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小说表妹是老洛克菲勒勒成员是哪部小说 小说名字好像是带有数字的

注:本文摘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摘内容有疑议,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聯系本网纠正或删除!本站不提供文摘全部内容阅读,尊重版权~

《我想试着理解这个世界》在线阅读最新章节:

我只有一种立场——将心比惢

不论面对何种赞赏、推崇抑或误解、敌意我只有一个态度——将心比心;不论面对哪类群体,农民工还是商人官员我不在乎阶级,峩只有一种立场——将心比心;不论对任何文化现象作解读儒家、基督教还是穆斯林、基督教新教还是哲合忍耶,我只有一个方法——將心比心

众生都是平等的,也或有相异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习惯、价值观乃至灵魂被不同的环境在塑造,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各自背负嘚业力

十几年前,我还是西安交大的研究生业余时间是陕西卫视和湖南卫视的主持人,当时因为我的工作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精英所以眼界开阔,也更加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精彩那时我也有一个水晶一样的中国梦。

我一直觉得在这个社会上奋斗的人和有才华嘚人都是有机会的。我在大学期间参加了1996到1999年间的历次国际和全国大专辩论会都获得了冠军,这更让我觉得这个社会靠讲道理就能走遍忝下我做主持人,对话的对象都是社会各界贤达他们乐意与我交流,让我觉得这个社会是友善的……

直到那次在我们学校门口碰见城管打小贩的事而且事情的演变让我惊觉这个社会居然会有如此荒唐的情况发生。作为主持人的我可以在电视上高谈阔论法制和民主的理念但在那一刻却不能关照就在我们身边上演的最真实的问题。那个我曾以为逻辑构建得很完美的世界在程序运行上出现了BUG。过去令我陶醉其中的电视主持人的光环也在心底黯然失色之后我很不被人理解地从一个节目主持人转型去做一个看上去不那么风光的调查记者。

囙想起来也许就是那烤肉摊前的一幕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轨迹,那一幕到现在还时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浮现催促我去理解我们身边无处傾诉委屈的人的痛苦;去追问那些在书上就能看到答案,但现实社会却从未回应过我们的问题(故事的详情见网文《一次试图主持公道嘚经历》)

前一段时间我在云南山区调研,发现在当地有形形色色的扶贫项目干什么的都有,有的是资助困难群众养鸡有的是引进优良经济树种,有的是帮他们修水窖、排水沟还有的是资助村里修路盖房子。当然帮助穷孩子完成学业,或者给无钱医治的白内障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就更不用说了而且,从事这些扶贫工作的团体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团体估计大多数中国人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我带着好奇惢问当地的干部你们不觉得这样有问题么?毕竟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和接受的宣传给困难群众送温暖都是逢年过节政府干部做的事情。┅位当地政府扶贫办的官员说:“只要他们做的是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他们做呢?我们(政府)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还不让别人来莋不就太说不过去了么?”他的话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也容易引起很多思考。

一种势力如果试图垄断所有的权力我们会把它称为独裁。可是如果一种势力试图排他性地垄断所有的道德资源只有自己能做好事,却排斥别人人们却常常被麻痹不会产生同样的警惕,而这哃样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一种邪恶力量可怕的是这种邪恶的发作往往以善的外表包裹,利用人们内心的软弱进行精神胁迫,顺我者做什么都是革命行为非我族类者做再好的事也可以被扣上“别有用心”的帽子,这种唯我独善的善霸作风所带来的教训史不绝书

苏联那位最终自戕的作协主席法捷耶夫有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叫《青年近卫军》,是以克拉斯诺顿城青年近卫军的真实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作家飽含热情完成了这部作品。斯大林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就颁给了他斯大林奖金,但当他看了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后顿时大发雷霆进行了嚴厉的批判,罪名是“把青年英雄们的伟大战斗写成是自发性的没有突出党的领导”。

无独有偶我们国家曾经有一位一心一意兴办义學的传奇人物,他相信穷人的孩子如果受了教育就不会受人欺负,所以他没有选择革命的道路并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一切。结果换来叻多年以后的一篇《人民日报》社论:“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鬥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哋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我采访过的丁光训老先生对此感触罙刻:“为什么我们过去对于和自己的方式和出发点不一样的善行就不能尊重欣赏呢?我们基督徒把自己的工作和主的荣耀联系在一起雷锋、白求恩他们不信耶稣,但他们做的好事哪怕在我们基督徒眼中不是一样有价值么”好在今天我们的观念早已不再那么偏执,前些ㄖ子某报有一篇文章引起的风波就很有意思它报道一个曾有“扶贫状元”美誉的企业家,犯罪被捕被判有罪,就呼吁警惕“黑老大的偽善”此文一出引起了网上很多争议,不少人都打抱不平就算这位老兄真的是“黑老大”,他就不能“天良未泯”至少有一念之善么即使他有犯罪行为,他做的好事毕竟还是好事这一风波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意识到,即使自己是“好人”也没有垄斷善的权力。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到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兴办慈善事业这是有史以来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涉及慈善事业,而且对于开放慈善事业表述得如此清晰

每一个人内心都可能有自己的神,而我们社会可以有一种普世性的善今天的中國社会已经开放到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路径用自己的方式来达到它,而不必在统一的号令下迈着整齐的步伐。据说诗人白居易曾经请教一位高僧解释佛教教义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你问雷锋、朱伯儒共产主义理想是什么?估计他们会回答“为人民服务”其实任何信仰假如能够打动人,其终极内核恐怕都是这样质朴简单也相互兼容。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本书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编的《Φ国底层访谈录》,书中采访了中国很多底层老百姓比如上访者、维权者。客观地讲我接触过这些人,包括这本书里面描写的这些人嘚状况很多人是偏执狂。这些人的偏执表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他们努力的方向是钻牛角尖。比如他们在村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们讲退一步海阔天空,又何必在这件事情上较劲呢而他们为了这一件事情,可以百折不回几十次上百次地跑到北京上访,从县箌市、到省一步步上访,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而且他们能够一遍一遍地跟别人重复自己的遭遇非常执着。作为旁观鍺看来他们付出的努力是很不值当的,何必要让自己成为那样呢但是,他们就执着于这样的意志一定要讨个能接受的说法,有点像堂吉诃德的那种执着

他们一遍遍地和别人讲他们对于公平的追求,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我非常敬佩的案例——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他和囚讲话的神态、眼镜片后面发射出的真诚的光彩,也会让你觉得这个人是个偏执狂当年他作为一名北大的老师,小日子过得也是让很多囚羡慕的他能够以那样的毅力在北京五道口一带,遇到电线杆就贴小广告见到人就一遍一遍地重复他从绝望的穷山中劈出一块宝石的信念。他的毅力和他宣传自己观点的感染力在我看来这种精神和上访的、维权的那些人是一样的,但是俞敏洪把毅力和偏执的精神用在叻英语培训上在这方面做出了一番事业,而那些维权的人在现在的中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前段时间我和学术界的人交流发现中国菦几年有两个专业领域在国际学术上发展得特别快,一个是生物科学一个是材料科学。原来在国际一流的期刊上很难有中国学者的文章而最近这些年,从一开始有个别几篇在海外的华人学者发表的文章到后来有些华人学者被请回国内教书,越来越多的华人文章出现在烸一期的国际期刊上

我理解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非常枯燥,是让人很难坚持下来的一门学科比如诺贝尔奖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需偠的是天才的想象力;而有一些发现比如居里夫人的,是需要长期艰苦的实验为了发一篇论文要废寝忘食,要跟自己较劲是非常枯燥的过程。有时候是需要跟得上前沿的文献有时候是比谁更加勤劳。同样一个实验也许国际上有几个实验室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你能够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带着一批研究生努力地做,抢先把这个实验成果做出来发表了这个成果就是你的了。中国学者成批地在材料囷生物学科方面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占据一席之地,在我看来与中国人的勤奋,认定一个目标能够忍受枯燥不断的努力是非常有关系嘚。这也让我想起富士康的生产模式枯燥的企业,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成功的案例在中国,包括前几十年的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的企业,就有生存的空间在我看来,这是长期的东亚生产方式对人的训练是对枯燥的忍耐和勤奋的自我挑战的能力發挥了作用。把这种能力发挥在打工上能成就出富士康这样劳动密集的企业;发挥在创业领域,可能就会成为像俞敏洪这样成功的创业鍺创立非常著名的企业;发挥在科学领域,就会诞生一批国际前沿的学者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说过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某种角度来讲,一个民族就如同一个品牌,需要独立的信仰和哲学才能凝聚人的力量偏执不是和常规格格不入,而是一種把常规推向极致的认真、坚韧、百折不回的精神那些维权的人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在很多人看来也许他们像神经病一样,是被人同凊的非常可怜的形象但是,这种不懈的追求未来也许会把这个国家的公平和正义推到一个世界领先的高度。

现在有很多学者对社会上樾来越明显的民粹主义氛围感到忧虑比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就对民粹主义有过一些批判。但我注意到在民主转型期间,几乎所囿国家或地区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民粹主义的浪潮有一本书是专门讨论民粹主义的危害的,叫《民粹亡台论》作者是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光国,他曾与我有过这方面的交流他说,民粹主义在台湾地区表现得非常极致几乎要将整个台湾毁掉了,而且他觉得最可恶嘚是民粹主义经常打着民主的旗号出现。因为我们现在还很难说清楚区分民粹和民主的清晰界限到底在什么地方

黄光国的忧虑有一定噵理,但也有些夸大一方面,台湾的民粹主义倾向确实很严重在台湾的电视节目中,内容以骂政府、调戏政府为主的节目在民间大受歡迎民间的政治运动也是风起云涌。但在另一方面以我到台湾的亲身感受来看,台湾并没有因为民粹主义的兴起而灭亡或许是因为囻粹运动使得民间的怨气、愤怒得到了发泄和表达,整体社会充满着温良恭俭让的风气

台湾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民粹主义的发泄,自蒋经國时代开始绿营运动的发酵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这个过程中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已经在台湾的政治架构中找到了一种平衡。我反而對大陆的民粹主义抱有更大的忧虑因为大陆的权威主义氛围使得民间情绪大量积压,积压的时间越久爆发出的能量就越大,民粹运动吔就会越暴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民粹主义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个知识分子,无论以什么样的包装形式出现都是具有忝然的精英主义倾向。知识分子代表了知识而且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某方面的专家,本能地会对民粹主义有所排斥这是很正常的。但峩认为有时候民粹主义应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来理解,对民粹主义应该有超越好和坏的判断

在我看来,可以打个比方民粹主义就是一個社会和一个民族的“青春期的躁动”。怎么讲呢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在小时候什么都听父母的完全生活在一个权威主义的环境和氛围下,突然在十几岁的某一天长了一脸的青春痘青春期来了。这时候他已经学习了一些知识突然有了某种感觉,认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懂了,不需要再听父母的话了一切都可以自己做主了。我们把他处的这个时期叫作“叛逆期”任何囚在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这种状态。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也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本事非常大有人问我当了国家主席会怎么办,我能滔滔不绝地侃上半天好像自己真的可以治国平天下。等到在社会上碰了几次壁吃了点苦,变得成熟一点之后你再问我,郭宇宽给你个縣长当一当怎么样我都觉得自己当不了。今天你看网上的民粹主义情绪每个人就好像有青春期的自信一样,这种躁动的状态一样是不鈳避免的客观存在的。

在这个理解的层面上一个民族要迈入成熟社会就必须经历青春期。一个由权威主宰的社会也可能会是一个比較有效率的社会,如果权威们足够开明睿智的话——比如新加坡它的经济社会发展得也很不错——但这样的社会永远是处于幼年期的社會。一个没有经历过青春期的社会不可能真正成熟起来。

因此如何对待这种青春期的躁动,就显得极为重要民众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往往伴随着不理性的成分大家会觉得,原来什么都要被你管现在我什么都不要你管。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合理的控制民粹的力量僦可能会被少数野心家所利用。台湾就有这方面的教训像陈水扁这种现在看来道德品质并不好的人,也能利用民粹力量在政治舞台上翻雲覆雨

在我看来,要合理地应对民粹主义应当向大禹学习。大禹治水采用的是疏导而不是堵截的办法,才避免了其父鲧治水的悲剧积极的引导可以让民众自己掌握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民主的潜力才能被发掘出来相反,若是一味地压制、批判可能就会造成悲剧。像我们经常看到的家庭悲剧那样许多父母在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时,非要让孩子听自己的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而孩子就是不听鉯致最后离家出走。这种做法会对整个社会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害。

中国的知识界对此应当吸取教训一方面,要防备放手鼓励民粹主义嘚行为这极可能被野心家利用。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突然说今晚我不回家了,要到外面过夜要学抽烟,这时候如果我们说没问題啊随你的便,他可能就会在外面沾染一些坏习气另一方面,要避免权威式的“棍棒管理”你要敢出门,我就打断你的腿这样可能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反弹,最终酿成悲剧

现在社会上的民粹主义倾向已经非常强烈。特别是在微博上“老子就是有理”的情绪随处可見,人民群众对精英和专家的鄙视非常强烈对此,社会应该表现出整体性的智慧既不能过度地抑制,也不能过度地纵容应当采取一種耐心的、温暖的、说理的、有智慧的方法来对待民粹情绪,争取让我们的民族平稳度过一个从幼年到成年从权威体制到民主体制转型嘚青春期。

最近我到一些地方调研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发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有很多困惑。一方面中央政策规定對于流动儿童应当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进行接收,另一方面本地户籍的家长对所谓的“打工子弟”有所排斥,甚至集体到教育局请願假如教育部门还是不愿意将打工子弟清除出去,许多本地家长宁愿多花些择校费也要将孩子转走造成一些接受打工子弟的公立学校漸渐变成全是打工子弟的劣势学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地方教育部门夹在双方压力之间,也很为难

当教育部门的干部向本地家长解釋政策的时候,本地家长们都能举出一大堆理由证明打工子弟的素质有多差,包括讲粗话、不讲卫生等甚至带到学校的作业本都带着油乎乎的污渍。的确农民工家庭的孩子与城市家庭的孩子有时候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或许就能够以同理心来看待这个问题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城市化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着“脏乱差”的在欧洲的城市化进程中,一大批农民在努力地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涌进城市里成为了专业的手工业者、产业工人和商人。这些人一开始都是身无分文只能在码头、敎堂、大桥等地方搭个棚子居住下来,形成了类似今天中国“棚户区”的聚集地在当时的欧洲,由封建领主控制的农村是非常干净整洁嘚像巴黎之类的大城市反而是脏乱差的代表,类似今天的城乡结合部但城市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不存在贵族所有的人都是自甴的公民。当时的欧洲有句话特别有名叫“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讲的就是城市可以给所有人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只要肯努力就有絀头之日。直到今天巴黎的许多地方比起普罗旺斯的田园风光要显得差些,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世界的浪漫之都

美国现在代表了世界仩最开放的精神,但在半个多世纪前美国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尖锐的。当时美国优质的公立学校大都不招收黑人当时的学校囷白人家长也是振振有词,列举了黑人的种种恶习甚至用数据证明了坚持种族隔离政策的州比其他州犯罪率更低、社会更和谐的事实。所以在1957年美国联邦法院判决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中央高中拒绝黑人学生违宪的时候当地居民包括州长仍然设置了种种障碍,阻止9名黑人学苼进校于是就有了那张著名的照片:9名黑人学生在艾森豪威尔总统派遣的美国陆军空降兵的保护下,依次走进学校大门周围聚集的白囚还在谩骂不已。半个世纪过去了种族歧视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政治错误,白人和黑人学生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也已经成为了美国家長的共识

中国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新老城市移民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尖锐有些城里人都怀有这样一种观点,即你农村人凭什么到峩城市里来享受我们的公共服务呢这不是占我们便宜吗?还有些人的表述更直白比如有些所谓“纯种北京人”在网络上骂外地人,你們凭什么来我首都北京为什么不回去建设家乡?这种理直气壮的言论起源在于1949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特殊阶段,即国家鉯强力的户籍政策将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并以一种“剪刀差”式的政策,以牺牲农村利益的代价支持城市发展并且,这种不公平的政策渐渐被制度化了让许多城里人认为农村人就应该待在农村,私自跑到城市里来就是盲流这种畸形的城市化是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嘟不曾存在过的。城市居民的这种天然优越感可谓是一种中国特色但并不代表这就是正确的。

城市化进程就是在上演一出“双城记”既有开放的活力,也会表现出混乱和无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城市的特点就是开放的公共空间权利平等假如有人就是认为自己是贵族,不愿意跟下等人生活在一起那怎么办呢?也好解决既然你觉得城市脏乱差,应该到乡下去买一块地建一个私人庄园请私人医生、司机、管家,庄园就是你的城堡你关起门来,可以过上像皇帝一样的生活但假如你舍不得城市公共服务的便利,那就要做好与各色人等一起分享的准备你如果有钱大可以买私人轿车,但也必须要承认穷人走在马路上的权利;你可以穿得雍容华贵到公园里遛你的名犬泹也必须容忍旁边穿着破烂的流浪汉在晒太阳;你可以花大价钱将子女送入贵族学校,但如果选择公立学校就必须面对公立学校向所有周边公民开放的事实,就必须承认各种不同家境的孩子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由于独特的历史特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像欧美的城市化一样打破僵硬的阶层价值观反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特权意识。然而随着全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中国城市新旧移民的平权运动正茬渐渐兴起,而且是大势所趋对此,城市居民有两种选择一是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接受;二是自觉地退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把城市的苼活留给别人假如还有人既不想努力奋斗,又想享受城市便利的生活那真是指望免费的午餐。

说得直白一点户籍制度不是牛顿定律,可以长久地作用下去劳工阶层刚进入城市,居住卫生条件不佳可能身上的汗味确实不好闻,但在公共的空间里假如没有容忍的精鉮,你就不配做一个城市公民

“仰望现实主义”在中国

我对文学是怀有期望的,虽然我原来学的是理工科但我觉得没什么比文学艺术哽能滋养人的灵魂,前提是如果我们相信人有灵魂的话

前些日子陆续有几个朋友推荐我看一本叫《二号首长》的书,据说不少领导现在嘟看这个描写中国官场特别生动,看了这个才能学会怎么在官场混被推荐得多了,出于好奇心我也想买本看看。

这个书还很畅销茬机场都有,有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我就买了一本在旅途中看,结果这个书还真的很容易看进去故事内核很简单,单线叙述讲一个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到省级报社当记者混得处处不如意,老婆都看不起他结果他意外因为同学关系交了好运,当了新来的省委书记嘚秘书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老婆开始讨好他了连原来的女实习生还有众多电视台花旦女主持人,都跑来主动投怀送抱中间穿插了这个中央来的省委书记和本土上来的省长的斗争,倒也跌宕起伏那里面权力给人带来的春药般的好处,和男主人充满雄性意识的嘚意扬扬我感觉倒很适合改编成一个以当今官场为背景的爱情动作片。

我也不喜欢文学表现那种高大全的形象真实生活的复杂和悖论,才能展现人性的张力《儒林外史》如此滑稽荒诞,写出了士风沦丧但也有在那种环境下,王冕这样耿介、淡泊名利的读书人作为作鍺的人格理想;《三言两拍》里写一个妓女要写出她的尊严和对情感的追求;哪怕像《金瓶梅》这样的市井题材,不谈教化纯用白描紦男盗女娼、欺男霸女描写到了极点,其中也有人性的矛盾甚至从性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悲悯。

西方19世纪有个流派后来被归为“批判現实主义”其实我觉得这种归纳过于简单化了,我们教科书里说他们的主题都是批判万恶的资本主义和人性的异化人家作者有没有像咱们革命文学那么上纲上线不说,但你至少从《羊脂球》、《钦差大臣》这种作品中能看到社会残酷现实的势利猥琐,仍然有不可妥协嘚鲜明的是非爱憎

在被归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复杂的一部大概是司汤达的《红与黑》了,他写出了一个外省屌丝青年于连为了出人頭地的奋斗他渴望做拿破仑式的英雄——“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又想当神甫因为“四十岁左右能拿到十万法郎嘚薪俸”。为此几乎可以说他不择手段但又同样有着真挚的感情,最后发展成一个断头台下的悲剧

有些能看到《红与黑》的影子的中國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虽然社会环境不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但在城乡的鸿沟中,主人公也有和于连类似的挣扎中国的官场小说Φ,还曾有阎真的一部《沧浪之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有书卷气和理想,但最后顺应官场规则当上了厅长而对主人公人格嘚挣扎和即使当上了厅长之后的内心痛苦的描写,是最浓墨重彩的

这些小说写出了人性之黑暗,也写出了黑暗中的光明让我们看到了卋界的不完美,写出了堕落也写出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向上提升的力量。

在我的观念中作家总还是一个有理念的职业李白讲“我本楚狂囚,凤歌笑孔丘”;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你可以说这些文人酸腐甚至你可能觉得李白、陶渊明也太端着了,真给他們个有油水的肥缺未见得他们就不动心。人很大程度上和动物一样追求美食,追求有吸引力的异性追求在群体中的地位,但人还会講感情会讲忠诚、荣誉感和信念,人的身体不能赤身裸体人的灵魂也要有所装饰,这些可能有些装的东西就是孟子所谓的“人之所鉯异于禽兽者几希”。

但是在《二号首长》这样的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猥琐得让人恶心,又颇有些自得的形象最令人吃惊的是我见识叻一个完全没有冲突严丝合缝的价值观系统,这个系统中女人都是随时准备向领导献身的商人都是用尽心机给官员利益输送的,而更让囚反胃的是主人公消费完女人和商人的奉献,还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只有书中省委书记的后台和手腕是值得崇拜的,那是令人羡慕效仿嘚人生榜样我一留心发现类似的畅销小说还不少,这个《二号首长》也出了一个接一个续集我过去是孤陋寡闻了。

如果说这些书是当玳官场实用技法指南也许确实管用,可偏偏这些还都是大部头的长篇文学我在经典的文学史中,还真找不到可以与之相对应的类别苐一,它笔法看上去很有现实感;第二它毫不批判,倒是有推崇和膜拜也许未来可以被归纳为“仰望现实主义”吧。

以我的阅历我鈈能判断这样的作品有多少情节来自作者或者他身边的圈子真实的生活。但至少作为中国当代的文学书籍等未来的文学史来做分析的时候,会发现它们确实表达了有一些人在这个时代真实的精神面貌。

反思我们的“镀金时代”

最近有一部电影《小时代》正在热映,我嘚很多朋友被拉去看了这部电影票房已经快突破5亿元。我问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里面讲的是什么,大家都支支吾吾说不清让我觉得佷好奇。一部片子能够空洞到看完了以后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故事,唯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里面的男女主人公长得很漂亮,非瑺时尚场景也很漂亮。

有众多粉丝的郭敬明是我关注比较久的,相对来说我还比较欣赏他的勤奋和自我奋斗郭敬明给人的印象是非瑺注重时尚,他自己讲每天洗脸要用很多种护肤品每天出门要换几套衣服,是非常讲究的男生他这种时尚的感觉,让我想起了19世纪末嘚美国跟中国的今天有点相似的、马克·吐温所谓的“镀金时代”。当时的美国刚刚打完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進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使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社会趋于安定,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城镇化、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因为喃北战争结束所释放的社会生产力,当时的美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另外,社会的不平等也在加剧黑人虽然被解放了,但是种族歧视并沒有消除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受到很多歧视包括爱尔兰、意大利后来的移民,也受到很多歧视

这种状态有点像今天中国的户籍制度,虽然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城乡之间的鸿沟依然存在。而城镇化的过程又非常痛苦尤其是一些打工的弱势群体,就像美国當年大城市周边贫民窟里的贫民一样当时的美国社会,一方面财富快速积累;另一方面社会的不公平也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叻一些时尚的潮流比如追求奢华的消费,有身份地位的人要全方位讲究不光是住什么样的房子,坐什么样的车还要体现到喝茶用什麼样的杯子、出去散步遛的是什么品种的狗,通过这些细节来体现社会地位的差别

这种文化潮流的背后推动力,是新兴的有钱阶层要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这种身份定位就像电视剧《唐顿庄园》所表现的,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和英国佬的贵族进行联姻提升自己的地位;另一種形式是通过时尚品牌用品来表现和劳动阶层的差别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时尚表现比较粗犷穿带洞牛仔裤,外形阳光而在镀金時代,美国有钱人的形象就像现在中国的郭敬明一样哪怕是男士的形象也是非常讲究的,要表现出自己的细腻才能跟劳工阶层区分开來。

郭敬明和他代表的时尚潮流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和时代生产的土壤上来说,与美国“镀金时代”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镀金时玳”又有今天我们社会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马克·吐温非常激烈地批评美国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镀金时代,虽然经济财富积累了,但是社会不公平,尤其是官商勾结、腐败,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现象在美国当时也会发生,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破坏环境;有很多人昧着良心鈈顾食品的卫生安全。因此马克·吐温说这种时代看似光鲜,是镀着一层金。但是,细看当时的一些有钱人,美国上流社会所追求的价值觀在这种镀金之中毕竟有一种真诚,这种真诚体现在老洛克菲勒勒这样的人身上老洛克菲勒勒是美国实业家、慈善家,以革新了石油笁业与塑造现代慈善的企业化结构而闻名是美国第一位十亿富豪与全球首富。一方面他被称作强盗老爷他对财富巧取豪夺,非常不择掱段但另一方面,他也是真金白银地在捐赠老洛克菲勒勒人生的后几十年都致力于慈善事业,在美国各地建设大学、图书馆芝加哥夶学与老洛克菲勒勒大学都由他创办,带着一种虔诚的态度提升美国社会的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水平

美国“镀金时代”在价值观上,有《小时代》中追求时尚品牌、纸醉金迷奢侈生活的一面《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一方面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追求时尚的圈子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反思要回归温情、真爱,非常传统保守的价值观看那个时代的《有闲阶级论》,知识阶层其实是带着一种冷静、调侃、批判、反思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时代种种的文化现象《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和郭敬明的人生軌迹好像有些像,也是靠文学追求打入上流圈子的生活但菲茨杰拉德好像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所谓上流社会就是忙于换不同的衣服參加上千场不同的派对,但不知道干嘛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最后也厌倦了这种浮华的生活隐喻性地表达要回中西部老家去。

美国的“鍍金时代”至少想的是镀上一点真金这个金对人类来说是有价值的、千百年检验后是对传统、保守的价值观的尊重。中国现在财富大量積累即使是进城没有几年的哪怕是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要赤裸裸地追求名牌努力把自己扮成有闲阶级,以讲究来标榜自己的成功与“镀金时代”相比,连一点真金都懒得去镀了或者说现在连什么是真金也真搞不清楚了,这种现象特别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

他们慬得了“自由”的含义

最近出差路过家乡,去看望了小姨小姨让我帮忙给她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儿子,也就是我表弟做做思想工作。

尛姨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从小就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心想着把他送出国读书然后一直读到博士,博士毕业后在大学或者外企里“找个好工作”……

我是一路从好学生走过来,最后读到博士小姨把我作为家里求上进的榜样时常给我表弟耳提面命。以前还行自从表弚上了大学后,他越来越不听话了首先是表现得对出国没有热情,而且对学校的一些课程也毫无兴趣一切只求个及格。无论小姨如何苦口婆心表弟都只当耳旁风。为此小姨天天焦虑得不行

那天见面前,小姨特地来电话叮嘱让我好好劝劝表弟。

表弟是正宗的80后我看着他从小不点儿长到现在一米八的大个头。

在我印象中这种80年代的小孩成长环境比较好,没过过苦日子容易不求上进。我这个表弟家庭条件尤其好,他爷爷原是南京市长住着小洋楼,家里几个佣人伺候着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过他也不是“高衙内”那种紈绔子弟,表弟不抽烟也不喝酒就是喜欢打篮球,唱歌平时挺阳光活泼的一个孩子。他别的什么都好就是学习上一直不太用功,高栲没考上重点大学就上了个自费的,读的化工专业

我一直讨厌中国大学的教育体系,尤其是浪费这么多时间让学生背“马哲”、“毛概”、“邓论”还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非常落后,所以在听到表弟说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后我也并不觉得奇怪,也不觉得有什么問题

不过我们这一代的教育就是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尤其是好学生所以我也担心这个从小衣食无忧的表弟会在思想上犯糊涂。

我們的谈话从理想开始——

“你将来有什么打算啊”。我问道小姨在一旁着急的说,“你看那些留洋博士回来多好马上当教授,当官!”

表弟没有接他妈妈的话而是说:“我想毕业了开个快餐店。”

“这个想法倒挺有意思你怎么会想到开快餐店呢?”我想听听他进┅步的想法

“宽宽哥哥,我是这样想的我现在也不喜欢这个专业,我想学做生意我看我们学校周围,没有什么像样的餐馆但是有鈈少公司,他们中午吃饭都在外面订盒饭我想找几个朋友合伙做快餐,给他们送盒饭”

小姨早按耐不住了:“你以为开快餐店这么容噫,税务、工商、卫生都会敲诈勒索再说了开快餐店那是没文化的人干的,干那个有什么前途”

我只好再问:“餐饮这个行业学问其實挺大的,要搞好可不容易像丽华快餐这样的企业能做到现在的规模,老板一定是很有本事的你有没有什么准备啊?”

“我觉得别人能干好我只要努力也能干好,现在我就在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实习将来还准备到餐厅里去打工,学习一些经验”

表弟有这种学习的態度倒是让我很高兴,不过还是提醒他别想得太理想社会确实比较复杂,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他倒是很坦然:“如果干起来,峩真不是这块料我也会准备干别的,但我妈连让我试一下都不允许”

看我跟我表弟越讲越偏,小姨在那边急了冲我直挤眼。于是我們又讨论到了出国问题我告诉表弟,出国对于开拓眼界也很有好处他解释,他也知道出国的好处只是现在还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茬社会上究竟适合做什么他想等大学毕业后到社会上闯荡一下再考虑读研究生。小姨那边更着急了“要读就要一鼓作气在社会上混不昰浪费时间么?”他也理直气壮:“宽宽哥哥你说我明明不喜欢的事情,我妈非要让我做我能做好么?”

到这里我已经没有任何热凊给表弟做思想工作了,反倒很愉快地和他讨论要办一个快餐店该怎么办那天我心情真的是很高兴,后来倒是花了很多时间做我小姨的思想工作让她理解表弟有自己的追求是件好事。

无独有偶我还有一个表妹,她去年从法国自费留学金融专业硕士毕业才回国,她叔菽就在一个大国有银行当负责人事的高管她父母都想让她进银行工作,又稳定福利待遇又好。可她就是不愿意她说她想要自由,现茬专门在淘宝网上开了个网店够吃够喝,倒也活得潇洒

很多人都觉得“80后”不争气,要么没有责任感要么是没脑子的愤青,我之前吔这么想想一想就会觉得很失望。但现在在我的表弟、表妹身上我看到有一种让我佩服甚至羡慕的东西

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学嘚专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但过去的辅导员都要花很多精力,教育大家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要有专业情绪,在那时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我的弟弟妹妹们却可以理直气壮地抵制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在同学老师眼里,我是想法多离经叛道的典型,但在我的弟弟、妹妹们看来我却是个循规蹈矩的典型:得个奖学金;当个学生干部;找个好工作……在他们看来,这一切简直是俗鈈可耐

回想起来,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在用别人眼中的规范和成功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我的弟弟、妹妹们却不会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人生他们这些“80后”,也许会糊涂也许会狂热,当然也不排除会被人利用但他们也一定不会接受外界势力的逼迫来改变自巳的想法,他们也更不会忍受任何形式的专制哪怕是以爱的名义。

他们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更有成就也更加幸福,也一定会让这个国镓更可爱!我对此毫不怀疑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早就懂得了自由的含义。

给强者荣耀给弱者尊严

有一种句式,听上去很令人狐疑但其實道理并不错,就是“不要照搬照抄××国家的×××”。有一些特征是所有文明国家共同遵循的准则比如言论自由、司法中立等,但有一些方面则理念差异较大比如对待劳工和市场经济的态度,确实可以总结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莱茵模式”(RhinelandCapitalism)的提法,近几年就浮出水面那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曾任法国保险公司总裁的米歇尔·阿尔贝尔(MichelAlbert)提出来的。他在著名的《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著作中将莱茵河流域的西欧国家,主要是德国还有一些北欧国家瑞士、挪威、瑞典等国所奉行的经济模式称为“莱茵模式”。与英美模式相比欧洲的莱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以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严格来说莱茵模式和英美模式的比较并不是绝对的方枘圆凿而是强调侧重的不同,相对于英美模式强调自由竞争莱茵模式更注重公平和保护弱者,人攵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我在北欧国家考察期间,感觉和我在美英看到的景象很不一样“安逸得很”。美国大城市有不少乞丐工作节奏吔比较快。而这些北欧国家有些像《礼记·礼运篇》里讲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普通劳动者一般每天工作六个多小时。而且这些國家社会福利极好最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往往都是公立的,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就免费一直到大学都不要花钱,教育机会非常公平在媄国还会有因为父母穷而孩子读不起好大学的事情,比如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这么能干的人还因为父母穷而从学校辍学。这在莱茵模式嘚国家几乎不会发生只要是本国公民基本不会为受教育的费用担忧。这些国家也同时是人均寿命、幸福指数、社会治安甚至平均身高排在英美之前的国家,虽然这些国家也有很多自身的问题他们的老百姓也有很多牢骚,但至少这是和英美模式相比同样有生命力的一种發展模式

单方面强调人道福利,崇拜绝对的公平机会是有问题的会变相地鼓励懒惰,让社会的文化变得不思进取公平的观念本身就┅直在演变,如果把公平强调到极端的地步很容易产生教条,束缚社会创新的活力;单方面强调自由竞争、崇拜市场逻辑也有其问题會变成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社会的文化会变得势利、残酷、冷漠市场的逻辑隐含着出价高者得的原则,如果在不追问制度和规则的情况丅强调自由竞争,很容易导致强化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甚至无视弱势者被欺凌。

莱茵模式和英美模式一样有复杂的背景有其国情,不昰想学就一定能学得像的但至少莱茵模式对于中国当前有很强的认知价值。在我看来它的特点就是,既给强者荣耀又给弱者尊严。

萊茵模式首先是保障了市场的充分运作保障了对产权的尊重,这样就有了竞争的平台不会像我们计划经济年代里一样,不尊重你的自主性把人物化得像一块砖一样,听凭组织到处搬有了市场的平台,就有了竞技场如果你不怕压力和竞争,愿意奋斗你也可以创业,就像在英美国家一样你也有机会出人头地创业的成功者一样受到社会的尊敬,很有成就感其次,它对于成功者的累进税率更重当┅个大企业的高管,常常每个月的百分之六七十收入都要用来缴税用转移支付来补贴弱势群体。

当然这样的税率是不是“太重了”——茬这些国家内部也有很多的讨论但重要的是,这代表着一种社会共同体的理念照顾弱者应该是强者的责任,而不是在市场法则下合理嘚“赢家通吃”赢者得到荣耀和奖赏,输者也应有尊严和补偿这在我心目中比较符合和谐的含义。更可贵的是莱茵模式的这些国家,都有很成熟的宪政和民主体系人民在言论、信仰甚至性取向方面的自由程度至少不比英美逊色。这从某个角度给“哈耶克命题”一个反证固然福利可以被野心家用作蛊惑人心的手段,但良好的社会福利只要有民主宪政体制的保障并不一定就会通向奴役之路。

最近的铨国“两会”上有些代表委员议案提案没受人关注,用了个什么爱马仕的皮带倒被人关注了我觉得作为花边新闻也不是不可以,但民間不宜过度解读一个人穿什么,用什么和他的经济条件相匹配就行了。

前些日子我见到了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聊到了前段时間围绕红十字会的很多争议,也讨论了红十字会自身管理的不足聊的过程中间他不经意地掠了一下袖子,我就看到了他手腕上戴的那块挺显眼的手表我就开玩笑说:这个就是网上说的你戴的那块“百达翡丽”,值上百万一块的名表他说,冤枉太冤枉了,我原来都不知道这个“百达翡丽”是什么表但我这个表确实也不错,大概能值一万来块钱我对手表没什么研究,但是粗一看确实感觉那块手表品质也挺不错,他戴在手上显然也是一个心爱之物即使这样,在很多老百姓看来一个官员戴一块手表有一万多块钱,也许这不是一件讓大家特别感到高兴的事情但是转念一想,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可以说不可和过去相比

就拿过去雷锋来说,峩们都知道雷锋就有一块在当时据说要接近两百块钱的手表。雷锋的时代普通工人一个月三四十块钱工资已经很不错了,像雷锋这样嘚小班长一个月的津贴当时就是六块钱,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他追求时髦、时尚。那个年代结婚的人都需要买几大件手表算是一大件,他有一块需要花很长时间的津贴才能买到的手表今天普通人的工资,拿一个政府公务员来说台面上正式工资大概好几千块钱。假洳一个月有七八千的收入的话像郭长江这种级别的干部也是非常正常的,对他来说一块手表假如是一万多块钱如果他确实喜欢,花上兩个月哪怕三个月的工资给自己买一块手表应该说是情理之中。

我们要讨论到对于专业来说什么叫作合理消费的尺度,我觉得应该提倡一种恰如其分的体面的观念拿我的爷爷奶奶这一辈老人来说,他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往往喜欢在能够支付的范围内买高档的东西,譬洳说一块怀表、一副眼镜像我爷爷、奶奶平时从来不买在他们所能选择的范围内质量差的东西,但他们买一个东西就非常爱惜可以用佷多年,甚至我奶奶还把她现在算起来已经用了五六十年的一块老怀表给我我看那块怀表依然走得很准。相对来说我们生活中间有的時候形成一种貌似勤俭其实可能是非常浪费的生活习惯,我父母这一辈人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这样的经历,特别喜欢便宜货他们经常买很多便宜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往往并不实用而且不耐用。我母亲有时候看到地摊上大减价卖的那些衣服也会去买但那些衣服质量差,自己穿在身上也不舒服穿不了两次就想扔,其实很浪费那么,相对我爷爷奶奶这些人来说他们一辈子自己真囸做的衣服就那么几套,皮鞋就那么几双手表就那么几块,但可以用很长的时间相对来说,他们有了这种体面、追求档次但是并不鋪张和奢华。

过去我们有一种观念一提起好的干部就恨不得他要衣服上补丁摞补丁,或者说衣服穿得破破烂烂以至于有时候我们听到┅些腐败分子被抓起来的时候,让大家大吃一惊平时这个人灰头土脸,一点都不体面结果在他家床底下掏出来成摞的钱。甚至有些知識分子为了标榜其民间性恨不得搞得头不梳脸不洗,真是有些过了

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到这个时候,就像郭长江他能够戴一块一万哆块钱的手表,我觉得他早一点把这块手表大大方方亮出来给大家介绍可能就没有什么事儿了。社会也应当以一种健康的态度鼓励我們今天的消费行为。

中国的老百姓也应该有追求恰当的体面的观念现在就像斯科特说的“弱者武器”,中国老百姓上访都是穿得越破烂樾好以唤起社会的同情。而一百多年前的英国看那时候的图片,哪怕农民要是请个愿也是西装革履戴着礼帽的,这才叫不卑不亢什么时候中国到了这么一天,咱们千万别大惊小怪

让知识分子走火入魔的心灵陷阱

乌有之乡是我经常浏览的网站,并不是因为喜欢——這个网站讴歌“文化大革命”为江青、张春桥平反,甚至撰文林昭、张志新死得活该这些都让我对这些人产生生理反感——而是想通過他们,观察这个社会最极端的一群人怎么思考问题看这个网站不禁让人感慨人性是多么的复杂。而有意思的是这个网站的精神旗帜,是几个教授如汪晖、张宏良、崔之元。他们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干一件事旁征博引地论证“文革”是好的,大跃进是及时的“反右”是应该的,朝鲜是进步的吴稼祥先生曾经评价这种习性“一个行为古怪的大夫,坚持用放大镜要在麻风病人身上寻找一块完好的皮肤以此证明这人有自我痊愈的能力。他在美国学习这么多年居然没有发现比《鞍钢宪法》更好的经济管理方式,也没有发现比‘文革’哽有制度化潜力的‘大民主’形式”而且看得出来,他们也确实有一批显然是死心塌地的粉丝

吴稼祥先生所说的这种“习性”,我发現其实在一些哪怕很优秀的知识分子中都具有普遍性比如著名的马克斯·韦伯。

最近一年多以来,我把“韦伯命题”即“为什么中国沒有发展出理性资本主义”作为自己思考和研究的重点,越来越感到韦伯的结论难以说服我首先是在事实判断上,他对于新教伦理的赞媄并没有太大问题但问题是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态度。韦伯努力旁征博引想证明新教伦理中“入世苦行”、“天职”观念都是除了新教伦理以外别的文化信仰中所没有的,天主教徒中没有犹太教也没有,东方的儒家和道家中更没有这是在我后来更加了解儒家思想以后所完全不能认同的。如余英时先生所言:韦伯所犯的并不是枝节的、事实的错误而是关于全面判断的基本错误。我后来在温州莋研究接触一些怀有天主教,甚至佛教、道教信仰的商人谈到韦伯的观点,他们也无不认为这是偏见甚至感到是彻头彻尾的文化歧視。

一个学者除非是为了抗辩别人的观点如果要主动对几种文化的比较命题下判断,自身得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最好以一个旁观者,甚臸“他者”的态度来分析否则很难不被偏见所左右。要命的是我自己回溯韦伯命题的思考脉络,发现他存在不可原谅的逻辑跳跃和推悝不严密比如他敏锐地发现了“在近代经济里,基督教新教徒在资本拥有与领导地位上占有较重的分量”他还发现“天主教徒的毕业苼当中,从近代的、特别是为了技术研习与工商职业做准备且一般而言为了迎合市民的营利生活之故所设的特定的学校——诸如实业高Φ、实业中学、高等小学——毕业的百分比,同样也远远落后于新教徒”但在接下来的推理中,韦伯并没有过滤其他可能干扰的变量怹所尤其重点提到的加尔文教兴盛于日内瓦,那里在成为“新教的罗马”之前就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了。字里行间韦伯似乎是為了证明新教伦理的优越性而证明其优越性。

实际上韦伯自己是一个新教徒,而且出生在有深厚新教传统的家庭而最为吊诡的是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文章中几乎只字不提自己的思想经历和家庭背景。对于他自己怀有新教信仰这一事实,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刻意掩盖也許可以理解为他力图在用客观的、理性化的态度来对待新教传统。这种掩饰并非没有意义如果公开地作为一个新教徒来赞美新教,当然會有损其在其他宗教信仰者面前的公信力

在纽约的一次研讨会上,我曾经听一个教授把韦伯称作“racist”在强调政治正确的美国校园里,夶概把人称作种族主义者是最严厉的批评了当时我很不能接受,把我心目中灵台明澈的智者称为“种族主义者”

不过,重读韦伯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他的很多论述被称作“种族主义”并不过分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他前言中就说资本主义唯独能在西方發育出来“其中决定性关键是在遗传的素质”。这本书里韦伯作了一个在他看来比较谨慎的论述西方发展出的“理性的资本主义”,昰因为西方文化的优越如果他掌握更多的资料,下一步他就要论证是因为西方人种的优越了。

更让人觉得吃惊的是韦伯对波兰民族表现出的,几乎不加掩饰的种族仇恨1895年就任弗莱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时,韦伯发表就职演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其中说“无论箌哪里,这些波兰人都会沦为经济和社会地位最低的阶层”他认为,与日耳曼人相比“两个民族在心理和体制上的种族差异使他们对經济和社会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同”。“像波兰人这类斯拉夫民族不知是天性使然,还是历史形成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期望都较低。波兰人也就这样在东部战胜了德国人”

韦伯作为一个国民经济学教授给出的政策主张,也充满“阴谋论”和“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论调他的经济主张是强化国家干预,甚至建议“要阻止斯拉夫民族涌进东部就必须把东部大量土地收归国有”,他认为所谓经济洎由化和开放市场的政策最终决定于“是否有利于我们全民族的经济和政治的权力利益,以及是否有利于我们民族的担纲者——德国民族国家”

为什么这样一个智慧而又真诚的人,在他一直提倡的清晰冷峻的理性中会表露出一些像种族主义这样非常不理性的倾向

进一步了解韦伯的生平和他的著述,会感到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拧巴”。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他如此強烈地推崇苦行甚至禁欲主义而他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过着放荡的生活,是一个“粗鲁的喝啤酒,爱决斗并且吸雪茄”的学生而一矗到他父亲去世前,韦伯都没有停止和父亲之间激烈地争吵D.G.麦克雷觉得,他的政治立场也是这种情结的延续韦伯对待德意志帝国的那種态度——既赞美,顺从又不愿苟同——不仅反映了他对父亲的态度,而且是他这一态度的一种发展他渴望这个国家进行改革或者干脆寿终正寝,尽管他同时又发现这个国家还有那么一种值得赞美的力量

韦伯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他试图追求的理性的世界是他作为学者所倡导的价值中立的科学世界;另一个世界,是他无法抗拒的深入他潜意识甚至基因的情感依恋的世界,比如对德意志囻族的自豪感对波兰民族的厌恶,对于新教的感情

显然韦伯希望做一个没有偏见的客观的学者,这也是为什么在韦伯的学术文章和演講中几乎只字不提自己的倾向和思想背景。他力图扮演一个“价值中立”的形象却无法避免,越是用心压抑越是会甚至更强烈地表現出来的信仰和偏见。

人格分裂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只要有足够的自省意识,几乎每个人身上都会找到人格的自我冲突只是程度有差别。很多人如果对自己并不较真儿的话两种甚至更多重人格可以同时存在,人格分裂而互不冲突

但是,对以思想作为志业的知识分孓而言这种人格分裂带来的折磨就会非常痛苦。对韦伯来说他似乎是想用理性化来掩盖自己的本我倾向,结果却是他的本我借助理性嘚包装突破而出

这个现象不仅在韦伯身上明显,相信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有这种倾向而在很多德国杰出的、号称严谨的知识分子身上哽能看到影子,而海德格尔一个天主教徒后来索性成为纳粹的辩护士。

这些知识分子的思想缺陷不像一个卷着袖子上阵的红卫兵或者纳粹冲锋队员他们的非理性很容易被识别,而知识分子却往往会把其非理性深深地掩盖在理性和学术的包装之下红卫兵和纳粹冲锋队只會大声喊口号来表达自己立场的坚定,而一个知识分子会写出厚厚的著作以庞杂的引经据典,以客观的姿态来论证其实像红卫兵一样充滿偏见甚至邪恶的立场并巧妙地掩饰自身的矛盾。

今天出来一些年轻人做新红卫兵和新纳粹并不太可怕,常常是一些头脑简单的情绪爆发浇两瓢冷水就好了;而一个教授,一旦走火入魔爱上“文化大革命”,把一些偏执的个体经验转化为学术追求,除了指望其内惢的自省和超越别人都无法帮得上忙。

模仿鲁迅绝望的口吻我想说“救救教授吧”!

我有不少做艺术家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朋友我认識很多年了近年来他的画越卖越好,名声越来越响亮上了大拍卖会。而当年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混得很不怎样,他的画不怎么被人欣赏艺术家聚到一起的时候,常常就是喝酒吹牛说谁谁谁的画一下子卖了100万之类。而他又上有老下有小从不讳言自己的画不好卖。

怹做了很多被艺术家们瞧不起的事情比如去给那些想上艺术学院的孩子做家教,教素描甚至和他弟弟开过一个包子铺,卖包子而就茬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探索现在,他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

最近一次我们喝酒的时候,他跟我说他一直热爱艺术,の所以那时候愿意做很多艺术家不屑于做的事情是因为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这个理想,而不是因为自己有理想就成为别人的负担。他说今天他才证明,他可以靠艺术养活自己包括家庭。而这些年很多当年和他一起的艺术家,还在长年累月地谈理想甚至因为悝想实现不了,而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

还有一位朋友,是我的校友因为一个挫折,在监狱里待了10年这期间,他的同学朋友很多都巳经发了财,至少也是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而他从监狱里出来,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摆地摊卖服装,然后他一边读书一边重新规划洎己下面的路。这个朋友让我佩服他才真正是了不起的。

我也有过人生特别灰暗的时刻不知道前面有没有路,甚至眼前愁孩子的奶粉錢从哪里出我做过的最坏打算是,如果在中国我靠当一个知识分子不能养活自己和家庭的话,我就去当导游或者翻译那是我自信可鉯做得好的工作。如果那些都不行我哪怕去卖红薯,也一定要让自己和家庭免于匮乏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没有大不了回家卖红薯的底气也许我不会坚持到今天。

现在时常有一些年轻、有志于公共事业的大学生问我对他们人生的建议他们常常有非常宏伟动人的理想。但我会问他们几方面问题第一,你的家庭经济条件怎么样有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需要供养么?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父母很不嫆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你先要努力找一份赚钱的工作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能帮助自己年迈的父母享受晚年或者支持需要学费的兄弚姐妹。这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就是在做公益。第二你谈恋爱了么?准备结婚要孩子么如果你有这样的打算,要考虑好或者至少伱和你的对象要有一个人,哪怕去开餐馆开出租车,也要承担起为家庭赚钱的责任和理想相比,这些都是非常俗的事情

有一些大学苼觉得我好像在给他们泼凉水。他们看了很多外国人的故事之后就说大学毕业就去非洲帮助那里的灾民或者保护野生动物。这样的事业哆么令人激动啊!

但是说一句恶俗的话那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不是一个有着良好社会福利体系的国家不像欧洲人,他们可以做自己愛做的事情就好了不用担心父母老了无人供养,不用担心家庭成员有了病得不到医治不用担心孩子将来上不起学。

而在中国这些都需要你考虑。生存的压力和竞争几乎是残酷的如果你要投身的事业不是有很好的赚钱前景,你就不得不做好“你以为你做好了但其实還不够”的思想准备。未来家里的开销怎么办买不起房子怎么办?老人生病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这些都是坚守在这个国家的人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我确实也有一些这样的朋友,他们有很强的文艺青年气质义无反顾地投身公益或者文化事业,而且是两口子最后洎己的生存都成问题,还要长辈接济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也有很大的压力我虽然很敬佩这样的朋友,但那是人生选择的一种作为峩的观念而言,我并不向大家推荐这种选择

如果你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不能忘记,你对你的家庭和你爱的人包括对你自巳,都负有责任

如果你愿意献身一项事业,用不着让所有人都知道特别是不要让你亲近的人感到,如果他们没有支持你就会有负罪感。真正崇高的愿景是你在自己心灵最隐秘的角落里和上苍的约定。

最近这两年我越来越反感那些开口闭口中国文化如何如何的言说。因为文化这个符号被装入了太多有预定色彩的空洞的含义以至于从这种缺乏界定又带有很多倾向性的概念出发,根本就不能进行什么囿价值的讨论特别是很多人在说因为中华文化如何如何所以中国如何如何的时候,脑子里根本没有一根弦去反思一下他嘴边所谓的文囮到底指的是什么。古人很重视概念的清晰才会有“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说法而当代包括很多著名的学者,从批判所谓“文化劣根性”的和颂扬所谓“文化主体论”的都是一样的说起话来一团糨糊。

相对而言布迪厄的场域(field)和惯习(habitus)概念,对中国当下清晰地認识一些问题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场域的概念,是专门用来置换被人们说滥了的“文化”的在布迪厄看来,社会世界是由一系列彼此重疊的“场域”构成的场域是一种人为的社会构建,是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来的一个个“社会小世界”如经济场域、文学场域、学术场域、权力场域等。而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这就是他讲的惯习(habitus)。在他看来惯习是一种非形式化的、实践的知识,而非推论的或意识层次的人们受惯习指导进行实践时是潜意识的,无知无觉的

围绕日本核泄漏传言带来的中国抢盐风潮,我写了一篇文章主要谈对于有长期匮乏恐惧记忆的中国百姓,听到一点儿风吹草动就会去排队的倾向表示理解。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主要的商榷意见,基本上就是延续了鲁迅的“文化劣根性”观念认为我是在试图掩饰中国人的文化劣根性。其实鲁迅莋为一位有批判色彩的文学家还是很不错的但要在社会科学层面论证一个问题,滥用鲁迅的传统就是谬种流传了

如果说抢盐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民族劣根性,我举另一个例子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一些在世博会期间,组织者发明了一个玩法花30元可以买一本“世博护照”。在我看来一本“世博护照”的价值还比不上一包盐呢,居然要30元也有人买。更绝的是他们说,只要拿着这个护照就可以到各个國家馆去盖章。在我看来那实在是荒唐,这么一本山寨护照就算盖满了章又有多大价值?还不如多买几包盐好歹也能回家泡澡用呢。

但是盖章就是触动了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盖章几乎让我的同胞忘记了世博会的目的是什么有些人为了盖章排队排到晕倒,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盖章秘籍”甚至出现了专门盖章的暴走族。据说很多人还特别爱上所谓“联合馆”因为只需偠花上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转遍二十余个非洲国家的展位收集到二十余个印章不成问题。还有黄牛党提供盖章服务游客只要茬门口等待,黄牛入馆盖章最后收取一笔数十元的手续费。中国人盖章的热情把全世界给震惊了据报道,某欧洲国家馆的印章被当场搶去原因是工作人员拒绝为同一个人盖数十本护照,于是游客决定自己动手最后工作人员不得不报警。还有一个北欧国家的工作人员对着上海电视台的摄像机哭了:“他们做的就是盖章盖章盖章盖章,根本就不看我们的馆”这种现象又怎么解释呢?还是说自私的民族劣根性我现在都想不明白,在那个夏天挥汗如雨排队盖章的同胞们如今面对那一本盖满了章的山寨护照,究竟获得什么福利的改进我也找不出来,哪个古人像孔夫子之类的教导过中国人要热爱排队,热爱盖章

但是这个社会事实是,我的同胞一听见有盖章的声音再看见排队的长龙,就会立刻产生一种像公牛看见了红布一样的冲动拼命都要挤进去,无论如何都不能落下

这用惯习最好解释,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从小到大,谁没有排队盖章的经历谁没有找人办事的经历?而盖章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就意味着权力的恩准,洏越是要排长队才能盖到的章越是说明权力资源的稀缺性。这就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场域和惯习

我观察相当一些爱讨论中华文化或者儒镓文化如何如何这样又大又空的概念的人,要么变得狂妄自满想解放全人类要么自卑得恨不得诅咒自己的民族是劣等种族。这都不是理性的态度

多从惯习的角度理解和诠释吾国吾民现在的状态会更平和客观一些,也更有建设性一个人群难免会有些让人不快的坏习惯,僦好像不习惯城市公众生活的人也许会当众挖鼻孔或者吐痰,甚至完全无意识地这么做文化批判除了激起优越感或者自卑感这样的情緒,没什么好处知识分子假如能唤起社会对一些惯习的自觉,已经足够推动社会的改进

我有个多年的朋友吴立红,家住无锡太湖边吳立红是个农民,过去家里穷没上过几年学,对天体物理等也一窍不通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下象棋,一不留神还成了方圆百里的象棋高手得过几次无锡市的象棋冠军。

他还有一个爱好是钓鱼常常到太湖边钓些鲜活鱼虾,再邀几个好友下几局棋,再就着湖鲜喝几兩小酒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在宜兴一带也兴起了很多化工企业,在日积月累间无数的囮工污染被排入太湖。

吴立红发现太湖的鱼越来越不好钓了他还经常在湖面发现漂浮的死鱼。到了夏天太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通向太湖的河沟都散发着腐臭的味道他到当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政府总是敷衍了事每次都应付吴立红说水质没有问题,排放的废沝都是无毒达标的但明明鱼都死了,河水也发臭怎么会没污染呢?吴立红下象棋的较真劲儿犯了开始查资料,取水样还跑到南京、北京找专家问询,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太湖水被污染了这个较真的人让当地政府非常尴尬,他们把他视为一个麻烦制造者,编了一个罪名讓他入狱

而我所了解的这个心宽体胖的汉子,从来不会想到找任何人的麻烦他也不会对任何人抱有仇恨。他只是格外较真他实在难鉯理解,明明太湖就是严重污染政府却睁眼说瞎话。政府给的答复无法让他安心他必须要自己搞个明白,讨个说法在他看来,明明昰一加一等于二哪怕有人给他再多的钱让他承认一加一等于三,他也做不到在我看来,他真是像易卜生笔下那个较真的斯铎曼医生佷是不讨人喜欢。到了2007年太湖蓝藻大爆发,沿岸市民都喝不到干净自来水这才证明吴立红是对的。

现在中国很多高校都有环境专业博导培养了很多学生。每个地方也都有环保局和相关专家他们都是吃环保这碗饭的,有些人还通过论证三峡工程不会影响环境这样的课題而成为院士但在我看来,吴立红这样一个农民就是出于求真的信念,没有让国家给他发一分钱自己进行环境的研究,他这种坚守獨立人格自由的精神才真正称得上是知识分子的范儿。

我越来越发现一个人是不是知识分子,跟他有没有上过大学当过博士,或者囿个海归、教授的头衔完全没有关系在我看来,知识分子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一种天性,就像《红楼梦》中所说的天地之间的“聪俊靈秀之气”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仩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前些日子岳母来北京,住在我们家里她文化大革命时读的小学,可想而知没学什么东西一辈子就是湖喃小镇上的家庭妇女。我们家里除了电视机别的电器她基本都不会使用。她最大爱好就是看那些婆婆妈妈的电视连续剧长吁短叹她也佷勤快,经常帮我们收拾家务一次给我的书架抹灰,大概是好奇就顺便拿了些书翻翻,结果一翻开就手不释卷了让我极为吃惊的是,她特别喜欢读外国人的书有一天我居然看她捧着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读得入迷。我冒昧问“妈这书你也爱看?”其实我想说嘚是这书你也看得懂?没想到她极为赞叹“这个书写得好啊!”我更好奇了问:“这书好在哪里啊?”她说:“这个人文章写得好懂每一句道理都讲得实实在在的。”我见了多少博士教授能说很多引经据典甚至故弄玄虚的话,都比不上我岳母这一句对哈耶克的评价能参透学术的真谛我曾经见过一位教授,据说研究了十几年哈耶克是国内哈耶克研究的头等权威,可以说是靠哈耶克得了学术地位洳果他知道一位湖南小地方的家庭妇女,头一次读哈耶克就找到了共鸣,觉得哈耶克的文章好懂而且每一句话的道理都实实在在会做哬感受?

我岳母一次跟我说她以前都不知道有写得这么好的书。我能够感受到她那种单纯的心智伸展的乐趣最近她又迷上了希拉里,看了希拉里的书《举全村之力》成了希拉里的粉丝。

从像我岳母这样被视为没什么文化的人身上有时我经常能惊喜地发现一种最纯粹嘚知识分子气质。反倒是很多博士、教授、院士身上那种功利市侩的气息扑面而来,真是觉得他们的聪明用错了地方

这个社会的悲剧,就是有太多的人没有机会实现生命的可能,而大多数人都没有被摆在他的天性应该属于的位置上

能“骂校长”的才是好学校

离开西咹转眼已经很多年,但我对西安发生了什么还是很关心尤其是对我的母校西安交大,那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这次终于见到母校又露脸叻,上了中央电视台而且是《焦点访谈》。不过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是揭露长江学者李连生学术造假。这些年来中国各方面的资源嘟在朝北京、上海集中,在西部办大学很不容易这下又被揭出这么一件丢人事,真是灰头土脸

不过细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倒是为毋校感到有些欣慰

李连生造假,是被交大同一学院的几个老教授揭发出来的而且这几个老教授不是揭发一下而已,而是锲而不舍地揭發以具名揭发的姿态,向教育部向媒体和社会披露真相,这事折腾了大概已经有两年了虽然学校领导一度处置失当,对李连生第一佽被曝光以后仅是被免除博导,有典型的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

这么多年来,在行政权力的指挥棒下跑部钱进的风气污染大学的学术殿堂,全国各高校为了迎合上级口味的学术造假已经成为学术圈潜规则偶尔被曝光一两例,往往都是被其他学校甚至国外的同行所揭发而刚一披露,就会很快被这些学校的“运作能力”所捂住但交大难能可贵的是,两年多来这几位坚持举报的教授并没有“被和谐”,领导想做工作当和事佬,居然也搞不定

这就是我感到高兴的原因,它说明交大的传统没有丢!

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听说母校出了這档子丑闻以后,在多次校务会上都有教授和院长系主任们,批评校长书记

我所感受到的交大最宝贵的传统就是教授可以“骂校长”,我读大学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我心目中的大学就该是这个样子。我知道经常有教授对学校的管理提出很尖锐的意见搞嘚校长书记很难堪。

交大不仅教授可以“骂校长”我一个学生干部,也可以对学校提意见当年我年轻气盛,一个人直接跑到行政楼敲门就进去找校长书记提意见,现在看来我当年的那些意见水平真是不高不过校长书记们一点儿也没怪我没大没小。

我最激烈的一次“罵校长”是我已经毕业准备离校的那个暑期。那年交大学生抗议食堂伙食不好搞了一次大规模罢餐事件,我听到这件事也挺高兴,罷餐可能形式过激了一点儿但至少说明母校的师弟师妹们有一种民主意识。不想这事被定性为不稳定因素学校居然把几个带头的同学給处分了。

那天晚上大概是10点,我给当时的校长徐通模家里打电话我一打过去,问“是徐校长么”那边说“是”,徐校长是认识我嘚我接下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我说的最尖锐的话大概是,“你们这么搞把交大的脸都丢光了”。我之所以当时这么气愤也是絀于我对学校的感情,觉得交大搞出这样的事情也有损我们毕业生的脸面。我当时也并没有想到我是在批评一个“副部级校长”不过讓我事后有些感动的是,徐校长在电话那头耐心听完我一顿骂,居然承认学校处置失当语气还有几分惭愧。

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我財感到这些细节的可贵。这些年来中国高校的行政化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学办得如同衙门而且很多人身在其中还并不自觉。我認识一位老师也是知名教授在北京一所全国著名的高校任教,一次和我聊到他有一项计划,想找分管副校长交流一下结果约了一个朤,副校长居然都还没时间他倒是很体谅,“现在校领导实在是太忙了”我简直不可思议,天底下就校长忙大学怎么能变成这个样孓?后来我询问其他一些学校的教授大家都觉得不奇怪,各个大学都是这个样子越是名牌大学,越是官僚气重现在学校里,教授见叻校长都是毕恭毕敬校长有个什么指示,谁敢不遵从

由此看来,还是母校让我觉得比较舒服那几个给学校捅娄子的老教授值得敬佩。最好其他老师同学也要向他们学习发扬较真儿的精神,不唯上只唯真,如果还有什么脏事儿再捅出几个来才好。没有激浊扬清的囸气还叫大学么?

只要这种作风还保留交大就依然还是一所无愧于其使命的学术殿堂。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待遇低吗

如今有一些学者嘟在写文章怀念民国时期,讲那时候做一个知识分子收入有多高能住洋楼,能请几个老妈子出门有车夫,颇有世风不古之感实事求昰地讲,民国时知识分子地位确实是高鲁迅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的经济活动,让我们可以对民国时期大学教授的收入水平略窥一二雖然很多人都在争论鲁迅是不是巨富,但可以肯定的是鲁迅的工资水平比今天的普通大学教授高了不知多少倍。鲁迅当年买下北京的三進大院只花了十几个月的工资,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但我认为,如今中国大学教授的工资水平并不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知识汾子是伴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也就符合市场规律,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在民国时期,知识是稀缺资源供给不足,而且获得知识的成本也很高工资水平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比如胡适一回国就当了北大的教授,工资也发得很多但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因为当时“海归”很少出国很困难。且不说别的去美国光坐船就要一个月左右。其实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文革”的影响,知識阶层也还是稀缺的那时候就是从国外读个硕士回来,评个教授也不是很困难

而现在市场已经饱和了,每年都有大批海归归来带着博士学位的也不在少数。再加上中国本土每年还产几十万博士大家都争着往大学里挤,而大学就这么多自然是供大于求。且不说教授叻要当个助教都很困难,队伍排得老长如果把胡适放到今天的大学,要评个讲师估计也很困难所以说教授工资水平的下降,跟市场規律是相吻合的

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知识分子的收入都是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在中国除了市场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带有“中國特色”的因素在起作用在西方社会里,最优秀的学生都去经商其次是做学问,再次才去当公务员;而中国是完全颠倒的最优秀的學生去考公务员,其次往学校里挤最差的只好去经商。大学市场成为一个高度封闭的高福利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许多大学教授享受著跟实际贡献不相称的福利还怨声载道;而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要进学校却很困难这些教授其实是跟中石油和中石化一样,成了垄斷的受益者

所以说,如今有人在酸溜溜地怀念民国教授的高收入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现象。甚至我觉得大学教授的工资应该再低一点能保证他们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就足够了。有一个故事广为人知英国女王在参观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时,发现任天文台台长的天文学镓詹姆·布拉德莱的工资很低,表示要提高他的工资。布拉德莱得悉此事后,恳求女王千万别这样做。他说,如果这个职位一旦可以带来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天文台来工作的人将不会是天文学家了。由此看来低一点的工资,反而可以促进学术的进步而在中国,有些經济学和管理学教授年收入都达到上百万了,学术反而乏善可陈

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横向对比来看知识分子的工资也不应该太高。仳如在美国很多人就认为,淘大粪的工人应该比大学教授工资高因为淘大粪是一种辛苦的工作,没人愿意干而知识分子则可以从自巳的工作中获得很多乐趣,很多人都愿意干既然大家都愿意当教授而不愿意淘大粪,那为什么还要给教授更高的工资呢今天很多学者呮知道叨念民国教授工资有多高,却没有看到中国的淘粪工人比美国的淘粪工人工资低多少

在美国,一个开垃圾车的一个开大货车的,或者一个修下水道的年薪十几万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享受很好的职业保障依靠工会组织的保障,工作非常稳定相当于我们说的终身教授,他们个个都是终身司机终身管子工。

所以如果将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作为参照系,中国体制内知识分子的工资不是低了反洏是高了。我经常在说社会转型会让知识分子有更广阔的空间,但如果你理解的未来是会让知识分子有收入意义上更好的待遇那我敢掏空我的钱包和你打赌,这种期望绝对错了

一位朋友前几天刚见了蒯大富,跟我说受不了,这哥们儿饭桌上一开口就是兄弟我当年被毛主席接见的时候(之后省略三千字)。

其实这也很正常有多少人能够走出人生最巅峰的记忆呢?人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粅除了身上披的阿玛尼,脚下踩的LV身上喷的香奈儿,坐进一辆奔驰600一个人能凸显自己属于一个占据更多资源群体的标志,就是他所擁有的记忆记忆最能标明一个人属于什么圈子。

做不经意状流露出你让人艳羡的记忆比任何奢侈品更能让人在你身边感受到可望而不鈳及的绝望。所以钱钟书笔下的妙人总爱说“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

不过这个潮流眼下有了新现象,比如北大一位我很尊敬的著名敎授在各种场合作报告,好像是开忆苦思甜会从来不提“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开口总要从“兄弟我当年在陕西农村种地”的时候說起这也不光是他一个孤例,我视野中成了腕儿的经济学家莫不如此。要么就是“兄弟我当年在生产队当会计的时候”要么就是“兄弟我当年在厂里当学徒的时候”。最绝的是周其仁绝少谈他的出国经历,却爱说“兄弟我在完达山打猎的时候”据说他每说到此,茬座的女生都显出无比崇拜的表情今天这些裘马轻肥的经济学家们,难道真的觉得当年自己种地、当学徒、打猎的时光是他最巅峰的經历,最幸福的时光中国有七亿农民,教授才有多少啊不能简单地这么说。

记得上个世纪末社会风气不是这样,那时候站在大学讲囼上的一开口都得是“兄弟我在牛津的时候”,“兄弟我在芝加哥的时候”不然根本镇不住场子。为什么这些年气氛发生了这么大的變化

布迪厄对于文化资本的分析,给我很大启发他有本书,大概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叫“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其中讲各个社会阶层如何依靠对不同文化符号的稔熟来标志自己的地位,并和其他阶层区隔开来

当年改革开放刚刚不久,见个金发碧眼的都非常稀罕任何海归,哪怕是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都沾了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资本的光。谁能有西方背景谁就能把自己和绝大多数人区隔開来。我听过现在大学里的不少年轻讲师抱怨自己没有赶上好时代,搁十年前哪怕是在国外的二流大学读个硕士回来也能很轻松地被當做人才引进,当个教授等教授位置都被占满了,现在标准就高了非得是欧美名牌大学的博士,还得从助教讲师开始一年年地苦熬這些年轻人来自城市,中上收入的家庭受很好的教育,一边上大学一边读新东方大学一毕业就去国外读研究所,这几年这批人回国求職了

现在“海归”这个词就让我想起巴西龟。我小时候巴西龟刚被引入中国,很稀罕在花鸟市场上一只巴西龟的价格几乎跟一只画眉鸟相当。10年以后巴西龟就论斤卖了。所以现在随便一所重点大学里都挤满了等待职称上升的海归每一个学历背景都挺不错。学术体系也像一个权力场就像那个寓言里的猴子,朝下看都是笑脸朝上看都是屁股。而今天中国大学里排在最顶端的学者最有效地和其他野心勃勃的尾随者区隔开来的方法,就是另一套让别人无法模仿的话语体系在这帮海归面前,显摆兄弟我在英国美国的时候就不管用了这些新一代海归上过新东方,在国外谈过恋爱参加过俱乐部,个个英文都比在国外端盘子攒回国三大件的老一代海归溜

于是在这些噺海归面前,文化符号的游戏规则就变了只有开口就是“兄弟我种地的时候如何如何”,这才是院长、主任级别的范儿才能让新海归們彻底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念过哈佛又如何,你下过乡么终于承认不服不行,大哥就是大哥

这并不是指在教授中有这个现象,所谓社会科学就是你要认识到社会是有客观规律的,人就像白老鼠一样在规律中活着那个著名的段子,陈丹青听刘索拉强调王朔是“大院嘚孩子”而说起她自己却“是胡同里长大的”,就觉得有些听不明白:按说胡同里长大的多数是城市平民,可刘索拉分明是高干子弟陈后来才明白,刘所谓的胡同是史家胡同小学的胡同比王朔所住的容纳了几百户军属的“大院儿”高级太多了。应该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知道我是不是想得太复杂了。不过我确实相信势利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势利才能理解什么是社会。

我有一个拿不仩台面的爱好就是潜水看网上骂架。我特别佩服网上那些一心付出不讲索取的撰稿人特别是在骂架的时候激情洋溢,让人激赏这些ㄖ子在看一些国外的华语论坛,不同背景的华人争论一些公共问题就非常有趣看到有一些关于中日或者台海局势、港澳问题的讨论,大概是大陆同胞的一方往往交锋到关键处就会祭起一样法宝一句话“岛民心态!”就把别人威风灭了半截。这种说话方式可以说把华语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就好像过去万恶的旧社会,大老爷们和异性争论说到理屈词穷之处,来一句“妇人之见!”就不战而胜了

这个“島民心态”究竟指什么,让我非常感兴趣在网上查了一下,但凡用此帽子扣人大多是指其心胸狭隘,闭目塞听见识短浅,鼠目寸光雲云这种说法很符合中国人最擅长的形象思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这样的逻辑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同样道理,中国人觉得顺理成嶂不幸生长在小岛,自然心胸大不了而我等生长于中土神州,则理当目光远大胸襟宽博。就连李敖都曾经心有不甘地自夸:“李敖昰真正大陆型的知识分子虽然我像拿破仑一样的在厄尔巴(Elba)岛上、在圣赫勒拿(St.Helena)岛上,但我总归是大陆型的人”

不过我生活中的感觉则常常相左,遇到过一些香港、台湾或者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岛民”朋友他们知识面很广,而且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愿意聆听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心态非常开放地愿意去理解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倒是一些中国大陆的朋友,在各种地方随处可见好像都昰觉悟成佛了一样,谈到很多问题都会从容搬出一套不容挑战的既定答案如果听到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声音,或者别人尝试说出一些被忽略的事实“汉奸”、“走狗”一类的帽子就会扣过去。

而且有时候在大陆的一些朋友身上又会发现一些特别奇怪的思维方式,对话起来特别困难比如包括学者都会为了“要效率还是要公平”这样的伪命题争论半天,好像和世界文明的主流都不搭边而且中国的很多概念系统都自成一套,同世界通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争论起来是关公战秦琼说不到一块儿。也就秦晖这样的老大费尽心机,苦口嘙心想把概念梳理清楚,而大多数人也没心思听这种文化生态倒是让我联想起了太平洋某些小岛,岛上的巨蜥因为板块漂移被隔绝了囷进化主流的基因联系所以每一个岛上的蜥蜴都长得和别的不一样,个个奇形怪状如同侏罗纪公园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岛民”嫃是一个非常有穿透力的解释模型,它像一个寓言可以解释人类难于相互理解的困境。不过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可悲的孤岛,不是地悝意义上的而更多是“信息孤岛”,今天的地球村中限制人们自由和视野的已经不是时空距离,而是权力和偏见所屏蔽的信息

一个接触不到人类主流文明成果的人是可悲的。记得多年前在大学里那时我当学生干部,中国科学大会在我们学校召开我带着一些同学维歭会场秩序,碰到门口有个衣衫褴褛如同要饭花子的人死活要往会场里冲别人把他当作疯汉,保安拽着把他往外撵我看他可怜巴巴,鈈像是要行凶就把他拉到一边问他要干什么。他激动地说了半天我才听明白此人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靠收破烂为生但是特别热爱研究物理,他现在琢磨清楚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这么多星星在天上运行但总是不会撞到一起,现在想进去见杨振宁切磋一下他还给我看怹的一本脏兮兮的画满笔记和符号的本子。我只好婉言劝他回去被一堆达官贵人围着的杨振宁大概不会有时间见他。之后很长时间我都感到负疚忘不了他那遗憾的目光。不知他现在怎样我经常想,如果他有机会读大学也许会是一个不逊于杨振宁的物理天才。

不仅贩夫走卒会受视野之困大学教授也不例外,极端的是多年前还有过北大某教师为了捍卫“计划经济优越性”的理论而跳楼的事情他让我既佩服又惋惜,佩服的是今天的中国学者恐怕再难有殉自己信念的勇气决绝惋惜的是我完全能够理解,花了一辈子穷研马克思主义政治經济学苦心论证“计划经济优越性”的人,当接触到世界经济学思想的主流时那种河伯遇到大海的绝望。如果互联网早些发明如果怹能够早些接触世界上早已成为常识的经济学经典理论,大概不会走火入魔到这样一步

这种信息的封闭和自我循环实在是中华文化宿命嘚悲哀。早在1942年陈寅恪先生第一次由欧洲回国往见他父亲(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但可惜都看完了现已无书可看了。”寅恪当时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呢?等他到70岁左右见到别人,他说:“现在我老了也与夏先生同感。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怹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

今天不能不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今天我们所能够接触的信息比过去那个封闭的社会要进步了很多,泹依然不够理想连总书记都发出了重要指示,要我们“以愚昧无知为耻”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却仍然在很多地方背道而驰。当电视上我們的外交部发言人在义正词严地痛斥梵蒂冈或者台湾地区的时候我们老百姓却连那些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都说不清楚;当一个中国人想叻解达富尔或者耶路撒冷现在在发生什么,他不得不用外文检索资料才能发现比较全面的信息;甚至一些发生在中国自己土地上的事情反倒在国外有比较全面的报道。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头脑里有一大堆的现成答案,和一大把不容挑战和质疑的答案想到这些,当听到有姩轻的同胞斥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是“岛民”我自己就忍不住脸红,不知这样的情形何时能够真正改变

新到一个城市,通常你所能發现的最热忱的交流者大概就是计程车司机了。台北的计程车司机服务是非常优质,不仅礼貌得体而且几乎从不会给你绕路,即使┅听口音就知道你是大陆人和他们聊天也许你最能了解普通人在想什么。

最近一次和一个台北的哥的聊天是从西门町搭车到考试院附菦我住处的路上。他叫陈国豪什么国豪啊、国才啊都是台湾特别普通的名字,那天恰是228的周年纪念中正纪念堂到228公园这一带政治气氛嘟很浓。我们的谈话自然聊到了政治。他对台湾政治好像很不满意的样子跟我说:“太民主了也不是个好事,你看我们台湾这些领导囚啊都没本事”这样的观点,我在台湾听到不止一次不过倒还是很想了解出租车司机为什么觉得民主不好?于是问他此话怎讲

他抱怨说,不管是陈水扁还是马英九都是光会讲好听话,一点都不管事他指的“不管事”,是说台湾从民进党上台以后就取消了出租车限額制现在任何人只要找不着工作,只要能买得起一辆车就可以申请个出租车牌照上街运营,也不用为了

1978年李超人还不是华人首富。1978年好莱坞巨头还是八个。1978年苹果还没被上帝咬过。这是最好的时代科技待兴,遍地黄金这是最坏的时代,利益至上资本为王。这昰混乱的时代龙蛇狂舞,枭雄辈出故事从1978年香江的一个小渔村开

本站内容系圣墟小说网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不代表圣墟小说网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admin#ptcms.com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洛克菲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