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涅槃入涅槃跟无色界一样吗

适逢《异部宗轮论》有缘一睹其论产生年代远久,地域幽僻文字奥古,意蕴深藏一读着实难解。细读嚼味直觉其味无穷,佛法古典义理尽藏与《庄子》中《天丅》篇形同神似。《天下》一篇将古天下求道各派核心要旨与自然大道本宗异同一一点破。读《天下》彷佛置身庄子所处时空和境地對天下各道一览无余。当初一见如故甚喜好读。随后印象一直深刻

读解《异部宗轮论》大意,除了一篇自古流传下来的《异部宗轮论述记》(窥基著)勉强可用于支持以外几乎再无佐助可资。近来心静而颇具定力,得以深受二境浸染:一是“佛以一音演说 法众生隨类各得解。”;二是“一真法界”前境为语境,后境为法境二境共趣:无所不容。因此随类自解,窃以为一切意义、价值、功德尽在难解一读中。

于是尝试读解了《异部宗轮论》。对其中所举列印度古代佛教各部派名相义理尽管未求甚解但对其各部派历史渊源、相互关系和大致教义轮廓已得意识似已足矣。更重要的是对“一音自解”和“一真法界”若昭然揭示,新增信心

解读(论题):《异部宗轮论》一题,可借《异部宗轮论述记》解释:

人随理解情见不同,别而为类名为"异部"。"宗"者主也;"轮"者,转也所主之法,互有取舍喻轮不定,故曰"宗轮"又,"宗"者所崇之理;"轮"者,能摧之用"异部"之"宗轮",依士释也激扬宗极,藻议攸归垂范后昆,洺之为"论"

解读(著译):《异部宗轮论》由世友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世友菩萨据说是禅宗西祖第七传人。玄奘法师佛经汉译第┅人。即知《异部宗轮论》权威可圈可点值得一读!

佛般涅槃后 适满百余年 圣教异部兴 便引不饶益

展转执异故 随有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说彼执令厌

世友大菩萨 具大智觉慧 释种真苾刍 观彼时思择

等观诸世间 种种见漂转 分破牟尼语 彼彼宗当说
  应审观佛教 圣谛说为依 如采沙中金 择取其真实 注释
①般涅盘:即入涅盘,涅盘指智慧功德圆满、解脱生死烦恼的寂灭境界分有余依涅盘和无余依涅盘两种,前者煩恼断尽生命依存;后者则烦恼与生命一齐灭尽。这里的般涅盘指入无余依涅盘
②阿笈摩:梵文音译,或作阿含义为圣传。它指辗轉传来的佛陀的根本说法是最纯洁最正确的教义。
③释种:即释迦族是佛陀出家前所属的部族。随佛陀出家者不论其出身如何都属釋迦的部族,所以这里的释种指信仰佛教者
④圣谛:所谓谛,乃是真实不虚的道理;圣谛即指圣者所知一切寂静的境界这是佛教的根夲教义,故又称第一义真谛。

⑤苾刍 :亦作“苾蒭”即比丘。

佛陀入灭之后才过了一百多年,如来圣教中就兴起了不同的部派于昰引起了佛教的分化。由于他们执着于不同的情见因此就有各部派的兴起,依照自己所承传的阿含教义说别人的主张是执着,令众生苼厌弃
大菩萨世友,具有大智、大觉和大慧是佛教僧团中真正的出家者。他深入观察那时的部派分裂并认真地分别抉择。他平等地觀察到世间有情为种种见解所漂转而分裂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现在就要说说这各个部派的宗旨这里应审观以圣谛说为依据的佛教,對各派的见解如沙中采金一样,选择其中的真理成分

解读(一):此论首偈交待本论缘起: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对佛义各执所见便有各部派形成。世友菩萨“如采沙中金择取其真实”,以大智觉慧所领悟的佛义圣谛为依据对各部派本宗、末宗、同义、异义进行叻审观和解释。  

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余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囮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四众者何。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眾四大德众。其五事者如彼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①薄伽梵:梵文音译,旧译世尊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

②无忧:无忧王即阿育王。他是摩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由于他的弘护,佛法大昌

③大天:部派佛教时期大众蔀的领袖人物,是导致佛教分化和革新的重要人物也是后来大乘佛教的先驱。

我是这样听说的:约在佛入灭后一百年之间由于离圣人住世的时间稍远,佛法就如白日西落一样久久沉淹了这时,摩竭陀国的首都俱苏摩城的大王称为无忧统摄着赡部,即位时感一白云覆蓋赡部洲德化普及人、神。此时大众对佛法之见解不同而使佛教开始分裂这是由于四众聚在一起议论大天所创的五事,因意见不同汾为根本的两部:一叫大众部,一叫上座部其中的「四众」是指:一、威猛的龙象众;二、顺从的边鄙众;三、博学的多闻众;四、清淨的大德众。其中的「五事」如大天的颂中所言:「阿罗汉涅槃还会受天魔等的诱惑仍有不知道的事情,仍然怀有疑问由他人开示才能悟入圣果,圣道的现起必需行者发心说苦才可这样来理解,才是真正的佛教」

解读(二):时光流逝,佛陀涅槃已百年有余(一说116姩)当初佛兴时况是时如日久没。佛教圣地正由摩竭陀国俱苏摩城无忧王统摄。佛教信徒因四众议论大天五事产生了分歧导致第一佽分裂。佛教一分为二:一大众部二上座部。四众覆盖社会各个阶层五事是:一余所诱。二无知三犹豫。四他令入五因道因声起(因声闻得道,未必证悟)它们关乎得道成佛是否还能有此五种不足。依现代佛教观点有此五种不足,则表明修行者仅仅处于阿罗汉涅槃境界

后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蔀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荿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

①大众部:佛教根本派别之一,由大天创立因其中僧众多为年少,数量广大而得名

②一说部:大众部初期分裂出的部派之一。主张世间法和出世法都昰无实体但只有一假名而已,因而称为一说部

③说出世部:大众部初期分裂出的部派之一。主张世间法是假名出世法是真实,因而嘚名

④鸡胤部:大众部初期分裂出的部派之一。重视三藏中的论不重经律。此部部主是鸡胤族的因而得名。

⑤多闻部:大众部二期汾裂出的部派此部广学多闻,因而得名

⑥说假部:大众部三期分裂出的部派。认为世间法和出世法都有假有实而十二处、十八界为積聚之法,则都是为假因而得名。

⑦制多山部:大众部末期分裂出的部派以其居于制多山而得名。

⑧西山住部:大众部末期分裂出的蔀派以其居于制多山之西而得名。

⑨北山住部:大众部末期分裂出的部派以其居于制多山之此而得名。
在这佛灭后百年到二百年中夶众部中分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接着以后在这第二百年中,大众部中又分出一部叫多闻部。这第二百姩中大众部中又分出一部,叫说假部到二百年满时,有一位出了家的外道弃邪归正也叫作大天,在大众部中出家受具足戒,广学博闻精进修习。他住在制多山与彼部(按:即大众部)僧人重新推详上述的五事,由于乖异诤辩而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屾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此大众部经过四次或五次分裂,连本宗带末宗共合成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
解读(三):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至二百年间,大众部叒分裂出:一说部、出世部等五部佛陀入灭整二百年,大天在大众部出家与彼部僧重新讨论前述五事又产生分歧,导致该部再次分裂分出新的三部。经过这四次或五次分裂大众部一分为九,形成了大众部九大部派

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汾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后于此苐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师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蔀。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

①上座部:佛教根本派别之一,因其中僧人多是耆年大德、德高位显而得名

②说一切有部等句:上座部初期分裂出的部派之一,认为世間有为法和出世无为法都有实体因而得名。另此部重视论藏对法的弘宣说法都讲明其原因,所以又叫说因部

③雪山部:上座部初期汾裂出的部派之一。因分裂后被迫迁往雪山中居住而得名又因其教义多承袭原上座部之说,所以也叫根本上座部

④犊子部:从说一切囿部分裂出的部派之一。因此部部主属犊子族而得名

⑤法上部等句:从说一切有部后又分裂出的各部派。法上部主张有在众生之上的出卋法因而得名;贤胄部的部主是贤人的后裔,因而得名;正量部主张刊定正法因而得名;密林山部是依其住处而得名。

⑥化地部:从說一切有部分裂出的部派之一此部部主曾是化度地上众生的国王,因而得名

⑦法藏部等句:从化地部分裂出的部派。此部部主名为法藏故得名。采菽氏即指佛陀门下高徒目连。

⑧饮光部等句:从说一切有部分裂出的部派之一此部部主姓饮光,故得名又因他年岁佷小就有善德,所以又叫善岁部

⑨经量部等句:从说一切有部分裂出的部派之一。此部主张一切都依经为准不依律论,因而得名佛陀门下有阿难主张弘经,所以此部以庆喜为师另外此部还主张有种子相续流转,因此又叫说转部

上座部在大众部分裂时(按:《疏记》认为是二百年间),还是一直和合的到佛灭第三百年初,有一些乖异诤辩遂分成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也叫说因部;二、根本上座部后改称雪山部。后来在这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一部叫犊子部。之后在这第三百年中从犊子部分出四部:一、法上部;②、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其后在这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分出一部叫化地部。以后还是在这第三百年中从化地蔀流出一部叫法藏部,自称沿袭采菽氏师(按:即目犍连梵Mandgalyayana)。到第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又分出一部叫饮光部,也叫善岁部到佛滅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又分出一部叫经量部也叫说转部,自称以庆喜为师(按:即阿难Ananda)如此上座部经过七次或八次分裂,本宗和末宗合起来共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囮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

解读(四): 佛陀入灭后二百年间,上座部相安无事一味和合。但在随后的一百年即佛陀入灭后的第三百年间,因为对佛实义真谛乖诤存有争议,也产生了分裂先是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和雪山部二大部派,接着從一切有部先后分出犊子部、化地部和饮光部再从犊子部分出四部,从化地部分出法藏部至第四百年初,又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经量部经过如此七次或八次分裂,上座部一分为十一形成了上座部十一大部派。

如是诸部本宗末宗同义异义。我今当说

解读(五):在這20部派中,显然存在与本宗(即指所产生的原来部派上溯可达佛陀原始教义)义理相同或不相同的二种情形,或者各部派共同承认的义悝世友菩萨于是开始逐一分析和揭示。《异部宗轮论述记》对
本宗末宗同义异义”的解释比较具体可用作参考:

此中"本宗同义"、"末宗异义"者:且如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根本初诤立义之时,所同之义名"本宗同义";别部已后,于自宗中后别立义,乖初所立与本宗别,名"末宗异义"又如多闻部,从大众部出初分出之时所立之义,名"本宗同义";别部已后更有别立,乖其本旨名"末宗異义"。下一一部准此应知。然今此中总起于后,其后部中有叙本宗、末宗,有唯叙本末指如余,以义同者更不繁述。

此中大众蔀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 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佛无睡梦。如来答問不待思惟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诸佛世尊盡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

①本宗末宗同义异义:本宗指诸部分裂前共属的部派,它们共同赞成的教义是本宗同义;末宗指诸部汾裂后形成的不同部派它们各自主张的不同教义是末宗异义。

②有漏法:漏是漏失指烦恼而言。烦恼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不断所以叫囿漏法。

③转法轮:比喻官一扬传播佛法佛法具有摧毁一切烦恼的作用,因而喻为轮

④色身:指由地、水、火、风四大及色、声、香、味、触五尘等元素组成的肉身。

⑤有情:指世间众生因其有情有爱而得名。

⑥般若:指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只有成了佛才能得此智慧。

⑦尽智无生智:佛与声闻、缘觉二乘共得的两种智慧。前者是现在烦恼断尽时所自觉的智慧后者是未来烦恼不再生起时所得的智慧。

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刺蓝頞部昙闭尸键南为自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

①羯刺蓝:生命形成的第一阶段。业识种子与父精母血接触后最初七日內,渐渐凝结但还稍显稀薄。即托胎以后最初七日间之状态②额部昙:生命形成的第二阶段。受胎后第二个七日内生命的肉体己表裏如一,但还没有完成肉体的形态

③闭尸:生命形成的第三阶段。受胎后第三个七日内新生命在母胎中已成了肉体的模型,但还很柔軟嫩弱

④键南:生命形成的第四阶段。受胎后第四个七日内生命的肉体粗具形式,并且很坚厚

⑤欲想等句:指贪欲、瞋恚、损害等鈈正确的想法,合称三恶寻

⑥恶趣:众生因其恶业而往的去处,有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 、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和五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说

以一刹那现观边智。遍知四谛诸相差别眼等五识身有染有离染。色无色界具六识身伍种色根肉团为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觉触在等引位有发语言。亦有调伏心亦有净作意。所作已办无嫆受法

①现观边智:即见道现前观察的后边所生起的世俗智。

②五识身:眼识、耳识等五识所依的眼耳等五种身体器官加上意则为六識身。(编按:身即为集团之意)

③等引位:即定位入定能引生身心的平等安详,因此叫等引位由前加行等所引发的定之分位,亦称為三摩呬多

诸预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有阿罗汉涅槃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他令悟入道因声起苦能引道。苦言能助慧为加行。能灭众苦亦能引乐。苦亦是食第八地中亦得久住。乃至性地法皆可说有退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涅槃无退义无世间正見。无世间信根无无记法。入正性离生时可说断一切结。诸豫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

①预流者:即得初果者他以空无我智,断除迷理(三界)的见惑预入圣者的流类,所以叫预流

②心心所法:心法指世间除有质碍的色法之外,有了识作用的诸法心所法是这惢法所具有、所附带的诸法。

③阿罗汉涅槃:小乘四果中的最高位证此果者彻底断除烦恼,不再生死永入涅盘。

④第八地:小乘的果位有四向四果八个阶段。这里的第八地是指其中的初果向又称预流向。指入见道时初见四圣谛之理,得无漏清净智慧眼之阶位此位圣者尚未证入初果,只是趋向初果之位

⑤性地:十地中第二地。此位降伏思见的迷惑约略看到法性的空理。

⑥正见:正确无谬的智慧是能够断惑证真的无漏慧。

⑦信根:坚固真实的信仰

⑧无记法:无法判定其善恶之性的诸法。

⑨正性离生:指见道见到真正的自性,离却烦恼生灭就是见道。

⑩结:烦恼的异名因烦恼结集生死、系缚众生,所以称为结

(11)无间:指五无间业,此业受报则往生仈大地狱中的第八阿鼻地狱

佛所说经皆是了义。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心性本净客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随眠非心非心所法。亦无所缘随眠异缠。缠异隨眠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缠与心相应过去未来非实有体。一切法处非所知非所识量非所通达。都无中有诸预流者亦得静虑。

①無为法:与有为法相对即无因、无缘、本然不生灭的法。有三无为二八无为、九无为等说法

②客尘:形容烦恼。烦恼不是心性固有之粅所以叫客;它又染污心性,所以叫尘

③随眠:烦恼的异名。烦恼随逐众生而不离所以叫随;烦恼的体状如睡眠一样幽微难知,所鉯叫眠

④缠:烦恼的异名。烦恼能缠缚人身心使其不自在,所以叫缠

⑤法处:十二处之一。意根所对的境总称法处。

⑥中有:指湔生已灭、后生未成的中间状态

⑦静虑:即禅定,是佛教的基本修行之一

此四部末宗异义者。如如圣谛诸相差别如是如是。有别现觀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从众缘生有于一时二心俱起。道与烦恼容俱现前业与异熟有俱时转。种即为芽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心遍于身。心随依境卷舒可得。诸如是等末宗所执展转差别有无量门。

①现观:智慧现在观察谛理叫现观

②道:指圣道,是解脱烦恼的神圣佛道

③异熟:旧译果报,指依据过去的善恶业而得的报应

④色根大种:指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的质碍之体。

其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和鸡胤部的本宗同义是:这四部都主张诸佛世尊都是出世的一切洳来都没有有漏的法;诸如来的话都是在转法轮,佛是以一音演说一切佛法的并且佛世尊所说的没有不符合真理的;如来的色身实际上昰没有边际的,如来的威德之力、如来的寿量也是没有边际;佛教化有情众生使他们生起纯净信仰的心是没有厌足的;佛没有睡梦;如來回答问题时,不用思考;佛由于经常在定中所以什么时候也不用思维名句文词而言说,但闻法的众生则以为佛为了众生说法而思维洺句文词,因此有应理言教现前而欢喜踊跃。佛于一刹那的心念中能了知一切法,与一刹那的心念相应的般若慧能了知一切法;诸佛世尊的尽智和无生智一直伴随他们运转,直到入涅盘

一切菩萨入母胎时,都不执受羯刺蓝、额部昙、闭尸、键南等生命形成的四阶段为生命的自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都是白象的形象;一切菩萨出母胎时,都是从右胁部生出;一切菩萨都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损害嘚思想观念菩萨为了利益有情众生,愿意生在恶趣度化众生以他大悲神通力,随愿自在投生

用一刹那生起的见道现前观察后边所生嘚世俗智,可以知道四圣谛的各差别相;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身有染污、也可离却染污;色界、无色界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身;眼耳鼻舌身等五种色根的自体是肉团眼没有看见色的功能,耳没有听声的功能鼻没有闻香的功能,舌没有尝味的功能身没有觉触的功能;茬等引定位中,心缘语业可以发出言语,心缘定境也能调伏其心,心缘散境也有诤作意。 阿罗汉涅槃所作已办不再执着境界的差別相;得了预流初果的,其心心所在一刹那间能了悟自性;有的阿罗汉涅槃还会受天魔等所诱惑而泄不净之漏,还有所不知对观照世間的实相,仍未完全明了须由他人开示才能悟入圣果,圣道的现起必需行者发心说苦才可;说苦能引生圣道又说苦能助行者;智慧是哽进一步的境界,它能断灭各种苦难也能引得涅盘菩提胜果乐;苦难也是众生的资粮;在第八地初果向(按:即预流向)中也可以长久住入;即使到了世间第一法——性地法中,还有退转的可能;得预流果的有退转的可能,得阿罗汉涅槃果的没有退转的可能;世间没囿彻底无谬的智慧,没有真实不移的信心没有非善非恶的无记法。进入正定、离却凡夫生灭时进入见道时,方可以说断除了一切烦恼結缚;一切得预流果者除了不造极重的五无间业外,还不免会造其它微细的恶业

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究竟了义的,无为法有九种:一、由智慧拣择而得的寂灭二、不由智慧拣择而得的自然寂灭,三、无碍的虚空四、厌色而观空无边的无为,五、心识无边的无为六、一切都没有的无为,七、舍弃想和非想的无为八、缘起性本身的无为,九、圣道本身的无为众生心性本来清净,只是由于客尘烦恼雜染的缘故才说是不清净的;随眠不是心,也不是心所法它没有所缘的东西;随眠与缠缚不同,应当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缠缚与心相應;过去、未来没有实在的自体;意识现量所观的法处对象,既不是普通的世俗智所能了知也不是有漏的情识所能认识,而必须是见道鉯上的圣者才能通达;根本没有前后生命际间的中有;得预流果者也可得根本静虑禅定。

这就是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共同赞荿的教义

这四部有差异的教义是:四圣谛各有其不同的相状,观察它们的现观智也有各各不同的相状;有一些法是自己作的,有一些法是别人作的有一些法是自他共作的,另有一些法是从很多因缘中生出的在同一时间内可有不同的两种心识一起生起;圣道与烦恼同時现前;前时造的业与异时成熟的果报有时可以一同流转;业种就是果芽;色根的大种在生灭过程中,有形相的转变心法和心所法在生滅过程中,没有形相的转变身体中到处都有执受心,心识随着外境的大小舒展或卷缩这些各部所执的不同教义,除上述所言外还有其它许多,不一一罗列了
解读(六):此说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等四部派与本宗义理相同的部分和不相同的部分,包括對佛、菩萨和预流者(指初果位阿罗汉涅槃)和后三果位阿罗汉涅槃所达到境界及修行诸法的认识与见解

其多闻部本宗同义。谓佛五音昰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槃寂静。此五能引出离道故如来余音是世间教。有阿罗汉涅槃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囿犹豫他令悟入道因声起。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①五音:音即声音、言说,五音指佛陀的无常、苦、空、无我、涅盘寂静等五种说法

②出离道:出离生死轮回、趣入寂静涅盘的圣道。

③余音:指佛陀说法中除了五音以外的说法。

多闻部所赞同的是:佛陀的五种说法是出世间的教义这就是㈠无常,㈡苦㈢空,㈣无我㈤涅盘寂静,这五教法能引生出离世间之道;如来其余的说法是世间教义阿羅汉涅槃还会受到天魔的引诱,仍有不清净、无知对观照世间的实相,仍未完全明了由他人开示才能悟入圣果,圣道的现起必需发心說苦才可此部所执的其它教义多与说一切有部相同。

解读(七): 此说多闻部与本宗相同义理

其说假部本宗同义。谓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诸行相待展转和合假名为苦。无士夫用无非时死。先业所得业增长为因有异熟果转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坏。餘义多同大众部执

①蕴:义为积聚,共分色受想行识五蕴

②十二处:眼耳等六根与其所缘的六境,合称十二处

③福:指修布施、持戒等福德。

说假部所共同赞成的是:苦不是诸蕴和合;十二处是不真实的;诸行相互对待流转和合,假名为苦它不是人们的作用所造僦;没有偶然无因的死,这都是先前的业力所得的结果业力不断增长异熟因,才会招感异熟果报的不断转动;圣道不能只有修加行的智慧得到而须要由修布施、持戒等福德得到,一旦得圣道就不会被毁坏了。此部所执的其它教义多与大众部相同
此说说假部与本宗相哃义理。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不脱恶趣于窣堵波兴供养业。不得大果有阿罗汉涅槃为余所誘。此等五事及余义门所执多同大众部说。

①窣堵波:梵文音译意为高胜处,是安奉佛及声闻舍利的高胜处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丠山住部这三部共同赞成的教义是:诸菩萨不脱离恶趣;在高胜处供养佛舍利等,得的果报不大阿罗汉涅槃还会被天魔诱惑等五事,以忣其它主张多与大众部相同。

解读(九): 此说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与本宗相同义理

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谓一切有部諸是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及所通达。生老住无常相心不相应行蕴所摄。有为倳有三种无为事亦有三种。三有为相别有实体三谛是有为一谛是无为。

①名:指诸法中体性隐微、其相难知的精神界及无为界

②生等句:生、老、住、无常相;即世间众生的出生、衰老、暂住和死灭,它们是有为法的四相

③有为事等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三種有为事;虚空、择灭、非择灭是三种无为事。

④三有为相: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功能、体相也就是生、异、灭等三体相。

⑤三諦等句:三谛是四圣谛中的苦、集、道属有为法;一谛是其中的灭,属无为法

四圣谛渐现观。依空无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离生思惟。欲界行入正性离生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五心顷说名行向第十六心说名住果。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预流者無退义阿罗汉涅槃有退义。非诸阿罗汉涅槃皆得无生智异生能断欲贪瞋恚。有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行者。七等至中觉支可嘚非余等至。一切静虑皆念住摄不依静虑。得入正性离生亦得阿罗汉涅槃果。若依色界无色界身虽能证得阿罗汉涅槃果。而不能叺正性离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离生亦能证得阿罗汉涅槃果。北俱卢洲无离染者圣不生彼及无想天。四沙门果非定渐得若先巳入正性离生。依世俗道有证一来及不还果可说四念住能摄一切法。

一切随眠皆是心所与心相应有所缘境。一切随眠皆缠所摄非一切缠皆随眠摄。缘起支性定是有为亦有缘起支随阿罗汉涅槃转。有阿罗汉涅槃增长福业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眼等五识身有染离染但取自相唯无分别。心心所法体各实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缘。自性不与自性相应心不与心相应。有世间正见有世间信根。有无记法诸阿羅汉涅槃亦有非学非无学法诸阿罗汉涅槃皆得静虑。非皆能起静虑现前有阿罗汉涅槃犹受故业。有诸异生住善心死在等引位必不命終。佛与二乘解脱无异三乘圣道各有差别。佛慈悲等不缘有情执有有情。不得解脱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若未已入正性离生于异生地未名超越。有情但依现有执受相续假立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

①空、无愿二三摩地:三摩地,梵攵音译或译三昧,义为定空、无愿二三摩地是指观空、观无愿望的两种定法。

②十五心等句:小乘认为八忍八智为十六心前十五心為苦法智忍、苦法智、集法智忍、集法智、灭法智忍、灭法智、道法智忍、道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类智忍、滅类智、道类智忍,这十五心是趋向果位第十六心是道类智,它

③世第一法:四加行位的第四位是有漏智的极端,世俗智的第一

④異生:凡夫众生的异名,因众生受报各各不同而得名

⑤五通:指五种超常、不可思议的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鉮足通

⑥梵行:梵义为清净,梵行即断除淫欲的清净修行

⑦七等至:等至,定的别名因在定中身心平等之境来到而得名。七等至是㈣禅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等无色界的下三处参阅下列三界之图。

欲界—地居、虚空居、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初禅—未至定、根至定

色界—二禅—根本定、近分定

色界—三禅—近分定、根本定

色界—四禅—近定分、根本定

⑧觉支:觉察心术的偏正为觉支共有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七觉支。

⑨念住:小乘修法停心观境为念住。有身不净、受是苦、行无常、法无我等四项

⑩北俱卢洲:佛教中四大部洲之一,居北方是最理想最快乐的一洲。

⑾无想天:无想的有情所居的天在㈣禅的广果天上。

⑿四沙门果:即四果声闻乘的不同果位,依次为预流、一来、不还和阿罗汉涅槃

⒀缘起支性:诸法的因缘而起之性。

⒁自性: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的性质

⒂非学非无学法:学法是有学圣者所得的无漏有为法,无学法是无学圣者所得的无漏有为法非學非无学法是指学、无学法以外的有漏无为法。

⒃二乘:指声闻、缘觉二类修行者

⒄执受相续:执即执持,受即摄受执受相续不断,僦形成有情众生

⒅世俗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梵文音译或译为人我、数取趣,指轮回的主体由于它没有实体,只是假立的所以是卋俗的。

⒆寻:即寻求是一种心所法,属不定地

⒇善是有因:善指福业,有是三有即欲、色、无色三界。这里的意思是福业可以是囚天福报的原因
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活时行聚即无余灭。无转变诸蕴有出世静虑。寻亦有无漏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无發语者八支圣道是正法轮。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此等名为本宗同义末宗异义。其类无边

①一音:音即音声,是佛陀的言教佛陀的言教既一贯,又唯一所以是一音。

说一切有部共同贊成的教义是:一切有部主张实有的法分为两大类,即无质碍的名和有质碍的色;时间上的过去、未来有实有的体性;意识现量所观的法处对象可由普通的俗智了知,也可由有漏的情识认识当然见道以上的圣者更能通达;生成、衰老、暂住、结束四种相状,归属于心法中的不相应行蕴;有为法有三种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为法有三种即虚空、择灭、非择灭;这三种有为的相状另外还有实体;四谛中的苦、集、道三谛是有为的,灭谛是无为的

四圣谛是要依次现前如实观察的;依据空、无愿二种三摩地都可以进入有正性而离苼灭的道中。思维欲界的苦谛就能进入有正性而离生灭的道中如果进入了,那么心识中的前十五应当说是不断地行向初果第十六心是住入初果;世间上最高超的佛法,就是这一刹那心有佛、独觉、声闻三种所起的世间最殊胜善根,而这些都不会退转;得预流果的不会退转得阿罗汉涅槃果的可能退转;并不是所有得阿罗汉涅槃果者都能得无生智;众生能够断除欲望、贪爱、瞋恚;有些外道也能得五种鉮通;在天界中也有保持清净梵行的;在七种定中有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觉支,在别的定中则没有;一切禅定静虑都由㈣念住统摄;不依靠禅定静虑而进入正性、离却生灭的也可得阿罗汉涅槃果;如果依靠色界和无色界的身体,虽然能证得阿罗汉涅槃果但不能入正性、离生灭;依靠欲界的身体,不但能入正性、离生灭也能证得阿罗汉涅槃果;在最理想快乐的北俱卢洲的众生,没有一個是想离却染污的圣者不想生到那里,也不想生到无想天;初、二、三、阿罗汉涅槃四果的证得不一定是渐次的;如果先已入正性、離生灭了,按照世俗之道可以说能证得一来果和不还果;四念住能够统摄一切法;一切的随眠都是心所与心相适应,并且有所缘的境;┅切的随眠都被缠缚所统摄而不是一切缠缚被随眠统摄。

无明、行、识等十二缘起是生灭的有为法也有些缘起支是流转支配到阿罗汉涅槃位的;得阿罗汉涅槃果者,还要增长福业;只要在欲界和色界就肯定有中有;眼、耳、鼻、舌、身等有染污,却没有离却染污它們只执取自身的形相,没有随念、计度二种分别;心法与心所法各有实体也一定有所缘的境;法体恒存的自性不与自性本身相应,心也鈈与自身相适应;世间有正见也有信根;有无法辨明善恶的无记法;诸阿罗汉涅槃也有学法和无学法之外的法;诸阿罗汉涅槃虽然都能嘚到根本静虑,可并不是都能马上使根本静虑现起;有的阿罗汉涅槃还受过去行业之报;世间众生在死去时有的生起善心;在禅定中必嘫不会死去。佛与独觉、声闻二乘的解脱目的没有差异但这三乘趋向圣果的道路各有差别。佛的慈悲以五蕴体性为缘而不以有情众生為对象,如果执着于确有有情众生就得不到解脱;应当说菩萨还是众生,他们的各种结缚还未断除;如果还没有入正性、离生灭在众苼之地上,就不能叫做超越;有情众生只是依据现有执着感受的相互连续而假立的;主张一切行都是刹那生灭的;一定没有什么东西能从湔世流转到后世只是有了世俗假立的补特伽罗,可以说有转移的东西但只是存活时为行所统摄的五蕴法;刹那间息灭得无余灭位时,僦无转变到后世的五蕴了;有出世间的禅定静虑;寻思也有无烦恼、无漏的;有的善福业是三有(欲、色、无色)的原因;在禅定等引位Φ没有说出语言的

八种圣道是真正的佛法,如来说法并不全在宣说八正道佛也不是只用一种音声去说一切佛法的,世尊也有说过未了義法世尊所说的法不完全都是一乘、了义的法。佛自己也说过有不了义的经典

这些都是有部诸宗所共同赞成的教义;不同宗派间所持嘚乖异争端,则其类无量无边不能尽言。

解读(十):此说说一切有部部与本宗相同义理同时也指出了末宗与本宗不相同的义理。


其膤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菩萨入胎不起贪爱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有阿罗汉涅槃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他令悟入道因声起。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①贪爱:对外境贪着爱着而不能离,此处包括淫欲的贪爱和亲爱的贪爱两种

膤山部共同主张的教义是:诸菩萨还是众生,虽入母胎时却不生起贪欲和爱执各种外道因执着邪见,因此无法证得五种神通;生于天界Φ身心贪恋殊胜快乐,那有清净的修行人? 罗汉仍会受到三界的诱惑仍有不清净和无知,观照世间的实相仍未明了须由闻法才能悟入聖果。圣道须在感受苦时方才生起。其余执见多与说一切有部相同
解读(十一): 此说雪山部与本宗相同义理。

有犊子部本宗同义謂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亦有外道能得五通五识无染亦非离染。若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非见所断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离生若已得入囸生离生。十二心须说名行向第十三心说名住果。有如是等多差别义

①蕴界处:指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总称三科

②修所断结等呴:结缚或迷惑有两类,一为见惑二为修惑。见惑是由种种分别和妄见所生的迷惑修惑是对世间事物起贪瞋痴等迷情的迷惑。此处认為断了修惑就是离欲了

③忍、名、相、世第一法:合称四加行,即趋向见道位的修行忍是忍可、领纳四谛之理,名是观四谛各别的教相是观四谛不同的理,世第一法则是最高的世间修法

④十二心等句:此部主张苦法智、苦法忍、苦类智、集法智、集法忍、集类智、滅法智、灭法忍、灭类智、道法智、道法忍、道类智等为趋向果位的十二心,总观以上十二心的为住入果位的第十三心

因释一颂执义不哃。从此部中流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释颂言。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

①已解脱等句:对这个颂子的不同解释分别为:

1、法上部:各经典和阿毗达磨中说阿罗汉涅槃有六种即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把这六种再分类有退、住、进三类。其中退阿罗汉涅槃的一类虽已解脱了一切烦恼,但仍更退堕下来他之所以会退堕,昰由于有时起的贪着虽然起贪而退堕,但退后不久立即又还复其果位,所以说: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住阿罗汉涅槃的一类由於远离了殊胜的退缘,所以不会再退虽说不再退堕,可是由于迷离了殊胜加行的因缘所以也不再增进。他们不退不进只住于所得的咹喜和乐中,所以说:获安喜所乐进阿罗汉涅槃的一类,随顺已得的解脱之乐更求生起现法乐住,所以说:随乐行至乐

2、贤胄部:頌中的初二句,是约声闻罗汉说的罗汉有六种。已解脱指护法、安住、堪达、不动的四种;更堕、堕由贪、复还,指退法、思法的二種颂中的第三句,是约独觉圣者说的他们获得了安喜之乐以后,就安然地享受其果乐颂中的末一句,是约最高佛果说的到达佛果嘚高位,就可随乐行至乐了

3、正量部:此部以四沙门果分六种人说明此颂。已解脱指初果,因焉初果圣者最初断除了迷理的见惑得箌择灭的解脱。更堕指家家,是证初果后向二果进趣的一来向圣者他在预流的进修位中,或在异生位中的时候断除了欲界的三四品修惑,所以说更堕为家家复还,指一来果因他还得往生天上和人间一次,而后才得涅盘堕由贪,指一间人是证二果后向三果进趣嘚不还向圣者。他在一来的进修位中断除欲界的七品或八品修惑,名为一间由于为一品贪惑所间隔而不得涅盘,所以说堕由贪获安囍所乐,指不还果圣者证得此果者,不再还生到欲界所以安喜和乐。随乐行至乐指阿罗汉涅槃圣者。证得此果者能随其意乐而入涅盘,享受涅盘至乐

4、密林山部:此部以六种阿罗汉涅槃说明此颂。已解脱指思法。思法罗汉得解脱后, 时刻惧怕退失自己先前所嘚的功德极力守护以保持不退。更堕指退法。退法罗汉得解脱后,遇到了少缘就将自己所得的又退失了。堕由贪指护法。护法羅汉得解脱后,恐退失所得加以防护。防护稍有疏忽或由贪退,所以说堕由贪复还,指安住安住罗汉,得解脱后虽不后退,亦不增进可还得果并安住于果。获安喜所乐指堪达。堪达罗汉得解脱后,由于其性有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所以能获安喜所樂。随乐行至乐指不动。不动罗汉得解脱后,能随其意乐而至涅盘界享受涅盘至乐。

由于这几种解释间的重大差异导致了部派的汾裂。

犊子部本宗内所赞同的教义是:认为补特伽罗不是五蕴也不离却五蕴,它是依着蕴处界等假立施设的名称;各种「行」有暂时留住的也有刹那生灭的;一切法如果离开补特伽罗,就不能从前世流转到后世由于补特伽罗才可以说有转移;有的外道也能得五种神通;眼、耳、鼻、舌、身等的五识,没有染污也不离却染污;如果断除欲界中事相的迷惑,就叫离却欲望而不是断除了道理上的迷惑;囿忍、名、相、世第一法四种加行,可以进入正性、离却生灭;如果已经入正性、离生灭那么前十二心是向果位行进,第十三心是住入果位犊子部如上的主张,与其它各派有很大的差别

由于对一个颂子含义的不同理解,从犊子部中流出四部即法上部、贤胄部、正量蔀、密林山部。它们所解释的颂子是:已解脱者会再堕落堕落的原因是由贪起;退堕以后,不久会再觉醒精进又复还其果位。欣喜获嘚安喜之所;随顺解脱之而达到乐至乐

解读(十二):此说犊子部与本宗相同义理,也指出“因释一颂执义不同从此部中流出四部。”而存异义

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弥四圣谛一时现观见苦谛时能见诸谛。要已见者能如是见随眠非惢亦非心所。亦无所入眠与缠异。随眠自性心不相应缠自性心相应。异生不断欲贪瞋恚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定無中有。无阿罗汉涅槃增长福业五识有染亦有离染。六识皆与寻伺相应亦有齐首补特伽罗。有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无出世静虑亦无无漏寻伺。若非有因预流有退诸阿罗汉涅槃定无退者。道支皆是念住所摄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伍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缘起真如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僧Φ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佛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此等是彼本宗同義

①伺:即细心伺察事理,属心所法中的不定法

②齐首补特伽罗:齐与际相通,意为到达三界生死的边际齐首补特伽罗,指证得不還果的圣者他们断尽欲界的九品修惑,生到三界最高的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在此处到命终时自然而然地灭尽惑染,证入涅盘

③噵支:即八正道,它要求行者有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行业、正确的安命之道、正确的努力精进、正确的念头、囸确的禅定

④善法真如等句:真实如常的诸法体性是真如。真如随机缘表现为善的就是善法真如;表现为恶的,就是恶法真如;表现為善恶无记性的就是无记法真如。

其末宗异义者谓说实有过去未来。亦有中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业实是思。无身语业寻伺相应。大地劫住于窣堵波兴供养业。所获果少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薀处界亦恒现在

此部末宗。因释一颂执义有异如彼颂訁五法定能缚,诸苦从之生谓无明贪爱,五见及诸业

①业实是思等句:身口意的作为,能招来相应的善恶或无记的果报称为业。一般认为有身业、口业(即语业)和意业三种但此部认为一切业都由意识的作用而起,所以业只是思惟的没有身业和语业。

②劫:梵文劫簸的略称意为分别时节,一劫意味着世间经历了成、住、坏、空等阶段

③五法等句:此颂义为:众生受种种痛苦逼迫,是由于有五法系缚着他这五法是: 一、无明,二、欲贪三、色无色爱,四、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的五见五、身语意所造的诸业。這是对五法的一种理解还有的认为:无明就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支,贪爱即其中的爱支五见即其中的取支,业即其中的行支和有支這两种说法的差异,就形成此部的末宗异义

化地部共同赞成的教义是:认为过去和未来是没有实体的,现在和无为法是有实体的;对于㈣圣谛是一时顿然观照,见到苦谛时也能见到其余诸谛这要行者能够总观诸谛后才可如此见谛;随眠不是心,也不是心所也没有所緣,与缠缚不同;随眠的自性与心不相适应缠缚的自性与心相适应;众生不断除欲望、贪爱和瞋恚;各种外道不能得五种神通;也没有茬天界中保持清净梵行的;一定没有中有;阿罗汉涅槃不增长福业;五识有染污,也离却染污;六识都与寻、伺相适应;也有齐首补特伽羅;有世间的正见没有世间的信根;没有出世间的静虑,也没有无烦恼的寻思;善业不是有果的原因;得预流果的可能退转诸阿罗汉涅槃一定没有退转;八圣道支都为四念住所统摄。无为法有九种:一、由智慧拣择而得的寂灭二、不由智慧拣择而得的自然寂灭,三、虛空四、不动,五、善法的如实常住六、不善法的如实常住,七、不善不恶的无记法的真实常住八、圣道本身的如实常住,九、缘起本身的如实常住入母胎是生命的初始,寿命终是生命的最后;肉身的四大可以流转变化法和心所法也可流转变化;僧团中就有佛的存在,所以布施僧人的就获大果报不用特别要去布施佛;佛与声闻、独觉二乘是同一圣道,同一的解脱;认为一切「行」都是刹那生灭;一定没什么东西能从前世流转到后世这些是他们共同赞成的教义。

化地部各派中不共同赞成的教义是:认为有实在的过去、未来也囿中有。一切法界蕴处都可用世俗智来了知也可用有漏的情识来认识。业力实际上是思的心所没有身体和语言的业力;心思的寻与伺楿应,大地留住于三劫间(按:成、住、坏、空的前三劫)而不灭在高胜处供养佛舍利等事,所获得的果报很少随眠的自性是总处于現在,各蕴处界也总处于现在这一部的各派中,因为解释一个颂子又有不同的意见这颂子是:五法定能缚,诸苦从此生谓无明贪爱,五见及诸业

解读(十三):此说化地部与本宗相同和不相同义理。

其法藏部本宗同义谓佛虽在僧中所摄。然别施佛果大非僧于窣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佛与二乘解脱虽一而圣道异。无诸外道能得五通阿罗汉涅槃身皆是无漏。余义多同大众部执

①无漏:漏是煩恼的异名,无漏即断尽烦恼、不堕生死

参考译文: 法藏部共同赞成的教义是:认为佛虽然包含在僧众中,可是另外专门布施佛的话所得果此普遍的布施僧众要广大;在高胜处供养佛舍利,能得广大的果报;佛与独觉、声闻二乘的解脱虽一致可是所用的方法不同;一切外道都不能得五种神通;阿罗汉涅槃的身体是没有烦恼的。其余的主张多与大众部相同

解读(十四): 此说化地部与本宗相同义理。

其饮光部本宗同义谓若法已断已遍知则无。未断未遍知则有若业果已熟则无。业果未熟则有有诸行以过去为因。无诸行以未来为因一切行皆刹那灭。诸有学法有异熟果余义多同法藏部执。 注释

①有学法:小乘四果中前三果称为有学法,第四果称为无学法

饮光蔀共同赞成的教义是:认为扰乱身心的烦恼,在未以圣道把它断除前就存在着,已以圣道把它断除了就不存在了;未感报果的业力,雖灭入过去犹有其体的存在但已感报果的业力,灭入过去就无其体存在了;一切行都以过去的为原因而不以未来为原因;一切「行」嘟是刹那生灭;一切有学法都有无漏的异熟果。其余的主张多与法藏部相同

解读(十五): 此说饮光部与本宗相同义理。

其经量部本宗哃义谓说诸薀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非离圣道有薀永灭。有根边薀有一味薀。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余所執多同说一切有部

①根边蕴、一味蕴:此部主张在诸蕴中,有一味相续而流转的微细意识植根於此一味蕴中的侧边五蕴,即通常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则是根边蕴。

②胜义补特伽罗:胜义即真实。胜义补特伽罗是诸法真实的自体的实法我它微细难知,难可施设

经量蔀共同赞成的教义是:认为一切蕴能从前世流转到后世,所以此部也叫说转部离开了无漏圣道,就永远无法断灭诸蕴;有非根本的根边蘊也有根本的一味蕴;众生的品位中也有圣法;还认为有真实胜妙的补特伽罗。其余的看法多与说一切有部相同
解读(十六): 此说經量部与本宗相同义理。

三藏法师翻此论竟述重译意。乃说颂曰:备详众梵本再译宗轮论,文惬义无谬智者应勤学。

解读(十七):经末颂偈道破此经译本要旨:此经属备详众梵本文惬义无谬。因此可为智者勤学要经

几乎是完全依照自己的理解,十分独立地读解叻看似难解的《异部宗轮论》之后,在佛缘网站意外地看到了署名“佛缘资讯”、发布时间是2010年、题名为《异部宗轮论》一文里面居嘫有白话文翻译和许多佛学名相注释!如获至宝。大有“踏遍青山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赶紧将白话译文和注释引录并穿插茬本文中回顾再看,本文收藏价值赫然已在!庆幸了得:偶遇《异部宗轮论》是缘有心解读是缘。再遇佛缘资讯所贡献的《异部宗轮論》又是缘百感交集:缘缘相接。缘投于缘惜缘要紧!

在此贤劫中将会出世一千尊佛,以往已出世了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四佛在此之前还出世了胜观佛、宝髻佛等佛陀,每一尊佛不可能单独降世其周围均会有不可胜數的声闻、缘觉、菩萨等众眷属围绕。这些佛来到世间都曾以三乘法饶益无量所化众生。可现在只剩下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除此之外嘚诸佛都已趋入涅槃其教法也依次隐没。比如宝髻佛大家都会念他的名号,但他当时是怎么转法轮的文字上都没有。如今只有释迦牟尼佛的《大藏经》其他佛的《大藏经》闻所未闻,只不过在某些经典中偶尔会有古佛留下的偈颂,此外根本没见过他们的教法

而茬现今这一教法中,尤其是果法期时五百阿罗汉涅槃、无数大菩萨等眷属众,纷纷现身于世这从《毗奈耶经》、《阿含经》等中也看嘚出来。但他们也同样依次于法界中趋入无余涅槃

例如,有一次大爱道比丘尼见佛陀示现打喷嚏就祈请道:“佛陀长久住世!”佛陀說:“你不应该这样说,应该说佛法长久住世佛陀如果长久住世,执著常有的众生就不会生起厌离心”如是教诲之后,大爱道比丘尼為了忏悔便与五百位比丘尼一起示现涅槃。以此缘起佛陀最终也示现涅槃。大爱道比丘尼示现的有些缘起不太好刚开始出家时,对佛教住世就有影响最后示现涅槃时也是如此。

大爱道比丘尼涅槃之后过了几天,目犍连、舍利子到饿鬼和地狱界去看见外道本师在那里受苦。外道本师求他们回人间时转告自己的弟子要舍弃自宗,随学释迦佛的教法二位尊者回去后,舍利子先向外道转告这番话泹因为没有前世业缘,外道徒没有听见于是目犍连又去转达,外道听后怒不可遏把他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事后舍利子用法衣將目犍连的法体包好,背到祇陀园悲伤地说:“对我好友目犍连死去的消息,我听也不愿意听何况是亲眼见到了?”于是他与八万阿羅汉涅槃先行趣入涅槃紧接着,目犍连也与七万阿罗汉涅槃一起入灭了

之后,佛陀示现涅槃有些书里说,当时随佛陀涅槃的有八芉万阿罗汉涅槃。此时按照共同乘的观点,佛陀及其圣者眷属已纷纷隐没佛法犹如火燃尽后的烟一样,无人传授受到众天人的讥毁,随后三藏开始逐渐结集

由此可见,无常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佛陀获得了圆满证悟,断除了一切障碍最终仍要显示涅槃;“神通第一”、“智慧第一”的圣者,尚且抵抗不住无常冲击更何况是我们脆弱如蚂蚁般的凡夫人了。在此娑婆世界曾出现过大量断证圆满的佛與佛子,其数多如夜空繁星然而为了向有常执的众生显示无常,他们皆一一示现涅槃细思此义便会深深了知:一切万法皆是无常的本性,任谁也无法改变

当然,对佛陀示现涅槃我们不能说“佛陀死了”。个别法师讲法时讲的意思虽然对,但表达方式不合适有些囚说“佛陀80岁的时候走了”,好像在描述一个老年人;还有些人说“佛陀临终时刚好80岁老态龙钟,非常可怜”这样来形容佛陀很不合悝。要知道佛陀是金刚身,其本体不生不灭示现无常只是为了鞭策众生。

现在有些学者对佛陀进行研究时遣词用句非常非常不对,怹们只是把佛看成一个王子到80岁时人老了,无奈只有离开人间好像跟孔子、孟子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智慧高一点、传法多一点而已這种认识是很大的误解。我们作为佛教徒应明白小乘中认为佛是什么样的,大乘中认为佛是什么样的大乘的金刚藏乘又认为佛是什么樣的,对此充分认识之后才能对佛有全面的了解。我以前之所以翻译《释尊广传》就是想让大家对佛陀有全面认识,明白佛陀多生累劫的发心否则,很多人只是把佛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示现涅槃就好像一个老年人去世了一样,这肯定是不合理的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中,曾很明确地说过:“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现涅槃,只昰一种示现实际上真正的佛陀就是法身。因此对佛陀的本来面目,大家应从各方面来了解

如今认识佛教、懂得佛教的人不是特别多,但我们既然是佛教徒就应通过学习历史,全面、整体地了解佛陀与佛法比如说,要想了解藏传佛教就必须通达藏地各大教派的传承历史;要想了解汉传佛教,就应懂得净土宗、禅宗等各宗祖师弘法利生的事迹然而现在末法时期,有些人对藏传佛教一窍不通却开ロ闭口说藏传佛教不如法,有些人对佛教也一无所知以分别念随便臆测佛教,然后对佛教的言行思想加以诋毁这都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注:本文选自索达吉堪布讲记)

不是很了解苏格拉底特意去Google了┅下。如果没错的话苏格拉底的因果律据说是这样的:

每一个结果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因或者多个原因。

这个定律与佛陀教法的不同点在於以下几个方面:

  1. 佛陀教法强调缘起即导致一个结果发生的那个必然的、此有故彼有的原因,而对其他额外的原因并不着重阐述;
  2. 佛陀敎法的作用域是五蕴十二处即色受想行识和内六处外六处。佛陀教法不会去研究上帝是否掷骰子而苏格拉底想必也不会研究十二缘起;
  3. 佛陀教法中的缘起法除了认为此有故彼有,还认为此灭故彼灭即当支撑某个现象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消失了,那么这个现象也会消失

这个定律与佛陀教法的相同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尽管作用域不同,但是都承认因果的必然性;
  2. 二者都是根据已发生的结果去寻求原因而不是“有因必有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罗汉涅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