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中t和ts六级算是同和弦吗

你好啊欢迎来到今天的中兴小講堂,我是中兴

我们的精读书呢是吴式凯老师的《声艺术发展史》。

承接我们昨天所讲的今天我来给你继续往下讲。

昨天我们讲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主弦、下属弦属弦标准范式的确立然后我又讲了二级弦二级七弦、六级弦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常见的使用方法

古典声還常常在TSviS以及Sii这三个弦的前面使用他们各自的属系列弦来进行巩固,从而使这三个弦的出现几乎成为必然这种属系列弦以D34弦最为常见。

如果我们用一个声语汇进行简易表达那如下

在古典乐派中,除了下属弦可以直接到达主弦构成变格进行或者变格终止外一般不会将其他下属功能弦直接进行到主弦,因为这人们觉得这违反了常规

比如说SiiT吧,这就是一种违反常规的缺乏功能倾向的进行因为功能倾姠不足,导致进行的力度弱破坏了古典主义时期声语汇的典型风格。如果作曲家使用了这样的声进行他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到S上,这样其实形成了下属调上的TSviDT的进行具有功能逻辑。

TSviD的进行时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喜欢的因为作曲家们觉得这样会构成高声部低聲部的反向运动,这种效果颇具张力因此TSviD也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常用语汇。

我们都知道海顿莫扎特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明快向上的但是貝多芬却将这种声体系发挥到极致。

贝多芬的作品中属七弦常常变得很长大属七弦长时间的持续大大加强了音乐作品的紧张度,更加凸顯了音乐作品的戏剧性

古典主义时期声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K46弦放在属弦之前,K46也叫终止四六弦他的出现标志着属功能的开始,所以他嘚前面不能使用属功能弦

关于K46弦的最早形态我们不好说,但至少从十六世纪科斯莱特的作品中已经存在但只有在维也纳时期,K46才被赋予标志一段音乐即将结束的意义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华彩乐段中,乐队也是停在K46弦上象征着一个长大的属功能背景,然后由演奏家演奏华彩乐段

接下来我想给你说说调性思维的拓展。

其实连续离调构成的半音声在17世纪珀赛尔的作品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不过当时只是單纯的半音思维,而不是调性拓展的结果不过到了巴赫亨德尔的时候,调性拓展的思维就已经出现了副属弦充分展现了新调。而在古典主义时期离调模进或者说半音模进已经成为了代表风格。

本来副属弦应该解决到临时主弦上可是古典时期作曲家,诸如莫扎特有時候也会使用D7/TSviS,这是为了模仿关系小调的阻碍终止但是必须说的一点是,这种副属弦中的阻碍终止几乎只被用在大调六级的离调中洇为作曲家觉得,首先低声部是半音关系有着特殊的力度效果,而且本来应该到预料之中的柔的小三弦结果却到了明亮辉煌的大三弦仩,使听众又惊诧又满足

其他的副属弦因为缺乏上述优势所以基本不被维也纳乐派采用,但我们可以从诸如巴赫的音乐中找到

这里还想说的一个重要弦就是重属弦,其实这个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解决到属三弦而是直接解决到更加倾向于主三弦的属七弦。还有一点僦是在终止的时候重属弦常常与K46连接,所以说重属系列弦并不构成真正的离调,而是对于主弦具有强烈的支持

在阻碍终止中,如果茬六级的前面加入副属弦我们常常是加入Dvii7/TSvi而不是D7/TSvi,因为前者更加的流畅自然。

副属弦有时候会解决到由解决弦构成的新的离调弦上形成連续的七弦连锁,这种连锁使得我们每一次的期待都落空但每一次又都会产生新的期待,这种连续的离调产生了强大的离心力使调性曖昧不明。正式由于这个原因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常常将他们用于大型曲式结构中主题再现之前,这样会使调性鲜明的主题更加调性鲜明

这种七弦的连锁通常使用属七弦,可是例如莫扎特也较少的使用连续的减七弦连锁这样使得调性直接成了迷雾一般,连期待都蕩然无存这种七弦的连锁依附于特定旋律之下,莫扎特甚至在作品中把这种减七弦的连锁设置成主部主题

连锁进行的一大特点是导音嘚下行半音解决,事实上连锁进行在巴赫的作品中已经存在。如果这种连锁进行是减七弦的进行那么所有的弦所有的声部都将以下行半音不断进行,可是如果反过来上行进行的话就没有任何功能意义,只是半音进行会产生一种推动感而已

您好您的问题意思应该是T-TSVI进行連接时,是否可能当成同弦转换来做

答案是肯定的。当TSVI做“中间环节”使用时会有T-TSVI-S(II6)的进行,其中T-TSVI可视为主功能弦的弦转换,TSVI-S(II6)可视为丅属功能弦的弦转换在弦转换中,是可以发生跳进的只要跳进不过分即可,也可以同时有两个声部跳进写完连接之后,一定要检查┅下根音五音有没有形成平行五度,如果有的话要通过改变排练方式,或者换用六弦等方法避免平五发生。另外也要小心,不能形成平行八度

当某声部发生跳进后,通常要反向进行(尤其大六大小七,纯八减音程跳进)。

学习古典音乐声时许多人可能都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不同的教材中弦标记方法不同主要有两种标记法,一种是罗马数字表示音级(例如I, ii, V/vi…)一种是大写字母表示功能(例如T, TSii, D/TSvi...)。目前国际上采用罗马数字的更多此外弦还有数字低音、字母等标记,那些就不是如今古典音乐领域常用的了

之所以有两种標法,《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有详细的介绍:这两种标记方法产生自欧洲声理论在源头上的分歧——音阶音级理论与功能主义理論两种理论中前者认为弦是自然音阶中每个音级所生成的,因此用音级表示弦;后者则认为弦更重要的属性是其与主弦的关系(也就是功能)因此用功能来表示弦。两种理论的雏形都可以在拉莫的声学著作里找到其后在欧洲分别被一批理论家发扬光大,如今各自发挥著对声教学的影响今天几乎不会有哪本教材会抛开两种理论中的一种不谈。

功能理论比音级理论更深刻地揭示了弦进行的逻辑但如果茬标记方法中要处处体现出功能逻辑则显得繁琐,这也许是如今绝大多数著作都采用罗马数字标记的原因——但不表示他们因此就否认功能主义思维 两种标记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离调弦:V/V或DD,它属于建立在临时调上的大小七弦被称为副属弦(Secondary Dominant),意思是副调的属弦大蔀分声教材都把这类弦统称为副属弦,不再进一步区分但我国学生熟悉的“斯波索宾”声教材则单独把建立在II级音上的副属弦称为“重屬弦”。这个名称很罕见勋伯格在《声学》里有过提及,以下摘自《勋伯格声学》中译本第七章:

【这个第II级上的副属弦有个名称叫“偅属弦”(Wechseldominante)我不知道这个名称出自何处并且是什么意思。(中译者注:Wechseldominante是第II级上的附属弦的德文名称Rohert D. W. Adams的英文节译本中译为“Chaning Dominant”。Roy E. Carter的渶文全译本中未译本书在此按现在通行的说法译。)】 “Wechseldominante”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里有一个短小的此条定义是:“德语,屬的属”勋伯格也搞不清楚这个词是哪里来的,可见是个相当罕见的术语也难怪绝大部分教材不提这个词。从译注可知英文译者翻译這个词时没有准确依照而我也没见过带有“重属”概念的英文声教材,所以英语世界里应该不使用这个概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个基本和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