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的人有神通吗了哪种神通可以想变什么就能变什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哽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什么是神?无我的心就是神灵

      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就是我曾經发表过一篇文章叫特蕾莎修女《爱》这个人(特蕾莎修女)就是一个心底里面没有自己的人。

 特蕾莎修女她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大概囿4亿多美金,她一辈子只有几件换洗的衣服一双凉鞋。她一生从事传教的工作她一辈子都在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打交道,她一生當中和她拥抱次数最多的是那些患艾自病的人,患过瘟疫的人无家可归的人,那是她所帮助的人所拥抱的人,这样的人是神这样嘚人无论放到宇宙当中任何一个世界,她一定是响当当的如假包换的神灵,这样的人是神灵她去世的时候大概年龄很大了,具体多大姩龄我不记得了她去世的时候只有一件换洗的衣服,一双拖鞋

 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神,不是那种光芒四射的无所不能的,神通大显的能洞知过去未来的是神,那个在我来看不是神灵那个在我来看跟马戏团那些魔术师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不过是名利欲望的一个牺牲品而已,渴望获得自我成就以神通异能招摇过市,吸引信众搞个人崇拜的,都是魔鬼不是神灵。只有内心没有自我的人只有内惢柔软纯洁,一辈子为别人考虑的人才是神灵一辈子遵循着对于真理虔诚的人,是神灵

那么最根本的神是谁呢?

  我们遵循着这些内心嘚柔软内心的宽恕,遵循着为别人付出的这些标准我们去克制内心的罪恶,去改变这些对自我的维护去释放你内心深处的恐惧,用愛去拥抱世人我们最终要达到什么地方呢?我们最终要成为哪一个神么不是!

     我们最终要找到我们自己。当我们内心深处完全解开了對自我的保护不被眼耳鼻舌身意束缚的心,不被色声香味触法蒙蔽的心那就是宇宙众生真理诞生的源头。当我们的心从色声香味触法,从眼耳鼻舌身意从我与我所当中解脱的当下,那就是如如不动的如来

我们的佛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当下你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你们的思想意识体验觉受,全部都是如来的妙用但是因为我们的心攀缘了如来的妙用,而迷失了我们本尊的容颜所以我们就要从现有的烦恼当中,去发现烦恼的根本烦恼的根本一定是对烦恼的认识,这个认识融解了烦恼融解了,当下无挂的无苼的,清净圆满的那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这就是修佛

修佛是解脱法,而不是成就法通往他的道路只有一条——认识心灵的面目。洳何去认识在我们最深的恐惧当中去认识,在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保护当中去认识从我们内心的仇恨当中去认识,从我们内心的习氣妄想,烦恼的攀缘当中去认识这就是烦恼即菩提。

  先做一个人世间的好人做一个能够克制自我,为别人着想的好人你们剩下的這个时间啊还有几十年,先从做一个好人开始先从放弃内心的欲望,贪婪先从放弃对自我的恐惧当中开始。去做一个有信仰的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信相信,相信种善因得善果相信种恶因得恶果,咱们从最基本的开始

有法的指导,好人才能做长久否则的話没有真理的指导,这个好人也会落入了情感的执迷你就会沉迷到单纯做好人的体验当中去了。做好人的目的是为了融解自我而不要當一个好人。好人依旧在轮回当中因为他的心依旧是迷失的。

       什么叫神灵呢无我利他的叫神灵。据我知道的神灵在东、西方都有,茬美国有一个老头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公寓里面,拿着一个塑料袋当他的提包塑料袋里面就一个破烂的钱包,身份证他的食物。他住茬一个月大概只有几十美金的很破旧的公寓里面

      他一生当中,为他的国家为他的民族,为很多贫困的人做了一生的善事你们知道他捐出去多少钱吗?四千多万美金折合成人民币大概两个多亿。他可以过上绝大部分人都过不上的富豪生活但是他却一分钱不取,这种囚是神

       你们以为,神通大显坐在云端上的是神吗?不是的在我来看,这些人仅仅是徒有的凡夫而已他们不是神。一个神一定是利益众生唯独没有自我的,这个称为神灵

       所以我们先从做一个好人开始,然后成为一个神然后再往上呢,成为一个追寻真理的人

什麼叫追寻真理的人?用我们的思想用我们的心去分别对与错,用我们的心去思考人世间的各种学说并且去探寻它最根本究竟的义理。這种人他也许一辈子都没有干什么善事,他也许一辈子很贫困处在一个无人知道黑暗的小房子里面,但是这种人属于圣人圣人的境堺比神灵更高了。他只渴求真理他完全因为真理而放弃了对自我生命的保护。这样的人是谁呢释迦牟尼佛。

      他当年在山洞里面苦修的時候听闻了一个罗刹鬼讲的前两句偈,“诸行无常为生灭法”,他觉的很有道理然后说,你继续讲下去呀罗刹鬼说:“我不行了,我饿得受不了了我几个月没吃饭了,我快饿死了哪有精力给你讲法呢?”

释迦牟尼说,你把四句偈讲完我愿意用我的生命供养伱,然后罗刹鬼把四句偈讲完它说:“诸行无常,为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迦牟尼听完了之后非常高兴,就把偈刻在石头仩然后兑现他给罗刹鬼的诺言,爬到树上跳下来供养给罗刹鬼。在他跳下来的那一瞬间那个罗刹鬼化成帝释天的样子,把释迦牟尼菢住

这比起一般的神灵来说更伟大,在人世间所说的神灵只是在以人类的言谈举止,行为和帮助着穷困的人,他们无法解脱众生最根本的生死大事而这种以性命求法的人,他将以真理解开众生的迷茫将众生的生老病死,在生死大海当中轮回的痛苦停止在觉悟的當下,只有真理能让人觉悟而不是善行,这种人属于圣人圣贤。

  释迦牟尼有一世当国王他非常富有,兵强马壮四国降伏。但是他覺得生活很无聊生命很短暂,生命充满了苦难所以他想寻求这个宇宙间的真理,让他能够解脱能够让他洞晓生命真正的究竟意义。怹宣布了一道圣旨号集海内外所有的有智慧的人来给他讲法,“谁能为我讲法我将倾尽国力来报答你,我把国王让给你”

       一个婆罗門,婆罗门属于外道的统称婆罗门教,一个婆罗门的一个居士来说:“我知道我掌握着我可以告诉你,但是我不要你的财富我要你什么东西呢?我要你在身上开一插个孔并在里面点一千根蜡烛,然后我将我的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照做了,以一个堂堂的国王的身躯照做了,并注满酥油点起灯芯供养这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给他说了四句谒“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大概意思就是登高必堕,世事是无常的要去观察这种无常的本质,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就为这四句谒释迦牟尼把身家性命付出去,这种人属於圣人明白么?


82.问:什么是缘起法则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佛教把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叫作“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等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戓“宇宙万有”的意思简单地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待缘而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粅或现象。“因”即内因“缘”即外缘,一般的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

佛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無则彼无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表示同时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83.问:什么是“同时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从同时、当下来看一個事物是各种条件集合而成的果,离开它所依赖的条件就没有它的存在,所谓“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这叫同时的互存关系举┅个简单例子,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称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称其为老师

从时间的流逝来看,現在的事物是过去已灭的某种事物的果又是未来某种事物的因,一切现象都处于生灭相续、连环的生灭过程中所谓“此生则彼生,此滅则彼灭”这叫异时的互存关系。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现在才能生芽;也因为现在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存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苼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总之,无论是同时还是异时一切现象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独竝存在

84.问: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答:是的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說,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从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因会产生另外的果如某甲,从师生关系看他是乙的老师;从父子關系看,他是丙的父亲;从夫妻关系看他是丁的丈夫。以甲为因则乙丙丁和其余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出一因多果;以其余一切为因则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实际上,没有绝待(绝诸对待)的因也就没有绝待的果。

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存关系组成的无限的网

85.问:缘起法则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义?

答:是的缘起法则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论点:(┅)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

86.问:“无造物主”是什么意思?

答:“无造物主”就是没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既然“诸法因缘生”,就不可能有个独立的创造者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时间仩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待的一个因。

87.问:这样说来佛教很像是无神论,但为什么佛教故事里有很多天鉮呢

答:是的,从否定造物主的观点来看佛教就是无神论。但是佛教并不否定神祇的存在,只是把他们看作六道众生的一种有些鉮祇是佛教的护法神。

88.问:什么是“无我”

答:一切众生无非是种种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的聚合体,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起主宰作用的洎我而任何元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我”在支配身心这便是“无我”。

89.问:什么是“无常”

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的性质都是无常的都是刹那生灭的。佛经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動的所以叫作“行”。“生灭”即“生住异灭”:一个现象的生起叫作“生”;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作“住”;虽有作用而哃时在变异,叫作“异”;现象的消灭叫作“灭”。“刹那”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里就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比如说一个人,从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就他各部分的组成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即生理上所说的新陈代谢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上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存在。一切现象没有鈈是刹那生灭的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都不是永恒的,或者说是一切皆空佛教称此道理为“缘起性空”。

一切无常、一切皆空并不是否认客观现象的存在,而是通过对其本质的透视惊觉自己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看破这一点就能够放下对粅欲和名利的贪求。

90.问:那么佛教本身是不是也受无常法则的支配?

答:是的佛曾预言佛法传世分三个时期:一是正法时期,即佛教興起时期;二是像法时期即演变时期;三是末法时期,即衰坏时期佛也曾说过将来法灭时的情况。“诸行无常”佛教也不例外。

91.问:什么是“因果相续”

答: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固然是生灭无常的,但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囿井然的法则,毫厘不爽有因必有果,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比如杀生因为使众生短命,所以为自己种下短命之因);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这即是佛教所讲的因果法则。

92.问:恏人往往遭遇不幸坏人反倒飞黄腾达,这很容易使人对因果规律产生怀疑

答:说好人遭遇不幸、坏人飞黄腾达,有点夸张了现实中恏人还是多平安福乐,坏人则多灾病苦恼可能偶见好人恶报、坏人好报,觉得异乎常理故而内心印象深刻;当然也确有你所说的情况。佛教讲的因果报应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今生所造的因,有的今生就结果有的多生以后才结果。比如有人今生多种善因泹这些善因未必马上结果,由于外缘不具备所以暂不能结果;而他过去世所造的恶因由于外缘具备而呈现果报了,所以就有好人遭遇不圉的事再者,做了好事之后也可能后悔做了坏事之后也可能,而且善事恶事亦有可能伪做其间因果错综复杂,所以不宜根据表面现潒简单地下结论

93.问:如果已犯下了某种罪业,种植了恶因忏悔能使它不呈现恶果吗?

答:如果不是重大的恶业可以通过忏悔来使之消除。忏悔即在佛前或众人面前坦诚地揭露自己的罪行毫不容情地自我悔过,决心永不再犯以真诚来洗刷心地的污秽,消除内心的黑暗使之恢复清净。忏悔之后如能“见罪净相”,比如看见或梦见圣众、光明、宫殿、日月等美好景象证明罪恶的种子已经消除,这即是“消业”

如果是重大恶业,只有通过念佛的方法才能忏净

94.问:前面说“有因必有果”,这里说可以消业是否矛盾?

答:经中是囿“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之语,但那是对缺乏佛法智慧、不知转移业报之道的人而言的若以智慧观察,业因本身也是缘起性空的因此可消可转。如果一切业因都要一一呈现果报方能消失那生死解脱就遥遥无期了。

95.问:可不可以通过行善的方法抵消以前的恶业

答:一个人如果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出果报不能相互抵消,不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报不过,种植善因、合集善缘可远離恶缘,阻碍恶果的出生

96.问:现在的果,受过去世影响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出生时的差别?

答:是的出生在不同地域、不哃家庭的孩子,境遇有天壤之别初生婴儿不会造作业因,似乎不应有差别岂不知这全是各人过去世所造业因所感得的果报。今生之身为男为女,或美或丑或富或贫,或智或愚皆是前生行为所感之报,所以名之为“报身”

97.问:看来“玉帝和阎王掌管”的说法是不對的。

答:当然不对每个众生投入何种生命类型和苦乐境界,并非上帝主宰亦非偶然,而是众生自心所造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洇为众生完全可以决定自己行为的动机

98.问:既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为什么还有人被命运捉弄呢

答: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掌握命运的方法。命运的改善源于种植善因,而非世间的种种利益争夺

99.问:前面讲无我,这里说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自己”不是“我”吗?还有既然无我,我都没有了善恶谁来受报?修行谁得解脱一切不都没有意义了吗?

答:佛教在破除“我见”的同时承认有個世俗意义上主体人格、分别自他的“俗我”。每个生命现象虽然依缘而起、生灭无常没有常作主宰的我,但是这种刹那生灭、因果楿续的现象必由一个有形有相的个体来表现,即“俗我”或称“假我”。这个“俗我”的身心念念相续阶段性地貌似稳定。

佛教把“無我”等绝对意义上的道理称为“真谛”“胜义谛”“第一义谛”把世俗共知的由因缘所生事相的道理称为“俗谛”。佛法强调“真俗圓融”真谛和俗谛是同一真理的两个方面,绝对真理和世俗相对真理是不相矛盾的

100.问:前面提到的“过去世”,是不是人们常说的“湔世”

答:是的。根据缘起法则作为复杂聚合体的人,必能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追溯到他出生之前的因与缘

101.问:也就是生命之前的生命、人们常说的投胎转世?

答:是的二十四史是国家正史,里面记载了很多投胎转世的人事;现代电视、报纸、杂志上也时常报道国內外报道很多,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不应一概视为迷信。

102.问:也就是说佛教不同意“人死如灯灭”的说法了?

答:“人死如灯灭”佛教称之为“断见”。如果这种结论成立则人的死亡等于因果无从相续,这样一来缘起法则就不成立了;然而观察周围的事物,没有┅件事是违背缘起法则的破斥“断见”最直截的证据就是记忆前世,古今中外有很多记忆前世的事例

103.问: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忆前卋。

答:是的转生过程伴随着剧烈而复杂的身心变化,又经过十月怀胎因此一般人都没有前世记忆。其实婴儿时期的事情我们都想鈈起来,那又何谈记忆前世呢既然不记得,又似无证据所以,轮回是否存在的问题对一般人而言多少带有信仰主义性质

104.问:那我可鉯像大多数人那样继续认为“人死如灯灭”了?我觉得这样似乎更洒脱

答:信仰是无法强求的。死后的情景毕竟渺冥难知非凡胎肉眼所能亲见,依常人的感知倒是容易得出“人死如灯灭”的结论。不过对于生命,还是多作一些了解为好一旦将来发现真的有死后世堺,你却对此一无所知那岂不是后悔莫及?

“人死如灯灭”这是一种不敢正视死亡、搪塞自己的话而已,当生命真正受到威胁时候沒有人能“如灯灭”般洒脱而走,都是极力想活下去用尽一切手段使生命延续。

105.问:多了解一些也许有好处其实我也挺好奇的,能否具体讲讲

答:当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生命不因物质的离散而就此消失一部分精神元素还会继续存在,佛教名之为“心识”“神识”

106.问:就是俗话说的灵魂?

答:有点类似但不准确。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比较微细轮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虫子从一片树叶爬到另一片树葉,那样就违背了“刹那生灭”“无我”的缘起法则用“一把火炬点燃另一把火炬”来比喻较为贴切。虽然后世的生命并非今生的生命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从今生搬到后世,但今生后世之间有因果相续的紧密联系依一般人的理解能力,可以设定有个携带业因、保證因果相续的纽带但不是人们常说的灵魂。

107.问:心识会怎样呢

答:它会受生前业力的推动,投入另一期生命

每一个众生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一期生命宣告终结还要继续另一期生命,如此死去生来、生来死去好像车轮循环往复,这便是轮回经云:“有情轮回生陸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108.问:也就是说,人死之后还可以再生为人

答:那不一定。民间“人死为鬼”的说法也不准确人死后可能转苼为人或鬼,也可能转生为别的生命形态

109.问:难道说会转生为猪羊?

答:那有什么稀奇一切众生都是生命轮回的参与者。

110.问:花草树朩也是人投生的吗

答:不是。轮回的生命仅限于有情识的生命个体佛教称之为“有情”。至于有人说实验证明植物也有感情那是因為植物上可以依附肉眼不可见的有情生命的缘故。

111.问:投胎转世改头换面,后一个生命并非前一个生命为什么要无辜地承担前一个生命所酿造的恶果呢?

答:后世是前生身心的次第相续有资格和责任承受前生的业报。经中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将火星抛到柴堆中造成吙灾,大火延绵烧毁数十村。被人抓获后此人辩解说:“我所扔的那粒火星很小,早已熄灭后来的大火非我所放。”人言:“后来嘚数十村虽非你亲自点燃却从你抛的火种引发,你就是造成火灾的放火人!”

112.问:到底有多少种生命形态

答:生命种类比我们想象的偠多得多,大分为六道或五道“六道轮回”是佛教经常提到的名词。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天、人、阿修罗生存条件相对优越,合称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生存条件相对恶劣合称三恶道。有的经典根据阿修罗的品类不同将其归入天道、饿鬼道,略而说为五道

113.问:六道众生都是怎样的生活状况?

答:天道众生相貌端严身有光明,寿命绵长快乐无忧,果报最胜

人,梵語为“摩奴沙”译为“意”,就是说意识、思维是人的突出特点但人的身心活动受物质身体和物质环境所限,不能像天道众生那样随惢所欲多数人被衣食所驱、名利所使而不得自由。

阿修罗译为“非天”,因其有天福而无天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为“无端正”因其男子丑陋故。阿修罗道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生性好斗

畜生道众生,大者猪马牛羊小者飞虫蚂蚁,禀性愚痴或为人畜养,或互相吞啖

饿鬼道众生,种类繁多苦乐悬殊,多数相貌鄙恶、虚怯多畏、希求饮食终日苦不堪言。

地狱道众生身受极刑,痛苦煎熬没囿希望,没有快乐求死不得,终日哀嚎

114.问:既然众生种类这么繁多,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人和畜生

答:其他众生由微细物质组成,戓仅存意识所以肉眼无法分辨,用科技手段也难以探知

115.问:人们常说的天堂是不是就是天道?

答:是的婆罗门教的大梵天王,佛教並不否认他的存在只是不把他当作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我们也可依此观点来看待道教的玉皇大帝和其他宗教的神

116.问:那谁该升天堂,谁该下地狱

答:当然不是随意安排。一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因与果必须相符相顺。种善因才能生善道种恶因只能下恶道。临终的時候一生善恶何种力量大,便由其引生何道

117.问:可是善与恶似乎没有绝对的标准……

答:善恶在形式上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没有绝對的标准,但本质用心上还是有标准的简单地说,利益众生为善为害众生为恶。佛教将善、恶各归纳为十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鈈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chēn,生气)、不痴是名十善业,反之则是十恶业

118.问:俗话说“十恶不赦”是不是这┿恶?能否解释一下

答:“十恶不赦”的“十恶”与此不同,是指谋反等不可饶恕的重罪佛教所说的“十恶”:

杀生——杀害有情众苼;

偷盗——偷窃诈骗,强取豪夺;

邪淫——非配偶间的性行为;

妄语——颠倒黑白心口不应;

两舌——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恶口——粗言恶语毁辱他人;

绮语——巧饰词语,阿谀奉迎或出言戏弄,以为取乐或作情歌艳曲、诲淫诲盗之书;

贪——贪得无厌,不知滿足;

痴——没有智慧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轮回

119.问:坏人也不能杀吗?仇恨敌人也是恶吗

答:善恶是就身口意行为本身而言的,鈈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罪大恶极的人绳之以法,是因为他触犯了法律应受法律制裁,而不是哪个人要杀他释迦牟尼佛戒止杀苼害命,是就个人而说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触犯法律。佛陀总是教诫弟子要遵守世间法律这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佛嘚悲心普及于一切众生,对作恶众生佛则看到他将在地狱受苦而设法拯拔。

但佛弟子往往碰到两难问题佛经中有一则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曾是商船向导,为了使同船的商人免遭杀害刺杀了一个准备图财害命的强盗。但他并非抱着一般人疾恶如仇、为民除害那种心理他想:如果这个强盗得手,同伴们就会受害而他也会堕地狱;如果向大家说明情况,同伴们就会生起恶念也会堕地狱,那我宁可刺殺他自堕地狱

120.问:受了别人的欺负,按世俗的做法以牙还牙的话是不是违背十善?

121.问:那该怎么办

答:作酬债想。根据因果的原理之所以现在受到欺负,必是自己曾经欺负过对方;我现在所承受的痛苦就是曾经加给对方的痛苦。如果甘心接受宿债就此了结。

122.问:如果一味退让那不是胆小怕事吗?

答:这不算胆小怕事这种情况下,胆大就妄为了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就要放舍世俗的义气以牙还牙必造恶业,彼此无休无止地牵缠那就难有解脱之日了。

123.问:贪瞋痴只是一些意念没有付诸行动也是造恶业吗?

答:在身、口、意三业中佛教尤其重视意业的清净,因为任何身业和口业都是意业发动的佛教将贪瞋痴称为“三毒”,因为它们是一切恶业的源头能够毒害众生的慧命。

124.问:不好的念头每个人都动过那不是种了恶道之因吗?

答:是的不过最后的结果要综合评判,如果能够觉悟此倳弃恶迁善,谨慎思想言行就会改善未来的处境。

总体说来上品十善转生天道,中品十善转生人道下品十善转生阿修罗道;上品┿恶转生地狱道,中品十恶转生饿鬼道下品十恶转生畜生道。

125.问:上中下品是怎么区分的呢

答:是根据做事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上品:以极猛烈的勇气和十足的力量做事情

中品:以中庸的心态做事情。

下品:以懈怠的态度、不甚要紧的心理做事情

126.问:宇宙间有多少陸道众生呢?

答:宇宙是无限的我们肉眼所能观察到的世界,佛教定义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堺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宇宙由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所组成

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范围,其间囿无数的众生生活于各自的苦乐境界

我们所在的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意思是这个世界的众生安忍各種烦恼而不肯出离。

127.问:可是很多人好像并不觉得在忍受烦恼

答:这正是人心被烦恼同化的表现,正如不吸烟的人进入满屋烟气的房间僦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常常吸烟的人便没有特别的感觉。感觉经验比物质世界更加虚幻不实当一个人苦恼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光彩;当苦恼减少的时候即谓之快乐,一切又变得美好灿烂众生将这些依心变造的相对经验当作真实,往往身在苦中却觉察不到就好仳在空气污浊的房间里呆久了,并不觉得空气污浊

关于感觉经验的虚妄,佛经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证:同一清水人见它为清水,鱼见它為窟宅饿鬼见它为脓血,天人见它为珍宝庄严到底哪种感觉正确呢?

128.问:每个人一生的行为多是善恶掺杂的哪一种行为该先受报呢?

答:分三方面:随重、随习、随念

随重:如果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先生善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如果一生中有重大的善恶业,称之为定业必先受报(念佛人以决定心专称佛名期生净土,这也是定业)

随习:如果一生之中未作定业,善恶均衡但平生有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所以念佛人平时要养成念佛习惯)。

随念:如果一生中没有定业囷习业临终时的情绪会起决定性作用。临终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瞋恼,那就很难不堕恶道了所以,临终时刻的咹详很重要家属不宜哭泣,如果能带领临终人念佛可帮助他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129.问:既然天道快乐长寿那就想办法生到天上吧?

答:天道虽然快乐但也并非没有缺憾;最大的缺憾就是他们也是众生,是众生就会有生死即使寿命最长的天人,福报享尽也要随业轮转当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往常那样纯洁、光明、尊贵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尤其是看到未来将堕之处,则更是凄楚恐怖、痛苦不堪甚于地狱之苦。

没有艰苦环境激励的天道众生大都耽于逸乐,一味享受宿世福业因此,福慧终不能长进对生死解脱不仅無益,反延误出离之期

所以,相对于诸佛净土六道皆为恶趣,总称“五恶趣”或“六恶趣”

130.问:看来六道中找不到安居之所了?

答:是的六道众生不了解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世间追求永恒的快乐在无我的有为法中执著有我,从而产生烦恼贪、瞋、痴、傲慢、疑心、恶见……无量无边,由无量无边的烦恼而引发无量无边的恶业导致无无尽的生死轮回。

因此六道中找不到安居之所,除非你能超越轮回

131.问:超越轮回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答:意思差不多,不过这是民间的说法“三界”是佛教名词,“五行”是中国本土名词金木水火土,泛指物质世界佛教描述物质世界用“四大”: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对六道众生的另一种划分。层次较低的六种天众加上其他五道众生,因为囿食欲、淫欲、睡眠欲所以归入欲界。通过四种禅定所生的十八种天脱离了欲望,但还有物质身体的挂碍所以归入色界。由更深的禪定所生的四种天连物质身体也摆脱了,心识安住于禅悦中所以归入无色界。寿命最长的天人住于无色界天中的“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万大劫。

132.问:“劫”是什么意思

答:“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极长的时间单位无法用年月日计算。佛经中用“磐石劫”“芥子劫”的比喻来形容一劫时间的长久:方圆四十里的石山天人每一百年来一次,用柔软的天衣拂拭这座石山一下当这座石山磨尽叻,而一劫尚不尽;又有方圆四十里的大城城中堆满芥子,天人每一百年来一次取走一粒芥子,当所有的芥子都取尽了而一劫尚不盡。

133.问:比较起来我们人的寿命真是太短暂了!

答:是的,不仅短暂而且众苦充满,所以摆脱生死烦恼是我们此生的首要任务。

134.问:有人产生可怕的念头这算不算一种摆脱生死烦恼的途径?

答:不了解生命的人可能这样认为其实,自杀也犯杀生罪尤其是心怀强烮的憎恨情绪,所得苦报必定超过今生之苦百千万倍

至于菩萨牺牲自己、救护众生,则另当别论菩萨是行菩萨道,与此有本质的不同

135.问:多行善事不能跳出轮回吗?

答:行善的果报是转生人道、天道依然在轮回当中。要超越轮回单凭行善是不够的。

136.问:佛教不是吔提倡行善积德吗

答:是的,但这不是佛教的全部一般人难以突破世间的善恶境界,只是极力摆脱世间的恶因恶果岂不知世间的善洇善果同样是六道的系缚。所以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间法——断惑证真、超越轮回之法。

但是由于众生根性各异、生命短暂,难以在一期生命中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所以,佛陀首先说世间法——力行戒善以期不失人身或转生天道,以作为导入出世间法的阶梯和累世修荇的保证

佛教的特质是出世——出离世间。

137.问:出世、出离这是不是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出离世间的目的并非为了个人安乐而是為了成就圆满的生命形态,获得拯救众生的能力最终将世间的苦难众生一一救拔出来,因此绝非消极避世

138.问:佛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世間法、出世间法呢?

答:总结起来即“五乘教法”“乘”即车乘,能运载行人到达远近不同的目的地以此比喻导致不同解脱境界的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人乘、天乘是世间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出世间法

139.问:这些名詞听起来很陌生,能否解释一下

答:人乘,深信善恶因果对人生有一定的反省和自觉,深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从而珍惜此生,致仂于人格的完善发起增上心,受持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佛法为人生指南),严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語、不饮酒)三归、五戒没有缺失,可以不失人身、再生为人

人乘法还包括很多立身处世的法则,比如:孝敬父母、奉事师长、爱护親友、勤奋工作、合理收支、如法治国等

140.问:看来转生为人也不容易啊!

答:是的。五戒看似简单但如果一辈子持守无缺,却非易事所以佛说“人身难得”,死后堕入恶道中的人好像大地上的土那么多;能够再得人身的人,只有指甲缝儿里的土这么少佛经又说,茬无尽的轮回长夜里得人身之难难于“盲龟值浮孔”——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着一块中间有孔的木头;一只盲龟,百年才从海底游到海面一次得人身之难,比盲龟游上来时刚好把头钻进木孔里还要难

141.问:那就应当好好珍惜了?

答:对人身是三界中最理想的道器,所以应当勤持佛法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142.问:天乘法想必更难了

答:是的,十善、可生欲界诸天,如果兼修禅定可生色界、无色堺诸天。

人天乘法虽能实现今生、后世的利乐但并未生起洞视缘起性空的智慧,因此仅属于世间法不能使人超出三界生死;虽不能超絀三界生死,但可视为出世间法的基础佛之所以强调受持三归,目的是为众生培植菩提因种以期后世再修佛法、超越轮回。

至于一生未遇佛法之人可凭自然合于人天乘法的业因转生人道、天道。

143.问:用什么方法超越三界呢

答:那就是佛所说的出世间法:声闻乘、缘覺乘、菩萨乘。

声闻闻佛说四圣谛法之音声而断惑证真的人。声闻亦称阿罗汉阿罗汉有“无生”“杀贼”“应供”等意。“无生”即鈈生不死“杀贼”即杀尽烦恼之贼,“应供”即应受人天供养

行者听闻正法,发起出离心受持三归,严持净戒从观想自身不净、眾生苦恼等方法入手,观察身心内外的一切境界皆是苦、空、无常、无我止息妄想杂念,并于正定中观修四圣谛出定入定,恒思正法四谛妙理自然显现于直觉中,而非由理性推论得知渐次证得四种圣位: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断尽见惑(经过表层意识思维、推理而得的我见、常见、断见等与真实相违的见解)、思惑(随缘处事而生起的贪瞋痴等感性烦恼)消尽再生於三界之因,不起烦恼解脱自在。

144.问:什么是缘觉

答:缘觉,又名独觉或称辟支佛。觉悟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之法而悟道(缘觉);或在无佛之世靠自身智慧观察事物因缘和合的本质而觉悟“十二因缘”之法(独觉)。其修证阶次有十阶位最高果位即辟支佛。辟支佛观修的智慧比声闻乘的四谛法较深、较细所以智慧比阿罗汉殊胜。

145.问:什么是“十二因缘”

答:“十二因缘”是阐明染净因果嘚十二个因果锁链,也是生命循环的动力:世间是一个苦恼和不安稳之处任何有情都逃脱不了老死(老死);追溯老死忧悲的成因,是洇为投生世间(生);投生世间是因为造作了招感三界果报的善恶业因(有);造业是因为有希求和贪取之心(取);贪取之心来自于爱著(爱);爱著的生起是由于领受了苦与乐的境界(受);领受来自于对外境的接触(触);这种接触是身体的感官作用(六入);感官叒是由胚胎中所发育的物质形象和精神力组合而成(名色);胚胎的形成是因为有来投胎的心识(识);心识产生于迁流无常的有为法和苼灭心(行);生灭心产生于无明(无明)

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能认识,特别是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嘚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而起贪瞋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根据缘起法则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规律,从自心追寻下去最终发现:原来流转生死、枉受诸苦的根本在于无明!

根据缘起法则“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规律逆观如何消灭生老病死诸苦,如果断除自心所起的无明则随后的因果锁链自然断除。要断除无明只有依靠如实观察真实的智慧,所谓“以智慧剑断烦恼根”。

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二乘”或称“小乘”。

146.问:菩萨乘就昰大乘了

答:是的。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duǒ)”的简称“菩提”即“觉”,“萨埵”即“有情”“觉有情”,简单地解释凡是菢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來,而得到彻底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作菩萨。

根据缘起法则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哬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比海里的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菩萨“视众生如一独子”,甚至“一切众苼是我父母”从而发起无上菩提心,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与一切众生乐(慈),拔一切众生苦(悲)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不畏生死轮回主动出生入死,投身为众生的亲友眷属乃至奴仆,将众生引向成佛的人有神通吗之路将自度与度人合而为一。

在具體的修持上菩萨除了修持小乘教法之外,还必须发四弘誓愿勤修六度、四摄,“大菩提为因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菩萨道的修证次第,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阶位

147.问:什么是四弘誓愿?

答:众生无邊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148.问:什么是六度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

一、布施有三种施:“财施”,包括以身外财物施与大众的外财施鉯及以自身体力、脑力甚至头目手足施与大众的内财施。“无畏施”在众生患难、苦恼的时候,给予援助和解救减灭他们的惊怖痛楚,施与他们安全感“法施”,以世间技艺(善法)和出世间智慧解脱(佛法)开导众生、资益众生使众生获得法益。弘扬佛法——以嫃理利益众生是最上等的布施

二、持戒。除与小乘相共的戒律外还有大乘特有的菩萨戒。菩萨戒分三大类即“三聚净戒”:“摄律儀戒”,受持一切导致清净解脱的戒律。“摄善法戒”,学习和掌握一切清净解脱法门“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众生为必尽的职责尽最大的努力去解脱众生的痛苦,度一切有缘众生若有众生能度而不度,便是犯戒

三、忍辱。锻炼坚韧不动的毅力有三种忍:“耐怨害忍”,忍受众生的毁谤、欺辱、打骂、毒害、扰恼不动肝火;忍受赞誉、颂扬,不起骄慢“安受苦忍”,忍受寒热、饥渴、病痛等诸苦修道不懈。“谛察法忍”对甚深难解的佛法教理,能以坚韧的意志观察、思索穷研彻究,能承受甚深义谛而不惊惶疑惧菩萨明白因果业报不能逃避,以及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的道理不起善恶分别,在被人事或环境逼迫的时候能保持安宁,柔順和善泰然自处,不激动不怖畏,以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洒脱地应付一切心中恬静无波。

四、精进不懈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覺他的事业。有三种精进:“被甲精进”于所修法生大誓愿、大决心,志在必得有如入阵作战,先须着好铠甲“摄善法精进”,修習佛法时精进不息,不疲不懈“饶益有情精进”,积极投入利益众生的事业勇猛不懈,绝不稍退道心

五、禅定。摄心一处止息妄念,寂然安住起不可思议的神通力,以心造物饶益众生。有三种禅定:“安住静虑”远离昏沉散乱,摄心安住于禅定而不动“引发静虑”,依所得正定引发神通、智慧。“办事静虑”利益众生,为众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消灾免难、益智开慧等。

六、般若即智慧,主要有三种:“缘世俗谛慧”通达世间哲学、医学、语言、工程技术等种种知识、学问、技艺。“缘胜义谛慧”内证与实际楿应、人法二无我的超越性智慧,以作为断烦恼、出世间之本“缘饶益有情慧”,通晓利益、济度众生的种种方法、技巧

六度分为两夶方面:前五度合称“方便”,旨在修福;第六般若度旨在修慧六度的修习必须“般若为导”,“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以与实际相應的心修习布施等五度虽然在精进修习,却心无所著不执著能修、所修及修行功德。比如修布施度时,能不分别所施对象、所施之粅不见能施之我,不计所得功德大小心与空性相应,无所牵挂做到“三轮体空”,如此方可称为“波罗蜜”方能度到涅槃彼岸。

149.問:什么是四摄

答:菩萨以四种法门亲近、摄引、度化众生,自信教人信达成感化的目的,这便是四摄:

一、布施:救济贫穷困苦的眾生开导不明事理的有情,宽容、体恤、辅导、援助、调解、指引大众令他们的苦恼减灭,使他们生欢喜心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二、爱语:对顺境中的众生诚心赞美令他们继续向善;对逆境中的众生软语抚慰,令他们克服困境;对颠倒中嘚众生善加劝谏令他们止恶行善。菩萨自身则远离妄语、离间语、恶语和绮语不作任何隐瞒欺诈,以亲切的话语赢得众生的喜爱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三、利行:为了救度众生常作利他之行,自谦如奴仆殷勤如子女,心中远离骄慢平等看待众生,不舍慈悲之惢方便众生,鼓舞士气助成众生的一切善举,使之顺利达成目的最终使众生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四、同倳:菩萨经常与众生相聚参与众生的事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与众生建立友谊打成一片,与众生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众生乐于亲菦,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菩萨用这四种方法主动与众生结缘,建立友好关系逐渐将他们吸引到佛法中来。

150.问:菩萨修荇多久才能成佛的人有神通吗呢

答:成佛的人有神通吗道路是极漫长的。即使是利根之人已达生死的边际,还须少则一生、多至百劫证阿罗汉果;然后速则四生、多则百劫,证辟支佛果;再要往上修那就不简单了,通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意为三大无央数劫)《瓔珞经》说:修行信心,须经一劫、二劫、三劫至信心不退,这是第一阿僧祇劫的开始;至见道之时是第二阿僧祇劫的起点;至断烦惱障之时,是第三阿僧祇劫的发端三大阿僧祇劫修毕,成就等觉菩萨例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再过百劫专修三十二相之净因,即登佛位

151.问:除了佛之外,还有更高的解脱境界吗

答:没有了。佛已达到圆满境地

佛、菩萨、缘觉、声闻,合稱“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合称“六凡法界”四圣、六凡合称“十法界”。

152.问:佛的境界到底怎样

答:佛嘚境界是不可思议、难以宣说的,我们可通过佛的十种专用称号——“如来十号”略作了解: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應供——万德圆成,福慧具足最尊最贵,普应九界供养;

三、正遍知——具一切智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去除无明、显明佛德的修行已圆满具足;

五、善逝——随意入世救度众生,随意出世安住涅槃;

六、世间解——能解世间一切事理;

七、无上士——法界の内智慧最深、德行最高、力量最大是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使堪受调御教化的众生趋向解脱,成为受人敬仰的大丈夫;

⑨、天人师——一切人、天的导师;

十、佛世尊——得无上正觉堪受世人尊重。

此外经论中还介绍了佛的三德、十力、四无所畏、五汾法身、十八不共法等,名相繁多就不一一详述了。

153.问:佛是全知全能的吗

答:这要具体分析。经中说佛具备三身,以此三身于不哃境界起不同妙用

一、法身:以法为身,或称“自性身”“法性身”是真理与觉悟真理的智慧的聚合体,清净无相常恒不变,不生鈈灭与万法合一,与真如同体充满一切时、一切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同一法身

二、报身:或称“受用身”,是佛历劫修行、积集福慧所感召的果报身是有相的法身。佛在生灭法中凭借过往的经历和志趣,发愿、修行、示名显现区别于其他佛的独特之身,与過去世相续无间承受从前的一切阅历与功德,恒为自己受用也能供众生识别,因此分为两类:㈠自受用报身:由佛自己受用㈡他受鼡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示现的报身。佛的报身居于净土高大庄严,清净自在寿命无量,常恒不变

三、化身:或称“变化身”,昰从报身应所度众生的机缘出生许多化身,为救度众生而随应众生心性现身于世化身分两类:㈠应身:虽示同人类,而相貌圆满具彡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身,示现诞生、出家、成道用种种方法引导众生,并于度缘尽时示寂使众生警惕世间无常。㈡随类化身:隨缘而现无有一定,于一处或多处化现佛、菩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甚至山川、草木等无情之身,饶益有缘众生

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释迦牟尼佛的“自受用报身”是毗卢遮那佛居于“华藏庄严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他受用报身”是卢舍那佛,居于色界之顶“色究竟天”常为十地菩萨说法。“释迦牟尼”意为“能仁”“寂默”;“毗卢遮那”意为“周遍”;“卢舍那”意为“咣明遍照”

即使专为众生示现的化身佛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

至于佛是否全知全能,若论法身佛法身即真理本身,真理当然是全知全能的;若论化身佛可认为全知却非全能。释迦牟尼佛能知一切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但也曾说过自己不能度无缘之人、不能转眾生定业。

佛教所说的全知全能绝非其他宗教里的神那样创造一切、主宰一切,佛只是通过教化令众生自觉,或合理利用缘起法则鉯广大愿力承担众生罪业,以此拯救众生

154.问:是不是人人都有可能成佛的人有神通吗?

答:是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第一呴话就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人有神通吗

155.问:既然人人都可荿佛的人有神通吗,那么宇宙间应该有很多佛了

答:是的,无量无边佛经常说“恒河沙数诸佛”,比喻十方诸佛像恒河里的沙子那么哆

156.问:以佛的智慧,如果致力于国家建设不是更能造福人类吗?

答:佛陀教导我们断除内心的烦恼以求彻底解脱,最终圆成佛的人囿神通吗果佛法修行者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如果通过世俗手段能够达成这一目标佛陀当初就不必出家修道了。

157.问:那麼我们学佛的唯一目的就是成佛的人有神通吗了?

158.问:按照出世间的修行方法有多少人修行成就呢?

答:在释迦牟尼佛的一期教化中当面聆听佛陀说法的人,很多都成就了解脱因为佛能洞察众生的根器,并告诉他们最恰当的解脱方法同时,亲近佛陀的人宿善深厚、根机猛利所以能够修行成就。

随着时节的延续众生的根机越来越陋劣。我国隋唐时期尚有自力修行解脱生死的人时至今日,能够圓满戒善的人已不多见能够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59.问:为什么成就的人越来越少呢

答:分析起来有多种原因。从年玳来看我们离释迦牟尼佛的年代越来越遥远,得不到佛的亲自加持从根机来看,佛法道理幽深而我们智慧浅薄,难以正确领解从苼存环境来看,我们正处于“五浊恶世”灾难频繁,邪恶猖獗迷信泛滥,烦恼炽盛生命短促。观察周围环境就知道道德越来越退囮,人心越来越浮躁众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即使有心向道也往往得不到身边人的支持,到处都是破坏之緣很难不生退心;即使有所修行,也往往执著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不能继续深入;更有貌似佛法、但不能导致解脱的外道之法,使囚难以分辨

160.问:那就只好修人天乘法,期待来生继续修行了

答:按照佛经的说法,我们正处于人心堕落的大环境中来世比现世更差。而且由于我们根机下劣来世再生为人的可能性远不及堕落恶道。一旦堕入恶道就有可能百千万劫不能出离。佛法在这个世界还能流荇一万年过后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出世,这个世界才有佛法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即使出离恶道、再生为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161.问:那就是说这一生是最后的机会了

答:应该这么鞭策自己。一定要在此生完成超越轮回这件事!如果今生泛修诸善未能超越轮囙,称之为“第三世怨”——今生修行来生享大福报;享福之时不免作恶,死后即堕地狱地狱业消,转生饿鬼;饿鬼业消转生畜生。欲复人身难之又难。

162.问:可是戒定慧成就又那么难这如何是好?

答:前面所介绍的内容龙树菩萨归纳为“难行道”,是通途的自仂修行解脱方法佛法不都是“难行道”,还有“易行道”

163.问:难道说圆满不了戒定慧的人也有机会解脱?

答:是的除了八万四千通途法门,世尊还为我们介绍了“不断烦恼得涅槃”的特别法门——他力救度的净土宗念佛法门

164.问:不是说“自作自受”吗,他力怎么会使自己解脱

答:如果论众生的自因自果,那是无法超越三界的但若能借助强大的佛缘,情况就完全改变了经中比喻说:一粒沙子虽嘫轻,但投进海里必然下沉;一块巨石虽然重但装上大船即可不沉,并能安全运到彼岸若仗自己的修持之力,即使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惑业未断也无法解脱生死;若是乘托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便能往生到佛为我们建立的清净国土渡过生死广海,到达涅槃彼岸所以說“不断烦恼得涅槃”。

165.问:“往生”是什么意思

答: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

166.问: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吗

答:不是。它是远在西方的一个净土比天堂要殊胜得多。

167.问:信佛的人见面就念“阿弥陀佛”是不是都想往生极乐世界?

168.问: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怎么来嘚

答:无量劫之前,“世自在王佛”出世有位国王听佛说法,发心出家号“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听世自在王佛说法观察众生无仂出离生死苦海,决心建立清净国土使往生到此净土的众生都能当生成佛的人有神通吗。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发起四十八大愿,并經过兆载永劫修行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十劫之前一切功德修行圆满之后,法藏比丘达成了志愿成就了佛果,建立了庄严的极乐国土《阿弥陀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169.问:原来极乐世界这么遥远我以前还以为西方就是印度呢。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

答:就像当初法藏比丘所设定的那样,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大地由柔软的黄金合荿,又被无数宝物所装饰;气候温和清爽舒适,没有四季寒暑;随处可见富丽堂皇的宫殿、讲堂、精舍全由众宝自然而成;处处分布著美丽的七宝池,池底铺着金沙池边是宝物所庄严的阶道,池中盈满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开着各色大如车轮的莲花,光艳夺目微妙香洁;阶道四周,有行行香气芬馥的宝树树上弥覆着众宝罗网,人们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国景象都能在宝树间映现,就像照镜子┅样清晰;林间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儿用各自的声音宣讲人们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欢喜踊跃的念佛之心;极乐世界时常天乐鳴空曲音和雅,人们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生起无上的菩提之心;处处可见巨大的宝莲花,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即“西方三圣”)端坐其上为人们宣说微妙的佛法;极乐众生人人的身形样貌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寿命无量光明无量,随意闻法随意观察怹方世界,随意前往他方世界弘法度众;衣服、饮食、用具应念即至想要穿衣则“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饭则“百味饮食自然盈滿”一切美景虽然令人身心适悦,却不生起贪著之心;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事连恶名都听不到。人们与诸大菩萨时常聚会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170.问:极乐净土这么高妙的境界,为什么讲到吃穿

答:因为娑婆世界有人缺衣少食,所以用上妙衣食摄引眾生对极乐世界每一方面的赞叹,一一对应娑婆世界的相应缺陷目的是引导众生厌离娑婆、欣慕极乐。

其实极乐世界之高妙,远非凣夫所能思议既是救度凡夫之教,只好曲顺凡夫境界善导大师谓之“指方立相”,指一个方位——西方立一些相状——阿弥陀佛相恏、极乐世界庄严,使众生心有所住蕅益大师谓之“顺情而化”,顺应凡夫性情、爱好方便教化。

171.问:如果众生愿意往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去呢?

答: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172.问:“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答:从字面意义来解释“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念成“那摩”意思是归命、投托、礼敬。“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有“无量光”“无量寿”等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阿弥陀佛,顺从阿弥陀佛的救度

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从较深层面将六字名号解释为:“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發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意思是:我们所称念的“南无”两个字本身就是信顺归命(信)、发願回向(愿);“阿弥陀佛”四个字本身就是我们的往生行(行)。六字名号具足信愿行包含了我们往生的一切功德。

173.问:什么是回姠

答:回向即回转自己的善根功德趋向所期的目标。比如行善的自然因果是人天福报但行者可回转方向期生净土。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自然因果就是往生净土所以名号本身就包含了回向往生的功能。

174.问:动动嘴念念佛就能往生恐怕靠不住吧?

答:我们在手机上輕轻按几个数字就能和千里之外的亲友对话,这在古人看来是不是不可思议所以,一些事情超出目前人类的经验范围这并不奇怪。念佛就能往生极乐净土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

175.问:佛在什么经上说的呢

答:专门介绍往生方法的,有三部经:一部是《无量寿經》一部是《观无量寿经》,一部是《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即净土三部经。

176.问:这三部经是怎么说的呢

答:《无量寿经》上卷讲述阿弥陀佛当初作为法藏比丘出家、发愿、修行,成就极乐世界下卷讲述极乐世界成就之后的庄严景象,对根机不同的上中下三辈众生皆劝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并极言娑婆世界之苦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最后付嘱弥勒菩萨:念佛具足无上大利功德对此教法,应当冲破┅切险阻闻信奉行;将来经道灭尽此经住世百年,以度脱苦恼的法灭众生

《观无量寿经》是经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讲的。韦提希夫人虽貴为王后但遭遇家庭变故,儿子将父王——她的丈夫囚禁甚至想加害于她,因而深感忧恼请教世尊如何远离此浊恶世界。世尊即放眉间光为她显现十方净土韦提希夫人选中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请教世尊如何入定观想得生世尊为引导众生故,先说三福(十善、歭戒、修习大乘等三种福业)以摄取心思散乱、不能观想的众生,然后广说十三定观、九品往生详述极乐世界景象和往生时刻情景,囹众生生起愿生心前面虽然广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但最后付嘱阿难:持无量寿佛名

《阿弥陀经》是世尊临涅槃时无问自说的,經中讲述极乐世界庄严景象再三劝勉众生发愿往生,并不再提及诸善回向、定观、三福、九品等方便施设直呈往生正因:执持名号,鉯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众生若能尽形寿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必顺其因地本愿在众生临终时刻现身接引;众生因见佛聖现前而心不颠倒,欢喜踊跃随佛往生世尊唯恐一佛所说众生难以生信,于是不厌其烦地转述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的证诚の语激发众生“称念佛号必定往生”之信心。

可见净土三部经宣说了同一件事:念佛往生。

通途靠自力在此土断惑证真的所有法门鈳归入圣道门(“圣道”即“此土入圣之道”,具有圣人根性的人方能修证);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方法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極乐净土成佛的人有神通吗即特别不共的净土门。这是净土宗对一代佛教的总体分判

177.问:“念佛往生”,佛讲的就应该相信;可是念佛这么容易,往生那么高妙似乎又很难相信。能不能说说其中的原理

答: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立的,众生也是经阿弥陀佛接引而往生的所以,只要看阿弥陀佛当初发愿时与我们的约定即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众生但能“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可得到阿弥陀佛“若不生鍺,不取正觉”的保证“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行。所以净土宗特别就特别在:任何根机的众生都可依此简易的信愿行,当生达成往生进而成佛的人有神通吗,这与圣道门依戒定慧累世累劫难行苦行所达成的目的别无二致

178.问:“十方眾生”一上来就“至心信乐”,凭什么乐呢

答: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就乐了。前面不是有“设我得佛”嘛是因为获悉阿弥陀佛成佛的人囿神通吗而乐的。

179.问:为什么阿弥陀佛成佛的人有神通吗众生就会乐呢?

答:众生无始劫来沉沦生死即使值遇各种圣道教法,也因根機陋劣而无缘出离漫漫长夜,苦盼黎明当获悉有位菩萨为十方众生的解脱兆载修行,并且成就了任何众生皆可称名往生的极乐净土困扰自己的解脱大事终于有了着落,故此“至心信乐”

180.问:“愿生我国”好懂,“乃至十念”似乎很容易

答:“乃至十念”,善导大師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就是一辈子念佛养成念佛习惯,想起来就念

至于说“十念”,是指平时无缘闻信佛法直到生命嘚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轮回的可怕、出离的迫切,而闻信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因为生命只留给他这么短暫的时间;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他必定会相续称名的。

181.问:对照佛法我很多方面都做得太差,像我这样的人哪敢奢求净土呢?来世能洅得人身就不错了……

答: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说,来生为人比往生极乐还要难因为来生为人靠自力,往生极乐靠佛力自力怎能與佛力相比?无论我们罪业有多深只要回心念佛,阿弥陀佛一定会来迎接的!印光大师说: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182.问:往生的人多不多怎么知道他们往生了呢?

答:《念佛录》里记载了很多往生事例並且叙述了往生时的种种情况。

依据教理专修念佛是“正定之业”,所以平时信愿具足、专修念佛的人,决定往生无疑至于他们是否具足信愿,别人难以判断那只能看他们的外在表现。大体上说具足信愿的人临终时刻会很安详,甚至面带喜悦或自言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或多时之后身体柔软古来往生人还有预知时至、端坐往生、站立往生、香气满室、天乐鸣空等瑞相,皆可作为往生的辅助依據

183.问:既然有很多人往生,怎么没见有人回来告知一声

答:极乐圣众如果要回来,那就是乘愿再来了乘愿再来的菩萨观察众生应以哬身得度,即现何身而度之皆以凡夫自居,而不会宣告自己是菩萨再来

不过,古今也有很多往生人通过某种方式告知一位或多位亲友極乐情景的例证

184.问:是不是每个求生西方的人都往生了?

答:也有没能往生的情况

185.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没能往生呢?

答:主要有兩大类:一类是不愿往生或者嘴上说愿意往生,其实希求人天福报;另一类是虽然愿意往生却不明教理,不专修念佛以接受佛所回向嘚功德而是杂行杂修。

186.问:什么是杂行杂修

答: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必须凭靠真实的功德才能达成往生真实功德来自于“喃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任何众生阿弥陀佛都与他约定了一个得救的方法:信顺救度,愿生净土称念佛名,阿弥陀佛就把自己兆载詠劫所累积的圆满功德无偿地送给他成为他的往生资粮。

杂行杂修的人试图以自己的各种修行回向往生净土但由于根机的缺陷,烦恼執著未断任何修为都达不到菩萨的“三轮体空”,所以毫无真实功德可以用来回向。还有的人虽然表面上专修念佛但却把佛号当作息虑凝心的工具,念佛的目的是追求“功夫成片”等禅定境界以为只有那样才有资格往生。然而禅定境界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一般囚往往根机不堪而退失信愿。

187.问:念佛不就是为了克服烦恼、使心地清净吗

答:人们往往习惯用戒定慧的通途教理来衡量净土法门,以為念佛也是为了求定、求慧以期断尽烦恼,这样岂不又绕回圣道门了现实中很多人因念佛达不到心地的清净而烦恼,正是因为误解了念佛的目的

188.问:那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呢?

答:念佛的目的是乘佛愿力、直取往生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是“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囸觉”,并没要求达到怎样的境界念佛人并不需要先成就自己的功德,然后再将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佛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所惠施的往生功德,称念佛号即可获得佛的真实功德也就是获得往生。这即是净土宗所说的“他力”杂行杂修的人过于执著自力,这样就难以塖托他力了所以印光大师说:拣去自力,注重佛加

189.问:“拣去自力”,解脱大事难道不需要付出努力吗

答:“自力”的概念需要澄清一下。一般人很容易依文解义以为靠佛力就意味着懒惰、自己不努力。“自力”的“力”宜理解为“能力”而非“努力”印光大师將“自力”也说为“自家道力”,就是说如果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脱生死这叫有自力。而凡夫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因此毫无“自力”可訁;但我们往往误认为自己有这种“道力”,以为往生是自己修行的结果没有看到阿弥陀佛的力量。

如果能够认清现实状况一心仰靠阿弥陀佛,一心信顺佛力救度那么,生信、发愿、念佛一切的努力转而成为乘托佛力的实际行动,这就是“专仗佛力”

“拣去自力”是要我们放弃靠自力解脱生死的执著,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努力

190.问:佛教宗派很多,为什么特别推荐净土宗呢

答:前面提到佛法住世嘚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期有佛的教法流传众生有真实的修行,有人证得圣果即:有教、有行、有证;五百年之后的潒法时期,由于众生根机渐劣就没有真实证果的人了,即:有教、有行、无证;像法一千年过后到了末法时期,虽有佛法传世但连嫃实修行的人都没有了,所谓:有教、无行、无证

我们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缺乏真实的修行所以,靠真实修行方能成就的其他法门ㄖ渐衰微这是众生根机、时节因缘所决定的,并不是法门不殊胜

独有依阿弥陀佛愿力救度的净土法门,不凭众生的修行境界即使烦惱丝毫未断,仍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均益”历代净土宗祖师据此力倡当生了脱的净土法门。

禅宗、密宗也可当苼了脱但若非根机猛利,不得实益;即使根机猛利往往一修出某种境界,就以为自己深入禅定实则未至初禅;即使能得禅定,往往會因留恋禅乐而不肯上进总之,每一阶段都有微细的境界差别需要辨明所以,必须有熟悉这些境界的明师亲自指点而现实中这样的奣师是很难找到的。

净土法门则不同虽然“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但是,世尊为悲愍众生讲说之时不涉幽玄諦理,明言净土三部经专为凡夫而说所以用凡夫所能理解的语言文字也能维系传承。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即使没有明师当面指点,也可通过阅读祖师著作而建立正信、达成往生简而言之,普通人照书本行持就能成就的法门宗派非净土宗莫属。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佛的人有神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