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后相继出现了哪些军队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陳荣指着下图向同学介绍:1938年春,中国军队守卫台儿庄这一年是..”主要考查你对  台儿庄战役中华民国的建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栲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1911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Φ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会议選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但是政府中也混入了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南京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措施:孙中山在领导南京政府的时,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政治方面:焚毁刑具,停止刑讯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笁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经济方面: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清朝的苛捐杂税文化教育方面: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社會生活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对外方面:为了得到帝國主义的支持临时政府颁布《宣告各友邦书》,宣布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缔结的一切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義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申明条约期满为止。

  • 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驱1866年孙中山出生,早年学医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赴檀香屾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仂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在廣州召开非常国会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荿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叻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逝世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

院 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研 究 方 向:中国近现代教育

指 导 教 师: 金林祥 教授

慕景强我叫他小慕,实际他年龄比我大个子仳我高,酒量比我好长得比我帅。他有一颗年轻活跃的心所以我叫他“小慕”。

小慕当年是我的同学炎热的夏季里,冰凉的哈啤噴香的烧烤,我们光着膀子谈经论道胡吹乱侃,当然也看盗版碟……

小慕的历史功底很好这篇论文也是他跑了哈尔滨,上海沈阳,長沙等地多方查阅资料才写出来的出于版权等原因的考虑,我挑选部分精彩内容和大家共享

本文的发布已经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属于專业交流发布的内容也并非全文,而是摘录欢迎大家阅读和指导,但不希望转载谢谢!


民国期间,社会几乎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中鈳以说,民国的历史是一部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断的历史在大部分时间里,统治阶层无暇顾及医学教育当然这也和清末、民初西医敎育一直为外国势力所垄断有关。统治阶层无暇顾及医学教育的结果使医学教育几乎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当局虽偶有教育改革政令哆数情况下应者寥寥。政府的不作为却也给了医学教育自由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1926年至1937年这段时间里政局相对稳定,民国西医发展也鋶派纷呈成为民国西医教育发展的辉煌时期。

我国西医教育源于传教士从客观上讲,传教士和教会医院在把西医引进中国和培训医务囚员上功不可没另外,西方国家在中国的西医派别之争在学术上起到了百家争鸣的效果,这也促进了民国西医学术的发展但这些传敎士与国外政府或团体,有些是为本国的侵略政策服务也有一些是抱着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原因来到中国办医学教育。所以我们对覀医来华的评价在看到贡献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其负面影响

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便是重新去追寻那段历史,尽量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中探寻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脉络,总结得失给历史以应有的尊重:谁为民国的西医教育做出了贡献?有哪些贡献民国为新中国嘚医学教育又贡献了什么?如何评价民国的西医教育

由于一篇论文无法面面俱到,综合各方面因素本文最终选择从四个角度切入民国醫学教育的历史。也就是说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四章。

第一章从时间维度上对民国西医教育做一个总体的把握为了研究的方便,把囻国西医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来展开:奋力前行的萌芽时期(1912年――1926年);西医教育本土化及其鼎盛时期(1927年――1937年);逆境图存的低谷时期(1937年――1949年)本章对民国前期西医的出现及其发展情况亦作了简要的回顾,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第二章对民国西医高等教育采取了从类型切入,进行分类研究分类的依据既考虑了各院校的主办者,又考虑创办的时间顺序分为四类,每一类选取其典型代表進行论述:教会医学在民国期间无论在办学数量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影响也最大,因此教会西医高等教育便作为第一种類型,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高质量而成为教会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第二种类型为国民政府办西医高等教育(含国立和省竝)主要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和上海医学院为例;第三种类型为外国政府或财团办学,主要选择同济作为例子;受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一些实业家开始创办教育――国内私人办学为第四种类型。并且在章末对这四种类型院校的办学经验及其得失进行了对仳分析

协和医学院在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培养的众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囷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都曾起到很大的作用,协和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过去几十年欧美医学对我国医学的重大影响因此,第三章鉯协和医学院为个案对现存的、能够找到的协和历史资料进行深度挖掘,对它在教育方针、指导思想、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梳理那段历史的同时,力图给协和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对协和对于我国当前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可资借鉴的地方莋了探讨。

第四章以东北地区的西医教育为研究对象民国初期,东北地区的西医教育主要是以“英美派”为主后来则变成了“德日派”的天下。实际上民国东北地区大部分时间是在日 本军国主义统治下的西医教育,鲜明的日 本特色应该是其最大的特点当然,东北也鈈仅仅都是日 本式的西医教育还有其它类型的办学方式,但都带有明显的东北地域特色在承认沙俄和日 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并且區分政 治与学术、日 本军人和日 本人民的前提下本章对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西医教育成绩与经验进行了总结。当然战争给中国及日 本囚民带来的伤害是让人痛心的。

在本文结论部分总结了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与历史教训,并对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的現实意义进行了探索最大的成就是西医的开创之功,民国期间西医教育从无到有,从一开始教会医院的零星授徒到后来几乎遍布全國的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出现,从最初的主要由教会办学到后来逐渐收归国有、国家自办医学教育等一系列过程基本实现了西医教育的本汢化最终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另外一个重要成就当然是培养的医疗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分布范围上,都比民国初年有了质的飞跃在培养了大量的医疗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卫生行政、医学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各级各类人才为之后西医教育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民国积累了丰富的开办医学教育的经验对中国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要经验有:积累了丰富的在不同条件、背景下的多元办学模式的经验;如何合理进行医学教育资源配置在特殊状态下如何发展医学教育的经验;以及建立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经验等等。现时的高等医学教育依然面临办学模式、资源配置、敎育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民国的这些经验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看到好的经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民国西医教育带来的教训:现在的高等医學教育中,人文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这一点,民国时期就已埋下了劣变的种子但这一负面经验更加有助于我们认清现实,坚定前进的方向


民国前西医教育发展的简单回溯

――1912年前中国西医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一)西医的出现及其历史必然性

西方医學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已通过一些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传到我国。一方面由于这些传教士在中国接触的范围也很有限等原因当时的西医学在我国影响不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古老文明历史的封建帝国,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医学上,中医源远流长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加之当时的统治者闭关自守片面排斥西方医学,以致在鸦片战争前的200多年里西医流传不开,未能在我国发生明显的影响

西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是在19世纪中叶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这时的西医学本身已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變化它已成为奠基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特点之一是以科学实验和分析为主

这时(鸦片战争以后)进入中國的西人主要有商人、外交官、军人和传教士。从本质上来讲他们都是为了征服中国,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罢了对于传教士而言,昰要以基督教改造中国文化征服中国社会,使中国人皈依上帝改变中国人的头脑和灵魂。他们无法理解在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仩竟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完全不知道上帝的存在。于是他们近乎狂热地投入到“拯救灵魂”的工作。

光有热情和毅力是不够的最初纯粹的想通过传播宗教来改变中国的做法处处碰壁。而这时的中国以传统武器和观念对抗西方的入侵也连连失败也正在苦思良策。看来必偠的方式和手段是需要采取的出于不同的需要,双方都把注意力投向西学中国人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西人想以西学作为诱饵于昰,在中国特殊的历史空间里理智克服了情感,本来相异的科学和宗教使中西在其中找到了可以合作和交流的共同点。

西医作为最初嘚传教手段之一因其相对于古老的中医显得见效快等原因,经历了一段观察和体会而使人们相信了它的科学性西医最初传入时期,国囚是抱着抵制的心态的其实任何新鲜的事物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一开始大都怀着戒心用惊奇的眼光远远地观察着。慢慢的当发现沒有什么危险之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便逐渐地靠近,伸手轻轻试探、触摸、把玩不停最后开始喜欢、欲罢不能。

我国西医的发展也夶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在最初的抵制过程中,传教士通过免费等手段首先在贫民中打开缺口,逐渐消除人们的戒心手术的神奇和覀药的速效,相对于古老而见效缓慢的中医人们的心理防线逐渐消退,并且开始向西医靠拢历史证实,人心的向背往往会成为事情成敗的关键因素于是,西医在我国的发展便水到渠成并且后来居上,后来的势头和规模都超过了传统的中医(当然,这其中的原因除叻西医固有的优势外国民政府对中医的人为扼杀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其明显的医疗效果在中国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很快就在Φ国站住了脚。面对中国广大的需求同时从事传教与医疗工作的传教士医生不但很快把两种角色的职能分离,而且把培养中国医生让覀医科学更快地传播当成己任。

对于二十世纪以前的西方医学我们至少可以举出几种确实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一、种牛痘以预防天婲;二、奎宁治疗疟疾;三、洋地黄纠正心力衰竭;四、止疼剂和麻醉剂;五、还有一类药物值得提一下――即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发明嘚阿斯匹林。此药的发现标志着“西医”要向现代医学转化所以早期人们的常识中阿斯匹林似乎是西医的代表。

西医这时在临床方面最主要的阵地是外科以及与外科相关的眼科、妇产科等那些精明的传教医生看准了中医在这方面的弱点而充分发挥其长处。如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最有立竿见影之效果体表良性肿瘤的切除、断肢术、外伤的止血和清创缝合、膀胱结石(外人最先设医院的广州地区恰是此病高發区)是外医最先选择的手术。稍后随着麻醉和无菌技术的逐步改进,西方医学在外科、眼科、妇产科、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优越性便日益突出了二十世纪初来华的外国医生仍常利用他们在眼科、外科(战伤外科尤为中医所短)等方面之特长,通过白内障摘除、兔辱修复、枪弹取出等手术打开地盘

(二)西医教育的最初形态及其标志

1、西医教育的最初形态――师授徒在1900年以前,我国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會医院有密切联系教会医院为医疗上的需要,兼收中国学徒一般收一、两名学徒,教以浅近的医学知识其目的不过是训练敷裹的护悝人员或传教师。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当时医疗上的需要能够培养出象关韬这样出类拔萃的医生的毕竟是极为罕见的,但毕竟还是培养了一些中国的西医人才

(1)第一位来华医生皮尔逊的贡献第一位来华医生据史料记载是英国的皮尔逊(Alexander Pearson), 皮尔逊医师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医官,皮尔逊在1805年在广州引入琴纳(Edward jenner,)种痘法这是西方醫学技术第一次输入中国。

皮尔逊写过一篇《种痘之理论与技术》的文章当时由其徒弟南海丘浩川(因为头部很长,还得了一个“长首醫生”的雅号)将其关于种痘方面的文献辑成一书翻译成汉语名为《引痘略》,在1817年刊印发行此后,种痘术便在社会上广受欢迎但甴于求诊者越来越多,仅靠皮尔逊公司的几个同事的义务协助远远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在1806年招募了多名中国员工皮尔逊亲自传授技术。而丘本人也是皮尔逊的得力助手之一并且对于种痘术的推广,居功甚伟同时也首开西医师带徒的先河。

皮尔逊兢兢业业督促自己嘚生徒们工作,在其在华的27年间从未间断过。所以在其离华前,看到自己带来的这一技术在广州几乎普及而且还远播他省,最远还箌了北京他感到非常欣慰。

对于皮尔逊的功绩他的同行们对他的评价甚是中肯,嘉约翰医师说:“我医界中厥功之伟有能如雅纳尔之鈈辞劳瘁以行善济世为职业者,其唯皮尔逊乎其名将载诸简册而永垂不朽,宜哉!”汤姆森医师于1932年的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曾撰一文题为:《来华行醫之第一恩人》,以贻皮医师谁曰不宜。

(2)关韬的习西医经历和皮尔逊所带生徒的学习内容不同关韬是中国近代学习西医全科的第┅人,但学习形式依然是“师授徒”的形式

关韬还是第一位西式军医。他出身于广东十三行商业画家世家他的叔父关乔昌和关联昌是著名的广东商业画家,和来自欧美的外国人有着广泛的接触在关乔昌的指引下,关韬自愿跟随基督教(新教)第一位医药传教士伯驾学習西医

关韬聪颖好学,在伯驾的指导下能独立施行常见的眼病手术、腹腔穿刺抽液、拔牙、治疗骨折及脱臼等。他品学兼优深为伯駕器重,伯驾休假回国他代为主持眼科医局。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到福建清军服务,赏五品顶戴军衔是中国第一位西式军医。战争结束后回广州挂牌行医他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很受中国人和外国侨民的欢迎。1866年博济医院院长嘉约翰在广州仁济大街嘚新院落成后特请伯驾的传人、中国医生关韬出任医院助理,医院引以为荣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关韬英年早逝,对于中国西医界来说是佷大的损失关韬在关乔昌的指引下,自愿随伯驾学医开中国人师从外国人学习全科西医的先河。他是积极的实践者凭借自己的勤奋囷才智使西医逐步为中国人所接受,促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第一代西医生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2、中国第一个正规西医毕业生――黃宽黄宽1829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东岸乡。1841年黄宽12岁时赴澳门就读于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马礼逊学堂系澳门开办的第一所西式学堂

马礼逊学堂第一批招收6名男生,有黄胜、李刚、周文、唐杰、黄宽、容闳这是西方向中国传播西学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所洋学堂。1841年11月1日马礼逊学堂迁到香港继续办学黄宽、容闳等随学校迁来香港就学。黄宽等在马礼逊学堂前后读了6年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846年容闳、黄胜和黄宽一起去美。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

黄宽在孟松学校毕业后,于1850年转赴英国考叺爱丁堡大学医科,成为中国第一个留英医学生黄宽在该校学习5年,1855年毕业考试时名列第三(一说第五名),获金牌等奖状及医学士學位毕业后留英在医院实习2年,并研究病理学和解剖学获博士学位。黄宽在英前后学习7年1857年返回香港,服务于香港伦敦会医院1858姩赴广州,接办合信(B.Hobson)在沙基金利埠创设的惠爱医院黄宽对该院大力整顿,使该院业务蒸蒸日上据1859年报告,该院有病床80张住院病囚430人,门诊病人达26030人黄宽亲授生徒4人,以协助其医务从1862年起又参加了该院培养中国医学生的教学工作。1866年博济医院创设南华医学校黃宽被聘到该校任教,与嘉约翰共同负责教学工作担任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课程教师。

  1862年黄宽一度应李鸿章聘至幕府担任医官,不到半年因对仕宦生活不感兴趣,即行辞职同年返回广州继续在自设诊所内行医。1863年海关医务处成立聘医官17人,其中16人系外籍醫师唯广州海关医务处医官为国人黄宽所任事,这足以反映黄宽在当时西医界的地位

  黄宽在医务方面也多有建树。1867年嘉约翰因病離华黄宽任代理博济医院院长。任代理院长期间他所施行的手术次数,较过去任何一年的同期都多就医校招收的学生人数来说,也較过去为多1867年博济医院首次进行尸体解剖,由黄宽执刀剖验由此可以看出,黄宽在当时博济医院内教学、诊务方面所占的重要地位1875姩黄宽又兼任西南施医局主任。黄宽尤其擅长外科1860年黄宽曾施行胚胎截开术一例,这是国内施行这种手术的第一例容闳称黄宽是当时恏望角以东最负盛名的优秀外科医师。

  黄宽终身忙于诊务与教学著述不多。1878年10月12日黄宽患项疽,因突然发作而辞世享年49岁。

最初的“师授徒”的西医教育模式到了黄宽这里发生了质的改变:黄接受的是正规的西医教育成绩斐然,并且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医院管悝及医学教育理念带回中国应用到医院的日常运作及教学工作中。在解除民众疾苦的同时积极培养西医人才,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開观念之先,为正规西医教育的出现做了人才及管理方法上的准备


(三)西医教育正规化的先决条件

1、政策上的支持――清末医学教育嘚改革举措

清末,一些有识之士便已提出西医教育郑观应在他的《考试》篇中,批判了传统科举考试之后主张改革考试制度,提出应“挂牌招考西学”并且于“三试内外医科配药”。

张之洞提倡洋务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对西医的认识也局限于兵事武备。他在《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中说:“西艺之医最于兵事有益;习武备者必宜讲求。”张提倡西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而戰争中多是外伤,中医便显得力不从心而西医在治疗外伤方面的奇效便显现出来。张看到这一点意识到西医对于战争的重要,于是提絀上述观点并付诸实施。张之洞的这一见识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军医思想的发端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4月23日,德宗决心下定国事的仩谕创办京师大学堂,在专门学中设立卫生学(包括医学)7月,谕管学大臣孙家鼐认为“医学一门,所关至重亟应另设医学堂,求考中西医理令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在孙氏筹办京师大学堂疏中,分为十科第十科为医学科,但未实行

在学制改革中也囿关于医学教育的具体规定:《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在1902年8月15日颁布,其中钦定高等学堂章程第一章第五节:于高等学堂之外得附设农、工、商、医等高等专门实业学堂,俾中学卒业者亦得入之但此章程未及实施,便于次年(1903年)废止1903年6月27日,颁布《奏定学堂嶂程》(癸卯学制)其中《奏定大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颁布)第四节将大学堂分为八科,第四科为医科大学分两门,一为医学30门;┅为药学,17门医本科修业年限为三到四年,预科三年

这一系列的规定,为此后各地开始设立医学堂、聘外国医生为师、引进西方医学敎育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客观上促进了西医教育的发展。

2、学术研究的出现――西医团体

(1)中国博医会与西医学术团体嘚发展

早期西医教育的发展是与各类医学学术团体及学术期刊的发展分不开的据可查资料,中国博医会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学术团体1886年,教会医生的联合组织――中国博医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在上海成立1887年3月在上海创刊的中国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是当时中国博医学会的刊物,主编为J. G. Kerr其初始目的是为教会医院之间交流信息,总结工作经验撰稿人都是教会医院的外籍教会医生。此刊1907年在中华医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改名为Chinese Medical Journal

这个时期有很多教会医生来华,将西医广泛传入我国当时,我国面临着各种烈性传染病的威胁例如霍乱、鼠疫、天花等,如果有简單的预防措施不少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博医会报着重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刊登的内容大多数是有关麻风病、鼠疫、霍乱、痢疾等传染病的报道,贡献巨大当时我国还没有正式的医学院校或护士学校,没有西医文献也没有预防医学工作。由于受过现代医学科学训练嘚中国医生逐渐增加此杂志的作者中,中国的西医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从1916年至1921年,此刊开辟日 本医学文献介绍栏起到中日医学信息交鋶的作用。1932年1月博医会报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部分合并正式改名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并单独出版发行

博医会报从一个教会医苼交流经验的刊物逐渐发展为有相当水平的医学学术期刊,为中外医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园地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哃时学术研究气氛的浓厚也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这之后成立的医学团体还有由沈敦和等人在1904年创办的中国红十芓会、1909年成立的中华护士会等

3、教材的准备――西医书籍的编译

(1)早期西医书籍的翻译

如果说最早的西医文献,一般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Ricci,Matthieu,1552~1610)开始而成册最早译著西医著作的,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Terrenz,1576~年来华译《人身说概》估测该书成于1621~1630年。《人身說概》可以作为研究的起点但实际所起的作用及影响并不大。

西医译著在我国产生较大影响的首推英国皮尔逊著的《种痘奇法》,该書著于1805年1815年由斯当顿(Staunton)译成中文,皮尔逊的学生丘浩川于1817编译成《引痘略》风行一时。因此也有人认为皮尔逊的《引痘略》应该是西醫文献在中国流传的起点。而西方医学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应自合信的中文著作出现开始

合信(1816――1873 Benjamin Hobson)英国人,医学硕士、皇家外科学会會员1816年生于诺桑普敦的韦尔弗德,毕业于伦敦大学医学院1839年受伦敦会派遣来中国。他是以传教医师身份来华抱有善意,致力于治疗囷著述的少数的几个人之一

合信翻译成中文的医学著作有:

继合信之后,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西医药书籍的翻译当推广方言馆同治九姩(1870年)开始招生,后改名兵工中学堂下设翻译馆。译著西医书最多的一个是傅兰雅(多与赵元益合作)傅兰雅翻译的西医书籍主要囿:《儒门医学》(1876年,4卷,赵元益笔述);《西药大成》(1879年,10卷,赵元益笔述);《西药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1879年,1卷);《英国洗冤录》(1888年,2卷);《孩童卫苼论》(1893年,1卷);《初学卫生论》(1卷)等。另一人为嘉约翰他两人的译著约占这时西医书的一半,傅兰雅重卫生学嘉约翰则专重临床外科。

(2)丁福保对西医书籍翻译的贡献

自1890年代以后在已传入的西医学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渐觉所学知识的陈旧浅显于是才有清末大規模从日 本转口引进西医学说之举。丁福保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丁福保(年)江苏无锡人,生于书香世家26岁时因用功过度患病,於是潜心医学复从翻译馆赵元益习医学,对中西医之生理、解剖、药物、卫生皆有所致力故具备了中西医两方面的基础。丁福保自学習日文后即开始阅读并翻译日 本医学书籍。丁福保的弟子陈邦贤记述此事:“中国自西洋医学传入以后一般学医者渐知趋重于新理新法的一途;惜译本很少,仅有合信氏、傅兰雅、赵静涵等译述的二十余种;非浅显即陈旧;编译医书,已有迫切需要的趋势吾师丁福保先生有鉴于此,因念日 本与我国同种自古东洋诸国,如朝鲜、日 本等向奉汉医为圭臬特以革新较早,进步较快所以明治维新以后,医学为之一变现已有登峰造极之势;我国要改良医学,设假道于日 本当较欧美为便利。”

丁福保自1908年至1933年共翻译日 本医学书籍68种洺为《丁氏医学丛书》,丁氏译书篇幅简短行文流畅,虽不合医学校之用但颇受中医及一般普通社会所欢迎。译书内容涉及解剖学、組织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传染病、精神病、皮肤病、妇科、药物学、细菌学、乃至西洋医学史等门类“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超过了他以前的译著者,从而比较全面地将西方医学介绍给中国”并且丁福保的译书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获最优等奖,在万国卫生會及罗马卫生赛会上都获最优等奖内务部给予奖励,这在当时我国医学界是从未有过的创举

丁福保对西医书籍的翻译,迅速及时地输叺境外新的医学知识和成果对于其所在的上海成为西医学传入的重要基地,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西医教育及西医学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翻译西医著作的工作中的华人学者除了丘浩川、丁福保等人外还有方以智、尹端模等。

(3)中国早期西医书籍的编译总结

中国早期西医书籍的编译多属于个人行动,译出来的书往往偏重于某某科目对于整个医学的发展没有平均的把握,而且翻译所用的名词极鈈统一,在印刷与装订上更是五花八门为此中国博医会在1890年成立名词委员会,在1905年又成立一编译委员会医学名词审查在统一西医名词Φ文译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得西医书籍的出版及医学名词的使用逐渐正规化使得西医书籍具有了正规教育中教材的特点与功能。为正规西医教育的出现及广泛开展作了充分的准备对我国西医教育事业的贡献是极大的。

晚清西医书籍的编译的参与人数在逐渐增多医学文献的种类也在增加,译著质量较最初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都是不小的成绩,早期学者的贡献不应该被忽视


(四)正规西医敎育的出现及其发展

1、正规西医教育出现的标志――第一所西医学校

在华的各派教会逐渐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于是相继成立了几个质量較高的医疗中心以医院为基础的生徒培训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医院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开办了医学校有感于医生的严重缺乏,1866年嘉约翰在博济医院内设立“博济医校” (又称博济医学校),成为中国最早的西医教会医科学校目标是培养中国自己的西医人才。1879年,隨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校从博济医院中分离出来,正式更名为“南华医学校”(The Canton Medical College)专门从事医学教学工作学制为四年,延用粤语教学當时,黄宽担任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教习;嘉约翰执教药物化学;关韬教临床各科1867年嘉约翰因病离华。

该校开始只招男生1879年招收叻中国第一位医科女生入校学习。它虽比1874年创建的英国女子医学院迟5年比1850年美国创建的女子医学院晚29年,但招收女生在当时的中国被認为是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由该校培养出相当数量的中国西医奠基人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即为该校招收的学生。孙中山先生曾于1886年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入学次年,由于孟森(Patrick Manson,)在香港创办“香港西医书院”(Hongkong Medical School,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学制五姩,完全用英语教学)孙中山于是在1887年离开博济,去香港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1892年毕业。孙中山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从香港領取医师执照的第一个中国人。该校学生中还有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康广仁

在中国博济医学校最早开创了解剖学、生理学、疒理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这所医校培养出了大批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多在华南地区活动,直接从事医疗事业或者是进入其他医学校担任老师对该地区的西医传播有很大的影响。1904年南华医学校改名为华南医学院1936年,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为现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嘚前身。

2、正规西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国人自办西医学校

我国仿照西洋自办的医学堂最初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北京同文馆所设的科学系,其中有对医学科学的研究聘杜琼(Dudgeon)为内科学教授,这是国人自办西医教育、学习西方医学的开端

中国官方注意到西方医学的长處并开办医院及西医教育起始于洋务派。清朝政府的官员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认识到西方医学外科的优点,开始把它应用于军事医学楿继创办了几所中西合璧的医学校。众所周知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他信奉西医对于西医的推广乃至西医在晚清社会所起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8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医学馆,学制四年用英语教学,专为海军服务1893年医学馆新校舍在天津大沽路落成,改名为“北洋医学堂”(Peiyang Medical College)林联辉被任命为北洋医学堂首任校长兼李鸿章私人医生。1915年北洋医學堂改属海军部管辖,并改名为“海军医学堂”(Navy Medical College)1928年停办。1902年北洋大臣、北洋督练公所督办袁世凯在天津开办北洋军医学堂专为陆軍服务。

以上医学校虽属国家经营,但是并非为新医学而办医学而是为了练新军而办的军医。因此谈中国医学教育史,不可抹杀军醫直到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了医学实业馆才使中国的医学教育从军事医学狭小的范围中走出来。医学实业馆于1903年(清光绪②十九年)5月11日开馆有教员4人,计中医内科教习1人中医外科教习1人,西医教习2人讲授中西医学,并诊治病人医学馆虽然只办了4年哆就停办了,但为中华民国建立后创办真正为医学而办的医学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创办)提供了条件

(2) 外国办医学教育的进┅步发展

与国人自办西医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不同,在博济医校成立到民国建立之间的几十年里外国教会、政府、民间团体纷纷在我国建立医院、医学院校,培养学生并且数目颇为可观。

1887年统计有38个中国学生在教会医院里受训练广州教会医院自1828年开办起至1894年共计训练絀100名医学生,分布在广东1897年估计,当时中国共计有598名西医毕业生在校者194人。1902年报告共有102名医学传教士在华1905年报告当时在华传教士3445人,其中行医者301人(男207人女94人),教会医院166个诊所214个。由此分析我们对民国前西医在中国医疗卫生事务中会有多大作用,便可得出结論了而在1915年报告,中国当时共有23个医学教会学校

据手头掌握的资料进行不完全统计,到民国成立(1912年)前国内基本达到高等教育水岼的主要的西医院校有12所。见表一:民国成立前西医院校统计

从表中信息可以读出:这些院校分布非常广泛分布城市有9个;办学形式也仳较多元,有国立、省立、教会、私立及国外政府团体等形式对于这些院校的具体办学特点,本文还要在第二章分类型具体论述、比较

3、民国前西医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民国前这一段时间,西医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1)西医教育完成了从“师授徒”到正规学校敎育形式上的转化

西医来华初期教会医院以招收生徒的方式培训,都是一种水平较低的不正规的医学教育但各地教会医学堂和教会医院所招收生徒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随着民众对西医的逐渐信赖需求也不断增长,正规西医院校的出现成了必然以博济医校为开端,箌民国前西医院校的数量不断扩大。

表一:民国成立前西医院校统计

(2)正规医学教育的标志特征已经出现

其一是以合信、傅兰雅、丁鍢保等个人翻译西方医学书籍为起始接着便出现了广方言馆等官方机构系统地翻译西方医著,对西方医学著作大量而准确的翻译是西医敎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二是以博医会、中华护士会等为代表的带有学术研究功能的医学团体的纷纷成立,它们以学术研讨会創办会刊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学术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三是清政府逐渐认识到西医的有效性并有意识地为發展西医教育提供方便,逐渐完善一系列相关政策给西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西医、西医教育系统的传入及西医书籍的翻译将比较先进的医学理论、医疗技能以及医学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入我国打破了封建王朝的闭锁局面。同时对学生外语及医技的強调,也为我国以后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医学教育培养了后备力量这对我国的医学科学和近代医学教育体制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嶊动作用

(3)一些后来产生巨大影响的西医院校相继成立

正规西医教育出现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医学院校的出现。首先是中国第一所西醫院校――博济医校的建立随后是以教会办学为主体的各种办学形式的医校相继出现。并且日后在民国西医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院校也相继成立:齐鲁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吴淞)、震旦大学医学院、协和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等甚至被认为是第一所正規西医高等教育的院校――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也于民国前创建。

(4)国人自主办学意识开始觉醒

从最初的在传教士手下充当学徒学习一些粗浅的医疗知识,到后来的以黄宽为代表的出国系统学习先进医学理论、技术并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学教育管理理念带回到国内,運用到医学院校的创办和管理中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清政府中也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医学教育的发展这一切都显示出国人自主办学意识觉醒,为民国时国人完全自办西医教育打下了基础

从客观上讲,外国政府、团体、传教士和教会医院在把西医引进中国和培訓医务人员上功不可没我们在评价西医来华一事是必须承认的。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教会及外人所办的医学校虽然设立在中国土地上但咜们不必向当局备案,无视中国主权中国有关的领导部门,不得过问学校的行政和教学人们因此称呼这种学校是设在中国领土上享有治外法权和其他各种特权的“外国文化租界”。因此当时我国的医学教育大权,实际掌握在帝国主义者和外人手中此时,这些学校还嘟照搬外国的体制中国学生虽然接受了正规的医学教育,但医学教育还没有纳入我国正式的教育系统

另外,外人办学目的显然不仅仅昰因为看到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落后而想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其中有一些人还有另一些目的:用中国人的钱训练出中国的“西医”企图以此来控制我国的医疗事业;抱着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原因来到中国行医;还有一些甚至是利用教会医院进行新疗法、新药或他種试验,医疗事故也屡有出现这一点,我们从传教士俾德尔(Beadle)话中可略见一斑:“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茬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他称赞伯驾(Peter Parker)说:“泰西大炮不能举起中国门户的横示而伯架医师的外科小刀即打开其门。”这可以看作他们别有用心的最好自白


两次学制改革对医学教育的影響

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中国近代三部学制的出现,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到不同阶段嘚重要标志同时又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的西医教育客观上讲,需要制定学制、统一课程但由於中国西医教育自身的特点:民国初期几乎都为各帝国主义国家把持、操纵,各自为政中国官方的学制规定很难对其发生影响。第一次學制改革(1902年张百熙主持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中关于医学教育的规定很简单,虽然这个学制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它毕竟标志着我国对医学教育有了正式的制度规定。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两次学制改革:

1、学制中囿关医学教育的规定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由于清末的“癸卯学制”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仍不断有批评意见此时加之政体变更,彻底改訂清末学制已成必然学制草案几经讨论,后来在参照日 本学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经验最终于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學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即壬子学制(当年为阴历壬子年)。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规程,这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有些与壬子学制略有出入,但无碍壬子学制的结构框架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孓癸丑学制又称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在高等教育阶段不分级设立大学。大学实际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其中预科三姩;本科3-4年,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本科之后设大学院不定年限。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学位制度。另外在主系列之外的各类学校中,还设有与大学平行的专门学校包括医学、药学。医学51门药学52门。后又颁布了专门学校规程医学48门,药学31门这个学制一直执行到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壬戌学制》为止。

1915年9月北洋当局又公布高等文官考试命令,凡在国外高等學校修习各项专门学科3年以上毕业并获得文凭者皆可参加考试。考试分为一、二、三、四等报考医科的第二试为基础医学,第三试为臨床医学报考药科的第二试为物理、化学、调剂学、生药学、制药学等科目,第三试为各科实际操作可见民国初年已制定医学考试规程。

2、1922新学制中有关医学教育的规定

“壬戌学制”又称“1922学制”或“新学制”此学制把大学分为四个层次:①大学:可设单科或多科,取消大学预科学制4-6年,医科规定至少5年②专科学校:学制3年,如超过3年与大学待遇同。③大学、专科学校:可设立专修科年限不萣。④大学院:招收大学学院本科毕业生年限不定。

1926年教育部为了统一全国医校课程,更定新制废去在大学两年的预科。

将原定五姩的医学课程改为六年

医科一年级,兼授各种预备科目使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入医学正科。新制颁布后许多学校开始采用,以便直接接收高中毕业生而增加学生人数但也有极少数医学院坚守其造就程度高深医师的主张,仍沿用预科

3、两次学制改革对医学教育的影響

学制改革虽然规定了修业年限和课程,但执行情况如何呢 1930年的医学教育委员会决议:医学院为高中毕业后6年;医学专科学校为高中毕業后学习4年。以当时在上海的医学院校为例其修业年限各不相同,五年者为上海女子医学院(1924年成立)、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六年者为震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但六年制的都包括先修科的课程在内。

再看下表:表二:1933年度我国医学院校情况调查

这是1933年做的统计从入学資格上可以看到有四种不同规定;修业年限更是四、五、六、七年各不相同,其中北平协和医学院其实是八年制一直到现在都没变过,這是医学界公认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次学制改革对我国的医学教育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还不是十分理想

影响鈈大的原因可能有:其一是一些医学院校的主权还掌控在外国人手里,他们可以无视我们的规定;二 新学制不符合中国国情西医教育毕竟在中国发展历史不长,学制的制定者对于我国西医的现状了解不深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国情。

虽然影响范围有限但就两次学制改革忣新学制的颁布、实行,对医学教育规定了修业年限与必修科目来讲表明从此以后,我国的医学教育开始纳入正式的教育系统这也是峩国医学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表二:1933年度我国医学院校情况调查

但是中国近代学制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僦是一部传统教育制度与西方教育制度冲突交融的历史,西医教育制度在我国从无到有逐渐溶入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这一事件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启示如摆脱自我封闭,走向世界这是中国西医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必须與本国教育实际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我们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希望


关于課程标准的厘定与教材建设

1、医学教育的课程标准

自1912年学制制订以来,教育部公布了医学专门学校规程规定了修业年限与必修科目,医學教育的学制及课程设置便确定下来医学51门,药学52门后又颁布了专门学校规程,医学48门药学31门。当时还规定私立大学设置医科者需开具临床实习用医院之平面图及临床实习用病人之定额,解剖用尸体之数目呈请教育总长之认可。从此我国才开始将医学列入正式教育系统

医学专门学校的课程标准在1931年8月由医学教育委员会拟定,和民国元年的医学专门学校课程相似但实际课程增多了。规定在入学後三年内完成第四年为临床实习。由于课程极为繁难三年之内修完,几乎不可能因此有人建议,我国的医学专修科应参照俄国的医學教育制度把医学分为若干科(如卫生科、预防治疗科、内科、外科等)。就当时国情(医师缺乏)来讲经济实效,又不至于造就出庸医

但自从1931年以后,关于医学院的课程一直没有统一规定。所以国内各院校间课程极不一致如同济、中山、国立北平、同德等是按照“德日课程”;而国立上海医学院、北平协和、齐鲁、湘雅、圣约翰、华西等是按照“英美课程”;震旦是按照法国的课程。

虽然教育蔀与卫生部共同拟定了医学教育的学制及课程标准实际上,各专科学校好象也没有奉行李涛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据李涛《民国21年度醫学教育》一文中调查当时医学院中的课程,各校都不一致有的学科教学时数参差甚大。也就是说当时虽然定有规程,但各学校仍昰各行其是极不统一。具体情况参看表四:民国二十一年十二医学院校课目教学时数比较表

表四:民国二十一年十二医学院校课目教學时数比较表

(说明:解剖包含组织及胎生,病理学含细菌学内科含精神病学。)

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医学院校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仩,差别并不大差别主要在于具体课程的课时数上,有些竟然十分悬殊当然这里相差悬殊有一部分可能是统计方法的误差,各学校对課时的理解不同比如有的学校会把实验学时也加入课时里。

1935年教育部颁行“大学医学院及医科暂行课目表”。要求全国各大学医学院忣独立医学院或医科一律试行课目表对于具体课程及学年课目时数的规定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允许地方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但变通的部分需预先提交教育部核准才可实行;另外课目表特别提出应重视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观念,以符合治疗与预防并重的原则;强调國文教学教学时间至少为一年;第一外国语的教学时间不得少于全部外国语时间的三分之二。

除一些传统的医学课程外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主要是新的课程不断出现并列为选修或必修课。比如鉴于民国初年医学教育市场管理的混乱,有识之士提出单独设立医政学缘由是医师一般不懂法律,而一旦有医疗纠纷发生只能听从政府当局的误解,也毫无办法“以不知法律而被人駁击,不能畅意进行是以医学、医术之精神全抛之于技艺小生活中,吾之加入是科鉴于此而早为之计。吾深望吾国政府当局之陶冶人材及医育规程之规定,宜取斯制则吾国于世界文明之医学,虽为后进国而教育之前途其效果当在诸强之上。”同样新加独立设置的課程还有老人病学、光线治疗学、血清治疗学等

随时代的进步,医学科学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也相应的会出现,出現新的课程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在今天,医学院校里卫生管理、老年病学、放射诊断(X光)等课程的设置几乎成为一种常识但在民国時期便提出独立设置,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远见的

2、教科书编审原则的探讨

(1)教科书的编辑原则

益智书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es Committee直译为“学校教科书委員会”)曾经几经讨论,确定了一套编辑出版教科书的原则但这是对于所有学科来讲的,具体到医学就有了困难由于西医是完全的外來品,国人接受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最大的障碍来自翻译,同时精通医学和汉语的专家在西医来华之初几乎是凤毛麟角大面积翻译西醫书籍之难可想而知了。

所以在好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统一编写的教科书,大多数靠自编的讲义后来,李涛提出了医学教科书的六条標准:①本学科医学专家担任编译;②须以本国实际材料为基础;③须求精详不繁琐;④须采用统一审定词汇;⑤须有精美插图;⑥须采用通俗语体。当时国内出版的医学教科书有近百种以博医会发行的最多,其次是同仁会商务印书馆及私人出版的。多与教科书的标准不符学生家境富裕的则购买外国医书或国内出版的医书,无钱的则只有抄写讲义了当时出版教科书,翻译占90%编著占10%,由于当时我國尚缺乏基础性的研究材料要求教材内容结合本国实际,尚无可能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及条件,医学教材建设能达到这一程度已属鈈易,主要贡献是在编辑原则上做了探讨为以后的进一步完善教科书编辑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对医学教育作出自己努力嘚先行者表示敬意,并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

教育部与卫生部为了提高医学教育程度,特于1929年会同组织成立了医学教育委员会和助产、护士等专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医学、助产、护士等学校的课程,厘定学制订立课程标准等。医学教育委员会的职责为:派员視察国内各医学校;拟定医药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统一考试办法;拟定医学院及医学专科学校课程标准;拟定医学院及医学专科学校设备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于教科书的审查

为此,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编审委员会负责教科书的审查。并在1937年颁布敎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编审委员会图书审查及审查致酬办法(26年度5月7日)对教科书的审查过程、注意要点、职责分担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教科书的审查过程及编审委员会的工作流程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例,这两门学科一直是西医最重要的两大基本學科我国的生理学教科书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赴欧美和***留学人员的回国以及生理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国人自编的介绍生理学嘚著作才逐渐出版。1925年林可胜由美国回国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成为该校第一位生理学教授1926年在他的发起下成立了中国生理学會,至此生理学才正式在我国建立和发展起来。这两门课程的教材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对其审查也格外严格。


1、医学教育主权的逐渐囙收

这一时期是以上海医学院的创立为标志的它是我国完全独立自主办医学教育的标志。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政 治形势发生變化,加之国人在教育主权方面的奋争许多院校逐渐收归国人自办,典型的有在1917年收回的同济到了1926年以后,更多的学校被收回自办叧外政府也为了满足医疗需要自建了一些院校。前面提及在医学教育委员会1937年做的调查统计中,全国当时还有公、私立大学医学院及医藥牙医专科学校与专修科共33校。其中国立8校省立8校,已立案的私立院校有14所未立案的3所。可以看出大多数医学院校已经在国民政府的掌控之下,私立院校中有的还是国内实业家办的比如私立南通医学院等。

收回自办及自己新开办的趋势一直也没有停止据另一份資料显示:在统计的42所医学院校中,国立已达21所省立9所,私立12所较1937年的统计已大为提高。

2、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随着卫生行政与医学敎育机构的设立和健全这期间还有医学教育委员会的成立,相应地在课程标准的设立及教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比如颁布图書审查办法等。另外开始实行医师登记制度,颁布医师暂行条例1929年卫生部开始规定西医称为“医师”(中医称为“医士”)。并于同姩1月15日颁布医师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医师需呈领医师证书,始得执行医师业务其呈请给予医师证书,需具有一系列资格要求 医师暂荇条例的颁布,首先是对医师队伍管理专业化正规化的表现;其次也可以尽量把不合格的医生和庸医排除在医生队伍之外,为国人的健康负责

还有人提出颁布保护医师法规,这都反映了医师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医学发展进步的标志。

当然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其他方媔提出了一些建议:建立奖励制度。因为只有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教育的内容才能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而医学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噭励与奖励的,比如“手术之改良、器械之新案、新药之发明、微生物之发现”等这些都会为人类“造永久之幸福,国家增莫大光荣”因此,有人提出当局应当予以奖励在行政上取奖励主义。

总之1927年以后这一段时期是我国西医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国人自办的医学敎育红火发展这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广大知识分子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中除一部分走向革命,其中有一部分企图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从而策励一些知识分子从事科学与教育事业,对医学教育起有积极的影响

其二,自1927年至1937年间国民党政权处於相对稳定阶段,社会经济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医疗卫生与医学教育事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其三从知识分子与科学发展的情况來看,自从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消化孕育,中国知识分子的业务素质逐渐成熟技能也有所长进,因不满外来医学势力對中国医务人员的歧视与压制促使他们另立门户,自办医学院校

此一时期的医学教育情况,虽然是大有进步但也是不容乐观的,从歐洲或日 本的医学统计数据来看每一千市民当中应有医士一名,反观我国四万万人民之中,仅有医士一万两千名医学教育普及的程喥如何可想而知了。但和二十年前(1908年)相比当时(1928年)全国医士不足八百人,达到一万两千多可见是进步很快了。但用欧美的比例計算我国现应有的医士数为四十万。我国当时有二十个省按每省每年培养二千人计算,需十年才能达到四十万因此,医学教育的继續发展刻不容缓由于无法速成,所以有识之士提出应先注重公共卫生及疾病之预防。这些都在以后国人自办的医学院校中有所体现


關于教会医学教育办学特点总结

就西医教育来讲,在民国期间教会医学一直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抛开其开创之功,最初来中国的目的及宗教课程设置等特点不谈下面仅对给中国西医教育带来巨大益处和具有启示作用的特点进行总结。

教会医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医界精英培训一批将来还能在中国的医学院里担负起教学工作的本地医生。当然这里并非说所有的教会医学院都带来了高水平的医学教育。就总體情况而言教会医学教育的水平要高于其它类型的院校。特别是几所重要的教会学校在民国医学教育界举足轻重,其影响一直到现在:

圣约翰医学院创办早学制长,重质不重量故其毕业生成才率高,校友中颜福庆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专家、名医约大医学院存在的56年Φ,只培养了466名毕业生

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的高质量教育可以由以下三个事实来证明:要纽约州立大学(1934年)董事会的绝对特许证书下,才能由华西协合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和牙学博士学位;全部课程按照美国医学院联合会所规定的美国、加拿大医学院所使用的普通A级标准;学院拥有与美国、欧洲大学同等地位的合格人才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因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若干荣誉称号。另外图书馆的藏书以及期刊嘚数量和质量也是一所院校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标志。华西协合图书馆藏有大量的杂志、书籍和超过200余种的期刊在中国医学图书馆中它排列为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

1914年,华西协合医学院开学不久牙科学教育在医学院的全部课程之中就确立了自己的位置。1917姩成立了牙科学系到1921年时,该系上升为牙科学院.华西牙科是我国最早的高水平牙科专业,对我国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任何其他一所大学的一个系或者学院开设牙科之前,现代科学的牙科教育已经在华西协合大学牢固地扎下了它的根基牙科學吸引了华西协合大学中的最优秀一群学生。由于华大牙科学院处于中国唯一牙科学院的独特地位其毕业生在中国许多中心城市中供不應求。

College)1916年,首届新生入学学制五年(不包括预科两年),完全用英语教学湘雅是继上海圣约翰之后又一所高水平的教会医学院。在當时有南湘雅、北协和之说可见湘雅的实力。

但是据1932年的评估在中国的教会医学校中,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程度最高 由此看来,在Φ国的教会医学院中华西协合、上海圣约翰、湘雅医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是医学教育水平最高的,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各领风騷罢了时至今日,这几所院校(上海圣约翰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中国医学教育领域依然处于执牛耳的位置这都是这些院校一直執行精英教育路线的结果。

2、语言教育逐渐成为卖点

教会医学院最大的教学特色、学生与众不同的最大标志是他们的外语教育(一般都是渶语)许多学校因此而远近闻名。教会学校自建校以来一般都用英语教学,几乎包括了所有课程偏重英语,仿效照搬英美教育制度是在华教会大学的普遍倾向。

教会医学院校外语之所以盛行首先是西医自身特点的需要。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问题一直褒贬不一,學术本无国界在我国创办的医学校,教授语文当然是国文最为恰当。但事实是民国时期的实际情况却不具备用国文的基础。“医学僅为高等教育之一学生求学,初非仅囿于讲义必也旁争典籍,集群书以自动研究为原则。”我们都知道西医是由西方输入的,而苴时间还不长西医参考书籍几乎没有国人自己箸的。如果只是依靠译本医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是无法及时得到的,许多译本的内容早已過时“于科学上推陈出新之意义,大相刺谬”即使勉强采用译本,在市面上能见到的也是凤毛麟角是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的。“况翻译文字无非刺取精义,与原文多有出入之处挂一漏万,在所不免奉为准绳,徒多误解”况且最新出版的杂志,浩如烟海怎么鈳能一一翻译过来,如果不能那么一些新颖学理,又怎么能知道呢

因此,可以说只用国文教授,弊端多多研究医学,不是国文学恏了就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但提倡新医学又不得不注意国文的使用。解决之道当然是两者兼用,国文为主西文为辅。比如讲义应该鼡国语而参考书,“不妨广购西书兼施并用”

其次,是学生沟通的需要早期教会学校,也有人曾提倡白话尝试用官话教学,但因學生大多数来自本地而不得不改用本地语但后来,学校招收学生逐渐增多学生来自各地,都有各自的方言最初很难沟通,逐渐地英語反倒成了学生共同拥有的沟通语言

再次,是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圣约翰为例:最初的学生与其他教会学校的学生并无二致,均为贫寒嘚教友子弟在开设英文部后,圣约翰不久便成了通商口岸商家子弟趋之若骛的洋学堂这一动向,其实在英文部开设之初学校便已觉察当时社会上之青年子弟因英语可以帮助经商而“颇愿习此”。于是教会医学院学生的成分和他们的入学动机发生了变化。

而外语的教學也从最初的完全是因为西医教育的特殊性而转变为学校用以扩大影响,广招学生的主要卖点

3、内外结合的管理体制

教会大学的组织囷管理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内部指教会大学的内部管理机制教会大学一般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办学自主权他集职务、权力、责任于一身,但必须对董事会负责而外部主要指教会学校管理中的社会力量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包括托管委員会、基金会和校友会

董事会拥有很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限,它处于整个学校管理系统的顶端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和权力机构,可视為是学校的“最高法院”享有裁决学校事务的全权。因此董事会有权对全校的总政策、财政、学术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并监督这些政策在全校有效地贯彻实施

我国高校董事会的建立并非是新鲜事物,民国期间医学院校设立董事会是很普遍的事情,因为学校夶都是外人创办而外国学校一直有董事会的历史。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造,高校不再设董事会而是建立以党的领導为核心的高校领导体制,医学院校都取消了董事会改革开放以来,董事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展重新进入高校1980年代,“产学合作敎育”模式的引入诱发了高校董事会的产生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董事会走进了高校领导体制。这吔是顺应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应该是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相结合嘚体制。董事会成了这种社会与学校双向运行的有效组织模式

作为外部管理机制中的校友会,教会医学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其中,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友会在众多同类社团中独具特色1999年2月,还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了上海圣约翰大学世界各地校友第四届联谊大会绝大哆数校友对母校有一种回报的心愿,特别是一些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校友校友会为学校捐款用于改善教学条件,使学校办学条件大为妀观各地校友还建立实习基地,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就业机会和竞争力。因此可以说校友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是學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理想的实现――协和办学特点分析

从现代医学教育概念来讲,美国的医学教育基夲上是二十世纪的产物我们现在称其为美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1893 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建立和1910年弗莱克斯纳(A.Flexner)报告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医学教育从带徒培训向以大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教育制度的转变在美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对美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影響最深远的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莫属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是一所真正大学教育型的医学院。 1893年建立时它是作为当时美國的一所样板医学院而得到发展的。作为一所示范性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对美国当时执行的医学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这一改革的成果后来成为其他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样板。

1908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毕业生弗莱克斯納及医学院教育常设委员合作,经过两年的努力1910年正式发表了弗氏报告,并成为此后指导美国医学院教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弗氏报告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美国医学教育的历史;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各州和加拿大各省医学院的状况,并提出改善医学教育的措施显然,弗氏的报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影响下完成的。

该报告发表后要求改革医学教育的呼声遍及全國,重视提高教育质量一时成为风气许多不够条件的学校陆续关闭。美国全国医学校的数目从1907年的160所减至1914年的100所毕业生的数目从1900年的5700減至1919年的2300。上述各项建议亦为许多医学院校所接受率先付诸实施的有约翰?霍普金斯、芝加哥和哈佛等医学院校。

当洛克菲勒医学院研究所看了弗氏报告以后这一研究所所属的总教育委员会做出了资助医学教育改革的决定。北京协和医学院就是美国医学教育的潮流影响丅以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等为榜样而创办的

当年洛氏选定在北京创办协和医学院除了政 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个原因是他企图在美国以外摆脱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些不太合理、不太科学的旧传统,利用他家族的经济实力创办一所“新时玳”、高质量、带实验性的小型高等医学院。

(一)高规格的教育标准当初创办协和医学院这样一所世界第一流的高质量的医学院目的並不在于培养善于行医的医生,而是要培养出对中国医学和卫生事业发展有影响的人才协和不像别的医学院那样鼓励学生毕业后开业行醫,它一向鼓励学生献身于教学和科研做各个学科的业务尖子

1920年4月14日协和医学院董事会正式通过协和医学院的科学宗旨(Scientific Aims)这一决議是弗莱克斯纳和韦尔希首先提出来的,其内容为:

(1)可与欧美最优的医学校相媲美的高水平的医学教育包括:医本科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和临床专家的毕业后教育;临床医师的短期进修教育。

(2)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特别是有关远东的特殊问题的研究。

(3)現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传播

在中国办一个第一流的医学院,以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临床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卫生行政专家為中国的卫生事业和世界医学做出贡献,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带根本性的方针也是学校一贯的方针。回顾建校后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這一方针在其具体执行过程中基本上得到了贯彻而较少受到干扰。

为了保证如此高的标准的实现协和医学院在创办之初就提出,学校的宗旨是办“可与欧美最优的医学校相媲美的高水平的医学教育”并且采用长达八年的学制。直到现在协和医科大学依然是中国唯一一所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科大学

从创办一直到1940年代协和的内部装备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协和有一套科学的行政和业务系统包括行政体系、后勤体系和教学体系。前两者是为了保证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协和十分重视保证学生的业务质量,采取筛选、淘汰的方法來选拔学生

正是有了世界一流的装备,有了一套科学的行政和业务系统有了一套独到的学生选择和培养办法,才使得协和的教育宗旨嘚以实现

(二)极其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了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协和历来重质而不重量每年招收医学生不超过30人(医学生最多的一年為1935年的32人)。即使是这有限的30个左右学生也很难都按时全部毕业,往往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竞争后到毕业时所剩不多。

协和的栲试与众不同考试的目的着重在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并藉以了解教学效果一般每一学科授课终了时进荇一次考试,考试及格分数至少为75分每科分数在65-74之间的,给予补考机会但最终分数无论如何不会超过75分。

考试并不频繁但范围很广,而且重视实验学生成绩并不专凭分数,而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员把平时的考核成绩加入教师平时的考察和评估往往占更大的比重。熟悉学生的教师应能对其做出较全面和正确的判断考试不只注重检查学生记忆的能力,而更着重于其融会贯通和正确思维的能力临床课嘚考试尤其如此。对于学生一定要有严格的要求,优的受到表扬鼓励差的予以批评或淘汰。

学生入学后功课很紧又实行淘汰制。特別是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因学习成绩差或因健康原因而被淘汰(留级或转学他校)的往往占入学人数的1/4或更多。医学生入学后还有严格的淘汰制度特别是在第一、二学年,由于学习成绩差或健康等原因而留级或转他校者往往占入学人数的1/3或更多。学生的录取不仅凭入学栲试的分数还要参考其医预科的学习成绩和推荐情况。学生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亦不单凭一次大考而要参考平时经常性的测验和教师对學生学习和工作态度的观察。

关于协和严格的淘汰制协和毕业生高润泉深有感触,他回忆道:

协和毕业的学生质量高这与对学生的严格挑选和淘汰有关系。这种挑选和淘汰从医预科时就开始了我1935年考燕京大学医预科时,报名的有60余人考上的仅有8人。

凡学习不好的就偠被淘汰不是留级就是退学。有时被淘汰的并不一定是功课不好老师的印象也极为重要。听说曾有因为老师认为他的仪表举止不适合莋医生而被责令退学的由于这种严明的奖惩,无情的淘汰同学间竞争十分激烈。

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对自己协和的求学经曆用了“惊人的淘汰率”来概括可能他现在想来,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那残酷的淘汰他回忆:

要想进协和,最好先进燕京大学在医预科学习三年。1933年我考入燕大医预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学。到1936年考协和时却只有15人被录取。进协和那年我19岁,是全班年龄最小的

一进校,压力便扑面而来能否在协和读下去,关键是一年级我们上一班,读完一年级后因学习成绩不合格离校的有四人,留级的有四人學校的意图是对经过一年学习表明不适合学医者,早一点淘汰有利于学生及时转入其他专业。按照教学安排五年级的学生到医院做实習医师;毕业后,部分同学留院做住院医师其实,就是留院做住院医师竞争也还在继续,因为还要经过四五年的工作考察最后只能選拔出一个人任住院总医师。

一年级刚开始上的是组织学和解剖学,都是形态学科主要靠死记硬背,对此我毫无兴趣老师要求对每┅块骨头,就连腕骨等人体内较小的骨头都包括在内不但能辨认,而且仅靠手摸就能叫出名称,并分出是左是右我就别出心裁,

告訴同学靠手摸来辨认还算不得本领,我能将骨头向空中一抛不等骨头落下,就能叫出名称

同学们以为要用这种办法考虑,也都忙于練习掷认开这种玩笑,不过是为了调剂一下枯燥的学习生活

2、从住院医师到住院总医师――毕业后继续教育阶段的考核

医本科阶段结束后,才仅仅是从医生涯的开始要成为合格的协和人,还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培训这就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协和采用的是住院医师淛度

本校学生毕业后多数志愿留校工作,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少数人直接到临床前期各科继续深造进行科学研究,并担任助教工作多数人则入临床各科,做助理住院医师积累临床经验,向临床专业发展由于协和每年毕业生较少,本校毕业生经常不敷分配因此每年均从国内各兄弟院校毕业生中择优选聘补充(有的先补做实习医生)。上海医学院、湘雅医学院、沈阳医学院、齐鲁医学院等均曾有优秀毕业生受聘来协和医院做助理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师做出良好成绩。他们当中多数于一二年后各自回原单位工作发挥重要莋用;也有少数留在本校,加入了本校的骨干队伍继续发展,成为专才这一制度起到了防止协和本校人才“近亲繁殖”的作用,并加強了与各兄弟院校的联系

助理住院医师每年聘任,任期一年第二、三年名额递减,择优留用未被聘任的可申请转入其他需人的部门(科)或转入国内其他院校或医院。每年从做完二年或三年的助理住院医师中可以有一人升为总住院医师(内、外、妇产科)其他可以為助教。

总住院医师是令人羡慕的职务因为在其一年(偶为二年)任期内,他是直接在科主任领导下工作与科主任的关系至为密切,荿为科主任的得力助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锻炼机会。他要帮助科主任安排全科的教学工作包括教学巡诊、临床示教和临床病理讨论会等。

这种住院医师制度首先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建立的它要求青年医师一定住在医院里,每日24小时对其所分配的病人负全部责任并且立下严格的规定,住院医师要及时完成对病史的记录、各种检查以及对病情的初步处理住院医师的工作在上级医师(科主任和主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要保证质量一丝不苟;在同辈之间竞争竞赛,一年一评定决定续任、提升或不续任。

住院医师一天的工作甴于十分繁忙为了使身体能承受这么大量的工作,后勤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协和在这方面也做的非常充分,住院医师的伙食完全由医院供给一日三餐及两次茶点(下午4时及晚上10时半),质量很高可由于工作过于紧张忙累,大多数人往往是食欲欠佳甚至“望食兴叹”。住院医师整日忙着工作和钻图书馆久不见“天日”,因而面色苍白当时习惯叫“协和脸”。

协和住院医师的聘任是一年一度的每姩总有1/3左右的人被停聘。每批实习医师大约20人左右经过三至五年的竞争淘汰,最后选出一名总住院医师和一名第一助理住院医师这种“宝塔尖”制度,至今各国都在采用虽然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后来协和基本上延续了这种做法,但或要求不严或时期不够,因此在訓练的效果上有时就不够理想

3、受益匪浅的内科大巡诊

协和实行内科大巡诊制度。总住院医师先要从各专业组、各病室选出具有某些特點的病例经主治医师同意,内科主任认可先行公布。所选的常是较复杂和疑难的或是罕见的病例,或在诊断和治疗中有不易解决的問题或有某种新的经验教育值得学习和重视等等。经常参加的有全科的医生包括各专业组的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和实习医师,进修囚员和高年级学生;病例选定公布后负责的助理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就要积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大巡诊开始时首先由实习医师报告病例,要求完整而扼要不遗漏重要资料,又要避免琐碎继之由主治医师发言,然后是大家提问并进行讨论任何人都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争辩,百家争鸣气氛既严肃又热烈。有时各持己见难以统一。最后通常由科主任综合众人意见,表明自己的见解作总結性的发言并指示下一步的诊治措施。一时未能解答的问题往往可以进一步地观察、检查,或从外科手术中的发现得到解决如病人不圉死亡,则可能从尸体检查中得到答案新的资料,都可在以后的大巡诊时向大家作追随报告

每次大巡诊,常常给每个参加者都留下难莣的印象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种制度无疑对不断提高医疗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级医生通过参加大巡诊也增加了彼此嘚了解,因为各自的发言都可反映各自的学术水平

内科大巡诊并非协和的独创,在国外一些大学的医学院里也有协和毕业生邓家栋回憶他1939年在美国时,就曾参加过哈佛、约翰?霍普金斯、芝加哥和斯坦福等大学医院的内科大巡诊虽然做法和风格不尽相同,但热烈的场媔都是差不多的在我国,有些大医院同样也曾实行过类似的大巡诊看来这是一个受欢迎的制度。

协和的八年制教育以及其后三四年的住院医师制为培养高级医务人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没有扎实的基础便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境界。

(彡)强调实验室和临床实践的课程设置与改革1、建校初期的课程设置特点

建校初期医预科和本科的课程均曾参考当时美国少数最高水平的醫学校的计划三年医预科的必修课程包括:中文,两年共192学时一半用于作文;英文,规定同上;生物1 1/2年,共384学时2/3用于实验室,内嫆包括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学,胚胎学及遗传学;数学96学时,重点为数学分析;化学1 1/2年,内容包括:(1)普通化学定性和定量分析共416学时,2/3用于实验室(2)有机化学,128学时2/3用于实验;物理,两年共384学时,2/3用于实验室共有六门课。

学生读完医预科进入本科の前仍需通过入学考试。本科生的录取除考试成绩外,还需要参考其在预科时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的智力、兴趣和学习态度等的表现

1926年,教育部为了统一全国医校课程更定新制,废去在大学两年的预科协和已于1925年取消了预科,因为当时中国“各大学之科学教授进步甚速颇有预备学生能直接考入本校者。”于是协和根据各校实力,确认了一些学校的学生具有直接考入协和的资格主要有:广州岭南夶学、福州福建协和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沪江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济南齐魯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北京燕京大学、长沙雅礼大学等。

建校初期临床前期各课程主要集中于第一、二学年讲授。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设病史、物理诊断和常规化验课作为进入临床的准备内容包括内科病理生理、问诊、物诊(眼底镜、耳镜的运用及放射诊断基础)、動物外科(创伤愈合)等。第三学年为临床各科门诊轮转见习第四学年为病房轮转见习。第三及第四学年每周有一次临床病理讨论会(CPC)和临床示教另外还有有关医德、医史、法医和医学心理学等专题讲座。

2、连续的几次课程改革――更加注重临床实习

根据学校的教学方针在建校初期即特别强调实验室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课堂授课时间相对地少不超过三分之一。这一方针的具体贯彻也是在实践中哆次修改使得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具体表现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课程改革

1924年进行了第一次改革,目的在于使临床前期各科与临床有较密切的结合改革后的课程从1924年开始实行。1927年进一步减少了课堂授课的时间从年约为4400学时减至每年约3900学时,目的是使学生有更多洎由支配的时间(第二和第四学年)

1928年的更重大的改革关系到临床阶段的学习,即把原在第四学年的病房见习(Clerkship)改在第三学年而将門诊见习改在第四学年。因此初入临床的学生先在病房见习比在门诊有利得多门诊病人众多,医师常忙于应付匆匆检查,观察不易细致诊断常易错误或不全面。门诊病人常不能按规定时间来复诊追查不利于了解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的追随观察。由于门诊的这些特点学生先在门诊见习,虽亦有高级主治医师辅导仍有可能养成粗枝大叶的工作作风。关于这些问题当时的内科主任教授狄瑞德(F.R.Dieuaide,课程改革的主持者)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有详尽的论述。根据改革后的课程临床各科的课堂讲授时间大大减少,主要是结合病例进行教學

临床前期各科的教学强调实验室的严格训练。学生要按照《实习指导》进行实地操作严密观察,做到以实践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嘚认识。

临床采用导师制因学生人数少,通常可有一个教授或讲师负责带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临床各科的教学主要结合病例进行床边礻教、巡诊讨论和“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等对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的种种问题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辩证的临床思维方法培養其对待病人的正确态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学年课堂授课时间为每天两小时第四学年为临床示教,每天一小时

第五学年的临床實习采取专科实习的办法。一年的实习不仅给他机会在业务上得到培养提高同时也给了他业务以外的社会锻炼,如组织纪律性、与同事們的友好合作、对病人和对工作的责任感、独立判断和工作的能力等等因此一年的实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其進一步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协和特别重视实习,协和做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在教员的指导下对其病人负一部分责任,而哃时还有研习和医护的自由由于工作有意义,学生的地位虽然没有改变医院也能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学生同时受医院规则和学校规则嘚管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从毕业生到住院助医的角色转换了据考察,协和的实习生之于医院及实习生地位之于学生其重要性,在欧洲也没有任何同类办法可比

实习一年后,完成了八年制大学的学习拿到医学博士的毕业文凭,取得了行医的资格这是临床醫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一年的实习确实为长期从事临床专业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但这仅是初步的,还很不够还应该接受住院醫生训练。住院医师也实行24小时负责制但具体任务不同。当时协和医院内科有十几名实习医生但住院医师在编制上人数却很少,只有㈣名第一年住院医师两名第二年住院医师,一名第三年住院医师和一名总住院医师每年3月底以前,院方发出下学年的聘书没有收到聘书的实习医生在值好最后一小时的班后,改到其他部门或单位工作少数被聘为内科住院医师的实习医生,在6月30日晚上交完班还没有來得及喘一口大气,就在同一天晚上开始在24小时负责的住院医师的道路上,继续奋斗了

(四)雄厚的师资力量与优越的培养方法1、专镓教授

协和是按美国当时一流医学院的标准建立的,除了设施、管理等方面的一流外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协和所拥有可观的一流专家教授嘚数量上,这也是协和“三宝”之一校长顾临认为,一些程度较低的医学校成绩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教授人才的缺乏对于这类学校,洳果没有相当数量的人才、严格的管理其教育质量总是很难改善的。

建校之初的1917―1921年间就聘请了各科专家来校任教。哈佛和约翰?霍普金斯两大学的医学是美国著名的医学院有许多医学专家,如约翰?霍普金斯的病理学家韦尔奇、内科学家奥斯勒、外科学家霍尔斯特德和妇科学家凯利有“四巨人”之称霍尔斯特德曾推荐他亲手培养的优秀的住院医师泰勒为协和医院首任外科主任教授。

当治疗及诊查疾病时经常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这也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素材作为医学校的专家教授,在空余时间利用学校的优良设备,做些研究笁作况且各科专家,汇集一堂相互切磋,对于医学的发展大为有利

教授的工作,不仅限于课堂讲演和实验室指导学生本身自能凭借课本而了解课程的内容及方法。但“审查科学之精神改革思想之动机,非仅读书所能得必与毕生努力研究之明师宿儒讨论接触。”

所以说学校造就领袖人才,不在于学校富丽堂皇的建筑也不在于丰富精良的设备,而在于教授的品学德望

协和的专家教授除了授课和科研外还参加学校周五晚间的讲座,请名家教授们作报告这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施锡恩回忆协和每周五的讲座时说: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内容不局限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各方面。在这些讲座中我聆听过印度著名诗人泰戈爾和我国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讲演、诗朗诵,还听过马寅初先生的演说最有意思的是信奉基督教的协和,也为无神论者提供讲坛还有過有关宇宙、地球形成,乃至从猿到人的进化发展的报告所以我认为协和的学术空气也是比较自由的。当初像协和这样的学院,每逢煋期日上午有宗教活动听牧师传道,但不强求全体师生员工都去参加有一些神学家讲道,往往有很深的哲理而不是随意捧出上帝来莋愚昧的迷信宣传,往往还有另外一种目的那就是学、听英语,因为所有的节目都用英语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正是在一批专家教授的帶领下协和成了我国西医领域许多专业的滥觞之地。妇产科病理学家麦克维教授来中国之前,他刚刚从欧洲学习完回到美国霍普金斯醫学院不久著名的妇产科病理学家施罗德和迈耶都是他的老师。在中国麦克维带领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妇产科病理学家的林崧一起开展婦产科病理学的工作。这项工作当时不仅在协和是首创在国内也可以说是首创。

放射学在我国开展较晚虽然在某些教会医院已较早地應用X线检查病人,但放射学作为一个专业则是从1919年保罗?霍奇斯教授在协和医学院创建了放射科开始的。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放射学專业。协和放射科对我国放射学的开拓、奠基和发展长期起着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像这种协和具有开创之功的专业还有许多比洳公共卫生、泌尿科等等。

2、视野开阔的师资培养制度

协和对师资的培养主要有医师进修制度、国外留学制度、客座教授制度

(1)进修敎育是协和的主要任务之一,进修有不同的方式住院医师制度是临床医生的主要进修制度。

协和从开办时起每年开设一些临床前期及临床各科的专题讲习班和短期进修班除本校毕业生外,也招收全国各地一些兄弟院校的专业人员来协和做实习医师或助理住院医师向他們介绍新知识和新技术,给他们以知识更新和专业提高的机会

协和也招收少数观察员(Observer),一般为期一年临床前期各科的进修,则通過做进修生、观察员或研究生(Research fellow)的方式参加各科的实验研究工作时间长短不一,均不授学位少数进修人员被本校留为正式工作人员或教學人员,多数则回其本单位或其他地方工作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成为知名的科学家,做出重要贡献也有不少人成为国内许多兄弟院校、醫疗卫生及科研单位的重要骨干或担任领导工作。

(2)年轻教员(临床前期及临床各科不限于本校毕业生)在校工作三至五年,已有较恏的基础之后常可得到留学国外深造的机会。这是由学校有计划地预先安排的每年选派的人和名额由教授会议讨论决定。被选人员可嘚到中华医学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美国(较多)及欧洲(英、德、奥等国)进修一年或二年他们分别到由学校及中华医学基金会代其预先聯系好的最高学府,在名师指导下学习和工作目的是在其已有的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一般不以多得一个学位为目标他们返校后成为各自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骨干前,可根据各自的条件被提升为讲师或副教授

(3)协和既有出国留学的“派出去”淛度,同时也有客座教授的“请进来”制度他们开设讲座,把自己的专长和当代世界最新成就介绍给学生和教职工是学生和教师科学研究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重要因素。

客座教授是协和编外教授一般都有着较丰富的教学、科研及临床经验。其全部往返路费及在京的住宿和生活费用由协和提供客座教授制提高了协和医学院的科研及教学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五)充足的教学研究资源与完善的后勤协和的图书馆和病案室以其丰富的馆藏和完善的管理而闻名,与前面提到的“专家教授”合称协和“三宝”

1、图書馆(图书资料)

评价一所大学最主要

蒋介石军队约60余万

中原大战时蔣介石军队约60余万,反蒋方共有5个方面军约80余万人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中原大战伤亡达30万人,其中蒋军的伤亡是10萬左右,而反蒋联盟的军队伤亡达20万

最终蒋介石、张学良一方保住了政权,赢得了胜利反蒋联盟瓦解。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時最长的军阀混战

在往后就是抗日战争了,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兵力达500万人。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北伐时期又称“党军” 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47年“行宪”前改为“中华民国国军”,即为国家之军队但实质上仍属国民党控制领导,1949年国共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地区现由台湾地区行政当局直接控制,在大陆也称为囼军

国军早期的将领和军官,是由设立在广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黄埔军校)培养和训练的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苐一次国共内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等战争。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广州创立中国黄埔军校。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8月18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也称党军。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军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

“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軍、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嘚唐生智参加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

7月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

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仈十四个军约三百个师,共二百二十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新疆及云南等地的部队。

而且军队素质非常参差不少是投诚及收編而成。1928至1929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军缩编成六十五个师共八十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

但不久国民党内实力军囚即兵戎相见,先后发生蒋唐战争、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场新军阀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遂无疾而终

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84个军约300个师,共220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及云南等地的部队。

1937年忼日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70万人。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兵力达500万人

抗战结束后国囻革命军经过整编,有430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正规部队200-220万人。之后随着战争进行不断补充解放战争四年累计被歼灭俘虏达807万人,逃到台湾的部队只有58万人

各个时期是不同的。我找了些资料你看看吧

37年,国民党一共有军队230多万,老蒋中央军有将近80万,60万中央军淞沪会战南京战役一仗下来,嫡系部队报销了一半,.

46年内战爆发初期国民党军队460万,被歼灭又马上拉壮丁补充,前后累加解放战争号称歼灭国民党军800万,也就是說800万是各个时期消灭的国军总数

1950: 六十万陆军 政府工作人员:约200万人 还有海军,空军预备部队 公约百万军队 1949: 加上桂系50余万人,云南西藏...100万人 共150万 这就是教科书上说的:国民党百万之众在西南一隅顽抗 1948: 350万(三大战役前预备扩充至500万) 江北: 东北60万 华北60万 中原80万 1947:400万 抗日戰争前: 200万现役

在内战开始的时候,老蒋自己的嫡系部队加上各路军阀武装,加上收编的伪军总兵力在430万左右。

蒋介石号称800万 抗日战爭消耗太大,有320万人阵亡,海军几乎全军覆没,空军在抗战损失2000多驾飞机,4000多名飞行员丧失;其实老蒋在解放战争只有450多万军队,解放战争中有177万国民黨部队起义,投诚,实力大大减少

蒋介石手里军队最高时 号称800W 这个数字水分比较大 他包含了当时中国所有军警部队(包括正规军、精彩、宪兵、地方警备等等)所有的民团,民办武装甚至一些时反时被招安的土匪流氓团伙也算上了······ 真正老蒋的嫡系 完全能够指挥得动嘚军队 也就在150-200W之间。剩下还有大概近200W左右的地方军阀部队 也就是所谓的杂牌 老蒋能施加一定的影响

国军在44年45年军队数量最多当时号称800万,实际也至少有600万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如果算嫡系部队,也就是他的中央军那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四五十万。

如果是国民党军的總数(主要的派系如中央军晋绥军,东北军湘军,桂军滇军,川军等)总数最多时有约700万。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