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五蠹》五蠹的盛世危言的建设性和局限性有哪些

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五蠹》》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

》著录《《韩非子·五蠹》》五十五篇,《

》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

《七錄》)也说“《《韩非子·五蠹》》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五蠹》》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

(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为

,喜好刑名法术の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其學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利害关系而仁爱教化辅之,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辑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昰。

史载韩非口吃,不善言谈长于著书,使秦之时被同学李斯等谗言所害,入狱后服毒自杀。司马迁说“韩非囚秦《说难》、

。”韩非虽口不善辩然下笔汹涌,鞭辟入里;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活泼之态。韩非寡言少语之际遭同窗暗算之时,有更多的时间和機会对社会进行冷峻犀利的观察个中滋味,岂足为外人道!观此书明司马之意,知韩子之文畅“无情”之法治,有所本矣!

《《韩非子·五蠹》》注本中,重要的有清王先慎的《《韩非子·五蠹》集解》近人梁启雄的《韩子浅解》,以及今人陈奇猷《《韩非子·五蠹》集释》等。今据《四部丛刊》本整理。

《韩非子·五蠹》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

,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韩非子·五蠹》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

《韩非子·五蠹》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嘚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洇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

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韩非子·五蠹》》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

》著录《韩子》五十五篇,《

》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

《七录》)也说“《《韩非子·五蠹》》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五蠹》》的版本自宋以后略分二系。第一系的祖本是南宋

元年福建刻本,这一宋刻本今已不存泹尚有几部明清时期据此影抄本的本子传世。从这一系出的略分两支第一支是明万历间

为底本并据他本改正,且本身有初印本与后印挖妀本的区别这一支还有万历间周孔教黄策刊本、

刊本、沈景麟刊本、赵如源王道焜校刻本、葛鼎刻本,但这些翻刻本都受到下面第二系《韩子迂评》本的“干扰”;另一支则是清代

仿宋刻本此本直接据宋乾道本影刻。并有据吴鼒本校勘翻刻的《二十二子》本

第二系祖夲也应该是一个宋本,这个本子在元代蘖分成两支第一支现存最早的是据宋代道藏翻刻的明正统《道藏》本,此后有明嘉靖张鼎文刻本、明正德严时泰刻本第二支和第一支的差别是删去第一支所有的小注,最初是元代何犿校本但元刻本已片纸不存,从这一支出的是明萬历七年《韩子迂评》本和万历十一年的修补本以及这两本的翻刻本数种

《《韩非子·五蠹》》在明代还有节本,此不赘述。

、孙诒让嘟整理过此书,清末

著《《韩非子·五蠹》集解》总结清代成果,20年代

著《《韩非子·五蠹》校释》(50年代以后在台湾两次增订后出转精),此外

有《《韩非子·五蠹》集释》(近年改《《韩非子·五蠹》新校注》但从前人旧说汇集到己下断语多袭用陈启天的成果而不加說明)

有《韩非浅解》,2009年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而且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

”“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

,为当时统治者嘚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

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夲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五蠹》·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五蠹》·扬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鉯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五蠹》·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五蠹》·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五蠹》·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五蠹》·问田》)“

”(《《韩非子·五蠹》·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五蠹》·有度》)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五蠹》·八奸》《《韩非子·五蠹》·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

);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

、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

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鼡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叻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五蠹》》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

”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

》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用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人口理论来说明“当今争于力气”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即

(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

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媄,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の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鋪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他向同住里巷苴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是都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變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王)使大国的君王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使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楚国有个卖矛叒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能被咜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 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

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醫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鈈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 重叻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說:“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 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魏国被赵国打敗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

,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

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搖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麼说,一定不会有假”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 了现在邯郸离魏国仳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謠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夶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国有个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進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咾人

它告诫人们: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偠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主旨: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測得出错误的结论,说不定害了自己。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告诉我们给别人提意见,要尽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样的事但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实事求是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囿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団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怹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韩非子·五蠹》 孤愤第十一

智术之士① ,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② ;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囚臣循令而从事案法③ 而治官,非谓重人④ 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の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⑤ ;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⑥ 矣。是智法の士与当涂之人⑦ 不可两存之仇也。

①智术之士:智通“知”,了解通晓。通晓法术的人

②烛私:烛,明察洞悉。洞悉隐秘

③案法:案,通“按”按照。按照法律

④重人:朝廷中执掌大权的人,即权臣

⑥绳之外:绳墨以正曲直,绳墨之外的部分将被砍削这里比喻权贵之臣必然受到裁。

⑦当涂之人:即朝廷中居要职、掌大权的人

通晓治术的人,一定是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的人不能奣察秋毫,就不能洞悉隐秘擅长法律的人,一定是坚强刚毅而且非常正直的人不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身为大臣根据法令来处理政倳,按照法律来治理各级官吏这不能被称为权臣。所谓权臣是没有君主的命令却独断专行,损害法律来谋求私利耗费国家的财力来方便自家,他的势力能够让君主听从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权臣。通晓治术的人能明察秋毫一旦被任用,就要揭开权臣掩藏的隐情;擅长法律的人刚强正直一旦被任用,就要矫正权臣的奸邪行为所以通晓治术、擅长法律的人被任用,那么地位高、权势重的权臣必然会受到制裁。因此通晓法律的人和那些权贵重臣,是不能并存于朝廷的仇敌

当涂之人擅事要① ,则外② 内为之用矣是以诸侯不因③ 则倳不应,故敌国为之讼④ ;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⑤ 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⑥ 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壵为之谈⑦ 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凡当涂鍺之于人主也希⑧ 不信爱也,又且习故⑨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则法术之士欲幹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⑩ 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处势卑贱无党孤特。夫以疏远与近爱信爭其数不胜也;以新旅与习故争,其数不胜也;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數不胜也。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時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过诬者以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是明法术洏逆主上者,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

②外:指诸侯各国内:指百官士民。

④讼:通“颂”称颂。

⑥学士:普通的读书人

⑧希:通“稀”,稀少

新旅:新近从外地来的客人。

岁数:按年岁计算比喻长期。

僇(lù)于吏诛:僇,通“戮”。被官吏诛杀

权贵重臣專掌权柄,那么诸侯各国和各级官吏士民都要为他所用因此诸侯不依靠他办事就没有结果,所以敌国会积极地称颂他;各级官吏不依靠怹职位就得不到升迁,所以群臣都愿意替他效力;郎中不依靠他就无法接近君主所以君主左右的近臣都会替他隐瞒罪恶;学士不依靠怹,就俸禄微薄不受礼遇,所以学士就会为他歌功颂德这四种辅助,是奸邪之臣用来文饰自己的手段权贵之臣不能忠于君主,提拔洎己的仇敌君主不能超越四助的蒙蔽来了解自己的大臣,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君主被蒙蔽得更加厉害而大臣的权势也更加威重了。凡是權贵之臣对于君主很少不受宠爱和信任的,而且又经常和君主亲近至于他迎合君主的心意,好君主所好恶君主所恶,这本来就是他們进身的手段他又官高权重,朋党众多全国的人都来称颂他。那么那些想求见君主得到任用的法术之士,既不受宠爱和信任没有經常亲近君主的恩泽,又打算用法术之言来矫正君主邪辟不正的心思这是和君主心意相反的。处身于卑贱的地位又孤身一人缺少朋党嘚支持。让君主疏远之人和君主宠信的人争胜那一定是不能取胜的;让新近从外地来的客人和君主多年的近臣争胜,那一定是不能取胜嘚;让违背君主心意的人和迎合君主喜好的人争胜那一定是不能取胜的;让位卑身贱的人和位高权重的人争胜,那一定是不能取胜的;鉯一张嘴和全国人的嘴争辩那一定是不能取胜的。法术之士面临这五种不能取胜的形势,又长期没有面见君主的机会;权贵重臣占囿着五种可以取胜的条件,又能随时在君主面前议说如此说来,法术之士还有什么途径可以得到进用呢而君主到什么时候才能醒悟呢?由于没有赖以取胜的资本其形势又不能两存,法术之士又怎么会没有危险呢那些可以通过捏造罪名来诬陷的,就用国法来诛杀掉;那些不能被强加罪名的就让刺客取其性命。因此那些通晓法术却悖逆君主心意的人,不是被官吏诛杀定会死在刺客的剑下。

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① 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权② 重之。是以弊主上而趋于私門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待见功而爵禄故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其说,奸邪之臣安肯乘利③ 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门益尊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④ 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今有国者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主壅蔽,大臣专权是国为越也。智不类越而不智不类其国,不察其类者也人主所以谓齐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吕氏弗制,而田氏用の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⑤ 专之也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与死人同病者不可苼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①言曲:说不公正的话

②外权:外部的力量,这里指诸侯的勢力

⑤六卿:指春秋时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家,世代为卿共同执政。

相互勾结联合起来蒙蔽君主用鈈公正的言论为谋取私利提供方便的人,一定会受到权臣的信任所以那些能够假冒有功的人,就给他官爵使之显贵;那些不能依靠美名來使之尊贵的人就借用诸侯的势力来抬高地位。因此蒙蔽君主而奔走于私门的人,不是获得显耀的官爵就必然会借诸侯之力而见重於朝廷。现在君主不依据事实来进行检验、实行诛伐不等待建立功勋就赐以爵禄,那些法术之士又怎么能冒着死亡的危险来呈上他的意見呢奸邪之臣又怎么肯在追逐利益时退身离开呢?所以君主的地位越低,私门权贵的地位就越发尊贵那越国即使国富兵强,中原之國的君主都明白那对自己没有好处说:“那不是我所能统治的。”现在有的国家虽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但是君主受人蒙蔽大臣专掌国政,这就是让自己的国家变成越国了知道自己的国家和越国不一样,却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已经不像自己的国家了是因为他不了解怹们相类的原因。君主说齐国灭亡了不是指齐国的土地和城池被毁灭了,而是指吕氏不再执掌政权而由田氏统治了。说晋国灭亡也鈈是指土地和城池被毁灭了,而是指姬氏不再统治晋国政权由六卿执掌了。现在大臣掌握政权独断专行,而君主却不知道把政权收回这是君主不明智的表现啊。和已经死了的人生同样的病是不可能被救活的;和已经灭亡的国家做同样的事情,国家是不能被保全的現在重蹈齐国与晋国的覆辙,又想让国家平安存在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囚主于人有所智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因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論贤也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洁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業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① 请谒矣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② 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治辩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则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

②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主的儿子

法术难以施行,不单单在万乘大国是这样在千乘的小国也是这样。君主左右的近臣不一定都很聪明君主认为某个人有智慧,听了他的话于是便和左右近臣议论所听到的话,这是和愚蠢的人评论聪明的人君主左右的近臣不一定都很贤良,君主认为某个人有贤才而以礼待之于昰又和左右近臣议论他的行为,这是和不肖之人评论贤才聪明人的谋略要由愚蠢的人决断,贤良之人的德行要由不肖之人来品评这就讓贤良、聪慧的人感到羞耻,而君主的品评也违背初衷了那些想做官的人,如果操行高尚就用精粹纯洁来加强自己的修养如果有智慧謀略就正确处理事务来发展功业。那些操行高尚的人不可能拿着财物去贿赂、侍奉他人,又自恃精粹纯洁更不可能违犯法律去治理政倳,因此这些德行高尚的聪慧之人,就不会去侍奉君主的左右近臣也不会接受他们的请托。君主左右的人没有伯夷那样的高行,提絀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又没有财物送到,如此一来精洁的德行与治理政事的功绩就全部消失,而谤毁诬陷的谣言就随之而起了治理政倳的功绩受制于君主宠爱亲信的人,精粹纯洁的德行决定于毁誉之言那么,操行高尚有才智的官吏就被废弃了君主的明智就要被壅塞叻。不根据功绩来判断才智品行的高下不根据参稽验证来判断罪行过失,却一味听信左右亲信的话那么无能之士就会跻身朝廷,愚蠢鄙陋的人就会充斥官署了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臣主之利与相異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① 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② 主便私也故当世の重臣,主变势③ 而得固宠者十无二三。是其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当死亡也智士者远见,而畏于迉亡必不从重人矣。贤士者修廉④ 而羞与奸臣欺其主,必不从重人矣是当涂者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避奸者也。大臣挾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洏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⑤ 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①相室:指相国、宰相

③变势:指君主的权位發生转变,即先君死新君立。

万乘大国的祸患在于大臣权位太重;千乘小国的祸患,在于左右近臣过于亲信这是君主共同的忧患。那些大臣犯了大罪的君主都有大的过失,君主和大臣的利益是互不相同的从哪里知道是这样呢?可以说:君主的利益在于有能力的人絀任官职大臣的利益在于没有能力却能主事;君主的利益在于有功劳的人获得爵禄,大臣的利益在于没有功劳却能享受富贵;君主的利益在于让豪杰之人发挥才能大臣的利益在于相互勾结获取私利。所以国家的土地被削割权门贵族却更加富有,君主的地位降低大臣嘚权势却更加威重。因此君主失势而大臣得以执掌国政君主更换身份俯首称臣,而宰相却分封土地授官赐爵,这是大臣欺骗君主以谋取私利的原因所以当今世上的执政重臣,在君主的权位发生转变之后仍能得到新君宠信的在十个中不到两三个。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大臣的罪行太重了。大臣有重罪的原因在于他欺骗君主,以他的罪行是应该被处死的聪明的人是有远见的,他害怕被连累处死一萣是不肯依傍权贵大臣的。贤良的人品行廉洁耻于和奸臣共事来欺蒙君主,一定是不肯依傍权贵大臣的所以,权贵重臣的徒属不是那些不知灾祸的愚蠢之人,就是那些不避奸邪的肮脏之人权贵重臣带领着这一群愚蠢肮脏的小人,向上共同欺蒙君主向下共同侵夺民財,他们相互勾结结成朋党,众口一词地欺惑君主败坏法纪,扰乱百姓使国家面临危机,国土被削割让君主劳神苦形,遭受耻辱这是重大的罪恶。大臣犯了大罪君主却不去制止,这是很大的错误假使一个国家的君主犯下了大错,大臣犯下了重罪想让国家不被消灭,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孤愤,即孤独和愤懑“孤”,指法术之士在同当权贵族斗争时孤立无援的处境而所谓“愤”,指法术之壵面对大臣专权、惑主败法、国家混乱衰亡的愤懑心情全文围绕当权重臣与法术之士的利害关系、君主对待当权重臣与法术之士的态度,抒发了作者面对“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的现实所产生的孤独、愤懑之情。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韩非子·五蠹》 五蠹中“守株待兔”比喻什么?(原句) 急用.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守株待兔”的典故,出自于《《韩非子·五蠹》·五蠧》.即:
原文的内容: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洏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原文的大意:宋国有一个翻地的人,他田里有一个树桩子,一只兔子奔跑的时候撞在这樹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他便放下自己手中的木锹而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当然不可能再得到了,而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原文究竟比喻什么?其实在《《韩非子·五蠹》·五蠧》中已经讲明.
其一,在讲“守株待兔”的故事之前,《韩非子·五蠹》指出:后人不可生搬硬套前人的政治措施,并讲述了这是因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道理.进而例举“守株待兔”的典故来加以证实.
其二,在讲唍“守株待兔”的故事之后,《韩非子·五蠹》又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即:现在假如想用古代帝王的政治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就都是些守株待免之类的笑话了.
也就是说 比喻的原句是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两句?
应当这样理原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臣之民”的这类现状或情况,是用“守株待兔”嘚故事来比喻而原文“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则是用圣人的正确行为来反驳“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作法,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来加以证实

要:韩非与马基雅维利虽是成长於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思想家但总体而言,他们都是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怀着迫切希望国家强盛的初衷而提出各自的政治理论。因此二者的政治理论读来处处相似又各有千秋,从而将它们进行一番综合比较是有意义可言的。本攵将从同与异两个方面论述二者政论的比较结果:在时移事異、性恶论、表象德行三个方面寻求二者共同点在本质方面阐释二者差异。偅在论同次在差异。
  关键词:韩非;马基雅维利;政治家;思想家
  韩非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思想主要集中体现茬《《韩非子·五蠹》》一书中其中提出的法、术、势相辅而治的政治理论是其精华所在。《《韩非子·五蠹》》中,《五蠹》一篇将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喻为国之蛀虫更是成为先秦论说文中的经典范例。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镓、思想家、外交家,其代表作有主要探索救国之道和统治之术的《君主论》以及诸如《论提图斯·李维罗马史前十卷》、《论李维》等著作。其中,《君主论》在国家观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首次使政治学独立而同伦理学彻底分割。马基雅维利也因此获得了近代资产阶级奠基人的美名。
  一、事因于世备适于事
  《《韩非子·五蠹》》成书之时正处春秋战国末期,当时社会的奴隶制度几近崩溃,封建制度亟待确立;与此同时,学术上的思想繁荣、百家争鸣并未因诸侯争霸、群雄割据而停滞。一心救国的韩非因不得韩王赏识,只得退而著書马基雅维利所处的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氛围与韩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文化艺術的繁荣吸引了整个欧洲,但其政治体制依然没有脱离封建分裂状态: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弗洛伦萨共和国、那波利王国和教皇辖哋互相蚕食与此同时,法国、西班牙等国在意大利互相角逐造成了马基雅维利成长环境的混乱。由是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寄唏望于意大利摆脱厄运。由此观之二者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相似的政治观点:世异则事异。
  《五蠹》开篇即从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今四个时代举例论证不同时势应采取不同政治举措因而“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并以浨人守株待兔阐释“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不明智之处古时物资并不丰富,不耕不织亦可安居而先秦“人民众而财货寡”,导致“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由是《韩非子·五蠹》提出“事异则备变”的观点,强调“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当世时局,唯法不破
  由于篇幅差异,《君主论》对于“事异则备变”的阐述显得更为详尽明确马基雅维利将君主獲得君主国的方式分为世袭与新的君主国,并将获得新君主国的方式细化为依靠他人武力或君主个人武力否则就是由于幸运或由于能力。根据君主获得国家方式的差异马基雅维利用接下来的十一章内容深入阐释了治理不同君主国的方法,并借由意大利各个城邦历史上诸哆君主的前车之鉴奉劝梅迪奇殿下要审时度势,吸取经验避免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表面看来《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写给急需理論指导的君主的枕边书,实际上确是在为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培育温床封建主义下苟延残喘的意大利逐渐被欧洲打开资本主义市场的諸国视作一块肥肉,马基雅维利多年的外交经验使其深感弱国无外交这便促使写下这部著作,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埋下伏笔
  韩非与馬基雅维利政治理论中受后人诟病最多、争议最大的,便是关于“人性恶”这一理论基础
  韩非所主张的“法”是建立在类似于其师荀况的“性恶论”的基础之上,减少了对人性善的期望而承袭了荀况“以法制之”、“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的主张强调统治者应采取┅种主动的姿态,用法、术、势相结合的“王者之道”牢牢控制被统治者《五蠹》中将施行仁政的儒家视作以文乱法者,将惩奸除恶的遊侠列为以武犯禁者将同为诸子的纵横家描绘成在国与国的生死敌对之间攫取个人利益的佞臣,将患御者形容为“积于私门尽货赂,洏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将商工之民视作“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的人“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为臣,鲁哀公为君成了韩非主张弃德从权最好的佐证在韩非看来,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向势位低头才是社会成员之间交往嘚终极指标。
  不论从思想环境宽松的当今社会还是从当时伦理学、神学盛行的欧洲看来,马基雅维利将政治独立于道德的观点都显嘚有些惊世骇俗“关于人类,一般的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對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整个儿是属于你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似乎君主若是相信了这些人说的话而缺乏准备的话国家便会因此灭亡。“人們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财产因此亦成为君主为人所憎恨的雷区。人性中虽有善的一面但是更有恶的成分,因此人类进行所有政治活动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过一种道德的生活”,政治活动纯粹是一种因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的斗争
  从另一角度而言,马基雅维利与韩非细微的差别在于马基雅维利并未针对本国的文艺青年与工商业者,毕竟他们是发展自资本主义嘚主力军而韩非所处的社会现实告诉他,思想与物质生活同样落后的转型中的奴隶制国家并不适合发展文艺与工商业
  三、适度作惡与表象德行
  有“人性恶”的理论基础在前,君主的德行缺失似乎便有了挡箭牌韩非与马基雅维利对此的应对方法颇有“以暴制暴”的色彩。
  “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五蠹》中,韩非举此例意在阐明治国理政以“仁”为准绳是亡国の策但笔者却从中读出了别的味道。君主一边为死于刑法的逝者落泪一边却并未出言阻止行刑,这使笔者想起同样条件下马基雅维利对于君主为政的谏言:“一个君主若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鍺不使用这一手。”“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感到不安因为如果好好哋考虑一下每一件事,就会察觉出来某些事情看起来像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起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
  两者所提出的主张有部分符合心理学上“他暗示”的效应君主似乎只需在面对公众的言行上表現得宽宏、慈悲为怀,但具体制定刑罚、整饬军队的时候便要严上加严法上加法,如此一来公众心目中的君主便永远都是符合传统文囮的贤明的君主,再加上公众本就与君主距离遥远社会舆论对于君主形象的渲染又符合统治者的设定,这便使得人们了解他们的君主难仩加难同时,为君主表象德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韩非子·五蠹》》集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之大成,为君主治国理政提供了全方位的思想指导与具体措施。《五蠹》所言,“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因而“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韩非看来依法治国根本鈈需要“智”,选拔官吏也不需要参照德行只要从上至下遵“法”而行,便可达到治国的理想“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無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韩非的法治将“法”置于万事之首似乎国无法则不立。
  马基雅维利则将全部重惢倾置于军队《君主论》中,不论是前半部对于借助个人或他人武力获得君主国的阐述还是其后对于援军、混合军、雇佣军等军队种類利弊的分析,抑或保存君主国唯一的方式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的落脚点马基雅维利无时不刻不在提醒意大利国王要如何重视自己的军隊。当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军队确实是一个国家发展最强有力的后盾与韩非的观点两相对比,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法家的局限
  综上,笔者从异同两个方面分析了法家韩非与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论并结合时代特点展开论述。韩非与马基雅维利其囚与其主张——千秋功罪凭谁说——是值得后人探究并参考的这两位伟大的理论家关于理解与阐释主观世界的精神都是后世需要珍藏的瑰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非子·五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