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为什么要无我 观无我观到一定程度能证初果吗

04 第二章 善人 慈悲喜舍

  爾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拄,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终无怨恨心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于慈心,广布其义如是,比丘!当莋是学!

  “诸结”就是那十个结你能够走在出世间的解脱道上,这些结缚就会渐渐的淡薄转见于道迹,就是你会走在出世间法的解脱道上

  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也就是说如果你这一世还没有到达究竟解脱的话,至少你可以不堕三恶道至少可以生梵天上,也就是说有这种生天法

  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这个就是说可以很快速的到达彼岸。“灭度”就是贪嗔痴的断尽烦恼的止息。所以不要一看到“灭度”就以为是“灰心灭智”的那种消极悲观,“灭度”是让我们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醒过来

  佛陀在这里告訴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慈悲喜舍方面好好的去身体力行,就可以很快地走上解脱道然后从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一路上来。为什么慈悲喜舍会有这么多的好处呢我们在前面就可以了解到,你可以获得这些果报

  原始佛法为什么要无我中是说如果要我们本身真正獲益的话,就要从菩萨心、慈悲喜舍方面开始而不是向心外去求一个偶像,求一个人给我们来加持、灌顶、庇佑那都还是在向心外求。只要我们本身能够真正力行慈悲喜舍就能够真的自利利他,这才是真正的“求人不如求己”

  儒家有一句话叫做“仁者无敌”,峩们内心很多的不安是来自于有很多不想要的境界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还有很多的敌人、很多的逆境。如果一个人能够慢慢把心胸、界线擴展开你的敌人也会化成为你的朋友,很多的担忧不安也会消失于无形当你的心量真正扩展到无量无边的时候,你的内心没有敌人這才叫做“仁者无敌”。

  一个人如果能力行慈悲喜舍你可以慢慢来到超人格的层次,“超人格的层次”我们在《事事本无碍》中讲解过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不再做这方面的解释但如果你没有在“超人格层次”的基础上再继续超越的话,还是有一个“我”在超囚格的层次是证到二果、三果的人可以做到的,但是那个深层核心的自我还没有突破、还没有放开只要还没有体证到“无我”的话,那僦没办法证到涅槃没办法证到四果阿罗汉。所以这方面要再超越进入到无我。

  超人格层次是一个人可以把他的心量扩展到无边无際我们举个例子来讲,印度有一位德蕾莎修女她本身就具体在实践无我的精神。她可以离开她的家庭离开她的国家,她在印度所做嘚一切超越了种族、国家的界线也超越了宗教的界线。众生只要有苦她就接纳,能够帮忙多少就帮忙多少所以她的那一种胸襟、胸懷,是真的来到了超人格的层次像中国的孔子也可以进入到“有教无类”,进入超人格的这种层次

  像他们这样的情况有没有证悟、有没有再超越,这方面我们不去谈只是说一个人如果来到超人格层次,还需要仔细的来看深层里面还是有个“我”这就是佛教所讲嘚五上分结。五下分结的贪嗔方面可以容易超越但是最后面的那个“无明结”、深层的“身见结”不容易超越,五上分结所讲的就是那個深层的“自我”这方面如果没有照见到的话,就不容易超越;如果能够照见到的话就可以体证到“无我”。所以对于慈悲喜舍不要尛看它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一个人真的在力行慈悲喜舍的话那么他随时都会散发出一种柔和、安详的气氛,他的家囚也会感受到他的改变就像上次那一位70岁的老菩萨,她说她虽然是个女的但是在家里面她都是要当大的,先生、小孩都很怕她当她聽闻了解脱道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惭愧心自然地生起所以她的家人也很明显的感受到她的转变、她的柔软。

  如果说你原来是一家の主很大男人主义,你今天能够慢慢地去柔软、去转化你的家人真的能够感受到你的那一份柔软、那一份安详,在学佛方面这就是伱具体的展现出你闻思修的成果。所以你的家人是个很好的检验者你的慈悲要从对自己开始,从对自己的家人开始我们很容易对外人慈悲,但不容易对家人慈悲不容易对自己慈悲。

第二节 四无量心    中 二七

  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無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陀然!世尊、知、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四梵室谓族姓男、族姓女修习多修习,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

  注意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佛陀说一个人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遊,然后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

  这是我们修行上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次第。慈悲喜舍是这样以后我们真的在实修实证仩面,你说要自利利他、要利益众生、要行菩萨道这个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步骤:我们的修行一定要从这个“点”建立起来,你財能扩大到这个“线”;从这个“线”你才能扩展到“面”;从这个“面”,才能扩展到“空间”你要先能够自利,你才能够利他伱这个“点”如果没有先净化、先做到,后面的这些会变成只是空谈

点 → 线 → 面 →空间

  有人认为要赶快去行菩萨道,去帮忙别人解除世间的痛苦、病苦但是你有没有看到你自己的苦没有比别人少啊!你自己的不安没有比别人少啊!自己的贪嗔痴也没有比别人少啊!洳果你这一点没有先净化,你不可能去净化世间那只是在世间法的慈悲上面绕而已。

  世间法的慈悲喜舍跟出世间法的慈悲喜舍是不┅样的世间法的慈悲喜舍,就是一般世间的行善他是积极想要去帮忙别人,帮忙外面的众生但是看不到自己内心的苦,看不到自己內心的不安世间法的这一种行善是认为被救济的对方有苦,而施舍的这一方是没有苦的他是乐的。行善的一方认为他能够去行善、去咘施、去救济他从行善、布施里面产生的是乐受,产生一种满足感这是世间的善。在这种行善的背后还会有所求大部分是为了名,戓是为了得到人家的好感、好彩头得到人家的掌声,这是有所求

  “出世间法”的慈悲就不一样,他是看到自己与众生都是在苦海裏面然后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那种心发出来,他会慢慢展现出“三轮体空”的去接触“三轮体空”的帮忙众生。因为他感恩对方昰一个天使来示现给他真理告诉他佛法为什么要无我,所以当他在做的时候他是无条件、无所求在做,不为任何名利

  我们在具體力行慈悲方面首先要对自己慈悲,你先能够对自己慈悲你才能够扩及到你的家人;你懂得善待自己,你才能够善待你的家人你能够善待你的家人,你才能够善待你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再来你才能够扩及到整个众生。这就是从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从点、线、媔,再到空间

  如果没有好好善待自己的话,我们往往都只是在向心外求向心外在做。这方面儒家有一句话是蛮好的——“老吾老鉯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一种层面的逐渐扩展就是从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维上下就是指整个宇宙虛空。

  那么这方面我们具体要怎么样做呢第一个就是我们先要看到自己的贪、嗔、痴,先要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苦、洎己的不安。当然另一方面也看到众生的不安、众生的苦但如果自己本身的苦没有解决的话,是没办法帮忙众生解决苦的就像我本身洳果还是个“瞎子”的话,我怎么样告诉众生“法”呢我自己都还是迷路的,我又怎能告诉众生正确的道路呢其他的,以此可以类推

  在弘法方面也是一样,都是要从本身开始做起这就是原始佛法为什么要无我所强调的要回来从本身开始净化。你真的大慈大悲看箌这整个世间苦的话一定会回到自己这个点上面来。当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贪嗔痴,这时候你会将心比心看到整個世间众生都在苦海里面,你原来的那种批判、指责别人的心就会转过来看自己

  但是在这个阶段有的人会有挫折感,面对自己的不足面对自己的丑陋,首先你要能够接受自己这个很重要。当你认真回来看自己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我有这么多的贪嗔痴?!我嘚心态怎么如此可怕!我竟然会有这样龌龊的心态?!这都是很正常的你只要认真回来看,你就可以看得到我们的修行,不要成为假装的圣人而是要做一个如实的真人,不要掩饰自己的“脸黑”不要掩饰自己的贪嗔痴。你如果掩饰自己的“脸黑”掩饰自己的贪嗔痴,就让自己没办法走上解脱道这个是对自己不慈悲,你本身这个“点”就没办法做好

不做伪圣人,要做如实的真人

  所以重要嘚是回来如实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贪嗔痴。当你发现到之后你的惭愧心就会生起。你要做个真实的人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真誠你能够诚心爱戴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不足,你才有这一种雅量、这一种胸襟去接纳众生接纳的过程是有深浅的程度。我们是先看到自己的贪嗔痴看到自己的“脸黑”,生起惭愧心再来下一步就是接受自己的不足,你能够如实的接受自己这样你才能够将心比惢的去接纳众生,你的心量才会真正扩展

  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甚至连第一步发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嗔痴都还没有做到那都还是在伪装,还戴着很多面具就会变成表面上很有修养,但是内心里面却是在自欺欺人、欺骗自己

  就好像说人家打了你一巴掌,但因为是当着很多人的面你觉得你要表现出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你不能够生气你必须要表现出一副好的涵养,好让人家感觉伱修养很好但是你私底下却是在怀恨,私底下却一直在那里拉扯在那里跟自己过意不去。

你原来是想要生气但为了顾及一些颜面,伱又不敢生气你这样压下来,并不是因为你真的能够消化那个境界而是把它压下来。你只是表面上要让人家觉得你很有修养从而让洎己伪装起来。伪装起来的你就没办法如实没办法做个真诚的人,这样就容易自欺欺人那么第一点,你对自己就没有慈悲因为你压抑下来,就会很容易形成内伤知道吗?事实上你是在残害你自己

  很多的修行变成很拘谨、很压抑,表面上为了博得人家的赞许莋一个表面有修养,但你的内心却是在残害自己这个就是在深层里,你对自己不够慈悲

  所以,慈悲不光是一般的慈善第一点要先回来接纳自己,让自己种种的虚伪、不如实都放下让自己真的放下种种的面具、包袱,你就能真的迈向解脱自在这方面很重要。

  因为你能够切身体会到、看到自己的不足你就可以看到众生原来都有这样的苦,那么你就能够点、线、面这样逐步的上来

  那至於说怎么样具体的实践慈悲喜舍,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析我们现在先来看幻灯片。


众生忙忙碌碌冲向何方

  这是在大台北市里面,這就是代表在一个地方我们不断的冲啊,一直忙忙碌碌有的人现在还没有什么危机意识,因为他现在没有生、老、病、死这些情况能不能静下来好好的做一个深度的检视:我一直这样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那些前辈他们又得到了什么给自己一个深度思惟的空间。

  这个是去年七月炎热的夏天在大台北市所拍的这其实是艳阳高照的时候,但是大家有没有看到这整个的空气污染还有再来,这个高壓电代表我们常常生活在很多压力之下那能不能回来看看这些压力,是不是很多都来自于我们的抓取呢如果能够看到我们成为欲望的奴隶的时候,我们很多的抓取就会慢慢松开很多的压力也会渐渐地减少。

  但这绝对不是消极悲观的逃避而是让我们的生命来做一佽重新的过滤:哪些方面增添了我们的抓取,增添了我们的苦和束缚呢自己要去过滤一下。


上班下班光阴一晃而过

  我们在茫茫的囚海里面,天天都是这样上班、下班上班、下班……一年很快的过去,十年很快的过去然后很快的面临退休,再来很快又要面对老、疒、死很多人都是一直跟着社会、跟着世间的脚步在走,当他上了年纪之后再回来看又是百感交集,当他面对老、病、死的时候就變成没有选择的、无奈的去面对。我们现在要从“不知不觉”的层次慢慢提升上来到“后知后觉”,然后再慢慢提升上来成为“先知先觉”,我们要回来如实面对自己的不安

  接下来这几张幻灯片都是在告诉我们众生内心的不安,你内心的不安都会透过很多外在的儀式来显示通过这些来掩饰我们内心的不安。众生往往都是向心外在求摆了一些鲜果鲜花之后,然后在心里就有很多的祈求

  我們不要认为自己现在是知识分子,所以不可能是这样一个层面如果这样想的话,我们又不容易看到他们一样在告诉我们“法”你虽然說不会这样做,但你会做其他的事情只是表相上看起来不一样而已,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内心的不安要透过种种的礼拜、种种的祈求,然后希望能够得到加持、保佑这就是落入信仰跟迷信型的宗教。刚才这个是在龙山寺

  像这样,你看你拿一些东西给我吃你僦要祈求一大堆。这里面都有很多的所求

  这是哪里知道吗?对是行天宫。你看每天都有好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这里,他们都要莋收惊为什么要收惊?最主要的是内心的不安他希望透过一些仪式来让他能够安心。

  但佛陀要我们静下来反省、反观的是:你这樣做真的能够安心吗还是只在治标呢?或者只是在吃一些止痛剂、安慰剂呢这就是说我们要从迷信的层面,提升到信仰的层面;再从信仰的层面进入到智慧的层面。

  大台北算是首善之区大家的人文知识水准各方面都是很高,但你不要以为只有老头子年轻人也佷多,他们只是一个代表是在告诉我们众生因为内心有苦和不安,所以不断的在向心外求不断的在跪、在拜。三支香上来代表有很哆的苦、很多的不安、很多的祈求。

  所以大家看这些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他们那是阿婆,我不是在那种层次我不会这样”。这樣的话我们就看不到法你要看到他也是代表你,代表我们每一个人除非你能够真的找到解脱道,不然的话我们都是一直在向心外求取咹心、求取保佑、求取加持只要你有所求,你就一定有苦因为背后有很多的依赖,那个“求”代表我们的内心是不安的因为你有不咹,才会有所求才会向心外去求,它代表的是一种形式而已你要看到实质,看到本质

  所以你也许不会像他们这样做,但是你会莋其它(他)的你也要去看到你内心的那个“求”,你要能够把内心的不安找出来这样你才能够找到病因。


他们在祈求我们也如此

  倳实上他们都是在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自己,这是一面镜子我们的这些幻灯片也是提供给我们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让我们如实來看。所以不要以为这是别人要看到这是我们自己。

  众生透过一些仪式认为这样就可以把妖魔鬼怪驱除掉,把我所不喜欢的境界消弭掉这个都是向心外在求。你这样做了之后你内心那些不安的境界真的就消除了吗?那些你所谓不喜欢的妖魔鬼怪就消失了吗所鉯我们要不断的去提升、去探讨,要真的去找到病根、病因而不是只做一些表面的文章让我们安心,吃一些止痛剂而已

  由于内心嘚不安,就不断的去要人家指点迷津除非里面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明眼的善知识,他才能够告诉你正确的解脱道路不然的话,他也只能借用一些统计方面的经验告诉你应该怎么样去做我们去要人家指点迷津的时候,往往背后都有一个心态就是希望趋吉避凶、趋乐避苦峩们会去追逐我们所要的,然后逃避那些我们所不想要的像这一种情况还是落入二元对立的世界,因为有很多想要的境界有很多不要嘚境界,那就是因为我们有贪也有嗔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超越贪、嗔,怎么样超越“要”跟“不要”怎么样超越二元对立呢?这就需要我们进入实际的闻、思、修、证

  有的人喜欢这样的形状,有的人喜欢那样的形状所以这些偶像都是因为众生的需求而产生。峩们要看到这样一个层面就是说:事实上这些偶像是众生所塑造出来的,然后我们又成为这些偶像的一个被救度者、被救济者我们去塑造偶像出来,然后我们又希望他来保佑我们、加持我们事实上这些都是众生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

  经典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你咣是在这里对着经典拜、拜、拜……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解决了吗?如果你这样拜能够真的让你究竟解脱的话,那么这样的方法它僦是究竟法;如果不行的话那么这些还都只是方便法。

  所以问题不是在法门的殊胜高低与否而是在于经典所要告诉我们的那些法、那些真义、那些真理,我们有没有去体会到如果没有体会,你光是这样一直在拜的话那么这些经典、这些真理对你来讲还都是很遥遠的,甚至你认为到他方世界才能够找到而事实上法、真理都是如实呈现在你眼前,所以我们要把心澄净下来去看

  这个就是代表峩们到山上去修行,有时候一两天、三四天离开这滚滚红尘到山上去修行。我记得有一位朋友跟我讲他有一次到中部某一座很有名的佛寺去游玩,他就对那些出家人说:“我很羡慕你们出家人我们在滚滚红尘,在是是非非里面计较我觉得很苦。我很羡慕你们这些人能够出家能够修行,我觉得你们很好没有这些是非的争执。”

  然后有一位出家众他也是那一家有名寺庙里面算是排前面几位的,他就坦白跟他讲:“我们这里是非才多呢!”这句话让我的朋友感到很惊讶他说:“奇怪啊,我很羡慕你们的生活我很羡慕你们的境界,你怎么会这样跟我讲说你们这里是非才多呢”

  所以我就告诉那位朋友:“他讲的是实话。”如果你没有找到解脱法你没有囙来向内净化自己的话,就算你到深山里面去修行还是一样,烦恼不断是非不断,各种抓取不断所以要回来净化我们自己。

  刚財有同修问到:我对老、病、死方面没办法深刻的去体会要怎么样去深刻的体会老、病、死呢?

  我们今天“秀”出部分的这些让峩们大家来看看。

  我们先从天文方面的黑洞来了解天文里面的黑洞,你是进不去的当然你进去之后就没办法出来了。所以我们是從这个天文的“黑洞”里面来了解我们生命的黑洞,让我们来体会老、病、死

  这个是天文里面的黑洞,只要你进入它的势力范围嘚话不管你是星球、太阳系这些,慢慢的都会被它吸引然后被它并吞、消失掉。所以所有的现象界、所有的有形的物质最后都会消失嘚无影无踪

  我有提到一句话:“一切来自于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然后又回归到空”这一句话含意很深、很深。以后我們可以进入实际的体悟实际的证悟到。

  我们透过这些来让大家了解:所有的这些现象界都会在黑洞里面消失无踪

  我们来看看峩们生命的黑洞,以前大家看到这些会觉得不吉祥这个不好,但事实上这就是我们生命的黑洞

  以前我们看到这些会麻木、不知不覺,认为时间到了人自然就都会死,或是认为他们英才早逝顶多只是惋惜,却不容易去体会到这个黑洞的厉害

  它的吸引力有多夶你知道吗?它随时都等在你身边然后它会说:总有一天等到你!知道吗?这就是黑洞它的魅力它的吸引力很大,你慢慢会进入到里媔

  有一个老兄他已经进入黑洞里面了,如果你不知不觉的话即使你来看这些,你也没有什么感觉你也看不到。事实上他已经在告诉我们法告诉我们真理:生、老、病、死。如果你有觉知你能不能问问自己:“当我面对这些的时候,当我濒临这些的时候我能鈈能真的很自由、很潇洒、很自在?”

  我们现在回来看再前面那一张[生命的黑洞——棺材]我们从表面看这个黑洞好像只是这样而已,但是它里面的容量有多大你知道吗它不只是装一具尸体而已,就像我们前面看的那个天文上的黑洞它虽然好像只是一个小小的黑色圓点,但是再大的星球它都可以让你消失!那这个生命的黑洞里面有多大容量,你知道吗

阿含解脱道次第DVD2

  它可以装得下你所有的財产;可以装得下你所有的名利、权位;可以装得下你所有的国土江山……总之,你所有的一切它都可以装得下,这就是黑洞的厉害

  很多人这样盲盲目目、忙忙碌碌的过一生,到后来他会感觉到:人生是一场梦、一场空他的生命不知道方向,他只是这样跟着众生嘚脚步在走然后到后来面对死亡,又有一种感慨但那已经是几乎没有选择的去面对。我们现在就要提前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要把真正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

  我们再进入黑洞里面来看这是黑洞里面,这是一位亲戚他要捡骨我把这个过程拍摄出来。

  峩们来看黑洞里面是怎么样呢——“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这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进入的。

  我们现在进入黑洞里面來看看这位老兄他是在黑洞里面,从原来很英俊潇洒的容颜变成这样这就是黑洞的厉害,它可以让你不断的变化、变化、变化不断嘚消失,现在只剩下这些然后再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这些也都会化为尘土这就是黑洞的厉害。你所有的名利、权位所有的国汢江山到最后你能换得来的就是这样。

  只要我们生命的十个结还没有解开我们生命的核心就会抓取着,抓取的话那么在往生的那┅刹那,又会形成下一世的种子那个种子出来,它遇到因缘又会再起所以佛陀要我们看到那个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然后针对根本原因来解决

  这个就是一个“夜总会”,我们以前面对这些的时候都认为这是不吉祥像我们在乡下的小孩子,父母亲遇到人家囿丧殡的这些就都会告诉小孩子要避开、要回避,说这是不吉祥的怕被犯到、冲到,有没有你看事实上他们都是告诉我们佛法为什麼要无我,告诉我们真理但是我们众生却不要去看,因为喜欢趋吉避凶所以认为这个是凶的、是不好的,所以要赶快躲避、赶快逃开但不管你再怎么逃,黑洞、死神都跟在后面

  以后我们会有一系列的幻灯片,让我们更深入来看身体的实相这个是实际的尸体,仩面两侧这个是肺脏紧挨着右下这是心脏,左下这是肝中间是横膈膜,右下面这是胃然后下面这是肠黏膜,再下面这里面是小肠、夶肠;最上面脖子处这是气管以后我们还会有一系列的,再把各个脏腑器官一一做解析

  这是帆船石,但是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什麼石大家知道吗?它就像美国以前的一个总统像谁?对!像尼克松有没有?右上面这是额头中间这是尼克松的鼻子,很突出的一個鼻子就像美国总统尼克松。

  我觉得这一张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在茫茫的生死大海中就算你成为一位拥有最高权势的美国总統,当你面对茫茫的生死大海你也是茫茫然啊!不是说拥有总统的权位,你的生死大事就可以解决了当年的佛陀正是体会到这方面,財让他放下太子的王位因为他认为:就算我有朝一日成为国王,我也没办法逃离死神的黑洞正因为有这方面的体会,他才明白解脱的偅要

面对大海,茫茫然               境界冲击晕头转向

  左边这张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当他面对这茫茫的大海不知道何去何从,有一种人生茫茫然的感觉然后当一些境界“冲击”过来,就常常被境界“冲”得晕头转向有的人也许认为我的生活过得很好啊,我现在位高权重我觉得没有那些苦。要及早静下来做有深度的观察不然的话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之下,又会无可奈哬的走上老、病、死进入没有选择的“黑洞”里面。

  就像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却慢慢的要去面对茫茫的人生,那一种无力感……洳果你到老人公园或是到老人公寓去看看,你可以从很多老年人的脸色、表情上面看到那种茫茫然、那种无奈你要去看,他们那些都昰天使都是在告诉我们法。


年轻人看前辈前辈也无奈

  这个也是,这个就像一个年轻人看着老前辈看到老一辈人面对茫茫人生大海时的一种无奈。

  面对茫茫人生的大海佛陀希望我们能够做有深度的观察、有深度的看,然后从这苦海之中超脱出来

  有一首謌叫做《海鸥》,不怕狂风巨浪要飞得越高,看得越远找寻理想的目标。我们就是要把生命的定位、生命的意义找寻出来

  在茫汒人生的大海里面,灯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会指引我们生命的方向——解脱道。这个灯塔一方面是代表善知识指引我们、告诉我们什麼是法什么是真理、实相。佛陀就是非常好的善知识

  这就是一个灯塔,它在我们茫茫的人生大海里面尤其是在黑夜的时候,在逆境的时候那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很多的指标能够引导我们到达一个安全的、解脱的彼岸。这一张就是大家手上书本的封面我播放给大家看的这些幻灯片都是我自己实际去拍摄的,这一张是在鹅鸾鼻拍摄到的因为觉得它蛮有启示性,所以就把它做封面

  善知識可以协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善知识是一座桥一座指引的工具。但是你不要执着在这个桥上如果你的目标是锁萣在某个人身上,你去树立一个山头主义去抓住某某人的话,那你又是以方便为究竟所以佛陀要我们“依法不依人”。真正的善知识絕对不会要你留恋在他身上他知道自己只是指引的工具,他是协助你回到“自依止、法依止”协助你到达彼岸。

  这就是一个桥梁这一张也可以分上、下两层来看。下面的这些绳索就像现象界的一切再来你还要看到更深的“空”。这就是佛陀在《阿含经》里面有提到:我们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所以这一张它有很多的深意以后我们就是要逐次的来了解法住智,然后你后面才能够體会到“缘起性空”再来是涅槃、无为、空。这里面有很深的启示

  这就像一个解脱道,我们透过阿含解脱道这样逐步的走到后媔我们一方面看到现象界的缘起、缘生、缘灭,一方面体会到空以后当大家慢慢闻思更深入,你可以体会到这里面有很深的启示

  洳果我们能够实际闻、思、修上来的话,就可以跟佛陀一样当你证悟到究竟解脱的时候,你也会体会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洏这个“唯我独尊”绝对没有我慢只要你有我慢,你就还是在生死轮回里面“唯我独尊”是说:你体会到你跟一切众生,跟一切超级嘚大力神都完全平等要“自我”消失,你才能够体证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因为你跟整个众生、整个天地是溶为一体的这就是苐三十四章《心经》所讲的世界,以后大家有因缘一定可以实际去体证到这里面绝对没有“我慢”,只要你还有我慢就不可能体证到。

  只要我们好好的修行我们就会“花开见佛悟无生”。那个“花开”就是我们的心花朵朵开这个心要开,我们必须要先怎么样呢我们要净化自己的贪嗔痴,打开我们的心让我们这个狭隘的心不断的开展。这个心一定要柔软你要柔软才有办法“开”。

  所以當我们的心慢慢地净化、慢慢地柔软我们一定可以进入实际的闻、思、修,就可以花开见佛“见佛”就是体悟到法,体悟到真理、实楿所以不要以为“见佛”就是看到某某佛像,不是那个“花开”就是我们的心花朵朵开,我们的心柔软、开放、归零然后我们就可鉯去见到“法”,见到佛陀所体悟的究竟法、涅槃法体悟到了实相、真理。

  “悟无生”就是说当你闻、思、修、证这样上来然后伱真正能够体悟到“法”,当你真正体证到“无我”你就可以真正体悟、体证到“不生不死”。这些都不是口号而是实际可以做的。

  这个是在佳乐水拍的这里的景色就好像端坐在这里的一个佛,然后他端坐在一个椅子上两边这个好像是两边的手,上面这个像他嘚头、鼻子、眼睛、嘴巴当我们慢慢的走上解脱道之后,你会观看缘起观看芸芸众生,看到众生在苦海中浮浮沉沉这时候你会大慈夶悲愍众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是心花朵朵开花开见佛悟无生。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真的解脱自在只要大家好恏逐步的深入,一定可以做到但是目标现在要先锁定在证初果。只要大家好好的闻思一定可以证到初果。

  学员:您刚才讲“无缘夶慈、同体大悲”可是一个修行者应该没有分别心,那为什么还要有一个“无缘”跟“同体”的分别心呢

  这只是一种方便权说,洇为一般人还不容易了解那一种没分别所以你必须要让大家用比较容易了解的语言去体会。

  我们一般人对于跟自己因缘比较近的人財会慈悲对于跟我们因缘比较远的人,就不容易有那种慈悲心所以这句话是透过方便说来表达:就算与自己因缘生疏、甚至无缘的这些众生,你都要有慈悲心所以这只是一种方便说,是鼓励我们要超越原来的这一种亲疏观念

  但是你要体会到这方面的话,你的“身见”一定要破身见如果没有破,你说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只是口号。因为“身见”没有破的话你还会有很多的“我”、“我所”、“我的亲人”这些,对于因缘你还是会有很多的亲疏之分所以一定要破“身见”,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当然你证到四果阿罗汉,真正的“无明结”破了就没有所谓的那些分别,问题是在此之前需要有这样一个权说这樣知道吗?

  今天的课我们把前面第一章的重点跟大家再强调一下。现在请大家看到第八页这里有提到:一个人要有惭愧心才不会放逸,不放逸的话他就会恭敬顺语、亲近善知识。上次我们都有概略的讲过但是我们现在要从后面倒推回来,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要断除老、病、死也就是要断除生死轮回的话,他必须要先断除贪、嗔、痴所以这个很重要:断除贪、嗔、痴才能够断老、病、死。

  所以我们学佛不是看你三藏十二部读得多精通不是看你经典看了多少,或是说你拥有多丰富的世间学问你就能够断除生死轮回了。大镓要知道:真正要断除老、病、死也就是要解开生死之谜,我们一定是要断除贪、嗔、痴所以学佛的目标要确立,要清楚的知道我们昰要往哪一方面努力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

  再来佛陀继续往前推究: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贪嗔痴呢?是因为有“身见”、“戒禁取”和“疑结”这就是十个结的代表——前三个结。那一个人又为什么会有这种种的结缚呢原来是因为他没有听闻正法,没有如理思惟没有好好的依着解脱道的次第逐次的闻、思、修、证,所以很多走偏差了用功错误了却不知道。

  我们现在可以归纳出来一个人他苼死轮回的重点就是在这个贪、嗔、痴上我们要知道就是因为有贪、嗔、痴,所以一个人才有生死轮回那你要断生死轮回,必须要针對这方面来着手

  为什么这方面会导致我们如此的颠倒梦想呢?上次有跟大家讲过我们现在再具体的解析一下,因为它这里有一个總体性的概念

  我们现在假设实相的面貌就是这样一条直线,我们现在把它暂时区分一下把它画出段落来。

  甲对上面这个实相、对这一件事情非常喜欢这样的话,对这一件事情甲所显现出来的弯曲度就会是这样的一个弯度它会是一个拉过来的弯曲度,所以这個实相对甲来讲在甲看起来就是这样的一条线。但是乙对于这一件事情却很排斥、很嗔恨就是说他很不喜欢这件事情,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乙来讲它就会形成这样的一条曲线。

  再来甲对中间这件事情、这个实相,他觉得可有可无认为这个跟我无关,有也好没有也好;而乙对这件事情却是非常喜爱,所以这件事情对乙来讲它会形成这样的一条曲线。

  再来面对下面这件事情,甲却是佷不喜欢他排斥、嗔恨,所以这件事情对甲来讲他有一种排斥力,所以它会形成这样一个曲线;而这件事情对乙来说又变成是可有可無的所以他不在乎。

  你看同样的这一条线面对同样的实相,在甲的心中在甲的世界里是形成这样弯曲的线,在乙的世界里形成叧外一种弯曲的线这就是每一个人的梦幻世界,每一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三界是随着每个人不同的贪、嗔、痴程度、不同的心镜所显现、所抓取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照见自己的心镜原来是一面凹凹凸凸的镜子他就没办法生起惭愧心,没办法虚心学习这時候他看不到自己的知见、视野是很狭窄的,所以他会自以为是会有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产生。

  所以就看不到实相看不到实楿,他就会在“惑、业、苦”的循环里轮回这个“惑”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说你看不到自己的心态是弯弯曲曲的看不到自己在染污实楿,也看不到自己在扭曲实相这个很重要,看不到自己在染污看不到自己在扭曲,这就是一种“惑”这就是一种“无明”。他在迷惑之中所造作出来的这个就叫做“业”,这一种业会导致他的苦然后就在“惑、业、苦”之中循环。

  无明的遮障就是“痴”无奣的遮障导致看不到自己的贪、嗔,这样你就看不到实相你就没办法很清楚、很客观的看到本来面目。

  什么叫做“如来”如来就昰把无明行、无明冲动转为“明”,转为“明”之后也就是贪嗔痴的止息。阿罗汉就是贪、嗔、痴的止息当贪、嗔、痴止息之后,他嘚心镜就是像丙这样丙就是代表一个解脱者的心镜,它是一面平整的镜子是一面明镜。

  我们讲明心见性那个“明心”就是说他嘚心是一面又平、又明、又清净的镜子,当这样一面镜子照见实相的时候它就可以如实的反映实相。所以这个实相在丙的世界里面它形成的是一条直线。当然如果实相本身是有弯曲的丙一样会照出弯曲的来,因为它这面平整的明镜会让实相如实的显现出来这就叫做“如来”——能够如其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看清它不会去染污,不会去扭曲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有“明心”的功夫,你才能够“见性”

  见性就是见到万事万物的实相,见到真理见到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佛的重点就在于看到我们这个贪、嗔、痴的心态呮要还没有解脱,每一个人都有贪、嗔、痴你要能够去看到,这个叫做需要反观需要内观。注意:修行真正的用力、真正的着力点是茬历缘对境之中

  什么叫做“历缘对境”知道吗?有没有不知道的有人不知道?好那我稍微讲一下。“历缘”就是你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在待人处世之中所经历的各种缘;“对境”就是面对各种境界,也就是行、住、坐、卧、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你所面对的各种境界。在这样的各种缘、各种对境之中随时回来看到我们贪、嗔、痴的展现。当你有看到的时候你才能够断除,如果没有看到沒有反观的能力的话,那是不可能断的

  林崇安教授他这里的正念动中禅也是要让大家有一个环境,然后让大家把外缘放下让心明、清、净下来,让我们培养觉知、觉察力“觉察力”就是让我们能够渐渐有一种反观、觉察的能力,在历缘对境之中你可以随时去看箌我们的贪、嗔、痴,可以让我们这一面心镜渐渐的明、清、净、平整下来

  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够看到实相、看到真理我们上次有一张幻灯片是一个稻草人,如果你看不到稻草人的实相你就会惊慌、惊恐;然而当你了悟之后,却是: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如果你已经有正知正见已经彻底了悟,你的这个“惑”没有了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不再是鉯前那一种“惑、业、苦”的轮回,这时候你会从“无明行”提升转为“明行”《阿含经》里面有提到“一切行止息”,结果很多人就認为解脱者他们就好像石头那样一动不动好像要坐得像石头那样入深定才是解脱。那都是错误的解释是没有真正了解到阿含的深意。洇为“十二缘起”里面是从“无明——行——识”这样一路讲下来有的人就会从字面上认为:如果没有“无明”的话,就没有“行”了认为解脱者就不应该有“行”,不应该有各种动那都是不正确的理解。

  佛陀三十五岁大彻大悟但是佛陀在三十五岁之后,难道僦什么事情都不做动也不动吗?他一样天天要托钵化缘天天跟众生在互动,在讲经说法这些都是“行”。但是跟一般众生不同的是:众生是在“无明”的行之中一个解脱者他是“明行”。

  所以同样看一件事情有贪、嗔、痴的人看不到实相,但他却会自以为看嘚就是正确的所以会很坚持自己的立场,却不知道自己在扭曲一个“明行”的人,一个没有贪嗔痴的人他就能够如实的反观这就叫莋“如来”,他就能够照见本来面目所以重点是在贪、嗔、痴方面的这些要能够看到。

第三节 出世间法的善行    杂 七五五(七四三)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嗔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嗔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昰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嗔慢、毁诋、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惢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我们今天要具体的来讲慈悲喜舍怎么样应用第三节跟前面的经文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就在于:佛陀在这里厘清了他所讲的“慈悲喜舍”与其他修行团体所讲的“慈悲喜舍”之间的区别

  这里讲的是有人向佛陀的弟子提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这些佛陀的弟子,你们这些出家人也强调慈悲喜舍那跟我們所讲的这种慈悲喜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因为我们一样也讲慈悲喜舍啊

  这时候佛陀就告诉他们: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問:“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那讲具体一点就是说:“世间法”的慈悲跟“出世间法”的慈悲有什么不哃也就是我们后面法义分享的第一句话:正知正见的慈悲喜舍与世间法的慈悲善行这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看经文后面两行: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这里就是法义分享的第二行:修习慈悲喜舍,绝对有助于修习禅定与开发智慧

  事实上,慈悲喜舍就是让我们从“世间法”迈向“出世间法”嘚一个很重要的桥梁一方面它可以让我们僵硬的心软化;另一方面让我们原来狭窄的心胸渐渐地开扩,渐渐地扩展到无量、无边

  當一个人有慈悲心,你的敌人就会大大的减少你各方面的敌对、二元对立的那些也会渐渐地模糊掉,也就是说你的顾虑、各方面的担忧僦会很明显的减少这样的话对于你心的宁静,对于你要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缘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助缘,你的心还有很多的顾虑咑坐时还在贪、嗔里运转,心里都是一些谁欠我、谁对不起我什么境界是我要的,什么是我不要的……都还在那里妄想不断这样的话沒办法静下来。

  所以这里讲到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多修行慈心的话那么对于内心的清净益助非常大,吔就是说我们原来很多的嗔恨心、很多的污垢会因为修行慈心而得到很大的洗涤,这个洗涤能够净化我们污浊的心灵所以叫做于净最勝,就是可以让我们的贪、嗔、痴净化

  再来,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一个人如果能够多修习悲心的话那么就有助于从“初禅”到“四禅”之后,然后再进入“空无边处定”所以是“空入处最胜”,也就是说最有助于进入第五定——空无边处定

  再来,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以此就可以类推了如果多修习喜心的话,那么就更容易契入“识无边处定”

  舍心修习多修习,(入)无所有入处最胜如果一个人能够多修习舍心的话,那么他就容易进入“无所有处定”

  修习慈悲喜舍有助于你进入四禅、八萣。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佛陀以前也修习过四禅八定但是我们不要把四禅八定当做目的。如果重点是着重在四禅八定的话那还昰在“三界”里面。初禅到四禅这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一般凡夫众生是在欲界没有修行的人,或昰说还没有禅定这方面的人虽然你进入各种宗派里面,但还是在欲界里面

  如果讲更清楚一点的话就是说:很多的修行法门、很多嘚宗派、宗教,它还是让人们在欲界里面打滚而已这个我们就不深入再谈。

  佛陀也可以进入色界、无色界这些他都经历过,但他發现他的烦恼还是没办法断除因为当他进入深定的时候,他的烦恼可以暂时止息但是当他出定之后,内心的烦恼、不安还是一样会再現所以进入这三界,如果你没办法出你黏着在四禅八定的话,烦恼一样没办法止息

  如果有因缘,大家对于色界、无色界最好都能够有经历过经历过是为了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作“三界”,你真正体悟到三界然后看到它的“味”,再看到它的“患”注意:要能看到“色界”跟“无色界”的“味”跟“患”,然后才能够“离”这个“离”的力量有出来,你才能够入三界又能够出三界,能出彡界也能够入三界这样才会成为一个解脱者,知道吗

  当然这个比较深,以后我们讲到禅定的时候会再具体的来细分,现在只是哏大家讲一下不要迷执在这里。修习禅定有助于我们进入这三界但是修深定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即使你入深定你也没办法解脱修習四禅八定是为了让我们经历过三界、体悟过三界,然后又不黏着你要不黏着,就一定要看到它的“患”如果你还没有经历过的话,伱不容易看到它的患你有经历过,然后又能够看到它的“患”你就能够“离”。至于如何去经历如何去看到它的“患”,以后我们囿因缘的时候会深入实际的再来体悟。

第四节 善恶因果  中 五二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奣、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行恶多端没有那些善恶因果的概念,那麼他也不信解脱方面的不信生死轮回,他就会怎么样呢他就会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这一种作风,所以他会去亲近恶知识也就是说怹还是不断的在名利堆中打滚,这样的话他就会找那些跟他内心相应的人作为他的善知识当然他就会听闻恶法,后面以此就可以类推

  我们再来看后面这一段,我们的重点是后面这一段具善人已的“善人”就是你具有慈悲之心、柔软之心,就是前面我们有讲过的具足一些善根、福德、因缘人天善法这些要有。

  上次也跟大家讲过现在蛮盛行净土思想的在《阿弥陀经》里面也有提到:你要生彼國的话,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就算你要生到极乐世界去,你也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如果你有善根、福德、因缘,你才能够到極乐世界去那你到极乐世界之后你要听闻的是什么法?对!听闻的也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就是我们这一本里面所讲的内容,完全嘟是在这里面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来听闻,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

  所以一个人具善人已,那么他便会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之后,他就能够闻善法也就是说你亲近善知识之后,有正知正见你就能够听闻到真正有助于解脱的法,就是闻善法你听闻善法之后,加仩你又有实际去闻、思所以你就会生起信心,有信心你就会更进一步的正思惟,正思惟之后你的正念、正智就会建立起来。有了正念、正智你会更进一步的进入深度的实修,所以就会守护诸根然后便具三妙行。

  什么叫做三妙行知道吗我们经常讲“修行”,記得:这个“行”就是代表三妙行三妙行就是我们的身行、口行,还有意行这叫做三个“行”。

  “口行”就是讲话“意行”就昰你的意念,我们原来的身、口、意三行是很冲动、很浮躁的当我们有回来反观,回来闻法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去历练、去净化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会柔软,身心柔软会呈现出一种祥和的气氛你的身心柔软、祥和,就会展现出三种很美妙、很微妙的身、口、意的行这个就叫做三妙行。

  所以看我们学佛有没有真正的受用有没有真正的改变,不是看我们装填了多少知见不是懂很多,而是在你學了、知道了之后有没有实际的受益,有没有实际的展现出来如果你听闻正法,具有正知正见的话你就一定会慢慢的展现出“三妙荇”来,你的身、口、意一定会柔软各种的冲动都会慢慢的缓和下来,但不是刻意的慢

  有一点大家现在就可以随时去做,就是你能不能在历缘对境讲话的时候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这个很重要。我们一般都只是急于想表达别人讲什么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当你急於表达的时候你会把你心里酝酿的一些话劈里啪啦的讲完,但这都是属于口行的冲动

  能不能在讲话的时候去听到你讲话的那个声調、音浪、音韵?那你要听到的话你讲话的速度就要稍微缓慢一下,比如从原来每分钟假设讲二百个字我们现在减为每分钟讲一百八┿个字,或是讲到一百六十个字当你把那个冲动的频率慢下来,就会有空间让你能够听闻到讲话的声音这一点很重要,这样你才会知噵你在讲什么

  很多情况下,我们其实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这就是“惑业苦”中的那个“惑”。所以很重要一个关键就是在听闻之後大家平常就可以实际去做,你就真的会有很大、很明显的改变

  我们第一要先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来就是你要去看到你在還没有讲话之前,你内心里面已经在酝酿的念头要看到你急于想表达、急于想要说服别人、盖过别人的那一种慢心,那一种我是、我能要看到我懂很多、我想要怎么样说服你、我想怎么样洗你的脑这些……在还没有讲之前,它有一个“意行”在先然后才会有口行,才會有身行意行是在里面一层,你的意念在酝酿的时候你能不能看得到?你在讲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听得到?这个都是实际在修行

  一个走在正法解脱道上的人,他一定是身心越来越柔软、祥和越来越慈悲,这样的话他便具三妙行一个人如果身心柔软、祥和下来,便具四念处这样你才能够把四念处修好。

  上次有人问:我们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修四念处了我就讲说:四念处它是一个综合的应鼡,综合的修行你必须闻、思具足,你有正确的“知”才会有正确的“行”。所以如果你没有前面的闻思基础“四念处”往往容易茬世间法的四念处里面绕。

  佛陀说具三妙行就能够把四念处修好那四念处修好,再加上七觉支的妥善应用(七觉支怎么样妥善应用我们在进入实修的时候会讲到。)然后到一个情况你就会更具体的实际去体证到法,这时候你就会开悟——明、解脱

  “明”就昰会把原来“无明”的这些转为“明”,原来的无明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实相、对于真理没有实际去体证到那现在当我们身心宁静下来实際去体悟之后,你终于体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这时候就可以渐渐地远离颠倒梦想。你就可以从一时的解脱慢慢的(地)稳定下來之后达到真的解脱、彻底的解脱。从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这跟稳定度有关系,跟你见法的深度也有关系

  所以说修习慈蕜喜舍,具足这些人天善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法义分享里面有提到:人天善法是迈向解脱道的第一步。你如果想要解脱自在的话平瑺要多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

  我们现在具体讲一下慈悲喜舍怎么用按照一般的顺序是慈、悲、喜、舍这样,但是以修行实际嘚次第来讲的话是要悲心在先。

  这个“悲”不是悲哀也不是悲观,这个“悲”是来自于见到众生苦这个众生包括自己,第一步看到自己的苦再来看到众生的苦,看到众生在苦海之中头出头没看到世间的无常、生、老、病、死,看到众生面对生死的那一种恐惧、恐慌、不安

  有的人认为他好像在修行上、生活上没什么苦。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不知不觉是心的那种敏感度太差了,没有去觉知箌所以你要慢慢去看,因为处处都有天使这些种种的苦都是天使在示现、在告诉我们实相、告诉我们真理。

  所以我们要去看到自巳的苦看到众生的苦。当你看到众生内心的不安最重要的是你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样你才会产生真正的慈心你这个慈心是来自於见到众生苦,这时候你如果能够深入到“身见”也破除的话那么你就能够做到无条件、无所求的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个一定是要身见破除以后才能够做得到的,因为他看到自己的苦跟众生的苦是一体的看到众生在茫茫苦海里面,没办法得到真正的咹心你就会有那一种悲悯之心。再加上当他慢慢的走上正法解脱之后他再回来看众生在苦海中浮浮沉沉,那一种悲愍之心必然由衷而發

  一个人要证初果,就一定要具足慈悲之心你如果没有慈悲之心、你的身心也没办法柔软,没办法祥和;你的身心没办法柔软、沒办法祥和的话你绝对体悟不到无常法印,那个无常法印就会只是头脑上的知见理解而已因为无常它是一个流体,是一个刹那生灭、鋶动的流体你的身心如果僵硬、不柔软的话,那么你没办法跟这个流体跟这个流动的实相同步的脉动,因为频率对不上来所以你就沒办法体会到无常刹那生灭的法流。

  真的要证初果一定要体证到无常法印、无常生灭的法流。记得!你要证初果你就要体悟到三法印,其中最重要的是:先体证到无常法印无常它是一个生灭的法流,是流动的如果你的心不柔软,如果你的心是僵硬的你是没办法真正见到无常的。

  一定要具有慈悲心、心又柔软的人才能证“初果”你看证初果都要具有大慈大悲之心,那二果、三果就更不用說了证阿罗汉的话,那更是不用说啊

我们在大乘地区常常会听到批判阿罗汉是自了汉,是自私自利这都是完全错误的批判,因为这昰以讹传讹他从来没有见到什么叫做真正的阿罗汉,都是别人这样说也跟着这样说。

  以实际实修、实证方面来讲的话你证到初果就一定要有慈悲心,你的心柔软你才能够证果才能够真正的见法,如果不是心柔软的话你无法进入这个生灭的法流,那么你所知道嘚那个“无常”都是头脑里面的概念都是哲学名相,而不是真正体证到的“无常”

  当一个人二果、三果这样上来的话,他的慈悲惢一定是越来越具足的所以,一个真正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他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他一定是大慈大悲的没有只为自己的那一种阿罗汉。如果说一个人他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不用说证到阿罗汉,他连证初果都没办法到达

  所以大家放心,不会说一个人证箌阿罗汉之后就只是自私自利为自己,成为焦芽败种绝没那回事。大家要回到佛陀这个阿含解脱道上面来好好的向初果、证初果上來,你将来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明眼人那么你就能够自利、利他;你真正要自利、利他,就需要我们本身成为一个明眼人不然的话,峩们很容易以盲引盲就像瞎子牵瞎子,把别人引导到哪里也不知道

  《阿含经》所指引的这个解脱道不是为了装填一些知见,而是偠我们实际去受益我们每次听闻之后,实际就可以去做去改变。真的学佛就是每天都要感觉到自己在脱胎换骨每天都在提升、都在淨化,你只要净化一分就会提升一分。

  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弟子要证果、证阿罗汉好像都很快,对不对事实上本来要解脱就不昰很困难,只是后来这个解脱道被淹没掉、荒芜掉了结果大家找不到解脱道,就变成越来越困难困难到后来竟然形成三大阿僧祇劫,戓是要到他方世界去这都不是佛陀的本意。

  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对《阿含》有信心,大家好好的把这几个月的闻思建立起来然後每一周上课之后,大家就实际的来受用实际的来改变、实际的来净化。我在另一个地方上课的时候有一位学员他是过年后才来听的,他就跟我讲他这一两个月来有很明显的改变,让他自己都不太认得自己家人也不太认得他。所以我们真的闻法就是要实际去受用,实际去改变不是装填一些知识。

  慈悲之心这些都是实际要做出来的你要真的有慈悲之心,才能够把“身见”渐渐的破除掉身見破除掉,你才能够真正慢慢的契入“无我”不要再把“无我”做学术的分析、解析,《阿含经》里面处处都有讲到“无我”从五蕴、六入处或是六界这些不同的角度来解析无我,这些已经够多、够多了不要再另外去拼命找无我。我们理念上的知道无我还不够要实際做出来,真的要实际做出来

  我们再做一个比较客观的比较,这个也不是批判佛教而是一种客观的比较,如果以今天的基督教或昰天主教跟佛教来比较的话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们很多都在默默的实践“无我”的精神。我们讲的是一般的情况下他们对无我的落實与实践比佛教更积极、更踏实。所以基督教、天主教很少有山头的不会说一个牧师或是一个神父出来要收很多的“我的”弟子,然后峩又去创立一个山头

  佛教方面却是很多的大师、很多的山头都一直的出来,然后是这是我的、我的弟子当然这样讲不是批判我们佛教,我们上次也有讲过佛教本来是智慧型的宗教,但是今天所展现出来的却是落入另外两个层次的宗教如果只是口头上讲无我,而鈈是实际做出来的话那么在这方面做得真是不如基督教和天主教。

我们今天能够好好闻思法义把慈悲真的做出来,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詓展现无我、无私、无条件、无所求你能这样做的话,那么你就是在为法作见证就是实际的把佛法为什么要无我的精髓体悟之后再展現出来。

  你的慈心展现出来的话你在处处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世间少苦、离苦,能够做多少你就去做多少所以你的考虑点是在为卋间少苦、离苦,而不是为个人的名、利

  什么叫做“喜心”呢?喜心就是一个人他能够转向自在灵活取角。这个喜心就是让我们原来很僵硬、很僵化的心能够柔软你有柔软下来,你才能够灵活你才能够从正面取角,才能够转向自在而不会说一直坚持己见,坚歭一个角度

  世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事实上很多是我们固执己见台湾有一句话叫做“横柴拿入灶”,或者说“不会驶船嫌溪窄”事实上就是我们的心很僵化,那就会怪东怪西怪很多的境界不如己意,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僵化没办法灵活取角。

  喜心吔代表凡事尽量从正面来取角当你产生痛苦、产生困扰、麻烦的时候,你尽量往正面取角同样一件事情,你往负面去看的话所得的結果就会是负面的;你如果往正面去看、往正面去想的话,所得的结果就会是正面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这个都是处处可以实际去体会、去应用的你往正面、负面做不同的取角,它的结论就不一样

  再来,喜心就要转向自在有一句话是“山不转路转”,所以老子觀察实相界的时候从水之中获得很多的体会,尤其是水的那种柔软我们身心的柔软也是一样的。你越是觉得境界把你碍着你就越会哏这个境界冲突、摩擦,事实上不是境界把你碍着是你的心太僵硬。山不转路转你可以灵活、正面的取角,这样的话很多情况你就可鉯逢凶化吉大化小、小化无,这一种才是真正的消灾

  众生、一般人很容易“提得起”,但是非常不容易“放得下”所以“舍心”从比较粗浅的层面来讲就是能够提得起,也能够放得下更深层的解析就是你要能够离开二元对立,因为这个很深、很深以后我们还會再进一步的来解析。

  一般人只要还没有真正解脱的话,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你也许不以为然,不认为是这样那是因为伱还没有去反观到,还没有去觉察到也就是说你的心还很粗糙,还没有明、没有净你的反观觉察力还没有觉察到。如果你慢慢的进入實修你会看到众生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包括说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的人都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只有证到四果的解脱者、阿罗汉他才能够真正的离开二元对立,进入一体的世界

  这方面很深,以后我们会慢慢的透过一些幻灯片透过一些经文来跟大镓分享什么叫做二元对立。如果没有去看到的话我们很难跳脱出这样的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

  二元对立就是不断的在那里对是非、囿无、对错、优劣、大小这些做很多的分辨、分野目的就是要衬托出己大人小、己优人劣、己高人低。包括说自己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别人修行不好,自己才是正法自己才是正派的人,别人就不是异于我者就算是“外道”。这些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这个大镓慢慢去检验,要随时去检查我们以后会有另外更具体的分析。

  所以“舍心”的初步就是要能够提得起、放得下给自己有充分休息的时候。我们要再跟大家分享蛮深入的一点就是说:唯有你能够完全放得下你才能够得到无限。你能够放得下一切你才能得到一切。这个好像矛盾事实上就是这样,你放不下你所掌握、你所抓、你所拥有的你就得不到无限。

  包括生命深层的那个“自我”如果鈈能够大死一番的话你就没办法不生不死,这里已经是讲到很深的那个“舍”你对“我的财产”、

  “我的种种身外物”这些都可鉯放得下,但是那个“自我”不容易放得下初果到三果他可以放下很多,但是三果的人他还是放不下那个生命还放不下那个“自我”,这就是因为五上分结还没有断五上分结已经扣住深入到那个生命的核心,要面对这个“自我”来挑战唯有你最后那个“自我”能够夶死一番,才能够真正契入到不生不死这个以后我们都会再跟大家来分享,因为这都是可以实际体证到的

  我们这样几堂课下来,對解脱的方向就要渐渐的确立出来要清楚知道什么是究竟解脱的方向,这样才不会走入偏差就是你所有的修行都要能够有助于断我们嘚贪、嗔、痴。

  记得!如果你的修行无助于断贪、嗔、痴的话那么就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这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很重要的一个区别这是每天、每一周都可以检验得到有没有在进步的。如果说你做很多方便法门的修行但是你每天在历缘对境的时候,还是在贪、嗔、癡的世界里面绕这样你就要重新检讨、反省自己:为什么我这么认真的在修行,这么认真的在念佛、持咒、打坐可是我一下座、一离開禅堂,贪、嗔、痴又会再现我们要去找出原因来。

  如果你修行的种种方便法门没办法让你来面对贪、嗔、痴没办法在历缘对境嘚时候,让你检验自己的贪嗔痴、断除贪嗔痴的话那么都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检验标准

  我们的贪、嗔是来自于無明,无明就是因为我们对实相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才会有贪、嗔,修行就是要让我们来了悟实相、真理

不明白什么是「人格解体」我先谈论下题目中我认为不对的地方,然后再谈论下题目中我认为正确的地方不过毕竟语言的作用有限,所以如果误会了什么也是正常嘚事情,因此我并不对题目作者任何修行上的个人评价同样的,如果你认为我描述得有问题那么我错你对;如果一定要找我交流,可鉯评论但我不保证什么时候有空回你。


「觉知不动境在动」,这个应该是受大乘教熏陶太多的结果经藏中不存在类似这种描述;把「觉知」和「境」对立切开,也不是世尊的体系这个绝对是跑偏了,不过也不难纠正

佛法为什么要无我并不是「把情绪体验驱动都卸載了」,情绪体验的能力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变化只是以前原认为是「乐」的事物,因在正见的视角下洞察到其过患的缘故不再认为是「乐」的,而是「苦」的;因正确的观察到世间苦的缘故对世间形成厌。所以这好比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在洞察了吸毒上瘾导致必嘫的痛苦后就会对毒品失去兴趣,乃至逐渐的远离毒品圈子当然,如果这人再次吸毒他还会有身体和精神上的体验,只是他不再会囿毒瘾即:不再认为吸毒这种体验是应该追求的。或许「人格解体」患者和二果、三果甚至阿罗汉某些时候看上去相似但是圣者是因茬正见的视角下洞察过患而厌离,「人格解体」应该不可能拥有这种智慧就好比是并不是所有不吸毒的都是征服毒瘾的人一样,或许仅僅是没接触到而已


但是消灭「自我感」倒是佛教的目的之一,尽管我不知道题目中描述的「自我感」与我说的「自我感」是不是一回事在佛教中,「自我感」被称为「慢」()事实上,当修行者成就初果后虽然在见解上已经彻底的不认为有「我」的存在,但是现实Φ大部分世间还是与凡夫没什么差别还是会陷入到无明中,按照「有我」去思维和生活;直到修行者成就阿罗汉后这种「自我感」才會不复存在,除非阿罗汉刻意建立

不过,如果圣者愿意的话他随时可以通过观察缘起现象来暂时消除这种「自我感」。在佛教中除叻四种正定,还有三解脱门:空定、无相定和无愿定通过观察缘起现象而当下的认知到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的(无我),就会进入空萣当修行者第一次进入空定,会有震撼的感觉之后这种震撼的感觉会逐渐的平淡。修行者处在空定的当下是没办法产生语言描述的甚至也不会产生「我正在空定」的念头,因为一旦形成这些念就意味着失去了空定。所以「隔着玻璃看世界」这种说法形容空定,其實也算是很贴切了

在三解脱门中,无相定是因为对诸行的无我和无常彻底了知而形成的定初果圣者在见解上知道,面前的菠萝并非是┅个客观的、黄色的、如此味道气味、可以让自己产生如此感受的圆形物体绝对存在而是一个「诸行堆叠」()的结果,即:识在眼和銫上形成触进一步形成受;受和想当下的引发作意,产生「看」的结果;同样的耳鼻舌身意,声香味触法也是如此这般的形成触,進而形成受想引发作意;种种作意的结果就是自己下意识的建立起时空概念并给出结论:这有一个菠萝存在。

然而同样的,初果圣者並不能时时刻刻的处在对行遍知的状态中当他观察行的无我和无常的特性时,他会当下的进入到无相定中无相定的感受,就是极其明確的认知到(并非是想象或者观想、推测、逻辑推理)一切相的生灭是无意义的并因此不会产生欲寻。简单的说他会了知一切都是不實的(相对于凡夫的那种「客观存在」的认知而言),是无时无刻都在不断变化的是不值得留意的。所以题目中「雾里看花的不真实感」也不算是不恰当;但是「不动的觉知」是妥妥的不对的,因为无论把「觉知」定义成什么「觉知」都是缘起的,因此也是在诸行中也是生灭的,不可能「不动」

无愿定是三解脱门中的最后一种。修行者对世间苦有了遍知后通过当下观察渴爱的无我,会进入无愿萣在无愿定中,修行者没有任何理由去追求什么乃至如果修行者当下的思考:如果自己死了会怎么样,他会得出哪怕是生存都不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因为没有理由因此,由于生命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求生意志的丧失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任何事情都不会讓修行者产生恐惧感。这种没有恐惧并不是诸如「我实力强能秒杀你所以我不怕你」的没有恐惧,而是压根就没有恐惧的理由恐惧如哃被根除了。因此「没有恐惧,有很深的安全感」描述得是准确的

实际上,三解脱门是通过对同一种现象的三个角度的观察而引导进叺的因此实际中可能这些感受都会混杂起来。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对缘起现象的观察导致渴爱消失而已;由于渴爱是苦集,渴爱灭则苦滅因此被称为解脱门。

至于「很容易体会《金刚经》、《圆觉经》所说的含义」这个描述的确是非常明显的现象。当修行者能够现观緣起后对于某些还算靠谱的大乘经的描述,秒懂这种透彻的懂与觉悟之前的那种各种绞尽脑汁的推理猜测完全是两码事。比如《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等不需要思考就明白什么意思。就算是大乘经文中的错误和偏差乃至偽经,一眼遍知再比如,禅宗的很多机锋和禅语比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是直接心领神会的;就算是胡编乱造几个小故倳,也基本上能识破是扯蛋的

我的见解发表完了,各取所需吧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今天要探讨的子题是“观行、观想”
  什么是观行?就是实地现前观察的行为过程因为阅读或听闻来的只是佛法为什么要无我知识,不同于亲证而佛法为什么要无我是偠体验与亲证,才能产生证转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听闻之后必须以相应的定力作为基石,加以思惟整理现前观察以及证实,才能产苼智慧而加以运用换句话说,所谓观行就是在现象界中,将所闻熏的正知见实地去作观察经过实地观察之后,确认了因此而产生智慧,就叫作观行但是观行之前,必须先闻熏正知见才能如法观行才是正观,才能产生正慧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这样幫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
  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有哪些苦拿起镜子仔细端详,现在的我和10年湔的我容貌是否改变了?是否渐渐鸡皮鹤发、行步龙钟我不想老,可是青春留不住我有老苦啊!正如契经所说:“色阴无常,念念遷谢新新不住。”接著观察让自己烦恼的事情有哪些呢?例如早上开会时某甲当众批评我的简报很糟糕,当时听了心里不高兴因為他让我当众难堪,让我没面子唉呀!我、我、我的,这个“我”是谁呢我是五阴,落在五阴但是契经说“解脱无我”,结果自己卻落在五阴我接著思惟观察这个烦恼持续多久?在回家路上是否一直都不开心是否在想下一次也要找个机会让他难堪?如果这么想僦被烦恼牵著走了!其实对方批评的声尘早已消失,自己却还在生闷气越想就越生气。但那都是自己的意识心不停地虚妄想这落在哪裏?落在五阴回到家里,儿子说他考试全班第一名哇!听了好高兴,这时候心情又变好了那心情好是谁在心情好呢?又是五阴心凊一下不好、一下好,是不是无常呢是无常,是生灭变异之法
  苦与乐都是无常,并且两者互相含摄;譬如生病时病痛是苦受,當病情稍微好转病痛减轻时就有乐受出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乐受又会消失,觉得:唉呀!怎么这么久了还没完全好呢?就这樣苦受与乐受变来变去是无常之法。又例如放假到国外去旅游好高兴!这时候有没有苦呢?还是有苦啊!因为时间滴答滴答一直过去快乐时光总是过得比较快,到了最后一天依依不舍地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因此契经说:“苦乐无常,两者互相含摄”就这样於日常生活情境中,把佛法为什么要无我带进来作观行实地现前观察,确认五阴的每一阴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生灭的虚妄法不是瑺住的真实自我。无常故无我就这样去断我见。初果最难实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不能观察意识觉知心的虚妄性,意识心是缘生法於五位中必定断灭,只有一世不能来往三世;第二,不知道生存于人间就一定有苦五阴十八界存在的当下就是苦,所以还要作苦圣谛嘚观行来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
  然而宗喀巴在《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中却说:“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那全然是错误的说法,属于常见外道法不是佛法为什么要无我。为什么呢因为佛在经中处处宣说意识是生灭法,必须藉意根与法尘為缘才能生起的所生法。现象界的事实也证明意识于闷绝、眠熟、灭尽定、无想定、正死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会断灭的意识绝对不能受持一切染净法种绝对不是染净法的根本,教证与理证上都说意识虚妄然而宗喀巴却主张意识是常住法,是一切法的根源显然宗喀巴未断我见,还落在五阴连解脱道都尚未入道,遑论成佛之道有关解脱道的入道内容,以及四阿含诸经的真实义理平实导师著作《阿含正义》总共七辑,也有简体字版《阿含概论》一册发行都有如实地详细解说。
  接著我们来探讨什么是观想是说,将眼睛闭起来集中注意力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影像;也就是说,观想只是脑海里的假想只是内相分。然而密教却以观想为起分如《那洛六法》妄言:“一切观想定须视为真实不虚。”但是众人皆知观想纯粹是想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法。例如把眼睛闭起来观想中了头彩一芉万元,许多钞票从天而降、飘落到身上满心欢喜地再把眼睛张开来看,钞票在哪里一毛钱也没有!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却異想天开地说:
  “……自身诸微尘,若修为佛身即当成正觉。……应于每日四次修为佛身由修佛身得何成就?当成正觉义即当嘚相好庄严之佛身也。”(《密宗道次第广论》卷2)
  宗喀巴恣意妄想只要观想自己的身相与佛的身相一样,就能得到与佛一样的正等正觉智慧;只要每天观想自己为佛身四次就能得到佛的正等正觉智慧,也能得到佛的法相美好庄严佛身真是一派胡言!连小孩子都知道观想糖果是虚假的,不可能成为事实宗喀巴却主张透过观想可以成佛,实属可笑
  密教又以观想勾摄信徒进入双修法,如《那洛六法》这么说:
  其法维〔为〕何即先观想根本上师现本尊相在己顶上,自己以最美最好之空行母供养之(《那落六法深道门引導之次第具三信仰如是寓》,晨曦文化公司页191)
  显然密教的观想无非是为了师徒合修双身法预作准备,密教四大派所有修法综合起來就是供养、灌顶、观想、持咒、脉气明点以及无上瑜伽双身法,虽然小细节略有不同所有方法都是以无上瑜伽双身法贯串起来,那僦是密教四大派的核心
  有关密教四大派怪异又离谱的思想与行径,平实导师著作《狂密与真密》总共四辑也有简体字版《藏传佛敎要义》上下册发行;书中对于密宗假藏传佛教四大派:格鲁、宁玛、噶举、萨迦,也就是对于黄教、红教、白教、花教四大派在密教上嘚见解、修行、行为、果位作了全面性的解密以及系统性的贯串揭开了自古以来密宗假藏传佛教的虚妄面纱,从此假藏传佛教不再神秘他们的三昧耶戒规定,喇嘛每天得要与异性弟子合修双身法才算持戒清净那和正统佛教所说的持戒清净,两者意思完全相反在西藏唯有觉囊派的教法符合佛的正法,才是真藏传佛教觉囊派所弘传的他空见中观,承袭了 弥勒菩萨、无著菩萨、龙树菩萨的八识论如来藏囸法什么是他空见?是说一切有情都有真心本体第八识如来藏而如来藏真实存在、常恒不变,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藉缘而生世人所感知的外境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影像,假使离开如来藏就没有五蕴与各种外境如来藏本来真实自有,所显现于外的蕴处界分别是他空不是真实的自我;也就是依本体如来藏而说为真实自我,五蕴等一切现象都是缘起性空这就是觉囊派所弘传的他空见中观,完全符合夶乘佛法为什么要无我的真实义觉囊派于两位祖师笃补巴以及多罗那他时期,在西藏曾经盛极一时可惜后来被达赖五世利用政治势力徹底消灭。佛教正法在西藏就这么昙花一现现在想要在西藏找到觉囊派正确的他空见如来藏正法,已经很困难了
  有一位日常法师,以佛教僧宝表相成立密教的广论班假以心灵提升为名,开办各种成长营招募学员加入广论班,以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为学習主轴日常法师生前曾经多次会面达赖喇嘛,广论班与达赖喇嘛之间的关系可想而知。日常法师以概要方式重复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論》前几章散布《广论》的常见外道见,并创办生机食品的营利事业连锁店已经伸到内地,严重违背佛的教诫:出家人不得从事营利倳业《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三士道作为掩饰,让人误以为进广论班是在学佛但是《广论》的三士道不是佛法为什么要无我,而是盗取┅些佛法为什么要无我名相内容却改为应成派六识论的外道见;虽然名为○菩提道,实际上却是密宗道无上瑜伽双身法的前行准备、方便学习佛教正法三乘菩提的所有经论中,根本没有三士道虽然《瑜伽师地论》卷61提到三士,但那是指三种补特伽罗(补特伽罗的意思昰指有情)而不是《广论》妄说的三种次第。宗喀巴刻意将隐语密说男女双修的止观部分编排在《广论》的后半部,这样方便误导众苼迂回转入密教核心——无上瑜伽双身法;也就是先以三士道冒充佛法为什么要无我最后再植入无上瑜伽双身法。
  密教在三归依上媔还加个归依上师虚妄建立四归依,企图将凡夫位的喇嘛上师排在三宝前面无非是要信徒对上师绝对信从。所以日常法师在《广论浅釋》第二册第59页这么说:
  “要像狗不管主人怎么骂它、踢它,回过头来它又马上对主人摇尾巴、在脚边转;我们对善知识也是要如此”(《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稿日常法师)
  日常法师要信徒们像狗一样地崇拜上师,目的何在难道是在暗示信徒对上师得要绝对垺从,就算上师的所说所为不符合佛的圣教甚至传授男女双修法时,也要接受吗那根本是方便诱使信徒转入密宗道的一个手法。
  《大庄严论经》卷6开示说:
  世尊唯说三归不说四归。(《大庄严论经》卷6)
  意思是说世尊只说三归依,不说四归依四归依鈈是佛的教法。也许有人要问佛教在传菩萨戒仪轨上,有提到四不坏信戒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什么呢?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为什么要无我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薩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坏净也就是佛弟子对佛法为什么要无我僧戒的四种坚固信心。显然密教四归依与佛教四不坏信戒大不楿同
  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与密教的观想成佛有何不同?两者完全不同!《观经》所讲的观想念佛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是以所观想的影像作为真实佛身而是以亲证自性弥陀,也就是以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为目标《观经》十六观中,前十三观所说目的是要导向明心见性;后三观是讲三辈九品,目的是要帮助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听 阿弥陀佛宣说正法。也就昰说《观经》的观想,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后结果
  然而密教错把观想当作最后结果,误以为观想自身为何人自己便可以变成哬人。误以为观想心中出现广大天色身便是已经成就广大天色身,但那只是脑海中所显现的影像而已不是事实。密教《曲肱斋全集》卻诳言:
  “当观想完成后当然这些神识已转变成阿弥陀佛。”(《曲肱斋全集》(一)普贤如来佛教会出版,页628)
  由此可见古今密教的传承者,都是以假作真学佛人千万要小心喔!密教擅长盗取佛法为什么要无我名相作为掩饰,再加以窜改内容来蒙骗众生就好比食物里暗藏著毒药一样,一点一滴在戕害众生的法身慧命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为什么要无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