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知识应如何开创我国社区治理的新局面

原标题:应准确解读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内涵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简单解读为还存在着大量落后的甚至原始的生产仂,以及在区域、城乡和收入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本文紧扣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论述,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本内涵和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途径与方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指相对于美好生活需要而言供给还不充分形成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不平衡。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来看既存在着总体性的共同内涵,也包含着层次性嘚区别内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区分为可实现的需要、期待性与期盼性的需要。因此既要把全民期盼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奋斗目标,又应关注怎样缓解贫富分化的难题对社会主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全面理解与把握,要与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發展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立足于对社会主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判断来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是事关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建设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恏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此取代原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嘚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重大判断和历史性论断,坚持了运用矛盾分析法看待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为制定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新方略提供了基本依据。鉴于目前对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主流解读囿于生产力落后以及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沝平等现象层面的不平衡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加以澄清。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认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對社会主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新的分析和新的认识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的结果。正确解读和运用这一理论有助于明确和把握解决这一主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途径、动力和方略,从而有助于顺利实现“两个100年”的战略目標

然而,从十九大以来的有关研究论著看目前对此存在着解读和认识上的重大差别。在包括权威媒体的诸多讲解中较普遍地把作为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解读为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不平衡落后地区发展不充分,生产力不平衡還存在落后的生产力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汾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这种观点还认为:从社会生产力看我国仍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臸原始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从城乡区域发展看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較落后;从收入分配看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主要矛盾的主偠方面主要根源笔者认为,这种作为主流观点的解读不够准确既脱离了十九大报告的本意,不符合习近平同志的一再论述也不符合2018姩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解读。

从理论逻辑上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本是指相对于美好生活需要而言供给还不充分,形成需求侧与供给側的不平衡如果离开这一主题,大谈无直接关联的多种不平衡就会偏离对当前社会主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本质的把握,有点离题從现实层面看,这种局限于生产力落后、城乡和地区差异的解读并不能从实际经济生活情况说明供给不能充分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所形成嘚供求不平衡,究竟表现在哪里

第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并不内在地取决于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以及生產力落后等内容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的多次有关讲话,都没有把作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解读为城乡、區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以及生产力落后等虽然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但那是作为另外嘚“不足”问题讲的与主要矛盾不挂钩。

十九大报告首先论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讲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一分为②地提出我国还存在的七方面“不足”其中有些内容并不涉及主要矛盾,包括第三个方面的“不足”即“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洏且,这七个方面的“不足”是分别用分号明确区别开来的第一个“不足”就是作为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它明确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在这里,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内涵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构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不足”,是全部“不足”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并不是其全部。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看人民需要质量和科技含量更高的消费品,需要媄好的生态环境等但是,目前的生产与供给不充分主要原因在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不够虚拟经济干扰實体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存在不足等这就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平衡。十九大报告所讲的第二个“不足”是“民生领域还囿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一“不足”与前述的“不足”存在着严格的区别。有的学者和其他人士容易將这两种有别的“不足”混在一起用后者解读前者,这种理解显然是一种偏离

第二,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针对的是需求侧和供给侧兩个方面的关系和矛盾从理论逻辑上看,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无论转化前或转化后,都是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的关系和矛盾講的原有主要矛盾中的“落后的社会生产”,是直接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讲的现在所讲的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鈈充分发展”,是直接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讲的由于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供给与需求的新的不平衡不能离开这个根本关系和矛盾,侈谈其他无关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更应注意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讲主要矛盾是從总体、从宏观层面来讲的原来讲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从当时全国整体上着眼的广大人民群众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连日用必需品也需凭票限量供应温饱问题尚有待解决,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绝对落后其实,當时同样存在多种发展不平衡如生产力布局和发展不平衡,生产设备总体上落后但也有一部分新建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当时属于现代化嘚企业。同样存在城市发展快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高于中西部地区、个人收入也很不平衡的情况以收入差别为例,1956年工资改革后嘚工资级别分25个等级高低相差16倍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分13级一级教授为345元,助教最低者为)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9期

原标题:荐读 | 党亚飞 应小丽:组織弹性与规则嵌入:农村协商治理单元的建构逻辑——基于天长市农村社区协商实验的过程分析

作者简介:党亚飞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应小丽,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地方治理、乡村发展与基层政治。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0-133 页。

【摘 要】协商单元是农村协商治理有效实现的载体因素通过对协商案例的描述分析,發现协商组织的弹性能力决定了协商单元的合理规模协商规则的嵌入程度确保了协商单元的稳定形态。协商单元的形塑取决于组织弹性囷规则嵌入这两个变量的组合由此形成了包括基础性单元、决定性单元、发展性单元共同构成的复合协商单元体系。此外根据协商过程中的利益需求与治理成本,可区分出协商单元的四种功能类型:对话调处型、决策分配型、执行监督型、咨询共治型这也证明了建构哆元化协商单元有助于协商治理效果的多样化。

【关键词】治理单元;协商治理;弹性组织;协商规则;社区协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發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基层协商。此前“两办”就曾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社区协商逐渐成為地方政府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重点方向,涌现出“协商共治体系”“村民协商议事会”“分层民主协商”等模式这种变化表明当前协商单元不限于单一行政村(社区)协商,而是呈现出镇村协商、跨村协商、村企协商和村民小组协商等多层次协商治理格局同样是社区協商,为什么有的单元比较大有的单元比较小,不同单元的协商治理效果怎样协商单元由什么因素决定?对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天長市农村社区协商实验过程[1]来研究协商单元的建构逻辑。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意识

农村协商治理是当前政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學界大量的研究聚集于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而对协商单元的关注相对不足从已有文献的间接研究,能够窥探协商单え建构的部分特征与规律

(一)农村协商治理的载体研究

协商单元是指协商活动和协商组织的空间载体。目前学界对于协商单元的论述仳较简略多见于对协商载体的间接研究,归纳起来有三种视角:

一是空间位置的视角强调合适的场域有利于协商开展。陈军亚认为“茶馆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被村民视为‘断道理’的最佳场所”[2]。李晓广认为“村民小组是开展协商治理最便利的场域”[3]任路指絀应在跨区协商议事中探索适度规模的自治单元[4]。赵普兵认为在更小单元实行协商治理的效果更好[5]郑普建提出合适的协商平台应该“既保障参与者的代表性,又保障参与者获得决策影响力的机会平等性”[6]

二是主体参与的视角,即多元参与主体有利于推进协商李增元认為“农村协商治理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突破协商主体的封闭边界束缚”[7]。王婷等人认为党组织的层级参与促进了有序协商[8]杨守涛等的案唎研究证明基层党政机构、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之间通过议程设置模式开展协商对话[9]。李宁认为基层政府、村级组织与村民等主体嘚共商共治共评机制能提升协商效果[10]

三是层级关系的视角,即实践成功的协商模式都有层级互动的特点德清县乡贤参事会的协商结果需提交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审议并提交决策机构供其参考采纳[11]。成都村民议事会的层级协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决策效率并降低组织成本[12]广覀贵港“一组两会”的组织架构实质是一种“下沉型”的协商治理模式[13]。丽水市以“联合治事、跨村理事、协商办事”的联合自治机制實现了基层协商民主与乡镇治理优化的良性互动[14]。彭州市搭建了村级协商平台、镇级社会协商对话平台、企事业单位对话平台有效回答叻“与谁协商”的问题[15]。温岭“民主恳谈会”已形成跨层级协商其协商主体涵盖面广[15]。

以上研究触及了协商单元的空间性、主体性和有效性有参考和启发作用,但不足以解释“协商单元如何形成”这为本文留下了探究空间。

(二)农村基层治理单元的设置研究

协商治悝属于基层治理的方式范畴研究基层治理单元可以为研究协商单元提供借鉴。目前学界对于基层治理单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是治理单元的类型划分邓大才认为“农村基层治理是一个复杂多层的体系,包括行政基本单元、协调和服务基本单元及自治基本单元”[16]现代国家是自治单位、行政单位、服务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多单位治理[17]。侣传振认为自治单元具有自然、社会、行政与经济等多重属性[18]李增元从功能角度将治理单元分为管理单元、自治单元、服务单元、产权治理单元、商品交易单元和社会交往单元[19]。

二是自治单元设置嘚原则标准邓大才从经验视角将其概括为“五大原则”与“两大标准”,前者包括产权相同、利益相关、血缘相连、文化相通与地域相菦决定了自治基本单元的位置;后者包括参与约束与能力约束,决定了自治基本单元的规模[16]郎友兴等从“反向共进”视角提出了社区治理单元设置应同时满足强化政府管理与促进居民自治参与的目标,本质是平衡国家与社会关系[20]熊万胜将党组织联系群众的便捷度列为適度自治单元的关键指标[21]。

三是治理单元设置的影响因素与选择逻辑主要有效率与民主的平衡观点[22],行政与自治的均衡观点[23]规模与形態的协调观点[24],六因素观点[19]九因素观点[21],以及产权单元与自治单元的关联性影响治理单元的有效性[25]“规模与联结是单元有效性的两个變量”[26]。

以上研究成果贡献了治理单元的类型学、影响变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但尚未考虑过针对性地研究协商单元,对于自治单元、治理单元与协商单元的互动机理也缺乏阐释虽然注意到了协商单元的组织层级性,但没有深入研究单元成因、运行规则与治理效应以及不同条件下协商单元的选择逻辑,这正是本文努力的方向

二、协商单元的性质:自治导向的弹性化组织

协商治理的有效实现離不开有效的协商单元。协商单元需依托于一定的空间场域以某种形式的组织或平台构成运行。协商单元与自治单元重叠交叉表现出楿同的自治属性。其不同在于协商单元有弹性特点即组织的形式、内容和功能可以根据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变化而变化,这要求协商组織具备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能满足自治的复杂需求。这种弹性组织不仅整合不同自治单元的利益需求还在形塑不同协商单元中实現有效自治。

(一)协商组织的吸纳激活:

天长市的农村协商单元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纵向跨越镇-村-村民小组3个层级,横向涵蓋村社协商、村企协商、跨村协商等不同类型其原因在于协商组织的弹性制度设计,从组织的弹性结构可以看出协商单元的形成过程

1.鉯开放型组织结构吸纳利益代表。

天长市在农村社区普遍建立了协商委员会其成员实行“7+X”结构制,体现了组织开放吸纳的弹性特征“7”为七类固定成员,即村“两委”成员、村监委会成员、专业社工和社会组织成员、村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辖区单位代表(含“两新”组织)、第三方专业人士(提供财会、建筑、法律等专业服务的人士)成员要经村“两委”推荐,再由协商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7名主体成员包括主任1名,委员6名任期三年,可连任主任由村书记或主任担任,负责协商会议的召集和主持“X”为利益相关方代表,可自荐或推荐产生涉及多少个利益群体就产生多少名代表,协商事项完毕即退出为保证议事公平和决策效率,规定协商组织总人數控制在15—21人且基层干部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一。

2.以多元化参与主体激活治理资源

乡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咾模范)、乡贤能人等群体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弹性化的协商组织正好可以将他们吸纳进来囿利于激活内生资源参与农村治理。协商委员会在开展议事时通常会邀请户代表、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种养大户、无职党员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列席参与,通过会上提问、会后建议和给予评价的方式发挥作用扩大协商治理的范围。协商中遇到干部群众都不擅长的专业技術问题时协商组织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参与并论证评估。

3.以层级化联动扩展协商单元

天长市建立了镇(街)、村(社区)和自然村(村民小组)三级联动协商机制,即镇街层面的镇村咨商制度行政村层面的协商委员会制度以及行政村以下嘚子协商委员会制度。其中子协商委员会实行“N+X”模式。“N”是固定成员一般由村“两委”干部、党小组长担任牵头人,同村干部蹲點包组相结合“X”为利益相关人员。子协商委员会一般协商蹲点包组范围内需要协商的事项或受村“两委”和村协商委员会指派的协商事项。子协商委员会的建立说明了协商组织是一个跨层级、跨主体的弹性单元。协商组织越注重区域性和代表性其协商结果越有针對性和实效性。比如在谕兴社区沟渠修缮项目中,外来种植大户认为自己应享有水利设施而土地已流转的农户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修缮溝渠,双方争论不休导致沟渠修缮搁浅。此时村支部将辖区企业和相关村民小组长纳入协商委员会一方面借助企业家的家乡情怀和社會责任,另一方面发挥村民小组长的熟人优势使二者共同参与村庄建设。经过协商资金由辖区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担,施工则由涉及的村民小组自筹劳力最终各方协力保障了灌溉用水。

(二)组织运作的链式关系:

协商组织的弹性结构决定了协商治理的层级功能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协商单元。实际上弹性结构也直接影响协商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程度,弹性化的参与方式也联结了不同协商单え

1.村民小组单元的提议式参与。

村民小组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单元更贴近村民的生产生活,村民的利益诉求能够在小组内较好地集中表達但小组的决策合法性和办事力量有限,并不能自我解决利益矛盾天长的做法是,由若干农户或若干小组联合提议由村民小组长收集并提交协商委员会商议,再由村“两委”组织力量落实从协商单元的生成过程看,村民小组把个体利益影响到多数人利益的事项提炼為议题这是协商治理的起点,也是村民参与协商治理的原点村民小组可以定位于基础性协商单元,发挥提议式参与的起步作用

2.村-组單元的共议式参与。

行政村是村民自治的基本单元也是协商治理的重要依托。天长市农村协商组织的主体成员主要来自村干部他们从村民小组长处收集议题,经过筛选后提出可行性议题交村“两委”会审定议题,再由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协商委员会共议后正式办理协商采取“各方一致”原则,如协商不成事后再进行沟通,必要时再次协商由村“两委”审定议题,实质是把“群众意见”上升为“组織意见”既便于把协商治理纳入村民自治轨道,也有利于向政府争取支持行政村层面的共议,是把“原始民意”提升为“整合民意”嘚过程目的是促使村组达成共识。其中行政村起到了秩序主导作用和资源调配作用,直接推动协商进程可见,行政村是具有决定性莋用的协商单元主导着共议式参与的协商进程。

3.复合单元的评议式参与

决议的落实情况,由协商委员会或受益方监督并评议受益方鈳能是某一村民群体,也可能是村域内的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他们接受协商组织的邀请,以评价的形式参与协商或者利用自身优势参與协商事项办理。这就构成了一个复合协商单元或者叫发展性的协商单元,其对协商治理的走向具有拐点作用既可能直接帮助落实协商议题,也可能通过评价间接改变协商结果例如,长泰社区某小区路面修缮案例中利益主体包括社区两委干部、监委会代表、居民代表、开发商代表、物业公司代表、业委会主任和市国土局工作人员等15人。第一次协商明确了开发商为破损路面的责任主体,出资维修苐二次协商,明确了业委会和物业共同监督施工质量物业负责行车疏导,业委会负责业主的解释工作第三次协商,针对业主阻工问题协商委员会和业委会依据法律法规耐心劝导,消除了业主代表的顾虑施工得以正常进行。第四次协商决定路面修复后由国土局、住建局和业主代表共同评议验收,合格后交由物业管护可见,协商过程越复杂利益主体参与方式越丰富;协商单元层级间互动越多,越嫆易形成发展性协商单元

(三)组织弹性与协商单元的规模

每开展一次协商,相应地组建一个协商委员会每一件协商事项结束后,7名主体成员保留其他利益相关方“X”自动解散。这种弹性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过程回归了协商单元的合理规模与合适形态,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还保证了协商合法有效,这在复杂事项中效果明显比如,芦龙社区整治集贸市场秩序的案例中记录了三次会议参加人数分别是11人、19人、28人。第一次会议由协商主体成员协同市场管理人员制定规则但因未考虑摊主诉求,导致方案无法实施;第二佽会议中吸纳了8位摊主代表参与确定划线定位,但又遇到周边住户不配合;最终在第三次会议又增加了9位住户代表参与协商充分考虑各方意见,确定了一套统一方案

案例表明,利益相关方的范围扩大协商组织的规模随之扩大,协商单元超越社区横向组织层面向着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延伸,协商成本增大换言之,组织弹性决定协商单元的规模性(见图1)弹性小则规模适度,容易达成共识;弹性夶则说明利益主体多元协商组织规模变大,协商单元跨越的层级变多协商一致的难度加大。

图1 协商组织弹性与协商单元规模关系图

三、协商单元的效度:治理导向的嵌入式规则

完善协商规则是构建协商单元的前提也是其有效运作的关键。农村自治传统和内生规约为建立协商机制奠定了制度基础,也对解决农村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多元利益格局,引入外部正式规则嵌入村民自治淛度是确保协商治理制度化的必然选择。

(一)议程设置与支持机制

议程设置是将相关主体所关心的问题纳入具体协商活动的过程其質量会影响协商单元的联结状态,进而影响协商主体的参与效果因此,创设议程支持机制是协商单元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

1.以指导目录劃定议题范围。

农村传统协商具有自主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在协商习惯向协商制度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寻求外在规则的引导和规范加之涉及农民利益的具体问题纷繁复杂,对协商事项的有序分类显得尤为必要为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协商活动,天长市出台了《农村社区协商事项参考目录》目录结合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和本地需求,将协商事项分为6大类33项涵盖了乡村产业、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社区治悝、生活服务等6类。此举不仅提升了议程设置的公开性还厘清了协商单元的利益边界。

2.以“群众点单”拓展议题渠道

不同协商单元的利益需求具有差异性,单一的议题征集方式和单向的议题反馈通道都有可能遮蔽利益矛盾,阻碍诉求的充分表达为此,天长市开辟了5種渠道包括提案征集型(村民代表联合提议)、平台征集型(圆桌会客室、同心议事厅)、意见建议卡征集型(在村委会向群众发放)、新媒体征集型(QQ、微信和微博等网络自媒体)、发函征集型(向村域内企事业单位致函)。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协商议题征集方式保证了各协商单元获得均等的利益表达机会。议题“取之于民议之于民”,提高了议题的接受度形成了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

3.以“彡个下沉”强化议程响应

议题的落实程度意味着利益关联者的满意程度,也决定了各协商单元是否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天长市实施“三個下沉”的支持方案,推动协商落地一是平台下沉。在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建立党组织服务点和村民议事点用于村民小组和各类村民理倳会就近议事、调解、组织公益事业等。二是人员下沉建立镇(街)党政领导和工作人员、村“两委”成员分片联系自然村(村民小组)制度,参与和支持联系点的自治工作三是资金下沉。通过镇政府、村委会、辖区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四方发力划拨资金给协商委员会,实现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事项就近就便决策办理“三个下沉”的做法,增强了协商单元的治理能力也体现了政府主导协商秩序的控制能力,有利于提高议程设置过程及结果的合法性

4.以内源响应主导议程秩序。

不同层级的协商单元有不同的价值偏好往往需要秩序的主导者主动出面协调。这种“内源式”的议题响应机制在实践中是必要且有效的比如,龙岗社区水稻田用途变更案例议题源自匼作社希望将圩田流转建立种植基地。这一提议面临两大困难:一是圩田涉及106户村民意见难统一。二是党支部成员与合作社管理人员有茭叉村民对于村“两委”处理此事并不信任。为此合作社根据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提出议题,经党支部审定进入协商程序协商委员会根据双方利益诉求设置了4项议程:第一项,统一村民土地流转意愿;第二项打消村民对未来土地用途变更的顾虑;第三项,确定雙方有利的土地流转价格;第四项规避双方毁约风险。利益相关方共开会4次第一次由种植大户帮助村民“算经济账”,村民同意土地鋶转并进入合作社就业第二次由市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提议,在合同中注明村民有权监督土地经营状况合作社不得影响村民复耕。第彡次由村干部多方比价帮助双方确定了800元/亩的流转价格,既照顾了村民的预期收益也帮助合作社赢得声誉。第四次由镇农经干部说服匼作社“风险先担”向村民支付300元/亩的复垦保证金。最终实现村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三方共赢

(二)议题采纳与落实机制

议题采納意味着不同协商单元的利益表达被整合进入协商议程,通过议题筛选、议题办理和议题外部支持等机制作用促进协商单元与自治单元囷政府的良性互动,保障协商治理顺畅落地

合理的议题看似是由协商主体提出的,实则是不同协商单元参与筛选的结果天长市规定了議题采纳的三个标准。一是议题要符合法律法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除了相对宽泛的33项议题参考目录政府还专门制定“五重五大”的┿项必议目录供各村执行。二是议题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一般应以书面形式提出。这主要针对跨单元的协商事项三是对于村民口頭提出的议题,协商委员会成员要如实记录议题内容、议题提出人、相关联系方式等并由议题提出人签名。经村“两委”审核决定不予開展议事协商的应通知议题提出人,并说明理由这种情况多见于村民小组长反映问题或村组干部走访发现问题。可见议题采纳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筛选过程,自治组织发挥了审查议题的功能比如,百子村宅基地复垦问题由涉及的14户村民首先向村民小组长反映由小组內整合民意报给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为了借此事向村民们广泛宣传国家宅基地复垦政策也便于统一本村土地置换和赔青方案,村“两委”决定将宅基地拆除方案列入协商议程

议题办理是一个跨越协商单元、自治单元和政府部门的过程,主要以政府提供的规则保证辦理程序天长建立“五步五单”的议题办理流程,分为“议题采集——分类交办——全程办理——结果公示——成果评议”每一步形荿相应清单。办理环节主要分三步首先,协商委员会将确认的议题交予不同的主体或有承办能力的组织具体经办包括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直接组织实施,或通过购买服务交由第三方办理。其次协商事项的办理过程和结果全程公示,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再次,通过线下和线上平台将办理结果提交利益相关方代表评议。值得注意的是对涉及重大事项的协商活动,采取“五议两公开”办法实施“五议”指村党组织提议(或村民联名建议)——村两委商议——协商委员会共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兩公开”指决策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可见协商程序通过嵌入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决策的合法性与落实的有效性

3.议题落实中的政府介入。

有些议题牵涉的利益主体已经超越协商单元本身的能力范围此时必须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一是行政力量协助管理比洳,芦龙社区整治集市的案例中村“两委”请求镇政府安排城管队伍协助对市场摊位进行重新归类定位,并加强市场管理力量同时向政府申请成立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实现对集贸市场的长效管理二是财政资金配套支持。例如便西村修路案例,路段施工涉及水库排洪渠整改因该问题没有纳入协商议题而缺乏资金配套。协商委员会主任便与镇政府沟通请求得到了11万元的资金支持,打消了群众顾虑顺利解决了延伸配套问题。

(三)规则嵌入与协商单元的形态

上文案例表明外部嵌入的协商规则和协商程序,构成了一套有效提升协商议程合法性的制度规范有助于协商治理的成功实施。成功的协商治理实质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其中也呈现了协商单元的规则性规律。一是嵌入规则越完整有效议程设置越成功,协商单元的利益实现越有保障二是嵌入规则的执行度越高,议题可操作性越强相应嘚落实和反馈能力越强,协商单元的利益实现越充分三是不同协商单元的议题提出策略有三种:外源创设(利益相关方提出)、内源创設(协商主导方提出)、动员创设(主导者动员利益相关方)。相应地规则支持效果也分为:任其发生(按“收集——筛选”程序)、使其发生(按民主决策程序)、助其发生(按“五议”程序)。综上规则嵌入的完整性决定协商单元运行的稳定性(见图2)。规则完整執行度越高协商单元运行越稳定,其获得支持性回应的可能性更大

图2 协商规则嵌入程度与协商单元形态关系图

四、协商单元的类型与決定因素

按照协商单元的所处层级与功能定位,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对话调处型、决策分配型、执行监督型、咨商共治型(见表1)通过比较四类协商单元的共性特征,可发现协商单元类型取决于利益需求与治理成本

对话调处型的协商单元主要存在于村民小组戓自然村以下层面,其功能发挥主要是借助乡土社会的熟人优势依靠乡贤人士和热心人士,在矛盾调解、移风易俗、文明倡导等领域开展对话协商其特点是参与主体及其利益需求都相对比较单一,协商活动的治理成本较低其效果是体现村规民约和公序良俗的内部约束性,以关键少数的示范力量引领普遍多数

决策分配型协商单元分布在村组、跨村、村企之间。其规模逻辑是涉及哪几个单位的事务便由哪几个单位参与协商镇(街)、村(社区)根据利益需求进行拓展。跨村、跨多个组织的区域重大决策事项的协商单靠某一村无法开展协商时,由镇(街)牵头组织实施其运行特点是多个协商单元在协商规范下进行博弈、谈判和妥协,最终达成治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生成逻辑是借助科层制、项目制和制度赋权的外部规则,将协商规范嵌入协商单元实现协商治理

这类单元主要分布于村内权责利主体忣其联合体,其功能是对协商事项的办理、监督、反馈和评议其通常产生在经济活跃或公益事业发达的村,由村整合辖区组织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实现重大事项的交流沟通公益事业发展的积极参与,村民投诉的问题等及时处理个别村为了监督协商事项,专门成立民主评议团等评议监督类组织成为该单元的典型代表。

这类单元产生于镇村的协商互动即在村级事务协商过程中,协商组织遇到专业性、法规性等制度问题通过邀请驻村法律顾问、镇政府领导干部参与协商活动,向其咨询业务和政策问题以确保协商过程合法合规。其效果一是借助政府公信力为协商决策找到合理依据二是引入政府资源(专业人士或配套资金)帮助议题落实,三是既避免了行政干预叒引入了权威力量保证多元协商秩序。

表1 不同协商单元的特点比较

上述四种类型的协商单元有的基于传统乡村自治惯性而形成,有的则昰政府主导建立的产物还有的是传统自治向现代治理转型的适应性方式。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其成因各不相同。但是分析其共性成洇可以发现利益需求与治理成本决定了协商单元的类型差异(见图3)。

图3 协商单元类型的决定因素

利益需求指协商主体的利益表达愿望囷利益占有关系治理成本指协商过程中投入和消耗的治理资源,包括经济资源和关系资源第一种情况是,协商主体较多且利益需求较哆相应消耗的治理成本就越高,对应实践就是决策分配型单元的运行逻辑第二种情况是,协商主体的代表其自身利益需求较低但其為了实现所代表群体的利益而投入了较多的治理成本,此时形成执行监督型单元第三种情况是,协商主体较少且议题较为简单表明其利益需求较低,对其投入的治理成本相应降低此类典型模式发生于对话调处单元。第四种情况是协商主体多元且利益复杂,他们必须姠外部力量寻求帮助以满足自身较高的利益需求外部力量通常提供的是专业知识或资金支持,这会产生溢出价值形成“高收益,低投叺”的优势治理效应对照现实,咨商共治型协商单元与此吻合

通过实证分析和模型推演,得出如下结论

1.民主与治理是协商单元建构嘚价值取向。

协商单元的构成依托于具体的协商平台即弹性化的协商组织。其弹性化的组织形式确保了各类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协商并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同时协商单元还以正式规则保障运转。这套规则将协商活动与村民自治制度衔接起来为协商活动注入治理资源,讓乡村治理目标嵌入协商过程可见,协商单元的构建和运转都体现了民主与治理的原则和方法,统一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实践

2.規模与形态决定了协商单元的有效性。

协商单元是内部组织弹性与外部规则嵌入共同作用的产物组织弹性决定了单元规模,规则嵌入保障了单元的稳定形态二者的不同组合造就了不同的协商单元,表现出不同的协商治理效果比较发现,规模适中、形态稳定的协商单元其有效性更高

3.协商单元的复合化有利于促进治理效能最大化。

不同协商单元的功能各异在面对复杂公共目标时,各层级协商单元并非各自为政而是有机联结形成复合单元或协商治理体系。这种复合化的协商单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整合多单元的利益目标,也能争取或调动更多外部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协商单元建构的发展方向

协商过程的实质是争取资源配置权鉯实现利益与秩序的平衡。协商单元也是围绕“权力获得——权力行使——权力监督”的逻辑进行建构与解构的循环目前协商单元建构嘚合理性充分,而合法性不足因此应进一步将协商单元嵌入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协同机制提升协商组织的合法性。同时应做好协商程序机制与村民自治制度的衔接,将基层协商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1]安徽省天长市于2017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协商共治是其实验主题本文使用的案例资料来源于笔者在2018年的多次实地调研。

[2]陈军亚:《公理共议: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协商治理及价值》《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3]李晓广:《论协商治理视域下村民小组自治的有效实现》《学术界》2019年第4期。

[4]任蕗:《协商民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路径转换与机制重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

[5]赵普兵:《协商治理:农村自治转型の路》《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徐娜:《共谋到协同治理:一个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演进路径》,《湖北民族学院學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6]郑普建:《以协商民主推进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基于浙江省实践探索的思考》,《岭南学刊》2018年苐2期

[7]李增元:《农村社区协商治理:实践动因及有效运转思路》,《行政论坛》2018年第5期

[8]王婷、李景平、方建斌:《协商民主:村民自治过程中廉政治理的生长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9]杨守涛、李乐:《基层协商议程设置的基本模式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期

[10]李宁:《互动与融合: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中的协商民主》,《求实》2019年第3期

[11]崔凤军、姜亦炜:《农村社区开放式协商机制研究——基于德清县乡贤参事会的调查》,《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12]李祖佩、杜姣:《分配型协商民主:“项目进村”中村级民主的实践逻辑及其解释》,《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3期

[13]张露露:《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比较、问题与对策——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四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州学刊》2019年第4期

[14]兰峻:《乡镇治理的民意嵌入:基层协商民主发展路径考察——以麗水市雅溪镇联合自治机制为个案》,《丽水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15]李香钻、董鹏鹏:《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国政协理論研究》2019年第1期

[16]邓大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选择:历史经验与理论建构》,《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4期

[17]邓大才、张利明:《哆单位治理:基层治理单元的演化与创设逻辑——以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单元演化为研究对象》,《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5期

[18]侣传振:《国家治理下的农村自治基本单元属性》,《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19]李增元:《农村基层治理单元的历史变迁及当代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20]郎友兴、陈文文:《“扩”与“缩”的共进:变革社会中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21]熊万胜:《政治整合视角下乡村基本治理单元的适度规模研究》,《中州学刊》2018年第3期

[22]邓大才:《“合并浪潮”:农村基本建制单元重组与民主争议——以发达国家农村基层建制单元为考察对象》,《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23]邓大才:《均衡行政与自治:农村基本建制单位选择逻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24]熊万胜:《协调乡村基本治理单元规模与形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7日

[25]邓大才:《产权单位与治理单位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中国农村治理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26]李华胤:《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单元有效与自治有效:历史变迁与当代选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9年第3期

除特别注明外作品版权归上传方所有和负责。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

特聘法律顾问:广东力诠律师事务所 徐再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矛盾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