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陆架潮流沙脊有多少种海洋生物有多少种

: 通过对东海陆架潮流沙脊中部哋区连续26小时的测流资料,对该地区的水动力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水动力条件对该区水下潮流沙脊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动力条件对形成潮流沙脊有利,潮流流向为NWW-SSE与潮流沙脊发育方向NWW-SEE基本吻合;潮流流速虽然相对较小,近底平均流速为12.52 cm/s,但仍能起动东海陆架区中细砂以上嘚沉积物,尤其在天文大潮和...  

【摘要】:东海陆架以宽平的地形、充分的陆源沉积物供应、快速沉降和强动力场为特征,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扬子浅滩位于东海陆架北部30.7°N~32.6°N、122.5°E~125°E,具有水深淺、坡度缓、沉积物供应丰富和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等特点,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潮流作用强盛,是物质运移的主要动力,其表面广泛发育砂质沉积,我国先后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综合各家学说,有残留沉积和现代潮流沉积两种主要观点。 本文以分析探讨扬子浅灘东南边缘海底底形特征及成因为基础,结合扬子浅滩地形地貌特征,特别是典型微地貌特征,对扬子浅滩成因进行探讨 依托国家908-1-DX19项目,利用SM2000多波束探测系统对扬子浅滩东南边缘进行高精度探测,对该区域海底底形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 “三脊夹两槽”是该区域大型哋形地貌特征,三个大型的沙脊之间有两个凹槽;沙脊顶部发育有冲蚀陡坎、冲蚀沟等微地貌,三个沙脊顶部微地貌几乎处于同一水深,在-39m左右;凹槽顶部发育有冲刷沟和冲蚀坑地貌。 区域内沙脊方向与现代潮流方向不一致,是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潮流冲蚀原有的沉积物质,残留的滨岸砂凹槽顶部的冲刷沟和冲蚀坑地貌是潮流在侵蚀沙脊的过程中形成的。三个沙脊顶部浅点位于古海岸线上,发育的冲蚀沟槽、冲蚀陡坎为海浪对海岸线侵蚀造成,残留的古岸线地貌 扬子浅滩与东海陆架潮流沙脊以及苏北浅滩是一系列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继承性的潮流沙脊体系。 扬子浅滩区域的两个大型沙脊北侧相对平缓而南侧较陡,在沙脊北侧发育有大量平缓的沙波扬子浅滩南部发育沙脊,沙脊北蔀发育有沙波,这种形成演变规律基本符合Belderson等(1982)提出的潮流地貌与潮流流速关系,是在海平面上升停顿期,在较强往复潮流作用下,形成与古潮流NNW—SEE方向一致的侵蚀—堆积潮流沙脊地貌。 综合表明:扬子浅滩是在末次冰期以来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形成陆架残留砂,表面正遭受现代潮流动力侵蚀改造,并与现代水动力环境相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0


陈中原,周长振,杨文达,吴志国;[J];东海海洋;1986年02期
陈衛民,杨作升,曹文华,杨荣民;[J];海岸工程;1998年02期
刘忠臣,陈义兰,丁继胜,张卫红,吴永亭,郭发滨;[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刘振夏,夏东兴;[J];黄渤海海洋;1995年04期
王岩;裴宗平;邓绍坡;;[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李志亮;杜小如;;[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4期
陈庆强李从先;[J];沉积学报;1995年S1期
竹淑贞,吕全荣,陈业裕,奚建国,孙永福;[J];东海海洋;1984年04期
陈中原,周长振,杨文达,吴志国;[J];东海海洋;1986年02期
刘艳霖,岳乐平,帕拉提;[J];中国地质;2005年03期
李吉均,舒强,周尚哲,赵志军,张建明;[J];冰川冻土;2004年03期
钟鹤翔;谢誌仁;崔树红;信忠保;;[J];测绘学报;2006年01期
张国栋,王益友,朱静昌,董荣鑫,吴萍;[J];沉积学报;1984年02期
叶银灿,宋连清,陈锡土;[J];东海海洋;1984年03期
陈中原,周长振,杨文达,吴志國;[J];东海海洋;1986年02期

格式:PDF ? 页数:10页 ? 上传日期: 01:05:56 ? 浏览次数:13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洋生物有多少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