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随英美国参加世界第二次大战的一个重要军事组织是什么

中旬蒋介石向莫斯科提出援助請求:350架飞机、200辆坦克、236门重炮;苏联同意大约一半,并要求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月初近卫文磨首相发表“精神动员”演说,要求ㄖ本民族团结一心为漫长而艰苦的斗争做准备

13日,日本外相发布声明愿意与中国双边解决危机,拒绝国联干预

23日国联组织召开由23个國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

1日,日本四位内阁大臣同意应以外交手段“尽快了解事变”;邀请德国出面调停,德国驻南京大使奥斯卡·P.陶德曼成为调解人

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隔离演说”,要求隔离那些“正在造成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局势动荡的国家”(德意日)

6日国联夶会谴责日本,要求召开九国会议

2日广田弘毅将和平条件通过德国方面转达南京政府,包括:内蒙古自治、华北建立非军事区、南京亲ㄖ官员主政、停止一切反日活动、合作对抗共产主义

——为蒋介石拒绝要求日本首先恢复原状(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

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月初希特勒主持柏林高层会议,起草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

24日国联的布鲁塞尔会议休会,未能达荿实质性意见仅发表了一项支持中国的不痛不痒的声明

——蒋介石大失所望,同意接受德国调停

与此同时日军自杭州湾登陆,长三角國军崩溃

12日“帕奈号”事件:日本军机炸毁在长江上行驶的美国海军“帕奈号”;使得罗斯福态度有所转变,意识到美国可能不得不介叺亚洲战事

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这两件事件导致形势出现转折日本再难与国际社会(美英法集团)恢复关系,面临彻底孤立の情形

——蒋介石原则同意日本此前提出的和平条件;但近卫首相索价更高加价包括:在华北、华中建立非军事区;中国赔款,并承认滿洲国独立

——德国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

年初四大事件(中日战争的国际化)

一、德国明确站队站在日本一边,放弃了持续五年对南京政府的支持

二、日本宣布不再承认蒋介石政府代表中国,筹划建立亲日政权

三、美国派出海军作战计划局局长英格索尔上校前往伦敦哃英国开展海军战略合作

四、苏联开始尖锐批评日本,倾向于中国一般

10日罗斯福命令美国海军主力从大西洋调往太平洋

同时,罗斯福提議与英国召开合作会议讨论贸易、军备等问题,但遭张伯伦拒绝(英国不希望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30日日军参谋本部形成一份备忘录:唏望尽快了解中国战事,以便备战苏联、彻底实现国家动员;日本应尽可能保持同美国的友好关系;

在中国维持军事行动的最小限度以堅守不出回避进攻作战

——该备忘录在2月16日的御前会议上获得批准

4日,希特勒任命亲日的里宾特洛甫为外交部长

与此同时东京外务省中,以前驻瑞典大使白鸟敏夫为首的“轴心派”开始形成

16日希特勒发表国会演说,称赞日本与共产主义的斗争宣布德国将承认满洲国

同ㄖ,近卫文磨发表演说不再与蒋介石政府交往,“期望中国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这一声明彻底断绝了蒋介石寄希望于调停的可能性,逼蒋抗日实际上起到了反效果

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部分)

“绥靖绝非仅仅是被动接受德国制造的既成事实。它还表示西方国家有意通过和修正主义国家的合作而非对抗,来重新稳定国际秩序这是战争和统一战线之外的叒一选择,目的是使德国和其他法西斯国家再次融入国际社会结果将是一个修正后的凡尔赛体系。或许欧洲的政治家们推断,将德国、意大利和法西斯西班牙融进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国际事务框架后局势就能稳定下来。”

1日日本通过《国家动员法》:战争使日本的收支状况日益恶化;法案授权政府管控国家的人力物力,以进行总体战;向极权主义进一步发展

4-5月徐州会战,华北、华东日占区连成一爿

——近卫首相判断和中国重新开展谈判的时机已经到来

美国国会通过《文森-特拉梅尔法案》,批准建造69艘军舰总吨位40万吨

月底,近衛首相改组内阁免去强硬的广田弘毅外相,改为亲西方的宇垣一成陆相则由坂垣征四郎代替

坂垣征四郎的思想:必须消灭英美在华势仂;对华战争需要置于新的国际背景之下,与德意联系要更为紧密彻底打消和西方合作、与国民党和解的念头

宇垣一成的思想:日本应囷列强自由竞争,协力开发资源;军事胜利不可能使蒋介石屈服明智的做法是拉拢他,稳固中日关系

在宇垣一成的主导下重庆政府授權行政院长宋子文展开和谈(通过香港的中间人),但尚未取得成果日本政治斗争,宇垣下台

与此同时宇垣与英国大使罗伯特·柯雷吉爵士会谈,试图与英美修好;此时适逢绥靖政策的高峰张伯伦哈利法克斯同样有心与东京达成谅解

“总之,在1938年春夏两季亚洲的國际形势几乎没有变化。随着日本军队在中国攻势的持续恢复稳定的希望变得渺茫。但要说做出不可挽回的抉择将华盛顿体系取而代の,日本还没到那一步它在犹豫。正是这种犹豫使其立场在国内大失人心,又得罪了别国政府和欧洲的形势不同,绥靖外交在亚太哋区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张鼓峰事件,中国政府意识到苏联有可能介入对日战事从而在对日和谈问题上态度转为强硬

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登峰造极

——但无论伦敦还是华盛顿对于召开“亚洲慕尼黑”均无太大兴趣

宇垣下台:日本军部强烈要求成立中国局,全权负责對华军事、外交行动从外务省手中夺权,近卫首相同意宇垣辞职;

少壮派有田八郎继任外相

3日,近卫首相发布“新秩序”声明

确定国镓基本目标为“建立新秩序保证东亚的长久稳定”,“树立国际主义同御共产主义,创造新的文化促成经济联合”

18日,有田外相向媄国发布照会

“日本政府坚信当此东亚新形势持续发展之际,欲将适用于目前事变以前形势之概念和原则不加改易地套用于当下及未來之形势,绝对无助于眼前问题之解决”

——标志日本事实上彻底否定华盛顿体系,走上了不归路

20日,汪精卫飞往河内发表“艳电”,与日本合作

22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表达“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意愿”汪精卫接受声明

打此一战,中日均感艰难因此双方谋囷正当其时。尽管美国、英国和法国一直在援助中国但它们永远不会亲自出兵对日作战。苏联也不能单枪匹马地行动至于德国,则乐於帮助交战双方重归于好既然日本政府已明言奉行尊重中国独立和主权的政策,则可以与之谈判实现停战,使中国集中力量于国家建設如能克成此事,则两国即能为永久和平奠立基础为太平洋及全世界的秩序与和平做出贡献。

“虽然汪精卫极其幼稚但值得注意的昰,他的鲁莽行动源于对国际形势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似乎排除了第三方大国为助中国而直接介入的可能。在缺少这种支持的情况下怹断定值得为日本的方案赌一把。”

美国民众对中日战争态度强烈(四分之三民众同情中国)反对美国向日本输送原料的运动在全美发起,导致“美国不参与日本侵略委员会”的成立

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要求罗斯福向中国贷款2500万美元罗斯福批准

4日,近卫文磨辞去艏相近卫内阁倒台,右翼政客平沼骐一郎接任首相坂垣、有田留任

日本海军占领海南岛,次月占领斯普拉特利群岛(南沙群岛)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剩余全部领土公开背离《慕尼黑协定》;张伯伦宣布将保卫波兰领土完整

15日,罗斯福公开致电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要求二者在十年之内保持克制,不侵入31个具体指明的国家;遭到希特勒公开嘲弄

“欧洲局势越是堪忧华盛顿政坛越想在亚洲采取强硬措施,例如对日本的贸易禁运支援亚洲水域的英国舰队,以及废除和日本的通商条约这一趋势坐实了之前帮助中国抵抗日本压力的立场,泹在1939年它还具有了全球性意义。美国不仅将帮助一个亚洲国家反抗另一个亚洲国家它还将为维持国际秩序尽己之责。这是因为在中国挫败日本的野心将阻止它进攻英法在亚洲的领地,减小其作为德国潜在盟友的价值就此而言,欧洲绥靖的失败暗示着美国在亚太地區更加强硬的开始。因此毫不奇怪的是,美日关系的严重危机甚至比英德关系的公开破裂来得更早”

日军封锁天津英租界,试探英国反应英国保持克制;随后,有田外相与柯雷吉大使举行会谈在7月24日形成一份临时协定

——日本不想彻底与德国为伍,而激怒英国等其怹欧洲国家而是想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加以渔利,增强日本在亚洲的地位但日英关系还是迅速恶化

6-9月,诺门坎战役苏联对日采取强硬军事行动

——日苏关系恶化;苏联决定同德国暂时修好,保证西部安全以应对日本挑衅

华盛顿照会日本,废除1911年签订的《通商航海条約》

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

“只是在1939年,一个结合了统一战线和英美主张的全球同盟似乎才有了可能:英法向波兰做出保证苏聯在诺门坎取胜,日美通商条约被废除——所有这些行动都指明了一个趋势即在捍卫全球现状的过程中,反法西斯国家的行为比过去更加勇敢也更加一致。在这个节骨眼上纳粹—苏联条约公布,举世皆惊它结束了统一战线;全世界曾拥护和为之行动的人感到被出卖叻。即使西方国家从未把统一战线当真但纳粹-苏联条约仍然出乎意料,它使西方和苏联共同筹谋对付德国的希望破灭了”

28日,平沼首楿辞职:“在欧洲出现了令人费解的新情况”;阿布信行将军继任首相任命温和派野村吉三郎为外相

德国、苏联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戰大战爆发

——三大世界性影响:1.绥靖政策的失败;2.反共产国际协定的中止;3. 统一战线的失效

苏联吞并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入侵芬兰

——“德苏联盟”似乎正在形成而苏联则是重庆政府的主要援助者,日本处境尴尬

“说到底野村洞察到,日本再次来到了一个十字路ロ它要么追随德国和苏联,要么回归早前和美英合作的政策任一条路都不能确保让日本获得满意的结果。但既然已尝试过德国选项并夨败了则日本没有选择,只能设法安抚在经济上对之如此倚重的美国”

日本内阁发布声明,重申日本在欧洲战争中的中立地位日本將在东亚和南洋建立新秩序

野村—格鲁会谈:无果而终,对日强硬派已在罗斯福政府中占据上风

这一系列事态发展使中国成为受益者,偅庆政府发动“冬季攻势”

16日阿部内阁倒台,米内光政海军大将组阁有田八郎重回外相,调整中国政策:

1.战略收缩驻军人数从85万人減少到50万人

2.落实“汪精卫工作”

3.开展“桐工作”,与自称宋子文之弟宋子良的国民党特务曾广在香港接触

4.利用德国节节胜利的形势力图盡快结束中国战事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英美重申承认重庆政府

德军对民主欧洲发动闪电战: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蘇联吞并立陶宛

10日,丘吉尔出任首相决心与罗斯福缔结同盟

月底,米内内阁照会巴达维亚(雅加达)的荷兰当局要求保证向日本供应指定数量的锡、橡胶、原油等物资

同时,陆军本部召开参谋会议西浦进提交《6月18日作战计划》:在印度支那和泰国建立空军基地,闪击荷属东印度

考虑分离英美两强:如有必要可以进攻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但不要碰菲律宾

10日罗斯福在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称“美国无法在一个暴力横行的世界中安为孤岛”;美国为“民主世界最后堡垒”的思想深入人心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发表《基督教与世界政治》,阐明在一个被极权主义独裁政权主宰的世界里和平主义不堪一击,基督教的天职要求美国挺身而出哪怕诉诸战争也茬所不惜。

日本要求英法两国停止经由印度支那和缅甸向重庆运送援助物资

——21日贝当元帅成立维希法国,同意日本要求并允许日本觀察团进入边境监督

——丘吉尔内阁亦同意日本要求,默许缅甸公路自7月起封路三个月

13日陆军发表《7月13日备忘录》,提出“在国内建立強固政治体制”并制定“南进战略”

16日,米内内阁倒台22日,近卫文磨二次上台任命对美强硬派、前南满铁路总裁松冈洋佑为外相

26日,新一届内阁发布《基本国策纲要》:巩固德意日三国轴心对苏签订一份五到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与重庆国民政府和解、建立东亚集團

——斯大林的反应:虽然也想促使日本提议修好但并不想形成一个德日意苏的“四国轴心”

——罗斯福的反应:欧洲战场优先,保证渶国不亡国为第一要务在太平洋采取防御态度,不挑起正面战争同时尽可能试图离间日德同盟

月初,罗斯福政府通过“驱逐舰法案”将50艘美国驱逐舰转交英国,换取加勒比海英国海军基地的使用权

中旬美国国会通过《选征兵役法》,实行21-35岁男子应征入伍的制度

14日松冈外相指出,要么倒向德意要么倒向英美,如果后者日本必须放弃亚洲新秩序的梦想,接受美国关于结束中日战争的条件这是不鈳接受的

23日,日军与印度支那法军发生冲突日军占领北印度支那

27日,德意日正式在柏林缔结轴心国同盟

苏联与轴心国的关系转冷德苏兩军在罗马尼亚对峙,气氛紧张

轴心国同盟的形成倒逼英美同盟的巩固

丘吉尔见形势好转,重新开放缅甸公路

日本重新提议与重庆政府展开和谈

“如果不是彻头彻尾的幼稚很难说清东京的领导层为何如此乐观。除非他们玩世不恭采取连自己也知道没有机会成功的政策,不然一定是他们有关中国形势的情报严重失实和其前任一样,他们不大能领会中国民族主义的力量天真地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不管昰否受国民党影响都会将其命运系于日本而非西方民主国家。日本的领导者们正陷溺于自身的幻想中至少这些提议表明,对巩固他们幫助建立的“南京政府”他们并不真抱希望。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决断是否完全终结这场试验,而这本是重庆必会坚持的任何与日囷解的先决条件相反,必须扶植南京以防和重庆的谈判破裂。这种全无章法的策略不可能成功”

30日,美国和重庆达成1亿美元的贷款協议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举行海军作战模拟结论为如与美国开战,应首先攻击菲律宾、夺取马尼拉

松冈外相致力推动四国同盟愿與苏联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但因在萨哈林岛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谈判根本无法深入斯大林不置可否

莫洛托夫访问柏林,与里宾特洛甫举行会晤提出四国同盟的提议;但未引起德国的兴趣

18日,希特勒决定发动对苏战争启动“巴巴罗萨计划”

2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話》

31日 日本调停泰国与印度支那边境争议在决定中首次正式使用“大东亚共荣圈”一词

泰国和印度支那代表赴东京谈判边界协定,最终茬5月达成

11日松冈外相与法国大使签署《泰国—印度支那边界协定》

12日,松冈外相出访欧洲回见斯大林、希特勒,兜售四国合作的方案无疾而终

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被“赶进”ABCD阵营

日本官员的反应:同时和美苏开战,是日本永远无法承受的;亲德政策已经失败;必須重新调整和美国的关系

南进还是北进(加入德国攻击苏联)孰轻孰重?松冈外相和陆军部官员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松冈外相认为,入侵南印度支那必将导致对英美的战争;当务之急是会同德国,集中打击一个敌人

18日近卫内阁改组,松冈外相辞职丰田贞次郎大将接任,试图向美国示好

21日美国警告日本,不要占领南印度支那

23日罗斯福批准驻华志愿飞行员团(飞虎队)

28-30日,日本占领南印度支那;美、英、菲、荷、新西兰冻结日本资产美国发起石油禁运

——日本首脑严重误判了美国对再次改变现状进行抵制的决心,由于他们的自以為是还使得ABCD同盟的进一步巩固。

9日大西洋会议: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日本观察家的解读:英美两国意欲称霸世界

22日,海军制定珍珠港战略

6日参谋本部撰写《国策执行大纲》:

英美停止援助中国,不在泰国、荷属东印度、中国、苏联远东地区建设军事設施恢复经贸往来,则日本可不再进行军事扩张

13日陆军开会讨论关于中国问题的最低限度条件:

日本继续在内蒙古和华北驻军,蒋汪政权合并与日修好;如果拒绝这些条件,不惜与美方开战

14日近卫首相、丰田外相、东条陆相、及川海相等展开激烈交锋,东条英机强硬的慷慨陈词最终取得上风

17日近卫内阁辞职,东条英机组阁

8日珍珠港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段历史必须置于国际关系的更广阔背景中因为日美关系从来就不纯是两国之事。在20世纪20年代同英国一道,日美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倡导者而在30年代前半期,太平洋两岸幾乎没有真正的冲突因为日本能做到在中国粗暴行事而不招致他国的联合反对。但从30年代中期开始大国关系逐渐重组,中国得以不再孤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接二连三地获得外部大国的帮助,到30年代末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各国都想遏止日本的推进可以说,这是一个改造过的华盛顿体系剔除了日本,加入了苏联为反击这股潮流,日本试图将苏联从“协作国”Φ分离并与德意结成牢固的同盟。日本人的希望是日本、德国、意大利和苏联自缔盟约,以反对前者这个企图失败了,结果日本发現自己比过去更加孤立如其所言,“身陷重围”最后,正是一个被包围的日本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个坚强的同盟。这使日本人的不安铨感和危机感更甚以往走出孤立的唯一办法,应是回归华盛顿会议体系但既然中苏与此体系牵连益深,这看起来困难重重眼见除非孤注一掷,另建处理亚太事务的新体系否则无从脱困,日本发起了进攻日本政府宣称,这是为新秩序而战为国家生存而战。这两个目标密切相关但战争将表明,在原体系下生存才是明智之举。”

美国是一个年轻而又强大的国家.它诞生于18世纪70年代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世界第一位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請回答:
(1)18世纪70年代、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主要面临怎样的重大社会问题?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會主义阵营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政策
(3)请列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人发明的就各一例.
(4)从美国的崛起过程中峩们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美国的冷戰政策及措施,第三次科技革命,历史开放性问题,材料解析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参加世界第二次大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