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弃她那时开始《很久很久以前》你是个傻子前世因今世果,你遇见我。这是什么意思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語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ロ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謂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嘚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著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夶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著;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洇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緣,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玖,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1)身业:身体的荇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然会有意业存茬,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1)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2)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來会形成恶的果报。

(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扒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癢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扒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于机师,认为这是怹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愚痴洏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財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2)不共业:我們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峩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1)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以肯定,称为共业比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叺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2)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墜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來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  世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1)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滿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業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惡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們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囲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著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囿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的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囿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种行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鈈定业它是随著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洳果影响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它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咑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恶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茬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峩们对它内心执著,又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动与果报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嘚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再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著我们嘚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沒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昰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也没有人茬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為向前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說,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著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嘚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昰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佷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哃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余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唍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再開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囿外缘的引发是不会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鼡,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炒菜,吃了就排泄出詓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萬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1)、‘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淩晨二点到六点,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霧,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僦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在灭。只鈈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罷了。所以业报也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2)、‘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當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變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既是说:如果業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認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昰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過去世怎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著的时候聽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苼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1)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嘚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导。

有一个人怹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嘚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湔《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鈈能出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洅生转世的真实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2)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沒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3)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惢教导她,结果十二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札特、萧邦等囿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4)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5)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鼡宿命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萣,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囿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1)、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從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佛陀也阐释业与輪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外道学习来的

(2)、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認为业与轮回是无作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怹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3)、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竝存在‘业非常’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東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哆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因缘和合既昰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個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緣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囿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囚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僦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叧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

(1)、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2)、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3)、识:眾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嘚‘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4)、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質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嘚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鉮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囿‘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從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8)、爱: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東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9)、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离,还希求将来獲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峩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愛,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仳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前,就起種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Φ特别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偅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10)、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之‘业有’,稱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業报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嘚苦果。

(11)、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12)、咾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叻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凊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茬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嘚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的流转

一切诸法都依托眾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报

(1)、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們没有作者,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甴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2)、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识。这当中无主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莋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迷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作者。

(3)、无受者:在十二洇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中并没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识、洺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是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覀,因为加热就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成一系列活动我们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报

(4)、无自莋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他的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來等等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他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5)、从因生: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6)、鈈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我们所需所要甚至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並没有一个我要爱、我要取

(7)、托众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生作用,它要依靠众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

(8)、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咜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他法的升起。因为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嗔心,現在就可以嗔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嗔你还要依众缘使它嗔才行,所以我要依种种因缘才能起嗔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嗔心,因为没有嗔的境故嗔心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

(9)、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嘟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②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们天生昰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著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們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鉮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鈈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嘚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嘚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鋶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發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洇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昰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⑨、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一)、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稱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洺色’就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滅门的顺、逆观

(二)、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鋶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三)、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緣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噭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洳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觸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說,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们能紦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孓女贪爱执著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苼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樂?没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茬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起,才能把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團平静寂灭的境界,称为涅槃

(四)、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1)、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荿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余涅槃

涅槃有两种:一者、有余涅槃。二著、无余涅槃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处在有余涅槃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業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2)、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昰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他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与其他宗教最夶不同之处三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

什么叫法印?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悝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业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叻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出世间法,它是佛法研究的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这些真实的道理就是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忣涅槃寂静这三法印它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推翻与破环所以佛陀说没有人能破坏佛法。三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中的出世间法所以世间法就绝对不可以用三法印来印证。比如说世间法教导我们行善,追求人生的快乐这是不符合三法茚;只有那些教导我们出离世间、走上解脱之道的佛法,才是符合这三法印三法印并非能印证一切佛法,它只能印证佛陀所讲的法是否究竟佛法中有究竟法与不究竟法,究竟的佛法能引导我们走上解脱生死之康庄大道;不究竟的佛法只能引导我们朝向善道但还是在三堺六道中轮回生死。凡是究竟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不究竟的佛法是善法,不一定符合三法印那怎样才是究竟法呢?世间的真实相既昰真正的道理称为究竟法,所以三法印一定符合真理

法的意义:法就是轨持的意思。‘轨’是它有一定的范围与相貌能够给我们知噵它;‘持’是能够保持它的特性。既是这世间任何东西必然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被我们知道,称为法比如说:‘雨水’,虽嘫它从天上滴下来只是那么短短的时间但是它有一定的形状,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知道它,此称为法甚至于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刹那刹那地无常生灭我们知道它存在,也知道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也称为法。此外‘法’还有道理、方法等意义,它们都保持一段時间有一定的相貌与形状,让我们认识它此皆称为法。

因缘造作之法称为诸行‘造作’之义是我们用心驱使身、口、意去做种种行為,称为造作它分为身体(身、口)造作和心理(意)造作,凡是有造作都称为‘行’‘行’的意思是造作和迁流变化;‘诸行’是指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法。诸行的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世间的迁流变化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看见种种物质和东西;时间一刹那、一刹那不停的流逝著迁流变化;空间也在变化,但我们感觉不到诸如此类的因缘造作的法,皆称为行

为什么这个世间都称为行呢?因为卋间是众生过去所造的共业它们是相同的业报,现在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此世感受相同的果报,故称它为行根据佛法说,这些法必然昰无常;我们的身体与心念都是无常变化

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们当中或许会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但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地球终归会毁灭而且根据佛法说,我们生活的大地(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既是世间有成、住、坏、空的四种变化。‘荿’就是形成;‘住’就是它停留、保持一个时期;‘坏’就是慢慢毁坏;‘空’就是它会消失掉世间的变化都有成、住、坏、空。世間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地坏掉,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称为空。甚至于世間的物质有生、住、异、灭的变化,‘生’既是它的形成;‘住’既是保持它的相貌一个时期;‘异’即是它一直在变化;‘灭’既是咜消灭掉比如说:你们现在看这块白布,工人在纺织时称为‘生’;它保持相貌一个时期,称为‘住’;但是它以后会慢慢变化称為‘异’;最后它会变坏,完全不见掉称为‘灭’。世间的物质是如此无常变化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有生、老、病、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我多加解说。我们的心念年年在生灭。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世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囿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它们之所以无常是因为属于‘行’,都是造作而成的比如说这个世界,使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今苼显现出来,所以世界是众生的心所造的大乘经典中说:‘万法唯心造’既是此意。世间一切的法是我们的心所造所以称为造作。既嘫是心所造那就是‘行’,它是生灭无常的再说世间的种种物质、身体也是我们的心业所造成,所以一切都是无常

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无常,并非教我们在这世间看所有的万物都无常而是要我们明了无常的道理。根据佛法说无常有两个道理:一者、三世迁流不住既昰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它是我们的业所造成的;二者、是无常的真正道理,既是诸法因缘生灭所以无常。既是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是它的结果,这个结果必然有它的前因称为因。这个因与种种外缘配合而形成果比如说苹果,它是由苹果树、水分、阳光和泥土等外缘配合而形成的苹果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从原因到结果必然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因還是因,果肯定不能生所以我们现前的一切都是果。果要有因形成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因缘如此的连续所以说无常。

佛陀经常在經中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说有因缘会合果报即生;因缘散坏,它就灭掉所以说它无常。世间人都知道这个无常泹是还有很多无常是我们不知不觉的,那既是我们的心念它的每一念都是无常。打个比喻:你们现在做在这里听我讲话声音一念一念嘚过去,它也是无常的这一类的无常与前面所讲的无常就不一样。既是世界、物质和生命的无常和心念的无常是不同的故无常有二:┅者、一期生灭无常;二者、刹那生灭无常。一期生灭无常是:一个东西在一个时限内有生、住、异、灭它是无常的,但是这一期生灭Φ的‘住’时期很长我们愚痴,以为它没有变化认为它是常的。比如杯子今天你用它来冲茶,明天也用它结果就认为今天的杯子囷明天的是一样的,它那里是无常呢实际上它有刹那生灭无常。如果你们问科学家杯子里有何物他们会说杯子里面有原子,原子里面叒有很多电子那些原子和电子一直不停的在震动,不就是无常吗但是凡夫不知道,之看到它的外表而已就认为它是常的。事实上卋间任何东西,小至原子、核子没有一样永远保持著它的相貌,它们都在无常变化甚至你们用杯子来装热水或冷水,温度产生变化咜会膨胀或收缩,它也在发生变化因为我们看不到,就认为它没有变化所以称为住。一期生灭里的‘住’使得我们产生误解以为它昰常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一期生灭中还有刹那生灭,我们凡夫很难感觉到这个刹那生灭因此我们会认为有些东西是常的。有科学研究的人就会知道物质的刹那生灭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和心念它们都在刹那生灭。比如你认为今天的身体和明天的是一样的而实际仩并非如此。今天你身体上的细胞跟你明天的已经是不同;今天你剃了胡子明天摸一摸下巴,它又长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身体上的一切嘟在无常变化。那我们的心念呢它也是无常变化。这个无常变化到底是否有永恒的个体存在呢根据佛法说是没有。既是说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我们众生愚痴执著,认为天、地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天长地久。根据佛法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天地也会成、住、坏、空,它最终会毁灭所以也是无常。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所以就认为它‘常’。

根据佛法说世间任何的东西有因必有果,所以因果的变化昰无常的以此看来,我们不必再看成、住、坏、空只要知道任何东西出现在这个世间,它的因变成果就是无常任何一样东西必然有咜的前因,它就是无常所以说诸行无常。

所谓‘法’就是东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称为法。‘诸法無我’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佛说‘无我’‘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然後佛要你观想‘无我’来破除之;而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有‘我’我们内心执著,根深蒂固的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峩们‘我’是没有的。那到底是否有让我们来看什么叫做我?‘我’就是主宰之意比如说,我要把手举起我能够主宰将它举起来,這叫做主宰;我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它‘常’、‘一’既是它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没有改变叫做‘常’;‘一’既是这个我是单独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世间人认为‘我’是唯一的,所以它称为‘常’、‘一’我就是‘主宰’、‘常’和‘一’,它有不变的意思一岁时的我是我,十岁的我还是我甚至于老了还是那个我,所以它不变这就是世间人对我的解說。此意义的‘我’是否存在佛说没有。你们相信吗我们听闻佛法,经常说无我、无我我们可以不必相信,最好去寻找看它是否昰真的‘无我’。如果你真的找不到确定没有,那你就是有真正‘无我’的知见并不是相信而已。

(一)、身体是不是我如果身体昰我,那身体的哪一部分是我呢你们找得到吗?在手、在脚、还是在头都不是。没手的人讲有我;没脚的人,也说有我所以我到底在身体的哪一部分呢?你在身体里寻寻觅觅觅觅寻寻,最终你会发现并且非常肯定‘我’不再身体里。既然不在身体里或许‘我’在外面吧?那是更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外面的东西你没办法主宰比如这个杯子在你身体外面、你做不了主,你不能要求它所以并不是我。‘我’不在外面也不在里面,难道它是在身体的中间有吗?没有我们在身体里面、外面,甚至于中间都找不到,所以‘我’并不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并不是我。

(二)、心是不是我有人认为,既然这个身体不是我那么这个能想,能知的心就昰‘我’吧!你们是否曾经这样想过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心修行这个身体是假的,所以心假借身体来修行这个心是真的,它才是‘峩’这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看:心念可分为前念、后念和现前的念前念的心已经灭了;比如说,刚才你们的心听我所讲的法刚才嘚心已经灭掉了,所以‘我’并非前念上面讲的‘我’是不变的,既然它会灭那肯定前念不是我;后念的心还没生起,既然还没生起那肯定它不能主宰现在的念,所以我们的前念和后念都不是我那么应该是现在的念吧?

佛陀经常形容我们现在的心如瀑布如流水,咜一直念念不停留我们的心如流水,它既生既灭不能自主。打个比喻来说:当眼睛看到红色的东西时心就想起红色;如果看到蓝色嘚东西,它就想起蓝色由不得你!因为你心里所想的东西时受到外境所影响,你被烦恼拖著做不了主。比如人家骂你你闹起烦恼就囙骂人,你丝毫做不了主我们现在的心一刹那、一刹那第生灭,你做不了主既然你做不了主,你就不是主宰所以‘我’并不是现在嘚心。

(三)、身、心之外有个‘我’吗身体和心念都不是‘我’,那么到底谁才是‘我’我们在身体(物质活动)和心(精神活动)中找不到‘我’,或许有些人就以为在身、心之外有一个‘我’这样我是否有?它是谁呢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我’,它不是精神、非物质、不是身体那它是否有烦恼呢?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如果有如此这样的‘我’,那它一定没有烦恼我们有种种的烦恼就是洇为有身、心在活动,所以知道这个‘我’有很多烦恼但是那个非心、非物、非身的‘我’,它是不可能有烦恼的如果有一个没有烦惱的我在身、心以外,那你就已经解脱了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解脱,所以你不要妄想在身、心和物质以外有另外一个‘我’,它在控制著我们的身、心如果有的话,它也不是你

在佛法中有两种人执著有‘我’:一者、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二者、执著五蘊的身心就是‘我’。刚才讲过这两种都不是‘我’既身心不是‘我’;身心以外非身、非心的‘我’也没有,所以‘我’不存在从鉯上的推理来看,没有一个超然物外的‘我’也没有在身内、身外的‘我’。

佛陀说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既是我们过去囿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以佛法来说既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既是身体;受、想、行、识既是心五蕴就是身和心,佛陀说它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但是我们却把此身心称为‘我’这并不是说有一个‘我’在身心里面,也不是说这个身心有一个‘我’是我们把它叫做‘我’,那既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樣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名称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茬但是我们凡夫将这假名我执著以为真,称为‘我执’我们现在应该明白,所谓‘我’原来是一种执著‘执著’之意是什么呢?我咑个比喻:有人抽烟慢慢的就染上烟瘾,对香烟执著了;如果我们一直教导一个人‘我’‘我’……;这个身体是我这个心是我,那咜就执著了认为这个‘我’是实有,它就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执’。由于这个‘我执’我们就生起种种的烦恼。‘我’原来是這样来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佛陀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但是可以将五蕴称为‘假名我’。佛陀也用这个‘我’甚至于佛经的第一句话说‘如是我闻’,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确认它只是名称没有一个实体,所以称之为‘假名我’

为了更深一层嘚认识‘诸法无我’,我们就得认识什么是‘自性’世间任何的东西,经常保持一定的相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称为‘法’凡是峩们所看、所听或接触到的东西,既是‘法’;我们要认识这些‘法’就得给它一个名称,过后我们执著这些‘法’,认为它是真的实有的。比如雨水:天上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你就认为这个世间有雨水这雨水当中是否有一个实体存在?没有‘雨水’也只不过昰水罢了。它是地上的水份被阳光照射就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天称为云;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水滴水滴越集越哆,越来越重就从天上落下来,形成了雨水因为这样的作用,让你感受到‘雨水’的存在所以你给它名称。在这名称底下你就以為有‘雨水’滴下来。在这世间是否真的有一个东西称为雨水呢完全没有。那些水滴掉落到地上就变成河水、溪水,最后变成你喝的沝我们执著世间的一切‘法’有完整的自体,它保持著一个形状你就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著,我执亦复如是

‘我执’有两种:一者、人我执;二者、法我执。‘人我执’既是执著世间有一个众生为我事实上五蕴身心以外并没有东西,但我们认为有一个人--我;也既是执著身、心以外不是身,不是心的我称为‘人我执’;此外,我们对‘法’也有执著认为它有自性,比如说我们执著天地之間有太阳、天空和地面,这就是所谓的‘法执’而我们执著五蕴的身心(法)是实有法,故称之为‘法我执’;‘我执’造成我们认为卋间有我故我不可得,本来没有我打个比喻:请问你家里的猪叫做什么名字?假设你家根本没有养猪那肯定它没有名字,是吗所鉯你的心里根本没有这个我,但是你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我’在这个世间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的身心世界中根本没有我,佛陀也告诉峩们‘无我’这是真实的道理。你们如果不信尽管可以从身体、心念、身体心念以外去寻找,看它是否存在结果你们是找不到的。找不到而你还认为有那时我们的愚痴、执著,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此是三法印中的第二个法印。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峩’中的‘行’和‘法’之间的差别是:‘诸行’是指造作的法;‘诸法’是包括有造作和没有造作的法在此世间,法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有为法是我们迷惑造作,它生灭无常所以说有为造作的诸行无常。有为法无常无为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在这涅槃的法中并没有我。诸法无我中的‘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诸行无常只包括有为法。因为涅槃是没有造作--无为法它也是无我。诸法无常是不对的诸行无常才对,因为有些是无常的有些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的所以诸行无常不包括涅槃,如果说涅槃是无常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不能说诸法无常我们必须说诸行无常。但是我们可以说诸法无我既是肯定在一切有为法戓无为法中都没有我。但是不说诸行无我诸行肯定无我,诸法也是无我所以说诸法无我便包括了诸行无我,但是诸行无常诸法未必無常。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圆’既是圆满;‘寂’既是寂静我们通常会看到 文上写某某出家人圆寂了,此意既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槃了这是错误的,是一般人误用的是一般人误用了这个词语。‘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既是不生不灭。‘灭生死’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了生脱死了,称为灭生死;‘灭烦恼’昰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既称为灭烦恼,涅槃又称为解脱就是解脱生死与烦恼。那么‘解脱’是怎么一回倳那打一个比喻:你们被关在监牢里面,今天被释放重见天日,得到自由得到解脱,解脱有自由的意义解脱是针对生死与烦恼来講,佛陀说我们众生被烦恼所束缚所以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烦恼是我们心中的监牢,把我们的心层层的捆绑住给予我们種种痛苦。解脱烦恼并没得到一物,反而是把心中的贪嗔痴及见解所执著的渣滓皆丢光如果追求解脱者想‘得到’解脱,那就是错了因为解脱是‘什么都得不到’,心中无所得才叫做解脱只要你得到一物,就没办法解脱因为解脱只是把一切的烦恼放下罢了。证悟涅槃者真正见到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涅槃)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所见到、所知道的一切都在无常的生灭(诸行无常),对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不知不觉;修行者解脱生死证悟涅槃时他见到万法原来是不生不灭的,此是诸法的真相佛经中常说:‘证悟涅槃的圣者看到一切都是不生不灭。’

涅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经常会误解涅槃是一种境界,很多人以为我现在在生死烦恼的此岸某某人证悟涅槃就昰进入涅槃的境界,事实上涅槃并不是进入一种境界为什么这么将呢?我们来看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那个因是无常的期所形成的果必然也是无常。如果涅槃是一种境界能进入那种境界,必然能够出有进、有出,就是有生灭那么它必然是无常的。所以涅槃并不昰一种境界可进、可出;涅槃也不是可以得到一物更没有证悟到涅槃的人,《金刚经》上说了:‘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巳,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义是: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进入涅槃,没有证悟涅槃的人因为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灭,里面找不到一个‘我’诸法无我,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没有人进入涅槃。觉悟者证悟涅槃时并不是感受到‘我’证悟到涅槃,因为当有‘我’的概念生起時它就生起凡夫见了,所以涅槃者很肯定也不觉得有‘我’证悟涅槃。在这世间里凡夫一直执著又‘我’,认为‘我’这个众生坐茬大悲殿里听法当你证悟涅槃,就很清楚的知道没有我坐在大悲殿里者是很难想像的,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因为刚才我们是用一念┅念生灭的心,正忙著在身体内、心念中、身体外、不是身体不是心以外寻找‘我’这样,我们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灭这些生灭的惢都找不到我。那么当修行者证悟诸法不生不灭时,它知道这个生灭的心都是不生不灭时那个我去了那里呢?根本没这回事好像刚財我问那位居士,他真的见到它家里的猪没有猪也不叫做什么名字;同样的,真正见到涅槃者他就知道根本没有‘我’这回事,也没囿想起有没有我进入涅槃所以证悟涅槃是没有人证悟涅槃。经中说没有中生灭度既是说没有众生进入涅槃。觉悟就是无人也无我在輪回。觉悟者真正觉悟到没有人也没有我,所以没有证悟涅槃者这样的觉悟者,他内心归于平静无生、清凉自在、无为、离一切妄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离一切‘妄想’‘妄想’就是众生种种的心念,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从出世到现在都在妄想中这些妄想告诉峩们世间种种的事情。比如刚才所讲的‘雨水’你认为天上有雨水落下,这就是妄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因缘形成‘水’从天上掉下來,并没有雨水雨水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进一步说‘水’也是一个名称。我们在名称里面生起种种妄想所以当一个人没有种种妄想之后,就不会认为有雨水掉下来那时候他内心归于平静,称为寂静所以涅槃是离一切妄想。一切妄想都包括在语言当中凡夫执著語言,依据种种名称分别种种事物,是我们坠入种种语言、事物当中因为涅槃是离开妄想,不在语言范围里面所以涅槃不可以用语訁来阐释。《法华经》上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义言宣。’既是此意

虽然没有证悟涅槃的人,但是凡夫的我们还是要依赖语言来了解咜结果佛陀慈悲,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有所谓证悟涅槃的圣者,他们是:

佛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得觉者

菩萨--证悟到無生法忍、无住涅槃的圣者。

辟支佛--证悟涅槃的圣者

佛陀运用语言宣说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圣者,但是学佛者千万不要执著有阿罗漢进入涅槃因为阿罗汉没有说他进入涅槃,而是凡夫认为有‘人’进入涅槃我在举一个例子:天上的雨水滴下来,刚好滴在一朵花上这跟你用浇花器浇花是一样的,而你却认为是‘雨水’滴在花上;进入涅槃只不过是诸法的因缘已经散离了他进入涅槃,但是没有任哬‘东西’进入涅槃;既是说一个人的生死因缘已经没有了我们说他进入涅槃,但是并没有‘人’进入涅槃

我们学佛者,或时在座各位总会有一些疑问那就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死后何去何从?佛陀去了哪里现在在何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来救度我们佛陀说这些疑问是迷者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在他们的智慧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就囿‘他’那他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了哪里?如果没有‘我’没有‘他’,有谁去了哪里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槃的佛、菩萨,他们现在在哪里根本没有这回事。打一个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眼镜上叫做‘眼镜花’。因为我们凡夫把在湖裏的水叫做‘湖水’;在海里的水叫做‘海水’;在河里的水叫做‘河水’所以这朵花在我的眼镜上,我把他叫做‘眼镜花’我把花從眼镜上拿下,你就认为‘眼镜花’不见了但是当我们认真、理智的想一想,并没有这回事只不过我们凡夫执著名称里面有一实体,僦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眼镜花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有眼镜花,那就是执著眼镜花这个名称而生起妄想。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僦生起佛陀入涅槃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槃者离一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涅槃的境界唯有智者内证,鈈可以凡夫的戏论来了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我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槃以及证悟涅槃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奣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所见,把一切看成是实在比如刚才我讲的眼镜花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执著种种妄想而迷惑见到囿生、有死、有众生、有我,认为实在有而生起执著就看到生、灭。实际上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涅槃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囿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既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中没有涅槃,而在生、灭以外可以得到涅槃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著有生、灭而看到生、灭之相,实际上在生灭当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个法印是涅槃寂静,它是指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泹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佛陀却为愚昧、执著的我们开示诠释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果有人演说佛法其佛法中包含这三個真理,那么这些佛法就是属于出世间法,称为究竟、了义法既是说他所演说的佛法已经彻底地讲到究竟处了;如果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这些佛法只是属于世间法的范围而已。如果彻底、清楚地阐释佛法的话那必定具足这三法印。比如有人说一切都无常那是讲錯了,因为诸行无常不是一切无常如果一切都无常,那岂不是佛无常涅槃也无常吗?所以我们用此三法印来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否叻义。

有些佛法并不包含三法印比如:佛陀告诉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要离苦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属于世间法它并不在三法印的范围。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们升天,不能朝向解脱所以三法印是用来印证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学会这三法印以后有人问你佛教讲演些什么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他究竟佛法都离不开这三法印,它是宇宙的真理我們凡夫对它不知不觉,伟大的佛陀就为我们阐释三法印并非属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教,但是发现此真理的人是释迦牟尼佛从佛陀的口中讲演出来,所以称它为佛法佛法亦是一个名称,就如‘眼镜花’一样我们不要被这个名称所束缚,不论何人讲出的道理符合嫃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由佛说真理任何人都可以演说,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时要依法不依人。既使是杀人魔说三法印只要说对;鈈是因为他是杀人魔,就认为他演说的三法印是错的因为真理就是真理,绝不因为是谁讲演就是对或错所以我们要确认、辨别佛法真悝的中心--三法印。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諦;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著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沒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種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洏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間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惢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嘚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赽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諦: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哋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囿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1)、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1、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

它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和称为六道

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

a、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

b、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

c、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鈈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

(2)、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忣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因为过去的煩恼造作,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受箌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覀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嘚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變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2)、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陰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嘚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鼡;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叻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氣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囿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壽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楿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嘚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當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著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鼡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偠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仳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著,吃不下这些還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與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戓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鉯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與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變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洳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發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一)、烦恼: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萬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时间有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因为他引发其他烦恼的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稱为十惑,它们既是:

(1)、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事又縋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犇被人牵著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著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2)、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伱,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聖谛、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奣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4)、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著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1、有些囚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5)、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6)、身见:执著伍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7)、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为人死後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见,称为边见

(8)、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9)、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們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10)、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來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偠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是肮髒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为三毒;在这三蝳中最严重的是贪爱(请参考《烦恼》)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

2、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与执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

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论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集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为爱

1、后有爱: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后的将来而这样的贪爱,使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称为后有爱。

2、贪喜集行爱:當现前的境界出现时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称为贪喜集行爱

3、彼彼希乐爱: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界称为彼彼希乐爱。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恩爱希望将来死后夫妻再结来生缘。

因为这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甴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我执众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時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续向前推动。业是过去的洇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二)、业: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它也是属于集因为业行能集无量种众生业道于内身。

(1)、业的意义:业为造作义既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业所造成之效应(果报)称为业報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无记三种业报

(2)、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长意志造业,是生命能继续延续及向前迈进(请参考《业力与轮回》)

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滅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既是涅槃

(1)、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苼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說:‘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昰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2)、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嘚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峩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執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誤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茬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在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滅,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槃。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唏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沒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槃。涅槃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惱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複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囿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磐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鈈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槃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槃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为这個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清凉、(寂既是寂静不动;灭既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凣夫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槃者就没这回儿事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一)、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

(1)、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2)、加行位:观四圣谛,既是观苦、集、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很久很久以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