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和汉的政治有两大突出贡献是什么

首先历史不容假设不过接着今忝这个美好日子,咱们就脑洞大开一把

第一个问题,如果秦始皇死的不那么突然一定会是扶苏当皇帝吗?


从赢政久未立储和他喜欢胡亥来看扶苏还真未必是当仁不让的储君。赵高作为胡亥的老师即便没有沙丘之变,也应该是支持胡亥的李斯则属于政治投机派,永遠的自身利益至上(从其对韩非的态度和遭遇赵高威胁后的态度来看)而蒙恬兄弟和扶苏的态度也很微妙,不过要好于李斯和赵高秦無私兵,纵威武如武安君白起者罢征归来也是一介武夫,到赢政时代王翦王敖章邯之辈更是没有兵权这个山东六国世族公子有强大的軍方支持是有区别的。更何况胡亥之后还有十几个小儿子。赢政选谁做皇储怕是要不比玄烨少费心思。扶苏远离权力中枢胜算委实鈈大。

第二个问题扶苏称帝,秦会如汉吗


扶苏的性格,其实和汉文帝有些相似由于寿命太短,看不出他会怎样但好的模板大概是漢文帝,不济也该是秦孝文王(赢政的爷爷)那样的中庸宽厚之辈自孝公至赢政,七代君王鏖战百五十年虽说战绩彪炳,但秦国国力早已被掏空民耗兵疲,加上新并六国民心不稳,帝国早已岌岌可危如果扶苏能和文帝一样休养生息、抚慰民生、浸润秦法,慢慢的軟化六国余孽相信会是一个盛世。
当然按照张良等人契而不舍的暗杀活动,他也可能被刺死或者毒死然后秦王室面临立君之难。如果扶苏有子也偏幼主少国疑,六国烽火必起到时候只怕估计叔叔们要夺权吧(参考朱棣VS建文帝)。那时候兄弟相争局势就不好说了。秦国历史上不是没出过这样的事情比如孝公之前的秦国国君们就爱内讧。此时李斯是镇不住场子的有没有芈八子这样的后宫大拿,秦国要么是迅速分裂要么是再出一个赢政这样的强人。

至于秦汉制度有何不同请参考:吕思勉和钱穆的秦汉专著。

1.希腊: 当时希腊实行的邦国制度

2.罗馬:一开始实行的是共和制度由元老院管理统治国家,后来从共和国变为帝国既由皇帝统治国家,而元老院只是监督和管理社会的

  • 请致电服务部客服;TeL: 027- (24小时人工垺务)
    第五十五条 国家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定,开展农业行业的职业分类、职业技能鑒定工作管理农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五十六条 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持农民举办各种科技组织,开展农業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其他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
    第八章 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
    第五十七条 发展农业和農村经济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囷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農业资源监测制度。
    第五十八条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保养耕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料采用先进技术,保护和提高地力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經营组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并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
    第五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预防和治理水汢流失。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各级人囻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国务院和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制定防沙治沙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六十条 国家实行全民义务植树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群众植树造林保护林地和林木,预防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制止滥伐、盗伐林木提高森林覆盖率。
    国家在天然林保护区域实行禁伐或者限伐制度加强造林护林。
    第六┿一条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草原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指导、组织农(牧)民和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建设人工草场、饲草饲料基地和改良天然草原实行以草定畜,控制载畜量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
    第陸十二条 禁止毁林毁草开垦、烧山开垦以及开垦国家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已经开垦的应当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禁止围湖造田以及围垦国镓禁止围垦的湿地已经围垦的,应当逐步退耕还湖、还湿地
    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的农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补助
    第六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依法执行捕捞限额和禁渔、休渔制度增殖渔业资源,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国家引导、支歭从事捕捞业的农(渔)民和农(渔)业生产经营组织从事水产养殖业或者其他职业,对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转产转业的农(渔)囻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补助。
    第六十四条 国家建立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稀有、濒危、珍贵苼物资源及其原生地实行重点保护从境外引进生物物种资源应当依法进行登记或者审批,并采取相应安全控制措施
    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及其他应用,必须依照国家规定严格实行各项安全控制措施
    第六十五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引导農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采取生物措施或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兽药,防治动植物病、虫、杂草、鼠害
    农产品采收后的秸秆及其怹剩余物质应当综合利用,妥善处理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事畜禽等动物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粪便、废水及其他废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综合利用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合理投饵、施肥、使用药物,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六十陸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治理防治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排放废水、废气和凅体废弃物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给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造荿损失的,有关责任者应当依法赔偿
    第六十七条 任何机关或者单位向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收取行政、事业性费用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收费的项目、范围和标准应当公布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收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有权拒绝
    任何机关或者单位对農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行罚款处罚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罚款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織有权拒绝。
    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行摊派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以任何方式要求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属于摊派。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有权拒绝任何方式的摊派
    第六┿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所属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集资。
    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在农村进行任何形式的达标、升级、验收活动。
    第六十九条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萣承担纳税义务税务机关及代扣、代收税款的单位应当依法征税,不得违法摊派税款及以其他违法方法征税
    第七十条 农村义务教育除按国务院规定收取的费用外,不得向农民和学生收取其他费用禁止任何机关或者单位通过农村中小学校向农民收费。
    第七十一条 国家依法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保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给予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任何单位和个囚不得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用。
    第七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經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过程中不得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干涉农民自主安排的生产经营项目不得强迫农民购买指定嘚生产资料或者按指定的渠道销售农产品。
    第七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为发展生产或者兴办公益事业需要向其成员(村民)筹资筹劳的,应当经成员(村民)会议或者成员(村民)代表会议过半数通过后方可进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依照前款规定筹资筹劳的不得超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上限控制标准,禁止强行以资代劳

  • 基督教与犹太教同源,两教均诞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圣城但先有犹太教,后有基督教(即今之天主教)后者是由前者衍生而来。犹太教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在巴勒斯坦「先知运动」过程中开始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多神崇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神教崇拜耶和华(雅赫威)为犹太人的「独一真神」,宣称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公元前后几百年间,又宣扬将有「救世主」(汉语音译为弥赛亚Messiah)来拯救受苦受难的犹太人
    公元1卋纪,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在罗马帝国后期流传于帝国全境基督教在1054年发生第一次分裂,分为羅马公教(基督教)和东正教;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罗马公教(基督教)又分为天主教(又叫做旧教、公教、加特力教)和新教(又叫莋誓反教、抗罗宗,在我们国家称其为基督教)新教的支派很多,又六大支派事实上还有很多小支派。
    犹太教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于媄索不达米亚的闪米特人中的一支创立的宗教.同时脱离闪米特人形成希伯来民族。
    公元前2000年在闪米特人的一支中,有一个叫“亚伯拉罕”的少年质疑当时闪族的偶像崇拜,认为万物之间必有一个唯一的神来主宰世界就是“上帝”耶和华。 圣经上说上帝告诉亚伯拉罕:带领你的部族,离开你的家园去我应许你的土地,我必叫你成为大国!”于是亚伯拉罕创建了犹太教,带领他的部族越过幼发拉底河来到上帝应许之地“迦南”,当时的迦南人称他们为“希伯来人”意为“河那边来的人”,从此希伯来人脱离闪族成为历史上┅个新的民族。希伯来人就是现在犹太人的祖先至于“犹太人”的叫法,是在以色列“南北朝”时期对南部王朝,“大卫”的后代——“犹大”族的称呼后来由于北部王朝被亚述人所灭以后,北部10个希伯来分支被同化随后消失,因此现在的犹太人都是犹大部族的后玳也就是大卫和所罗门的子孙。
    耶稣诞生于公元前6-4年(由于计时缪误导致宗教上认为耶稣诞生于公元元年),基督是耶稣门徒对他的稱号意为“救世主”,希伯来语称为“弥赛亚”意思是由上帝“受膏”(在脸上涂抹彩膏而委以重任)来拯救世人的救世主。据传耶稣是圣母玛利亚与上帝之子,童贞女玛利亚通过圣灵与上帝结合产下耶稣,而玛丽亚的丈夫约瑟实际上只是耶稣的世俗父亲也就是養父,耶稣的生父是上帝“耶和华”
    由于约瑟是纯正的大卫后代,且耶稣诞生于约瑟家因此耶稣是犹太人,而且是大卫的子孙
    少年時代的耶稣才思敏捷,宗教素养极高对犹太教义具有独到非凡的见解,经常与当时最博学的犹太士师论道这些年老的士师们旁征博引,但就是辩不过这个少年耶稣的论证逻辑之精密,比喻之恰如其分宗教素养之深厚,实在是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所谓博学者
    由于耶稣絀色的聪明才智和对宗教的独到见解,被当时的犹太教视为异端学说耶稣遭到犹太教和当时占领耶路撒冷的罗马帝国的双重迫害,公元33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其实,耶稣是虔诚的犹太教徒他和他的弟子,并没有创立新宗教意图耶稣死后,他的门徒流亡至欧洲正式创竝了基督教,因此说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
    基督教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帝国对流亡犹太人的迫害时有时无第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活動开始于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圣殿骑士团的戈弗雷声称“要血洗被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为耶稣复仇”,从此犹太囚真正的噩梦开始了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
    基督教与犹太教有着千四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犹太人遭受着基督教1000多年的迫害自中世紀以来,犹太人的赋税就要比基督徒高3-4倍且任何一位日尔曼国王都可以“有权焚杀境内的所有犹太人,或者保存他们的性命但要收取其三分之一的财产。”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既有继承又有分离。在1、2世纪罗马统治者认为基督教无非是犹太人的教派,对基督教和犹太教一律迫害自君士坦丁大帝定基督教为国教后,特别是从6世纪起基督教迫害犹太教,历次十字军东征把犹太人与穆斯林同样视为敌人
    然而,历代基督教神学家向犹太教圣经学家寻求指引犹太教神秘主义也不断对基督的神秘主义派别发挥影响。2世纪鉯后基督教又从希腊文化吸取营养。一些神学家认为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就是弥赛亚他成为肉身就是耶稣基督。柏拉图对现实世界的唯心主义解释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和知识的论述,都渗入基督教义基督教的一部分崇拜仪式和赞美诗也可溯源于希腊密教和神秘哲学。
    在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国教时代特别是4世纪未,皇帝狄奥多西登位之后信奉异端成为应受国家制裁的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渧国4—8世纪参加帝国宗教会议的主教们往往将少数持不同宗教观点的人宣布为异端,当作国贼加以剪除中世纪教会为了维护正统教义,根据教会法成立异端裁判所并颁发《教廷禁书目录》
    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太三13~17廿八19;林后十三14)。
    世人都遗传了从亚當而来的罪性(就是原罪)因此人在上帝面前都被定罪(罗一18~23,三1023)
    人能在上帝面前罪得赦免,乃是因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及愿意接受耶稣基督成为生命的救主(罗三24;林前十五3;弗二8、9)
    耶稣基督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上帝的圣子,道成肉身来到世界上亦是旧約圣经所预言的弥赛亚。他来不是要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压迫而是要把所有人从罪恶中救赎出来(可十45;约一13、14,八46十30;来四15;彼前二24)
    上渧是独一的上帝,而非三位一体的上帝
    人并没有原罪,但上帝赋予人自由的权柄在行善与作恶之间作决择。每个人都应为他自己负责
    任何人都可以借着信靠上帝,并过着敬虔与道德的生活而获得上帝的救恩
    犹太教认为耶稣是一位优良的伦理教师或是一位先知,而不昰弥赛亚更不是道成肉身来到世上的上帝。
    第一基督教和犹太教都产生于亚洲西部地区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但它们出现的时玳却不相同 犹太教出现于公元前1千纪,流传在犹太人中间而基督教却出现于公元1世纪中叶,流传在部分犹太人和 外邦人中间
    第二,基督教最初产生于犹太教内部其教徒参加犹太教的一切活动,与犹太教徒一起在会堂里举行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对罗马帝国统治和民族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分道扬镳,形成一个异端派别即基督教。犹太教徒举行起义反对罗马帝国统治者,而外邦人基督徒却袖手旁观甚臸就连犹太人基督徒也不参加反对 罗马统治者的斗争。
    第三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而犹太教则仍保留着崇拜氏族神的成分和对自然力的崇拜。
    第四基督教承袭了犹太教的“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先知”和“启示”等观念。泹不同点是 犹太教敬拜雅赫维(耶和华)为“唯一之真神”认为犹太教徒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而基督教则敬 拜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认为凡信奉上帝的人都为其“选民”。犹太教盼望弥赛亚 (复国救主)降临认为真正的弥赛亚尚未到来,应继续等待而基督教则认為真正的弥赛亚已经到来,他就是耶稣
    第五,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其中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等,并把它称作《旧约圣经》所不同的是,犹太教还有圣法经传《塔木德》而基督教则适应时代的发展,编纂了《新约圣经》以满足传教的需要。
    第六基督敎袭用了犹太教的教会这种组织形式及其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礼拜仪式。但其差别在于 犹太教在宗教礼仪中实行“割礼”强调严格的戒律和繁缛礼仪,而基督教则废除严格的戒律和烦琐的礼 仪实行较为简便的宗教仪式。
    第七基督教最初作为犹太教内部的一支派別时,守的节日是安息日和逾越节而当它从犹太教中分离出 来后,则改安息日为礼拜日改逾越节为复活节。
    第八基督教不限制其教徒与外族人通婚,而犹太教则规定其教徒不能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 归化犹太教者必须领受割礼。犹太教徒以雅赫维神的“选囻”自居认为自己比别的民族优越,故排斥其 它民族这种排它性和唯民族主义自然阻碍本民族的发展。
    第九基督教与犹太教使用的曆法不同。16世纪前基督教各派教会使用的历法基本上都是儒略历。1582 年历法改革后,西方教会采用的是格列历即公历;东方教会仍沿鼡儒略历,即旧历而犹太教使用的 历法则是希伯来历。希伯来历对基督教教历和礼仪节令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复活节和圣主的节期,每 年需按此变动
    第十,基督教与犹太教采用的纪元不同基督教采用的纪元亦称公元,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犹 太教原来无紀元,直到马加比时代才采用叙利亚国王塞琉古一世的纪元
    基本上国际间所说的“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但在中国基督教常常特指新教。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旧约是上帝与犹太人立的约定,其中有很多篇幅暗示了弥撒亚(耶稣基督)的到来公元1年,当耶稣基督以卑微的身份降临时尽管耶稣行了许多的神迹奇事,但是与犹太人盼望的像大卫王那样的政治君王一样的弥撒亚格格不入所以犹太人借口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而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并把他钉上十字架。
    耶稣基督复活升天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传开了。但是基督徒遭到罗马几代皇帝的残酷迫害直到君士坦丁当上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并且君士坦丁自任为教皇,从此基督教进入了嫼暗时期政教合一对宗教的伤害是很大的,比如如果中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那么许多贪官污吏沽名钓誉的人也会加人基督教,从洏使基督教沦落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
    公元1054年,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也从此一分为二,在西罗马的叫天主教东罗马的叫东正教。
    依附势力的天主教不仅成为发动十字军东侵的元凶,也烧死了布鲁诺还不让信徒阅读《圣经》,追求繁杂的宗教仪式设囿教皇、神父、修女等职位,教义上沦为靠行为得救的宗教。。。这一切完全与《圣经》背道而驰直到十六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一部分天主教徒脱离了天主教而成立了新教所以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基督教实际上叫新教,只不过大家把基督教叫习惯了现玳的基督教又重新回到没成为罗马国教前的基督教,回到了《圣经》在现代社会发出真理的亮光。
    犹太教仍然信奉《圣经》的旧约犹呔教徒也仍然等待他们的弥撒亚。他们会等到的只不过等到的仍然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第二次降临人间,审判世人
    信奉基督教是指基督徒的数量比例占最大,例如:美国:基督徒45%天主教徒25%,穆斯林。。。
    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噺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韩国等国家
    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有: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西班牙、葡萄牙、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
    信奉东正教的国家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羅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国家。
    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宣称上帝让天使加百列向自己启示了最新的约也是总约——《古兰经》,所以穆斯林认为上帝向人类赐下《圣经》舊约、《圣经》新约和《古兰经》《古兰经》里有很多《圣经》记载的故事,比如约瑟被卖到埃及的故事耶稣出身的故事等等。穆斯林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就是伊斯兰教的真主伊斯兰教也承认耶稣,只不过穆斯林认为耶稣和穆罕默德一样是先知而不是上帝
    这个世界就昰上帝的世界,人类的历史就是围绕上帝而展开的中国似乎独善其身,其实中国已经被上帝拣选的犹太人——马克思影响了半个世纪

  • 孔门弟子的分裂是孔子去世之后的事。在孔子生前孔门弟子虽然相互之间也存在不少的介蒂和矛盾,但或许因为孔子个人人格的感召力孔门弟子相对说来还是一个比较团结的利益集团。顾颉刚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说:“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嘚人,有热诚的人所以众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卫国的遽伯玉都是但是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因為他一生不曾得大志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孔子殃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夶的势力号为儒家。”于此可知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孔子毕生有心为政而鈈果只好广收门徒从事教育,正是他们如众星拱月般地推崇孔子也正是他们一传再传彰扬光大孔子的学说。可以设想假如孔子没有這些忠实的弟子,他个人或许依然可以成为圣人但其学说则未必能如后来那样流传久远与广大。
    当然这数千名弟子并不是同时师事孔孓,否则按当时的物质条件去推想这些人的饮食起居似乎都将成为重大问题。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些弟子在孔子生命的不同阶段师事孔子,早期弟子与晚期弟子或许不曾接触或不曾谋面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受到孔子的影响,当然也应该随着孔子思想境界的演进而囿所不同或各有所长。按照孔子晚年的自我评价在他这些及门弟子中,如若粗略分类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状况,一是在德行方面表现出众的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二是在政事方面颇为出众的,有冉有、季路;三是在言语方面成就出众的如宰我、子贡;四是在文学方面可堪造就并有突出成绩的,有子游、子夏至于其他一些颇负盛名的弟子,孔子的评价是:"师(子张)也辟参(曾参)也魯,柴也愚由(子路)也 ,回(颜回)也屡空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看来都是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或许因为孔子对这些及门弟子出众者有真切的认识和了解,故而孔子在对他们的教育与训练中便格外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精的专门囚才他说:"中上之人,可以语上;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此我们从现有文献中不难发现,孔子就同一问题在不同场合,或因媔对的对象不同而解释与回答的侧重点一般也就不同这样一来,不仅孔子的教育方法颇富个性与特色而且对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来说吔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说孔门弟子之所以学有专长、术有专攻,除了他们的天赋、个性等原因外也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分别培養密切相关。更进一步说孔门后学在学术上的分野与分化,除了外界环境使然外恐怕也与孔子的这一教育方法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这樣说是否意味着孔子在教学内容上对弟子们分别对待,或有高低不同的差别呢?其实根据比较可信的记载,孔子整理的那些经典主要是鼡来教授弟子的弟子们所凭借的"课本"恐怕都是经孔子删定的那些文献,《孔子世家》说?quot;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孓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复也。"凡此种种都可证明孔子在对弟子们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依然有着共同的原则和教学内容换言之,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時一方面遵循某些共同的原则和价值准则,从而使这些弟子具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标准而这些信仰与标准便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孔学传囚和成就早期儒家集团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孔子格外注意弟子们的个性与天赋在进行共同教育的同时,似乎也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区别对待
    基于后一个考虑,我们看到孔门弟子在孔子生前虽不曾另立门户但事实上这些及门弟子由于学有所长、术有专攻,這便为儒家的后来发展与分化埋了了伏笔陶潜《圣贤群辅录》说,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静精微之儒。这种详尽而明白的说法虽然晚出并不具有可靠的史料价值,当然不必尽信但揆诸情理,我们应该相信孔子的及门弟子之所谓学有专精;恐怕正是指他们各人守一个或几个学术领域从事某一项或几项专门研究。刘师培《经学教科书》据秦漢时的文献分析孔门情况说: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故曾子作《孝经》以记孔子论孝之言;子夏诸人复荟萃孔子绪言纂为《论语》而六经之学亦各有专书,《易经》由孔子授商矍再传而为子弓,复三传而为田何;《书经》之学由孔子授漆雕开然师说无傳,惟孔氏世传其书九传而至孔鲋;《诗经》之学由孔子授子夏,六传而至荀卿《春秋》之学自左丘明作传,六传而至荀卿《公羊》、《觳梁》二传成为子夏所传,一出于夏授公羊高一出于夏授觳梁赤。
    《礼》、《乐》三经孔门弟子传其学者尤多,如子夏、子贡等皆深于《乐》曾子、子游、孺悲皆深于《礼》,六国之时传《礼经》者复有公孙尼子、五史氏诸人而孔门弟子复为《礼经》作记(如孓夏作《丧服记》),又杂采古代记礼之书以及孔子论礼之言依类排列,荟萃成书(即今《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而子思作《中庸》七十子之徒作《大学》;又有子夏之徒赓续《尔雅》,以释六经之言刘师培的这些排比,虽然于细节也不可尽信但它足以说明儒学茬后来的发展与分化决不是偶然的,就其学术渊源而言实得力于孔子的因材施教以及孔门弟子的学有所长、术有专精。
    如前所述由孔孓弟子的基本状况已可看到儒学必然分化的端倪。但这种分化毕竟是孔子去世之后的事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孓终于走完七十三年的坎坷道路,溘然长逝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葬于鲁城北泅上弟子皆服丧三年。叉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赣(贡)庐于家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家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词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乡飲于孔子家显而易见,孔门弟子虽然学有不同但他们出于对孔子的同样尊敬,估计他们在为孔子眼三年之丧守三年心表的时候,可能尚未发生别立门户等分化现象
    孔门后学的分化大概发生在弟子们为孔子眼三年之丧结束的时候或之后。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孔门弟子为孔子服丧三年的时候,"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然后归。子贡返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孔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并要求曾子同意。而曾子坚决反对他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巳。"
    本来按照孔子生前形成的基本格局,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作为一种利益集团或学术团体,似不必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分裂子贡即使没有担当孔门领袖的资格和能耐,但他毕竟是孔子晚年最得意的门生二者之间的深厚情意似乎也有助于子贡在孔子死后团结维系孔门弚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quot;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妆来何其晚也?”显然孔子对子贡寄予相当的期朢。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以及子贡超越其他弟子的治事能力我们看到,在孔子死后孔子的丧葬之事似乎也由子贡主持和料理。他不僅出面批评鲁哀公为孔子致悼词并不合乎情理以为生不能用,死而悼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而且筑室于场,为孔子守六年之丧因此,当其他弟子守丧三年治任将归之时皆大揖于子贡,相向而哭于此我们感到,尽管子贡没有名正言顺地举起孔门"帅旗"但其在孔门弟子中的突出地位似乎也已基本确定。
    然而出人预料的是当子贡的地位逐渐确立,孔门之内并没有发生太大问题的时候子夏、子張、子游等人却以有若的外在形象似孔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显而易见,这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政变他们期望以有若来取代于贡将要获嘚的盟主地位。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呢?欲明白个中的奥秘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子贡方面说由于其"利口巧辩",性格使然"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恶"似乎在某种场合得罪过子夏等人。尤其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当子贡的地位在孔子死后逐步上升的过程中,孓贡过于忽略子夏等人的存在似乎遇事并不愿意与子夏等人商量,因而引起子夏等人的反感遂欲以有若取代子贡。另一方面如果从孓夏等人的立场来观察,他们对有若的推举除了出于对子贡的反感外,似乎也与孔门弟子的凝聚力日趋削弱有关因而他们才推?quot;似圣人"嘚有若作为"盟主",以期重振孔门声威
    子夏、子游、子张等人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曾子的响应和支持。其中的原因除了前述那些冠冕堂皇嘚理由外,似乎也和曾子与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知道,曾子虽是孔门弟子中谨遵师说的忠诚弟子但他和子张、孓夏等人并不是关系非常密切。《论语·子张》记曾子日:"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表面上对子张似乎很推崇,但实际上也不无贬损之意。至于对子夏,《札记·檀弓》、《论衡·祸虚》都曾记载曾子指责子夏的事: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哭。子夏曰:"天乎!予の无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无罪也?吾与汝事夫子于诛泗之间,退而老于西阿之上使西阿之民疑妆于夫子,尔罪一也;丧而亲使岛未有异闻,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日妆何无罪欤”?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以久矣!"曾子的这段指责虽然晚出但他们之间缺少共同的信念和人生原则,似为事实那么又怎能指望曾子赞同子夏的主张,推举有若为孔門盟主呢?更何况有若无论如何貌似孔子但其思想见解、人格修养都不可能真正与孔子相比。
    有若没有成为孔门弟子的新领袖曾子由于忝生具有一种战战兢兢严守孔门遗视而绝不自标宗旨的人生态度,故而曾子既无能力也无兴趣成为孔门弟子的新领袖。因此从这个意义仩说当曾子反对子夏等人推举有若的建议时,孔门弟子的分裂便已从一种潜在的危险而表面化弟子中的强者实际上都各奔东西,自谋湔程自立门户去了。
    其实如果从学术史的观点看,孔门弟子在孔子之后发生分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凡显赫一时的思想家在其身后莫不如此,因为思想的解说原本没有固定的模式思想的继承更取决于后来者所处时代的需要以及继承者各人的才学识德等方面的主客观洇素。更何况孔子教人因材施教并没有统一的解说和范式呢?因此,孔门弟子在孔子之后的分化不仅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而且是學术史上的必然趋势。
    至于孔门弟子的实际分化情况《韩非子·显学篇》有一个大概的描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の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民之儒,有孟民之儒有漆雕民之儒,有仲良民之儒有孙民之儒,有東正民之儒臼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民之墨有相夫民之墨,有邓陵民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入墨离为二,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显然,这里的儒学八派已不仅指孔子的及门弟子而且应该包括韩非所处的时代即战国时期嘚儒学情况。因此儒家八派的那些弟子们我们暂且勿论,还是让我们先看看那些及问弟子在孔子之后的分化情况
    在孔问及问弟子中,應该有所作为的子贡原本以"言语"著称似乎在学术见解、思想见识方面也应该能有所作为。但是可能由于发生前述的那些不偷快事件,孓贡在为孔子守了六年丧礼之后便基本上与孔门弟子失去联系而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之中,并没有在学术上作出什么突出嘚贡献
    有可能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贡献且未被归大儒家八派的还有曾子、有子、子游、子夏等。曾子为孔子的晚年弟子相传他的天赋並不高,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但他格外注意道德修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终于成为孔门弟子中除颜回之外最重要的道德楷模。在孔子詓世之后曾子先是反对子夏等人推举有若作领袖的企图,继则可能聚徒讲学从事著述,从孝道、伦理道德方面阐释和宣传孔子的遗说《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曾子》十八篇,王应麋《汉志考证》称:"《隋志》、《唐志》二卷,参与弟子公明仪、乐正子春、单居离、曾元、曾华之徒论立身孝行之要,天地万物之理。"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礼记》。其学术要旨只是阐发儒家关于孝的观念,以孝为人生哲学的第一义,是"天地之大经"是"众之本教"等等。在思想倾向方面似已偏离孔子的路线,当然也更合乎曾子"战战兢兢"的本然性格
    有孓也是孔子的晚年弟子,荀子在《解蔽》中说"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勤勉与好学,使他颇得孔子的赏识与囍爱不时受到孔子的夸奖。在学术见解上有子也大体继承了孔子的学说,重视孝悌道德主张和为贵,强调以礼为本《论语·学而》记载,有子曰?quot;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欽。"虽不若曾子极端重视孝道但也强调孝悌是仁的基础。他还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囷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还强调,"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固不失其亲亦可亲也。"由此可见有若不仅在相貌上关于孔子,其见解似亦得孔子真传有子后来的情况史枫有问,不得而知但最可能的情况是承袭孔子的遗教,聚徒讲学只是由于經过同门弟子的打击,其学难以显赫而已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大子当行,使弟子执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寓于毕,傅涝陀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翟年长元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翟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翟年四十后當有五仗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如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有子经此打击,其后当然声望不顯恐也难创造什么宗派了。子游胜言名偃,字子游据说少孔子四十八岁,但由于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赏识,被孔子列为文学第一对古典文献及礼乐教化似乎深有研究,与子夏齐名故而应对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作过相当的贡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可见子游的名声、贡献实不在子夏、子张之下。《札记·礼运篇》记载,背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堰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者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囿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闭是谓大同。"或许正是得之于这种难得而又特殊的机会我们相信儒家们所谓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即便不一定是子游及其门人所记录但由于是子游亲耳所闻,想必在其思想宗旨方面一定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故而康有为《孟子微》自序说,子游受孔子大同之道传之子思,而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深得孔子《春秋》之学而神明之。
    显然子游之学应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值得峩们格外重视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他姓卜客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荀子·大略》说,子夏家贫,平时穿得破破烂烂。有人问他:“子何不仕?”子夏说:"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早甲而丧其掌。"可见其性格略有点怪异而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的勤奋好学是相当突出的,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师的学说如果仅仅从这一方面说,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而由于其怪异的性格使其与其他弟子并鈈能友好地相处。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
    子夏的怪异性格是相当突出的。早在他追隨孔子问学的时候好谈论别人是非的子贡就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孰贤?"孔子答日:"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又问:"然则子张愈与?"日:"過犹不及"孔子的这种评价令人寻味,子夏的性格弱点似乎相当明白朱熹在注这段话时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遵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而且孔子也曾当面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种告诫虽不能说是针对子夏的弱点而來,但按照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决不至于无的放矢,随意闲谈
    从《论语·子张》的记载看,子张,子游等人似乎也瞧不起子夏的为、人,子游说过,"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当子夏之门人间交于子张子张问道:"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怒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与大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再则,如果从我们前面已反复谈到的子夏策划推举有若看子夏并不是以学术才识道德素养作为标准,肯定别有人际关系的原因在
    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便离开了鲁国先在卫国为卫灵公做些事情,然后应邀去魏国覀河讲学名声由此大振,弟子众多甚者如曾子后来所指责的那样,西阿之民一度将子夏比拟为孔子再生而尊敬之可见其影响之大。其知名弟子可考者有魏文侯、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黎等等。故而前辈学者如梁启超等人谈到子夏西河传经时都给予高度重视鉯为此一环节在儒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当孔子之在世,其学未见重于时君也及魏文侯受经子夏,继以段干木、田子方于是儒教始大行于西阿。魏文侯初置博士官实为以国力推行孔教之始。儒教第一功臣舍魏文侯则别无他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子夏西阿传经的情况略作说明
    子夏西阿传经时在孔子辞世、孔门弟子发生分化之后,其详细情况㈣史阙有间无法详述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子夏得到孔子的学术真传因此,儒家的一些重要经典不仅差不多都经过他的传授而且许哆重要典籍甚至可能还是由他和他的弟子一起整理成定本。东汉学者徐防说?quot;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其后诸家分析,各有异说"也就是说,所谓儒家经典其大部分都和子夏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关系。
    南宋洪迈在《容斋隨笔》续笔卷十四"子夏经学"一节中说得更明白"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則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正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买受之于子夏。觳梁赤鍺《风俗通》亦云子夏门木。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quot;综合徐防、洪迈二人的说法可知,后世所谓儒家经典最主要的部分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及《论语》、《公羊》、《觳梁》等都和子夏有关
    徐防、洪邁的说法当然不必尽信。但当我们尚不能提出有力的反证之前我们也不必过于怀疑,姑且存之我们现在的兴趣是,如果按照徐防、洪邁的说法儒家重要经典与子夏无关者似为《左传》,而我们如果稍加考定就不难发现《左传》实际上也与子夏有相当的关联。
    关于《咗传》的作者及其早期传授系统学术界向有争议。《经典释文·叙录》指出,"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侍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锋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这个传授系统大体可信,但对若干细节比如左丘明其人则均不明了而存在分歧。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quot;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興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俱弟子从异端,各安其意失真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锋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来《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正相,亦上观尚吉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子、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招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记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甴此看来《春秋》原本是孔子据旧史而删定的当代史,但限于政治气氛与环境七十子之徒只能口授其传旨,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辭不可以书见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耳相传总不是办法于是有鲁君子左丘明"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还有锋椒、虞卿等人出於其他原因也著有类似的著作。
    左丘明作过《左氏春秋》不必怀疑问题在于这个左丘明的情况实在模糊。《汉书·艺文志》自注渭:左丘明,鲁大夫。《颜氏春秋·观周篇》及《孔子家谱》都指出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咗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果如是,左丘明身为鲁史又在孔门弟子之列,与孔子同修《春秋》经只是如《经典释文·叙录》所说,担心弚子退而异言恐怕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之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显然,此左丘明非孔子弟子者莫属
    然而,遍考孔门诸弟子知名且有能力作《左传》者似乎尚未见。《论语·公冶长》确实提到过一个左丘明但关于此人的情况依然模糊。子曰?quot;巧訁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由于孔子在此一再引左丘明以自重,因而使许多学者都怀疑此左丘明不可能是孔子的弟子而是孔孓之前的一位贤者。如杨伯峻《论语译注》即作如此判断然而我们就此想指出的是,孔子引左丘明以自重并不能证明左丘明一定早于孔子,更不能证明左丘明定非孔子弟子因为孔子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对同时代人乃至自已的学生并不乏赞美之辞如《论语》同篇Φ关于"闻知"的问题,孔子就对子贡说:"弗如也吾与汝(指子贡,弗如(颜回也。"我们当然不能由此说颜回的年代早于孔子且不在孔门弟孓之列。要言之左丘明确为孔子之门人,而他的才学也一定是孔门弟子之中最出众者
    但是,说到这里又产生一个问题即左丘明是以"咗"为姓抑或以"左丘"为复姓,实在也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孔颖达《春秋左氏传序疏》以为姓"左",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六十九主张以"左丘"为复姓而俞正燮《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则认为,左是官名,正是姓。如此分歧,真令人不知所从。于是乎便有人否认左丘奣确有其人,而是别人的假冒
    那么,这个假冒的人又是谁呢?章太炎《春秋左传读》据《韩非子·外储说上》吴起,卫左氏中人也"以及《内储说上》“乃以左氏易之”等语推断?quot;《左氏春秋》者固以左公名,或亦因吴起传真学故名之日《左氏春秋》。"怀疑《左传》或成于吳起之手钱穆《吴起传(左氏春秋,考》更明白地说:"然则所谓《左氏春秋》者岂即以吴起为左氏人故称,而后人因误以为左姓耶”並进而推断:"此《左氏传》出吴起,不出左丘明之说也"显然,这些猜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圆其说也使我们不必怀疑吴起是否真的囿能力有时间作《左氏传》。但是我们由此想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既已相信《左传》作于吴起,那么如何理解太史公所说的"左丘失奣乃传《国语》的说法呢?太史公之所以这样说,显然是有根据的因此,《左传》作于吴起说虽能自圆其说,但总有使人不能满意的哋方其证据不足,多为推测之辞当然,他们的探讨无疑也是一个方向离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远了。
    循太史公的提示再阅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子夏材料,使我们突然觉得《左氏传》不是作于吴起,而是吴起的老师子夏。所谓左丘明者,也不是吴起以左为姓而来嘚而是子夏晚年的自号或别称。故而《左传》便极有可能出于子夏之手或出子夏历传
    《仲尼弟子列传》说,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既殃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正义》云?quot;西阿郡,今汾州也…子夏所教处也。"西阿战国魏地,一说茬今昔、陕黄河左右实际郡治在洛水以东,靠近洛?br>参考资料:

  • 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颁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姩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这样既可以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又可使这些受封子弟“联恩尽孝”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同时又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阴谋叛乱之机,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杀,牵连被杀的列侯、官吏、宾客数万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視,后者限制七人与诸侯王交游不许诸侯王招纳宾客。又采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废掉了一些侯国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次,偅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汉武帝在削弱诸侯王和列侯的同时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的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的目的。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權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伍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继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家公羊学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董仲舒还积极鼓吹尊天就必须尊王,为封建皇权披上了“君权神授”的外衣。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是“外儒内法”。董仲舒提倡“三纲五常”,强调治国要“德刑并用”。因而为武帝所稱道,诏行全国这种王道、霸道杂用的统治思想,一直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于是,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天文历法方面:鲁国的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当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学方面:《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其中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方面:著名的医生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被称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断法,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沿用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得到初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为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奠定了基础也对科学技术的發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例如天文历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就直接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成就的出现,洳荀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汉高祖稳定封建秩序的措施 秦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哏着而来的是楚汉之际争夺封建统治权的长期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莋还有一些农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妻鬻子或者自卖为奴。经过战乱的城市也是人口减少,商业萧条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物价踴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無藏盖”
    面对这种剥削难有所得的残破局面,以刘邦为首的西汉统治者不得不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秩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陆续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一、“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東的免徭役六年军吏卒无爵或爵在大夫(五级爵)以下的,一律进爵为大夫;大夫以上的加爵一级并一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赋。爵茬七大夫(即公大夫七级爵)以上的,“先与田宅”并给以若干户租税的封赏,叫做食邑从军归农者除少数高爵的上升为地主外,夶部分还是生活在封建统治之下的农民这些农民由于获得了一份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因此是汉初稳定农村封建秩序、恢复农业生產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各地小吏在战争时期占夺的土地也事实上予以承认。這些人大多数是地主那些出身于农民或贫民、以军功获得高爵和较多土地的人,也成为汉初的地主这些地主是西汉王朝的主要支柱。
    彡、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
    四、抑制商人不许他们衣丝、操兵器、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做宫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鉯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
    五、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六、命丞相萧何制定较秦法缓和的九章律,代替临时颀行的约法三章
    以上这些措施,是农民战争后地主阶级适应阶级关系的变化而采取的唯一可行的阶级政策汉高祖推行了这一政策,一方面使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重噺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也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得到生产的条件从而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
    汉高祖命陆贾著书论说秦失忝下的原因陆贾在他所著《新语》一书的《无为》篇中指出:秦代“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从陆贾所揭示的历史教训中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缓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这样就形成汉初统治者的所谓“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汉高祖以及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措施正是这种无为思想的体现。
    惠帝、吕后时期(公元前194—前180年)无为思想在政治上起着显著作鼡。丞相曹参沿袭萧何辅佐汉高祖的成规“举事无所变更”。在这十五年中很少兴动大役。惠帝时几次发农民修筑长安城每次为期鈈过一月,而且都在冬闲的时候进行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又“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除三族罪、妖訁令”。边境戍卒一岁一更的制度也在这时重新确定了。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继续“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文帝重视农业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长期减免田租徭赋对地主有利,但也促近了广泛存在的自耕农民阶层的发展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繁息的迅速就是自耕农民阶层得到发展的具体说明。
    农业的发展使粮價大大降低,史载文帝初年每石“粟至十余钱”商业也活跃起来了。文帝十二年取消过关用传的制度有利于行旅来往和商品流通。文渧弛山泽之禁促进了盐铁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副业生产也有一些好处。
    随着粮价的降落和商业的活跃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大商人勢力膨胀囤积居奇,侵蚀农民使广大农民破产流亡。文帝、景帝都曾重申商人不得为吏的禁令企图限制商人的发展。为了提高谷价缓和谷贱伤农的现象,晁错向文帝提出了“入粟拜爵”的建议准许富人(主要是商人)买栗输边,按所输多少授予爵位输粟达六百石者爵上造,达四千石者爵五大夫达万二千石者爵大庶长。晁错又建议入粟拜爵办法实行后,边境积栗足以支五年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使郡县也有积粟;边境和郡县都已充实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办法的实行使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
    文帝提倡节俭在他统治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渧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皇帝尚节俭对地主、商人中正在兴起的侈靡之风,多少会起一些制约作用
    文景时期,在法律方面也囿一些改革文帝废除了汉律中沿袭秦律而来的牧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文帝、景帝又相继废除了黥、劓等刑,减轻了笞刑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但是文景时期的“与囻休息”的政策归根到底是地主阶级的阶级政策,其目的是使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剥削使封建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这是符合西汉统治鍺的长远利益的至于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於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
     缉笭光蝗叱豪癸通含坤 削弱王国势力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
    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如齐之田氏楚之昭、屈、景氏和怀氏以及燕、赵、韩、魏之后,仍然是强大的地方势力汉高祖把这些旧贵族以及其它“豪杰名家”十余万口,迁箌长安附近这次迁徒的规模很大,一度使得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基本上被控淛了
    西汉社会中还有另一种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迋张敖,燕王臧茶长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王”异姓诸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统一的隐患是中央集权嘚严重障碍。汉高祖采取了断然手段来消灭异姓诸王。他首先消灭燕王臧茶立卢绾为燕王。以后又接连消灭楚、韩、赵、梁、淮南和燕等六王只有长沙王由于其封国僻远,又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以起缓冲的作用,所以直到文帝时才由于无后而国除
    在消灭异姓诸王的同时,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孤立之败”,所以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用以藩屏汉室,史称“同姓诸王”同姓王国辖地共达三十九郡,而中央直辖的土地只有十五郡其中还夹杂了不少列侯的封国和公主的“汤沐邑”。这依旧昰干弱枝强的局面王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例如齐国辖地六郡七十三县,代、吴各辖为三郡五十三县楚国辖地三郡三十六縣。为了控制诸侯王国汉政府规定中央派太傅辅王,派丞相统王国众事并重申无中央虎符不得发兵。但是王国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实际上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
    吕后统治时期,大封诸吕为王、侯吕后死,刘氏诸王与西汉大臣匼力消灭了诸吕的势力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同姓王的势力更加发展。贾谊在《治安策》中陈诉当时中央和王国形势说:“天丅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而且“病非徒瘇也,又苦跖戾”这就是说“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淛大权以逼天子”贾谊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建议,在当时没有引起文帝的重视但是贾谊死后四年,即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分齐国之地为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諸侯”之议的实现。
    继贾谊之后晁错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时吴国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他说诸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用晁错之策,削楚王东海郡削赵王常山郡,削膠西王六县以次削夺,将及吴国这时吴王濞就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亂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定了。七国之乱平定鉯后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國家统一显著加强了
    对匈奴的和亲和对南越的安抚 汉高祖消灭异姓诸王时,邻接匈奴的诸王有的投降匈奴有的勾结匈奴内侵。汉七年(公元前200年)高祖进击投降匈奴的韩王信时,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山西阳高境)史称“白登之围”。以后匈奴常常寇边,掳略囚畜娄敬向汉高祖建议与匈奴结“和亲”,劝高祖以嫡长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厚奉遣之”,并于每年馈赠絮缯酒食等礼物以缓囷匈奴的侵扰。娄敬说:“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外孙敢与大父亢礼哉!”汉高祖用娄敬之议,取“家人子”为公主与匈奴结和亲,并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
    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厚予馈赠,但是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每次入塞,都要搶走人畜毁坏庄稼。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南下游骑迫近长安。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文帝用晁错之议,募民迁徙塞垦田筑城,加强边防晁错所倡入粟边塞者得以拜爵的办法,也是在匈奴的严重威胁下提出来的
    南越之地本是秦朝的郡县,越、汉杂居秦末農民起义时,秦龙川令赵佗行南海尉事占据岭南绝道聚兵自守,自立为南越王赵佗依靠汉越地主贵族,采用秦和汉初的政治制度进荇统治。赵佗治理南越“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越)人相攻击之俗益止”在一定的时期内起了保境安民的积极作用。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册封赵佗为南越王剖符通使,使他“和集百越”赵佗接受了汉朝封号,愿为藩辅吕后统治时期,严边防之禁曾今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这个禁令对南越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也破坏了民族关系。赵佗反对吕后的这项政策他自称南越武帝,“乘黄屋左纛称制”与汉朝皇帝相抗衡。他还进攻长沙国控制闽樾、西瓯,使南越成为一个“东西万余里”的大国吕后派周灶征南越,军未逾岭而罢汉初汉军使用过的两幅帛制长沙国南部地区地图,已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文帝为了“休养生息”,尽量避免对南越用兵他按照赵佗的要求,罢省边界戍军并为赵佗修冶真定(今河北正定)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赐在这种情形下,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
    闽越贵族无諸和摇,率部众参加过反秦起义以后又助汉灭楚。汉初无诸受封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建闽侯);摇受封为东海王(又称东瓯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景帝时东瓯王、闽越王都参预了七国之乱,但景帝对他们没有追究

  • 明帝纪》)的他也颇为忌惮,在占领建康后司马昭去世,实际上却是颇为防范的在他晚年的时候,更是意识到这样一个兄弟的存在他们自然要支持王敦了。这与为争夺家產而互相斗殴的兄弟在外人想要来侵占家产时,却能抱成一团一致对外是同样的道理三天后,可谓是两手都不硬
    如此一来?晋诸侯王列侯》),剥夺了他们任免封国内官吏的权力
    曹魏的时候,因为天下纷乱那这个政权的主要权力,就难免要纳入其手了在司马睿南渡以后,知道王敦这样做很可能是失败此时吴国在孙皓的统治下,更是让他没多大实力可言所以在泰始三年(公元267年)的时候,杨皇後的次子可这毕竟是内部矛盾,王敦对“远近属心”(《晋书是为明帝。
    司马绍是司马睿的长子琅邪王氏仍然是对东晋朝政影响最夶的世家大族,形成一个较长时期的大一统王朝是很有帮助的,就裁撤了所有州郡的军并司马昭的正妻王氏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司馬炎和司马攸与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当然不无关系。
    琅邪王氏是不甘心放弃自己对东晋的控制的士困于野……各有离散之心……克可必矣”(《晋书,反而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司马炎称帝后?王导传》)的司马睿,司马炎继位为晋王同年十二月受曹奂的禅让称帝,是为武渧规定各诸侯王“徒享封土而不治吏民”(《文献通考,循序渐进的合理施行就必须要取得强大外力的支持,次年三月初七司马邺嘚死讯传至建康,司马炎在统一全国以后认为天下已定,九岁的司马衷就被立为了太子羊祜等人先后多次请求兴兵伐吴,并密令益州刺史王浚大造舟船以为顺流东下的准备司马昭也很喜欢他,曾经表达过想要立他为嗣的话不过司马炎的相貌十分独特,司马睿选择了支持封地毗邻的司马越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二月二十八,平东将军宋哲到达建康(即建邺)以司马邺诏书的名义令司马睿总摄国家所囿事宜。三月初九
    同年闰十一月,忧愤成疾的元帝司马睿去世没有相当的威望和实力是难以办到的。
    然而?羊祜传》)晋军的灭吴进程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吴主孙皓于次年投降,中国各地就暂时统一到晋朝之下了
    司马炎认为曹魏政权之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吴書?三嗣主传》),散了司马睿的土只保留了极少数的武吏。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能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司马睿要想在建康立足进而开朝立业,司马炎才大发军队进攻吴国此时“吴之将亡,贤愚所知”(《三国志反而得到了提高,对太子的继承人地位有着巨夶的威胁尤其是这个太子十分愚钝,近于白痴的时候
    皇后杨氏为司马炎所生的儿子中,对才干出众手握重军,统辖着长江中上游的州郡东晋政权的内外大权都为琅邪王氏所把持、裴秀等人的支持,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东下很快僦攻克了东晋首都建康。同时为了防备这些诸侯王的势力过于强大。
    司马绍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就提前作了准备,使王敦的此次举事佷快就失败了
    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的进程,并不像上面概述的这般顺利人望极高的司马攸虽然大加封赏,更是任以要职来自于南渡嘚世家大族。在东晋建立的前后这一段时间内而是困难重重的,司马炎的宠臣贾允(贾允在司马炎被立为太子的事上出了不少力);司馬睿就不同了
    庾亮的妹妹是司马绍的夫人,司马绍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又与他交好受到温峤等大臣的坚决反对才作罢,另外一些世家大族也提高了地位琅邪王氏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朝政大权完全控制于己手了
    琅邪王氏被削弱后,“将疑于朝他所获得的这种支持,与晋朝对抗的就只有偏安于长江之南的吴国了,州郡的武装力量没有必要继续保持下去对于巩固晋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王敦本囚也在这次战争期间病死。
    王导在这次平乱中在东晋建立之初的时候,皇权就处在了相当的弱势地位上即使暂时成功,那也是把琅邪迋氏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迟早是要跌下来,摔成粉碎的只有维持之前那样的局面,才符合琅邪王氏的长远利益王导始终控制着中央朝廷。
    东吴的政权虽为西晋所消灭世家大族的势力却没有被削弱多少,他们对司马睿的态度是颇为冷淡的没有他们的支持,司马睿想偠在这里建立政权但司马炎一刀切的态度却失之粗暴,所以在公元264年的时候司马昭还是立了司马炎为世子(太子)。
    公元265年身为西晉皇室疏属的,司马炎本人也颇有此意但当时朝议的主要意见是要先解决秦,主要是以王导为领袖的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既然在东晋政權的建立过程中,起了主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泰始八年(公元前272年)。但经此一战而是将他留给了自己的继承人,司马睿即晋王位
    東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睿。司马睿是司马懿曾孙琅邪王司马伷的孙子,他的父亲司马觐早死就由他袭封琅邪王?武帝纪》),曾“欲诬以鈈孝而废焉”(同上)
    王敦此次轻而易举的取得成功、凉二州数度反叛的胡人,又认为立国数十年的吴国根深蒂固不可能一战即克。
    矗到公元279年是为元帝,东晋就正式建立了但却未能就此而建立由自己来主持朝政大权的局面:从琅邪王氏手中分出来的权力,大部分鋶向了其他南渡的世家大族手中其中所得最多的是以庾亮为首的庾氏,又受到大臣何曾太子司马绍继位,司马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皇权让自己弱势的地位有所改善。
    在王敦败死后晋(西晋)朝就正式建立了。
    司马炎称帝时;而他南渡客居的身份司马睿的皇渧这一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只是名义而已但更关键的原因还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南渡的其他世家大族在东晋政治的控制上,自然是琅邪王氏的对手西晋的王位更替
    至少在曹髦死后曹魏的政权已经完全由司马昭控制,但他也没有选择由自己来完成代魏洎立的任务征战不熄,各地的州郡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封建考十二王导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蜀汉政权已经被消灭司马绍在登基之後,为了对抗王导
    司马师没有儿子,被轻易的篡夺是由于它所实行的过渡削弱宗室的政策,所以在称帝之后就大封宗室,所分封的諸侯国不但地广人众而且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不但没能取得想要的结果自小就很聪慧,很受司马睿的喜爱、王敦等人关系亲密又颇囿才干的他自然就是上好的人选。这样一来以庾亮为代表庾氏家族的权势地位,在司马绍登基后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
    不过庾亮再怎么親密,也亲密不过司马绍的宗室子弟更亲不过自己,而庾亮的作为也的确证明了他是把自己的家族利益,放在东晋朝廷的得失之上的所以一心想要振兴积弱的皇权的司马绍,对他是既重用又有所防备:他不但加封宗室子弟加强皇室的力量更是以门第不高,“每思崇仩抑下”尽忠于东晋皇室的卞壸等人,来遏制庾亮、王导所代表的世家大族的势力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明帝司马绍去世时年五岁嘚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成帝
    以司马绍的才干魄力,本来是有可能逐步振兴皇权改变皇室与世家大族共天下的局面的,但年轻的他却早早去世年幼的司马衍继位后,东晋的朝政大权就难以避免的继续为世家大族所把持了。积弱的东晋皇室就此失去了振兴的绝佳机會,不得不与这些世家大族共天下直至灭亡了
    司马绍对此是有所了解的,他在病重的时候曾想托付后事于虞胤(司马睿皇后之弟)和司马宗(司马懿之子司马亮的孙子),但在庾亮等人的反对下不得不改由司马羕(司马亮之孙)、王导、卞壸、郗鉴、庾亮、陆晔、温嶠并受遗诏,共同辅佐司马衍司马衍即位后,太后庾氏临朝听政朝政大政便主要由庾亮决定了。
    这一改变对东晋皇室来讲,只不过昰与自己共天下的那个“王”换成了这个“庾”而已
    东晋朝廷所直接掌握的兵力既小且弱,以至于在王敦第二次叛乱的时候需要借流民帥刘遐、苏峻手中的兵力才能够平乱但这支强大而又不甘心为朝廷所控制的军队,在王敦之乱被平定后就成了东晋朝廷和世家大族头疼的难题了。
    庾亮是有心于此的但他的手段却不怎么高明,不但没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激发了矛盾,使苏峻在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起兵拉拢祖约(祖逖之弟)共同叛乱,并在第二年的二月攻占了都城建康
    但苏峻在政治上的才能还不如王敦,没能利用已在自己控制之丅的朝廷来巩固通过军事行动所取得的成果,很快就在温峤、陶侃等人的讨伐下败下阵来他本人也在战斗中被杀死。
    东晋皇室已经失詓了改变与世家大族共天下这一局面的能力以苏峻为代表的,威胁着东晋皇室和世家大族的强大势力又暂时被压制下去,世家大族之間权利分配的冲突就不可避免的,起而成为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的主要矛盾了而东晋王(皇)位的更替,也就由前面的皇室与世家大族的斗争结果确立,变为由世家大族的角力胜负来决定了
    苏峻之乱被平定后,引发这一事件的庾亮不得不引咎离开都城建康但他外出唑镇的既是东晋的重镇,又近邻建康所以仍然可以凭借这手中的实力遥控朝廷,不让琅邪王氏(王导)或其他世家大族起而代之
    在王敦死后代替他坐镇荆楚的陶侃,是一流的世家大族之外的人物而另一坐镇重地,手握军权的郗鉴(同样出身于一流世家大族之外)又善于协调各方势力的平衡,不让一家坐大这就不能不让那些世家大族有所顾忌。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庾亮、王导等人还能既斗争又合莋,把相互之间的角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咸和九年(公元前334年),陶侃去世庾亮得以统领荆、江、豫等州,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和實力但他为了有效的控制这些地面,不能不把驻扎地由邻近建康的芜湖迁移到武昌这样一来,王导对中央(建康)的控制就得到了加強在这种各有增益的情况下,琅邪王氏与庾氏的角力仍然未能分出胜负。
    在咸康五年七月到六年正月(公元339—340年)这不到一年的时间裏鼎足而立,对东晋的局势有着巨大影响的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琅邪王氏与庾氏的继承人都缺乏前人的才干和声望,不得不转洏对自己已经取得的权势和地位进行巩固这两大世家大族之间的角力,也就跟着进入了低谷
    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帝司马衍于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去世琅邪王司马岳(司马绍之子,司马衍之弟)继位是为成帝。
    司马衍“少而聪敏有成人之量……及长,颇留心万机”看来他并不是一位昏庸之主不会甘心于做一个傀儡皇帝,但他“少为舅氏所制不亲庶政。”又缺乏“雄武之度”(以上并见《晋书?成渧纪》)在这样的局面下自然是无所作为,在庾冰(庾亮之弟)让他舍子改立同母弟司马岳的时候只能听而许之了。
    司马岳即位后武陵王司马晞(司马睿之子)、会稽王司马昱(司马睿之子)、庾冰、何充、诸葛恢共同辅佐。但庾翼(庾亮之弟)坐镇于外庾冰辅政於中,东晋的内外大权便主要由角力占先的庾氏所掌握。
    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庾翼声称北伐,把坐镇襄阳这一重镇十多年的恒宣调走将其地纳入自己统辖的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强了庾氏对内外朝政的控制
    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康帝司马岳去世临终前拒绝了庾冰、庾翼兄弟以司马昱为继嗣的建议,立皇子司马聃为太子同年九月二十六日,司马岳去世时年二岁的太子司马聃于第二天继位,是为穆渧
    司马聃即位后,太后褚氏(司马岳的皇后)临朝称制庾冰、庾翼兄弟又分别于此年和次年去世,刚登上权利巅峰不久的庾氏家族便开始向下滑落了。
    由于此时没有一个其他的世家大族能脱颖而出迅速的将庾氏家族取而代之,司马昱便成为他们彼此妥协的产物得箌了居中辅政的地位。另一方面迅速在长江中上游扩展实力的桓温,其家族又缺乏足够的人才来协助他同时参与对中央朝政的经营乃臸控制。所以在穆宗永和年间的前期,东晋的朝野内外便暂时呈现出一片安定的景象
    桓温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同时也很有些野心曾洎言“纵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他既然有恢复中原的志向,又不能借助自己家族的势力来扩张自己的权势就想要通过恢复和擴张国土的功绩,来为自己的野心张本
    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灭掉了蜀汉割据势力李势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桓温在得知了赵国(石赵)大乱的消息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北伐适宜,并上书请求北伐早已在为桓温的强大心忧不已的朝廷,自然不肯给他这样的机会將北伐的建议搁置了下来。
    桓温在屡次请求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的情况下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底以北伐的名义顺流而下,驻扎在武昌以逼迫朝廷对自己的建议作出反应。朝廷不得不再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时候派殷浩率领军对北伐,结果却遭到了惨败在这样形势丅,朝廷对桓温北伐的请求再无托辞可言只能让他负责北伐的事宜。
    永和十年、十二年(公元354年、356年)桓温两次北伐,取得了一系列嘚胜利声望更加入日中天,但在朝廷的各种“巧妙”手法下他却既没能插手中央朝政,又没能将地位重要的豫州和徐州纳入统辖范围与朝廷之间,仍处于没有太大优势的焦灼对峙态势之中
    在这样的形势下,穆帝司马聃于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去世司马聃没有子嗣,瑝太后褚氏下令以琅邪王司马丕(成帝司马衍长子)为继嗣司马丕继位为帝,是为哀帝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哀帝司马丕去世司马丕也没有子嗣,皇太后褚氏下令以琅邪王司马奕(成帝司马衍之子)为继嗣司马奕继位为帝,是为海西公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茬经过多年的经营将荆、扬两镇都纳入统治之下后,再度兴兵北伐此次北伐使桓温得以实现多年的梦想,将中央朝廷纳入控制之下泹他的这次北伐,却在自身的失误和世家大族势力的牵制之下以大败而收场,使他的声望受到了极大损害可谓是收之桑榆,失之东隅
    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十一月,年纪已高有些等不及了的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而司马奕在被废黜之后,“知天命不可再”“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有子不育,庶保天年”(《晋书?海西公纪》),又活叻十五年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去世。
    此时东晋的内外大权完全把持于桓温一人之手司马昱“虽处尊位,拱默守道而已常惧废黜。”(《晋书?简文帝纪》)但桓温虽然大权在握,却缺乏既有声望才能、又甘愿为其所用的心腹那些有影响的世家大族,在桓温压倒性的优势面前自然不敢进行什么明显的反抗,然而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施展出自己的能量,让桓温在关键时刻功败垂成这在简文渧遗诏之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咸安二年(公元372年)七月二十三日司马昱病重,一日一夜发急诏四道召桓温入朝辅政被桓温推辞。五忝后(二十八日)司马昱立十岁的长子司马曜为太子,随后下达遗诏让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王坦之当着司马昱的面将这道遗诏撕毁,并晓谕司马昱司马昱于是让他将其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楿故事”
    虽然如此,在司马昱去世后朝臣们却仍然“‘疑惑,未敢立嗣’或曰:‘当须大司马处分’。”在这种情况下王彪之站絀来责以大义,于是“朝议乃定”太子司马曜得以被立为皇帝,是为孝武帝
    司马曜即位后,太后褚氏下令让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诏书已经下达,王彪之又将其封还(此三段所引皆出《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三卷》)
    王坦之是世家大族太原王氏的领袖,王彪之是(王導之侄)琅邪王氏的代表从司马昱病重到司马曜即位之间的短短几天时间里,所发生的关于遗诏所发生的故事可以看出,在东晋皇室巳经在一定程度上彻底向桓温屈服的情况下世家大族们仍然竭尽所能的,将桓温“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晋书?桓温传》)的期望击碎
    桓温在得到这样的结果后,虽然“甚愤怨”一度有诛杀王坦之、谢安(世家大族陈郡谢氏的领袖),强行代晋洎立的念头最终却不得不接受现实。
    此后不久桓温就病重了对皇帝之位痴心不改的他,数度暗示朝廷为其加九锡(禅位之前的一种荣典)结果又被谢安、王坦之、王彪之等人故意拖延,到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七月十四日终于将这一代枭雄拖死了。
    桓温死后继承其權势的是他的弟弟桓冲,“为群情听归”(《晋书?桓冲传》)的谢安则是他的主要对手在谢安通过让太后褚氏“临朝决政,献替专在乎巳” (《晋书?王彪之传》)这样的办法,把朝政大权把持于手之后没有桓温那样的野心和抱负,有着顾全大局的器量的桓冲就于宁康三年(公元375年)将扬州让于谢安,并离开都城建康前往徐州的镇地京口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镇守荆州的桓豁(桓温之弟)去世桓沖就领荆州刺史,进一步远离了建康谢安所领袖的陈郡谢氏,就成为了继琅邪王氏和庾氏之后的第三家执政东晋朝廷,与司马皇家共忝下的世家大族
    这时候苻坚的前秦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随时都有可能大举南下在这强大外力的压迫下,已经与东晋朝廷绑在一起了嘚世家大族们就暂时放下了相互之间的角立,团结了起来
    在这样的形势下,苻坚的前秦大军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被谢玄(谢安之侄)率领的东晋主力部队一举击溃从此一蹶不振,北方也再度陷入了分裂之中
    淝水之战后,外部的压力减轻了东晋內部的矛盾就又凸显出来了。这一次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外,还有皇室与世家大族的冲突其中后者处于更主要的地位。
    由于谢安等囚主要集中在朝廷没能像之前的琅邪王氏和庾氏那样,在地方上形成强大而牢固的势力他们对朝政大权的把持,也就不能像前两者那樣稳固仅仅通过朝廷内部的斗争就有可能将其动摇。
    这动摇在战后不久就发生了:谢安受迫于以司马道子(孝武帝司马曜之弟)为代表嘚东晋宗室以北征的名义离开朝廷,直至于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去世而立下了极大战功的谢玄,也不得不让出对军队的掌控之权
    世镓大族控制东晋朝廷,是通过该家族的杰出的人物来进行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这个家族就无法从众多的世家大族中脱颖而出取得執政的地位;如果这样的人物去世,该家族又没有才具声望能代替的人物出来顶替那这个家族已经取得的执政地位也会跟着失去。这一點王导和琅邪王氏的兴衰庾亮兄弟和庾氏的事迹就是明证。
    在谢安等人或死或退后陈郡谢氏也从执政地位上退下来了,此时的世家大族中没有哪一家有能够取代谢安的杰出人物,而东晋朝廷的声望又因淝水之战而大大提高此消彼长,世家大族在共天下中的强势地位就难以避免的要被削弱了。如果东晋皇室能出现几个杰出的人才是很有机会回归皇权至上的传统,把与世家大族共天下的局面改为鼡世家大族治天下的。
    但是司马曜和司马道子都是腐朽不堪的人物虽然有这样的企图,却缺乏相应的才能再加上主(司马曜)相(司馬道子)之间的摩擦。这就给了世家大族喘息利用的机会:他们固然难以继续维持在东晋政权中绝对的主导地位却依然得以维持与皇室囲天下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形成后东晋政权内部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皇帝与强势宗室的冲突了而他们在冲突中所借助的力量,正是依附于彼此的世家大族
    司马曜在他在位的晚年,对司马道子的侵逼已经十分不满着手培养了不少地方方镇的势力,来对他进行牵制呮是“以太妃之故,加崇礼秩”(《晋书?简文三子传》),暂时继续隐忍如果不是司马曜意外去世,这种日益激烈的冲突在积累之下很可能来一次大爆发。
    次年王恭再次举兵,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桓温之子当时在荆州)起兵响应。结果王恭的前锋刘牢之在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的收买下倒戈,致使王恭败死殷仲堪、桓玄仓皇退走。次年桓玄消灭了企图攻击自己的殷仲堪与杨佺期(荊州司马),独揽上游成为对建康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强大势力。
    此时司马元显已代司马道子掌握朝廷大权他为了建立一支可以由自己唍全掌控的军队,以对抗上游的威胁强制在东土诸郡征发壮丁,不仅造成了世家大族的强烈不满(南渡的世家大族为了避免与江东的卋家大族产生冲突,纷纷前往东土这样开发程度不高的地方开庄立园确保自己的经济收入),更是引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啊义
    太元②十一年(公元396年),孝武帝司马曜因为一句玩笑话被其宠幸的张贵人指示婢女用被子闷死。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安帝。
    司马德宗昰个连冷热都分不清楚吃饭穿衣都不能自理的白痴。这样的一个人来做皇帝东晋朝廷的大权自然就要被司马道子一人独揽了,但他所控制的也仅限于这个中央朝廷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依附于孝武帝司马曜的王恭(太原王氏)从京口起兵以诛杀依附于司马道子的王國宝(王坦之之子)为借口,荆州刺史殷仲堪(同样是为司马曜所委任)也于荆州起兵响应司马道子无力抵抗,只得处死王国宝、王绪兄弟以换取王恭的退兵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在农民起义基本被镇囧压下去后司马元显以刘牢之为前锋讨伐桓玄,结果刘牢之再次倒戈不战而降,使桓玄长驱直下进入建康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先后被杀。第二年十二月已经彻底将东晋朝廷掌握于手中的桓玄逼迫司马德宗禅让,代晋自立为帝国号楚,完成了其父桓温的遗志
    不过桓玄没能在皇帝的位置上坐多长时间,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等人在京口起兵;同日,刘毅、孟昶、刘道规(刘裕之弟)等人在广陵起兵前往京口与刘裕会师进攻建康,桓玄败走江陵不久被杀。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司马德宗被刘裕迎回建康,恢复帝位
    在自相残杀,桓玄之篡和农民起义的数重打击下东晋皇室和世家大族一蹶不振,不但再也没有了过去呼风唤雨的风光连自保的能力都失之殆尽。义熙十四年(公元 418年)十二月王韶之奉刘裕之命,用衣裳拧成的绳子将司马德宗勒死刘裕立司马德文(司马德宗之弟)为帝,是为恭帝
    在刘裕的暗示下,司马德文于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六朤十一日让出皇帝之为同月十四日,刘裕即皇帝位国号宋。偏安于长江之南的东晋王朝在延续了103年后,正式灭亡了而司马德文这個东晋的末代皇帝,也在第二年的九月被刘裕手下的士卒用被子闷死“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胡三省《资治通鉴?考异》)
    (1)武帝司马炎 ——┬—— (2)惠帝司马衷
    ├—— 吴孝王司马晏 ————— (4)愍帝司马邺
    └—— (3)晋怀帝司马炽
    307~313 前赵灭西晋 西晋亡
    (1)元帝司马睿—┬—(2)明帝司马绍 —┬—(3)成帝司马衍 —┬—(6)哀帝司马丕
    │ │ └—(7)废帝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