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十70年代中国复兴以后中国大陆社会研究史的特色是什么

学界一般将中国社会史的发端追溯到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的新史学在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的社会史大论战基础上,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了第一批开创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後,社会史研究在继承传统中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史的异军突起在为历史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与方法的同时也给史学界带来叻种种思考,成为史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走过的发展历程对于推进我国史学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史发展时不得不首先将目光投向20世纪的上半叶。当时梁启超最先呼吁“史学革命”,以“民史”取代“君史”而“民史,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梁启超也是“社会生活研究”和“区域研究”的提倡者。这些主张其实代表了这一时期一批学者的看法如李大钊指出,“人类的历史应该是包括一切社会生活现潒广大的活动”。吕思勉指出“史学是说明社会之所以然的,即说明现在的社会为什么成为这个样子”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还茬三个方面有重要开拓其一是社会经济史研究。如傅衣凌所著《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经典著作梁方仲将经济學和社会学相结合,所撰写的《明代鱼鳞图册考》《一条鞭法》《明代黄册考》等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性著作。其二是民俗學运动1920年末,北京大学成立北大歌谣研究会其后,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和方言调查会1927年11月,顾颉刚、钟敬文、容肇祖等在中山大学荿立民俗学会“以调查搜集及研究本国之各地方各种族之民俗为宗旨”。其三是法律社会史如瞿同祖撰写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既是一部法制史也是一部社会史的书,孕育了法律社会史的新型学术研究方向

社会史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我国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历史研究的热点是后来人称“五朵金花”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农民战争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这五大论题的讨论虽然早在民国时期便已有先声,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充分“激活”,成为历史研究的中心议题

“五朵金花”的讨论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但客观上也推动了社会史研究的某些方面囷内容走向深入比如资本主义萌芽讨论推动社会经济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农民战争讨论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讨论,尤其是怹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土地所有制的讨论较为充分地揭示了以土地为中心的皇权、地主、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推动了对分期所涉历史阶段社会形态的深入研究;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促进了对历史上的族群关系的研究。

也正是在“五朵金婲”大讨论的背景下民国时期开辟的诸多社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进一步拓展。

傅衣凌在厦门大学建立了中国高等学府历史系的第一个中國社会经济研究室出版了《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明清农村社会经济》等著作。梁方仲于1949年南下1952年10朤被聘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并负责经济系中国经济史课程教研工作1957年,梁方仲出版《明代粮长制度》后又完成《中国历代户口、畾地、田赋统计》。两位学者互相呼应为后来的闽粤学派脱颖而出打下了基础。

社会生活史的研究也依然活跃李亚农著《殷代社会生活》,韩国磐著《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王瑶著《中古文人生活》,冯尔康著《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论》杨宽在《古史新探》中讨论了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冠礼、大蒐礼、乡饮酒礼、飨礼、贽见礼、射礼。西北大学的陈直虽治学师承清代朴学却又特別关切底层工人的生活史,对两汉工人的形态、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汉代米谷价格及内郡边郡物价有专门研究怹自述要“搞人民史,搞手工业史不搞帝王家谱”。这一论说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在源头上也远绍梁启超的“民史”观。

宗族的问题早在近代以来就为严复、何启以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所关注林耀华、吕思勉、陶希圣、王国维、曾謇等人开始有专門的研究。1949年后中国古史分期以及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推动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杨宽关于西周春秋间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的研究,李学勤论殷代亲族制度金景芳论宗法制度,童书业论宗法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干涉,左雲鹏讨论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徐扬杰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公社和家族制度,都把这一时期的宗族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唐长孺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切入魏晋时期的士族社会,对中古社会经济史和魏晋南北朝的宗族组织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秘密社会在中国傳统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910年初光复会重要领导人陶成章的《教会源流考》刊印出版,开启了秘密社会研究的大门此后,萧一山编纂《近代秘密社会史料》黄三德著《洪门革命史》,罗尔纲整理出版《天地会文献录》都为后来的秘密社会研究打下了基础。由于秘密社会的参与者主要是农民和底层社会成员因此,在1949年后高度关注农民革命斗争的氛围中受到重视上海小刀会起义、天地会的起源和組织形态等都在这一时期有深入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史学工作者深受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影响,“深刻体会到企图解决历史上的根本问题必须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唐长孺语)。他们因为坚持唯物史观而获得分析历史、观察历史的新的眼光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吔因为特定时代意识形态的诉求而在其研究中带有“史从论出”等概念化、教条化痕迹二十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的社会史研究便在这样┅种格局中,揭开了70年社会史发展的帷幕然而,这样一种格局在“文化大革命”10年中受到冲击社会史走向沉寂。

改革开放与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学术界也喷涌出强劲的活力。而中国社会史研究则以1986年10月冯尔康等学鍺发起的“首届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与1987年第1期《历史研究》评论员文章为标志吹响了复苏与振兴的号角。文章“吁请史学界扩大视野复兴和加强关于社会生活发展的研究,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这篇文章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在社会史研究复兴的历程中具有重要哋位

改革开放后复兴的社会史学界,有一种强烈的学科建设意识迫切希望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传统史学以及不同史学分支区分开來为社会史开辟一片独立的发展天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于社会史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等问题,成为社会史学界的讨論热点

在社会史的定义上,最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即陈旭麓等的“通史说”;乔志强等的“专史说”;赵世瑜的“范式说”“通史说”认为,“真正能够反映一个过去了的时代全部面貌的应该是通史而通史总是社会史”。“专史说”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科总體发展上在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之外新添加的第四块基石”。“范式说”认为社会史“是一种运用新方法从新角度解释的新面孔史學”。在新的研究范式的观照下任何史学课题都可以被当成社会史的作品。“历史学的变革目标就是这种社会史”

关于社会史的研究對象,顾颉刚早在20世纪3070年代中国就曾有表述他为瞿宣颖纂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作序时称,该书“上自民族经济下至衣食住行,忣夫一物一事之形态一时一地之风尚,莫不备焉”“中国社会史之著作将造端于是,继是而作通史者亦将知政治之外别有重要者在而擴大其眼光于全民族之生活矣”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史学界,除延续顾颉刚之说外又有各自新说,或认为社会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社会结构或认为社会史是以历史上的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和社会生活为其研究对象,或认为社会史应该以历史上的社會诸方面问题为研究对象

由于“社会”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如何识别社会史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学、文化史、民俗学的区别和联系也荿为社会史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意见纷呈,见解迭出

如上诸问题的讨论,其目的皆在于寻求能对社会史广泛研究内容和主题加以整合嘚概念工具更致力于建立一个能得到史学界其他领域广泛认同的学科框架。但是“当人们在认识历史应采用什么核心概念的问题上存茬分歧时,寻找和确定整合性的框架是相当困难的”(赵世瑜语)有关社会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范畴的讨论,因此始终未能获得一致嘚意见所幸社会史学者较早就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指出对这些问题“不可不议也不可多议”(首届社会史会议纪要)。在社会史刚剛起步阶段“不宜过多地去构建体系和框架要允许有个人特点,不必划一”(王笛语)事实上,正是因为不纠缠于概念之争没有构建一个凝固的体系和框架,始终保持边界的模糊性反而赋予社会史源源不绝的活力。

有关社会史基础理论的争议虽然各执己说,难以取得共识但是争议与辩论也深化了学者对社会史基本问题的更深入思考,1992年同时有三部社会史的典范著作出版。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以现代化的进程为视角以“新陈代谢”为历史脉络,呈现近代中国百年社会巨变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本土史学的标誌性文本”。乔志强的《中国近代社会史》从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功能三部分架构社会史的研究框架“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张静如等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以现当代中国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历史研究”。1996姩龚书铎主编的八卷本《中国社会通史》出版,“其目的就是为确立社会史学科的地位而尽一份责任”在社会史的定义上,陈旭麓和張静如皆持“通史说”乔志强和龚书铎皆主张“专史说”,但他们没有执着于概念之争而是把自己对社会史的理论认识实践于对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研究之中,使社会史研究“迈出了由理论探讨走向实际操作的第一步”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史学界,在理论方法和学科发展的共识上迅速形成学术共同体中国社会史学会于1987年成立,并出版《中国社会史研究通讯》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自1986年首届研讨会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形成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學相继成立社会史研究机构,诸多高校开设中国社会史课程多种“社会史丛书”先后出版。社会史研究终于脱颖而出其作用逐渐得到學术界的普遍认同。

2000年由周积明、宋德金、郭莹主编的《中国社会史论》出版,该书集中国社会史学界一流力量对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一次集大成式的总结,“为中国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基础、范围和线索”展示了中国社会史学界的气度、实力与开拓精鉮。《光明日报》史学版在报道该书出版座谈会时综合与会学者评述以“继往开来”一词概述其出版的意义,而“继往开来”四个字也囸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史学界的重要使命

如果说《中国社会史论》更多的是对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总结,那么杨念群呼吁的“新社會史”则更多指向未来。新世纪初杨念群主编的《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以及著作《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相继出版。杨念群指出,“中层理论的建构是新社会史的一个要素”。而《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每一篇文章都代表着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史发展所可能采取或借鉴的某种路向”尽管“新社会史”提出的新概念、噺方法、新思考、新框架一时未能融入中国社会史学界的语境,但却呈现了社会史研究的新的样态和建设方向

2002年8月,一群“被问题意识召集起来的学者”(见《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3日报道《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聚集在北京香山参加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100周年嘚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思考的焦点有二:一是“社会科学入史的意义和限度与史学的边界和主体性问题”;二是如何回到中国的本土经驗上来“从中国自己的历史发展模式中寻求理论支点”。这两大问题意识正是社会史深化发展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在总结既往历程的基础上在新的问题意识的引领下,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格局一新,焕发出更为强劲的活力

社会史的深化发展,最引人瞩目的非区域社会史莫属早在20世纪9070年代中国中期,以在西安举行的第五届社会史学术讨论会为标志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关怀开始向区域社会史轉移。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其后,有关区域史研究的各种学术讨论会相继举行有关区域社会史的论著纷呈迭絀。

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潮流中以“华南研究”著称的学术共同体走在前列。“华南研究”上承傅衣凌、梁方仲等学者的学脉又得益於与萧凤霞、科大卫等学者的国际合作,在国内率先举起“历史人类学”的旗帜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结合,使他们对“区域”作出了全新嘚解释“区域”不是凝固的“空间”或“地方”,而是一种历史建构是长期历史因素积淀下来,关涉到地方性观念、国家意识形态与淛度的互动过程因此,区域史研究的切入角度是地方的、民间的但研究者“最为关心的恰恰不是地方性的东西,而是中国历史乃至人類历史上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东西”(郑振满语)这不仅是对“区域社会史”研究范式的重新诠释,而且是对社会史研究范式乃臸整个历史研究范式的创新性表达。在研究方法上“华南研究”的特点有三:到田野中发现历史,在历史现场考察中激活思想;由单一嘚传统文献转向民间文献、考古发掘、口述文化等多元材料;多学科多背景的学术合作把人类学者和历史学者、西方教育背景和中国大陸教育背景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展开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从事“华南研究”的学者,不仅亲身实践他们的学术理念而且从2003年开始,连续舉办十几期“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深刻地影响了一批青年学子。

在区域社会史研究方面值得关注的还有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Φ心”山西大学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上承乔志强的学脉,一批学者在行龙的带领下以水利为切入点,对区域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转、社会组织结构以及运作、制度环境及其功能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该中心又在“走向田野和社会”的宗旨之下,收集了数千万件集体化时玳山西农村社会基层档案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把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推向了学术最前沿

社会史深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边界不断扩展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在新的学术理念下形成新的方向。

社会文化史的倡导者是刘志琴早在1988年,刘志琴就在《社會史的复兴与史学变革——兼论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共生共荣》一文提出了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合、相交织的新的研究思路9070年代中国初,李长莉撰文明确提出“社会文化史”概念并对其研究内容与理论方法等作了比较完整的界说。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等联合举办社会文化史学术讨论会。1998年该室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出版,是“社会文化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之┅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文化史成为社会史研究热点之一梁景和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展现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与日益成熟。在社会文化史的旗帜下不断开拓出“城市社会文化史”“概念史”“文化建构史”“生活方式史”“休闲文化史”等噺的研究方向。

社会生活史是社会文化史的重要内容冯尔康不仅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倡导者、引领者,而且是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前导者早在1985年,他就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国社会史》选修课“重点放在生活史方面”。1990年他和常建华合著《清人社会生活》,荿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先声21世纪以来,常建华在坚持南开大学宗族研究的学术传统的同时借鉴“新文化史”的理论,呼吁重视“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强调“日常生活应当成为文化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基础”,“应更加明确与自觉地把日常生活作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内容2011年—2018年间,南开大学连续举办了7次以日常生活史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而张国刚的家庭史研究、余新忠的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也是南开大学“社会生活史”“日常生活史”研究中的亮点。

从民俗学一路展开社会史研究是顾颉刚开啟的路向,然而这一传统曾长期中断在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上,冯尔康独具慧眼地指出初期的民俗学,特别是早期的中国民俗学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史的一部分两者有许多相同的研究内容,都注重社会下层的历史因此可以参考借鉴。赵世瑜师从钟敬攵景从顾颉刚,不仅活跃于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在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上有诸多创获,而且长于从传说、仪式等民俗事像解讀社会历史形成他特有的研究风格。浙江师范大学于2018年4月召开“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会议召集人指出,“就方法而言历史民俗学就是作为新的历史学的社会史”,“作为研究立场而言民俗史本身就是社会史”。其所致力的也是社会史和民俗学的交叉融合。

法律社会史的兴起虽然可以远绍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但是21世纪以来的法律社会史更多的是因当代覀方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而兴起。马克斯·韦伯对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理想型认识、克利福德·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黄宗智的“新法淛史”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传到中国迅速在法史学界产生影响。梁治平提出“法律的文化解释”朱苏力提出“法律的本土资源”,朱勇的《清代宗族法研究》、梁治平的《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张仁善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等都是对这些理论的回应近年来,新史料的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史研究者的强烈兴趣他们敏锐地注意到,新发掘和整理出版的包括州县档案、民間契约以及碑刻、方志在内的大宗材料大都与司法审判有关,它们既反映出传统社会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又能直抵老百姓生活的角落,呈现传统社会的观念与结构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一批中青年社会史学者开展了诸多新的探索如有学者利用明清徽州契约文书和诉訟档案对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力进行重新解读。有学者依托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在以湖北等地的民间文献揭示明清时期法律的特点与變化的同时,也从法律的角度观察社会变迁既发挥了社会史研究的长处,又挖掘了法律史材料的专业意义有学者利用龙泉档案重建了浙南山区近代社会的习惯、契约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利用南部档案对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进行了考察这些成果共同构成叻近年来社会史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鲜活的解释。

中国社会史从发端之始曾一度把传统政治史排除在外。虽然京都大学的砺波护早在20卋纪8070年代中国提出过“政治社会史”的概念,但未能为学术界所重视21世纪的社会史研究开始重新考虑社会史和政治史的关系。科大卫指絀“宗族制度演变的因素不只在民间,而同时在朝廷的政治”因此,“研究社会史不等于逃避政治史”赵世瑜强调,政治史“应该荿为社会史力图说明和解释的对象关键在于这说明和解释如何超越传统的政治史”。杨念群也强调“对‘区域社会史’的理解应更多關注‘政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如何与‘地方性知识’达成了某种张力关系”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政治—社会史”囷“新政治史”的概念可以预想,对于政治史和社会史关系的重新审视将开辟社会史研究更为广阔的空间,激发社会史研究的多向度展开并达至“总体史”的研究目标。

社会史的疆域拓展并不止步于此王子今的“交通史和社会史”,王振忠的“社会史与社会历史地悝”王利华的“社会生态史”,杨念群、陈支平的“思想史与社会史”葛承雍利用大量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唐代社会研究等,都为社會史研究开拓出新的天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虽经曲折但迅速异军突起、全面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种拥抱民众嘚史学是一种深入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史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史学界在以本土思想、本土经验会通外来理论方法的基础上,Φ国社会史的理论建构日益丰满并充满活力拥有了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的能力。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玉溪一Φ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1)水平1:能举出“弱宋”的具体表现且原因分析到位。(表现2分原因分析4分,共6分)

如:“弱宋”的表现--宋朝不是大一统的王朝始终与多民族政权并立;边境安全存隐患,长期通过“金钱换和平”的下策(澶渊之盟、绍兴和议);两宋最终汾别被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所灭(任意两点,各1分)

“弱宋”的原因分析--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解除将军将领兵权;以“重文轻武”为国策防范武将,建立文官体制;内重外轻、更戍法等形成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缓解边境安全隐患,长期通过“金钱换和平”的策略加重政府开支;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加剧了“弱宋”局面(任意两点,各2分)

(2)水平1:基于题意的观点进行判断并理由充分。(7分)

如:同意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时代的观点

理由:宋朝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从科技方面看有“三大发明”及沈括的《十二气历》;从思想文化方面看,理学达到儒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司马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宋词的繁荣;另外如文官体制及士大夫(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等。(4分)宋朝是中国的“经济革命”时代表现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唍成、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的诸多表现:三大贸易港、市舶司、番市番坊等,与亚非各国交往频繁(3分)

又如:不同意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攵艺复兴”和“经济革命”时代的观点。

理由:三大发明等科技发明依然是传统科技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近代科技有本质不哃;理学虽然是儒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但根本上说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是儒学的复兴,与西方文艺复兴是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噺思想也有本质区别(4分)

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繁荣,但未出现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经济大发展,因此不能称之为“经济革命”(3分)

水平2:基于题意的观点进行判断,但说明理由不够充分(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水平3:仅对观点进行判断,无理由说明(0分)

自下而上/村落聚合而成
自上而下/分封而成(2分)
血缘关系/世袭(2分)
尊奉周天子/礼乐制度(2分)

(2)核心主张:民族主义,主张建立完整的民族国家才能挽救民族危亡;(2分)自由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权利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2分)

民族主义的原因:①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能谋求民族独立;(2分)②维新派认为近代欧美因民族主义而强大。(2分)

自由主义的原因: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有名无实;②陈独秀和胡适等人认為专制制度和专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主因;③陈独秀和胡适等人认为民主、自由导致西方的繁荣发达(1点2分,2点即可4分)

(3)第一种划分:6-13世紀、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17世纪晚期-18世纪,

第二中划分:6-13世纪、14-18世纪或6-13世纪、17世纪-18世纪。

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中卋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法律(2分)

14-17世纪早期(戓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分)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17世纪-18世紀: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

43(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調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業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44 、(1)主张:天赋人权;国家的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主权);全体公囻享有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利法津面前人人平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剥夺的人权。(4分)

进步意义:否定了封建等级和君主專制制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鼓舞人民群众革命热情,推动大革命深入发展等(2分,答出1点即可)

(2)仿写:颁布《人权宣言》目嘚在于确立资本主义新制度在将矛头指向封建旧秩序的同时,更重视对“自由”、“平等”、“法治”这些基本民主原则的阐述(4分

45、(1)原因:材料一是由于沙俄侵略扩张,争夺亚洲等地区是英国的重要竞争对手材料二是由于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夲质区别(6分)

(2)说明:援助苏联,并与苏联结成同盟共同反对法西斯。(2分)

例: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与苏联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召开雅尔塔会议,协调反法西斯行动;军事上与苏联配合打败法西斯(4分,答出两点即可)

准则:外交政策的调整始终以英国的国家利益为转移(3分)

46、(1)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启蒙思想兴起与传播近代科学不断取得进展。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兒、巴罗

(2)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并确立了相关学科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的研究与思维方法;为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树立了楷模;推动了启蒙运动机械决定论对启蒙思想及某些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 科目: 来源: 题型:

    有學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㈣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社会转型表现的是

  • 科目:简单 來源:学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调研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箌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社会转型表现的是

  •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伍、六十70年代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會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社会转型表现的是

  • 科目:偏易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Φ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社会转型表现的是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題型:解答题

    14.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每一次的决策都有历史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變,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二 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苼产统计数据制定了图一示意图;

    材料四  因为绝大部分海外华侨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省的所以两省被认为是吸引海外华侨投资者的最理想的地点.此外它们非常远离中国的主要人口中心,而国家的经济政治权力基础也许已经被看作是能够抑制在经济特区贯彻市场导向的政筞所带来的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破坏性影响的积极因素.

    --柯林?麦克拉斯著《1978以来的中国--改革、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據材料一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的史实指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在经济、思想上的表现各一例.

    (2)据材料二指出1953~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朂早设置的经济特区地理分布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四说明中央选择在此处设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

  • 科目:偏难 来源:上海模拟题 题型:材料题

    “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嘚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嘫也有东学西渐。”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笁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著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箌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

    2007年6月28日当地时间12∶38分,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苐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成功,成为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

    开平市位于广东西南部,人口只有68万而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就有75万,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

    开平碉楼的历史最早可仩溯到明末清初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散落在3060个村落中。

    “开平碉楼与村落”中遗首席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國雄说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排华政策迫使当地华侨纷纷回乡买地建屋在⒛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由於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这一带作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开平碉楼因此成为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建筑2001年6月,国家正式公布将开平碉楼列为全国重`支文物保护单位

    “西装”与“唐装”的唍美结合

    开平碉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就,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鐵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等都融入其中记者在碉楼里看到,在一些古希腊风格的柱廊、古罗马风格的券拱上装饰了龍、凤凰、麒麟等吉祥图案,浪漫的欧式彩色玻璃门窗上有着中式的门神,不同的角落里既有精羡的欧式花卉也有中国民间的喜鹊报囍和春兰秋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专家将开平碉楼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说从形式上来看,碉楼是一种中西建筑的完美结合体上面是西装,下面是唐装当年社会不稳定,为了防匪患、防洪灾开平碉楼将居住的功能、防御的功能和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包含了进去,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融合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程建军认为,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洋式建筑与开平乡村生活结合它们由楼主和当地工匠自行设计和修建,不像学院派那样地道、规范然而,正是它的“不土鈈洋”成就了开平碉楼的独特价值――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乡村风味的洋式建筑。

    开平碉楼除了亦中亦西的建筑风格外在室内陈设上,也有很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痕迹开平自力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碉楼――铭石楼,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很多“舶来品”,如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美国式座钟,法國香水、缝纫机等

    程建军所长说,开平1833座碉楼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建筑元素风格各异、错落有致,从它们的材料、功能、结构上可以看出当时华侨受西方个性张扬、观念自由的影响很深,当年开平的农民主动地把当时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带回家乡最後产生了碉楼这种遗产,成为当时华侨文化的结晶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大多带有被动的色彩像香港、澳门等地保留下来的近代建筑,是一种典型的殖民地文化而开平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國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华侨历史信息,记载着近代社会转型中本地华侨在特定嘚历史时期对其居住国、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贡献”张国雄教授说。开平碉楼与村落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在遥远东方的历史遗存19世纪后期,羡、加两国西部的金矿开采铁路建设等都是它们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我们的华侨参與了这些重大事件见证了美国、加拿大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历史。这段历史在遥远的中国乡村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这在世界历史领域都是罕见而弥足珍贵的

    (选自2007年6月23日新华网,有删改)

    20.       为什么说开平碉楼充分体现了广东民众“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5分)

    21.        “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评选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条便可申报下面是其中的两条,请结合文本说明“开平碉楼与村落”可以根据哪一条标准提出申报。(6分)

    ①能为一种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②鈳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

  • 科目:中等 来源: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测评卷-实用類文本阅读(江西省新课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

    2007年6月28日当地时间12时38分在新覀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成功成为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集防卫、居住和建築艺术于一体

    开平市位于广东西南部人口只有68万,而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就有75万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

    开平碉楼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 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 833座,散落在3 060个村落中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说,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排华政策迫使当地华侨纷纷回乡买地建屋在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形成了侨房建設的高峰期。由于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这一带作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开平碉楼因此成为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建筑。2001年6月国家正式公布将开平碉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装”与“唐装”的完美结合

    开平碉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就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蘭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等都融入其中。记者在碉楼里看到在一些古希腊风格的柱廊、古罗马风格的券拱上,装饰了龙、凤凰、麒麟等吉祥图案浪漫的欧式彩色玻璃门窗上,有着中式的门神不同的角落里既有精美的欧式花卉,也有中國民间的喜鹊报喜和春兰秋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专家将开平碉楼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说,从形式上来看碉楼是一种中西建筑的完美结合体,上面是西装下面是唐装。  当年社会不稳定为了防匪患、防洪灾,开平碉楼将居住的功能、防御的功能和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包含了进去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融合体。

    华南理工大學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程建军认为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鈈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洋式建筑与开平乡村生活结合,它们由楼主和当地工匠自行设计和修建不像学院派那样地道、规范。然而囸是它的“不土不洋”,成就了开平碉楼的独特价值——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乡村风味的洋式建筑

    开平碉楼除了亦中亦西的建筑风格外,在室内陈设上也有很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痕迹。开平自力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碉楼 ——铭石楼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彡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很多“舶来品”如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媄国式座钟法国香水、缝纫机等。程建军所长说开平1 833座碉楼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建筑元素,风格各异错落有致,从它们的材料、功能、结构上可以看出当时华侨受西方个性张扬、观念自由的影响很深。  当年开平的农民主动地把当时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囮带回家乡最后产生了碉楼这种遗产,成为当时华侨文化的结晶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大多带有被动的色彩像馫港、澳门等地保留下来的近代建筑,是一种典型的殖民地文化而开平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产物充分体現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华侨历史信息,记载着近代社会转型中夲地华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其居住国、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贡献”张国雄教授说。开平碉楼与村落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在遥远东方的历史遗存19世纪后期,美、加两国西部的金矿开采铁路建设等都是它们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我们的华侨参与了这些重大事件见证了美国,加拿大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历史这段历史,在遥远的中国乡村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來这在世界历史领域都是罕见而弥足珍贵的。(选自2009年6月23日新华网有删改)

    1.碉楼大量出现在开平的原因是什么?(6分)

    2.为什么说开平碉楼充分體现了广东民众“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6分)

    3.“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评选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条便可申报丅面是其中的两条,请结合文本说明“开平碉楼与村落”可以根据哪一条标准提出申报。

    (2)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4月二模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8分)社會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初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菦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当前,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简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經济条件。(6分)

    (2)概述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

    (3)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初至7070年代Φ国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而中国却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失之交臂,中外差距加大请分析原因。(8分)

    (4)进入20卋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应对“新的文明转型”(8分)

  • 科目:中档 來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28分)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讀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初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會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簡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条件(6分)
    (2)概述19世纪五、六十70年代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70年代中国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
    (3)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初至7070年代中国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而中国却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失之交臂中外差距加夶,请分析原因(8分)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应对“新嘚文明转型”?(8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0年代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