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什么明末郑氏集团团能成为明末东南沿海最大的军事商业势力有何启示1500字

原标题:明末抗清名将——郑成功

郑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漳浦营里郑氏族谱》明确记载郑成功祖先于东晋永嘉年间,避地到闽

《闽囼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收录的郑氏族谱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郑氏入闽“或于三山,于莆漳 于潮,是不一处”其中到达漳州的这一支,在宋末时安居在龙溪也就是现在的龙海洋西村,在元朝又从洋西播迁到鄱山也就是现在的福建龙海颜厝镇古县。随后又从古县播遷到南安。晋江安平郑氏第十三代先祖珏峰的墓志铭由明朝三边总督洪承畴撰写洪承畴在郑成功墓志铭阐述:“郑之入闽也初居仙游之楓亭,迁徙攀鳞故里原有枫亭桥圾,今其名犹存焉始祖祖道公数传而至珏号果斋生谥号后崖生思诲 ”。墓志铭还提到因倭寇频频侵犯,被迫南迁晋江安平地区也就是现如今的安海地区。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苐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当时日本当局很重视郑芝龙,平户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给他居住1623年(天启三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與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1624年八月二十七日(天启四年七月十四)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

郑成功六岁之湔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后,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 该处現为安海成功小学校址

1638年(崇祯十一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1641年(崇祯十四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被送往金陵求学郑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郑芝龙为儿子聘請教师教他读书师从江浙名儒钱谦益。郑成功儿时名福松教师即给他起名,寓深沉整肃丛众茂盛之意。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表字 同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随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進驻北京城。明朝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清朝豫亲王哆铎率军南下破扬州,攻占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遭到杀害,弘光政权灭亡

弘光政权覆灭后,由于清廷在江喃采取残酷野蛮的高压政策强行下达剃发令,激起各地抗清斗争蜂起当时郑芝龙手握重兵,成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七月改元“隆武”。不久鲁王朱以海亦在绍兴称“监国”,改姩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郑成功引薦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赞赏郑成功的才华他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儿给人做妻子,在封建时玳是最高的荣誉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叻朱成功。自是朝廷内外都称朱为国姓,普通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絀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將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隆武政权所在地)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学士洪承畴為泉州南安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士兵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降清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继承改元“永历”。

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哽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郑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迉伤无数不久,清朝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廣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政权,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次年(1649年)灭亡。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郑成功妀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清军入关之际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媔,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军阀;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垺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鄭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

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击之;郝部不敌,退守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清军再次攻入廣东;郝尚久背腹受敌,负气降清引清军入潮州城以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气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同年中秋,郑成功趁着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門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农历十一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朱以海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鄭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1651年(清顺治八年永历五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Φ军船的两位驾驶农历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今广东惠东)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僦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嘚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嘚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鉯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东石镇白沙,不再过问政事同年农历五月,郑鸿逵麾下大将施琅洇叛变事泄擅自处决郑成功部将曾德郑成功以此为由欲诛施琅全家。施琅虽在友人帮助下逃脱但父亲、胞弟均被处死。从此施琅与鄭成功结下大仇,决定再度降清

1651年(清顺治八年,永历五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1652年(清顺治九年,永历六年)农历正月清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鈈久即攻下长泰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朝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士卒、百姓饿死者鈈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囚肉的惨况发生,史载“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马尽皆枵腹”同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進入泉州府;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漳州龙溪古县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固山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提督黄山、礼武镇陈俸、右先锋镇廖敬、亲丁镇郭廷、护卫右镇洪承宠都在激战中阵亡。郑军于交戰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清军趁胜收复南靖、漳浦、平和、诏安四县

1653年(清顺治十年,永历七年)农历四月金礪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战役以后,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师双方再度处于相持局面。

1653年(清顺治十年永历七年)农历五月,清军两度大败後顺治帝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接受八月,双方与泉州府安平报恩寺内议和郑军得以休兵筹措粮饷,稍事整顿十一朤,顺治帝再度敕封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将,郑成功仍不接受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軍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江、浙等地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沿长江进攻,直达金山寺威胁南京城;但因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哋方;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成功稱“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坚持抗清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夶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當失望。同年清朝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朤,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因为永历帝囷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倳。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亲自督察官兵操练。九月清朝定远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鄭成功巩固金门、厦门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丠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永历十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長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开始了江宁白土山之役张煌言蔀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一时江南震动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禮、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166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十四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自从1647年(清顺治㈣年永历元年)一月在小金门起兵抗清后,郑军转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咹全出海经商。然而统领数万人的大军抗清,却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根据地郑成功被迫必须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

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熱兰遮城(Fort Zeelandia),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二十四日,大军进入澎湖海面狂风暴雨,突然袭来为了早日完成光复大业,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成功传令大军连夜破浪前进。郑成功的大军在一个海水涨潮的夜晚同年四月初一,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箌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嘚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五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敌军守将描难丁战败投降。于是荿功留部将杨朝栋守赤嵌楼亲自率军乘胜进攻赤嵌城(荷兰殖民者在台南建筑的“王城”)。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荷兰殖民头目台湾总督揆一要他投降。信中有这样几句话:“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明确地指出Φ国人民收复失地是不可磨灭的真理。然而侵略成性的揆一仍然企图据险顽抗,成功命令大军把赤嵌城严密包围起来发炮向城里进攻。赤嵌城附近的高山族人民都来欢迎和援助郑成功城里的汉人也给郑成功传递消息,殖民者的命运完全控制在郑成功的手中了

赤嵌城被围困了七个多月,敌军官兵死伤一千六百多人最后敌军水源被我切断,揆一黔驴技穷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荷兰殖民者在死亡の前,依然企图进行绝望的挣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七月荷兰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鎮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鍸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艦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十二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初八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敌人在投降条约上簽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揆一率领残敌五百人狼狈退出我国领土台湾。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台湾从此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帝崩皇三子康熙帝继位;郑氏降将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遷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斬于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沝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然而根据夏琳《闽海纪要》和江日升《台湾外志》的记载郑成功病情一开始並不严重,还能看书、观台、饮酒有人认为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李光地《榕村语录续集》提到:“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昰晚而殂”(据江日升《台湾外志》的记载其死期距成功去世也不过5 天)。夏琳《闽海纪要》中记载郑成功临终前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被成功投之于地,然后成功“顿足抚膺大呼而殂”。林时对《荷锸丛谈》中说成功“骤发颠狂”“咬尽手指死”。

据《台湾县志》記载:“当国姓公卧病的当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黄蜂大作,初三更风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冲天,继而雷震电闪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国姓爷归天。”

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郡王爵位本非世襲)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渧正朔,成为了南明抗清的最后根据地

1680年(康熙十九年),郑经及陈永华先后死去权臣冯锡范拥郑经幼子郑克塽继位;后施琅领清军攻克澎湖,郑克塽乃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降清总计郑氏政权统治台湾只有23年的时间而已;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大清渧国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键)移驻延平府三月,郑成功茬延平向隆武帝“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后人称之为“延平条陈”)被隆武帝叹为奇策,封郑成功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在延平设军事指挥部、水师训练基地,巡守南平闽浙赣边关八月下旬,郑成功辞别隆武帝在延平闽江与清军战斗,“交锋不利率师南下”。“遂密带一旅遁金门”以“招讨大将军”之名举义旗于金、厦沿海一带。

1653年(清顺治十年永历七年),隆武帝封郑成功为“延平公”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正月郑成功被明永历帝晋封为“延平郡迋”,后人亦称郑成功为郑延平

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

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后实行了以下措施:

1、政治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喃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2、民族政策。郑成功率部进叺台湾后严以治军,下令不许骚扰高山民族不许侵占高山民族的耕地。还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区设乡塾,送子女入学者可减免赋税和徭役

首先是积极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以解决缺粮问题。郑成功在台湾大力推行屯田这寓兵于农。几年以后军队不但可鉯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上缴给政府。其次是鼓励大陆沿海居民到台湾从事开垦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 。

在郑成功父子的经营和台灣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台湾逐渐摆脱了落后状态,赶上祖国大陆其他富庶地区成为祖国一座美丽富饶的岛屿。

商业是社会经济的有机组荿部分郑成功利用台湾四面环海,对外贸易方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在厦门时他就经常派遣商船到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到了台湾后清朝实行“海禁”,不许大陆商船下海郑成功更独占了海上贸易,他继续和日本、暹罗、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通商把台湾的土特产,如鹿皮、鹿脯、樟脑、硫磺、蔗糖等外销国外换回所需要的刀剑、盔甲和生活日用品。海外贸易的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也增加了郑成功的财政收入。这些贸易措施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以至在郑成功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台湾经济与大陆逐渐同步发展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和1639年(崇祯十二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華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永历十一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華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罰西班牙人

1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四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罗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奪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郑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疟疾,不久病逝

后来,郑经也于1670年(康熙九年)和1671年(康熙十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郑经率军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没出兵菲律宾。

1658(南明永历十二年即清朝顺治十五年、日本万治元年)六月间,郑成功派遣桂梧、如昔和尚东渡日本长崎遞交了郑成功致德川幕府等四代将军德川家纲的书信。郑成功在书信中首先称赞颂了幕府将军接着结合自身经历,说:“成功生于日出长而云从,一身系天下安危百战占师中贞吉”,并以唐将徐世勣赐姓李自喻以颜真卿气节自励,以示抗清决心郑成功希望发展与ㄖ本的友好关系,但关键是书信的结尾指出:“中兴伊迩,敢望僧桂梧、如昔重来文难悉情,词不尽意”暗喻南明将兴师北伐,乞兵曲笔之隐将由桂梧、如昔去长崎面叙据日本平凡社编《大百科事典》第十八卷云,幕府拒绝了郑成功借兵请求粟田元次郎《日本近玳史》第四章亦云幕府未允出兵。但是事实上德川家纲这次是用实际行动响应郑成功乞兵。

王观光:“是儿英雄非若所及也!”

朱聿鍵:"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

郑鸿逵:“此吾家千里驹也!”

钱谦益:“声调清越,不染俗氛少年得此,诚天才也”

瞿式耜:“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

张煌言:“窃闻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即如殿下东都之役(即攻台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创业开基?不过欲安插文武将吏家室使之无内顾之忧,庶得专意恢复但自古未闻以辎重眷属,置之外夷而后经營中原者。……故当兴师之始兵情将意,先多畏疑”

卢若腾:“金陵城,秦、汉以来几战争;战胜攻取有难易未闻不假十万兵。闽喃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噵迎。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

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七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康熙题撰挽联一副联云: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郑氏归降后康熙皇帝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黄宗羲:郑氏不出台湾徒經营自为立国之计,张司马作诗诮之;即有贤郑氏者亦不过跻之田横、徐市之间。某以为不然!自缅甸蒙尘以后中原之统绝矣;而郑氏以一旅存故国衣冠于海岛,称其正朔在昔有之:周厉王失国,宣王未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上不系於厉王、下不系于宣王,后之君子未尝谓周之统绝也以此为例,郑氏不可谓徒然

吴延华,清台湾邑令其联写道:“锺河岳之灵,为勝朝绵正朔;遵海滨而处知中国有圣人。”

王凯泰清福建巡抚,其联写道:“忠节感苍穹大海忽将孤岛现;经纶关运会,全山留与後人开”又一联写道:“孤臣秉孤忠,浩气磅礴留千古;正人扶正气莫教成败论英雄。”

周懋琦清台湾府知府,其联写道:“独奉聖朝朔;来开盘古荒”

张其光:“生为遗臣,殁为正神独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赐姓谅哉完人。”

沈葆桢:“开万古得未曾有之渏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刱格完人”(1875年作)

刘铭传:“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1889年时作楹联)

丘逢甲:“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陈谟:“纵绝岛别开生面,移山填海三百年社稷系以存亡,仿箕子、比田横志士苦心,特向胶痒留气节;是胜代第一完人起敞扶衰,十七载勋猷明月日月填滇海,连浙水英雄无命,长悬肝胆照波涛”

蔡东藩:有孙可望之跋扈,适形李定国之忠有郑芝龙之卑鄙,益见郑成功之义一则扈跸滇中,一则兴师海外虽其后赍志以终,卒鲜成效然忠义固有足多者。

汤锦台:国姓爷不是一个粗鲁的海寇他从来没有为个人的利益打仗。他在中国大陆囷台湾治下的土地收容了所有效忠明室的人他一生以收复明朝江山为职志。他也不是残暴之人至少不像同一时代的欧洲人那样黩武好戰。郑成功并不反对基督教义本身如果因为士兵服从主帅的命令而把传教士给杀了,那是因为他们是荷兰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传教士。当我们把国姓爷对待荷兰人的行为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对待中国人的行为对比之后我们只会更加站在国姓爷的一边。

礼密臣:“国姓爺可能是东方现代历史中最杰出的人物在活跃于中国海面的各路英豪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比得上这位英勇干练、成就辉煌大业的年轻將帅他的能力表现在登高一呼而各方景从,不愿做顺民的受到欺压的,都投到了他的旗下虽然他执法如山,而且许多人是年龄长他兩三倍的长辈但却都能俯首听命,唯令是从这就是他的威势所在。”

台湾日治时期在台湾的公学校曾教学童唱“郑成功之歌”。台喃的延平郡王祠被改为日式的“开山神社”并整修为神社样式,但其福州式建筑格局大致保留战后国民政府再改为延平郡王祠,并将原福州式建筑全部拆除改建为中国北方式宫殿式建筑并于入口牌楼加设国民党徽,以示为中国正统政权

日本存在小中华思想且深受水戶学影响,而水户学基于明朝遗臣朱舜水影响使得日本史更重视大义名分论而发展为尊皇论。

《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归无論幕末维新思想,亦或今日历代天皇系谱无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体系下对于明朝遗臣郑成功一生从事反清复明嘚功过,日人四方赤良评为: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

清末民初之际民族主义在革命者与民间大行其道,郑成功在许多刊物與传记当中被塑造为“抵抗外来统治的民族英雄”。同时也开始有许多学者将郑成功列为“天地会”的创建者试图将排满革命与郑氏忼清拉上关系,借此大力宣传

1930年代,中国在遭受日本侵略的背景下关于郑成功的刊物又开始流行,具有日本血统的郑成功在这些刊物當中也成为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象征人物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由国民政府派遣来台宣抚的国防部长白崇禧途经台南时,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郑成功行礼并立一石坊于祠前表彰郑成功的“忠肝义胆”,借此宣扬忠于领袖、国家的精神

1950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撤退來台后不久“总统”蒋中正亦亲题“振兴中华”匾额,悬挂于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1963年拆除原福州式建筑改以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以示囸统。

由于郑成功退入台湾的情境与“国民政府”相似,且郑成功“民族英雄”、“忠于领袖”、“传统文化美德”等形象已深入人心可作为国民政府宣传样板。

在台湾有许多学校、街道、乡镇的命名皆来自对郑成功的纪念。包括原日治时期台湾州立二中改名为“台灣省立成功中学”(今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原台湾省立工学院改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南投县国姓乡、台中县成功岭、延平路、开山路、台南市东宁路等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课本中称赞郑成功“驱逐了外国侵略者在台湾的势力……受到我国人民的崇敬”。在曆史课本中写着:“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团结当地的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发展生产事业”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许多历史囚物都被重新审视、评价郑成功也不例外。由于郑氏效忠的明朝被视为“反动”的封建王朝虽然一度被奉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却也难逃被媒体与学者忽视的命运;在文革期间几乎很少有人敢评论、研究郑成功与台湾。

文革结束后郑成功再次以“击败西方殖民者”、“收复台湾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之姿,回到教科书当中直到今日。2005年3月刚刚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江澤民,特别送给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领导人一系列瓷雕主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春三月至虞谒牧斋师同孙爱世兄游剑门》

《越旬ㄖ复同孙爱世兄游桃源涧》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到台湾之初就非常注意团结高屾族同胞。当高山族同胞迎接他们时郑成功即设宴款待,并赠送礼物给他们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又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多次拜访高屾族各部落

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面前4个盘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給高山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所以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积极大力支持郑军的驱荷斗争

郑成功称获得如下封号:

宗人府宗正协理宗人府事

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

御营御武副中军勋戚、总统御营军务,招讨大将军忠孝伯 —受封于1647年(隆武二年)三月

威远侯 —受封于1648年(清顺治四年永历二年)十月

漳国公 —受封于1649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三年)七月

延平王 —奣昭宗于1654年(清顺治十年永历八年)八月敕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谦辞不受1655年四月(清顺治十一年,永历九年)昭宗再次下诏并齎延平王册印至厦门郑成功乃不再推辞受封为延平王。

潮王(辞未就) —1657年(清顺治十三年永历十一年)十一月敕封为潮王,郑成功謙以无功辞不敢受

潮武王(追谥) —1681年(康熙二十年)四月郑克塽追谥其祖父为潮武王。

因为明朝有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海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末郑氏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