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比前子更小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

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正確的是( )

A.宇宙起源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原始火球”

B.“原始火球”的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的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

C.“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升高

D.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密度无限大但温度不是很高


原标题:话说宇宙:元素反物質,暗物质

当射电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找到6到8个原子的分子时他们把它叫做复杂分子,因为没有人会想到在险恶的宇宙空间可以找到这種东西但是生化学家可能会把这种分子称为很简单的分子。

在整个宇宙只有92种自然产生的元素。唯一的决定这种特定的元素是这种元素而不是其它的元素的是在原子核里的质子数量例如,在宇宙中每个原子核里有一个质子的原子是氢每个核里有两个质子的原子是氦洏不会是其他。碳原子有6个质子氧原子有8个质子等等。一直到核里有92个质子的铀原子核里有相同质子和电子数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了简便科学家们按照质子数目把元素进行了分组,这就是元素周期表世界上每个化学实验室里或课堂上通常会有这么一张。這是世界的蓝本因为就92个基本的元素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Armand Deutsch许多年前写过精彩的科学小说一组未来的考古学家在开凿古火星人的文明遗跡,发现了一所大学他们正为无法破解火星语言而感到困惑的时候来到一个化学实验室,在实验室的墙上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一个马上被怹们识别的东西因为它代表了通用的,超越文化甚至是种族的东西所以,元素周期表成了破解火星语言的敲门砖

核中具有少量质子嘚元素有时被称为轻元素或简单元素;有大量原子的就叫重元素或复杂元素。 物质有多少种状态? 物质典型存在于三种态我们知道三态分別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物质处于什么态取决于物质的化学本质,环境的温度和压强

在地球上,我们找一个倳物为例我们能看到它的三个态。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低于华氏32度时我们称之为冰当温度在華氏32度到212度之间时我们称之为水,高于华氏212度时我们称之为水蒸气。(在非常高的温度下氢和氧原子之间的键被打破,它的本质就不洅是水蒸气就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反物质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電子带...通常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一瞬即逝。 当你照镜子时看一看在镜子中的那个你,如果那个镜子裏的家伙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的面前,会怎么样呢 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子中的那个你叫做“反你”他们甚至想潒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很象的世界,或者说是我们的世界在镜子里的像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但是反物质是什么这一切又可能是真实的吗? 对于“反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恶作剧的意味。

反物质正洳你所想象的样子——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直到最近宇宙中反物质的存在还被认为是理论上的。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PaulA.M.Dirac修改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Dirac说爱因斯坦在质能方程中并没有考虑“m”——质量——除了正的属性外还有負属性Dirac的方程(E=+或者-mc2)允许宇宙中存在反粒子。而且科学家们也已经证明了几种反粒子的存在这些反粒子,顾名思义是一般物质的鏡像。每种反粒子和与它相应的粒子有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相反。以下是20世纪发现的一些反粒子 正电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带囿一个正电荷的电子。由CarlAnderson在1932年发现正电子是反物质存在的第一个证据。反核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通常带有一个正电荷的核子甴研究者们在1955年的伯克利质子加速器上产生了一个反质子。 反原子——正电子和反质子组合在一起由CERN的科学家制造出第一个反质子(CERN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简称)。共制造了九个反氢原子每一个的生命只有40纳秒。

到1998年CERN的研究者把反氢原子的产量增加到了每小时2000个当反粅质和物质相遇的时候,这些等价但是相反的粒子碰撞产生爆炸放射出纯的射线,这些射线以光速穿过爆炸点这些产生爆炸的粒子被唍全消灭,只留下其它亚原子粒子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所产生的爆炸把两种粒子的质量转换成能量。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方法产生的能量比任何其它推进方法产生的能量强的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建一个物质——反物质反应机呢建造反物质推进机的困难之处在于宇宙中反物质的缺乏。

如果宇宙中存在相等数量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和反物质我们将可能看到围绕我们的这些反应。既然我们的周围并不存茬反物质我们也不会看到物质和反物质碰撞所产生的光。 在大爆炸产生时粒子数超过反粒子数是可能的如上所述,粒子和反粒子的碰撞把两者都破坏掉了并且因为开始的时候有更多的粒子存在,所以现在的粒子是所有留下来的那些今天在我们的宇宙中可能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天然的反粒子。但是在1977年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中心附近有一个可能的反物质源。如果那个地方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天然嘚反物质,所以我们将不再需要制造反物质 但是目前,我们将不得不创造我们自己的反物质幸运的是,通过使用高能粒子对撞机(也叫做离子加速器)这种技术制造反物质是可行的离子加速器,象CERN是沿很强的环绕的超磁场排列的一些巨大的隧道,超磁场可以使原子鉯接近光速的速度推进当原子通过加速器出来时,它轰击目标创造出粒子。这些粒子中的一些就是用磁场分离的反粒子这些高能离孓加速器每年只能产生几个毫微克的反核子。一毫微克是一克的十亿分之一所有一年之内在CERN产生的反核子只够一个100瓦的电灯泡亮3秒钟。洳果要用反核子进行星际旅行将需要消耗几吨才能实现

暗物质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左右)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几十年前暗物质(dark matter)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现在还是个謎,但是如果假设它是一种弱相互作用亚原子粒子的话那么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结构与观测相一致。

不过最近对星系以及亚星系结構的分析显示,这一假设和观测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时为多种可能的暗物质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对小尺度结构密度、分布、演化以及其环境的研究可以区分这些潜在的暗物质模型为暗物质本性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 大约65年前第一次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当时弗里兹·扎维奇发现,大型星系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除非星系团的质量是根据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则星系团根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之后几十年的观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对暗物质的性质仍然一无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占宇宙能量密度大约20%的暗物质以被广为接受了 在引入宇宙膨胀理论之后,许多宇宙学家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总能量密度必定昰等于临界值的(这一临界值用于区分宇宙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与此同时宇宙学家们也倾向于一个简单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粅质的形式出现包括4%的普通物质和96%的暗物质。但事实上观测从来就没有与此相符合过。虽然在总物质密度的估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还没有大到使物质的总量达到临界值,而且这一观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尖锐 当意识到没囿足够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能来解释宇宙的结构及其特性时,暗能量出现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唯一共同点是它们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从微观上讲它们的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一样,暗物质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与普通物质成團并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并且在宇宙中几乎均匀的分布。所以在统计星系的能量时会遗漏暗能量。

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释观测到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密度和由暴涨理论预言的临界密度之间70-80%的差异。之后两个独立的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发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此,暗能量占主导的宇宙模型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模型最近威尔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观测也独立的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并且使它成为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暗物质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认識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个仅含有物质的宇宙中物质密度决定了宇宙的几何,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加上暗能量的话,凊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总能量密度(物质能量密度与暗能量密度之和)决定着宇宙的几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经从物质占主导的时期過渡到了暗能量占主导的时期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几十亿年中暗物质占了总能量密度的主导地位,但是这已成为了过去现在我们宇宙的未来将由暗能量的特性所决定,它目前正时宇宙加速膨胀而且除非暗能量会随时间衰减或者改变状态,否则这种加速膨胀态势将歭续下去

不过,我们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正是暗物质促成了宇宙结构的形成,如果没有暗物质就不会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也就更谈不上今天的人类了。宇宙尽管在极大的尺度上表现出均匀和各向同性但是在小一些的尺度上则存在着恒星、星系、星系团、巨洞以及星系长城。而在大尺度上能过促使物质运动的力就只有引力了但是均匀分布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不会产生引力,因此今天所囿的宇宙结构必然源自于宇宙极早期物质分布的微小涨落而这些涨落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留下痕迹。然而普通物质不可能通过其自身的涨落形成实质上的结构而又不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痕迹因为那时普通物质还没有从辐射中脱耦出来。

另一方面不与辐射耦合的暗物质,其微小的涨落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前就放大了许多倍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后,已经成团的暗物质就开始吸引普通物质进洏形成了我们现在观测到的结构。因此这需要一个初始的涨落但是它的振幅非常非常的小。这里需要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就是冷暗物質由于它是无热运动的非相对论性粒子因此得名。 在开始阐述这一模型的有效性之前必须先交待一下其中最后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先前提到的小扰动(涨落)为了预言其在不同波长上的引力效应,小扰动谱必须具有特殊的形态为此,最初的密度涨落应该是标度无關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能量分布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波长的正弦波之和那么所有正弦波的振幅都应该是相同的。暴涨理论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提供了很好的动力学出发机制来形成这样一个标度无关的小扰动谱(其谱指数n=1)WMAP的观测结果证实了这一预言,其观测到的结果为n=0.99±0.04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暗物质的性质,就不能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宇宙

现在已经知道了两种暗物质--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们对暗物質总量的贡献是非常微小的暗物质中的绝大部分现在还不清楚。这里我们将讨论暗物质可能的候选者由其导致的结构形成,以及我们洳何综合粒子探测器和天文观测来揭示暗物质的性质 最被看好的暗物质候选者 长久以来,最被看好的暗物质仅仅是假说中的基本暗性粒孓它具有寿命长、温度低、无碰撞的特殊特性。寿命长意味着它的寿命必须与现今宇宙年龄相当甚至更长。温度低意味着在脱耦时它們是非相对论性粒子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引力作用下迅速成团。无碰撞指的是暗物质粒子(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截面在暗粅质晕中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些粒子仅仅依靠引力来束缚住对方,并且在暗物质晕中以一个较宽的轨道偏心律谱无阻碍的作轨道运动

低温无碰撞暗物质(CCDM)被看好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CCDM的结构形成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相一致。第二作为一个特殊的亚类,弱相互作用夶质量粒子(WIMP)可以很好的解释其在宇宙中的丰度如果粒子间相互作用很弱,那么在宇宙最初的万亿分之一秒它们是处于热平衡的之後,由于湮灭它们开始脱离平衡根据其相互作用截面估计,这些物质的能量密度大约占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20-30%这与观测相符。CCDM被看好的苐三个原因是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预言了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候选粒子。 其中一个候选者就是中性子(neutralino)一种超对称模型中提出的粒子。超对称理论是超引力和超弦理论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个已知的费米子都要有一个伴随的玻色子(尚未观测到),同时每一个玻色子也要囿一个伴随的费米子如果超对称依然保持到今天,伴随粒子将都具有相同质量但是由于在宇宙的早期超对称出现了自发的破缺,于是紟天伴随粒子的质量也出现了变化而且,大部分超对称伴随粒子是不稳定的在超对称出现破缺之后不久就发生了衰变。

但是有一种朂轻的伴随粒子(质量在100GeV的数量级)由于其自身的对称性避免了衰变的发生。在最简单模型中这些粒子是呈电中性且弱相互作用的--是WIMP的悝想候选者。如果暗物质是由中性子组成的那么当地球穿过太阳附近的暗物质时,地下的探测器就能探测到这些粒子另外有一点必须紸意,这一探测并不能说明暗物质主要就是由WIMP构成的现在的实验还无法确定WIMP究竟是占了暗物质的大部分还是仅仅只占一小部分。 另一个候选者是轴子(axion)一种非常轻的中性粒子(其质量在1μeV的数量级上),它在大统一理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轴子间通过极微小的力相互莋用,由此它无法处于热平衡状态因此不能很好的解释它在宇宙中的丰度。在宇宙中轴子处于低温玻色子凝聚状态,现在已经建造了軸子探测器探测工作也正在进行。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世纪谜题 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的存在,向全世界年轻的科學家提出了挑战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之外,人们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 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 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宇宙 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李政道阐述了他最近发表文章探讨的观点。怹提出“天外有天”指出“因为暗能量,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在加速地膨胀”且“核能也许可以和宇宙Φ的暗能量相变相连”。

暗物质是谁最先发现的呢 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10的负30次方克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這个值小100倍。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叫“暗物质” 一些星体演化到┅定阶段,温度降得很低已经不能再输出任何可以观测的电磁信号,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这样的星体就会表现为暗物质。这类暗物质鈳以称为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还有另一类暗物质,它的构成成分是一些带中性的有静止质量的稳定粒子这类粒子组成的星体或星际物质,不会放出或吸收电磁信号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Abell 2390星系团(上半图)和MS3星系团(下半图)距离我们约有20亿光年远。上图右半方的影像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假色照片,而相对应的左半方影像是由钱卓拉X射线观测站所拍摄的X射线影像。虽然哈勃望远镜嘚影像中可以看到数量众多的星系,但在X射线影像里这些星系的踪影却无处可寻,只见到一团温度有数百万度而且会辐射出X射线的熾热星系团云气。除了表面上的差异外这些观测其实还含有更重大的谜团呢。因为右方影像中星系的总质量加上左方云气的质量它们所产生的重力,并不足以让这团炽热云气乖乖地留在星系团之内

事实上再怎么细算,这些质量只有“必要质量”的百分之十三而已!在祐方哈伯望远镜的深场影像里重力透镜效应影像也指出造成这些幻像所需要的质量,大于哈勃望远镜和钱卓拉观测站所直接看到的天攵学家认为,星系团内大部分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是连这些灵敏的太空望远镜也看不到的“ 暗物质”。 1930年初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不过兹威基的结果许多人并不相信。直箌1978年才出现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就是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我们知道根据人造卫星运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测出地球嘚总质量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就可以测出太阳的总质量同理,根据物体(星体或气团)围绕星系运行的速度和该物体距星系中心的距离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围内的总质量。这样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總和。结论似乎只能是:星系里必有看不见的暗物质那么,暗物质有多少呢根据推算,暗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的20—30%才合适 天文学的觀测表明,宇宙中有大量的暗物质特别是存在大量的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据天文学观测估计宇宙的总质量中,重子物质约占2%也就昰说,宇宙中可观测到的各种星际物质、星体、恒星、星团、星云、类星体、星系等的总和只占宇宙总质量的2%98%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还沒有被直接观测到。在宇宙中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当中冷暗物质约占70%,热暗物质约占30% 标准模型给出的62种粒子中,能够稳定地独立存在嘚粒子只有12种它们是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光子、3种中微子、3种反中微子和引力子。这12种稳定粒子中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是带电的,不能是暗物质粒子光子和引力子的静止质量是零,也不能是暗物质粒子因此,在标准模型给出的62种粒子中有可能昰暗物质粒子的只有3种中微子和3种反中微子。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森发现,距我们30万光年的天龙座矮星系中许多碳星(巨大嘚红星)周围存在着稳定的暗物质,即这些暗物质受到严格的束缚高能热粒子和能量适中的暖粒子是难以束缚住的,它们会到处乱窜只囿运行很慢的“冷粒子”才能束缚住。物理学家认为那是“轴子”它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冷“微子,质量只有电子质量的数百万分之一這就是暗物质的轴子模型。 轴子模型是否成立最终得由实验裁决。

最近还有人提出,暗物质可能是一种称做“宇宙弦”的弦状物质咜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一秒期间内,直径为1万亿亿亿分之一厘米质量密度大得惊人,每寸长约1亿亿吨这种理论是否成立,同样有待科学镓进一步研究 为探索暗物质的秘密,世界各国的粒子物理学家正在这个领域努力工作相信揭开暗物质神秘面纱的那一天不会太遥远了。 在引入宇宙暴涨理论之后许多宇宙学家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总能量密度必定是等于临界值的(这一临界值用于区分宇宙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与此同时,宇宙学家们也倾向于一个简单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包括4%的普通物质和96%的暗粅质但事实上,观测从来就没有与此相符合过虽然在总物质密度的估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还没有大到使物质的总量达到临界值而且这一观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尖锐。 当意识到没有足够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能来解释宇宙的结构及其特性时暗能量出现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唯一共同点是它们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从微观上讲,它们的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一样暗物质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与普通物质成团并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并且在宇宙中几乎均匀的分布所以,在统计星系的能量时会遗漏暗能量

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释观测到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密度和甴暴涨理论预言的临界密度之间70-80%的差异之后,两个独立的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此暗能量占主导的宇宙模型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模型。最近威尔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观测也独立的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并且使它成为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暗物质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个僅含有物质的宇宙中,物质密度决定了宇宙的几何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加上暗能量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总能量密度(粅质能量密度与暗能量密度之和)决定着宇宙的几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经从物质占主导的时期过渡到了暗能量占主导的时期。大约在“夶爆炸”之后的几十亿年中暗物质占了总能量密度的主导地位但是这已成为了过去。现在我们宇宙的未来将由暗能量的特性所决定它目前正时宇宙加速膨胀,而且除非暗能量会随时间衰减或者改变状态否则这种加速膨胀态势将持续下去。 暗物质的踪迹 暗物质是相对可見物质来说的所谓可见物质,除发射可见光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外还包括辐射红外线等其他电磁波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虽然宇宙中的可见物质大部分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但探测它们发出的各种电磁波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存在。暗物质不辐射电磁波但有质量。 科學家为什么会提出“暗物质”这个概念宇宙中有没有暗物质? 在物理学中把状态变化的“转折点”成为“临界点”,比如水变成冰溫度临界值(或者说“临界点”)为0℃。宇宙学的研究认为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与决定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的临界值相差不会超過百万分之一。

可是宇宙中发可见光的恒星和星系只有中子构成的物质质总量不到临界值的1%,加上辐射其他电磁波的天体如行星、白矮星和黑洞等,最多也只有临界值的10% 现已知道,宇宙的大结构呈泡沫状星系聚集成“星系长城”,即泡沫的连接纤维而纤维之间是巨大的“宇宙空洞”,即大泡泡直径达1~3亿光年。如果没有一种看不见的暗物质的附加引力“帮忙”这么大的空洞是不能维持的,就像屋顶和桥梁的跨度过大不能支持一样 我们的宇宙尽管在膨胀,但高速运动中的个星系并不散开如果仅有可见物质,它们的引力是不足鉯把各星系维持在一起的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质量99.86%集中在太阳系的中心即太阳上,因此离太阳近的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比离太阳遠的行星大因此,离太阳近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速度比离太阳远的行星快,以便产生更大的离心加速度(离心力)来平衡较大的太阳引力但在星系中心,虽然也集中了更多的恒星还有质量巨大的黑洞,可是离星系中心近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并不比离得远的恒星的運动速度快这说明星系的质量并不集中在星系中心,在星系的外围区域一定有大量暗物质存在 天体的亮度反应天体的质量。所以天文學家常常用星系的亮度来推算星系的质量也可通过引力来推算星系的质量。可是从引力推算出的银河系的质量,是从亮度推算的银河系质量的十倍以上在外围区域甚至达五千倍。因而在那里必然有大量暗物质存在。 那么暗物质是些什么物质呢? 宇宙学研究发现茬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的各种基本粒子中,有一种叫做中微子的粒子不参与形成物质的核反应也不与任何物质作用,它们一直散布在太涳中是暗物质的主要“嫌疑人”。 但中微子在1931年被提出来以后一直被认为质量为零。这样即使太空是中微子的海洋,也不会形成质量和引力

曾有人设想存在一种“类中微子”,它的性质与中微子类似但有质量。可是一直没有发现“类中微子”的存在 极小的中微孓运动速度极高,可自由穿透任何物质甚至整个地球,很难被捕找到但中微子与物质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碰撞时,会使他们撕裂而发出閃光探测到这种效应就是探到了中微子。但为了避免地面上的各种因素的干扰必须把探测装置(如带测量仪器并装有数千吨水的水箱)放在很深(如1000米)的地下。 1981年一名苏联科学家在试验中发现中微子可能有质量。近几年日、美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中微子有质量。如果这个结论能得到最后确认则中微子就是人们寻找的暗物质。 寻找暗物质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如中微子确有质量,则宇宙中只有中子構成的物质质密度将超过临界值宇宙将终有一天转而收缩。关于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转而收缩的长久争论将尘埃落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子物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