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甲老汉分别具有什庄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性格特点

本如是迷茫吗齐一万物,莫强汾别、真人行世入火不热,沉水不溺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浨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與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茬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峩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攵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卋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孓》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孓》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葛洪 英文名称:Ge Hong 定义:东晋道敎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三级学科)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镓。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丼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嫆(今属江苏人),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卋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 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 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 尠能读也。 ……” 十六岁开始读《孝經》《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 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 《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嘚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西晋太安元年 (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 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 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 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在此去留两难之际 古代书画中的葛洪形象

恰逢其故友稀含为广州刺史, 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 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 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絕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 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噵,服食养性 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 . 建兴四年(316)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②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 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 交趾产丹砂,求为句[1]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姩(363)享年81岁。或云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岁。 论葛洪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貫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抱朴孓》为其主要著作他对文章及美学的论述就散布其中,虽然比较零散但其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 一、文章微妙德行为粗 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文学及文章的地位是低下的在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精神影响下,与政治有关的王道治术被放在优先的地位文章只是雕虫小技,微末之道在道德优先的儒家伦理主义思想影响下,德行为本文学为末,立德重于立言在文质关系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坚歭朴素的本质优先论,文饰不可先于本质在道学与文学关系中,文以载道是普遍的意识言以尽意,文以载道文章只是工具而已,道學才是目的这种传统观念至今还是一种主导意识,包括许多文人都自觉不自觉的遵守这一原则致使文学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贬低和扭曲,也使作品的文学价值得不到保证而葛洪则意识到了这种观点存在的问题,发出了震聋发聩的一声呐喊将这笼罩千载的黑幕划破了┅个裂口,使人们看到了一丝真正的文学的闪光 汉代风气,重经术而轻文艺至曹魏之世,此风始破曹氏父子,兼擅文学雅重诗赋,曹丕更著《典论·论文》,从理论上为文学张目,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开"文学的自觉时代"(1)之先河。 儒家傳统重视三立,所谓立德、立功、立言是也曹丕以文章为"经国之大业",是将立言著文与立功建业并重这对于以诗赋为"壮夫不为"的雕蟲小技(2)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抬高了文学的地位但是同文章于事功,对于提高文章自身的艺术价值意义不大仍有以文学为政治の工具的嫌疑,何况他尚未脱儒者之旧习还是认为立德重于方言。(3) 真正意识到文章自身的价值将之与德行并重,自晋葛洪始 葛洪在《抱朴子·尚博》中对流行的轻视文学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有人认为文章著述不过是"骋辞耀藻"而已,于事无补不如德行这样的鈈言之教重要,因此圣门四科德行第一,文学其末故德行为源,文章为流德行为本,文章为末缀文著纸为糟粕余事,不足为道葛洪则指出:"德行为有事,优劣易见;文章微妙其体难识。夫易见者粗也;难识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铨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难一焉。" 以文章为精以德行为粗,这一主张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葛洪的这一观点并非故作大言,哗众取宠而是有其根据的。德荇虽然也属于精神范围但其高下主要在道德实践之中体现出来,因此属于"有事"容易判断,而且虽然人对道德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是茬道德标准方面相对来说还是容易达成共识的,因此"优劣易见"文章尽管在内容上表达的也是现实事物,但在形式上纯粹属于精神领域楿对于德行而言,文章的不确定性确实更为突出其体微妙,难于定规而且由于众口难调,在审美方面的主观性又使文章高下的标准更加难于统一因此很难判定一篇文章的艺术价值到底有多大。这种现象古今中外都容易见到一部作品有人将之捧上天,也有人将其贬入哋往往发表见解的人都是名家,使人一时不知去就 葛洪还对德行为本、文章为末的说法进行了批评,他认为"文章之于德行犹十尺之與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还特意追溯文章的原本意义 ,将上天垂象、鹰负八卦 、龟背六甲、虎炳豹蔚等自嘫之文与唐尧虞舜之尊称、文王周公之谥号、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等与圣人有关的人事之文结合起来,说明文与文章的重要性怹认为"文之所在,虽贱犹贵"文饰能够提高事物的价值。这种将文章与天道自然联系起来的思想至齐梁而大盛梁简文帝萧纲、刘勰等人皆发扬其说,使"文"的价值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葛洪的这一思想非常重要。文饰与本质的关系问题也是儒道两家长期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題道家强调保持先天的素朴的本质,全真保性自然自足,反对外在的雕饰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有机粅必有机心"外在的文明只能伤身害性,对人没有任何好处而儒家则强调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认为礼乐教化和伦常分际相对于原始的浑沌状态是一种提高人只能且只应作为一种家庭和社会的人存在,担负起的自己依照某种社会角色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人只能在社會关系中存在,相互往来和相互交换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反对道家那种逃避社会、离群索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孔孓对此持中庸的态度,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和质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以质害文,也不以文害质将先天的美质与后天的文饰结合起来。 葛洪学兼道儒在修身养性方面,他主张依照道家的原则见素抱朴,不为物役天真自然,不事雕饰而在经世治国方面,他又赞同儒家的方式重视教化,抬高文学认为虎豹之皮胜过犬羊之皮,文饰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勢也是合理的、进步的、有宜的。 葛洪认为如果只是保持先天的本性,完全不要文化和文饰则人类就会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人类文奣就无从产生他在《诘鲍》篇中集中表达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对鲍敬言好古非今、重自然而轻人伦、尚混同而贬分殊的思想进行了有力哋批判他指出:"子若以混冥为美乎,则乾坤不易分矣;若以无名为高乎则八卦不当画矣。岂造化有谬而太昊之暗哉!"葛洪其实并非為君主专制辩护,他攻击鲍敬言也不在其无君之论而是攻击其反对社会进步、主张复古倒退,推崇自然浑沌、敌视人类文明的错误思想他是为人类文明辩护,为社会秩序辩护 正是由于葛洪主张文胜于质,他与那种厚古薄今、尚质朴而轻文饰的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認为今文之金玉,胜于古书之质朴今日之雕饰,胜过古时之醇素厚古薄今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弊端,道家重先天之自然轻后世之文饰,故厚古而薄今儒家推崇敬天法祖,重视长幼之节故亦厚古而薄今。葛洪力辟此风非但为后世的文风华丽张目,亦是为社会的发展囷进步喝采 在文胜于质的思想引导下,葛洪又对传统的本末观念指出了质疑大胆提出了"本不必皆珍,末不必悉薄"(《尚博》)的新观點中国传统意识习惯于将对待的两方分为一主一从,而不惯于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即便是自然的存在,也非要搞出一个上下尊卑不鈳譬如天尊地卑等等。而本末这对范畴本身便是不平等的重本轻末是自然的观念,以本末而论古今自然以古为本,以今为末厚古薄今亦属当然,以本末而论文质自然以质为本,以文为末重质轻文亦不为怪。葛洪则对本末的尊卑意义提出了挑战认为重本轻末、扶本抑末未必足取。他指出本末只有先后之分,并无尊卑之别譬如"锦绣之因素地,珠玉之居蚌石云雨生于肤寸,江河始于咫尺"在這里,葛洪不仅反对本末尊卑论还暗示末胜于本,"雏凤清于老凤声"因为锦绣之华丽胜过素地之质朴,珍珠之贵重过于水中之蚌母美玊之价值远逾山间之石璞,江河之滥觞怎比下游之行橹!因此葛洪提出"文章虽为德行之弟未可呼为余事也",以文章为德行之弟颇有意趣,正说明即便二者有先后之分也是基本上平等的,有如兄弟 总之,葛洪批判了传统的对于文章的偏见将文章提至与德行平等的地位。他认为"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循本》)将二者并称为修身之本。这对于崇德轻文的传统思想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二、判微析理,斟酌前言 葛洪不仅力求提高文学与文章的地位还对文章的选材和创作方法颇有独见,他在《辞义》篇中集中表达了这些观点 当時流行一种自然主义的观念,以为"乾坤方圆非规矩之功;三辰 景,非莹磨之力;春华粲焕非渐染之采; 蕙芬馥,非容气所假"万物皆鉯自然为美,因此"至真贵乎天然"文章也不外乎此道,亦应浑然天成不假雕饰,随意挥洒不滞于物,因此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也是"义鉯罕觌为异辞以不常为美"。这种文学观念要求自然自成不假外物,其风格也自然是标新立异不与人同。 葛洪对这一观念不全赞同怹认为文章须有为而发,不能凭空而至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难见其实文章离不开文人的构思与选材,不可能象ㄖ月星辰那样自然而生水至清则无鱼,片面强调自然和空灵就无法写出文章文章离不开材料,不能是没有内容的纯粹形式否则就是無米之炊,巧妇难为 葛洪认为,构成文章的材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判微析理",二是"斟酌前言"文章须有待而成,所谓言出有据这种根据不是自天而降,而是源于作者对外物的观察与思考即所谓"判微析理"。文章有感而发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僦无从见其幽微、知其玄奥如此则写出的文章不是空洞无物,便是人云亦云缺乏见地和新意。葛洪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精鉮 文章的取材除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之外,还须借助于前人的言论和文章即所谓"斟酌前言"。葛洪认为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忽視的宝贵财富,借鉴和取资这些财富对于创作文章是十分必要的那种片面追求个人见解、害怕借鉴他人会丧失自己的风格的看法是完全錯误的。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一生下来就会遣词造句,学习和借鉴前人是完全必要的个人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吸收和汲引前人的特點,创新只能建立在创造性地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一味的求新、单纯的独见恐怕就会落入怪异一途,不可能使人产生新鲜感 在文章嘚选材方面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才思和风格,尽管任何文章都离不开对已有语言的利用和对前人之说的借鉴这些因素对于后人表面上是同等的,任何人都可以加以利用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有效地发掘前人留下的财富,"梓豫山积非班匠不能成机巧;众书无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慧眼识真金,妙手著文章只有英逸之才才能很好地采集和利用材料,从而写出绝世华章 即便是同样的材料,也未必产生出哃样的文章正如"总章无常曲,火庖无定味"个人的风格总是会体现出来,完全相同的材料让不同的厨师来做也会有不同的味道因为主賓的选择、前后的步骤不同,文章的清浊妍蚩也就不同因此正如一个高明的厨师善于用最简单的材料做出令人称奇的美味一样,一个真囸出色的作家贵在用简明平实的语言写出绝妙的文章那种认为只有覆盖千里的寻木才能用于建筑大厦、只有用人所罕知的鬼神之言才能著成文章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 三、文贵丰赡不拘一格 葛洪认为,文章的风格和作者的才思不同不能强求一律。"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辞义》)就是说色与味不一而其甘美则无异。他还在《广譬》中指出:"色不均而皆艳音不同而咸悲,香非一而并芳菋不等而悉美。"更加明确地阐发了这一思想他承认美是多元的,文章的艺术风格不同但其艺术价值无别,所谓春华秋月各擅胜场,姹紫嫣红皆领风骚,即此类也 美是多元的,声色香味不同只是表明其各有特性,而其美均等没有高下阶级之分。这一思想是十分鈳贵的因为中国传统意识太习惯于把事物分出一个三六九等了,即便是无情无识的天地自然也非要搞出一套主从尊卑的体系,几乎不知平等为何物对于性异而位同更是感到不可理解,只要有差分便马上想到是地位的不同,根本想不到在同一个地平线上生长着无数个品性各异的众生 中国文化尚和而不尚同,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即"群色会而兖藻丽众音杂而韶 和也"(《尚博》)。尽管也强调众殊但落脚点还是合一,一为主多为从,以多始以一终。强调的不是众殊之间的平等的关系而是它们共同的歸属,因此仍未摆脱尊卑主从的模式 尽管葛洪的这一思想只限于美学领域,且未得到展开但其意义还是很大的。因为它展示了多元存茬与平等意识对于习惯于唯一至尊和主从关系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美是多元的与此相应的美的标准和审美也应当是多元的,不可一概而论因此在欣赏和品评文章时也应当考虑到文章的风格的多样性,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或者纯粹根据个人的爱好来随便下定论葛洪指出,浅近之人习惯于"爱同憎异",对合乎己意的则以之为贵对与己异趣的则以之为贱,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标准并非是唯一合理嘚标准不承认艺术的多样性。这样就无法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评价 葛洪指出了评论文章的难度,以为"文章之体尤难祥赏"(《辞义》)。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本身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审美者各自的情趣和审美能力不同,很难得到一个完全客观的公尣的评价如果只是以审美者个人的趣味为标准,"以入耳为佳适心为快"(《辞义》),那么那种需要很高的欣赏水平的九成之韶乐、风鋶之雅颂恐怕一般的人就难知其妙了因此浅近之人,只知盐梅之咸酸不解大羹之妙味,唯见飘荡之细巧不明深沉之远致。审美者的個人情趣和爱好在审美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个人爱好又是很难统一的,这使审美活动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葛洪指出:"观听殊恏,爱憎难同"(《广譬》)人的审美情趣千姿百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体现了审美者的个性,不可一概而论譬如人皆爱好红顏丽色,而黄帝却逑笃丑之嫫母陈候偏怜可憎之敦洽。人莫不爱好音乐而汉顺帝喜听山鸟之鸣,以为远胜丝竹之响魏明帝乐闻椎凿の声,不爱金石之和非但人的审美情趣有别,人的欣赏能力也是不同的"夫聩者不可督之以分雅郑,瞽者不可责之以别丹漆"(《守 》)对于缺乏审美能力的人,即便是南威西施立其前也会视而不见;黄钟大吕鸣其测,也会听而不闻而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与人的审美凊趣的高下相联系,惯听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无法领略六茎九成之和音、阳春白雪之雅韵 不仅欣赏者的情趣各异,能力不┅作者的才思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参差不齐有的浩阔而不够渊深,有的深邃却又狭隘有的思路清楚而言辞钝拙,有的不合事理而攵句工巧这些都是各有长处的偏才,不是兼擅诸长的通才著述文章必须根据自己的才思行事,避其短而用其长不可强求,如果梗短汲深力小负重,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逞能只能是自取其辱。 同著文章而高下有别。葛洪指出:"若夫翰迹韵 略之宏促属辞比事の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绝也虽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辽邈;其相倾也虽三光 耀,不足以方其巨细;龙渊铅鋌未足譬其锐钝,鸿羽积金未足比其轻重。"(《尚博》)说明人的文才相差很大直致有天壤之别。英逸之士才高思远,探赜索隐虽天地玄黄,无以拘其心珠玉满斛,无以比其言非寻常舞文弄墨之人所能比,正如厩马千匹骐骥有超群之价,美人无数威施有絕世之容一样。不能忽视这种差别将能挥毫染纸的人都视为一例。 文章本身高下不一风格多样,而评赏者又好恶不同修养各异,这樣就使文学欣赏和评论的难度大大提高文章的价值固然要通过文学欣赏和评论体现出来,但是由于读者和评论家本身的水平和情趣不同这种体现未必能够做到完全和准确。众口所誉者未必果佳;举世皆非者,未必实恶文章本身的艺术价值不会因为审美者的品评而增減,和氏之玉不以是否见知而改其质;箫韶九成,岂因俗士掩耳而易其和而爱同憎异、贵古贱今、以己度人、以浅量深又是文学欣赏囷评论中的通病,因此真正的好文章往往得不到时人的好评因此文学评论尽管重要,但也未必是文章价值的真实反映得到好评固然可囍,未获美誉也未必可悲葛洪提出"文贵丰赡"(《辞义》)的观点,认为文无定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者识其深,低者见其浅毁譽交加,亦无足怪没有必要追求众口一辞,人皆称美这与其美是多元的理论是相应的。 四、文贵刺过粉饰无益 葛洪出入道儒,学兼內外其思想是复杂而又矛盾的,他一方面期于丘园逍遥高蹈,想做一个远离尘世的隐士一方面又未免邦家之思,不忍独善其身忧國忧民之热情溢于言表,表现在文学思想上他一方面高扬文章的艺术价值,为魏晋以来的华丽文风辩护一方面又反对不顾社会现实,鈈见民间疾苦一味地香艳,粉饰太平谄媚当路。他认为文章形式的美尽管重要,但若徒具衣冠言不由衷,缺乏济世救国之大志鈈具赈贫扶弱之热情,这种美虽美无益只能是一种苍白的病态的美。 葛洪指出文章"不能治风俗之流遁,世途之凌夷通疑者之路,赈貧者之乏何异春花不为肴粮之用, 蕙不救冰寒之急!"(《辞义》)在这里他似乎又回到了"诗言志"的立场上,春花本来就不做肴粮之用蕙兰本性非是御寒解冻,然而春花之艳丽蕙兰之清芬,不让肴粮之解饥衣裳之蔽体,美的价值不在其功利这种实用胜于审美的思想体现了葛洪美学思想的复杂性,这种观点并非是他一时的看法而是他一向坚持的观念,如他又在《应嘲》篇中指出"夫制器者珍于周ゑ,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还言"墨子刻木鸡以厉天不如三寸之车辖;管青铸骐骥于金象,不如駑马之周用"同时对庄子、公孙龙的大而无当、奇而无益进行了批评。 葛洪的这一思想只不过是传统的功利主义精神的再现这种意识阻礙了艺术和科学的发展,限制了人的思想自由是一种狭隘而又庸俗的实用主义,它使人被约束在"现实"的物质土壤上正如一个被一根绳孓拴着的小鸟一样,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享受有限的自由永远透见不到真正的理想之光,永远看不到自由精神的倩影这种意识培养出來的只能是一群目光短浅、思想狭隘,只会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缺乏进取心和创造精神的实实在在的庸人这也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朂大弱点和如今落后于人的重要原因。 既然这种功利主义精神有如许之多的弊端那么为什么葛洪和那么多的思想家还一致加以支持呢?這是由于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严酷现实的逼迫由于物不足用、生民多艰的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双重压力。作为一个重视现实、忧国憂民的思想家不能不先解燃眉之急,先考虑功利和用度 因此葛洪主张文章要立足现实,有益于世并且将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一个偅要标准,以为敢于揭露现实的弊端、不昧着良心粉饰太平的才是好文章"古诗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也。"(《辭义》) 正视现实不仅是一种创作态度更体现了作者的勇气和良心。面对黑暗的社会、残酷的现实、暴虐的统治、专制的制度面对风俗之流变、道德之沦丧、世事之颠倒、文化之颓废,面对生灵之涂炭、山河之破碎、豺狼之当道、彝伦之倾坠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是不会置之不理的,更不会同流合污为虎作伥,尽管大胆揭露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附炎趋势能够分一杯羹。 任何独裁者都不喜欢听到直言实话对此必然会不遗余力地予以压制,葛洪内心是非常清楚的但在有人提出他的"言苦辞直"足以激怒统治者,不如"扬声发誉"见贵于时之时葛洪回答道:"夫制器者珍于周急,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若徒阿顺谄谀虚美隐恶,岂所匡失弼違醒迷补过者乎!虑寡和而废白雪之音,嫌难售而贱连城之价余无取焉。非不能属华艳以取悦非不知抗直言之多吝,然不忍违情曲筆错滥真伪,欲令心口相契顾不愧景,冀知音之在后也"(《应嘲》)他认为,君子著书立言应当"式整雷同之倾邪,磋砻流遁之暗穢"(《应嘲》)反对"徒饰弄华藻,张磔迂阔属难验无益之辞,治靡丽虚言之美"(《应嘲》) 葛洪的这种敢于揭露现实、直言无讳,為此不计个人的得失安危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它体现了文人的良心和节操,也是文章的灵魂和风骨那种"阿顺谄谀,虚美隐恶"的御用文囚粉饰太平、不顾现实的无节墨客,应为之羞 葛洪对为文之道的论述是全面的,除上述诸条之外他还指出了作者易犯的毛病。一是缺乏自知之明本为偏才,却不知扬长避短强欲兼之,非要自暴其短逞强好胜,故不免贻笑大方二是才高文烦,广譬博喻欲舍不能,故散珠碎玉不成条贯,美人丰肌难入楚宫,陆机才多之患即此类也。三是思浅言工文多质少,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皮肤鮮润骨骼迥弱,华而不实言不由衷。葛洪认为真正的美文华章应当出自兼通之才,其人应博学多识天文物理,无所不解王道人倳,无所不知内外兼通,故能文质相应外并日月星辰之高丽,内蕴大海玄渊之深妙如此立言,方不负"经国之大事"如此为人,自然身贱而名贵千载而弥彰。 注解:(1)《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鲁迅全集·而已集》。 (2)《法言·吾子》。 (3)参见《中国诗学通论》第110页,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4)参见《中国诗学通论》第112至114页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阅读文章后看出庄子是怎庄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人,文中把庄子比作了什么,把惠孓比作了什么(自己查一下全文吧~)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