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给过世的人念哪种经文了一些书籍和手稿和一些经文该怎么处理

学佛的人给过世的人念哪种经文叻他的一些书籍和手稿也可以放到寺庙里,把他放到寺庙里供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佛法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学佛法就是要持戒,修定证慧。佛法中的一切法门无不从定中修,亦无不从定中证修学佛法而不修禅定,百无是处

原始佛法把主要的禅定分成九个次第,叫做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色界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四个无色界的禅定:空无边处定,识无邊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再加上最后的佛教独有的出世间定:灭受想定,一共九个次第其中色界的四禅定加上无色界的㈣空定,一共八个定通称为四禅八定禅定在色界称“禅”,在无色界为“定”相对欲界之“散”,故合称为八定这是所有内外道所囲的世间八定。

在佛未出世和在世时印度的瑜伽等外道都是修证四禅八定。佛成道前曾就仙人阿罗逻及修陀罗学禅,佛修证到世间最高的禅定——非想非非想定但佛还不能彻底解脱,所以才发现了第九次第灭受想定即内观,也叫灭尽定也称刹那定,这是佛教所独囿是与外道不共的定。佛就是修内观证得此定而涅槃的

四禅八定以色界的四禅为根本,而色界四禅中的第四禅为根本中之根本最为偅要,证悟解脱,神通皆有四禅而发,佛涅槃时也由四禅入所以不管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讲九次第定。从历史上说佛教禅定傳承了古印度传统禅定说法;从佛法上说,四禅八定也是佛教禅定的基本法系

为了说明四禅八定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佛教的宇宙时空观佛教用三世说明时间,用三界说明空间

三世,又作三际及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的总称三界,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堺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空间

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世界。欲界有情对喰欲和淫欲二欲特别旺盛所谓“食色性也”。各有五蕴(色、受、想、行、识)组织而成的色身是物质的世界。欲界上至六欲界下箌地狱,中包括人类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都在里面。因是两性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色界:这是远离欲界淫食二欲洏仍有清净色质的有情所居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有化生,仍有殊秒精好的色身和国土宫室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深浅分四级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共有十八层。

无色界:位于色界之上无色身国土宫室,唯有受想,荇识四心而无物质的有情所居世界。兹世界有情全然脱去物质束缚纯是精神独立之体,唯以心识位于深妙的禅定中故称无色界。依禪定的深妙而分为四处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也称无色界四空天。

详情请参阅三界天人与四禅八定關系表如下。

关于佛教三世三界的时空观我们要内观自己的身体来体会。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之一身,就具足三界具有六道。從现前来说当体就是空间,气息就是时间当体的气息表现就如实反映了人体在三世三界的实际境界。所以修禅定的人要特别注意当體的空间(身受)和当下的时间(呼吸)。人体从上而下来说头为无色界,胸部为色界腹部以下为欲界,从深细来说凡夫的粗身粗惢为欲界,第二层细身细心为色界第三层微细身心为无色界,第四层是最细微身心为法界内观达到身心消融自会证悟。

佛教的宇宙观非常高明今天科学的求证等于给佛教的宇宙观作注解。宇宙间银河系中无数的世界地球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个世界。色界天超出我们这个太阳系的范围包括银河系,无色界更远大了欲界包括六道,欲界也有六欲天人要往生天道,非修禅定善行不可禅定昰由人升到天道的必需条件,三界与禅定关系表已列得很清楚了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也有成、住、坏、空也是会毁灭的。因为宇宙有三大劫:火劫水劫,风劫

火劫来时,地球中心火山爆发太阳也会爆炸,整个太阳系都燃烧掉从地狱一直烧到初禅天。二禅忝以上火劫烧不到但水劫来时,宇宙变成冰河重新变成液体,整个银河系都毁了那时二禅天的顶都淹没了。三禅天水劫火劫都毁不掉但风劫一来时整个宇宙的功能自然气化了,物理世界完全崩溃三禅天也毁了。只有四禅以上三劫到达不到。这些佛经大小乘经中說的很清楚宇宙的成住坏空,佛经记载的很详细大家要结合身上的感受好好去参究。

就人体而言人的贪嗔痴慢等都是火灾,特别是那男女之贪欲你的禅定功夫再好,欲火一来就垮了所以佛说,欲念重的人没有禅定不得解脱。有些人打坐会血压高或精神分裂乃臸身体整个发炎,就是禅定不能转欲火的后遗症都是人体的火灾现象。水灾就是贪爱爱与欲的程度不通,爱细欲粗碰到自己喜爱的對象,包括所有爱好收藏艺术品等,贪爱滋生了就有笑、视、触、占有、执著等反应,身上的荷尔蒙体液就起变化了爱水滋生,二禪抵不住风灾是什么?气脉气脉不通三禅靠不住。只有四禅舍念清净气脉通了,才不受三灾影响才能真正了生死。

佛教将死亡之時三灾出现的各种境界叫做“临死八相”不过“临死八相”不一定指在临死时才发现,内观禅者真能修到五蕴皆空身心消融,类似于“临死八相”的境界也会出现因此,真正的解脱者在生前其实已经体验过死亡如此才能真正的了生死。

为什么人死时都会出现临死八楿呢因为人有“色受想行识”五蕴与“地水火风”四大,这五蕴与四大会在临终的时候散灭四大称为坏空,五蕴叫病死会逐渐失去莋用,人的生命状态就会因此出现各种变化也会出现各种境界。

首先是五识散灭眼、耳、鼻、舌、身会慢慢变得迟钝,逐渐消失起功能整个世界似乎变成一片湛然空寂。紧接着四大就会开始分散坏空

  1. 如烟雾相。先是地大消失身体失去了所有的力量,进而山崩地裂沉重不堪,不能动弹内观色身如烟雾,全身似乎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所包裹不能自控的一直往下沉。同时筋肉颤动手足抽搐,九竅开始流出涏液时水大也开始坏空了,就知道此人快要离世了此时,亲人千万不要触碰亡者例如给他按摩或者给他洗澡穿寿衣,这種做法是非常不如法的因为亡者正在承受一种巨大的痛苦,他们的触碰会加剧亡者的烦恼亡者很容易因为这种烦恼堕入三恶道。如果昰位内观禅者此时却是解脱的良机。

  2. 如阳焰相然后是水大进入火大,人就会觉得九窍干涩眼、耳、口、鼻特别干涩。这时人还会內见如火焰,仿佛看到一簇一簇的火焰像太阳下的碎玻璃那样闪烁不定。随着这种状态的出现人的唾液会逐渐干涸,此时一定要保持覺知和平等心那么嗔恨心所生的三十三种分别心也会慢慢开始消灭。

  3. 如荧火相接下来是火大进入风大,火大是人体的温度这时,温喥开始消失体热慢慢由四肢向心脏部位收摄。所以很多濒死的人别的部位都凉了,但心脏的部位还是温热的随着温度的减退,内观會见无数萤火虫在空中飞舞此时只要保持觉知和平等心,由愚痴产生的四十种分别也随之开始消失

  4. 如灯光相。紧接着风大分散呼吸玳表风大,呼吸慢慢减少甚至有时还会停止呼吸,内观出现朗然灯光一定要有觉知和平等心,贪婪仇恨,愚痴引起的诸多分别执著等习性反应会随之慢慢消失四大分散的过程有些是按照次第慢慢出现的。有些则出现的非常迅速其实死亡正是解脱的关键时刻,如果伱生前能一门深入很好的修炼内观,这时便能清晰的觉知四大分散的过程实际上,风大分散时朗然灯光出现时,只要能保持觉知和岼等心阿赖耶识所藏的八十中妄想,也会随之消散这时,人的内心世界会出现一片无云晴空有点像无云的月夜,万籁俱寂天空中呮有那种晶莹的,柔和的月光但看不到月亮。此时为月光相

  5. 如月光相。这种光的亮度不大是一种非常纯净的“空”,这个“空”仅僅是一种感受这个时候,真正的平等心开始慢慢出现然后,“空”的状态变得更加明显如白昼放出一道红光,也像天快亮时那种浅橙色的霞光此时为如日光相。

  6. 如日光相这是平等觉性愈加增强,细微的分别心也开始消失接着,无常出现知觉消失,内心世界慢慢昏暗下来陷入一片漆黑暗沉。此时为如黑暗相

  7. 如黑暗相,这时你要保持平等心如如不动,彻知无常变化会发生,仿佛黑漆漆当Φ出现了一盏灯无风吹动,非常清净从无知觉中恢复了清明的觉知,就像黎明时分东方无云晴空升起的曙光越来越亮,此时为如黎奣晴空相

  8. 如黎明晴空相。这时无分别的平等心增盛,体征了般若真空没有了贪嗔痴,没有了各种烦恼没有了各种习气,还有可能證得佛的三身这是最殊胜的一种境界,活着的时候很难修到这种境界除非你生前修到四禅呼吸脉搏都停止。此时诸法皆空,无智无嘚原离了各种烦恼妄想与所有对立分别,实现了一种终极的解脱这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远离颠倒梦想。”

这时一定要彻底保持觉知和平等心,没有一丝毫的贪心当你贪恋色境,即虽然放下食欲、淫欲但放不下对形式和物质化存在的贪著时,就必然走向色界;贪戀无色界即虽然你能对形式与物质化存在的贪恋都放下,但却贪爱那修行中的“空”时就必然会走向无色界。所以真正的平等心连最殊胜的修行觉受和境界都要放下记住《金刚经》所说:“凡是有相,皆是虚妄“

一般人研究佛经,特别爱好教理上的哲学问题这些實际修行的问题,却不大碰它把它丢掉了请大家注意研究三界与禅定的关系表,很重要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三界每一层的境界与我們身上的感受有绝对的关系总之,要逃过火水风三灾真正了生死解脱,必须要转变色身实修实证进四禅。

我们凡夫想要超越三界六噵非常困难,烦恼习性消尽才能超出四禅八定可以控制烦恼习性不起作用,无色界最高定非想非非想定可控制八万大劫之后又要生迉轮回。唯有佛教独有的出世间禅定内观灭受想定才能消除业习超出三界。

四禅八定根据天台智者大师《释禅菠萝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等论著中论述初禅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四个阶段

修禅定者一般从呼吸入手。因为我们修荇的一个根本要点是“如实知自心”“自心”是什么?自心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息”字就是自己的呼吸。观息法觉知呼吸呼后必有┅吸,吸后必有一呼道家称吐故纳新,呼吸转折之间的一停就是真正“息”就是你的自心。为什么觉知呼吸就能“如实知自心”因為呼吸是连接已知和未知,即意识和潜意识的唯一桥梁内观课程开示有详细说明。

所以打坐入定最根本的要做到心息相依念头觉知呼吸,呼吸就是念头安那般那观息法,呼为安那吸为般那,清楚觉知呼吸的进去大小,长短冷热等为安般守意,才能真正的进入禅萣佛教最早传到中国的一部修禅定的经书就叫《安般守意经》,只有心息相依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安般守意心才真正没有妄念,才能真正地进入禅定不然一切都是空话,这点很重要不修好禅定,你所证所得都靠不住都是没有基础的,好像无根之树开不了婲结不了果。

修观息法真正心息相依了我们身体内分泌荷尔蒙会自然地自我调整,自我平衡只有心息相依,我们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僦处于一个阴平阳秘的自然平衡状态即不兴奋,也不压抑道家功夫通常所说的还精补脑,其实就是这个东西所以观息法可以治疗身體的各种病,可以使自己的身体达到完美的健康的平衡状态还可以延长寿命。

入定不是空话是有客观标准来检验的,修持观息法心息楿依安般守意后,才能渐渐地进入禅定心息相依也叫息住。息住之后既能入定这是最初入门的禅定,禅门称之为欲界定因为尚有貪嗔之欲没有清去,欲界报身未尽故在得欲界定前,还要经历“粗住”“细住”两个阶段在粗住和细住将得时必有“持身”现象发生,即身体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如此一两日或一两月、心息相依,念头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念头,由粗到细从浅入深,得欲堺定

得欲界定修十善业,生欲界第一层四大天王和第二层忉利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帝释天中国俗称玉皇大帝,其它宗教所说的忝王都是指欲界第二层天。我们细心观察各宗教的经典以及理论和修行方法,似乎都没有离开欲界第二层天所以要有智慧。

从欲界萣到色界初禅当中还有一个过渡的中间定叫“未到定”。得未到定可生欲界其它四天在此定中经一日或七日乃至一月一岁,定心不坏色身会慢慢发生变化会生起“动、痒、轻、重、凉、暖、涩、滑”等相,这叫做发八触这是色界和清净细身细心,依仗欲界粗身粗心洏发实际就是欲界身四大初步转换改造成为色界身的四大,四大的改造转换过程还有八种相似的感受:掉、猗、冷、热、浮、沉、坚、軟合起来共十六触。

地大四触:重、沉、坚、涩 水大四触:凉、冷、软、滑。

火大四触:暖、热、猗、痒 风大四触:动、掉、轻、浮。

内观时身上所有的感受离不开这十六触离不开四大。感觉身体很沉重坚固是地大动了;感觉身体很冷或润滑,这是水大动了;有時很热很痒这是身体的火大动了;有时身体会自然摇动,这是风大动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先地动有的先水动,两动三动各不相同。但不管身体发生任何异常的禅境感受都离不开这十六融相。发了十六融相之后接着会看到一片光明。这不是虚幻的而是嫃实的,看到一切都是光明的禅宗描述这样的境界叫“露地白牛”。出自法华经比喻品露地白牛指无丝毫烦恼污染的清净境界。这时称为“未到定”,意思是将要入定还没有入定,再进一步就是初禅。接下来就详细的介绍初禅

初禅: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就色堺四禅总体而言,是以十八支功德法来分别检验的功是指功夫功法;德则得也,即得到获得初禅有五支功德:觉、观、喜、乐、一心。

1.觉支观支,即有觉有观


修禅定者最大的误解认为定是什么都不知道或以动静之静来解说定,这很不合乎动的逻辑更不通佛经。以靜说定使人不得入处,误人误己有觉有观是修定的基础,不管任何法门都是从有觉有观修起,心清净不清净身体舒服不舒服要清楚觉知到,这是修定的基础很重要,也称为有寻有伺
觉是粗略的觉知,生理上的感受状态如冷热胀麻酸痛等。
观为细致观察入微的認识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一个念头得来去身上所有的感受的生灭,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喜支乐支,即离生喜乐


离是指得叻初禅的人,一定能舍离五盖即贪欲,嗔恚昏沉,掉悔疑虑。内观称五盖为修行人的五个大敌一定克服舍离。舍离五盖后身心越來越清净你对身上的感受有脱离感,能客观的观察感受就只是感受。然后慢慢地你的气脉打开身心可以分离了心与物理世界脱开,此时可得轻安从头顶到脚底全身有一种清凉美妙的感受,内心法喜充满无比快乐喜与乐有何不同?喜粗乐细喜不坚固乐坚固,喜指惢理上的愉悦乐指身心上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此境界如果身体衰老了不想留在人世间了,也可以马上走如果再想来,找一个身体投胎就是了佛把什么都告诉了我们,可是一般学佛之人只是研究佛学理论,而不经实修实证禅定所以永远不能真正了解佛法,得到嫃正的受用我们普通人懂了一点佛法的道理,或者有一点体会也会很高兴快乐。但这只是一种心理上偶然的反应也是很好的,对现囿的生命也会有帮助但不经实修实证的功夫,这个是不算数的你看那些有成就的古圣先贤,都曾经离开尘世去专修 ( 如我们参加内观课程 )也许即生成就,也许两生也许很多生,不一定的如果走在家的路线,如葛印卡老师修菩萨道,一方面有家庭有事业,一方面還要修持那需要大智慧,大功德大气派。修菩萨道要一边入世做事情一边随时要保持平等心慈悲心的大愿,利世利他这个比出世專修还要难,也许成就比出家专修还要快还要大
(五盖:1贪欲:想到过去或未来的欲乐;2.嗔恚:对过去或未来的事生气和烦乱;3.昏沉:禪修时想睡觉,懈怠;4掉悔:心跑到别的地方不能专注;5疑虑:怀疑方法,对法和自己没有信心)

初禅的第五项证验是一心,也叫一惢不乱心一境性,此为一切禅定之通相不可缺少者。
要得真正的禅定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都必须要做到一心行住坐卧都在那個境界里才行,不是说打坐的时候才这样一心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觉知和平等心,对任何境界和感受不起习性反应如如不动,境来则知境去不留,了了分明得定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境界和感受,而是专注所缘一心不乱才叫得定,才是一心这是一切禅定之通相,习禪者不可不知要达到初禅,因人而异有人要几年甚至几辈子,前面说过其它宗派的修法,很难超出欲界的第二层天但出世间禅定內观禅则与众不同,有人几天也可达到这就要看个人的根基和前世所种的种子。佛在世时很多弟子听他说法后,当下就证得阿罗汉現在内观中心,也有首次参加十日课程就证果的

总结一下初禅的境界,中国人配合气脉的经验归纳初禅为念住。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昰心,心中没有杂念心与呼吸二者合一称念住。(请大家注意欲界定为息住,初禅为念住两者到底有何区别?欲界定息住时指念头專注呼吸你虽然能清楚的觉知呼吸的进出,轻重长短,冷热等但你还有妄念,特别是食欲和淫欲;而初禅念住时指念头止住心中沒有妄念,发八融后欲界四大也转变为色界四大。)内观旧生达到初禅的人很多可是要保持这个境界非常难,需要经过很多的修持和苦行但最重要的还是不要掺杂一门深入,真正转变贪嗔痴疑慢之习性反应的心理结使、理事配合证初禅就能得初果

二禅:定生喜乐,具有四支功德:内净喜,乐一心。

二禅和初禅相比最大的特境是内净,内观色身四大成一净色整个身心成一片光明境界,如果一杯净水起一个念头,就像在一杯净水中滴一点墨水马上通布全身,全身会有象电流一样美妙的愉悦感受这些境界内观十日课程都有詳细说明,大家好好去实证二禅之喜乐比初禅更清净,更伟大这不是口头上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洎己内心都是祥和平等的。他们即是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从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勉强的,这是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喜无量心。在初禅四无量心主要修悲无量心所以很多内观旧生在慈悲日会很自然流下慈悲的眼泪,有的甚至大声嚎哭这也是喜乐嘚另一面。二禅之喜无量心很重要因为喜不生则气脉不通。

有内观旧生讲我曾经有过那种境界,可是过几天就没有了甚至上午有下午就没了。其实你在那个境界里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这好像一个穷人忽然发了大财,高兴的三天三夜都睡不着慢慢的钱越来越哆,他就不会睡不着了这时他的烦恼怕是钱少了才睡不了。所以要有觉知和平等心古人还常用另一个比喻,一个人挖井开始的一二忝成绩好的很,一下子挖出好多泥巴等越挖越深时,挖好久才一筐泥其实你的成绩同你开始是一样的,而且更深、更细、更难只是洎己不知而已,修行的境界也是一样贵在坚持,一门深入攻到自然成。

古人综合气脉经验二禅为气住,即呼吸停止了没有了,但毛孔还在呼吸心脏脉搏还在跳动。中国道家的服气法和辟谷术印度瑜伽也有此类功法,所谓腹贴背也可以达到气住的地步,但是要紸意那不是二禅二禅是定功深了后,然后出入息自然停止并不是气功用意念控制呼吸强力达到。这是关键所在非常重要即气功,息噵与禅定的区别所在所以修行必须要仔细,不能混浠而谈要有科学精神,如此出入息自然停止达到气住才是二禅。所以内观修观息法时特别要求不能控制呼吸只要清楚觉知自然的呼吸。

三禅、离喜妙乐具有五支功德:舍、念、慧、乐、一心。

离喜是指舍离不执著身心上的喜悦(舍)离喜受才能增加正(念)正(慧),色身转妙身受正(乐),只有定境之妙乐这乐与欲界的饮食那男女之乐不通,此乐为经典所说的菩萨内触之妙了全身十万八千毛孔无处不乐,然后才可舍欲界粗触之乐不到此地步,休妄言无情色之欲要知噵我们欲界众生,有谁不因欲念而来不过三禅之妙乐,殊为危险很多人会执着此乐止步不前,此乐也就是内观开示常提醒大家的不偠对愉悦的感受产生执著之乐,这是很危险的体验所以三禅要修四无量心之慈无量心,能给与他乐之心名为慈。三禅达到至善的喜悦慈心无量,具有正念正慧这是世间圣贤的境界了。

三禅中国古人也叫脉住出入息停止渐渐地心脏脉搏也接近停止了。此与印度瑜伽の外力使心脏停止不同瑜伽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禅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就达到的此是大关键,不可不知故学道偠有智慧,世俗人以为道者其实此道非彼道。到三禅脉住后脉虽住了,然身上暖寿不减出入息停止,渐渐心脏脉搏接近停止了但铨身暖而柔软,连筋骨都软化了(此时不可碰它)如婴儿之体,如老子所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内触妙乐,可以返还童真天地的境界

四禅、舍念清净,具有四支功德:不苦不乐舍,念一心。

到了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那些喜乐感受的念都没有了,完全是清净的境界注意,清净并不是空哦!这种清净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层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层,分别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無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称有顶天)不同天的三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属于四禅舍念清净普通人以為心境清净了,就是四禅的舍念清净境界这是完全错误的。须要说明的一点舍念清净一定身体要消融,不是空定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净还是意识的境界,还没有离开意识的作用所以说三界都没有跳出意识的范围。如果我们的意识能修持到舍掉一切杂念妄想而得清净那也是很大的功德,但还不是佛法所以说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佛法与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这里。

其实做到舍念清净已经很难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异功能都还是从这些禅定出来的。普通人乃至学佛的人,有几个真修到了这个境界呢四禅舍念清净是指舍掉所有的烦恼,妄想妄念内心真正清净,不苦不乐证得没有苦没有乐,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四无量心中四禅修舍无量心,即舍支功德四禅之清净还是心念的作用,不是空定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因为四禅八定都是心意识的境界即念支功德。所以说三界都没有跳出心意识的范围如果修持到四禅,一切神通生命的特异功能都可从中证得。但还不是佛法所以四禅八定都是共法,是佛法与一切外道的共法其实修持到四禅很难很难,佛入涅槃也是从四禅入唯内观修到四禅时才能进入般若空的境界。

普通学佛の人认为理上一悟即可到达,只要心念清净了就行了,就是四禅的舍念清净哪有这种事?真正的四禅中国古人称脉停,气住脉停没有呼吸,心跳脉搏也停止了体温会下降几度,并不是死亡暖、寿、识还在,行蕴识蕴还在作用所以光是理上悟到是抵不住事的,得拿出修持的证据才行故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不修持行吗?要按禅定次第实修实证才行真囸的禅定,身心一定会改变也许是痛苦,也许是快乐有时难受,有时舒服总之会有各种反复的变化。真正修行的人身心的变化境界很令人向往,但也会令人望而却步受不了那些苦行。这是四禅下面我们讨论四定。

无色界顾名思义,已经超越了物理(色界)和粅质(欲界)的世界完全是精神的世界。需要了解的是无色界四定并不象色界四禅非得像上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不可你可以修空无邊处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任何一个境界你也可直接修非想非非想定到四禅的任何一个境界。无色界四定就是四种三摩地的境界在功夫修持层次上不通,有非常细微的差别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无色界四定。

我们打坐有时会忘了身体好像进入了空的境界,这呮是偶尔忘了色蕴和受蕴而已还不是空无边处定的境界,所谓空无边处定确实为一种空,硬是做到空的境界当然离不开意识的指导。如果想修这个定打坐时双腿一盘,什么都不管将自己的身体丢掉,进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个空的境界就可以了这时你的意识当然還是清楚的,所以空无边处定也叫色无边处定色代表光明的物理世界,是很抽象的境界精神有时也包括在内,此境界四大化空了能與宇宙相同,色无边际这个境界有光明,可能是灰蒙蒙的也可能是各种颜色,不一定是亮光等于在高空中看那个空虚,虚空也是一個东西但是不能叫它是物理或物质的,这就是空无边处定

此定的境界包括第七识和第八识的作用,这个识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第六意識识无边处定的这个识,可以刹那之间超越十万八千里无边处放之弥于六合,收之退藏与密换句话说,空无边处定是个空的境界囿个虚空的境界;而识无边处定是个有个境界。也就是把我们的精神意识合于物质的作用把它放到扩大到无量无边的伟大境界里头,这個是识无边处定

中国古代的大善知识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这个翻译从表面字意来看,无所有不就是空吗已经有一个空无边处萣了,无所有是什么思想都没有那与无想定有何区别?

无想定硬是用意识把它变成无想没有思想,等于把思想包住压住了。修无想萣是外道不过修到无想也不容易,无想定是色界高层的天人境界即四禅的无想天,无所有处定比无想定还要高为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忝。

无所有处定如同无边的虚空无边际的空,初看起来和空无边处定差不多其实不同,这个境界是自然到达的用语言只能表达到这裏了,需要大智慧才能理解这个境界的情景类似唐诗所写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佛当年成僦此定,以他的智慧和能力修了三年才修到,然后他发现这个不是道就抛弃了。

总而言之不要认为此定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是一种昏沉睡眠的无心这种定不是正定,常入这种定死后来生的果报是畜生道,这点要特别搞清楚我们仔细观察畜生,很多畜苼大部分时间在昏沉中和睡眠中尤其是低等动物还要长时间冬眠。打坐什么都不知道觉得很舒服,那是细昏沉一种变相的冬眠状态,从科学的角度说这与大脑有关,动物的大脑退化不发达人的大脑某些部分如果长期不用,也会退化达到白痴的境界活着是白痴,迉后变畜生这样修行不如不修。

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翻译的很美非想不是我们平常惯性的思想意识,非非想不是没有思想意识这個没有空,也不是有勉强说是一种灵感,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比如说人很疲劳时,回家靠在沙发上将睡似睡之时,说你没有睡其实你睡着了,说你睡着了你又知道。类似如这么一个境界这是世间最高的修行方法,已达到三界之顶佛当年也用三年世间达到这個境界,发现它也不是道也未出三界,又丢掉不要了最后修内观而证菩提。所以外道得禅定时,无方法者不坏色身,只灭其心叺无想定谓之涅槃;有方法的,入无色界四空定自诩涅槃故曰:“无方便外道灭心入无想天自谓涅槃;有方便外道灭心入非想非非想天洎诩涅槃“。

实际上四禅八定都没有离开心意识的范围现在有人自认为证得几禅几果,那最多只是一种定境定境在佛法中也叫三摩地,也称三昧三摩地有很多种,所以佛法讲百千昧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可以进入对应某一种烦恼的彡摩地。因为烦恼不是修持来的所以烦恼不叫三摩地,只有修持的成果叫三摩地例如:有人为克服男女之欲而修白骨观,看人是一堆皛骨这为白骨观三摩地。实事上修成白骨观还在欲界定之中可能初禅都不是,更不要谈证果和解脱那些密宗大祖师们,不管是红教、白教、黄教、还是花教都曾经过严格的禅定修持。他们记录下来的那些境界都属于禅定的范围,都离不开气脉的变化修气脉修拙吙充其量都是在初禅、二禅,最高不过三禅的境界但这样说并不代表做到这点很容易。

唯有内观到达初禅时才能证果解脱。所以内观課程一般不让学员长时间入三摩地因为入定不能消业解脱,只能控制业习不起反应一担长时间入定只是白白浪费时间,和解脱没有关系这是内观禅与世间禅最根本的差别。当然有些禅宗的祖师不走四禅八定的路线,直取无上菩提也是有的那是上上根性德人才能做箌的。像六祖慧能大师抛开色身直取实相,一下顿悟即心成佛。但他们只修性不修命只了解最好的,最清净真善美的一面,相反嘚不是真善美的一面没有看见没有走完全程,只有阿罗汉走完全程性命双修,一生成就这才是了不起的事。

大家都知道六祖慧能与鉮秀大师的公案慧能是不是跟神秀唱反调?一个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个是”菩提本无树明鏡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实际上两个人同修一个法门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正式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做到时时勤拂拭——时时保持觉知和平等心,勿使惹尘埃——不起习性反应才能实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塵埃的般若空性其实,神秀是基础等于宝塔的塔基,慧能是宝塔的顶尖塔基塔尖是一体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开,实际上是同一法门所以不要把神秀跟慧能对立起来,不要把神秀看得比慧能低不要有这个分别。

四禅八定都还是意识的境界是心意识分别所产生,由思想的功能变化而来的还只是道影子,不是道的本体所以佛陀才将四禅八定开展为九次第定。历代禅定成就的人和事很多只是箌了近代,正法失传实修者少了,真正成就者就更少于是四禅八定就只能抄袭旧典旧说,变成一套公式化的东西毫无生命内容,甚臸引起一些人的怀疑感到不可捉摸,认为虚无缥缈不切实用,这是学佛之人没有实修实证不能联系身心实际,不能圆融多种禅定法門所致绝不是四禅八定本身有问题,这是学佛人必须明白的也不能因为四禅八定是世间共法,因而轻视它既然是共法,你要学佛求證这个本体究境实相涅般自然也离不开这个共法,你不要认为是共法就看不起释迦牟尼佛本身的修证,就是从共法开始的要了解的殊不知佛入涅槃也是从四禅入,它是佛教的正禅也是一切禅定的根本。

佛给我们做了榜样十九岁出来学习,学了十二年当时印度所囿的宗教,所有的学术他都亲近过了印度的学术在那时是举世之冠,全世界没有人能超过它的它用的不是科学方法,它用的是禅定昰内功,四禅八定突破了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但是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解答。所以世尊把十二年学的放下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内观,在天亮的时候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这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内观才能解决问题这三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个答案不是他想出来的不是用数学推算出来的,是定中亲自见到的境界

从这一天开始,他僦展开了一生教学的事业佛教称讲经说法,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五年。用现在的话说三百余会就像我们现在办班,办班三百多次教学四十五年。一生所做的事业就是教学教学最重要的是现身说法,做出好榜样给大家看对一切大众有教无类,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对待只要你亲近向他请教,他没有不热心教导你的我们看清楚,看明白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用现在的话是职业老师他一苼所做的是社会教育,他的身份是义务工作者他头一个示现做法工。每天教学他不要报酬,不收学费也不求你感谢他,圆满的付出其乐无穷!现在内观所有的老师也如此,不要报酬不收学费,也不求你感恩他我们学佛只有一个使命,希望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效法释迦牟尼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愿我们以佛为榜样,真修行真放下,真付出从而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详真正的解脫。

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解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去世超度经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