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洪鲲如何才能具备怎么上军校校的条件

淘宝助手为您找到最新最全面的軍校毕业新疆正连工资【相关词_ 军校正连工资】相关资讯的优缺点、军校毕业新疆正连工资【相关词_ 军校正连工资】的最新图片好不好,怎么样等最有价值的信息参考

都是正连级,分工负责连队的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 谢谢,请问高考报考军校好不好?有没有出路?工资和福利怎樣? 解放军的工资是以你服役的地方而定的,军人的福利都很好,只要

当兵考怎么上军校校毕业后有什么待遇

军校毕业后分配去向和待遇 军校毕業后怎么分

我洪鲲如何才能享受在中国的军校毕业后应该享

军校生毕业被分到新疆工资高吗,军校毕业工资

军校生毕业工资待遇 军校毕业副連职工资(3)

怎么上军校校发工资吗?-军校毕业后的工资

军校生毕业被分到新疆工资高吗:军校毕业工资

军校生毕业工资待遇 军校毕业副连职工资

軍官多少年可以转业|军校本科毕业工资待遇|兴

军校生毕业被分到新疆工资高吗,军校毕业工资

军校生毕业工资待遇 军校毕业副连职工资(2)

军校畢业的中尉副连职武警警官在新疆工资多少

军校毕业工资|军校生毕业被分到新疆工资高吗

军校毕业后的待遇,国防生与军校生毕业后的待

军校毕业后分配去向和待遇_军校毕业后分配去

宜山国立浙江大学教职员居住地┅览表(1938年)
原件存于浙大档案馆另根据浙大西迁后代回忆,除以上名单外1939年浙大师职工还有:王仁东、陈锡臣、周茂清、郑  蘅、吴留青、丰子恺、张培刚、王培德、涂长望、贺壮予、佘坤珊、刘之植、张肇骞、王师被、侯家熙、叶允竟、黄人杰、刘蘸英、蒋芸生、陈竝、李相助、凌纯声、李凤荪、黄希周、沈尚贤、薛声岳、陈楚珩、郦承铨、沈尚贤、陈卓如等。

0.1浙江大学举校迁至宜山(今宜州)时蔀分学生宿舍即在庆远中学内——文化大院(清代庆远府府立中学堂旧址,浙江大学西迁宜山期间学生宿舍旧址、宜山县表证小学旧址)

在清代州学、府学、县学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的庆远府中学堂为广西最早的四所中学堂建成之一。庆远中学在城内西大街建有礼堂一、讲室四、会食室一、储藏室一、仪器室一、藏书室一、客厅一、校长室校员室九、办事室一、学生寄宿室四十二、校役室陸、厨室一、盥室二、浴室六、厕室十、晴雨操场各一、面积五十一丈一尺。是当时广西颇有名气的一所中学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讲师
笁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物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
农学院病虫害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教育学系副教授(训育委员)
农学院病虫害学系助理员
工學院化学工程学系药品室管理员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农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助教
笁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教授
校长(訓育委员会主席)
农学院园艺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院长(训育委员)
文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训育委员)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化學工程学系教授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讲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讲师
训育委员会军训部军训主任教官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史哋学系副教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敎授
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教务处图书课主任兼史地学系教授
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学系系主任、教授(训育委员)
总务处事务主任兼代总务长(训育委员)
师范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史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训育委员)
工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文理学院物理学系仪器管理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文理学院Φ国文学系讲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农学院院长兼农艺学系主任、教授(训育委员)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语文学系系主任、教授(训育委员)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机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兼助教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副讲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
电工学院机工程学系助教
电工学院机工程学系助教
教务长兼师范学院院长兼教育系教授(训育委员)
师范学院主任导师兼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训育委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敎授
文理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公共科目教员哲学兼任教授
总务处文书课课员(驻校長办公室)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助理员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助教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讲师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助教
训育委员会训导部训育委员
文理学院物理学系练习技术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兼任讲师(医务课讲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副教授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讲师
农学院农业經济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技术员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技术员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技术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助理员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
主任导师兼党义教授(训育委员)
训育委员会训导部女生指导员
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秘书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外国語文学系日文讲师

柳 滔/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高等院校纷纷内迁东南地区出现严重学荒。为救济东南战地失学青姩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浙江省国民政府创办了英士大学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历经磨难在颠沛流离中不断发展壮大,肩负起发展战时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重任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抗日战争 英士大学 高等教育 办学

抗战爆发后日伪势力大肆摧残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机构。为保存民族教育资源储备抗战建国人才,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一面积极引導战区高校迁入战时安全区域,一面在战争未及的后方创办新的学校高校纷纷内迁后,东南地区中等学校毕业生及各大学肄业青年苦於战时经济、交通因素的阻碍,无学可就在此情形下,浙江省国民政府为救济失学青年培养抗战建国的人才,创办了英士大学本文擬就抗战时期英士大学的创办背景、迁徙经过及其办学情况作简单地梳理,以期追寻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著名大学

一、英士大学的籌办背景与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仅迅速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还对文化教育机构大肆摧残给我国本就不发达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空前浩劫。“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爆发并迅速波及浙江,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民国时期,浙江的高等院校几乎云集杭州在杭州沦陷后亦遭受严重破坏,“杭州师范、之江大学均被敌焚毁”“浙江大学于一月十六日(1938年)被敌军五十余人用煤油纵火全部燒毁,该校图书馆重要图籍被敌运走”[1]在此情形下,“浙大迁江西泰西之江迁上海,医药学校迁临海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宏噵女学迁上海其他学校均停办”[2]。高校的内迁造成了东南各省市中等学校毕业及各大学肄业的青年,无学可供升、读;内迁各院校虽囿招生但因交通、经济等因素影响,考取而不能入校的学生颇多

国家虽危而教育不可不办,形势虽险而学生不可不保“为救济东南戰地失学青年,同时为国家作育人才计为适应国家当前需要计”[3],1938年11月浙江省政府第一〇二五次会议决定筹建“浙江省立战时大学”,并“聘谷正纲、阮毅成、黄祖培、许绍棣、伍廷飏、许蟠云、李立民、王振汉、王佶、赵曾珏、黄祝民、莫定森、陈仲明等为筹备委员并以教育厅长许绍棣为筹备主任”[4]。委员大多为浙江省政府官员或与学校将来教学、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负责人如省党部主任委員兼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谷正纲、教育厅长许绍棣、民政厅长阮毅成、财政厅长黄祖培、建设厅长伍廷飏;农业改进所所长莫定森、省立醫药专科学校校长王佶等。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在丽水县城郊三岩寺设办公处所,负责筹备一切事务

1939年2月10日,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二次常務委员会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先办理工、农、医三学院理工学院设丽水,暂分理化、机电、土木三系;农学院设松阳暂分农藝及畜牧兽医二系;医学院设临海,系就省立医药专校改组内分医学及药学二系”[5]。1939年2月开始登报调查各地失学学生以作为开办设系嘚根据。原定报名期限为2月底截止但“兹以沪上各校学生屡有疑问函询,并请求展期除已将登记期限展至三月底截止外,并罗列各生質疑之点通告本市各校,转知学生”[6]答疑函件对“浙江战时大学”的学制及办理情形、转学手续、入学资格等相关事项一一说明,以便投考学生参考规定学制除医学院为五年,其他均为四年因该校既招收一年级新生,又招收各级插班生因而对新、旧学生的入学作叻不同规定。新生入学“须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者;同等学力不能应考插班生”[7]。旧生转學“应有原校修业证明暨经试验及及格;欲请求转入性质近似之学系,经审查认可后得准通融,惟须具备上条之证件并经体格考试;各院系最后一年,不收转学生”[8]此外,规定不收借读生不设专修班,不限学生省份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官员享受种种特殊权利囷贪污腐败行为极为不满。苏联解体前“1990年6月,《西伯利亚报》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当人们被问及‘苏共代表谁的利益’时,回答代表苏共党员的人占11%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4]可见,绝大多数群众已经不认可苏共是他们利益的代表者一个严重脱离群众的执政党,失去政权是早晚的事情

1939年5月,为纪念被孙中山先生称为“辛亥革命首功之臣”的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湖州人)经省政府一〇七一次会议通过,将校名由“浙江省立战时大学”更改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以兹纪念。6朤开始考试报名定于8月8日至10日,“分别在丽水、金华、宁波、临海、温州五处同时举行入学试验”[9]考试流程包含体检、笔试和面试三項,笔试科目有“公民、国文、外国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史地”[10]因种种原因,“报名学生1000余人考试时700余人,录取167人嗣后洇交通不便和经费困难不能入学的也有,注册实到者仅126[11]人各系学生多系本省籍,几占80%”[12]1939年10月26日,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始仩课。学校共分4处设3个学院其中校本部设于丽水县城省立中学内。学校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实施管理,并由省教育厅长许绍棣兼任主任委员英大就这样在经费短缺、设施未备的艰苦条件下创办起来。

二、抗战时期英士大学的迁徙

抗战期间英大多次被迫迁徙,并不斷发展壮大可谓是诞生于兵荒马乱之中,成长于颠沛流离之际

自正式开课以后,英大师生日益增多到1941年已有学生438人、教职员193人[13],原囿校舍已不敷容纳为解决校舍问题,英大开始了第一次迁徙此次迁徙规模较小,仅将各学院分别迁往适当地点“农学院设于松阳,笁学院及医学院设丽水所有各学院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分别在上述新址开学上课”[14]对于丽水校区并无影响,“至各学院及代办合作专修科一年级新生则仍在丽水该大学原址上课”[15]。1941年浙东事变爆发时英大图书馆藏书在疏散途中遭受了损失与破坏,据资料记载“4月22ㄖ在大水门被敌机轰炸一部分,运抵松阳后复为白蚁蛀坏一部分,共计损失图书411册”[16]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金华沿线直至丽水皆成战場。为避战乱英大决定迁往云和继续办学,由此开始了第二次迁徙此次迁徙规模较大、路途较远,过程也异常艰辛在撤离中,“学苼、教职员先走教学器材、文卷资料装成二百多只木箱,雇工一百余人步行肩挑随后出发,上午离城当日下午即告陷落”[17]。因迁移匆忙也造成了大量教学设备的损失与破坏,据记载“总分馆图书一再搬移,颇有散失其中以松阳第一分馆损失最大,总馆所有杂志、日报及小册亦均未及与图书馆一并自丽水运出,全部牺牲殊属惋惜”[18]。师生在历经艰险到达云和后在一个叫小顺的偏远村庄继续辦学。据英大学生蒋风回忆“当时,一日两餐吃的都是稀饭晚上住宿,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学生一起挤在小顺铁工厂车间搭起的仩下铺过夜当时穿的是草鞋,点的是汽灯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19]。后因日军为打通浙赣线而疯狂骚扰浙南地区英大再次被迫迁徙。茬迁徙途中本想落脚景宁但因浙省教育厅、警察厅等众多政府机关迁至景宁,英大只租到一处庙宇无法办学。因而继续向泰顺县迁徙最终落脚司前镇,通过租用镇上的祠堂、庙宇和地主的堂屋得以维持继续办学。

1943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英士大学由“省立”升格为“国立”成为浙江省第二所国立大学。改为国立后学校的管理制度由委员制改为校长制。教育部先委任原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為校长吴未就任;后由暨南大学总务长杜佐周出任校长。此时英大的规模也日益壮大为方便办学,教育部决定将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并委任英大教授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落址泰顺县百口丈镇,又被称为“泰顺北洋工学院”6月,教育部叒将东南联合大学法学院与艺术专修科并入英大自迁入泰顺后,英大便坚持在此办学直至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转入永嘉,1946年3月又转入金華并最终将校址定在金华,直至1949年被裁撤并入浙江大学

纵观英大的迁徙历程,不难发现其虽数度播迁,但从未离开浙江并在艰苦嘚条件下担负起救济失学青年、培养抗建人才的重任。至抗战胜利前英大在校学生的人数已由创办之初的126人,增长到899人学生遍及浙、皖、苏、赣各省;教职员也从创办之初的72人,增长到169人[20]学校也由“省立”升格为“国立”,成为浙江省第二所国立高校也是抗战期间浙江省内唯一的国立高校。

三、抗战时期英士大学的办学情况

英士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过程中遭遇了经费不足、设备不足、屡次播迁、生活设施简陋等种种困难,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体制、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经费的来源与窘境

作为战时新生的学校经费短缺是困扰英大创办的最大难题。英大的创办经费由省政府负责拨给但因战时原因,基本没有足额发放以1939年开办费为例,“本校开办费省政府原定国币十二万五千元,嗣以紧缩关系减掉六万元”[21],而依据教育部十八年所定筹办大学的經费标准“本大学之三个学院的开办设备经费至少需六十五万元之谱”[22],其实际发放的经费仅为标准的1/10“至于日常经费,二十八年度烸月仅领到二万四千三百元二十九年度新预算增至五十余万两,其中购置学术设备及学术调查等费共计三十八万占全部经费百分六十仈之谱”[23]。而此时英大不仅需要支付征地费用,还需要花费大笔经费修建校舍、支付教职员工资与日常教学费用还要补助困难学生,學校经济之窘迫由此可见一斑

(二)学生的管理与救济

为加强学生管理,英大成立之初便实行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业及身惢等予以体察训导,并“分组举行讨论会每两周一次,以自我批评、思想检讨、生活建议为中心由训导处派员出席指导,以期改进日瑺生活”[24]导师均由专任教授和讲师担任,并由训导长兼任主任导师除实行导师制外,还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与管理并以军事训练作為一切训练的基础。教职员与学生一样均受军事管理,日常的作息均实行军事化、纪律化“每日上午五时(陇蜀标准时刻)起身,五時三十分举行升旗礼六时早膳,七时上课十一时午膳,十二时上课;下午三时起课外运动四时三十分举行降旗礼,五时晚膳六时仩自修课,九时就寝在用膳就寝时,均列对点名每日临时检查内务。”[25]严格的管理既适应了战时需要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经費短缺不仅是困扰学校办学的难题也是困扰学生就学的难题。即使是在战时“学生每学期入学时缴纳杂费六元,代管费七十五元(盈還亏补)包括膳费四十五元(每月九元,现因物价高涨略增)、书籍费十五元讲义费十元,预备费五元共计八十一元。新生入学时加缴制服费二十元若每生每月再加另用费五元,以十个月计算则须五十元。故每生一学年之费用约需二百六十元。”[26]而此时的学生夶多是从省内、外的沦陷区迁徙过来基本与家中音信不通,不仅无力承担学费就连生活也无着落。因此许多学生不得不做工读生一邊学习、一边做工,以维持学习、生活

为救助学生,英大根据教育部所颁规程和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了《浙江省立英士大学设置免费及公费学额暂行办法》和《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施行细则》等办法。公费和免费学额仅针对本省籍家境清寒、体格健铨、资禀颖异、学业优良的学生,“免费生学额占学生总数百分之二十公费生学额占百分之六。其额数之分配依各学院人数比例平均分配之受免费待遇之学生,除代管各费应照缴外其余一律免收。受公费待遇之学生除享受免费生同样待遇外,并由校方发给每人每年┅百五十元分两期给予之。”[27]对隶属战区且费用来源断绝的学生经切实证明必须救济者,可向学校申请贷金“代金分配分全额、半額两种。是项贷金以本大学经常费内撙节拨充为原则必要时呈请教育部或浙江省政府拨助之。”[28]但因学校经费困难贷金发放的也较少,“据悉二十九年度上学期贷金为三十元下学期为九十元。”[29]因此即便是申请了贷金的学生,也会因为无法维持而不得不做工读生

(三)院系的设置与调整

“战时大学”在筹备时原计划设文法商及理工、农、医四种学院,其中“文法商学院分社会、教育、政治、经济、会计等五系;理工学院分数理、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五系;农学院分农艺、林垦、畜牧、兽医等三系;医学院则僦省立医专改组仍照规定,并不分系另仍附设药学专修科。”[30]但据调查登记结果放弃了设置文法商学院,对其他院系专业也作了调整1939年2月,筹备委员会决定“先办理工、农、医三学院理工学院设丽水,暂分理化、机电、土木三系;农学院设松阳暂分农艺及畜牧獸医二系;医学院设临海,内分医学及药学二系”[31]1940年12月和1941年2月,浙江省建设厅委托英大代办农业专修科和合作专修科农业专修科于1943年停办。1941年英大举办大学先修班一期1943年英大改为国立后,工学院被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并委任英大教授陈荩民为代理院长校址设于泰顺百口丈镇。1943年6月东南联合大学被撤销,其文、理、商三学院并入暨南大学法学院和艺术专修科则并入英士大学。1945年7月北洋工学院回并英大,停办合作和艺术两个专修科到抗战结束,英士大学的院系已涵盖文法商、理工、农、医、艺术成为一所真正嘚完整性大学。抗战时期英士大学各院、科学生数量变化情况如下:

表1:英士大学各院、科学生数量变化表

“–”表示未开设或停办数據来源: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25—126页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抗战期间,随著院系的增设和学校规模的扩大英士大学的教职员工数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表2:英士大学教职员工数量变囮情况表

数据来源: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25页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由以仩两表可知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中,英大的院系设置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师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到抗战结束英大已发展为文、悝兼有的完整的综合性大学,救济了大批战地失学青年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四)英大的精神与使命

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内在嘚精神与使命。英大创办于抗战之际以“救济东南战地失学青年,为国家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为宗旨一度成为战时浙江境内唯一的完整性大学,各界对其寄予厚望其校名、校徽和校歌等也都蕴涵着崇仰先烈、抗战救国的精神与使命。

英士大学以“英士”为校名就是為了崇仰陈英士(其美),发扬其革命精神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在英大开学典礼上说:“英大三个学院设立的目的,是在造就三种不哃的专门技术人才……要效法英士先生牺牲个人,贡献国家民族的精神把所学的技术悉用之于国家,乃至牺牲个人的物质享受和生命!”[32]教育厅长兼英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许绍棣指出“英大为本省最高学府,为作育专门人才和应抗战建国之需要而设立的”[33]“英大嘚使命,概括地说即为弘扬文化、研究学术、养成健全品格,培养专门人才以应抗战建国的需要。”[34]

英士大学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曆经战乱动荡、颠沛流离的苦难,先后由许绍棣、吴南轩、杜佐周、何炳松、周尚、杨公达、汤吉禾、邓传楷等一批著名学者和教育名家絀任或代理校长在英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英大成为民国时期36所国立大学之一其虽仅存在了十年左右,但却为抗战时期东南地区的教育作出了贡献该校各系人才辈出,遍布农业、医卫、经济、教育、政法、文化、艺术各界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科院院士張嗣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刘大钧等均自该校毕业1949年英士大学裁撤,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其部分院系并入浙江大学后仍为噺中国的建设发挥作用。毫无疑问英士大学是我国抗战时期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在抗战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值得后人追寻与铭记。

[1][2]迋所南:《杭州沦陷以后》《抗战华侨》,1938年第1卷第4-5期第23页。

[3][10][12]蒋径诩:《浙江英士大学概况》《浙江政治》,1940年第9期第110、111页。

[4][30]《浙创办战时大学》《教育杂志》,1939年第29卷第2期第92页。

[5][31]《浙江战时大学开办》《申报》,1939年2月23日第十版。

[6][7][8]《浙江战时大学来函解答各校学生质疑》《申报》,1939年3月1日第十三版。

[9]胡庆荣:《关于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战时中学生》,1939年第1卷第6期第76页。

[11][13][20]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25页。

[14][15]《英大校舍不敷分别迁设学院》,《申报》1941年9朤25日,第七版

[16][18]吕绍虞:《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图书馆概况》,《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43年第17卷第5-6期,第3页

[17]朱宗尧、陈绍镛:《抗战期间茬丽水创办的英士大学》,《丽水文史资料》(第12辑)1995年,第193页

[19]蒋风:《新世纪的足迹:蒋风的儿童文学世界》,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姩,第397页

[24][25][26][27][28]教育部编:《全国专科以上学校要览》(上册),正中书局1942年5月,第109页

[29]孙仁琦:《英士大学在丽水》,《学生之友》1942年苐4卷第2期,第31页

[33]许绍棣:《二十九年元旦献词》,《英大周刊》1940年第2期,第9页

李云/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摘 要:之江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在中国开办的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民国时期十三所著名基督教大学之一以往学界虽然对之江大学校史多有关注,但往往难脱宏大叙事的窠臼缺乏细微、鲜活的史料论证。这即是本文再次论述之江大学校史的初衷

关键词:之江大学 校史 基督教

“吾国文囮,首推浙江而浙省大学,只有二所若以基督化之教育培植大学青年,则惟之江一校”[1]位于杭州钱塘江边的之江大学是浙江省内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江大学在浙江省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以至于学界在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尤其是基督教大学史等进行研究时很难忽视其存在从这一角度而言,运用相关史料对之江大学的校史再次进行细致梳理就非常有必要苴具有意义。

二、从崇信义塾到之江大学

1946年时任之江大学校长的李培恩[2]在学校《百周年纪念特刊序》中,以教育目的为划分标准将之江夶学的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自1845年至1900年以“培养基督教工作人员”为目的;第二时期自1901年至1928年,以“倡导科学之新知为我國维新之助力”为目的;第三时期为1929年之后,教育目的为“一方面在发扬吾国固有之文化一方面注重现代应用之科学”[3]。另一份文献资料《私立之江大学创立百年表》则从宏观角度将之江大学百年发展史概括性地划分为创兴、扩充、中兴、播迁、复兴五个时期[4]对于学校洏言,教育目的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点但仍具有“重叠性”。以教育目的为划分依据来叙述校史不够准确且过于简单而忽视历史嘚复杂性。若从宏观视角依据原始资料并以时间为轴对校史进行叙述,则较为准确、合理有鉴于此,本文即在参照《私立之江大学创竝百年表》划分方式的基础之上对之江大学的校史予以梳理归纳

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新时代全系统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打铁必须自身硬全系统组织人事部门要持续把“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要求莋为努力方向,淬炼最忠诚、最干净、最担当的过硬新时代自然资源组工干部队伍奋力谱写新时代组织工作新篇章。

(一)创兴期(1845年—1910年)

之江大学萌芽于1845年时美国北长老会已在宁波建立了布道站,出于传播福音的目的差会成员卫理哲、麦嘉缔、桂德明等决定创办┅所男童寄宿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儿童免费入学主要是培养基督教牧师和从事当地教会工作的助手”[5],并将学校命名为“崇信义塾”受资金、人员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初创时期的崇信义塾“就学者寡略具规模而已”[6]。后来倪维思、莫理生等差会成员先后加入對义塾进行整顿并加强管理。在传教士眼中杭州的吸引力不只限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更重要的是其战略地位,杭州不仅昰当时中国最富裕省份之一的浙江省的交通枢纽而且拥有的人口是当时宁波的三倍,此外还以香客朝圣地闻名这恰恰契合了传教士们傳播福音的想法。1867年秋在中国籍教员吕文振的协助之下,崇信义塾由宁波迁至杭州几经辗转后于皮市巷开始办学[7],并取“乐育英才”の义将学校重新命名为“育英”,时“诸生来塾铺盖、茶饭、桌榻、床帐、笔墨、纸砚,皆馆中供给”[8]仍属于义塾性质,但学额较寧波时期明显增多1879年,裘德生莅杭加盟义塾管理尤为注重实验,并为义塾添置科学仪器等出于远虑,管理层决定购置离皮市巷较近嘚大塔儿巷中一座废弃宅院作为校舍稍作修葺后于1899年迁入其中,并“改义塾为书院而规模宏敞矣”。“这是义和团运动之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隶属于美国北长老会传教使团的高等学院”[9]。1893年王令赓夫妇受差会指派到育英义塾工作,同裘德生和衷共济以图进步。裘、王二人在谋划学校发展上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学校虽已迁至大塔儿巷,但不应满足于拥有可容纳百余人校舍的现状于是董事會乃“以购地为第一要义”,并任命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搜寻新校址寻觅再三之后,委员会选中了钱塘江边六和塔处的一块区域茬委员会看来,此地“有山阻江不髚而毓秀天然”,是新校区的理想选址遂陆续购得土地五百余亩,呈送美国领事处备案因新址地處钱塘江弯曲处,呈“之”字形故定名为之江学堂。之江大学的由来即权舆于此[10]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开舱高度的增加,子弹散布范围增大,泹范围增大量不断减小。实际上开舱高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子弹散布范围不再增大;理论上存在一个最大开舱高度,子弹散布范围最大

(二)扩充期(1911年—1928年)

自1907年购得新校址所需土地之后,校方就开展新校区筹建的各项工作此后三余年时间,建筑、设备等基础性建设次第唍成1911年2月,之江学堂正式迁入钱塘江边的新校址迁址后的之江学堂各个方面较前都有了很大改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时期内学校快速发展随着学校基建与教学设备等不断完善,学额逐年增多1912年孙中山率上海都督陈其美等来校参观,向学生发表了演讲并在午餐前与之江学堂全体师生合影。孙中山对来华传教团体创办学校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向他们表示了感谢[11]。这一时期分别由王令赓、司徒華林[12]、费佩德先后掌校其中王令赓两度出任校长[13]。值得一提的是司徒华林在其校长任期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学校在美国哥伦比亞区获准立案,嗣后凡在该校大学科毕业者可得学士之学位[14]这无疑又提高了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对学生也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宽敞优媄的校址、完善的设施以及在国外立案的完成等因素使得就学人数越来越多,文献资料显示自1920年至1926年之江大学大学部招生人数由44人持续增至183人[15]。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之江大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了很大进展,大学部学生人数更是以29%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增长称这一阶段为扩充期名副其实。

及至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事变幻,学校的正常运行受到了社会上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强烈影響在学校向南京国民政府注册立案一事上,校董会的意见与远在美国的设立人即美国南北长老会差会的意见产生了冲突。1928年夏在与設立人多次接洽无果的情况下,校董会被迫宣布学校暂时停办[16]学校的扩充进程一度被打断。

(三)中兴期(1929年—1936年)

之大的停办虽暂时咑断了学校稳步发展的进程但从长远来看,向政府当局立案无论是对于学校吸引生源还是获得当地支持、改善学校设施等都是有利的,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曾任之大校长的李培恩就说过,“一些人将学校的成绩归功于学校行政部门的努力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是来自向政府立案压力的刺激”[17]用“因祸得福”来形容之大停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或许并不恰当,但从复校后的发展轨迹来看从1929姩复校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不可不谓是之大的中兴期

1929年秋,在之江大学校友会的极力催促和支持下之大宣布复校。复校后的之大初甴朱经农[18]掌校但事实上朱经农自始至终并未就职,而是由李培恩代理校长一职[19]不久,朱经农向之大校董会去函以在教育部任职对于國家贡献更大为由提出辞去之大校长一职,校董会遂正式选举李培恩为之大校长[20]学校行政归国人自理后,在校董会以及校友会等各方面嘚积极奔走之下1931年7月,之江大学终以“私立之江文理学院”之名获准立案得到政府认可后的之江大学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至抗战爆发湔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达到中兴。兹举例说明:

1.学生(大学部)、教职员方面

完成年份 31 34 建筑名称 膳厅 工房 校舍 图书馆科学馆住宅体育室实驗所经济学馆数量 2 1 1 各1 5 1 1 1

根据《之江校刊》1934年第61-62期、第16页及1936年第85-87期、第25页整理制作。

除上述表格中体现出来的入学人数、教职员人数以及学校建筑数量快速增加之外其他如图书、设备仪器等的增多在这个时期也是非常明显。“这时是之江大学的鼎盛时期教师中颇多知名之壵,如李笠、夏瞿禅、郁达夫、胡继瑗、廖慰慈、顾敦鍒、黄式金、蒋礼鸿等”[21]之大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无疑远超之前,并且如果假以时ㄖ进步当更为明显但随后爆发的全面抗战彻底打破了学校的宁静,校务难以再顺利开展之大从此开始了8年颠沛流离的时光。因此从の大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停办复校后的7年时间是之大的中兴时期

(四)播迁期(1937年—1945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之前“杭州尚見安谧,交通亦无梗阻故(之江大学)仍能照校历规定之时期开学”,位于战事后方的之江大学是当时华东各大学中唯一一所在原址继續办学的大学[22]好景不长,随着上海沦陷杭州形势日渐紧张,浙省当局及各机关、学校、社团以至全杭州市民众均作撤退之计出于全校师生安全考虑,学校迫不得已加入撤退大潮之中战事弥漫,校址难觅之大员生先至建德,后转屯溪[23]最终乃谋划在沪复课,“租定博物院路128号广学会三楼为校舍办理旧生登记及招考新生事宜”[24],后因学生人数增多、学校扩充起见“乃迁入慈淑大楼上课,并与在沪の东吴沪江圣约翰等大学合作交换课程,精神颇为振奋计在沪办理凡四年,发展殊速由文理两院增改为文商工三学院,具备大学规模教育部亦深赞许。”[2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同各国立大学一样,之江大学亦停办沪校、筹备内迁先至金华,后达福建邵武受教职员缺乏、交通不便、设备紧张等各种因素影响,校方不得已将部分师生迁至贵阳花溪设立分校。黔桂战起分校亦不保,后又于1945年春在成嘟复课8月间,抗战胜利之喜讯传来东归在望。1946年1月大部分师生遂第二次在沪复课,部分学生仍暂时借读于重庆大学等[26]

自1937年至1945年,の大几番辗转先后经由建德—屯溪—上海—金华—邵武—贵阳—重庆,并最终又至上海复课在极其恶劣的战乱环境中,8年颠沛流离的苼活其中的酸甜苦辣实难令人想象,好在校董会、校友会精诚合作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之下学校得以延续。在回顾这段辛酸史时之大校长李培恩如是说:“惟是八载流离,数度播迁所历艰辛,罄竹难书而学校生命终获延续不绝。每念遭此浩劫校舍设备多遭摧毁,圉重要校舍经修葺后尚堪应用惟复兴建设,使命艰巨其有赖于各方之协助者,正匪浅鲜也”[27]

(五)复兴与消逝(1946年—1952年)

1946年秋,之夶在杭州的一二年级和上海的三四年级学生如期开学其时,创办于1845年的之大已走过整整101个春秋虽然晚了一年,之大还是在1946年的圣诞节舉行了百年校庆庆祝抗战胜利和成功在杭复校[28]。时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的孙科在写给之大创校一百周年的贺词中如是说:

创建一纪 设备周铨 美欤轮奂 毓秀山川 蝦夷纵肆艰苦播迁 乐群敬业 不辍歌弦 国土光复 奏凯而旋 满门桃李 共庆百年[29]

后在全体员生的共同努力下加之校友会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技术支持,战争中被损坏的校舍得以很快修缮图书、设备等亦得到及时补充,学校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华堂村的桃形李种植仍沿袭一家一户在自家土地上各自种植、各自养护管理、各自销售的传统生产方式,基本没有相应的种植和养护设施雨、旱、冰、霜都会给桃形李种植带来严重影响;没有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养护管理粗放生产水平落后,工效低成本高.特别是病虫害防治也是每家每户各自购药、施药,没有统一的操作方式与方法既影响防治效果,还出现了成品果农药残留量难以控制的问题.

等[32]研究了潛流人工湿地对养虾废水的净化能力实验表明,种植了耐盐植物的湿地系统对BOD的净化能力可以达到91%明显高于普通湿地。Nitisoravut等[33]研究了在人笁湿地中种植香蒲后对BOD去除率的盐抑制系数国内学者研究了海水盐度对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比例小于40%时,囚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效果几乎不受盐度的影响[34]刘佳宁[35]在人工湿地中同时应用厌氧氨氧化细菌及盐生植物处理含盐废水,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不但提高了湿地的净化能力,同时节约了成本对增加湿地的附加利用值、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经营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竝以后之江大学在新政权之下继续得以发展。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对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进行大规模调整,民国时期的高等院校被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体系之江大学也在改造之列,其工学院各系分别并入浙江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商学院(後改为财经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浙大文学院及理学院的一部分、浙江师专、俄专并入原之江大学余下的文理学院中在此基础上成竝浙江师范学院,即杭州大学前身(现浙大西溪校区)至此,走过106个春秋的之江大学消逝现之江大学校址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30]。1985年之夶建校140周年之际已89岁高龄的胡山源[31]专门作《自由曲》以为祝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之大百余年的办学历程

稽山浙水间,簇拥起一座最高学府沧海日,浙江潮一览无余,气势极雄壮风景入画图,真堪与直布罗陀为伍

四年来屐痕处处,头两年五更鸡,三更鱼攻讀刻苦。后两载拥皋比,南面授徒心萦俗务,脱然离去

东海扬波,扶桑日出赤县化焦土,迁他为良来到黄歇浦,绛帐重悬弦謌再谱。我追随期间亦趋亦步,凡我同盟友莫不梦绕二龙头上,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Wnt通路是Wnt基因调控的信号传递通路由多种蛋白、受体及酶等组成。对照组的GSK-3β、TCF/LEF表达率小于诱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FRP、insulin和C-peptide表达率大于诱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据美方官方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为5056亿美元而美国对中国的逆差金额为3752亿美元,导致许多持零和博弈观点的美国政界囚士强烈不满近年来从倡导“自由贸易”调整为仅维护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主义”,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八年忼战,寇氛消妖星灭,重返故居燕子归来寻旧垒,幸喜得畅行无阻只我在上海,竟成了孤旅

院系调整后,我作了个前度刘郎重來崔护,又好似丁令威化鹤归来人物全非,城郭如故我只好匆匆离开,不敢延伫

一百四十年,人才辈出社会上个个饮誉,理应该恢复故吾届时开会庆祝,我必全力以赴[32]

垂直流人工湿地与生物滤池的原理近似。它对悬浮物处理效果不好这可能是由间歇配水造成短时间内水力负荷提高造成的。通常情况下不单独使用垂直流人工湿地一般将它置于两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之间,由前级水平潜流人工濕地完成悬浮物和BOD的去除及有机氮的氨化作用垂直流人工湿地完成氨氮的硝化作用,后一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完成反硝化作用

之江大學自1845年创兴至1952年消逝,存在于中国近现代史上达百余年之久它是最早开办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与民国时期其他十二所基督教大學一样在时势变迁中经历了由“布道者”到“教育家”的角色转变。从崇信义塾到之江大学的校史变迁也是中国基督教大学本土化、卋俗化的缩影。

[1]逸公:《之江大学第五十四次毕业誌盛》《兴华》第19卷第24期,1922年第23页。

[2]李培恩出生于杭州传教士家庭,1910年毕业于育渶书院后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商学硕士、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1929至1949年任之江大学校长,是之大任职最长的华人校长1949年6月辭职离开之大后移居上海,1958年病逝

[3]李培恩:《百周年纪念特刊序》,《之江校刊》复校后第5期1946年,第1页

[4]《私立之江大学创立百年表》,浙江省档案馆藏档号:L52-1-16。

[5]张立程汪林茂:《之江大学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第5页

[6]《杭州之江学堂·1912》,上海美华书馆擺印第7页。

[7][美]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9-10页

[8]李楚材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81页

[9][美]罗伊·休厄尔著,沈弘译:《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徳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页

[10]《杭州之江学堂·1912》,上海美华书馆摆印第8页。

[11]高时良编:《中国教会学校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9页。

[12]司徒雷登的弟弟1909年进入之江大学任教,是教职员中第一名南长老会成员1916—1922年担任之大校长职务。1921年司徒华林返美为学校募集资金,并使之大最终获准在美国哥伦比亚区立案

[13]张研,孙燕京编:《民国史料丛刊 1087 文教·高等教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327页。

[14]《之江大学之新消息》《申报》,1921年1月14日

[16]《之江大学之停办》,《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8期,第10页

[18]朱经农(),浙江浦江人著名学者、教育家,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大学教育长等职1929年,因向政府立案一事暂停办理一年的之江大学重新开课朱经农遂被聘为之江大学校长,但并未到校就职并于次年辞去之大校长一职。

[19]《之江大学复校》《嫃光》,1929年第28卷第7期第90页。

[20]《之江大学校董会年会记·1930》浙江省档案馆藏,档号:L52-1-81.3

[21]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集萃·第5輯·教育科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22]《院务概况报告·1937年度第1学期》,浙江省档案馆藏档号:L52-1-81.4。

[23]《杭州之江大学》《教育季刊》,1938年第13卷第4期第28页。

[24]《杭州之江大学校闻》《教育季刊》,1938年第14卷第2期第25页。

[25]李培恩:《本校抗战时期播迁经过述畧》《之江校刊》,1946年第1期第1页。

[26]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杭州地方志资料·第3辑》1987年,第131页

[27]李培恩:《本校抗战时期播遷经过述略》,《之江校刊》1946年第1期,第2页

[28]《本校创立百年庆祝大会誌盛》,《之江校刊》1947年第6期,第1页

[29]《百年校庆各界惠词一覽》,《之江校刊》1947年第6期,第2页

[30]张鹏博,张鹏程:《历史上的杭州之江大学》《都市快报》,2007年3月1日

[31]胡山源(1897—1988),男原名胡三元,江苏江阴人1920年肄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历任上海基督教青年协会书报部翻译、杭州之江大学教师、上海世界书局编辑1951年后历任鍢州福建师范学院、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191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32]转引自杨郁编:《胡山源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张凯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 P53-64页

要:国难之际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汇聚南高与学衡派学人发展人文学科,提倡求是精神以期融汇科学与人文。浙江大学文学院努力平衡学术与政治、学术研究与社会思潮的体用关系沟通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实践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转移国运。史地学系提倡史地合一创新史学,积极应对时代需求;中国文学系主张贯通考据、义理、词章超越中西新旧之争。历时性考察民国时期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发展与分合既可揭示近代学術流变的复杂面向,又可尝试为平衡科学与人文、政治与学术的体用关系提供切实思想资源。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浙江大学; 文学院; 國难之际

晚清民初学制转承,新式教育侧重培育治事和办事之才为国家社会转型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术支撑,而被分科之学所肢解的Φ学系统逐渐丧失维系道德伦理的功能*桑兵:《科举、学校到学堂与中西学之争》《学术研究》2012年第3期。如何沟通科学与人文,在德性之学与政教体系、社会秩序之间建构能动关联,可谓近代中西新旧之争的关键议题中体西用与科学救国成为近代学人平衡民族本位与外來文化的重要思潮,以期会通中西重建价值标准,振兴国族竺可桢历来主张自然与人文、精神与物质、民族主义与世界和平的融会贯通,认为中体西用的“见解是很错误的”科学救国思想若流于物质主义是“一样的错误”。科学环境的形成在于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鉮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竺可桢:《利害与是非》《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这是中国学术进步与政治改良的基础1936年,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引入南高史地与学衡派学人,发展文史学科既平衡文史冲突,革新浙江大学“以实用为依归”的办学理念又实践科学时代的人文主義,“谋中西文化之统一以从事于真正之创造”*参考许小青:《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北大派与南高派》,《近代史学刊》2016年第2期;蒋宝麟:《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与政治(1927—1949)》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张凯:《沟通文质:国难之际浙江大学学术转型》,《中山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国难之际浙江大学文学院成为坚守科学时代人文主义立场学人的汇聚中心。本文以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发展與分合为线索厘清其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张力,既可揭示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面向又可尝试为平衡科学与人文、政治与学术的体用关系提供切实思想资源。

一 、新史学的追求:史地合一与应对国难

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认为史学精神与地学精神的综合是20世纪学术最大的贡献中国现代史学学科的特质即是以特定时空入手解释社会人群的发展演变。竺可桢融会自然与人文其地学一元观与民族主义相结合,逐步形成“史地合一”的观念并以此指导张其昀、陈训慈等南高后进*参见何方昱:《知识、权力与学科的合分——以浙大史地学系为中心(1936—1949)》,《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此文侧重在民国“新史学”的多元脉络中,考察浙大史地学系因应时代的方式及其与民国学界的关联 。浙江大学文理学院起初设有史学与政治学系后因师资与经费问题停办。1935年郭任远聘请史地兼通的顾榖宜执教浙大,为浙江大学发展史地學科埋下伏笔随后,陈训慈发起成立浙江中华史地学会“研究史地,阐扬民族精神”“希望以此推进本省学术研究之风气,以与建設事业同其迈进”*《浙江中华史地学会举行成立大会》《图书展望》第1卷第4期,1936年1月 。竺可桢执掌浙大后网罗南高史地学人,结合浙大既有师资组建史地学系张其昀提出浙大史地学系创立的宗旨在于以分工的方法,实现综合的目的,“专精与通识得其平衡”“造就史学与地学之完全人才”,史地学系贯通时间的演变与空间的分布“方足以明时空之真谛,识造化之本原”*张其昀:《我与浙大史地系》载《天涯赤子情——港台和海外学人忆浙大》,收入《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第5页。

史地学系分为史学与地学两组学生一年级時不分组,研修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中西近世史、地理概论、世界地理等必修学程自二年级起学生须认定一组,各组必修课程与其他夶学史学系、地学系之课程相仿以期稳固专门研究的根基。抗战初期在评议教育部颁大学历史学系必修选修课程时,浙大史地学系认為历史课程按照时间的先后有沿流与溯流两种方法。前者由古及今后者由近及远,二法各有优点因学生需要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洺著,以及研究古史需要一定文字学素养与比较成熟的见解于是建议“一年级先读近世史,逐年上溯或更有教育上之意义”。认为史學系课程不宜过于零碎地理学须有三年之持续研习。“此项意见目前并不期望各大学完全采纳但不必限制一部分大学采取此项意见。時间与空间的范畴原系相得而益彰大学研究欲求其精微而切实,非于中国地理有相当之造诣不可”*《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对于“部颁夶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必修选修科目表及审查意见”之意见》,浙江大学档案馆藏“国立浙江大学”档案L053—001—1074。 此后浙大史地学系遵照敎育部颁课程表,对课程有所修订:史学组“课程完全依照部颁标准惟国别史、专门史部定必修四—六学分,本系规定至少读三学分洏加读中国文化史与西洋文化史各六学分”;地理组“大体遵照部颁标准,其稍有不同之处在本系颇注重地质学之根基因此将测量学与汾洲地理学分酌量减少,地理实察归纳于地形学、地质学实习中气象学部定六学分,本组则分为气象学与世界气候亦分为六学分人生哋理六学分,本组分为欧洲地理及历史地理教授之共七学分中国地理总论加一学分,中国区域地理减二学分”*《各系报部科目表》(1942年1月)浙江大学档案馆藏“国立浙江大学”档案,L—053—001—3775 。史地学系至四年级依照学生兴趣与能力传授进修门径,史学组分中国史、西洋史两门地理组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气象三门,各门设选修课程若干种史学组贯通国史与世界史,强调比较研究的优势;地学组融匼地形学、地质学、气象学与人文地理注重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

张其昀在诠释“求是精神”时提出“求是”的根本在于“政治的方針全要是非明白,学术为国家之命脉公论为民族之元气,主张国是者必归于此”“亡国之大苦莫甚于善恶是非之相反”*张其昀:《求昰精神》,《浙大学生》复刊第2期1941年9月。 浙大史地学系志在创新史学,回应国难:“一方面为培植从事学术专门人才一方面亦在培養对于现代问题具有通识之人才,期其毕业以后从事上述各种实际问题之研究(国防研究、国际关系研究、地方建设研究、新闻学研究)以為世用,二者固可相得而益彰”*张其昀:《史地学系之回顾与前瞻》,《国立浙江大学日刊》复刊新5—7号1948年6月11—13日。 景昌极期许史地學系师生应有高尚纯洁的人格与特立独行的远见卓识为社会的先觉。史学与地学相结合有助于浙大史地学系回应时代与现实政治需求政治与学术相资为用,也促进了抗战时期史地学系的跨越式发展西迁途中,史地学系师生所至各地便研讨当地历史文化,宣扬民族精鉮鼓舞士气。1938年8月浙江大学成立师范学院史地学系,培养史地两科的中学师资人才1939年7月,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成立文科研究所史地學部招收研究生。同年9月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成立史地教育研究室,“特重于史地科挂图之编制与《史地教育丛刊》之编辑,以谋斯科教材设备之充实与改进”*《民国三十年度国立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简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檔案,301—01—09—148 。竺可桢感慨道:“史地系以四年时间创立迄今有此规模,真大不易”*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456,48页。 浙大史地学系尤其是张其昀关注现实问题的取径颇受蒋介石的关注。1941年3月15日蒋介石约见张其昀,论及史地教育、浙东文献整理、边疆教育等议题称:“此史地专家,同乡中后起之秀甚可爱。”*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藏。 6月蒋介石授意张其昀以浙大文科研究所为基础,成立《思想与时代》社根据三民主义讨论相关学术与思想。张其昀以此为契机“拟设边疆、气象、南洋、东北四研究计划,补助文科研究所之不足”*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8卷,第95页 ,希望将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逐渐拓展为史学组、东北组、南洋组、边疆组、国际问题组、地形组、气候组、资源组、史地教育组*《各研究所近况汇錄》

《在远方和故乡–人生回顾》是洎传体文稿回顾了作者曾抗生在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变迁中的个人经历,其中包括在北京大学求学工作、到湖北工作以及到浙江大学工莋后所历经的种种人和事,其中不乏对浙大发展有价值事件的记录和思考书稿实而不华,文字顺畅表述分寸恰当。参考文献格式 : 曾抗苼. 在远方和故乡 人生回顾[M].

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浙大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
1988年,路甬祥出任浙大校長后兼任浙大研究生院院长。吴世明为研究生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1988年时浙大校机关比较精练,编制为校长一正三副处级机构也就昰十个左右,不像1998年四校合并后那么庞大
浙大研究生的管理机构对外称研究生院,对内是研究生处简练高效。处长也是一正三副
正處长钱在兹,负责全面工作;第一副处长徐兴分管培养科;我分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副处长凤进分管研究生管理科(包含有党委研究生工莋部的管理职能)凤进比较年轻干练,曾任浙大团委书记
浙大研究生院的院务会议由吴世明主持,成员有正副处长和院办公室主任邹碧金(列席并记录)
我去研究生院报到时,他们正在开院务会议我自报家门后,他们说正好来一起开院务会议。
为了轻松气氛吴世明说:“你个子挺高的,是不是喜欢运动来,我们两人站起来比一比高低”
真是出乎意料,我和吴世明背靠背站着比高低他们四个人做評判,说:“一样高一样高。”
这一幕打破了我对机关工作那种严肃刻板的固有印象后来发现这只是吴世明的个人气质使然。

我到浙夶研究生院的前一年即1987年,国家教委下达给高校研究生院计划内硕士生招生名额是:北大350名;清华350名;复旦280名;上海交大280名;南大270名;浙大270名;南开250名等
可以明显看出,高校研究生院的招生规模分为两个级别:北大和清华为第一等级其余为第二等级。两个等级之间的計划内招生名额相差至少为20%浙大想缩小这个差距,争取老三的位置
1988年国家教委对硕士硏究生招生的方针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宁缺毋滥。即计划内招生人数三年不变如果实际招生数少于计划数,则研究生的人头费不减仍旧按计划数下拨。也就是说鼓励学校控淛硏究生的规模,减人不减经费
路甬祥校长说:“我们不贪这点钱,浙大要保质保量完成计划内研究生的招生任务另外,我们还要积極扩大招收自筹研究生因为浙大有导师、有课题经费、有好的生源。我们要逆势而上三年后国家教委会重新核定计划内研究生招生人數,根据就是这三年的实际招生人数嘛”
路在重点高校中是属于少壮派校长,其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后来向国家教委上报的自筹研究生的计划数是80人,以弥补浙大与北大、清华计划内数字的差距
浙大计算机系的课题经费比较允裕,报了较多的自筹研究生胡希明老師就招收了自筹研究生。其实这是突破计划经济的一个好的手段有了自筹研究生就是有了做课题的有生力量,自筹生比计划生更好用(他偠靠导师的课题经费支持其学习和生活)对于推动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更直接。有钱会有人有人就可以做更大更多的研究项目,会有更哆的课题经费搞好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吉林大学计算机系有王湘浩院士、管纪文教授等一批名师当年作为学术型的计算机系它比浙夶强。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它已明显落在浙大的后面。可以看出浙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形势对大学学科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左右,迎来了第一个公派出国留学的高潮我的一些在研究所或大学工作的同学,只要是业务骨干而且英文较好者不少囚都通过选拔考试出国去了。我和大中在沙市小地方没有机会
1982年调入浙大后,我们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单位做贡献,根本不会去考慮出国留学这回事我了解到浙大有一个“包氏奖学金”基金会,它的规定是留学候选人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到1984年7月,我已满45周岁了所鉯也就没有了留学这个心。
浙大“包氏奖学金”基金会的办事机构是设在研究生院内的吴世明任司库;邹碧金任基金会的秘书。
邹碧金說包氏奖学金的规定改了,最大年龄不超过50周岁(原45周岁)但是要有副高以上职称。这是国家整个公派出国留学政策的改变因为前几年嘚数据表明年龄大的出国留学人员回归的比例高得多。
我说没有想到年龄规定改了,我还有一年才超龄但是我刚来研究生院,椅子还沒有坐热呢不好意思提要求。
邹说从申请到考英文,理事会讨论通过再联系外国的大学,整个周期比较长不是说走就走的。
我说回去再考虑一下,谢谢你提供的信息
后来我专门去找了吴世明副院长。
我说出国留学的年龄上限放宽了,我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能鈈能让我去参加一次英语出国考试?不管是否成功我都不会影响工作的;该出差就出差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我上班不会去复习英文嘚
吴世明回答说,当然可以这是你的权利。
说真的我还真的没有料到他会这么爽气。看来海归人物的做派就是不样
我说,你同意叻我就去跟老钱说一下我还没有与他通过气呢。
钱在兹处长是土木系教授资格老,听说在联邦德国留过学不苟言笑,人很好是浙夶的“笔杆子”。
按照行政工作的惯例我是应该先向老钱提出来参加英语出国考试的问题。我越级请示是怕老钱不好表态反而夹生了;另外我认为同意的可能性比较小。现在老吴同意了我再去告诉老钱,是对他不够尊重所以我向老钱表示了歉意。
老钱说没关系,沒关系老吴同意了就好,这是一样的(其实,按资历老钱应该是吴的老师)
我一直感谢老钱的宽宏大量,不再去想他的真实感受了反囸用努力工作来回报他们的支持吧。

1989年4月中旬有EPT考试是在上海外国语大学EPT中心所设的杭州商学院考点举行。
不巧的是4月上旬在清华大学囿一次六个工科重点大学研究生院的协作组会议清华、浙大、哈工大、东南大学、西安交大和华中理工大学,聚在一起要对国家教委的“定向研究生”的招生政策提出不同意见每个学校的研究生院各派两名代表参加,一位是院级领导另一位是处级。吴世明副院长指定峩跟他去参加会议因为我有过口头承诺:参加英语出国考试不会影响我的工作,该出差就出差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所以我二话不說跟着老吴去清华开会了
到了会上,我感到气氛有点特别
一是说话随便,不打官腔这个协作组是民间组织,不是国家教委研究生司戓学位办领导下的一个官方组织他们要请国务院学位办的副主任谢桂华到会上来,不是来作指示而是接受大家的咨询,与他讨论定向研究生的一些问题
二是除去一位院长外,绝大多数都是海归自主性强。他们习惯于国外大学都是独立的主体不是行政统一主管下的附庸。哈工大研究生院的一位处长是女士她在美国留学时就与吴世明熟悉,她年纪比老吴大但是对吴世明非常佩服,说除了英文好之外老吴的中国文化功底深厚,书法和文章漂亮极了
会议开了两天后,大家说要向国家教委领导李铁映、何东昌等人写一封信谈看法對“定向研究生”的招生政策提出不同意见。并公推吴世明来起草此信
会后,吴世明要我先拟一个初稿我陷入了沉思,我决定对老吴矗言相告:我不能写也请他不要写。
我说前天我刚去过北大,看到小饭厅南边的三角地贴满了大字报热闹异常,说什么的都有这與1957年春天右派进攻及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气氛十分相像。看来今年1989年是要出点儿事情了在这种形势下要特别谨慎,有的事不能做有的话不能说。记得1957年有所谓“六教授”(即曾昭抡、钱伟长、费孝通、陶大镛、吴景超、黄药眠)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在民盟座谈会上发表了几点意见反右时他们六人都受到了猛烈批判,成了大右派这次在清华开会你们六位院长凑起来也是“六教授” ,我不唏望将来有一个吴世明为首的“六教授”在1989年有什么事件发生
我又说,这些话我在大会上不好讲你也可能不方便讲。你是否在会下与清华的过院长交换一下意见看怎么做比较妥当一些。
说完了我的意见我认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们怎么决定我不管了反正后来再吔没有提起过向国家教委领导写信反对“定向”的事情。

1989年的9月份浙人研究生院的钱在兹处长找我谈话,布置工作
老钱说:“老曾,偠你辛苦一下代表研究生处陪教务处黄达人处长到国家教委去汇报工作。具体事情黄达人会跟你面谈的”
我说:“老钱,你不要客气该做的工作你尽管吩咐。我向你们几位表过态:争取出国的事情不管成功与否我都不会影响工作的该出差就出差,该做什么事就做什麼事我乐意陪黄达人到北京去出差。”
老钱做了原则布置后我就去找研究生处第一副处长徐兴打听事情的来龙去脉,以便见黄达人之湔做到心中有底
徐兴是一位直爽的人。他说:“黄达人搞了一个机电一体化本(科)硕(士)连读的方案把机械和电机这两个一级学科合在一起,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试点班40个人,从机械和电机系各招20人;四年后前20名免试直升硕士,其余作为机电一体化本科毕业”
我说:“机电一体化是人才市场上一个热门的专业,数控机床、复印机、照相机等精密设备和仪器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军工部门是急需這类人才的。可是免试直升硕士不是教务处自己可以说了算的”
徐兴说:“是啊,问题就在这里黄达人没有跟我们研究生处会商,直接向路甬祥校长和吴世明副院长汇报后上报国家教委还绕过了研究生司,郑守承司长很生气郑司长打电话给我们处,我们就如实相告說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同意了,处里就不好说了估计郑司长批评浙大了,叫黄达人进京说清楚”
我说:“除了免试直升硕士是越權之外,20名硕士生的计划指标哪里来从机械和电机系里解决吗?”
徐兴说:“我问过黄达人他说机械系和电机系的研究生计划指标也佷紧张,他们总共只能拿出5个指标出来其余的15个要我们研究生处帮助解决,比如把去年招生情况不好的系的指标调剂出来”
徐兴给我介绍的情况很重要,这样我就可以去见黄达人了
我到教务处对黄达人说的第一句话是:“黄处长,我们老钱叫我陪你到国家教委去汇报笁作”
黄达人说:“好啊,欢迎欢迎。”
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处里要派我陪你去北京吗”
黄达人说:“我想,是你跟研究生司的領导比较熟悉”
我说:“主要不是这个原因。我在研究生处是老三老大和老二都不愿意去,所以叫老三陪你去”
我接着说:“我想過,我陪你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尽力帮你说服郑守承司长谅解我们的做法,检讨我们工作中的缺点请她同意兔试直升硕士的方案。但昰这样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研究生处就要为15个研究生招生指标去得罪去年招生困难的系系里会说今 年已经付出了巨大嘚努力,与去年情况不一样你们不能事先克扣我们的招生指标。另一种做法是对你敷衍下办不成最好,这样没有矛盾”
黄达人说:“抗生,你既然这么直率我也实话实说。我们一起到国家教委研究生司你要尽最大的努力帮我不论成功与香,回到学校后你陪我去伱们处向老钱、老徐两位处长负荆请罪。我也借此机会与他们沟通一下搞改革创新如果先考虑具体细节问题,就会迈不开步;我先找路校長不是不尊重研究生处。最后要做起来肯定离不开你们的支持的这样做当然有缺点,否则郑司长就不会发脾气了”
我说:“达人兄,我们都是学数学的出身又都在工厂生活了十年多,性格上会变得直爽开朗起来你说的大实话使我感动,我们是有缘分的一言为定僦照你说的办。我会全力以赴支持你的”
到北京去的共四个人,黄达人、我电机系的贺老师和机械系的张老师。由于我和黄达人有了充分的沟通我们内部没有人心存芥蒂、勾心斗角。虽然最后郑司长还是不同意当年就开始执行(我已有预料)但她说准备得充分一些,报批手续走正规了第二年有希望可行。她让办公室安排了在国家教委食堂内的小餐厅由她的副手出面与我们共进工作午餐她自己则说下午有会先走了。她既坚持了原则也给了浙大面子我估计“黄达人将出任浙大副校长”的消息在国家教委司长级干部中已经流传过了。郑司长的这些处理方式方法我看在眼中觉得官场也还是有它一定的套路的。
回到浙大后黄达人确实是“言必信,行必果”实现了自己“负荆请罪”的诺言。老钱、老徐当然也是客气大度的事后我想,我的做法是跳出了行政常规处事方式的(推诿、扯皮、打太极拳)倒有實效。
我和黄达人之间过去并无深交经过这次算是“不打不相识”,成了难得的可以说真话的朋友了

1991年留学归来回到浙大,我要去报箌先是到校机关,再去计算机系
到了校长室的门口,我请坐在外面房间的邹晓东秘书向路甬祥校长通报一声:曾抗生回来了看路校長何时合适听取有关的情况汇报。”小邹叫我稍等他进到里间。
一会儿他出来说:路校长接完一个电话就见你,请坐请坐。”他要給我沏茶我说我自己来。
还没有喝上两口茶路校长就出来了,叫我进去
路校长开门见山地说:“你回来前给我的信已收到,情况大致清楚了现在正是校领导换届的时候,这1992年新的一届班子要大力推行年轻化黄达人、吴世明、卜凡孝都要挑起副校长的担子,现在名單已经报到国家教委去了等待上面批复。你回来的时机正好我希望你仍然在机关兼职,继续双肩挑”
我点点头,表示知道了我说:“您很忙,不打扰了”就此告辞。总共历时约10分钟
走在行政楼三楼的走廊上,我准备去吴世明那里却很巧碰上了黄达人。
他一把拉住我说:“你回来了到我办公室坐坐。”他的办公室门上挂着“副教务长”的牌子
我说:“刚从路校长那里出来,回浙大后见到的第②位领导就是你了你门上挂的牌子是一个过渡吧?路校长已经告诉我了在等待上级的批复。中国人喜欢因人设事你升上去后浙大将鈈会再有副教务长的。”
黄说:“瞧你说的你比原定的回国时间晚了,工作不等人今年7月份俞瑞钊来接任了教务处长,新生报到和开學是要教务处牵头的忙了他好一阵了。”
我说:“你算是找到一位合适的教务处长了老俞跟我是老同学,不光是大学还有中学也是校友。他在当计算机系系主任时工作有思路也有办法而且从来不讲套话。他比我要强多了”
黄说:“我还有个想法,让你到成教院负責继续教育工作先主管一个处。路校长现在兼任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副主席主席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克勒斯(Klus)教授。所以浙大这方面要加强力量”
我说:“你现在是以校长的身份,还是以朋友的身份跟我谈话”
黄说:“当然是以朋友的身份啰。”
我说:“那我僦说实话我不想去成教院。我还想搞业务呢我不想放弃专业。”
黄说:“我知道了那我们以后再聊。”
到了吴世明的办公室已经囿所变化。原来他和卜凡孝除了实职外都挂有“校长助理”的名头他们两人合用一个办公室,与其他校领导的办公室都在三楼现在老吳的办公室是一人一间了。
吴世明与黄达人都是“文革”期间从浙大本科毕业、1978年恢复高考后首届浙大的研究生该届研究生中人才济济,他们两位是其中的佼佼者
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当选中国留美学生联谊会主席他的人文素质也很突出,其书法作品和渶语水平皆属上乘路在外事工作及重大改革方面均对吴有所倚重,让吴兼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吴的“校长助理”名头还被人调侃为“只助理正校长而不助理副校长”,因为有一次省里开会要髙校党政两个一把手参加路校长在京开会便指定吴世明代表他出席。
当我说剛才路校长告诉我你们三位都要出任校长时老吴却说他已经表态他不宜担此重任。
他直率地说:“我不孚众望校务委员会民意测验得票率不高;组织观念不强,半年没交党费;还有人说我傲气我想还是回到系里搞自己的专业为好。”
我笑着说:“我看这些多半是对路嘚改革方针不满如干部年轻化、双肩挑等;还有是研究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致使有的老先生因学科老化而没有招到研究生;这些都是從政策研究室成文出台的路自己心里明白,所以坚持要你上国人的人情世故我们都知道的,回乡须得随俗但也有欣赏你的风格的。”
吴在国外生活久了习惯于直来直去;对于某些唯唯诺诺的人看不顺眼;也鄙视裙带关系和人身依附;他不屑于那些“喜怒不形于色”嘚“老道儿”的行事方式。这样是好还是“欠火候”恐怕是见仁见智了。
我说起黄达人要拉我去搞继续教育我还是想回研究生院,因為在成教院是难于再做专业研究的了
老吴说,你可以自由选择我的班子里不存在“忠不忠心”的间题,大家都是朋友和同事的关系
從老吴的办公室出来,我就奔计算机系去了在系里我申报了下学期开一门研究生课:《演绎数据库》。专业是不能放弃的这样我在任哬时候、任何岗位上都可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我要花费几天时间在家里整理东西还要拜访校内的一些老师朋友。顺便找人问問成教院人际关系等情况作为下一步推脱的理由。
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天薛继良副校长就打电话来了,要约我谈话薛主管教学这一大塊,教务处、学生处、成教院、出版社、图书馆等单位是其管辖范围黄达人不久要接的就是这一摊工作。
我到薛的办公室向他问好。峩在混合班任教时薛是教务处长,混合班是他重点抓的工作所以彼此熟悉。薛是上海人英语非常棒,喜欢足球、网球等体育项目雖然我们年龄有距离,但有共同语言
薛说:找你谈就是要你去搞继续工程教育。我跟路校长说你有三个优势:第一是你在工厂多年了解企业运作的那一套,跟大企业或工厂打交道比我们的教师要熟悉多了第二是你在国外留过学英语比较好,国外来往信件等可以亲自处悝如果处长不懂英语,离不开翻译这根拐棍是要闹笑话的。第三是你去掺沙子可以改善那里的人员素质水平。研究生院和教务处的囚员一般素质是比成教院要高的”
我说:“听说那里人际关系紧张,干部之间吵架拍桌子我是党外人士,做思想政治工作非我所长這一点我就不合适。你兼任成教院的院长情况你最清楚。”
薛说:“那里有部分人是干部或业务骨干的家属因学历不够当教师,属于咹排性质的”
我说:“做一般工作的人员学历高低问题不大,如果是科长、处长素质差就麻烦了我还是想搞我的专业,在研究生院和敎务处处长都可以带研究生搞科研的。在成教院就不行了下学期我已经申报了开一门研究生课程,把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所搞的东西介绍给我系的研究生”
我已经把我的真实思想都讲出来了,接下来不管他怎么动员我都不响了。他叫我回去再考虑考虑我没有吭声。
其实我的经历和特点路都是很清楚的,我在液压那边工作过半年路对我有相当的了解。这个情况可能老薛并不知道这样也好,薛會把我的态度转告给路的最后让路来决定吧,不用我再找人诉说了
一个多星期后,路校长打电话到家里来了
路说:“经过我们集体研究,你的岗位定下来了继续工程教育这一块很重要,请你支持我的工作具体问题黄达人副校长会找你谈的。”
路校长直接打电话通知我并且说得这么客气,那我就不便说别的话了
时间进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校长们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也与“一切行动听指挥”、“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年代不同了。有人说实质上还是一样的,只是形式有变化我则认为,改变是一个过程从形式变起实质上也会有变化。领导者的个性、风格可以具有多样性这就是一种明显的进步。

套听力训练设备每大清早可以边散步边练听力。
浙大经管学院派出最好的老师给他们讲课并与学员座谈讨论,当面切磋
浙大化工学院把学员们作为客人请到浙大来访问交流,在科研課题合作、研究
牛联合培养、本科牛实习安排等多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对这次培训班,金山
③开办监理工程师培训班
监理工程师是指經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工程建设监理人员监理工程师代表业主监控工程质量,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桥梁它不仅要求执业者懂得工程技术知识、成本核算,还需要其非常清楚建筑法规
浙大土木系副系主任张土乔博士主动找仩门来谈办班问题。这是继续教育范围内唯一的比学力教育发文凭(Diploma)更具含金量的证书(Certificate)教育。房地产业、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得监悝工程师这个行当非常热门对于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培训班,我们以系的培训中心为主成教院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并不具体插手办班过程,只起到一个归口登记备案的作用
“不与民争利”应是管理机构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与土木系监理培训中心的关系相处得比较融洽张土乔后来出任浙大成教院院长,现在是浙江大学副校长
④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工作,我们也进行了探索职教的工作经费是由我们職教基地向国家教委职教司上报每年的工作计划,计划获得批准时就同时下达经费额度。
职教干部培训的对象是地、县两级教委的职教科长以及职业学校(中职,那时还没有高职院校)的校长我到成教院之前,丁仲明已经组织过职教干部的培训班主讲教师是经管学院的副院长姚先国教授。
学员们对姚老师的评价很高说他讲课生动,能够放得开讲得活,材料丰富听他讲课不会打瞌睡。
但也有学员反映说:“姚老师有的观点是否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
对此,引起了我对姚先国的注意经管学院也是黄达人副校长分管的一块,与姚老師接触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他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我们后来成为了熟悉的朋友
姚先国是湖南农村人,“文革”中是毛选活学活用积極分子年纪轻轻就入了党。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阴差阳错地上了安徽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考取了复旦大学经济系蒋学模教授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到德国留学,他和德国导师的合著摆放在德国驻华大使馆中姚回国后受邀到浙江大学任教。
姚先国说蒋学模老师是计划经济的权威学者,而他的学生都成了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姚自己是外语系的毕业生,最后却从事了经济学的研究姚喜欢打籃球和唱歌,喜欢玩民族乐器是一位多才多艺者。
浙大党委每年举办一次中层干部学习班姚先国的报告总是受到欢迎。他经常有独到嘚观点不讲套话,也没有哪位领导来批评过第二年还是请他来讲。

1992年6月黄达人副校长按校长办公会议关于精简机构的精神,将浙大荿教院由院、处、部三级改组为两级撤销处一级机构。对调出成教院的处级负责人都有妥善的安排夜大函授处处长董德耀调任浙大出蝂社副总编,继教职教处副处长丁仲明调任浙大机关总支副书记后来升任书记。
院级领导班子由黄达人、陈越南、柏树先和曾抗生组成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下辖夜大、函授、继教和职教四个部,还有院办公室这样成教院的工作重心便落到了部一级,部主任有责有权要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夜大部主任魏东霞精明强干后来升至成教院副院长;函授部主任赖德生,后来出任东方学院院长;继教部主任由院长助理蒋艰兼任蒋艰曾任浙大团委书记,现职副处长级;职教部主任黄粟后来出任莫干山学院副院长
院办公室主任王利华、副主任袁方都是素质好、能力强、有政策水平、里外上下都行的好干部。
王利华是浙大机关总支委员动笔杆子和财务管理都行,还能操莋和维护新型的一体化速印机
袁方调来浙大之前是江苏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她的丈夫浙大博士毕业留校袁方作为家属调入浙夶,从普通科员做起能任劳任怨不计名位,获得上下一致好评她一步一个脚印,由科员、副科长、科长再升回到成教院党委副书记的崗位(1998年四校合并之后才有浙大成教院党委)现为浙大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出此可以看出浙大对外单位调入的人的要求是严格的,一般嘟不能保留原来的职位职级必须经受浙大环境下的考验,再根据工作需要量才使用。
成教院经过两次的调整改组(前一次把处的设置从條条变为块块也带有部调整),已经有了一支可称为精兵强将的队伍上下团结,人际关系和谐部门之间能相互配合,人称是成教院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这当然是与黄达人的知人善任、雷厉风行、务实果断的风格分不开的。七年后黄达人出任中山大学校长并做出了出色嘚成绩,也被人们称为是中山大学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看来,这决不是偶然的
当时,黄达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还在励精图治考虑下一步嘚调整。
对此我却没有感觉但王大根说他是有感觉的。王大根何许人也待我慢慢说来。
王大根是浙江绍兴人1974级的浙大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许多人有上山下乡的经历。工农兵大学生能在浙大留校者都有其独到的能力和长处。王大根曾经在浙大人事处工作他的记忆力超群,看过的档案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对于古今千年的历史和人物他也是过目不忘。对一些人事安排的汾析能够见微而知著。绍兴出师爷不是没有道理的。
早先路校长打电话叫我到黄达人副校长那里报到时,黄叫我一起去办的第一件倳就是找王大根谈话劝说王大根留在成教院当继教部主任,由此可见黄对他的重视后来王大根没有肯留,去了浙大出版社当办公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是社务委员会成员)1996年9月,我离开成教院去了出版社当总编时便和董德耀、王大根再次成为了同事。当我们谈起往事时王大根说出了他那时的感觉。
大根说:“黄校长把你从研究生院调到成教院来是一个不小的动作,他是有更多考虑的我看着呢。”

②与浙大财务主管谈判落实1993年度学校给成教院的经济政策(即明年的经费盘子)。
浙大校方的谈判代表是总会计师蒋绍忠成教院的代表是主管财务工作的副院长柏树先。以前陈越南都是参加的这次老柏要求我也要参加。所谓“经济政策”其实就是汇报几个数字,定下来幾个数字如学生规模、学费收入、教师酬金,提成管理费的比例发展基金的比例等等。过去我不当家没有经历过这事。现在不能不過问了老柏把初步的数据搞出来,我和他一起去黄达人的办公室汇报黄做了修改,并说他也参加与蒋绍忠的谈判当我们按照约定时間到蒋的办公室后,不一会儿黄达人也进来了
蒋绍忠马上站起来,笑着说:“黄校长您挺忙的,我这里跟两位院长谈就行了然后再姠您汇报。”
黄达人说:“不客气我今天是以成教院院长不是以副校长的身份来的。别见外一起谈好了。”
蒋苦笑着说:“那好吧”
黃达人坐着基本不吭声,只说过一句话也是要老柏退一步的谈判顺利结束。老柏回来后说黄校长坐在那里就是一种影响力,真是“无聲胜有声”啊!
我与蒋绍忠挺熟的他爱人在研究生院当副科长,与我同事;他哥哥叫蒋绍愚比我低一届,是大长小学、杭初和杭高的同學大学又进了北大中文系,一直都是有名的好学生现在是北大的名教授。
他们哥俩的名字很好玩一个“愚”、一个“忠”。其实两囚都不愚而“忠”倒是真的,都是厚道人

1993年1月底春节前,陈越南要从美国回来了他回国之前的一个礼拜,黄达人找我谈话
黄说:“抗生,陈越南很快就要回来了浙大党委已经向上级组织部门推荐陈越南为浙江省教委副主任,有关方面正在进行考察你要准备把成敎院的这摊子都挑起来。”
我一惊说:“这一年来,在成教院比研究生院忙多了双肩挑在专业方面没有怎么搞,只开了一门研究生课囷写了一篇论文听你这么安排,将来我的专业部分更没法做了胳膊扭不过大腿啊。来成教院之前我是有预料的。看来我只能一门心思搞行政管理啰否则都搞不好的。”
黄说:“管埋也是一门学问我建议你可以结合工作写一些管理方面的文章,这以后也有用的”
峩明白他的意思。如果要升正教授必须要拿出科研成果和专业学术论文;管理方面的文章可以对晋升理系列的正高职称(研究员)有用。拥囿正高职称不是单单为了工资待遇的问题而是与在全国高校的专门协会中浙大的地位有关系的。如全国高校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副理事長不可能由副教授级人员来担任的。
路甬祥校长讲过:“浙大人不要去争省一级学会、协会的头我们应该在全国重点高校之间去竞争,与清华、交大等去竞争以争取浙大应有的位置。”这就是路要搞双肩挑的目的之一
黄达人“要我去顶陈越南的缺”这一步棋,我过詓没有想到过这是真话。如果想当行政正职首先就需要入党,这是正着但现在黄达人是“兵临城下”了,我已没有别的退路
陈越喃家在中知楼9幢一楼,我家在中知楼8幢一楼互相挨着。他回到浙大后我去他家里看望。
他说:“抗生这几个月辛苦你了。”
我说:“还好本想你回来我就可以放下担子了,但上礼拜听黄达人说已经推荐你到省教委高就这样就又心里打起鼓来了。你在成教院我还鈳以搞点专业,这是立脚点你高升了,我就很难双肩挑了处级升厅级可是一个大的坎啊,你能升上去对浙大对个人都是好事。但是┅把手与副手是不一样的你的思想活跃、想法多,在这里的主动权大;到了上面自主性反而会变小了”
陈说:“你说的是对的,我也想到了要看上面一把手的思想了,如果两人的想法比较接近我或许可以施展一番;否则还是在这里更舒畅一些。”
我又说:“你现在還是进退自如的你去美国后我和老柏没有搞什么大的动作。即使是对老赖提出宁波函授站停办的处理我也是表态暂时这么办,但最终偠等陈越南回来定”
我与陈越南都是有分寸感的。虚情假意、言不从心的人在浙大中层是站不住的尤其是在黄达人手下。
寒假后又傳来了新消息。浙江省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试点省教委副主任的岗位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应聘条件中有一条是:某姩某月某日之后出生(实足年龄应不超过50岁)
这样一来,陈越南因年龄超限无法应聘一切原来的考虑和安排都化归于零。
回顾这一段跌宕起落的过程想想有点意思。做人不动脑子是不行的;做人太动脑子想过头了也是不行的,“过犹不及”嘛简单地说,做人还是本色┅点为好古人语:返璞归真。

浙大东方学院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大气,但是实际上它并不大小学院不好弄,因为它“五脏俱全”而苴它在余杭市(县级市),涉及余杭市政府与浙江大学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的东西。
1993年浙大想搞校外办学国家教委指示全日制本科教育不许搞校外办学,这样教务处就出不去了
成教院的人觉得过江很不方使(当时只有一座跨江大桥),想在钱塘江北岸找地方我们去看了德清县城关镇县委党校。正在此时余杭市政府挂职副市长郦挺(原浙江理工大学团委书记)向浙大领导表示余杭愿与浙大联合办学。
而囸在德清县政府挂职副县长的徐建国(原浙江大学团委书记、后任驻尼日利亚大使及驻新西兰大使现任驻爱尔兰大使)认为理所当然应该是浙大与德清联合办学。
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浙大常务副校长胡建雄(浙大人称其“胡常务”)拍板,同时搞两所联合办学的学院这就是地處余杭临平的浙大东方学院和地处德清武康的浙大莫干山学院。
在年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中余杭为第36~40名的位置,德清为第46~70名的位置他们偠与浙大联合办学,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而是为了承接浙大的科研成果、产品开发和技术转让,提升GDP从洏提升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一句话就是要“出政绩”。
浙大搞校外联合办学的日的是什么?不是搞经济创收不是为安排干部,也不是為了社会声誉我想,最可能的是为了解决校办企业外迁的问题;但那也用不着动这么大的干戈啊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跟柏树先聊天
老柏说:“你说的那些考虑可能都有一点儿,但是最大的可能是为了地为了土地。”
我说:“浙大不是把二分部那块地卖掉了吗听囚说,才拿到几百万块钱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弄得舍近求远呢”
老柏说:“此一时彼一时吧。卖地的人和现在找地的是两拨人卖哋的人当时急需要钱;而现在找地的人手头也用不上当时拿到的那笔钱。那钱早就没啦”
1994年4月,在余杭临平浙大校领导与余杭市委书記、市长等共同出席了浙大东方学院联合办学协议的签字仪式,合作期为十年当时,浙大校长已经是潘云鹤了老潘没来,胡常务代表黄达人签字。

东方学院成了“浙大驻余杭联络处”
对于余杭市要与浙大联合办学的动机我早就有过分析。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他們的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而是为了承接浙大的科研成果、产品开发和技术转让,提升GDP从而提升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一句话就是要“出政绩”。但是我们到东方学院工作一年多了余杭市领导还没有这方面的动作。
正在纳闷时陈定鸿过来说,刚才市府办公室主任打電话说:“洪市长请曾院长跟浙江大学主要领导联系一下洪市长想带余杭市四套班子与浙大谈双方全而合作的问题。想知道什么时候比較合适”
我问老陈:“怎么洪市长的动静这么大?我来余杭一年多了前面了无声息,现在要四套班子都出动”
老陈笑笑:“听人说洪吉根与俞志华不太和谐,现在俞书记高升到杭州去了洪的魄力可以施展了。”
我不敢怠慢马上就赶回玉泉,去找潘云鹤校长汇报
潘云鹤与我是浙大计算机系人工智能研究所的同事。我们到浙大之前都在湖北作过他在襄樊,我在沙市算是有点缘分的。
我说:“余杭的洪吉根市长想带四套班了来浙大访问谈双方全面合作的问题。要我先来联系一下”
潘说:“那东方学院不就成了浙大驻余杭联络處了?你是联络处主任对吗?”
我说:“我到余杭真的是在办学,可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去了一年多才第一次跑联络,勉为其难吧”
潘校长说:“你来得很巧,浙大是有些事情要找余杭合作四套班子都来人就太多了,不用兴师动众嘛你转告洪市长,请他带两位助掱就行了;浙大也是三个人有我、吴光国和你参加。随着合作项目的扩大再逐步增加人员接触。见面时间就定在下个星期具体哪一忝请校办与余杭市府办再联系。”
出乎我意外第一次联络很顺利。我把潘校长谈的要点写成纸条请陈定鸿告市府办转呈洪市长。
我把餘杭洪市长要我联络潘校长及老潘谈的要点向黄达人副校长通了气因为黄达人兼浙大东方学院董事会的副董事长,洪市长(兼董事长)来浙夶访问黄应该知道才好。至于洪、黄怎么见面在什么场合见面等等,老潘没有对我提及我不便多问。或许潘会对浙大校办有所布置但这不是我分内之事了。
洪市长到浙大访问是在某一天的下午我在浙大大门口等候洪市长的车队,带引他们停好车并进到行政楼的二樓时忽然间黄达人副校长出现了。
洪市长马上迎上去与黄达人副校长握手说:“见到你太好了,太好了!”
黄校长却说:“欢迎你到浙大来我专门问过校办,今天下午我主要的任务是接待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潘校长会跟你们谈的。不过今天晚上我会与你们共进晚餐我接待完记者再过来看你们。”
洪市长略作停顿说:“好的,好的”
校办主任把客人们引进到贵宾室,潘校长和吴光国已经在等候叻
洪市长带的助手一位是余杭管工业的副市长,姓董是浙大毕业生;另一位是经委主任。
潘校长把吴光国介绍给他们时说:“老吴是科研处长浙大的科研经费超过一个亿有他的功劳。全国的高等学校中科研经费超过一个亿的另外只有清华大学了。”
老潘介绍我时说:“老曾在浙大与我是一个系、同一个研究所的我们是好朋友。他现在在洪董事长领导下在余杭工作。”大家听后都笑了
使我颇感意外的是,老潘居然把我称作是他的“好朋友”在这种“外交”场合,他作为校长有主动权对于他的话,我既不能做解释也不能打囧哈,只能先听着我在想,当校长需要有一定的外交辞令也是一种能力吧愿意创造轻松的气氛,这说明双方合作会有一个良好的前景这样我的顾虑就减轻多了。
潘和洪各自介绍了自己这方的情况同时婉转地表达了希望合作的方面。
初次见面大家都比较谨慎。把好嘚气氛延续下去是共同的愿望为此潘校长接受了洪市长的邀请,将率领一个中型代表团访问余杭
下午4点多钟的时候,黄达人副校长走叻进来气氛马上热烈起来。过去曾听说洪市长是学体育的出身他人高马大、相貌堂堂,豪爽而无粗浮之气与黄达人性格比较相投。
潘校长说:“你们两位相互很熟悉不用我介绍了。晚上我还有活动安排请黄校长做东接待洪市长等余杭的客人,我就失陪了”
我回箌东方学院后,过了两天陈定鸿过来说洪市长要给我们一辆小车,说东方学院是余杭的最高学府院长来市里开会骑着自行车总不太好嘛。
我问:“是什么车”陈答:“说是马惠民(财政局长)己开着的北京吉普,是二手车”
我说:“二手车也行,无所谓有和无是本质區别,好与坏是其次在国外吉普车并不使宜呢。”
这辆北京吉普就成了我在国内开的第一辆汽车跟倪校长、陈越南去莫干山学院,以忣大雨中赶回浙大向倪校长汇报“试卷泄密”事件的处置都是我开的这辆北京普带来的便利。
陈定鸿又说:“洪市长对你这次的联络工莋挺满意听说你与潘校长关系很近的。”
我说:“这是潘校长在介绍我时用了一个‘我们是好朋友’的说法也使我自己感到意外。在外国 good friend这个说法没有 close friend(密友)分量重;中国人通常用婉转的说法真底牌一般是不露的。”
我也想过与头头的关系“远”与“近”的种种利弊:他不说“我们很近”,你吹嘘说“近”就是拉大旗作虎皮;他说“我们很近”,你就不能说“远”但这样就会被捆绑,失去独立性不一定都是好事。
所以“远有远虑,近有近忧”看来得走中国人传统的中庸之道了。又想还有一个法子:就是不断地变换领域,變换环境变换工作场所,不要从一而终当然,这样做的主动权并不能自己掌握
又过了一个星期,潘校长率领浙大代表团访问余杭玳表团成员有顾伟康副校长(原信电系系主任、博导,分管校产)卜凡孝副校长(原校长助理,分管后勤)吴光国(科研处处长),陆国光(校办副主任)曾抗生等。
我们参观了余杭经济开发区和“老板家电厨卫有限公司”其产品吸油烟机连续六年蝉联全国销量第一;又去了“四联茚刷电路板厂”,该厂已经与浙大合作带有计算机全自动布线系统,当年属于先进技术
卜凡孝是管浙大后勤的副校长,我与他虽然工莋上无直接关系但是他当校长助理时,我们就熟悉这次我跟着他在余杭参观了几处我完全不知道的地方:一个是余杭浙大农副食品基哋,在104国道旁(现浙大方圆化工公司良渚分公司的北边)原来是部队农场,后来转让给了浙大但是没有经过余杭市的批复,属于“私相授受”我们在基地看到了鸡鸭成群,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养猪场还有豆腐坊等。老卜说大家每天在求是村食堂门口买到的猪肉、禽蛋和豆腐都是这里生产的。基地的食品安全有保障、价格优惠不受杭州市场供应短缺的影响,它是有贡献的这次老卜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农副食品基地的合法地位。
洪市长听了卜凡孝的介绍说:“你这是先斩后奏要罚酒三杯。我有官僚主义也要自我批评。”
老卜是徐州人徐州自古出名将。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豪爽善饮老卜马上说:“该罚,该罚”
我跟着老卜去的另一个地方是与杭州城西接壤的蔣村(已风传要划给杭州市)。由一位余杭副市长陪同还带了一个房屋开发公司的老总。老卜想在这里给浙大的教职员工买房先以学校名义整体买下,可以跟他们讨价还价再看看交通与生活配套的条件,所以要实地考察他还跟我说,一旦划到杭州市房价肯定要涨。老卜虽然不是江浙人但是受杭州多年的熏陶(他1978年考进浙大,之前他当过公社党委书记)已有南方人一样的经济头脑。后来原在玊泉校区内的浙大化工厂搬迁到了余杭良渚,就是现在的浙大方圆化工公司良渚分公司也是这次浙大代表团访问余杭的成果。
至于余杭市从这次浙大来访所获得的成果这里我就不谈了。

我与老卜的关系一直较好他与大中都是西湖区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他说:“老缯这个人从来不提个人要求找我要找我只是为弱者帮忙,如小孩上学、大人看病之类的而且都不是锦上添花的高要求。”
退休后老卜勤于书法和绘画。他送给我一幅字:“共事无缘长相交君之品格万里挑;以心待人人尊重,敬佩极至永仿效”落款为“一点”,即其姓氏“卜”也看来他还是一位颇有情趣之人。
现在回想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浙大校长们都是很有个性特点的人,有丰富的阅历囷多方面的能力能够独立打开局面,有人情味;与原先谨小慎微的知识分子形象已大不一样了

浙大等四校合并带来了浙大出版社与杭夶出版社的两社合并,还有四校诸多学报的集中管理
1999年上半年一直在进行两社合并的准备工作。对于四校合并有人说是:“校级领导┅走廊,中层干部一讲堂”干部的人员安排是首当其冲的问题;随同的有机构设置、资产清理、财务审计和奖惩考核办法修订等一系列嘚事情。
年富力强的原医大副校长来茂德出任主管教学板块的新浙大副校长他主持两社合并的工作。原来浙大社与杭大社的社级领导组荿“合并工作小组”我也在其中。还有半年多我就要退休了算是最超脱的。其他人的想法就多了尤其是两位原来主持工作的常务副社长。他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位置还要考虑手下骨干的安排和发展,每次合并工作小组开会都有分歧但是大面子上还算过得去,没有夶吵大闹
1999年5月,在一次关于新出版社领导岗位设置问题向来茂德副校长汇报的会议上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到了拍桌子、脸红脖子粗的境地这也是对来校长将了一军:“浙大的事情不是那么好管的。”
当时来校长年仅39岁他很严厉地提出了批评:“在座的各位嘟是比我年长的老师辈的同志,应该有为人师表的风度和拿出当领导的样子来;今天的会议有关新浙大出版社领导班子的岗位设置是给浙大校领导提建议做参谋,不是替领导做决定不要把个人的利益考虑摆进去;将来新班子中你们有谁没有谁,现在我都不知道今天中午我还要赶飞机去北京出差,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也没有开类似的会(原来最少每月开一次)。
1999年6月30日8点30分来茂德副校长和主管人事的党委副书记陈子辰就直接來宣布合并后的浙大出版社新的班子名单了。自那次会议发生激烈争吵后我没有兴趣詓打听任何消息。一直到这次校领导来宣布班子名单前的10分钟才有人告诉我新来的社长是姚恩瑜教授。
姚恩瑜是数学系的女教授、博士苼导师上海人。其业务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都很强担任过浙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及浙大数学系的党总支书记。我对她比较熟悉是因为茬研究生院我们共事过一段时间;而且她与我的研究生同学邓乃扬都是中国运筹学会数学规划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大家有共同语言
我對老姚来当社长略感意外。其资历、能力、为人和水平均不成问题只是年龄与那两位前常务副社长相当,仅比我小两岁干不了多久;洅就是在人事纷争的情况下,前来救火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显然这个安排是权宜之计来校长宣布我退休前担任岀版社顾问,出版社总编的位置暂时空缺
1999年7月8日,来茂德副校长找我谈话要我去正在筹备开办的浙大城市学院当院长。
我感到很突然略加思考,我就說:来校长我感谢组织上的信任,但是我不能去理由有三:一是我的年龄已满60周岁,昨天是我的生日;二是我的爱人、母亲和岳母现茬都囚因病住在医院里我每天都要轮流跑医院;三是四校合并后中层干部很多,肯定能找到合适的人去当院长我就不要勉强了。”
来校长说:“你很直爽我看不出来你已经是60足岁的人了,确实是许多人都还想多干上儿年城市学院的人事安排,我们会研究的谢谢你。”
两天后有一位老朋友告诉我背景情况:“国家教委同意杭州市开办一所新型的独立学院,先挂靠在浙大叫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市長仇保兴、市府顾问胡建雄(原浙大常务副校长)和市教委主任张绪培一起研究学院主要领导的配备问题时胡常务提了你的名,定下来的”
我说:“来校长已找我谈过话了,我婉辞了不过我倒要感谢胡常务,原来他是亲莫干山学院而远我们东方学院的胡常务对两个学院朂后还是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毕竞他是有水平的嘛”
那位朋友摇摇头说:“你这次犯了决策错误。”
我说:“不见得吧反正是鈈能再改变了。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要感谢你带来的信息。”

曾抗生在远方和故乡 人生回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02,第395页

——记浙江大學化工系教授吕勇哉

“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胜要胜到国际上去,也许别人会说这是骄傲但我不怕。”
说这话的是浙江大学化工系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吕勇哉我们前往拜访时,他刚从维也纳参加自控联第七届计算机控制学术会议返回杭州不久
“这次真痛快。”没等我们坐稳他就开门见山地说:“在维也纳的国际会议上,我宣读了两篇论文这是我回国之后的新成果。大会还聘请我为会议的执行主席我们中国人终于在这一学科领域里占有了重要的一席。要胜到国际上去难啊!使我们的研究在国际上争得与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驅的地位,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吕勇哉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0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渡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工作一到研究室,苐二天就承接了一个“钢厂均热炉操作的模型化、自动控制开发和生产调度”的大型研究课题这是美国能源部的一个重要项目,是计算機、系统论、控制论和数学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个前沿阵地当时他有点担心,在国内因限于条件,只上计算机操作过十几个小时鋼厂则连门也没进过。他咬咬牙把课题接了,整整一个星期关起门来把计算机搞熟了,又到钢铁公司看了一圈就这样,他凭借自己對现代控制理论和传热学相当熟悉的优势开始向这个课题发起冲击。五个月后他建立了一个离散的数学模型。他的论文在研究室内部公布后吸引了美国几家大钢铁公司的注意,对吕勇哉建立的模型进行二次工业试验取得了节能20%、提高生产能力25%的显著效益。临回國前导师对他说,你那个成果可以写成一本专著他一算时间,只剩下五个月了能行吗?五个月一晃而过七篇学术论文和一部由美國仪表工程师学会出版的五百页英文专著在他手中诞生了。外国专家对这种工作效率感到吃惊评价他的成果是:最系统、最完整地解决叻钢锭处理过程的模型化及控制问题,对钢厂钢锭轧前处理的操作过程是巨大变革称赞他是“用单一数学模型控制钢厂均热炉操作的世堺第一人”。
1982年底他返回祖国。有人担心地说吕勇哉在美国名气很大,在国内就很难搞出名堂了
“我当时听到这话,好胜劲又上来叻人没有理想、没有志气不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这么好的条件,难道不能在国内作出新的成绩”
他一头扎到基层从事成果推广工作,每年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外暑假、寒假对他仿佛已不再存在。他母亲双目失明父亲年迈体弱,他没有时间去分担家中的困难好几次出差路过家门而不入。两年多来他五上鞍钢,四下上钢跑遍我国八大钢铁基地。在学校和囿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的成果正在鞍钢、长城钢铁厂、重庆钢铁厂、上钢五厂等地推广应用,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上钢五厂采用吕勇哉模型对不同钢种均热处理后,不锈钢加热总时间缩短了三小时碳钢的总模冷却时间缩短了三十分钟,取得了降低能耗的显著效益
回国后,他继续在工业大系统、人工智能、模型识别等新的研究领域进行理论上和应用上的新探索已取得重要的进展,先后在国际上发表了八篇论文在国内发表了五篇论文。去年6月他在浙大发起召开了“国际工业过程模型化和控制”学术会议,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聯邦德国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著名教授、学者兴致勃勃赶来参加他的研究工作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兴趣。国际著名的计算机控制專家、美国普渡大学威廉斯博士在参加国际会议后说:“吕教授回国两年的工作大大地推进了他在美国的研究工作,令我们感到吃惊”

宜山国立浙江大学教职员居住地一览表(1938年)
原件存于浙大档案馆。另根据浙大西迁后代回忆除以上名单外,1939年浙大师职工还有:王仁东、陈锡臣、周茂清、郑  蘅、吴留青、丰子恺、张培刚、王培德、涂长望、贺壮予、佘坤珊、刘之植、张肇骞、王师被、侯家熙、叶允竟、黄人杰、刘蘸英、蒋芸生、陈立、李相助、凌纯声、李凤荪、黄希周、沈尚贤、薛声岳、陈楚珩、郦承铨、沈尚贤、陈卓如等

0.1浙江夶学举校迁至宜山(今宜州)时,部分学生宿舍即在庆远中学内——文化大院(清代庆远府府立中学堂旧址浙江大学西迁宜山期间学生宿舍旧址、宜山县表证小学旧址)。

在清代州学、府学、县学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的庆远府中学堂,为广西最早的四所中学堂建成之一庆远中学在城内西大街,建有礼堂一、讲室四、会食室一、储藏室一、仪器室一、藏书室一、客厅一、校长室校员室九、办事室一、学生寄宿室四十二、校役室六、厨室一、盥室二、浴室六、厕室十、晴雨操场各一、面积五十一丈一尺是当时广西颇有名气的一所中学。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讲师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物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
农学院病虫害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教育学系副教授(训育委员)
农学院病虫害学系助理员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药品室管理员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农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教授
校长(训育委员会主席)
农学院园艺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院长(训育委员)
文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训育委员)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笁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教授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讲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讲师
训育委员会军训部军训主任教官
文理學院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史地学系副教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化学笁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教务处图书课主任兼史地学系教授
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学系系主任、敎授(训育委员)
总务处事务主任兼代总务长(训育委员)
师范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中国文學系讲师
文理学院史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训育委员)
工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文理学院物理学系仪器管理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教授
文悝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讲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农学院院长兼农艺学系主任、教授(训育委员)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语文学系系主任、教授(训育委员)
工学院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兼助教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副讲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
电工學院机工程学系助教
电工学院机工程学系助教
教务长兼师范学院院长兼教育系教授(训育委员)
师范学院主任导师兼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训育委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公共科目教员哲学兼任教授
总务处文书课课员(驻校长办公室)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助理员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助教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讲师
农学院农业经濟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助教
训育委员会训导部训育委员
文理学院物理学系练习技术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化学工程學系助教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兼任讲师(医务课讲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副教授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工學院土木工程学系讲师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技术员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技术员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技术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助理员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
主任导师兼党义教授(训育委员)
训育委员会训导部女生指导员
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秘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上军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