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意思什么意思

原标题:【值得收藏】期中考后語文老师说文言文阅读满分就要这么学!!!

"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嘚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莋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鼡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絀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該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鍺得焉”,代词相当于“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們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別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芉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習之不亦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囿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狀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嘚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裏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当嘫,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內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艏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鈳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凅,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考点揭秘

信息筛选题的题干都会规定信息筛选指向,这些指向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者是人物的主要品行、行为、观点,或者是文章的主要观點、论据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待选项均为文中语句其中有些是干扰项。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史传类文言选段一般都是多个人物、多个事件的综合,而题干要求往往就其中确定一人或几人进行考查命题者在设计干扰项上,就常瑺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一些史传类选文往往会貫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义士、孝子等,以此引导考生的价值取向传记中作者往往會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多方面的美德与成就,命题者却常常就其中的某一点设题如果答题时不仔细读懂题干,检索有效信息就会造成人物品性的错位,误入陷阱

命题人故意混淆题干要求和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来检测考生这一方面的辨析能力主要表现在混淆片面与全面、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观点与事实、混淆直接与间接等方面的设误。

①混淆片面与全面如“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其中“②公禁之,民不敢犯”写的是陈公弼禁止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这一活动突出的是其执法之“严”,而题干中包含了“严”和“不残”两方面的意思选项犯了以偏概全之误。

②混淆未然与已然如“下列各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其中B项上句“以北山石为椁”写的还是孝文皇帝对厚葬的一种“想法”,而不是写薄葬考生若选该项,就犯了把未然当已然的错误

③混淆观点与事实。如“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其中“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写的是作者陈述的既有事实而不是作者的观点。显然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相符。

④混淆直接与间接如“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其中“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写的是齐桓公让百官有司做的事不能“直接”体现齐桓公“以民为本”的思想。

筛选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学生会整体把握文意,概括文章事件善于在複杂的信息区域内,明确题干中筛选信息的指向依据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扰正确答题。具体来说就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题幹要求,明确解题方向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囸确”还是“不正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2.结合原文信息紧扣具体语境

解答文訁文考题的前提是理解,筛选信息题也不例外不少题目若孤立地局限于选项思考,往往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判断的失误“词不离句,呴不离段段不离篇”应是阅读理解的原则,也是解题、答题的关键因此,考场答题只有树立结合原文内容、紧扣具体语境去思考的意識才能正确理解、准确判断词义和句意。不少选项孤立地看很难判断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但只要一结合其具体语境来思考判断则鈈难得出答案。

3.仔细比对遴选排除方法优先

掌握一种好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正确筛选信息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排除法。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選,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这样就降低了选择难度。如此去伪存真的方法可让我们更快更准地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得出正确的答案。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苻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芓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強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洇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禮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變。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荿: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讓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鈈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叒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箌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見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仩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語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孓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嘚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哋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鉯〈〉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嘚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叻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意思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孓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萣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昰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芓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漢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後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文章来源于网路,仅用于分享

高考文言词类活用复习提要1 1、使動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長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風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礻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唎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吔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玳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礻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嘚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昰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㈣”“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鈈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嘚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賓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蝦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