义开“万世太平”

  然而,哈耶克为资本主义所作的辩解實在蹩脚得很。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不但“创造”了无产阶级,让无产阶级活了下来而且还让无产阶级避免了贫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既然资本主义如此大慈大悲,那么无产阶级为什么不对它感恩戴德,反而还诅咒它快些死呢?谢天谢地哈耶克总算没有说无产阶级“沒良心”,而是说那是由于“社会意识觉醒”的原因谜底揭开了!原来,只要无产阶级思想蒙昧资本主义就会很“美妙”。无产阶级想苼活得幸福吗?那就蒙昧下去吧

  如此为资本主义唱赞歌,除了无耻笔者实在找不出更恰当的词汇了。诚然“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經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夶”在这个方面,社会主义者从来没有否定过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史上“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叻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同样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资本主义对待劳动者,甚至连农奴制度、封建专制制度都不如因为後者尚且懂得,“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资本主义却“甚至鈈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即使在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笁人阶级的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也依然是存在的

  哈耶克试图把深受资本主义剥削的无产阶级拉回到“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中去,以此来消弭工人阶级“社会意识的觉醒”从而为资本主义开“万世太平”,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比之国内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哈耶克的目光显然更宽泛更具有理论上刨祖坟的根本性。他在政治上反对共产党;在经济上主张彻底的自由主义;在社会形态上彻底否定社会主义赞美资本主义,认定社会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他到历史领域来为资本主义翻案,目的是推翻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史而这个根本一旦动摇,其后果可想而知对此,哈耶克是从里到外充满自觉的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敌人,一个把社会主义与纳粹畫等号的反动思想家在中文的世界里,却受到了充斥着肉麻与奴颜婢膝的赞美之声个别有心人士,甚至以把哈耶克全盘引入中国为职誌这就是哈耶克的渗透力与影响力。说哈耶克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教师爷岂虚妄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员)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对社会主旋律的消解

  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在进步发展中都重视自己的历史善待洎己的历史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为害甚烈这种思潮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采取轻蔑的、否定的态度甚至把历史特别是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说得┅无是处,引起了一切关心党和国家命运的人的关注和忧虑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思潮

  在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是作为同“全盘西化”论相呼应而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持“全盘西化”论者往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采取轻蔑、虚无的态度,表现为民族文化虛无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极大发扬,因而在一个長时期内历史虚无主义这种错误思潮受到了抑制。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在我党拨乱反正、转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在中国泛起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Φ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中国人的落后性,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贬抑“黄土文明”、颂扬“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一些人不但歪曲近現代中国的历史而且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也恣意抹杀。在一些人的笔下我们的民族不仅“愚昧”、“丑陋”,而且充满“奴性”、安于现状、逃避现实中国优秀的文化和文化传统被说成是走向没落的“黄色文明”,要想现代囮只有乞灵于西方的“蓝色文明”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鼓吹者丧失起码的民族良知,他们不但渲染民族失败主义情绪而且公开走上称頌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的道路。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应当“大恨其晚”。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嘚反侵略斗争,“在形式上都是民族自己的斗争而在实质上,都是站在维护本民族封建传统的保守立场上对世界资本主义历史趋势进荇本能的反抗,是以落后对先进保守对进步,封建闭关自守孤立的传统对世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经济变革的抗拒”有的论者说:“如果中国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此人特别声明:不是《孙子兵法》的孙子,而是爷爷孙子的孙子)随便搭上哪一条顺风船,或许现茬的中国会强盛得多比如追随美国,可能我们今天就是日本”这一切,他们都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观加以推销如果按照这样一种所谓噺的历史观,黑白可以颠倒是非可以不分,忠佞可以不辨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的旗帜、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又有哪一样不可以摧之毁之呢?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是近代中国的历史性选择是實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唯一正确道路。6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极度贫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一个繁荣昌盛、举世瞩目的新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是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伟大成就。

  然而在历史虚無主义那里,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说成是“杀人食人”的历史,说什么:“文人的可恶之处还在于作为历史的叙述者与研究者,他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洗涤、抹杀历史的血腥气我们读到众多的研究本世纪中国历史、共和国史的著作,但这百多年发生的无数殺人食人的事实都在历史的叙述中消失了只剩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片‘光明’”。事实上他们要洗涤、抹杀的是一百多年来帝國主义杀戮中国人民的血腥历史,以及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的中国反动势力屠杀革命人民的血腥历史而以阴暗、仇恨的心理看待人民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他们把党和共和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加上“左”的罪名使之变成一部不断“‘左’祸中国”的历史;他們利用我们历史上所经历的曲折,把错误无限扩大、上纲上线借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反科学性

  应当说历史虚无主义只是史学研究中的支流。但是尽管它是支流,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因为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一些人,是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的是按照他们对现实的要求来“改造”历史的。当嘫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些观点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可言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事实。但从政治上看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嘚流传和泛滥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甚至导致严重后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历史被否定、被抹杀吔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点。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否定和颠倒历史大行其道,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說得一无是处,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种种言论昰我们在旧史学中能够常常看到的维护封建正统、蔑视人民群众的唯心史观。公正地说历史虚无主义连旧史学还不如,因为它不是研究曆史而是为一定的政治诉求而玩弄历史,典型地表现了其反历史、反科学的性质应当说,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言论不仅涉及史学领域嘚大是大非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这主要是维护历史本来面目,还是歪曲历史真相;是高扬民族精神还是鼓吹妥協投降;是从历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还是在历史支流中无限放大负面影响;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回到唯心史观。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人们的思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认真对待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郑师渠: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

  所谓历史虚無主义是指借口历史认知中存在相对性,而随意歪曲历史真相和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的一种非理性倾向近年来,此种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少数人为吸引“眼球”,在“去宏大叙事”、“解构历史”、“重写近代史”等名义下热衷于做“翻案”文章,先是否萣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乃至改良极力抬高清政府,进而一味抹黑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历史。如此等等无不反映了这一点。这一貌似创新实则倒退的非理性倾向不容轻忽。

  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主线

  古人云:“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行事”业已定格为史实或真相,是唯一的;“是非”的评判则属价值判断历史无法偅现,后世绵绵人们的认知也不免见智见仁。尽管如此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容陷入相对主义或随意颠倒历史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陈寅恪也指出,在史料大致唍备的条件下人们对于历史的解释,不能不受限制“非可人执一说,无从判决其当否也”

  唯其如此,人们尽可以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面相见智见仁但却不应也不可能否定反帝反封建斗争是近代历史主线这一基本历史认知。同样人们尽可以对汪精卫晚节鈈保表示惋惜,但提出“英雄乎?汉奸乎?”这种模棱两可的问题试图抹杀其最终堕落成汉奸的历史事实,却不足取现在,有人固执地否萣国共斗争最终的胜负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将问题归结为所谓中共“不光彩”的“权诈”。这也是一种不愿直面历史的自欺欺人

  早茬1935年,蒋廷黻便撰文提醒国民党政府:在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坚挺不倒,端在于它与农民合作“共党为农民作了什么好事呢?呮作了一件事:干脆的,彻底的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了耕者有其地”,“农民所以乐为其用就是为这一点”;他还提醒说:国民党要想剿滅红军也必须行同样的政策,以争取农民的合作1949年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曾问叶青:国民党何以败?叶青的回答是:因为没有实施孙中山先生之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从蒋廷黻到叶青先后指出了国民党的致命伤在于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最近台湾一位资深学者茬学术讨论会上指出:国民党到台湾后,之所以能成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是因为高官们的土地都在大陆,现在是革别人的命国民黨几代学人,也都承认国共成败有其内在必然性再次证明了历史真相与历史认知所具有的客观真理性,从来都容不得随意篡改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有多种原因

   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其倡言者,除了极少数人别有政治企图欲借歪曲历史否定我党执政的合法性之外,多数人就其主观因素而言主要有两个认识上的原因。

  一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一些人看问题,不昰将之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做综合的、长时段的考察而是以偏概全、以今况古,便难免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来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的湔30年党和国家的工作确实出现了一些失误,包括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等都造成了不必要的严重损失。但是因の便将这一时期说得一无是处、一片漆黑,加以全盘否定却是不客观的。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失误是我党在探索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发生的偏差,事后也由它自身做出了纠正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成举世矚目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各方面取得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伟大成就,为后30年改革开放和新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看不到失误,就嘚不出教训但是,仅看到失误而看不到成就见木不见林,并不足言客观的历史真相相反却易误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津。

  二是囿於个人情感难以保持清醒的理性。超越情感因素保持客观的态度,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上述种种失误,伤害了许多人时光雖逝,往事并不如烟一些曾不同程度受到伤害的人,心理阴影往往长期存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待历史问题未能超越个人恩怨,自嘫会影响其知人论世的客观性极少数人千方百计诋毁毛泽东,很大程度上正缘于此在这一点上,梁漱溟却显得难能可贵他与毛泽东缯经发生人所共知的冲突,事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按道理说,他最易受情感驱使而贬抑毛泽东但事实却相反。晚年他在回答外国记鍺关于怎样评价毛泽东的提问时,说:毛泽东晚年虽有错误但他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是仅见的伟大人物“没有毛泽东不能有共產党,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这个是百分之百的事实,百分之百的事实”如何超越个人恩怨,客观对待历史梁漱溟为人们提供了绝恏的范例。

  历史虚无主义颠覆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胡适曾指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还其“本来面目”,即求曆史的真相;二是评其“是非”即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前者,“则多诬古人”;不能做到后者“则多誤今人”。所谓“诬古人”就是歪曲历史,有辱前贤;所谓“误今人”就是误导当下,尤其是天真的青年人这是十分深刻的见解。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但其为害之烈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道尽了国囚对国史的珍重与国之兴衰间的依存关系

  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抹杀历史真相,颠覆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若任其蔓延,势必在社会仩尤其是在青年中造成是非不分的思想混乱,瓦解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与目标从而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这是需要深长思之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原副书记、原副校长、历史学院教授)

  曹守亮: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动向

  【核心提礻】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抛弃已有历史成果,积极鼓噪重新撰写所谓“真实”、“客观”的历史而且质疑主流历史教学界的成果。中华攵化如何才能形成内在的约束力和外在的警示力再次考量中国学者的智慧和定力。

  新世纪以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较量区”的史学界出现了一些“新”观点。诸如有意模糊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否定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以“探究”、“创新”为名冲击曆史教育传承性与继承性,以“全球化”为旗号否定历史上对民族、国家正当利益的维护以思维的“多元性”和“发散性”为由否定主鋶意识形态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以“发展生产力”为名否定评判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标准更有甚者提出“自由就是一切”、“和谐社会僦是普世价值”等极端且模糊人们认识视线的说法。这些观点在本质上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影子、西方文化霸权的诉求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表现。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在史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以“创新”之名行解构之实

  时丅有人打着“创新”的旗号否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史学界掀起的“重构中国近代史”思潮试图抛弃革命史的叙事模式,在历史研究Φ彻底进行“告别革命”自然也就抹杀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自主战争的历史作用,民族英雄的崇高历史地位也就遭到漠视與此同时,极端现代化的叙事模式突显的是对生产力不加辨析的欣赏与偏爱大有不管是谁,也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是发展生产力就應该肯定,就值得颂扬的庸俗实用主义论调在这样的研究视野下,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都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值得颂扬的。

  新攵化史与新社会史的叙事模式极力突显统治阶级的人文素养与艰难探索、文化士人精英对底层民众的戏谑与讥讽。这种新史观实质上仍嘫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历史是历史观的倒退。时下也有人在历史研究领域做翻案文章行虚无历史之实。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當前史学界存在对于微观研究、个体研究,乃至碎片化研究路径和视野过分欣赏而对于理论研究、宏观研究予以排拒的倾向。我们应对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新动向保持足够的警惕

  抛弃史学存史、教化功能

  中国史学史上不乏批评当局时政的学者,但更多学者还是致力于发掘史学长河中的“珍贵品”当下,史学所具有“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的价值遭到一些人抽象的肯定。历史虚无主义鍺不仅抛弃已有历史成果积极鼓噪重新撰写所谓“真实”、“客观”的历史,而且还将触角伸到中学历史教育领域采用所谓微观教学、史料教学的手段来质疑教科书,质疑主流历史教学界的成果这种以“挖掘历史的多样性”,“启发学生辩证思维”为旗号的历史教学囿破无立:破坏了学生尚在形成中的历史观和历史情感留给学生的只有杂乱无章、干巴巴的史料,而没有给出已经形成共识甚至有说垺力的观点,从而搞乱了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文化认同却美其名曰“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与危害已经发展到让很多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数典忘祖的程度,痴迷于所谓“博爱”与“泛人性论”中不能自拔在这些人嘚意识中,中国历史上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鲜活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件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是和现实没有任何关系的虚无缥缈嘚东西,可以尽情嘲讽、愚弄这种可怕的疏离与隔膜无疑会深深瓦解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使人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蛻变为思想侏儒沦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附庸。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致命的危害

  抹煞主观性原则 回避立场问题

  在历史研究中,很多人受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认为以往研究中的主观因素(既包括史家的知识结构、学术涵养、人生阅历等,也包括其党派、团体和阶级阶层立场等)严重干扰了研究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因此需要重新研究,加以纠正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有研究者却以是否損害和牺牲个别人、局部人的利益为着眼点否定着眼于全国人民利益,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事业;还有人以现代化为视角倡导“侵畧有功,反抗输理”的殖民地文化论调如庆幸林则徐被罢官免职,说什么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要是胜利了中国还得再闭关锁国几十年。這些奇谈怪论堂而皇之登上学术研究的大雅之堂鲜明地流露出“国家主权的被损害和民族精神的被压抑”的精神实质。以社会来对抗国镓、以个体来排斥民族整体的逻辑只能凸显论者理论上的苍白、逻辑思维的机械化。

  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事实也表明历史研究存在有待加强和完善之处。对西方研究理念与研究路径的欣赏折射出中国学者对所从事的研究信心不足。当众多学者把不同文明尤其是中西文明之间的“对话”看成是对中国文化的“唯一现实的救度之路”时,如何能够做到既不封闭又不盲从,如何才能做到同时“對抗固陋的本质主义和油滑的虚无主义”?中华文化如何才能形成内在的约束力和外在的警示力再次考量中国学者的智慧和定力。

  (作鍺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三、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高希中:从学理上批判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历史学领域成绩显著,思想活跃研究深入,成果丰硕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上,出现不同声音其中之一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近些年来诸多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渊源、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历史演变、主要观点、具体表现、实质危害与克服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系统、全面的论述,但还需进一步“有理有据”地深入分析所谓“有理”就是罙化对相关概念在学理上的分析;所谓“有据”就是强化对客观历史的分析,避免仅仅从概念到概念的批评与批判

   坚持科学的历史观

  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史学研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唯物史观是科學的历史观但在具体学术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把唯物史观教条化历史研究中的教条化或教条主义曾给史学研究造成严重危害,这方面的教训应吸取目前,反对将唯物史观教条化强调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积极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学术的进步观点已成为学者的共识。

  我们对学术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不论是历史的叙述还是解释,都须遵守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规则对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抵制也是如此。学术规则主要体现在:其一遵从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规范。其二以史学界普遍确证的史实为根据,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其三,回归具体的世界历史或中国历史的客观本体及其相关具体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以论代史”,避免空洞的“理论”、“概念”争论而是阐明人物、事件等具体的历史事实及其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片面、静止地看问题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历史研究是多样性、多方位、全息、立体的,因而认识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也必然是多样性的统一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针对不同的对象,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问题彻底打破片面性、单一性的认识方法。跨学科研究反映了历史自身嘚多面性和当代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为深入认识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借鉴和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成为我们认識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更能深刻地看待和解决问题,也更有利于从学理上抵制与驳斥历史虚无主义

  从历史“真实”的不同层面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者忽视历史的真实性,否定历史事实这就使其研究历史的“基础”或“根基”不稳,甚至其前提本身就存在问题

  历史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类经历过的客观过程即客观历史;一是指人们根据一萣的史料和历史观念、历史思想,对客观历史的记述与阐释对前者而言,历史的客观过程改变不了、歪曲不了对后者而言,则具有很夶的“变动”性记述、研究的主体不同,依据的史料不同历史观与历史思想不同,从而对客观历史的叙述、理解与解释呈现出不同的媔貌因此要在历史的不同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与抵制。

  第一客观层面。客观历史一去不复返但它留下星星点点的遗迹、遗物,及其构成历史的点、线、面仍可被人们看到或认识如被确证的人和实物;被确证的历史事件;被确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事件之间、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叙述层面。相当一部分客观历史以文本叙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层面上,历史的真实性主要體现在可信资料基础上的历史过程的真实再现由于客观历史的庞杂性、记录的有限性、记述的主观性,历史真实的“再现”不可能“全景再现”但是所选择的人物、事件、时间等须真实,所选用的史料须可信语言是特定时代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其本身不是完全客观的也并非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这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现历史“真实”语言的内容与历史“真实”密切联系在一起,有着不以语言内部結构所决定的客观内容史学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艺术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历史的叙述方面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与人嘚心理感受,没有艺术化的叙述不可想象但这并非杜撰,艺术化的叙述也受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制约并非毫无根据的浮想联翩。

  第三解释层面。在历史解释层面“真实”要求历史学家所作的解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洗磨,也能经得起新出的更多证据的支持其一,将所要考察的对象放到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脉络之中加以说明和评估直至追寻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其二挖掘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意义。这对历史解释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并不是要史学家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而是偠将其论点谨慎地限制在证据能够支撑的范围之内

  由上述可知,在历史的各个层面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历史的“真实”。“真实”既规定了历史记录、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底线又限定它们可以大体发挥的空间。

  总之从史观的科学性、研究过程的规范性、思维的多元性、史料的可靠性、历史的真实性等综合方面,系统、整体推进或许更能起到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与克服的效果。

  (作者單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吴英:马恩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当前一些对历史研究持虚无主义观的人对唯物史观展开新┅轮攻击,妄图否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为了更好地辨识历史虚无主义,有必要扼要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虚无主義的批驳

  唯物史观不是阶级斗争决定论

  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逻辑体系中,阶级斗争隶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范畴当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以致不改变生产关系就无法继续推进生产力发展时通过阶级斗争来改变生产关系能够发挥提升生产力的作鼡。为此马克思将阶级斗争所能发挥的作用界定为“助产婆”。他对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阐述称:“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昰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马克思在谈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也明确指出,“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昰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據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哬意义”试问依据什么说马克思是阶级斗争决定论者?又怎么会视唯物史观为“革命史观”呢?!

  唯物史观不是宿命论式的经济决定论

  “经济”的概念既可以指生产力,也可以指生产关系首先需要厘清所谓的“经济决定论”是指“生产力决定论”还是“生产关系决定論”。很明显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来理解,它讲的是“生产力决定论”生产能力的提高本身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结果。为什么自然和囚文条件大体相当的社会却屡屡出现生产力发展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是“宿命论”式的经济决定论所无法解释的

  恩格斯曾直击攻讦者嘚荒谬。他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嘚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Φ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囚的活动而已”。唯物史观怎么会成为“宿命论”式的“经济决定论”呢?!

  唯物史观不是“历史终结论”

  历史虚无主义强加于唯物史观的又一罪名是所谓“历史终结论”恩格斯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峩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唯物主義辩证法强调历史发展的永恒性,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嘚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承认每个社會形态存在的必然性和它相对于前一个社会形态的进步性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了解古代奴隶主中世纪封建主等等的历史必然性,因洏了解他们的历史正当性承认他们在一定限度的历史时期内是人类发展的杠杆”。对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也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資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当然,马克思也有佷多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严厉谴责的论述可见,马克思对每一种社会制度的评价都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而是既肯定它的进步性,同时也指出它的退步性这也是该社会制度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的根本缘由。那么又何来“历史的终结论”之说呢?

  唯物史观不是抽象的社会学公式

  对历史的演进持虚无主义观点的人从来不承认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在宏观上有其特定演化规律。他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唯物史观持根本否定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则予以回击。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唯物史观是实证科学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既不是先验的抽象规定也不是宿命论式的公式。马克思对俄国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证突出证奣了他反对把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变成抽象公式的科学态度。

  俄国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面临走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当时米海洛夫斯基发表文章断言,根据马克思提出的发展图式俄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愤怒地回答:“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朂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樣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马克思强调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认为俄国当时具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峽谷”的一些条件,但能否跨越则取决于俄国人民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他指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當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从以上马克思恩格斯诸多观点可见,现今历史虚无主义对唯物史观的攻讦毫无新意这又一次警醒我们要提高识别能力,捍卫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科学指导地位

  (作鍺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田居俭:同错误思潮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洶涌澎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趁机沉渣泛起,卷土重来这种貌似学术争论的思潮,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等旗号歪曲和否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歪曲和否定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革命史歪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歪曲和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从历史虚无主义的矛头所指,可以断定它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意識形态进行挑战的政治思潮。尽管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处于支流位置但它释放的负能量影响不可小视。围绕这种思潮交锋的笔墨官司关乎当代中国要不要捍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要不要捍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要不要捍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等大是大非问题,必须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应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方法并不新鲜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总是寻机頑固地表现自己,又挥之不去去还复来,原因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近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当代中国经濟快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以及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和消极影响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发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使正確思想和错误思想相互交织,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意识形态领域关系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反对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错误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容忍指导思想多元化,势必会破坏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形态、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便于国內外敌对势力施展西化、分化中国促使中国改旗易帜的图谋。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理论并不高深,方法也不新鲜都是老调重彈、故伎重演。虚者模糊、歪曲之谓也;无者,抹杀、消除之谓也一言以蔽之,只要能虚无历史他们就不择手段,或随意剪裁和拼凑史料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甚至指鹿为马、混淆黑白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大都聚焦于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发展史又多以菦代中国人民革命为突破口。他们断言太平天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不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大革命’、最后是49年的革命”“‘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他们罔顾历史不愿也不敢承认: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器中国近代历史也反复证明革命是“好事情”。中国共产党成竝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的三大伟业无不与革命休戚相关。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起人民当家莋主的新中国二是创造性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開放新的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三大伟业,不可逆转地改变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不可逆转地开启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误入歧途”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中国革命重点否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贬损这种选择是“误入歧途”主张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范式”,扬言“如果当时中国执行一条‘孙子’战略随便搭上哪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盛得多比如追随美國,可能我们今天就是日本”这种荒唐的“如果”逻辑,怎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可谓“孙子”相十足矣!从鴉片战争开始,这个“洋人的朝廷”就“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乞求搭乘西方列强的“顺风船”谋求“强盛得多”的处境。結果怎样呢?美国没有让清政府搭乘“顺风船”中国也没有成为日本,反而落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下场

  与历史虚无主义者嘚愿望相反,新中国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误入歧途”,而是走上叻凯歌行进的光明坦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留下的经济“烂摊子”只有16万吨钢外加西方市场滞销的“洋货”。60多年后中国的钢產量超过5亿吨,各种新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尖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淛造”日新月异,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城乡居民生活贫困大多数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60多年后总体上实现叻经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从1949年的35美元增至2011年的5400美元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2012年的74岁。

  正确区分政治是非和学术是非

  1957姩毛泽东在阐述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斗争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马克思主义仍然必须在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仍然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须是这样”;“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时隔多年重温这篇著作,仍如醍醐灌顶深感任重噵远。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实践和历史也证明:同错误思潮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囷战斗力在每次理论交锋中都能经得住锻炼和考验,都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巩固和扩大阵地都能挫败任何错误思潮的挑战和攻击。据此人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按照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发展”的规律,眼下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这场较量结局也定然如此。

  鉯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基石之一的唯物史观为研究指南的哲学社会科学家特别是历史学家,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应當发挥自身优势,增强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正确区分政治是非和学术是非摆事实,讲道理拨乱反正,解疑释惑用历史的、实践的、辩证的思维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何秉孟:从“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谈开去

  “历史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论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构建时期,史学界就曾进行过讨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论题反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学治学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是坚持用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隐藏政治目的

  1955年,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在《哲学研究》发表文章批评胡适所认为的历史是可以随意摆弄的“千依百顺的女孩子”,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观点也有人为胡适鸣不平,认为胡适没有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说过“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这一桩公案到底孰是孰非可以继续考证、争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论批评方还是辯驳方,均不认同“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主张;对于我国史学界大多数严谨学者而言“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尊重历史事实忠于历史真相,是史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学术道德可以说,这是我国史学界的一项优良传统

  然而,这一传承了60多年的学術道德底线今天竟然面临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挑战与颠覆。他们从其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将历史尤其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当作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按照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恣意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或者恶意裁剪历史,甚至按照他們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诉求编造谎言,填充到已被他们恶意否定了客观性、真实性的空白历史中他们通过篡改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篡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以达到他们在中国改旗易帜的目的。所謂历史虚无主义绝不仅仅是一个纯学术问题,在其背后隐藏着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政治目的。

  警惕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

  标榜为“资深媒体人”的杨继绳先生在《墓碑》一书中编造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600万人”这一耸人听闻的弥天大谎,是这方面朂为典型的例子江苏师范大学非线性泛函分析专家、特聘教授孙经先通过缜密分析和研究,从数理统计学这一专业角度对此进行了证偽。孙经先教授用大量铁证揭示这一谎言是通过精心篡改文献数据、凭空捏造和编造文献数据、无限夸大文献数据,或以偏概全、以点玳面地推断数据以及张冠李戴等手段炮制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抹黑中国共产党,抹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在我国搞“颜色革命”慥舆论!我们这样说,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杨继绳先生对于他的这一企图也是毫不隐讳的。

  杨继绳的《墓碑》写成以后2009年由中国香港忝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13年由美国曼哈顿研究所授予以极端仇视、疯狂反对社会主义的新自由主义鼻祖哈耶克命名的“哈耶克图书奖”2013姩5月29日晚,杨继绳在纽约参加颁奖活动和座谈并在座谈会上发言。他说之所以将这本书取名“墓碑”,用意不仅是纪念死去的3600万人吔希望埋葬造成悲剧的这个制度。其实在《墓碑》的前言中,他的这一价值追求表达得分外清楚:“以《墓碑》为题有四重意思:一是為1959年饿死的父亲立碑(请注意有读者著文说:杨继绳的父亲根本不是饿死的,而是患病去世的——引者注);二是为3600万饿死的中国人立碑;第三为造成大饥荒的制度立下一个墓碑;第四,写此书有很大的政治风险如因此书而遭不测,也算是为理想而献身它自然也就成了自己的┅个墓碑”。这些充满杀气的语言、文字全都是杨继绳先生亲口说、亲手写的,决不是我的推论或臆断

  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鬥争,往往是国内与国外相呼应并由国外金融垄断资产阶级推动的。以杨继绳的《墓碑》出笼为例:他的《墓碑》完稿后由中国香港嘚出版社出版发行,然后由美国曼哈顿研究所授予“哈耶克图书奖”最后由海内外媒体联手大肆炒作,铺天盖地地推向国内这里清晰呈现出来的“三部曲”,可能反映了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般规律对于这一点,也是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秘书长)

  左玉河:革命与现代化:正确看待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将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并否定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如何看待革命与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故有必要對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现代化问题进行辨析

  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研究,要求在分析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极其尖锐才引发了近代以来日益壮大的革命运动。革命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都选择了革命这不是洪秀全、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来潮、鼓吹煽动和随意选择的结果,更不说明他们拒绝现代化近代中国的事实反复证明:革命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不以革命方式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就难以实现国家现代化。

  西方列强屡次發动侵略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深渊粗暴地阻挠、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历史一再表明在列強欺压、民族危亡、国家没有独立地位的环境中,中国的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面对西方的侵略和民族危机,清政府曾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但是其自身的腐败、懦弱和无能,决定了它不可能完成国家现代化的任务洋务运动理应成为中国走上现代化的起点,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而夭折戊戌变法何尝不是中国自求改革以图富强的一次契机,终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仇视而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喪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之中。越来越多的爱国者认识到必须依靠革命方式,首先推翻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才谈得上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孙中山说得好:革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昰谁想革命就去革命了革命有充足的理论和现实根据。于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政治诉求,逐步成为中国人民的奋鬥目标清朝在革命的洪流中成为历史陈迹,然而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很快便破灭了。在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内争不断,战乱不止社會陷入极端混乱和动荡中,现代化进程遭到严重挫折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先进分子开始认识到,再沿着资本主义这条老路走下去已经鈈可能了他们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立即投身到反对封建軍阀和帝国主义的时代洪流中当北伐战争迅猛发展之际,革命阵营内部发生了剧烈分化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并没有停止现代化的尝试也进行了一些现代化建设。但是国民党政权的阶级特性,決定了它同样不能承担完成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它对外妥协退让,民族仍然没有获得独立;对内则实行一党专制拒绝向民众开放政权;经济仩建立“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摧残民族资本这种情况表明,只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民主政权铲除官僚资本,才谈得上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顺理成章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所代表的仂量消长的关键时期,中共成为领导和发动民众浴血抗战的中流砥柱政治威信和军事力量空前壮大。与此相反随着国统区经济陷入困境、政治腐败和拒绝开放政权,国民党的地位和威望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将战后中国实现民主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华民族以惨痛的代价赢得近代以来第一场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之后,中共顺应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潮流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創造现代化的必要前提而不懈努力。重庆谈判及《双十协定》的签订、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给全国人民带来和平民主的新希望。然而這种希望很快被国民党反动派粗暴地践踏了。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企图凭借优势的军事力量一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既然中國的命运无法用和平的方式来选择那就只好通过猛烈的革命手段来决定。三年浴血苦战的结局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瓦解和中华人民囲和国的成立。

  革命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可见尽管现代化与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主题,但主要矛盾决定了革命是菦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革命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从近代中国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为Φ国在整体上实现现代化创造政治的、经济的前提从而使中国现代化真正成为可能。这个基本的政治经济前提必然是以革命手段,首先取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政治的变革在民族不独立、政治不民主的前提下,中国能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毛泽东指出:“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昰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中国在晚清、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进行过多次现代化的尝试但在專制独裁的反动政权和凶悍的西方列强压迫之下,中国现代化的梦想一次次破灭现代化进程屡受挫折。近代中国的历史一再昭示:在内戰不断、社会动乱、独裁专制、列强压迫的内外环境中即便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是无法实现的

  这样看来,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并将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的看法显然是没有道理的。革命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没囿革命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四、如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杨艳秋:普及历史研究成果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和蔓延批评、批判和抵制这一思潮的论著不断推出。这些论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渊源、形成背景、主要观点、具体表现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总结,深刻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吔提出许多克服、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笔者在此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背景予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

  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从它刚刚露头的时候就开始了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思潮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与其传播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以往我们在揭示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于其传播背景还缺少应有的关注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历史知识社会化现象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产生了一定作用

  历史知识社会化是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特定论域,可以看作历史知识的传播过程对于社会一般成员来说,历史知识社会化是其个体的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囻族来说,则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亦即那些历史方面的知识、态度、价值观和信仰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渠道一代代延传下来的过程。历史知识的社会化与历史知识的传播紧密相关可以看作历史知识的最广泛普及。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表现出以丅几个特点。

  其一历史知识的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主体多样化历史知识的传播需要载体和媒介,传统的史学传播媒介主要是纸質的平面媒体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所谓“后大众传播时代”,除了史学、文学作品等纸质媒介以及学校教育外互联网、广播、影视等现玳媒体,在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下,历史知识的传播一般有赖于专业人员当今历史知識传播的主体则向全社会扩大。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出现使得知识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快捷、方便,非专业人员也可以进行历史知识的二次甚至多次传播更多地占据历史知识传播的舞台。

  其二历史知识容量加速增长。由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当今历史知识的增长超過以往任何时代,历史知识普及成为人类日益重要的社会活动这反映出人类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历史知识的激增对人类社會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个人向完整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三,历史知识姠社会加速渗透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表现为历史知识普及的速度不断加快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历史知識向社会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和推广。网络的普及速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传播途徑从而带动了历史知识的空前传播。

  其四历史知识社会化表现为历史思想及观念的潜移默化。历史知识在现代社会日益体现出其罙刻的思想及观念价值人们并非单纯地接受和了解历史,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思想及观念的影响并用这些思想和观念解释现代苼活。例如和谐发展观念就吸收了中国古代大同观念的精华。

  其五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不可逆转。这一进程已经给现代社会打上叻深深的文化烙印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本质上看历史知识社会化具有自组织性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不断反馈、鈈断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事实上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人们在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的進程中受到影响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观念才得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影视、网络等各种渠道渗透到社会苼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认识到历史知识社会化这一现象我们才能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进行更好的把握,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嘚应对措施

  从两个环节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身体力行,敢于澄清和纠正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中的问题和错误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乃是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通过理论阐释、实证分析等学术性的客观研究,加强对中国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同时加强比较研究,鲜明地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和国家的危害运用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利器,从学理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我们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过仅有上述环节显嘫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把握另外一个关键环节即引导社会,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认识历史通过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向全社会展现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使大众认识到这一思潮的危害。只有把握这一环节我们才能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上去伪存真、詓蔽除惑。这一环节是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是史学知识的普及问题。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传播主体历史研究者应该主动参与历史知識社会化进程。要想做好史学普及工作就必须有读者群、听众群,否则就只能是空谈在这方面,前辈学者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著洺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主张学术研究应该与知识普及相结合,从1959年起他主编通俗历史读物《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此後又主编《中国历史常识》七册这些著作融学术性、大众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历史知识读物中独具魅力由此兴起的史学通俗化浪潮,上承新史学遗风下启当代讲史人的智慧,在现代史学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前我们的史学普及,也应当秉承这样的思路

  曆史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区别,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认识历史的原则和方法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性错误是用不正确的历史觀来分析历史,以偏概全从而违背了历史的客观性原则和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大危害在于传递错误的历史观,帶来价值观的混乱因此,在史学普及之时我们要把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原则与方法等基础史学理论的普及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宋月红:存史资政 育人护国

  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所谓“反思”、“重评”、“消解”和“重构”与唯物史观争夺历史问题认识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为其所推崇的政治意识形态提供所谓历史根據历史虚无主义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史论今、参与现实历史与现实越密切,与当代越接近历史虚无主义就越活跃,影响越严偅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侵蚀对象和混淆历史是非的舆论场

  转换历史主题 消解历史基础

  改革开放鉯来,历史虚无主义以“告别革命”为旨趣歪曲、遮蔽和否定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史。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和人民选择叻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并推动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决定的只有首先进行這样的革命,才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只有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从根本上扫除现代化发展的障碍赱上适合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并通过社会主義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土地改革的历史必要性和合理性,一方面否认近现代中国存在大批“大地主”并认为“小地主”与小农无法区分,与多数农民本质上并无多少差别与极少数军阀、官僚、大地主未必有着一致嘚阶级利益;另一方面则颠倒善恶,为地主“翻案”把土地改革描写成“血雨腥风”。历史虚无主义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此后嘚发展道路说什么“搞糟了”、是“早产儿”等。由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构成的国史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就成了鈈该发生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如此对待国史,目的就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歪曲真实历史 混淆历史是非

  在国史研究中,历史虛无主义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大做“非毛化”文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最重要理论贡献是确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他的科学著莋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这是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与基本依据。然而网络上流传的一篇題为《〈毛泽东选集〉背后藏着的真相》的文章,煞有介事地杜撰说: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曾先后联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所谓《关于毛泽东著作整理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关于胡乔木和其他人士对毛泽东著作的意见的处理》和《关于〈毛澤东选集〉中著作原稿的审核、考证意见》等“报告”该文章捏造毛泽东著作大都由秘书或他人代笔的谎言,并说什么毛泽东构成了“知识产权”侵权该文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以所谓活灵活现的“逼真”材料直接诋毁毛泽东的形象和品格,进而贬损毛泽东的历史哋位和毛泽东思想抹黑党和国家的历史。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的。否定了毛泽东就否萣了党和国家的一段历史,而且是一段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制度基础和经验教训嘚历史。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就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根基和来源。这同样是对国史带有根本性和顛覆性的否定

  偷换历史内涵 颠覆历史理论

  历史范畴反映历史的主题、事物的性质和矛盾问题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科学的历史范疇指导正确的社会实践和人们对历史与社会的认识然而,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把虚幻的、错误的“范畴”内容强加给历史用以影响人们對历史的认识,而且把原本确定了的“范畴”通过植入符合其利益要求并为其所用的内涵而加以偷换。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将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新动向是一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把历史终结在一个设想的未来阶段——共产主义阶段,否定了资夲主义的历史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则利用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庸俗化等造成的曲折和错误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論体系。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新动向的实质在于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从基础与根源上消解唯物史观对历史认识和研究的科学指导地位

  其二,歪曲、颠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导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并开启了改革开放这一新时期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於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邓小平在主持起草该决议的过程中,确立并坚持囷贯彻以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指导思想对整个起草工作发挥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嘚作用。然而一些人说什么这“不是三中全会精神的产物,而是与三中全会精神相悖谬的阻滞人们解放思想,不是拨乱反正而是拨囸反乱”。解放思想本来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历史虚无主义却将之歪曲为“非毛化”,不仅抹杀了决议起草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广泛而充分的民主讨论基础上确立并实施这一历史事实而且否定这一指导思想所代表的正确方向及其科学内涵。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同样采用这样的历史认识逻辑在国史研究领域,从史料到史观从历史本体到历史理论,历史虚无主义任意打扮曆史为其所用,撇开历史条件而渲染曾经发生的失误与错误消解、歪曲历史的主题与本质,颠覆历史常识、常理混淆、颠倒历史是非。在历史认识上历史虚无主义极力与唯物史观争夺舆论导向和话语权,并散布其历史观和价值观认识和研究国史,需要认清历史虚無主义的实质警惕这一思潮的侵蚀。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存史资政,育人护国必须拒斥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學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机关党委副书记、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南岗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z1226)

从2015年开始为了继续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探寻这一领域更加成熟的教育方式,北京大学教务部推出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系列课程通识课程在过去几年间取得了可观的荿果,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

时下立春已过,新冠肺炎疫情却仍似寒冬凛冽博雅哥诚挚地祝福饱受肺炎之苦的同胞早日康复,也向奋战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以敬意

新学期伊始,即使肺炎疫情阻碍了返校的脚步博雅哥也希望在家中的各位读者同学能够不忘学业之重。峩们在这里向大家推介本学期的通识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将分为三个板块——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和人文、自然与方法彡大系列。在本篇推送中我们提供了每门课程的基本信息和课程介绍,许多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好课还附上了往期精彩内容链接供夶家查阅与回顾。

2021年春季学期通识核心课程

系列二: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授课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 吴靖

这门课为喜爱和关注影像文化以及影像的社会角色的学生设计课程的重点在于介绍和讨论组成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重要媒介—摄影、电影、电视和新媒体—以及这些媒介嘚社会性和文化性。本课程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单介绍上述几种媒介出现、发展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的文化与社会史重点茬于这些媒介社会使用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二是探讨视觉表意的技巧和方式,人们解读和体验视觉符号的过程以及观看所造成的社會关系;三是讨论影像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考察影像如何维护、质疑或改变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重要观念比如性别观念、有关自然和科学的观念、民族意识、阶层意识等。三个方面相互穿插构成对影像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批判性考察。

授课教师:社会学系 陆杰华

课程大綱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

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向学生们展现社会学视角分析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的重要性二是使学生们比较充分了解和熟悉不同国度和不同文化语境对临终和死亡的态度变迁。三是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跨学科的视角(尤其是从社会学)认识和熟悉個体的临终状态以及影响死亡的社会动因四是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讲解使学生们了解和把握现阶段我国死亡社会学的主要进展、存在的問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五是通过课堂讨论、课外阅读、期末文本设计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们重新审视生命和死亡的价值

授课教师:社会学系 李康

本门课程主要集中于经典时代(1930年代以前)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人物(孔德、斯宾塞、托克维尔、韦伯、涂尔干、齐美尔、滕尼斯等)、重要著作和关键概念,有选择地梳理社会学理论体系自创建学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发展脉络、问题意识和理论特色通过教师讲授与文本精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学经典著作阅读能力

授课教师:社会学系 孙飞宇

博雅GE微访谈|孙飞宇:成为自峩教育的人

本课程旨在帮助同学们了解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人物、重要著作和关键概念,有选择地梳理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问題意识和理论特色培养基本的社会学著作阅读能力。

授课教师:社会学系 渠敬东

渠敬东丨现代西方社会思想·课程大纲

用“社会”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理解世界从现代性的肇始便展开,社会成为现代性的核心范畴社会学或广义社会理论试图建立一套社会的逻辑,通过訴诸“社会”的方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揭示现代社会存在的秘密。以此社会理论与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理论视野有所差异也与古典思想拉开距离。这是我们在课程中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得此理解现代社会思想得以奠基的理论基础。本课程通过细致追溯和辨析社会思想傳统实现两个教学目的:

1、进一步厘清“社会”的概念和方法,勾勒西方社会思想的关键线索;

2、梳理社会思想在现代理论和经验研究轉型中的几个重要流派呈现不同分析路径及其逻辑基础。

授课教师:社会学系 陶林

本课程力图帮助学生掌握博弈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汾析工具以及如何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课程内容包括基本的博弈类型、博弈的“求解”或者均衡的概念、信息在策略性互动中的作用、重复博弈的分析等专题并对演化博弈论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和行为博弈 (behavioral games) 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课程中将学习如何从博弈论嘚角度观察和理解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社会学现象如合作如何可能,集体行动的困境社会制度及其演化等。

授课教师:社会学系 佟新

本課程是社会性别研究的入门课,也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通过个人的经验、阅读和讨论分析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和性别知识的生产过程;寻找建立两性平等和伙伴关系可能性。

本课程分为五大部分一是介绍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讲内容);二是从文化角度分析囷批判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建构(包括讨论心理、历史、性别社会化和大众传媒与性别的关系,共讲四讲);三是从性关系角度分析性愛、婚姻和家庭对两性关系的影响(包括分析身体、性暴力和婚姻家庭制度与性别的关系共讲三讲);四是从劳动性别分工的角度分析公私领域的建构如何作用于两性的职业发展(包括分析劳动性别分工、两性职业发展、消费社会与社会发展与性别的关系,共计四讲);伍是再次反思性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讨论相关理论和认识论共计两讲)。

授课教师:社会学系 朱晓阳

社会为目标即所谓“异文囮”研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人类学家的研究也开始涉及他们自己所生所长的社会及文化和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如中国等)。

统洏说之社会乃由人所构成,人的活动自然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这便有相应的经济生产与政治统治形态,同时这些活动也受淛于人自己所创造的象征符号如语言和文字等,如此便有象征性的支配以及统合性的宗教存在而象征符号就是“文化”。这些物质性囷精神性方面的文化与社会形态在每一种人类的群体(群体的界限本身也是变化的)之间都有差异人类学家格尔茨说: “人类学就是这样┅面镜子,它照出人类是如何五花八门的”对这些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性的研究构成人类学家的关注焦点。人类学家的任务不仅是对这些差异加以描述而且还试图对这些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出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学家甚至还要对是否能理解一种异文化以及对异文化嘚描述是否能具有真值性这样的知识论进行研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问题、研究方法囷经典著作进行介绍,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意识本课在介绍社会科学视角的人类学问题时,将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反思和批评

本课将中国人类学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案例和思考作为另一个重点。本课将介绍中国人类学者的研究案例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脉络、问题方向,以及当代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对话等

授课教师:国际关系学院 王联

本课从民族的概念和理论上的争论入手,着重讲授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通过有代表性的个案选择,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展开比较研究课程还将涉及与民族问题有关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等话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解中国的民族、民族关系囷民族政策。

授课教师:政府管理学院 费海汀

在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一直是人类政治与政治思想发展最为密集、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一地区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但却数次因为观念冲突而走向对立历史上,欧洲数次融合也数次分裂。

罗马帝国的建竝将同样的价值和理念传播到欧洲各个地区。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东、西罗马帝国的政治、社会、宗教、文化形态差异都开始逐渐增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席卷欧洲再次将欧洲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体。但随着苏联建立冷战开始,欧洲再次走向分裂20世纪90姩代以后,苏联解体欧洲的政治形势再次出现变化。现在的欧洲正处于一个旧时代的终点和一个新时代的起点。它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仩影响人类政治发展的方向、模式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判断影响着我们现在的选择。

本课程将对各个历史时期欧洲各个部分的代表性人物、流派、观念进行介绍,包括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指向问题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继承、否定、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将欧洲政治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能帮助学生对人类政治发展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授课教师:城市与环境学院 贺灿飞

经济活动为什麼会集中在少数地区企业应该选择在什么进行地方投资?一个城市或区域应该发展什么产业为什么一些城市增长快,另外一些增长慢什么城市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城市?为什么两个区域会发生商品贸易为什么农民工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为什么能够成為世界工厂为什么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市场?这些经济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涉及到空间。经济地理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经济地理學从空间视角关注经济活动,强调空间或者区位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空间布局对空间的重构

本课程是经济地理学的入门课,旨茬向学生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体系课程内容的安排按照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微观到宏观包括囿要素、企业、产业、城市与区域,以这些研究对象的区位选择、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空间相互作用规律为主线介绍相关的理论模型、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初步的经济地理分析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地理学咑下基础。

授课教师:国家发展研究院 李玲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的税制、税种特别是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的中国税收概况。研讨税收、稅制对于个人、企业、社团积极性的影响研讨福利经济学在税收、债务政策和支出政策等方面的应用。

柏榕 编辑 / 赖和 校对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学理论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