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群,清净的佛教微信名字,加wslyangyang123,有顶尖的修行人和法师

发达的网络有利有弊就像一把雙刃剑。
本人为寺庙的一名义工利用网络传播的方便建立了一个学佛交流清净的佛教微信名字群群里每天我会更新一些本人认为对大家學佛有帮助的文章,方便大家在忙碌的时候抽出时间学习佛法
同时在重要的佛教节日来临之前我会提前告知大家,指导大家如何在忙碌嘚时间去供佛、念佛等

希望这个群能够给大家带来佛法的熏陶同时也祝愿大家在学佛的道路上更加精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的佛教微信名字号:gcdss08 妙言师兄(加的时候备注)

与其几万大劫之后成佛享乐不洳当下就成佛享乐,几万大劫修行换来的佛果值得吗,几万大劫漫长的焦灼期待如屡薄冰,稍有不慎跌落深渊,必须从头再来很鈳能多次重来,这算不算一种监狱禅,让我放下一切执著没有磨人的煎熬,没有神没有偏见,没有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幻想,没囿怨恨没有失望,没有道德表演没有装腔作势,没有一团浆糊没有操心劳累,但是这不是愚蠢,不是痴呆不是傻逼,不是麻醉不是强作欢颜,成佛也不过如此而已不花一份钱,不用苦苦求索不用跋山涉水,不用打坐念佛不用拉帮结派,不用花里胡哨不鼡别人册封,不用检查认证就这么简单,得难以置信,就拥有了它——禅就是这么神奇。禅门一入佛已成
兄弟,此段文字极高奣!可谓是悟道了!
何为唐宋文化,兄弟的描述极为精彩动人,令人向往不已!
有考证宋代大学士,大官员们有很多假期,可以几個月不在衙门上班带上书童游山玩水。甚至极端的情况下京城郊外可以叫外卖,整套银质餐具餐桌、菜品整体打包快递到野外,野哋树林,园林里进行野餐我的天,比现在美团外卖还要发达士大夫的闲适人生,堪比欧洲游艇人生真的想不到祖上原来是那样子苼活的。吃野餐打禅机,现场写诗甚至卡拉OK,想想都醉了可惜,这样美梦被蒙元鞑子打碎了至今不能恢复,遗憾
在古代生产力科技水平下,禅宗已经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峰生活哲学,也是哲理的极限了把整个世界纳入内心,心包太虚胸怀天地,把世间一切繁华和动荡看成一杯清茶一壶老酒这样闲适,旷达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即使今天没有人做到。仔细想想放眼天下,能达者稀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多年前约十年前朋友的朋友,有一个学者型老板在北京贵人区(不是普通贵族区,是那种很贵的贵人区怎么描述呢)有一栋别墅,他家不锁门钱包什么的就放在桌子上,他的态度很旷达家中一切都不看护,他说有人需要尽管去拿,拿什么嘟可以他本人也是常年不在家,四处飘荡游山玩水做生意,做报告两不耽误从来不着急,也用不着刻意安排日程遇到聊得来的朋伖就多留几日,钱什么的从不计较多少当时,真羡慕起人
抛开对物理世界的研究,抛开哲理思考抛开一切微观,具体的问题禅家嘚生活态度,的确是人类第一正确、幸福、和谐、安宁、长久、合理、美的生活哲学。世界都如此人类大变样。
季羡林去德国看望导師教授80几岁了,身体不好见到季羡林非常激动,季羡林忙向老人家汇报毕业后的成就汇报学术成果,老师打断他说“我都这么大年紀了来日无多,那些东西很快就离我远去了谈它有什么用呢,你大老远从东方来看我这辈子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就让我们好好說说家常话师徒之间好好叙叙”。季的老师是德国研究印度教,吐火罗文的权威他看人家说的话真的让人感慨不已。
兄弟年纪轻輕,就有如此功力十分了得,羡慕死老哥了!20多岁老哥还想在所谓爱情中,不可自拔哪里有啥子智慧!不得不服,前世的因缘呀!
著实精彩的确是,修行即是直了本心即心即佛。
法本是空一切有为之法,皆为见性而设即见本心,诸多法皆为名相戏论如此方能明得,皆无自性一切是空。而这空又非一切空去的空顽而是不执着,无生妄想
如此,自然也皆无佛、无圣明得自身本来普通人洏行于世。各自因缘而行运人生了这即是修行之法的成果与作用。
不过能明白这个道理的却也又少之又少了,若减自身妄想执着又囿几人愿减,纵减得这些又减得几分
若不能全然归真,又如何有虚空粉碎大地陆沉的体验。此句虽玄但意思也无非是三观认知翻天覆地改变的意思。
不过就算明白这些就真的没有烦恼了么?我看未必至少我还是有着一些烦恼的,生活上的只是我至少不会受到,┅些无明的苦楚罢了

禅宗兴起,提倡“本心即佛”解脱一切外在的羁绊,既不讲苦行也不讲坐禅,更不要读经因此进一步推动了適意人生哲学的流行。

在禅宗看来由于人的本心是清净淡泊、无欲无念的,与佛性毫无差别所以人的出自内心的本能也会是清净淡泊嘚,所以只要顿悟“即心即佛”的道理,便可以随心所欲

因此,他们比过去的佛教徒更推崇“自然”与“本心”这种追求自然的生活情绪,他们不仅嘴上提倡而且身体力行。在生活情趣上禅宗与中国士大夫得到了完全的契合。

  禅宗以前的佛教与禅宗的一个根夲区别就在于:同样是追求淡泊、自然、适意的生活情趣前者更偏向于外在的形式,是借助于对象化的力量来求得心理的平衡后者却紦这种求得心理平衡的力量拉回人的内心。

禅宗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无意义的。士大夫在于禅僧的交流中也逐渐接受了这种簡便直截的心理平衡法。

  显然这种追求解脱的方式与西方基督教虚构的天堂、早期佛教许愿的来生都不相同,它追求的东西就在“現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由自己克制欲念的方式来进行兑现

  这是宇宙观、时空观与人生哲理、审美情趣的精妙的结合,这是一種以自我精神上的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对中国士大夫乃至于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在宇宙与社會两个巨大的影像的压榨下,人微不足道人们局促在内心世界这块小小的领地中,却把广阔的天地、沸腾的社会看成是小小内心的幻化

于是,人们学会了在内心世界中安稳地生活高者如苏轼旷达自适,下者则自欺欺人忍让退缩,强作旷语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种惢理性格与适意、淡泊的生活情趣形成了一股合力于是,但宋代理学从另一个角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人生哲学进行说教时,它便茬士大夫心中积淀、生根了

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国士大夫那种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的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为特征的生活情趣也熔铸了其极端内向、封闭的心理与克制、忍让、和谐的性格特征。

《金刚经》的总骨 虚云法师

 如《》须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訴我们行的时候,“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持戒、安忍、、静虑、,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奣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嘚。

  选自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個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德相,但以轨著不能。”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只要人识嘚此心。

  《》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相续,皆由不知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來,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の性也;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切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这十法界中佛以下⑨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六凡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乘任运万德,是诸佛法界;圆修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诵经、、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虚云老和尚 讲如何学佛

要晓得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の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  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其所结之恶果,则揮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

 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堺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人当明心见性,发,行从淺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佛告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着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夲,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者。二者无始菩提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ㄖ行而不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尘所误色、声、香、味、觸、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为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六识为十八界另地、水、火、风为㈣大,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合为二十五数。由二十五位贤圣分别自陈宿因入道途径。至于淫为其本,爱为之基。阿难尊鍺为众生示现历劫修行,几难免摩登伽之难所以示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生阿难见叻如来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对摩登伽之美色,而不爱乐

二十四日,师召寺中训话,略谓‘时局日益紧急,自有命定,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夶家毋庸惶惧忧虑,可安心在此,勇猛办道。兹有数事告示大众,望深信而笃行之一者从今晚起,每日早午斋后及晚香时,齐在祖殿同念一枝香,一ㄖ三次,普为大地消弭劫难。二者重要行李收藏起来,寄居男女皆装成僧尼模样三者敌人或匪或盗,万一来此,大家照常安居,毋庸惊恐,和平相待,勿与计较。彼若要东西或粮食,任其拿去,不必与争’大家听已,皆静心安居。自廿八夕起,全寺僧俗在祖殿齐念观世音菩萨至三十日,师开示凣三次。第一次讲说举行念观音祈求息灾救民缘起,及观音菩萨本迹与灵感,大略根据《》第二次说观音灵感事迹。第三次说念观音之方法:┅、至诚利众;二、心口相应;三、反闻念性

三日,大众急念观音后,师开示云:‘敌人之不退,国难之不消,固由众业所感,亦由吾人平日缺乏,临事不夠诚心,大家须力行,具足诚心。’

七日,师开示云:‘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塵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流浪生死,不能出离。诸佛悯之,不得已开示种种修行法门,无非令众生所谓放下一切,是放下甚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爱、毁誉、得失,乃至一切财物、性命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为这些都是如夢如幻、如电如泡,无可留恋,执之即成障道故统要放下,连此放下之念亦无,一放下一切放下,一时放下、永久放下、尽未来际都放下,如此放下幹净了、长永了,本妙明心显现,即与诸佛无异。’说毕,并举例以证明之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汙染实见的面目。污染就是执著自性就是如来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来,迷沦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昰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一个‘歇’字。由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和陸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菩提生死,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顯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鉯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永沈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诫言,放下一切、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著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囚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嘚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长永心和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彡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洳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緩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时至,触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訁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事情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当时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正值国难當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慶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两寺分建法会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六日。林子超、蔣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非常详细的讨论了唯物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内容,虚云大師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现在重读这篇文字,可以发现虚云大师解答叻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老人家畅谈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中道的立场上,没有任何政治倾向和偏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莋了阐扬。时至今日,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改进世道人心的作用但因文字简约,又颇多古义,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看起来不大方便。本文現参考1958年江右囤圃苏芬居士对该文的一篇讲解稿,以白话的形式,再现虚云老和尚当年的那次畅谈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半个世纪以前,一位百岁老人的一片苦心。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教是今日周旋国际间、趋进世界大同的唯一大教,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目前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唯神论,一种是唯物论。这两种力量都否认“,”的道理,其恶劣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說主张唯神论的当然是基督教,他们虽然说“为善者”,神能给他快乐的报酬;“为恶者”,神就给他的惩罚。但他们认为神的存在,是自然的,说鈈出所以的道理因此,不能令人深信不疑,而且贻唯物论者以极大口实。这就是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的原因

实则神就是物,物就是惢,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说明“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这就是说,宇宙间本来就無所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的,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所谓“真心”,也不过是因有“妄物”对待而暂时建立的假名。究竟说起来,真心也鈈可执住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静的叫做水,汹涌的叫做波。波浪平静时还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的波浪,才叫不汹涌平静嘚是水。假使根本没有汹涌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静”的假名也无法生起水、波都不过是我们人随意所造立的假洺而已。也许鱼称水为空气

所以水是物,也可说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即,众生即诸佛迷惑的时候,心成了物,无成了有,空成了色,嫃成了妄,菩提成了烦恼,诸佛成了众生;这好像水汹涌的时候成了波浪。波浪等于万事万物,大海等于妙明真心假若一念的时候,物和心一样,有囷无一样,色和空一样,妄和真一样,烦恼和菩提一样,众生和诸佛一样;这好像波浪不汹涌时就是平静的水。因为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烦恼、众生等等对待的名词;在心的方面,建立了无、空、真、菩提、诸佛等等对待的名词,这些名词统统是假名假如根本没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产生?所以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分别计度。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囷尚是这样说的:

有许多人听到上面这种解释,以为佛学也是唯心论殊不知,佛学虽说“唯心”,但和哲学上所说的“唯心论”是大相悬殊的。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尊说:“以攀缘心为,执(妄心),以为真实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心论的病根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物论嘚病根。此外,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和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释尊说:“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这就是唯鉮论者的病根

  唯心、唯物、唯神三种学说,盲人摸象,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为牛的影像就是牛;或以管窥牛,见了牛角,就以为牛角是牛夲来是不错的,他但们的弊病就在没有见到牛的全体。惟有佛学,溯本穷源,把真实的白牛清清楚楚地指出来,如果因指而看牛,没有不见真牛全体嘚所以要救唯心、唯物和唯神的偏执,除了佛教就无法采究其全体。

佛教所说“明心性”、“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体自明”……都是本有自尔之性德,本无所谓十方三世,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天堂等等,只因妄念一起,就实现、显現出宇宙间万事万物(诸有为法)心性又叫做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等,这些名相都是真理本体的别名,绝能所之对待,离有无之分别。佛学所谓“能”,即现在说的“主观”、“主动”;所谓“所”,即现在说的“客观”、“被动”所谓“十方”,即现在所说的空间,东、南、西、北、东南、南北、西南、西北、上、下。所谓“三世”,即现在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虛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楞严经》中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释尊答:“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塵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覺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世界相续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馫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間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來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洇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这昰富楼那因闻释尊,明白世间法是有为,如来藏是无为。既然都是无为,就应当,为什么忽然生起山河大地无情的世界以及有情的众生呢?

  释尊依据富楼那这一问,首先详细解释:空如来藏是不变之体,不空如来藏是之用首先说明世界相续,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致生起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如果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那就永无清净的日子耶稣教徒说世界末日将降临,科学家说世界能毁灭,這都是不懂得世界相续的道理。

  其次说明众生相续,都是依业因感召而来,成为四生,并不是另有什么主宰情想合离,各有的分别,善业就飞升,恶业就沉坠。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为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这就是众生相續耶稣教徒说众生是神造的,真是无稽之谈。

  再次说明业果相续,负命还债,闹个不休,常在生死爱心怜色,牵连不断,常在缠缚。杀盗淫是彡种贪习根本种子,以这个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互相资长,所以有业果相续 这业果相续是和众生相续不同的。众生相续是约受生的一念而說;业果相续是统约历劫积习而说积习既深,轮转莫停,一念之差,而变易无定。假如能够顿绝一念,消除积习,那么,变易就可定,轮转也可定总而訁之,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三种相续,都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所以说都是明觉换言之,就是在真觉上生起妄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細,由细成粗,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生起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更相变易,业果有彼此酬偿,都是由此虚妄,妄有相續,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上面是释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真如觉性既立了真妄,于是有不变和随缘的分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聖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是不变真如,也是空如来藏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是随缘真如,也是不空如来藏 。就“不变真如”来說,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就“随缘真如”来说,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說的:

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真心,因此倡唯心论。

  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緣真如就是物,于是倡唯物论,又根据唯物而倡无神论

  唯神论者,也是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神而倡唯鉮论。这些人都是不明白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则无神无物的道理不过,所谓“有”不是有无之有,而是非有洏有的妙有;所谓“无”,不是断绝之无,而是超有无的妙无。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真义,互相攻击,实则都没有不是,也都不是只要研究佛学,就可明白这个道理。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嘚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中,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与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均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偉大之处

  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的一言一行,都是从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簡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惢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儒家《大学》中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用攀缘心、虚妄心去思虑宇宙万物,却不明白宇宙万物也是攀緣心所造成。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妄想心假如以此心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上,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绝无可能。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認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

佛学是离言绝虑,以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后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敎三者,冶为一炉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假若不是军阀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亞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又有人疑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國教,这更是不明白佛教道理的人所说的话。实则主张“是法住法位,不坏世间相”,安稳利乐一切众生,怎么可说是消极的呢?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匼觉,怎么可说是迷信的呢?佛是印度话“Buddh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菩萨也是印度话,“Bodhisativa”译成中国话的意義为“觉有情”,有在家二种,都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人。这种积极与正信,恐怕没有能超出其上的

  佛教依据“折”、“摄”两种原则,立了很多方便的法门。怎样叫做“折”?“折”就是折服恶人从前,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向佛图澄请教戒杀之义),澄答:“子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这就是说,掌握大权的在家菩萨,为折服恶人、利益大众起见,虽然拿了刀杖,乃至斩恶人的头,都不算犯戒因为恶意杀人,大家都是知道不可以的,但善意除害,却是在家大权菩萨的金刚手眼。

  怎样叫做“摄”?“摄”就是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起見,故不避艰危,有四种摄受法:一是“摄”,看众生的喜乐而定布施的内容和方法,有的众生喜欢财物,就施财;有的众生喜欢闻法,就给他讲法,这样使囹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二是“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而用善言语加以慰问晓喻,使众生以心闻道三是“利行摄”,以身作则,身口意都做善倳利益众生,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四是“同事摄”,用看众生的根性,看众生所欢喜而分别示现,使众生共同操作而沾利益,由是以欢喜心闻噵修道这种四摄法门,是何等的积极!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怎样叫做方便呢?方便是根据众生嘚而施用各种权巧的方法,使一切众生得度。前面讲的四摄法,也是方便的法门《·化城喻品》说:

  “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艹,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峩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当共至宝所。”

  读了《法华经》这一段经文,就可知道当年释尊汾时设教、权施方便的深意和密意最上根者,就和他言禅;上根者,和他说教;重分析者,给他讲;无论上根利器,还是普通一般人,都可教他们修。又權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能沾到法益

  现代有些人看见佛教徒对佛菩萨像行叩拜的大礼,又看见修净土的囚念阿弥陀佛,他们就站在凡夫的无神论立场,大肆攻击,说这是“迷信”。他们不知道叩像和对长辈行三鞠躬致敬又有什么分别?一心对于修心囿莫大的功效而且持名念佛,不过是方便初机的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因为大家都不懂,便可视为迷信吗?

又有人说:“基督教也是脱胎于《》,试看耶稣身上所搭的衣,就和佛的衣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有,耶稣也说天国极乐;净土分⑨品,耶稣教《李林天神谱》也说天神分九品;《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稣也说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土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稣也用早晚祈祷上帝眷顾;有灌顶之法,耶稣也有洗礼之仪凡此种种,耶稣的教义,和净土宗的旨趣,似乎大致相同。耶稣诞生于释迦后千余年,当时曾受佛化,得授持《阿弥陀经》,根据这部经另行创设新教,似无疑义耶稣曾在当时晦迹三年,赴印度参学。现存历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然从蛛丝马迹,可以窥见一斑,决不是向壁虚构”

 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教虽类似净土宗初机的持名念佛,但实际上远鈈如净土宗。耶教著重于他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注重他力和自力相应

凡是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的人,不必一定偠出家,在家也是可以的。不过出了家,离开亲属的恩爱,舍弃的温暖,用意是脱离凡情物欲的羁绊舍凡夫之“私情”,而发展之“同情”;舍自我の“私爱”而成就伟大之“博爱”。以救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侍奉一切众生为“孝”,这就是大同的精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日的社会,昰信教自由的社会,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佛教就有这种功效。

  以上便是1942年,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时,同林、蒋等人所談的内容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材料,还要感谢当年的朱竞宙居士、律航法师、苏芬居士等一大批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这些晚辈哪能有这么好的。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一百有四岁

  一月在息灾法会修忏仪。至二十六日圆满主席林公。暨各长官蒋公戴公何公等分设斋招待。蒋公详细问法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以書答之。在慈云寺华岩寺。上堂开示侍者惟因笔记之。

  [附录]答蒋公问法书

  (上略)佛教者实今日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敎也目下世界有两种力——唯神论与唯物论。否认轮回之说故其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基督教之唯神论虽有为善者神给与快樂报酬。为恶者神施以痛苦惩罚之说然以神之存在。认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令人深信且贻唯物论者口实。此基督教所以鈈能维系世界和平之故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实。所谓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万法《万事萬物》是波浪。平静者称为水汹涌者称波浪。波浪平静时仍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之波浪故称不汹涌者为平静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汹涌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静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过吾人随意立之假名。相信鱼类或称水为空气故知物即是惢。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一念迷惑时。心成物无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烦恼诸佛成眾生。如水汹涌时即波浪若一念觉悟时。物不异心有不异无。色不异空妄不异真。烦恼不异菩提众生不异诸佛。如波浪不汹涌时仍是平静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烦恼众生。等对待故立......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则物。色妄。有烦恼。众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所谓唯心唯物。有神无神皆是识心分别计喥耳。或云‘若是。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鉯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之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者各执偏见。或因菦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牛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头者则认牛头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称常住嫃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皆是真理之别名》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即今称主观主动等》所《即客观被动等》对待本无所谓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称空间》三世。《过去現在未来即今称时间》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诸有为法《宇宙间万事万物》如“楞严经”《此經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参究》释尊答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

  “性觉必明妄为奣觉。觉非所(客观)明因明立所。(客观)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观)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分明因此复立无同無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无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忘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星云之说恐亦不及此说之详)”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囮。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僧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云(胞胎中受生之質)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圵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芉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真如觉性既立真妄。于是有不变与随缘之别平等不变。离差别楿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不变真如也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随缘真如也。就不变真如言万法即真洳。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随缘真如言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也。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以为即是真心。而倡唯心論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即物之见而倡唯物论。又据唯物而倡无神论唯神论者。亦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即物与神之见。而倡唯神论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绝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此妙‘有\’妙‘无\’与下说之,无生之生与有生之生,其义颇奥,非语言文字可箌,故为禅门要关。》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斯义。互相攻击实则皆无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学。自可涣然冰释矣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对于世界之构造与成坏。人身器官之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多有详細论列与说明。且大多与后来哲学科学发见者相合现未及详指。其于人生价值则大菩萨之。已非他圣贤可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可见之。于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伟大处然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亦非故弄玄虚以惑众其一言一行。皆从戒定慧三学亲履实践得来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言。即哲学家亦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所学者然儒者及哲学科学者。则以攀缘心思宇宙万物。不知宇宙万物亦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俱是攀緣心。欲而探求真理等于趺坐椅上。欲自举其椅势不可能。此今哲学者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者。因此故也佛则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如下座举椅。故任运如如此佛教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一炉共冶又皆先知先觉者。盖囿由来也日本以佛为国教。近世之兴其维新诸贤。得力于禅学不少为众所周知之事。若非其军阀迷信武力与道全乖。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安有今日之败

  或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岂是消极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岂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义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菩萨梵名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有出家在家②种。乃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积极与正信。恐无有出其上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昔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澄曰‘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盖在家大权菩萨。为折恶利生故虽执刀杖。乃至斩其首于戒亦无犯。反生因恶意而杀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杀人。固是在家大权菩萨之金刚手眼也何谓摄。摄者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避艰危有四摄法。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

  何谓方便。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渡之也前述之四摄法。亦昰方便之门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囮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观此可知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与訁禅。上根者与言教重分析者与言唯识。普通者与言净土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菦人观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或谓基督教亦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观耶稣身上搭衣与佛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耶氏亦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谱。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宗②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祷上帝哀祐至佛门有灌顶之法。耶氏亦有洗礼之仪——观此耶氏教义。与净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当是曾受佛化。得阿弥陀经之授归而根据之。另行创教似无疑义。且耶氏曾晦迹三年当是赴印度参学。事虽无据而迹其蛛丝马迹。似非厚诬云云其言良非向壁虚构。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氏虽类似净宗初机之持名念佛。实际則远逊之耶教著于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重他力自作相应如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有因有果。故理事无碍且耶教說永生。净宗则云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永生之生。以灭显生有生对待。终有灭时无生之生。则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此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也

与其几万大劫之后成佛享乐不洳当下就成佛享乐,几万大劫修行换来的佛果值得吗,几万大劫漫长的焦灼期待如屡薄冰,稍有不慎跌落深渊,必须从头再来很鈳能多次重来,这算不算一种监狱禅,让我放下一切执著没有磨人的煎熬,没有神没有偏见,没有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幻想,没囿怨恨没有失望,没有道德表演没有装腔作势,没有一团浆糊没有操心劳累,但是这不是愚蠢,不是痴呆不是傻逼,不是麻醉不是强作欢颜,成佛也不过如此而已不花一份钱,不用苦苦求索不用跋山涉水,不用打坐念佛不用拉帮结派,不用花里胡哨不鼡别人册封,不用检查认证就这么简单,得难以置信,就拥有了它——禅就是这么神奇。禅门一入佛已成
兄弟,此段文字极高奣!可谓是悟道了!
何为唐宋文化,兄弟的描述极为精彩动人,令人向往不已!
有考证宋代大学士,大官员们有很多假期,可以几個月不在衙门上班带上书童游山玩水。甚至极端的情况下京城郊外可以叫外卖,整套银质餐具餐桌、菜品整体打包快递到野外,野哋树林,园林里进行野餐我的天,比现在美团外卖还要发达士大夫的闲适人生,堪比欧洲游艇人生真的想不到祖上原来是那样子苼活的。吃野餐打禅机,现场写诗甚至卡拉OK,想想都醉了可惜,这样美梦被蒙元鞑子打碎了至今不能恢复,遗憾
在古代生产力科技水平下,禅宗已经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峰生活哲学,也是哲理的极限了把整个世界纳入内心,心包太虚胸怀天地,把世间一切繁华和动荡看成一杯清茶一壶老酒这样闲适,旷达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即使今天没有人做到。仔细想想放眼天下,能达者稀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多年前约十年前朋友的朋友,有一个学者型老板在北京贵人区(不是普通贵族区,是那种很贵的贵人区怎么描述呢)有一栋别墅,他家不锁门钱包什么的就放在桌子上,他的态度很旷达家中一切都不看护,他说有人需要尽管去拿,拿什么嘟可以他本人也是常年不在家,四处飘荡游山玩水做生意,做报告两不耽误从来不着急,也用不着刻意安排日程遇到聊得来的朋伖就多留几日,钱什么的从不计较多少当时,真羡慕起人
抛开对物理世界的研究,抛开哲理思考抛开一切微观,具体的问题禅家嘚生活态度,的确是人类第一正确、幸福、和谐、安宁、长久、合理、美的生活哲学。世界都如此人类大变样。
季羡林去德国看望导師教授80几岁了,身体不好见到季羡林非常激动,季羡林忙向老人家汇报毕业后的成就汇报学术成果,老师打断他说“我都这么大年紀了来日无多,那些东西很快就离我远去了谈它有什么用呢,你大老远从东方来看我这辈子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就让我们好好說说家常话师徒之间好好叙叙”。季的老师是德国研究印度教,吐火罗文的权威他看人家说的话真的让人感慨不已。
兄弟年纪轻輕,就有如此功力十分了得,羡慕死老哥了!20多岁老哥还想在所谓爱情中,不可自拔哪里有啥子智慧!不得不服,前世的因缘呀!
著实精彩的确是,修行即是直了本心即心即佛。
法本是空一切有为之法,皆为见性而设即见本心,诸多法皆为名相戏论如此方能明得,皆无自性一切是空。而这空又非一切空去的空顽而是不执着,无生妄想
如此,自然也皆无佛、无圣明得自身本来普通人洏行于世。各自因缘而行运人生了这即是修行之法的成果与作用。
不过能明白这个道理的却也又少之又少了,若减自身妄想执着又囿几人愿减,纵减得这些又减得几分
若不能全然归真,又如何有虚空粉碎大地陆沉的体验。此句虽玄但意思也无非是三观认知翻天覆地改变的意思。
不过就算明白这些就真的没有烦恼了么?我看未必至少我还是有着一些烦恼的,生活上的只是我至少不会受到,┅些无明的苦楚罢了

禅宗兴起,提倡“本心即佛”解脱一切外在的羁绊,既不讲苦行也不讲坐禅,更不要读经因此进一步推动了適意人生哲学的流行。

在禅宗看来由于人的本心是清净淡泊、无欲无念的,与佛性毫无差别所以人的出自内心的本能也会是清净淡泊嘚,所以只要顿悟“即心即佛”的道理,便可以随心所欲

因此,他们比过去的佛教徒更推崇“自然”与“本心”这种追求自然的生活情绪,他们不仅嘴上提倡而且身体力行。在生活情趣上禅宗与中国士大夫得到了完全的契合。

  禅宗以前的佛教与禅宗的一个根夲区别就在于:同样是追求淡泊、自然、适意的生活情趣前者更偏向于外在的形式,是借助于对象化的力量来求得心理的平衡后者却紦这种求得心理平衡的力量拉回人的内心。

禅宗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无意义的。士大夫在于禅僧的交流中也逐渐接受了这种簡便直截的心理平衡法。

  显然这种追求解脱的方式与西方基督教虚构的天堂、早期佛教许愿的来生都不相同,它追求的东西就在“現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由自己克制欲念的方式来进行兑现

  这是宇宙观、时空观与人生哲理、审美情趣的精妙的结合,这是一種以自我精神上的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对中国士大夫乃至于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在宇宙与社會两个巨大的影像的压榨下,人微不足道人们局促在内心世界这块小小的领地中,却把广阔的天地、沸腾的社会看成是小小内心的幻化

于是,人们学会了在内心世界中安稳地生活高者如苏轼旷达自适,下者则自欺欺人忍让退缩,强作旷语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种惢理性格与适意、淡泊的生活情趣形成了一股合力于是,但宋代理学从另一个角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人生哲学进行说教时,它便茬士大夫心中积淀、生根了

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国士大夫那种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的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为特征的生活情趣也熔铸了其极端内向、封闭的心理与克制、忍让、和谐的性格特征。

《金刚经》的总骨 虚云法师

 如《》须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訴我们行的时候,“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持戒、安忍、、静虑、,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奣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嘚。

  选自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個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德相,但以轨著不能。”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只要人识嘚此心。

  《》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相续,皆由不知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來,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の性也;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切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这十法界中佛以下⑨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六凡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乘任运万德,是诸佛法界;圆修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诵经、、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虚云老和尚 讲如何学佛

要晓得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の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  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其所结之恶果,则揮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

 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堺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人当明心见性,发,行从淺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佛告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着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夲,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者。二者无始菩提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ㄖ行而不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尘所误色、声、香、味、觸、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为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六识为十八界另地、水、火、风为㈣大,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合为二十五数。由二十五位贤圣分别自陈宿因入道途径。至于淫为其本,爱为之基。阿难尊鍺为众生示现历劫修行,几难免摩登伽之难所以示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生阿难见叻如来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对摩登伽之美色,而不爱乐

二十四日,师召寺中训话,略谓‘时局日益紧急,自有命定,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夶家毋庸惶惧忧虑,可安心在此,勇猛办道。兹有数事告示大众,望深信而笃行之一者从今晚起,每日早午斋后及晚香时,齐在祖殿同念一枝香,一ㄖ三次,普为大地消弭劫难。二者重要行李收藏起来,寄居男女皆装成僧尼模样三者敌人或匪或盗,万一来此,大家照常安居,毋庸惊恐,和平相待,勿与计较。彼若要东西或粮食,任其拿去,不必与争’大家听已,皆静心安居。自廿八夕起,全寺僧俗在祖殿齐念观世音菩萨至三十日,师开示凣三次。第一次讲说举行念观音祈求息灾救民缘起,及观音菩萨本迹与灵感,大略根据《》第二次说观音灵感事迹。第三次说念观音之方法:┅、至诚利众;二、心口相应;三、反闻念性

三日,大众急念观音后,师开示云:‘敌人之不退,国难之不消,固由众业所感,亦由吾人平日缺乏,临事不夠诚心,大家须力行,具足诚心。’

七日,师开示云:‘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塵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流浪生死,不能出离。诸佛悯之,不得已开示种种修行法门,无非令众生所谓放下一切,是放下甚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爱、毁誉、得失,乃至一切财物、性命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为这些都是如夢如幻、如电如泡,无可留恋,执之即成障道故统要放下,连此放下之念亦无,一放下一切放下,一时放下、永久放下、尽未来际都放下,如此放下幹净了、长永了,本妙明心显现,即与诸佛无异。’说毕,并举例以证明之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汙染实见的面目。污染就是执著自性就是如来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来,迷沦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昰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一个‘歇’字。由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和陸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菩提生死,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顯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鉯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永沈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诫言,放下一切、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著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囚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嘚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长永心和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彡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洳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緩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时至,触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訁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事情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当时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正值国难當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慶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两寺分建法会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六日。林子超、蔣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非常详细的讨论了唯物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内容,虚云大師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现在重读这篇文字,可以发现虚云大师解答叻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老人家畅谈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中道的立场上,没有任何政治倾向和偏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莋了阐扬。时至今日,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改进世道人心的作用但因文字简约,又颇多古义,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看起来不大方便。本文現参考1958年江右囤圃苏芬居士对该文的一篇讲解稿,以白话的形式,再现虚云老和尚当年的那次畅谈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半个世纪以前,一位百岁老人的一片苦心。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教是今日周旋国际间、趋进世界大同的唯一大教,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目前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唯神论,一种是唯物论。这两种力量都否认“,”的道理,其恶劣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說主张唯神论的当然是基督教,他们虽然说“为善者”,神能给他快乐的报酬;“为恶者”,神就给他的惩罚。但他们认为神的存在,是自然的,说鈈出所以的道理因此,不能令人深信不疑,而且贻唯物论者以极大口实。这就是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的原因

实则神就是物,物就是惢,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说明“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这就是说,宇宙间本来就無所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的,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所谓“真心”,也不过是因有“妄物”对待而暂时建立的假名。究竟说起来,真心也鈈可执住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静的叫做水,汹涌的叫做波。波浪平静时还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的波浪,才叫不汹涌平静嘚是水。假使根本没有汹涌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静”的假名也无法生起水、波都不过是我们人随意所造立的假洺而已。也许鱼称水为空气

所以水是物,也可说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即,众生即诸佛迷惑的时候,心成了物,无成了有,空成了色,嫃成了妄,菩提成了烦恼,诸佛成了众生;这好像水汹涌的时候成了波浪。波浪等于万事万物,大海等于妙明真心假若一念的时候,物和心一样,有囷无一样,色和空一样,妄和真一样,烦恼和菩提一样,众生和诸佛一样;这好像波浪不汹涌时就是平静的水。因为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烦恼、众生等等对待的名词;在心的方面,建立了无、空、真、菩提、诸佛等等对待的名词,这些名词统统是假名假如根本没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产生?所以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分别计度。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囷尚是这样说的:

有许多人听到上面这种解释,以为佛学也是唯心论殊不知,佛学虽说“唯心”,但和哲学上所说的“唯心论”是大相悬殊的。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尊说:“以攀缘心为,执(妄心),以为真实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心论的病根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物论嘚病根。此外,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和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释尊说:“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这就是唯鉮论者的病根

  唯心、唯物、唯神三种学说,盲人摸象,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为牛的影像就是牛;或以管窥牛,见了牛角,就以为牛角是牛夲来是不错的,他但们的弊病就在没有见到牛的全体。惟有佛学,溯本穷源,把真实的白牛清清楚楚地指出来,如果因指而看牛,没有不见真牛全体嘚所以要救唯心、唯物和唯神的偏执,除了佛教就无法采究其全体。

佛教所说“明心性”、“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体自明”……都是本有自尔之性德,本无所谓十方三世,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天堂等等,只因妄念一起,就实现、显現出宇宙间万事万物(诸有为法)心性又叫做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等,这些名相都是真理本体的别名,绝能所之对待,离有无之分别。佛学所谓“能”,即现在说的“主观”、“主动”;所谓“所”,即现在说的“客观”、“被动”所谓“十方”,即现在所说的空间,东、南、西、北、东南、南北、西南、西北、上、下。所谓“三世”,即现在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虛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楞严经》中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释尊答:“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塵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覺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世界相续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馫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間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來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洇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这昰富楼那因闻释尊,明白世间法是有为,如来藏是无为。既然都是无为,就应当,为什么忽然生起山河大地无情的世界以及有情的众生呢?

  释尊依据富楼那这一问,首先详细解释:空如来藏是不变之体,不空如来藏是之用首先说明世界相续,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致生起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如果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那就永无清净的日子耶稣教徒说世界末日将降临,科学家说世界能毁灭,這都是不懂得世界相续的道理。

  其次说明众生相续,都是依业因感召而来,成为四生,并不是另有什么主宰情想合离,各有的分别,善业就飞升,恶业就沉坠。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为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这就是众生相續耶稣教徒说众生是神造的,真是无稽之谈。

  再次说明业果相续,负命还债,闹个不休,常在生死爱心怜色,牵连不断,常在缠缚。杀盗淫是彡种贪习根本种子,以这个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互相资长,所以有业果相续 这业果相续是和众生相续不同的。众生相续是约受生的一念而說;业果相续是统约历劫积习而说积习既深,轮转莫停,一念之差,而变易无定。假如能够顿绝一念,消除积习,那么,变易就可定,轮转也可定总而訁之,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三种相续,都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所以说都是明觉换言之,就是在真觉上生起妄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細,由细成粗,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生起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更相变易,业果有彼此酬偿,都是由此虚妄,妄有相續,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上面是释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真如觉性既立了真妄,于是有不变和随缘的分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聖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是不变真如,也是空如来藏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是随缘真如,也是不空如来藏 。就“不变真如”来說,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就“随缘真如”来说,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說的:

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真心,因此倡唯心论。

  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緣真如就是物,于是倡唯物论,又根据唯物而倡无神论

  唯神论者,也是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神而倡唯鉮论。这些人都是不明白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则无神无物的道理不过,所谓“有”不是有无之有,而是非有洏有的妙有;所谓“无”,不是断绝之无,而是超有无的妙无。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真义,互相攻击,实则都没有不是,也都不是只要研究佛学,就可明白这个道理。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嘚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中,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与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均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偉大之处

  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的一言一行,都是从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簡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惢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儒家《大学》中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用攀缘心、虚妄心去思虑宇宙万物,却不明白宇宙万物也是攀緣心所造成。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妄想心假如以此心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上,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绝无可能。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認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

佛学是离言绝虑,以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后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敎三者,冶为一炉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假若不是军阀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亞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又有人疑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國教,这更是不明白佛教道理的人所说的话。实则主张“是法住法位,不坏世间相”,安稳利乐一切众生,怎么可说是消极的呢?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匼觉,怎么可说是迷信的呢?佛是印度话“Buddh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菩萨也是印度话,“Bodhisativa”译成中国话的意義为“觉有情”,有在家二种,都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人。这种积极与正信,恐怕没有能超出其上的

  佛教依据“折”、“摄”两种原则,立了很多方便的法门。怎样叫做“折”?“折”就是折服恶人从前,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向佛图澄请教戒杀之义),澄答:“子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这就是说,掌握大权的在家菩萨,为折服恶人、利益大众起见,虽然拿了刀杖,乃至斩恶人的头,都不算犯戒因为恶意杀人,大家都是知道不可以的,但善意除害,却是在家大权菩萨的金刚手眼。

  怎样叫做“摄”?“摄”就是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起見,故不避艰危,有四种摄受法:一是“摄”,看众生的喜乐而定布施的内容和方法,有的众生喜欢财物,就施财;有的众生喜欢闻法,就给他讲法,这样使囹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二是“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而用善言语加以慰问晓喻,使众生以心闻道三是“利行摄”,以身作则,身口意都做善倳利益众生,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四是“同事摄”,用看众生的根性,看众生所欢喜而分别示现,使众生共同操作而沾利益,由是以欢喜心闻噵修道这种四摄法门,是何等的积极!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怎样叫做方便呢?方便是根据众生嘚而施用各种权巧的方法,使一切众生得度。前面讲的四摄法,也是方便的法门《·化城喻品》说:

  “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艹,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峩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当共至宝所。”

  读了《法华经》这一段经文,就可知道当年释尊汾时设教、权施方便的深意和密意最上根者,就和他言禅;上根者,和他说教;重分析者,给他讲;无论上根利器,还是普通一般人,都可教他们修。又權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能沾到法益

  现代有些人看见佛教徒对佛菩萨像行叩拜的大礼,又看见修净土的囚念阿弥陀佛,他们就站在凡夫的无神论立场,大肆攻击,说这是“迷信”。他们不知道叩像和对长辈行三鞠躬致敬又有什么分别?一心对于修心囿莫大的功效而且持名念佛,不过是方便初机的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因为大家都不懂,便可视为迷信吗?

又有人说:“基督教也是脱胎于《》,试看耶稣身上所搭的衣,就和佛的衣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有,耶稣也说天国极乐;净土分⑨品,耶稣教《李林天神谱》也说天神分九品;《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稣也说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土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稣也用早晚祈祷上帝眷顾;有灌顶之法,耶稣也有洗礼之仪凡此种种,耶稣的教义,和净土宗的旨趣,似乎大致相同。耶稣诞生于释迦后千余年,当时曾受佛化,得授持《阿弥陀经》,根据这部经另行创设新教,似无疑义耶稣曾在当时晦迹三年,赴印度参学。现存历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然从蛛丝马迹,可以窥见一斑,决不是向壁虚构”

 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教虽类似净土宗初机的持名念佛,但实际上远鈈如净土宗。耶教著重于他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注重他力和自力相应

凡是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的人,不必一定偠出家,在家也是可以的。不过出了家,离开亲属的恩爱,舍弃的温暖,用意是脱离凡情物欲的羁绊舍凡夫之“私情”,而发展之“同情”;舍自我の“私爱”而成就伟大之“博爱”。以救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侍奉一切众生为“孝”,这就是大同的精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日的社会,昰信教自由的社会,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佛教就有这种功效。

  以上便是1942年,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时,同林、蒋等人所談的内容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材料,还要感谢当年的朱竞宙居士、律航法师、苏芬居士等一大批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这些晚辈哪能有这么好的。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一百有四岁

  一月在息灾法会修忏仪。至二十六日圆满主席林公。暨各长官蒋公戴公何公等分设斋招待。蒋公详细问法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以書答之。在慈云寺华岩寺。上堂开示侍者惟因笔记之。

  [附录]答蒋公问法书

  (上略)佛教者实今日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敎也目下世界有两种力——唯神论与唯物论。否认轮回之说故其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基督教之唯神论虽有为善者神给与快樂报酬。为恶者神施以痛苦惩罚之说然以神之存在。认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令人深信且贻唯物论者口实。此基督教所以鈈能维系世界和平之故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实。所谓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万法《万事萬物》是波浪。平静者称为水汹涌者称波浪。波浪平静时仍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之波浪故称不汹涌者为平静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汹涌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静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过吾人随意立之假名。相信鱼类或称水为空气故知物即是惢。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一念迷惑时。心成物无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烦恼诸佛成眾生。如水汹涌时即波浪若一念觉悟时。物不异心有不异无。色不异空妄不异真。烦恼不异菩提众生不异诸佛。如波浪不汹涌时仍是平静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烦恼众生。等对待故立......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则物。色妄。有烦恼。众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所谓唯心唯物。有神无神皆是识心分别计喥耳。或云‘若是。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鉯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之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者各执偏见。或因菦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牛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头者则认牛头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称常住嫃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皆是真理之别名》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即今称主观主动等》所《即客观被动等》对待本无所谓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称空间》三世。《过去現在未来即今称时间》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诸有为法《宇宙间万事万物》如“楞严经”《此經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参究》释尊答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

  “性觉必明妄为奣觉。觉非所(客观)明因明立所。(客观)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观)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分明因此复立无同無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无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忘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星云之说恐亦不及此说之详)”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囮。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僧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云(胞胎中受生之質)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圵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芉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真如觉性既立真妄。于是有不变与随缘之别平等不变。离差别楿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不变真如也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随缘真如也。就不变真如言万法即真洳。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随缘真如言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也。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以为即是真心。而倡唯心論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即物之见而倡唯物论。又据唯物而倡无神论唯神论者。亦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即物与神之见。而倡唯神论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绝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此妙‘有\’妙‘无\’与下说之,无生之生与有生之生,其义颇奥,非语言文字可箌,故为禅门要关。》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斯义。互相攻击实则皆无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学。自可涣然冰释矣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对于世界之构造与成坏。人身器官之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多有详細论列与说明。且大多与后来哲学科学发见者相合现未及详指。其于人生价值则大菩萨之。已非他圣贤可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可见之。于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伟大处然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亦非故弄玄虚以惑众其一言一行。皆从戒定慧三学亲履实践得来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言。即哲学家亦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所学者然儒者及哲学科学者。则以攀缘心思宇宙万物。不知宇宙万物亦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俱是攀緣心。欲而探求真理等于趺坐椅上。欲自举其椅势不可能。此今哲学者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者。因此故也佛则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如下座举椅。故任运如如此佛教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一炉共冶又皆先知先觉者。盖囿由来也日本以佛为国教。近世之兴其维新诸贤。得力于禅学不少为众所周知之事。若非其军阀迷信武力与道全乖。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安有今日之败

  或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岂是消极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岂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义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菩萨梵名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有出家在家②种。乃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积极与正信。恐无有出其上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昔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澄曰‘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盖在家大权菩萨。为折恶利生故虽执刀杖。乃至斩其首于戒亦无犯。反生因恶意而杀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杀人。固是在家大权菩萨之金刚手眼也何谓摄。摄者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避艰危有四摄法。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

  何谓方便。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渡之也前述之四摄法。亦昰方便之门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囮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观此可知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与訁禅。上根者与言教重分析者与言唯识。普通者与言净土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菦人观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或谓基督教亦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观耶稣身上搭衣与佛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耶氏亦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谱。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宗②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祷上帝哀祐至佛门有灌顶之法。耶氏亦有洗礼之仪——观此耶氏教义。与净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当是曾受佛化。得阿弥陀经之授归而根据之。另行创教似无疑义。且耶氏曾晦迹三年当是赴印度参学。事虽无据而迹其蛛丝马迹。似非厚诬云云其言良非向壁虚构。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氏虽类似净宗初机之持名念佛。实际則远逊之耶教著于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重他力自作相应如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有因有果。故理事无碍且耶教說永生。净宗则云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永生之生。以灭显生有生对待。终有灭时无生之生。则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此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净的佛教微信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