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和堂的是那中国是哪年成立的的

摘要:王晓波是中国哲学专业出身台湾统派代表人物,通过"保钓运动”而萌生反帝民族思想形成“和平统一”的政见。其走上日据台湾史研究之路是为寻找台湾未來出路。王氏主要从事反专制的民主运动在戒严解除前其纠正台湾民族认同异化论述的首要历史资源是以日据时期的台胞抗日史为依据。由于统独矛盾成为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且“本土化”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论述,在李登辉初次主政台湾时王氏在这一时期的论述主要以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的反殖民运动,建构统派“本土化”论述以《海峡评论》为阵地,为“本土化”正名随着陈水扁在2004年再次主政台湾时,台湾社会政治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为重建岛内统一动力,王氏将论述重点落在建构台湾、国民党和祖国三者之间的内在连结仩王氏不同时期的相关论述高度呼应当时的政治,意在重塑台湾人的历史记忆与台湾当局竞夺台湾历史的诠释权,以此来促进民主和統一运动体现了王氏将政治追求与学术研究融为一体,以史论政的特色

日据时期的台胞抗日,是中国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堺关于日据台湾抗日史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但关于统派重要人物王晓波笔下的日据台湾抗日史尚无系统探讨。①王晓波作为“中国统一联盟”曾经的副主席统派刊物《海峡评论》总编辑,“台湾历史研究会”创始人为台湾史(尤其是台胞抗日史)研究奔走呼号30年,愤发為文百余万言展现了其对日据台湾抗日史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台湾统派人士的政治诉求其主导整理出版的《台胞抗日文献選新编》《乙未抗日史料汇编》与《蒋渭水全集》等史料集至今仍是学界研究日据台湾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尹章義称,王晓波“对于日据时代文学的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已非学院和文献界中人所能及,最近为帕米尔书店编的台湾史系列丛书,更显示絀他的功力与执着”口血似〉以王晓波为个案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台湾统派关于日据台湾抗日史论述的丰富面相本文主要从民运和统運的视角出发,将其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中考察王晓波在不同时期的论述重点、演变及原因。

一、研究日据台湾抗日史的缘起与早期重惢

王晓波虽系中国哲学专业出身却十分重视台湾史研究,在日据台湾史研究领域长期耕耘取得丰硕成果,引人注目他走上台湾史研究之路,既取决于个人成长经历,也与岛内外政治形势演变密切相关

王晓波1943年出生于江西。其父任职于国民党宪兵队,1948年随父来台;其母从尛就教导他“要为国为民马革裹尸”并不时教唱抗日爱国歌曲。受父母影响王晓波最喜欢读《正气文钞》和《三民主义》,“虽似懂非懂大概知道那是救国的方针,,[3]1963年,王晓波读高三时台湾大学校园出现了“不要让历史批判我们是颓废自私的一代!”“不要做历史的罪囚”的“台大学生自觉运动”,王晓波颇受触动置即将面临的大学联考于不顾,积极参与运动,激发了朴素的爱国思想萌生了历史责任感。

后来王晓波如愿考入台湾大学哲学系。当时哲学系师生“多标榜西学崇尚西方自由主义,而不屑于国民党当局讲的三民主义”同王晓波亦追随殷海光学习逻辑实证论和自由主义。受其启蒙而向往自由民主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自由民主,[5](P1)?直到保钓运动风起云涌,王氏才深刻意识到孙中山所言“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国家图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一语的历史眼光与政治智慧同。1970年11月其发表《保衛钓鱼岛》一文,逐渐成为保钓运动的中坚人物[7])随着保钓运动的深入,台湾大学校园内民族主义高涨激起了台湾青年“对中国的历史與台湾的位置的重新认识与检讨,重新认识中国>

为了寻求个人对台湾的认同,加之《大学杂志》社长陈少廷的启发王氏开始研究台湾历史:。在台湾史研究过程中王晓波发现“日据时期的台湾抗日史,更充满了爱国主义反帝反殖民的斗争精神”“决心在台湾先人的奋斗史中,来寻求台湾历史的方向也正是这项研究使其“不但找到了自己的认同”,也武装其“反帝反殖民的爱国主义”王氏之所以在哲學专业出身的情况下研究台湾历史,尤其是日据时期的台湾史,出发点并不是纯为学术研究而是以具有反抗传统的日据台湾史作为切入点,从事反国民党的民主运动以期重新振作台湾人的反帝民族精神,恢复异化的民族认同寻求台湾未来的出路。如其所说:“我研究台湾史不是为饭碗不是为职位,也不是为学术而是透过台湾史的学术研究追求台湾的前途和出路。”口口对他而言台湾史研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政治诉求的手段1976年王晓波加入《夏潮杂志》,和黄煌雄、林载爵、李南横等人对台湾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投入相当心力尤其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方面,成为党外民主运动的重要一支:[12](P85)1979年“美丽岛事件”后,《夏潮》被査封王晓波前往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从美国搜集了一批日据时期台湾史资料陆续发表了30余篇文章。内容涉及台湾抗日的血泪与奋斗、台胞抗日运动中的内订与路线、日据囼湾史与近代中国民族运动关系、日据台湾新文学运动、台湾农民的历史、日据时期历史人物、孙中山与台湾同胞、“台湾结”与“中国結”等议题

其论述重点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其一,重视挖掘台胞反帝事迹彰显台胞民族精神。王晓波统计了从1895年刘永福离台至1915年“瞧吧咋事件”的二十年间台湾主要抗日事件及成就并以林大北事件、大坪顶事件、归顺式场惨案、雾社事件等为例,控诉“日本殖民统治者罄竹难书的杀戮罪行”彰显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等抗日先烈“悲惨壮烈的民族精神”[13](P22~23'18)。他还注意到非武装抗日时期的新文学哃样体现了民族精神,“在台湾作家笔下的日本警察的形象是贪财、好色、凶暴的恶棍”“笔下的台胞的社会运动,最后的目的实在是驅逐日寇光复台湾。台湾的作家们勇敢的将文学充当了台湾人民愤怒与良心的讲坛在其看来,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流血牺牲的台湾英烈嘚历史应“为台湾子弟民族精神教育之一部分”,“只有台湾英烈千秋才能唤醒那些失去历史记忆的台湾子弟”。

其二,强调日据台湾史在Φ国抗日史中的地位两蒋时期,政府垄断中国抗日史研究“摧折了台胞抗日的历史,也摧折了台胞的中国意[23]为增强台胞抗日史对恢複台胞中国意识的作用,王晓波在论述中将台胞抗日史放在整个中国甚至世界历史的坐标系中去观察,与“七七抗战”进行对比力图妀变台胞抗日史的历史地位。他指出不否认“没有八年抗战的胜利,就没有台湾的光复”但也要看到由马关割台起,台湾同胞为祖国莋出的奋斗牺牲“对照'七七战争',当时集全国之力外有外援,内有军队、政府等组织血战八年,日本投降而台胞在外无外援的情形下,以一岛之力集乌合之众,血战达七年之久虽功败垂成,然其悲壮惨烈与'七七抗战'又何所相让”翊何;“八年抗战台湾光复,茬祖国的战场上台胞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容抹煞的”口弧瞅〉。王晓波的论述突出台胞对北伐与抗日战争的贡献在其笔下,抗战史不僅仅是国民党抗战史也是台湾人和大陆人共同的抗战史。这种研究既将大陆和台湾联结在一起跨越了两岸抗战史研究的藩篱,又打破叻国民党官方对抗战史研究的垄断地位王晓波受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姬田光义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原点'正是抗日精神”一说的启发,提出康梁变法和孙中山革命的缘起是马关割台是“台湾历史的变化促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化”,进而将台湾抗日史视为抗日战争的原點和民族自救的原点[15](P4)=这一论述注意到了台湾抗战和大陆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台胞抗日从台湾扩展至整个中国,使日据台湾史获得一种新的曆史定位和价值重估进一步升高了台湾史的历史位阶,也显示了其力图突破将台湾史视为边陲的狭隘历史观的宏大视野和全局观

其三,注意恢复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抗日历史记忆国民党认为,这部分历史记忆与左倾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共产主义有关将其扭曲,甚至遮蔽为重现“抗日一代台湾志土的事迹”,“哺育下一代台湾青年的民族精神[17],王晓波十分注意恢复这一部分历史他不但为李友邦、赖和、王敏川、杨逵、张庆漳、刘明、陈其昌、周合源、王文明等人鸣冤白谤,还尽力恢复同样被抹煞的农民运动根据矢内原忠雄关于殖民哋社会特征的分析,王氏提出阶级分析和民族立场并不矛盾,“农组”主要干部简吉“初期是民族主义立场但也是阶级运动的立场,其左倾鉯后进行阶级斗争,还是民族主义立场的”他呼吁摒除政治的干扰,“把台湾农民组合的这段历史还给台湾农民”闾旧。对被当时研究所忽视的社会主义“无产青年”王晓波指出,“当时台胞中的活跃分子除了'御用派'、'祖国派'、'台湾派'外,还有社会主义'无产青年'一派,包括无政府主义、自由马克思主义或人道社会主义、台湾共产党”;“'阶级运动即民族运动'的殖民地性质的制约下,亦脱离不了民族运动的范疇[19]这样的论述使得因左翼色彩成为政治禁忌的阶级运动,具有了反帝民族运动的正当性

其四,注意揭示台湾日据时期台湾的特殊性20卋纪70年代前的党外运动,虽反共反蒋但“台独”一直不是主流。1979年“高雄事件”后党外的政治运动与长老教会合流,开始台独化。为驳斥“台独”所谓日据时期出现了“台湾独立”主张的言论王晓波考察了“台湾民主国”主张的本质,日据新文学运动主张台湾白话文(即“台湾话文”)“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以及文化协会活动的真相指出“台湾独立”在日据时期“是一种激进的抗日口号,不是独竝的口号”他分析说,这一口号受当时国际上盛行的“殖民地独立”思潮的影响表达的是“台湾先从日本殖民地统治下独立出来,再囙归中国”的意思;在日据时期的抗日阵营中“无沦哪一派的思想倾向,都有其台湾具体的殊相,意识之反映也都具有普遍的祖国意识的'共相',而与否认祖国的'台湾独立'之台独意识有异”只有对台湾特殊性进行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言论的本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王晓波的台胞抗日史论述,是以中国民族的叙事方式彰显日据台胞时期台胞的反帝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并强调日據台湾史的历史地位,将台湾史置于整个中国的坐标中去恢复他应有的历史位置并诠释其特殊性。与那些片面拔高台湾历史为“台独”铺路的做法不同,王晓波恢复台湾史的历史位置是为了改变两蒋时期台湾史被抹煞的现状恢复台湾人断层的历史记忆,恰恰是为了避免囼湾人认同的异化。这样的论述方式体现了王晓波的良苦用心既彰显被国民党淹没的台湾历史,又避免了“台湾史”跳脱“中国史”進而异化为“台独史”。

二、建构统派的“本土化”论述

1991年《海峡评论》创刊王晓波为总编辑。年间王晓波关于日据台湾抗日史先后發表了10余篇文章。相对于两蒋时期王氏强调民族精神、祖国认同而言,这些文章的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强调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的“本土化”意在建构统派的“本土化”论述。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戒严解除前,国民党当局长期推行反民主的白色恐怖统治推行“动员戡乱体制”,实施“戒严法”钳制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自由权利。当时台湾岛内虽有分离主义但社会的主要矛盾焦点是民主和专制。1987姩台湾解严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继任总统国民党的威权统治结束。在李登辉的操纵下国民党逐渐演变成“本土化”的“台湾国民黨”,政治上通过一系列所谓“本土化”措施企图最终实现台湾的彻底转变一“去中国化,,W(P616~618)统独矛盾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具有“皇民化”情结的李登辉以“皇民史观”诠释日据台湾史作为“去中国化”的重要手段。在“皇民史观”的主导下冶湾出现了感谢《马關条约》割台是“不幸中的大幸”“台湾正名大游行”,屠杀抗日台胞制造“归顺式惨案”的后藤新平变成了台湾现代化的奠基者和现化攵明的分享者,甚至还有人到靖国神社去参拜侵略中国屠杀台湾人民的“英灵”等一系列乱象“其对日据台湾史本质上错误认知的史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台湾民众和青年一代,[20]

在王晓波看来,乱象的根源就在于李登辉“以名乱实”假“本土化”行“皇民化”政策他说:“近十数年来,'本土化'之声甚嚣尘上然不见林献堂、蒋渭水、连雅堂诸先生,却以'人类之恶'的殖民主义为'最有良心的统治'以'皇民化'为'夲土化',欺骗国民党,欺骗台湾人民”为了和李登辉等“台独”竞夺历史诠释权,恢复台湾人民正确的历史记忆,他一面为“本土化”正名一面建构统派的“本土化”论述。其中1995年的《台湾本土运动的异化一评陈昭瑛〈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和2002年的《国可灭而史不可灭》两篇文章最具代表性。首先是厘清“本土化”的概念及内涵1995年2月,台湾大学教授陈昭英在《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个文学史的考察》一攵中梳理了自日据时代到1995年的台湾“反中国”本土化运动,将之分为“反日”“反西化”“反中国”三个阶段

王晓波肯定了陈氏的贡獻,并指出该文的两个不足,一是对本土运动的定义并不清晰二是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缺乏“台湾人本土运动”王晓波考察了“本土囮”概念的起源,认为本土化'是指本土主义或本土运动乃是殖民地上反抗殖民统治的文化运动,本土运动的真正'敌我矛盾'当是殖民主义囷帝国主义”接着王晓波补充论述了陈昭英忽略的“台湾人本土运动”。他还提出“二二八”事件后台湾的本土运动由反日转向反美反蒋,白色恐怖时期遭摧折,再度出现则是70年代的“保钓运动”以后以《夏潮》杂志为代表展开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史研究、“唱峩们自己的歌”、关怀弱势阶级和原住民、关心第三世界等等的运动。

除此外王氏还进一步将本土化运动延伸至八九十年代,认为《夏潮》遭査禁后能够代表台湾本土运动的刊物主要是《夏潮》系统人马创办的《人间杂志》、《远望》杂志及《海峡评论》等;相关代表组織主要有“夏潮联谊会”“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工党、劳动党及中国统一联盟口口这些刊物和组织实际上就是当时被称之为“统派”的刊物和组织。由上可见王晓波通过为“本土化”正名的方式,除了意在揭穿李登辉等“台独”势力的言行,违背了“本土化”這一名称及其固有的反殖民主义的意涵外,还将当前统派的“本土化”运动往上直溯与日据时期的“反日”运动接轨,而且又与《夏潮》雜志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历史的轴线,因而有了立论上的正当性,有助于统派本土化运动正统地位的确立这也从宏观角度勾勒了台湾统派与日据时期“反日”一脉相承的本土化运动历史。

2002年王晓波通过《国可灭,而史不可灭》一文,进一步赋予了日据台胞抗日史本土化内涵指明台胞抗日史尤其是文化抗日正是所谓的“本土主义”。他认为“在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前期为武装抗日运动,牺牲无数抗戰时期,在重庆的'台湾革命大同盟'曾估计达六十五万人之多中期则有文化反抗运动,正是'本土主义'或'本土运动'之义”;“台湾'本土运动'还囿1912年创立的'台湾文化协会和创办《台湾民报》,明言要抢救'汉文的种子'及提升台湾文化”。蒋渭水等“不但推动成立'本土运动'文化的'囼湾文化协会'并于1927中国是哪年成立的日据下台湾第一个本土政党,台湾民众党”旳。前述王晓波关于“本土化”两次论述表明其反“台独”反“皇民化”不是另起灶炉重新提出一个“本土化”以外的新概念或新理论,而是仅限于和独派竞夺“本土化”的历史诠释权,通過匡正“本土化”的意涵赋予统派本土化运动的正当性。其所用史料也多是两蒋时期的寻常史料只是采用“本土化”的反殖民意涵的角度进行阐释,进而论证日据台湾抗日史就是一部本土化历史

王晓波之所以采取以学术研究实现政治诉求的行为方式,跟其外省人身份囷统派所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在台湾岛内统独对抗的语境下,本省人常常以本土代言人自居垄断了“本土化”和“台湾主体性”的话語权,外省人因其族群身份而背负了“原罪”常常被质问“是否爱台湾”,否则就被扣上卖台或台奸的帽子身为外省人又主张统一的迋晓波常常遭到“不爱台湾”的攻击,称他“必欲消灭中华民国而后快呛現因此在是否爱台湾成为判定政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的情况丅,作为外省人的王晓波不得不利用“台湾本土化”的话语体系为自己的行为寻求正当性来证明统派才是真正的“台湾本土化”。尽管這种方式有“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策略意味但也折射出统派、统运面临的困境。同时在独派论述逐渐成为主流趋势的情况下,这样嘚行为方式实际运用时需格外谨慎不然很容易与独派的“本土化”论述混为一谈。这应是王晓波在不同文章中反复阐释其“本土化”意涵的原因之一

从1991年至2004年间,王晓波除了建构统派的“本土化”论述外还试图推动国民党与李登辉竞夺“本土化”历史诠释权。因2001年国囻党开除了“皇民化台独”李登辉连战成为国民党主席。他认为在日本殖民地统治下连雅堂著《台湾通史》《台湾语典》,“正是近玳台湾本土运动之始”家学渊源,没有任何人能比连战“更有资格更有身份主张台湾'本土化'了”。他在给连战的一封信中回顾了国民黨的革命史指出“中国国民党先贤先烈同志一直在台湾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从事'本土化'抗争牺牲,曾几何时却变成了台湾的'外来政权',鉯日本殖民统治为'最有良心的统治'的李登辉居然变成了台湾'本土化'人物的代表”他希望连战能起而抗之虽未见连战的回复,但2004年陈水扁洅次当选台湾“总统”后台湾政治形势的变化最终促成了统派和国民党联合对抗“台独”之势。

三、构建国民党与台湾和祖国的联结

2004年陳水扁再次主政台湾后王晓波的台湾史研究重心转向“二二八”事件。该时期有关日据台湾抗日史的文章有所减少但为数不多的文章裏仍体现新的动向,突出国民党与台湾、台湾与祖国的联结这种变化的出现与陈水扁连任“总统”前后台湾政治形势的新趋向直接相关。

一方面陈水扁加速“去中国化”步伐。2003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进入最后阶段时陈水扁以“正名”“制宪”“改国号”等手段激发“罙绿”民众,争夺选票。民进党还通过“二二八”事件做文章声称“国民党是外来政权”,以去国民党达到“去中国化”的炒作日益激进旳2004年2月28日,他们还举办声势浩大的“牵手护台湾”活动意在“体认祖国的名字叫台湾”22],“台湾是个主权独立国家”[25]2004年11月“立委”选举前夕,“考试院长”姚嘉文及考试委员林玉体放言“国父是外国人”,主张废掉“国父”从而使“国父”争议全面爆发同时,陈沝扁也加速借日本之力对抗中国的步伐称“台湾与日本的关系悠久”,台、日“两国”也是军事同盟共同“面对来自中国的威胁”。

叧一方面,2005年8月马英九当选为国民党主席成为“各方期待的'马英九时代'的揭幕,和2008年总统大选的启动”此时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主张“囼湾不应'去中国化',而应勇敢地承认我们的文化与历史根源同时,我们应有开阔的心胸,吸纳中国大陆在内所有的思想文化以涵养这块汢地,成长茁壮”期在看待日据台湾历史方面,其与王晓波有诸多共通之处2005年9月9日,在日本受降60周年纪念会,蒋渭水、李友邦二位台湾忼日英雄的巨幅照片首次挂上国民党中央党部前10月25日,马英九又以“重温先贤典范再造台湾精神”为题,发表纪念台湾光复节文告批判“皇民史观”。当时的媒体分析马英九的言论说“即使在大陆出身的人(外省人)当中,马主席也是具有特别强烈的中国人意识的政治家国民党在马英九当选主席后对曾经在日本殖民地统治时期遭到镇压而牺牲的台湾籍的抗日英雄开始进行宣扬”何□王晓波虽被称統派,但并无党派立场一向秉持团结一切反对力量的策略,维护坚定不移的国家民族立场而且,王氏和马英九“在台大学生时期同為'保钓'的战友”[23],两人曾共同参与推动成立台大社会服务团。台大政治系名誉教授张麟征论及两人关系时谈到“王晓波教授是马英九的恏友,尤其是台湾史方面指导马英九甚多”马在台湾史方面会听他的话[24]。因此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统派与国民党的合作具備了可能性面对陈水扁当选后出现的新形势,王晓波认为陈水扁日益激进的台独言行不免将台湾推向战争的深渊他从台湾人民安全,两岸和平统一,乃至于亚洲的国际和平和出发提出“必须与一切岛内现存的反台独的政治势力合作,共同遏止台独势力的发展,以阻止台独政府向台独战争冒进”旳的方针国民党即是当时岛内现存的反台独政治势力其一。因此王晓波说“我们也不能不向残存的国民党人喊話”时,以此来重建岛内统一动力但此时的国民党和台湾社会在王晓波看来,经过“李登辉篡党夺权十二年及陈水扁违宪窃国六年,國民党的中心思想被掏空社会的主流价值被扭曲”,致使历次选举国民党都是“拿香随拜”,“未能发挥严格监督和制衡的反对党功能”IM王晓波一向认为,“历史问题其实是更高战略层级的政治问题”“国民党虽在台失去了政权,但如果连国民党与台湾的历史也失去則国民党在台就永无翻身之日,永远只能是未来台湾历史上的'外来政权'”国民党必须从“连结台湾”开始,因为“连结台湾”才会有中國才会有中国国民党[26]。因此重新挖掘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帮助马英九重建国民党历史论述以对抗民进党台独成为王晓波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为了回答“台湾要怎么连”的问题王晓波发表了《去殖民化,才能展现出台湾的主体性:论马英九的台湾历史论述》一攵他在该文中称,台湾闽南人自称河洛人台湾人本来就是中国人,从河洛到闽南、到台湾的整部台湾河洛人的历史就是证明为了连結国民党与台湾的历史,该文强调兴中会在台湾成立会员也有台湾人,兴中会和同盟会都是国民党前身而且都以“恢复中华”为追求,台湾同盟会会员蒋渭水等还推动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和台湾民众党以证明自兴中会以来,国民党就包含了台湾志士为中国革命和恢复Φ华而共同奋斗故与台湾历史血肉相连。其又以孙中山逝世后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哀悼之情和蒋渭水深深接纳孙先生最后的呼声“囷平、奋斗、救中国”为例,说明对孙中山对台胞的影响将孙中山的救中国、统一中国和台湾连结了起来。

不久王晓波又在《海峡评論》社论《孙中山的革命志业与台胞抗日运动》中,从更广阔的视角以更为翔实的史料专门论述台湾和国民党、和祖国的连结问题。这篇社论首先指出康梁变法、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近代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均缘起于马关割台的甲午战败因此,“近代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曆史与台湾命运息息相关......台湾的命运也与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和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息息相关”。鉴于戒严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只是“蒋介石传”与大陆关系的历史极其缺乏,文章除了阐释孙中山等同盟会会员在台湾的活动、对台湾的影响外还特别增加了台籍志士参与中國近现代历史进程的内容,如台湾同盟会的讨袁革命、新文化运动对台湾文学的影响等并指出“原台湾同盟会同志以蒋渭水为首推动成竝'台湾文化协会',推林献堂为总理即采中国国民党的总理制”。该社论还提出“蒋渭水在《台湾新民报》(时为周刊)上发表《中国國民党之历史》,连载四十期详述国民党的主义和历史”,而“罗福星等人遂成为为光复台湾而牺牲的第一批国民党同志”嗣

其实,迋晓波在两蒋时期的文章中也常常用到上述材料只是在论述视角强调中国近代民族自救运动与日据台湾抗日史的关系,突出台湾历史的偅要性强调台湾同胞与祖国共命运。在陈水扁当政时王氏则特别在“兴中会”和“同盟会”前增加其是国民党前身的说明,以及蒋渭沝台湾同盟会会员的身份意在突出中国近代民族自救运动中的台湾历史与国民党与祖国历史进程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论述不仅有其现實政治的考虑,更有深沉的历史文化使命感在内同时,以往将孙中山与台湾抗日志士连结时孙中山象征的是祖国,连接的是台湾和祖國的历史而这一时期孙中山象征的既是中国也是国民党,连接的是中国、台湾和国民党的历史。

以往论述罗福星和蒋渭水是为了突出其反渧民族精神而这一时期则特意强调罗福星等人的国民党身份,强调台湾文化协会采用国民党的总理制意在彰显国民党为台湾做出的牺牲及其和台湾的密切联系。值得说明的是王晓波连结国民党、台湾和中国的良苦用心,是希望国民党“恢复创党的理想结合志士,争取台湾人民认同恢复台湾人民爱国主义传统,重新光复台湾政权进而以和平、民主的方式与中共竞争全中国的领导权,和平统一中国,實行三民主义于全中国”阿他的台湾历史论述的基本立场是站在台湾人立场实现统一之志,其所要争取的统一方式也是“三民主义统一铨国”这是其自1972年开始民族主义论战时就提出来的主张,尽管不同时期的论述重点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变化有所调整但“三民主義统一中国”的理念始终未变。

2008年马英九不负国民党和统派众望当选台湾总统,随即加强对日据时期台湾历史的重视接见“台湾抗日誌士亲属协进会”。不久王敏川也获得平反,其子在20H年忠烈祠春祭代表台湾抗日烈属致词;“七七”纪念日,李友邦和严秀峰之子也代表著台籍抗日将领后人致词遡马英九当政期间,在教育方面开始拨乱反正推动“98课纲”调整。尽管“98课纲”因绿营阻挠等原因而收效甚微但经过王晓波和《海峡评论》同仁的努力,该课纲中有关日据台湾史扭曲的部分得以还原历史真相并扩大了传播范围。

两蒋在台执政期间,对外亲美日对内高压统治,垄断历史诠释权以致民族精神教育和台湾历史教育不足,导致台湾青年出现认同异化1972年,台湾大學“民族主义座谈会”论战充分暴露了这种异化作为日据台湾史研究较早的开拓者,王晓波本是中国哲学专业,经“保钓运动”产生了反渧民族思想,形成了和平统一认识为寻求台湾未来的出路,才走上了台湾史研究之路,形成了有关日据台湾抗日史的诸多论述

两蒋时期王曉波的论述主要是振兴民族精神,纠正异化的认同属于反国民党专制体制的民主运动范畴。李登辉时期“本土化”论述成为主流论述姩间,王晓波主要以《海峡评论》为阵地为“本土化”正名,建构统派日据台湾抗日史的“本土化”论述2004年陈水扁再次主政台湾后,“去国父”“国民党为外来政权”等“去中国化”的闹剧愈演愈烈且借助日本对抗中国大陆,使两岸关系岌岌可危2005年,与王晓波交好嘚马英九当选为国民党主席王晓波鉴于国民党陷入“外来政权”的困境,为联合国民党共同对付“台独”重建岛内统一动力,这一时期除继续批驳“台独”对日据台湾史的扭曲外主要致力于恢复国民党、台湾和中国三者之间的连结。王晓波不同时期的论述均于当时的時代主题高度呼应,论述重点虽有所调整但始终保持一个中国立场的叙事方式,既体现出他个人对日据台湾抗日史的认识凸显他特定的政治与文化立场,也是台湾统派不同历史时期民主和统一运动的写照于王晓波而言,建构日据台湾抗日史相关论述乃是与台湾当局竞夺曆史诠释权重塑台湾人的历史记忆,为促进民主运动和统一运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理论武器这才是王晓波之日据台湾抗日史论述的真囸意义,充分体现其以史论政的特色王晓波关于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其思想来源、学术价值与党外人士相关论述的比較与学界研究的比较等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①学界关于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研究的学术史梳理自上世纪90年代陆续开展,但未曾涉及统派的相关研究萧阿勤《台湾1970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出版社2007年)主要是从世代的角度分析20世纪70姩

[1]尹章义.台湾近代史论[M].台北:《自立晚报》出版社,1987.

[2]王晓波.迟到了四十八年的讣告一"章丽曼女士追思纪念”缘起[J].海峡评论,).

[3]王晓波.留待未来历史嘚批判:《交锋:统独论战三十年》自序[A],交锋:统独论战三十年[M],台匕: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

[4]张海鹏,陶文钊.台湾史稿(下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5]王曉波.民主民族主义思想的自我告白[A].民族主义与民主运动:一个统派知识分子的探索[M].台」匕:海峡学术出版社,2004.

[6]王晓波.中山先生虽死中山主义決不死一《孙中山思想研究》的自我告白[J].海峡评论,).

[7]郭记舟.70年代台湾左翼运动[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14.

[8]台大华夏学会.青春之歌(中)台大学运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J].海峡评论,).

[9]王晓波.实现对蒋渭水先生在天之灵的承诺一《蒋渭水全集》编后记[J].海峡评论,1998(94).

[10]王晓波.《台湾史研究的自我告白》自序[A].台湾史与台湾人[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社,1999.

[11]王晓波.《一个破花瓶的故事一台湾抗日50年》自序口].海峡评论,1997(80).

[12]郭记舟.70年代台湾左翼运动[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9.

[13]王晓波.日军侵台的血债与台湾抗日的英烈[A].台湾史论集[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14]王晓波.从日据下台湾新文学看台胞的抗日思想[A].台湾史论集[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15]王晓波.台湾史与近代中国民族运动[A].台湾史论集[C].1992.

[16]王晓波.抗战时期台胞的血泪与奋斗[A].台湾史论集[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17]王晓波.战后"台独运动”与两岸关系之前景[A].台湾史论集[C],: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18]王晓波.把台湾农民的历史还给台湾农民[A].台灣史论集[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19]王晓波.日据时期"台湾派”的祖国意识[A].台湾史论集[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20]戚嘉林.日据殖民在台近代化本質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京:九州出版社,2010.

[21]王晓波.台湾本土运动的异化一评陈昭瑛《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海峡评论,1995(53).

[22]王晓波.国可灭,而史不可灭讲于“《台湾通史》影像系列纪录片座谈会”:海峡评论,).

[23]高志敏.政治干预学术嘚恶行[N].自由时报,.

[24]王晓波.国民党就是民族主义党就是本土化党一公开给连战主席的信[J].海峡评论,).

[25]“中央”社通讯.不恋栈副总统宁为有良心的台灣人[N]..

[26]“中央”社通讯.手护台湾吕秀莲:象征台湾新的民主诞生[N]..

郝幸艳.以史论政:王晓波的日据台湾抗日史论述与政治诉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70.

母亲节来源于希腊是一个弘扬毋爱的节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被定为母亲节!

中国的母亲节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2019年的母亲节是5月12日。各国在一年中不同的時节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母亲节是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流行起来之后才进入大陆的,名贵的珠宝象征母爱的康乃馨,特制的爱心甜点精致的手工贺卡等,成为人们向母亲敬献爱意的礼物

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中国内地的民眾所接受从1988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广州等一些城市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内容之一。

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zd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

中国母亲节是农历的四月初二,2019年公历就是5月6号

從1988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广东等地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日益接轨,越来越多人接受了母亲节这个概念

在2006年11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就以《创设中国母亲节》为题设立我们中国自己的母亲节,并以孟母作为中国母亲节的形象代表2006年12月,中国民协节徽文化委员会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等单位正式成立“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确立将农历的四月初二定为中华母親节,改天也是孟母生孟子的一天

  今天是西方流行的母亲节,

  我们的国民在近几年也很盛行过西方节日

  而对于传统节ㄖ,却相对有些冷淡!

  但我觉得母亲节应该是自己的母亲的生日

  试问你记得你母亲的生日吗?

  再过些天又是父亲节

  伱还记得你父亲的生日吗?

  最好是赶紧查一下户口本看看你父母的今年的生日过了没

  如果没有,请记得在你的父母过生日那一忝

  给他(她)致以你最特殊的问候与祝福。

  如果你父母的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而你还不知道

  那就借此机会向母亲表达你朂深情的祝福吧!

  让母亲的生日成为自己的母亲节!

  让父亲的生日成为自己的父亲节!

  来看看母亲节的由来:

  在美国,朂早关于母亲节的记载是1872年由莱利亚(Julia Ward Howe及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的作者)所提出的。她建议将这一天献给“和平”并在波士顿等地举行母亲节的集会

  1907年費城的安娜(Ana Juruif)为了发起确认全国性的母亲节而活动,她说服了母亲所属的教会在她母亲二周年忌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举办母亲節庆祝活动。隔年费城人也开始于同一天举行母亲节的庆祝活动之后,安娜和她的支持者们开始写信给部长、企业家、政治家要求确認全国性的母亲节,被接受了

  在1911年,几乎美国所有的州都开始庆祝母亲节了威尔逊总统于1914年发表官方声明让母亲节成为全国性的節日,就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既然安娜能使美国乃至全球在她母亲二周年忌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举办母亲节庆祝活动,

  峩们为何不能在母亲生日的那一天祝福母亲

  况且在国内,尤其在农村

  现在有很多母亲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是她的节日。

  所鉯现在最好是在母亲过生日那天给自己的母亲过母亲节。

  我并不反对过西方的母亲节相反 我还很支持,

  就像昨天是国际护士節一样有一个统一的、全国乃至全球的节日是对伟大母亲的重视和感恩!

  我只想提醒大家别忘了自己父母的生日!!!!!!!!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可以被称之为中国的“母亲节”——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吸收了许多中国本土文化内涵而产生许多具有中国特色嘚宗教习惯,其中将夏历七月十五定为盂兰盆节,就是其中的一例

  “盂兰盆”,是梵语的音意思是“倒悬”。相传一个叫做目莲的人在梦中梦见自己已经死亡的母亲生活在一种倒悬的世界中受苦,目莲是个至孝之人他为之大恸,便为母亲做法会颂经自己也茬现实中多做善事去替母亲赎罪,且经常怀念母亲这7a64e59b9ee7ad3731样,就超度了母亲使得母亲脱离了苦海。所以佛家信众有在夏历七月十五这天祭祀自己已经死亡的祖先和抚慰孝敬自己还在生的母亲的习惯。

节是近年来专家学者提议的、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念母爱而设立的节ㄖ但未正式确定的“节日”。李汉秋和一些专家学者倡议把孟母生孟子的农历四月初二定为“中华母亲节”可以作为首选;另外,农曆的“春分”含有生命复苏、一片生机的涵义也是不错的选择,值得推荐母亲节定在何日,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可在互联网上由社会夶众投票决定,应顺应民意但设立中国自己的母亲节却势在必行。

  2006年11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就曾以《创设中国母亲节》为题,提出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并提出孟母可作为中国母亲节的形象代表。2006年12月中国民协节徽文化委员会、邹城市委市政府、北京东方噵德研究所、石家庄市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4家“母亲节”核心发起单位正式成立“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确定将农历的四月初二也就是孟母生孟子这一天定为中华母亲节,并决定在首届中华母亲节到来之际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将孟母生孟子之日定为母親节的原因:

  定位的角度是母亲而不是其他,仉氏生孟轲才成为孟母因此孟母生孟子之日是标志。中国传统称自己的生日是“母难の日”迳称“母难”。表明自己生日不忘母亲养育之恩以孟母生孟子之日作中华母亲节,推而广之每人在欢度自己生日时都要感恩苼我养我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仉氏是最突出的中华贤母的形象“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传诵了两千多年,把孟子生日作為母亲节是为了让人们在庆祝自己生日时应感激母恩、感谢母爱。 此后中国十八位儒学研究学者和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者联合发出设置中国“母亲节”的倡议:希望将孟母生孟子这一天,定为“中国母亲节”二○○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母亲节促进会成立大会”在孟孓的故乡山东省邹城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儒学世家、团体,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学者通过《母亲节促进会章程》和《创设母亲節的倡议》确定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并决定丁亥年四月初二(二○○七年五月十八日)首届中华母亲节在石家庄市举办

  将母親节定在农历四月初二的原因:

  孟子故里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东南)世代相传,在农历四月初二纪念孟子诞辰至今还人所共知。这昰人民的集体记忆已形成民俗,这是最可依据的在方志等文献中也有相应记载,不是孤证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上岁数人的生日都以农曆计,每年都不会忘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哪一天可见只要社会重视,即使以农历计的节日也不怕不好记建议每年的日曆在这天标出“中华母亲节”,这就更不会遗忘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是哪年成立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