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仗兵要求谢绿江现在怎样

你的英姿就是我们心中强大祖國的样子

——三军仪仗队是这样炼成的

北京时间7月30日,凌晨5时天刚蒙蒙亮。

夜色尚未退尽的故宫显得格外静谧红墙在绿树的掩映下,透出古老的味道端门的门洞洞开,微风卷起了浮尘从外面向里望去,仿佛能看穿岁月百年前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历史大事跃然眼前。

“踏踏,踏踏……”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响起。声音由远及近一下一下,砸得脚下的青石板微微颤动脚步声带起的威仪,就像砸入沝面的巨石激起阵阵涟漪,传向四面八方顺着声音的方向向前看去,一支整齐威武的队伍正迈步从端门里走出66双马靴同时起落,肩膀上的钢枪在晨曦中熠熠生辉矫健的步伐,挺拔的身躯坚毅的表情,66人仿佛如一高擎五星红旗的旗手走在队伍前列,越过他的头顶姠前看去在天安门的城楼前方,是广场上的国旗旗杆

在这支队伍穿越天安门城楼护送国旗前进的同一时间,北京西边的一座军营里清亮的军哨声响起。转瞬之间雄壮的呐喊声响彻整个营区,口令声和回应声点燃了早上的空气营区的氛围沸腾了起来。片刻之后威猛的士兵们已经站好了整齐的队列,开始了清晨的跑操从起床收拾到集合出操,一切不到5分钟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嘚一个普通的早晨。在他们完成例行任务和训练时北京的市民们很多人才刚刚起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是中国唯一一支国家级仪仗司礼部队。有人曾问三军仪仗队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她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仪仗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评价她举世无双,日本天皇向她鞠躬致敬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向她竖起过大拇指……她身上背负着人民的期待、軍队的荣誉、民族的尊严还有国家的威仪。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她的出现总能引起轰动。

在无数个电视画面中在各个重要的国际国内活动现场,你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如钢铁洪流,排山倒海而来力拔山兮,气贯长虹

当国歌声响起时,当指挥刀拔出礼宾枪上肩,正步抬起的时候你会为她欢呼,为她感动为她流泪。

因为她那凛然不可犯的威仪姿态就是我们心中强大祖国的样子。

中国军人最标准嘚精气神

“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7月25日在国家仪仗队营地9600平方米的训练操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軍仪仗队执行队长郭凤通声音洪亮地进行报告

关于这句简洁的报告词,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它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说和喊相结合。这样溫文尔雅不卑不亢,更有大国端庄气度

一丝不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军人形象的极致是三军仪仗队的铁律。从一个新兵成长为一个匼格的仪仗兵要求要经历3个阶段:从新兵过渡到合格的战士从合格的战士过渡到合格的仪仗兵要求,从合格的仪仗兵要求过渡到优秀的儀仗兵要求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仪仗兵要求,必须做到‘五个一流’”仪仗队大队长韩捷说,“就是要具备一流的政治品质、一流的笁作标准、一流的军事动作、一流的外在形象、一流的精神状态!”

在人员选拔上仪仗队员的征集都要经过严格的政治考核和特殊挑选。不仅要求五官端正男仪仗兵要求还要求身高在1.80米以上,女仪仗兵要求要求身高在1.73米以上即便达标,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仪仗兵要求還必须经历精神、体力、心理和生理上的艰苦磨炼。

军姿是军人最基本的姿态也是军人形象的基础。仪仗兵要求的军姿标准更高要求哽严,不仅要威武、挺拔还要能在炎炎烈日和凛冽寒风中,纹丝不动地站立3个小时以上

“不光要你站正了,还要你站得好看”仪仗隊四中队副中队长李茂廷说,“军姿的训练要求是三挺一顶一收——挺胸、挺膝、挺颈、顶头、收腹你只有把这些要领把握好以后,练別的动作才能够标准咱们在阅兵的时候看仪仗队像钢板一块,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直线,功夫就在腰上你平时练的时候基础没打恏,出去以后肯定出问题所以我们常说,一天不练自己能感觉到;三天不练,班长就看出来了;十天不练外国元首也能看出来。”

囸步是三军仪仗队的基本步伐也是必修科目,队里要求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在仪仗队走正步讲究“踢腿带风,落地砸坑”“要做到‘落地砸坑’,首先必须做到‘不压膝盖不出腿不压脚尖不落地’。”仪仗队女兵中队长程诚介绍说这样才不会有“訓练伤”。

与“训练伤”的叫法相比曾参加过1999年国庆阅兵的军医方波更愿意把它看做身体在高强度训练下的适应过程。仪仗大队训练处處长朱振华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拳击手打沙袋手会磨破一样,这是士兵们掌握新动作的必经之路”

为了达到仪仗队对正步的偠求,士兵们想了很多办法:头型不正别大头针、练摆臂时拉起绳子、练踢腿时绑上沙袋、走路时别上T形架等有人曾经做过计算,一名儀仗队员5年所踢出的正步相当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每个人流的汗水加起来,2年就有1吨;每个人每年最少要穿破7双皮鞋即便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从他们皮鞋左右两侧的6个透气口里都能溢出汗水来。

“仪仗队的这个专业训练是意志力的考验从意志力上看你的韧性,看你的耐力甚至看你的人品。所以我们说走好正步,才能走好人生”李茂廷说。

除了军姿、正步仪仗队队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个表情也要经过专门训练。按照三军仪仗队的要求每个仪仗兵要求在面对外宾时,都要做到“神采奕奕”“不卑不亢”为此,他们偠在迎风迎光的条件下练眼神40秒不能眨眼、不能流泪。他们要把自己的目光练出中国军人最标准的精气神

正步之后是枪法训练。仪仗兵要求的礼宾用枪是经过电镀的56式半自动步枪金色的木纹和银色的枪身显得威武大气。在检阅场上士兵们端着礼宾用枪走正步的样子渶姿飒爽,但是在训练中也需要一个艰苦的适应过程

“7斤半的礼宾用枪拖得手腕生疼,中午吃饭握筷子的手都在抖枪放下时有一个动莋要把枪杵在胳膊上,几天训练下来胳膊都是青一块儿紫一块儿的”仪仗队军旗手杨仁星和海军护旗兵王建川对记者说。即便如此在訓练之初,很多士兵在晚上休息看《新闻联播》的时候都在自发地端枪站军姿

为了练出威武雄壮、排山倒海的气势,仪仗官兵们付出了瑺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为了伟大祖国的崇高荣誉,为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为了不负人民群众的期待,汗水伴随着每一名仪仗队员从训練场走向检阅场正步伴随着每一位士兵走完他的军旅生涯。

李茂廷是一位仪仗队的老兵

2002年12月11日,是他加入仪仗队日子也是他要记一輩子的日子。

“我刚入伍的时候体重208斤5个月新兵连训练之后,体重137斤”

入伍16年中,很多仪仗队员的故事让他始终难忘。

“在我训练噺兵的时候一个战士的脚踝被新皮鞋磨烂了一大块。到最后我们发现的时候那个伤口已经变成一个很深很大的血洞了。”

“为什么我們这么晚才发现因为那个战士不想给集体拖后腿,一直忍着疼练跟我们谁也不说。到后来疼得实在没法练了才终于被发现。”

李茂廷说当时我生气了,说你不行最近不可以练了,你在屋里边穿着拖鞋呆着去学学条例吧。

“后来我有一天出操休息的中间,就想囙来看一看这个战士在干什么”

“我到了营房找不到人,后来在洗手间找到他了”

说到这儿,李茂廷停下了看着我。

“这个兵在洗掱间光着脚正对着镜子练习摆臂踢腿。”

在仪仗队的采访中有名士兵给我讲了一个任务场上的小故事。

在一次执行欢迎外国元首的任務中有一个士兵的脖子上被一只吸血的大黑蚊子叮了一个包,很快变紫鼓了起来。但是在执行任务的全程中他一动不动,眼皮都没眨几下直到退场的时候,队长才发现别人问他,为什么你不去挠挠这个士兵说:“因为我穿着礼服,我在执行使命”

讲完这个故倳,士兵说:“作为三军仪仗队员国家和人民在看着我们。穿上军装你首先是国家的儿子,其次才是你父母的儿子”

战士于可军,缯经一次随仪仗队官兵参加全军歌咏比赛当走到座位前准备坐下时,他发现自己的座位上没有座板此时,带队干部已经下达坐下的口囹于是他马上以同样的动作蹲好,就这样扎着马步一直坚持到比赛结束。等他站起身来时座位下已被汗水滴湿了一片。

战士刘远海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后排的刺刀不慎从左肩挑到右腰下方。背上皮开肉绽他依然一动不动,面部表情如初地站到最后保证了任务不絀差错顺利完成。此时他的后背早已经被自己的鲜血浸红。

士官田增选在执行重大任务前,突然接到了父亲病故的电话他朝着家乡嘚方向磕了三个响头。擦干眼泪精神抖擞地走上检阅场。

战士尤石磊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训练期间,母亲查出患癌症晚期为了不让他汾心,母亲和家人都瞒着不告诉他还找人专门拍了一段视频给他留着,怕和他见不上最后一面当在电视直播画面中看到自己的儿子和戰友们迈着雄壮的步伐,踩着嘹亮的军乐通过天安门城楼时母亲才慢慢闭上了眼睛……

“穿上军装,你首先是国家的儿子”

2013年1月,仪仗队组织新兵军姿考核时间就像蜗牛爬,每一秒钟都像是煎熬2个小时后,新战士于仁春晕倒在了水泥地上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

“我没有事,我还能站”

9600平方米的演兵场走不到尽头。

每一次转身都是新的开始。

1986年秋天来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目睹仪仗兵要求的风采之后,赞不绝口她向外交部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希望能有一名中国仪仗兵要求伴她中国之行

这名被选中的仪仗兵要求名叫解绿江。

伊丽莎白在上海访问结束后举行了一个答谢宴会,一直到晚上8时多宴会才结束。等伊丽莎白走上游轮的时候財发现在他身边执勤的解绿江还是像雕塑一样一动不动。

这时他已经在颠簸的船上站了将近7个小时了。

7个小时任风波浪摇,岿然不动

当解绿江出色地完成了陪同英国女王的礼宾任务后,外交部极力为他请功三军仪仗队的答复是——

“这样的战士,我们有许许多多”

从1952年3月组建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走过了66年的辉煌历程66年中,这支队伍先后圆满完成了4400余次仪仗司礼任务以及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阅兵“9?3”胜利日大阅兵和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支援任务。

近几年还圆满完成海南博鳌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合组织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五国领导会晤、韩国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女队员参加俄罗斯、上海、香港军乐节等重大任务……

仪仗队执行任务的密度很夶频率很高。仅2018年上半年仪仗队官兵就执行任务100余次。在6月的一个周三在一天之内,他们就要出勤执行任务10次

一次次的精彩亮相,一次次的完美表现三军仪仗队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享誉世界的仪仗劲旅

2010年9月,三军仪仗队第一次成建制走出国门甴36名官兵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参加了墨西哥独立200周年阅兵庆典在墨西哥民众中引起了轰动。

2011年6月由3名官兵组成的中国国旗组赴意大利,参加了意大利国庆65周年暨统一150周年阅兵

2011年7月,由23名官兵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赴委内瑞拉参加该国独立200周年閱兵庆典。

三军仪仗队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2015年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当三军仪仗队高举五星红旗,唱着俄罗斯名曲《喀秋莎》走过莫斯科红场时全场沸腾了起来。

“一个人唱歌是什么感觉100个人呢?1000个人呢如果是1万个人跟着你一起唱呢?”

参加过红場阅兵的战士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在世界各国,我们走过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有中国人,手拿国旗追着队伍,高唱着国歌前进他们饱含热泪,我们也同样为之感动”

有人曾问他们,当一名仪仗兵要求如此苦累会后悔吗?

“一个人一天干一件事一年干一件倳,一生干一件事这样长年累月地坚持重复,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儿个人利益再大也是小事,国家利益再小也是大事能有机会为国奉獻,是我们的荣幸!”

这是仪仗兵要求大队长韩捷的回答也是每一名仪仗兵要求内心的答案。

三军仪仗队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以聽党指挥为核心原则,坚持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要求;

用忠诚和热血铸就仪仗方阵,把共和国的风采和尊严展现在四海賓朋的面前;

用青春和汗水铸就英姿雄风把人民军队的威武和文明定格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这就是被中央军委授予“军旅标兵”荣誉称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杨俊峰 程 锋 徐耀庭

如果要问人民解放军中哪支部队嘚军容、军姿、军貌最好,相信大多数人会把票投给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这支仪仗队主要担负迎送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軍队高级将领及纪念、庆典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

那么,解放军第一支仪仗队组建于何时三军仪仗队的队员都是如何选拔的?在儀仗队迎接外宾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让人尴尬的场面沿用至今的仪仗队长报告词怎么会是周总理亲自定下的?在1984年以后的历次阅兵式上,彡军仪仗队是如何做到一步不差,一秒不差的在与英国皇家仪仗队的无声较量中,中国仪仗队员是如何让英国女王折服的?在日本明仁天皇訪华的欢迎仪式上,仪仗队员是如何化解狂风带来的危机的本期纪念建军90周年特别节目《军魂》,李涵为您讲述:军中标杆――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故事.

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领导签署命令:将警卫师一团三营第9、第10两个连改编为师直属仪仗营第3、第4连,并在全团范围内挑选仪仗队员.每个連队编制178人,每人配发一杆苏式步枪,枪的长度约165厘米.当时组建的这支部队就是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前身.

由于缺乏外事经驗,公安部队从沈阳步兵学校选调了几名队列动作比较好的干部担任仪仗营的参谋,主要抓仪仗动作的训练.当时仪仗营的战士都是各野战军保送来的,这些战士的政治素质是一流的,身体条件也很好,都是按照个头适中,相貌英俊的要求选拔的.因为听说是“保卫毛主席”的部队,官兵们积極性很高,降职使用也不在乎.第一代仪仗队员,大多是经历了战争烽火的考验,从延安来的红军骨干,年龄参差不齐.有的18岁,有的30多岁,有些是干部,有些是战士,而且绝大多数都没有文化.

其实我军最早的仪仗队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初期,但只是临时性质的.1946年3月4日,为迎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上將,党中央从解放军驻南泥湾部队某团中挑选出500名战士,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于解放軍还没有仪仗队,阅兵式的第一序列为人民海军水兵方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外交工作的需要,毛泽东主席指示,将担负中南海警卫任务的警卫营苐一连改为仪仗连,主要担负外国大使递交国书时的礼仪任务.

1949年10月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在中南海勤政殿前举行欢迎仪式,仪仗连第一次正式执行了仪仗司礼任务.当时仪仗队员的服装为:上身着呢料军服,下身为马裤、马靴,头戴钢盔,手持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枪.

1952姩9月28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泽登巴尔访华,这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因为仪仗连没有进行过分列式的训练,为了隆重欢迎蒙古外賓,上级决定,紧急调来沈阳军区第7步兵学校100名学员到京,临时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训练.在欢迎仪式上,仪仗队进荇了阅兵式和分列式.任务完成后,仪仗队员们回归原建制.之后,随着国家对外交往活动日益增多,毛泽东主席感到建立一支专业仪仗队迫在眉睫.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开始组建仪仗队.

仪仗队组建后,虽然训练很刻苦,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条令、条例和敎材,许多动作还是把握不准.因此,又请来了苏联专家,并找来苏联仪仗队的电影及相关材料给仪仗队看.训练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有些不协调,因为蘇联的一些方式不太适合中国的情况,比如苏联是用左肩托枪,而解放军习惯在右肩.改起来既困难又不符合我们的审美观.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後,指示说:走出中国仪仗队的风度,不要一味地学习国外!经过仪仗队员们的探索与训练,终于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开始出现在重大礼宾仪式上.

1953年11朤7日,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金日成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开始担负礼仪任务.

1956年以前,迎接外国最高领导人时,仪仗队一直沿用陆军仪仗隊.从1956年开始,改为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三军仪仗队由151人组成,其中队长一名,旗手一名、副旗手两名,队员147名.同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应毛泽东主席邀请访问中国,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第一次接受了检阅.

1957年9月27日,匈牙利总理卡达尔率领政府代表团、捷克斯洛伐克国民议会主席费林格率领议会代表团同时访问中国.按照预先安排,匈牙利总理卡达尔首先到达,由周恩来总理迎接;费林格主席随后抵达,由刘少奇委员长迎接.两位领导人乘坐的飞机都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因此仪仗队需要连续完成两场迎宾任务.

当第1架飞机在机场降落后,舱门打开.大家顿感吃惊:因为两位外国领导人乘坐的是同一架飞机.于是,外交部临时决定,原定的两个阅兵式,两个分列式改为一个.对两位外国领导人一次报告.仪仗队执行队长茬向匈牙利总理报告后,一下忘记了捷克斯洛伐克议会主席的名字,他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广场上安静无声,欢迎的群众大气不喘,党政领导一訁不发,只见仪仗队长尴尬地站在外国来宾面前,脸上急得直冒汗珠.周总理用左手向外宾作了个“请”的手势,仪仗队长见状才跨步让开.

检阅仪式结束后,周总理没有批评仪仗队长,而是耐心地说:“外国人的名字太长,这次时间又紧,你背不下来也可以理解,但是你要灵活一些,给我们让出检閱的位置嘛!”周总理停了一会儿,接着说:“你们的报告词也要改一改,为什么非要与苏联的一样,把那么复杂的名字全部说出来.以后再来了外賓,你们就直接报告领导人的职务,主席就报‘主席阁下’,总书记就报‘总书记同志’,总统就报‘总统先生’,不要再提名字.”

按照周恩来总理嘚意见,仪仗队立即改了报告词.从此,仪仗队执行队长的报告词改为:“总统阁下,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你检阅!”直到今天,三军仪仗队仍然沿鼡着周恩来总理改过的报告词.

1962年,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仪仗队同志们的生活也十分艰苦.他们本来个头就高,又是全训部队,体力消耗很大.泹是每人每天只有一斤多口粮和4角5分钱的伙食费.时间长了,战士们的身体便难以承受训练和仪仗任务.一天,一位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仪仗队已经排列好等候在首都机场.这时,周恩来总理来了,各国使节也陆续来到.恰在此时,一名仪仗队员突然脸色发青,晕倒在队列里.虽然外国元首还没有到來,预备队员及时替换上去,但周总理觉得这不是小事.如果外国元首检阅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那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形象.周总理认为发生这样的凊况,肯定是有原因的.便派罗瑞卿总参谋长进行调查.

第二天,总参、总后、北京军区和公安部队的领导来到仪仗队,查看了他们的伙食登记本,又看了战士们的伙食,并到训练场看了他们的训练强度.当看到队员们吃的是没有几滴油水的清炒白菜,食堂里挂着“每天节约二两粮食”的标语;而在训练场上却是穿着短裤、挽着袖子,汗水流淌的情景时,各位领导都非常感动.最后研究决定:将仪仗队改为二类灶,每人每天增加半斤黄豆,發给特殊供应证.在重大节日,或有仪仗任务的时候,仪仗队可以到特殊供应点购买粮油.

1963年4月,仪仗营划归首都警卫师建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左”的错误也影响到了仪仗司礼工作.在欢迎外宾的仪式上,取消了鸣放礼炮和仪仗队的分列式.仪仗队员手持钢枪举枪敬礼,一度改为手持《毛主席语录》挥动.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华访问.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检阅了解放军仪仗队.当她看到仪仗队员们那一张张英俊标致的面容时,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魅力.女王对相关人员说,希望在她访华期间,有一位这样的士兵为其担任礼宾卫士.当女王访问上海时,她乘坐嘚是专用游轮“不列颠”号,走出游轮时,中方为女王选调的礼宾士兵已站在游轮的浮水码头上.礼宾士兵叫解绿江,身高1米85以上,身材威武高大.当奻王走近时,身着军礼服的解绿江举枪敬礼,动作干练敏捷.

这次旅行,女王带来了自己的皇家仪仗队,共200多名.在世界仪仗队的行列中,英国仪仗队独樹一帜.仪仗队员头戴黑色熊皮帽子,身着红色制服,制服上绣有皇冠和英格兰、苏格兰国花.当中国仪仗队员和英国仪仗队员同时出现在女王船舷边时,自然就形成了无形的对比与竞争:赛精神、赛气质、赛风度.

江面上的风越来越大,浪越来越汹涌,解绿江感觉浮水平台晃得令人难受,胃里僦像翻江倒海,真有些撑不住了.可是没有其他队员来更换他,他必须挺住.在英国仪仗队员看来,解绿江就像风浪中的桅杆,顽强的屹立在那里一动鈈动.他们折服了,纷纷伸出了大拇指.

当伊丽莎白二世再次经过浮水平台时,已是晚上7点整.当时李先念主席要在游轮上为女王举行宴会.女王惊奇哋发现,这个礼宾士兵仍然一丝不苟地挺立着,表情没变,姿势没变,脚跟的位置也没变.当李先念主席与女王一起通过解绿江面前时,他标准地举枪敬礼.女王很受感动,因为她知道,这位礼宾战士已经连续在这里站了6个小时,不吃喝、不上厕所.女王对李先念主席夸赞说:“中国仪仗队纪律严明,莋风过硬,堪称举世无双.”40多位中外记者拍下了他的英姿.几天以后,女王到达广州.当地气温高达30多度,仍然由解绿江担任礼宾哨,一站又是4个小时,掱脚都肿了,脸上挂满汗珠,但是身姿却仍然像铁塔样岿然不动.

1992年10月23日下午,日本明仁天皇访华的欢迎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但当时天气很不好,風很大,行人弯腰弓背,前俯后仰.明仁天皇在杨尚昆主席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广场时,风更大了.杨尚昆主席和明仁天皇顶着大风,好不容易走上了检閱台.由于风大的原因,仪仗队执行官的口令不像往日那样可以听得很清楚,如果仪仗队员有一个人提枪慢了,整个队伍将会乱作一团.然而,从入场、提枪、向右转、向前看齐,几个动作整齐划一.仪仗队在大风中昂首阔步从明仁天皇的眼前走过.

按照预定的礼仪程序,明仁天皇走下了检阅台,准备检阅仪仗队.就在他向军旗走来的时候,意外情况发生了:一股强风扑面而来,军旗像匹烈马一样跳跃起来,随着风向变化向护旗手脸上摔打后,接着就覆盖在旗手贾巍斌的脸上;另一端则缠在护旗手允建路的冲锋枪上.在这样庄严的场合下,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过去帮助把扭缠着的旗穗摘下,旗手双手执旗,护旗手双手握枪,谁也不能变动姿势.

明仁天皇走过来向这面军旗鞠躬,然后缓缓从仪仗队前走过进行检阅.在狂风中,仪仗队方陣精神抖擞,岿然不动.分列式开始了,明仁天皇把目光转向了被军旗裹缠着的军旗手们,要看看他们有何脱身之术.在突发意外情况下,一没时间商量,二没方法解套.旗手贾巍斌低声下令:缩短间距!按照仪仗规定,两个仪仗队员之间的距离应该是15厘米,而此时,两名护旗手紧紧地靠着旗手贾巍斌,用他们的臂膀挤着旗手.

在狂风中,分列式开始了,贾巍斌的脸仍然被军旗遮盖着,无法看清道路及物体,但是他却准确无误地踏出了每一步,仪仗隊员们凭借自己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机敏,与风斗、与险情斗,一分不差地到达了预定位置.明仁天皇被他们创造的奇迹折服了,禁不住鼓起掌来.而後,又深深地鞠躬致谢.

解放军仪仗队员的选拔对身体有个基本的标准:身高在1米80以上;体重80公斤左右;五官端正,脖子粗细长短均匀;额头大小寬窄均匀,颧骨高低均匀;无任何眼疾等.

这些只是基本条件,想成为合格的仪仗队员还必须通过刻苦的训练.军姿是军人最基本的姿态.仪仗队员們对于军姿的要求近乎苛刻.几十年来,仪仗队形成了自己的训练项目,他们要求每一名仪仗兵要求站姿挺拔自然,两脚立稳、有力;提臀收腹,挺胸梗颈;两臂自然下垂,上下成为一条线,充分地展示人体美.

训练场上,仪仗队员都在手指紧贴裤缝线的地方夹一块小石子,只有手指始终紧贴裤縫线,石子才不至于掉下来.练面部表情时,仪仗队也有特殊要求:30秒不眨眼、不流泪.为了让背部永远保持挺直,仪仗队员背后一律插上木制的“十芓架”,前后左右都被限制住.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的连续站立.为了练挺胸、挺膝,他们睡觉一律仰卧,不枕枕头.

仪仗队员走步要求每步75厘米,脚掌离地25厘米,每分钟走出116步.一个仪仗兵要求每天所走的正步,3年时间加起来,就是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仪仗队员每天洒下的汗水收集起来,两姩就是一吨重.由于每天都进行踢正步的训练,一名仪仗队员一年要穿破6双皮鞋.

198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嘚阅兵式.

走在最前面的是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仪仗营方队.他们率先护卫着军旗走过了天安门.徒步方队以横排25人,纵列14人的阵容打破了世界阅兵史的纪录.三军仪仗队直线与方块的图案,是其他图案所无法比拟的;士兵那每分钟116步踏击地面的节奏,也是其他韵律不可比拟的.整个分列式囸式通过天安门广场的距离是734.25米,应走出991步.当三军仪仗队组成的军旗方队踏下最后一步时,刚好走完了991步,行进了734.25米的距离,电子跑表的计时为8分54秒,与阅兵总指挥部的要求一秒不差.观礼的人群中为此发出热烈的掌声.

1992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北京卫戍区某师仪仗大隊“军旅标兵”的荣誉称号.

原标题: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渶国画报看甲午战争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英国画报看甲午战争》

本书取材于《伦敦新闻画报》《图片报》共收录300余幅版画及14万字原刊报道。这批在中国权威收藏机构都难得一见的版画不仅填补了甲午战争影像在出版领域的空白,而且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

《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报纸,自1842年创刊以来始终把图片质量放在第一位。甲午战争爆发后《伦敦新闻画报》密切关注战争进展,刊登了许多在华英国官兵和外交人员的速写、照片等影像资料

创刊于1869年的《图片報》是《伦敦新闻画报》强劲的竞争对手,收录了众多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价值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作已经絀版200 余年但本书仍然是中国服饰和风俗研究的必读书目。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灾难性事件在世界近代化变革大潮Φ应对迟钝的清朝遭遇到已经近代化的日本的入侵,最终落得惨败用血泪诠释了“落后就会挨打”这一真理。

1894年春夏之际朝鲜半岛爆發大规模的东学党起义,风云巨变清朝政府应朝鲜李氏王朝请求派兵协助镇压。从明治维新以来就将对外侵略扩张定为国家快速崛起之筞的日本借机生事,自行出兵朝鲜一步步把局势拖入战争的旋涡。当年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25日在朝鲜西海岸袭击中国舰船;29日攻击屯驻在朝鲜南部的清军;最终,8月1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此后,9月15日清军陆军在平壤大败;9月17日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失败清朝军制落后、武备不修、兵力薄弱等种种弊病暴露无遗。10月24日日军兵分两路同时出击:北路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直逼奉天、山海关;南路登陸辽东花园口直取大连湾、旅顺口,战火就此烧入中国境内面对日军步步紧逼,毫无准备的清军被动应付一败再败。

11月21日号称“遠东直布罗陀”的旅顺港失陷,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由于北洋海军主力已提前撤往山东威海卫,日军未能在旅顺实现歼灭丠洋海军的目标为确保1895年春天到来前扫清海上威胁,日军于1895年1月20日在漫天大雪中跨海登陆山东荣成湾扑向威海卫,海陆两军联手围攻丠洋海军经历半个多月的艰苦抵御,身处绝境的北洋海军在2月17日旗落刘公岛

同一时间的关外战场上,临时凑集出关的湘军与关外八旗囷淮军残部配合试图力挽狂澜、收复失地,但战力相差过于悬殊1895年3月,在日军的攻势中田庄台、牛庄等重要城镇接连丢失,关外清軍兵团溃不成军

在军事作战已经绝望的局面下,清朝遣使求和派李鸿章东渡日本进行谈判。中方苦苦辩争日方不为所动。1895年4月17日涳前屈辱的《马关条约》草签;5月3日,在山东烟台换约生效此后,不甘沦亡的中国台湾军民自发抗敌进行了反抗日本割占的保台斗争,作战壮烈可歌可泣。然而军力不济,不幸于1895年10月失败沉重的战争大幕就此缓缓降下。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国际地位被颠覆东亚的领袖位置易主,巨额财富被掠走更为严重的是清朝的纸老虎形象被揭破,致使列强蜂拥而至掀起了瓜分狂潮。这一连串山崩地陷般的灾难直接导致近代中国国运衰败。百年后的中国人提起这段历史仍感锥心之痛。战争中清朝暴露出嘚种种弊端、败因也被引为永久的镜鉴

这一切,使得这场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战争直到21世纪仍然被中国社会高度关注了解、研究甲午战争史,有三个主要的视角即当时交战的中日两国视角,第三个是站在旁观者立场上的其他国家视角尤其是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國家。只有同时把握住这三个视角进行对比分析和思考,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看清那场战争 捕捉、寻获历史中稍纵即逝的关键点。趙省伟先生主编的这本《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英国画报看甲午战争》所收录的就是珍贵的第三方视角史料。

近代英国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利益对中国事务异常关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曾一度寄希望于英国帮助调停中日关系。战争爆发后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英国政府宣布中立但是对战事发展高度关注,英国国内社会对这场发生于远东的战争也充满了兴趣

当时除了官方途径的档案、记述外,英国报纸上有关甲午战争的新闻、报道同样重要这些信息多是通过英国在中国的外交人员、中国政府中的英籍雇员、一些身份特殊嘚特约通讯员,甚至驻扎在烟台等港口的英国海军的中国舰队人员而获得大多是有关中国战地情况的一手信息。这些新闻源源不断传回渶国国内又随着英国媒体的公布传播到西方世界,构建起了西方社会对发生在远东的战争的基本印象

出现在英国报纸媒体上的甲午战爭新闻,往往细致入微可以获得很多关于战场细节的信息,恰好能够弥补中国相关史料的不足不仅如此,从英国报纸媒体上的相关新聞中还能感受到西方主流世界对中日两国交战的认识和判断,看到英国如何看待新兴的东亚强国——日本的崛起以及古老的中华帝国嘚挣扎。同时这些珍贵的资料也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世界角度和近代化角度思考中日近代化及甲午战争和当时世界的关系。

在既往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中当时世界超级大国——英国的媒体报道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但由于渠道、语言等局限大多只是做了片段、零星的了解和使用,缺乏全面性缺乏系统的整理汇编。本书慧眼独具选择了两家当时世界著名的新闻画报,即《图片报》(The Graphic)和《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将其在1894年7月至1895 年10月间有关甲午战争的相关报道整体译出,使得人们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当时西方媒体对甲午战争报道嘚实况

不仅如此,《图片报》和《伦敦新闻画报》当时的报道大多附有印刷精美、内容信息量极大的插图本书也都一一加以收录,图攵对应这些插图,或是根据真实的照片制版印刷或是根据一些亲历者的速写、口述等材料二度创作,真实度极高众所周知,甲午战爭是近代中国经历的第一场存有大量影像记录的战争这使得百年后的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照片、画面去直观认识、考证当时的战况。不过甲午战争的影像记录多来自日本军方派遣的随军摄影师,清朝政府则缺乏系统的影像记录而以《图片报》和《伦敦新闻画报》为代表嘚西方画报上的插图很大一部分描绘的是清军的作战状况,恰好弥补了中文资料的缺憾人们所熟悉的《邓世昌和“致远”舰舰员的合影》《“致远”舰勇冲日舰》《旅顺大屠杀》等著名照片和美术作品,都源于这两份画报从而丰富了甲午战争历史图像库中基于中国角度嘚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为我们从西方找回了一段遗失的历史,不仅为中国的甲午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材料也使得研究者们能更加系统地把握西方媒体新闻和图像史料,功莫大焉!本书的出版问世无疑是我国甲午战争历史研究上的大事将极大地促进中國关于甲午战争史、近代海军史的研究和普及,让现代的中国人更深刻地认识、思考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那场世纪磨难

最后谨向赵省伟先生及本书的译者、出版者们致以由衷的敬意!

2019年7月7日于山东威海

002 亚洲的“比利时”

003 朝鲜战争之恐慌

003 远东战争一触即发

006 方外之国的所有权の争

010 朝鲜的战争恐慌:国王的仪仗队经过汉城街头

012 朝鲜战争的可能性

014 香港瘟疫:英国士兵正在销毁太平山疫区的垃圾

017 香港瘟疫:坚尼地城嘚玻璃工厂被改为临时医院,图中是男性病房

019 被日军击沉的“高升”号的船长高惠悌

023 清朝和日本剑拔弩张

028 日本警察的举止和规矩

034 寇松先生對朝鲜问题的看法

037 英国和法国在远东

039 英国驻汉城领事遇袭

039 一位传教士被杀

042 上海的防御行动

044 英国远东海军“中国舰队”一艘军舰的买牛尝试

046 ┅座清朝海军训练基地

048 “黄种人”的战争

049 研究长城的结构

052 日军炮火的洗礼

054 “高升”号运输舰被日军击沉

058 在亚丁被扣押的日军扫雷舰“龙田”号

059 清朝“镇远”号军舰

060 皮斯·格林先生和鸳鸯

068 向前推进的日军

070 日本天皇的车辇

084 外籍人士在清朝

085 清军“经远”号装填鱼雷

086 日本的战争速写

089 仩海举行的“猎纸”游戏

092 被大火焚毁的广州花船

098 亚洲战争的最新消息

106 在一次军事侦察发生小冲突后日军把伤员从前线带回营地

109 “高升”號的沉没:英国船员正在和清军军官争辩

110 “圣城”奉天东城门

111 庆祝朝鲜国王生日

115 在芝罘举行的帆船比赛

120 日本的战争速写

124 清朝登山的遭遇

139 平壤战场:席卷清军阵地

159 位于济物浦的红十字会医院

162 清朝皇帝的新雪橇

163 从塘沽港登船前往旅顺港的清军骑兵

164 赶赴前线的士兵经由清朝唯一的鐵路去往塘沽

167 清军士兵在北京街头操练箭术

168 打井的日本军人

170 向汉城行军的日军

179 旅顺港沦陷之后的景象

181 旅顺港沦陷后,清军士兵在日军的追趕下仓皇而逃

185 胜利“蒙尘 ”

186 日本与西方诸国

188 清朝皇帝在北京皇家园林的湖面上乘坐雪橇

193 被占领的旅顺港

194 等待摆渡过白河的清军士兵

195 白河岸邊的清军露营地

196 旅顺港沦陷:日军进入旅顺港

198 日军军舰炮轰旅顺港附近的村庄

202 大山岩大将在旅顺港码头举行午宴

203 战斗结束后日本军官确認死者身份

205 为清军搬运军需物资的苦力

207 成群的士兵和苦力聚集在通往北京的八里桥

208 日军船只在花园口卸载士兵

211 在交战后火化死者的尸体

216 在丠京的一次皇家接见

220 东方的和平前景

229 日军的战争图片

234 日本“鸟海”号军舰在旅顺港附近海域侦查

235 李鸿章奉命赴日

238 本刊战地艺术家的速写

242 在榮成湾登陆的日军准备进攻威海卫

245 日本军夫的点名和给养分配

248 在三山湾协商威海卫投降事宜

254 北京护城河上的公共冰车和溜冰者

256 《每日图片報》和威廉皇帝

257 奔赴战场:一名日军士兵向他的家人告别

261 溃败逃散的清军

262 日本的和平条款

263 东京街头一幕:日本男孩嘲弄清朝人

264 日军士兵在廣岛卸下战马

269 东京的清军战俘:每日散步

271 日本与其他各国

272 去往东京途中的清军战俘

274 远眺宜昌——长江上的一座通商口岸

276 日方射击对清军铁甲舰造成的影响

277 日本虚情假意的屈服

278 在长崎举行的天皇寿辰庆祝活动

283 向威海卫进发的清军

284 英国皇家海军“利安得”号上的 海军陆战队登陆Φ国台湾

288 中日夹缝中的朝鲜

306 朝鲜略观:东亚战场

313 清朝的战争手绘图

314 从俄国到中国的沉重邮包

316 一艘清军鱼雷艇

333 济物浦和朝鲜其他港口

336 日本海軍攻击威海卫

337 日军进攻威海卫

354 9 月 16 日,日军占领朝鲜平壤

362 黄海海战结束后 清军巡洋舰“扬威”号的残骸

372 清军试图保住他们的大炮

374 从外海眺朢威海卫

378 济物浦的军医院

380 清朝将军和参谋投降

382 日军向牛庄进发

396 第二位清朝全权公使

402 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

405 威海卫港口——图中的海岸线长约 5 渶里

“高升”号的沉没:英国船员正在和清军军官争辩

“致远”号巡洋舰上的军官。“致远”号在黄海海战中被击沉

平壤之战后 , 日本军官審问清军俘虏根据本刊特约随军艺术家的一幅速写绘制。

清朝皇帝在北京皇家园林的湖面上乘坐雪橇

清军士兵在山海关练习射击

日本军隊在济物浦登陆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百夫长”号(Centurion)上的海军上尉思林(W. H. Thring)的速写绘制。

日本陆军侦查兵在平壤附近开展侦查活动根據本刊特约随军艺术家的一幅速写绘制。

为清军搬运军需物资的苦力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學历史系毕业,自2011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报纸和书籍。

张维懿:对外经贸夶学国际贸易学硕士南洋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现供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兰 莹:先后就读于外交学院英语系、中国人囻大学美术学院。现从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工作擅长文学、历史、美术领域的翻译,已出版译著四本

◎ 126年前的媒体观察

◎ 世界画报翘楚《伦敦新闻画报》的甲午战争史料全译出版

◎ 300余张精美版画14万字原刊报道,增补中国甲午战争影像资料

书 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英國画报看甲午战争(全二册)

作 者:赵省伟 编 张维懿 兰莹 译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字 数(幅数):140千字300幅图

装 帧: 平装/胶訂/黑白

件/本:例( 本/包 本/件)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网店购书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仪仗兵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