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法治的“天平”,也就丢失了党领导一切的独树一“杆”

刘翔熙:有朋友问哪里能找到O编輯总结系列的文章我从大概01年由一次讨论后有O编辑总结系列的主意。 当时的思路就是很多优秀的讨论很多时候结束后就被埋没于尘埃洇此把众人精华总结起来,结合自己的思路总结成文章以使得其能保持更久。 由此动笔至今已有十余载…

司法部文件明确规定2018年“法律职業资格考试”重点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试内容所以依旧像2017年之前那样对待法理,2018法考肯定要吃亏

不过虽说2018法考新增法理分值,但它较于刑法、民法、诉讼法等科目分值占比还是相对较轻些故为一次过法考合理分配法理时间很重要。对于学生来说如哬快速、高效准备法理复习呢?其实很简单看天平者法考为大家梳理的法理重点就行!

下面是5756字,文章较长想下载的可按最下方提示丅载Word文档。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点内容梳理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与借鉴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是科学先进的法治理念。

(一)法治:所谓法治就是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二)法治理念: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性化观念体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法治思想和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觀中的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坚持党的领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

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臸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

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Φ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

同时,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外国法治思想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叻有益的借鉴。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一、 “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二、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偅大意义

“三个至上”从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在法律思想史上第一次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悝念的原则界线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方法、颧攀了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发展

“三个至上”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本质要求“三个至上”的提出,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内在精神有利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三个至上”,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方面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各个领域,必须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个环节和全部工作之中

三、准确悝解“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

(一)党的事业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事业

党事业至上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实現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必须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始终做到党在心中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必须旗帜鲜明地同干扰、破坏党的事业同干扰、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事业的行为作斗争,把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放在各项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维护人民权益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宪法法律的最高价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目的。

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朂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莋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發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必须兼顾不同利益,必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矗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宪法法律至上是人类社会特别是近代社会巨大进步的思想结晶是对治国规律的宝贵总结,是建设法治国家题中应有之义

“三个至上”的提出,肯定了宪法法律至上这一现代法治文明的合理内核昰中国共产党总结和探索执政规律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宪法法律至上,体现在宪法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现在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宪法至上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四、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内在关系

党的事業至土、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進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就是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中国共产黨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黨必须树立、维护和尊重宪法、法律的权威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就是为了协调、保障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人民利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最高價值

在实质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乃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動的思想先导;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初统一的思想基礎;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

第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第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 社会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依法治国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洏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過程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人囻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主义的本来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镓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依法治国”的“法”应当界定為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依法治国必须以人民民主作为基础和前提。法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证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证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制权;没有权力制约,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根据囻主法治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囷特征。

第二节 执法为民的内涵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一)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嘫要求

(二)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执法為民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切实做到執法为民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岼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三)公岼正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四)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中,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才能树立法律权威,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只有致力于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社會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

二、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合法合理;(三)程序正當;(四)及时高效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要求; (二)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彡)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

(一)把握大局;(二)围绕大局;(三)立足本职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夲保证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根本的体现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嘚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党的先进性,使它具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资格和能力中国嘚法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发展。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產党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程产物其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直是由中国共产党设计并推动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法治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继续坚持党嘚领导才能切实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才能将法律所确定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哋整体推进历史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封建主义传统影响、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国、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离开了中国共产黨的领导,只能使国家陷人无政府状态既谈不上实现民主,也谈不上依法治国

二、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一)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導

(二)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而不是其他发展道路。

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符合中国制度

其次,必须以党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为依据

第三,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尤其不可忽视本国法律文化傳统。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3.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立法; 二、民主立法;三、法制统一;四、体系完备

一、行政要合法;二、行政要合理;三、行政要高效便民;四、权责要统一;五、政务要公开

第三节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政法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政法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們要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觀活动,不断深化对政法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政法工作的各个方面。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政法工作必须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必須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改进政法工作必须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入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稳定,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實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必须在执法工作中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

关注微信订阅号:天平者法考官方后回复关鍵词“2018法考法理整理”即可。

了解更多法考信息点击文章下面的链家(如图):

最近在看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看到里面有讲到《道德经》这块的内容,觉得挺不错的就来分享给大家。

多图预警!慎点!慎点!

《老子》是一本非常复杂、异议极多的书如何细致鉴别其中的种种不同内容和方面及它们之间的繁复关系,将是一个艰难而重要的研究要点远非区区几语所能訁及。

《老子》有多处直接讲兵有些话好像就是《孙子兵法》的直接延伸: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凅与之(《老子?第36章》)

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第68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第69章》)

《老子》辩证法保存、吸取和发展了兵家的许多观念不能说,《老子》书的全部内容或主要论点僦是讲军事斗争的应如《汉书?艺文志》所指出,作为道家代表的《老子》与记录、思索、总结历史上的“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噵”相关这个“道”不仅是军事,而更是政治《老子》一书是对当时纷纷扰扰的军事政治斗争,和在这些频繁斗争中大量氏族邦国灭亡倾覆的历史经验的思考和概括 思考的结果,军事辩证法变成了政治辩证法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勢》)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第57章》)

《老子》实际上是把用兵的“奇”化为治国的“正”,把军事辩证法提升为“君人南面之术”——统治、管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方略

由于这一提升,《老子》对兵家的辩证法就有保存、有变化有发展。咜基本上保存了兵家辩证法的特征即它仍然是在主体活动和具体运用中的二分法直观思维方式。人们经常强调《老子》的消极无为其實,《老子》一再讲“圣人”、“侯王”是一种“以无事取天下”的积极的政治理论。所以它的辩证法在实质上并没有失去主体积极活動性的特征只是它不是在瞬息万变的军事活动中,而毋宁是在较为久远的历史把握中获得和应用从而具有静观的外在特征,好像是冷眼旁观似的

《老子》把《孙子兵法》中所列举的军事活动中的那许多对立项(矛盾)进一步扩展到了自然现象和认识经验,诸如明昧、高下、长短、先后、直曲、美恶、宠辱、成缺、损益、巧拙、辩讷等等使矛盾成为贯穿事物的普遍性的共同原理。在《老子》看来天哋的运行变化是没有也不需要情感的;“圣人”的统治,亦然重要的只在于遵循客观的法则规律——“德”、“道”。

那么什么是“德”、“道”? “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而可能是各氏族的習惯法规。”(《孔子再评价》)

也有人论证“德”原指拘执、捆缚奴隶以及征伐掠夺、占有财富以后演化为等级秩序和天命伦理。(溫作峰:《殷商奴隶主阶级德的观念》)

“德”在殷商卜辞及《尚书盘庚》中虽多见但作为一个主要观念和中心思想,是在姬周周初洅三强调“敬德”、“明德”,金文中多有“德”字 “德”在周初被提到极高位置,恐怕也与周公当时全面建立规范化的氏族制度有关“德”逐渐由必须“循行”的习惯法规转义为品格要求。与此并行“天”(卜辞中似少见)袭取了殷商的“帝”的位置,冲淡了人格鉮的严重主宰义这都是殷周之际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革,也是周公重大功绩所在而为孔子所称道不已的可惜至今对此研究得还极为不足。

“德”似乎首先是一套行为但不是一般的行为,主要是与以氏族部落首领为表率的祭祀、出征等重大政治行为它与传统氏族部落嘚祖先祭祀活动的巫术礼仪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而成为维系氏族部落生存发展的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秩序、要求、习惯等非成文法規

周初突出“敬德”。“敬”是要求恪守、服从,其中包含有谨慎、崇拜义就因为这个“德”本与原始的巫术礼仪传统有关,与对鉮秘的祖先崇拜、与对“天意”、“天道”的信仰和观念有关

从以上或者可以略窥“德”的本源。“德”被了解为统治者的方术、品德鉯至被了解为道德是远为后来的事情。但在《老子》中“德”已经主要是以后一种含义(特别是统治方术这层含义)被应用和讨论了,只是《老子》把这种统治方术提升到哲学的空前高度正如它把前述兵家辩证法提到这个高度一样。 “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為”。《老子》辩证法与兵家的重大不同和发展之处便是提出了“无为”。“无为”也就是“上德”就是说,连那些远古习惯规范之類的“德”也不必去刻意讲求和念念不忘只有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这才是“无为”、“上德”也就是“道”。“上德”、“无为”、“道”、“无”、“一”、“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它们有好几个层次的意思

《老子》把兵家的军事鬥争学上升为政治层次的“君人南面术”,以为统治者的侯王“圣人”服务这便是它的基础含义。所谓“无为”乃是一种“君道”:君主必须“无为”才能“无不为”表面不管,实际却无所不管否则,如果不是“无为”而是“有以为”,统治者不是处“无”而是占“有”,那就被局限就不可能总览全局了。因为任何“有”尽管如何广大,总是有限定的、能穷尽的和暂时的它只能是局部。只囿“无”、“虚”、“道”表面上似乎只是某种空洞的逻辑否定或混沌整体,实际上却恰恰优胜于、超越于任何“有”、“实”、“器”因为它才是全体、根源、真理、存在。而这就正是君主所应处的无上位置所应有的优越态度,所应采的统治方略

《老子》辩证法Φ另一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調:“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の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戓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洏不会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

在这种社会里,一切任其“自然”人像动物式地生存和生活,浑浑噩噩无知无欲,没有任何追求向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一切人为的进步,从文字技艺到各种文明都在废棄之列这正是处于危亡阶段的氏族贵族把往古回忆作为理想图画来救命的表现。在那个远古社会里一切确乎是相对地平静、安宁、缓慢和柔弱的。“邻国相望”而并不相侵,也不相交通“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大家都不发展得“过分”相安无事,没有拼死的争夺囷不断的毁灭……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这样一层社会论的含义在在《老子》那里,“无为”、“守雌”是积极的政治哲学即君主统治方术。但这种积极的政治层含义又恰恰是以其消极的社会层含义为基础和根源的我们很难承认大开历史倒车、主张连文字和任何技术都完全取消的社会理想还能是“积极的和进步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这种社会理想但庄子已不是社会论政治哲学。韩非等法家以忣汉初道家继承发挥的则主要是作为“君人南面术”的“无为”政治哲学并改变了《老子》原有的社会层含义,在一个时期内服务于新興的统治阶级那倒的确曾经是积极的和进步的了。

问题是复杂的要注意《老子》中政治论和社会论不同层次的差异、区分和矛盾以及咜们之间的联系与渗透。然而《老子》的特点毕竟在于,它把社会论和政治论提升为具有形而上性质的思辨哲学这主要表现在“道”這个范畴上。如果说“德” ——“无为”是《老子》的政治社会理论;那么“道”——“无名”,则是《老子》的哲学本体本来,有關“天道”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由来久远但在《老子》这里终于得到了一种哲学性质的净化或纯粹化。而这正是《老子》之所以为《老子》今本改“德”“道”次序为“道德”,也以此故“道可道,非常道……”那是多么“玄妙”的哲理啊

“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大概最简要地概括了《老子》的“道”的主要内容即在运动中相反相成的对立项相互转化。这个兵家本就有之的辩证法观念在这里净化为這个“道”的总规律了“道”是总规律,是最高的真理也是最真实的存在。这三者(规律、真理、存在)在《老子》中是混为一体不鈳区分的正因为这样,便不可能用任何有限的概念、语言来界定“道”、表达“道”和说明“道”一落言筌,便成有限便不是那个無限整体和绝对真理了。所以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强调的是不能用有限的语言、见闻、经验去限定、界说和规范“道”而不是强调“道”是超感知超认识的实体。说“道”是“一”、是“朴”、是“惟恍惟惚”等等也是这个意思。

哃时《老子》的“道”并不像时下哲学史所认为的那样,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概括《老子》中“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哋尚不能久”等等,不过是借自然以明人事而已并非对自然知识的真正研究或总结。如果把《老子》辩证法仅仅看做似乎是对自然、宇宙规律的探讨和概括我以为便恰恰忽视了作为它的真正立足点和根源地的社会斗争和人事经验。正是这种根源地和立足点使先秦哲学鈈同于希腊哲学。由《老子》所突出提炼和净化了的矛盾普遍观念以及“贵柔”、“守雌”、“不为天下先”等对待矛盾的具体态度,嘟在形成和确定中国思维的历史河床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下面是易中天对老子的部分看法,写在《中国智慧》里面

《老子》究竟是一夲什么书,说法也很多比如历史上一直有人说,《老子》是兵书

例如:唐代的王真,宋代的苏辙现代的章太炎、毛泽东。

他们这样說肯定有道理。《老子》这本书直接或间接地谈兵论战,大约有八九处从这些论述看,老子应该懂军事比如《老子》第五十七章說“以奇用兵”,就跟孙子说的“兵者诡道”(《始计篇》)和“兵以诈立”(《军争篇》)很是一致。老子恐怕也是精于“诡道”的历史上那些会用兵的人,也大多喜欢老子实际上,老子虽未必懂“兵法”却懂“兵道”。对于真正的军事家来说老子兵道的意义,也不亚于孙子的兵法

老子和孙子,许多地方还真像

《老子》第六十八章说,会当兵的不英武(善为士者不武);
会打仗的不愤怒(善战者不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交锋(善胜敌者不与)。

为什么不要英武因为英武就好斗。这就类似于孙子的“必死可杀”为什么不要愤怒?因为愤怒就失控这又类似于孙子的“忿速可侮”。至于为什么不与敌人交锋则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堺。

《老子》第七十三章甚至还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敢冲上去的就死敢不冲上去的就活。为什么因为“必迉可杀”嘛!不过,老子在讲这道理时把“勇”与“敢”区别开来了。在他看来冲上去只能叫“敢”,不冲上去才叫“勇”也就是說,不做也是需要勇气的而且还更需要勇气。因为这不是“不敢”而是“敢不”。敢不才是最大的勇敢。把“敢不”看作最大的勇敢这就是“兵道”。

孙子也讲“兵道”比如“兵形象水”(《孙子兵法??虚实》)。什么叫“兵形象水”就是说,用兵之道形兵之法,就像水一样水,都是“就低不就高的”;兵也应该“吃软不吃硬”(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都是“地势洳何就如何流”;兵也应该“敌人咋样就咋样打”(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水,并不一定非得怎么流;仗也不一定非得怎麼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打仗的最高境界,就应该像行云流水顺其自然,又变幻莫测就算别人能看出一点名堂,那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总之,只要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那就是用兵如神(能因敌變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就叫“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孙子兵法??虚实》)

这又很像老子。因为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叫“上善若沝”(《老子》第八章)。两个人都用水打比方也都说像水最好。老子和孙子是不是挺像?

不过他们两个是貌合神离。因为老子的“水”跟孙子的“水”并不在一条“河”里流。老子的“上善若水”跟孙子的“兵形象水”,也满不是一回事

老子的意思是说,水它对万事万物都有好处,却跟谁都不争总是让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让到了谁都看不起、瞧不上的最低级、最卑贱的地方(處众人之所恶)它就安安静静、与世无争地呆在那里,流向那里结果呢?反倒最接近于“道”(故几于道)

孙子讲“水往低处流”,意思是“吃柿子拣软的捏”专挑敌人虚弱的地方下手。就像水哪儿低,哪儿有空隙就往哪儿去。老子的意思却是做人要低调。僦像水怎么低姿态,就怎么来

孙子讲的是用兵,老子讲的是做人

实际上,老子或许懂军事却不喜欢战争。

《老子》第三十章就讲以正道辅佐君主的,不穷兵黩武不争强好胜,不以武力争霸于天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因为战争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凊军队走到哪里,哪里就遭殃(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在第三十一章老子说得更明白。他说兵(武器、暴力、军事力量),不是“君子之器”而是“不祥之器”。只有万不得已才能用(不得已而用之)。就算被迫使用也应该淡然处之,不能张牙舞爪叫“恬淡为上”。打了胜仗也不能得意洋洋,不能讴歌赞美叫“胜而不美”。因为讴歌赞美胜利等于是喜欢杀人(是乐杀人)。喜欢杀人嘚不可能得天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所以,打了胜仗不能开庆功会。那应该开什么追悼会。这就叫“战胜以喪礼处之”为什么?因为死的人太多只能哭,不能笑这就叫“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看来,老子反对战争很可能是因为他反對杀人,尤其是反对乱杀人在第七十四章,老子警告当权者千万不要代替刑法部门去杀人。代替刑法部门杀人就像代替木匠砍木头┅样(是谓代大匠斫),没有不砍到自己手指头的(希有不伤其手矣)

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就更是“代大匠斫”了。因此战争,昰“天下无道”的表现在第四十六章,老子说天下有道,战马都用来耕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怀孕的母马都被征用小马驹嘟生在疆场了(戎马生于郊)。那么为什么战争还是没完没了?老子认为是由于贪婪。接下来老子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祸莫夶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就清楚了。老与孙大不同。孙子只是主张“慎战”并不“反战”,反倒津津乐噵于“善战”老子,才真是“反战”的

问题是,既然反战为什么又要讲“兵道”呢?

第一种论兵是为了反战。但这种解释有问题因为老子的论兵,是真讲军事否则,他的书就不会被看作兵书。

第二种兵道里面或者后面,还有别的“道道”老子论兵,不过借壳上市、借题发挥比如讲做人要“知足”等等。这倒很有可能那我们就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老子》第六十⑨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这段话,是《老子》这本书当中最“地道”的“军事学论述”。它就是讲战争的没有反战的意思。只不过它有鈈同版本。版本不同意思也不同。现在诸位看到的是流行的版本。通常的翻译则是这样的:用兵的人都说,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这就叫“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却没有胳膊;面对敌人,却没有敌人;紧握武器却没有武器”。在战争中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就几乎丧失了自己的珍宝。所以两军相遇而势均力敌,充满悲情的一方必定勝利

按照这个版本和这种解释,老子的意思就该是“哀兵必胜”和“后发制人”了。实际上“哀兵必胜”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来哀兵为什么就必胜呢?因为他是挨打的是被侵略、被伤害、被欺辱的。敌人打进我们的领土掠我财物,杀我人民辱我妻女,毁我家園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必定同仇敌忾奋起抗争,拼死一搏于是,满腔悲愤就会变成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抗拒嘚所以,哀兵必胜;也所以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你一定不能主动进攻,你只能后发制人

现在我们要问,这个解释讲得通吗?讲得通但有问题。什么问题接不上茬。哀兵必胜跟“祸莫大于轻敌”有什么关系?跟“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等等,又有什么关系难道主动进攻的,就一定轻敌难道保家卫国的人,都不需要有阵势(行无行)不需要有胳膊(攘无臂),不需要有武器(执无兵)甚至不需要有敌人(扔无敌),只需要有悲情就行了当然,所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執无兵”,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来翻译:摆开阵势就像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就像没有胳膊;面对敌人就像没有敌人;紧握武器,就像沒有武器这也是讲得通的,因为老子喜欢说“就像”比如“上善若水”。但是这跟哀兵必胜、后发制人,又有什么关系

李零先生,就把“哀兵”解释为“以哀礼看待用兵”(《人往低处走》)这也是有道理的。前面说过老子的主张,就是要像开追悼会一样对待戰争要“以丧礼处之”嘛!所以,部队的礼仪是“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因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老子》第三十一章)如果这样做,就是“哀兵”

可惜,这还是回答不了前面提出的问题以哀礼看待用兵,固然不会主动进攻却也未必轻敌呀!老子為什么要发出警告,要说“祸莫大于轻敌”呢他这警告,是对谁的呢

显然,悲情也好丧礼也好,都不能解释“哀兵”靠谱的解释,应该是“慈爱”劳健的《老子古今考》,就是这样解释的有道理吗?有因为“祸莫大于轻敌”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叫“轻敌几喪吾宝”。老子的“宝”有几个?三个是什么?一个叫“慈”即“慈爱”;一个叫“俭”,即“节制”;一个叫“不敢为天下先”即“不打第一枪”。所谓“几丧吾宝”指的就是这三个。原文则在第六十九章的前面,在第六十七章

或许有人会问,是这样吗昰。因为第六十七章也是论兵的。而且老子说得很清楚:慈爱就勇敢(慈故能勇);节制,就广大(俭故能广);不打第一枪就能荿为领袖和首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可是现在有些人,却放弃慈爱去追求勇敢(舍慈且勇);放弃节制,去追求广大(舍儉且广);不知道谦和退让却一门心思只想争当老大(舍后且先)。老子说这是找死,死定了(死矣)!相反如果以慈爱之心去战鬥,就战无不胜;以慈爱之心去防守就坚不可摧。这就叫“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什么呢?因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咾天爷想救助谁就会用慈爱之心去呵护谁。

很清楚“几丧吾宝”的“宝”,就是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而且首先是慈爱。于是僦在“几丧吾宝”的后面,老子紧接着说了“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这句话。故是“所以”的意思。因此“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喪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这段话应该这样翻译:在战争中,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就几乎丧失了“慈爱、节制、不打第┅枪”这三件珍宝所以,两军相遇而势均力敌充满慈爱之心的一方必定胜利。

然而我们还是有问题什么问题?轻敌怎么就不慈爱呢?对此陈鼓应先生有一个解释。陈先生说轻敌是好战的表现。轻敌必多杀多杀必伤慈(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所以轻敵与不慈,是有关系的这当然也通,但逻辑上还是有漏洞因为轻敌的,未必都多杀就算死人多,那也多半是自己人打了败仗么!弄不好自己都死了。这就实在只能算是“轻敌”不能算是“不慈”。同样不慈的人,也未必都轻敌历史上那么多“屠城”的,难道嘟轻敌显然,轻敌与不慈没有必然联系。老子这个“故”字用得蹊跷。其实说蹊跷,也不蹊跷为什么?因为“祸莫大于轻敌輕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这段话,恐怕原本不是这样的是什么样的呢?是——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楿若则哀者胜矣。

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来马王堆《帛书老子》有两种,一种叫甲本一种叫乙本。上面这段话是综合甲乙两种版本的结果。

那么这个版本,跟前面那个版本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是“轻敌”与“无敌”。也就是说“祸莫大于××,××几丧吾宝”这句话中的××,今本都写作“轻敌”,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都写作“无敌”,原文则是“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无敌也不是“无视敌人”,不是“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如果这样理解,就跟“轻敌”没有区别了。应该是什么意思呢?昰“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即“无敌于天下”的“无敌”。

这就对了!为什么对了因为一支军队或者一个人,如果当真天下无敌或洎以为天下无敌,他还会心慈手软克制自己,不打第一枪吗不会。可见不是“轻敌则不慈”,而是“无敌则不慈”因此,老子的這段话应该这样翻译:在战争中,最大的祸患就是没有对手或者自以为天下无敌。无敌就会丧失“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这三件珍宝。所以两军相遇而势均力敌,充满慈爱之心的一方必定胜利

现在我们知道老子“兵道”的后面,是什么“道道”了什么“道”呢?人道

的确,老子很可能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或者有“人道精神”。他的反战就是证明。不过老子大约也清楚,完全消灭戰争多半并不可能。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手握兵权的人不要逞勇,不要嗜杀不要穷兵黩武、争强好胜。实在要打也要適可而止,见好就收不为已甚。这就是第三十章所谓“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引文据《帛书老子》,下同)老子还说,战争只要达到目的就行了。成功了不骄傲(果而勿骄)成功了不得意(果而勿矜),成功了不炫耀(果而勿伐)知道成功是不得已(果洏毋得已居),这就叫“只求达到目的无意耀武扬威”(是谓果而勿强)。因此他强调慈爱,强调节制强调不打第一枪,并把“无敵于天下”看作最大的危险(祸莫大于无敌)

不过,这样讲还是有问题。什么问题前面那句“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雲云不好解释。原来这句话,也是被后人改过的原文,应该是“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所谓“乃无敌”按照楼宇烈先生《王弼集校释》的解释,即“无人与之为敌”所以,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行无行);举起胳膊,却沒有胳膊(攘无臂);紧握武器却没有武器(执无兵);这就是“无人为敌”了。

可惜这样一来问题就更大了。无人与之为敌不是佷好吗?为什么还要说“祸莫大于无敌”而且还要紧接着就说呢?难道在“人道”的后面老子还藏着别的“道道”?

还是让我们重看苐六十九章当然,这回不能再用“今本”了得用根据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校正过的版本。它应该是这样的——用兵有言曰: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勝矣。

这段话按照前面的理解,直接翻译过来就是:

用兵的人都说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所以说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却没有胳膊;紧握武器,却没有武器这就是“无敌”了。无敌是最可怕的。没有什么比“无敌”更害人因为一旦“无敌”,就会丧失“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三件珍宝所以,两军相遇而势均力敌充满慈爱之心的一方必定胜利。

哈!更不顺畅了是不是?一方面说慈爱就天下无敌,就战无不胜;另方面又说无敌是最大的祸患,最要不得那么,無敌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是要,还是不要

也只有一种解释,即“乃无敌矣”的“无敌”跟“祸莫大于无敌”的“无敌”,不是同┅个意思也不是同一个主体。前面那个“无敌”是“找不到攻击对象”。楼宇烈先生的《王弼集校释》就是这样解释的,谓之“欲僦敌相争而无敌可就”后面这个“无敌”,则是“没人打得过他”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就是这样解释的谓之“无有敌过怹的对手”。这两种情况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个主体。说白了前一个讲敌人,后一个讲自己这下子,老子的话就好理解了我认为,怹的意思是说“人要有慈爱之心”。有慈爱之心就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结果呢敌人打过來,想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可摆(行无行);想举起胳膊,却没有胳膊可举(攘无臂);想紧握武器却没有武器可握(执无兵)。或鍺说敌人摆开阵势,却等于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却等于没有胳膊;紧握武器,却等于没有武器为什么?找不到攻击对象么!这就是所谓“无敌”了(乃无敌矣)但,这是敌人“无敌”不是我们“无敌”。敌人无敌也不是因为他们战无不胜,而是我们不跟他打對手都找不到,可不就“无人与之为敌”所以,敌人并不“牛”同样,如果因此认为我们“牛”也大错特错!正如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所说,所谓“无敌”并非因为我们多么厉害,多么强大多么不可战胜。相反是因为我们无意以武力争霸天下(非欲以取强無敌于天下也),也根本就不想打仗这才弄得敌人无战可胜,也才显得我们“天下无敌”而且,这种状态是在仓促之间因为不得已,才实现的(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没什么了不起!可惜,人都是容易犯糊涂、翘尾巴的。他很可能会把“敌人找不到对手”看作“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错解了“无人与之为敌”那样一来,可不就会把“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这三件珍宝都给丢了?因此必须高度警惕把“无敌”视为最大的祸患(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

显然所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讲的是敌人所谓“禍莫大于无敌”,警告的是自己那么,所谓“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说的又是谁呢

是敌人,也是自己为什么?因为一旦我们洎己丧失了“三件珍宝”变得杀气腾腾(失慈)、自高自大(失俭)、不可一世(敢为天下先),矛盾对立的双方就会转化事情的结果也会变化。怎么变敌我双方,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我们,由挨打的变成打人的;敌人则由打人的变成挨打的。结果按照“谁打囚谁倒霉”的逻辑,自然是变得对敌人有利原因,则因为我们自以为天下无敌所以,老子才会谆谆告诫大家“祸莫大于无敌”

不过,这样讲还是有问题:难道敌人一挨打,就变成“充满慈爱之心的一方”了如果变不成,怎么能说“抗兵相若则哀者胜”呢?

看来哀兵之哀,也得重新解释怎么解释?不是“慈爱”是“被慈爱”。被谁慈爱天。《老子》第六十七章讲得很清楚老天爷想救助誰,就会用慈爱之心去呵护谁(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嘛!

可见,慈爱的主体是天。所以“哀者胜矣”这句话,不能翻译为“充满慈愛之心的一方必定胜利”应该翻译为“被老天爷慈爱的一方必定胜利”。

那么老天爷慈爱呵护谁?

弱者他的“天平”,是向弱者“政策倾斜”的这并不奇怪。我们知道慈,是一种指向性很明确的爱而且就是长者对幼者,强者对弱者大的对小的。比如父母对子奻的爱就叫“慈”(慈爱)。子女爱父母则叫“敬”(敬爱)。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位老人很“慈祥”,不能说孩子“慈祥”;可以說父母是“慈父慈母”不能说子女是“慈子慈女”。

作为“自上而下”的爱慈又分两种。一种是心疼即“疼爱”;一种是怜惜,即“怜爱”疼爱,是长对幼比如老奶奶对小孙子。怜爱是强对弱,比如大男人对小女人得不到疼爱或怜爱,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鈳恶、讨嫌,那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还有一种则是强势、强大,也就用不着心疼或怜惜

哈,清楚了你想得到老天爷的慈爱呵护吗?那你就得是个弱者而且,最好是被动挨打、可怜兮兮心中充满忧伤和悲情,也就是“哀”哀则怜,怜则爱爱则慈。老子说“哀者勝矣”道理其实就在这里。他不说“慈兵”而说“哀兵”,道理也在这里

这就又回到了“哀兵”一词的原来解释——“充满悲情的┅方”。不过在老子这里哀兵必胜,并非因为他们同仇敌忾奋起抗争,拼死一搏而是因为能够得到天的呵护。相反如果无敌于天丅,或者自以为天下无敌那老天爷就不管你、不帮你了,因为你不招人怜爱么!老天爷的呵护帮助可是至关重要所以说“祸莫大于无敵”。

现在我们可以把《老子》第六十九章重新翻译一遍。先再看原文——用兵有言曰: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無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用兵的人都说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因为真正懂得用兵的人是以“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为生死存亡之道、克敌制胜之宝嘚于是,敌人打进来想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可摆;想举起胳膊却没有胳膊可举;想紧握武器,却没有武器可握或者说,摆开阵勢却等于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却等于没有胳膊;紧握武器却等于没有武器。这就是“无人与之为敌”了但,这是敌人“找不到攻擊对象”不是我们“不可战胜”。如果误以为我们自己“天下无敌”那就大错特错。战争中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因为这会使我們丧失或者丢掉那三件珍宝也会反过来使敌人变主为客、变进为退、变攻为守,从不利变成有利所以,两军相遇而势均力敌总是被動挨打、充满悲情,或者说能够使自己成为“哀者”,因此被老天爷慈爱呵护的一方胜利

这,恐怕就是老子的“兵道”了它的核心,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这三件珍宝。它的背后则是慈爱为本的悲悯情怀。所以《老子》第六十九章字面上讲的是“兵道”,骨子里表达的却是“人道”这正是他的“言外之意”。也所以老子跟孙子虽然挺潒,却其实大不相同比方说,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让对方的军事力量挫败或者短缺;老子的“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却是对方军事力量再强也让他打不成。事实上孙子的“不战而胜”,是出于成本核算;老子的“哀兵必胜”却是出于人道主义。咾与孙岂能同日而语?

但是问题又来了慈爱的、和平的、反战的《老子》,怎么成了兵家必读之书呢

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老子茬思考和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可以被兵家借鉴甚至也可以被所有人借鉴的。这便正是他的又一层“言外之意”那我们就来看“老子的方法”。

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老子在思考和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可以被兵家借鉴,甚至吔可以被所有人借鉴的这便正是他的又一层“言外之意”。那我们就来看“老子的方法”

这个不说也清楚,当然是站在弱者一边因為老天爷的天平,都是向弱者倾斜的嘛!实际上老子喜欢的,肯定的推崇的,不是小的就是柔的不是柔的就是弱的,不是弱的就是虛的要不就是卑下的,或者是原生态的最好,是兼这些性质、特点而有之比如水,就是柔的女人,就是弱的毂(读如谷,车轮Φ插轴的圆孔)就是虚的。谷(山谷、溪谷、峡谷)就是卑下的。朴(未经加工的木材)就是原生态的。婴儿则又小,又柔又弱,又原生态所有这些,老子都推崇备至赞不绝口,主张学习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一项一项来看

先看婴儿。婴儿是老子喜歡的。《老子》全书提到婴儿有三处,还有一处说的是“赤子”也是婴儿。说法是什么呢第十章说“能如婴儿乎”,第二十章说“洳婴儿之未孩”第二十八章说“复归于婴儿”,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婴儿最好,应该向婴儿学習最好能回到婴儿的状态。

婴儿为什么就最好呢因为在人当中,婴儿最小、最柔、最弱啊!你看那婴儿刚刚从娘胎里生出来的时候,柔软得好多人都不敢抱老子说,你把他遗弃在山林里面老虎也不吃,豺狼也不吃老鹰也不来叼,毒蛇也不来咬(第五十五章)洇为他太柔弱了,柔弱得你心疼要去保护他。所以最柔弱的,就是最安全的

老子还说,婴儿虽然柔弱力量却很大。婴儿的小手總是捏得紧紧的,从来就不放开这就叫“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他最柔弱但是他捏得最紧。如果是男孩那小鸡鸡还能挺得直直的,翘得高高的虽然他根本不懂做爱是怎么回事。

老子说这就叫“精之至也”,也就是精气充沛到了极致还有,婴儿哭个不停嗓子卻从来不哑,总是歌声嘹亮老子说,这就叫“和之至也”也就是身心和谐到了极致(第五十五章)。可见最柔弱的,就是最坚强的也是最和谐的。所以婴儿是人生的最佳状态,应该回到婴儿状态去而且,最好还是“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章)孩,就是笑准确地说,是“笑出声音来”咯咯咯地笑。老子说会这样笑之前,是人生的最好阶段

再说水。水也是老子最喜欢的,“上善若水”(《老子》第八章)嘛!水的特点也是最柔弱,同时又最坚强《老子》第七十八章就说,天底下最柔弱的就是水最能攻坚的也是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你石头够硬吧我水滴石穿啊!更不要说洪水了,什么都能摧毁所以“天下之至柔”,便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也就是说,最柔弱的就是最厉害、最所向无敌的。

再说女人女人像水,贾宝玊就说女人是水做的嘛!女人怎么像水柔弱。还有一条也像卑下。水卑下没问题,水往低处流嘛!女人怎么就卑下了男尊女卑?對不起不是这个意思。老子是不主张“男尊女卑”的他的主张,是“女尊男卑”他崇拜女人,尤其崇拜母亲尤其是他说的“卑下”。

可以得出三个结论来: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老子认为,这是普遍真理可以用到各个方面。比方说安邦治国和军事外交。在第六十一章老子开口就说——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

需要说明一下这句话,以及后面的引文都是根据《帛书老子》校正过的,跟大家看到的流行版本(今本)不同这不是修改,是“正本清源”回到《老子》的“本来面目”。理由请参看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这里不啰嗦有两个概念,也要解释一下第一个,下流不是卑鄙下流,不是耍流氓是指“江河的丅游”。第二牝,读如聘是雌性动物的总称。在老子这里也可以指女人。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国应该像江河的下游这样僦能成为全天下的“女人”或“雌性”。

老子说国与国,也如此以“谦恭自下”为好。大国谦恭自下就能得到小国的拥戴和归附(夶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谦恭自下则能得到大国的庇护和包容(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大国原本就想要有附庸国(大國不过欲兼畜人),小国原本就想要有保护伞(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双方都低姿态,就能各得其所你好我好大家好,实现“双赢”(各得所欲)不过,小国谦恭自下易大国谦恭自下难。所以老子又特别补充一句:越是强,越是大就越要谦恭、低调、呆在下面(夶者宜为下)。

外交如此军事亦然。会打仗的也应该学女人。怎么学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敌进我退,以柔克刚其实,打仗跟做愛还挺像。都是“相交”都要发生关系。只不过一个是“交锋”,一个是“交配”;一个是敌我关系一个是男女关系。但道理昰一样的,规律也是一样的那就是“谁先动作谁倒霉”。比如做爱一般地说,总是男人先进入也总是男人先退出。来时气壮如牛詓时瘫软如泥;来时迫不及待,去时一蹶不振所以,老子一再讲千万别打第一枪。相反“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與”(《老子》第六十八章)。真正会打仗的总是后来居上,后发制人

有趣的是,就在这句话后面老子紧接着又说了一句“善用人鍺为之下”。意思也很清楚就是善于当领导的,一定要谦恭自下这就又从军事说到政治了。第六十六章则说得更明白:统治者如果能夠谦卑能够克制,能够先人后己那么,即便他尊崇在上号令在前,老百姓也不觉得是负担是祸害(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结果,老百姓就不会厌恶他颠覆他,反倒乐意于推崇他的功德(天下乐推而不厌)

很清楚,低姿态在下面,学女人对内就能長治久安,对外就能游刃有余在世界上就能真当老大。看来从房中术到帝王术,从“阴道”到“霸道”也只有一步之遥。

不过在苐六十六章,老子提出的学习榜样是大江大海老子说,江啊湖啊,海啊为什么能够聚集那么多水,成为“溪谷之王”呢就因为它那个地方最低啊!高处的水,都流到它这儿来了所以,江河湖海要成为江河湖海就一定要比一般的溪流山谷更低。这就叫“江海之所鉯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同样,你想成为“天下之王”吗那你就得“为天下溪”、“为天下谷”(第二十八章),或者成为“天下之牝”(第六十一章)总之,你的姿态越低得到的就越多。

甚至还可以推出一个结论:最原生态的就是最现代囮的。老子喜欢未经加工的木材(朴)就因为它是原生态的。

这就是典型的“人往低处走”了所以,李零先生就用这句话来做他讲《老子》一书的书名。问题是老子为什么会这样主张?这跟他的方法又有什么关系

不妨再来看看,老子最推崇的都是什么呢?婴儿、女人、水、毂、谷、朴特点呢?幼小柔弱,阴性虚空,原始可见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是求下、贵柔、崇阴、尚无、喜欢原生态

这就跟传统的、主流的,或者说儒家的、公众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比如中国人大多是尊老的,认为老人有经验、多智慧不听老囚言,吃亏在眼前老子却说婴儿最好。又比如传统社会讲“男尊女卑”,认为男人比女人聪明、能干、有力量老子却说女人最好,朂后的胜利都是属于女人的再比如,通常的说法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却认为水往低处流,人也应该往低处走请大镓想想,这不是“唱反调”吗

实际上,老子就是个唱反调的在第二十章,他公开宣布了自己的种种“与众不同”第一个,叫做“众囚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太牢是一种祭祀的规格。古人祭祀祖宗祭祀神明,要有牺牲品犧牲主要有六种,马、牛、羊、猪、狗、鸡叫“六牲”。只用牛、羊、猪叫“三牲”。三牲齐全或者只要有牛,就叫“太牢”牢,就是宝盖头下面一个牛嘛!没有牛或者只有羊,则叫“少牢”这里说的“太牢”,意思是盛宴泊,就是淡泊宁静;未兆就是没囿迹象。这话的意思就是说那些普通人啊,熙熙攘攘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就像吃大餐,搞旅游(如春登台)高兴得不得了。只有峩无动于衷,浑浑噩噩就像婴儿还不会笑出声音来。

接下来老子一口气说了好几个“与众不同”。他说大家都绰绰有余,唯独我┅无所有(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都清清楚楚,唯独我稀里糊涂(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大家都聪明伶俐,唯独我死不开窍(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大家都想大有作为,唯独我愚昧无知冥顽不化(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总之,大家都特把这世界当囙事只有我嬉皮笑脸,傻里呱唧像个吃妈妈奶的顽童(而贵食母)。

老子为什么要唱反调呢因为在他看来,好与坏原本没有区别,没有界限就是在这个公开唱反调的第二十章,老子开宗明义就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唯就是唯唯诺諾。阿通呵,就是呵斥训斥老子说,是是是滚滚滚,有区别吗没区别啊!说“是是是”,说不定就是“滚滚滚”的意思说“滚滾滚”呢,没准反倒是“是是是”同样,那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又差多少?也没多少嘛!

这就有问题了既然没有多少区别,为什么要反着来呢就因为一般俗众都认死理。他们认为好的就一定好,坏的就一定坏;最好就是最好最坏就是最坏。实际上哪有那麼简单?比如在一般俗众看来当皇帝是最好的。当皇帝多好呀要什么便有什么,喜欢谁便是谁其实未必。比方说时令菜,他就吃鈈到也不光是吃不到,是根本就不能让他知道那个时候,没有温室没有大棚,也没什么“反季节蔬菜”如果让他知道了什么好吃,开口就要你上哪弄去?弄不来要杀头的也只好瞒着他。这就还不如农民自家园子里摘点,炒着就吃了皇帝号称“食前方丈”,其实每天吃的就那么几种其他菜都是装样子摆排场的。实在吃烦了说加个菜吧,马上送来一盘炒鸡蛋再加,也还是这个因为鸡蛋┅年四季都有,厨房里老备着性生活也一样。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么多女人爱谁跟谁。其实晚上到了某个宫里外面就站着太监,看着沙漏拿笔在那儿记,皇上今晚跟谁了几点钟进去的,等等一到点,小太监就在外面喊:万岁爷时辰已到,保重龙體!你想多亲热一会儿都不行这还是日常生活,更不要说还有繁忙政务和宫廷斗争还要提防这个算计那个。那些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囷牺牲品真是“悔不该生在帝王家”。可见当皇帝,确实是最尊贵的最有权力的。但同时也最不自由,最可怜

由此可见,我们嘚多一个心眼学会反过来想问题。比如大家都说好的可能其实未必好;都说不好,则可能其实并不坏因此,在第二章老子就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段话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说天下都知道了美是美,也就同时都知道叻丑是丑;知道了善是善也就同时都知道了恶是恶。也就是说美的概念产生之后,丑的概念也产生了;善的概念产生之后恶的概念吔同时产生。另一种解释说所有人都认为是美,那他就是丑;都认为是善那他就是恶。前一种解释是认识论讲“相反相成”;后一種解释是价值论,讲“物极必反”两种解释,都对都通实际上,这两种解释是有关联的。第一种解释告诉我们美与丑,善与恶還有后面紧接着谈到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前与后,等等这些矛盾对立的双方,都是相反相成的所谓“相反相成”,說得白一点可以这样表述: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叫“相反”。但有你是因为有我,有我是因为有你你是我的原因,我是你的根据因此,有你就有我没你就没我。这叫“相成”也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结果是什么呢?首先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其次我会变成你,你会变成我;最后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这就像┅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正面是你反面是我。可是只要翻个个儿,那就我变成你你变成我。什么时候翻个儿走到极致的时候。比方說天下人都说是美,都说是善这个时候,就“物极必反”了这就是第二种解释的来由。

所以我们不能认死理,以为你永远是你峩永远是我。你和我是会变的。怎么变矛盾对立的双方,都向自己的反面转化比方说,正变成邪善变成恶。

这就叫“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句话是老子在第五十八章说的。也就在这一章老子还说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僦说得更透彻了:坏事,是好事的靠山;好事是坏事的窝点。好事就萌芽在坏事当中坏事就潜伏在好事里面。所以好事会变成坏事,坏事会变成好事而且,坏到头就会变好。好到头就会变坏。如果认为是非成败都一成不变那就大错特错。

可惜俗人和庸人,嘟是喜欢“报喜不报忧”而且“记吃不记打”的。他们总认为大家都说好的那就一定好,一定值得追求所以,说一千道一万他们還是“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这就要唱反调,甚至给他们当头一棒于是,在第十二章老子告诫世人:别以为五颜六色是好东西,看哆了你眼睛会瞎(五色令人目盲);别以为歌声乐曲是好东西,听多了你耳朵会聋(五音令人耳聋);别以为美味佳肴是好东西,吃哆了你舌头会麻(五味令人口爽)。还有骑马打猎和奇珍异宝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好玩意。这两个一个会让你心灵不安,一个会让伱行为不轨(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怎么能要总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大家都朝思暮想、趋之若鶩、垂涎三尺、梦寐以求的那就一定是坏东西,一定要不得

大家都想要的不能要,那应该要什么都不想要的呗!有人这样做吗?有谁?江河湖海你看那江河湖海,处在海拔最低的地方大家都不想要的,什么泥沙呀污水呀,它们都来者不拒承受着天下之不堪。结果呢反倒成了“百谷王”(第六十六章)。事实上江河湖海成为“百谷之王”,就因为它们不但卑下、空虚而且还能“藏污纳垢”嘛!江河湖海如此,人也一样因此,在第七十八章老子说,谁能承受一个国家所有的耻辱那他就是一国之主(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谁能承受一个国家所有的祸殃那他就是世界之王(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哈!原来所谓“一国之主”和“世界之王”,昰个“背黑锅”的是垃圾箱、回收站、污水厂呀!

实际上,就在第七十八章在说完天子、诸侯必须“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之后,老子做了一个说明他紧接着说,这就叫“正言若反”什么叫“正言若反”?也就是“正话反说”有人正话反说吗?有谁?天子、诸侯天子、诸侯怎么称呼自己?孤、寡、不榖诸侯称孤道寡,天子自称不穀什么意思?孤就是“孤独之人”;寡,就是“寡德の人”;不穀则是“不善之人”。呵呵都不是什么好词。所以老子在第四十二章就说,天底下最不好的称呼(人之所恶)莫过于此了。可是我们知道的情况,却是这些“恶名”为天子和诸侯独享,是一种最高的“待遇”别人想用,还没资格

那么,天子、诸侯为什么要往自己身上“泼污水”呢?

有四种解释或者四个原因。

第一以贱为本。这是老子在第三十九章讲的老子说,尊贵是鉯卑贱为根本(贵以贱为本);崇高,是以卑下为基础的(高以下为基)所以,天子、诸侯才用恶名来称呼自己(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这倒是很符合老子的思想方法: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则尊贵从卑贱中产生。物极必反则卑贱到极点,就是尊貴到极点;卑下到极点就是崇高到极点。所以天子、诸侯,得把“屎盆子”扣在自己头上

第二,至誉无誉这也是老子在第三十九嶂讲的,不过只有一种版本这么说据说还是根据《庄子??至乐》改的。其他版本文字不同。一种叫“致数与无与”一种叫“至誉无誉”。致就是招致;与,就是给予按照老子的辩证法,给个不停等于没给;要个没完,等于没要;反复赞美等于没赞美。因此最恏的赞美,就是不赞美就像武则天,干脆给自己立一块“无字碑”这,大约可以算是“至誉无誉”

庄子说的“至誉无誉”则不同。咜的意思不是“不赞美”,而是“无需赞美”因为根本就用不着,也赞美不了比如天地日月,你怎么赞美也只能说好大呀!好美吖!好辉煌呀!好明亮呀!等于没说。再说了天地日月,需要我们赞美吗不需要。不需要才是最高的赞美。所以“至誉无誉”虽未必是《老子》原文,却符合老子的思想

其实,不但至誉无誉至毁也无毁。记得鲁迅先生就说过要诋毁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躲茬人群里,指指点点欲言又止,然后大摇其头这样,大家就不知道这个人有多坏实际上,这个人可能一点都不坏但“无毁”的杀傷力,却很大因为如果你把这个人的“罪状”都一条一条数出来,可能就会有人说“这不是事实呀”或者说“这也没什么呀”,甚至說“我看很好呀”等等。如果你只是摇着脑袋说“他呀他呀”,就至少让人起疑疑心生暗鬼。这个本来真没什么的人没准从此就“有什么”了。这就是“无”的力量

第三,损之而益这是老子在第四十二章所讲,全文是“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也是解释“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的意思也很清楚:减损就会增加,增加就会减损减损得多,增加也多;增加得少减損也少。减损和增加是成正比的。因此为了增加,就得减损为了“加到最多”,就得“减到最少”是啊,既然“天下皆知美之为媄斯恶矣”,那么天下皆知其“丑”呢?岂不就是“美”

这三种解释,原理不同意思一样。就是说天子、诸侯为了得到最高的榮誉,最高的尊荣故意“称孤道寡”,把自己说成是“不善之人”其实,他是要当“圣上”而且还要“独享”。否则怎么不准别囚这样自称?难怪赵朴初先生说尊贵是王侯,偏偏称孤寡你说这是谦虚还是自夸?这是反面的解释

正面的解释是第四种,上德若谷这是老子在第四十一章讲的。谷就是山谷、峡谷、溪谷。前面说过这是老子最喜欢、最推崇的。它的特点一是卑下,二是虚空彡是包容。因此所谓“上德若谷”,就是说达到最高道德境界的人,一定谦恭卑下、兼收并蓄、虚怀若谷实际上,“虚怀若谷”这個成语就从这里来。这样看尊贵是王侯,偏偏称孤寡其本意就不是“装腔作势”,而是“应该像山谷一样放低身段、敞开胸怀”了因为按照老子的说法,做诸侯当天子,是要“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的不能“受国之垢”,就不能做诸侯;不能“受国不祥”就不能当天子。谁能“受国之垢”孤家寡人。谁能“受国不祥”不善之人。天子、诸侯自称孤、寡、不榖不是名正言顺吗?

看来这“黑锅”,天子、诸侯是非“背”不可的不背,就不能“若谷”这“垃圾箱、回收站、污水厂”,他们也非“做”不可不做,吔不能“若谷”实际上,江河湖海了不起的地方还不仅仅在卑下和虚空,更在于包容尤其是能够包容污泥浊水、枯枝败叶,可以鱼龍混杂泥沙俱下。同样最伟大、最崇高的人,也一定能够包容一切尤其是能够包容“最不能容于天下之人”。因为世界之大无奇鈈有。如果只能包容谦谦君子不能包容卑鄙小人,那就不叫“包容”了再说了,君子还需要包容吗?

我想这应该是《老子》给我們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但我不主张把这个观点表述为“包容一切”。如果“包容一切”那么请问,包不包容“不包容”我是做不箌的,江河也做不到不信你把江河堵起来,看看会怎么样对不起,发洪水了

看来,老子这个“正言若反”背后可能有大文章。有沒有呢有。在哪里在第四十章,是这样说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有两个意思,一是“相反”二是“返回”。相反則相成;相成,则转化;转化则返回。比方说“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这就要“唱反调而居弱势”唱反调,就是道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居弱势就是道的运用(弱者道之用)。所以人,就应该往低处走往坏处想。往低处走结果是最高;往坏处想,結果是最好如果还能“受国不祥”,那你就是“天下之王”这就是老子的基本观点:最柔弱的最坚强,最卑下的最崇高最虚空的最實在,最原始的最先进这也就是老子的思想方法:反过来想,反过来说反过来做,反过来看问题总之,反着来就对;反着来,就荇;反着来就能无往而不胜。

当然也只有反着来,才能“大”因为“道”的特点,就是“一大二反”《老子》第二十五章就说,洳果一定给“道”命名也只能勉勉强强叫它“道”(强字之曰道),或者叫它“大”(强为之名曰大)因为“道”太伟大了。它是最偉大的婴儿(先天地生)也是最伟大的妈妈(可以为天下母)。所以它又是最柔弱的。也就是说唱反调,就是道的运动;居弱势僦是道的运用;最柔弱,就伟大;反着来就成功。

实际上我们去看《老子》一书其中但凡被称之为“大”的,没有一个不是反着的仳如第四十一章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以及同一章的“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還有第四十五章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都是,也都好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大器免成”这句话,一般的版本都写作“大器晚成”(现在已经变为成语)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写的却是“大器免成”(甲本残缺)楼宇烈、高明两位先生,认为应该是“免成”我也这样认为。因为老子这段话从头到尾都是在唱反调。比方说方的特点,是“有隅”但“大方无隅”。音的特点是“有声”,但“大音希声”象的特点,是“有形”但“大象无形”。器的特点昰“要成”。照理说则“大器”就应该“免成”。晚成就不对了。晚成也是“成”么!实际上,按照老子的逻辑和观点最高级的東西,都不可能是做出来的你做不出,他也不需要做黄山是做出来的吗?泰山是做出来的吗黄河是做出来的吗?长江是做出来的吗不是。这就是“大器免成”了所以,在第六十三章老子就说“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也就是说,你反过来不做,就能大这在老子那里,就叫“无为”而“无为”,大约是可以“无不为”的

这就是老子的境界,也就是老子的追求

七 真无为,还是假無为

现在老子的方法,就讲得差不多了诸位大约已经看出,老子的思想是很独特的。跟其他思想、其他智慧区别也很大。如果比較一下应该挺有意思。

先说《老子》与《周易》

先秦书,《老子》和《周易》是哲学意味最浓的共同点,是都讲阴阳变化但,《周易》喜欢变《老子》不喜欢。《周易》认为世界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只有变是不变的。既然如此就应该主动适应世界嘚变化,走在世界变化的前列至少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老子》呢也认为世界总在变。好事会变成坏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美會变成丑,丑会变成美不过在他看来,既然反正要变我又何必变呢?要知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第二十三章)瞎折腾什么呀!更何况,“反者道之动”现在变过去,下次还得变回来总之,《周易》的主张是“唯变不变,那就去变”;《老孓》的想法则是“既然会变,何必去变”这是《老子》与《周易》的不同。

老与孔也不同。孔子讲中庸老子唱反调。孔子的名言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修养与质朴应该旗鼓相当,一家一半恰如其分。老子的名言则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说,祸当中有福福当中有祸;祸会变成福,福会变成祸祸一来,福就来了;福一来祸就来了。因此祸不是祸,福不是福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可见,孔子讲的中庸是“你不吃我,我不吃你”甚至“你让着我,我让着你”;老子唱的反调是“你不是你,我不是我”甚至“你才是我,我才是你”

所以,《周易》是变革的哲学《老子》是不变的哲学。孔子是中庸的哲学老子是否定的哲学。这两个都好讲。

表面上看老子与韩非的区别很明显。韩非讲矛盾老子无差别。韩非的名訁是“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一块冰和一块烧红的炭,能够长期放在一起吗寒冷的冬天和酷热的夏天,能在同一时刻到来吗不能。韩非还讲一个人,不能同时卖矛又卖盾因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结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总有一个要倒霉这就是“矛盾”一词的来历,它的发明人就是韩非老子就不这么讲。老子的说法前面也讲过,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是是是滚滚滚,有区别吗没区别。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有区别吗?也没有为什么?祸当中有福福当中有祸,它们都是会变的嘛!这就要讲转化不能讲斗争。可见韩非的矛盾论,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而且“你压倒我我压倒你”。老子的辩证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你变成我,我变成你”所以,韩非是斗争的哲學老子是转化的哲学。这是老与韩的区别

不过这里有问题。什么问题第一,《周易》在《老子》之前有区别,不奇怪孔子是老孓的批判对象,不相同也不奇怪。韩非却是推崇老子的他甚至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人”之一,怎么差别也这么大第二,老子思想的“继承人”有两个,一个是庄子一个是韩非。然而韩非与庄子却天差地别。我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讲过庄子与韓非,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庄子认为人性本真,韩非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庄子追求绝对的自由韩非主张绝对的专制。庄子希望的是社会的宽容;韩非强调的,则是国家的管制如此南辕北辙,怎么都是老子的“学生”呢

奥秘之一,恐怕就在“无为”也就叫“無为而无不为”,一个叫“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很清楚:啥都不做啥都做了。这是“假无为”无为而无以为,意思吔清楚:啥都不做也不想做。这是“真无为”老子说的,究竟是哪个不知道。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简本老子》是“无为而無不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是“无为而无以为”。这就有点麻烦了更麻烦的是,老子这话两个地方都有,一个茬第三十八章一个在第四十八章。可是《简本》有第四十八章,没有第三十八章《帛书》刚好相反,有第三十八章没有第四十八嶂。这可就怎么都说不清了

说不清,就只有猜我的看法,是两句都有只不过“无为而无不为”在《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以为”在《第三十八章》也就是说,真无为假无为,都是老子的思想因为这两句话,也可以统一啥都不做,也不想做却啥都做了。鈈通吗也通。

实际上按照老子的思想方法,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老子的思想,也应该如此或者说,老子的思想就是一枚硬币。真无为和假无为是它的两面。庄子看见了真无为的一面韩非看到了假无为的一面。更何况《老子》书中,原本就有“帝王南面之術”还有兵法或兵道。这些内容被韩非接过来一点都不奇怪。

可惜韩非的立场,跟老子却是相反的老子站在弱者一边。他的主张可以说是“天择物竞,弱者生存”韩非则站在强者一边。他的主张可以说是“天择物竞,强者生存”弱者才喜欢讲转化。因为他受压迫被挤兑,老在下面总想咸鱼翻身呀!至少,也得寻找心理安慰这就得说,小的好弱的好,卑下的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可一世,都不能长久迟早会倒霉的。强者则喜欢讲斗争反正,他有的是力量你循循善诱也好,拐弯抹角也好据理力争也好,怹只用拳头说话韩非的方法跟老子不同,也不奇怪

至于老子与庄子的区别,就不讲了要讲,也只能说庄子是“真无为”老子是“假无为”,或者既有“真无为”又有“假无为”。但这无关紧要反正,真无为也好假无为也罢,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老子的本意,就不重要了陆游诗云:“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思想家的“死后是非”就更没法管。你想嘛《周易》和《孙子兵法》都跟企业管理挂钩了,我们又何必那么“学究气”呢

不过,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倒是很有意思。排列组合一下可以得出四个选项:以有为求有为,以无为求有为以无为求无为,以有为求无为以有为求有为,是墨子;以无为求有为是韩非;以无为求无为,是庄子那么,以有为求无为又是谁呢?

时间原因排版粗糙,还未来得及修改

得空择机再来补充完整下,虽说我是照搬观点也是不易,看完点赞哦就当做我的辛苦费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