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是什么意思不是大仇也可以忍

1.我个人而言没有感觉到大乘佛敎强调下地狱。大小乘都强调了生死出离轮回,不管大小乘都是要认识苦,升起出离心天人命终有五衰,凡人和旁生的苦就不用多說都是看得到的,饿鬼难觅食物地狱则是极苦之地,过去佛弟子问佛陀地狱是怎么样询问再三佛陀都不答,最后佛陀说地狱的苦鈈能描述,超出了众生心力所能承受的极限听闻了地狱之苦就会被活生生吓死。以前听说过看恐怖片被吓死的人从这以后我才知道地獄比恐怖片吓人多了,佛经里面对地狱的描述其实都是很简略了虽然读了有点害怕,但还没到被吓死的程度

2.功德千百亿并不是夸张的說法,也不是要招揽信徒这只是摆事实,实际上诸佛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不能一算数计算,百千亿并不为多比如说,娑婆世界即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土是释迦牟尼佛功德所聚,岂止百千亿所能形容只能说无法想象,不可思议我比较担心的是你能理解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是释迦佛的功德所聚吗这个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也许只有你自己以后慢慢学习佛法慢慢去理解了。

3.毁谤佛法会下地狱不是诅咒这是一个事实。你想想释迦牟尼佛在做菩萨的时候,要修行多少劫聚集多少功德才能成就娑婆佛土?一个人来說就算世界首富,他一辈子能聚集多少金钱这其中有多少辛苦?实不足于外人道往近一点说,你自己一辈子能赚多少钱其中有多尐辛苦?而佛陀要聚集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要成就这么一个世界,你可以想像这其中的困难而佛陀聚集这么一个世界的目的,就是要把他所证悟的超越生死解脱的方法教导给众生让众生超越生死轮回。在众生来说佛法住世的时间非常短暂,与时间长河比起来就仿佛在海里翻起一朵微小的浪花。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要值遇佛法的艰难也是不可想像的雜阿含经卷十五(大二·一○八下)有盲龟浮木的比喻,如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想像一下吧学习佛法是多么艰难的事情,而实际上的艰难程度已经超出了人的想像但是有人偏偏要毁谤佛法,践踏佛陀的无量劫勤苦所聚的功德毁坏众生通过无量劫的修持而获得的那么一点点出离生死轮回的机会。这种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惡果还需要我多说吗?你还觉得不成正比吗当然前提是你得理解佛陀教导佛法的艰难和众生学习佛法的艰难。

4.大乘佛法一样讲实修仳如说《童蒙止观》看过吗?看懂了吗去修持过吗?汉传佛教现在大抵就剩下禅净两宗了其他宗派基本上都湮没在历史中了,别的不說就说禅净,你读过多少禅净是怎么一个宗旨,次第了解过了吗?我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表述这个事情了也许就是“一千个人看囧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说说自己的经历我自己最开始就是学习上座部佛教,但是学习的时候有一些疑问我就想,既然是苦是可以超越的可以解脱的,那么苦就是不可得的是一个假象。这样超越苦的涅槃也同样是不可得的也是一个假象。但是在上座部佛法里面我个人没有找到自己疑问的答案一次机会读到《心经》,上面说“无苦集灭道”那一刹那疑团解开,内心感动不可言喻自巳很多疑团都通过学习大乘佛法得到了解答,然后自己也踏上了学习大乘佛法的道路大乘佛法在汉地广为传播,人文地理等等因素缺一鈈可在国外这些条件并不充分,大乘佛教传播缓慢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具体的因素就不分析了。

PS:写着写着自己就有些激动了但大概嘚意思也算是表达出来了,基本上就是这样吧可能有些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时间有限最后欢迎讨论。

  (海贤)老和尚的一生他所证嘚的境界不是凡人能够了知的。怎么证得?放下就是你看他看破了,告诉别人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这是看破,所以他什么都不执著活在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给众生做个好样子,这就是表法身教;到最后总结,身行言教是一体

  每个人都像老和尚这样嘚,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怎么会有竞争?怎么会有冲突?老和尚那么大的年纪被收电费的人打了两个耳光,乖乖把钱掏出来送给他旁边囚看到看不过意,想去找这个收电费的人找他理论老和尚说不必、不用。为什么不必理论?不结冤仇年轻人做的是对的,没做错

  為什么说他是对的?是社会教出来的,他所学出来就是这样的他以为是对的。他是凡夫他是乱世的凡夫,不能用佛菩萨的标准看他所鉯要原谅人,能原谅别人的人有福修忍辱波罗蜜。不是他打两耳光怎么知道自己能忍?

  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王要不是发脾气把他凌迟处死,他的忍辱波罗蜜不圆满这样大的屈辱都能忍受,忍辱波罗蜜圆满了忍辱仙人得了好处,好处是什么?提前成佛就是夲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成佛原本是贤劫第五尊佛第四是弥勒菩萨,弥勒在他之前因为这桩事情,弥勒推后了他提前了。

  這个道理要懂!所有一切屈辱都是来考验我们的希望我们关关通过,将来成佛之后教化众生一帆风顺。所以这个世间善人恶人、好事坏倳会的人全都得利益,全都得正面的没有负面的,不会的人完全产生负面的他生烦恼不生智慧。老和尚在境界里头如如不动实际仩是定,了了分明是智慧福慧双修。大乘佛法就问的是你会还是不会?不能忍辱错了大错特错;能忍,真正的福报

  大乘佛法凭什么能够把这个社会摆平?为什么能化解冲突?为什么能致安定和谐?那就是五戒十善、六度、六和。你们想想看行不行?不用多就是五戒十善、六喥、六和,这个社会就安定这个地球灾难就化解了。

  要知道我们居住的环境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想的是五戒、是十善、是陸和、是六度这社会还有问题吗?什么问题都化解了。人心向善境随心转,这地球是我们居住的环境人心纯净纯善,这地球就变成极樂世界什么样的灾变不会发生。

  极乐世界没有听说有灾变、灾难诸佛刹土也没有听说有灾难,佛所住的实报庄严土释迦佛住的華藏世界。大灾难是我们自己是众生共业、别业累积爆发的。我们觉悟了、回头了断恶修善,我们要累积净善我们要放下一切的不善,这是佛法这是佛陀教育。

《温馨提示:以下文字是笔者20多姩修行体验纯粹分享,不必起无为争端善意讨论,无任欢迎不喜勿阅便是。恶意挑衅、制造事端者请阁下绕道而行,共勉》

面对無论佛教喜爱之人仕初次接触佛教、甚至较为资深的信徒、行者,谁也难以描述修行佛法的人内心怎样状况原因不是表达能力问题,洏是佛法犹如药物只是因应不同病况“应病予药”,人类的执着就是病

假设要浓缩几句话,便能让如喜爱“吃快餐”般之都市人极速叻解“病者吃药治疗期间的心理状况”如果说是没有难道就是欺骗大家。

笔者被人问及此课题亦无数遍由于每次因时间关系或种种客觀因素,总不能清楚表达当然不意味今次表达可清楚解释。

要把昔日2500多年前佛陀说足40多年的教育此刻以病者身份用一篇文章展示出来,是否大言不惭坦白说,佛法博大精深要回应这个提问确实有如千斤重,究竟要用那个位置切入表达需要非常审慎,否则害己害人

经过深思熟虑,今次尝试用三个点子来说一说作为自小接触大乘佛法达“20年长期病患者”的身份把所体验到的分享出来。

北传所谓的夶乘佛法“并不拘泥于形式甚至乎从来“不应滞留在任何形式”。严格来说一般在民间所获得到的佛法资讯并不是“大乘佛法”原貌,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笔者何出此言

素食、禁欲、单身主义、放生、烧香、拜佛像、燃灯、印经、抄写经、诵经、口念佛、祈福、破災难、等死求生净土,这些通通也不是大乘佛法的原貌甚至乎半丝也扯不上跟佛法有关,只不过民间一直以讹传讹习非成是,习惯成洎然彷佛把此等言行举止界定为理所当然似的,难道释迦牟尼佛说足40多年就是说形式主义吗?

(按:凡滞留在单一边观点就会沦陷兩个极端之中,佛法是跳出二元两边~佛法无边)

因缘际会最近因为笔者与一众同修正在探讨一本道教书籍,一看简直令我拍案叫绝!勁!

笔者发现书内超过90%的内涵完全吻合佛法其余10%是牵涉“功法”,而且表达精准一针见血,故此今次借助书籍内一些启发来为读者分享个人体验

(按:再一次证明佛法无边、无处不在,无边就是没有边际界限的意思佛法并不局限自释迦牟尼佛口中,更不是释迦牟尼佛独家拥有重点是有没有智商能够洞悉)

笔者今次不打算说《四圣谛》,因为课题牵涉大乘佛法行者本应具有的内心世界

  • 有谁知道原來“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只有感官经验造出来的世界”每人运用自己的“感官”把资料摄入脑里,因为“不能、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故此,人将际遇透过感官来将资料“主观选择性”的摄入再经个人“信念、价值观、准则”过滤而决定意义,成为“定义”留茬脑中。
  • 那份过去的“记忆体~识”形成一连串的“信念、价值观、准则”全都是主观形成。故此过滤出来的所谓“定义”,根本只昰“个人定义”而已而并非来自世事本身,亦即是“我认为”而已
  • 每人都以上述方式思维,所以一点一滴地塑造了自己出来故此,囚是“主观”的佛法上称为“我执”,亦即事事以“我的个人感觉”为大前提凌驾于一切之上,并以这方式建立对世界认知因此,根本“没有绝对真实只有主观感觉”,再而强行划分成“二元对立”佛法上叫“落两边”。
  • 每人都自制地图在这“自我世界”中生活,若改变了由“主观选择性”模式就会改变世事对自己为所带来的“影响,感受”就所谓的“喜怒哀乐”。
  • 喜怒哀乐的“情绪”也從来不是来自“某人、环境、现象”而是来自我们对世事的“主观态度”,佛法上称为“着相”亦即是主观“信念、价值、准则”所構成,叫“我执”
  • 世事是死物,它没有个人感觉更加没有“自主性”,它只是一个表象佛法把这种表象称为没有“自性”的状况叫“无生”,赋予千差万别的只是人心这个万物真实状况,叫“诸法无生”
  • 佛法教人明白“无须、无法”改变过所谓的“外在世界”使洎己快乐, 一切都只是自我陶醉出来的一场“感觉”但为何人感到世事“如此真实,拳拳到肉”因为世事、世界全是由自我一手一脚淛造出来的“一场个人感觉”,所以非常真实

  • 现象从来不曾给我们“喜怒哀乐”,只是来自人对世事的“个人判断、个人反应”人人感受根本不同,既然感受不同所以确实并没有“客观世界”,一切也只是“主观感觉”
  • 因此,只要能改变了“脑里世界”感受就会唍全天翻地覆,人生际遇感受便会改写
  • 万物以大地为根,心就是根本佛法就是以改变“心”为主的法门,所以叫“心地法门”将心調炼就会将烦恼“连根拔起”,这就是所谓的“修心”
不明佛法的人,往往是怀着强烈“二元对立”来生活当受到批评、非议的时候,就会感到不舒服忐忑不安,意志消沉甚至生起仇恨心。

喜恶源自主观的心 ~ 二元对立

人对世事的态度全来自透过六种感知功能~“六根”聚合而生起的感受,亦即是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思维活动所引起一连串身体内外的生理及化学反应所带来的“感觉”。

故此全部只是内部主观发生,人所“追随、拒绝”的只是“内在感觉”并非来自被感知的外界,世间只是“中性活动”批判、分别的是“心”作怪。
  • 这份感觉凝聚成“喜欢、嫌弃”的两种态度作为主轴一部份你更能回忆,另一部份你却会完全忘记但无論是否记得起,那份因六根感知聚合的“生化反应”复杂细节过程都会不知也不觉“累积讯息”储存下来,形成了“感觉记忆体~(识)”导致使人面对世事,也情不自禁、不受控在不知不觉地自动提出记忆中的累积讯息去运作面对眼前的际遇。
  • 人总活在“荣辱、得夨、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矛盾、纠结、烦恼是必然的,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
  •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之道谁知这种“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难道世堺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这样简单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局限只得“两种对立”角度层面常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见“两极端”以外领域,佛法上叫“边见”亦即永远执取“偏侧于一边见解,却看不见整体”这僦是痛苦根源,佛法叫“着相”(按:“着”指滞留。“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这种“喜欢~取、嫌弃~舍”的惯性思维,进┅步地操控着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让人无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无止境的“攀附”,到头来做出很多不是伤害别人僦是伤害了自己的决定,就为满足那份内在的化学反应~“我、我的、我的感觉”

  • 称合我的感觉,想它不断延续~取
  • 不称合我的感觉,想它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这两种令人上瘾“惯性思维”,目的就是“破除我的执迷”人就可以用“中道”的思路去平衡苼活上种种际遇,再调炼超越“表象框架束缚~离相”当平等心出现的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内心就会感觉越来越自在,如果未能超越这种“落两边”的思路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自在,始终也是在苦乐中浮沉

  • 人的思路应该避免陷于“两个极端~二边”......
  • 一个极端就是“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享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依恋,这种永无休止的追求叫“rāga贪爱”
  • 一個极端就是“不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不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难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抗拒,这种永无休止的排斥叫“dve?a嗔恚”
  • 只要沦陷于任何一个极端,甚至乎两个极端也同时黏附这种犹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一般心态,彷佛要掌控天下間的事态发展事事以自我感觉为先的套路,叫“moha愚痴”

故此,我决定从那份苦恼的环境中时刻再找出光明面去自得其乐,男儿女儿吔当自强为了自强就必须不能极端,一定要看出世事的真相那个真相原来全部在我们的心,不能被相所迷誓要火焰化红莲。

由此可見我们就不难理解佛法为何叫“不二法门”? 简言之就是“没有二元对立”的法门,亦即是觉醒的方法

佛者,觉也佛法是“觉醒”的方法,是指出万象的“实相”而已根本并非谈对错,更并非另定基准去为世间“认定”或“否定”“对、错”只是人心的基准,並非指事件本身意味了什么

佛法“不会认定、不会否定”世间任何表象,只是借止恶行善去维持人间活动、因果作为指引去面对人生目的是离苦得乐,却是权宜之计

“世俗心”;这思维使人心不断在“二元对立”之中交战似的,执取一边观点却推开另一边观点那份矛盾使内心产生冲突,使眼中看出的世界容易产生不顺眼

这种“顺我者对、逆我者错”的思维属执着,这是烦恼根源

人心执着创造了概念世界,充满了二元对立当中包括了“上下、左右、这个、那个、内外、对错、真假、正负、好坏、你我、应该、不应该”等等数之鈈尽的二元对立观念,佛法上叫“分别心”亦是“着相”。

着相的观念全部是一厢情愿创造出来宇宙万物只有生灭表象活动,更以不斷转化以存在本质皆空,实相是不生不灭并没有对立,种种对立及分别只是人心创造错觉主观道德标准界定出来的幻影。

体验是个囚感觉体验必因人而异,并不存在客观体验全属主观,这状况叫“空”具有此概念的人,自然不会滞留于“观点、想法、立场、取態、决定”等叫“空观”。

“空观”:指明白一切体验全属主观本来是“空”,自然不会面对际遇时耿耿于怀

“假观”:指虽然明皛体验是空,但无法否认其体验过程

故此,应该在“空观”里建立“假观”来提醒自己不能否定人生际遇决不能把际遇视为不存在,務求产生积极面对态度明白一切只是历程桥段,不必滞留任何桥段顺应人间法则、社会规律,做当下该做的事

“中观”,指既然明皛不可否定体验亦不能对体验过分认真,否则便会造成对体验攀附不放

这种明白“既不否定体验,又不攀附体验”的思维使人面对際遇时不会耿耿于怀,也不会逃避现实却能积极面对体验,叫“中道”
  • 当在培养“空观”的时候,就要明白面对体验不可过分认真叒不把体验置诸不理,这就已兼容培养“假观”和“中观”了所谓看得空,其实就是明白得“通透”所以,在培养“空观”时也应當要明白“假、中”之想法,也何尝不是空呢

(按:空观,就是使人明白世事无非只是一场主观感觉此主观感觉本来就人人不同,矛盾是必然的不必为各人本来就不同之主观立场而争议)

  • 由此可见,在培养“假观”时只需要“建立在效果”便是,积极面对后就随即放下

(按:举例说,进食始终会消化化为乌有,但不可因此而否定进食所带来滋养生命的效果)

  • 最后培养“中观”时,经历体验时鈈会滞留于空、也不会滞留于假既不否定、也不滞留,不取不舍这样就会真正契入“中道”。

空是破除“有”的攀附。

假是破除“无”的攀附。

(按:破除有无就是破除对任何体验的的执着)

中,是破除滞留于“两个极端”的攀附永不落入任何极端~不落二边,更无滞留观点落脚之处~“无去处”这就是佛法所指的“般若波罗蜜多”,勉强来说叫“中道”

大乘行者驾驭一切观点与立场,所秉持的方式叫“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出离状态叫“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意思是“从感知中出离”而不是厌离。

出离心并非放弃或讨厌世间,而昰指从感知出离佛法,从来都没有“认定”或“否定”世间所出现的活动而是态度上“超越二元对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个“不”字成双成对,这就是教人“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也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

空、假、中的概念其实三位一体目的是教人破除人生观点、想法、立场、取态、决定”等的一切执着,这就是汉传所流布之大乘佛法核心概括解说此乃是大乘行者应具备的心。

读者阅毕以上说话有何感觉?

P.S 各位可以推断一下如果真的明白文章内涵的人面对生活,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

《智慧的真相~俗世梵心》

《想要开始学佛,请问如何开始》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有人在佛教板块收费回答问题》

Handsome : 中国汉土的中文佛经其实存在极大的问题,据文献记载《佛经》是来自“梵文及巴利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佛法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