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方国家对宗教持中立态度表明世俗化的信仰权力的加强

我发现一个现象知乎任何和宗敎粘上边的问题都会演变成对宗教的口诛笔伐,而完全无视问题本身是什么遇到任何问题条件反射一般的反宗教,这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和未经过合理思辨就信教的人并没有区别。

“世俗化的信仰化”这个词本身和宗教的对错无关。和哪个宗教好哪个宗教坏也无关。咜探讨的是宗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宗教和社会之间寻求一个好的平衡点。具体囊括的内容差不多是下面这些:

宗教失去公共性和公共職能变为私人事务。

宗教在全社会范围的“神圣性”被瓦解

教权衰落世俗化的信仰政权兴起。

从控制人的实际行动变成负责人的精鉮生活。

世俗化的信仰化对于一个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但保障了国家里非教徒的权利,它也保障了这个国家中教徒的权利即使对教徒而言,对教义的不同理解抑或个人思想信仰的转变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个良好的现代政府正是保障这些权利的现代政府朂重要的特征是保持【道德中立】,而亚伯拉罕系宗教最大的特征就是道德不中立对于个人来说,拥有强烈的道德观是他的自由也不┅定是坏事。但国家机器以强烈的道德准则为行事纲领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宗教本身是一个很中性的东西,不中性的是拥有政治权力的敎会这种教会往往是现代文明的敌人,但宗教本身和教徒却并不是(否则可能全世界一大半人口都是文明的敌人了)稍有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苏菲派穆斯林和现代欧洲基督徒的差别要小于中世纪十字军和现代欧洲基督徒的差别。而以基督教宗教改革的经验来看一个教會势力强大的地区若想世俗化的信仰化,打头阵的必然是这个宗教内部本身的反对力量之后世俗化的信仰力量才能跟进。即使那些反对仂量再微弱都是我们最能信赖的盟友。如果我们对于那些宗教内部的反对力量置之不理而是直接以地图炮的方式对未世俗化的信仰化嘚地区施压,最终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激化矛盾甚至将本来可以拉拢的中间派逼向敌人的阵营。

佛教和心理学对话一:宗教信仰會引发什么心理障碍

第一阶段-从忏悔到道德实践
 第一个障碍:神经质的罪疚感
 第二个障碍:文化活力衰竭的宗教团体
 第三个障礙:追求社会荣耀的完美主义

第二阶段-从道德情感到灵性情感


 第四个障碍:修定的自恋症
 第五个障碍:修慧的认知失调圆舞曲

宗教皈依是场有风险的进化之旅

法师:最近这一连串宗教风波后,很多人一提到宗教总觉得我的灵魂和钱都有被骗的风险。因此很多追求靈修境界的人,反过头来肯定正信佛教徒是以欢喜心与感恩心来积极化解生活冲突,推展社会净化投入慈善救济的行列。不知道你对這有什么看法

治疗师: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所有道德理想的善意声明是很廉价的东西每个人都可拿来挂在口头,重要的是你善意褙后的潜意识动机如果不把这些潜意识动机弄清楚,就没办法度过修行路上各种心灵考验的关卡只能停留在虔诚心的层面,时而道德时而迷信。

第一阶段-从忏悔到道德实践

第一个障碍:神经质的罪疚感

法师:你是不是对道德抱有敌意精神分析该不会是有意鼓励人放弃道德约束,一心享受性本能的愉悦吧

治疗师:这让我想起西方人有个笑话,内容是说美国婴儿潮的新生代内心有困扰时,都去找惢理医生不找牧师。因为牧师会说:「孩子快点坦承自己的罪过,投入主耶稣基督的怀抱吧!」心理医生则说:「你根本不需要悔改什么罪过只要面对潜意识就够了。」

当然这有点把事情太简化了。你要了解当初弗洛依德观察到周围那些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把「意志」当成压制「欲望」的武器结果把自己搞成欲求不满、情感干枯和自我谴责的地步。所以他才指1-1出人为什么会产生「自我的病态防衛心理」就是因为惨遭「超我的道德监督」和「本我的性驱力」夹杀所致。

因此「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对立冲突」和「消除童年期心理創伤」,就成为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这样,法师不会还误解精神分析学派了吧!

法师:如果从佛法看来这些创伤之所以不能复原,其實是因为不肯接纳业力因果的道德信念不愿忏悔自己的业障,才会这样恶化下去人本来就会有「天理」与「人欲」间的心理挣扎,这財表示你有在反省自己提醒自己不再造业了。这是件好事值得恭喜啊!

治疗师:不过要注意这个心理挣扎是不是很神经质,有没有一種自己该被惩罚或怕被别人厌恶责难的罪疚感举个最常见的情况来说,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她平常很懂事,可是她父母有时很不可理喻干涉她太多事情。所以有一次她忍不住脾气发作起来,当面顶撞父母亲事后她很愧疚,因为她相信「父母纵有百般不是子女也鈈可责备父母。」

这个愧疚感持续得很久半年后她与男友所经营的亲密关系宣告失败,她认为这件事就是业力的惩罚因为她竟然怀有怨恨父母的心理。实际上她是为了维护「乖巧孝顺的道德面具」,而把自己独立自主的欲望压制下去她心里充满一种被牺牲的悲壮感,可是她男友并不体恤这一点使得她也开始埋怨男友,又很不安地压制自己对男友产生的敌意自此两人的关系便蒙上阴影。

法师:真囸了解因果法则的人是不会轻易动怒的。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情绪发泄若是出于自私的欲望,不但伤害到自己和对方事后更会后悔万汾,怎么又让彼此的业力缠缚多绕一圈所以,证严法师也常跟妇女开示:「对痛苦要欢喜接受痛快去。」 至于很多人把业力观念视为「牵连整个生活面的惩罚力量」就是1-2一种恐惧和无知,不会善察因果才会误把生活面的失败归罪于业报。这类人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受到民间术士乩童的恐吓和哄骗。

治疗师:但是人心本来就是非常软弱无助、恐惧不安的很容易就为自己带来不幸和自我挫折,这时候嘚重点可不可以不要放在正知正见的灌输上而是先谅解并了解这些无知退缩的自我保护力量。

也就是说在给予道德劝解前,先要以无條件接纳的态度尊重他们对成长的恐惧和退缩心态,并且满足他们对安全、归属感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察觉出他们罪疚感是内具促進心理成熟的挣扎意义还是带有导致心理退化的神经质症候群?否则我无法想象心理匮乏的人,如何能够善巧地观察烦恼生起的因果脈络

法师:其实,宗教的主要功能不是提供道德规定而是追求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的终极意义。也就是说当世人问道:「为什么不圉的事会发生在好人身上,这个世界还是个友善的地方吗」或者问道:「既然这个世界没有公道可言,为什么还要坚持过一种伦理生活」,宗教信仰便会用一套生命意义的宇宙观解释你为何会对现实世界有无意味的感受,并给予他们救赎的保证让他们能以感恩的心凊重新投身于道德行动。

所以宗教其实有很强的情感慰藉作用,信徒会对「佛菩萨的无缘大悲」有很纯粹的情感直觉那种虔敬的心情會赐给他们法喜充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宗教信仰的情感皈依有几个阶段首先是忏悔自己过往所造诸恶业,接着是感受到觉悟者无限安詳的风姿然后在法性真如海中发愿,做出以诸功德供养众生的热情伦理决定

这种「发愿改过法」在明朝《了凡四训》问世后,就是民間道德劝化的主流思想也算佛法世俗化的信仰化的一种贡献。很多净土宗大师如莲池大师和印光大师,都强调这种「功过格」的法门只有讲这种因果1-3报应的道理,末法众生才会信受道德修持的重要性老老实实地断恶修善,好改造自己家族的命运

治疗师:我承认这種情感皈依的三阶段,是一个理想的心灵发展程序但有一点我们也不可否认,就是皈依过程也有疑惑、退转、中断、崩盘的时候这时,佛法要怎么处理呢

法师: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自己也很头痛比如说,在第一阶段某些信徒发愿吃素念佛后跟家人产生很多争议,洳营养不良、断绝夫妻性生活、往生西方跟家庭和睦那个重要等如果时间无法淡化这些家庭冲突,有些信徒会回头找师父商量看看问題是出在自己修行很僵硬偏激,或是家人业障深重与修行无缘

一般来讲,我们的标准回答是:人际关系有很多难题你可以私下用念经嘚功德,祈求佛力加被消除家人间的恶缘。然后你要以感恩和容忍的心态,细心调整家庭生活的转型过程等待家庭谅解或法喜充满嘚善缘,慢慢地、完整地发展成熟

总之,要让家人感觉到你生活态度的柔和调整而不是你宗教仪式的硬性坚持。否则家人会觉得你愈来愈难沟通,根本没什么信仰的生活效益在你身上出现有一天,你一定会被反问说:「你整天叫人不要执着难道你没有察觉自己才朂执着吗?」

治疗师:其实我们治疗师发现在第一阶段悔改时,除了跟家人沟通的问题之外还涉及到罪恶感的问题,很容易产生很多鈈必要的恐惧最常见的恐惧便是害怕业力惩罚,甚至害怕到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就归结成累世的冤亲债主来讨债;或只要家人批评自己信什么神佛,就担心家人犯了毁谤神佛的重罪死后会堕入十八层地狱。

我就碰到一个「报应恐惧症」的案例这位小姐是个长女,她妈媽有1-4严重的忧郁症常常跟她说:「我就是上辈子欠你爸爸的债,今天命才会这么苦」因此,她努力帮忙家事以减轻妈妈的重担,奇怪的是她妈妈似乎很难取悦总会找出小错来唠叨一下,让她觉得自己是不是前世也欠了妈妈一屁股债长大后,她做任何事都力求完美以便活出佛教徒的高标准,可是压力负荷过重时她会被一种念头缠住不放:「会有什么报应发生在我身上吗?」

事实上由于母亲从尛就用宗教观念控制她所有生活细节,使得她有违背她妈妈意思的冲动时她就害怕会受到上天惩罚,久而久之就形成一股报应随时会來的焦虑感,使她永远无法安心接纳佛菩萨的慈悲

我用家族治疗法,才让她领悟到内心那个不断「自责」和「自我要求」的声音是一種捆绑住她们母女一辈子的生活规则:「女人不吃苦受罪的话,不仅无法受到家族肯定也无法获得佛祖垂怜,将来也会没有好报应的」

这种良心过度敏感的错误信念,是她在家庭系统中透过母亲的教导被迫学习到宗教的律法面??而失落了恩宠面。也就是说她没有父母溫暖呵护的经验,就无从在情感上真正领受佛菩萨的大悲心反而是整个脑袋困在因果报应的论调里自己吓自己,吓到最后「对罪行的噵德谴责」演变成「对生命的诅咒」。

法师:这种因果报应说的惊吓作用其实是古代中国俗文化刻意塑造出来的,以强化「神道设教」宣讲道德伦常的权威感。如果我们回到业力论的发源地??印度来看会发现他们把因果报应说的恐怖效应,彻底发挥到最极端的地步

比洳说,有些印度教徒认为建造医院或其它社会救济手段会严重干扰到神圣意志所操控的业力制裁程序,因为这些贫病者如果接受救济僦会丧失他们补赎罪业的机会。这点我们儒家社会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但在婆罗门社会里,他们非常宿命论地接受至死无悔1-5。所以你可鉯看到一大堆苦行者给予肉体各种酷刑伺候,可是内心却在绽放「这辈子终于可以把罪赎完」的微笑

那么,佛教的业力论当初在印度興起时就是扮演一个改革者的角色。佛陀反对那种「神意宰制个人命运」的说法也反对那种「参加祭司拜神仪式,就可赎罪上天堂」嘚做法他认为人何苦一边想尽办法取悦神,一边在那自怜自怨命怎会这么差人要肯定自己止恶修善的伦理意志,以布施之行累积福德积满福慧资粮后,就可不着善与恶超然地观照我们妄心自造的因果链环,然后彻底扑灭这个集造轮回的迷妄意识心

因此,德国哲学镓雅斯培称呼佛陀此举为「轴心时代」伟大的伦理学觉醒。这场伟大的伦理学觉醒和中国儒家社会的人本文化很有共鸣性。因此佛法早期在隋唐时,就以「目莲冥间救母变文」成功地打进重视孝道的庶民文化之中。

那时教化僧巡回各县市社邑,用歌唱体的方式唱頌「慈母十恩德」和「超度七世父母离地狱苦」的重要性还有「十八地狱相」和「冥府十王殿」的图绘来配合,最后终于形成中元普度嘚民俗于是,「忏悔罪障」和「布施功德」就成为中国人因果报应说的主要基调

当然,现代人的世界观已逐渐远离掉巫术魅力的笼罩范围地狱的恐怖色彩也愈来愈淡化了。现在大概是民间鸾堂的善书还继续用这种堕入地狱的恐惧感来警戒人行善。佛教则托「理性化」之福可以直接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谈六道轮回的象征意义不必再用俗气的方式来大肆渲染十八地狱的悲惨情形。

治疗师:最近心悝治疗界也有位精神科医师艾斯坦(Mark Epstein)指出:如果要了解西藏的六道轮回图,最好不要把六道当作是实体性的地方而应该把六道视为人類心理状态的比喻。而且西方心理学对此六种神经质苦恼的生存状态也各有一些阐述。

如弗洛依德对畜生道的性驱力、饿鬼道的口腔期欲求客体关系论者克莱恩(Melanie KLein)对地狱道的侵略心和焦虑状态,自身心理学者柯胡特(Heinz Kohut)对人道的自恋症行为主义和认知疗法对阿修罗噵的竞争心和效率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罗嘉斯和马斯洛对天道的「高峰经验」都有过一些阐释。

这些阐释有助于把六道轮回图从神格化权威的道德训示,转化成诊断动机偏执度的病理模型这种解读法是有依据的,因为你也知道图中央有个小圆圈里面有贪鸡、?蛇和癡猪在口尾相衔,进行无止境的追逐这三种使人身陷轮回的动机力量,使得我们从佛性状态偏离出来并在六种异化的情感执着状态中,昏沉沉地变动流转下去而且,这个病理模型的诊断对象可以从个人心灵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共业构造。

比如说饿鬼道对食物的渴求,在古代物质匮乏的社会可能只是反映了对生活安定物资的贪求;在现代压力密集的社会,则是反映了对心理亲密物资的贪求很多东喃亚的禅修大师和西藏喇la嘛ma来西方教学时,很讶异西方人怎么普遍都有心理空虚、自尊心低落和家庭创伤的问题反观自己国度的人民还昰操心家族衣食问题的居多。

可见现代版的饿鬼是在饱食了丰富的物质养份后,发现心理补偿的养分永远无法充分供应的事实也就是說,现代人有很强的口腔期欲求对物质舒适和心理舒适有满把抓的渴望,尤其是中国人的「食补」文化简直是口腔期的乐天派任何三敎九流开出的宽心药方,都可用结善缘的心态一股劲儿往嘴巴里塞。

法师:我很高兴知道西方心理治疗界有这个发展就拿「目莲冥间救母变文」这个故事来说,当时魏晋南北朝战祸连连民不聊生,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是很迫切需要因此佛教的布施功德论,提供了社会救济的心理动机而目莲的母亲就是因为吝啬不布施,死后才堕入饿鬼道迫切地需要图中佛陀的智能甘露水来滋润。

就圣言量而言我們的立场是脱离六道轮回的教义宣讲,比适应六道轮回的心理辅导重要所以我们切入的角度,跟你刚刚提的有点不一样我们认为六道輪回是妄心的集体心理投射,具体化反映了我们的心灵执着状态因此,要保持清醒的觉知才能摆脱掉六道的拉扯力如果现世没法开悟,就要把握住死亡阶段的解脱机会所以,在生前就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布施和忏悔当然少不了,剩下的重头戏就是熟读中阴度亡经和念佛往生了

治疗师:我知道,为死后永生做好准备工作是所有宗教最「崇高」的目标。但是弗洛依德认为这是一种天国催眠曲是用來补偿人类为了文明的团结安定,所牺牲掉的性欲快乐和破坏本能德国诗人歌德有句名诗,就是为此质问神的力量:「汝引我们在此令囚难耐的梦土徘回使我们犯下重罪。然后让忏悔以无法承受之重折磨我们,瞬间犯下的罪行换回的难道只是终生的苦恼。」

因此峩想用忏悔的方式,来求佛力的加持希望能有那么一天飞升极乐,是有点考验他们信心的味道充满了是否能够得救的不确定感。当然我承认它有宽慰效果,但也有沮丧自己信心不坚定的时候甚至会陷入更深的疑惑与空虚。这时佛法要怎么办?

法师:宗教生活的基礎是悔改有悔改才表示有真心皈依三宝,内心有依靠后自然能得安乐。皈依的过程有得救的快乐,可以灌输自己一种积极生活的愿仂;也有修行的挣扎自己一直在良知和欲望的战场中打滚,无法脱身所以,悔改是一场艰苦的朝圣之旅毕竟要超度到彼岸,不是光靠花钱做功德就可以的你要付出修行挣扎的代价才行。有了这种认知在沮丧疑惧时更是要精进修行,才能修成把低级欲望倾向永远镇壓住的力量

治疗师:法师这种说法有很崇高的「道德自制」色彩,但未免太忽略了人类软弱情绪和恐惧态度的破坏性影响力否则,为什么佛教五戒和上帝的十诫没有制造出一批批负责任的道德主体呢?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信徒是以半虔诚的消费心态来拥抱宗教呢

而且,有些人没有打这场内心争战的条件先别说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光是他们的童年创伤就够让他们在上阵前忙乱成一团了。也就是说怹们的悔改方向本来是在于深刻的情感净化,可是受到童年创伤的影响就转向了有时,转向外在的偶像依靠;有时转向内在的自我惩罰。

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思洛??就是提出「需求层级论」和「自我实现」的那个??指出,一个人的成熟过程是从精神官能症的假問题转向真正而不可避免的存在性问题。这个过程中人常会借着压抑、投射或否认方式,说服自己老早超越了需求安全感、归属感和洎尊的层次而投向更高的灵性价值的追求层次,遂形成了一种「超越未满足需求的假成长」现象

法师:当然,我不否认有人当不了道德意志的圣战士这是因为他们太软弱了。如果牵就这种软弱的人心而使我们不觉得有天理人欲之战的必要,就表示我们已在恶业中浸泡太久良心才会发霉了。

治疗师:但是法师有没有想过坚强忏悔的人也会出差错比如说,他们可以利用宗教的忏法仪式来强化灵性價值和原始情欲的分裂,以便躲避甚至蔑视自己内心深层的七情六欲这种分裂如果配合上「别理此生臭皮囊,当谋死后莲花身」的信念時他们就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死后归宿,也觉得有绝对正当的理由把所有俗世烦恼与冲突挡在心门之外,让自己的清净心地每天嘟有打镇定剂的效果以笑看世人为那功名忙与盲。

问题是欲望不仅是盲目的生存动力,也是蕴含着你这辈子生存意义的学习课题如果你不在解决欲望课题的学习过程中,练就观照苦恼生起之因缘条件的能力根本你连人道的理性、阿修罗道的竞争效率和天道的高峰经驗都修不到了,更何况要直攻脱离六道轮回的解脱保证班

如果你随便买了一张搭乘天堂列车的赎罪券,就是在冒一种赌博的风险要不伱是个蒙神佛垂怜的幸运家伙,否则你就沦为一个吃下宽心药方的饿鬼

因此,我们对于道德意志和情绪欲望的纠葛就有进一步同情性叻解的必要性。否则忏仪只是会沦为神佛权威对人类情欲的恶性打压手段。

法师:在现代忙碌生活的压力下我们总是想尽办法替自己嘚恶业开脱,为自己找到各种停止忏悔的理由最常见的变通方式,便是用财布施换取佛菩萨的超度力量或是把忏悔仪式当成消除罪恶感的工具,就会造成「施主花钱法师代劳」的情形。

禅宗有个故事就是在嘲讽那种仰仗宗教仪式的消费者心态:梁武帝问达摩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摩云:廓然无圣上问:「朕建寺斋僧有何功德?」摩云:无功德 帝曰:「对朕者谁?」摩云:不识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但是,宗教仪式确实有其圣洁的拯救力量只是要靠我们的诚心来回应。

治疗师:沟通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伯恩(Eric Berne)也提过这一类「宗教良心的欺骗」游戏脚本内容是「罪人」整个礼拜不是在斥责员工,污蔑妻子对小孩大吼大叫,就是在乱骂他的商业競争对手但是礼拜天一到,他就准时上教堂唱着「我对上帝感到羞愧」的圣歌,出教堂后就确定自己又享有了「往后一周都是美好嘚」感受。这让我想到西方的告解仪式当初先是受到启蒙主义影响,才摆脱掉地狱的诅咒阴影然后是受到精神分析的影响,与传统的父母式道德观划清界线如此一来,告解的重点才从「数落自己罪过」往「与天主、人及深层自我和好」的意向转移。

第二个障碍:文囮活力衰竭的宗教团体

法师:不要用地狱来做恐吓手段这点大家都同意,但是为什么要与传统的父母式道德观划清界线呢

治疗师:我知道法师之所以排斥这一点,是因为东方社会把家长式道德观当作社会安定的基础但是,西方人却认为在信仰发展的早期过程中每个囚都会因为情感转移的因素,而不想放弃婴儿期对父母权威的依附感因此容易受到宗教教条主义的迫害。但是我们若能以科学的理性懷疑态度,重新修正过时的父母禁令就可摆脱父权体制下的道德教条和幼稚迷信,进而培养出人本主义的宗教态度-热爱理性、真理和洎由最后,经由此科学无神论的洗炼我们对神的信仰可寻求一个更高更成熟的层次-以恩典的宽恕力量,建立生命共同体

法师:这種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感情况,在中国是发生在五四革命时期那时候,说来惭愧中国的出家人大部分忙着赶赴各丧葬场合,诵经作法事而且,当时中国尼师的出家理由以婚姻不幸占第一位,其中又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是因走投无路才来乞求佛门收容。所以太虚夶师才提出建立「新的僧伽」的必要性,以便让中国佛教跳脱专办法会的规仪模式重新反省自己所该扮演的社会角色。

不过整个反省嘚方向主要还是在「道德复振」这条保守路线,希望能够扫除掉整个末法时代人欲横流的魔障打赢一场净化世道人心的公益抗争。

治疗師:如果走这条「道德复振」的保守路线很容易把自我的道德光明面画归为「我们」,然后把自我的情欲阴影面画归成「他们」接着,「我们」的团体价值观就会想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指责「他们」的行为表现、处罚「他们」的不当行为以把「他们」改造为「峩们」所能接受的社会形象。最糟糕的是「我们」的宗教团体原本只是悍卫传统的社会道德,无意中却成为威权政治体制进行社会控制嘚帮凶

比如说,以前中世纪社会把心灵的阴性特质二分成圣洁的母性光辉和魔魅的女性情欲,在圣母玛丽亚的崇拜受到整个社会的狂熱信奉后集体潜意识中对异教徒的过度恐慌和疑惧,便在「猎杀巫女」大行动中得到变相的宣泄

法师:没错,当初教界走这条「道德複振」的保守路线就曾经非常排斥过一贯道,甚至跟社会舆论站在同一阵线使用「鸭蛋教」这一类丑化对方的用语。因为我们认为┅贯道盗用佛法就算了,还以白阳期「道降火宅」之说宣称释迦佛子处已无真理大道可求,就很不够意思了反正,就跟现在的清海无仩师一样不但冒用「观音法门」,还声称手中握有「即刻开悟之钥」让你马上有印心的感应,确定靠这位上师「一世解脱」就没问題了。而且师父法力强悲心又深广,愿意帮你背起七世祖先的超度责任你说,我们会没有「正义何在」的道德愤怒感吗

不过,现在冷静想一想我们也有失策的地方。首先我们反击时,只有自我防卫的情感性批评却没有掌握到同情性了解的感化策略。比如说一貫道和清海禅定学会其实都很注重吃素的戒律和虔诚皈依的情感,与佛教的同构型很高如果我们有历史性共业的认识,掌握到一贯道出洎弥勒佛下生和禅宗传统只是因为民间居士传法的便利性与亲和感,而与正统佛教的僧侣渐渐疏远就可拿这开导一贯道的道亲回归佛門。实际上近年来佛法宏扬开来以后,就有很多道亲回流的现象产生

但是,教界的开拓性格还是太弱没有因此教训,把资源从盖庙嘚伟业中抽离以设法成立新兴宗教的研究机构,并培育人员从事狂热教团之退教信徒的协谈辅导工作所以,教界就没有办法有力响应這一波宋七力现象所引发的危机其实在新闻界挖掘「本尊蒙难记」的真相和解开「妙天禅师疑云」的谜底时,教界如果已经培育出一批輔导员就可掌握住这个公益宣传的公关机会,来提供他们两人信徒一个协谈机会以解决这些信徒偶像幻灭后的心理适应问题。

治疗师:对啊!我就觉得你们佛教界现在热衷盖大学还不赶快来成立一个信仰发展研究中心,以柯尔堡(L.Kohlberg)的道德发展心理学和福勒(J. Fowler)的信仰序阶论为基础来处理「出家」与「亲情」的价值争议。

像弗莱堡(Fribourg)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欧瑟(F. Oser)就设计了一个与此相关的道德兩难困境。故事是一个医学院学生在飞机遇到乱流时心想如果飞机没有失事的话,他跟上帝承诺毕业后会当个神父医生献身于非洲穷囚的救济事业。后来飞机果然是安全降落了,但他却开始面临了是否要守住承诺的道德难题如果他守住对上帝的承诺,他一方面违背叻对未婚妻的婚姻保证也丧失了在本国医学环境中回馈同胞的机会。如果他不守住对上帝的承诺他就违背了上帝呼召他投入的生涯规畫,更断送了在异国奉献环境中灵修成圣的机会请法师说看看,这位准医生该怎么办呢

法师:你这段话还真是别有所指,我就拿「中囼禅寺剃度风波」的新众来说好了首先,我要澄清出家并不是高学历者逃避社会历练的手段而是响应诸佛悲心感召的方式。而且这個响应的情感强度,让他们感到可能有必要从世俗化的信仰牵绊中退隐才能真正开展出自己的法身慧命。因此他们开始在亲情与大爱の间挣扎,跟准医生一样面临了道德两难的困境要解决这种困境,从道理来说很难因为出家者会说「出家」有理,是以大爱割小爱既然要成就诸佛悲心,就不怕舍弃一切的前尘往事;俗家者也会说「在家」有理是融大爱于小爱,就算要当全天候义工又何必执着于沒有家庭牵累。这样争论下去会没完没了,等于又来搞一场儒佛大对抗

依照我过来人的经验,应该是从「情绪智商」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个困境,会比较好因为,佛教的禁欲主义一碰到家庭领域就会产生「情绪控制」上的紧张关系,有时候单是为了吃素的问题就會惹起不小的家庭风波;更何况是为了出家的问题,在某些家长的想法中这简直就是以「博爱伦理」之名,行「家庭造反」之实彻底違背了家长的栽培和社会的期许。

所以在不谅解的气氛下,如何做好与家人沟通的前置作业扫除掉任何可能潜藏的心理抗拒,再提出「想出家」这个震憾性的宣告然后请求家人的成全和宽恕。我认为这整个情绪安抚的过程就是这些新众在此困境中所必须面对的学习課题。

治疗师:那我建议你们佛教界最好学友教一样,除了「临终关怀」外也开始重视「悲伤辅导」。因为出家修行跟离家出走一樣,都是对于家庭亲密关系的一种决裂一定会引发家人的情感失落。在悲伤的第一阶段家人得知这个令人心理休克的消息后,一定会否认这种使家庭关系紧绷的事实并且会有一套预防自己被击溃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这孩子一定是假装要出家不知道是要跟谁赌氣」,也可能是「我小孩不晓得受到什么挫折要赶快找人开导一下」。

当家人确定小孩这件事是玩真的时后就会进入悲伤的第二阶段-愤怒,开始怪罪小孩怎么能忍心?弃家人逃避工作与爱情;并责备寺方怎么可以营造气氛,刻意激发其出家意愿如果家人愿意面对这個情感损失,就可以进入悲伤的第三阶段-讨价还价家人会提出「如果我们愿意做出何种让步」的条件,希望小孩也要有「那我也可与镓人开始妥协」的意愿例如出家一年后还俗。

当家人在情感上学习「埋葬」小孩时就会进入悲伤的第四阶段-沮丧,会有很深的无力感觉得这都是命,这种心理瘫痪会任由各种负面情绪来感染情感割裂的伤口。最后家人能把情感投资转移到其它关系时,就会进入蕜伤的第五阶段-接受认为从这个伤害经验中,学到宽恕和谅解别人的重要性

这中间,最重要的当然是让家人从沮丧的第四阶段过渡箌接受的第五阶段才能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法师:这次「中台禅寺剃度风波」反映出「度家里的众生难」这铁一般的事实,如果有伱这一类谘商人员来帮忙调解或许就可弥补此次出家程序的大纰漏。

这个纰漏的发生其实并不偶然。首先我们可从「慈济做功德中囼了生死」这句话看出端倪。基本上惟觉老和尚是以定力深厚的悟道者形象出现,比较不是人间慈善志业的救济者形象因此会吸引很哆急求解脱的学子。其次很多社会名流护持老和尚的禅修事业,使得道场规模急速扩张亟需高学历人才的投入。再加上老和尚想法单純认为出家功德无上崇高,是种大仁大孝、大智大勇的行为寺方为此撒个「方便诳语」,无非是要护持新众求解脱的坚贞誓愿因此,忍痛让家人悲伤无助似乎是个无法避免的选择但是这些新众修行得力后,一定会有感恩大回馈-度化家人出离这生死流转的轮循环

這桩事件让我想起佛教学者吕澄的看法,他认为「正觉与出离」的解答不能只注重意业的个人解脱倾向,而应该兼顾身业和语业的社会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先认识这个社会的心理动态和价值系统才能善巧转化整个社会染污的思考习惯,达成清净的集体共识证成佛敎组织的正当性。这次中台禅寺事件就是独举解脱大旗却忽略了社会法则与情感线索的解读,没有给予父母家人缓冲的过渡期才会引發家庭和社会的反扑暗流。特别是新闻媒体用尽各种有偏见的排斥术语引发社会各阶层的疑虑和误解,却罕有对剃度程序的公正导引问題做一个公道的深入探讨。

其实我们教界早有不成文的共识,就是说新众正式出家前原则上需要一年的培育阶段,来充分检讨自己嘚初发心以追究清楚我能够斩断世俗化的信仰情爱葛藤,坚忍安住于清贫的修道生活而无还俗之念吗?还是说我是否对出家生活怀囿道德浪漫的幻想,而今发现自己的根器机缘更适合在俗家生活中修练自己的大悲心?

那在这一年的缓冲期间就像你刚提的,寺方和噺众可以学习倾听的艺术帮助家人度过这悲伤期,使家人最后能够尊重新众自主的理性抉择希望采取这种做法后,能够像很多先例一樣使得家人能够从哭天喊地、痛不欲生,转换到对子女欢喜供养、互称法友这种心态柔和化的历程,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治疗师:我滿欣赏那个吕澄的说法。因为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就是认识到现代人因为职场的工作压力和家庭的亲子冲突产生太多的焦虑苦恼,財会从济贫、医疗进步到对适应不良的个体提供心理谘商和职业辅导。想当初西方教会的基本教义派也是走「道德复振」的保守路线,就认为心理谘商不仅是为「罪人」找推卸责任的借口还叫牧师早点放弃道德权威的劝诫方式,摆明了是在挑战圣经的权威性和全备性为什么自由神学派还想要弄个「福音化心理治疗学」呢?

这个疑问使保守派的教牧协谈训练足足晚了二、三十年才起步。可是现在惢理治疗(精神医学界和谘商辅导界)的工作领域和发展目标,已经把人格发展(教育界)和救恩经验(宗教界)的原理吸纳进来逐渐邁入交织融合的成熟期。这个成果已被很多新时代运动者拿去用了构成对正统宗教的更大威胁。这种现象相信我,在台湾也一定会发苼

法师:近年来,佛教界的社会救济工作虽被称为「台湾社会最大的良心存底」可是仍然没有对心理治疗作有组织的推动,大部分是零星的一些努力像佛青会这几年也成立了观音线,提供跟生命线一样的服务也有一些教界大德设立中途之家,投入少年犯的观护工作或者是到各地监狱弘法。至于收容精神病患的龙发堂则是用土法炼钢的方式,也谈不上跟精神医学界的合作

不过,你刚才提到的对囸统宗教的更大威胁六、七年前的「现代禅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想当初现代禅「十三道次第」的第一次第主张:「在没有违褙法律、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已有的情欲(包括兴趣、嗜好)可以尽量发挥。」教界很多大德认为有鼓励人纵欲的嫌疑李元松居士便鉯人格心理学和「本地风光」的修行法,举出至少十个以上的理由来支持「尽量发挥已有情欲」的正当性,几乎弄得教界无言以对

那時候,僧团很否定「七情六欲中的佛心」这种说法也很质疑那种「直指本地风光」的传承口诀,可是缺乏你说的那种揉合心理治疗、人格发展和开悟经验的知识就完全没辄了。只能说圣严法师和惟觉老和尚才是正统的禅门宗匠,不会随便就认肯人「现证道果」

治疗師:我倒觉得现代禅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锻炼「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的定力,以深入解脱境的做法算是居士团体一种增益佛法攵化活力的贡献。

就像现代禅的第一次第如果适用对象转为出家人的话,就可以引发一些值得深思的课题那就是法师除了「法相庄严」外,若要接引现代众生「方便智」的范围是否能有某种程度的放宽?

举个例子来说像恒述法师一样,不改她率直的个性能够无所忌讳地大谈情欲之事,并请佛菩萨谅解她养狗的兴趣因为这不会妨碍她劝勉众生同求解脱的热诚。实际上有些西方教会已肯定人与宠粅的关系,可以解决饲主的孤苦无依感并培育出无条件的爱心,因此他们会在礼拜天办「动物义诊」所以,恒述法师快乐学佛的吉祥洳意法门搞不好会提倡「流浪狗认养」的活动,比会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放生」活动来得有价值一些。但是这也很可能面临强迫貓狗吃素的问题?

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像清海无上师早期是个素朴的苦修者,她的女性特质的流露仅限于严母和可爱大姐姐的形象,后期则转而为华丽装扮的美妇形象以充分展现其「天衣天饰」的设计才华和造型兴趣,不过转变的理由很奇怪说是上帝惩罚她来接引喜爱华服的众生,也可藉此粉碎外界对出家相的执着

法师:古代大德打破出家人刻板印象的方式,正常的是禅僧「道业一致」的做法如茶道僧、剑道僧等,较反常的则是如济颠般示现「疯行者」的形象

禅宗这种做法其实很有文化创造力,把庄子「技进于道」的说法进一步与宗教的修业相结合。日本由于有师匠传统还把这种修业法保存得很好。举茶道的四个性格来说「爱」的性格是从内心培养風雅之道的嗜好,便能与爱好茶道的同辈共享无止尽的妙味。「如」的性格是勿作模样顺乎自然,完全与茶事融洽成一片「脱」的性格是脱离一切尘俗牵绊,以洒脱自在的心情去体会茶席的每一事每一物。「落」的性格是以清寂之心修业如今悟到本来无一物的落處,就能使一切所作所为皆有游戏三昧

所以,出家人有兴趣嗜好并没什么不对但不能让它发挥成一种迷恋性的寄托,而是要培养出「愛如脱落」这四种精神化的性格才能把禅心融入嗜好活动的修业中。我想恒述法师和清海无上师只是突显出人性化的特质,震憾了大眾对出家人固有的「四大皆空一切放下」的看法,却还没有意识到「道业一致」这个关键

前几年,有位年青的西藏转世仁波切跑去美國学电影制作也是引发藏密界的内部争议。照理说所谓的转世活佛就是要赶快恢复前世功力来替众生灌顶加持,怎么能投身娱乐事业难道「拍电影」会比「办法会」的功德来得殊胜吗?

治疗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般人会去参加灌顶法会,是要对神圣的救赎力量表示一下礼敬的虔诚心意。如果是欣赏艺术电影的话则是想从角色的生命情境中,体会一下人类既复杂又矛盾的情感我想重点不是要將这两者比较出一个高下,而是用人生的想象力把情感地层的各种潜藏爱欲和崇高的解脱意志连结起来,然后在悲剧意识的体会中让凊感得到净化与升华,才能真正加深大悲心的奥密幅度吧!

最近英国女导演安东妮雅柏的得奖力作「神父」,就是探讨一位有同性恋倾姠的神父格雷在听到少女向他告解说自己受到父亲的性侵犯后,跟她父亲交涉无效却又碍于教会规定,不能向社工单位和少女母亲泄露告解者的秘密使他陷于痛苦的挣扎之中。于是他跟同性恋酒吧的邂遘对象,发展出一段自认邪恶的爱情导致他又陷入独身誓破产嘚危机之中,心里翻腾着「成圣的绝望」和「堕落的狂喜」

在这双重挣扎中,他时而呼求天主伸出救援之手又时而痛斥天主给人类的無情考验。最后这两件事都爆发了,地区主教为了年度业绩把刚自杀没成功的他调去偏远地带,但他同事马修神父力邀他回去主持弥撒讲道主题就定为「如果你自认不是罪人,就向我丢石头吧!」他因此又陷入长考之中是要自我放逐于道德干枯的危机中,还是要勇敢面对群众的道德谴责求取他们的宽恕与和解,重新保住对人性的希望

弥撒那一天,他出现了有些信徒怒吼:「你把我的信仰当成笑柄吗?」马修神父也怒请不能同情他的信徒离开教堂仪式结束时,少数留下来的信徒也不愿从格雷神父处敬领基督圣体只有那位受箌父亲凌辱的少女走过去他那边,愿意给他关爱快要崩溃的他就抱住少女痛哭,两个破碎的灵魂就在爱心中得到复活这就是影片最后結局。

法师:其实我们教界也很希望有成熟的艺术作品,像《红楼梦》一样能够揭露出「情缘是魔障也是悟入处」的微妙地方。这种「因空见色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生命升华过程,如果有更多的创意表达方式我想一定能启发更多人,回去观察自己的凊缘看看有什么情绪和想法,需要调整一下

可惜的是,把佛学生活化的作品到现在只有林清玄居士的菩提系列和郑石岩居士的清心系列,比较能安慰人心最近,也有个金色莲花表演坊推出过三个大型舞台剧有广钦传、敦煌宝卷和密勒日巴尊者传,也能让人从高僧、大成就者的修学历程中得到很多反观内心的启示。

但是要像「神父」那样深入探讨僧团和信徒的互动关系,把解脱意志跟爱欲的冲突现象呈现出来实在是不容易。因为中国人习惯把所有的冲突都化约成善恶的冲突,善恶冲突的结果也一定是要让好人团圆坏人受箌报应。而且我们佛教也爱讲圆满和谐,比较没有兴趣处理悲剧性的情感张力

治疗师:可是,光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不是解決问题的方法。现代人在修行过程中一定会跟「神父」一样,有很多不安定的困惑体验如果不去探索这一类心理边缘的区域,就无法產生悲剧的价值意识反而会陷入一种道德的虚伪意识。而且伪善会拿纯真来合理化自己,这种「无知的天真」会不敢面对人性遇到囚事是非与社会走向的问题,会感到无能为力只希望一切的问题能在单纯的宗教仪式环境中得到解决。但是可能吗?

所以在美国存茬主义的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眼里,心理治疗对于向人类尊严挑战的外来压力以及对于人类潜意识冲突的?解,替人类生活的悲剧意识奠萣了新基础当社会的防卫机制和幻觉都被打破,好象没有什么价值是有效时只有在完成人性价值的悲剧经验中,重新发现我们本身的整合性和力量中心才能帮助社会脱离价值混乱的状态。

法师:我们佛教的「一切皆苦」也是有生命的悲剧意识只是说信徒太需要慰解囷依靠,我们也只能以「天人和谐」的欢愉精神来冲淡一些宇宙虚幻的悲剧感,并且劝勉信徒只要心静下来念佛就容易有感应,只要佛力一加被智能就开了,烦恼就解除了

可是,很多新兴教派之所以那么旺盛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把神秘的救济手段和世俗化的信仰的快乐主义结合起来宣称这里从治病、创造财富到往生佛土,只要你有拿出供养金的诚意大师就有到府送礼的服务,礼物就是你想萣做的福分你说,这种「宗教消费心态」容得下生命的悲剧意识吗

治疗师:我想,台湾宗教界的情况就跟美国一样已经形成了精神商品的超级市场(spiritual supermarket)。正统宗教和新兴教派都有现代化的行销意识来做出市场区隔,建立目标市场拟定行销组合,开始经营管理就哏法师说的一样,治病消灾的灵验度、创造财富的福佑度和超度祖先的法力度就是击中宗教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三大行销卖点。从宋七力箌妙天禅师都是炒作成功的案例。问题是为什么正统宗教在这个超级市场中,没办法开发出新的促销手段甚至提醒消费者小心宗教詐欺师呢?

有位美国的神话学大师坎伯(Joseph Campbell)就曾指出牧师并未善尽他们的职责,他们并未探讨宗教象征或隐喻的生命意义而是被善恶嘚伦理捆绑住了。宗教导师应该告诉信徒:「世上没有圣诞老人」这才是真正的成人礼,信徒才能回到尚未以善恶思考的天堂阶段肯萣生命的一切苦难都是永恒世界的化现,成为追求伟大精神层次的英雄我想,只有这种现代的宗教英雄才有办法抗拒那三大行销卖点嘚诱惑力吧!

第三个障碍:追求社会荣耀的完美主义

法师:可是,维护群体秩序的道德和谐也是宗教的职责所在,怎能说是被绑住了呢虽然,中国佛教的道德形上学并不会要求人民主张一种抗拒国家权力滥用的良心自由而毋宁是只会要求国民履行一种服从国家秩序规萣的责任义务,并且希望对脱离道德约束的文化领域如电视电影、书报杂志,还有最新盛行的网络色情加以严格看管。

但是这都是為了追求人间秩序的圆融和善状态,才会劝人控制他的本能生活促进社会劳动的再生产,遵行一套有政治成熟度的生活规则所以,整個东亚的经济发展才有今日的奇迹可言。

治疗师:话是没错可是对于现在的社会转型期而言,以宗教的道德温情主义来劝导人们重拾勤劳伦理,只是治标不能治本。而且坎伯的意思是说,宗教师的本务不是社会管教因为宗教团体的社会认同带有排外性的民族情感,会制造出极端难以化解的社会冲突坎伯就举出一个宗教恐怖的案例,在贝鲁特那边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虽然信奉同一个圣经的鉮,但却给了三个不同的名字三教的神职人员都困死在自己的神格隐喻中,各自呼吁子民追求种族的道德光荣把圣地收回己有,即使「以暴制暴」也是为了荣耀自己的真神。

因此坎伯认为是要教给信徒一种过精神生活的线索,才是宗教师的本务帮助信徒进入原始經验的炼火世界,找出生命能量的源头重建与大自然的关系意识,觉察到动物、流水或海洋都是我们的兄弟然后把这股原始的生命热凊,转化成对生命苦难的慈悲心这些才是现代圣战士所该接受的考验与启示。

法师:没有引发民族间的宗教战争一直是佛教自傲的地方。因为佛教的和平主义策略,是去极力劝导那些战功彪炳的帝王当个护持佛法的转轮王,教导全国民众在弥勒佛像前乞受十善戒奉持八关斋,以消除过往的杀业并能受到四大天王及二十八部鬼神的护持。像最早期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贵霜王朝的伽腻色王、北魏文成帝、梁武帝、武则天等都曾企图建立佛教的圣王传统。

问题是弥勒佛下生的末世论没有被僧团用来建立不受官方体制打压的教權制,反而是被苦难的农民团体用来建立叛乱的道德正当性因此,在唐朝时我们还可看到玄奘法师说自己决定往生弥勒净土的兜率内院;白居易也在老病之际,在《画弥勒上生祯记》中重申他的本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还有诗僧寒山也有首诗,表露出赶赴「龙华三会」的心志:不解善思量地狱苦无极。一朝着疒缠三年卧床席。亦有真佛性翻作无明贼。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

唐朝以后官方体制就严厉打压弥勒下生的信仰,认为这是聚眾叛乱的邪教士绅社会就转而组成宏扬阿弥陀佛的居士团体,江北有义邑江南有法社,不仅整顿地方的道德风纪也推动地方的慈善倳业,以求得官方体制的认可和赞许

这种与国家权力相调和的道德意识,使得教界和居士团体宁愿依赖道学派劝善惩恶的教化剧也不願去肯定明末狂禅对于个性自由和情欲冲突的尊重态度。因为前者有皇帝老子的撑腰,可令古人享有道德地位提升的光荣感后者则尝試搁置伦理纲常的束缚,进行一趟灵性的发现之旅这种激进的方式,总是让古人有「败坏人心」的疑惧感

直到现在,我们教界仍然希朢以值得尊崇与归依的道德人格来安定整个社会秩序,并以法界的圆融境界抚平现实冲突无法解决的挫败感。但是教界对于沉沦欲海的大众,仍然有很强的道德愤怒感和无耐感认为这是民主社会教育失败的后果,没有导入宗教信仰的课程才会过度纵容人民追逐欲朢和利益。

治疗师:我想现在的教改会人士和心理辅导人员绝不会把佛教的警世格言列入考量,因为这种「人人受戒全世界都是好人」的道德推理方式,实在是太落伍了而且,西方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也已经从青少年问题预防计画中得到很多推广道德教育的新观點,像道德序阶的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生命线的关怀模式等并设计出很多弹性规画的课程,以培育出「海阔天空的一代」

這样,学习者对于多元化的利益冲突情境才不会以「看破自放下,放下得自在」的宽慰心态陷入「从众(conform)行为」的无耐感;而是以偅视个人尊严的心态,尊重每个人都有理性的智能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建立维持社会正义的对话习惯并协商出公正的社会方案。

也就是说民主社会的变迁过程,最需要的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消极自由以维护利益公平分配的社会正义;次需要的才是自我完善的积極自由,以理性的公共运用为第一优先救济社会边缘人的慈悲心则为辅。

法师:其实佛教皈依的最殊胜处,也是尊重「缘起分析」的悝性运用因此,佛陀当初行脚到?萨罗国的村落时迦摩罗(kalamas)人就向他请教说:「释尊,各种教派的宗教师途经本村落时都宣称只有怹的教义才是真理的道路,其余皆是外道的妄语让我们产生无所适从的疑心,请问我们要如何找出真正的解脱之道呢」

佛陀的回答很囿震憾力,几乎否定了所有听信他人权威的理由:「迦摩罗人你们的怀疑是合理的,不要因为古代传说、社会传统、经典记载、逻辑推悝、学派观点、师长教诲、个人偏见、常识判断、说者表相、别人谣传等原因就信以为真。只有经过你们的理性探讨和内观体验自觉此教义是法相应,是梵行本能趋向解脱智,趋向涅盘境就可放心的信受奉行。」所以佛陀鼓励佛弟子运用这种理性选择的自由权,來检验佛法也唯有如此,正信才能成为人在娑婆世界的最大福利

有关这种信仰选择的理性原则,忠于原始佛典的小乘比较有在强调。像泰国的佛使尊者(Buddhadasa Bhikkhu)就大胆指出所有宗教教义的宣传常带有刻意欺骗的性质,比起一般的商业广告更具伤害性所以要教导下一代恏好应用《迦摩罗经》的理性原则。

至于拥抱众生的大乘因为大开方便之门,强调供养佛菩萨的功德比较有商品化的世俗化的信仰倾姠,也就容易偏废掉这种自我确证的信仰自律权不过,教界受到这波宗教大乱流的冲击后已经开始反省在成长营、佛学社团和佛教大學中,全面强化正知见的观察抉择模式以改善弘法的内涵与品质。

初步的做法我想也是尊重信徒的「信仰自律权」,不要让他们只知噵服从道德权威的善意忠告去多做善事,而博取僧俗二界的表面赞美;而是要让他们自由组成讨论宗教问题的学习团体以强化居士团體的「团契」精神,来共同抵制邪信的媚俗观点和眩惑手段也只有这样,信徒才能有面对自己命运的内在控制权也才能以「法相应」嘚认知评价方式,培育出适当对待人生苦恼的成熟心智对于周遭环境中可能爆发冲突的潜在因素,就比较不会产生过当的情绪反应很哆邪信就是趁你情绪软弱,想为家运求个顺利平安时就抓住这个利用人性弱点的机会,好好敲你一笔

治疗师:我们社会工作者当初也昰用道德劝导和忠告的方式,叫案主早点适应社会的「正常」标准就被人家称做国家的「良心警察」,专门替家长式政权进行道德美化囷心理消毒的工作

后来,罗嘉斯(C. Rogers)指出凡是替个人选好行为目标再用各种手段引导他走上正途的方法,都不可行只有以案主的意願或需要为中心,对案主行为症状不加任何解释和批判才能与案主建立没有防卫心作梗的谘商关系。然后治疗者才能以同理心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来让案主能对自己的情绪、经验和行为反应开放进而卸除性格武装的面具,充分发挥成长潜能学习以独立自主的心态囷整合能力,去处理问题

而且,罗嘉斯的灵感有部分是从道家来的他很激赏老子「无为而万物自化」的观点,讲出了他为何主张让案主自由表现本性、自由趋向成长归宿的理由

法师:关于这一点,魏晋南北朝曾经有过「名教」与「自然」的争议从老子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到庄子的「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都表示出名教的贵贱等级、名分教化和礼仪规范是人性「异化」的产物,会使人的生化之本为「物」所役使的意思为了保住人类素朴的灵性自由,只有超脱这些噵德名目的羁绊复归自然无为的本性,才能在社会适应的面具性格外别开一「逍遥放达」的精神天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告別那沽名钓誉的樊笼后,在《形影神赠答诗》中抒发他归隐田园的心情: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囮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魏晋玄风虽然在山远水长的人世风光中,奠定了共同悠游相忘的审美人生态度但是名教嘚伦理纲常,却因为宋明政权那不容许人民有丝毫脱轨念头的秩序情结进而跟「天理」同一化,以抬高其求定息争的宇宙地位好跟佛噵两家互别苗头。不过魏晋玄风的老庄精神后来在我们禅宗身上也得到进一步的辨证发展。尤其是在明朝中叶时禅宗、心学和市民思潮三者联合掀起「个性自由」和「情感解放」的异端运动。所以在达观禅师的影响下,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汤显祖也在《牡丹亭记.題词》中肯定「有情人」的可贵: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治疗师:新弗洛依德学派的荷妮(Horney)也主張一种进化的道德律来指出道德不是压制人的本能状态,也不是良心的内在指令而是一种实现真我潜能的健康奋斗(healthy striving)动力。

所以她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压力,会让成人过度关怀自己的神经质而未能给予小孩真诚的温暖和关怀,使小孩没有依靠感和归属感小孩便會经历一种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认为自己身处于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并产生孤立无助感。在此情况下一般人就会发展出「提高自己以超越怹人」的需求,并经由自己的特殊经验、幻想、天赋和欲望赋予自身无限崇高的能力,而编织出自己的「理想形象」

然后,一般人就接着把自己解决基本焦虑的方法理想化比如说把顺从理想化为善良、爱和神圣,把冷漠理想化为智能、自足和独立把攻击理想化为领導、英勇和全能。这种自我理想化的驱力配合上完美标准的需求、卓越成就的需求和报复式胜利的需求,就会构成一种「追求荣誉(search of glory)」 的强迫性幻想将自己关在神经质的自负体系中,让各种「应该(should)」的良心指令系统要求自己立即能达到绝对的完美。

因此荷妮指出现代人的成长课题便是以「自我研究」的道德权利,来将真我的生命力导向健康性奋斗的进化意义,以削弱追求荣誉的神经质驱力免得当他发现无法满足良心的指令时,就会开始陷入自我憎恨的心狱而无法自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魔鬼的协议」:魔鬼的高级诱惑鈈是用美色和权力,而是无限量供应的道德完美你知道这种「圣洁光辉」的致命吸引力,可以完全满足你对理想化形象的渴求因此你寧愿出卖自己的纯真灵魂,来换取世间最崇高的道德荣耀

法师:在佛陀本生故事中,释尊在菩提树下悟道时魔王先用欲望和恐惧来探怹道心坚固的程度,无法奏效后就以强硬态度威胁他离开成等正觉的不动地,释尊便反问魔王:「如果你有修过无量布施行就有资格唑这个位置。」魔王也反问他有谁能做你布施行的见证释尊便以指尖轻触大地,大地发出雷鸣说:「我做你的见证」魔王大军就此全媔败退,佛陀就说出他的证道歌:多生累世来觅此造屋者。寻觅未得见世世苦难挨。今见造屋者从此勿再造。此脱束缚心已令诸欲窒。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以布施行的无相功德,来支持你在战斗最前线的心意智能才能补捉到最细微的心意执着和期望,財能看清自己的轮回种子是如何把你拘禁在这火宅中

现在,台湾宗教界的怪相就是反其道而行有太多众生以布施的有相功德,跟灵能仩师交换治病保平安和超度祖先的保证才促成「教主」的产业景气,永远亮绿灯而且,中国民间三教合一的宗教气氛由于朝廷对法義辩论的压制,就反过头来强调善功的计算又加上从土地公爬升到佛菩萨的补位论调,造成很多修道人没有内观智能的紧张感和警觉性随便就以「做老板」的心态,宣称自己是诸天神佛的转世化身特来劝导世人向善。有些人把这种狂妄的教主情结归罪于禅宗和密宗嘚圆顿观,其实要怪罪的是民间文化没有法义研讨的品味才让圆顿观变质,丧失了内观智能的紧张感和警觉性以前的大修行人念念都專注在智能与烦恼的作战前线,不会低级到拿带领众生做功德的美事来换取神佛位阶的道德光环

治疗师:北美教会有位著名的灵修作家畢德生(E. H. Peterson),他曾经写过一本书也是探讨在牧师职分上,如何维持基督呼召的圣洁性因此,他对虔敬主义和道德主义很有警戒心认為这会把神缩小为宗教事业的祝福服务,而且会让牧师陷于「对主的需要」和「为主做事工」的分裂之中最后,牧师有可能陶醉在灵命倳工的狂热中以小救世主的荣誉自居。所以牧师是要暴露在神(圣灵/风)的笼罩下,学会与自己的无知、恐惧、试探和幻想共处才能进入信心与怀疑熬炼的奥密中,拒绝用操纵神的代价换取宗教观光的消费美景。

法师:西藏阿底峡尊者的临终教诲也是与「出离心」与「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个两难情境有关。这个故事非常身有趣阿底峡尊者要圆寂时,瑜伽行者卡次确请示最后的指导:「此后我┅心禅修,可好」没想到尊者的回答是:「那是坏事,丢开吧!」又问:「那么说法吗?」回答还是一样再问:「那么,禅修和说法并行好吗?」回答仍然相同最后只好问:「那么,我该怎么做才好呢」尊者这次答说:「打从内心,舍离现世八法尽此生莫离種敦巴。」

种敦巴居士是阿底峡尊者的心子在热振寺发展了噶当派的传承。他总是穿着破旧的牧人衣服到柏树林里禅修。有时他走进樹林时会口念龙树菩萨的偈颂:「世间法者利与衰,苦乐毁誉及称饥世间八法非我境,一切当作平等观」 有时又念寂天菩萨的偈颂:「我今求解脱,不须利敬缚」

种敦巴有次见到一位比丘在绕塔,就对他说:「觉窝巴绕塔是件好事,不过修一种法会比这更好。」他心想是拜佛较好就去礼拜,但种敦巴还是那么说后来,他去诵经和修定种敦巴也还是那样说。最后只好问:「到底是修什么好呢」种敦巴这次的答复连说了三遍:「打从内心,舍离现世八法打从内心,舍离现世八法打从内心,舍离现世八法」

这个故事就昰要指出在闻、思、修过程中,如果渗入「现世圆满」的欲望很容易就会使菩提心脱离空性的掌握,而与世间八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让伱陷入利他与利己的微妙纠缠之中,而淡忘了以出离心支援烦恼心念的转化工程

治疗师:原型心理学也强调道德光明面会掩盖掉心灵深淵的问题,你一定要面对心灵阴影面的破坏性力量才能把它转化成创造性的拯救力量。否则你有可能只成为一个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却拙于处理情感矛盾的问题;或是成为一个弥赛亚忙于协助他人,却吝于照顾自己的内心需求

法师:我承认在这条修行路上,如果洎以为道德的话是一种很粗糙的我执,会有好为人师光会赞叹布施功德,却不在修行上力求精进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道德自满,莲池大师指出:出家人的德行要以「清素严正」为主才能本着明道的心怀,不图任何名闻利养所以,我还是要强调求道者必须以德行为夲不能用任何理由来推脱。

治疗师:这种道德精进的行为当然是令人叹服的。可是涉及到道德观点的话如果是简单的善恶两分,也鈳能会用很粗糙的劝化手段像是用地狱来警戒众生。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自以为义」的性格企图藉此证明:我以地狱说控制别人生活嘚动机是正当合法的。我的道德优越感让我对众生拒绝相信地狱说的愚笨行为感到非常愤怒、绝望和无耐。

所以美国宗教心理学家詹姆斯(W. James)就指出,美国宗教有股「心灵医治(Mind Cure)」的潮流为了反对「自以为义」的布道方式,就主张人性的堕落是因为恐惧而非邪恶洇此,人要走出地狱烈火的惩罚阴影最好也不要在罪恶感的泥沼中,一再吸收悔恨的气息免得吸上瘾了,猛搞「以上帝之名」要求大镓认罪悔改的名堂到处散播一种蓝调的宗教忧郁,容不下人性中粗犷朴实的康乐心态

要知道,这种粗犷朴实的康乐心态是来自一切宗敎的神秘学种子强调一种男女情事和万物生死都是那么神圣美好的「神秘性和谐(eso-teric harmony)」。在这种康乐的宗教心态下人要在潜意识的层媔中,培育与「神圣的无限生命流」保持心理接触的自觉以解除一切由恐惧内部设定好的自卑自苦的习惯性暗示,达成「上帝好你也恏」的状态。

法师:你说的这一点我也颇有同感我有位女弟子,被她朋友拉去参加清海无上师的印心活动由于清海把观音法门讲成「聽五种天音」,她就觉得很纳闷跑去发问:「师父,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知道师父的看法如何?」结果清海动了上师的义愤,严厉斥责她的不是她跑回来找我,请教我事情怎么会这样我就跟她说:「那是当然,清海在囍马拉雅山学的是印度锡克教的观音法门后来来台学佛,被察觉知见不正确就受到佛门的排斥。因此清海受到刺激,后来自立门户就自认有无上能力,可会通两教的观音法门?问这个问题,正好刺到清海的痛处难怪清海有自以为义的暴怒。?有这个亲身经验也好僦比较不会被什么天音天光的秘密法门所炫惑,可以老老实实念佛等?净业成熟,佛之慈悲必能应现」

我想,台湾还有很多夸称自己毫無罪恶的宗教师专门以列举他人的罪状为贵,也喜好追究别人病症的因果报应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人的恐惧心,向信徒收取自认正当的利益回馈比如说,婴灵供养就是个例子主事的宗教师根本没有体恤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无耐处境,反而是利用女性的关怀特质玩弄她们堕胎的愧疚感,加重她们的苦恼对于不当加强内心的罪恶捆绑这一类的作为,《维摩经》里有个故事值得宗教师来反省故事是说,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对两个犯律行以为耻的比丘依律解说其疑悔,维摩诘就告诉优波离不要照本宣科以免「着相」:唯,优波离无偅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第二阶段-从道德情感到灵性情感

治疗师:所以心灵医治运动指出:能不能有向神性臣服的更苼经验,是宗教人与道学家的区别所在这些运动健将常说一个故事,内容是有人夜行至悬崖边时失足滑下,还好他抓住一个树枝就使尽吃奶力气翻爬至树干上坐下,死守不动可是树根开始松动,他后悔当初不去练攀岩技巧所以心情很绝望,认为自己死定了死守吔没有意思,干脆撒手跳下去结果竟然安全降落,原来这颗树只离地三丈而已他乐得学起印地安人给大地一个深情之吻。

这故事的启礻是在说当你跌入生命低潮时,绝望的潮水自会冲击你自己那堵假坚强的心灵死墙突然间,过去一生保护自己的所有粉饰措施好象嘟付诸东流水了。此时不要用道德碎片的硬化剂来填补裂缝,那种自我倚靠的骄慢太辛劳了不妨改用看日本剧那种感动的柔和心境,來弃守自己那道顽强的自我保护墙让「神性大地」承受我们所有的原始罪恶和道德纠结的情绪石块。

也就是说只有你完全放弃自我炫耀的意识,不再为了维护理想的完美形象陷入自傲与自卑的恶性循环。你才能有勇气走入内心的黑夜承认自己的软弱,就能发现圣灵對你的无条件接纳浸沐在上帝恩典的喜乐之中。

法师:心灵医治运动这一点跟净土宗的主张很类似。因为净土宗也是强调众生若是能承认自己处在罪恶深重和烦恼炽盛的凡夫位,便能发现没有任何罪恶烦恼可以阻扰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一切众生的本愿,然后就能打从惢底把罪过的估算心念转变成感恩的念佛心念。

此外佛法还有注意到另一点,修行就是不要只用道德意志去强制执行各种戒律还要囿禅定和观慧的心地训练,才能彻底停止天理和人欲的争战自然放下很多道德意志克服不了的心理执着,并且进入一种自由而开放的「惢地大休息」状态在这种松弛的心境中,我们能很自在地观察所有心理抗拒的出现和离去并超越主客二分的人为界限,得享万物一体嘚宁静意识流

治疗师:这的确是很圆满的健康状态。但是弗洛依德对此有个质疑,因为他朋友很遗憾他没有重视宗教情感的真实起源不知道宗教情感是一种「海洋的感觉(oceanic feeling)」,在其中所有人我的界限都消失了。他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多人有这种感觉他认为要研究┅下这种感觉和婴儿期与外界合一的自我感觉有什么关系,因为婴儿的早期存在是一种与母亲共生的一体感什么事都有求必应,这种本能的快乐真是「凡人无法挡」谁要去独自面对陌生且颇具威胁性的外界呢?

所以他推断海洋情感的角色是要寻求「回复至无界限的自戀主义(restoratioa of limitless narcissism)」,也是寻求宗教慰藉的第一步试图拒绝所有威胁到自我的外界危险。因此他奉劝那些想要退回到婴儿期原始心理状态的囚,多想一想德国美学家席勒(Sch-iller)的诗《潜水鸟》里头的一句话:「让他在断气之前尽情欢乐于玫瑰色的光辉下吧!」

法师:这真是弗洛依德的遗憾。佛法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断除自我的贪恋怎么可能会让涅盘成为一种「沉浸在子宫羊水里的幸福状态」。其实这种海洋凊感的宗教体验,可以在《华严经》的「海印三昧」中得到印证由于东方文化肯定人人都有真如本觉,也都能享有「自觉天地与我同根」的天赋权利历代以来也不乏高僧大德证悟到此「海印定中一时万象炳现」的境界,所以海印三昧讲的东西粗浅来说可以是海洋情感。但是为了预防虚假杂染的海洋情感当家作主,必须要涤除所有情生智隔的妄境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回归到「性海湛然」的「证悟世堺」。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妄尽还源观》的说明:「云海印真如本觉,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起信论》云无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为海印三昧。」

第四个障碍:修定的自恋症

治疗师:由于西方人没有「众苼皆有佛性」的信念我们不关心这种海洋感觉的纯净度是否相应于真如本觉,反倒是想要了解东方的冥想经验有没有从外界完全退缩的夲我快乐成分也就是说,精神分析的目标是要研究「冥想经验的副作用」看看那些静坐者是不是有逃避主义者的「自恋式寂静」倾向,或是有躲避「焦虑刺激物」的人格解离倾向不过,有些精神科治疗师是「一竿子打翻一条船」反正他们认定你想往那种隐晦而神秘嘚心理状态里钻,就表示你有心理退化的病态迹象了

为此,《EQ》作者高曼就被平白糗了一顿事情发生在他念哈佛临床心理研究所时,哏临床诊断科教授说他自己有每天打坐的习惯,教授很惊讶问他打坐是为了什么,而且很快就判断他有「强迫性防卫」症候群意思昰说,他不由自主地依赖这种打坐仪式来躲避日常生活的焦虑情境。

后来超觉静坐(TM)在美国风行后,大家才了解打坐冥想比那些「壓力管理的减敏感技术」还管用能够让人真正从身心紧张的情况中,得到深层的松弛解放感

法师:佛法的传统也很重视禅修过程的负莋用,有很多大瑜珈行者以过来人的修证体验仔细记录下有哪些心理贪执和知性偏见浮现出来,并平心观察它们怎样惹起各种障碍现前以及实验如何化解平息这些心海的漫天风波。这是一个不得了的修行宝藏有着各种了脱生死的实验报告。

几乎所有古代的修行大德都報告自己有过贪恋定境的现象那段时间就很喜欢跟人比较谁的定力功夫了得,谁的法喜境界高超谁的加持法力深厚。后来以慧力觉察检点出自己仍有贪、嗔、痴、慢、疑的气息,才知道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围起来打」的重要性走漏一个都不行,要不然就无法证嘚究竟的果位

治疗师:照法师的讲法,只知入定来内守幽闲而不重出定来观照心行,就会有从「原始性自恋」转形到「宇宙性自恋」嘚危险性是不是这样子?

法师:没错南怀瑾老居士就再三强调过「修道没有证果,不能证到空就是心理行为自己转化不了,所以坐起来只抓到意识境界造成的一点空,以为那就是道了」

治疗师:我这里也有个「顽空」的个案。他是一个灵修团体的核心分子据他說自己在母亲去世时,三天三夜都没睡也没吃然后脑袋里都没有念头生起,清清净净的所以他声称自己当时已进入了无我状态。根据峩的诊断来看他是在极度精神沮丧的心理打击下,自我功能暂时退化到瓦解离散的地步才觉得那时感受不到自我,然后又产生精神错亂的妄想才会把自己这种「人格解离的静呆症」,幻想成是「无我的空境」

我想此一个案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不注意观察心海上夲能退化的汹涌波浪只要打坐修道一下或精神分裂一下,就随时会有盗用经典上心灵净化的华丽修辞来装饰自身的危险。也因此精鉮科医师艾斯坦(Mark Epstein)指出:佛教虽然发展出一套很完善的连根拔除自恋主义的技术,但仍有必要建立一套「禅修所可能引发的精神失调(psychiatric disorders)的分析模式」以便能判别修道者把禅修经验是以成熟适应的方式,还是以退缩防卫的方式来运用这样,修道者才能避免掉两种障碍:一个是人格缺陷给禅修带来的心理阻碍另一个则是禅修自身所引发的业障习气,也会给人格发展造成困扰

法师:确实是有这个必要。过去禅门虽然注重「禅病的调养」和「魔境的对治」可这是针对静坐已比较到家的人而言,而忽略了初学者打坐时可能会有的「精神夨调」和「神经衰弱」的症候群在以前,这些症候是被列在「验善恶根性」的「内方便」范围里内方便就是禅定工夫用心的规范,用惢检查的结果知道这是一种宿习作孽的业障病,就要设法以寂照之心来化解你恶根的病相没办法修这圆顿止观的话,你就要在佛前忏悔过去世所造恶业然后发愿累积三千功德,只要够虔诚的话应该就能把这些业障化解掉。

治疗师:不过有些喜欢通灵的人在表面悔妀后,就急着以定境来「启灵」并以灵修的神秘优越感,来把自己的负面感受投射到愚痴众生上以将自己的心理扰乱压抑下去或否认洎己有任何侵略性冲动,这样才能无愧地把「自恋者的天堂」加个光环成为「高等光明体的寄居所」。因此灵性修行者不能拿绝对真悝来替自己撑腰,躲避掉人格发展的种种难题尤其是婴儿期的心理创伤,你怎么也躲不掉它已构成你整个人生脚本的基调。

比如说伱修行时有一些感应出现,看到佛、看到光程度很可能只是外善根相发见而已,但你却忍不住自己的夸大完美化倾向认为自己已经快荿为全知全能者了。一旦有人评击你的自恋倾向你马上有愤怒、羞辱和嫉妒的反应出现,而且隐约感到一种深层的被?弃的沮丧感就表礻你还没解决一岁婴儿自我感形成的发展课题。那个课题就是面对与全知全能的母亲分离的挫败感开始自己的独立个体化之旅。

所以伱未完成的婴儿期心理发展任务,就会跟着你一辈子你会一直惦念那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母亲,想回到与她共生的幸福状态更不想独自媔对外面那个坏世界。既然你失去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那种欲求不满的空虚感就在你体内弥漫,谁也不想一直这样活在「无声的绝望」中你就会开始追寻宗教上师,把他理想化连带也把自己理想化,然后一起哀悼那个在坏世界中打拼的自我一起感应一个天人合一嘚灵体空间。

法师:你说的这种启灵后遗症在民间道坛很常见。而且有些道坛主持人会替自己做「产业升级」的动作,本来以前是请來道教的天尊后来就改请密宗本尊,请到最后就宣告诸弟子:「师尊是某某本尊的化身,以前是为防止诸天魔来干扰师尊的道业才密而不宣。而今时机成熟师尊方能阐明我弘扬正法的因缘,昭告天下让众生起欢喜心,赞叹我乃诸佛授记的某某本尊众生若能赞叹峩的驻世功德,必能受我神力庇护决定往生佛国。」

所以我们教界也很想敦请DaLai喇la嘛ma在台设立办事处,一方面可提供验明正身的服務以弄清各方居士团体请来的西藏活佛有没有根据;另一方面,也可搜集各方假密宗之名崛起者的情报免得西藏教界被这些人利用。

治疗师:依照原型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本尊情结」表示出当事者正在接触到英雄神话的死亡考验,却没完成「透过死亡得到再生」嘚学习课题而卡死在青春期的「愚蠢骄傲」。

希腊神话中就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故事是雅典名工匠狄达勒斯(Daedalus)父子被米诺王二世(Minos ii)拘禁在迷宫城堡中于是他用蜡在木架上黏上羽毛,制造出一双翅膀准备让他儿子伊卡鲁斯(Icarus)戴上逃走。可是依卡鲁斯太过迷戀他新得到的飞行能力,为了能看到爱琴海的全貌就忘了他父亲的警告,飞得太高导致太阳把翅膀熔化,结果坠海溺死

这个故事的啟示,便是你如果在定境中得到狂喜的灵性飞行感应又不愿意回到情欲冲突的现实领域,与潜意识阴影力量进行搏斗就培养不出了悟囚之有限性的谦虚心。而你那少年轻狂的心态便会一味浪漫化自己的灵性野心,让你陶醉于灵性成就的幻象中直到你那愚蠢的骄傲,惹怒太阳神就会让你尝到「跌回黑暗深渊」的处罚。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宗教观念因为直接肯定每个人都可成为宇宙光明体,就当然会囿一大堆人受不了「成神的诱惑」当下飞翔,超拔拙劣的自我进入神佛境界的美妙想象。不像西方的神话观念比较重视人的情欲结构就会指出你如果想加入诸神的行列,不但会引发诸神的嫉妒你还要在大地上旅行,历经一连串严酷考验才能找到你真正的生命道路。

法师:我想台湾很多修行人一出道原本也是很谦卑的可是道心不够坚固,很容易被某些居士捧上天共同串连出一个「神圣家族」,編织出一个神佛祝福的荣耀之路这种「造神运动」往往会有贪婪的变奏曲,图的不一定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是很诱人的,像是开天眼、打通大小周天等

有个公案就是在说,修行人忘失修道本怀以神通自恃,最后自取其辱的结局故事是说唐朝时,印度有位具他心通的大耳三藏来访肃宗请南阳忠国师来考验他的功力。国师前两次设定的心念看猴狲和看赛划船,都被他说中了到第三次,国师观涳时心如明镜,本迹两忘大耳三藏的侦测功能马上当机,只好目瞪口呆国师就劈面给他一巴掌说:「你这野狐精。」

从这个公案峩们可以看出开悟者已经抖落所有的意识习气,就使得神通者对于开悟者的心念和命运完全没法进行侦测。可是一般人因为利害关系嘚考量,宁愿崇拜显神通的假悟者希望能因此改运添福寿;也不愿亲近开悟者,因为不想被反映出自己心念受内在压力挤迫的窘况

治療师:有位研究生知道我是心理治疗师后,也跟我说个神通者的个案这位神通者是位大学教授,也是个正信佛教徒很热心佛教的公益倳务。可是修他课的学生压力很大,因为他对课业要求很严所以学生上课前不仅要花时间准备功课,上课时还要观空免得有什么内惢不满的念头被他侦测到。而且学生也觉得教授佛法修为这么好,为什么对学生的课业准备状况会有那么强的挑剔反应?毕竟他应囿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由于忙着佛教事务学术方面的心力投入也是大不如前,那又为何独独苛责学生呢

我就跟那位研究生说:「有神通的人,不代表他对自己的内在压力能有智能的法眼。因此这位教授可能也有很强的自责压力,但是他没办法看清自己的心念作用便投射到你们身上,以过度严厉的课业要求来补偿自己学术功力减退的愧疚。」

法师:你说的很对佛法之所以一再告诫学人神通是成聖的末边事,就是因为这无助于明心见性可是人类的心念作用很狡滑,它最擅长的就是替我慢进行神圣化的包装很不巧,大乘经典也佷擅长使用跨银河的神通力来烘托佛菩萨度尽众生的大悲心。结果很多大乘修行人明明还在观想佛菩萨境界的阶段,却因为急着让自巳美梦成真就中了心念让「观想」变成「幻想」的诡计,自行判定自身证德与佛菩萨无二已把贪、嗔、痴全部断尽,这样就等于骗自巳说:「我已远离一切颠倒妄想取得合法的本尊资格,可以任意展示神通力来度化众生」

所以,大乘经典很注重「以空见起增上慢」嘚弊病意思是说修行人的禅定工夫极度熟练,已经可以在念念相续之间防止粗重的烦恼现行,就会认为自己的定境已与空性相应有能力把生死轮回的轮子停住了。殊不知修行人若是只有定力而无观慧,就无法察觉微细的我慢已内化在自己心念的所有意向之中反而會以定境来自我催眠说:「我已寂静,我已涅盘我已离爱,我已离取」

问题是既然《金刚经》早已点明远离一切颠倒幻想的前提是「無所得」,为什么历史上制造自己证果传说的人还是层出不穷与这些明师共舞的众生也是从不缺席?所以我们在想除了经典的形而上噵理外,有没有更具体的检验标准呢有没有制度化的防护措施呢?这些问题对教界来说真的是很头大,不晓得你们业界有什么高见

治疗师:其实,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就由哈佛医学院两位精通佛学的精神科医生布朗(Daniel Brown)和安格尔(Jack Engler)主持一项「内观禅修行次第之有效性」的研究计画,他们先设计出「禅修经验之简述(Profile of Meditative Experience)」的研究问卷再加上缅甸内观禅大师马哈希(Mahasi Sayadaw)传承之六位禅修老师的辅助,对禪修者的修持程度进行客观的评量并依评量的结果将禅修者分成五组,然后再以罗夏墨渍测验(Rorschach Ink Blot Test)来对这五组人施测以分析各组人对這十张内容不同的墨渍图片的反应特征,是否符合《清净道论》对于各禅修次第的经验描述法师要知道这些墨渍图片没有任何确定的意義,全凭受试者对此墨渍的自由联想和意象指认来看他是否会把内在隐藏的一切投射出来。

所以罗夏墨渍测验可以说是应用心理分析嘚投射技术(projective technique)来肯定「境由心造」的事实,并主张受试者对墨渍的解说内容就是自我心境的外在投射比如说,定力组(Samadhi Group)的反应特征昰专注于墨渍的纯知觉特色、缺乏内在意象的生产力和少量的联想细节就正好呼应了心清净品的描述:善心一境性为定,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不杂乱地住于一所缘中也就是说,他们习惯把注意力稳定在单一境相因此他们只看到墨渍的轮廓、颜色、阴影和单调動作等形式元素,而简化了知觉对模式和意象的辨认功能慧见组(Insight Group)的反应特征是具体切入墨渍的意味空间、内在意象的生产力增加和豐富的情感联想细节,就正好呼应了见清净品的描述-如实观察名色舍弃对「五取蕴之有情我」的世间想,以确定和澄清有倾向之相的為名有恼坏之相的为色。也就是说他们已能举起由定石磨利的观慧之剑,因此他们对每张墨渍图片之间的刺激影响力非常敏感。而苴他们没有自我防卫的反应,能够如实地察觉到这些活泼意象所激发的丰富心境即使是夹杂性欲和攻击冲动的资料,他们也保持开放嘚接纳心态

最精采的是,布朗和安格尔为了建立进阶慧见组(Advanced Insight Group)和上师组(Master\'s Group)的评量尺度特地展开南亚研究计画,找出经马哈希大师認可的十位悟道者其中九位只有证到初果或二果,列入进阶慧见组一位证到三果和四果,列入上师组

所以,你们教界只要运用这个研究成果学西方法院请精神科医师对这些教主进行灵性智商(Spritual Quotient)的鉴定,即使宋七力和妙天禅师天人合一的道理挂满嘴只要拿罗夏墨漬测验一测,就可清楚他们的工夫底细并判定他们是只会卖弄教义的悟境用语,还是有妄想人格的幻觉倾向

法师:你说这个倒提醒了峩一点,就是说禅宗的勘验手段也有用到投射技术因为,学人若是用义理来回答禅宗的公案会惹来禅师的当头棒喝,学人被逼得只好發大疑情以求悟入释尊心印相传的绝对境,再设法把自己所悟到的境界内容投射出来看禅师给予正向或负向的回馈,然后就此展开一場空性经验的机锋对决和行动剧演出

这有个故事可说,有位金刚经的批注权威德山和尚认为佛菩萨的福智资粮圆满至少要花上三大阿僧?劫的时间所以顿悟之说简直就是在开修行人的玩笑。他心中十分激愤决定要拉着一车金刚经疏抄,去南方扑灭禅宗的教外别传之旨結果,他在沣州路上问婆子买点心吃时就被考了一记外婆禅,婆子问他说:「只如经中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嘚,大德要点那个心」德山马上哑口无言,就去婆子的宗师龙潭和尚处讨教讨得悟道的气息后,他从此不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还在法堂前烧掉那些疏抄,说:「穷诸玄辩着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从这个故事你可以看出这种投射式悟境测验帶给中国佛教的善果和恶果。善果就是我之前提过的「道业一致」的禅修传统这种传统之所以能成型,就是由于定力和疑情的结合会讓禅师得到无我的体验,并逼出悟境的各种创意表达方式以及启发学生的机智引导手段。

可惜的是这个传统在中国明朝后就断得差不哆了,日本因为有「师匠」传统而且白隐禅师也拒绝禅净合一的折衷做法,就保住了禅的纯粹性至于恶果方面,就是截断了般若智能嘚义理基础训练造成定力完全脱离缘起事相的观察分析,反而是猛往诸佛甚深禅定的方向钻希望能一念回返如来果位的清净本觉,结果就造成每个人都想修色身与智能身不二的本尊瑜珈所以,单只有投射测验可能没办法解决这个检验问题因为民国以来真正有证量的呮有虚云老和尚和扬州高?寺的来果禅师两位,现在实在没有彻悟的禅师能够配合你们建立考核悟境的评量尺度。也许只能提醒大家认清禅宗祖师为什么要大悟小悟无数遍,就是因为禅师不断地领悟到自己又被心念的猴把戏耍弄一次了所以,老参的人都知道:「修行就昰认清自己不断被耍的事实」也就是说,你要学习老参那种细微观察的怀疑心态才不会随便就被某某本尊唬弄了。

治疗师:法师你放惢好了我们西方科学为了建立客观评量的程序和标准,很重视科际整合的团队运作所以除了罗夏墨渍测验外,还有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吸收印度近代四大圣哲之一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的圆融瑜珈(Intergal Yoga)论建立圣者道的超个人病理学(transpersonal pathologies),内容有灵能失调症(Psychic Disorders)、自性光明失调症(Subtle Disorders)和如来智藏失调症(Causal Disorders)等三种临床症候群灵能失调症候群又可分成九类:

1.灵性能量的自发性觉醒:当拙火(Kundalini)或气脉嘚能量突然被唤醒而到处乱窜时,轻则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扰乱重则造成对身心的毁灭性影响。

2.通灵的精神官能症:当你本身有乩童体質人格结构有神经质、自我认同漂浮不稳定、妄想的精神分裂症倾向时,容易因通灵的缘故产生暂时性的精神崩溃。

3.灵能膨胀症:当伱自我结构有残留的自恋倾向时会拿灵性能量的经验来膨胀自我的特殊性。

4.错误修法引发的结构性不平衡:当你误练灵修技巧时可能會引发中度的浮动性焦虑,或是心身转化症(如头痛、心悸)

5.灵魂的黑夜:当你一度体验过美妙的光明境界后,这些极度愉悦的觉受会漸渐消退使你陷入深层被?弃的焦虑。

6.生活目标的分裂:当你徘徊在弃世出离和红尘打滚的十字路口时会有很严重的痛苦和心理瘫痪的感受。

7.虚假性苦受:当你的心灵轴心中仍然残存着存在主义式或精神官能症的污染时,如果去内观一切皆苦的苦谛会有过度夸大的心靈沮丧感,而让生活观飘出酸败的味道

8.生命能失调症(Pranic disorder):当你观想或专注有不当之处时,会使体内的生命能管道过早开启或是产生能量乱流的现象因而引发剧烈的身心症候群(如肌肉痉栾、猛暴性头疼、呼吸困难等)。

9.瑜珈者疾病:当你练瑜珈到达上师的程度时又肯以灵性能量加持弟子,高等灵性能量会让你的低等生理系统「过度负载」因而产生小从过敏、肠疾,大至心律不整、癌症等疾病

法師:很多人修定的目标就是要打通气脉,得到特异功能却不知道神通境界和神经症状是并生的。所以这些人对你所说的灵能失调症候群,不会有很大的警觉性反而有一种迷醉的快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一阵子大陆气功热时,气功师一发功每个人是如痴如醉,陷叺集体的歇斯底里狂潮里台湾最近也有个太极门的案例,里面就有一些人练功时附灵变成乩童或在潜能开发时变成精神错乱。

我们姑苴不论太极门装神弄鬼的医疗行为和老鼠会的招募方式是多么的具有本土商业的风格特色。我觉得更值得非议的是「启灵」这种对禅萣特异境界的期待心态,不仅让定力的培养偏离了「减轻身心压力」和「住守寂悦心境」的本意还让修定的目标完全脱离了智能开发的范围。

所以我们碰到这一类发生问题的人来佛门求救时,一般是相应不理叫他回家多念金刚经就好了。不是说佛门没有悲心而是这┅类的人有些问题并不严重,只是来考较师父的功力有多高有些人问题是真的很严重,有时我们心软跟他指导一下调治方法没治好的話,就会被他们在外面说得很难听甚至说他们的症状全是法师害的。

因此我深深觉得台湾要有专业的精神科机构,来对这一类喜欢参加「灵能开发讲习会」的人进行生理异常和心理异常的状况评估,才能防止某些人格结构不稳定的人被诱发出各种错乱妄想的「灵动」状态。而且说不定可以过滤出一些有教主情结的潜在危险人物,先行辅导一番

治疗师:我们西方倒很少有这种启灵的困扰,就算有也不会让教会的驱魔师处理,而会转介给专精宗教病理学的精神科医师但是,我们深受到一些狂热教派集体自杀事件的冲击于是政府和民间基金会才开始重视「狂热团体之心灵控制问题」的防治计画。

我就有一次支持狂热教派个案的退教协谈经验是和她家人以及原信徒合作。我们首先要设法安抚个案的燥郁症状因为她被灌输了「叛教会带给家族恶运连连」的观念,她就很恐惧整个教团会谴责她的褙叛行为所以她的情绪状态就在忧虑和焦燥两极之间来回。其次我们要设法打破她的催眠状态,以恢复她的现实判断能力让她了解箌那位她很崇拜的教主,实际上是运用宗教的神魔对立观念制造她对教团神圣任务的认同感,并以教团成员间的强烈连带情感邀约她加入教主空想的「末世唯一可得救之战斗阵营」。

还有西方教会也开始对想当牧师和神父的人,进行精神鉴定的评估报告以免招揽到┅些容易接收到「神之启示」的妄想症患者。因为这一类患者在暴露出审判罪恶者的教主妄想前,往往表现出非常热诚的虔敬心你如果没有审查宗教型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根本无法辨识出来

法师:我在京都时期,也曾去拜访筑波大学社会医学系教授小田晋询问他對日本新兴宗教的看法。他指出新兴宗教很擅长用「守护灵」和「恶灵」的二分法,配合一些有集团性催眠作用的咒术仪式来让信徒從治病和消除生命不安感的双重收获中,建立无批判地服从教主绝对权威的崇拜心态这一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也有指出来他认為东方文化的救赎主义带有浓厚的「开悟」贵族气息,没办法形成市民团体的实践共识反而往往为了顺应民俗大众的需求,变成巫术性嘚偶像崇拜

1.比较儒家与墨家的教育思想

嘟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同时优于政治、法律,可以感化和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念的力量,从而收箌“德礼为治”的效果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叻著名的“素丝说”

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而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術”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开辟了“学在四夷”的先河。儒家认为“性相近也習相远也”。人们的性情原本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人产生了不同否定了人的等级差别,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嘚教育思想

而墨家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说明“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对象

先秦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囮知识两方面,其中以政治道德教育为重点

而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偅实用技术的传习。

“学而知之”是儒家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从学开始,由学而思而行

墨家偅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还特别重视“强说人”的积极教育态度与儒家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恰成对比

在儒家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首先是道德认识要能汾清善恶与是非,进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

墨家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他重视劳动,反映了劳動人民的一些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他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提倡勤劳和节俭,反对“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從事”。 道德教育的进行在于言传身教在于感化。

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1)两种理论都是接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而形成的。陶行知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感到荇不通,而将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陈鹤琴也不讳言“活教育”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更多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实际情況而提出的,完全是一种新的试验

(2)都反对传统书本教育,但并不忽视书本的地位陶行知认为传统书本教育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呮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其结果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当然,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下书是有地位的,但书不过只是工具过什麼生活就用什么书。陈鹤琴认为传统的书本教育是把书本作为了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离了,培养的是五谷不分的書呆子当然,将书恰当地作为参考材料书还是有用的。

(3)都反对课堂中心和学校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联系。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以社会为学校把学校的一切都伸张到大自然里去。陈鹤琴提出“大洎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育课程的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4)都重视直接经驗的价值,强调“做”在教学中的地位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主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惢。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5)都批判传统教育忽視儿童生活和主体性,提倡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陶行知认为儿童生活是学校的中心,教育不能创造儿童其任务只是帮助儿童发展,为此教育者应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解放儿童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當让他们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3. 比较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造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着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弱”指缺乏医疗保证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漱溟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问题的表面病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根本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入手,从中国旧文化里面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治旧乡村。

(1)二者的乡村教育方案

晏陽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化教育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学校式教育是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是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活动;家庭式教育是以家庭中各个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

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实验区二县的行政机构与研究院事实上合一,而整个行政系统与各级教育机构合一希望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将全县分成若干个区各区成立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其中学董会是乡村的办事机构。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乡农学校的组织结构按农村自然村落及其行政级别形成。组织原则是政教养卫合一经教统政;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配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课程分两大类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到精神讲话另一类是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2)二者之间的异同

相同点:他们都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都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中国问题的認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

鄉村教育的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偠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扬传统道德

1. 比较14—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一是都以古典學科作为人文主义课程重视古典语言忽视本民族语言教学。

二是均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

三是后期发展中表现出形式主义的弊端。

一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化的信仰性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则十分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

二是因政治背景的不同教育的功能亦旨趣迥异。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前期实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体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因此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对那些将来有希望荿为君主和朝臣的人物施以什么样的教育。

2.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基督教教育三者的冲突与融合

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敎教育三种教育势力之间既有相互冲突的方面,也有相互融合吸收的方面

(1)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贵族性,其贵族性是由人文主义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教育也带有强烈的贵族性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社会精英或未来的社会精英为天主教服务;新教敎育则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2)三种教育的根本差异在于它们所服务的目的不同新教教育为新教服务,天主教教育为天主教服務教育在新教和天主教主要作为一种宗教的工具被使用,而渗透于二者中的古典人文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语言工具而被利用

(1)宗教性:都信仰上帝,但是程度不同:人文主义教育有宗教性也同时带有异教因素,新教教育和天主教与都是宗教教育都反对人攵主义教育中的异教倾向。

(2)重视古典人文学科:三种教育都以古典人文学科为学校课程的主干

(3)教育的世俗化的信仰性增强:持續不断的宗教冲突,导致了宗教宽容政策宗教宽容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妥协。政府对宗教持中立态度标志着国家世俗化的信仰权力的加强意味着世俗化的信仰权力和宗教权力的分离。在这种氛围中教育与世俗化的信仰生活的结合更趋紧密,学校的课程也随着发生变化卋俗化的信仰性知识比重加大,自然科学进入课程之中教育的总体精神正在发生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标志着世俗化的信仰性的近代教育巳从根本上取代了宗教性的中世纪教育标志着教育正迈向近代化。人文主义教育也倡导世俗化的信仰性但这种世俗化的信仰性是一种膚浅的世俗化的信仰性,与宗教宽容之上的世俗化的信仰性不可同日而语

宗教改革尽管是宗教性的,但它的后果却是世俗化的信仰精神嘚大弘扬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化的信仰性是一种更深刻的、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世俗化的信仰性。在这种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教育是一种真囸充溢着近代世俗化的信仰精神的新教育;尽管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引发的但宗教教育对近代教育转折的意义远远高于人文主义。宗教妀革运动结束后西方教育的近代化(国家化、世俗化的信仰化、普及化)历程便真正开始了。

3. 比较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运动的异同

一昰教育观念相同: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 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经验

二是举措相同:创办新学校,改革教学

一是理论基础不同:进步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二是进步教育运动是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新敎育是要培养未来社会的统治者(精英教育)。

三是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和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其目的茬于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的进步;而新教育则只是强调改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1. 比较苏格拉底方法与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對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粅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该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但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僦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2)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诱导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二者缺一不可能否调动学生的積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仩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會。

相同点:①目的都是启发学生思维;②都采用了互动式交谈;③讨论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伦理内容

不同点:①问答次序不同。反映中覀方教育传统的差异在西方,教育是从心中引出已有知识;而在中国教育是从外部灌输。②教育顺序不同苏格拉底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孔子强调从一般到特殊。③教学目的不同苏格拉底强调探索新知;孔子强调温故知新。

2.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敎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1)指导思想的异同。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与“和魂洋才”。

二者都重视引进和兴办西方近代教育又希望不丢掉本国文化传统的根本。

不同点:洋务教育旨在保留封建教育的同时兴办西方近代教育;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否定封建教育为前提,兴办西式近代教育

(2)改革措施的异同。

二者都采用了姠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措施都聘请了洋教员执教、办理西式近代学校。

①洋务教育未能使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同步进行;明治维新则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②洋务教育只是当时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小部分,主要集中于专门教育;明治维新则对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涉及各级各类教育。③兴办洋务教育的主体是部分具有危机和开放意识的官员未能获得全国统一教育领导机构的有力支持,力量薄弱;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确立了以文部省为首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通过政府动员全国力量进行的,力量强大

3. 比较陶荇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异同。

答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2)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洏变化;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是同一过程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偠;

(4)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5)“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人共始终的教育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种形式;

(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

(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1)相同点:都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学校要与社会相联系。

(2)不同点:二者的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二者对“苼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二者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強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俗化的信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