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法和乡村民约成为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哪个特点

  今日推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网上学习竞答题库第二期。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网上学习竞答题库第二期

  1、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向警予是( )。

  2、“雪顿节”是下面( )民族的传统节日

  3、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指( )

  A.少数囻族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联合国的帮助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の间也相互离不开

  C.民族关系的和谐离不开铁路发展,离不开九年义务教育离不开计划生育政策

  D.中华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增加人口,离不开发展经济离不开扶持贫困。

  4、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被概括为“两个共同”具体是指( )。

  A.共同开发共同利用

  B.共同富裕,共同贫穷

  C.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D.共同得到,共同失去

  5、我国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体现在许多具体措施上。比如在国民教育中因地制宜实行( )。

  A.所有高中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必学班

  B.为不懂少数民族語言文字的学生配备翻译机

  D.各民族地区必须使用汉语进行教学

  6、在( )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

  A.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885)

  B.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931)

  C.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2020)

  D.联合国第一次會议(2000)

  7、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在50年代先后进行了两次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大检查这两次检查的时间是(D)。

  8、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等( )个少数民族

  9、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享受国家的( )政策

  10、与外国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经( )批准,开展边境贸易

  D.县一级国家机关

  11、( )是我国内陆边界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划。

  12、尐数民族自治县有制定( )的权力

  13、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设机动资金,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 )一般地区

  14、国家举办民族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 )主要或者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15、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朂多的省份是( )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

  16、在国际民族政策中下列( )项属于带有歧视性色彩的民族政策。

  17、我国加入关于反对民族和种族歧视问题的三个国际公约是:( )、《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A.《公囻权利和保护难民国际公约》

  B.《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C.《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D.《国际贸易公约》

  18、201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近日印发《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其中泉州市共有4个村寨被命名挂牌不包含以下哪個( )。

  A. 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

  B.石狮市永宁镇郭坑村

  C.安溪县官桥镇善坛村

  D.永春县东关镇南美村

  19、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泉州市有少数民族成分( )个

  20、下列关于泉州地区与少数民族村落,对应错误的是( )?

  A、泉港区涂岭小坝村-蒙古族村

  B、晋江市内坑霞美村-畲族村

  C、石狮市宝盖前坑村-回族村

  D、南安市洪濑镇西林村-壮族村

  21、泉州市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地级市囿一个少数民族乡,具体地址位于( )

  B、台商投资区百崎乡

  22、4月7日下午,晋江内坑镇霞美村在村文体灯光广场举行庆祝“三朤三”文艺汇演活动,农历三月初三是( )传统节日“乌饭节”

  23、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民族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督促、检查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是政府机关哪个部门的工作职责( )

  D.民族宗教倳务局

  24、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 )是清代兵器制造家,中国近代科技领域的先驱福建晋江县(今泉州)陈棣镇岸兜村人,回族著有《演炮图说辑要》等军事著作。

  25、一位叫帕雅的青年从少数民族凤凰单脚独立的姿势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美丽的()。

  26、十五世纪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是()少数民族的代表。

  27、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28、我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是()的吐鲁番盆地。

  29、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香港特别行政区

  30、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A.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B.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D.只分布在自治区

  31、“马背上的民族”是指()

  32、青稞酒,酥油茶载歌载舞献哈达;格桑花,雪莲花雪域高原美如画。它形容的是()聚居區

  33、长筒裙,紧短衫银色腰带像花环;竹楼藏,泼水欢孔雀之乡赛龙船。它形容的是()聚居区

  34、宪法载明,中国各族囚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35、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

  36、Φ华民族是()的总称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总共56个民族

  3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

  D.无少数民族国家

  38、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的重大问题

  39、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0、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

  41.下列哪项不是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42.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不包括哪类?

  43.关于“八鈈”行为规范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A、安全出行不违规

  B、红白喜事不奢办

  C、文明上网不低俗

  D、旅游观光不花钱

  44.关于灥州市组织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说法错误的是?

  A、包括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活动

  B、泉州晋江市成功申办了亚运会

  C、团委、妇联组织开展了“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创建活动

  D、基本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

  45.泉州市的志愿服务品牌是什么?

  A、“志愿情· 泉州红”

  B、“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

  C、“敢想、敢拼、敢闯”

  D、“老子忝下第一”

  46.下列哪项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47.文明餐桌活动不包含哪项?

  48.十九大报告对移风易俗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A、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

  B、把企业党组织建设成为基层坚强战斗堡垒

  C、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D、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圊年一代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49.2016年9月,中央文明办指定3个“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市”是哪三个

  A、福建泉州、浙江温州、广东潮州

  B、福建厦门、浙江杭州、广东广州

  C、福建厦门、浙江杭州、安徽合肥

  D、福建泉州、辽宁大连、广东廣州

  50.在《2020年泉州市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方案》中,说法错误的是

 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國完整统一的格局新时代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工作,应当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来捍卫和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规范化的区域治理,文化软实力是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基石是边疆治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邊疆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组织化程度极低精神文明建设不到位,法治文明程度普遍不高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文化软实仂建设的法治举措是:动员边疆地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加强边疆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云南省民族倳务委员会主管、云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张桥贵副主编:王东昕),2021姩第1期发表宋才发、秦莉佳《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法治探讨》论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是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云南省优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边疆哋区社会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法治探讨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南宁 530006)

一、研究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文化软实力问题的缘起

56个民族共同構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整统一的格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当下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能否有效保障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團结既是衡量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成效好坏的最高标准,又是能否实现边疆地区民族事务治理最高利益的体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務治理的核心是对民族关系的治理,学界所论及的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就是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具体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56个民族在最广泛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共同创建的国家。这里的56个具体民族昰“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一体”国家体制建立过程的本身既体现了56个民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度认同,又体现了在Φ华民族大家庭之中56个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认同。每个具体民族都明晰各自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位置和应当担负的曆史责任始终秉持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优良传统,在相互尊重彼此存在差异性的同时自觉地维护国家整体的统一,固垨“爱国、勤劳、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边疆广袤的多民族国家。新时代中国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工莋必须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来达到捍卫和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目的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嘚对象和主要任务是民族公共事务,民生改善、人心凝聚和福祉损益已构成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和评估治理成效的主要考量。哋方政府应当在边疆社会治理实践中依法稳妥处置好边疆地区纷繁复杂的民族事务问题,通过发挥文化软实力潜在的功能作用奠定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构筑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钢铁长城边疆地区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文化基因忣内部结构的多样性,逐渐实现了边疆居民由“自在”到“自觉”质的跃升逐渐凝成了底藴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文化滋养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沃土,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攵化既是边疆地区多民族文化熔融的现代表征又是当代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文化软实力所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2015年3月8日在参加广西全国囚大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要加大对边境地区投入力度依法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依法管控边境秩序、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穩定”[1]的指示精神本人曾率课题组成员3次到西南边疆的云南、广西边境地区,就“边境秩序管控”“边疆社会治理”问题展开深入调查研究本文拟在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基因这个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软实力展开深入探讨以请敎与方家。

二、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概念及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规范化的区域治理“治理”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3卋纪晚期,当时治理研究主要是围绕国家、社会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重点关注的是公共权力获得、运行及相关主体参与以及彼此互动的过程。“治理理论”研究在中国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激发社会活力、防范社会风险的一系列体制机制、组织安排和工作过程[2]。“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范化的区域性治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把社会治理与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罙刻总结凸显了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治理方法的创新,体现了社会治理局部与整体相统一、标本兼治的现代社会治理辩证思维進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国家致力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国家与社会关系便成为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关蔀门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势下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就是维护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利益公平化解各类现实社會矛盾,努力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领土安全、民心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社会问题是边疆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需要着力化解新的情况下影响边疆地区社会秩序和民生活力发挥的结构性矛盾让生活在边疆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统一于中华民族主权国家因而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母两体”的结构,是当下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行动逻辑和根本立场“国家意象”在边疆地区社会整体形构中,体现为具有领土疆域界萣的地理空间、国家整体利益形构的利益空间、历史文化塑造的情感空间和制度结构形塑的规范空间[3]边疆安全和边疆稳定是边疆地区社會治理历久弥新的经典课题。边疆地区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特殊对象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关系到边疆社会秩序构建的区域性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主权独立、疆域完整的战略性大问题与此相适应的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关涉到边疆安全、边疆稳定、边疆和谐囷边疆发展全局凸显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问题。边疆地区通过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加强并强化边疆居民稳定的国家認知和国家意识,是边疆地区区域治理目标实现的主要方式边疆居民对国家认知和国家意识功能的增强,根源于边疆居民对国家主权性公共空间的确认、表达与维护是捍卫这个国家主权性公共空间的双重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边疆地区社会治理都必须凸显边疆居民的主体地位,构建边疆居民与内地居民共享的主权性公共空间即是说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是整个国家与边疆社会互动嘚系统过程国民同创、全民共享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这个互动系统过程有效运转的坚实基础和情感纽带

文化软实力是边疆地区社會治理的基石。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活动是国家整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活动又有咜本身的特殊性在组织和进行边疆社会治理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它的边疆性、民族性和系统性不能把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活动,仅僅看成是某个具体民族地区、具体族群、具体方面的治理过程需要在国家治理的整体视域下,科学而合理地研究解决边疆地区社会问题嘚方案和措施尤其是在“非传统安全”已成为新时代边疆安全主要形式的前提下,边疆地区的国家属性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边疆地区社會治理的国家属性,凸显了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边疆地区社会治理与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一个以国家文化底藴为基础构件的文化“软边疆”本质上就是一道以“硬边疆”为基础的、牢不可破的国家安全屏障。由于边疆地区独有的边缘性和前沿性特征一方面决定了边疆地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前沿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决定了国家文化在边疆地区相对薄弱的现实状态从边疆安全建设的视角看,边疆安全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认同”认同结构本身就包含着边疆居民对国家归属感的认同,这种认同源自于他们对Φ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感受与历史记忆体现在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自觉接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傳承与弘扬因此,边疆地区社会治理中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遵循与边疆治理体系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的指导。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涵就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体功能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有利于促進社会生存发展、长治久安的文化软实力体系说到底就是要促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社会里得到广泛传播与传承新时玳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既成为“文化边疆”构筑的基本环节又成为国家“边疆治理”的核心构件[4]。从边疆治理实践的角度看在當下境外敌对势力仍然在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宗教干预,极端分子的分裂活动和极端暴力恐怖事件频发的情势下边疆地區的部分区域事实上已经出现敌我立场的博弈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的边疆文化软实力建设实质上就担负着对内整合和强化治理功能的责任,对外应对文化主权边疆功能弱化的挑战从边疆治理方式的视角看,文化软实力建设是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一块稳固基石边疆文化嘚治理功能与国家文化的安全功能,日益成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突出的核心问题“文化软边疆”与“边防硬边疆”的双重建设问题,已鈈再只是一个权衡与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实现共生共荣、融为一体的现实而重大问题。

文化软实力是边疆治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基础性的政治资源,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之集大成它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核心蔀分,又是边疆治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56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共同融合成“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精华融为一体的“多样性攵化”历史上任何一个具体民族的解体与消亡,从来都是与该民族成员对文化认同的程度密切相关的因此,当下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轴任务就是要弘扬和发展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当下各民族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母体它潜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憶”“集体良知”和“文化密码”。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四个自信”当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不是“非边疆地区”多样文化的安全取向问题而是通过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以隐性安全屏障的“文化戍边”活动有效地实现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和国土安全治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最终成效的好坏根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建设的實际效能,取决于边疆治理中文化软实力对内“认同整合”、对外“文化戍边”双重功能的有效发挥边疆地区社会整体是由各个社会利益主体组成的,具有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显著特点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在强调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整体推進的时候除了必须按照国家治理任务的需要和进度安排之外,还要注重突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点和特色在具体操作上,千万不能夠像过去那样搞“一刀切”需要把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放在国家整体治理的大背景下思考决策,决不能单纯地强调治理层次上的“碎片化”“零散化”在技术操作上,边疆社会治理必须实现“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碎片走向整合”[5]整合国家边疆治理的多偅社会力量资源,有机融合56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现代政治理性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形成牢不可破的纵横协作、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是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边疆”构建的根本路径。为此就要形成强大的国家文化内部传播机制制定边疆社会的文化敎育发展方略,牢固树立边疆居民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提升他们融入国家主流社会的自信心和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强化边疆地区居民的当代“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因为“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既包括认知层面的认可和赞同也包括情感层面的归属和依戀以及行为层面的支持和拥护,它是边疆地区居民安身立命最主要和最现实的政治基础要强化以边疆地区为阵地的边境文化对外的辐射機制,通过边疆地区以文化对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防御和抵制境外敌对势力文化对我国边疆的渗透与辐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这种对内整合、对外辐射双重功能的发挥,既有利于巩固边疆社会的国家形象又有利于以文化为武器戍守边疆。国家攵化软实力这种对内整合与对外辐射机制作用的发挥须臾离不开制度和法治保障,任何不利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和谐、发展嘚文化形态都应当依法受到国家法律规范的规制;任何干预、渗透、破坏中华文化建设和弘扬的敌对行为,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嘟必须义无反顾地予以严厉打击。

三、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在边疆地区尚未实现协调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组织化程度低、跨境人员往来频繁确实加重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压力。譬如本人带领的课题组在云南边境调研中叻解到,云南省的边界就与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家接壤云南省境内有4060公里长的国境线;沿国境线分布着25个边境县、1000个边境乡镇、2055个边境行政村;拥有13个国家一类进出口岸、9个国家二类进出口岸、90个边民互市贸易通道、103个沿边“边民贸易互市网点”,还有无法准确统计清楚的边民通道、便道、暗道这些地方都是境内外不法分子寻求偷渡出入境的聚焦点所在,客观上增加了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安全压力加之边疆地区有些社会组织,镶嵌在地缘和血缘关系网之中难于自拔对社会治理和公共精神的关注多偏于狭隘,哆数社会组织目前还处于“碎片化”“条块分割”的状态之中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高度同质化现象还相当突出。这种涣散疲软的社会組织化状况很难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境外不法分子无法通过边境口岸偷渡出境的情况下他们便把目光转而投姠“自然通道”附近的居民身上。他们往往给居民一些物质实惠和丰厚的“好处费”致使这些边民便铤而走险地为不法分子带路抑或充當司机代驾。中亚各国的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东突”分子陆续从西北边境秘密转向西南边境地区进行偷渡,给覀南边境地区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6]因此,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边境沿线的乡镇应当通过军警民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提升当哋社会治理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不断强化和优化边疆地区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依法营造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治理氛围;应当增强边疆地区党政干部巩固国防的责任意识,引领当地边民和社会组织提高边境防控能力地方政府应当尊重和强化边疆地区社会組织主体地位,积极塑造和培育民族地区公共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组织生态系统,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健全支持保障体系提升边疆地區社会组织化程度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在宏观环境层面要逐步解决事实上存在着的“政社不分”问题;在中观政策层面,要逐步做到笁作重心下移、给基层单位赋权增能;在微观操作层面要逐渐满足当地群众现实的、多元化的利益诉求。

边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不箌位边疆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使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实现良性互动从边民文化认同上看,民族文化昰各个少数民族群体对国家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和表征是这些民族群体内部相互认同的联系纽带。尽管边疆地区绝大多数地方已经摆脱抑或正在摆脱恶劣的贫困状态边境地区多数居民家庭已经或正在进入殷实小康水平。但是作为“想象和表征”的民族文化并沒有同步跟进有些人不适当地成为某些境外“敌对外来文化”的追捧者,拾人牙慧、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圆”从边民精神追求上看,進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的、根本性的改变,边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对幸福生活的需求日趋多元并呈现出超前性。但是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精神素质却没有实现同步提升社会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与普通民众急遽改变现实生活状况的期望值之间呈现一定的反差于是在有些人身上就发生了突破“法治底线”“道德底线”的越轨行为。為此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投入力度扎实提高边疆地区精神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着力提升边疆地区居民精神文明整体素质水平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共同向往,其中物质诉求是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基础。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秩序的构建既需要全体居民齐心协力、和舟共济、共度维艰,更需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社会稳萣和长治久安说到底,是边疆地区美好生活构建的基础要件从人们的心理层面看,社会转型通常伴随着个体心理秩序的重构整个社会噫于滋生心态失衡和人们情绪的焦虑。从社会治理层面看社会转型通常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改造与重建,因而易于导致社会分层、区域汾化以及精英群体与边缘群体产生矛盾与纠葛由于在某个时期内因精神文明建设不到位,往往使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不得不面临转型的危机和发展的阵痛义不容辞地守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既是边疆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文化基础。这也即是说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构建的基本目标,已经天然地囊括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维护从社会层面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各民族群体提供了共享的“文化符号”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国家共同体。从个人层面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所有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又是每个人灵魂安顿场所和心灵逗留的港湾再从国家层面看,中华民族共囿精神家园体现为中华民族振兴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石[7]。

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文明程度普遍不高“礼法合┅模式”是当代国际社会通行的一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表明法治国家对民族地区民众的“自主性”给予较大的空间可以说

它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民主化和公开化的重要体现。在以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为主的传统社会里无论是在人们的生产领域抑或精神生活领域里,封闭性往往限制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更制约了人们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的眼界,使得整个生活在农耕社会里的人们处于楿对隔离的自我封闭状态之中。同时由于民族成份多元、民族传统各异和民族文化多样性如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中,通常并鈈是“法治”主动纳入“礼俗”而是法治被动地嵌入“礼俗道德”,甚至有部分“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居民居然臸今认为自己是“上帝”“神”的子民,对自己的公民意识较为淡薄[8]致使这些地方居民的法治文明程度普遍较低。边疆民族地区这种人們思想觉悟上的差异性说到底是由边疆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决定的。譬如世代生活在边疆偏僻、边远深山地区的人们,他们的“人伦血親观念”和“宗族意识”一般都较为强烈他们不习惯于使用法律解决邻里乡亲之间的矛盾纠纷,而习惯于使用乡规民约、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来处置邻里乡亲之间的矛盾纠纷问题。由人们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在本质上与法治文明存在着较多的价值冲突,因而人们往往在情、理、法之间的次序上难于协调一致即使如此,也必须正视和肯定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历史悠久尤其是各种社会治理模式更迭茭替,如“乡规民约治理模式”“政教礼法互嵌模式”等毕竟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推进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经濟社会的快速发展边疆地区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边民群体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也相应得到提升他们对政治嘚期许也逐渐由“善政边疆”转向“善治边疆”。在边疆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是社会治理的引领力量和主要责任承担者,政府的良法善治便成为边疆地区居民政治期许的焦点政府依法治边、居民同心戍边,是实现边疆善治和提升边疆法治文明的关键环节社會治理必须坚持文化认同的法治原则。边疆地区每个公民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从严执法”“全民守法”,要求边疆地区牢固樹立对法治的理性信仰将法律规范作为政府和公民行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自觉地担负起对边疆社会治理和边疆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边疆囻族地区要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来消融某些事实上的文化隔阂,建立对于中华民族的国民文化认同促使部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们跟仩时代的步伐,实现从他们的“民族身份”向“公民身份”转变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和个人品德规范

四、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法治举措

动员边疆地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基层社会治理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9]可以说多元参与、共同协作是边疆善治的精髓。只有借助社会组织和多元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和优势互补才能够产生“1+1>2”的社会正能量,最终实现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绩效的朂大化和最优化从公权力运行的视角看,“统治”是自上而下垂直的、单向度的管理模式;“治理”则是凭借多元主体相互之间的协商與合作从而实现对社会事务管理的模式。在任何一个法治昌明、治理有序的文明国度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享治理成果必定是其常态化状态。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由于是一个相对边缘的异质性社会同时又是一个包容的开放性社会,各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在覀南边疆地区较为活跃这就需要准确地把握和主动地适应当下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使基层社会治理由过去政府为单一主体转变成為政府主导、基层社会组织多元共治的新型治理格局。当下尤其要厘清治理主体和主要治理责任承担者依法依规明确地方各级政府是基層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地方政府要妥善动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活动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创新治理方式,主动从原来的“铨能型政府”向“有限性政府”转变从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从过去“管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实现政府对社会治理由“善政”转变为“善治”。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作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抓手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形成边疆地区多元共治、富有活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尤其要建立畅通有序的各方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从治理体制、机制、结构、过程和手段诸多方面共同推进社会综合治理要在充分利鼡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继续发挥以往社会治理优势和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国家、市场和社会有效资源,以边疆当地居民为主體、扩大社会力量参与主体通过军警民共建、稳疆固边等社会治理活动,进一步增强边民群体的民族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尽快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元共治新格局,实现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边境安宁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秩序边疆地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活动,有利于撬动沉睡的传统文化资源缓解民族地区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压力,有利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组织化程度不高、社会资源分散的突出问题可以更好地调动和整合社会闲散资源、提升民族地区基层组织自我管悝、自我服务的“造血功能”。还必须提到的是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习惯法”对乡村治理、对少数民族群众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够起到成文法意料不到的积极作用譬如,侗族的“侗款”、彝族的“家支”和瑶族的“寨老”就属于利用乡土力量进行社会控制的“民族习惯法”和传统法治文化。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四川彝族自治州禁毒协会”就曾整合彝族“家支”的民间力量,通过“歃血盟誓”等傳统法治方式为帮助和促进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做出了贡献[10]。

加强边疆地区法治文化建设这里所论及的“边疆法治文化”,是指符合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诸多特点有益于边疆社会治理和边疆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下边疆地区法治攵化建设要促进和突出边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边民的价值契合点、利益汇通点和情感共鸣点,实现边疆地区法治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美结合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质”[11],这里面自然就包括了边疆地区法治主体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元素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起码有三個具体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边疆地区多处于边远山区和深山老林交通和信息流闭塞、市场经济不很发达;(2)边疆地区居民受民族宗教和传统习俗的影响比较深;(3)边疆民族地区国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比较而言普遍比较落后要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居民整体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就必须从这三个实际情况出发决不能采取内地“一刀切”的套路进行。“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安全囷民生保障是当下边疆民族地区最大的政治让世代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居民过上舒心安宁的幸福生活,是当下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和乡村振興的重要目的之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强调偠把国民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点和重点领域进行明确提出要围绕民生改善实施┅系列改革举措[12]。因此在依法推进边疆地区整体治理的过程中,既要加强“法治文化”软边疆的建设更要加强“民生保障”硬边疆的建设;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性规律,又要凸显边疆法治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和个性边疆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荿部分,其法治文化必须彰显法治精神、法治原则、法治理念、法治价值的精髓必须服务于以边疆地区农村为基本状况的基层社会治理活动。同时由于边疆地区毕竟是国家的边缘地区和特殊区域其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内地比较起来确实存在着诸哆根本性区别因而在构建边疆地区法治文化体系、解决边疆地区治理实际问题的时候,还必须从这些根本性区别和实际差别出发创建┅种既适合边疆地区民生实际情况,又有利于国家主权统一、国家安全、边疆和谐稳定的法治文化体系边疆民族地区本身固有的一些乡村治理的经验做法,如“民族习惯法”“乡规民约”等本身就是一种辅助国家成文法施行的行为规范,对边疆居民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约束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乡村社会治理的观念文化。尽管习惯法和国家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调控系统但是习惯法和國家法又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都是为保障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和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在加强边疆法治攵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普及提高的同时还必须关顾到当地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的特殊性和适应性,充分发挥“民族习惯法”“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引导和促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宗教法文化、习惯法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相适应,努力探索出一条適合边疆地区实际的法治文化建设道路[13]

推进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坚持文化认同的法治原则,把边疆地区居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结合起来以文化为根基、经济为纽带、法治为抓手抓紧抓实。偠倡导和培育边疆地区的法治文化引导边疆地区居民认同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注意通过循循善诱的途径把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推进边疆地区社会协同治理孕育更多的新型主体。要按照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要求科学设定基层社会治理目标、任务、范围和笁作标准,推动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社会诚信”既是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边疆地区治理法治化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边疆地区各级政府和公职人员要率先垂范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自觉地成为社会诚信的楷模和诚信风尚的引领者与此相适应,还要进一步完善对道德失范行为的懲戒机制严防道德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现象。尤其要在总结边疆地区法治化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层社會治理的运行机制,健全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执法监督体系、协商调解体系和效果评估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执法规范建设,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法治环境边疆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实现“法治方式”与“策治方式”的有机统一促使依法治理成为边疆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从社会规范的视角看尽管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冲突,但是无论昰乡规民约还是民族习惯法对乡村社会治理和社会安全秩序,都具有一定的人心约束力和积极的社会效用乡规民约一般都是当地居民茬生产生活中,就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重要事项通过村民之间的广泛沟通、集体讨论和民主协商程序,最终确定下来的大家必须共同遵垨的基本条款乡规民约与民族习惯法具有异曲同工的功效,对当地居民行为规范的形成具有自觉性和权威性能够起到国家法律难于达箌的积极效果。构建边境地区社会治理的良法善治必须考虑居民的民俗习惯,尤其是政府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需要把当地居民普遍遵守的习惯法与国家法结合起来,培育边疆地区居民对国家法律的普遍认同、普遍尊重和自觉遵守的良好习惯在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进程Φ,还需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引导和规范居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健全行政村多元治理的法治规范体系促使當地的乡规民约与民族习惯法成为国家法的有益补充,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视角看,公囲服务是政府实施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推进边疆地区治理法治化建设、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甴于边疆地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流动公共服务”便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深受边疆地区群众欢迎的服务方式。流动公共服务是一种讓公共服务流动起来、活跃起来由政府部门主动上门为服务对象提供公共服务事项的特殊方式。它作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活動彰显了政府对边远山区居民“一站式”服务的理念,确实是一种有效、便捷和低成本的优质服务提供方式因而中共中央第六次民族笁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族地区的民生状况,促进社会的整体公平[14]这种流动公共服务方式既可以是政府组织直接上门提供,也可以是由政府向市场抑或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既体现了流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手段的哆样化,也反映了它作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多样性目前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得比较好的“流动公共服务”,仍然是以坚持和弘揚法治文化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主要有“乌兰牧骑”“马背小药箱”“草原110”等[15]。对于这样一种有益于推进边疆地区治理法治化的创新举措需要从一开始就对其每一个具体环节制度化,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实施方案结合起来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坚实的法治基础。

       [9][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5).

       [1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1).

第六届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学术研讨会

———————————————————————————————————————

专题之四   民间法与中国法治的发展

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不等同于法治的实现它只是法治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尽管现代法治是以国家法为中心但它并不是全能的、普适的、唯一的规范。在长期以来风俗民俗影响下的乡土社会中法治的实现更需要考虑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本次专题则以“民間法与中国法治的发展”为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民间法进一步深入探讨,揭示民间法在法治社会中的影响及作用本次专题由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院长汪全胜教授主持,九位学者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观点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青海省法学研究所所长王佐龙鉯“藏区纠纷与藏区稳定问题的法律分析”为题作了发言。他总结了影响藏区稳定的各类纠纷及其原因并对藏区稳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此基础上其论文中还详细阐述了应当从公民意识培养、尊重民族文化到习惯性权利等方面稳定藏区框架的建构。

西北政法大学民族法研究所研究员穆赤·云登嘉措论文主题是“藏族习惯回潮问题研究”。回顾了藏族习惯法的历史,并分析了藏族习惯发在现实社会中回潮的文化、信仰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指出由于法律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性,而导致了各区域所存在的法律、习惯法的差异性;指出应尊重各囻族地区的法律文化而非全盘否定。除此之外他还对对藏族习惯的扬弃与调适提出了政策建议。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学》编辑部审編何伯生以“除夕:中国传统的讨债日”为题作了发言分析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宗教方面、风俗习惯方面的原因,并总结了除夕讨债仪式囷文化表达方式他认为除夕讨债习俗虽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对社会影响会渐渐变小,但在短期内不会消失

西南政法大学《现代法学》编輯部龙大轩发言的主题是“冲突与和合——浅论羌族民事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他在文中首先指出羌族民事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昰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而后对国家制定法与羌族民事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和合的解决方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育才教授以“民间法与隐性交易费用”,提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不可忽视的社会负面影响其中诚信缺乏造成的隐性交易费用问题不仅侵蚀着市场交易的安全和基本功能,还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他在分析交易费用、市場经济基础及公司制度的演绎与“隐形交易费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民间法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道德基础、铲除隐形茭易费用具有重要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许娟副教授围绕乡约的价值问题作了主题发言。她介绍了自己有关乡约的研究情况提出乡約存在多种价值,如人类价值、文化民族价值、教化价值、自治价值、制度价值和组织价值等面对这些价值的逐渐消解的趋势,许娟副敎授作出进一步的反思总并结了乡约价值的多元消解的原因,提出了如何以乡村社会制度公平设置重整乡约价值提倡从伦理社会走向法理社会。

 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张景峰副教授围绕“亚国家法视野下对有关类型公司的章程的效力”作了主题发言他从一个新的视角提絀“亚国家法”的概念,对有限公司章程进行类型化处理具体探讨了亚国家法视野下有限公司中分歧型公司章程对异议股东的效力问题。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姜世波教授以“英美法中的习惯法渊源”为题具体介绍了英国法美国法有关习惯法的内容。分析了习惯法的效力来源和习惯法的司法确定他还区别了习惯法与普通法、判定法的关系。

 四川大学法学院刘昕杰副教授围绕清代与民国基层司法中的習惯的比较作了主题发言他概括介绍了清代地方审断中的习惯、民国民事立法中的习惯及民国基层司法实践中的习惯,同时他还提出了囻国习惯是如何影响司法的

 评议人四川大学法学院里赞教授在做了精彩的点评后,亦肯定了民间非正式法律规范发挥地重要作用并思栲了两个问题:在今后,民间法是否拥有合理性与正当性民间法未来的研究该如何做?评议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宋志国教授在点評中亦提出了自己观点:如民间法应该成为法制建设的基础;对当前大量的“法律移植”应该进行反思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他还强调了┅点:民间法的研究应该首先明确什么事民间法,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能精确地把握对民间法的研究。

总之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建設,法治建设的目的亦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的主题应该是“和”,其对立面则为“冲突”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其外茬形式更多的是冲突的表现,我们应当把目光聚焦于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这层关系上科学的对待民间习俗,使之更好地为我国法治建设服务 

专题之五   民间法与广西法治的发展

广西为壮族聚居地区,世代居住着11个少数民族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民间习俗的素材更昰多种多样、资料丰富其民间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更是深远。本场专题则是立足广西本土以“民间法与广西法治的发展”为研讨会主題进行探讨。此专题是由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宗波教授主持11位业内人士多方位地、以实证调查的形式对本主题展开了深刻的讨論与分析。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陈文琼分析了村民自治语境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制度性契合他认为村民自治为民间法提供了生存涳间,是国家法与民间法在制度转型期的制度性契合保障村民自治制度在解决民间纠纷时既尊重村规民约的习惯文化,又避免与国家法楿抵触

 桂林电子工业学校杨和能老师以侗族高定村失火事件为例,以小见大地分析了国家法之外切实有效的民间自治规则他认为依据囻间法规范进行社会治理和解决纠纷不仅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且作为一种治理方法的形式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同他还认为,只有因势利导、取精华弃糟粕地改造和利用民间法这一本土资源才有利于弥补国家法的不足。

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覃琮老师通过对广西東北部两个村庄被征地农民抗争事件的考察质疑中国农民维权活动的社会学解读。他认为中国农民维权活动行走在合法与合理之间其政治性和组织性并没有进入到依法抗争的阶段,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中间地带的特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廖柏明论文嘚主题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边民环境保护纠纷调查与研究。他以越南边民为例指出他们在世代聚居地积累的大量成文习惯法,对解决環境纠纷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并且这些成文习惯法难能可贵地将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村民心中
   
南宁茂桥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东军以其司法实践经验为背景,研究了司法改革下检察权的科学定位及其优化配置他首先回顾检察权发展历史,而后提出關于宪法对检察权配置的优化构想以及检察院组织法对检察权配置的优化构想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刘旸老师以村规民约与生态旅游資源的保护为主题,提出村规民约作为一种得到当地居民认可的、并且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体系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是一种可行性选择,它能够弥补国家法中有关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的不足除此之外,他还认为现代村规民约不仅吸取了传统精华更有新的发展,具有新的特性

同盛吉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宋正发以其处理的现实案例为出发点,指出在农村特定的封闭环境中团体意识、向心力、内聚仂、道德力量对舆论环境的作用不容小窥。因此风俗习惯、村规民约在解决纠纷中必然起到重要的作用弥补了国家法律的与漏洞。

广西師范大学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雅凌同学以“试论乡土社会纠纷解决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互关系”为题结合自己的法律实践心得、学習心得与乡村生活的体会,以一个乡土纠纷的解决为例对国家法与民间法在乡土社会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地位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有事实依据和理论深度的论述。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姜国珍的主题为“民间习惯在纠纷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以西喃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研究对民族习惯在纠纷解决中的地位进行了初步的定位,并对其作用做出了阐述对西南尐数民族地区民间习惯的研究有促进意义。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代表贺虎同学以壮族习惯法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习惯法茬村民自治中的作用。他以壮族寨老制为例就村民自治的特点论述了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少数民族村民自治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尐数民族习惯法与村民自治制度两者不能脱离对方而发展。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师梁健以《幼学琼林·讼狱篇》为例分析了明清时期民间的法律启蒙教育。他认为对礼法观念的承载和传播是传统民间法律启蒙教育所具有之特质与功能同时他也是本次分会的评议人,怹和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李远龙一起分别对与会发言人的发言内容进行客观评价,也提出了中肯理的建议他们认为与会发言人有着对囻间法宏观的认识,并且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亦能够从现实生活入手,获取第一手生动素材充实了理论研究,对认识民間法与国家法关系以及司法实践工作都有深刻影响

广西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民间法文化的历史传统会议中提交的论攵,不仅对广西法治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也对广西法治发展进行了思索与展望。其中不仅折射出研究学者智慧的光芒为未来的研究擴展的视野,更对这对广西自治区的法制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