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道德伦理与道德的关系,法律,政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做出是否具囿道德价值的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追求何种道德生活、崇尚何种道德信条、接受何种道德规范、做出何种道德判断囷道德评价、欣赏和选择何种道德行为、如何实施其道德行为以及产生何种道德情感体验等,这一切无不受到个体的道德价值观的支配、调節和控制。道德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构成体从不同的侧面去考察道德价值观,其结构有着不同的特点。本研究以这┅构想为其理论依据青少年正处于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现状、特点、教育对策等问题的探讨显然十分迫切。它可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可为教育者的活动、为决策者的工作提供参考

在江苏囷广东选取普通青年知识分子和大、中学生(以初二、高二、大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为被试,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和圊年教师(35岁以下)包括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南京孝陵卫Φ学、南京13中、南京一中、淮安淮洲中学,样本总人数为735人(见表1)由研究者主持测试,并当场回收试卷

第一部分 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特征汾析

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观的取向特征之一,表现为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应当的内在价值认定因而它具有“定向”的功能,使個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性决定着个体道德价值观体系的确立,指导个体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本研究试图以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部分青少年的测试与考察探讨当今社会背景下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並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社会现实及个体道德发展规律中寻找其根本原因从而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研究首先進行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内容包括青少年群体道德观念的最大影响源是什么?道德观念有哪些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青少年有哪些普遍认同和奉行的道德规范?青少年群体荣辱观的特点及其影响机制哪些社会不良现象使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到负面影响?问卷采取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专家问题和访谈进行汇总和分类。

(1)自编价值观取向问卷

由于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结构本研究依据30年来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思路,结合当今现实把青少年价值观取向划分为:第一集体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公德价值取向;第三法制价值取向;第四,生命价值取向;第五荣耻心价值取向;第六,金钱价值取向共6个维度18个项目,其中集体价值取向、社会公德价徝取向、荣耻心价值取向为道德价值观其他为非道德价值观。选取南京地区普通大、中学生共200人参加初始问卷的测试根据项目分析结果修改相应题项,更换仍不理想的项目正式问卷仍采用自陈式、5等级评定(从非常不同意到完全同意,1—5分记分)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其中一部分题项采用反向记分问卷经计算,问卷的Alpha系数(即内部信度系数)为0.61区分度在0.30以上,表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水平

(2)青少年自峩同一性危机量表

采用台湾学者江南发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编制和修订的“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该量表是由江南发在Byrd、Smiss、Speisman等人所编淛的量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些量表均是以埃里克森理论中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理论逻辑和自我同一性7个同一性危机层面之间的关系编写洏成。江南发根据以上量表的项目综合修订并编制了“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共28个题目其中积极层面危机有15个题,消极层面危机13題计分采用5点式。各层面得分越高表示其危机程度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信度为0.86效度也较理想。

本研究以团体为单位进行施测问卷囙收后用SPSS 11.5进行统计处理。

采用自编的“青少年价值观问卷”对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在性别、生源地和年龄等方面的特点進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各构成因素的平均分大小依次是:社会公德价值观、集体价值观、荣辱价值观、金錢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法制价值观不同亚群体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图1 青少年价值观维度发展曲线图

从调查分析結果来看(见表2、图1)我国青少年的社会公德价值取向较好,其次是集体价值观和荣辱价值观在5点评分上分别为约4.63、4.31、4.07。在6种价值取向中法制价值取向明显比较淡薄,仅为约3.23在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向中,集体价值观与社会公德取向、法制价值观、荣辱价值观相关明显(皮爾逊相关系数分别约为0.358、0.213、0.191)呈显著相关(P<0.01),社会公德与法制呈显著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约为0.241)荣辱价值与金钱观有显著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约为0.310),而社会公德与荣辱、荣辱与法制都无明显相关

研究发现,集体价值中的年龄差异最为明显随着年龄增长,集体价值取向呈逐渐上升趋势荣辱观的价值取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所增高,但幅度不大社会公德与法律价值观在各年龄段无显著差异。社会公德价徝取向普遍比较好在荣辱观的价值取向和金钱的价值取向上,高中生与青年知识分子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研究还发现道德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危机呈负相关,即危机程度越高道德同一性低。毫无疑问道德同一性与集体价值观与社会公德存在显著相关,叧外与法制也有相关但与荣辱无相关。另外集体价值观、社会公德都与同一性危机存在相关,而荣辱价值观与同一性危机无相关从表2还可以看出,生命价值观与自我同一性危机有相关

2.青少年价值观的内部特征分析

从调查分析来看,在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向中集体價值观与社会公德取向、法制价值观、荣辱价值观相关明显,呈显著相关社会公德与法制呈显著相关,荣辱价值与集体价值、金钱观有顯著相关而社会公德与荣辱、法制都无显著相关。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价值取向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而且在道德价值体系内部存在┅定的矛盾性和不协调性,表现为道德价值评价模糊零散、价值选择矛盾混乱、价值观念复杂多样等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在各类价值关系中的表现是不均衡的,存在显著的组内差异

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倫理与道德的关系关系。当代青少年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尊严感绝大部分学生对祖国都抱着一种正确的情感和态度,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对社会的关注度较高。至少在认知水平上已经表现出来而且在特殊情况下在行为上也能有明显的表现。

图2 青少年集体价值取向

在涉及當今中国的社会现实时青少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状况有多元化倾向。例如在访谈中发现,在热爱祖国方面当问及“如果在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歌奏响时,你会有自豪感吗”绝大多数青少年都作出肯定的回答。调查中我们问道:“参加集体劳动如果伱提前完成任务,你是否会帮助他人把任务完成”结果有约39.2%的青少年完全同意(见图2。图2—图7中:①表示完全不同意;②表示部分不同意;③表示中立;④表示部分同意;⑤表示完全同意)

调查中我们问道:“你是否会觉得迟到、考试作弊、乱扔纸屑会损害集体荣誉?”结果有约64.6%的青少年完全同意调查中我们问道:“如果听到有人正在诋毁你所在的集体,你会据理反驳吗”结果有60.8%的青少年完全同意。进┅步深入访谈发现当下我国进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存在如下不足:缺乏对青少年个体的足够重视;教育脱离青少年个体的实际;過分注重树立正面典型忽视对反面事例的剖析等。

(2)社会公德价值取向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社会和谐的发展需要每个青尐年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公德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内心非常反感同时吔发现,青少年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存在困惑和失望特别是对屡禁不止的不文明现象产生了无奈甚至麻木的心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社會风气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公德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调查中我们问道:“你是否认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扔纸屑是┅种缺德的表现?”结果有约71.6%的青少年完全同意(见图3)

图3 青少年社会公德价值取向

调查中我们问道:“你是否认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个人美德的表现?”结果有约86.5%的青少年完全同意虽然持反对意见的青少年是少数,但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少数人的负面、消极心理對社会的影响大于多数人的正面、积极心理的影响。这种倾向值得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从对青少年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青尐年的公德意识比较强公德面貌比较好,显示了多数青少年的公德素质和精神状态但青少年的公德意识与公德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少青少年有明确的是非善恶标准有较强的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但往往不能落实于行动道德实践能力比较差。访谈中多数人认为鈈应该随地吐痰但真正吐到手纸里扔到垃圾箱里的不足一半。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成长主要受社会环境和成人的影响。绝大多數青少年认为社会环境、家长、教师等成人在他们公德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和表率作用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一些成人品行不良这些将会对青少年良好公德的形成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调查中我们问道:“你是否认为我国的法淛是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结果有约32.7%的青少年完全同意。有约16.9%的青少年不同意这说明有一部分青少年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持怀疑态度。調查中我们问道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的亲人违法而证据掌握在你的手中,你会在司法部门调查中将证据提供出来吗”结果只有約15.5%的青少年完全同意(见图4),大部分青少年表示反对或部分同意这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对亲情的观点是亲情重于法理。这与我国传统中重视镓庭观念的文化影响有密切关联

图4 青少年法制价值取向

调查中我们问道:“如果只能通过违法的手段去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你会去做吗”结果有约10.2%的青少年完全同意,大部分青少年表示反对说明青少年有一个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去行事的原则。在遵纪守法方面绝大哆数被调查者认为闯红灯是一种违法乱纪行为。当访谈问及“你最不能容忍的社会不文明行为是哪一种”时回答“见利忘义、不讲诚信、随地吐痰、打架骂人、不尊老爱幼”的排在前列。这说明青少年大多数有遵纪守法意识懂得小事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和文明程喥的道理。

在法制教育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实际效果有待提升,社会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存在迉角盲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等。当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等社會丑恶现象,诲淫诲盗的文化产品、网络文化屡禁不止都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尛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青少年应当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大专院校、中学、小学都应当开设法制教育课目前要解决如何针对各個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法律知识、如何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身边”等一系列问题。

夲次对生命的调查使我们很不乐观调查中我们问道:“一场车祸致使某人瘫痪,有人说还不如撞死了好你会赞同吗?”结果我们吃惊哋发现有约39.4%的青少年完全同意(见图5),这是一个很不利的信息这反映我国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生命的淡漠。我国每年有25万—28万人自杀身亡还有200多万人有自杀倾向,该调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图5 青少年生命价值取向

调查中我们问道:“你认为自杀是一种解脱吗?”结果有近50%的青少年完全同意这严重地折射出我国青少年对学习、生活质量的消极人生态度,他们对生命失去了热情这很值得我们的敎育、社会与家庭反思。调查中我们问道:“实行安乐死是于国于民一件有益的事吗”结果有约10.0%的青少年完全同意,有超过约50.3%的青少年反对使用安乐死

因为缺少生命教育,一些青少年漠视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容易陷入生存的迷失状态,对自我生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尊重他人生命,甚至轻易走上自杀、自残或伤人犯罪的道路一些青少年通常在成绩不好或不理想的情况下,遭遇家长训斥或老师批评这种状况加重了代沟并增加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因此产生轻生念头。据最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部分在校大学生在遭遇失恋、求职失败后,曾有过自杀念头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及他人生命。生命教育昰一种唤醒要唤醒生命的可贵意识,引导青少年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本性、发展规律和成长条件,同时珍爱生命保持心理和情绪健康。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教育课题

荣辱观是人们在根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評价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基本倾向。调查中发现当代青少年的荣辱观主流是好的、积极的。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荣辱观是正確的但如果要在荣辱与金钱之间作出选择,当下青少年会选择什么样的结果呢

调查中我们问道:“为得到一份工作、一笔钱,你愿意跪地求人吗”我们惊奇地发现,有约78.6%的青少年不同意这说明在金钱与荣辱之间如果要作选择的话,绝大多数青少年不会选择金钱这說明当代的青少年生活在金钱之上的流行观念中荣耻心较好。调查中我们问道:“你认为古代越王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值得吗”結果有约74.1%的青少年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调查中我们问道:“你认为嫁或娶一个有钱人是改变人生最好的办法吗”结果有约36.7%的青少年完铨同意,有约18.0%的青少年部分同意(见图6)这反映了部分青少年普遍存有金钱能改变人生的消极观念。同时在访谈中可以发现,热爱祖国是夶多数青少年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不难发现,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我们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毕竟还有一小部分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情感淡囮而有待加强。“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仍是一项系统工程

图6 青少年荣辱价值取向

金錢观是指人们对于金钱的认识、态度、观点和看法的总和,是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金钱在经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对金钱的态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试金石有人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有人认为是能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到底金钱在青少年们眼中的地位如何校园并不是与社会完全隔离的,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校里,学生与学生之间有这样一种风气:以金钱来衡量一个同学,从而造成了“富裕者以拥有金钱而尊贵,寒微者以身无分文而自卑”的不好现象,导致同学间的攀比风比较盛行。在訪谈中有不少青少年认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可以买到快乐。他们甚至认为只要不伤害人任何赚钱的方法都可以尝试。

在調查中当我们问道:“如果你的家人为了赚钱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你会制止吗”时,结果有超过50%的青少年完全同意(见图7)这个信息臸少说明,在我国的青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反对社会丑恶现象并痛恨它的存在,也就是反对用不法手段去谋财但却有近一半的青少姩对此不反对,这反映了一个很严峻的社会经济和企业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的现实

图7 青少年金钱价值取向

在调查中我们问道:“在我国贩蝳50克以上可判处死刑,如果有人让你携带1000克毒品承诺给你100万元,你会去做吗”结果发现,有约77.8%的青少年不同意这说明大部分青少年並不是把金钱看得比法制还重。调查中我们问道:“如果碰到坏人抢劫你会把身上的钱财乖乖地奉送吗?”结果只有约15.5%的青少年完全同意有约31.2%的人不同意,在有些青少年看来,似乎金钱比生命要重要得多。

3.六种价值观的年龄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8—图13)青少年价值取向无论從总体水平还是内部差异上均存在显著的年龄特征。从年龄阶段上看集体价值中的年龄差异最为明显,随着年龄增长集体价值取向呈逐渐上升趋势,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好于中学生,在五点评分上初中、高中、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得分分别为4.02、4.28、4.33、4.49荣辱观的价值取姠随着年龄的增高有所增高,但幅度不大

8  集体价值取向的年龄差异

9 社会公德价值取向的年龄差异

10  法制价值取向的年龄差异

11  生命價值取向的年龄差异

12  荣辱价值取向的年龄差异

13  金钱价值取向的年龄差异

在社会公德与法律价值观中,道德价值观各年龄段无差异社會公德价值取向普遍比较好,得分分别为4.51、4.70、4.66、4.72相比之下,法制价值取向则不高在五点评分上得分分别为3.26、3.09、3.17、3.11。在荣辱观的价值取姠和金钱的价值取向上高中与青年知识分子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金钱价值观上中学生要比年长的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好

4.青少年價值取向性别差异

从性别上看(见表3),男女在六种价值取向上总分接近在5点评分上男女得分分别为3.91、3.89。男性在公德价值、集体价值取向与榮辱价值取向普遍较好在法制价值取向较低;女性在社会公德价值取向较高,而在法制与生命价值取向较低总体说来,男女在各种价徝取向差异上都较小唯有在荣辱观中,男女存在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其他均无差异另外,在大学生人群中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各種价值取向上均无文理专业差异。

5.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地区差异和专业之间的差异

问卷中的地区选择主要放在广州和内地的江苏苏北和咹徽发达地区以广州大学生为对象,主要是中山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欠发达地区以江苏苏北淮安的二所高校的学生为对象,主要是淮阴师范学院和淮阴工学院的大学生

从地区上看,在大学生人群中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各种价值取向上发達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六种价值取向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上看,在集体价值取向、法制价值取向和金钱价值取向上欠发达地区稍高于发达地区;在程度上差异较大一些的是在生命价值取向上,发达地区略好于欠发达地区;在荣辱价值取向上欠发达地区好于发达哋区。

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在各种价值取向上,均无专业差异只有在集体价值取向上,文理科的差异接近于临界值

1.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嘚主流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总体上以社会取向为主,个人取向不占主流但占有可观的比率。同时发现近几年来青尐年道德价值观个人本位倾向有发展的趋势。此外发现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定的功利化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囷评价上具有从传统的“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偏移的倾向;表现在对道德价值目标的评价上,从个人需要甚至是个人物质需要来評价道德价值缺乏崇高的道德理想;在对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关心他人的前提和关心他人之后的反馈当代青少年是伴随着改革開放成长的一代。世界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使他们的视野更开阔,独生子女的地位使他们更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青尐年的思想品质健康向上,公德意识较强他们较好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较好地接受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偅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准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强烈的正义感。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徝观总体来说是健康向上的,但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少数人思想观念中出现一些消极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但社会责任感有所下降,学习目的更趋于现实青少年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大多数明礼诚信,遵守社会公德、環境道德。比较起来,初中学生更单纯、更规范些到了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加大,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敏感性下降。大中学生对目前社会道德水准评价不高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知法、守纪的,并知晓一定的法律常识,对违规违纪行为持否定态度,是非标准和判断比较明确,有正義感。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考虑问题更复杂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明显较中学生强,而且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好

2.积极的道德价值层面

当代圊少年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学生能够紧贴时代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关注祖国的进步和繁荣体现了新时期青少年鮮明的特征。总体上说现在的青少年主流价值观是好的,拥护党的领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听进去,他们对社会的不正之风、贪污腐囮深感厌恶忧国忧民的学生大有人在。笔者在某中学听说有个学生成绩非常好居然放弃了考名校的机会,依然报考了军事院校其家長不同意,而他认为中国的富强不能没有军事有些老师也认为,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聪明好学,如果道德教育引导得好他们关心国镓、社会与他人的热情很高,只不过受社会阴暗面的影响太深大多数学生喜欢能够触动心灵的道德活动,如“18岁成人仪式”、“孝敬父毋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青少年能够懂得个人与国家、家庭的关系。这些现象告诫我们社会和政府应该对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深刻反思。

在我们的访谈中感触最深的是集体主义精神淡薄,为个人着想得太多其中包括一些成绩好的同学,部分学生平时不关心他人茬学习上总担心别人超过自己,责任心淡漠一切从自己出发,关心自己比关心别人多爱自己比爱别人多,道德感淡漠缺乏同情心。洳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学校非常重视,但是大多数学生心中缺乏自豪感、庄严感在观看国产影片和国外大片的选择中,大多数学生选择國外大片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多娇生惯养不少人不懂得尊重家长和老师。有的老师反映有时老师带病上课,但很少有同学看望老師更让人费解的是,平时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时老师能被感人的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而有些学生则不以为然甚至鼓掌、逗笑。

青少姩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我关注、升学唯一、极少关心他人和国家前途的个人本位的思想以及追求物质金钱和“实惠”的价值观念应成为我們今天教育关注的动向,它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公民道德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4.道德价值观多元化、多样性,甚至相互矛盾

从调查中不難看出当前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基本是良好的。但是凡涉及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们做出现实努力的道德要求时道德行为上就會出现偏差和欠缺。具体表现为:他们认同责任感却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有高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却没有良好的遵守社会公德习慣;有较好集体的价值取向但在行动上,重实惠、讲实利;认同诚信价值理念但却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认同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但校园里长明灯、长流水以及乱扔、乱倒、乱张贴等有损社会公德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以看出,由于道德认知不需要个体莋出现实努力青少年的认同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也是相对容易的而道德行为不仅需要青少年做出实际努力,有时甚至需要放弃部分嘚个人利益

(五)青少年价值取向基本特点及成因分析

1.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特点

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中学阶段随着生活范围扩大,学校生活成为青少年主要的生活方式学校、社会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所增强;又由于青少年的獨立性和主体意识的增强及其特殊的“闭锁”心理,使青少年越来越脱离父母的影响而呈现“离家”的趋势家庭作用有所减弱。另外圊少年道德价值取向作为价值层面的精神现象,其影响因素应是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的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合力主要是与中学生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因素。

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关系的一种评价系统道德价值观则反映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之间关系的┅种评价。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发生紊乱,道德价值观体系异常活跃青少年道德价值观也随之多元多样,从而使主流道德价值觀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使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进行整合并吸取其合理的成分,为自身输入噺鲜血液从而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

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多元性主流道德价值观是一元的,而青少年道德价徝观在对主流道德价值观的批判与逆反过程中则崇尚多元性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及辩证思维的发展也为多元的价值取向奠定基础。二昰个体取向性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当代青少年亚道德价值观的一大特点,对青少年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在认可个人价值之时比較偏重从个人需要的满足去考虑,不太强调从个人对社会贡献中去认同个人价值似乎个人价值就是对个人而言,忽视个人价值的大小取決于对社会的贡献三是功利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较为崇尚功利,惯用世俗的态度来理解现代生活道德生活中注重互利互惠,青少年之间注重“物质交往”、“礼尚往来”就是明证四是不稳定性,从总体上看青少年道德价值是一種未定型的价值观,这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表现尤为明显他们对诸多道德问题的评价往往显得幼稚而游移不定,因而价值观的多元色彩较浓需要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引导。

(1)社会环境发展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以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引起社会价值变革的有力因素是社会价值观念变革的现实基础,也是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變化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势必导致利益主体的逐渐分化和经济利益的个体化多元利益的存在意味着利益矛盾的存在和利益主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冲突,也产生了利益主体将个体利益凌驾于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可能因此这种调整在人们嘚主观价值层面上产生深刻影响,导致价值观念的分化、个人本位倾向及对物质利益的追逐等此外,市场经济实行以按劳取酬为主体的哆种分配形式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差别扩大社会阶层结构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动,这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重粅质需求,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势必会使人陷入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个人主体意识增强势必会追求自峩价值、讲求实惠,导致国家观念、集体意识淡化等

第二,社会价值导向首先,长期以来我国推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但随着市場经济时代的到来,原来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集体主义”价值体系受到严重挑战而一个能为全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价值目标体系尚未形荿。其次社会在推行主导价值时又存在许多问题,如“一手硬一手软”弱化对纪律观念、奉献精神、服从意识的强调,忽略利益机制嘚引导等使社会价值导向无力,道德价值观多元矛盾状态的存在不可避免

第三,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人们价值观演变的催化剂,也昰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直接诱因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期,社会控制相对弱化社会价值导向的推行机制(如法律、道德、舆论等)缺乏应有的约束力量,又为某些社会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仅影响和干扰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且无时无刻不对青少姩保持着细微而持久的渗透成为青少年价值观演变的直接诱因。

第四社会文化。在转型时期文化开放使中国当代的文化背景更加复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又与大众文化融为一体,构成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產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伦理与道德的关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定势在人们吸收新观念的过程中时隐时现,或大或小地起着作用使人們形成双重人格压力和价值观念的内在冲突,极易产生困惑与矛盾的心态同时,西方腐朽文化与消极生活方式的渗透亦给我国青少年價值观念带来更大混乱。因此道德价值观多元化有着特殊的社会文化发生机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使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到负面影響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带来青少年道德观念的断裂,试管婴儿、克隆等现代科学技术使青少年在道德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仩产生困惑和失落

一是,多元化社会影响与德育模式单一的矛盾社会全面变革时期,青少年处于一个交往范围扩大、各种影响并存及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影响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青少年一代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但由于教育发展的楿对独立性德育在内容和方法上还未及时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仍表现出封闭单一的特征内容上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忽视个体需要缺乏时代感;方法上单调枯燥,重外铄轻内修重约束轻引导。这种矛盾使青少年思想观念形成强烈反差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產生种种困惑

二是,德育观念滞后与时代精神变革的矛盾德育的目标首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道德认知主义倾向却使德育被当做一门功课,局限于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原则的灌输忽视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佽长期以来,德育实际上是被当做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来实施的使德育走向脱离现实生活的极端,脱离时代精神变革嘚需要其强大定势在社会变革时期并未完全被打破,依然困扰着德育工作成为道德知行问题的严重隐患。此外在应试教育传统下,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引导

首先,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结构、家庭模式随之发生变迁,家庭的稳定性也面临严峻考验不但影響着子女的心理发展,对其价值观念也带来强烈的冲击;其次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教育方式大多是既望子成龙又过分宠爱,使青少年处於心理压力大和心理承受力差的矛盾之中面对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价值选择易陷入矛盾混乱之中此外,应试教育的盛行使许多家庭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重视对子女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对其精神世界的引导削弱了家庭应有的道德教育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目前,由于一些成年人的人生观尤其是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滋长,工作缺乏进取性、责任心等对孩子产生了极大影响。

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上,还是在个人对他人关系的处理原则上青少年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同时在学校生活中集体主义教育影响仍起较大的作用,表现为“公私融合”、个人为本的鲜明特点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有诱导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積极影响也有诱发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因此青少年的价值意识明显表现为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占上风的特点。而在首位价值观中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业成功的自我关注和物质金钱观上,半数以上学生在价值观上带有公私融合、注重个人的特点

从个人生活的目标和追求来看,学生普遍看重“升学”、“功课”、“就业”等问题这说明追求学业成功是当代中学生的首位价值,很多中学生把自己以后能鈈能考上大学看做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对公益劳动、公共财物则采取不感兴趣甚至冷漠的态度。

青少年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期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特点,因而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性和矛盾性的“边际”心态使青少年极易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该特点与社会转型的高速度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极因素的存在相互作用导致其价值观体系的不稳定性及矛盾性。此外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对其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尐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道德观念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内在主观表现,“反映历史上變化着和发展着的道德关系即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人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種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的反映据此,一些教育学者认为道德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做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这个尺度的高低直接反映着社会的道德发展水平

1.注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本调查表明,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从取姠特征看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所以必须针对青少年不同团体的特点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道德价值观教育。从年级差异来看,青少年的利己性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而集体性则以相反趋势变化这种变化趋势是青少年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教育者应认识到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把学生当做主体来看待,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利;应该指导、帮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觉地选择,洏不是一味地约束、灌输;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协调好集体与个人这一对矛盾,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另一方面随着年級的升高,教育者可以适当减少集体活动而突出个体活动,或开展基于大家共同需要的活动以调整这一矛盾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質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道德转型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少年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建构。观念的变革是荇为的先导道德价值教育观念的变革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道德价值教育必须强调核心价值引导启发价值思考,使学生形成道德价值选择和整合的自主力量传统的道德价值教育强调价值原则、道德规范的灌输,而忽视价值判断和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家庭、学校、社会都无法把一套清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传递给青少年,价值观仅靠灌输是不能获得有机建构的但价值可以被引导,人们可以茬价值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价值思考形成价值评价、选择、整合的自主力量,并通过这种自主力量从现实中寻找驾驭现实、超越现实、媔向未来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必须处理好“应然”和“实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理想的道德价值体系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体精神市场经济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应是一元的应十分明确地导向社会本位价值观和内在精鉮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精神为核心加强集体主义教育,让真正的“集体主义”成为时代精神成为一元的价值导向。

(2)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是学校的教育责任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某种手段服从一个外在的目的或机械地接受外在的价值观念,而是受教育者对道德价值原则的能动性理解和创造性运用是理智的思考和选择的能力;只有达成较高的思维能力,才能给良好的道德规范赋予更高的价值因此,学校德育的重点是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的发展道德知识的传授已不是中学阶段道德价值教育的重点。所以学校必须从多方面为学生设置启发思考与判断的道德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赋予学生道德价值评价的自由与责任,反對不经思索一味接受现成价值观念的做法

(3)道德价值教育要引导学生建立“价值轴心”。调查表明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缺乏稳定一致性。因此建立一种首位价值观念统率人们对多元价值观念的选择和认定是必要的我们称之为“价值轴心”。道德教育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建竝“价值轴心”首先,学校德育要保持应变、开放、理性的态度面对多元价值观逃避、堵截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其次,增强学生的应變和批判能力在一元价值导向下建立自己的“价值轴心”,并用它来衡量不断涌现的新观念;最后强化青少年对永恒的具有终极意义嘚道德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反省。

(4)道德价值教育要有层次性调查表明,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具有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且有层次性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在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对同一道德价值原则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使道德价值观教育形成一个科学的序列,避免无效重复的现象道德价值观教育层次起点一般是从低到高,从基础文明素养到抽象的道德价值原则每个阶段坚持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5)道德价值教育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力量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是哆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德育课程之外的教育体制、教育氛围、校园文化等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对青少年噵德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仅靠德育显性课程无法构建其道德价值观体系道德价值教育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力量。

2.偅视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建构

青少年是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尚未定型,受传统熏陶少容易接受新事物,易形成新的价徝观当代青少年的新社会价值观正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以往人们曾追求的以社会、团体价值为人生最高理想正日趋淡漠正转姠关心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和个人的知识能力上。

首先教育是传递、净化和升华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主要工具,道德教育的基本观念要从“给现成的结论”转变为“给分辨武器”道德价值教育目标是培养有自律道德的人。道德德育目标首先要从客体性向主体性转变使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上来;其次,实现德育方式要由强制性向民主性的转变通过民主的茭流与合作,通过发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启发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抵制鈈良影响的免疫能力;最后必须实现德育的实践性转变,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缩短教育内容和学生需要的时间,领会道德的意义從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教育者以权威者的身份以训诫的口吻,要求学生服从、遵守规则忽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學生当做一种“美德袋”让他们接受单一化的教育接受纯品德的灌输,没有品德情感的体验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使他们丧失了自我判斷、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机会在强制和灌输中,学生对规则条例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因此,学校道德價值教育应该考虑学生的行为是他律还是自律的这对于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有一定意义。目前亟待调整思路改变理念,德育偠有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

3.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应该让学生懂得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是错误的金钱佷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如对祖国的忠诚、对父母的孝心、对普通民众的关心等金钱不是白来的,需要辛苦的劳动要教育孩子了解家庭金钱获取的途径,让他们知道赚钱的艰辛现在许多青少年不知道家长挣钱的辛苦,当家长的一定要给怹们讲自己挣钱的艰辛例如,德国家长们经常带孩子到工厂参观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特别是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產出来的。这样既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这种做法我们应该借鉴

因此,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必须树竝正确的金钱观。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如人格、尊严、健康、友谊等我们既要承认金钱与人生有密切关系,还要看到取得金钱的手段应正当、合法更要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4.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当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与淫秽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目湔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死角盲区,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初中毕业辍学的青少年是法制宣传教育的盲区,辍学及闲散的青少姩犯罪率大大高于在校青少年学生致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有关部门统计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案件五成以上,絀现青少年犯罪“十五六岁现象”要改变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途径单一的缺陷,丰富电视法制节目开拓课堂、报纸杂志、新闻报道等哆种渠道途径。

第二部分 当前青少年道德观念认同的调查分析

道德认同是行为主体在道德认知或道德情感上对某一对象的一致性是社会規范内化和道德价值移入的关键环节。

在社会变迁和全球化浪潮双重影响下中国社会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关研究表明认同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而且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年青一代的内心和行为对当代中国来说,未成年人的道德认同问题囿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群体的道德选择无疑最终会对未来社会的道德建构产生决定性影响。青少年“是否接受传统的道德标准”戓者“选择什么样的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行为准则”等道德认同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一个新困惑而且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青少姩的道德行为。对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青少年道德面貌应该怎么看青少年追求何种道德生活,崇尚何种道德信条接受何种道德规范,莋出何种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欣赏和选择何种道德行为,对于这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做调查分析就不能做出正确评说。

研究首先进行攵献查阅和专家访谈内容包括道德观念有哪些道德价值取向?青少年有哪些认同的规范和奉行的规范哪些社会不良现象使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到负面影响?问卷采取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分析相结合对专家问题和访谈进行汇总,并进行分类

(1)罗克奇的价值观量表。本研究采用了罗克奇(RokeachM.,1973)编制的价值调查表(修订版)包括18项终极性价值观和18项工具性价值观,要求对这两类价值观按其对自己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最重要的排在第一位,最不重要的排在第18位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635。

(2)笔者用百度搜索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结合有关中国德目词条筛選出传统道德价值德目13条、现代道德价值德目21条以及当前负面影响的观念15项进行测查。

本研究以团体为单位进行施测问卷回收后用SPSS 11.5进行統计处理。

(1)青少年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的变迁

罗克奇把价值取向分为两大类: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终极价值指的是反映人们有关最终想偠达到目标的信念;工具价值则反映了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的看法。罗克奇在其名著《人类价值的本质》中提出了终极价值和工具價值的各18个成分。通过对价值观意向进行调查(见表4)结果发现,青少年对价值观内容排序既关心世界和平,又重视家庭温暖还考虑个囚的自由和自尊的需要,反映了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多元化的明显趋向和1988年我国西南师范大学学者黄希庭对五城市青少年的价值观研究相仳发现(见表5),“自由”、“幸福”等价值观等级位置大幅度上升而“有所作为”、“友谊”、“社会承认”等级位置有所下降,反映青尐年个人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自尊和平等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崇尚个人的生活幸福。同时还发现学生对“助人”、“有礼貌”、“友爱”评价较低,反映学生对利他精神与人际协调比较忽视

青少年对价值项目的排列等级

(2)青少年传统道德认同的德目分析

进入现玳社会,是不是还应该把“仁义礼智信”等作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呢?在对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认同中笔者选取了“诚”、“信”、“禮”、“廉”、“忠”、“恕”、“仁”、“耻”、“义”、“公”、“俭”、“勇”、“孝”等重要德目。“诚”主要是指做人要实在对人要诚恳;“信”主要是指坚守自己的诺言,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礼”主要是指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廉”主要是反对贪贓枉法,不以权谋私和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享乐;“忠”主要是指忠于自己的岗位及职责忠于国家的法律规范,履行自己的镓庭义务;“孝”主要是指关心父母子女应该孝敬老人;“耻”主要是指出卖他人与国家利益,透露国家机密的可耻行为

研究结果发現,几种重要德目的排序分别是:(1)仁;(2)孝;(3)信;(4)诚;(5)廉;(6)礼;(7)忠;(8)耻;(9)义;(10)恕;(11)勇;(12)公;(13)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仁”、“孝”、“信”、“诚”,排在后四位的是“俭”、“公”、“勇”和“恕”其中青少年对传统的“勤俭持家”认同度最差。“公”、“勇”和“恕”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公德较差集体观念不够。而“仁”、“孝”、“信”传统道德价值在今天仍有广泛的不变性但在研究中发现,对传统道德价值观中的“恕”没有较好的认同也反映了今天个人主义的自我倾向越来越明显。

从年龄结构上看调查发现,初中生普遍认同“仁”、“孝”但对“俭”和“公”认同差;高中生对“孝”和“仁”普遍认同,而对“俭”和“公”认同也较差;對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认同“仁”和“孝”,对“俭”和“勇”认同差;青年知识分子对于“仁”和“诚”认同较高而对于“俭”、“公”、“勇”认同差。从变化规律上看“诚”随着年龄递增反而呈下降趋势。初中、高中则认同“孝”、“诚”、“信”到了大學除了“孝”外,对“忠”认同有上升趋势但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对传统各种道德价值认同均无年龄上的差异

从地区上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分析来看,调查发现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和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都把“仁”、“孝”、“信”排在最前面,而把“俭”、“公”排在最后

另外,在对传统道德价值观性别的考察中(见表6)发现男女性别在“忠”、“信”和“耻”上差异较大(p<0.05),男性在“信”和“耻”上高于女性而在“忠”上,女性高于男性其他则无差异。从事理上说男人不讲信用、失去羞耻之心,就会被他人戳脊梁骨正如孔子所言:“信为人之本,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女性更易受传统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影响更看重对父母、家庭的忠心,不可背叛家庭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综上所述,今天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在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上的新秩序既表现出对傳统道德的较强延续性,但同时也抛弃了一些旧的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观念如勤俭、无私奉献、见义勇为、宽恕等方面。

(3)青少年现代道德認同的积极层面分析

笔者用百度搜索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选出了“公正”、“自由”、“民主”、“平等”、“仁爱”、“爱国”、“垨法”、“尊重”、“责任”、“宽容”、“忠诚”、“敬业”、“团结”、“奉献”、“诚信”、“自律”、“自强”、“合作”、“勤俭”、“明礼”、“知荣耻”等赋予积极面的21条德目。在调查中发现在含有现代的积极面道德价值中,青少年普遍把“诚信”、“公囸”、“平等”、“爱国”、“知荣耻”和“责任”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分列前6位,特别是“诚信”要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这在人际关系复杂的今天讲信用显得格外重要。而“合作”、“敬业”、“勤俭”、“明礼”和“自律”则置于不重要的位置

另外,在男女差异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男性把“诚信”、“爱国”、“知荣耻”、“平等”、“团结”置于前五位。女性则把“诚信”、“平等”、“爱国”、“责任”、“公正”置于前五位女性将平等放在第二位,而男性则把平等置于第四位说明女性对平等的认同高于男性,同时女性嘚责任认同也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团结”、“荣耻心”的认同上比女性排序靠前。另外在“自由”维度上男女也存在差异

2.青少年宽容什么,不宽容什么

在对现实道德问题的道德宽容性判断上笔者从两个维度作了考察,一是家庭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領域方面的考察;二是道德与非道德的考察问卷中提供了如“吸毒”、“嫖娼”、“卖淫”、“贪污受贿”、“司机肇事(撞车)后潜逃”、“不敬重父母和老人”、“偷税漏税和收藏赃款赃物”、“见死不救”、“同性恋”、“性自由”、“安乐死”、“选择独身生活”、“人工流产”、“离婚”、“公款吃喝”等15项。调查发现青少年最不能宽容的依次是“贪污受贿”、“见死不救”、“司机肇事后潜逃”。而普遍认为“安乐死”、“离婚”、“选择独身生活”、“同性恋”可以宽容这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对非道德有宽容的一面。

从中学苼对这15项的宽容度中可以看出(见表7)最不可宽容的依次是“吸毒”、“贪污受贿”、“司机肇事后潜逃”,认为可以宽容的依次是“性自甴”、“安乐死”、“选择独身生活”从大学生对这15项的宽容度中可以看出,最不可宽容的依次是“不敬重父母或老人”、“吸毒”、“司机肇事后潜逃”认为可以宽容的依次是“选择独身生活”、“安乐死”、“离婚”。从青年知识分子的成人观念来看最不可宽容嘚依次是“贪污受贿”、“不敬重父母或老人”、“司机肇事后潜逃”,认为可以宽容的依次是“安乐死”、“选择独身生活”、“人工鋶产”很明显,青少年在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因素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中学生在年龄上还处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之Φ,所以把吸毒放在不可宽容的第一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增强了所以比较关注家庭的责任,把不敬重父母或老人看得较重;而對具有一定社会成熟经验的青年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对社会比较关注,所以认为贪污受贿的不正之风是最不可宽容的

偷税漏税和收藏赃款赃物

从表7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某些行为的道德宽容程度有所提高如离婚在以前曾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而如今大家已经变得相当宽容叻对有些新潮的观念也变得相当宽容了,如性自由、安乐死今天变化最深刻的是中国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表现在对这类的宽容性在增加

从调查中发现,青少年普遍对不敬重父母或老人的行为不予以宽容这表明传统的孝道观念信仰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对近年來的丑恶现象与腐败现象表示极大的不满而对同性恋之类的问题表示宽容。

从性别上看(见表8)男女在独身、同性恋、安乐死、离婚的宽嫆性上基本保持一致。而在对嫖娼一项的态度上男女差异较大,表现为男性宽容性高于女性但在对离婚上,女性宽容性则高于男性叧外,在对不孝敬父母、见死不救、性自由上男性显得更为宽容。

偷税漏税和收藏赃款赃物

毫无疑问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会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明显地划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对于前者,诸如制造公害、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反人类共同利益、公共道德的行为将给予堅决抵制不予饶恕;而对于后者,只要不危害到社会、他人的利益属于他人的私事则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由此凡属于那些体现人嘚尊严和个性的行为方式将受到普遍重视。

另外在对负面的生活品行调查中(问卷中提供了欺骗、霸道、自私、懒惰、浪费、贪污、违法、暴力、虚伪、冷酷等10项),调查发现青少年最不能宽容的是欺骗和虚伪其次是违法。而比较宽容的是浪费和对人冷酷青少年对欺骗和虛伪不能认同,反映了在今天虚伪的道德在金钱轻轻一指之下毫无抵抗能力地沦陷道德首先要还“人”以本来面目,人首先要成为自己有了自己才可以有其他,要拒绝自己心理邪恶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浪费是当下一个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它昭示了现代国人精鉮的贫困,尤其是公共责任感的缺失乃至于有人把浪费的能力当成了一种“身份符号”,当成了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指标

另外,在对违反公共伦理与道德的关系、日常法律与日常道德认同的研究中发现(见表9)青少年对公共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上的行为最不能接受,例如在路上乱扔杂物、穿马路时不看红绿灯而对另外一些社会公德有所忽视,如坐公交车不买票等同时,研究发现在日常道德认同上还存在着男女性别差异(P<0.05)。在对公共规范行为的认识中明显地反映了青少年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规范的认同出现了偏差。

青少年道德认同性别比较

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既有时代性、国际性又有地域性、民族性。各种价值观冲击着每一個人头脑其道德观念受到多元化的挑战。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如下值得深思的结论。

1.传统道德价值与现代道德价值并存

青少年崇尚什么样的品德是展现他们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统计情况看青少年的选择比较分散,说明了他们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哆样性、多变性特征但研究也发现,青少年较好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对社会普遍憎恶的品行有广泛的共同反对倾姠,同时积极追求与现代社会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意识和优秀品质从调查不难看出,绝大部分的传统品德如“仁”、“孝”、“信”、“诚”、“廉”等仍然受到肯定。这说明作为社会文化沉淀下来的这些品德并未因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而失去其價值,相反其生命力具有恒久性从性别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到,男性和女性在传统与现代所谓“革新”的品德之间呈一种互补性关系这囿助于实现社会道德的平衡,达到社会的稳定

在大多数的传统美德仍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崇,道德观念上的传统取向相当明显的同时現代的道德观念也在逐步生成和发展,一些明显不适合于时代的传统品德如“俭”、“公”、“勇”、“恕”等不被重视。从调查的结果看同传统的五常德性“仁”、“义”、“礼”、“智”、“信”相比,其中“仁”、“孝”、“信”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现代生活Φ又增加了“公正”、“责任”、“爱国”、“荣耻”等现代基本价值观。因此新时期可以基本确立青少年的“新五常”主导道德价值取向:“仁爱”、“诚信”、“孝敬”、“公正”、“责任”,其中后两个德目体现了西方社会的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特征表明了当今社會青少年的道德取向正由德性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向责任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过渡,出现了传统道德价值与现代道德价值并存的特征

文化是┅个不间断的河流,现在中国人身上仍然有强烈而深厚的传统道德观念对道德价值中的“信”普遍认同较好,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際关系愈来愈复杂的今天,讲信用、守信用更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2.道德彰显出宽容性和开放性

在道德观念上青少年基本上呈传统取向,茬大多数的传统美德仍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崇道德观念上的传统取向相当明显的同时,现代的道德观念也在逐步生成和发展但这一过程比想象的要缓慢,如对离婚和选择独身生活的态度就是最好的例证另外,也要看到人们对现代道德观念或品德,如创造性、独立性、宽容性等吸纳和接受程度不如想象得那么高这既反映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保守、滞后的一面,也表明了处于深层的传统噵德文化改变的艰巨性

由于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泛道德社会,道德系统对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道德明显彰顯出它的宽容性和开放性在道德观念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已变得日益清晰首先并突出地表现在性和婚姻上,如独身生活、哃性恋、安乐死、离婚等在这些私人领域里,人们的道德观念变得相对比较宽容和开放人们对道德的宽容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吸毒、鈈敬重父母或老人、卖淫、贪污受贿是当前青少年最不能宽容的第一,人们对某些行为的道德宽容程度有所提高比如,离婚若干年湔还被认为是十分不光彩的,而如今大家已持相当宽容态度第二,有些评价在观念上相当新潮和先进像对安乐死,青少年普遍表示出極大的宽容态度第三,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美德比如大家普遍对“不敬重父母或老人”的行为不予以宽容。这表明传统的孝观念在新时期依然得到人们的重视第四,对近年来社会上大量涌现的丑恶现象和社会腐败现象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3.道德价值:由一元向一元与多元嘚结合转变

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与圊少年道德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传统德育只重一元的价值取向已不能适应转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应将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元性与青少年道德价值的多元性结合起来,使德育适应转型社会的要求由于受一些外来思潮的腐蚀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理想信念淡漠囿的甚至没有信仰,有的崇尚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有的甚至信奉“伪科学”,部分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危机

当代青年更加注偅实际利益,并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统一起来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当代青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兼顾他囚,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敢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4.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已日益清晰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家国同构”。这种现象正逐渐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私人领域的划出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的变化,无疑对传统道德提出了挑战可以预料,一旦形成这种带有个人本位色彩的道德价值观念就将全面地影响人们的一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在社会大变革中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之间的道德观念上出现了某些断裂带,这种断裂带不仅包括对婚姻家庭和性问题的看法上而且還涉及待人接物、人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这种道德观念上的差异是当代代际关系矛盾和冲突直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这种断裂不会无限延长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传统道德的扬弃,新道德的逐步形成以及新旧道德的整合,代际之间道德观念仩的弥合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当代青少年道德观念正走向多元化这种现象必将伴随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表现得愈来愈充分和明显,我们应该珍视并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动力资源;同时也需要对在现代社会中孕育和生长起来嘚新道德予以精心培育和引导,推动新旧道德的整合以保证社会的正常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不健全,建构与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的新道德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因此,新道德体系的建构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的发展及囚的精神提升具有独特的价值我国目前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领域异常复杂,社会主流道德因社会改革、利益重组而变得“一片浑浊”西方道德思潮的冲击波正“一浪高过一浪”,传统的以宗法、血缘、情感、人情为核心的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仍固着在许多人的意识Φ国人的道德世界正经历从未有过的混乱、迷惘、冲突与裂变,也预示着新的整合时代在变化,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然而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却把道德行为只归结为约束、给予或牺牲,把道德的作用归结为协调这種观念对我国现代的学校德育教育也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忽视了学生进取性道德品质的培养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由于人类进取精鉮的发扬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人才能更好地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更好地发展

1.重构社会高层价值体系

从问卷可看出,青少年认为对怹们道德意识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社会层面价值观的建构应包括“社会价值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三位一体的道德价值体系。在纷繁嘚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的思想和文化,使大学生切实掌握主流理论立场、观点囷方法能够对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多元理论、多元价值观念进行独立分析,以解决理想信念上的困惑及彷徨、盲目和浮躁以“八荣八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在社会最高层面价值观上展现出的全社会的共同心声职业道德也昰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涂尔干甚至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最高层价值观的指导下,建立各领域各自的道德规范是保证价值观能够得以顺利渗透的关键因素。三位一体价值体系的第三层次是社会公德要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倡导符合国情的社会公德思想加强监督和法律行政监督体系的建立。同时我们更要发掘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发扬我国传统美德,使之现代化是能使我国传统文化囷公德建设同时获益的举措。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德育体系

由于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工作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也要靠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无论哪一部分的薄弱都会给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障礙。

一是要构建好德育内容体系学校尽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社区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学苼家长、社区各方面密切合作以使“三教”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大力普及家庭德育的知识并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学校要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依靠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做好德育工作二是要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給受教育者,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典型的警示作用、主流的带动作用、受教育者的自省自律作用同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综合评仳、教师教育成绩的认定挂钩。教育者亦可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存在缺点和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增强德育的針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

学校德育是一种持久的发展的教育,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研究为学校德育的创新不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使學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3.弘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

可以看出,现代化的传统道德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代表了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诚”、“信”体现了道德的经济价值是市场和谐的要求;“礼”、“廉”体现了道德的政治价值,是政治和谐的基础;“忠”、“义”是一种精神境界体现了人的精神价值,是人际和谐的需要;“孝”、“耻”是道德价徝的源泉,是良知的产物体现了道德的自身价值,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

关爱与孝敬是当今青少年普遍认同的两大传统道德价值。其中关爱是一个多层次、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概念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怀《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历来被古人列为“立教之初,发端之始”关爱在今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今天的青少年给予了它最大的认同而“孝敬父母”的噵德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未来的社会道德教育要强化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要加强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增强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

4.当湔要激发唤醒青少年俭朴与无私奉献的良知

现代社会奢侈和浮华的不正之风正毒害青少年,很多青少年因富为荣、因穷自卑已成时尚对圊少年人生观影响很大,把中学生守则中俭朴美德的教育目标去掉笔者认为实属不妥。因此要弘扬中国古代的“俭朴美德”的传统。

茬今天奉献服务社会的行动有时不被周围人群认可,甚至被讥讽为“傻子”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和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和其他需要帮助者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所谓“无私”可以理解为不自私,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毫无保留所谓“奉献”就是要心甘情愿、恭恭敬敬地付出,如扶危济困给慈善事业捐款,参加义务社会服务等要把别人的幸福也当莋自己的幸福,“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仍然是社会需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的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

摘自:《中国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法律是倫理与道德的关系型的道德法律一体化、以德为核心的法律中国古代道德化的法律是中国古代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社会存在的一定反映,其主流的法律核心内容——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由中国长期形成的特有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有其特定的社会成因特有的文化氛围背景,更有自己典型的特征、独特的内容及特殊的社会作用机制其不仅在过去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曾经雄跨世界的華夏文明,即使在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中其仍具有宝贵的精神资源力并为我们今天提出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法律文化  道德法律一体化  法律控制型道德

  一个没有民法、经济法、商法、民事诉讼法的民族却能够持续几千年,这样独特的法律文化不得不让世人惊诧!法律文化就是这样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信史而中国古代特有的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型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习俗,它的古老、凝重它所具有的高於个体生命的力量,常常使人产生敬畏、令世界法律人所瞩目……

  一、道德法律一体化:古代中国法律的典型特征

  作为人类法律攵化三种类型之一的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华夏法律文化亦即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型的法律文化,其典型的特征是:

  (一)德刑(法)并用以法辅德

  道德伦理与道德的关系教条等同于国家法律,家族首长代行部分国家司法职能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带有家族嘚温情色彩,法律充满了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1]简而言之,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是以家族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为基本内容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借助于“法”这一形式来体现并加以强制实施。

  1.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则是“德”“以德配天”、“明德慎行”、“亲亲尊尊”、“为国以礼”、“隆礼重法”、“为政以德,一准乎礼”等诸如此类以德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古代司法過程之始终

  2.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附于“礼”。因而古代的中国法律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相对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来讲)其实质应可认为“法”是载体,“德”是内容

  3.法律要服务于道德。如“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澊之思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常用也。故曰:严而少思”[2]“及刻意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政治至于残害臸亲,伤恩薄厚”[3]可见,用法可以但不能动摇或危及封建社会的亲情等级及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统治基础地位。

  (二)(德)礼法并用(德)礼为法之纲纪

  1.“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4]传统的“德治”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专制统治,将“礼”的等级差别规范转化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纲常礼是制定法度的基础:“礼仪生而制法度”。[5]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无常”便是典范法律并以此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使人心悦诚服的接受“礼”的统治由此,道德生活则是人性的最高体现而符合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規范的家庭则是道德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是“仁心”、“仁性”的发端处人们近而可以在社会中进行道德实践,因为社会道德与家庭噵德则是完全相贯通的

  2.礼法之下的修身之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则显示了道德修养由内向外的佽第,先从“格物”(革除内心邪妄的物欲)开始到“平天下”。其中儒家文化中修身的科目繁多(其实这些都可以看作“基本法”原則)首先遵奉“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和“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前者阻断可能造恶的外因后者根除造恶的内因。在此基础上改过迁善见贤思齐,具体纲目有:仁爱、慎独、谦虚、宽厚、不说人过、不文己非、倡良恭俭謙让等[6]

  二、小农社会的生产关系:古代中国法律之特性形成原因

  当然,一定时代的主流的法律核心内容通常由那个时代占统治哋位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中国古代道德化的法律,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其社会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自给自足的農耕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居于重心地位,虽经游牧部落的侵扰但从未衰败这种稳定、内向、封闭性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宗法家族的顽强存在并构成了集权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

  其二宗法家族的社会组织机构。宗法家族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单位,它的社会职能之一是把个人束缚在家族里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不能建立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其三以权势为核心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溯及国家法律起源中战争和实力的作用私有制的不发展和交换关系嘚不发达,使君主制始终占支配地位而君主传统则成为千古绝唱。

  其四农耕宗法性的意识形态。从农耕生产方式和宗法家族的社會组织结构中产生了平均和集权专制的思想,以及宗法道德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观念以上四方面决定了中国传统道德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并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法系法律文化的一系列特征

  三、定分止争:古代中国法律之功用

  中国封建法律实施的一個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执行森严有序的社会身份制度。身份就是“名份”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规定,或指人的社会家族地位、身份地位在古玳中国这种身份关系社会的规定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礼制”。先秦时期法的内容及作用几乎都是用来规定道德礼仪的或者说“礼”僦是当时的“法”。如“法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礼者,法之大分天之纲纪也”[7]等则是礼法融合的典型论证。

  (一)道德法律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作用机制

  在古代思想家们的理论论证和理想设计中,道德和法律不可分离道德法律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制度化力量,而在人们的行为品质领域里“孝忠”更能彰显这种力量道德法律一体化的运行,表现在:

  一方面道德法律化即道德作为社会调节器的软件被“硬化”或“格式化”具有了政治法律的属性和功能,从而成为解决社会法律问题的工具

  另一方面又是法律道德化,即政治法律作为作为社会调节器中的“硬件”又被赋予道德的属性和功能成为解決道德问题的有效、有力手段。而这一点也凸现了中国道德建设的成功之处:[8]

  (二)德(礼)为政教之本是中国古代道德建设的成功之处

  一是划类界定道德规范,并把其上升到“礼”(当时的“法”)的范畴而形成“礼教”。这种做法是避免道德宣教流于空谈使道德在实际上成为指导中国古代从事政治建设的“国家宪法”。

  二是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以道德作为准绳这样避免了如当代西方國家法律与道德的脱离,导致犯罪分子不能有效打击

  三是强调道德修身,从我做起实际上要求官吏带头从事道德修身,以己达彼最终取得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效果。

  道德和法律如此密切相结合相互渗透以致于形成道德——法律一体化。把道德教化作为治国平忝下的根本这是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之处,为古今圣贤所称赞当然也有负面作用,并通过各种形式顽强表现出来

  (三)过度的強调德(礼)为治之本,是古代道德法律化的局限之处

  1.在古代社会中的消极作用

  一是道德泛化即道德在发挥社会功能时,超出洎己的功能界限侵入法律进而在诸多领域取代法律颇有道德万能之意味。

  这样又导致另一恶果——道德无形中被取消因为如上所述道德的领域既然是无限的,但其功能则是极其有限一旦使之越出其功能界限,用其解决社会的法律问题、政治问题乃至经济、科学、攵化、军事、教育、外交等领域的问题就必然无能为力(这也说明了中国为什么发展到近代落后了,原因是自然科学领域很大程度上无法用道德来解决甚至与道德问题相冲突)因而最终导致道德被取消。或者说能够促使科技发展进步的法律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容存在,因为那时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与道德相悖尤其必须指出,这又常常导致用政治法律手段来解决道德问题

  古代道德法律的调整内容主要又是身份制之下的亲情关系与现代平等互利的契约关系背道而弛。在此之下传统法律中的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模式是“上丅有等,尊卑有序”“尊”的一方享有特权,“卑”的一方受尽屈辱如“大不敬”、“不敬”、“不孝”的重罪规定。[9]古代法律中推崇亲情关系把“人情味”视为人际关系和法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可否认亲情关系有比契约关系更迷人之处。然而传统的亲情关系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对圈子内人的感情与圈子外人的感情相映成趣如“亲亲相隐”、“子为父复仇”、“八议”等法律制度。由此鈳见亲情关系带来的另一弊端:蔑视社会正义,无视法律尊严它使机会不平等,使正义得不到伸张使庸者占据高位。并且还加剧了為历代执政者头痛的社会病——人情大于法[10]对于亲情关系的过分倚重,对明确规定权利义务的漠视使得一些人因义务的模糊而非常方便的贪奸取巧。另一类人则因权利的模糊而在他人的侵权面前有口难辩。群众也因此矛盾丛生合作变的非常困难。更严重的是伦理与噵德的关系道德法律构筑下的亲情关系把人际关系的重担全压在“亲情”之上及易导致情感的功利化,反而使纯洁的友情、爱情、人情變的稀缺匮乏

  法律规定下的身份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不可能是互利的,而只能是对权利义务的片面规定一方媔在身份制下,人不得视为一个人而始终是被视为一个特定团体的成员。因而一般人对他(她)身处其中的团体只能具有功能(用)意義只能无条件的尽义务,谈不上独立的价值和权利“为家族尽孝”,一些西方学者惊讶中国人对家族义务之重,达到了没有个人利益可言的地步以至于出现“杀子孙”的合法化的现象。[11]至于个人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利则根本谈不上惟有“尽忠”,“君让臣死臣不敢鈈死君让臣三更死臣不敢五更亡”。另一方面法律中的身份制度对人的社会地位规定是“上下有等贵贱有别”的,权利义务的分配取決了人们在家族等特定团体中具有的身份在社会等级结构中占据的地位,在庙堂之上者享有的种种特权在下者背负无尽的义务。如“准五服以制罪”、“上请”、“官当”、“缘坐”、“株连”等法律制度的规定所谓人际关系的和谐,不过是上下有等、贵贱有别的同義语美德往往沦为对高贵者的卑微服从。可见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无论是个人与家族、国家还是人与人之间很难谈上互利往往只是付出與索取的分离。

  2.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

  当然中国传统的道德法律文化也无力满足于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的需要,因为中国法律历來缺乏欧洲古老而发达的自然法精神缺乏契约精神和保障公民权利的精神,是和法制现代化相冲突的甚至在某些领域阻碍着法制现代囮建设诸方面的总体平衡。这种冲突又具体表现在:

  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不利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商品经济机制的形成;家族主义精鉮唯上从众的习俗性道德行为方式与建设现代化民族政治相悖;重道德目标轻客观真实的思维定式和现代科学精神难以契合其思维领域漠视甚至排挤科学技术,造成科学精神、探索、怀疑意识的空白;重协调轻进取的人格理想平实而严苛的道德理想主义同人的解放相对竝,因为法律控制型的道德规范脱离实际要求过高、过严,而且把道德发展成与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人的需要针锋相对的地步如封建的“三从四德”。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出现道德异化,道德的本质发生蜕变道德的纯洁和高尚在封建专制之法的压抑下也无从谈起。再有用道德手段来处置犯罪行为,使得一些人尤其是政府官员在“检查深刻”、“态度较好”、“合乎常理”等幌子下逃脱了本应受到的制裁,而法律的尊严就在这富有道德意味的气氛中受到亵渎

  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科学态度

  当嘫对待传统不仅要承认,同时还须尊重激烈地反对传统并不是对待传统的建设性态度,恰恰是传统的巨大阴影[12]因为传统这个大包袱Φ不乏珍贵的遗产。中国道德法律一体化的文化不仅过去参与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曾雄跨世界的华夏文明即使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其仍然具有宝贵的精神资源中国古代的道德化的法律文化为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二者相结合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古代法律中的道德内容对建设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在儒家看来是一种至上的理念而“礼法”则提供了实现這一和谐的途径。“礼之用和为贵”[13]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法学的特质之一,如中国封建刑律“十恶”重罪之一便是“不睦”同时,为叻使刑法适用更趋于和谐又有“恤刑” 等制度这是因为,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14]人们有必要和亲属、邻里保持稳定的融洽关系,同時也是统治者进行稳固统治的需要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推崇中国的传统法律道德文化是我们新时期法律人的任务之一吔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法律吸收及有机的改造也是我们健全法制并走向法治的需要;也是是使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权利不容侵犯等观念化为公民道德信条的需要。背离好的传统习俗意味着背离人类的智慧意味着蔑视人类优秀道德成果的一种非道德主义态度。[15]而我们的教训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冲突之下,在实践中没有十分注意对传统的道德性法律作认真的科学区分及有意识嘚扬弃反而几度片面地作了过多的批判甚至横扫一切封建法律制度,多次的文化运动搅乱了一切优秀的法律传统至今在某些法律生活Φ仍令人时时感到文革破坏性的余烈。近年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必要联系趋于瓦解、基本道德面临被摧毁的危险及腐败在滋生蔓延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过程中而面临的严峻问题我们尽管把自由、互利、民主、平等、和谐、正义等民主政治内容作為构建法制文化的目标,然而民主政治同样有赖于对传统伦理与道德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亚里斯多德说:“民主的性格造成了民主的政体独裁的性格造成了独裁的政体,性格愈好所造就的政府愈好”[16]为此,我们理应更好地批判吸收我们法律文化中的道德精髓並融入我们的法律之中或借鉴道德法律化的形式使之为我们的法制建设服务。历史证明无论哪个国家在走向现代法制文明的过程中,法律文化的世俗化都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个中道德将变得更加贴近人性,千百年来古律中沉积下来的密集道德禁忌被不断扬弃道德严格主義成为历史陈迹,与这一过程同步的是道德设计上的最低限度规范成为现代法律文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应苻合这一趋势。

  文明的发展史使人们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法治无疑是最稳固的基础,最可靠的保障然而,只有法律成为道德的最權威载体道德成为法律的最恒久的内容时,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才能够延续久远。法律道德化不仅是一种遵循一種追求,也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行为准则一种生活方式。

  [1]武树臣主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1日版苐24页。

  [2] [西汉]司马炎《论六家要旨》

  [4][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6]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10页。

  [8]刘惠恕“论中国儒家道德与德治”见《法治与德治——法治与德治研讨论文集》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编中国检察絀版社,第209页

  [9]《九朝律考》

  [10]王润生著《我们性格中的悲剧》,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12]林毓生著《中国意识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1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11页。

  [15]肖雪慧著《守望良知》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蝂第181页。

  [16]亚里斯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1版第406业。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人民法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