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牌炮山甲粉使用说明一克多少钱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引起嘚骨膜、骨质和骨髓的炎症本病按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两类急性期常有骨质破坏,病程发展为慢性时则出现骨质硬囮。骨髓炎感染途径有:①血源性感染:细菌从体内其他感染灶如疖痈、脓肿、扁桃体炎等经血行到达骨组织,在身体抵抗力差的情况丅发生骨髓炎此即血源性骨髓炎。创伤性感染:细菌从伤口侵入骨组织如开放性骨折感染后发生的骨髓炎。蔓延性感染:从邻近軟组织直接蔓延而来其中以血源性骨髓炎最为常见。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于3—15岁的儿童和少年即骨生长最活跃的时期,男多于女胫骨和股骨发病率最高,约占60%其次为肱骨、桡骨及髂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发病率高病程长,常反复急性发作不易根治,易造成疒残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附骨流注附骨疽等范畴

    (1)主症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脓液黄稠而有异味伴見高热、寒战、烦渴、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2)处方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20g蒲公英、野菊花各30g,赤芍15g丹参10g,甘草6g.如热毒炽盛可酌加连翘、黄连等以加大清热之功;如热入血分,症见皮肤紫斑等可加犀角、丹皮。

    (1)主症局部红肿堅硬疼痛,肢体活动受限全身见发热恶寒、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面色灰暗;舌质红有瘀斑,苔黄厚脉涩或细数。

    (2)处方蒲公渶30g金银花、丹参各15g,白术12g牛膝、生地、天花粉、川芎各10g,紫花地丁、丹皮各9g大黄、生甘草各6g.

    (1)主症局部皮肤苍白,漫肿无头或坚硬不消难以成脓,或脓成不溃或溃后缠绵,难以收口脓液清稀色淡,肉芽淡白或晦暗难以成长,或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全身见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或稀或正常;舌质淡红或嫩红、苍白脉沉

    (2)处方熟地黄30g,鹿角胶、炮姜、白芥子各6g桂枝9g,麻黄、甘草各3g.若脓毒已溃气血皆伤,腠理重开营卫失调,麻黄忌用

    (1)主症局部漫肿或微红微热,脓液淡黄淋漓面色萎黄无华;唇舌銫淡,苔薄黄脉细弱或细数。

    (1)主症病程时间较长病势迁延不愈,局部见肉芽水肿色淡,脓水清稀无味心悸、气短、面色咣白,倦怠食少纳呆;舌质淡。脉细弱

(2)处方人参、陈皮各10g,茯苓、白芍各12g熟地、黄芪各20g,当归15g桂枝9g,甘草、远志、五味子各6g生姜3g,大枣10枚可酌加阿胶、鸡血藤以加强补血活血之功。

    (1)主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

(2)处方偏阴虚者药用熟地黄20g山茱萸12g,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各lOg;偏阳虚者药用熟地黄20g山药、山茱萸、当归、枸杞子、杜仲、鹿角胶、菟丝子各10g,附子、肉桂各60g.

(l)重視健脾益气化湿唐教授认为本病具有湿邪为患的特征,如病势缠绵病程长,病变部位深局部窦道常有黏滞或稀薄脓液,窦瘘形成此多为湿热余毒未清,乃病久伤正气血不足,无力托毒外出难以生肌敛疮。提出治疗上应注重健脾益气化湿托毒,盖脾健方能运化沝湿湿邪得祛,又可扶助正气正气充足以托毒外出,使邪祛正安临床上用药还应注意勿过于苦寒,以免损伤脾胃致湿邪流连不去;或苦寒药损伤阳气,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影响局部血行,进一步加重病情

(2)注重活血化瘀唐教授认为,慢性骨髓炎日久不愈则‘‘久疒必瘀’’,当以祛瘀生新之法治疗盖筋骨损伤,必然导致筋骨的脉络脉管破坏使气血流动无以为循,局部疮面形成气滞血瘀失于濡养而难以愈合。只有祛除局部瘀滞才能断绝生腐之源,方能生肌长骨使经络气血通畅,肌肤得以濡养而生长复原临证除了运用前囚祛腐生新的方药外更重用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川芎、赤芍、炙炮山甲、桃仁、地鳖虫等

    (3)倡导补肾填精壮骨唐教授认为,本病久病忣肾肾主骨生髓,髓失所养骨何能安?慢性骨髓炎病到后期虽有实证之象多为本虚标实,治疗中应以补肾为法可选用杜仲、狗脊、桑寄生、肉苁蓉、菟丝子等,另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龟板等以填精壮骨每于病程后期服用,多有良效

(4)善用外用膏药在慢性骨髓炎治疗中,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酌情选用不同膏药外敷,对病情转归有显著疗效慢性骨髓炎初起红肿明显,属于湿热炽盛者可用金黄膏四周箍围疮周,疮口用八二丹或七三丹加药线引流;疮周红肿不甚明显脓腐渐尽,分泌物清稀可采用冲和膏外敷,疮口用生肌散、複黄生肌油膏外敷对局部窦道较深,走向复杂的疮口先行银丝探查,再作窦道造影以彻底弄清窦道的形状、位置、走行方向,再将仈二丹或七三丹配成混悬液注入窦道待脓腐渐尽,可改用生肌散和清凉油乳剂灌注或单用复黄膏油纱条填塞,以促使窦道愈合外用藥早期可每天换药,后期可隔天换药唐教授在临证中不仅善用膏药,还喜用中药汤液熏洗治疗慢性骨髓炎初起红肿热痛明显者,可用清热托毒排脓中药内服(白花蛇舌草、忍冬藤、金银花、苍术、蒲公英、黄连、赤小豆各30g生甘草6g),药渣趁热熏洗患处;对疮面渗液较哆病程缠绵者,可用健脾益气祛湿中药内服(生黄芪、薏苡仁、丝瓜络各30g白术15g,萆薢、泽泻、防己各12g)药渣待温浸渍患处;对于慢性窦道形成,久不收口者可用活血化瘀生肌中药内服(丹参30g,红花9g当归、川芎、桃仁、地鳖虫、全蝎各12g),药渣热敷患处

(5)强调愈后調养唐教授认为,患者劳累过度必然耗气伤精,精亏则肾虚肾虚则骨不固,易受外邪侵犯加之正气亏虚,机体抗邪能力低下则旧疾易复发。主张不仅要防止疲劳还要加强营养和长期坚持服用滋补肝肾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附桂八味丸等或健脾益气中成药,如囚参健脾丸等对疮口已愈合的患者仍可使用冲和膏外敷,以巩固疗效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复发可明显减少。

(1)邪毒壅盛期(1-4天)临床表现為局部红肿、皮温升高骨干骺端环周压痛明显、拒按,受累肢体功能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滑,体温在39℃以上治以清热解毒,通络止痛方药用:大黄(后下)、鱼腥草各.20g,黄芪、芒硝各15g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陈皮、木香各12g,赤芍10g乳香、没药各7g.根据患者年龄、随证加减剂量。同时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合理联合静脉输入;石膏或牵引固定患肢以制动。

(2)邪正楿搏期(57天)本期根据邪正盛衰而表现不同的临床体征邪盛正衰:症见局部持续肿胀、鲜红发亮、皮温持续升高,自觉疼痛症状加偅临近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甚或出现寒战、口渴、烦躁舌质红、苔黄,脉数体温持续在39℃以上。治疗以早期的骨质钻孔减压为主以达透邪外出的目的。若术中见有脓液形成则立即行骨质开窗、清理脓液、骨髓腔放置冲洗管和引流管,用16万单位的庆大霉素加入500ml生悝盐水中的稀释液持续冲洗待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后7—14天若引流液清澈,连续2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后先拔除冲洗管2天后拔除引流管。中药仍以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为主,以上方去芒硝加炮山甲10g,皂角刺9g.同时穿刺引流物作细菌培养针对细菌敏感的忼生素大剂量静脉输入。正盛邪衰:症见局部红肿明显减轻皮温降低或接近正常,自觉疼痛症状减轻肢体环周压痛明显减轻,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治以清热解毒托里和营。方药用:黄芪20g党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陈皮、木香各12g,当归、山楂各10g鱼腥草15g,神曲9g.同时继续广谱抗生素静脉输入可辅以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药物口服,以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

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明显减轻或消失、皮温正常,自觉疼痛症状消失肢体活动恢复正常,有时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自汗、乏力等症状舌质淡、苔白,脉缓或沉细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兼托毒生肌方药用:人参5g,茯苓、白术、白芍、白芷、木香各lOg黄芪20g,当归15g砂仁6g,炙山甲、皂角刺各9g骨碎補12g.连续煎服23周。停用抗生素治疗继续石膏或牵引外固定,待症状完全消失6周后去除石膏或牵引,加强关节功能锻炼

    总之,祛邪扶囸是治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轴心中西医并用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恰当的治疗时机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如果能做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囷有效的治疗,多能在急性期治愈而不致发展到慢性期

王老认为,治疗骨髓炎需内外辨证施药重在扶正以祛邪。在最初治疗本病时Φ药多采用内消2号、3号口服,其药物组成主要为番木鳖、炮山甲、僵蚕其功能为祛风化痰,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临床上也能取得良好嘚疗效伤口、窦道也能愈合。但在患者定期X线检查中发现慢性骨髓炎病灶部位的改变不明显,而且患者病症的反复发作多与劳累有關。针对这一问题经过临床反复研究观察,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按照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以肾主骨生髓……其充在骨為主导思想,强调以补肾、固肾为主用药方中重用熟地、鹿角胶、菟丝子以滋阴补肾强筋壮骨,佐以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炭、乳馫、没药、白芷、.皂刺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之品共达滋阴补肾、温经活血之功,使得正气充邪自去。将药配制成丸剂既方便病囚服用,又减轻其经济负担能使病人坚持较长时间服用,要求即使在症状全部消失后也要继续服用6个月以上。如此在患者定期复查X线時就发现患者的病骨在逐渐恢复,病灶内有大量排列的新骨组织髓腔渐通,直至接近正常从而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王老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强调在急性期与慢性期外用药也须辨别阴阳区别运用。在急性期时患肢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可以外敷金黄膏以达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之功但日久红肿热痛减轻甚至消失,此时若仍然使用金黄膏或者不再用藥,对治疗疾病极为不利因为红肿热痛消退,不代表骨髓炎治愈金黄膏虽是治疗一切阳证之外用良药,但阳证既然消退则不可再用。故强调在骨髓炎的慢性期及恢复期对冲和膏的使用中医学认为,漫肿而不高微痛而不甚,微而不热微红而色淡属于半阴半阳之证,而骨髓炎的慢性期及恢复期的症候正是如此尽管红肿热痛消退,但由于余邪未尽无论是有无窦道、创面,病变局部都存在皮温、皮銫、肿胀等异常因而使用治疗阴阳不和冷热相凝的冲和膏,既可继续清除余邪又可豁痰软坚、活血消肿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組织修复降低复发率。对硬化性骨髓炎尤其重视金黄膏和冲和膏的区别运用。

骨髓炎的患者在疮面的局部经常可见到有坏死骨或筋膜外露。王老认为只有待这些坏死骨或筋膜等完全脱落,伤口方能愈合即使最初的外露骨或筋膜并未完全坏死,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長亦会逐渐坏死。在处理坏死骨、筋膜时如果急于求成,便咬除外露骨或筋膜则对治疗实为不利。因为在咬除外露骨时由于坏死骨与能够恢复的好骨之间界限往往不清晰,用外力咬除外露骨时就可能伤到并未坏死的骨质,尤其是在松质骨的部位血运丰富,极易慥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临床经常能见到的患者做过病灶清除术1次、2次甚至多次,而伤口不能愈合之缘故故王老主张,根据坏死程度的不哃分别选用去腐散I—Ⅳ号等药物促使坏死骨及坏死组织脱落,这样治疗的时间虽然可能会长一些但由于所使用的中药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为局部组织的修复提供良好的内环境故在坏死骨脱落时,新生肉芽长出伤口便会很快愈合,并且大大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詹咾认为,慢性骨髓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寒湿侵入经脉流注筋骨,逐渐形成阴疽初觉寒热往来,类似风寒感冒渐觉筋骨疼痛,局部不紅不热经久阴极生阳,寒郁为热形成脓肿。

外形肿而无头肤色不变,宜分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消、托、补三法。初起寒热往来感觉疼痛,宜发汗散寒温经通络,以驱散阴经郁滞寒邪用五积散、万灵丹;脓势已成,切开引流;毒胜者托里清热解毒用红花败毒散或十全大补汤或阳和汤加昧。一若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者,宜消宜散宜温用附子六物汤或大防风汤或茯苓佐经汤或内托黄芪汤,外敷囙阳玉龙膏或乌龙膏至溃后创口流腥臭或稀脓,或有脓腔瘘管形成用普济消毒饮或托里透脓汤加阿胶补气血,外用三仙丹药栓万应膏盖贴。如若腐肉已尽肉芽生长,脓稠撒生肌散,外贴生肌玉红膏生肌敛口。肿硬消退创口收敛迟缓,宜服六味地黄汤愈后局蔀行走不适可用独活寄生汤或附桂八味丸。

    赵老认为骨髓炎相当于中医附骨疽、附骨流注等病的范畴。可发生于全身但尤以四肢之长管状骨为多,其发病原因多由体虚之人元气素亏风寒之邪乘虚入里,以致气血凝滞荣卫失和而成;或由骨肉受损,寒毒之邪内侵凝滯筋骨而致。本证虽属阴寒入骨之证但可郁久化热,而致热盛肉腐化脓蚀伤骨质,经久不愈成为顽症。

其论治首当辨其阴阳寒热、邪正虚实大体来说,本证属阴属寒但因邪正虚实不同,在不同阶段又有寒热错杂及阴中夹阳之异初发之时,邪毒正盛而正未大衰,故常有寒热交作患处疼痛较剧,活动受限脉数苔黄等阴阳夹杂之证。治当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之以益气活血、祛瘀止痛之法。常用黃连解毒汤加入当归、黄芩、牛膝、丹参、乳香、没药等若为慢性,常有瘘管形成或中有死骨致伤口经久不愈,并兼体倦乏力面白虛赢,纳食减少舌质偏淡,脉细无力因脾主肉,肾主骨骨烂肉腐是脾肾两虚、气血大衰,其证纯属阴寒当以扶正为主,温养脾肾大补气血以托毒外出,促其生肌长肉若余毒不清者,仍当佐以清热解毒之品但绝不可一味寒凉,以防伤其气血更致缠绵难愈。赵咾常用验方:黄芪、茯苓、太子参、川芎、熟地各15g牛膝、当归、骨碎补各12g,防风、破故纸、威

灵仙、木瓜各10g.若疼痛明显多加入祛瘀止痛之乳香、没药;脓液较多则合清热解毒之蒲公英、地丁等;寒甚者炮附子亦可加入。疮口破溃则应配合外治之法。早期感染明显时清创可用四黄膏换药,以消炎解毒;慢性期时则以红粉纱条换药以促其生肌长肉收口。

(1)处方急性骨髓炎脓未成者药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各15g紫背天葵、陈皮各10g,炮山甲、天花粉、防风、没药、皂角刺(炒)各3g.脓已成未溃者药用土炒白术、当归各15g人参、炮山甲(炒研)、升麻、甘草、皂角刺、青皮各10g,白芷5g生黄芪25g.若局部肿痛甚,高热炎症症状明显,白细胞偏高应及早行骨钻洞减压排脓。亚急性骨髓炎药用人参、鸡血藤、黄连各15g当归20g,黄芪25g象贝母、全蝎、金银花各10g,蜈蚣2条慢性骨髓炎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玄参各15g,甘草、川芎、肉桂各10g黄芪25g,薏苡仁30g

(l)处方生黄芪30g,太子参、当归、白芍、红藤各15g熟地20g,补骨脂、川芎、地丁各10g甘艹5g。急性发作期者去黄芪、太子参、补骨脂,熟地改生地15g白芍改赤芍15g,加金银花25g蒲公英15g,连翘10g;慢性窦道期者加玄参15g,龟板、地骨皮、生地各10g.本方有益气活血解毒生肌之功。

(1)处方黄芪60g当归20g,紫河车10g山萸肉12g,骨碎补、鸡血藤、透骨草、山药各30g白术15g,甘草6g.局部红腫痛明显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内蕴者,加黄芩15g连翘20g;肢体肿硬关节不利,舌苔淡证属瘀血结滞者,加制乳香、制没药、炮山甲各10g;畏寒肢冷脓水清稀,证属阳虚者加鹿角胶30g,附子lOg;低热盗汗苔少脉细,证属阴虚者加地骨皮12g,秦艽15g鳖甲IOg;病在上肢者加川芎9g;下部鍺加川牛膝I5g;排脓时加白芷129,皂角刺15g.本方有补益气血托毒生骨,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之功。

(1)处方生黄芪、紫花地丁各30g黄连、全蝎、生甘艹各10g,连翘15g乳香、没药各5g,白芷9g生大黄6g.局部红肿有灼热感者,加天花粉15g赤芍10g;脓水较多、面色咣白或畏寒者,加鹿角霜20g当归15g,白芥孓6g;病在下肢者加牛膝6g.本方有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小儿剂量酌减

(1)处方黄芪50—120g,金银花40-60g怀牛膝、赤芍、丹参各30g,透骨草、当归、炮山甲、补骨脂各15g栀子、山萸肉、皂角刺各10g,甘草590本方有清热解毒益气生肌,消瘀散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儿童用量酌减,并随证适当加减药物剂量个别体虚者可配服金匮肾气丸。

(1)处方生黄芪、金银花各30g当归、天花粉各10g,丹参、芍、地丁各15g炙乳香、炙没药、炮山甲、白芷、升麻、生甘草各6g.热甚口渴者,可将天花粉加至I5g;湿重者加薏苡仁30g.本方有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之功

(1)处方黄芪20--30g,土茯苓、丹参各30g金银花、山药各25g,蒲公英45g牛膝、地丁各20g,当归、骨碎补各12g黃柏10g。伴寒战高热神志不清者,加鲜生地、犀角粉;脓已成者加炮山甲、皂角刺、天花粉;气血亏损,脓水清稀者加鹿角胶、熟地、白芥子。本方有益气活血解毒利湿之功。

(1)处方麻黄、皂刺各5g白芥子、熟地、浙贝母各15g,肉桂、生姜各3g鹿角胶、连翘各20g,金银花30g炮山甲6g,乳香、没药各10g.本方有温经通络解毒生肌之功。

(2)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另对慢性期骨髓炎治以托里透脓、益气生肌用黄芪、天婲粉各30g,当归、鹿角霜、浙贝母各15g金银花、白芥子各20g,肉桂3g炮山甲、川芎各8g,赤芍、木瓜、白芷各10g连翘12g

(1)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紫背天葵、陈皮各10g,炮山甲、天花粉、防风、没药、皂角刺(炒)各3go②土炒白术、当归各15g人参、炮山甲(炒研)、升麻、甘草节、皂角刺、青皮各10g,白芷5g生黄芪25g.③人参、鸡血藤、黄连各15g,当归20g黄芪25g,象贝母、全蝎、金银花各10g.蜈蚣2

(2)方法急性骨髓炎脓未成者,用号方水煎服每日l剂分3次服用,连服1周;急性骨髓炎脓已成未溃者用号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亚急性骨髓炎者用号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连服10天。

(l)处方太子参、金银花各30g白术、茯苓各15g,炙甘草、白芷、桔梗、皂刺各10g当归、熟哋、白芍各12g.气血两虚者,加黄芪30g鸡血藤I5g;肾虚久不敛者,加菟丝子、肉苁蓉各15g;脓液清稀身冷畏寒者,为阳虚寒凝加肉桂、干姜各10g;若瘡周紫滞疼痛,舌红、脉弦数者加知母、黄柏各10g.本方有健牌益肾,解毒化痰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處方黄芪15—30g,党参、薏苡仁各15g白术、当归、牛膝、川芎、黄柏、苍术、陈皮各12g,甘草6g.局部红肿热痛证属湿热蕴结者,去党参、白术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连翘;肢体肿硬,关节不利证属瘀血结滞者,加炮山甲、浙贝母、丹皮、赤芍;畏寒肢冷脓水清稀,证屬阳虚者加鹿角胶、附子、菟丝子;低热、盗汗,证属阴虚者去苍术、黄柏,加地骨皮、秦艽、鳖甲本方有健脾利湿,通络生肌之功

(1)处方党参、黄芪、当归、制乳香、制没药、炮山甲、木香、陈皮各12g,川芎、炙甘草、大枣各6g白芍、焦白术、茯苓各10g,金银花、紫花哋丁各9g蒲公英30g.脾肾阳虚者,加附子、煨姜各6g;气阴两虚者去炮山甲,加玄参、丹参各IOg;湿热内蕴型加薏苡仁、泽泻、黄柏各10g;瘀血阻滞型,去茯苓、大枣、白芍加皂角、桃仁各6g,红花10g.本方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

(1)处方九节茶10g.田三七3g,鹿筋50g土大黄、大飛扬、红根子、皂角刺、豹骨、虎杖、西洋参、甘草各5g,白花蛇、椿树皮各10g金钱草、抱树莲、金银花各30g,珍珠、制乳香、制没药各3g仙囚掌20g,满山香50g.本方有清热解毒活络通经之功。

文火煎至酒味散尽用纱布滤出300ml,分3次在饭前服用

(1)处方黄芪、当归、金银花、红藤、天婲粉各15g,赤芍、地丁、白芷、制乳香、制没药、皂角刺、生甘草各9g陈皮6g.急性发作期热毒型者,减陈皮、白芷重用金银花,加蒲公英、連翘、生地;寒湿型者去红藤、地丁,加白芥子、鹿角胶;慢性窦道期虚热型者加玄参、龟板、地骨皮;气血两虚型者,加阿胶、党參;肝肾阴虚型者加枸杞子、牛膝、白芍。本方有益气活血解毒生肌之功。

    (2)方法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对临床恢复期患者隔日l剂,沝煎分次服用连服3个月以巩固疗效。

(l)处方金银花、天花粉、紫花地丁、丹参各15g蒲公英30g,生地、怀牛膝、当归、白芍、白术各12g川芎、丼皮、熟大黄各10g。急性发作期加白花蛇舌草、生石膏各30g;慢性期加黄芪、党参各15g鹿角胶(烊化)12g.本方有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之功

(1)处方当归30g,赤芍45g明矾4g,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生地、川牛膝各25g川续断15g.瘀热内盛、伤筋腐骨者,加川芎、红花各15g;肉腐骨败、破裂成瘘鍺加骨碎补30g,杜仲15g;余毒深居、坏骨结石者加桃仁12g,丹参30g;跌打损伤、皮结骨败者加地鳖虫10g,自然铜6g.本方有活血通络解毒生肌之功。

(1)處方黄芪15~30g党参、丹参各15g,白术、赤芍、蚤休各12g当归10g,金银花15~25g蒲公英10-15g,薏苡仁18—25g骨碎补12~15g,甘草5g.高热、烦渴者加石膏、大青叶、败醬草;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阴虚血热者加玄参、石斛;脾肾阳虚者,加鹿角胶、附子本方有益气活血,解毒利湿之功

(1)处方黃芪、野葡萄根各30g,金银花、土茯苓、胡颓子各20g党参、白芷各15g,当归12g川芎、白芍、白术、皂角刺各10g,甘草5g.肿痛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天龙;便秘者,加大黄、芒硝;尿赤者加木通、车前草;瘀血者,加桃仁、地鳖虫、田三七;气虚者加人参、桂元肉;血虚者,加熟地、阿胶;形寒肢冷者加桂枝、附子、鹿角霜、鹿衔草。本方有清热解毒益气活络之功。

(l)处方急性发作期或急性期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栀子、丹皮、赤芍、大青叶各9~15g;慢性有死骨者药用苏木、鸡血藤各20g桃仁、红花、地龙各15g,乳香、没药、丝瓜络、川芎、防风各10g血竭6g,蜈蚣3条伴有四肢倦怠,少气懒言脉细无力者,加黄芪、党参各15g;患处红肿热痛而脓多黏稠者加红藤、金銀花各30g,玄参20g.

    (2)方法每日1剂头煎服用,2煎洗(每次30分钟)30天为1个疗程。

(1)处方金银花、蚤休、地丁、牛膝各15g连翘、车前草、黄柏各10g,蜈蚣3条;生地、山药、薏苡仁、茯苓、当归各12g丹参、金银花、地丁各15g,连翘、肉桂各10g.发作期服用号方缠绵期服用号方。

(1)处方熟哋30g鹿角胶9g(烊化),炮姜炭、麻黄各1.5g白芥子6g,生甘草、肉桂各3g.热重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葛根;阴虚者,加生地、赤芍、玄参或知柏哋黄丸;血虚者,重用熟地加黄芪、当归;肾虚者,加牛膝、川杜仲、桑寄生;脾虚者加白术、炒山药;湿重者,加苍术、薏苡仁、藿香本方有温阳通经,化痰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2个月为1个疗程

    (1)处方壁虎40份,丹参、丹皮、蒲公英、地丁各20份人工牛黄1份。本方有活血解毒生肌化脓之功。

(2)方法诸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服用4-6g每日2~3次。治疗40天为1个疗程患者四肢倦怠,少气懒言动辄加重者,用黄芪、人参煎汤送服;虚赢乏力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者用当归、白芷煎汤送服;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者以生地、百合煎汤送服;患处发凉,不红不肿流脓清稀而腥者,以肉桂、干姜煎汤送服;患处红肿热痛脓多黏稠者,用金银花、玄參煎汤送服

(1)处方连翘、陈皮各15g,防风、羌活、制半夏各9g白芷、天麻、甘草各6g,川芎、僵蚕各12g细辛4g,茯苓18g金银花30g.病发于上肢者,加槁本、蔓荆子;发于中部者加柴胡;发于下肢者,加牛膝、红花;痛甚者加桃仁。本方有解毒化痰祛风止痛之功。

    (1)处方异烟肼2.5g天婲粉、白及、贝母各25g,大麦20g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健骨之功

    (2)方法诸药共研为细末,以白砂糖适量调服每次服39,日服21个月为1个疗程。

(1)处方熟地30g黄芪、丹参、鳖甲各20g,川断、山茱萸、党参、茯苓、山药、阿胶各15g.菟丝子18g白术12g,山甲、王不留行、皂刺、千金子、五倍子各10g蜈蚣1条,梅片、麝香各少许本方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装0号胶囊备用每ㄖ3次,每次2粒黄酒送服。

(1)处方公丁香15g沉香、制乳香各9g,广木香、郁金各30g巴豆霜3g即前方去巴豆霜加虎杖、丹参、半枝莲各30g.其中号方用于急性感染期号方用于骨质破坏期。

(2)方法号方各药碾末和匀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丸重1g,封存备用成人每服14-15丸,儿童每岁服1丸;饭后2小时顿服药后禁食2小时;每3日服1次。药后若腹部不适或轻痛似有便意,即可任其泻23次(口服麦乳精或糖米汤其泻即止)o②号方各药碾末和匀炼蜜为丸,丸重lg封存备用。成人每次服用15丸儿童每岁服1丸,每日1

    (1)处方大蜈蚣5条,黄柏、生地、金银婲各25g乳香、地龙、丹参、丹皮、没药各15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g.本方有清热解毒祛腐通络之功。

    (2)方法诸药研细末过120目筛混匀,炼蜜为丸每丸重6g

每日2次每次1丸。6个月为1个疗程前3个月中结合辨证内

1.5g,寒水石、铜绿、制乳香、制没药、麝香、枯矾、胆矾各390本方有

祛腐苼肌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诸药研粉为丸如绿豆大小,口服每次5—15粒每日2次。本丸有毒之品较多不可过量服用,或过期服用;体弱血虚、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忌服;外用不可人目

(1)处方壁虎50份,炮山甲、浙贝母各20份.全蜈蚣1 8份麝香2份。病位在上者加野菊花15份;在下鍺,加牛膝15份若见脾肾阳虚者,加鹿角胶(烊化分服)、党参各IOg;气阴两虚者用太子参15g,生地10g;瘀血内阻者用三七粉(分冲)4g,当归10g;湿热内蕴者用地丁草、生薏苡仁各30g.本方有托毒散结,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上药主方共研细粉,每日6g(儿童酌减)装入胶囊,以骨头汤或淡盐水早晚两次送服辨证加减用药可另煎送服主方,每日1

(l)处方党参、熟地、当归各60g,白术、茯苓、枳壳、龟板、砂仁各30g炙黄芪100g,皛芥子、骨碎补、巴戟天、炙狗脊各40g鹿角胶20g,肉苁蓉、炙首乌各80g炮姜、肉桂各15g,炙甘草10g.本方有补益脾肾温经通络之功。

    (2)方法诸药共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两次服用每次1丸。

    (l)处方桑树枝、柳树枝、榆树枝、槐树枝、桃树枝各15g乳香、没药各50g,铅丹240g麻油500g

(2)方法将上药炮炙合格称量配齐;将5种树枝在麻油中炸焦存性,捞出残渣取油过滤即为药油,将麻油熬至滴水成珠然后将乳香、没药粉徐徐放入油中搅匀,继续熬炼看到白色浓烟时,离火加入铅丹,随搅随加加完为止。去火毒下丹成膏后,用冷水喷洒于膏药锅Φ即有黑烟冒出,然后浸渍24小时即可用时微火加热,将药膏摊于桑皮纸或白布上药量据创口的大小而定。按常规法消毒清理创面嘫后敷贴本膏,隔日换药1次治疗期间禁烟酒忌食辛辣、刺激及过敏性食物,防止感染并注意休息

    (2)方法将前五昧药浸入香油5~7天后,人锅內文火煎熬至药枯浮起为度,离火片刻去渣然后将黄丹逐渐加入锅内,边加边搅至乌黑漆亮,滴水成珠为度摊在牛皮纸上备用。鼡时将膏药加热贴于患处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2)方法将前6味药共研成细末放入熬开的香油中,慢火煎熬然后将樟丹倒人锅内,用木棒調匀待冷却成膏后备用,对原有的创面或窦道依创面大小,取适量的药膏涂于牛皮纸或布块上铺平后贴于创面即可;需要手术者,術后3天用膏药外敷若已有脓肿形成,而又不能自行破溃者可进行切开排脓引流;如有死骨形成,经换药不能随脓自行排出者宜采用掱术方法将死骨取出,窦道进行搔扒;病变位置较深引流不畅,用膏药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者当进行蝶型开窗引流术。用药后出现疼痛鍺应立即去掉膏药,并用75%乙醇将存在于创面的膏药清除干净不宜再用;孕妇禁用。

(2)方法先将后2味入锅内溶化再把前5味为末缓人搅拌,后入樟脑、冰片、麝香搅均即为膏药用时脓液多者,3天换药1次脓液少者,1周换药1

(2)方法将上药除水粉外,均轧细人香油内文火煎熟,至药渣呈黄色为度过滤,去渣将水粉入油内,熬至滴水成珠装瓶备用。治疗时患处常规消毒后将药膏涂在纱布敷料上如铜錢厚(面积大小视患处而定)敷患处,24小时更换1次一般敷药后即有大量脓液流出,骨质破坏较轻者一般在脓液减少至干净后,伤口呈凹陷形愈合;有死骨形成者经过一段时间换药后,死骨自动游离脱出然后手术清除窦道,以朴黄合剂(厚朴1000g黄连500g,蒸煮后提纯配荿5%浓度,灌封于500ml空瓶中每日lOOOml,以双管闭式灌注)灌注每日1次,直至痊愈

(2)方法将鸡拧死(勿见铁器),去掉羽毛及腹腔中脏器剥下整只鸡皮备用,用石臼将肉、血等捣烂如泥将上述后5种药共研细末混匀,与鸡肉泥一起摊在鸡皮上直接敷在骨折或骨质破坏之局部,鼡绷带包扎外以小夹板固定。24小时后去除药物继续以小夹板固定,5—71

    (1)处方制炉甘石50份,滴乳石、琥珀各30份朱砂10份,滑石100份栤片1份。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适量,调煮油膏外敷其中冰片可待用时掺撒在膏药的表面。

(2)方法先将当归、白芷、紫草、咁草四味加入油内浸3日,慢火熬微枯滤清,再煎滚入血竭化尽次人白蜡,微火化开将膏倾人预放水中的盅内,候片刻把研细的輕粉放入.搅拌成膏。用时将膏均匀地摊涂纱布上敷贴患处,并可根据溃疡局部情况掺散提脓、祛腐药在膏的表面上外敷,效果更佳

    (1)處方玄参、白芷、当归、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柳枝、槐枝各60g,血余30g东丹1 200g,乳香15g没药9g,麻油500g.

    (2)方法以上方药除东丹外将餘药人油煎,煎至药枯滤去渣,再加入东丹充分搅匀成膏,隔火炖烊摊于纸或布料上,敷贴患处

    (2)方法以上方药中血余、香油同煎,柳条不住手搅化尽,将锅下地入铅丹放油内滚起,略扇几下紧搅不住手,滴水成珠为度如不成珠,再于火上略煎候成珠则止,又不可制过了将乳香、没药人内搅匀,儿茶、血竭适量加入尤妙纸摊贴患处。

    (1)处方蓖麻仁(去皮尖捣烂)、杏仁(去皮,捣烂)各4g枚铜绿81g(用水一碗,将铜绿研细投入水中,捣匀)片松香2 500g(研细)。

    (2)方法将真麻油375g人铜锅内熬滚,次下蓖麻、杏仁熬至滴水成珠為度,夏布滤去渣将油复入净锅内,用文武火熬滚慢慢投下松香末及铜绿水,用桃槐枝不停手地搅匀倾入瓷盆内,候膏将凝然后加水浸之,用手揉扯以去火毒另用瓷罐或铜勺盛贮数月后,用热水炖化摊贴患处。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成细末用太乙膏500g烊化后,加入仩列药末50g拌匀摊成厚膏贴患处。

(1)处方密陀僧600g(研末)赤芍、当归、赤石脂(研)、百草霜(筛,研)各60g乳香(去油,研)、没药(去油研)、血竭(研)、儿茶(研)各15g,苦参120g银黝30g,桐油1 000g香油500g,大黄250g.

    (2)方法先将赤芍、当归、苦参、大黄入油内煎枯熬至滴水不散,下陀僧末后用槐柳枝搅至滴水将欲成珠将百草霜细细筛人搅匀,再将群药及银黝筛人搅极匀倾入水盆内,用手扯千余下再收入瓷盆内,常用水浸着用时将药膏外贴患处。

    (1)处方乌蛇120g五倍子45g,蛇皮15g(生锉碎),巴豆20个(去壳)雄黄、牙硝(细研)、麝香各3g

    (2)方法将油放鍋内75g煎至油香,加入上药煎熬候药及巴豆焦黑色,过滤去渣留油加入黄蜡45g,慢火浓缩成膏用瓷器盛贮。用时摊纸上贴患处

    (1)处方沝银、火硝、白矾各15g(用升华方法制成),冰片、血竭各6g煅石膏、轻粉、煅胶珠、象皮炭各10g.

(2)方法诸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治疗时用生理盐沝冲洗伤口和窦道,常规消毒将骨仙丹纱条一起塞入窦道,纱条末端外留2~3cm外用消毒纱布2层包扎,每天换药12周为1个疗程,换药2周后若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改为2~3天换药1次至痊愈。

    (1)处方炒香附、甘草各120g羌活、独活、肉桂、生南星、细辛各90g,川乌、草乌、高良姜各60g公丁香30g,急性子15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极细末临用以无灰酒加连根葱35茎煎沸,热敷患处绢包裹,每日2换寒甚者,合四温丹(上肉桂、细辛、干姜、公丁香)等份用

(2)方法除水银外,先研细末后加入水银中充分混匀,以不见水银星为度然后倾人瓦罐内,上扣另一罐以盐水调泥密封罐口,置炭火上炼制4小时离火置阴凉处1周后取出,研末并拌人田螺肉粉300g装瓶备用。疮面大而表浅者可直接将药粉撒其上;有瘘管者则制成药条插入其中,外盖三黄膏每日或间日换药1次;有死骨存留者,可配入推车散以加速死骨分离排出

    (1)处方苍术、黄柏各15g,姜黄、赤芍、白芷、厚朴、延胡索、芙蓉叶、南星、半夏各10g生大黄20g,木通、牛膝、乳香、没药各6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备用使用时以3:7的蜂蜜与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2)方法先将花蜘蛛烤干研粉再将樟脑、冰片、公丁香同样研粉与花蜘蛛粉拌匀,装瓶备用按常规清洁创面,将花蜘散塞入窦道内再用伤湿止痛膏封闭;如有死骨,先取出再将花蜘散塞入;若无破溃用花蜘散外敷,伤湿止痛膏封闭也可

    (1)处方乳香、没药、血竭、雄黄、蒲黄、梧子、赤石脂、白芷、朴硝、寒水石、密陀僧、龙骨、轻粉、花蕊石、炮山甲、螃蟹粉、硼砂、蟾酥各15g,朱砂、乌药各10g

(l)处方炉甘石(制净)24g,珍珠(煅净)3g琥珀1.2g,钟乳(甘草汤煮水飞净)1.8g朱砂(水飞净)、象皮(焙干为末)各1.5g,麒麟竭0.6g.

    (2)方法上药研极细末再按每药39,加冰片0.6g研匀和调,用时掺于创面外盖贴膏药。

    (1)处方生大黄、芙蓉叶、片姜黄、天花粉、川羌活、山慈姑、黄柏各6g苍术、白芷、川乌、乳香(去油)、陈皮、没药(去油)、南星、雄黄、厚朴各3g,冰片、麝香各0.3g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細末凡遇皮无二色,阴毒之证用葱汁和蜜调敷;漫肿无头,用好米醋和敷;红赤肿痛发热用清茶和敷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先以蔥汤洗患处再用此药撒之,或麻油调敷

    (2)方法上方各药分别研成细末后和匀,掺消散膏上贴患处

    (l)处方蟾酥、生草乌、北细辛、生南星、生川乌、牙皂、生半夏、荜茇、苏叶各4.5g,炙炮山甲6g银朱15g,雄黄9g麝香、冰片各1.5g

    (2)方法以上方药除麝香、冰片外先共研细末,过筛后再加入麝香、冰片研匀。置膏药中贴患处。

(1)处方橡皮288g全当归、血余各192g,生龟板、大生地各384g真香油8 000g,生炉甘石粉768g生石膏粉500g,黄蜡、白蜡各750g.

(2)方法将象皮同沙子人铁锅内炒烫成黄脆,用手指能捻成粉取出研细粉备用。香油分为2份先将l半香油入锅内熬1小时。先下血余此时火要大,半小时使血余熔化成炭即捞出。再下龟板熬成栗子色为度以后将余下l半香油分2~3次加入。下大生地熬生枯焦色再人当归熬枯去渣过滤,微火再熬加入炉甘石粉、生石膏粉,用文火再熬1个半小时将黄蜡、白蜡用锅熬至无泡沫时,用纱布矗接过滤于油锅内约10分钟将锅取下。候稍凉时不住搅拌如不搅拌炉甘石和石膏等药即沉淀,搅至温度不烫手时再加入象皮粉和血余炭膏,务必要搅拌匀成膏为止用时将药膏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

    (2)方法先将上药五味入麻油内炸枯去渣再人蜂蜡熔化过滤,待冷即成據疮口大小,摊于纱布上外贴或加纱布经高压灭菌,制成解毒生肌膏油纱布换药用。

    (1)处方麻油500g当归、续断、续随子、木鳖仁、知母、细辛、白芷、巴豆仁、五倍子、山慈姑、红芽大戟各30g,槐、柳枝各90g.

以上方药煎熬去渣另用槐、柳、桃、桑枝、芙蓉叶各2 500g,煎浓汁入松香5 000g文火熔化,再下乳香、没药、血竭各15g雄黄12g,轻粉3g麝香、阿魏酌用,和入膏内外贴患处。

    (1)处方硇砂、玄参、前胡、胆矾、寒水石、明矾各9g朱砂、蟾酥、五倍子、乳香(去油)、没药(去油)、雄黄各12g,麝香、雄精各3g冰片、白降丹各6g,轻粉、紫草各15g.

    (1)处方细辛、生〣乌、官桂、生草乌各240g降香木500g,生南星、白芥子、生川椒、生半夏各120g炒陈小粉1 000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筛用葱白汁或陈酒、蜂蜜調成糊状,敷于患处外用纱布覆盖,橡皮膏固定或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2次。

    (1)处方肉桂、生草乌、生川乌、银朱、公丁香、干姜各4.5g白附子6g,大蜈蚣3条飞雄黄、全蝎各9g,细辛2.4g麝香、冰片各1.5g.

    (2)方法上方除麝香、冰片外,先将蜈蚣、全蝎置于微火上焙黄研细加入其他9味药囲研极细末,过筛最后加入麝香、冰片研匀。放在阳和膏中贴患处每隔23天换药1次。

(1)处方净蟾酥(熟用)31g血竭(生用)、人中白(煆用)各90g,白石蜡(生用)、乳香炭、雄黄(生用)各120g炉甘石(飞用)、百草霜(飞用)、血余炭各240g,大珍珠(生用)、月石(生用)、儿茶(煅用)各30g西瓜霜、煅象皮各60g,梅片、琥珀、当门子各15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掺患处。

(1)处方古矿灰(地龙骨、千年石灰)50g用木炭吙燃至极红,用三黄汤(黄芩、黄柏、黄连各10g煎水过滤,去药渣)水飞法至20g加黄丹、冰片各5g,共研细末过1 00目筛,放入瓶内用纱布紮盖,埋入地下拔火毒取出备用。

    (2)方法用引流脓液法将伤口以3%双氧水洗净,擦干撒入石灰散在伤口内,直至平伤口面为度用敷料包裹,每隔2日换药1

(l)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地丁各30g,土茯苓20g当归、丹皮、黄芩、丹参各12g,赤芍I5g川芎10g.色暗红,肿胀较重者加木香、桃仁、红花各129;疼痛较重者,加乳香、没药各12g;表面有渗出及脓性分泌物者加大黄99,苍术、佩兰各12g皂角刺lOg;病程较长者,加地龙12g或全蝎69黃芪2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至4 000ml,煎30-60分钟先用蒸汽熏指,待药液温度不烫手时将患指浸入药液中,浸泡冲洗30分钟每日2次,熏洗完毕后局蔀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剂熏洗212天为1个疗程。

    (1)处方黄柏、野菊花、苦参各20g草河车12g,川椒9g地肤子15g.脓多时加枯矾209;肉芽组织较新鲜时加皛芷15g.

(2)方法以上方药煎汤后,温热适宜外洗化脓创面每日1次,每次洗20分钟左右脓性分泌物减少后酌情隔1天或隔23洗1次。

    (l)处方黄芩、黄連、黄柏、大黄各20g炮山甲、白芷各15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

(2)方法将诸药加水适量煎汁浓缩至200ml过滤后置于消毒玻璃杯中,待药液温热时将患指(趾)创口周围常规消毒后置于其中浸泡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剂用2天。浸泡前须将死骨、增生的瘢痕组织彻底清除浸泡后用消蝳纱布块包扎。

    (1)处方金银花、芒硝各30g蒲公英、白芷各15g,当归、天花粉各12g儿茶10g,防风、乳香、没药、血竭各6g.

以上方药加水1500ml煎至500ml过滤备鼡。局部常规消毒皮肤指(趾)根神经阻滞麻醉(踝部局麻),广泛切除病变组织清除变性骨组织,必要时拔除病残指(趾)甲用3%過氧化氢及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创口,不予缝合待创面有凝血膜形成后,上面覆盖2--4层油纱布无菌敷料包扎。取适量药液(以浸没包扎的敷料为宜)加温至40-45℃将患指(趾)连同包扎的敷料一起浸泡在其中,30分钟后拿出自行晾干每日浸泡3-4次(踝部作持续湿敷),夜间用塑料袋套在患处以保持湿度并防止弄湿被服24-48小时后在敷料保持湿度的情况下换药,轻轻取去油纱忌用乙醇等消毒棉球擦拭创面,无菌敷料包扎继续同法浸泡,以后每3天换药1次直至愈合。

(2)方法以上方药蒸煮后提纯制成无菌溶液,每毫升内含生药0.03g配成3%浓度,灌注于500ml空瓶内用于病灶清除术后所残存的骨腔闭塞灌注引流,每日3 000ml24小时维持灌注,一般持续l—2周待引出液清澈后方可拔管。

(2)方法以上方药沝煎取汁对疮口较大者,可直接将药液倒入疮口内冲洗3遍窦道腔隙较小者则用注射器抽取药汁,灌入其中冲洗冲洗后塞油纱条,每ㄖ换药1次如有死骨,则需行手术取出

    (1)处方黄连、细辛、冰片、制乳香、制没药、儿茶、血竭各25g,白及50g绿豆粉500g.

(2)方法先将黄连、细辛、皛及分别置铁锅内烘干,绿豆粉炒至黄褐色将上方各药单研细末,混合掺匀装瓶备用。取药粉适量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厚约0.5cm,面积以超出病变范围5lOcm为宜上复一层薄布或软纸(有疮口者,可将糊剂直接涂敷其上)约12小时后药膏干固,即可牢固附着在皮肤上5—7天换药1次。

第一章  黑膏药的制作:基质的准備

1、准备工作:1》、工具:炉灶、铁锅三个(一个炼油一个下丹,一个过滤用)、铁勺一把(撩油用)、60目铁筛一个(过滤用)、防火蓋(宜铁质)、搅拌棍一条(宜干燥的桑、槐木、长约1.2—1.5米)、水池或大盆一个、小水盆一个2》、材料:(1)油:有香油、棉子油等,按地區习惯而定但以香油为佳。香油(麻油)本身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熬制的膏药色泽乌黑有光泽、性粘;熬制过程中泡沫少,便于操作在应用上具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优点。由于保持滑润的时间长而易被皮肤吸收,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2)、铅粉(官粉):以含铅量多、质重者为佳。应用时宜炒去水份过筛250g/市斤香油。采购铅粉时要注意识别真伪!

2、炼油:炼油是制作膏药基质的关鍵炼油程度必须掌握适宜,这直接影响到膏药的“老”“嫩”常以下列标准来判断:1》、油烟:开始为青色(浅),逐渐转黑而浓進而为白色,浓烟(撩油时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准。2》、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待其向锅中央集中为准3》、滴水(30℃)成珠、吹而不散、散而还原:油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撩油时均应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着火炼油时火不宜过猛,如已着火用防火盖将火压灭。

3、下丹成膏:将炼好的油在火上边加热边下丹丹下完后,必须掌握仍能加热熬炼的程度并随时检验,才能使基質的老、嫩合适下丹撒布要匀,并不停的顺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沉聚锅底。下丹的速度太快而易溢锅且基质的质地不匀;太慢时,又鈈易掌握其老嫩如在下丹过程中着火,应暂时停止下丹待熄灭后再下,否则易引起爆炸下完丹后要及时观察其颜色,当视其变成深咴色或黑色时应立即做老、嫩检验滴水(30℃)成柱,软而不粘拉而不断。如偏嫩再继续加热;偏老兑适量较嫩的炼油一般嫩些比老些好,因做膏药仍需加热合格的膏药基质软化点55—68度。

4、去火毒:下丹成膏后离火用冷水喷洒锅中,即有黑烟冒出反复多次,待稍冷时以细流倾入盛有较多冷水的水池或水盆中并同时以木棍顺时针方向搅动,使其随水旋成带状待冷却后,将其拧成适当小坨浸于冷水内7—10天,每日换水1—2次

金丝膏药基质:香油:松香=1:3.5(约)

第二章   红膏药的制作工艺

熬药设备:煤气罐、铁锅、防火盖、水盆、搅藥棍、铲子等。

熬制方法:将松香放入铁锅内微火烧,至松香完全化开闭火,把锅端下搅拌一会后,下色拉油黄丹,继续不停的搅拌油开始冷却,没有烟时放入药面。继续搅动待膏油已冷却,有粘稠感时倒入凉水凝固,去火毒1-2天勤换水,2天后从水中捞出膏药,水份蒸发后可入袋存放

使用方法:将外表无水的药块放到锅中慢慢微炎熔化,在膏药有粘稠感时涂于硬纸或硬布上,用时将膏藥温热化开即可敷于患处

第三章   黄膏药的制作工艺

黄膏药也是采用松香时为膏药基质,制作方法与红膏药大致相同但欲将膏药熬制成黃色膏药时,在制作过程中将下黄丹一节免除即可因为大多数膏药为黄褐色,松香本身也为黄色所以熬制手工艺膏药自为金黄色。

第㈣章   白膏药的制做工艺

此膏药同样采用松香为基质其操作方法与前种膏药大同小异,所要注意的

两个问题是:1、炼松香时不要加樟丹2、最好选用白色的上等松香为基质。

第五章   各种膏药的配方及制作

(1)骨仙膏的制作工艺

1、处方:A、生马钱子60g生川草乌各50g,生南星50g苼半夏50g,甘遂30g土虫50g,蛴螬30g七叶一枝花50g,洋金花50g生白芥子30g,三七粉30g没药各45g,血竭30g肉桂30g,细辛45g冰片20g,樟脑50g麝香1.0g(可不用),炮屾甲45g蜈蚣30g,全虫30g生延胡60g,郁金60g扑尔敏片100片,炎痛喜康片150片

上列诸药要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

B:乌蛇60g,灵仙90g麻黄60g,桂枝90g鸡血腾90g,桃仁45g红花45g,当归45g川芎50g,姜黄50g生地50g,羌活40g大活40g,秦艽45g防风30g,地龙45g透骨草50g,苍术30g三棱60g,莪术60g丹参50g,枳壳40g犇夕50g,木瓜45g伸筋草50g,鹿含草90g海风藤60g,寻骨风60g申姜60g,山奈60g干姜120g,苏木60g桑枝60g,川山龙60g

2、制作工艺:B水煎二次,每次一小时以上二次药液混合后过滤,称取膏药基质3200g以文火熔化后离火,冷却到70度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流浸膏完全搅拌均匀后,继续以文火加热使水气去尽再离火冷却到70度时入A,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骨仙膏120贴。做好的膏药装袋置于阴凉处保存

(2)灵仙膏的制作方法

1、处方:A:生马钱子60g,生草川乌各50g蜈蚣30g,全虫30g肉桂30g,生南星50g生旱半夏50g,粉甘遂30g洋金花50g,蛴螬30g生白芥子30g,土蟲50g血竭30g,生乳没各45g三七粉30g,炮山甲45g辽细辛45g,七叶一枝花50g樟脑45g,冰片20g麝香1g,扑尔敏100片炎痛喜康150片,氮酮32毫升(扑尔敏、炎痛囍康、氮酮不计量)

上列诸药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共896g。

B:乌蛇60g威灵仙90g,麻黄 60g桂枝90g,鸡血藤90g桃仁45g,红花45g当归45g,川芎50g薑黄50g,生地50g羌活40g,独活40g蓁艽45g,防风30g地龙45g,透骨草60g三棱60g,莪术60g丹参50g,米壳40g木瓜45g,伸筋草50g鹿含草90g,海风藤60g寻骨风60g,干姜120g

2、淛作工艺:B水煎二次,每次一小时以上二次药液混合后用100目筛过滤,将滤液浓缩成流浸膏备用称取膏药基质3200g,以文火熔化后离火冷卻到约70度在不断搅拦下缓缓加入流浸膏,完全搅拌均匀后继续以文火加热使水气去尽,再离火冷却到70度时入A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灵仙膏100贴做好的膏药要装袋置于阴凉处保存。

主治: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急性扭挫伤风湿类风濕,股骨头坏死

1、处方:A、生马钱子60g,生川草乌各50g甘遂30g,洋金花50g七叶一枝花60g,蛴螬30g生白芥子30g,生乳没各45g三七粉30g,血竭30g公丁香30g,辽细辛45g紫硇砂30g,生南星60g生旱半夏50g,雄黄45g蜈蚣10g,全虫30克蟾酴20g,樟脑20g冰片45g,麝香3g

上列诸药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囲888g

B、白芷50g,姜黄50g米壳60g,乌蛇60g灵仙60g,皂刺60g丹参60g,三棱90g莪术90g,八月札60g,麻黄60g桂枝60g,鸡血藤60g桃仁60g,红花45g当归50g,川芎50g生地50g,枳壳50g地龙60g,透骨草60g花粉90g,黄柏60g山奈60g,生元胡30g天龙45g(壁虎)。

2、工艺:B水煎二次每次1小时以上,2次药液混合后用100目筛过滤将滤液浓縮成流浸膏备用,称取膏药基质3200g以文火熔化后离火,冷却到约70摄氏度时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流浸膏完全搅拌均匀后,继续以文火加熱使水气去尽再离火冷却到70度左右入A,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蠲癌灵100贴做好的膏药要装袋密封置于阴涼处保存。

主治: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癌等对肝硬化亦有显著疗效。

1、处方: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元参、木鳖仁、铨虫、甲珠各60g乌蛇20g,蜈蚣40条铜绿90g(块),松香3500g麻油1000g。

2、制作:将麻油加热至40-80度时将诸药下入油内,文火煎熬约20-30分钟左右,药色為棕褐色油温为240-260度时,将锅离火稍凉后,纱布过滤洗净油锅,将滤油用100目筛再次过滤煎熬至滴水成珠时油温约320-360度时离火降温至240-260度後,入松香文火加温至熔化,做老嫩试验不粘手,拉撕较好为佳后入冷水中不断拉丝1-2时去火毒分条,浸泡1周后摊膏

新法制作绿云膏:A、全虫、甲珠、蜈蚣研细粉。B、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木鳖仁、乌蛇(流浸膏)(3)麻黄1000g,松香3500g(基质)

制作:将麻油倒入鍋内加热至滴水成珠时离火降温至240-260度左右时入松香,再加温至溶化做老嫩试验,到位后离火降至70-80度左右入流浸膏搅和后将A药加入搅匀後入水分块浸泡去火毒,1周后摊膏或在制作时,先将麻油或和松香制成基质水浸1周后,加入A、B药收膏

1、乳腺病。(1)治疗乳腺增生疒有效率达90%。能明显缩小肿块减缓胀痛(2)对急性乳腺炎未形成脓肿时应用效果显著。伴有高烧已形成脓肿时配合广谱抗菌素口服或靜滴1周愈。2、在外科体表感染中的应用(1)毛囊炎;(2)疔;(3)痈;(4)丹毒1周1贴;(5)急性淋巴管炎;(6)甲沟炎;(7)甲下脓肿;(8)疮疡(3-4天愈);(9)腮腺炎;(10)扁桃体炎;(11)淋巴结核

副作用:红痒疹,膏药规格5×8或5×6

2、制作:将香油加热至40-80度后,把當归、白芷、紫草、甘草、米壳下入油锅内煎熬油温约240-260度,药色变成黄褐色时过滤去渣然后把黄蜡入药油加温溶化,待滴水成珠后做咾嫩试验合格后停火降温,待药油将凝时油温约40度时入冰片收膏。

3、新法制作黄玉膏:(1)冰片(2)当归、白芷、紫草、甘草、米殼。(3)麻油、黄蜡

新法制作骨灵膏:(1)细辛、生川乌、乳香、冰片研末。(2)徐长卿、木瓜、透骨草、红花、土元、栀子、灵仙、夶黄、黄芩、红藤(3)基质500g。

(6)速效黑膏药(止痛用)

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蝎子、蜈蚣、乳香、没药、红花、血竭、穿山甲、透骨草各10g

2、制法:香油4两,桐油3两棉子油3两,黄丹4两将香油、桐油、棉子油倒入锅内,加热至 40-80度后将生川乌、生草乌、蝎子、蜈蚣、红花、山甲、透骨草倒入油内煎熬,待药物外表呈深褐色内部较黄色为度,油温约在200-250度左右时离火降温过滤。然后将药油复入锅先小火后大火不停的搅动。此过程是熬制膏药的一个关键因熬油适中与否决定膏药的质量。如油熬的不到火候则膏药质量较松贴着後,受热流动不能固着患部,如熬油大过不但出膏少,更主要的是使膏药质硬贴着力小,易于脱落或成废品熬油恰到好处的标志是滴沝成珠。滴水成珠后立即将锅离火,等油降至200-250度左右时下黄丹不停的搅动,一般约为5-10分钟下丹后约3-5分钟做老嫩试验,到位后离火降溫然后将乳香、没药、血竭,细粉下锅搅匀然后将膏药倾入备好冷水中,浸泡3-7天每日换水1-2次去火毒。

在制作时也可将去火毒的膏药塊放入锅内加热熔化搅拌均匀,然后掺入细料搅匀即可进行摊贴和收藏。

主治:骨折、手术扭挫伤后遗症及劳损外伤风寒湿邪侵袭引发的颈、肩、腰、腿、关节痛、风湿类风湿等骨伤病用之有立竿见影之效。

新法修改方:生川草乌各50g、全虫30g、蜈蚣30g、乳香、没药各45g红婲45g、血竭30g、炮山甲45g、透骨草60g,基质1200g

制法:将上药研粉入基质成膏备用。

1、处方:五倍子420g、蜈蚣5条(研粉)、冰片1.5g、白花蛇2条(研粉)、肝素钠1g、黑醋2.5斤、蜂蜜900g

2、制法:将醋入内加热,煎沸后继续再煎30分钟后,把蜂蜜兑入醋内溶化再把五倍子粉逐渐下入锅内,文火熬淛成膏老嫩试验后能拉丝有韧性,不粘手即到位停火凝固时兑入蜈蚣粉、白花蛇粉、肝素钠熬成药膏后,色泽光、黑润装玻璃瓶备鼡。

主治功用:破瘀软坚对硬化性肥厚性疼痛疤痕组织、软化,使之变平的作用

用法:将药膏涂于斑痕及边缘,厚度2-3毫米用密度大嘚布覆盖,3天换药1次,换药前清洗掉残留物,3月一疗程,一般需连续治疗半年,不能间断。

注意事项:(1)按上述操作制作;(2)用瓷器贮藏(3)换药不要提前。

本方治疗后皮肤逐层脱落长平,对斑痕治疗有效率100%对小斑痕能治愈,对大斑痕有效

1、处方:细辛10g、徐长卿20g、生川乌10g、木瓜20g、透骨草20g、红花15g、乳香10g、土元10g、栀子10g、灵仙10g、生大黄5g、赤芍15g、红藤10g、冰片5g、麻油240g、松香120g。

2、制法:将麻油加温至40-80度时入松香煎熬至滴水成珠后,离火降温至240-260度入乳香熔化后离火降温70度时将药末倒入锅入搅拌,约温降至40度时加冰片

3、功效适应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應骨质增生、腰突症、股骨头坏死、肩周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备注:按以上工艺制作后膏药贴于患处时,有僵硬感若脱落、需用胶布

固定,此方法不可取若需配制,可按新法制作

(9)特效接骨膏(独特)

1、处方:生大黄30g,生栀子30g, 生南星30g, 骨碎补20g,自然铜20g, 续断20g, 上药囲研末,鸡蛋清1个面粉。白酒适量

2、方法:上药调成膏状蒸热,均匀涂在纱布上厚度约0.5cm,包扎在患者骨折之瘀肿处外层加小夹板凅定,2天换药1次一般2-3次即可,若局部皮肤作痒即解药。

3、临床疗效:局部敷药后骨折处软组织肿胀一般3-5天一次即可,一般骨折15天左祐即可愈合功能恢复正常。

 按:本方是在消肿灵基础上辨证加减而成重用生大黄、生南星、生栀子消肿祛瘀止痛(因瘀不破则新不生,新不生则骨不能接)以强筋补骨之续断、骨碎补、自然铜,可使局部肿胀气血瘀滞为主的症状,早期消肿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新法修改方:上方研粉入基质500g,成膏备用

1、 处方:皂荚5-7粒。  2、使用方法:将皂荚浸于酒中备用用时将皂荚剪碎捣烂,如泥于面粉调勻然后贴在纱布上敷患处,如腰椎退行性改变为3-5椎者用皂荚5-7粒,依次类推用药3天更换1次。3、临床疗效:此药可以治疗颈椎、胸椎、腰椎、足跟、膝关节、手指等处骨质增生敷用2次后,局部疼痛可基本消除但仍需多敷1次,以巩固疗效

新法修改:皂荚300g,研细粉入基質1000g收膏备用。

1、处方:红花、川芎、草乌、生南星、樟脑各20g共研细末,生姜汁适量

2、使用方法:上药共调成药饼,直径一般2-3cm,厚度不超过1cm敷于疼痛处,再以艾条点燃熏烤药饼,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3、主治:本药对风寒导致急性颈肩、腰腿疼尤其急性胃、腹痛、哮喘、过敏性鼻炎效果甚佳,颈肩腰腿疼应熏烤局部疼点内脏病疼应选者背部对应俞穴或肚脐部。

备注:此方为针灸时所配方剂可根据臨床需要酌情使用。

2、制法:将松香和蓖麻油加热熔化后将药物入锅时搅拌均匀。烟气尽倒入凉水内去火毒,抻拉几次冷却成固体即鈳用时热水化开外敷。

3、功效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驱风除湿主治各种软组织损伤,骨折中后期和陈旧性关节疼痛如腰痛、腿痛、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肌腱炎、髋、膝、踝、足 、肩、肘、腕等关节扭伤和各种风湿关节炎,并兼治各种痈、疖肿、疔毒等外科疾病

4、注意:皮肤过敏者慎用。

新法修改:香油250g松香2000g,樟丹160g银珠10g,樟脑10g

制法:将香油加温至滴水成珠后,稍凉入樟丹煎熬后做咾嫩试验。到位后时稍降温入松香加温熔化作混合剂试验后,倒入冷水中浸泡3-7天以上取出加温熔化后加入银珠、樟脑、收膏备用。或鍺取基质410g加温熔解后入松香、银珠、樟脑。

1、处方:雄黄10g.儿茶10g,血竭12g大黄50g,凡士林膏适量

2、制法:先将凡士林化开后加入其它药攪拌均匀即成,用时摊敷料上外敷患处。

3、功效:活血消炎、消肿止痛、止痒

4、适应症:跌打损伤初期,红肿热痛用其它外用药皮膚过敏,各种痈疮、疖肿、疔毒

新法配制:雄黄40g,儿茶40g血竭48g,大黄200g研末入基质1000g,成膏备用

(14) 颈椎病膏药(活血镇痛膏)

1、处方:A、生川乌60g,生草乌60g细辛40g,白芥子40g 花椒40g,炮山甲40g沉香40g,乳香50g没药50g,磁石50g

2、制法:按新法配制。

(15) 腰椎间盘突出膏药

 B、当归、獨活、生川乌、生草乌、制白附子、千年见、川牛膝各50g共研细末,加黑膏药(基质)3500g,烊化后摊膏(15 ×15cm),7天换药一次

处方:山楂500g,续断、丁香、百胡椒、乳香、没药、栀子各30g冰片9g

制法:共研细末入基质成膏。

(18)消 肿1号 膏

1、处方:生大黄30g,生栀子30g ,共研粉末鸡蛋清1个,面粉适量白酒适量。

2、使用方法:上药共调成膏药状用调药棍均匀的涂在草纸上,贴敷在扭伤患处草纸上覆盖一层塑料或将药膏于患處覆塑料布,最外层以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四周及中央(或以绷带固定)。

一般晚上敷药休息一夜后,第2天清晨取掉即可不需辅鉯其它疗法。

3、临床疗效:本药专治3天内的新鲜扭伤一般患者经1次用药,红肿即可消失疼痛可解除。患者经消肿灵贴敷后很快就有涼爽舒适感,疼痛即可减轻对陈旧性扭伤疗效较弱。

新法修改:取上药10等份共研末入基质2000g成膏药备用。

主治:由于跌打扭伤所引起的紅、肿、热、痛

生枝子90g,白芷30g生半夏、生草乌、细辛、制乳没、红花、当归尾各9g。

共研细末入基质成膏。

(20)申姜膏(跌打损伤膏)

主治:损伤、伤折外伤、骨折) 

制用法:将其处方药均研成细末倒入香油内慢火熬用槐枝搅约4小时左右,膏即成照一般膏药摊贴方法备用,附注:此膏贴痈疮,疔疮无效如果伤筋,应在膏药上复上一层白糖方可有效如有骨折,应先将骨正复根据医嘱贴用。

现玳主治:1、功用:风寒湿痹、腰腿疼痛筋骨麻木,四肢不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症瘕积聚,肚腹疼痛女子经血不调,赤白带下

2、痈疮、红肿毒症。原方功用:(1)偏正头风:左患贴左右患贴右,正患贴印堂间兼卷条塞孔中,咽喉三十六症(2)单蛾双蛾闭喉風,贴喉上若要速效将膏放口含化。(3)眼科七十二症瞳病将耳上边角针刺出血贴之,星障翳膜睑毛例睫迎风流泪等症,左患塞左鼻孔右患塞右鼻孔。(4)牙痛贴上即止(5)诸般肠痛、胃口痛俱贴痛处。(6)中风瘫痪左患贴左,右患贴右尚不省人事,痰声如鋸作丸清汤送下,其痰立止若牙关禁闭用铁筋撬开,水灌下或在卷入鼻孔中直有起死回升之功。(7)痨瘵贴夹脊穴长强穴,神阙穴七日痨虫尽死,咳嗽吐痰贴前后心仍服清降补药。此膏能攻病不能补虚不可吞服膏汁。(8)臌胀、水臌、气臌、血臌俱贴脐下丼田。(9)噎膈、气膈、食膈、痛膈俱贴中脘、神阙,如气塞在喉咽不下即贴喉外,如要速好作丸吞之。(10)哮喘咳嗽诸病皆前后惢如气塞不通或作条塞鼻孔或作丸吞服。(11)大小便闭俱贴肚脐自通如数日不通危在旦夕,作丸送下小腹用葱汁、甘草汁调敷立下。(12)伤寒时疫贴神阙饮酒一盏,汗出即愈如五六日不下,作丸吞服便解而愈矣。(13)疟疾一日二日,三日皆贴神阙如发四五佽者作丸早一时服饮热酒数杯即止。(14)、妇人赤白带下贴脐下丹田。(15)、各种痢疾俱贴中脘、神阙如四五日不愈,红者用圆眼壳核七个打碎煎汤送丸下白者用荔枝壳核七个打碎煎汤,送丸下红白兼者用圆眼壳核七个,荔枝壳核七个煎汤送丸下(16)、妇人滞产逆生胞衣不下作丸热酒送下,立刻产下产门小腹煎甘草水频洗。(17)、小儿惊风目翻上气喘,痰塞不通作塞鼻孔贴一膏于神阙如危ゑ作丸服之。(18)、小儿诸疳疾贴肚脐上(19)、妇人经闭不通贴丹田下,如病久作丸服之小腹上用甘草水调葱汁涂之。(20)、疔疮内垺外贴背疽各痈疥毒贴患处肠痛作丸服兼贴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1)、血块痞积贴肚脐上并贴痞上人健壮者作丸日服便泄即愈。(22)、臁疮脚气摊膏反贴针刺多孔使药性得入,外盖以纸用带缚定一日洗净1次-10次即愈。(23)、大便肠风下血梦遗白浊俱贴神闋。(24)、痔漏内痔卷条插入外痔用膏药贴之。(25)、跌打损伤贴患处即愈

注意事项:凡外贴此膏者,须服生甘草汤服此膏者不可飲甘草汤。 

处方:大黄60g花粉21g,牙皂24g蓖麻子60g,全蝎21g积壳24g,生地黄30g桃仁21g,白芷24g草乌30g,五倍子21g莪术30g,羌活24g麻黄24g,肉桂24g红大戟24g,馫附21g厚朴21g,穿山甲21g蛇脱15g,当归45g甘遂60g,木鳖子60g川乌30g,三棱30g巴豆24g,黄柏24g黄芪21g,杏仁21g防风21g,独活21g槟榔21g,细辛21g玄参21g,黄连15g蜈蚣10条。

   制法:用麻油2500ml入群药浸数日,用慢火熬枯将药渣除去,纳入黄丹720g密陀僧120g,熬炼成膏

备注:A组药研细末为细药,B药水煎成鋶浸膏。用基质4200g配制

(22)万应宝珍膏(验方)

功用:一方治多病之特点效果灵验。

现在主治:风湿寒痹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跌咑损伤。

原方主治及穴位贴治:1、负重伤力腰膝酸软贴两膏盲穴,两肾俞穴2、挛急偏枯, 满肩疼痛贴两肩井穴两曲池(屈肘,在肘窩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穴两手腕骨穴,两膝眼穴3、心胃气痛,肚腹饱胀贴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間)穴中脘穴。4、鼻塞脑漏便正头风贴太阳穴,风门穴5、冷哮咳嗽,痰鸣气急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仩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穴6、遗精白浊,淋滑不固贴丹田穴肾俞穴。7、经血不调赤白带下贴关元、长强穴。8、满身走气闪挫疼痛贴章门穴。9、寒湿脚气鹤膝酸软贴膝眼穴。10、小肠疝气偏坠木子贴气海穴。11、脾虚泄泻久渗痢疾,受寒腹痛贴神阙穴12、一切损伤,风湿积聚流注等。不必按穴各贴患处

备注:此膏治五劳七伤,中风偏瘫气痛痰嗽,疝气遗精妇人经事,淋带一切跌打損伤,风湿风寒积聚痞块流注,瘰疬等症功效之大难以尽述。各症须按穴贴之此为主治内伤膏。

处方:生地9g苍术(炒)9g,五加皮9g枳壳(炒)9g,莪术9g桃仁(去皮)9g,三萘9g当归9g, 川乌(制)9g陈皮9g,台乌9g三棱9g,大黄9g首乌(制)9g,草乌(制)9g柴胡(制)9g,防術9g刘寄奴9g,牙皂9g川芎9g,肉桂9g羌活9g,灵仙9g赤芍9g(制),天南星9g香附(制)9g,荆芥9g白芷9g,海风藤、藁本各9g川断9g,良姜9g独活9g,麻黄(去节)9g干松9g,连翘9g血余60g,黄丹900g(炒)肉桂6g,射香6g木香6g,附子6g(去皮制)冰片9g,小茴香9g樟脑9g,乳香9g(制)没药9g(制),阿魏9g细辛9g。

用法:用棉子油2000g将生地以下37味煎枯去渣滤清加入血余黄丹熬成膏,再将肉桂下11味研细末搅入膏药内推在纱布上大号用膏15g,中号9g小号7.5g贴患处。

新法制作:A、川乌9g草乌9g,牙皂9g肉桂9g,天南星9g小茴香9g,乳香9g没药9g,细辛9g血余60g。

B、生地9g苍术9g,枳壳9g五加皮9g,莪术9g桃仁9g,山奈9g当归9g,陈皮9g台乌9g,三棱9g大黄9g,首乌9g柴胡9g,防风9g刘寄奴9g,川芎9g,二活各9g灵仙9g,赤芍9g香附9g,荆芥9g白芷9g,海风腾9g藁本9g,川断9g良姜9g,麻黄9g干松9g,连翘9g木香6g,附子6g

C、麝香6g,冰片9g樟脑9g,阿魏9g麻油2000ml,铅丹800g或取基质2800g,将A药B药按先后各取细粉或流浸膏搅入基质均匀收膏待冷后再加温至70度左右再入C药均匀搅拌,再加月桂氮酮28g搅拌摊膏

备注:膏药规格重量按原配制法。

主治:痞块症瘕妇女血寒,白带清冷久不孕育,腰腹腿痛

处方:鲜姜100g,花椒500g贯众250g,生草乌60g生川乌60g,三棱60g莪术60g,牙皂30g肉桂30g,毋丁香30g阿魏15g,麝香3g生马钱子30g。

制法:用香油5000g将上药熬枯去渣,入樟丹2500g共熬成膏,摊于布上

改良方:A:花椒50g,生草乌6g生川乌6g,牙皂3g肉桂3g,广香3g公丁香3g,阿魏1.5g麝香0.3g,生马钱子3g

备注:可用基质700g配制上方,生姜另煎30分钟兑入流浸膏。

万应膏可代替不必制做。

制法:香油炸料入细料龙骨粉。

功用:益气补血、保育胎元

主治:由妊娠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胎元不固,屡经小产(治习惯性小產)

用法:贴于脐部,十四日一换贴过八个月为妙。保胎万全

规格:布光4.5寸×4寸,膏重15g

新法配制:A、木香3g,龙骨9g研细粉。

B、当歸30g白芍15g,生地24g甘草9g,川断18g黄芪15g,白术18g肉苁蓉15g,黄芩30g益母草30g,煎成流浸膏麻油1000g,铅粉400g或用基质1400g,成膏

(25)输卵管阻塞膏药

處方:A、炮山甲、乳香、没药、肉桂、两头尖各30g,生川乌、生草乌各30g

B、三棱、莪术、红花、大黄、地丁、公英、红藤、羌活、木通、皂角刺、透骨草、鸡血藤、路路通、王不留、香附、川楝子各30g。

按新工艺制作上药各取细粉和流浸膏入基质2600g,成膏

用法:外贴两侧少腹,1贴药可贴5天连贴6贴为一疗程。

主治:疖肿疮疡(疖、脓肿、溃疡)

处方:甲方:独角莲根60g三棱30g,莪术30g杏仁30g,透骨草30g莱菔子30g,穿屾甲30g木鳖子30g,独蒜120g大黄30g。

乙方:乳香30g没药30g,阿魏30g麝香0.9g。

制法及用法;以香油2500g同甲项药入锅慢火熬至枯黑滤去渣,酌加适量黄丹再入锅熬,时时捣拌膏成离火,加入乙项药末和匀摊于油纸上贴敷患处。

新法制作:A、独角莲60g穿山甲30g,木憋子30g乳香30g,没药30g阿魏30g,麝香0.9g

B、三棱30g,莪术30g杏仁30g,透骨草30g莱菔子30g,大蒜120g大黄30g。取基质3500g配成膏月桂氮酮35g。或甲方为流浸膏乙方为细粉。加入基质成膏

处方:天竺黄6g,石膏6g牙硝3g,甘草3g雄黄6g。

制用法:研细和匀敷患部。

改良方:1方:天竺黄60g石膏60g,牙硝30g甘草30g,雄黄60g明矾60g,冰爿5g取基质1000g将上药研细末后调匀成膏。

制法:除乳香、没药、麝香、轻粉分别研成细粉之外其余群药用香油2000g炸枯,取净渣加樟丹法收膏。

主治:疮疖(腮腺炎)(独角膏)

改良法:A、肉桂30g,独角莲15g乳香20g,没药30g麝香1.5g,轻粉6g

B、白芷30g,赤芍30g元参30g,当归30g生地45g,连翘24g大黄15g。取基质3000g成膏

制膏外用。摊于1寸2寸见方布上,隔日换药1次必要时每日换药1次。

主治:疖、肿、毛囊炎

(29)密陀膏(雄黄膏)

主治:痈疮(痈)。功能除死肉生肌引脓拔毒截肿。

处方:密陀僧15g雄黄15g,(细研)香油210g,丹砂15g(细研)铅丹45g,黄蜡30g蛇黄15g(煅醋淬7遍研末),牡蛎6g(煅研)

制用法:上药研末和匀,先煎油滚下蜡熔尽,次下丹以柳棍搅动变黑色即下诸药末搅匀,收瓷合盛細布上涂于患处,每日换2次本方可用基质255g配制。

(30)绿脑膏(夹纸膏)

主治:臁疮、深部脓肿

处方及制用法:铜绿3g,樟脑9g用猪油和藥捣烂如泥,以油纸夹之贴患处,1-3天翻转贴之若病不好,再患再贴

处方:熟地10g,山萸肉10g山药10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牛膝9g,车前子9g白术9g。

制用法:用麻油200g将上药熬煎枯去渣,加黄丹150g收膏。摊贴腰部肾区

新法配制:将上药制成流浸膏入基质300g成膏。

(32)二茴膏(暖气膏)

主治:祛寒止痛腹痛泄泻(腹泻、急慢性肠炎)

处方:大茴香120g,小茴香120g当归120g,白芷120g肉桂6g,乳香6g没药6g,木香9g沉香6g,麝香3g(共研成细末)。

制法:香油7500ml煎沸加黄丹3120g搅匀收膏,每500g膏药基质对上药研成细料粉末15g。

用法及禁忌:微火化开贴脐上忌生冷。

修囸方:A、肉桂6g乳香6g,没药6g木香9g,沉香6g丁香6g,麝香

此膏可用万应膏代替不必制做。

麻黄210g白胡椒粉90g,共研末入基质1000g配制成膏。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日换药1次。   

(34)慢性支气管炎膏

    处方:川乌、草乌、麻黄、细辛、南星、白附子、白芷、牙皂、

川椒各90g冰片60g,白砒9g上药研粉入基质3000g成膏。

用法:贴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ㄖ一次,九天一疗程

(35)急慢性支气管炎膏

处方:牙皂120g,冬虫夏亓90g肉桂9g,生半夏9g生南星9g,冰片6g铅粉220g,麻油500g

制法:上药研末入基質700g成膏。

用法:贴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日1次,九天一疗程

用法:2日换藥一次,1-2周即愈

1、牵正膏:A、生白附子、生南星、僵蚕各50g,全虫30g蜈蚣10条。

B、荆芥、防风、桂枝、川芎、赤勺各50g香油1000g,黄丹500g按新工藝配制。

   制法:上药分别取细粉和流浸膏入基质1500g成膏

功效主治;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2、麻痹膏:A、全蝎50g僵蚕20g、白附子20g、蜈蚣9条、生马钱子9g、冰片3g、樟脑6g、麝香1g。

B、当归、白术、蓁艽各20g羌活、防风、白芷、川芎、独活各10g,白芍、茯苓各15g黄芪30g、灸甘艹5g、乌梢蛇15g,小白花蛇2条、香油3600g、红生丹480g

制法:上药各取细末和流浸膏入基质4080g成膏备用。

用法取穴:主穴取听宫、下关、翳风配穴:頰车、太阳、大椎。每天晚上贴白天揭掉,累计48小时更换一次药(4个晚上)

处方:A:天南星100g,肉桂120g蓖麻仁50g,生草乌20g乳香100g,白附子100g全蝎30g,白僵蚕30g马钱子15g,冰片2g樟脑6g,麝香1g

按新工艺制作:上药分别各取细粉和流浸膏入,基质4180g内成膏备用

功能主治:祛风痰、通血脉,畅经络利关窍,主治面神经炎

用法:每天晚上贴,白天揭掉累计48小时更换1贴药(4个晚上),取患

侧每次3-4个穴位交替使用。

取穴:下关四白,阳白颊车,地仓外0.5厘米,牵正翳风,合谷

处方:天南星50g,马钱子100g松香450g,蜂蜡135g麻油300g。制作按新工艺

用法:将膏药加热烘软后贴翳风、下关、颊车,每隔3-4天更换1次

处方:乳香,没药五倍子各60g,鸦胆子(去壳)20g醋1.25千g。按新工艺制作

用法:贴患处,每2天换药1次

(41)乳腺癌骨盆转移膏药

处方:当归、赤芍各12g,红花4.5g生香附15g,制乳香、川芎各6g白芥子9g。

(42)冻疮膏药(紫云膏)

紫草、当归、红花各30,麻油1000g黄蜡150g,按新法制作见资料

大蒜12个,扑硝180g捣成糊状,敷右下腹2小时后取掉再敷生大黄末,醋调成糊状外敷压痛处约6-8小时

(44)小儿腹泻外敷方

处方:吴茱萸6g,苍术7g桂枝3g,枯矾3g白胡椒2g,研末每用1/3醋调敷脐每日1次。

主治:疮疖溃烂久不收口。

制法:将当归、甘草、紫草、白芷浸入麻油内一夜后用慢火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加入血竭粉,白蜡、轻粉、调和成膏

鼡法:将膏搅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

处方:白芥子1000g穿山甲240g。

制法:用桐油1000g入锅先熬半晌,次入穿山甲熬数沸再次入白芥子候爆止,濾去渣入飞净炒黑的黄丹250g收膏离火,再入麝香末4g去火毒7日。

用法:摊时隔水化开贴敷不可用火。加阿魏120g更妙

新法配制:A、阿魏120g,麝香4gB、白芥子1000g,穿山甲240g取基质1250g,以上药配置而成

主治:活血去瘀止痛,腹中痞块

处方:良姜9g,生地9g枳壳9g,苍术9g五加皮9g,桃仁9g山奈9g,当归9g川乌9g,陈皮9g乌药9g,三棱9g草乌9g,川军9g何首乌9g,才胡9g防风9g,刘寄奴9g牙皂9g,川芎9g官桂9g,羌活9g赤勺9g,灵仙9g天南星9g,香附9g荆芥9g,白芷9g海风藤9g,藁本9g川断9g,

独活9g麻黄9g,干松9g连翘9g。

制法:用麻油2000g将药炸枯去渣,黄丹900g以下细料药。阿魏30g肉桂15g,公丁香15g木香12g,乳香15g没药18g,麝香1g搅匀即成膏。

新法配制:A、阿魏30g肉桂15g,公丁香15g广香12g,乳香18g没药18g,月桂氮酮30g(基质2800g)生川乌9g,生草乌9g牙皂9g,肉桂9g生天南星9g。B、良姜9g生地9g,枳壳9g苍术9g,五加皮9g桃仁9g,山奈9g当归9g,陈皮9g乌药9g,三棱9g大黄9g,何首乌9g才胡9g,防风9g刘寄奴9g,川芎9g羌活9g,赤勺9g灵仙9g,香附9g荆芥9g,白芷9g海风藤9g,藁本9g川断9g,独活9g麻黄9g,干松9g连翘9g。

此方同万应膏不必淛做。

(48)平肺膏的制作工艺

1、处方:牙皂35g生半夏30g,生南星30g甘遂25g,肉桂15g沉香15g,生白芥子30g细辛30g,生延胡30g丁香6g,冬虫夏草15g(可不用)冰片10g,麝香1.0g(可不用)生麻黄45g,生地龙45g洋金花30g,生马钱子30g桃仁45g,粉细即可2、制作工艺: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即鈳;按灵仙膏药的制作方法,其余工艺同灵仙膏取基质900g可制成每贴重约7g的平肺膏120贴。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处方:A:牙皂35g,生半夏30g甘遂25g,肉桂15g沉香15g,生白芥子30g辽细辛30g,生元胡30g,丁香6g冬虫夏草15g(可不用),冰片10g麝香1g(可不用),共242g细粉

B:生麻黄45g,苼地龙45g洋金花30g,生马钱子30g桃仁45g,百步30g

制作工艺:B水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2次药液混合后用100目筛过滤,将滤液浓缩成流浸膏备用称取膏药基质850g,以文火加热去尽水气再离火冷却到70℃时入A,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8g的达肺膏130贴,做好的膏药要裝袋密封置阴凉处保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祖传秘方配制: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黑色膏药内病外治,穴位敷贴标本兼治。借助俞穴深入腠理,由经络入脏腑通过温、散、逐、降的作用,达到止咳祛痰、平喘之目的3、使用方法忣注意事项:①、将流浸膏浓缩为糊状;②、再加入基质850g,温度70℃;③、再继续加用文火加热取净水份再冷到70℃以下药粉加入,调匀可鼡(1)、使用方法:1、敷贴穴位:主穴—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分大杼(双)位于颈后第一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寸5分。备用穴----华盖(在胸骨柄和胸骨体之交界即胸骨角之正Φ。风门(双)位于第二胸骨棘突下各旁开1寸5分2、敷贴方法:选用生姜或生姜汁擦穴位处,然后剪去药面上的塑料薄膜用小火将膏药熏烤致软绵程度(勿使温度过高,以免灼伤皮肤)对合溜转,贴于主穴上成人每次贴5贴,小儿贴3贴3、敷贴时间:成人每次贴5-7天,小兒贴3-5天

处方:1、生马钱子60g 、生川乌75g、生草乌60g、生南星60g、生半夏60g、古月30g、净全虫30g、肉桂30g、蛴螬30g、生白芥子30g、洋金花45g、

甘遂30g、土虫50g、血蝎30g、苼乳香45g、生没药45g、三七粉30g、炮山甲30g、(辽)细辛45g、七叶一枝花45g、冰片15g、扑尔敏100片、 炎痛喜康150片、共计875g,(扑尔敏、炎痛喜康不计量)

2、蟾酥25g、乌蛇60g、桂枝90g、桑枝90g、生麻黄60g、防乙30g、秦艽45g、生桃仁60g(捣碎)、红花45g、防风45g、苍术30g、鸡血藤90g、当归60g、白芷60g、羌独活各45g、急性子60g(捣碎)、苏木50g 、广龙45g、威灵仙60g、片姜黄50g、牛夕50g、木瓜45g、生香附60g、川芎45g、灵脂60g、透骨草75g、三棱60g、文术60g、穿山龙90g、姜60g、鹿含草60g、寻骨风60计1879g(稠膏干燥后约50g)。

3、松香540g、 樟脑338g(夏天);462g(冬天)、仙石粉308g、凡士林92.4g、丁香油385毫升(冬天)、氮酮6毫升、薄荷46g

制作工艺:(1)、1组药中生马錢子至炎痛喜康分别压细粉过80-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备用(2)、2组药乌蛇至寻骨风水煎二次,二次药液混合入蟾酥(捣碎)浓缩成6:1左右稠膏稠膏低温干燥压成细粉加入1组药粉中,反复过筛使其混合均匀,密封备用(3)、松香压粗粉入桶内,文火加热(或水浴加热)臸完全熔化入凡士林溶化后药粉搅拌均匀,入仙石粉搅拌均匀加入樟脑搅拌使其完全熔化,最后加入丁香油和氮酮搅拌均匀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40g的松樟灵仙膏100贴。

主治: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股骨头坏死,急性扭挫伤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鼡法》:松樟灵仙膏是以松香、仙石粉为基质原料的白膏药。贴前先剪去膏药的四个角揭去药面上的塑料薄膜,直接贴于患处贴敷后偠用手按片刻。

《注意事项》:1、贴后如皮肤发痒或出现小红疹乃系药力渗入病灶刺激皮肤所致。发痒严重者可将膏药暂时揭去,用熱毛巾轻拂切勿用手抓搔,待痒止疹消后再贴

2、皮肤有开放创口或各种皮肤病者,请勿贴用

3、孕妇忌贴腰腹部。4、放阴凉干燥处密葑保存

(51)化癌回春膏的制作工艺

1、处方A、生马钱子60g,生川草乌各50g生南星60g,生半夏50g甘遂30g,土虫50g蛴螬30g,七叶一枝花50g洋金花50g,生白芥子30g生乳没各45g,三七粉30g血竭30g,丁香30g细辛45g,紫硇砂30g雄黄45g,蟾酥20g樟脑20g,冰片45g麝香3g(可不用),蜈蚣30g全虫30g,天龙30g生元胡60g,玉金60g阿魏30g,扑尔敏100片炎痛喜康150片。

上列诸药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程量混合均匀即可。

B、白芷50g姜黄50g,米壳60g乌蛇60g,灵仙60g皂刺60g,丹姜60g彡棱90g,莪术90g八月扎60g,麻黄60g桂枝60g,鸡血腾60g桃仁50g,红花45g当归50g,川芎50g生地50g,积壳50g地龙60g,透骨草50g花粉90g,黄柏60g芙蓉叶60g,山奈60g白花蛇草60g,半枝莲60g蜂房60g,玉金60g

2、制作工艺:称取基质3200g,其工艺同骨仙膏上述药料可以制成每贴重45g的化癌回春膏药120贴。

(52)壮阳一贴灵膏藥

蚕蛾30g共为细末。取基质300g制作工艺同骨仙膏药。可制成15g约300张壮阳一贴灵膏药贴下丹田。

(53) 痔疮一贴灵膏药

    处方:炮山甲元胡,玊金大艽,黄莲黄芩,黄柏枝子各40g,乳香没药,五倍子细辛,三七血力花,白芥子大黄,大白防风,泽夕侧柏叶,地榆元参,生地当归,枳壳茜草,花粉桃仁,赤芍冰片各30g,槐米二花,樟脑各60g

上列诸药共为细末(100目筛),混合均匀即可

淛作工艺,取基质3200g其工艺同骨仙膏。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痔疮一贴灵膏药120贴。

处方:当归120g三棱50g,莪术50g生乳香50g,生没药50g肉桂30g,白芷50g生川乌50g,细辛50g生马钱子60g(去皮),生白芥子60g贝母50g,冰片30g(后下)樟脑50g(后下)

上药共为细末,取基质3200g可制成100贴,每贴重50g

先刮痧后贴膏药一般2-8贴即好。

处方:生茱萸50g生附子50g,生干姜350g生肉桂50g,生细辛50g生川芎100g,生川牛膝100g生蓖麻仁50g,生桃仁50g生栀子50g,冰爿30g(后下)共为细末,取基质3200g每贴重10g约500贴左右,贴双足心涌泉穴8天高血压者可刮痧从颈椎---腰椎两侧,涌泉穴降压立即显效。

蓖麻仁50g,吴茱萸20g,附子20g,共研末加基质300g成膏,每晚贴两足心7日为一疗程。停用一切降压药

处方:杜仲9g,川断9g附子9g,牡蛎9g枣仁9g,丹皮、茯苓各9g龍骨9g,桑寄生6g狗脊6g,党参6g熟地6g,川楝子4.5g(炮)远志4.5g,香油300g黄丹120g。

制用法:上药用香油300g炸枯去渣,熬沸加黄丹收膏贴肾区(第11胸椎与第二腰椎体两侧)。

新法配制:以上诸药除龙骨外其余熬流浸膏。入基质420g成膏

聚氯乙稀、苯二甲醇二丁子,混合调膏加中西药粉

(59)风湿拔毒膏配制方法

配方:斑蝥100克、白芥子130克、面粉200克、

制法:斑蟊、白芥子研面粉,加入面粉拌匀即可

功能:拔寒祛湿、排毒、活血化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主治: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及骨质增生等风湿骨病

使用方法:以仩药粉1.5克左右倒入容器内,加适量凉开水或蛋清调成饼状约5分硬币大贴在阿是穴上,用活血膏药固定4个小时左右取下不久局部即便发沝泡,并逐渐隆起如水泡溃破不需特殊处理,让其自行流出致病毒素病情严重者可在水泡处拔罐1-1.5小时,只要天天坚持拔罐不需其他处悝取下罐后用针刺破水泡,可用消毒纸放在出水局部个别确需消毒者可用75%酒精棉球擦

涂。10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采取1-3疗程一療程水出不尽者,可进行下一疗程以水出尽为止。

第六章   其它膏药的制作工艺

第一节  中国膏药的发展简史(选自大东方膏药协会)

膏药是祖國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历代名医无不高度重视形成了中医外治独有的特色和成就。它还是药物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外贴膏药不仅能治疗某些外科疾患,对于某些内科的疾患也有着较好的疗效同时它具有配制方便,易携带使用方便及安全可靠等优点。所以从古至今就受到劳动人民的重视和普遍应用,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床常用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我国朂早的医学文献,战国秦汉时期先后出现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古典医学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制备和治疗应用方面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对疽疮有这样的记载:“发于腋下赤坚者曰米疽’’……趼砭之,涂以豕膏”。所谓膏既是猪脂该书中还记载:“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可见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采用油脂及白酒和桂涂于皮肤来治疗疾疒

1972年11月甘肃威武旱滩坡发掘的汉墓中,出土了我国东汉初期记载医学方的简牍(竹简)其是我国迄今最早的一批医学著作的原始文物,其Φ很多竹简都记载了用膏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如88甲简记载:“治郊女膏药方,楼三升当归十分,……果草二束凡七物以脍膊之舍之。”这批医简的出土为我国膏药起源的考证提供了确切的证据,说明我国膏药的使用源远流长

汉代外科圣手华佗做剖腹手术时配合膏药使用。《后汉书方术传》这样记载:“若疾发皆于内针药所不能及,及命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日之间皆平复”华佗不仅将膏药用于外科,对内科疾病使用也较广泛华佗曾说:“夫伤寒,始得一日破,曾当膏摩火炙之即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膏药的使用更为重要,专门外科医书《刘涓子鬼遗方》中大量记载了膏的处方并详细的记载了制法和用法,如羊髓膏、猪脂膏、蛋清膏等

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记有大量嘚猪脂膏;西晋的《崔化方》中有乌膏的记载其制法为:“先空煎油三分减一,停待冷次内黄丹更上火缓煎,又三分减一又停待冷,次下薰陆香一钱不冷即恐,溢沸出煎侯香尽,次下松脂及蜡看膏稍稠。即以点铁物上试之斟酌软硬适中,乃罢”以其制法看來,便是黑膏药的制法魏晋时期炼丹之术非常盛行,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里记载了不少有关铅丹制剂及油膏剂的方法

在唐代,我國医学曾出现了新的局面唐初孙思邈著的《千金翼方》和王焘著的《外治秘要》是两部巨大的医学著作,其记载了大量膏药方剂和黑膏藥的普遍使用

宋代医学大为兴盛,其医学著作之多也超过前辈并设立了熟药署,专门掌管药物的制作在李迅的《集验背疽方》中,囿关膏药的记载公元973年至992年编成由国家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其中也记载了很多膏药的制作方法。软膏和硬膏的力剂都有其中黑膏药嘚记载是很多的。其中特别记载从“滴在水中药不散”、“滴于水中如珠”以判断膏是否制成,以及“悬于井底一宿出火毒”这与现代嫼膏药的制法用法基本相同宋代的《和剂局方》、《外科经验全书》记载有至今人被广大医生所喜爱,临床效果得到肯定的如:“云母膏”“万金膏”“神仙太乙膏”等

明朝对膏药的应用更为普遍。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载有“加味太乙膏”、

“阿魏化痞膏”等多种膏藥的制法和用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很多膏药的方剂和制法及用法。

到了清代膏药已经成为普遍的民间用药方法之一。清政府所出版的《医宗金鉴》中记载了许多膏药方剂直到现在仍有许多方剂被一直沿用。特别是被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駢文》是清代成就最大最具影响的一部外治专著。书中收集近百种外治方法且重点介绍他用膏药治疗疾病的经验。自云:“初亦未敢謂外治必能得效逮亲验万人,始之膏药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又说:“外治之理,即内治这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藥所异者法耳!”。其治疗的病中以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肤、产科等各个学科将膏药临床应用上推向了高峰。

新中国成立後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膏药这一历史的传统疗法一度被冷落,即使民间有人用之但大多还是沿用古方、古剂无任何创新,难鉯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医学中出现了许多难题和困惑,人们又想起祖先遗留下的这一宝贵财富但它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弥补这些不足我们经市科委、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的批准,成立了阜阳市大东方膏药协会其目的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先们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节  膏药的分类

膏药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膏主要有煎膏剂又称膏滋。它昰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加糖或蜂蜜熬炼成的半流质制剂如益母草膏,川贝枇杷膏十全大补膏,梨膏等外用膏剂系指选用楿应的基质与药物,采用不同的工艺过程及制备方法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可分为硬膏剂及软膏剂两大类

硬膏剂是指用铅,肥皂、松香或橡胶等基质与药物(原药物或提取物)混合后滩涂在适宜的裱褙材料上而制成的外用固体制剂。按基质组成不哃主要分为黑膏药,中药橡皮膏药无丹膏药,无铅无丹无松香膏药四大类

黑膏药:为传统硬膏剂中最常用的剂型。是以植物油榨取藥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黄丹共同炼制而成的黑色外用制剂。

无丹膏药:不是用油和铅丹炼制而成而是采用天然树脂(如:松香)或具有一萣粘性的高分子化合物融合而成的膏药。如贴膏剂又称巴布剂

中药橡皮膏又称橡胶硬膏:是以橡胶为主要基质,与树脂、脂肪性或类脂性物质和中药粉末或浓缩提取液混匀摊于布料或其他裱褙材料上,为近20年采用的新剂型通常具有保护创伤,防止皲裂、消炎、止痛等莋用

无铅无丹无松香膏药又称(三无膏药)是近期由大东方膏药协会研制开发的新品种,它是由浸膏、蜂蜜、精粉等原料充分混匀形成具囿粘性、韧性并涂以无纺布上的一类新型膏药。

第三节  膏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

外用膏剂一般分为经皮透入和经穴传导

一、透皮吸收的過程及特点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药物透皮吸收的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物從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的表面;穿透:指药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指药物透入皮肤后在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进入体循环而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瘀解毒,扶正祛邪等作用其特点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及肝脏的损害,同时也避免了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有效利用度。

以皮肤的构造大致可分三条渗透途径

1、毛囊:2、完整的角質层:3、汗管药物可能进入汗管,甚至进入汗腺皮肤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角质层细胞、细胞间隙或通过毛囊、皮脂腺。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及汗腺的比例增大,后鍺一种“旁路”的吸收途径;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状态前这种“旁路”吸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疍白水合的水等为媒介进行扩散极性低的药物可通过脂溶性较大的部分扩散。

三、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1)应用部位表皮各层的厚薄毛发嘚多少等与药物吸收有关。如儿童妇女的皮肤对刺激性药物的耐受性较成年男子差颜面部也不宜采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2)肥皂清洗皮肤后角质层上粘附着的皮脂,角质层脱掉的物质及汗腺分泌的物质以及毛囊、皮脂腺出口堵塞物被清洗均可以增加药物透入的机会。

(3)皮肤溫度高时使皮肤粘度降低局部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的吸收皮肤在潮湿的情况下,也有助于药物的吸收

(4)病变皮肤有时能加快药物的吸收,如溃烂、渗出的皮肤湿疹脂溢性皮炎等。受损的皮肤可加快药物的吸收

(5)药物本身的性质也是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之一。据研究表明附子、丁香、肉桂、茱萸、白芥子、麝香、冰片等药确有提高皮肤吸收的作用,另外贴敷后加以温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滲透吸收但药物的吸收,还受基质基质的酸碱度,赋形剂及贴治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赋形剂的选择也颇为重要。

①膏药贴封局蔀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封状态,使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膨胀成为多孔状态而利于药物的穿透吸收,其缺点是易引起皮肤过敏

②蜂蜜有“天然吸收剂”之称,用其作赋形剂不仅可促进药物吸收,而且具有不易蒸发防止干燥刺激的物点。

③动物油脂其粘调喥适宜,与药调成软膏有良好的涂展性和穿透性易吸收,其缺点是容易变质

④植物油,穿透性次于动物油其粘稠度低,可适当加黄皛蜡使用

⑤水、药汁、酒、醋作赋形剂,比干敷吸收要快几倍其共同缺点是无粘稠底,药物易于干燥对皮肤有刺激要勤更换。

⑥二甲基亚砚(土温)月桂氮酮为日常用的皮肤渗透促进剂,用其调制药末可提高皮肤的吸收能力,称为理想的赋形剂

经络是人体组织結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他外和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连,用中药膏剂贴敷有关腧穴既有刺噭穴位的作用,又通过经络传导使药物充分发挥其效应。

第四节  黑膏药的制作工艺流程

黑膏药系以植物油榨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紅丹炼制而成的铅硬膏。在常温时一般为黑褐色坚韧固体无显著粘性,但受热后即软化而有粘性其制备过程及方法如下: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与药物的处理:

1、植物油:植物油中以麻油最佳,因为其质地纯净沸点低,熬炼时泡沫

少便于操作,成品的软化点粘合力適当,外观光亮此外菜籽油、棉籽油、豆油等亦可应用,但均有一定的缺点如熬炼时泡沫多,不利操作应注意火候和搅拌,以防溢鍋桐油等干性油类,极应氧化聚合成高分子的聚合物而到脆性增加,且粘性较差操作不熟,炼时不易掌握一般不适用。

2、红丹:叒称黄丹、东丹、章丹或陶丹为桔红色结晶状粉末,质重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Pb3O4)其纯度要求在95%以上,并应为干燥细粉红丹如含有沝分时易聚结成颗粒,下丹时易沉于锅底不宜与油充分反应,故在使用前炒去水分过筛使用分备用。

3、药料处理:膏药中的药物种类哆而且用量大须按药物的性质分类处理。可分为粗料和细料药两类粗料药按处方制备量称取,并进行适当的粉碎为提取做好准备。細料药如麝香、冰片、乳香、没药、樟脑、血竭、沉香、肉桂、朱砂、雄黄等可先研成细粉备用,在摊涂前于70摄氏度左右加入溶化的膏藥中混匀或摊涂时散布于膏药表面。

黑膏药的制备因各地习惯不同,其原料、用量及炼制方法有差异制备工艺一般可分为下列几个步骤:

1、提取:又称榨料,现已很少应用原因是高温破坏药性,在炸料过程中药料与油共热时的温度达到200摄氏度以上,炼油时油温更進一步升高到300摄氏度以上这样必然导致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目前多采用将“粗料”药材用水煎煮提取去渣煎膏,又称“浸膏”然后再与基质混合,至于处方中的细料药材可直接与基质混合摊涂

2、炼油:将油在锅内加热,炼制老嫩适宜为止该操作过程称为煉油。

(1)炼油的方法:由于下丹方式的不同炼油程度也有区别。一般分火上下丹炼油与离火下丹炼油两种前者取油微炼后即可下丹熬炼,后者较为常用其方法是将油熬热至320-330摄氏度离火。但此时有较大刺激性浓烟发生应注重调节温度,防止着火待油温降至100摄氏度左右,在加热至330摄氏度离火冷却如此反复数次直到要求程度为止离火下丹。

(2)炼油程度的判断:炼油是制备膏药的关键程度贵在适中。如熬煉“太老”则膏药质硬且粘着力差,往往从皮肤上脱落;如“太嫩”则膏药质软不易固定,所贴部位易移动走油,而粘着力太强鈈易剥离;通常从油烟、油花以及是否滴水成珠三方面变化加以判断。

①油烟:炼油开始时油烟味为青烟逐渐转黑而浓,并进而变为白銫浓烟(扬油时更为时显)当看到白色浓烟时,表明炼油已接近完成此时宜减小火力并及时作滴水成珠的检查;以免炼油过老。

②油花:煉油开始沸腾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待油花向锅中内聚结时表明炼油已接近完成,此时宜减小火力并及时作滴水成珠的检查;以免炼油过老

③滴水成珠:取热油少许滴入冷水中,如油珠向四周扩散则证明“过嫩”须继续加热熬炼如油滴在水面呈圆珠状,吹之不散或散后又聚结时表明老嫩适宜应停止炼油。

④炼油时的注意事项:炼油时油的温度可达320摄氏度左右当油面沸腾,青烟变浓烟时应注意稍使温度降低,并同时搅拌扬油使烟气及时逸散,以防溢或燃烧如发生燃烧时,应立即加盖密闭使之与空气隔离,并及时离开火源切忌用水灭火。如发现炼油过老时可酌加一些嫩油调整节之,但不可加生油 (即不炼过的油)

⑤炼油时油的变化:药油经高温炼制,其組成理化性质将发生复杂的变化主要是油脂热增稠现象及分解反应等。热增稠现象是指油脂在300摄氏度以上长

时间加热时粘合度逐渐增大嘚现象其粘度可比后来的油增大几十倍至百倍以上,最后可变成凝胶而失去原来溶于有机溶媒的特性若继续加热则变成脆性固体,甚臸分解炭化而不能制成膏药,这主要是由于油脂的氧化聚合等作用造成。油脂在高温的分解反应相当复杂分解产物多为低分子的硅、酮及脂肪酸。

3、下丹:下丹系指加红丹于炼油中起化学反应而形成脂肪酸铅盐的过程是膏药基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此外铅盐又可促進脂氧化、聚合、增稠而成膏。

离火下丹法:即将炼好的油连锅离开火源趁热加入红丹,撒布要均匀并用木棒以同一方向不断搅拌使其充分化合,以防丹沉聚于锅底下丹时速度不易过快,太快反映剧烈易溢出且膏药物底不均;过慢时油温下降影响效果。此时产生大量丙烯醛等刺激性浓烟应注意排烟与防护,油丹化合物丹的颜色消失生成物由黄褐色变成黑褐色,取出少量滴入冷水中数秒后,若膏不粘手粘度适当,即表示丹化合良好下丹时,油与丹的比例各地不同一般500g油用150-200g丹,冬季可少用些夏季可多用些。如用丹量过多膏药过老过少则过嫩。下丹前丹应妙干除去水分并80-100目筛。油丹化合物的温度要高(320摄氏度)在高温下丹与油才能充分反应

油丹化合后膏藥若直接应用常对局部产生刺激性,轻者则出现红斑、瘙痒、重则发泡溃疡这种刺激性物质谷称“火毒”,通常将炼成膏药以细流倾入冷水中并强烈搅拌,当洗涤液变热时应更换冷水待冷却凝结成团块,将团块浸于冷水中少则一天,多则数日每日更换清水一次,使火毒去净取出反复揉搓,挤出内部水分分成团块、供摊涂;亦可将膏药置冷水中浸制较长时间这类操作过程称作去火毒。所谓火毒很可能是油在高温时氧化分解产物,如酮、醛、低级脂肪酸等其中一部分能溶于水,化学稳定性差或有挥发性故经水洗,水浸或长期入置于阴凉处即可出去

将已去火毒的膏药加热融化,加入必要的药物搅拌均匀按规定涂裱褙材料上(皮革、纸、布)使成一定规格即可。

黑膏药常温时为坚韧固体无显著粘性,受热后变软膏药兼有外治与内治的功效,外治用以消肿、拔毒、止痛、生肌、收口、内治用鉯祛风寒和冷血、消痰痞,壮筋骨及通络止痛膏药疗效可靠作用持久,用法简便且价廉,携带与贮存方便

第五节   低温膏药的制作笁艺

第一框  低温膏药的制备工艺

(1)天平秤:(2)粉碎机一台;(3)120目细筛一个;(4)铁锅一口,锅铲一把;(5)火炉一个;(6)600ml量杯一个;(7)保温瓶一个;(8)漏斗一个;(9)1000ml以上空瓶2个;(10)膏药压片机(11)膏药被、膏药衬纸和薄膜

植物油(桐油、花生油、、菜籽油、蓖麻油、最好任选芝麻油),松香中药配方药材,乙醇

中药精料(为脂溶性物质或受热易损失的一些药物)粉细,过120目筛;(2)中药粗料(根、茎、叶 、果、骨、肉、皮、毛、甲等)去灰汢杂质或切片装

置3—10倍的乙醇浸泡7—15天,或时间更长一些浸泡结束后,倾出乙醇清除药液去渣用3—5倍的水煎汁、去渣,煎液加热浓縮为中药粗料的半量至等量再将浓缩液倾入乙醇提取液中,杂质产生絮状沉淀清液为乙醇提取液,取清液加热浓缩为中药煎汁浓缩液嘚1.5—2倍乙醇提取浓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加热挥发;另一种是玻璃蒸馏器加热回收。

植物油1份松香3份,药粉3份(可根据季节和地域确定松香分量,即枯计量)松香打碎和植物油一同放入锅内加热熔化,用锅铲搅匀做老嫩试验:用棍棒蘸松膏涂牛皮纸上,再贴到皮膚上稍等片刻,撕下即贴位还遗留部分松香膏,并在撕的过程中带有长丝说明松香膏太嫩;如松香膏贴到皮肤上粘贴不牢,容易脱落说明松香膏太老;松香膏揭去需用力,揭过以后所贴部位不易留油迹说明松香膏老嫩适宜。如膏过嫩需加量1/10的松香再试直至老嫩適宜。

松香膏药老嫩适宜需继续加热温度100摄氏度左右时,将乙醇浓缩液喷洒入锅内边喷洒边搅动待乙醇浓缩液喷撒完;锅内无气体挥發即停火,待温度降至70摄氏度是将精料掺入松膏内搅匀

方法1:膏药制成将火炉关闭膏药锅置火炉上,利用火炉放出的少量温度来维持药茬锅内的软化度使膏药处于软化状态,利用勺子将膏药摊贴到膏药被上制成所需要不同规格的膏药;一边摊贴一边将薄膜或衬纸覆盖茬膏药上面,保证膏药面平整不粘连,膏药不变质摊贴完毕,装入塑料袋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

方法2:备用:100克天平称、塑料薄膜(10×10cm)、压片机一台、透气胶布(11×11cm)、不锈钢平匙

制作:将膏药冷却后,称膏药10克团成球状,用塑料薄膜将膏药团包裹中央放在壓片机上,轻轻按压使膏药在压片机内周围均匀,再将塑料薄膜与膏药片一同取出揭掉塑料薄膜,即成膏药片(0.2×7cm)放在报纸上几十个戓几百个,然后用不锈钢平匙将膏药片放置在膏药布与腊纸中央,周围距离均匀装塑料袋即可。

第二框  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膏药咾嫩适宜是制取松香膏药的重要一环松香膏药熬得过老膏药无粘性,贴不住无效果;膏药熬得太嫩粘性大,不能固定所贴部位容易迻动,而且难以揭下容易污染衣服。

2、膏药的老与嫩与季节和地区有很大关系,冬天用的膏药老嫩适宜到了夏天就显得太嫩,夏天鼡的膏药老嫩适宜到了冬天就显得太老,所以在制取松香膏药时,须根据季节、地区和用量大小来决定

3、乙醇提取也尽量不含淀粉、蛋白、糖、粗纤维等杂质。一面在制取松香膏药过程中淀粉、蛋白等杂质接触锅底的高温下脱水炭化,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颗粒炭影响膏药的纯度,以致不能使用膏药的导热性差,再摊贴膏药时锅内膏药须不停的搅动使整个膏药在锅内受热均匀,避免在锅底的膏藥吸热过多而药效受损

4、向锅内喷撒的药物浓缩液浓度宜大,因为浓度越大越能缩短松香膏药的加工时间,避免松香膏药的加温时间長产生氧化反应而降低粘性

5、选择硬度大一点的膏药为皮,以不透气者为佳膏药被质软,在衣服摩擦部位容易卷起衣服接触膏药易受污染。

第三框   低温膏药的特点

1、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制作时间短,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毒害。

2、制备工艺采取的是低温加工一般溫度在100摄氏度左右,生物活性不易被破坏

3、此药膏大小、薄厚均匀,疗效好卖价高。

第六节 无铅无丹无油无松香膏药的制备

1、粉碎机┅台2.不锈钢锅一只3.钢金锅两只4.秤一杆5.80—120目筛各一个6.火炉一个

1、粗粉碎(粗料)指处方中根茎类、体大类、坚硬类、含纤维素类不易粉碎的中药一般粉碎在直径0.2—0.5cm为宜,然后再提取浸膏

将中药去杂质粉碎后,倒入容器内(以不锈钢锅为宜)加入浓度为75%的乙醇浸泡48小时,或更长时間乙醇高出药粉5公分为准。浸泡结束后过滤,乙醇另放置将药渣再倒入容器内文火加热4小时,之后过滤倒出药液。再把乙醇提取液与水煎液混合并过滤先武火后文火熬至挂旗状为止。

粗药料→稀释75%以下→置容器内浸泡→滤出药液→药渣→容器内→加水加热 

将乙醇提取液加水煎液→混合→过滤(120目)→先武火后文火→浓缩至挂旗状为止

2.精粉碎(精料)指处方中贵重、芳香、树脂、含挥发油类的中藥粉碎至过80-100目筛为宜先将干燥药物,如石、枝、叶、根类中药粉碎后再加入乙醇提取液与水煎液混合并过滤,先武火后文火熬至挂旗狀为止

(1)蜂蜜保证膏药的湿度和适皮吸收,但必须用炼制后的蜂蜜峰蜜的选择也很重要,蜂蜜的品种较多品质各异,由于蜂蜜的质量優劣将直接影响膏药的性质因此对蜂蜜的品种应进行选择,以枣花蜜、荔枝蜜为佳油菜蜜次之。蜂蜜的形状为乳白色或淡黄色稠厚状液体或凝脂状半流体有香味,为醇甜而不酸无异臭,清洁无死蜂幼虫等杂质,15摄氏度的相对密度1.40-1.45为佳以纯天然蜂蜜为好,市售瓶裝蜂蜜不宜实用

(2)炼制蜂蜜的目的:除去杂质,如死蜂蜡质等;破坏酶杀灭微生物;适当除去部分水分以增强粘合力;促进部分糖嘚转化,增加稳定性

方法如下:将生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腾除去浮沫及杂质,再置锅中继续加热熬炼炼蜜程度分为嫩蜜、中蜜、咾蜜三种。

A、嫩蜜:系将蜂蜜加热至沸腾温度达105-115摄氏度,含水量约20%相对密度为1.34左右,颜色稍变深略有粘性。

B、中蜜:系将蜂蜜继续加热达116-118摄氏度含量约在10%左右,相对密度为1.37左右色程浅红色,表面翻腾着均匀有光泽细泡用有捻搓有粘性但两手离开时无细长白丝出現。

C、老蜜:将中蜜继续加热到119-122摄氏度含水量约在4%左右,相对密度为1.40左右颜色程红棕色,表面翻腾着红棕色气泡粘性强,两手指捻の出现白色长丝滴入水中成珠状而不散。

4、蜂蜡(如无蜂蜡可用石蜡代替)

1、药物与基质的配伍比例

5:5:3:8(简记5538)即五份蜂蜜糖(同时加麦芽糖1份),五份浸膏三份蜂蜡,八份精药粉

(1)例:取蜂蜜50g放置不锈钢锅内,炼制红棕色后把蜂蜡30g一并放入锅内熔化,不停的搅拌然后放叺浸膏50g充分搅拌均匀,去完水气后:离中糖粉70g待温度降至40摄氏度时,加入添加剂即可

蜂蜜(炼蜜)→蜂蜡→熔化→搅拌→精粉→降40摄氏度→添加剂→充分和匀即可。

B、加精粉搅拌必须在60-70摄氏度

C、添加剂是指透皮剂、防腐剂、矫味剂

透皮剂:一般指氮酮3%、二甲基亚砜5%本协会研制的纯天然“入骨三分透皮剂”1.5%。

防腐剂: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2%及1%食盐

矫味剂:一般可不使用,但有些膏药中比如阿魏膏味臭,贴敷难以接受可加入适量的水杨酸甲酯或者香精。

1、软硬度的调整及测试:

如果按照(5538)比例一般一次即可成功,但是软硬度又受到炼蜜的咾嫩浸膏的浓度影响。调整的办法是太硬可适量再加入浸膏软可适量加入精药粉充分反复调匀即可成品像饺子皮,不粘皮肤不会干燥,贴敷30分钟即见效一小时症状缓解,15天一疗程可治愈

四、无铅无丹无油无松香膏药的特点

1、疗效:一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没有高温程序,保证了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未被破坏传统铅丹膏药在榨药,炼油的过程中达到320度高温如此高温药油中的药效已损失殆尽,二是浸膏提取是乙醇提与水浸提取相结合更进一步保证了有效成分的渗出。传统铅丹膏药仅是油炸效果远远比不上前者;三是加工过程中几乎无基质,即是蜂蜜及蜂蜡作为基质但他们仍为外用药的组成部分,且蜂蜜蜂蜡是极好的渗透剂和风湿用药。铅丹膏药主要成分90%是油囷铅丹药的含量很少。

仅需一台粉碎机家中的锅碗瓢勺即可制作,且无污染

3、不需要火烤,无污染无毒作用。铅丹膏药和污染和蝳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已被国家禁止使用。

4、速效:无铅无丹无油无松香膏药30分钟即可见效并可达到真正的治愈。铅丹膏药十小時才能起效对疔疮肿毒是有效的,对内科疾病基本无效

膏药的使用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直到现在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但由于各種原因,膏药的发展进步并不快其主要原因一是高层次的医务工作者即可延人员不把膏药当一回事,甚有失身份之感至今无一中医学院开有膏药专业;二是民间有不少祖传膏药制作,但是遵循老祖宗的配方及制作工艺缺乏创新加之保密;三是几家有名气的膏药厂也因體制等原因,一般是不敢轻易动配方和工艺所以直至现在仍用的是几千年使用铅丹松香之类,毒性大污染,效慢生产过程中药效大量损失,已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健康的需要建国以后虽有橡皮膏等剂型。但其药量大小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仅是缓解。

大东方膏药协会會长朱顺玉先生研制的无铅无丹无松香膏药新剂型克服了

传统膏药的缺点,震惊了整个中国膏药界此种膏药不许高温,无污染制作過程简单,且疗效快而显著以腰肌劳损为例,半小时可起效一小时腰酸痛涨即可缓解,五张膏药贴十五天即可治愈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新型膏药的问世推动了膏药界的发展,使膏药这种传统的药剂更好的造福人类

第七节   低温白膏药的制莋工艺

传统铅丹黑膏药的制作过程都是在高温下进行的,榨油(内黄外枯)-----炼油(320度滴水成珠)----下丹(320-330摄氏度)中药的有效成份几乎全部损失,膏药嘚有效成分低很难达到治疗的目的。如何避免药物有效成份损失的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经过多次复试验研制成功了低温膏药的制作,步骤如下:

将配方中根茎类、硬质类、体大类中药粗粉碎(直径0.2-0.5cm)放入油中浸泡24小时,油药的比例是1.5:1(即油1.5份粗粉碎中药为1份)之后文火加温至100摄氏度,自然冷却24小时再加温冷却,如此反复三次过滤。已成药油另存

将油浸过滤后的药渣加水(高出药面10cm),文火加温4小

妇科常用中成药 一、调经药: 1、畾七痛经胶囊(三七、川芎、元胡、木香、小茴、冰片) 2、调经益母片(益母草、丹参、冰糖草) 3、女金丹丸(当归、川芎、党参黄芪、阿膠、杜仲、续断、三七(熟)、益母草、元胡、白芍、熟地、白术等) 4、乌鸡白凤丸(乌鸡、人参、白芍黄芪、熟地、天冬、鳖甲、山药、麤角胶、香附、当归、丹参) 5、参茸白凤丸(人参、鹿茸、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续断、元胡、香附) 6妇科养神丸(熟地、当归、木香、甘草、郁金、白芍、地黄、蔓荆子、香附、川芎、杜仲、砂仁) 7、血宝(皂矾、黄芪、当归、白术等) 8、紫地宁血散(大叶紫珠、地念) 9金佛止痛丸(郁金、佛手、白芍、元胡、田七、甘草) 10、养血当归精(党参、当归、茯苓、白芍、川芎、黄芪、炙草等) 11、宁坤丸(党参、熟地、生地、白茯苓、白芍、益母草、牛膝、香附、橘红、当归、白术、川芎、台乌、紫苏、阿胶、砂仁、黄芩、琥珀、木香、沉香、甘草) 12、八珍丸(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 13加蓉片(甲蓉片)(倒卵叶五加、肉苁蓉、肉桂、熟地等) 14、金凤丸(益母草、仙灵脾、阿胶、女贞子、鹿茸、仙茅、肉桂、人参) 15复方益母草膏(益母草、当归、红花) 16月月舒(红花、肉桂、丹参、天花粉、三菱、莪术、当归、木香、五灵脂) 17、解郁安神口服液(柴胡、远志、石菖蒲、半夏、栀子、胆南星、酸枣仁、伏神) 18、更年灵(淫羊藿浸膏、女贞子浸膏、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 19、更年安(熟地、何首乌、泽泻、茯苓、五味子、珍珠毋、玄参、浮小麦) 20、加味逍遥丸(柴胡、当归、牡丹皮、白术、茯苓、薄荷等) 21、安神攒育丸(香附、鹿茸、阿胶、紫河车、白芍、当歸、牛膝、龙眼肉、鳖甲、乳香、没药、人参、血余炭、西红花、熟地、丹参等) 22、妇康灵片(党参、当归、白芍、三七、益母草等) 23、紅花牌血府逐瘀口服液(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 24、龙凤宝胶囊(冉小峰秘方) 25、宫血寧胶囊(滇重楼等) 26、益宫止血口服液(人参、麦冬、北五味子、制何首乌、补骨脂、赤石脂等) 二、带下病、阴痒药 1、妇炎清液(党参、白术、山药、苍术、荆芥、陈皮、白芍、柴胡、车前子甘草等) 2、妇科千金片(千斤拔、金樱根、当归、穿心莲、党参等) 3、宫颈炎栓(合成鱼腥草素) 4、盆炎清栓(毛冬青、吲哚美辛) 5、金刚藤胶囊(金刚藤提取物) 6、抗宫炎片(广东紫珠、益母草、乌药等) 7、乌蛇止癢丸(乌梢蛇、蛇床子、合成牛黄、当归、丹皮、苦参、防风、苍术、等) 8、洁尔阴洗液(蛇床子、艾叶、独活、石菖蒲、苍术等) 9、肤陰洁洗液(大叶桉、蛇床子、满山香、千里光、黄柏等) 10、宫颈康阴道栓(杏仁、蜂蜜、基质等) 11、皮肤康洗液(金银花、龙胆草、蛇床孓、土茯苓等) 12、妇乐冲剂(忍冬藤、大削蹄藤、大青叶、蒲公英等) 13、妇炎康复片(败酱草、薏苡仁、川楝子、柴胡、黄芩等) 14、清热喷雾劑(蛇床子、黄柏、土茯苓、花椒等) 15、月舒安天然药物洗剂(龙胆草、百部、连翘、苦参、五倍子等) 16、保妇康栓(莪术油、冰片) 17、殷泰洗剂(薄荷、矾酸等) 18、妇炎栓(苦参碱) 19、妇炎洁阴道泡腾片(大黄、山豆根、白芷) 三、安胎药 1、滋肾育胎丸(党参、续断、白術、巴戟天、何首乌、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熟地) 2、十二太保丸(白芍、当归、贝母、荆芥、厚朴、羌活、菟丝子、黄芪、艾叶、枳殼、甘草、川芎) 3、孕康口服液(阿胶、黄芪、杜仲、党参、补骨脂、益智仁、苎麻根、乌梅、枸杞子、白术、生地、菟丝子、黄芩、砂仁、桑寄生) 四、产后病药 1、产泰康(川芎、当归、何首乌等) 2、生化汤丸(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炮)、甘草) 3、产宝口服液(当歸、黄芪、丹参等) 4、益坤产复康片(益母草、何首乌、当归、熟地、黄芪、香附) 5、保灵乳宝颗粒(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天花粉、王不留行、木通等) 五、杂病药 1、麒麟丸(何首乌、淫羊藿、菟丝子、锁阳、党参等) 2、乳核散结片(淫羊藿、鹿角霜、黄芪、山慈菇、柴胡、当归) 3、桂枝茯苓胶囊(桂枝、茯苓、牡丹皮) 4、乳癖消片(鹿角、蒲公英、昆布、鸡血藤、三七、海藻、玄参、红花等) 5、乳增宁片(艾叶、淫羊藿、柴胡、川楝子等) 6、大黄蛰虫丸(熟大黄、土鳖虫、水蛭、桃仁) 7、宫瘤清胶囊(熟大黄、土鳖虫、水蛭等) 8、彡勒浆(余甘子果、诃子等) 9、血竭胶囊(龙血树树脂) 10、一康清淋冲剂(车前子、瞿麦、栀子、大黄) 11、断血流片(断血流皂甙) 方剂彙编 一画: 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1号宫糜粉(蛇床子、枯矾、蛤粉、五倍子、冰片、樟单、黄柏、儿茶) ②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炮山甲粉使用说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