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妙觉佛是指什么

不知你所说的是指什么等级若昰修行所证果的等级,则分大小乘及藏通别圆之判教不同而有差异!虽有名相差别,而皆是以修行断惑而分别断惑越多,所证越高其实,佛法修行无他只是令人断除烦恼迷惑,回复本具佛性而已! 声闻乘法的修证次第(程序)被总结为七贤四圣凡十五个阶梯,十五阶梯又分为顺解脱分、顺抉择分、见道、修道、无学道五位如下所示:

      ┌五停心┐

      │别相念├─顺解脱分(资粮道)

      │总相念┘

   七贤─┤暖  ┐

      │顶  ├─顺抉择分(四加行)

      │忍  │

      └世第一┘ 

      ┌预流向───见道

      │预流果 ┐

      │一来向 │

   四圣─┤一来果 ├─修道

      │不还向 │

      │不还果 │

      │阿罗汉向┘

      └阿罗汉果──无学道 声闻乘之“声闻”,谓听闻佛说四谛法依法修行证得聖果。此乘证道的圣位分为初、二、三、四果,每个果位又分向位(接近)和正果位合为八个阶梯,称“四双八辈”

初果须陀洹(Srotapanna),意译“预流”初入圣者之流义。于世第一位在定中继续深入观四谛十六行相,于四谛现前证见称“圣谛现观”,现观谓自然显现于直覺中。由亲证见前所未见的真实故名“见道”。见是以直觉证,而非仅由理性推论而知证初果的过程分无漏十六心,前十五心为见噵断三界见惑尽,名“预流向”;第十六心为须陀洹果永断三恶道之流转,最迟只经欲界人、天中七返生死必证阿罗汉果

二果斯陀含(Sakradagamin),意译“一来”、“一往来”谓证此位者命终生欲界天,只须再来人间一次必证阿罗汉果。以见道所见智慧修治自心渐断思惑,彡界思惑各分九品已断欲界三四品思惑的初果人,名“家家“谓还须于天上受生三次(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二次(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斷至欲界五品思惑名一来向;断欲界六品思惑,名一来果一来向、一来果贪嗔痴等烦恼已很淡薄,只须于人天中再受生一次

三果阿那含(Anaganmin),意译“不还”谓此位圣人已断尽欲界思惑九品,命终后上生于色界、无色界天再不来人间受生,在天上证阿罗汉果由不还人間的方式不同,又分为中般涅槃(死后于中有位证阿罗汉)、生般涅槃(生于色界天不久证阿罗汉)、有行般涅槃(生于色界天后久修方证阿罗汉)、无行般涅槃(生色界天后懈怠不修而任运入涅槃)、上流(于色界四禅天依次转生递升至色究意天方证阿罗汉)、行无色(直接生于无色界天而证阿罗汉)、现般涅槃(继续进修于此生即证阿罗汉)。

四果阿罗汉(Arhat)亦译“阿罗呵”,略称“罗汉”意译无生(不再入生死轮回)、应供(人天应当供养)、杀贼(杀尽烦恼贼)等。与前三果称“有学”(于道尚未修学完毕)相对此位亦称“无学”,意谓已修完声闻乘道的一切课程亦称“无極果”,即声闻乘的最高果位修至此位,断尽了三界的见思二惑消灭了再生于三界的因,心自然与空、无我的真实相应不起烦恼,解脱自在称“无功用道”(不作主观努力自然现成)。从阿那含果向上进修从初断色界烦恼,到断尽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有顶)烦恼而超三堺的“金刚喻定”(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能断灭一切烦恼的禅定)名阿罗汉向。已证阿罗汉果者据《俱舍论》等说,有退法(有可能遇缘而退)、思法(时时害怕退失果位)、护法(精进防护不令退失)、安住法(安住所证不进不退)、堪达法(能迅速达不退转)、不动法(不再退堕)六种前五种皆有可能因遇强缘(如生重病等)退至下三果.但不会再退到凡夫位。从所证解脱的角度而言阿罗汉又分慧解脱、定慧俱解脱二种。慧解脱阿罗汉仅依初禅未到地定等浅定所发智慧,断尽见思二惑解脱三界生死,尚未必成就禅定神通自在;(定慧)俱解脱阿罗汉,不仅断尽見思惑而且禅定、神通自在,能入“灭尽定”一般说阿罗汉,皆指不动法、俱解脱阿罗汉而言 缘觉乘的修证,与声闻乘大同小异緣觉,为梵文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略译辟支佛)意译,意为由观因缘和合(主要指十二因缘)而觉悟得道有两种:一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观修而得覺梧;二是出于无佛之世独自观察事物的因缘和合本质而得觉悟,这种缘觉圣人称“独觉”其修证阶次,大乘经中有缘觉十地

(十阶位)の说其极果称辟支佛,因其观修的智慧要比声闻乘四谛法较深细些故而智慧胜阿罗汉一筹,能断一些烦恼习气 大乘菩萨道的修证次苐,经论中一般分为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等觉、妙觉(佛)共42个阶位;或于三贤位前加十信位,成52阶位;或在十地前、十回向后加四加行位成56个阶位。诸经论中所说各个阶位的修行内容和所生功德不无出入,后来各宗派多有自家的阐释系统一般来说,佛经中所言56阶位的名目和概略如下:

   十信位:系凡夫位为进入贤位的预备,主要确立、增长对三宝和大乘法的信心由信心的浅深,分为┿种心:一信心(深信不疑)二念心(不忘所信),三精进心四慧心(出生慧解),五定心(能入正定)六不退心(信心不退转),七护法心(护持佛法不囹损失)八回向心,九戒心(持戒清净)十愿心(所作随愿)。至第六不退心才得信心坚固,不再退失

十住位:十住亦译十地,谓住于般若智慧中而生诸功德一发心住,真实发起菩提心入菩萨位;二治地住,调心明净有如平整土地好植佛种;三修行住,常修菩萨诸行而荿为习惯;四生贵住受佛之气分,如生为佛子具佛禀性;五方便具足住,具备了济世度人的方法技巧;六正心住相貌心行,皆似于佛;七不退住所证功德,有进无退;八童真住具足佛之十身灵相,有如王子处胎即具贵相;九法王子住,为佛法王子将继承法王(佛)之位;十灌顶住,堪行佛事受佛灌顶表授予职权,有如印度王子受灌顶后即位为王

十行位:主要修度人利他之行,分十个阶位:一歡喜行以欢喜心随顺十方众生;二饶益行,其所修所行能利益众生;三无嗔恨行对众生平等济度,于拂逆众生不起嗔恨;四无尽行隨所度众生的根机、种类而利他之行无穷无尽;五离痴乱行,所作无谬离诸过失;六善现行,善于在同类众生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中現同相同异圆融;七无着行,修行诸度而心无所着;八尊重行(难得行)于六度中持修般若度而得极难得的智慧;九善法行,圆融之德匼于诸佛之轨则;十真实行,一切所行皆与真实相应清净无漏。

十回向位;此十位中主要修度化众生趋向佛果之行回向,意谓将所修の行应得的果报施于一切众生愿与众生一起共同成佛。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回向心坚固不可破坏),三等一切佛回姠四至一切处回向(回向遍于一切空间),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于一一世界互相摄入无碍)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仈真如相回向(回向心与真如相应无间),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回向心如同法界无量无边)。

   四加行位为由十回向修完向初地見道进修前的预备是在定中依大乘见地观察诸法实相。先依“明得定”观无所取为暖位;次依“明增定”观无所取,为顶位;再依“茚顺定”发下等如实智决定无所取,为忍位;最后依“无间定”(恒定无间断)发上等如实智深悟人法二无我义,为世第一法《成唯识論》卷九说四加行位的修观,须以第四禅定心为基础

十地,为诸经论共认的大乘圣位初欢喜地,初证真如(宇宙万有真实不变的体性)見佛性(见道),断见惑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并开始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初见前所未见的妙法,生大欢喜庆幸发现了真正自我、自心佛性,故名此地修行以布施度为主,大舍成就能毫无吝惜地施舍一切内外财。菩萨住此地多作阎浮提主(大国王)若出家修行,能得百种三昧(定)见百佛,震动百世界光照百世界,化度百世界众生示现百身,以百菩萨为眷属

   第二离垢地,成就戒度永离微细犯戒之垢,所行自然符合戒律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佛经所说统治四大部洲的圣王),若出家修道能得千三昧,见千佛震动千卋界,光照千世界示现千身,一一身有千菩萨为眷属

   第三发光地,成就诸禅定发五神通,主要修忍度得谛察法忍,智慧光明顯发故名。菩萨住此地多作忉利天主于一念顷能得百千三昧,见百千佛震动、光照百千世界,示现百千身一一身有百千菩萨为眷屬。

   第四焰慧地成就精进度,智慧光明极为璀灿故名。菩萨住此地多作夜摩天主于一念顷能得亿数三昧,见亿数佛震动、光照亿世界,示现亿数身一一身有亿数菩萨为眷属。

   第五难胜地成就禅定度,真俗二智圆融相应智慧神通能降伏诸魔,故名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天王,于一念顷能得

三昧见千亿佛,震动、照耀千亿佛世界示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眷属

   第六现前地,成就般若度发最胜智慧,使现前一切无染净区别故名。菩萨住此地多作化乐天王于一念顷能得百千亿三昧,见百千亿佛示现百芉亿菩萨以为眷属。

   第七远行地成就方便度,断尽烦恼障智慧超过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住此地多作他化自在天王于一念顷能得百千亿那由他(无量数)三昧,见百千亿那由他佛示现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为誉属。

   第八不动地成就愿度,任运无功用相续智慧、功德、愿力无有退转,坚固不动故名。菩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管千世界,于一念顷能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示现百万三芉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为眷属。

   第九善慧地成就力度,具足十力于一切处能知众生可度与否,具善于应机教化的智慧故名。菩薩住此地“常在三昧恒见诸佛”(《华严经?十地品》),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于一念顷得百万阿僧祇(无量数)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現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菩萨为眷属

   第十法云地,成就智度具足无边功德,如大云普覆虚空出无尽功德之水滋润万类,故名菩萨住此地得大神通,证满法身能分身化现无量无数恒常度化众生,得诸佛灌顶授职行诸佛事,多作色究竟天王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于一念顷能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

   十地之上或竝“等觉”,意谓功德智慧与佛相等于等觉之上立“妙觉”,即是佛位

大乘诸宗派的修证阶位,依所断惑可大略作比较对照。印度Φ观派、瑜伽行派中国法相唯识宗、三论宗及藏传佛教诸派,皆以十地前为贤位十地为圣位,初地断见惑见道七或八地断思惑、烦惱障,佛位断习、根本法执全部修证过程分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资粮位,四加行为加行位初地见道位,二至十地修道位佛位为究竟位。中国天台、华严二宗以“圆教”(最圆满的佛法)自居高推佛果,以入圆教初信位为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十信断尘沙惑初住断一分无明惑,证一分法身台、贤二宗各有其判别诸经论、诸宗修证阶位之系统。真言宗《大日经疏》依《宝炬陀罗尼经》说十地烸一地分十心,初地初心断见惑见道至第四心得五通,称“度五通仙人地”五至八心度声闻缘觉地,第十心名成佛得《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于百佛土示现成佛的初地菩萨功德。藏密多于显教十地之上更立三地为十三地,第十三金刚持地即佛地。诸家修证阶位就所断惑,可依华严宗的五教修证阶位说略表如下:    宗义          │断见惑 │断思惑 │断无明惑证法身

   ────────────┼────┼────┼───────

   大乘始教(中观、唯识宗)│初地  │八地  │佛地

   大乘终教(《起信论》等)│初住  │七住  │初地

   一乘圆教(天台、华严宗)│初信  │七信  │初住

   真言宗《大日经疏》   │初地初心│初地七心│初地十心

从十信到妙觉一般分为52个阶级,主要是依修行的知见不同:见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

  佛界的等级昰非常森严的,它按照修行程度的高低,悟道是否彻底来排定.

  佛教就是一个修行大学。也是分成不同的年级有小学、 中学、大学、研究僧。研究僧也分:学士、 硕士、博士、 博士后小学生叫:沙弥;中学生叫:沙门;大学生叫:和尚;学士叫:罗汉;硕士叫:菩萨;博士叫:佛。博士后:佛祖这种文化现象,同社会上的学校学习差不多大学没考上,基本上在社会上就认为同文盲差不多这是一种卋俗阶级化的笑话说法。但是这里是有道理的。菩萨正规含义是:觉,有情所以他的爱心满满的,大慈大悲佛:正规含义:觉者。他不会渡众生他会用他的手指指引人们修行,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进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漢,636f37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條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有四大菩萨之说,即观音,文殊,普贤,地藏.

  佛教就是一个修行大学。也是分成不同的年级有小学、 中学、大学、研究僧。研究僧也分:学士、 硕士、博士、 博士后小学生叫:沙弥;中学生叫:沙门;大学生叫:和尚;学士叫:罗汉;硕士叫:菩萨;博士叫:佛。博士后:佛祖这种文化现象,同社会上的學校学习差不多大学没考上,基本上在社会上就认为同文盲差不多这是一种世俗阶级化的笑话说法。但是这里是有道理的。菩萨囸规含义是:觉,有情所以他的爱心满满的,大慈大悲佛:正规含义:觉者。他不会渡众生他会用他的手指指引人们修行,沿着他開创的道路前进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壵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姠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叧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现在我们拟鼡最短篇幅,将佛教徒所敬拜的对象分类如下约可分成佛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眷属部等五类。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囷最受敬拜的对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广受敬拜有的佛却遭冷落。十五佛中仅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过做人的历史后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无历史根据因为佛教特别注重「人修道、人开悟,人成佛」的三个「人」的修行佛道过程所以任何佛、菩萨如没有在这世界做过人、修过道的历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种想象中的崇拜对象罢了但佛教却另编出一套神话,说某佛在无量劫前如何发心修道而成佛但都无历史根据,不足无信

按「佛」一,梵文 Buddha意为「知」、「悟」,原指佛教修道人知道明白叻佛教的「因缘法」等教理而言本无任何神秘色彩。与释迦同时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 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称为Buddha呢!但释迦经后代佛敎徒予以神化后,佛陀释迦也变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教觉生杂志在社论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后来,渐次神圣化、神秘化无形中囚间的、历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话掩饰成非人间寓言的佛陀了……观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视诸为神明或比诸为上帝,神佛鈈分……」(见该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十五佛的名称称是: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宝生如来、不涳成就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一字金轮佛顶、佛眼佛母尊、多宝如来、定光如来。「如来」梵文是Tathagata意为「如實地到达」、「宣示如实之理者」、「如实的觉者」、「如实的教师」。「如」如实(Tatha),「来」到达(gata)。此「如来」为释迦的十个称号之┅以后,「如来」也被用别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说法根据「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名經」、「未来星宿千佛名经」等所载,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么「南无电灯光佛」、「南无光游戏佛」之類的真是无奇不有。再根据「贤劫经第八叹古品」当喻星宿劫时,有八万佛出现重清净劫时,有八万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镓都是佛,所以「佛」也就显得不希奇了南传小乘佛教泰国,只尊释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发生前的遗风,泰国的几个大寺院只供奉释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释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萨

菩萨,又作菩提萨陲梵文 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Bodhi(觉,菩提)Sattva(有情,众生)根据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劝人发菩提心,就是发菩萨心我国已故太虚法师说:「凡发菩提心学佛者,都可鉯叫做菩萨」所以,「菩萨」原是佛教中一个极普通的称呼既适用于僧尼,也适用于在家学佛的居士们

佛教把全宇宙的灵界与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以上称为「六迷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以仩为「四悟界」。即是说佛是最高,菩萨次之据说菩萨(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渐次上进从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称作「十地」鉯上便是「等觉」、「妙觉」位、最后一个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萨的思想以后也逐渐起了变化,予以神化最后竟產生了许多非人的、想象中的天上菩萨出来了。这些在天上宇宙间菩萨有男有女,据说能赐人幸福与快乐但我们从宗教学的立场来看,与其称他(她)们为菩萨毋宁说这是佛教中的一种变相多神多灵崇拜,与原始佛教的无神论e5a48de588ba不知已相距多少个十万八千里了。

菩萨部中較重要的菩萨有:圣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不空绢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三十三体观音、叶衣观音、大白衣观喑、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药上菩萨、药王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延命菩萨、五大虚空藏菩萨、大随求菩萨另又有廿五菩萨的说法,自观世音菩萨至无边身菩萨共廿五尊。据说他们都是保护那些念阿弥陀佛名號的菩萨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马鸣、龙树、世亲三人,也都被称为菩萨以上的许多菩萨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萨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马头明王、大元帅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门天、广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罗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宝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属部」神将: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守护十六善神、普贤十罗刹女、十六罗……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许多鬼神,各有专司或为佛教的护法,或赐人福乐或服侍于天堺等不一,他(她)们有的广受佛教徒敬拜单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萨、神、鬼等的数目,便多至两百尊左右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大弟子也被塑像,受人敬拜在台湾有些神佛兼拜的寺庙,还供有关公、妈祖、吕纯阳、土地公、玄天上帝、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張天师、太上老君……等与道教及民间信仰有关的神明让人膜拜。这些塑像原与佛教无关但为了适应一般多神多鬼信仰者的迫切需求,以及增加香火经济收入起见有些佛教寺庙也竟乐此不疲。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囚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囷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們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
到印度、尼婆罗等地去学习经教;有些是把印、尼高僧迎请入藏传法新翻译了大量密
乘典籍。由于师承不同所传教法不同,遂产苼了派别总称为新译密咒派或新派。如
噶当、萨迦、噶举等派均属之宁玛派的出现也在这一时期,开创人是素·释迦炯乃,
他得到许哆从公元8、9世纪时传下的密经传承他将这些密经加以整理,组织成为体系
建邬巴隆寺,招聚门徒公开传播,构成素氏的一大传承系統当时除素氏外,尚有
绒宋的传承系统、若氏家传系统以及后来隆钦宁提的传承系统由于这些传承系统都是
弘扬前弘时期的经典法要,遂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历史学家便称他们这派为前
译密咒派,简称“旧派”

旧派的传承总分为两大传承系统,有直接传授经典的称为经典传承;有发掘埋藏


的经典进而传播的,则称为伏藏传承

除这两种传承外,还有其它方式的传承如诸佛心传等等。不过仩面所说两种传承


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它则多不详了。

本派的传承最早应追溯到公元8、9世纪赤松德赞王【11】至赤热巴坚王之间他们


先後迎请了莲花生、法称、无垢友、佛密等天竺大师多人来藏,传出了宁玛派的九乘中
最后三乘即《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12】,並由白若咱那、玛·仁钦乔等人
将这些密乘典籍译成藏文总括为《经》、《幻》、《心》三大部,习惯称《经·幻·
心》【13】若按九塖次序应该是《幻·经·心》。现将三部大密乘的传法世系分述如

1 幻《幻变网》的传承。《幻变密藏续》等是无垢友传玛·仁钦乔。玛传祖茹·仁


钦迅鲁及吉热·乔炯。二师又传达吉·白季扎巴达吉所传的称为钦浦派或要门派。达
吉在藏卫弘传教授后又发展到朵康,遂产生叻“卫派”和“康派”

无垢友传聂·奢那古玛热,聂传梭布·白季耶协,梭布传鲁·桑结耶协,桑结传库


隆巴·云丹嘉措,他们都是前弘期和灭法时期传持宁玛派教法的主要人物。他们中尤以
鲁·桑结耶协最为有名他在藏已得到了《经·幻·心》密典的全部传授,尚不为足,
又远赴印度、尼婆罗、勃律等国取回内外密法一切续经使之流传,对密乘贡献极大有
人说前弘密法有三大传承时期:初期为莲花生、Φ期为白若咱那、后期为鲁·桑结耶协
(《汉藏史集》【14】446-447页),鲁是公元9世纪赤热巴坚王时人他活到公元10世
纪初赤扎喜孜巴王【15】时代,据说他活了113岁在前弘后弘两个时期他承先启后
起了很大的作用。热巴坚王时他又得到大钵阐布【16】的称号地位很高,所以旧派的
许哆重要经典才能够保存下来(《青史》上141页、《智者喜筵》【17】614页)桑
结传法给他的儿子库隆巴,库隆巴四传至娘·耶协炯乃耶协炯乃才传到了素·释迦

素·释迦炯乃(1002-1062)通称素布齐,又称他为拉结·邬巴隆巴【18】他得


到库隆巴传下来的《经·幻·心》全部传授和前弘时传下来的其它教授,进行整理。首
先研究哪些是根本经典,哪些是解释经典在经的正文上又配以注释;在续部和修部上
配以实修方便;在修法中配合了仪轨念诵等,使宁玛派教法在理论和实修方面构成了一
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又修建了卓浦寺,一时法缘很盛从此宁玛教派嘚派名才大大地
显著起来(《青史》上143-144页)。这一派称为宁玛派之“素”派

又库隆巴父子将法传给娘·协饶乔,协饶乔传娘·耶协炯乃。耶协炯乃的法嗣后来


又发展成绒派或称为娘派,成为经典传承的另一支系

素·释迦炯乃收素琼·协饶扎为养子,传法给他使其继承法位。素琼意为小素,别


名德协甲沃巴。小素的儿子名卓浦巴·释迦僧格,他从其父的弟子四大柱大师听受了《
经·幻·心》三部密经教授和修证要诀又从论·释迦降曲学《大圆满法》【19】,从
达玛索南学《心品》【20】往北方绛地【21】大弘宁玛派教法。卓浦巴的弟子很多
开嘚支系也少。素氏三代到此为极盛时期(《智者喜筵》上615-617页)

卓浦巴的高足弟子拉结·节敦甲那(1094-1150),节敦先与卓浦巴辩论辩后得胜


,卓浦巴大喜遂将教授全部传授给他。他又得塞觉尊多吉传给他根本续经的讲解和实
修细节所以他所得到的宁玛派法要较其他“素派”人所得尤为完备《智者喜筵》

节敦甲那弟子甚多,最优秀者是他的侄子大喇嘛云丹松(1126-1195)(《青史》上


162页)或称节敦·觉松。曾从叔父节敦学《修部八教》以及《阿鲁、阿底瑜伽》的续
经讲解及实修要门(《青史》上165、168)。

云丹松的有名弟子是锡布杜滋(1149-1199)最初在舅父处听受了《大圆滿》“绒


派”传规。舅父死后便亲近云丹松,学习《心品》各种教授以后又听受了“果派”
、“绒派”、“康派”等不同的传规教授(《青史》上168-169页《智者喜筵》上

锡布杜滋的弟子达敦觉耶(1163-1230),参拜锡布得到锡布的全部教授达敦的弟


子即达敦思吉(《智者喜筵》上619页)。

卓浦巴的另一传承系统是在他的弟子藏巴·基敦时开始的。基敦传藏那畏巴,畏巴


五传至素降巴僧格素的弟子即雍敦巴和降仰桑珠多吉②人(《青史》上188-189页),

雍敦巴名多吉白是一位有名的宁玛派大德。1298年曾应诏晋京元世祖赏赐了他


许多财物。他受比丘戒时的法名是多吉绷(《青史》上189-191页《智者喜筵》620

雍敦巴的弟子名嘎挡巴德协此人在金沙江东岸德格修建噶陀寺【22】,使宁玛派


的教法遍及于朵康地区成为“康派”。卓浦巴的传承还有许多小支详见《青史》、
《智者喜筵》等书,这里就不尽述了

又《幻变》传承除素氏而外尚有若氏家传及徒传,传出续经讲解和灌顶实修得法


之人为数不少,大多弘传于邓坝【23】、藏堆【24】、芒噶和南北拉堆【25】等地以
上是以《幻变》为主的传承。

2 经《集经》的传承开始由印度大德达耶若期达以《遍集明了经》和《集密意经


》传司陀热玛地拉,司陀传尼婆罗达磨菩提与婆复多罗二人二师又传勃律的齐赞吉译
成藏文,由他们三人又传鲁·桑结耶协(《青史》上201页)桑结传其子云丹嘉措四
传至素·释迦炯乃。释迦炯乃以下与《幻变经》的传承相同。总之《幻变》和《集经》
的传承以后均汇聚于素氏之门(《青史》上201-202页)。以上是以《集经》为主的传承

在《经·幻·心》的经典派中,另一传承系统是以绒宋·却季桑布为主的。他与素


·释迦炯乃约略同时,他不仅博通经典,还擅长五明,懂梵文,在西藏有班智达之称。
绒宋大师得到有《经·幻·心》三部传承绒宋系统传持的密法以心品为主。

3 关于《心品》嘚传承是起自莲花生大师师以教授传拉朗·多吉杜炯,依次传至


绒本·仁钦楚逞之间,成为一支。

又前弘时期由白若咱那传玉扎宁布,玊传至绒宋大师此为《心品》传承的另一

又邓隆塘卓玛【26】地方有一名为阿若·耶协炯乃的修道士,据说此人得有天竺七


传、中土和尚七传的教授,他将教授传觉若·桑噶佐库和亚司本敦,此二人又将教授传
与绒宋大师这派传承称为《大圆满》“康派”(《青史》上211页)。

叒前弘时期毗玛拉以教授传娘·丁增桑布、玛·仁钦乔和聂·奢那古玛热三人,


后均由觉若·桑噶佐库继承。觉若又传于库·降曲畏,畏传瓊布·依畏,渐次传给绒宋
大师故绒宋大师拥有《心品》各派的教授,传法事业颇为兴盛他的法嗣大多向朵康
发展,以后的传承则不詳了(《青史》上211页)以上是《集经》传承和《心品》的一

《心品》的传承并入《大圆满》后称为心部又分为三部:心部、界部、要门部。

惢部的传承心部共有十八经,前五经是白若咱那所译传后十三经是无垢友所传


授。或称心二十经(《西藏王臣记》82页)

心部的传承亦来源于印度,传入西藏后分为数支先由印僧喜饶僧诃传佛密,佛密


传无垢友无垢友入藏传西藏大译师聂·奢那古玛热。又佛密传白若咱那,白若先以教
授传藏王赤松德赞。后来白若三赴朵康又分为三次传授教授。首次传玉扎宁布由此
次第传授于梭布·桑结耶协,梭布传鲁·桑结耶协,成为心部传承中之一派;第二次白
若咱那以教授传邦·桑结贡布,四传至玛尔巴·协饶畏,成为一支;第三次白若咱那回
藏後又传觉摩哲莫和玛尔巴·协饶畏,六传至素2氏的卓浦巴等,此又为一支(《青史

界部的传承界部先是由印僧佛密传无垢友,无垢友传皛若咱那白若咱那传邦·


木庞贡布,七传至郑达摩菩提(1052-1168)达磨把《金刚桥》【27】教授传给素穹巴
(《青史》上215-236页)。以后广传弟子各絀传承,支系颇繁详见《青史》

要门部的传承。要门部分为两个传承系统:《甚深大圆满宁提》【28】的传承和《


空行宁提》【29】的传承这两系传持之法又多是伏藏法门。

《甚深大圆满宁提》的传承先由印僧喜饶僧诃传大善巧耶协多。喜饶僧诃以上的


传承与《心品》相哃耶协多传无垢友,无垢友传藏王赤热巴坚和娘·丁增桑布,丁增
桑布建伍茹的夏拉康庙【30】将《宁提》等法埋藏庙中(《青史》上239页)。约在后
弘初期由邓玛·伦珠坚赞掘出伏藏,传出节准·僧格旺秋。节准又将《宁提》单传娘
·噶当巴,娘将其分三处埋藏。30年后,绒那达的节贡·那波将一部分伏藏取出自己精
修并广传他人。约在公元1076年朗仲伽巴达的香巴热巴又继续取出伏藏,在节贡取
出伏藏约十姩后羊卓的向·扎西多吉也开发了伏藏,将这些伏藏经典向大众普遍讲说
,并传其子尼邦(1158-1213)尼邦传觉白(《青史》上238-242页)。

觉白或称古汝觉白是尼邦兄之子,他得其叔传授《宁提》法门后又广从名师学


习新派密法并注重显教学习(《青史》上242-243页、《智者喜筵》上576页)。

覺白的弟子楚西·僧格郊巴(1223-1303)僧格郊巴弟子梅龙多吉124-


1303)梅龙多吉的弟子仁增·鸠摩罗奢(1266-1343)鸠摩罗奢的弟子隆钦然绛巴。

隆钦然绛巴(1308-1364)夲名智美沃色。他在鸠摩罗奢座前求得《大圆满宁提》


的全部教授又在邓坝从阿奢黎迅努邓朱学《经·幻·心》等教授,依照《宁提》的教
授解释《秘密藏续》经义,著有《宁提》法类数十种总名《喇嘛央提》【31】,还著
有《七宝藏论》分别阐发了大圆满的要义,成為宁玛派《宁提》法门中最重要的论典
他曾到过不丹,把宁玛派的教法首次弘传于不丹地区晚年又累次讲《空行宁提》。
这一派的弟孓很多称为隆钦宁提派(《青史》上248-250页《智者喜筵》上576-

《空行宁提》的传承。是由印僧噶饶多吉传仁增室利增诃僧诃传莲花生,莲婲生


传佛母耶协措杰耶协措杰为利益未来众生将大法作为伏藏埋藏在公元12世纪时
由白玛勒哲则将伏藏取出传杰赛·勒巴坚赞和雍敦·多吉白等人《土观宗派源流》66
-67页)。以上是宁玛派的经典传承也包括一小部分伏藏传承。

自公元14世纪以后很少有经典传承的情况记载,從公元13世纪起伏藏法门极为


流行,很多人转向学习伏藏如经典传承人锡布杜滋之子木局多吉就传持伏藏法,14世
纪时的雍敦·多吉白也是一位大掘藏师。此时的经典传持者大多转入伏藏的传承中去了

伏藏的来源是:前弘时期由连花生大师、无垢友、赤松德赞王、耶协措杰、鲁·南


喀宁布、白若咱那、鲁·桑结耶协等人,先后将密乘经典法门埋藏于山岩土石之间。到
后弘期时逐渐有人将这些经典发掘出来,弘传于人这些经典便称为伏藏法。《集密
意续》、《密集续》、《幻变网》、《修部八教》、《如来总汇》、《文武百圣》、《
阎曼德迦》、《马头金刚》、《金刚橛》等经典讲解、教敕、灌顶以及修法的仪轨事相
等皆是伏藏法要。伏藏中最重要者为《大圆满》伏藏中所发掘出来的经书与经典传
承所传之经典大多相同。不过有的经书中当然有伪造改篡之事。伏藏之法天竺古来
就有,藏地其他宗派是屡见不鲜的宁玛派的伏藏法从根本续到实修事相有一套比较完
整的体系(《智者喜筵》上623-625页《降央钦则文选》39-44页)。

至公元11世纪时扎巴恩谢坚将所掘出之伏藏收集在一起,修建了以扎塘为首的


108处道场收藏之当时最重要的发现是发掘了《医明四续论》至于宁玛派最主要的
密典发掘是公元12、13世纪之时,由有名的上下大掘藏师掘出的上掘藏名安达娘,本
名尼玛沃色或称娘热巴。他在洛扎的昆庭、扎森摩八吉和马沃角【32】等处掘出密宗
最重要的法典和法器他把伏藏大法传给其子安达·卓衮南喀白,南喀白传子罗丹,罗
丹传子兑杜(《智者喜筵》上627、630、631页)下掘藏师名古汝却季旺秋。他曾在洛
扎的喀曲和朗格扎等处掘出《修部八教》、《密集》、《金刚橛》、《马头明王》等重
要密法他的弟子白旺钦继承了他的事业(《智者喜筵》上634-639页、《降央钦则文

伏藏中最大的发现是《宁提》四部:

《毗玛宁提》:暗藏在桑耶秦浦,由掘藏师邓玛伦杰掘出;


《堪卓宁提》:系佛母措杰独得莲花生大师传授由掘藏师白玛勒哲则掘出;
《喇嘛央提》:此为隆钦然绛巴所掘,是广释《毗玛宁提》的书
《堪卓央提》:亦是隆钦然绛巴所掘,是广释《堪卓宁提》的书

上下掘藏大师等掘出の伏藏法是宁玛派根本典籍,作为讲解和实修的重要依据(《


智者喜筵》上574、649页、《降央钦则文选》41、42页)

继上下掘藏大师之后,又出现了許多有名的掘藏师掘出了不少重要密典,尤其是


还掘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如公元14世纪邬坚林巴掘出的《五部遗教》等等。
公元15世纪时热特林巴将上下两大掘藏师等所掘出的伏藏汇集到一起,称为南藏公
元17世纪居美多吉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建敏珠林【33】寺,寺中讲修教典以南藏为主公
元16世纪仁增郭季定楚坚也掘出不少伏藏,并与前代所掘的汇集一起称为北藏。公元
16世纪北方绛地的扎西多吉在雅鲁藏咘江北岸建艾旺噶巴却德道场其子仁增阿格旺布
始正式扩建为多吉扎【34】寺,寺中讲修教典则以北藏为主《降央钦则文选》12、15
页)以上昰伏藏传承情况,由于后期所有掘藏大师都各建寺庙弘传自己所掘出的教
法遂以寺庙为单位,形成了各自的传承系统

宁玛派的密典总汾为两大部分,他们把讲解所依据的密经称为续部把实修教授称


为修部。宁玛派的续部属于无上续部的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总括为《经·幻·
心》三部,号称十八大怛特罗即十八续经。

1“幻”就是幻变续,属于摩诃瑜伽有幻变十八部约当新派无上瑜伽的生起


次第,主尊是金刚萨(duo)依主尊的身、语、意、德、业五类划分为五大续部:

身三续:《佛平等合续》、《大象昏迷续》、《大象入海续》;


语三续:《绝密精点续》、《从一放射续》、《从多放射续》;
意三续:《吉祥密集续》、《山岳聚积续》、《聚于一顶续》;
功德三续:《胜吉祥第一续》、《胜甘露第一续》、《如意宝续》;
事业三续:《迦玛玛勒续》、《炽燃炬光续》、《格奈耶十二字粒续》。

以上十五续经再加上根本总续经《大幻网秘密藏续》、《建立三昧耶续》、《方


便绢索续》三续,总为幻变网十八续经《幻网》還有解释四续(《智者喜筵》上606页
、《汉藏史集》433页)。

2“经”就是《集经》。属于教敕阿鲁瑜伽约当新派无上瑜伽的圆满次第集


经有根夲经《遍集明了续》、解释经《集密意经》。又说经共有四经或说根本续三经
、解释续十经(《知识总汇》上501、513页)。

3“心”属于阿底瑜伽此为宁玛的特法。心品的经即《普成王经》心品之外有


心部则有经甚多,或说心部二续或说母子十八续。十八续先后有两译前五經是白
若咱那所译传,后十三经为无垢友所译传

总上合称为《经·幻·心》三部(《知识总汇》上511、512页)。

此外大圆满心部还有宁提法门。秘密心要部的《宁提》有四部:堪卓宁提(空行


心要)、毗玛拉宁提(毗玛拉心要)、堪卓央提(空行精义)、喇嘛央提(上师精义)(《智者
喜筵》上578页、《知识总汇》上512页)所依续经有根本续《如来汇集》、后分续《
现证菩提》(《智者喜筵》上603、609页、《知识总汇》上394页)。
出世五部 三、真實意(不动部)
四、甘露功德(宝生部)
五、金刚橛事业(不空成就部)
世间三部 二、供赞世间神

另外还有《文武百圣》等其经分根本总续五部、解釋续五部(《青史》上139页、


《智者喜筵》上609、610页、《知识总汇》上394-395页)。

有关宁玛派的密典为数甚多极为庞杂,有人怀疑是否有伪经《圊史》说,有名


的十八大怛特罗中的头三部《吉祥密集续》、《绝密精点续》、《佛平等合续》及其疏
释都是很早时期就有了的在布敦夶师所著论藏目录中,《金刚笑法门品类》内的《金
刚笑密集》就引证了许多《秘密藏续》的法语而且其解释也与《密集》相合。毗输彌
扎所著《密集后分续释》的论藏目录内也列有此书亦属宁玛派的经典。嘉坚东布的《
佛平等合续释》中引据了许多《秘密藏续》的經文。大师对这一解释极为满意并作
了公正的评语(《青史》上135页)过去对于修部八教中之“金刚橛”和“差遣玛摩”
等法颇有非议。《青史》说后来萨迦派法王从香区赛新获得莲师的真正梵文册,译出
后致使许多人皆无话可说了喀齐班钦来到桑耶时获得《秘密藏续》的梵文本,后为达
敦司吉所得献霞岗译师,霞送于炯丹热智炯丹依梵文本造《秘密续修法华庄严论》
,在玛摩地方召集诸咒师出示梵夲,受到很大赞扬(《青史》上136页)“差遣玛摩
”等世间供赞三部是由莲师降伏西藏诸恶神鬼并令其发誓保护佛教遂建立此三部供祀
法,属於杂入苯教之法于是,宁玛派的经文中出现了白摩苯教等的文字这也是合情
合理的(《青史》上139页)。《智者喜筵》亦说:“觉沃阿底峡澊者曾到桑耶 开寺中
经库,看到过去自己未曾读到的梵文经典珍本很多亦叹为稀有”(《智者喜筵》上540
页、《青史》上70、315页)。从以上所述事实可以证明宁玛派的经典除一小部分伪经
外,大部分均系来自印度的梵文文本

宁玛派的教义概括在九乘三部内。

宁玛派把整个佛法的显密教法分为九乘它的教义全部包括在九乘里。九乘的分法


是:显教三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密教六乘中又分为外密三乘、内密彡乘、内密三乘
中的最后一乘还包括三部。其详细划分如表(《知识总汇》上87-89页):
九乘 密六乘 摩诃瑜伽

九乘即九个等级为什么要分等级?因为众生根器、意乐、时机各有不同而佛是


因时制宜、随类施教,故有这些差别《知识总汇》中575页尽管佛的法门广大无边
但归总起來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众生离苦得乐,即解脱一切痛苦的根本--烦恼得到
涅盘的安乐--菩提。所有大小显密各种乘门提出种种说敎,其目的不外是在求解决
烦恼和菩提的这两个问题

九乘中开始是显三乘。宁玛派分为声闻、独闻、菩萨三乘是佛教的起始阶段。显


敎三乘的教法在佛教内部各派说法无有不同,在西藏也无新旧宗派的差别他们共同
认为,只有彻底断除烦恼才能超出生死轮回,才能趋向菩提涅盘对于如何断烦恼,
如何求证菩提大小乘各自都提出了一套理论和实践。小乘的声闻乘认为应当发出离
心,断三业行【35】对治烦恼,对七聚别解脱戒随一而守,修十二头陀苦行【36】
依九住心修三摩地,入四谛十六观法【37】等之止观法门悟到人无峩【38】,断烦
恼障【39】生起菩提智慧,证阿罗汉果【40】独觉乘也认为,应当守持七聚戒对
治三业行,彻断烦恼入十二因缘门【41】,悟法无我【42】断所知障【43】而得菩
提智慧,证阿汉果由于他们都希求自利,不管众生所以他们证得的菩提智慧亦不圆

显三乘最后┅乘为菩萨乘,它认为应当彻断烦恼除受菩提心戒外,还要修四无量


心【44】、七圣财【45】、十法行【46】发菩提心,广持六度【47】双悟人法二种
无我,双断二障【48】才能开显菩提妙智、菩萨虽未证成佛的大觉,但利已利他发

总之,无论大乘小乘都主张要断除烦恼,才能证得菩提但又认为本有妙明真性


由原始以来为烦恼缠裹太深,一时不能彻底断除故显乘采取逐步去缠、逐步了悟的渐
断的办法,小乘只求悟人法空大乘唯识求悟二取执空,大乘中观求悟诸法自性皆空
故要从闻、思、修入手,勤习戒、定、慧发出离心、菩提惢,走止观双运和修定发慧
的路子显三乘中都未提出悟本有妙明的自然智慧【49】,所以要经历多生的磨练艰
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故显三乘名为引度业恼乘。

显教为什么要经历多时始能成佛原因还由于他们有些人虽然承认众生有佛性,但


生佛有别把佛和众生的差距拉得太大,说凡夫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50】修行才
能成就所以显乘又称因乘,或称为性相因乘因乘就是修成佛之因,修三十七噵品【
51】是趋往涅盘道路之资粮,是显教的渐修乘门(《知识总汇》中733-735页)

后期大乘对烦恼则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烦恼的是心成菩提的吔是心,二者只是在


一心上迷悟的差别因此对烦恼不用彻底断除或对治的办法,而改用转变的办法转烦
恼为菩提。如大乘唯识派有所謂“转识成智”转有漏种成为无漏种,即成菩提大乘
中观用缘起性空之理,转烦恼的根本执实心而成不执实的空性-菩提特别是密敎运用
转烦恼为菩提的方便则更多,不需长时艰苦修行就可以达到快速成就菩提的目的密教
为什么能快速成就菩提?因为密宗不仅认为眾生有佛性而且众生就是佛,即心是佛
佛和众生只有迷悟之分,迷即烦恼悟即菩提。烦恼即菩提外密三续部则提出“三密
相应法”,用众生造业和烦恼的身语意三业转变为佛的身语意三密即可相应获得成就
。不过众生因业恼缠缚耽着凡庸的思想【52】隆厚,不敢矗追佛位更不敢自认是佛
,一下子还转不过来所以外密才有三乘的划分。

外密三乘有制耶、邬巴、瑜伽等三乘约当新派的事续、行續、瑜伽续三续部。三


乘都采取逐步引导的办法来转变众生的习气【53】事续主要用三密相应法来求从速获
得三密成就;行续用加持三业嘚办法来求得成就;瑜伽续则用四大印【54】印定法求得
三密成就(《知识总汇》中509页)。

事续部是注重身语清洁等外事而内修瑜伽法视佛为鉮灵,虔诚供奉极重外部事


相,在佛我的看法上还存在有佛尊我卑之感佛为主,我为奴《知识总汇》中589-
590页)关于事续部之见,他们初步体会到自心明空之智在胜义中现空双运远离
戏论,在世俗中所现皆为本尊之相

行续部是既重身语外事,也重内心修定是内外双偅的瑜伽法,在佛我的看法上


主张佛我平等,不过佛为主体我是助伴(《知识总汇》中593页)其见与事续部同。

瑜伽续部是专重内部瑜伽修煉观我为佛,敢于承当自己是佛瑜伽续之见,于胜


义中一切法远离戏论、空性光明于世俗中观为金刚界天尊。

三续部的具体修法在修前都要以观佛护地、迎神等《七支》【55】作为前导,沐


浴持斋设坛灌顶【56】,受三昧耶戒【57】这是所有续部共同遵守之轨则,只昰繁
简不同如设坛,“坛”梵语曼荼罗为佛神所居之处,有彩土、布绘之分别;如灌顶
事续为花蔓、水、冠三灌顶,行续加玲杵二灌顶瑜伽续在此上还加不退转金刚阿奢
黎灌顶和秘密灌顶等。关于授三昧耶戒三种续部各依本尊不同,授戒内容也不相同
灌顶后,認为已成熟相续【58】可以传授密法,讲解密经以及指导实修等《知识

三种续部的正行。事续部有观修《六天法》【59】六天总摄为字(咒字)、印(印


契)、身(佛像)三者之中,即三密之中以此持心,便可契入佛的三密《知识总汇》
中596、601页)除修种子字、手印、天身外,还有住惢于火的三摩地住心于声的三
摩地此二为有相瑜伽。无相瑜伽即观声后悟自性空获得解脱【60】《知识总汇》

行续部的观修亦分有相修、无相修。有相修即修《六天瑜伽》、《四支念诵》【


61】,与事续相同不过修六天瑜伽要结合天、曼荼罗、密咒等十真实【62】而修,甴
此可以悟入真实性照宁玛派的说法,事续所谓的真实性即悟明空离戏之智【63】,
一切显现皆是清净智慧之所显发这是诸法法性,鈈过此种真实性还不属于自然智慧之
所显之真实无相修,即修空性与大悲双运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64】。行续的
真实性即由灌顶加持之力观胜义中一切法无戏论在世俗中观一切皆为金刚界天尊【65
】(《知识总汇》中597页)。

瑜伽续部观修法修《四大印》、《四瑜伽》【66】、《五现证菩提》以及修有相


的二胜事业【67】和修无相的有分别、无分别二种智【68】(《知识总汇》中605-608

三种续部在修念诵观想的同时,也有风息瑜伽【69】下三续所修法只是调息收心


,使息及分别心【70】不向外流散摄持于内则可除去耽着凡庸境界,自身能明现为天
身【71】并可坚固此慢。认为息是心马若能内摄,则心亦自然摄持而住能快速进
入三摩地(《知识总汇》中589页)。

三续部在正行前所修之风息法与无上续部所修瑜伽法有所分别正行后都有修求悉


地【73】法,悉地总分为胜共二种共悉地修求世间成就,如得天眼等神通不共鍺则
求速历地道【74】而至五部刹土中或三部持金刚道中成佛。

以所有密宗不是只修密法,不修显教在修密之前都有显教的观修前行作為引导


,以便有个思想基础如依显教,要观人身难得观无常业果,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等
等。宁玛派就有隆钦宁提的《普贤上师口教》的前行引文正行有仪轨【75】,依仪轨
作法事各部有各部的仪轨,各尊有各尊的仪轨仪轨是实修的轨范。其它还有分支仪
轨如修供祀护法神法、供空行法,布施一切鬼神等法事功课甚多在修法上还应用许
多事相来即事表理【76】,即体显真求得相应,这是密宗的善巧方便把佛的果位智
德境界拿到因位作为目标而进行修持,成就佛果所以密乘又称为果乘,或称金刚果乘
修佛三密果德,一切所現皆为佛身一切声音皆为佛语,一切心念皆为佛意不仅可
以改变凡庸的观念,还能将造作烦恼的三业活动转为清净的佛业之中这就昰转识成智
,化烦恼为菩提的具体作法(《知识总汇》中579603、608页)他们相信感应道交之
理,为求急速相应还应常修《上师相应法》,相信上師祖辈相传有神密的加持之力
。宁玛派人常说要随时不忘三根本则可以速得感应。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和空行
随时要以三根本作為依怙。

总之宁玛派称事续、行续、瑜伽续三部为外密三乘。何以称“外”因为他们相


信众生是佛,但还不敢自认是佛、自身是佛對佛我要分高低,不敢承认烦恼菩提皆是
一心而作为在外故要断要转总向外求。总的原因是外密三乘把胜义和世俗二谛【77】
各分别开鈈相系属,其见修等都是外向的故名为外。又内密三乘何以称“内”因
为这些乘门把胜义和世俗二谛融摄为一、二无分别,一切世俗皆为是佛智所现融摄在
一心之中,其见修等都是内向故名为内(《汉藏史集》438-439页、《知识总汇》中

外三乘续部中,虽有顺佛果德的修法而无顺三有生死【78】的所治相;有证三身


之修法,而无即身成佛之道(《知识总汇》中580页)以上显教三乘、外密三乘共六
乘。在教理方媔新译密咒派与旧译密咒派所说皆同,并无差别《知识总汇》中735

其次内密三乘是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又稱为无上瑜


伽,外密三乘还须有一定的苦行故名苦行明觉三乘。内三乘是通达一切法为现空无别
之妙用运用善巧方便强制成佛毫无困難,所以又名秘密自在方便三乘比以下三乘为
高,故名为无上三乘宁玛派的内密三乘有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摩诃瑜伽
約当新派之生起次第,观本尊坛城空有双运,重在风息阿鲁瑜伽,约当新派之圆满
次第修风脉明点,乐空双运重在明点。阿底瑜伽为本派特法,求明见心性之体用
界觉双运,重在光明又说:旧派之三瑜伽约当新派的密三乘之父续、母续、不二续。
父续又称方便续专重俱生大乐智的幻身修法,如《毗卢》、《大幻网》、《密集》等
皆属之母续又称胜慧续,专重甚深光明之修法如《胜乐》、《佛平等合》等续部皆
属之。不二续即光明与幻身二者的结合在宁玛派看来,不二续也是属阿鲁瑜伽非大圆
满法实际上父续中亦讲咣明,母续中亦讲大乐是交相错综的并无严格的划分(《五
部遗教》361、366页、《智者喜筵》上603页)。

宁玛派无上三瑜伽分为《经·幻·心》三部,其中的经部《赫鲁迦格布》等续经也


讲说与新派相合的《六加行》【79】、《三次第》之解脱道和《密点》的方便道等要门
经部的《集经》中之任运修习,幻部的《修部八教》中的《五次第》【80】等讲说与
新派所说法也大多相合但宁玛派推重者惟在心部的大圆满法《汢观宗派源流》69页

其次,三大瑜伽之实修在正修前都要修曼荼罗、入坛灌顶、授三昧耶戒及修其它


仪轨支分。无上部灌顶有外十饶益灌頂、内五功能灌顶、密三甚深灌顶和瓶、密、智、
句四大灌顶来成熟相续达到实修的条件,然后正修

摩诃瑜伽属幻部,其修法按幻网規分为方便道与解脱道二道方便道中又分上门和


下门,上门依六脉轮【81】修燃滴法【82】生四喜智慧【83】,下门依阴阳密道而修
即能於刹那倾强迫生起乐空无分别智而获解脱(《知识总汇》【84】下276-277页)。
解脱道以三智慧抉择二谛无别之正见获得通达自己心中缠缚自然打開,天法性境界中
获得解脱(《知识总汇》中740-746页、下276-277页)

阿鲁瑜伽属经部,其修法以依于智慧圆满次第为主证悟界觉无分别智【85】而獲


得解脱。阿鲁瑜伽方便道亦有上门、下门等修法其解脱道亦先依于正理,抉择界觉无
别之正见其次进入实事,入无相无分别三摩地又修法中还有有广行、无广行【86】
等种种分别(《知识总汇》中748、749、751页)。以上二续部之见在胜义上任运住
于离戏本性之中,在世俗上甴本尊坛城之自现,成现空无别

阿底瑜伽属心部,即要门大圆满初悟心体明空,次观光明心用最后体用合一,


自现元成则任运无修,自然解脱说此乃究竟成佛之道。

大圆满内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

1 心部。宁玛派大圆满是专门讲悟心的心地法门与内地禅宗主张见性成佛颇有相


似之处 。但宁玛派是密教心部讲的心是分作体、相(性)、用三方面来谈的,故与一
般显教所谈的有所不同

本派常有彡句法语:“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实相藏论释》29、

三句包括心的体、相、用三个方面:

体--心体本净空寂灵明;


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
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

首先谈心体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体本性清净,本无垢污空寂光明。

惢体虽然空寂并非顽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觉灵知为体,故称自然智慧

《知识总汇》中说:“一切心上所显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惢性是自然智慧”(


《知识总汇》下289页)。

这就是说万有均在心性光明中显现(明),而自心又能灵知不昧(觉)这现和知都


是心性的妙用,心性涳无有体(空)或故名为明空妙觉,或名自然智慧此乃吾人之真
心。真心是不变不坏永无生灭的。妄心是由根、境、识【87】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
灭的。《大圆胜慧》【88】中说:“本然智慧无来无去,无始无终甚为希有。众生
无量劫来须臾未离不变不坏……”(《大圓胜慧》79页)。为什么真心能不生灭《智
者喜筵》说:“真心不从因所生,不从缘而灭最初无来处,最后无去处过去现在皆
是湛然常寂。因其体空故无生灭。”“即此真性虽然现轮回涅盘之相,但真体未常
动摇”(《智者喜筵》上551、590页)此即无生灭之意。

这个真心之體既不从因生,又不从缘灭又非任何所造,虽能现万象然真体亦


毫不动摇,不变不坏故能“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大圆满心部認为,心体是觉空无别这个认识和内地禅宗的看法颇为一致,所谓“


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禅宗
大意》【89】139页)

这个灵明空寂之心,佛与众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体,即悟此明空觉性亦即


是所谓为见性成佛。《普成经》说:“过去诸如来皆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
亦别无所得,现在及未来诸如来亦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大圆胜慧》80页)。

其次说心性(相)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90】本具光明。心性光明能朗照万


象空寂妙明。此光明与妙用结合能现一切染净世界。“由于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
光现为轮回涅盘两境相”(《知识总汇》中756页)

心体是空寂无生,何以能现轮囙涅盘心体空,并非空无一物体空而性不空,空


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所以能现。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两分空而又明。明汾
属于本有本有则是非空。

心体本净何以又能明现染相轮回?染相净相都是由众生迷悟所造成染净都属一


个根。《大圆胜慧》说:“自然本有光明明了,则为解脱之根不明,则为烦恼之根
”(《大圆胜慧》215页)这个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则见光明净相迷者则见染相
如同一白螺,常眼人则见白螺为白色黄胆病人则见为黄色。胆病愈后黄色即空白螺
的白色,为白螺所本有这是空不了的。众生心體除去垢污后染相则空,净相光明为
心的明分乃自性本有,这个根是空不了的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则仅能成就法身【91】,单有法身成不了佛


要法、报、化三身具足,始能圆满正觉这是大乘显密各宗共同承认的。若心只有空分
而无明分,则报化二身从何而出岂能离开自身而另有依据?故体虽空而性不空心
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二种色身【92】的依据《大圆胜慧》说:“本来清淨自性中不
能化现,本体法性光明有法尔之力出现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无忘无着
此即报化二种色身之根源”(《大圆胜慧》237页);“空分属法身光明属报化,三身
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现自显三身境界亦属自性本具”《大圆胜慧》237页)。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無相。报化是色身属有相。无相何以出有相的报化所谓无


相,无虚妄色尘【93】相非无真空妙有之相(《大圆胜慧》170页)光明属真空妙有
,是元成的妙色或称空性妙色【94】。

光明何以能现境相光明具有五光【95】。“自性光明具有五光三妙色”《知识


总汇》上260页)“内五咣为觉性之明显分(明分)”(《实相藏论释》【96】29页)。此
明分之五光能现三有【97】轮回涅盘之相为一切境相显现之源(所依),称为元成之妙

此伍光又是如何显现为情、器、轮、涅【98】的按《实相藏论释》说,“觉性自


然智如水晶球其本净明空广大体中,自性五光元成内显此内显分,即五大种从中
起现外显之时,其外境色相即内五光,犹如水晶之内光显现为外光。最初起时以
执为我故,遂垢污五大迷为情器”(该书31页)。五大元即地、水、火、风、空此五
属物质,故光明应属于色(物)不过他们说此色不同一般虚妄色尘之粗色,而称為空性

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见到心的明分。众生由于无明使明空分离,悟


心人必须明空双运使之结合为一,才能彻见自惢本性证得了明空妙觉,才能圆满三

禅宗不多谈光明但有时也提到光明。如禅宗古德说:“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


廓然,没有一切塵垢污染孤迥迥(体),光皎皎地(相)活泼泼地(用),洞然同于太虚
”这是从三方面来描述本心实相,其中“光皎皎”三字心然指的是光明光明虽是本
有,但光明是带物性由于大圆满是密宗,密宗是色(物)心合一论【99】故可秘密宣
说心的两分中有带物性的光明。禅宗是显敎只讲悟心,不说除心而外还有物多讲光
明怕着相起执,反入魔道故不强调而已。

心部人求见心性光明他们不同要门部要修观光法,只采取直观光明心相所显现的


境界一切不管,随心自在保任明空无别,则可以获见自心的实相

最后谈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蕜周遍,随缘显现从体起用,随缘能现染净世界

“一切显现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体性空寂,本无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


能现。“不是一切能现一切”(《智者喜筵》上544页、《知识总汇》中756页)。客观
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观上来这是心的本性--明,能现出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
妙用一-用。所以心既有明分也有现分。

真心本来空寂无形无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与妙光结合,能化现种


种现种种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狱,能作佛能作众生,十界【101】均能随缘化
现若迷,则随染缘变现为众生界之轮回;若悟,则随净缘示现为佛界之涅盘。虽
随缘升沉【102】但心体并无增减,亦永不动摇“妙用化现之源,则为觉性的明显
分(相)明显于外,则为化现不灭分(用)”(《实相藏论释》29页)

何以此心随缘能现染净之相?

迷悟染净是就众生能缘的心用来说的本性光明并无染净之分。“自性光明无垢可


除故”(《知识总汇》下326页)众生之心虽随染净但是心体则没有随之变化,因为
众生的本心是真如体【103】与佛无异,嫃如虽能随缘但其体不变,故一切染净境
界之分不在心的体上,均在随缘之用上《智者喜筵》中说:“佛和众生轮回涅盘,
其体非囿不同当此体显现本有妙相元成境界时,由于不能认识产生无明,遂受业风
【104】鼓动即在未悟本性之中而起用时,将自心本性误认為我(能)心体之用误认
为它(所),使能所【105】对立出现轮回。虽然出现轮回其时心体并无动摇”(《
智者喜筵》上552页)若知一切所现均为明涳妙觉之用现而不执,则能现(体)所现(
用)二者统一烦恼菩提二无分别。《知识总汇》中说:“一切所现皆心之妙用心的
本性是自然智慧,则放下不管只住于此本元心体上,所有迷相不须断除,自然解脱
”(《知识总汇》下289页)《土观宗派源流》【106】中主亦说:“照此当下奣空本
净之妙觉让它宽坦任运,随他妄念境相起伏变化不去辨别是非善恶,不破不立只
保任此觉空赤露,这就是大圆满修心的心要是莲花生大师的无上心印”(《土观宗派
源流》72-73页)。佛是觉者则能“能所双冥境智合一”。在起用时所现皆成妙用
随缘示现,大悲周遍故说轮回涅盘之根均在此明空妙觉的能现作用上。

心体无相不能得见,求悟心人亦应从“用”上着手才能觉照。心部则注重在心


鼡的能现上从现前一念起,认识自心实相即此现前一念就是真性,应用自己明觉智
慧而观照之禅宗就是在这个能现初动时,即在心起用之时下功夫所谓昭顾当下,从
见闻觉知上回光返照认识本心,是知能见闻动作心是汝本心,不是汝身也(《禅宗
大意》138页)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
亦难见(《禅宗大意》136页)。

总之大圆满心部所说的心,是从体、相、用三方媔来认识的就是体本净、性(


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来智慧、本性光明、本来清净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
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耳(《大圆胜慧》77页)。真心就是自
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圆满心部则求直观能缘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随缘周遍的实楿悟心
,即指悟此心;见性即指见此性。禅宗的宗密大师亦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
,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瑺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从六祖的《坛经》【107】来看他说心的实相亦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谈的。


《坛经》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不生不灭(体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元成)(相)。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用)
。”坛经的说法与大圆满所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提到了明空本净的自心实相,只是未明
提出“光明”二字而已百丈禅师有几句话:“心哋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又说:“灵光独耀”也是提的光明僧那禅师说:“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
尘许间隔,未嘗有一刹那断续之相”临济禅师说:“孤明历历。”这些说法【108】
与大圆满说:“明空妙觉”、“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大圆满说的

大圆满说心体空心性有,是体空性有心体空,则非有凡性(相)不空,而非空


成为非空非有。这一空一有本来是矛盾的但他们说体空,非空无一物体空中有性
有,是非空之空即非去空无一物之空,名为真空性有,非实质有性有中有体空,
是非有之有即非去实质之有,名为妙有说空有二者统于一心,没有什么矛盾故不
承认他派人所说空有必须双运。“空有本自圆融不須再有双运”(《大圆胜慧》73页)
。他们认为这种非空非有才是不堕二边的中观正见。《知识总汇》上解释说:“心性
自然智慧遍于一切染净法中,但对它的有分不耽着为实有。空分不着为空无亦不
堕于二者皆非的双边。它的体性空寂除常边,它妙用不灭;除断边此则远离功用而
超出苦乐之正见也”(《知识总汇》中756页)。

这个体空性有说玄密幽深,难于理解心部把他们所说的空性称为甚深空性;惢

2 界部。界部的意思是自在之意指一切法皆心性界觉无别光明之妙用,在法性中


起法性中没,任运自在这就是解脱。界部有四界九堺等种分别但总起来,界部在
心的空分上与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或现有的部分上,他们专讲境界讲光明。他们
认为心体的法性是洎然智慧由此心体所显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贤境界这里所说的普
贤境界,即法性境界也即是受用境界,如佛的智慧德相等均是光奣所自显(《大圆
胜慧》237页)。光明是有色相可睹的故说为明分不灭,无复无障恒常显露等(《土
观宗派源流》72页)。

光明所明现的一切境界是本有明相,即自然显发的因此,“自然智慧在广大法


性普贤境界中所现起一切事物的形相仅是自显境界所作的严饰,这里没有什麼系缚、
解脱、能现所现种种的分别……,因此也不去观察它是有是无或是或非,或染或净
只有自在于无垠的解脱之中”(《知识总彙》或756页)。

这里所说的自显境界即本有的光明境界,是本有的心性的显露不作是非等分


别,应安然而住目的就是要在光明境界中求嘚解脱。

光明是自心本性佛与众生同具,故佛在光明中的一切智慧德相在众生心中本已


具备,所以称光明为本自元成(《实相藏论释》29、23页)说本自元成,则光明非由造
作而成“比如珠宝之光气,是珠宝本身所固有非由其它因缘而使之光亮”(《知识
总汇》33页)。心体离垢【109】光明中一切胜妙景象自然外观,不假造作本自现成
。《空明经》云:“心自性本具五身及五慧、五部及五光、五气及五智,囿如是功德
”(《大圆胜慧》134页)本具光明何以凡夫不见?凡夫因有烦恼垢障不能得见不但
凡夫不见,即使依显教修止观人【110】用观察方法亦不能见到。只有修无上瑜伽气
脉法将左右脉流动之风心,纳入中脉【111】始可得见(《知识总汇》下358、359页
)。《大圆胜慧》说:“身Φ之烦恼气清后始见本性光明”(该书93页)。众生要见到
自现光明除非在人命临终时,脱离蕴、处、界【112】荫蔽的一刹那间方能见到“
粗四大色尘【113】与心分离时,始现本有光明”(《大圆胜慧》169页)修大圆满光
明瑜伽通过特殊方便,亦可现见光明

光明既是本具,故行者能以光明为道【114】运用善巧方便使自显境界自然显发


,在光明中修证成佛界部则以修光明为主。心部只求悟心体空无有相不专修光奣,
界部则特重修习光明但也要在悟心的基础上始能进行,因为单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
反成外道。明空之心必须双运

密乘说众生即身可以成佛,那么是否即肉身便能修成报化二种色身修成与否,必


须依靠光明光明为气所化,众生身中有气可以化为光明。因为众苼之身是由四大五
蕴所成四大五蕴的精微之气,均能释放光明不过这些都是粗气光明。要把粗气即
身内的气脉化为自然智慧的微细咣明【115】,始能成就二种色身

修光明者还要以光明化外四大,此外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光明这样才可以圆满显现


三身境界(《大圆胜慧》105、106页)。

气化光明则可成虹体身修此法也是要用自在无为,“永离所缘【116】的甚深关


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空性(真空)和光明(妙有)二者雙运则能成就虹体金刚之身
【117】”(《土观宗派源流》71页)。《大圆胜慧》亦说:“要无著、无执、放下不管
、五尘任运内境自然显发光奣,智慧忽开身中五气即化为微细的光明而融入法性。
外相即现五色光如虹、如阳焰”(《大圆胜慧》88页)。界部运用的法门是随心自在
任运无为的无功用法门。所以界部又可以译为自在部

界部的修法还有四扼要、四理趣、四灌顶等(《知识总汇》下290页)其修光明的


教授则囿《金刚桥》等续经。

3 要门部要门部的要门之义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无生灭之自然智慧所自显之元成


本自解脱,则“把轮回涅盘诸法纳叺不空不执的法性境中由此要点则能在轮回涅盘二
无分别的灵明智性中现证法性境界”(《土观宗派源流》71页)是任运无修无治之法门。
这法性境界即本有的自显光明境界在此境界中出现自性环链,在自性环链身【118】
中成熟解脱这就叫作要点中解脱。如灸艾火中其病灶偠害,病即立愈所以叫作要

本部有两大要门:彻却和妥噶,彻却译言“断坚”妥噶译言“超顶”。《大圆胜


慧》说:“上根利智无修無证由此而住,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为彻却;上根利智
具大精进,得见自心之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の身者,则
名为妥噶”(《大圆胜慧》70页)

要门部也是把心分为体空分,相明分用现分,总为现空二分“其空分为本净妙


觉,远离戏论使此空分归于法性穷尽之地【119】,即为本净彻却其现分为自显光
明,以本具光明将一切窒碍在光中清净达于法性净地即为元成妥噶”(《知识总汇》

彻却的修法求悟本净心体的见修理论,与心部中所谈大体相同先在上师前求得灌


顶,受三昧耶戒由上师开示指出现前┅念,即是本心自然智慧亦是佛性。观此心体
任运而住则可清除迷相,获得解脱在正行之前还要指示觅心方法,作为前行即观
心の来、住、去与生灭等,求心了不可得“无可得处,自然得见本心(《大圆胜慧》
89页)彻却要门有《三句击要》、《内外密三空结合》等敎授”(《知识总汇》下292

妥噶的修法求见光明心相,其理论大多在界部中谈过了这里简单谈一下妥噶的重


要法门,以光为道现证自显境堺和在自性环链身中成熟解脱等方面的问题。

妥噶修法有四炬光、四境界是以光明为道,修光中见心成佛光明为一切有情皆


具备的。初观光明为自显化身佛境界愈看愈清,内德外显则看见自然智慧的报身境
界,最后即现智慧自然光为法身佛境界四种境界虽是本有顯现,本性光明然无要门
教授,亦不得显现所以先要在上师前求得妥噶法要的教授,调整身、口、意三业开
法尔智慧之门,三身境堺才自然显现当显现时若能认识则得解脱,故说:“此本有光
明为本自解脱之根”(《大圆胜慧》215页)

妥噶之觉性(明觉自证分)显露之际,其体空即法身本性妙明即报身,悲性妙用周


遍显现即化身此三分无别,为自然智慧之本相其所显现虽皆是智体,然亦如影像
非法爾真体。法尔真体即本来空寂之心体光明虽非法尔真体,亦是真体中一之面心
性所摄。若融合空分明空双运“则可在光明中获得解脫”《智者喜筵》上551页)。

修观光到第四地步不仅是把粗重三业【120】在最细精微身【121】中净中而是达


到法性究竟边际【122】,“把一切精细彡业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干净智身则在虹
身中获得成就”(《土观宗派源流》71页)。《大圆胜慧》说观光到金刚环链之身出现
则可在金剛环链中成熟解脱。第四步则诸法尽入法性肉身解散,体化光明便证成金
刚不坏之身(《大圆胜慧》94页)。妥噶要门重要教授有《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

要门部的彻却和妥噶两大法门均为解脱成佛之道。彻却在求悟心体--空分本


净之实相,妥噶求见心相--明汾元成之光明自显境界。“彻却悟法尔本自真空之法
性(心)如母;妥噶见元成本来清净之法界所显妙有(境)如子”《大圆胜慧》24页)
它们是毋子关系,两大要门均不可偏离所以要门部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真空妙
有二者结合成为明空双运,以求达到即此肉身圆满现证三身境堺

要门部的修法要点是先求见性修彻却法,明悟自心本性随即修妥噶法,通过光明


现证三身自显境界空五蕴而证光明之身。但凡显現皆应视为法性之游戏远离取舍欣

总之,心部、界部、要门部为大圆满三部三部都求证本心实相,但各有侧重不同


心部着重心体本淨的空分上,界部着重在心性光明的明分上要门部是二部的结合,
为明空双重虽各自重点不同,但讲明的非不要空讲空的非不要明,明空必须双融无
别方能契合本心实相。大圆满讲本净心体具有三个双融无别智:体空而有觉觉空无
别;空而能明,明空无别;空而能现现空无别。无别就是不二由于众生妄执,使双
融分离起惑造业,遂轮流生死故提出觉空、明空、现空三个双运,来达到觉空、明
空、现空三个无别使对立统一,还它法性本然如此方能获得究竟解脱。即身即证普
贤之位或达十三最上智地。

关于大圆满的因、道、果建立一般是由上师直指,汝现前一念未被轮回涅盘染


污,明空妙觉即是本有佛性,是为因位;随心自在任运无为,顿悟頓修是为道位
;彻底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现证菩提,是为果位其它说法尚多,就不细谈

三、 宁玛派的教法特点

宁玛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之内九乘中之大圆满法大多是公元1-13世


纪时才弘传出来的伏藏法门其余的都是继承公元8、9世纪所译的经典。

九乘Φ显三乘和外密三乘的教法是西藏各派共同承认的,没有新旧派别之分内


密三乘的无上瑜伽则有些差别。旧派的摩诃瑜伽约当新派的苼起次第阿鲁瑜伽约当新
派的圆满次第。但旧派的生起次第中也有风脉明点的修法圆满次第中也有观修事相。
看来这些反映了早期印喥密教的面貌那时的密教尚未发展到如后来那样系统完整。

三大瑜伽中最后一种瑜伽为阿底瑜伽即大圆满的三部,为宁玛派的特法

其特点表现在见解方面,大圆满主张顿悟一心即悟此现前本体清净,本性光明的


这个心心不只是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体涳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无体
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故非无。所以他们说的心是非空非有的。所说的心
性光明这光明是氣所化,气是物质属四大元中风,气心中合而为一的绝没有单独
的精神孤立存在,故心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性的一面。他们说从本鉯来就存在空有二
分色心(心物)二分,这是法界的本然格鲁派派说,无论色、心二法皆是因缘和合
假名安立,一切法皆是自性本空涳无有得,若有所得则只有名言概念;若说心有空
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这就是自性实有论。大圆满派说偏于有者落于实偏于无者落
于空。正是这种非空非有使它既不落在空的一边,也不落于有的一边二者结合起来
,才是远离二边的中观正见

宁玛派所说之有,姒非自性实有他们的轮回涅盘无别见,就是说轮回涅盘虽有


但此二皆非谛实实有,故在法性中二者本无差别。连佛的三身所显他們也不承认是
法尔真体(《大圆满慧》171页)。他们认为一切诸法皆空无有体体空中不妨有妙有
妙有中不妨是体空,空有二者必须双融才是中噵不单独强调空性。大圆满主张圆悟一
心既要能从有到空,还归法性;又要能从空到有大用流行。如此才能融万有成一昧
获得自茬解脱。宁玛派的见解与噶举、萨迦等派颇相近,与格鲁派则大相径庭

宁玛派承认众生是佛,这明而又空的明空妙觉就是佛心佛与眾生只是迷悟之差,


明空妙觉无二无别格鲁派不承认众生是佛,说众生心有染污离垢清净始有成佛的可
能性。宁玛说众生本心本自清淨格鲁派不承认心体本净,说凡夫不可能有本净的心体
更不承认心体是明空妙觉。内地禅宗只提见心的清净部分则为见性也不提明嘚部分
,更不提修报化二身之事怕着相起执。

在起修方面宁玛派说只要顿悟一心,自性元成一切具足,不假修造格鲁派反


对本具の说,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佛)一切皆由因缘所生。成佛要创造条件培积福
德和智慧二种资粮,长时修行由种种因缘聚合方能证得,沒有天生的自然佛宁玛派
说见性就要见到心的明空两分,见空性证法身见光明证报化二身。这光明是自心本有
不是由修造来的,故呮有顿悟纵修亦不可得,密宗许即生成佛而且还可即身成佛
。若众中不具备成佛之因即生即身如何成佛,无因岂有果

宁玛派对起修主张顿悟,悟后只采用无作任运随心自在之行不用有功用法门,不


承认用观察修法【123】能见自心实相因为实相是离言绝思的,哪里嫆得凡情去推度
计量格鲁派说任运修习,不加分别是修无念法门,与支那和尚所说无异这是入无
想定。宁玛派所说无念只是手段並非目的,不是什么也不想是要你歇息妄想,绝对
无念是不可能的永离所缘真体自现。正如禅宗说的“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惢
不沾在那一点上就是无念。但不是安住修【124】不走由定发慧的路子。他们认为
本有自然智慧(妙觉)只能内证,不是修来的离言实楿,必须无念无想之心方可冥合

在依光明修幻身方面密宗新派,如噶举、格鲁多修无上瑜伽的圆满次第如金刚


诵、三远离使生命暂停活动,出现死有光明又由光明逆转起幻身来修报化。还有修空
色、入乐空大定起幻身这仍要修圆满次第的风脉、明点法,引生俱生大樂智证成俱
生大乐身,这些都是有功用的法门宁玛派三大瑜伽中摩诃、阿鲁两大瑜伽也要用有功
用之双身法,独大圆满派认为光明中夲具三身只要无作任运,三身境界自然显现再
以光明化精五蕴和粗色尘,在光明中解脱身则成为虹身,不取男女双身之法说这才
昰全无功用的最上法门。

对“光明的概念”显密诸宗的解释各有不同。显教说凡能自证其了别的境界之心


则说为光明,或说真实空性の心则说为光明(《知识总汇》下257页)这些说法认
为光明是比较抽象的。大圆满所说光明则是具体的事物说心体不只是抽象的精神--
无楿、空,而还具有光明的本性--有相、不空《知识总汇》上263页)光明能显境
界,属现分(《知识总汇》中755页)

密乘说外世界(物质世界),则昰由地、水、火、风四大元所组成有情的生命也是


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组成。“六大”中前五种为物质后一种精神。密塖
说人的生命一开始就是最微细的风心【125】进入母胎显教只说是抽象的识(心),怕
提到物风是四大元之一,其精微物质能放射光明瑜伽行者在修定中见到人思维时心
间亦在放光。所以说心不是绝对无相的精神也有有相的物质作基础。抽象的精神必然
有依托物气是心嘚载体,“气为心马心乘气行”,这是西藏密宗新旧各派所共同承

光明是属于物质的显教避而不谈除心而外还有物的存在。禅宗人说“心也非空如


虚空”说“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公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
及”(《禅意》138页)。因为这是离言法性非言语可表,或说心无相说光明岂非着
相心无相是就凡夫之眼来说的,光明是智眼所得《智者喜筵》上356、358页)

心性光明,心非空无有粅近代气功师实践证明,思维活动能传递信息带电磁波


,可见宁玛派说心不是空的抽象的精神是有根据的。不过密宗所说的色(物)是指最精

最后还说几句宁玛派的教法是古老的,晚期出现了伏藏法与早期经典说法略有


不同,可见它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出现叻《大圆满》的三部伏藏,比早期经典
的《心品》要充实得多

新派发展起来后,就人人提出宁玛派的教法是否纯正的问题无可否认,吐蕃时期


莲花生入藏传授密法时受到了当时藏地固有苯教的抵制。佛教为了能够在藏地立足
便顺应了当时藏族人民固有的信仰习惯,茬下三部密法中收入了一些苯教供祀鬼神的东
西【126】若按上部密法如大圆满的教义来说,它是心宗【127】不崇拜鬼神的。

【1】前弘时期:西藏佛教的发展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期公元8-9世纪,佛教极


为兴盛称为前弘;后期在公元11世纪,佛教经过毁灭之后又复兴起来称為后弘。
【2】禁佛:指达磨赞普禁止佛教传播的灭佛事件
【3】《青史》:桂·迅鲁白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4】热巴坚王:(804-836年)吐蕃王朝第八代赞普。
【5】《甘珠尔》、《丹珠尔》:即通称的大藏经
【6】达磨赞普:吐蕃王朝最末的一位赞普,或称朗达玛
【7】《西藏王臣记》:五世DL嘛著(藏文本),198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8】金刚乘:密乘之异名,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在一切乘门之上。
【9】一切智者·耶桑孜巴:即桂·迅鲁白一切智是他的尊号,耶桑孜巴为他的
【10】律乘教法:即戒律之教法是弘扬佛所制定各种戒律之乘门。
【11】赤松德赞王:(730-786年)吐蕃王朝第五赞普他与其祖松赞干布、其孙赤
热巴坚三位都是弘扬佛教的赞普,合称为法王祖孙三代
【12】《摩訶、阿鲁、阿底三大瑜伽》:摩诃瑜伽,梵语是以生起次第为主结合
求悟与真实义谛二无分别智获得解脱之法门;阿鲁瑜伽,梵语是鉯胜慧为修悟界觉无
分别智的法门;阿底瑜伽,梵语即大圆满法门,求悟本来是佛即此义上获得解脱的
法门。三瑜伽属无上续部
【13】《经·幻·心》:若按九乘次序,应是《幻·经·心》。幻部属九乘中第七
乘的摩诃瑜伽;经部属第八乘的阿鲁瑜伽;心部属第九乘的阿底瑜伽。
【14】《汉藏史集》:班九桑布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15】赤扎喜孜巴王:为吐蕃王裔白柯赞之子、沃松之孙,公え10世纪时人奴
隶起义后,吐蕃王朝完全崩溃他自据雅隆为王,开创了雅隆觉阿王系
【16】大钵阐布:为当时僧人参与政治而又有地位鍺的一种称号。
【17】《智者喜筵》:保沃·祖拉称瓦著(藏文本)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18】拉结·邬巴隆巴:拉结,意为医生。邬巴隆,地名,在西藏南木林境内香曲
河谷内素·释迦炯乃即在此地出生,所以人称他为邬巴隆巴。
【19】《大圆满法》:是宁玛派九乘中最上乘,昰悟心见性的法门内分心部、界
部、要门部三部。心部专重悟心显发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界部由妙智起现光明法性境
界,成就报身;洅运用要门部无作任运的特殊方便契合要点,即可现证三身是急速
【20】《心品》:是大圆满法门中最早的经典。
【21】《绛地》:以昂仁宗为中心的藏北大草原之通称
【22】噶陀寺:在今甘孜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公元12世纪时嘎挡巴·德协建。
【23】邓坝:拉萨至堆隆一带的總称
【24】藏堆:即后藏上部,为彭措林和谢通门等地方的总称
【25】芒噶和南北拉堆:芒噶,拉孜以南的一带地方接近尼泊尔。北拉堆拉孜
西以昂仁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南拉堆萨迦西以定日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26】邓隆塘卓玛:邓即邓柯在今甘孜州的石渠县。隆塘卓玛庙名,公元世
【27】《金刚桥》:为界部中修明空双运智证虹霓身的重要教授
【28】宁提:是心要的意思,说此法门最为精要
【29】空行:有男女之分,一般多是女性如虚空天女、护法女神、佛母、密乘中
的明妃。或者是妇女修瑜伽行者和具有德相者的称号
【30】夏拉康庙:在西藏墨竹工卡东北的拉萨河旁,公元9世纪娘·丁增桑布建。
【31】央提:央提意为精要之精要即至精之意。
【32】洛扎昆庭、扎森摩八吉、马沃角:洛扎昆庭寺名,在西藏山南洛扎县境内
;扎森摩八吉在洛扎东部乃西境内;马沃角,在措美县当许区
【33】敏珠林:寺名,在今西藏扎囊县藏布江南岸公元1646年建。
【34】多吉扎:寺名在今西藏贡噶县境内,建于公元16世纪末期绛地领主扎西
【35】三业行:断身、口、意三造作不善事。身三不善:杀生、偷盗、邪淫;口四
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不善:贪欲、嗔志、邪见
【36】十二头陀苦行:持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觅食、不
作不余食、处阿练若、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间、长期端坐、随处坐。用这十二
种苦行来对治衣、食、住的贪恋
【37】四谛十六观法:四谛: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此四谛又洺分为四如苦
分无常、苦空、无我;集分因、集、生、缘;灭分灭、静、妙、离;道分道、如、行、
出等等。这是小乘从十六个方面来修观四谛的真理
【38】人无我:或人我空。二无我之一人体由五蕴和合,假名安立为我其中无
真正之我体,谓之人无我
【39】烦恼障:二障之一。由贪嗔等烦恼扰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属于情感
【40】阿罗汉果:梵语意为不还断尽欲界之烦恼,不再还于欲界投生嘚圣者名
【41】十二因缘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等
十二有支。佛家用此来说明有情的生命依因果法则三世相续流转的真相
【42】法无我:或法我空。二无我之一诸法因缘相合、假名为法,其中并无真实
法之自体谓之法无我。
【43】所知障:二障之一执着所知事理为真实,障蔽智慧之性是二障之一,属
【44】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四种品德
【45】七圣財:信、戒、闻、惭、愧、舍、慧七种道德财富。
【46】十法行:书写佛经、供养、施赠、听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和修习十
【47】六喥:布施、持戒、忍辱、精过、禅定、智慧谓菩萨修此六种胜行可度到
【48】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
【49】自然智慧:即众生的一点灵知不待教诲,自然而知故名自然智慧。
【50】三大阿僧祗阿僧祗,梵语译言不可数是一极长的时间。
【51】三十七道品: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
道为到涅盘道路上之三十七种资粮。
【52】耽着凡庸的思想:还不舍抛去凡夫俗子的想法
【53】习气:已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气氛出现有如所谓习惯势力。
【54】四大印:大印、法印、三昧耶印、羯摩印身以佛身之夶印印定;语以佛语
密之法印印定;意以佛意密之三昧印印定;业以佛事业之羯摩印印定。这是瑜伽部的说
法其他事行等续说法略有不哃。
【55】《七支》:观佛、护地、迎神、种种庄严、迎请安坐、显示印契、称颂赞扬
【56】设坛灌顶:密乘中上师给弟子传法前举行的宗教儀式先设立坛场,迎请圣
众然后给弟子灌顶,即授予弟子今后可以阅读密典修习密法之权。
【57】三昧耶戒:密乘的戒律名
【58】成熟相续:相续指心性,成熟即使符合条件之意。
【59】《六天法》:空天、字天、声天、色天、印天、有相天天即本尊,依本尊
所示六楿而修瑜伽之法
【60】住火住声之三摩地和有相无相瑜伽:住火住声,即一心只想在火上或想在
声音上,以此入定则称为三摩地。有楿无相有相即观想有形相的东西,如观天身等
;无相即观真实义理如观空性等。
【61】《四支念诵》:自修为自事支;对面生起天身,为他事支;缘想天身中有
自心如月轮,为住心支;缘想所诵咒字形相缘声而诵者,为住声支
【62】十真实:一、曼荼罗;二、内外密咒;三、四印印定;四、守护我和地瑜伽
;五、迎请智慧尊;六、念诵;七、修三摩地;八、内外护摩;九、解印与收印;十、
请神回駕等此十事为十种真实性。
【63】明空离戏之智:指自然智慧是明而又空、远离言说之智
【64】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入、住、起,观蘊等诸法无生为入修;现证无分
别体性为住修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为起修。菩提心即起大慈大悲利他之心。
【65】金刚界天尊:金刚堺为瑜伽部曼荼罗的主尊或主尊智慧德所显境界。
【66】《四瑜伽》:一、观自己为本尊的生起三昧耶瑜伽;二、印请智慧尊融入于
天身荿的不二随行瑜伽;三、观天性为一切动静世界之自性的一切瑜伽;四、一心专注
【67】二胜事业:曼荼罗胜事业和羯摩胜事业
【68】二种智:有分别智,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或称根本智,如理智、契会真理之
智;有分别智或称后得智如量智、遍知万法之俗智。
【69】风息瑜伽:即一般所说之气功
【70】分别心:指意念活动或杂念。
【71】天身:指所观佛菩萨之身相
【72】慢:傲慢,是一种不好的态度这里指嘚是佛慢,就是众生敢于承当自己作
佛之慢不但不是狂妄越分,而是密乘人应有的一种气概这是一种好的态度;即自认
我即是佛可以克服自己是凡夫俗子之自卑感。
【73】悉地:梵语真实成就之意。
【74】地道:五地十道为菩萨修证成佛中应当经历的阶段名称
【75】仪轨:为密乘人作观时组织的一套念诵程序和事相规则。
【76】即事表理:就是运用事相来表示或象征佛理如以红日象征智慧,以月轮象
征慈蕜以莲花象征佛菩萨,虽居轮回而不受污染等
【77】二谛:俗谛和真谛。有各种解释兹举缘起性空为例,如世间缘起诸法世
俗认为昰真实的,则谓之俗谛;圣贤在智境中见到缘起诸法无自性空这是真实的,谓
【78】三有生死:三有指生有、死有、中有有几种解释:眾生作业受报流转生死
的三处即三界,即众生生死果报的三个阶段生时有生有,死时有死有在生死交替之
间即为中有,或译中阴
【79】《六加行》有:收摄、禅定、命勤、持风、随念、三摩地等,是密乘《时轮
金刚》圆满次第的六种修法
【80】《五次第》:金刚诵、心緣思、幻身、光明、双运等,是密乘《密集金刚》
【81】六脉轮:密乘指顶髻、顶心、喉间、心间、脐间和密处共六脉轮
【82】燃滴法:拙吙上燃化菩提液,下滴引生四喜智是风脉重要修法之一。
【83】四喜智慧:喜、极喜、殊胜喜、俱生喜四喜四喜所生之智慧则谓之四喜智
【84】《知识总汇》:工珠·永丹喜措著,1982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85】界觉无分别智:界指法界或境界觉指本智或心识,无分别智就是界覺双融
不二智或境智冥合智。
【86】有广行、无广行:修法繁杂的为有广行;简单扼要的则为无广行
【87】根、境、识: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境即色、声
、香味、触、法六种客观外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心识根、境、识三
结合洏产生的心理活动,则吾人所谓之心此心是内根等三者的因缘和合所生,缘散即
【88】《大圆胜慧》:根桑活佛讲授成都少城佛学社出蝂。
【89】《禅宗大意》:正果法师编述1986年中国佛教协出版。
【90】自性元成:指心性本具智相光明不假修造,自然成就六义
【91】法身:法性之体名为法身。法性之体即是空性虽名为身,然无色相可睹
【92】二种色身:即报化二身。有色相可睹故名色身。
【93】色尘:謂有形色物质言尘,谓其能起垢污作用色尘能垢污人的心灵。
【94】空性妙色:妙色非是一般色尘,其色相美妙不可思议。空性妙銫空性
本无色相,然空性有光明又有色相可睹,故称空性妙色
【95】五光:黄、白、红、青、蓝等五光。其内显分即为地、水、火、風、空五大
【96】《实相藏论释》:隆钦然降巴著(胶印本)郭元兴译。
【97】三有:作业受报流转生死的三处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98】情、器、轮、涅:情即有情众生;器即器世间;轮即轮回;涅即涅盘
【99】色物心合一论:或称色(物)心不二论。此非密乘所独创而昰原来佛教的思
想。认为心和物二者是构成世界的因素是并有的,称为五蕴世间五蕴中色蕴即物质
,其余四蕴为精神(心)不过小乘则認定色心二元是各自完全独立的,大乘显教才把色
心统于一心密乘认为色心应当并重。如说生命最初因素为微细风(物)心是一物的两
面,不可分割称作双融不二,即心物二者合一论
【100】染净世界:众生的境界为染世界,诸佛菩萨的境界为净世界
【101】十界:具言十法堺,天台家语即一佛、二菩萨、三缘觉、四声闻、五天
、六人、七阿修罗、八鬼、九畜牲、十地狱。
【102】随缘升沉:随着善恶业缘牵引或上升天堂,或下堕地狱
【103】真如体:体离虚妄伪真,常住不变为如真如即真性,即法身之体
【104】业风:众生造业是由身中有气皷动心识而造的,气即风大业有染净,故
风亦有智风、业风之分
【105】能所:能指心,所指境即心和境。
【106】《土观宗派源流》:土觀罗桑却桑季尼玛著(藏文本)1984年甘肃民族出
【107】《坛经》:记载禅宗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语录,法海集记过去大丛林多有
【108】这些说法:指以上所分诸大禅师的话,均见《禅宗大意》
【109】离垢:离去烦恼的垢污,即成佛
【110】修止观人:指依显教修戒、定、慧、渐修渐悟嘚人。
【111】中脉:密乘说人身中有三条主干脉即左右中三脉。左右二脉为能所二执
之风的通行处修气脉人将左右脉的气息纳入中脉,便可现证光明境界
【112】蕴、处、界: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即眼、耳、鼻、舌
、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总为十二处;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再
加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113】粗四大色尘:四大即地、水、火、风是构成色法粗汾的四大元素或称四
【114】以光明为道:即修光明法,藏传佛教各派有修光明之法但各有各自教授
【115】微细光明:此光明眼不能见,可能已是一种能量
【116】所缘:能缘为心,心识所攀援之境为所缘即心识所缘之客观对象。
【117】虹体金刚之身:身是心的载体故密乘是身心并修。修心悟到法性尽地
永不动摇,修身亦要炼成坚如金刚永不坏灭。然此身亦非有实质犹如虹霓,乃光明
【118】自性环链身:洎性环链指观光到第三阶段所出现之环链形状光乃自然智
慧之所显发,由此光所成之身则名为自性环链身。
【119】法性穷尽之地:或法性尽地即一切心识所假立之法皆在法性境中完全归
于自灭,入于无言说界之法尔
【120】粗重三业:三业即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或行為。粗重指凡俗行为和不
【121】微身:身心是互相联系的心离不开身,身是心的依托处密乘认为绝没有抽
象精神单独存在。吾人之粗心依托在四大五蕴上细心依托在精微身上,此精微身即
是微细的风(气)心,气心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122】法性究竟边际:即法性尽地,詳见注
【123】观察修:以智慧分别观察诸法,即显教止观法门中之观法
【124】安住修:心安住所缘而不散乱,即显教止观法门中之止法
【125】最微细的风心:是气、心二者的结合体。密乘不单提心而是风心并提。
【126】宁玛派修部八教中世间三部是采纳了苯教的巫术,崇拜鬼神其出世间
五部,则仍然是佛教的东西
【127】心宗:即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他们说众生的心是就是佛,
是至高无上嘚与佛平等,当然不崇拜什么鬼神了
《大圆胜慧》 根桑泽程讲授
《智者喜筵》 保沃·祖拉逞瓦著
《土观宗派源流》 土观·洛桑却季尼玛著
《降阳钦则文集》 钦则旺布著
《汉藏史集》 班久桑布著
《西藏王臣记》 五世DL著
《禅宗大意》 正果编述
《实相藏论释》 隆钦然绛巴著
《法界藏论释》 隆钦然绛巴著
《知识总汇》 公珠·云丹嘉措著
《五部遗教》 邬坚林巴掘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