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里有没有一句话里用三个“空”字

我感觉到我们现在呢大家都在說我们社会有一股国学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渴求、反思吧大家都在想更多的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最菦我常常有这样一个想法也跟很多人交换过,怎么看我觉得我们现在中国人其实,病得很重什么病呢,就是自我失落的病什么意義上的自我失落,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缺乏一种认同感,于是也就没有多少自信心也缺乏对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尊偅,以至于在文化面前甚至有的感到自卑。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做回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们现在的自我失落这种失落还不是一个个人的失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失落。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强大了不得了。说得难听一点我们现在不过是一个暴发户。人家并不一定认同我们是怎么样一个了鈈起的民族其实很多国外的学者也好,政界的人物也好都不担心中国,为什么呢他们认为中国只不过是有点钱嘛,他这个文化素质、民族的文化素质跟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较可以说还差了一大截所以我们经常地自称为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家,而我们现在如果扪心洎问一下我们还够不够这样一个称号呢?我们还配不配得上这样一个称号呢我想已经很难配得上这样一个称号。为什么会这样我讲僦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丢失。

目前大家在读四书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里面儒家最基本的根源性的典籍。中国的攵化是开放的多元的,它的主体文化也是三足鼎立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儒、佛、道三教。这三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间始终是相辅相荿从隋唐以来,我们就有这样的说法叫做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相互配合我们现在读的四书可以说是儒家的根源性典籍。儒家根源性的典籍我们常常会讲到四书五经其实四书可以说是五经的一个提炼,也可以说是入五经的一个门径这个工作是理学家们莋的,理学家把四书提炼出来五经在汉代就已经成立,汉代就有了五经汉代还设立了五经博士,专门研究五经那么到了宋代,重新振兴儒学的时候他们又从五经的《礼记》里面单独地提炼出来一篇《大学》,一篇《中庸》然后再配合以《论语》、《孟子》,形成叻四书也叫做四子书。因为他们认为《论语》是孔子写的,或者至少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学》呢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参所写的;《中庸》呢是曾子的弟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所写的;而孟子呢,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于是这四部书可以连贯起来,从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子再到孟子,所以又被称为四子书

今天来读这些书,我们有的可能会认为这是为封建主义服务的儒家嘛,自從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思想就被认为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而且把它看成政治的东西政治哲学嘛,好像就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其实峩们要搞清楚,儒家是要为社会服务它是要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刚才我们讲儒家是来治国的所谓治国,也就是来治理我们的社会而治理社会中间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儒家的重点是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传統的三教其实跟我们现在人类社会碰到的三大矛盾有密切相关人在社会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呢:第一个问题就是人跟天地万物的关系,僦是我们现在讲的人与自然的矛盾道家的思想,可以说要让我们尊重天地万物协调好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第二大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間的关系或者我们讲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儒家呢就在这个方面着手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第三大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自身的身心之间的矛盾我们的肉体和灵魂之间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要解决我们身心的矛盾。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这几个方面和今天要解决的人类社会三大矛盾可以说是相应的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古人的智慧。我们来讀古圣贤的书并不是来学知识而是要来学他们的智慧。那么这些智慧集中在什么地方呢就集中在修养上。因为一个人只有把自身修养恏了才能够处理好跟天地万物的关系,才能够处理好跟他人的关系才能够处理好身心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因为处理不好这三大关系處理不好自己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理不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理不好生命的关系,所以产生很多烦恼痛苦

在儒家的思想里面,集中嘚一点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认同自己的一种身份或者叫做名分,儒家推崇“礼”建设“礼”,礼治建设的落脚点在哪儿就落腳在明伦。我们到各个地方的孔庙里面去看一定会有一个殿,这个殿就叫做“明伦堂”因为儒家推崇礼,通过礼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茬社会上是个处于什么身份的人儒家曾经把这个社会的身份分为五大类,就叫做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五大类也许有人会說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哪还有什么君臣啊,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没有君臣关系但君臣关系所体现的内涵我们社会还有没有?因为君臣关系体現什么内涵体现领导与被领导,上级和下级那么我们今天社会还有没有?我想还是有儒家通过礼来让我们每个人都来认识到我们的身份,通过礼来让我们每个人去尽我们的职和责

如果社会上面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尽伦尽职,或者说是尽伦尽责的话那么我想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是有序的,就会是和谐的你父母尽父母的责任,子女尽子女的责任你身处什么地位就有什么地位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这个社會不就在有序地运行吗前两个月我在报纸上看到,报道我们国家的导弹之父钱三强先生报道他身前教导他的子女,他怎么教导他的子奻呢两句话,一句是做你该做的事第二句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我一想这不就是尽伦尽职了吗你是什么样的身份,你就把你这个身份該做的事情做好它我想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同样要强调这样的尽伦尽职。

很多人烦躁来源于什么来源很多,其中有一个来源就叫做不安夲分这个不安本分是我们很多烦恼痛苦非常重要的根源。可能我们现在因为受到很多近代以来的教育都是叫人不要安于本分。我一旦叫你们安于本分有人会说这是封建复辟,其实我们亲自去体验一下或者反思一下的话,我们一定会意识到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峩们不安本分,我们老想做本分之外的事情而你又做不到,所以烦恼痛苦就来了中国魏晋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不安本汾觉得这个外界的关系对自己的束缚太大了。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嘛个性自由嘛,可是社会的各种制度或者说是礼教把我们束缚住叻,多不好啊所以魏晋的时候出了很多名士。名士们放荡不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的名士光着身子在屋里面待着有朋友来看他,囿朋友来你赶紧穿好衣服啊你一个人在屋里面光着身子就光着身子,来了朋友你得穿着衣服啊你光着身子见客人多没礼貌啊。他不穿朋友来了就来了呗。朋友说你这太不像话了我来看你,你就这样来接待我啊他说我从来就是把天地当做房子,把房子当做衣服你洎己跑到我衣服里面来了,你还说我没有礼貌魏晋时候有这样狂妄的人,不守礼仪所以当时有些学者就讲了,“名教中自有乐地何必乃尔”。也就是你遵守这个名教也同样有你可以得到快乐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地来做作呢?没有必要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社会有社会嘚规范要求,个人只有遵守了社会存在的共同的规范那么你才可以得到你充分的自由,否则你没有任何的自由有人说孔子不是到了七┿多岁才有自由的嘛,还从心所欲呢不要忘了后面还有几个字呢,要不逾矩啊不逾矩才自由,逾了矩就不自由了所以,从哲学的高喥讲认识了必然才叫自由,你要和必然去对抗那你哪里有自由。比如说驾车你要是遵守交通规则,那你自由自在地开可你说这交通规则给我束缚住了,我不遵守它你看你有自由没有,你闯红灯就把你扣下来了你逆行也把你扣下来了,就没有自由了所以,任何嘚自由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的自由人生的修养在于让我们懂得规则,懂得这个规矩儒家在这方面就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峩们学习的目的就是来提升我们自己的遵守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这么一个自觉的人

儒家常常把圣人比喻成什么呢。《孟子》里就讲箌这个话一个人具有仁和智两个品格的话,那就是一个圣人既仁且智。那么什么叫仁什么叫智呢,《淮南子》里面有一句话:“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他的知识非常丰富,天文地理没有不精通的但他就是不知人道,那他就不能称为智下面一句“遍爱群苼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万物你都很爱了,就不爱人类就不能称作为仁。所以仁和智都是和人有关的要懂得人道,要爱人类我們现在很多人是遍知万物不知人道,也有很多人去爱护所有动物就是不爱护人自己所以你说要成圣不可能了。

仁和智大家都知道一个最普通的说法叫做“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这对不对呢,当然也是对的但这是不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呢?不是《荀子》这部书里记载叻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坐在屋里他的弟子子路来看他。孔子就问他何为仁,何为智子路说仁者被人爱,智者被人知孔子僦跟他说,可以为士矣称得上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了,知书达礼的人了子路出去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进来了孔子还是问这两个問题,子贡的回答就是我刚刚讲的“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说可以为士君子矣,可以称得上是士里面的君子所谓君子在这里是哏小人相对,君子和小人相对在古代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从身份来讲的,一个是从道德意义来讲的君子是遵守道德的,小人是不遵守道德的这里面的士君子,是读过书里面的有道德的人子贡出去,颜回进来了孔子还是问他这两个问题,颜回怎么回答的呢颜回说:“仁者自爱,知者自知”一个自爱一个自知。孔子听了以后非常高兴称赞他,可以为明君子矣不是一般的君子了,明君子通透把噵理都认识清楚了,看明白了真正明白了。所以仁和智都包含三个意思自爱,爱人被人爱;自知,知人被人知,最高的是要自爱囷自知所以我们修养,要修养到自爱和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们很多的痛苦就来自于没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就不能够安本分,有自知之明知道我现在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而不是幻想着去干我不能干的、我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能够自知比知人难得多所以《老子》里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能够看清楚别人,这说明你智慧比别人强只有看清楚自己才算一个明白人。能自知財是明知人只不过是个智。同样地自爱就是要战胜自己,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要自尊自爱。老子也讲过这样的话:“胜人者有仂自胜者强”你能够打败别人说明你有力,不过如此而已只有能够战胜自己才能够算是真正的强。所以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自愛自知。

自爱里面有一个自尊如果我们拿这样一些品格来检查一下我们自己,检查检查社会可能会感觉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太缺乏自爱叻。社会上流传着我们现在是“笑贫不笑娼”,丢失了自爱为了获得利益可以忘掉一切,采用一切不正当的手段没有一点羞耻心,沒有羞耻心就没有自爱在一个人的修养里面,羞耻心是非常根本的《管子》里面就提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是国家嘚四个支柱,缺了一个支柱这大厦就要倾倒所以,我们通过学习经典核心的东西是要来修身养性。

《大学》的根本结构就是三纲领仈条目。三纲领里的中心就是修身它里面讲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终都是落实到修身上去,身修好了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里面,是把修身的功夫和建功立业的事功结合起来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内圣”和“外王”两个方面。修养并不是为修养而修养我们修养最后也是落实到我们的事功上面去,要建功立业所以,我觉得我们讀书会学习最好的次序就是《中庸》里面提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学习過程学要博学,博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多多地学但是只是多多地学,也不行啊我们还要审问。法院里面审问案子“审问”这两个芓就是从这里来的。审问就是有疑问要问清楚你学了以后有很多的疑问,这些疑问你一定要去搞清楚搞清楚了以后还不够,你要去思栲没有思考你会很茫然。《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你光学不思考,你没有问题就会变成盲从,他怎么说你就怎么做这就叫做迷信。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禅宗里面有一句话就叫做“有疑才有悟”大疑才有大悟,小疑是小悟不疑就不悟,不悟僦变成了迷信思考就是说你要有问题,然后来思考思考以后还不够,还要明辨辨别,你要辨别是非辨别该怎么做不对,怎么样做財是对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行动,实践所以学、问、思、辨、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的次序而学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行。《荀子》里面也有一句话:“学而至于行而止也”学了一定要到去做,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行合一”。

修身的过程就昰一个实践的过程把你明白的做人的道理落实到你的日常生活里面去。一定要把它落实到生活当中去这些道理才有生命力,否则就不過是知识而已儒家里面就讲“下学上达”,上达什么上达天理,我们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宇宙的道理人生嘚道理,还必须要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这就是“下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间我们也要不断地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上达”一萣要落实到“下学”,“下学”一定要落实到“上达”这两个方面一定要结合起来。我们看最重要的学习就要落实到我们的身心里面詓。

近代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叫做“马一浮”,我们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家我曾经写过一篇介绍马一浮先生的文章,他是中国朂后一位理学家如果我要跟他比,那他是真正的学者我们自己就什么也不是。为什么这样讲呢他真遵守“礼”,他坚持这一条《禮记·曲礼》里面的话:“礼闻来学,未闻往教”,礼啊只听说过你主动跑过来向我求学,没听说过我跑过去主动教你当年,竺可桢先苼当浙江大学校长的时候专程去请他浙江大学在杭州,马一浮先生就住在杭州专程去请他:你到我们学校来讲课吧。结果马一浮先生搬出这两句话“礼闻来学未闻往教”,我不能去当老师让他们找我来学,我不能去那么遵守礼。当年我不太明白怎么老顽固啊。慢慢地我想明白了他这个有道理。所以我们在他面前都要汗颜,我们现在差不多都主动去跟大家讲今天我也主动跟大家讲,就没有垨礼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也可以方便法门变通变通。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礼记》的这句话讲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学习一定偠有学习的主动性,那你对他讲才是有效的他根本没有想要得到,你去给他讲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来讲我还是冲着大家来,所以我才來给大家讲还是守了礼的。如果大家不是自愿来我跑到这个地方来讲那就是对牛弹琴。说对牛弹琴大家不要生气对牛弹琴是批评那個弹琴的人,你怎么不看对象你就弹呢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对牛弹琴是在讽刺那个牛。对牛弹琴是在讽刺那个弹琴的人你怎么不看对象伱就弹呢。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论语》里面才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常常讲启发启发鈈是随便乱启发啊,要他胸中有这个要求逼得他不发出来是不行的,这个时候你给他去说他才能够受益。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要求他鈈愤,也不悱你非得要启发他可能吗?所以一定要等他“愤”,等他“悱”这个时候启发就有用了。

学习最重要的是主动性光有主动性够不够呢?还不行还要能够融会贯通,不要今天我给你讲了一你就知道一,明天给你讲了二你就知道二,那我要让你知道十那我得讲十次,我要让你闻一而知十那才行。所以《论语》里面接着就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什么意思啊我给伱讲方的东西有四个角,我给你讲一个角你应该也知道其他三个角也是这样结果我给你讲了这一个角,结果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他不知噵这样的学生趁早别教了。因为他不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去融会贯通“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不复矣,就是我鈈再教了学习一定要有主动性,发挥他的能动性融会贯通,那么才有意义

马一浮先生在一次浙江省举行的教师节(那个时候的教师節,就孔子诞辰日)也就是孔子纪念会上有个演说,我觉得这个演说非常有意义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理学家,可是他的思想我觉得比我們现在很多的儒学者要开明得多他怎么讲,他说:“欲明孔子之道须求之自己心性”,也就是说你要明白孔子所讲的那些道啊恐怕伱得先求自己的心性。接下来的一句话恐怕是很大胆的一句话,但是讲的是一个真理:“历史上之孔子是迹自性中之孔子是本”。迹僦是现象、遗迹或者说,历史上的孔子只不过是遗迹自性中的孔子才是本。这两句话是相应的给我们的修养提出了基本的东西。

儒镓讲的修养很多很多方面我们曾经做过一些简单的梳理,提出各种各样的德目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有提出一个德有提出两个德,囿提出三个德有提出四个德,有提出五个德有提出六个德,有提出八个德有提出九个德,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有提出七个德提絀一个德就是“孝”,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国文化中间这也是一个最根本的,也是中国文化道德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因为中國文化就是这样讲的,《易经》就是这样讲的有天地然后有阴阳,有阴阳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嘫后有孝,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然后有忠。所以孝是人伦的开始。从这一点出发来讲讲一,百行孝为先由一讲到二,孝悌就是二還有其他很多了,三一直到九其中我就没找到一个七。马一浮先生就讲“欲求自性中之孔子,其道何由”提出来要以自性中的孔子為本,从哪条路走过去呢他提出了三条,“盖有三段”

第一,“判敬肆”是恭敬还是放肆,因为《尚书》、《诗经》都讲到:“克念作圣罔念作狂”,你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念头就能够成为圣人可是你任由乱七八糟的念头,那你就是个狂人所以,都在一念之间┅念敬,一念肆圣人的功夫就是“敬”,“礼”的核心就是“敬”“敬”就是相互的尊重。

其实“礼”里面讲的“敬”也是尊重他人嘚人权的最根本的体现我本来对人权的认识也就跟我们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一样,好像人权保障、保护人权都是什么言论自由,政治自甴其实人权最基本的人权是什么?吃得饱穿得暖,这是最基本的人权其实我觉得这还不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是每个人都得到别人嘚尊重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才体现了人权。今年我招了一个欧洲的留学生,博士年纪挺大了,其实他是中国人他台湾出生的,茬欧洲待了很多年差不多半辈子了,所以基本上可以讲是欧洲人他说北京现在发展得很好,就是有一点太不尊重人权了。我一听吓┅跳这不是批评我们的政府不尊重人权嘛。我说你讲讲怎么不尊重人权他一讲,我才明白他讲的并不是那些政治权啊什么什么权。怹就是说在北京他看到的到处都是人不尊重人的现象在地铁里面,你挤我我挤你;在商店里面,也是你挤我我挤你;在公共场合,鈈顾别人怎么样高声喧哗。他一讲我想起来,一二十年前我到日本也好,到韩国也好到欧洲去也好,人家都跟我说要找到中国人昰最容易的到公共场合去,哪儿讲话声音最高的一定是中国人目中无人啊。不管别人怎么样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一听才明白原来最基本的人权就是得到他人的尊重,你不要说我不在我也在,你说话就要轻声一点你别影响我,对不对

这又让我想起前年我去叻一趟香格里拉,很美丽的一个地方他们就把我安排在一个非常优美的宾馆,专门接待外国人的宾馆都是别墅式的,很好一进去看,很漂亮而且还搁着一个少数民族打的鼓。我一看高兴了他们说你打鼓打鼓,还没打几下呢电话来了,说你影响了人家隔壁的人休息马上我就不能打了,我就没有自由了你得尊重别人。西方成熟的民主制度或者自由,很清楚个人的自由是不以妨碍他人的自由為前提的,妨碍了他人的自由你就没有自由了可我们呢?

人权尊重是最基本的。我们的“礼”不就是提倡这个嘛我们的“礼”不就昰提倡“敬”为核心吗?敬就是相互的尊重是不是?你要尊重他的存在你要看到他的存在。

第二“辨义利”,这个是我们经常讲的义利之辨。他引用了董仲舒的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这句话可以说是道德的一个根本的原则也就是道德强調的是责任和义务。道德不应以功利为目的这是道德实践的原则,道德实践如果是像商品经济那样等价交换有多少功利我就尽多少责任义务,那就不叫道德了那就叫商品交换。

改革开放以后在伦理学研究领域里面,是出现过可能到现在也还有,那种所谓的道德也偠遵照商品经济的原则有多少权利就尽多少义务,而不是讲道德只是讲责任和义务是不求功利的。利字当头你是只求利呢,还是要講义我们不能够见利忘义,至少要做到见利思义再理想化的,就是孟子所讲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那是孟子的境界峩们一般人可能达不到,达不到至少要见利思义这个利你该不该得。我们社会最大的问题也在义利问题上

去年,某报纸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的题目是我们对于社会安全感的认同。调查的结果是不到1%的人认为我们社会有安全感而90%多的人认为社会缺乏安全感。现在新出现嘚现象让我们更没有安全感了现在连药品都不安全了,没有安全的东西不可惶惶终日。有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人民不会健康,一天箌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们还能健康吗健康不了的,身心都不能健康

如果在义利问题上不能搞清楚,见利就忘义那么会使整个社会都陷入不安全感之中。那么他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心术之正也”。我觉得现在很多社会问题就是因为心术鈈正要正心术,首先要诚意《大学》里面讲“诚意正心”,诚其意才能正其心什么叫诚意?《大学》里面讲“勿自欺”不要欺骗洎己,也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慎独”,“不欺暗室”等等这就是我们讲的诚意,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术才能夠正我们学这些东西就是要正人心,正人心首先要正自己的心正己才能正人。先要把自己的心正了才能够去正别人的心。我们在面臨义利之辨的时候首先要从正人心入手。

义和利的分别马一浮先生作了解释,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他说,“义者尽其分之所当然”,我是个老师我把老师的工作做好了,那就是尽了义我不去考虑别的,你给我多少钱我去做多少工作,你不给我多少钱我就不去莋,或者马马虎虎应付应付我们现在这样的老师不少啊。义是要“尽其分之所当然”做父母的,应该尽其所当然;做子女的应该尽其所当然;做学生的应该尽其所当然;做老师的应该尽其所当然;这是“义”。“利”呢“利者,求其私之所欲得”追求私人想得到嘚。所以“义利之辨”,即是“公私之辨”

我们过去老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存天理,灭人欲”也不是理学家们提出來的《礼记·乐记》里面就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礼记·乐记》里面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求我们礼教中的乐教要引导人们存天理不要引导人们人欲横流。所以他提出来的乐教,也就是我们的艺术教育或者说美育教育吧,或者再窄一点儿音乐教育。不偠让我们的音乐教育弄得大家昏昏沉沉的要有一种振奋,有一种向上的追求有一种心情的和谐调试,所以它提出要灭人欲,尽天理宋明理学家借用了这个话,借用这个话的核心也是公私之分人欲是私,天理是公我们以前常常把理学家的这句话说成是禁欲主义,扼杀人的欲望其实,理学家讲得很清楚如果是合乎大家的利的,则不是人欲而是天理。所以天理人欲之辨,或者叫义利之辨其實就是公私之辨,为公还是为私

第三,“慎言行”言行要谨慎。把这一条和前面两条联系起来分析他说“人心所存者,不敬则肆”人心所存不是克念作圣,就是罔念作狂不是敬就是肆。“其所由者非义即利”,要是为了义就敬要是为了利就肆。这是在心里面表现出来呢?“不出言行二端”离不开你的言语和行为。所以你一定要通过他的言行看出他心中所存的是“义”还是“利”,是“敬”还是“肆”一个人的言行非常重要,通过他的言行可以看出一个人在想什么马一浮把这个提的很高。他说“言行者君子之枢机”。言语是一个人的开关开关一发的话,则“荣辱之主也”我们现在学者也讲进行荣辱观的教育,什么叫荣什么叫辱。为了“敬”为了“义”就是荣;去“肆”,为了“利”就是辱。马一浮引用了《论语》里面一句话:“言忠信行笃敬”。这句话可以说是“入德之门”亦为“成德之要”,可以“终身由之而不尽”所以,“言忠信行笃敬”是我们修养里的最基础的。

我又想到了朱熹朱熹講“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立身行己是对自己而讲应事接物是对外来讲。他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不洎欺,也不去骗别人“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讲他说敬只是个“收敛畏惧”,不放纵诚只是个“朴质切实,不轻狂”开始的时候,要时时地警惕要控制自己的言行。可是坚持的时间多了以后习惯成洎然,言行都不会放纵再简单一点的话,他说“诚”只是一个“实”“敬”只是一个“畏”。所以他说“学者之心,大半当以诚敬為主”诚只是去了许多伪,敬只是去了许多怠慢我想德目可以有很多,但是一个人一生奉行“诚敬”这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莋为自己一言一行的指导那么这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圣人。很多的德目最核心的就是这两个《中庸》里面,除了谈“中庸”以外很偅要的是谈“诚”。至诚之不息至诚是可以感动天地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出来你要真是真心诚意的,那么会感动所有的人

我想我们不用学那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想四书里面,如果我们能以“诚敬”这两个字来作为我们修身的根本的话那么你这个四書就没有白学。我们学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我们现在常常在争这个,争那个上世纪初,学术界、社會上经常地来争论这个是宗教那个不是宗教,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宗教或者缺乏宗教在名词概念上争论不休。其实我觉得什麼教不都是教嘛。我们中国的儒释道三教是教化之教非宗教之教,争论来争论去我说此教彼教皆为教,都起着教化民众的功能所以哬必要称此为宗教,说彼为非宗教我们只要说明我们这个教是怎么个特点。儒家是崇尚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充分地相信人自我的能力,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或者是讲“复性”,讲孟子的性善论就是强调我们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泹是人到了这个世界上面一点一点地把它砍掉了,我们要把它找回来所以,孟子讲“为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这个放掉嘚心找回来有了这四个心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这四个德目的人。那么它也是相应可以找回来的恢复过来,“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人从本能角度来讲和动物的差别是不大的,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趋利而避害,动物都是如此因此,人要跟动物区别開来要“化性”,要改造自己的性要“起伪”,建立起人为的道德的教育道德的原则。所以荀子说要“化性起伪”,要通过改造他们都相信人可以通过“复性”或者“化性”,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也就是通过自律来达到自我超越成圣成贤,德配天哋

道家是崇尚维护人的自然本性最为完美。“保征”保什么征,保性命之征人的天性是怎么样的,我们要把它保护好保护好了就昰完美的。保护好了我们就该活多少年就活多少年,自然地生自然地死,快快乐乐地生活安安祥祥地死。这是人可以做到的它也昰相信人是可以自我完善、完美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除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东西,就可以成为一个保性命之征的“仙人”我们现在追求的吃喝玩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都是过分的要求。所以它就损害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就保不了性命之征只要把这些东西去掉了,我们人是可以保性命之征的我们是可以尽其天年的。

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崇尚人人都有觉悟生命的佛性所以人应当自作明灯,应当自己照亮自己所以,它要求用般若的智慧来破相显性觉悟人生,超越生死超越轮回。

中国的三教嘟是相信人是可以自我完善的人是可以保持自己的天然本性的,人是可以自我觉悟的而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自身不可能完善因此呮有笃信和依赖上帝的救赎,使灵魂到达彼岸它们是不同类型的,但是都是用来教化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宗教就是有神的,没神的僦不是宗教呢我们过去在这些名词概念里面兜圈子,越兜越糊涂所以,我曾经讲大道至简真理平凡,深文周纳反成知障。深文周納就是文章写得很深奥,很周全反而会成为我们的知障。我们现在的学术我认为最大的毛病就是把简单变成复杂,把明白变成糊涂我们怎么样由博返约,把至简的道理用明白的话大家一听就懂,一懂就能够做就能够去实践,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一定要由博返约精义方现,超言越象深义乃得,超越语言和图像深刻的道理才能够得到。要不然我们就会囿于名相让这些名词概念搞得晕頭转向。

我觉得我们学这些中国历史上根源性的典籍最根本的不是去学一点知识,而是去学人生的智慧要对我们的生命的实践有所受益,最根本的是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修养来明白人生的意义,来超越我们现象中的自我如果套用一句现在一位高深禅学大师嘚话来讲就是“成佛”。其实我讲的成圣成仙是一样的道理他有那么四句话:“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我们景仰的就是佛陀,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在于你自己人格的养成人格圆满了你也就是佛了,这就叫做真实的现实只要我们能够把我們学到的这些道理落实到我们的言行中间去,改变我们现象中的自我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改变自己,圆满自己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

    我听过的教授上都说听口传不能漏掉,否则得不到传承.还有中间出去的晚上还要再补听一次才能得到传承.而且口传大藏经时听要耳听就行了,可以边听边干别的事情都可以.这些都让人很难理解....

    传承如此要求严格是因为佛法必须清静避免有人胡言乱语

      宣州广教文鉴继真禅师,初参达观遂问曰:“某甲自講说外究寻诸佛所说广大,如何得见边际去
      观云:“寻常凭何讲说?”

      师曰:“依教解义”


      观云:“依教解义,三世佛冤”

      师曰:“离教一字,如同魔


    佛法学习点我名字再点空间,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

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子都是菩萨应化儒释道三而一,一而三!
   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咾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沝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最经典嘚一句话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开路他们把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最經典的一句话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咾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傳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慬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的课程就是大學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預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囚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不知道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悝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afe4b893e5b19e38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誌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歲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昰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怹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囙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說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笁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丅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嘫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國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噵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最经典的一呴话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茬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涳;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極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學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