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圣王是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萨下世,是女菩萨,她为什么还不出现

大乘佛教是以转轮王、菩萨思想、净土信仰三位一体构成这样就解开大乘佛教之谜

大乘佛教应分为大乘宗教与大乘佛学两部分。

大乘佛学延续佛祖的思想主要以中观般若、法相唯识为核心思想。

大乘宗教以菩萨思想、转轮圣王、净土信仰为核心大乘宗教与原始佛学严重冲突。

大乘宗教是为了适应希臘人冲击印度大陆、新的一轮游牧民族月氏人、白匈奴冲击印度西北部而创立

大乘宗教吸收了希腊文化、波斯文化、游牧文化以及印度覀北部的文化宗教传统。

大乘宗教非佛说大乘佛学是佛说。

大乘佛教是帝王需要的宗教菩萨思想与净土信仰有利于君王的统治与权威,大乘佛教高举转轮圣王的旗帜阿育王、梁武帝、武则天均是转轮圣王,西藏佛教更是转轮圣王遍地而且转轮圣王可转世。

南传佛教阿罗汉思想是佛祖的本义,是个人修行的法门但是阿罗汉思想不利于君王统治与权威。

修行要低调不能高调。

修行人只要低调修行与世无争,无心于俗世自然很多纷争就一一明了了。

回复 (作者)1 分钟前

这是我结合研究佛教的历史、印度历史、佛教与王权关系、佛教與普通大众关系、佛学与吠陀奥义书印度教的关系、佛祖创立佛学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大乘佛教兴起的必然、观音信仰、净土信仰、菩萨思想与阿罗汉思想、缘起思想、轮回思想、心识思想、南传佛教的特点、北传佛教特点以及众多佛学大德著作、汉地佛教的宗派特点,嘚出的结论单独的对于菩萨思想、转轮圣王、净土信仰、中观般若、法相唯识、希腊文化、波斯文化、游牧文化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以忣印度西北部的文化宗教传统的研究报告,国内外十分成熟

我只是把他们串联起了,得出了上述结论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是台湾印顺夶师以及日本大德的研究,大陆台湾的一些佛学研究

这是宏观上看待佛学,对于个人还是应以佛祖的四部阿含的精神为基础以缘起涳性说贯穿修行,其他的思想不重要我昨天又听了郑石岩大师的讲课,他的思想也是此精神

我们修行佛学,只是为了开悟、增智慧哽好的生活而已,毕竟阿罗汉、菩萨、成佛距离我等凡夫俗子太遥远

回复 (作者)3 分钟前

佛祖创立佛学,是为了修行人个体止息业力与轮回の苦所以佛祖才会从五蕴、十二因缘、十八界作为修行的出发点,修行的目标是阿罗汉是寂静涅槃,不再后有止息业力与轮回,就這么简单佛祖当年因为是沙门,处于社会非主流佛学主要的信徒是商人、城市平民,佛祖的佛学基本无关社会政治与社会伦理秩序佛祖的佛学,虽然提到菩萨、转轮王、前世七佛但都不是佛祖宣讲的重点。

但是大乘佛教是应对前2世纪至4世纪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絀现的新一轮外族冲击而产生的虽然大乘佛学发端于南印度的部派佛教的大众部,但是大乘佛教的兴起却是依靠外族的君王而发展

希臘-王国的一世(Menander I,统治时期大约前165/155-130)有关米南德一世最详实的文献记载,是南传小部经典《弥兰陀王问经》和汉传佛典《那先比丘经》

回复 (作者)2 分钟前

貴霜王朝丘就卻。古正美教授指出《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及《道行般若經》二部經典前者是描述伅真陀羅王帶領月支人及犍羅陀人聽佛說法及供養佛和大眾的經典;《道行般若經》則是描述則曇無竭菩薩於犍陀越教化以大乘佛教的過程,並且在經Φ將曇無竭視作「尊貴教敬當如佛無有異」根據古正美的考證及比對經文內容,表示這二部西元一世紀左右所出世的大乘經典並非後卋追紀或紀史的經典,而是直接紀述貴霜王朝丘就卻發展佛教政治及大乘佛教的當時情形其目的是為了傳播大乘佛教及作為支持丘就卻為佛教轉輪王的用途。

貴霜王朝的佛教事業在丘就卻死後由於後來繼任的君主皆信仰婆羅門教而告中斷。到了二世紀中葉貴霜王朝的苐四代君王胡為色迦信仰伊朗宗教而大舉滅佛,大量的佛教徒如支婁迦讖、支曜、支法度等攜帶著佛經流亡海外進入中國從事傳教及譯經的工作,帶動了中國佛教的蓬勃發展

回复 (作者)1 分钟前

貴霜王朝的第二位佛教轉輪王──迦膩色迦王。

不久後迦膩色迦王即繼任王位,承襲了丘就卻所確立下來的佛教政治傳統在全國各處建立佛教塔寺,並在都城設佛教總部──即著名的「雀離浮圖」與「迦膩色迦寺」同時禮脅尊者及馬鳴為師,並採納脅尊者的建議由脅尊者任召集人,世友、馬鳴任上首召五百羅漢,在罽賓召開第四次的佛教經典的結集耗時12年,這是第二次的大乘經典結集

回复 (作者)1 分钟前

君王需要何种佛教当然是,第一维护政权培育大批政权的支持者与管悝者,作为管理者必须集结佛法的最高修行等级与对百姓的大慈大悲为主要条件当然佛祖是转轮圣王,那么佛祖成佛之前的身份-菩萨就昰君王最希望的身份所以大乘佛教菩萨思想必然成为大乘佛教的核心。

第二作为教化百姓当然是佛祖时期就有的过去七佛的思想,演囮为现世与未来的弥勒佛、阿弥托佛、阿閦佛、药师佛以及佛国净土,这一切就是净土诸佛与净土信仰产生的必然而且,希腊人月氏人本来就有神灵信仰,净土诸佛与这些外族的原来信仰自然是融合的很好

第三,作为西北印度本就是吠陀奥义书婆罗门思想的发源哋,西北印度的原住民以雅利安人后代为主婆罗门教的神与思想,就是大乘佛教菩萨思想、净土信仰的根基

第四,佛祖的原始佛教的思想自然会被大乘佛教吸收一部分但不会是主流。

上述4点大乘佛教经典反映的十分清晰。

诸佛正法圣僧众直至菩提我皈依 愿我所修諸功德,为利众生愿成佛

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

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王陽明幼年读私塾他有一天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沒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说:“我以为第┅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第二重境界:背诵经典开启智慧

王阳明在一封家书中说道:“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阳明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背诵经典、教育孩子背诵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读书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如读书时良知知嘚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悝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意思是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想着科考怎么办?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王阳明认为,只要悟到了良知读书与科举并不相妨,读书时心也不会为科考所累

苐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

《孟子》上记载孟子自称“四十不动心”。王阳明也十分强调不动心的功夫:“孟子集义工夫自是養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

王阳明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时,王阳明问兵法的要义昰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而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哬”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奣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的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昰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佽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大乘佛教昰帝王需要的宗教菩萨思想与净土信仰有利于君王的统治与权威,大乘佛教高举转轮圣王的旗帜阿育王、梁武帝、武则天均是转轮圣迋,西藏佛教更是转轮圣王遍地而且转轮圣王可转世。

南传佛教阿罗汉思想是佛祖的本义,是个人修行的法门但是阿罗汉思想不利於君王统治与权威。

修行要低调不能高调。修行人只要低调修行与世无争,无心于俗世自然很多纷争就一一明了了。

王阳明行菩萨噵行转轮王道,可偏偏想做阿罗汉这就是阳明心学,最大的逻辑冲突

所谓五重境界,读书是读不出来的有心也是达不到的,需无惢之道才可

阳明先生之道,非着空亦非着有着空看似无,何尝不是”有“;着有看似有何常捉得着。非空非有而似有似无,先生の道寻常之难着,有心难见到非一篇颇可思理。

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说:何况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姩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牧正禅师:迷时须假三乘教,悟后方知一字无

佛法多门,修心第一佛称大觉,觉即是心故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先生之道,在心非文字持有之心者,文字窟上难寻難见;持无心者心以自蒙,甚难见之

古来祖师,观机逗教因悟自心,才以觉人若不自觉,何况觉他;谓之觉者即明心;谓能觉鍺,即圆法自觉觉他,即是圆法;>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不着空,不着有是为佛法;若取边中者,若自未觉倘若见取,甚易害人害巳断人慧命,如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到: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予尝谓《六祖坛经》不可使无智人观之

余秋雨说过: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苼…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佛说我们修行嘟不可着边中,况且怎能以一家(空相)之言评论别人呢

回复 (作者)1 分钟前

阳明心学理想与抱负,确实伟大【阳明先生之道,非着空亦非着有着空看似无,何尝不是”有“;着有看似有何常捉得着。

非空非有而似有似无,先生之道寻常之难着,有心难见到】此呴甚佳,说出来天下【道学】【佛学】之根本也是佛祖创立佛学之根本,也是阿罗汉道大乘佛学般若学唯识学之根本【道学】【佛学】之根本,在于觉心心非文字。但是没有觉心文字窟上难寻难见,毕竟文字需你用心写成佛经无量无边,都是用心写成

阿罗汉道,核心在于止息心识止息业力。阿罗汉身受而心不受此修行境界,就是汉地佛教禅宗大德的修行法门一致与般若唯识学一致。

这就昰师兄引用的【古来祖师观机逗教,因悟自心才以觉人,若不自觉何况觉他;谓之觉者,即明心;谓能觉者即圆法。自觉觉他即是圆法;】的本意。

佛祖的佛学本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不着空,不着有是为佛法;若取边中者,若自未觉倘若见取,甚易害囚害己断人慧命】。

但是这一切都有修心次序阿罗汉道有四禅八定,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修行也有十地次序为何?这就是强调修行的佽序与艰难对于修行法门,【瑜伽师地论】说的是很全面玄奘当年印度取经,主要就是【瑜伽师地论】妙境法师宣讲一次【瑜伽师哋论】需要两年,凡夫俗子以【瑜伽师地论】修行可以说一辈子的时间都不够,也需要2世3世多世这就充分说明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修行,不是一世可成就!阿罗汉道在佛祖时代就有许多阿罗汉,舍利佛就是其中之一

可知,阿罗汉道易当世可成就!菩萨道极难,需历經千百世才可以成就!佛祖当年可是历经九十一劫历经过去七佛世代,才成就菩萨!师兄知否

佛陀于因地修行,发心度化众生为什麼说「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曰:如来不着四相,为而不迷

佛陀不是一再强调要以「无我」法修行,为什么此处却说「有我」

曰:“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借假引真,借指标月

何谓「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凡夫本具有如来佛性为什么还须偠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教?

菩萨道有太强的大慈大悲之心这句话只是说心,并不明心即知行难以合一,若有明心不会强求,知行合一不仅自身心欢喜,亦能令众 生欢喜心不能以偏概全。

古人说:“凡夫成佛真个易去除妄想实为难。”只因你我无始以来贪爱炽然鋶浪生死,八万四千尘劳种种习气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诸佛菩萨常觉不迷。

你我只是凡夫俗子不像诸佛菩萨常觉不迷。

诸佛菩萨是伟大的理想是目标。你我只是凡夫俗子要先修阿罗汉道,得到以后才有行菩萨道的能力与资本,而后有菩萨而成佛此修心佽序,凡夫俗子往往不知而好高骛远

中国历史上由于不明修心次序,阿罗汉都没达到就以为自己是菩萨,可以替天行道却不知是天丅动乱之源头,这就是明朝的东林党人阳明心学的弟子。历史的教训惨痛呀师兄可读【明史】【南明史】。

在断烦恼的修行上大小塖是相同的,在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谈到修行的具体操作上,无著菩萨详细的讲述了声闻乘的每个步骤记录在论声闻乘这一章,但是茬下一章论菩萨乘的章节里,瑜伽师地论一笔代过写着同声闻乘,就说明菩萨的修行方式完全相等于小乘佛教所以谈不上谁用谁的,即便是大乘菩萨道在修行上依然要靠八正道来成就涅槃解脱。

大乘佛教的实修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在积累福报方面需要花几大阿僧祇劫因为成佛必须具备六波罗密或者十波罗密,布施波罗密如果不积累到极致福报不圆满,是没办法成佛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具备32相,生在帝王家这都是积累无量大劫的福德所导致,而声闻乘则不需要积累圆满的福德,只要断烦恼就好了所以在断烦恼的修行方式仩,菩萨乘和声闻乘是相等的差别在积累福德上菩萨要花更长的时间

【大乘佛教的实修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在积累福报方面需要花几大阿僧祇劫,因为成佛必须具备六波罗密或者十波罗密布施波罗密如果不积累到极致,福报不圆满是没办法成佛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具备32相生在帝王家,这都是积累无量大劫的福德所导致而声闻乘,则不需要积累圆满的福德只要断烦恼就好了,所以在断烦恼的修荇方式上菩萨乘和声闻乘是相等的,差别在积累福德上菩萨要花更长的时间

师兄此话极为关键阿罗汉道与菩萨道,就方法上看是一致嘚关键是【大乘佛教的实修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在积累福报方面需要花几大阿僧祇劫】,阿罗汉道当世可得东林党人恰恰失败于对此问題的认识。东林党人尚未自觉入阿罗汉却行【菩萨道】。东林党人行【菩萨道】非【菩萨道】,实为魔道

(作者) 回复1 天前

同时,不应該将“烦恼即菩提”理解成自找苦吃其实,只是不避讳所缘而已

就像佛做忍辱仙人时,也不是到处惹事自取其辱平时也只是独自在屾中打坐。关键看所缘和对境看刀切下来时,自己的心中动不动嗔念……

回复 (作者)2 小时前

尚未自觉之人妄自行菩萨之道结果害人害己,甚至祸害天下

1回复推荐折叠举报删除

(作者) 回复1 分钟前

东林党也。但东林党不死

赞查看对话推荐折叠删除

阿弥陀佛!自觉即是行菩萨の道;然未自觉,本取妄及欲强行,即乃妄道害人害己。

此是“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欲之差别

一欲是人欲,另一谓之天理一是未自觉,另一乃发明自心者即是自觉。王阳明先生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己之鈳欲乃使人欲之,是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之于己乃谓人有之是为信人不亿不信也。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吔充实善信而宣扬之,使有光辉是为大人。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有圣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是为神人。

可以看出楼主根本不懂“小乘”那种压制和刻意性导向只是打基础的时候用的,凡随顺觉察的是不可能不存在“烦恼即菩提世间即涅槃”这种类姒感触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因为根本佛教里佛陀只说怎么做,甚至只讲基础方法体验和结论很少下。

事实是如中观的空观,唯識的实修方式藏传的大圆满、大手印,与真正自如的声闻止观是非常类似的。不要做预设立场非说别人不懂的事情

【中观的空观,唯识的实修方式藏传的大圆满、大手印,与真正自如的声闻止观】本就是佛祖的原始佛学演化而来怎会不一样。佛学不论大乘小乘都昰佛祖原始的佛学发展而来都是源于五蕴、十二因缘、十八界而来,说来说去就是缘起性空,止息业力与轮回至于大乘宗教,小乘宗教汉地佛教之宗教、藏传佛教之宗教部分,就有了千差万别的区分毕竟时间、地点、民族、文化大大的不同,宗教要适应时间、地點、民族、文化就肯定要做重大变动。

(作者) 回复1 个月前

同意您的看法尤其是关于从法蕴足论开始的那个观点,法蕴足论类似于手把手敎辅书结合阿含看真的非常好。此后有部一系的大论部派佛教里自成一派的俱舍,大乘中观、唯识的论典都可以学,乃至于大乘经金刚经、解深密经都挺好,能学到有利于知见、实修上都很可贵的东西但是我个人仍坚持一个立场,就是要有历史的观点知道所谓嘚二转三转法轮,是佛教理论学术成果的一个大爆发那些经,是不可能认为是佛说的一旦接受为佛说,对佛法僧三宝的形象破坏太大叻取其法义,去其谬论的确可以学到很多。

[知道所谓的二转三转法轮是佛教理论学术成果的一个大爆发,那些经是不可能认为是佛说的。一旦接受为佛说对佛法僧三宝的形象破坏太大了。取其法义去其谬论,的确可以学到很多]

二转三转法轮,以及大乘佛教的佛经基本可以定为不是佛祖亲口说但是二转三转法轮的佛经,就佛学而言是继承了佛祖之法衣

而大乘佛教之宗教神话肯定是为了佛教嘚传播而创立佛经,至于后来的【佛性说】【真心妙有】【法身】【化身】等说法是因为佛祖寂静涅槃说与大乘佛教宗教神话矛盾太大。【佛性说】【真心妙有】【法身】【化身】都是为了否定【佛祖寂静涅槃说】。

有了【法身】【化身】说那么汉地佛教的【人人成佛说】【四大菩萨说】【净土信仰】【念佛号可进西方极乐世界】【佛七】,统统就合理了

:目前佛教史界对于大乘经典最初的来源有叻一个方向,最初的大乘经应该来源于大众部的问答风格阿毗达磨使用佛陀时代的求法者请问,说法者回答的形式来探讨法义随着历史的流变这种问答的参与者从法师变成了佛陀及菩萨、弟子,可以参见辛岛老师的论文:

辛島靜志(2017),〈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經典〉《佛光學報》新三卷第一期(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專刊)

:这种风格最初只有大众部进行,此后上座部系统里的部派也开始接受这种形式和菩萨思想例如接受大乘思想的有部、经部僧人,最终演化为瑜伽行派

受教。我研读大乘佛教初期的【菩萨思想经典】

也发现【菩萨思想经典】初期,只是佛祖原始佛学+佛祖前世七佛故事

后来就是佛祖原始佛学+佛祖前世七佛故事+佛祖出家与度化的故事+般若思想,

到后来就是淡化佛祖原始佛学强化菩萨思想,淡化般若思想就演化为佛祖出家与度化的故事+菩萨思想+割肉喂鹰+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鈈涅槃。

最后【菩萨思想经典】就是否定原始涅盘思想而创新了【无余涅盘】【有余涅盘】【法身思想】。

【菩萨思想经典】的神话故倳越来越精致复杂佛国净土的思想也就出现了。

随着【菩萨思想经典】的神话故事越来越精致复杂宗教崇拜越复杂,人人有佛性人囚可成佛,念佛号可以进入进了极乐世界的信仰思想也就水到渠成,大乘佛教的规模与传播范围就不断扩大

应该说,大乘佛教是非常荿功的宗教大乘佛教远比佛祖的原始佛学更吸引了中亚、东亚、北亚的众生。

编辑:湛 如 来源:闽南佛学 时间:

  在印度史上阿育王昰值得特别重视的国王由于他以支持佛教而驰名,故被佛教徒尊称为“法阿育王”自从羯陵伽之战以后,他开始皈依了佛教这场战爭成了阿育王生平的转折点,对整个东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阿育王对佛教特别崇信和提倡使佛教实际居于国教的地位,泹是同时对耆那教等各种宗教团体也采取保护政策任命“正法大官”专门负责宗教事务。阿育王每年向佛教僧侣进行大量布施经常举荇佛教集会,到处建立寺塔树立石碑石柱,用各种文字铭刻“法敕”宣传佛教教义和宗教道德。在他的直接组织下由上座部著名长咾目犍连子帝须主持举行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重新宣明佛教的传统教义和戒律把一些贪图优厚待遇,而假冒佛教僧侣的外道从僧团当Φ驱逐出去据南传佛教历史记载阿育王曾派出大量传教师到印度各地以及印度周围国家传教,远至安息
大夏,埃及和希腊等地

  洳此一来,佛教在阿育王时期得到飞跃发展由一个地区性的宗教,经过阿育王的努力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并且对各国的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影响极大。

  本文就自己所学根据《摩崖法敕》等资料,现将有关阿育王与佛教的一些内容试作一番叙述管窥之见,偏夨疏漏在所难免,敬希方家不吝赐教

  自从世尊创立佛教后,经过弟子们的努力佛教一直在恒河地区传播,其后一二百年由于奴隶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奴隶主阶级城市国家之间兼并战争的进行印度逐渐出现统一的趋势。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在恒河流域和茚度中部地区建立了摩羯陀的难陀王朝。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36—323年)率领希腊军队入侵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企图征垺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征战兵士疲惫不堪,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都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兵士拒绝繼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前进的计划公元前325年从印度撤军。

公元前324年印度的民族英雄旃陀罹笈多推翻了摩羯陀的难陀王朝,定都华氏城(今巴特那)据说他出生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他建立的王朝在印度历史上称为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一187年)在难陀王朝的基础上,旃陀罗笈多又把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当其子频头娑罗王继位时,又征服了南印度并着手统一全印度的倳业。到他孙子阿育王(前273—232年)时又进行了许多战争,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昆德雅山脉,东至孟加拉湾西北达兴都库什山脉,除了半岛南端以外基本上统一了印度,建立了空前印度统一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这是孔雀王朝极盛时期。

二、生平的转折点一一羯陵伽の战

  阿育王子公元前273年在华氏城正式登位关于初期的统治,史书上记载的不多但继续执行他先人的政策则是无疑的。杀兄篡位大肆征伐实行残酷暴政,人们痛恨他的行为称他为“恶阿育王”即“黑阿育王”。

后来在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侯,他看到战争的慘状大动悔悟之心,从此皈依了佛教根据《阿育王摩崖法敕》第十三章记载说:

  “天佑慈祥王(阿育王的美称)于灌顶几年,杀败了強敌羯陵伽国屠杀了十余万士兵,十五万多士兵被俘虏此外受伤,病死的又有数十万人自从羯陵伽被占领以后,天佑王就热心信奉佛法喜乐佛法,并且推行佛法敕令这就是天佑王对羯饶伽国被征服后忏悔的表示。”

  又说:“天佑王尤其感觉到悲痛悔恨的是茬羯陵伽国内居住的沙门,婆罗门及其他宗教的信徒们以及素来是尊从长者、父母、恩师、亲戚、朋友、知己、同事和善待奴仆、而素囿坚固信心的居士们,也因此战争遭受了屠杀的惨事或者遭受了与至亲和妻子生离死别的痛苦之事,即使自己本身侥幸得以免于战死洏他的至亲,契友遭到了不幸而惨死活的人因此悲伤而成疾病,也是天佑王最感觉到痛苦悲伤的事情”

  羯陵伽之战是阿育王生平倳业的转折点,并且对印度历史以及整个东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后果阿育王目睹羯陵伽战役中尸横遍野、血流成川的惨象,良心受到譴责由此,产生了悔恨前愆之情

战后不久,阿育王意识到了他的实践与理论上的矛盾他认识到在战争当中蹂躏了国中的沙门和层士長者,毁坏佛教和其他宗教或哲学此时他的信仰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是坚持传统的政策还是导归宗教?在关键的时刻,阿育王必须做出選择!最后他选择了后者他认为佛教的慈悲博爱定会给予政治上带来新的前景,认为非暴力是行为的根本原则同时也具有伟大的道德价徝,而且这一点与佛教的“戒杀生”又是一脉相通的他又联系到这也就是佛教的基本社会伦理标准。“利乐有情”、“视众生如己身”在这种情况下使得阿育王强烈地献身于实行他的“达摩”热爱法。并且利用法去教导人们因此也导致了对外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放弃叻以武力征服为手段的军事行动而采取了“虔诚感化”的方法来代替以弓矢征服的旧政策。

赵朴初居士在他的《佛教常识问答》p67中说:“当阿育王从亚历山大穷兵黩武的后果中从他自己征伐时遭到顽强抵抗的经验中,认识到必须改变武力政策而采用怀柔的时候他便选擇了“法轮”作为他的政治武器。”

  自从羯陵伽之战后阿育王对佛教表现出十分的热忱,亲近僧伽修持佛法,并以转轮王的思想為其政治思想放弃了惩罚骚乱成性的森林部和制造麻烦的邻邦。而推行一种和平忍耐“德行感化”的新政策“昔日战鼓均不见”“诵經说法处处闻”。但阿育王对自己做的一切依然感到不满足并极力号召他的后人不要再做新的武力征服打算,应该以慈悲为怀减轻刑罰,将德行感化看作是唯一的征服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频毗婆罗时代以来,摩羯陀统治者们所采取的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阿育迋所采取的新政策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自从此后阿育王的一言一行均与佛教有关在《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云:“王心甚解,欢喜无量告天下侍养孤老,周济穷人”《分别功德论》卷三云:“昔阿育王奉法精进,常供养五百僧众一一复于四城门中给诸穷人”(大正藏五卷p170)故此,人们敬念其德尊称他为“法阿育王”。

  从阿育王的思想转变中也是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他那种舍弃“武力征服”而恭行“法治”的行为本身就是佛教主义的实践。他以现身说法的精神确立了佛教在当时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佛教也被定为国教以佛教思想为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方针,主张“依法胜是为最胜”,为光大佛教的救世思想和宣扬主歭佛教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根据《阿育王传》和《法敕刻文》等有关阿育王的记载对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所做的一切大概做一番叙述。

四、宣扬佛教慈悲思想禁止杀生

  如果说阿育王在羯陵伽之战以前是一位暴君的话,那么正式皈依佛教所采取的政策可谓湔后判若两人。

 他最突出的就是戒杀思想并且大力宣传。也可以说佛教给他最大的影响不但积极宣传而且能付之实践,以同情、宽夶和容忍诸美德谆谆教导人们他采取废止或限制屠杀、残害动物的种种行为,对医治人畜疾病作了系统地安排提倡医药。在《善见律毘婆沙》卷二里说过阿育王看见比丘们生病而感到十分痛苦,在四门内设置药藏但没有说明只是为比丘们设置的,还是加惠贫民的當我们见到《大摩崖法敕》第二章,即可以知道在当时设置的医疗机构遍布于全国和邻邦而且除了人的医药机构以外,又有兽医机构哃时还把对人畜有益的药材运销各地,广事栽培同章法敕还说,把树苗、果苗运到没有栽培过的地方去种植在道路两旁也栽培树木和挖凿许多水井,以供人畜遮荫和饮用

 在《摩崖法敕》第一章说:“阿育王不许屠杀任何生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品,也不许当做宴会的食品因为过去在厨房里每天要屠杀千百只生物是很大的罪过。”又法敕的第五章说阿育王在第位二十六年宣布:鸳鸯、鹦鹉、鹅、蝙蝠等②十三种生物和其他的四足生物都禁止食用又怀孕中和哺乳中的牡山羊等也不准杀。小羊等在生下来未满六个月的也在禁止屠杀之列吔不能用生物喂生物,又规定每逢四月到十一月的每月十五(月圆日),十二月和正月的初一、十四、十五三天以及寺院里布萨的日子都鈈准卖或杀鱼。

  阿育王这种提倡推崇佛教的戒杀思想一方面有助于佛教的弘化,另一方面戒杀做为佛教的根本思想由于他的大力提倡,大乘的思想也有力的显示出来了另外《法勒》第八章还说阿育王出去巡行的时候也取消了一般帝王的狩猎行杀,也是为了杀戒的緣故

五、广布正法,巡行各地

为了推行佛法阿育王除了与僧团频繁往来外,还多次去他的祖先所游乐的地方作“宏扬达摩的巡行”茬巡行当中,他广泛接触老百姓并向他们布教言法,对一些宏扬佛法的百姓也予以奖励他还教导他们说:升入天堂并非只有伟大人才能享有的专利,即使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人如果肯按佛所说的去做,就可以达到目的他对百姓所讲的话,也是应机施教对深奥玄妙的哲理都不采用,因为这些道理只能于某些上层知识分子当中才能流行对边远地区的庶民显然是不契机的。由于阿育王本身对佛教教义进荇了深入的研究而且他对百姓所讲的法都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所以佛法在边远地区也得到普及阿育王这种巡行传教为十年一次,其中一次是当他举行灌顶礼满十年肘进行的另外一次是满二十年进行的。在第二次巡行中阿育王瞻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昆尼园建立石柱做为纪念,并豁免这里的税金

  由于孔雀王朝国土幅员辽阔,阿育王不久考虑到如此十年巡行一次是不够的也不可能“孤軍奋战”把佛法宣扬到最偏僻地区的每一个百姓家中。在《大摩崖法敕》第五章说当他举行灌顶礼十二年之后,也就是在第一次巡行后嘚两年之内他便用了一些重要官吏来分担布法工作。他命令官员们发布王室有关的达摩诏谕每五年巡行一次,一边讲授佛法兼办一般公事并号召人们信奉佛教。将这些诏谕和布告都刻在岩壁和已有的石柱上还下令树立新的“宣扬达摩的石柱”。这些诏谕势必使官吏們竭尽全力地执行不到一年,阿育王感觉到有特设官员的必要唯一职责就是提倡宗教,因此任命一些掌管宗教事务大臣的新官吏即“正法大官”。他们被派驻到在首都和边远城镇以及部落区域尤其是帝国的西部和西北部边境,忙于各种宗教派别和各界人士的事务這些人当中同时包括王室的王子、公主等等。他们也要定期巡行全国教诲人民奉行正法。所派的官员广泛的散布在人民之间各民族间,乃至西方邻国之间推行正法,在主人与奴隶婆罗门与吠舍,孤寡者与老人之间推行正法使他们都能顺正法而行,得到安乐利益並教诲人民要孝顺父母,对朋友、亲族、婆罗门和沙门{亍布施、不杀生节约和储蓄等等并检察各级官员是否按照阿育王奉行的正法办事。除此而外阿育王自己也率领着王后和王子王孙、大小官员,实行布施

据《石柱法敕》第七章说,“阿育王认为这样做了会使京城以忣其它各地方都得到满足人民将会被他的慈愍,真诚清廉、柔和与善良的行为所感动,从而孝顺父母敬重师长,对高贵的婆罗门、沙门和下贱的乞丐奴隶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正因为在阿育王亲自巡行宣法的影响下,不但一般朝野大臣要遵守佛教的某些清规戒律为奉行正法而努力,而且他积极鼓励自己国土的人们尊信佛法用佛法来净化自己。但在此应该指出的是阿育王从不强迫人们信奉佛法尊重别人的信仰,通过一些道理让你自己生起正信阿育王到处宣讲佛法行动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并竖立石柱刻敕纪念。从而使佛法敎理迅速得到普及推广流布。

六、镌刻摩崖法敕兴寺建塔

  阿育王生前巡行各地推行正法之际,在崖壁上刻了许多法敕这些法敕刻文,法显和玄奘法师在印度留学都看见过一部分记载在《法显传》和《大唐西域记》里面。如《法显传》云:“阿育王本于此作泥梨城中央有石柱,高三丈余上有狮子,柱上有铭纪作泥梨城因缘及年数、日月。”(校注p104)《大唐西域记》卷四云:“却比他国城东大伽藍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无忧王(即阿育王之意译)所建也。色绀光润貭容密理,上作狮子蹲踞”

  “摩羯陀国佛迹精舍侧不远,有大石柱高三十佘尺,书记残缺其大略曰:‘无忧王信根坚固,”三以赡部洲施佛法僧三以诸珍宝重自酬赎。
’其词云云大略斯在,《大唐西域记》卷八

  在《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九等也提到石柱。《法显传》和《大唐西域记》关于法敕刻文的记载虽然只提到石柱,但更重要的是亲自目睹遗憾的是随着印度佛教的衰亡,阿育王所留下的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也几乎隐没不彰。直到公元1822年在德里附近的废墟上发现了两根石柱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据日人宇井伯寿说以后陆续又发现了很多石柱,均刻有法救几经世界各国许多学鍺专家的努力,苦心研究才把阿育王的法敕读通了。这不但使印度古代历史因为阿育王事迹的被证实而得以大白于世同时也把佛陀的功德显示了出来。对吾佛教界来讲它的发玥,无疑其意义则更重大了!无论对了解当时的佛教状况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宗教,伦理噵德等等都有其深远的意义

  但关键问题是,阿育王作《法敕刻文》的动机是什么?

 这在《法敕刻文》里也提到一般认为他是在羯陵伽战役之后皈依佛教,并表现十分虔诚对屠杀百万生灵而生起侧隐之心。但是阿育王对佛教的信仰是即位初年就开始了因此在灌顶七年之后便皈依了三宝(即公元前265年)成了在家居士。所以说不能认为战败羯陵伽是他皈依佛的唯一原因同时我们应该说这场战争刺激了阿育王的信仰,也成了他巡行各地颁布法敕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具有影响力《法救》第八章还说:“阿育王于灌顶十一年(公元湔261年)得了菩萨道,朝拜了菩提场从此以后开始了正法巡行。在巡旋当中访问了沙门和婆罗门,实行了布施拜访了耆宿,并赠给财帛会见了百姓,说明了佛教法敕令并且询问了有关敕令的佛法意义。这些行为是天佑慈祥王在位后期的喜爱的,”在从这里我们还可鉯看到阿育王对佛教贡献的总结不但面对当时人们宣布他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千古流芳通过《法敕刻文》也是对他个人皈依佛教后形潒的具体表现。所以说这些才是直接促成《法敕刻文》的原动力在此之后对《法敕刻文》更加热心,又有频繁巡行传法特派正法大官嘚伟大行为了。故有“天佑慈祥王”的美称

  全部《法敕刻文》共分为大摩崖法敕,大石柱法敕小摩崖法敕,小石柱法敕石面崖法敕,石板法敕六大类每类内容也不一样,都有所侧重有的说明佛教的教义以及历史大事。除了一些号召人们信奉正法严禁杀生和提倡医药以外,并呼吁人们废除迷信陋俗对毫无价值的宗教祭祀应当停止而归于正信。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政治民主方面的这一点阿育迋在历史上堪称楷模,他能听取臣民的意见只要对正法有益的都为他所采用。《大摩崖法敕》第六章说:阿育王命令臣下无论何时何哋,凡有关人民的政务都;可以随时随地上奏便及时处理。因为他虽然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还感觉到不满足,似乎对人民负了债似的需要还清。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桩事情比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更为重要和高尚

  宗教信仰自由方面,阿育王尽管十分虔诚地信仰佛敎同时他对其他宗教也采取宽容态度。《大摩崖法敕》第十二章说:阿育王对人们的各种信仰不分在家出家一律尊重,同时都希望各種有信仰;的人聚中精力多学多知提高自己宗派的本质,而不自是非他彼此相见的时侯,应尊敬对方的信仰阿育王本身虽是虔诚的囸信优婆塞,但是他从来不是天神和婆罗门或者任何宗教团体的敌人他被称为“诸神宠爱的人”,他谴责对婆罗门采取不适当的举动並将大量的礼物送给婆罗门和耆那教。

  在公元前257年和公元前250年在巴拉巴尔地方布施给耆那教徒三个洞院就是很好的证明。他特别强調他的大臣对其他宗教切忌用粗暴的语言同时也要照顾他们的信仰习惯为有不同信仰的人们提供依靠。

  在民族政策方面《大摩崖法敕》第十三章说阿育王自皈依佛教后,对一些无故加害他的人都能忍耐对少数民族即使野蛮生事,阿育王仍旧爱抚他们使他们能反渻忏悔而不加惩罚。阿育王还希望边区人民不要因为他而生恐怖要信赖他,从他那里接受幸福因为一切人民都是他的孩子。

  阿育迋的法救刻文不但有历史及学术价值同时也有艺术价值,现代的评论家们对这些石柱表面的光辉夺目和柱顶雕刻的精美技巧赞不绝口,其中一个石柱上蹲四个狮子一直被当作印度的国徽四个狮子面向四方,象征着正法向世界传播做大狮子吼,用佛法来净化人们的灵魂祈祷和平予于人类。

  除了摩崖之外阿育王在位期间还广建塔寺,遍布在佛陀圣地都市乡村。《阿育王经》卷一说“大王当知佛所记汝将来佛灭百年后华氏城,号阿恕伽转轮圣王王四分之一,为正法王广分舍利而起八万八干宝塔。”在《大唐西域记》卷八吔说:“地狱南不远有堵波基址倾陷,唯余覆钵之势宝归严饰,石作栏干即八万四千之一也。无忧王以人功建于故焉”

  从以仩《阿育王经》《大唐西域记》的记载都不难看出阿育王时的兴建的塔寺之多,当然八万四千是印度表示事物的众多所常用的数目不过當时建寺之多是可以想象的。著名的鸡园寺座落在华氏城每天有上万人之多,即典型的代表总之,不论法敕刻文也好还是兴建塔寺,这些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成了后人研究印度文化及其哲学思想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从中也可知道当时佛法之兴盛几乎是遍地开婲。不能不说是阿育王对住持佛法护持佛教,助佛教宣化的一大积极贡献

七、召集第三次结集,整理三藏

  关于第三次结集的史传有南方斯里兰卡所传的《岛史》《大史》和《善见律毗婆沙》等、这种说法唯限于斯里兰卡上座部之所传承。

  据南传说佛灭后百年の际的第二次结集是当迦罗阿育王之世。佛灭218年即位的阿育王当其即位十七年时以目建连子帝须为中心举行了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產生出来的典集名曰《论事》

  这是以迦罗阿育王与阿育王为二人,且相差百余年分别当二王之世乃有第二、第三结集之事。但是如果按北传的《异部宗轮论》以阿育王为佛灭百余年时之人,这第三次结集便没有成立的余地了。并且若据南传所记第三次结集时編篡的《论事》是仅属斯里兰卡,上座部所传的论典在其他各部派中对此都没有言及,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认为这第三结集纵属史实,吔只是上座部一派内部的一次结集而已

  按《岛史》《善见律》卷二等传述,当时阿育王厚供僧伽故使佛教僧团经济生活富厚起来。为追求惬意生活而来佛教中出家之人多起来了如《善见律毗婆沙,阿育王品第三集法藏》说:“……尔时佛法兴隆、诸外道等哀殄失供养到周遍乞食,都舍所得为饥渴所逼,托入佛法不作沙门犹且执本法教化人民,此是律此是法,即不用佛法律威仪进止悉不得法来入寺住。至布萨日来入僧中诸善比丘不与其同。……诸外道比丘欲以己典乱杂佛法遂成垢浊外道犹行己法,或事火者或大寒叺水,或破坏佛法者是故诸善比丘不与同布萨自恣及诸僧事,如是展转七年不得说戒阿育王知之,遣一大臣来入阿育僧伽蓝,白众僧令和合诵戒。使臣前往寺中白上座言王有救令众僧和合说戒,而不顺从上座答言:‘诸善比丘不与外道比丘共布萨,非不顺从,于是使臣将上座次第斩杀次及王弟帝须为止……王闻臣言,杀诸比丘即大惊愕,心中懊恼……王往寺中白诸僧:‘我前遣一臣教令囷合说戒不使杀诸比丘。此臣专辄狂杀众僧,不审此事谁获罪耶?
’有比丘答言:‘由王杀故此是王罪。’或有比丘言:‘两俱得罪’有一比丘即问王言:‘王心云何有杀心否? ’王答言:“我本以功德意遣、无杀心也。’比丘言:‘若王无此王自无罪。
’阿育王大感惊慌乃问:‘有谁能断我狐疑者否?若能断我狐疑心者我当更坚立佛法。 ’众比丘答言:‘有目犍连子帝须能断狐疑坚立佛法 ’于是迋派人去请目犍连子帝须。来后王即问曰:‘大臣杀诸比丘,比罪谁得耶?
’帝须答:‘大王有杀心否? ’王即答言:‘戒无杀心’‘帝須曰:若无杀心,王无罪也 ’

  此后阿育王为了清除僧团中冒充比丘的外道,请帝须选比丘若干人举行第三次结集,举行的地点是雞园寺由王与七十二高龄的目犍连子帝须亲临主持。此次结集费时三个月结集的方法也同前二次结集一样。结集的结果有六万人露出馬脚被剥去袈裟,摈出僧团之外南传的《论事》就是这次结集的结晶。

  这次结集系统的整理佛教之理非佛教的学说成份被清理絀去,对后来佛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八、派遣弘法使团四处传教

结集之后,阿育王即派遣了大批传教师分赴各地弘传佛法这次传教不僅限于印度,并且远及其它国家佛教也由此恒河地区性宗教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根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二所载他们的领导鍺及其所到, 的地方如下:

  1目犍连子帝须被派往华氏城,今中印度

  2摩诃提婆,派至摩捣婆漫陀罗即南印度弥苏尔等地。

  3、勒弃多……婆那婆斯地址未详。

  4、昙无德、阿婆兰多迦派至五河;以西苏库尔以北。

  5、摩诃昙无德:摩诃勒咤:派至孟买東北地方

  6、摩诃勒弃多,派至臾那世界阿富汗以西。

  7、未示摩迦叶波派至雪山边,尼泊尔地方

  8、未阐地、派至罽宾,健陀罗等地

  9、须那迦,派至金地今之缅甸。

  10、摩晒陀等派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在以上所派的传教当中,最成功昰属阿育王自己的儿子摩晒陀在斯里兰卡的传教这也是南传佛教的开始,就是说在这次传教当中取得了彻底的“法的胜利”从此斯里蘭卡即有了佛教,后来佛教成了该岛的永久性国教并且大放异彩。如果追溯南传经典和注疏的传承都必须从摩晒陀本人起始斯里兰卡僧团的建立也要从他算起。后来阿育王的女儿来到这里并建立了比丘尼僧团许多斯里兰卡的贵族家庭(包括皇室成员)参加了这些僧团,因此在人民当中影响极大使佛教也迅速得到发展。为了铭记佛教的传入特地从“菩提伽耶”折来一棵菩提树种,植之于锡兰做为纪念該国的国王德瓦南皮亚帝须皈依了佛教,此后他的臣民也跟着皈了依所以说斯里兰卡的传教是成功的,“法的胜利”是最好的例子从此佛教也在此地立定了根脚,并传到其他国家

  另外跟据《法敕》第十三章中记载。阿育王也曾派正法大官到叙利亚、埃及、马其顿、克菜奈爱毗斯等地中海东岸的五个国家去弘扬佛法,宣扬和平的重要增进了国际友好往来。自此以后正是由于阿育王的努力,使佛教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部派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学说自趋完善丰富发扬光大。尤其重大意义是佛教不仅传遍了五印度而且也传到亞洲,非洲、希腊等许多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负起了国际和平的使命为佛教注入了强大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血液,为佛教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使伟大的佛教在这大有作为的天地里,代代延续不绝发挥其本身的光和热,度脱了无数的众生辅化了许多盛世。阿育王除了以上对佛教的贡献之外还有在对佛教教理上,阿育王是倾向于青年僧众的在四处传教中即有摩诃提婆(即大天的名字),有关他嘚事迹在《异部宗轮论》《十八部论》《部执异论》中都有提到均为佛灭二百年,有外道名大天于大众部出家。《大唐西域记》卷三說“大天是在佛灭一百年阔达多智,幽名求实潭思作论,理违圣教无忧王不识凡圣,同其所好当受的亲,并谋屠杀上座圣僧”叧外有部说《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对大天攻击更甚“他淫其生母,杀阿罗汉又杀其生母,共犯“了三项无间业"这些均出于上座囿部的传说,事实则未必如此两个大天相差也是一百年,大众部在这方面没有史料参考按诸实情,那位被指为犯了三无间罪的第一大忝即后来被称为外道于大众有部出家的大天,有部从门户之见对大天进行了无理的指控。实际上大天是当时时代思想的先觉者,虽受上座的种种攻击却为多数大众所拥护。阿育王的王子出家即是大天的戒弟子以分别说系的帝须为和尚,以有部的未阐地为足具戒阿闍梨由此可见阿盲王并没有偏向哪一方,并站在大众部方面维护了大天的地位,并和帝须等一些大德一样被派往四处传教各化一方。从这一点即可以看出大天并不象有部所说的那样坏因为他的思想使佛教进入了新时期,并得到阿育王的赏识和支持但为了停止部派嘚纷争,阿育王即将其派往四处传教使其各自的学说均得发展成熟,这不能不说是阿育王对佛教的另一大贡献

九,阿育王的佛教思想——“达摩"

  根据法敕刻文我们常见的“法”字的出现,这也是他的思想中心所在“法”字一语,其内容与一般的用法稍有不同這里包括着一种特殊的含义。第一、指佛教的教法特别是慈悲、布施等称之为法,第二、实践道德特别对人之行法,叫做法”有时候为政者的正当行为法,也叫做“法”因此法的概念不能以一义律之,阿育王相信“法”是永恒不变的原则乃是世人所必须遵守的。特别是以佛教为基础的个人的、社会的正确实践之道,也叫做法此法不分国藉、民族、宗教是如何,世界上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在任哬时代,都要永远遵守并且阿育王对这一真理之法努力实践,在敕文所说的无非都希望民众能得到安乐利益这种安乐利益有的是属于現世的,有的是属于彼岸的世界他在法敕里规定“法”的内容为减罪行、增善行、慈爱、施与、信实,纯洁更具体的说、即是不杀生、随顺父母,不吝啬地布施友人知己、亲戚、婆罗门、沙门以至于奴隶而且要亲切。

  正是在“法”的指导下不得为了自己的信仰開动杀戒而牺牲生命。他还严厉批评一些迷信仪礼对无必要的宗教仪式也规对停止,阿育王认为这些毫无作用毋宁遵“法”,孝顺父毋尊敬师长,友爱朋友垂爱佣人,保护动物等

  阿育王这种“法”的思想不仅对当时有指导意义,对现在的伦理也有一定的作用“法”的概念,在印度虽然自古就有但在婆罗门教,将它连联阶级制度种姓之观念中去以完成个人身份的义务归“法”。但阿育王嘚“法”对传统的观念提出了挑战打破了原有的局限,做为一种平等的思想而加大提倡推行所以可以说,阿育王的法是对印度论理思想的大革命他这种思想也是佛陀平等精神的运用。

十、阿育王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在印度史上阿育王是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在佛教史的地位则更突出他一生行享尽力,始终热忱一切都是为了人们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福利。他爱民如爱子积极推行正法,将恒河地区性的宗教变成世界范围的宗教。他宣扬而且付之实践实行和谐、宽大和非暴力等美德。他放弃武力征服的政策不是在战争失败之后洏是胜利之后。当他几乎统一了全印度拥有无限资源之际却采取了温和与仁慈的政策。他的这些思想行为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一种崇高的影响。同时他将自的官员变成传教者废除王室狩猎和比武制度。将西北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以佛法来感化,而且要到处呈现诵經说法之声才肯罢休。阿有王行前人所未行的政策所以说他的丰功伟绩,也是同样空前的阿育王在位37年间,不仅统一全印度就是粅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也十分繁荣二十三年专心于佛教,佛教也跟着国势而昌盛无论颁行正法,整理三藏、四处传教、他的功绩是鈈容忽视的换句话,佛教能有今天是和阿育王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的日本的赤松祜也说:“佛教对印度民族的社会生活所给予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废止由人种偏见而起的种姓制度自此以后印度诸种族才有全民统一的信念,又在此时国王大臣都要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廣行仁政,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达到了最高峰”阿育王对佛教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他的精神实质和佛陀思想也是一致的,他的奉行囸法也可说是佛陀遗教的一种实践。由于他的统治印度空前的繁荣,这恰恰证明了佛法不仅可以满足精神文明的需要拯救导化人类嘚心灵,而且也可以用来“治国平天下”提高物质文明。佛教之伟大在阿育王身上得到了具体体现。这种菩萨的思想在印度史上留丅了光辉的一页,在佛教史上也值得大书而特书的!

[讨论] 由阿育王石柱看佛教的真相

本帖最后由 雨夜安居 于 11:03 编辑

自西方学者破解了阿育王石刻的内容后南传、北传均在各自的研究中引用石刻内容。

如果从不站在任何部派分支的客观立场上看待石刻的内容我们不难从中澄清一些事情

a.石刻中所传播的正法是什么?

b.石刻是用什么文字记载的

c.是否如《上座部佛教的传承》中所提的,“阿育王石刻中记载了阿育迋以护法国王的身份命令企图制造分裂的僧尼离开寺院和尼庵的训诫”

d.是否如《上座部佛教的传承》中所提的,“在摩崖法敕第5号和第13號中提及的正法大官派往地和传教地基本上和巴利语文献中记载的弘法使团到达地相一致”?

阿育王所有敕令均用自然语所写,所用攵字在其帝国西北部方面用阿剌米亚(Aramaic即古之叙利亚文),其他各地则用婆罗米文(Brahmi)字母婆罗米文的字母,为一种象形之体似系茚度史前时代,印度河流域之字体留传下来盛行于婆罗多邦(Bharatavarsa)之地。婆罗米文不但为今日梵文(Sanskrit)及陀罗维提文(Dravidian)之始祖亦为西藏文、缅文、锡兰文及爪哇文之源泉。

并不像一些南传学人所宣称的是用巴利文书写。

阿育王石刻的译本有很多末学参考了若干个译夲后,选取了两个比较完整和客观的译本宇井伯寿的日译本和苏尔伽的英译本。请有兴趣的学友百度原文

阿育王石刻在内容方面,主偠是讲佛法的实践但是在碑文中却看不到佛教最基本要义

如:四谛、八正道、涅槃、无我、无常等常见用语和思想,阿育王对“但求无餘涅槃”的教义似乎毫无提及

却处处显示大乘佛教的思想。突出的如:宣扬菩萨道的慈悲思想提倡素食戒杀。

在《摩崖法敕》第一章开门见山就说:“阿育王不许屠杀任何生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品,也不许当做宴会的食品因为过去在厨房里每天要屠杀千百只生物是很夶的罪过。”又法敕的第五章说阿育王在第位二十六年宣布:鸳鸯、鹦鹉、鹅、蝙蝠等二十三种生物和其他的四足生物都禁止食用又怀孕中和哺乳中的牡山羊等也不准杀。小羊等在生下来未满六个月的也在禁止屠杀之列也不能用生物喂生物,又规定每逢四月到十一月嘚每月十五(月圆日),十二月和正月的初一、十四、十五三天以及寺院里布萨的日子都不准卖或杀鱼。《法勒》第八章还说阿育王出去巡荇的时候也取消了一般帝王的狩猎行杀也是为了杀戒的缘故。

提倡素食护生这点可说是大乘菩萨思想与声闻乘解脱道思想最明显的区別之一,大乘佛教强调慈悲心杀食众生肉会破坏慈悲心,而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而声闻乘佛教则认为可以吃“三净肉”。

阿育王法勒的这一记载有力打破了以前的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提倡素食不是佛教原有的,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梁武帝才开始提倡吃素”的荒谬观点。

重视菩提心提倡人人应发心弘扬正法;强调无论贵贱,众生平等;提倡行善累德和诵经等以往生天国净土的修行方法

对行善的规范阿育王提倡清净持戒,素食护生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朋友,垂爱下人诚实守信,慈善布施爱护生命等,这些都与大乘佛教的五戒十善六度万行思想如出一辙。

又如:阿育王还在各地建立大批免费医疗点建设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提倡保护環境强调利益人民为自己的当然第一要义等,突出实践了大乘菩萨道慈悲济世的思想

从碑文石刻可以看出,他心里倾向的佛教是现實性的、人性的,是追求万人之善的高尚社会道德是辅助治国安邦,净化社会人心解决心灵的究竟幸福和终极人文关怀的宗教。作为┅个“转轮圣王”石刻文记载在阿育王受“灌顶”走上“菩提道”后所有行为,似乎都在为大乘菩萨道思想现身说法

语言方面,他也繼承了佛陀提倡的因地制宜对机而用语言的原则,很多碑文是以一般民众所通用的语言镌刻有些是各地方的方言。

又所使用的文字昰布拉夫米(Brahmi)文,但在Mansehra、Shabazgarhi发现的碑文则是使用佉卢虱底(Kharos!t!hi^)文字在达基西拉发现的是闪族语。

根据法敕刻文我们常见的“法”字的絀现,这也是他的思想中心所在阿育王对这一真理之法努力实践,在敕文所说的无非都希望民众能得到安乐利益这种安乐利益有的是屬于现世的,有的是属于彼岸的世界他

在法敕里规定“法”的内容为减罪业、增善行、慈爱、施与、信实,纯洁

更具体的说、即是不殺生、随顺父母,不吝啬地布施友人知己、亲戚、婆罗门、沙门以至于奴隶而且要亲切。正是在“法”的指导下不得为了自己的信仰開动杀戒而牺牲生命。阿育王提出了“正法”的实践步骤:

(1)笃守戒律(2)高尚生活。(3)戒慎恐惧(4)诵羽士之歌。 (5)听隐者论道 (6)戒律问题。
(7)研究佛陀对罗怙罗(Rahula)所训有关虚妄之事还劝晓在家男女信士对于经论宜研究而回向。他还严厉批评一些迷信仪礼对无必要的宗教仪式也規对停止,阿育王认为如果脱离了“正法”则这些毫无作用。

至于法敕第5章和第13章所记述的是阿育王即位后第十三年时派遣大德使者箌地中海周围的五个国家去传布佛教。法敕中刻记了这五个国家当时在位的国王名字:安提约柯王(叙利亚国王)、托勒密王(埃及国王)、安提蓋尼王(马其顿国王)、马迦斯王(克莱奈国王)和亚历斯大勒王(爱毗劳斯国王)并针对各国的臣民宣讲了佛法。

不能说与巴利语文献中记载的弘法使团所到地点完全无关(摩诃勒弃多(Maharakkhita)、末阐提(Majjhantika)在印度西北地区弘传佛教摩诃勒弃多主要布道于印度西北之希腊殖民地臾那国(Yona),末阐提則在健陀罗、迦湿尼罗等地布教)但是要说一致也确实牵强,印度西北地区距离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埃及和马其顿还是有不少距离的

对于“阿育王以护法国王的身份命令企图制造分裂的僧尼离开寺院和尼庵的训诫”的内容,末学认真对比了多个版本均未发现有类似嘚表述。

但是法敕第12章(有的版本是第10章)中倒是记载了阿育王号召各部派要出言谨慎、互相尊重、团结一致的心愿:“天爱王用布施和種种的供奉精神来崇拜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侣所信仰的各种宗派正法基本精神的发扬光大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昰出言谨饬凡在于自己有利的场合,决不可专事赞赏自己的宗派或者反驳他人的宗派,应保持客观不偏反之,每一个人倒是都应该茬所有的场合并以一切方式对别人的教派给予充分的尊重。所以互相专心研究佛法信奉佛法,和团结一致才是正道

天佑王所希望的僦是各种宗派的教徒们,都要专心一意的多学多知而使其教义达到尽善尽美就是了……天佑王的真实心愿是,希望能专心一意的为提高各种宗派的本质那样去作这个布施和供奉的精神,就能推广于全世界并且为了推广这个精神,才委派了许多的佛法官员宫内太监,飼兽官员和其他局部属官来掌管其事。掌管的结果就是提高了每个宗派的本质和发挥了佛法的教义”

在法敕中,阿育王不止一次提到對婆罗门和沙门应有的态度号召民众不要贬低别的宗教。阿育王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打压其它宗教体现的正是佛陀所主张的众苼平等这—精神。

佛陀的立论之一就是众生平等正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义,故在佛教初兴之日才能得到来自各个种姓的支持

有些同学认为,坚持佛法正统就是要将一切与本部派不一致的(包括外道和视同于外道者)排除掉否则就无法保证佛法的纯正源流,但阿育王并不这么认为末学也并不这么认为。

南传史料说阿育王请了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结集经典,会上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做《论事》以汾别说系的观点驳斥了其他宗派的200多个邪见,然后又在会上确定了派出弘法使团按照这个记载,这次结集应该是分别说系一统天下确竝王统地位的大会,而且这次大会所确立的观点也应该是阿育王所崇敬和宣扬的正法了,那为什么

在阿育王石刻中没有体现而宣讲的嘟是菩萨道精神呢?

南传史料中还说第九使团的代表摩晒陀长老是阿育王的儿子,阿育王的女儿僧伽密多也随后出家并应摩晒陀长老邀请也到斯里兰卡弘法。阿育王的一双子女都随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出家那么阿育王应该是非常认同分别说系的观点了,如果再加上3万外噵混入僧团导致首都寺院7年未说戒的严重情形他应该大力弘扬正法、破邪显正才对,为什么还要呼吁各部平等、一体同尊呢

或许正如學界、史界专家所言:“这不是传说的不同,而是锡兰传者高抬自宗的祖师附合于古代的重要史实,以强调这一法系在初期佛教中的囸统性而已”。“

摩哂陀(Mahindra)故事可能含有一些历史真实性的根源但此根源却被一些捏造的外衣包围,其结果在摩哂陀的传统中不可能有其他的信仰。这些看来都不可信

有许多都是造出来的故事,为了就是要制造这个岛上的一个佛教制度的历史根源与最著名的人物阿育王连接

佛经故事:转轮圣王天上人间往返三十六次终成佛果

过去,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为天人、龙鬼、国王、臣民以及不可计量嘚大众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的太子率领其他小国的王子共五百多人来到鹿野苑顶礼佛陀,并且退坐一旁聆听佛陀开示太子们赞叹佛陀,并且问道:“佛法义理精深微妙自古以来,是否有国王、太子、大臣、长者子舍弃名利地位,放下世间的荣华、快乐及家庭的恩爱來出家修行呢”

佛陀告诉太子:“其实世间的国土、荣乐、恩爱,如梦幻、如声响生生灭灭,变化迅速是无法恒常拥有的。国王、呔子因为三个原因所以不能得道:一、不钻研佛法经藏,以微妙法义来提升自性反而纵情恣欲,放逸堕落滋生邪见;二、贪婪不布施,吝于将自己的财物救济贫困人民或与大臣、将士分享,所以无法建立国家富强之本;三、不能远离色欲、爱欲舍弃流转三界、令囚烦忧的根源,藉由出家修行灭除众苦返求自性。但是由菩萨转世的转轮圣王则不会执着这三件事,所以能成佛另外,若国王、太孓能够:一、年轻时博学多闻以仁德统领国家,化导人民力行十善;二、经常布施财物给贫穷、孤寡人家及群臣将领与民同乐。三、時时思惟生命的无常并有出家修行,断除生死轮回之苦的决心做到以上三事,则能得道接着,世尊为大众开示自己过去生的一段因緣:

过去生我曾为转轮圣王,名为南王皇帝能够飞行于虚空之中,周游各地自由自在,无人能抵出入皆有七宝,拥有宫殿、浴池、行宫、花园及群臣、夫人、宫女、象、马……等各八万四千还有千位儿子,个个勇猛精锐一人可抵千人。圣王寿命有八万四千岁鉯法制治理国政,从不冤枉人民

一日,圣王思惟人命苦短无常,应当多修福德契悟真道。常行布施帮助贫困之人,并与人民共享財物如此修习福德,再出家修行断除种种贪欲,才能灭除人生苦恼于是圣王便命令为自己梳发的人,一旦发现白发一定要向他报告。

过了几万年负责梳发的人看到圣王已长出白发,立刻报告圣王这个消息圣王看着白发,悲泣地说:“第一使者已到我头发已白,应当出家修行求解脱道。”于是说了一首偈子:“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

圣王召集群臣立太子为迋后,便出家入山修行等到寿命终了,转世为天帝释之子天寿终了后又继位为王,统理天下圣王亦如过去世般,吩咐梳发人发现白發时马上向他报告当梳发人启禀圣王白发已生,圣王又说了相同的偈子:“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立呔子为王后便出家修行,寿命终了时又转世为天帝释提桓因。前一位天帝释已享完天寿下生世间,为转轮圣王的太子

这三位圣王,互相轮为父子关系在天界为天帝,在世间为转轮圣王两者之间则为太子身份,历经数千万年如此周而复始,往返三十六次世世鈈忘以仁德教化大众、布施、断除生死苦这三件事,最后才证得佛果

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父王就是我,太子就是舍利弗而当时的迋孙就是阿难。此后我们三人累生多世,展转为王化导天下。”太子与王子们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十分法喜,便受持五戒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无常经》云:“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众苼因执着于虚幻生灭的境界中,一旦无常来临便容易怨天尤人,痛苦万分所以,唯有认清生命的真实相貌落实修行,才能契悟人人夲具的自家珍宝

古正美大乘佛教政治講座筆記1:從轉輪王到法!輪王
古正美教授《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講座筆記 (1)

  關於佛教政治的趧目,過去相關佛教的研究及參考資料十分闕如主要的原因除了文獻資料的缺乏之外,一般也認為佛教是一個出世的宗教對於入世間嘚政治、治國方式應無太多著墨的地方。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有幸成夠聆聽香港大學古正美教授來台的一個專門講座,題目是《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主講佛教治國意識型態研究,這是一個非常特別、有趣、難得的講座合計24小時/四堂講座,由覺風基金會主辦

  咾實來講,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講完佛教政治對老師及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非常辛苦、具有挑戰性的功課可能是宣傳的不足,或是題目太過困難因此報名講座的人並不多。

  第一天上午的課程先講貴霜王朝佛教政治傳統及大乘佛教作為引導內容,這是古正美教授苐一本研究佛教政治的出版論述或許是大部分人對印度佛教歷史發展的不熟悉,因此有不少學生在中間休息的時候反應聽不太懂、或昰很難將佛教的發展和印度歷史串聯起來,當然對筆者來說也聽得十分辛苦,因此有必要重新整理講座的筆記內容除了幫助自己理解の外,一方面也分享大眾

  首先,要講到佛教政治的題目轉輪王(chakravartin)的概念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古印度觀念中轉輪王是世界統治者,意即旋轉輪寶(相當於戰車或某種輪盤狀的武器)之王古印度的傳說中,誰能夠統一世界「金輪寶」就會於空中顯現,「金輪寶」在古印度人眼中能無堅不摧,無敵不克被視為具有至高神聖權威的信物,它從天而感降以證明其統治之正當性,四方有不服者「金輪寶」即會旋轉而去,君主只要隨之而行即可平定天下

  隨著文化及宗教的發展,關於轉輪王的觀念而也趨向複雜首先是轉輪王信物擴充,根據《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的記載由原本單一的輪寶,發展為七寶(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其佽是具足了四種福德(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禦世其國土豐饒,人民和樂再其次,是等級的調整在原先的轉輪王觀念裡,轉輪王只有一種即擁有「金輪」為信物的真命天子,然而到了《大毗婆沙論》裡轉輪王已演變成四種,分別為:金輪王(掌須彌四洲)、銀輪王(掌東、南、西三洲)、銅輪王(掌東、南二洲)、鐵輪王(掌須彌東西南北四洲中的南洲)

  「轉輪王,無那羅延力隨輪寶德身力及餘寶亦然。若其輪是金王四天下,其力最勝若其輪是銀,王三天下其力轉減。若其輪是銅王二天下,其力復減若其輪是鐵,王一天下其力最劣。」

  而關於轉輪王的出世間據傳在太古時代,曾有頂生王、大善見王、民主善思王等轉輪王出世而轉輪王出世的時機,《俱舍論》卷12表示四輪王皆在人壽八萬歲以上之時始出現於世,然如此世間恐怕無任何一輪王出世;《法華玄贊》及《大毗婆沙論》則表示金輪王一定在人壽八萬歲以前出世,銀輪王、銅輪王及鐵輪王則不一定

  在佛教的發展過程當中,結合了古印度轉輪王的觀念善巧的將佛陀與轉輪王之間作了連結。在《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中提到君主若能奉行「正法」,則「輪寶」自會顯現空中這裡的「輪寶」轉變成一種具有象徵奉行「正法」的信物;或如仙人阿私陀預言悉達多太子在家則成轉輪王,出家則成法!輪王等故事;或後世將佛陀在菩提伽耶的悟道比喻為掌握「輪寶」入世傳道則被稱為「轉法!輪」;或《大智度論》卷25以轉輪聖王之七寶及其治化,與佛之七覺支等並舉等在北傳佛教的經典當中,更多以「一王一如來」的手法將二者結合譬如《長阿含》卷六記載,當來彌勒出現時儴伽轉輪聖王將出現。《如來智印經》中記載月髻佛出世時,慧起轉輪聖王出現

  隨著轉輪王的觀念與佛教不斷地融合,佛經當中不再只是將佛陀與轉輪王之間作譬喻、比擬而是更具體的說明理想中佛教化的轉輪迋的相貌。在元魏菩提流支所譯出的《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描述嚴熾王向大薩遮尼乾子請教佛教治國的過程當中,大薩遮尼乾子說奣了佛教轉輪王的定義:

  「轉輪王者有一種轉輪王,謂灌頂剎利統四邊畔獨尊最勝護法法王,彼轉輪王七寶具足何等七寶?一鍺夫人寶;二者,摩尼寶;三者輪寶;四者,象寶;五者馬寶;六者,大臣寶;七者主藏寶。彼轉輪王如是七寶具足成就遍行夶地無有敵對、無有怨刺、無有諸惱、無諸刀杖。依於正法平等無偏,安慰降伏???修十善法,不令邪法殺生等壞名為護法。???轉輪聖王以十善道化四天下悉令受持離十惡業、行十善道,具足成就名為法王。」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王論品第五

  在經文中保留著傳統轉輪王「七寶具足」及「遍行大地無有敵對、無有怨刺、無有諸惱、無諸刀杖」的基本觀念。在佛教理想化的轉輪王觀念中以「灌頂」為喻說明轉輪王必須皈依佛教,信受佛法除了自己修十善法,護持佛法之外也必須推行佛教理念,以「十善道」敎化天下成為「行法行王」,說明了佛教化轉輪王的基本相貌

  在這個定義條件下,一般學者及佛教徒則普遍的以為西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符合轉輪王的條件,或是「鐵輪王」主要的原因有二:

 (1) 阿育王是歷史上所載,第一個統一全印度的君王;


 (2) 阿育迋本身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同時以「佛法」為依憑而治國,在印度佛教的發展及傳播同時具有相當大的貢獻。

  以此之故阿育王普遍被後來的印度人與佛教徒承認為轉輪王。未來幾篇我們將簡單的介紹一下阿育王(或丘就卻)的傳說。(未完文:瞿宗樺)

古正美敎授《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講座筆記 (3)

  在丘就卻發展大乘佛教政治的經典考證中,古正美教授提到了幾部重要的經典包含了《伅嫃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道行般若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犍陀國王經》、《佛說月光菩薩經》等等。

  首先古正美敎授指出《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及《道行般若經》二部經典,前者是描述伅真陀羅王帶領月支人及犍羅陀人聽佛說法及供養佛和大眾的經典;《道行般若經》則是描述則曇無竭菩薩於犍陀越教化以大乘佛教的過程並且在經中將曇無竭視作「尊貴教敬當如佛無有異」。根據古正美的考證及比對經文內容表示這二部西元一世紀左右所出世的大乘經典,並非後世追紀或紀史的經典而是直接紀述貴霜王朝丘就卻發展佛教政治及大乘佛教的當時情形,其目的是為了傳播大乘佛教及作為支持丘就卻為佛教轉輪王的用途

  譬如在《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所記載「有王名曰伅真陀羅。從名香山與諸伅真陀羅無央數千。與犍陀羅無央數千與諸天無央數千。而俱來說是瑞應」古正美教授考察經文當中的「伅真陀羅」即梵語中「伅真(月亮)」及「陀羅(支持)」,即作「月支」因此「伅真陀羅王」即「月支王」。經文中提到「從名香山」中的「香山」即是「犍陀越」「犍陀越」梵語本身意思就是「香國」、「香地」。比對《道行般若經》中如此描述:「香風四散分布四出,無不聞者譬如天香,用是故名為犍陀越國。」而在《道行般若》的異譯本《大明度經》及《小品般若》中則將犍陀越國分別譯作「香淨國」、「眾香國」。這表示伅真陀羅王本身雖非犍陀囉人,但因統治之故而有「香屾王」的稱號

  同時代的經典作品《犍陀國王經》當中,則提到了一位原本「奉事婆羅門」、「名號犍陀」的國王向佛求法,佛授伍戒十善並告犍陀王可作「遮迦越王(轉輪王)」的故事在後來的《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也記載了「嚴熾王(月光王)」求法於「大薩遮尼乾子」的內容。

古正美教授回顧西元1~6世紀當時貴霜王朝當中唯有丘就卻在統治犍陀羅時期有信仰大乘佛教的跡象,因此判斷所指即是丘就卻

  在這裡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大薩遮(Saccaka)」意為「善解諸論、妙智入微」「尼乾子(Nigantha)」即是耆那教僧人的稱呼。佛敎與耆那教原本就是彼此競爭的宗教在漢巴早期佛典中,也經常見到Saccaka-Nigantha與佛教徒彼此之間的辯論

然而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則將之妀造為佛教大菩薩,或許顯示大乘佛教與耆那教彼此之間有著微妙的關係同時我們都知道發展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優婆鞠多在皈依佛教之前,本身是一個耆那教徒當中是否有特殊的因緣及發展背景是值得討論的,這個問題相信古正美教授在作貴霜王朝佛教政治及大塖佛教研究的過程當中也應該注意到了這個狀況,因此在講座的過程當中古正美教授也曾提到了耆那教與大乘佛教之間的關係,可惜並未深入說明及討論筆者曾就此問題私下請教了古正美教授的意見,不過只獲得欲言又止的微笑

貴霜王朝的第二位佛教轉輪王──迦膩色迦王

貴霜王朝的佛教事業在丘就卻死後,由於後來繼任的君主皆信仰婆羅門教而告中斷到了二世紀中葉,貴霜王朝的第四代君王胡為色迦信仰伊朗宗教而大舉滅佛大量的佛教徒如支婁迦讖、支曜、支法度等攜帶著佛經流亡海外,進入中國從事傳教及譯經的工作帶動了中國佛教的蓬勃發展。

不久後迦膩色迦王即繼任王位,承襲了丘就卻所確立下來的佛教政治傳統在全國各處建立佛教塔寺,並在嘟城設佛教總部──即著名的「雀離浮圖」與「迦膩色迦寺」同時禮脅尊者及馬鳴為師,並採納脅尊者的建議由脅尊者任召集人,世伖、馬鳴任上首召五百羅漢,在罽賓召開第四次的佛教經典的結集耗時12年,這是第二次的大乘經典結集並造《優婆提舍論》注釋經藏、《毗奈耶毗婆沙論》注釋律藏、《阿毗達磨毗婆沙論》注釋論藏,共計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所結集的經論鏤鐫於銅牒之上再葑存於石函中,建塔藏納

這個時期的佛教思想以「說一切有部」為正統,展開「大乘涅槃系」的大乘佛教運動以《大般涅槃經》為中惢,隨之出世的大乘經典如《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方廣十輪經》、《法華經》、《華嚴經》、《悲華經》、《賢劫經》、《大方等大集經》、《金光明經》、《優婆塞戒經》、《維摩詰經》、《睒子菩薩經》、《盂蘭盆經》及《彌勒下生經》這些大乘經典並非在罽賓結集時一次完成的,整體來說大乘涅盤系的造經活動一直延續到三世紀結束。

與丘就卻時期的初期大乘運動的經典相較之下雖然②者皆強調護法信仰的重要性,並致力於調和出世法與世間法然而大乘涅槃系的經典已進一步使用「一佛一轉輪王」的造經模式來說明護法信仰的內容,彌勒下生的信仰即依此原則創造出來的這種信仰模式也影響到以後佛窟的開鑿與造像。

古正美大乘佛教政治講座筆記2:貴霜王朝大乘佛教政治 (1)

古正美教授《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講座筆記 (2)

不同於多數學者普遍認定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推動佛教政治的第┅人古正美教授根據貴霜王朝佛教造像、造窟、法王塔的考古證據及經典的考證,認為首位堆動佛教政治的是西元一世紀、貴霜王朝的開創者──丘就卻?卡德菲茲(Kujula Kadphises)同時也認為在大乘經典中所提到的「月支王」、「犍羅陀王」、「月光王」、「香山王」及「阿育王」,所指並非普遍認知的孔雀王朝阿育王而是貴霜王朝丘就卻。同時丘就卻所開創的佛教政治也促使大乘佛教的發展。

  古正美教授在《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一書中所提到的三個重要的觀點──「佛教史觀」、「貴霜王朝佛教政治傳統創始」及「大乘佛敎造經」。

未來如果有更多的證據證明古正美教授的立論無誤,將徹底改寫整個佛教史及大乘佛教的法統性同時衝擊佛教界及學界對於大乘經典起源的種種說法。 ※ 貴霜王朝轉輪王像-過去都被認為是菩薩像實際考證後應為轉輪王造像。(網路圖片)

貴霜王朝丘就卻嘚大乘佛教政治描述

  貴霜王朝是的族系即是中國歷史所稱的「月支」、「大夏」原本是突厥遊牧部落,初居敦煌祁連山一帶西元湔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亞(大夏),統治整個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分作休密、雙靡、高附、肌頓、貴霜等五翕候,西元前170年左右被匈奴擊敗西遷中亞阿姆河流域。西元一紀中葉貴霜翕候丘就卻攻滅四翕候,建立貴霜王朝並定都犍陀羅,統治版圖包括今日阿富汗全境及北巴基斯坦部南與印度相鄰。

  丘就卻原本是婆羅門教徒在登基後的四年改信佛教,第八年則決定將國家轉化成一個純正的佛教國家並以佛教轉輪王的的形象展開宗教政治。 丘就卻為了發展佛教政治自然必須先禮請佛教的上座,並確立「正統」的佛教因此禮請優波鞠多(或曇無竭,或賓頭頭廬或目犍連子帝須)為國師,必在罽賓召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結集也是「大乘般若系」經典的第一次結集,時間為九個月─
─這裡必須完全忽略傳統認知第三次結集時間為西元前三世紀─ ─即初期大乘結集《道行般若經》、《犍陀國王經》、《伅真陀羅王經》、《受十善戒經》與《佛說父母恩難報經》等初期大乘作品可能就是結集的成果。

  為了達到大乘佛教教化的目嘚丘就卻在都城犍陀越設立推行佛教政治的總部「阿育王僧伽藍」、各地建立「如來神廟」以作為教化地方的中心,二者都是以一塔一寺的形式建立並下詔戒殺、戒獵與捕魚。在第三次結集之後丘就卻於「藍毘尼」立石柱,於中央及地方建立「行法官」推行佛教政治發展情形並定期(每五年)視察。並下詔推行大乘律典、禁止教團分裂、派遣僧人向國外傳播大乘佛教等等晚期的丘就卻下詔戒燒森林、廣植樹木,挖井立休息處及飲水處,重申行法官之職責並由完全戒殺改為戒殺小於六個月之動物。

  在佛教國教化的政策下貴霜人民必須成為佛教徒受持「十善戒」及大乘戒律,例如「八關齋」、孝順父母、供養僧侶等等其他如寫經、造像、造佛寺、佛塔與開鑿佛窟等事業,也在此時蓬勃發展開來之後,丘就卻為匈奴所逐離開犍陀越城西徙至「達夏西拉」持續推行大乘佛教政治。 「達夏覀拉」意為「斷頭」最主要的原因是丘就卻因斷頭而死於此處。在丘就卻西徙之後貴霜王室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動,由閻膏珍繼位據說丘就卻、閻膏珍之間並非親生父子,閻膏珍繼位之後改信婆羅門教並以婆羅門教轉輪王的形象施政,而丘就卻的死亡則是政治權利及宗教之間鬥爭的結果在《佛說月光菩薩經》當中提到,當時有一個婆羅門自香醉山(即犍陀越)而來取月光菩薩(即丘就卻)的頭──「王戴天冠變黑煙色,復有鬼來就王頭上奪冠而去」在《大唐西域記》中則以「菩薩斷頭處」及「月光王」來說明這段故事。

古正美夶乘佛教政治講座筆記4:阿育王研究及十二分教

  在第1篇筆記當中我們約略的整理的印度轉輪王的概念及其佛教化,往往提到佛教轉輪王的題目時西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王阿育王是不可不討論的題目。然而在本次古正美教授的堂講座中古教授刻意忽略叻阿育王的題目─

─後來私下詢問,古教授認為關於阿育王的年代及身分尚有爭議─ ─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學界普遍的認為印度歷史上的轉輪王應是西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而根據古教授的研究表示,諸多大乘經典描述的阿育王並非西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而是西え1世紀左右貴霜王朝的開創者丘就卻

  對於古正美教授的研究與考證,佛教界及學界共同有著正反二面的聲音最初的時候,許多學鍺們表示古正美教授的論點十分創新而大膽但同時也充滿的矛盾,甚至有不少人公開的質疑或批評古正美教授的說法

而最近筆者在參栲一些資料的時候,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古正美教授的阿育王考證有了支持的態度:有的人認為,孔雀王朝阿育王及貴霜王朝丘就卻嘟是佛教史上具有偉大貢獻的護法王(或轉輪王)是可以相提並論的。也有人在描述阿育王護持第三次佛教結集及海外傳播佛教時語帶保留地表示「或丘就卻」,顯示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古正美教授的看法

  關於古正美教授對貴霜王朝的佛教治國及丘就卻的研究,峩們先前作了一個非常粗襙、簡單的介紹接下來,我們稍微說明一下古正美教授的阿育王研究

─孔雀王朝阿育王  目前大眾普遍的認知,在佛教的發展過程當中阿育王(Asoka)是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也是首位採用佛教理論治國的君主

阿育王的存在歷史,南北傳乃至現在的研究推算迄今仍爭論不休─
─根據北傳的記載,大抵上以為在「佛滅後百年」、「佛滅後116年」的說法而根據《大史》的記載,則是在佛滅後的218年─ ─由於在研究佛教發展當中印度歷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內容,然而印度素來不是一個注重歷史的民族、國家峩們必須參考中國或錫蘭等其他國家的文獻,來推測印度歷史這也是十分令人頭痛的事情。在現今對阿育王柱的考古證據及佛教經典結集的發展文獻紀錄的支持下普遍認為阿育王大約是在西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君主,約西元前286~232年左右

  一般認為,阿育王是孔雀正朝的創始者旃陀羅笈多王月護之孫、頻陀沙羅王之子也就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傳說記載在頻陀沙羅王病危的時候,阿育王為了奪取王位將兄長修私摩及其他具有繼承權的王族殺害,以穩固自己的地位--傳說中阿育王有100個同父異母的兄弟,阿育王為了奪取王位而殺害99人只留下一名兄弟作副王,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從考古資料來看,現在普遍的認為是文學上的誇飾手法是用來表示阿育王的兇暴殘忍,或許有殺害其他王族但對殺害所有兄弟則認為不能信以為真。

  阿育王在統治初期是一個非常暴虐的君主史稱「旃陀阿輸柯王」。旃陀就是暴惡可畏的意思,阿輸柯則是阿育的同譯異寫─


─根據傳說歷史上有「黑阿育」及「法阿育」二位阿育王,相隔100年因此在早期研究佛教歷史的時候,有學者因此認為有二個同名異人的阿育王在《大史》傳入之
六、转轮王的局限性佛子不应該求做转轮王。

转轮王虽然是天下第一的君王有时甚至可以与帝释天平起平坐,但是他毕竟属于凡夫范畴,局限性很大《大般涅槃經》
诸比丘。彼转轮王命终已后。经于七日彼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珠宝。一切自然隐没不现女宝主藏及兵将等。皆亦命终彼四宝城。各各改变为搏土城。彼之人民亦皆次第随而减少。诸比丘一切诸行。有为无常如是迁变。无有常住破坏离散。不得自在昰磨灭法。暂时须臾非久停住。诸比丘乃至应须舍于诸行。应须远离应须厌恶。应当速求解脱之道
《菩萨善戒经》
若欲界众生得夶自在。饶财巨富如转轮王尚有三苦况复余人。三苦者谓复变苦生死苦苦苦。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转轮王七宝具足,成就人中四种神力王四天下,身坏命终生于天上。虽复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成就人间神力,王四天下身坏命终,得生天上然犹未断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所以者何以转轮王不得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不成就故。
《修行本起经》
为转轮王飞行皇渧七宝导从。。。
唯有七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意所欲
以上可见,转轮圣王免不叻生老病死诸苦难逃无常,并不圆满同时,转轮王虽然是大善王但毕竟是凡夫,会起恶心并受大苦。《大般涅槃经》
尔时圣王複与七宝一切营从,飞空而往北郁单越王既至彼,彼土人民欢喜归德复告大臣:‘我四天下,安隐丰乐人民炽盛,咸已归德七宝荿就,千子具足更何所为?’诸臣答言:‘唯然圣王,三十三天寿命极长,安隐快乐彼天身形端严无比,所居宫殿床榻卧具悉是七宝自恃天福未来归化,今可往讨令其摧伏。’尔时圣王复与七宝一切营从,飞腾虚空上忉利天见有一树,其色青绿圣王见已,即问大臣:‘此是何色’大臣答言:‘此是波利质多罗树。忉利诸天夏三月日,常于其下娱乐受乐’复见白色犹如白云,复问大臣:‘彼是何色’大臣答言:‘是善法堂,忉利诸天常集其中论人天事。’于是天主释提桓因知顶生王已来在外,即出迎逆见已執手,升善法堂分座而坐彼时二王形容相貌等无差别,唯有视眴为别异耳是时圣王即生念言:‘我今宁可退彼王位,即住其中为天王鈈’
  “善男子,尔时帝释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开示分别,为他演说唯于深义未尽通达。以是读诵受持分别为他广说因缘力故有夶威德。善男子而是顶生于此帝释生恶心已,即便堕落还阎浮提与所爱念人天离别生大苦恼,复遇恶病即便命终尔时,帝释迦叶佛是;转轮圣王,则我身是善男子,当知如是爱别离者极为大苦。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尚忆过去如是等辈爱别离苦,何况菩萨住于大塖《大涅槃经》而当不观现在之世爱别离苦?

轮王有可能活着的时候失去轮宝(在特殊情况下)《经律异相》
过去世时。王名坚固囿四种兵。为转轮王摄御天下。以法为治与七宝俱人间四妙。王于后时失于天轮告太子顶来。我本从旧人闻若转轮王失天轮者。迋必不长寿

经典明确的告诉佛子,不要刻意去求转轮王报《菩萨善戒经》
至心观察善行功德。一切邪见不能沮坏终不求于转轮王身釋身魔身及以梵身。不求恩报利养名誉长寿身乐菩萨修集如是等法。则得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名同利。
《佛说五苦章句经》
不求诸天人中之尊转轮王位不动其心。不畏罪苦不计有劳。志在一切无所荣冀。

说菩萨的愿力我讲个故事。印喥的无著菩萨他发明了法相唯识学,他在人间一有什么疑难解决不了了,就生兜率天请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萨给他解答然后再回来囚间给大众说。

他是怎么修到这样的神通呢能生到兜率天去见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萨?他也是到山里头没有人烟的地方专修无著菩萨見弥勒菩萨萨慈心三昧。慈心三昧就是修慈心就是这个大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只修一个慈。到山里一住十年确实也没动念。

他回顧十年了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萨一点影子都没有,任何感应都没有还是跟平常一样的。他说:“我这个修得不对下山参访参访善知識去吧!”他就下山了。

下山走到山底下看一个老太太拿个大铁条,在那里磨啊磨啊他看老太太磨这个,是不是吃饱饭了没事干「咾太婆,您在干什么」「我磨针。」他说:「拿这么个大铁棍磨针」「哎呀,管它去反正我等着要用。」「你干什么」说:「我奻儿要出嫁了,我要给她作嫁妆」无著菩萨笑了,「等您磨好了您女儿早死了,还出嫁呢!」她说:「管它去功到自然成!」

一句「功到自然成」,无著菩萨在这几个字上开悟了功夫没到!又回到山里再修十年仍然如是,什么消息也没有菩萨没给托梦也没有什么感应,任何消息也没有这回他说:「我这二十年功夫浪费了。」这回下山了

他出家之前原来是医生,专治肿疮的这次下山了,山上嘟有水沟走到水沟一听,听到狗的叫唤声叫得很悲哀。一看啊哎,那狗的肚皮上长个疮是他会治的那个疮。他一看:「可惜你是條狗要是人,我就给你治了」他就走了。走了没有几步不对,我在山上专修慈心三昧见众生痛苦,我怎么不救它呢要救它。他叒回来了想给它治,它的味道很臭转了几圈,一条狗算了它不是人,又走了如是反复了好几次。

最后他下决心:「我二十年功夫學到哪里去了还是给它治!」他治的方法是用嘴嘬那个疮的脓。感上他抱上狗肚皮一嘬的时候不对,怎么这么香啊!不是臭的一看,他抱着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萨肚皮在那儿嘬!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萨给他现相了!无着菩萨是这么得道的完了他就抱怨:「菩萨,我修了二十年以前学佛的时间不算,这二十年我就专修您的慈心三昧都不给我通个消息。」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萨说:「我天天在你身邊我也没办法,只有这么大的力量」得自救,他人救不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