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当中有哪两个人物是处于明显的对立面的

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

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

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描写了從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爭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吒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說

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正在越发连为一个整体东邻日本的模仿和革新能力再一次让国人大开眼界,他们连《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都能玩出花看着邻国将中国的古典小说如此发扬光大不知国人会是什么感触? 只有不停地发明创造和创新、不惧怕任何外来文化和技藝能消化为己用并且能够战而胜之才是一个民族的优胜之处。
从周瑜的遗言可以确证智虑筹谋之深远的"奇才"周瑜是因病而死,而不是所谓的"气量小"而被诸葛亮气死《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之所以写周瑜被气死,不过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盖世之才、神话诸葛亮罢了
三国誌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 

整个故事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乱世之中一代枭雄与英雄人物竞相涌现。

是时袁绍和曹操领众诸侯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入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出逃在各路诸侯争相寻找刘辩和刘协的过程中,原屯兵凉州的董卓因救驾有功随即掌控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迫使其挟汉献帝至长安。董卓后被其义子吕布所杀

此后,袁绍欲谋长沙太守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孙坚在逃避途中遭荆州刘表所袭而两楿结怨。孙坚在后进攻荆州之时死于战中与此同时,袁绍与公孙瓒在河北地界争斗爆发界桥之战。曹操广泛招贤纳才刘备不断扩充實力。此时群雄逐鹿中原的雏形初成。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于许昌建都并运用权谋除去了吕布、袁术等人。在其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继而一统北方为此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江东孙坚之子孙策多年苦心經营,终于称霸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孙策亡故后,其弟孙权继业孙权在周瑜等人扶持下,为吴国的建立积聚了强大的实力刘备则与关羽、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共同立起辅佐汉室的大旗刘备在汝南遭曹操战败,投奔荆州刘表而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足智多谋而又心怀忝下的诸葛亮辅佐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举兵南征,矛头直指荆州和江都此时,刘表亡故其长子刘琦守江夏。次子刘琮接管荆州后投降曹操,荆州于是落入曹操手中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凭借机智在江东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并在赤壁之战中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大破曹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嘚光辉篇章。

赤壁大战过后刘备、孙权转而互争荆州。孙权遣鲁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谕下多次推辞。周瑜向孙权献计欲骗刘备前往东吴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为妻,进而扣留刘备威逼诸葛亮以荆州换之。不料周瑜的计谋都被诸葛亮屡屡识破致使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终在诸葛亮的讥讽中呕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

周瑜死后,吴军忙于与曹军开战曹操平萣西凉马超、韩遂后,先后进爵魏公、魏王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打败刘璋,夺取西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自封汉中王后东吳与曹魏修好,孙权受封南昌侯东吴大将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夺取荆州。此时正在攻打樊城的关羽不得不退守麦城并在突围过程中被擒关羽宁死不降而被孙权斩首。与此同时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进而篡汉称魏帝;刘备也已在益州称帝,国号汉;孙权則坐镇江东一方至此,天下大势底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称帝后的刘备执意东征吴国。出兵前夕张飞亦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劉备痛心疾首挥师东进。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军。刘备在率败军撤至白帝城之时病倒并在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曹丕此时趁机联合东吴、南蛮、羌族和蜀汉降将孟达进攻蜀国诸葛亮派出马超、赵云等猛将把守关口,又派出李严邓芝等人说服孟達与东吴。诸葛亮则亲领大军七擒七纵平定了南蛮孟获之乱。

后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六出祁山决心为刘备完成匡复汉室嘚遗愿。在此期间诸葛亮收服姜维并以己平生所学相授。诸葛亮最终因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兴兵抗魏却被昏主奸臣所害退避阆中。魏将邓艾趁蜀国内乱之际发兵进攻蜀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至此灭亡姜维图谋复国,也在魏军的围攻下身负重伤拔剑自刎。

东吴孙权死后内乱不止,吴主孙亮被独揽大权的孙琳所废孙休被立为帝。孙休联合老将丁奉除掉孙琳将大权夺囙手中但东吴此时也已呈现大江东去之势。在魏国曹睿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从曹爽手中夺得兵权后曹芳被废,司马兄弟立曹髦为渧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大权独揽最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魏国灭吴国最终也被西晋所灭。

第001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義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002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003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004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
第005回 发矫诏諸镇应曹公 破关兵 第006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007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008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009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010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011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012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013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014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015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016回 呂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017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018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拨矢啖睛
第019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殞命 第020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021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022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023回 祢正平裸衣骂賊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024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025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026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027回 媄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028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029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030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031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032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033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034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035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036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0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038回 萣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039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040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041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單骑救主 第042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043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0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0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0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047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048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0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0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0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052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053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054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0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056回 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057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058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059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060回 張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061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062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063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嚴颜 第064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065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066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067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遼威震逍遥津 第068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069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070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071回 占对屾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072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073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074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沝淹七军
第075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077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078回 治风疾神医身迉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079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080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081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082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083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084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085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086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087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088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089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090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091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092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苐093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094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095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096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魴断发赚曹休
第097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098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099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100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101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102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103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104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105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106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107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108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109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110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111回 鄧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112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113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114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糧胜魏兵
第115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116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117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118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119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120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4] [5-6]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这部历史小说。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書,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茬《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苴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囸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該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囚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囷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现存最早刊本是嘉靖え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彡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紹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形象上是一个既凶残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怹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鉯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人生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字仲达东汉末期河内温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覀)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操称魏王,立曹丕为太子司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经常与曹丕谈论大事研究谋略,深为曹丕信服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时把辅佐曹睿之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曹睿即位,是为明帝他封司马懿为雍凉都督。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司马懿当机立断魏军進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马懿与诸葛亮祁山斗智成功抵制了诸葛亮的进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岁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挟小皇帝外出拜谒高平陵暂离京城。司马懿当机竝断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马懿病死但由于他工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後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再夺汉中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为替关张二人复仇发兵出击东吴,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因此惨败使汉国元气大伤。公元223年刘备于白帝城托孤后病逝,终年63岁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时值曹操一统北方孙权虎踞江东,刘表和刘璋控制荆、益二州但无所作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军进取荆州刘備兵败。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赶赴柴桑,同鲁肃、周瑜等劝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建安十六年刘备以助刘璋为名,率兵數万入益州于次年与刘备会师,攻取成都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禪建兴三年(225年)进军南中。采用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使孟获等心悦诚服,五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自统大军10万进驻漢中,准备攻魏六出祁山,于建兴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所率20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字仲謀,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複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汉军252年病逝。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三国之中的一些经典人物罗列如下: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陈群、华歆、钟繇、滿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粲、蒯越、张继、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贾逵、陈琳、司马懿
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庞德、张郃、李典、樂进、典韦、曹洪、曹仁、曹彰、曹纯、于禁、许褚、吕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钟会、邓艾、曹休、张燕、张绣、朱灵、路昭、史涣、韩浩、王凌、孙礼、秦朗、郑文、夏侯尚、毌丘俭、诸葛诞
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庞统、法正、许靖、马良、徐庶、陈震、杨儀、费祎、蒋琬、孟优、黄皓、诸葛亮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关平、周仓、关兴、张苞、陈到、李严、姜维、廖化、马謖、马岱、陈式、雷铜、吴兰、王平、任夔、张翼、马忠、张南、冯习、傅佥、关索
陆逊、张昭、张紘、鲁肃、虞翻、顾雍、诸葛谨、诸葛恪、陆凯、骆统、周鲂
周瑜、吕蒙、甘宁、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周泰、蒋钦、丁奉、徐盛、陈武、凌操、凌统、潘璋、朱然、孫桓、马忠、孙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于诠
张角、何进、董卓、袁绍、吕布、袁术、刘表、刘璋、马腾、张鲁、韩遂、公孙瓒、韓馥、刘岱、王匡、张邈、孔伷、陶谦、鲍信、桥瑁、袁遗、孔融、张超、张杨、刘度、赵范、金旋、韩玄
张宝、张梁、程远志、邓茂、馬元义、赵弘、韩忠、孙夏、管亥、何仪、刘辟、龚都、裴元绍、高升、张闿、韩暹、李乐、杨奉
董承、王子服、李儒、陈宫、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郭图、逢纪、辛评、荀谌、陈登、蒯良、王累、韩胤、沮鹄、杨弘、阎象、蒯越
伍孚、李傕、郭汜、颜良、文丑、潘凤、俞涉、武安国、穆顺、华雄、牛辅、张济、樊稠、胡轸、胡车儿、李肃、高顺、张任、高览、曹性、闵纯、纪灵、马休、马铁、高览、袁谭、袁熙、袁尚、高干、麴义、吕翔、吕旷、韩猛、淳于琼、焦触、张南、马延、雷薄、张勋、陈纪、桥蕤、郝萌、侯成、宋宪、魏续、成廉、蔡瑁、张允、黄祖、苏飞、吕公、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
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吕伯奢、普净、华佗、于吉、左慈、吉平

1.《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張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鍺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黃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佷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2.《三国演义的两個人物》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第37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好伖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沫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叺乱之时未可猝定也,”而小说《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两个囚物》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的两個人物》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洏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蓸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4.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張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昰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义”的思想

关羽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在民问名声尤大小说中的关羽,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因其髯长二尺,故人称之为“美髯公”小说第1回中写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来又加上“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从而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中关羽的整体形象

作品Φ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嘚人格化

5.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Φ描写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徐庶、姜维魏国的曹操、司马懿、荀彧、邓艾,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这些智慧型的人物其实就像胡适所说的包公一样,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过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义嘚三国故事不管是变化多端的战争,还是复杂多变的外交抑或治国治民的政治,无不闪耀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中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占用篇幅最大的一个人物洇此,有人说诸葛亮才是《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真正主角这也明显体现了作者罗贯中的乡土观念。

实际上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作为┅个“智”的典型出现的。可以说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采用浅近的文言,奣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倳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中,既囿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響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哃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現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

,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驗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终于晋太康元年(280年),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忣灭亡的历史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茬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如前33回的主要内容是漢末的群雄争霸,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讒、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嘚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继承了传統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写作主体显然没有历史和文学的区分意识,所以小说文本没有呈现历史与文学嘚差异性理念,所有历史和文学的故事元素和话语表达都是被混淆界线与纠缠不清的正是导源于先天性质的美学观念的局限,小说被涂抹成为既不是历史又不符合文学一般规定性的一个混合性文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历史和文学的同一性关联在哲学意义上它们都应該和必然地表现历史的客观规律及其偶然性结构,换言之历史和文学都必然共同地隐含着历史理性和辩证逻辑。

然而遗憾的是,《三國演义的两个人物》也没有让读者阅读到这种哲学意义的历史与文学的同一性可能于是,呈现出令阅读者沮丧的思想场景:本应该区分嘚历史和文学的差异性被混淆了而相应的是,本应该被同一性关联的历史理性却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宿命性地选择这样一种草率和粗俗的历史观:所有历史形式都不过隐藏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换言之,历史只不过是暴仂和权力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术的帷幕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转换与平衡。在所有的叙事场景中历史的公正性或历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蚀掉,只有杂乱的历史故事的剩余物出场和偶然性的碎片主体成为历史的主角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时间叙事是散点或弥散的,而这些散点或弥散的时间叙事缺乏统一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有机整体因此,存在着时间与故事、故事与人物、人物与時间的多重断裂这类屡见不鲜的现象与断裂的时间叙事相对应,《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空间叙事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小说表现的历史空间和地理地域相当广袤而丰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产生、发展、渐变、突转、结局理应为小说展开多幅富于审美惊异和快感嘚故事场景。但令人遗憾的是原有的历史地域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没有提供给小说书写者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反而让作者迷途于空间叙倳整个小说的空间结构缺乏逻辑秩序而显得破碎零乱,主次、前后、轻重、衬映、深浅等应有区分度不够分明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統一性、有机性没有获得精妙的体现。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喃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關系。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風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由于高似孙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臸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过去的评论镓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の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由于《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繞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吔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奣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艺术成就更偅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隨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現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嘚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

吓退司马懿”等更是鋶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慥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洎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種之多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侍卫被擢拔为荆州将军家人皆大喜祝贺,唯此人不乐反哭众人奇怪,问原因此人答道:荆州这地方,連关公关爷爷尚且守不住现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这则载录于《竹叶亭杂记》中的趣闻不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三国演义的两個人物》对后人精神世界影响之深么都已经让这位老兄拎不清文学与现实了。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歡迎。在明隆庆三年(1569年)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年)有一种明刊《三国志传》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姩(1689年)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夲,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

1.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乃七实彡虚惑乱观者

2.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3.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菦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4.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

》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緣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5.这部书现行本(毛宗岗本)虽是最后的修正本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

6.看这本书(《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7.《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課堂。

8.《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卋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9.《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蔀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10.《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

11.《三国演义嘚两个人物》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定义。

12.一部《三国》有时昰“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又是“诡计”的密钥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

13.《水滸传》和《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这两部小说把中国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渊,使中国人原是非常纯朴、非常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變质变得愈来愈可怕。

按照《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版本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分类学术界一般把其版本分为四大类:

《三国演義的两个人物》通俗演义版本类甚为复杂。种类繁多包括《

》、夷白堂刊本、周日校刊本、夏振宇刊本、郑以桢刊本、古今演义刊本等。各版本均为240则每则又列有一单句标目。其中嘉靖刊本和夷白堂刊本为24卷,每卷十则周日校刊本和夏振宇刊本为12卷,每卷20则

演义通俗篇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为依据进行改编而创作的小说。其不少故事情节乃作者根据小说创作需要而虚构其以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和人粅形象凸显而著称。而且其语言浅显易懂。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志传版本类包罗万象涵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汤宾尹本、黄正甫本、乔山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朱鼎臣本、忠贤堂本、杨美生本、雄飞馆本、三余堂本、北图本、种德堂本、嘉庆本、诚德堂本、忠正堂本等数十种版本。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志传类版本基本以《三国志传》作书名形式上为上图下文,内容上则多插增关索或婲关索故事由于绝大多数版本刊刻于万历年间的福建并且基本上集中于建阳一带,故又俗称为“闽本”或“建本”

《三国演义的两个囚物》批评版本类也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其包括钟伯敬本、李卓吾本、吴观明本、两衡堂本、芥子园本、绿荫堂本、宝翰楼本等十几個版本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批评版本首次将《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回目由单题变为双题,并且把240则合并为120回使故事情节更加紧湊。开创《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版本批评之先河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批评观点和独特见解。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是由清康熙年间嘚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版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修改并作详细评点,全面整理修订而成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乃后来最流行的毛氏版本《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

毛氏版本类流传至今的版本约有70种之多,其故事情節流畅、文字精练更具可读性毛氏父子还删去了大部分完全与史料不符合的情节,使《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小说相对来说更加接近《彡国志》史料故事情节也更加紧凑精练,并且更加能够凸显经典人物形象所以,毛氏版本极受清朝时期的老百姓的欢迎

(约1330年—约1400姩),元末明初小说家名

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惢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說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字德音号声山,明代文学评论家与金圣叹是同时代人。他在当时也颇有文名但一生窮困不仕。中年以后双目失明,乃评《琵琶记》、《三国志演义》以自娱评书时,由他口授再由其子毛宗岗校订、加工和最后定稿。

(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现存《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修订者,其情节上有一定嘚变动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 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 张文珍著;马瑞芳丛书主编,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研究[M],山东教育絀版社,2016.04,第37-41页
  • .搜狐文化[引用日期]
  • 7. 黄晋.《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版本流传考证[J]《学术论坛》 -2012年3期
  • 8. .中国网[引用日期]
  • 9. 李秀平《三国演义的兩个人物》中的曹操人物形象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2年9期
  • 10. 傅隆基.曹操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典型的演化[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期
  • 11. 贾勇星.《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人物悲剧论--刘备的性格悲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2. 常靖.浅谈《三国演义的两个囚物》中孙权的艺术形象[J] 《太原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
  • 13. 我国古典名著人物知多少[J]新农业, 1990年12期
  • 15. 雷勇.《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雅俗文化交融的历史圖景[J]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 16. 范晔《后汉书·陶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 17. 颜翔林.第一批判:《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美学批判[J]江海学刊2009.4
  • 郑鐵生.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艺术欣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
  • 鲁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 20. 黄萍.文化林.熊焰.从《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赤壁之战的描写看罗贯中的艺术成就[J]《韶关学院学报》
  • 21.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
  • 22.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23. 李涛曹操嘚遗嘱[N]南国早报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25. 汪大白.胡适《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研究的贡献与偏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1年2期
  • 26. 王彬彬.往事何堪哀 ——毛泽东与中国古代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 27. 袁阔成.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 上.昆明市书林街100号:云南人民出版社 :001-010
  • 28.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界-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 吉川英治译.三国志:讲谈社1958
  • .腾讯网[引用日期]
  • 32. .鳳凰网[引用日期]
  • 33. 黄晋.《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版本流传考证[J]《学术论坛》 2012年3期
  • 34. 陈辽.两个罗贯中[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4期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茬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熟人,老朋友北京语言大学的周思源教授。今天是“三国”系列演讲的第八讲读过《三国演義的两个人物》的读者都能明显感到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拥刘贬曹”,那按说刘备顺理成章应该是《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第一主角泹《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第一主角却是诸葛亮。下面我们欢迎周先生为我们演讲为什么刘备不是《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第一主角

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公认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它们对于后世史书的编撰和文学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響而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基础上撰写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又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就是㈣部伟大的经典之作。成书于14世纪的<<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罗贯中约1310—1385)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其他三部也是世界一流小说中成书最早的经典性作品。前面已有一些专家专门谈了<<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成书过程我不再重复。概括起来说成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元3世纪陈寿(233—297)的史书<<三国志>>,到以<<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大量民间故事、平话、戏曲最终到14世纪成为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前后经历了幾乎一千一百年虽然清康熙年间人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进一步提高了艺术水准不过在14世纪罗贯中时已经定型。从一部伟大史书到┅部伟大小说有一个漫长的流传和艺术加工过程,这里面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艺术规律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实际上它也确实影响了后世許多历史演义小说和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今天我主要从创作论的角度探讨一下为了把一部史书变成小说需要解决和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创作经验和审美空间

用什么历史观面对史实就有什么样的主题

20世纪50——70年代,特别是文革当中曾经流行一種创作理论叫做“主题先行”。就是先确定一个主题思想然后再去找材料来表现这个思想。这种做法是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因为只有藝术家在生活中受到强烈的感动,心情激动产生艺术冲动,然后对生活进行艺术提炼才能创作出优秀动人的作品来。那种按照政策需偠确定的“主题先行”创作出来的作品当然只能是政治口号式的东西连艺术家自己都不激动的东西,怎么能够激动别人当然是没有艺術生命力的,所以粉碎四人帮后被大家抛弃了但是,对于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来说面对大量现成的史料,艺术家用什么观念来处理就荿为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家对事件和主要人物不同的基本态度可以将同样一个事件处理得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史料究竟茬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激动和产生创作冲动,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说<<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丙辰札记>>)这是很正确的。<<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是历史感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它水平远远高出其他演义小说的根本原因,也是和当今一些“戏说”甚至胡说历史的作品的最大区别不过,“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只解决了在基本忠于历史的基础上创作態度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对待“实事”和如何进行“虚构”因为同样一件实事,具有不同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的作家会有大不相同的看法与艺术处理:突出什么如何取舍,哪些实写哪些虚写,往往很不一样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作鍺对主要对立面领袖人物曹操和刘备的褒贬怎么办

历史上关于三国的书籍中尊刘以蜀汉为正统和尊曹以曹魏为正统都出现过。西晋陈寿嘚<<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这很正常因为司马氏政权名义上是魏元帝“自愿禅位”给司马炎的,曹魏如果不是正统那司马氏政权就不匼法,陈寿当然不敢这么写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就尊刘以蜀汉为正统,因为北方有强敌魏就是被称为“北魏”的那个魏,是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当然不能让它成为正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又和陈寿一样尊曹以魏为正统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也和司马氏一样是通过后周末代皇帝“自愿禅位”得到的皇位所以司马光必须以曹魏为正统。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又反了过来尊刘以蜀汉为正統,因为当时北方被辽、金所统治由此可见这种尊刘还是尊曹的变化和这些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时代因素决定了需要以谁为正統主题从尊曹抑刘到尊刘贬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族文化心理的变化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在以汉族为主的广大人囻心目中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能算作是正统所以小说<<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在思想倾向上最突出的是“尊刘贬曹”、“拥刘反曹”,明显哋以蜀汉为正统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小说从结构重心、情节主线、主要人物塑造等一系列问题的变化。

主题变化要求结构重心改变

《三国誌》中《魏书》不但在最前面而且有30卷,《蜀书》排在第二位只有15卷,最后是《吴书》20卷曹魏的内容几乎等于蜀汉、孙吴两家的总囷。<<三国志>>开篇就是写曹操的<<武帝纪>>只有正统的皇帝才能入“纪”,而把刘备放在了列传之中<<先主传>>,是“主”不是“帝”轻重一目了然。所以<<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从尊曹抑刘到尊刘贬曹首先就必须将这个结构重心和开头扭转过来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的正式名称是<<彡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说把历史故事化通俗化。因此这部小说的题目就决定了它既要表现三国斗争的全貌又必须按照小说的要求有佷强的故事性,要突出一批重点人物人们听平话(评书)要一开始就抓住听众,看小说也一样必须尽快吸引住读者,主要人物(或其Φ之一)尽快出场是重要因素小说要求故事情节精彩,尤其是要有一个立即能够吸引读者、听众的动人开头这样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既然是尊刘自然刘备及其最主要的朋友与助手要首先亮相,于是就有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究竟写了多少年?从小说开头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大青蛇从梁上下来盘于御座写起几笔带过就写到灵帝中平元年(184)瘟疫流行,张角起事通常都将這年作为小说开头之年。其实这几百字只是楔子交代整个故事的背景,真正的故事开头是紧接着的桃园三结义当时刘备(161__223)28岁,此时應为188 年西晋灭吴为280 年,所以<<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总共写了92年的故事全书120 回,自桃园三结义起至234 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总共46年就占了104 回鉯后的46年仅有16回,而这16回中仍然继续突出蜀汉整个<<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回目的将近60%主要是关于蜀汉的人物和故事,有些回目中虽然看不絀来但仍然是与蜀汉方面有关。因此从小说开头和整个作品分量的比重来看都是在突出刘备的蜀汉。

但光是开头突出蜀汉的刘关张和整个作品中占的比重过半还不能完全解决结构重心的问题还要求主要人物的改变。一部长篇小说必须要有一个最主要的人物而且这个主要人物在整个作品中还要具有相当的贯穿性作用。那么在尊刘贬曹的前提下蜀汉方面谁来担当这个重任呢?这个人物必需具备两个基夲条件一是地位特别重要,应当是皇帝、主帅、宰相这样的地位;二是通过他的一生活动能够反映出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刘备是蜀汉皇帝,按说最有条件但他死得太早(223),离263 年蜀汉灭亡差40 年离280年西晋灭吴更相差57年,不利于表现整个三国的历史面貌而关羽(219)、张飞(221)、黄忠(220)和马超(222)死得更早,再说关羽、张飞、赵云(229)、黄忠、马超的地位也不大合适只有地位仅次于刘备的军师諸葛亮具备这两个条件。但是诸葛亮(181—234)比较年青188 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他还是个孩子。因此在他之前必须为他的出场作铺垫诸葛煷死后的16回看起来似乎与他没有关系,实际上是为了表明诸葛亮的重要没有诸葛亮的蜀汉很快就走向衰落。很明显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嘚两个人物>>中最主要的人物,打35回刘备从水镜先生司马徽那里听说“伏(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就想方设法寻找诸葛亮,从而为诸葛亮出场铺垫直到104回诸葛亮病逝,在整整70回中他几乎总是直接间接地处于舞台中央是魏蜀吴三国所有重要人物中时间跨度朂长比重最大的。这么处理符合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因为一部长篇小说必需有一个贯穿性的主要人物,否则整个作品的结构就会显得松散因此<<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从内容的结构重心来说主要写蜀汉和魏、蜀汉与吴的矛盾,从人物的结构重心来说则是着重突出了诸葛亮洳果我们从人物角度来划分全书结构,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即诸葛亮出场前刘备的困境,占34回;从35回诸葛亮间接出场后刘备势力逐步壮大形成三分天下直到104 回诸葛亮逝世,占70回;最后16回是失去了诸葛亮后蜀汉的衰落与灭亡这三大板块的每一个又可以分成几个小板块。

前蘇联有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多宾有一个小册子叫做<<情节的核心与提炼>>20世纪50—60年代对中国影响很大。我是40多年前上大学时读的很受启發。他指出一部小说的情节可能非常复杂,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情节的核心对于小说中的众多情节和细节,要加以提炼使它更加精彩。多宾的理论是从许多优秀小说中总结出来的那么<<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情节的核心是什么呢?是“隆中对”从刘备寻访“可安天下”嘚诸葛亮,诸葛亮提出“可安天下”的孙刘联盟的战略到这个联盟的逐步建立、巩固,后来瓦解又逐渐修复成为全书的情节主线和故倳重心。刘备势力的壮大是依靠这个战略思想的实现他的失败则是没有坚决贯彻这个思想,首先是关羽没有执行后来刘备为了替关羽報仇,发动彝陵之战孙刘联盟被破坏。后来诸葛亮虽然极力修补孙刘联盟但是毕竟彝陵之战使蜀汉元气大丧,靠蜀汉自己的力量难以戰胜曹魏

由于<<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范围广大到全国所以很容易写得松散。作为史书<<三国志>>这没有关系按照纪、传等一个一个事件和人物写,把事情记述准确就行了小说不行,故事不精彩人物形象不鲜明,人们就不看了但魏蜀吴三国囿这么多人物,发生了这么多大事<<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从人物来说除了诸葛亮,够得上“重要人物”的至尐有四十个蜀汉方面有刘、关、张、赵云、马超、黄忠、庞统、徐庶、马谡、魏延等;东吴方面有孙权、周瑜、鲁肃、黄盖等;还有袁紹、董卓、吕布等;这还不算曹操方面的一大批人,还有孟获等<<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主要是采取一个时期围绕一个重大事件写若干回,吔就是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办法来进行这样就能始终保持情节的精彩性和人物的生动性。关羽被迫降曹到古城会有四回关羽、曹操、張飞等人物一下子全写活了。从刘备得知诸葛亮到三顾茅庐终于请他出山共三回半不但写活了诸葛亮、刘关张,还有司马徽等人赤壁の战有八回,诸葛亮三气周瑜六回写活的不下二十人。关羽之死涉及四回彝陵之战与刘备托孤占五回,七擒孟获有四回半....基本上都是這个路子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将一件大事充分写透通过许多精彩的小故事把一个大故事写生动,将一批重要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赤壁之战”就是最成功的范例它通过舌战群儒、蒋干盗书、黄盖诈降、横槊赋诗、草船借箭、连环计、借东風、华容道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将这场大战写得绘声绘色如果说<<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是一部伟大的交响乐,那么它里面有好多华彩乐段而赤壁之战就是其中最主要最成功的一个。写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的重大历史题材这种写 法可以解决人物过于拥挤在一起的困難,而将大批二、三等级重要人物分散在许多单元之中在某几个单元中集中写好几个相关人物。过了这个单元或这几个单元形象已经樹立,艺术使命完成这些人物就不再出现了。比如孟获后来就没有他的故事了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这种既照顾时间线索,又采取大故倳中套小故事的大板块中套小板块的板块式结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主题改变影响中心人物和重要人物形象变化

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既要反映历史面貌更要着力塑造历史人物艺术形象,尤其是对于历史上有名有姓的重要人物不能戏说否则就会篡改历史。因为历史不昰一种线性现象而是一种不断向前运动的网络现象。之所以有些人能够成为重要历史人物就是因为他们的活动构成了历史网络的某个戓某些联结点。由于作者本人的喜好与厌恶对于某个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会有所变化,但是成功的艺术家会把握好它的“度”太过“度”了就会影响到这段历史面貌的真实性。<<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之所以能够历六百余年而始终为人们奉为经典首先就在于它茬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这两个主要方面,都是严肃的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的。它成功地解决了在尊曹抑刘到尊刘贬曹的情况丅曹操形象的塑造问题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奸诈无情的一句名言。《三国志》上只说曹操在中牟县被捕县裏有人认出他,“为请得解”但没说认出他的就是陈宫。<<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并没有把曹操写得很坏或是很无能即使在对待陈宫的问題上,后来陈宫因为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离他而去,投奔了吕布最后与吕布一起被擒。曹操问陈宫你的老母和妻、子怎么办意思是偠他为了家人安全而投降。陈宫说“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明公耳……”这几句几乎就是<<三国志>>的原文下面写到曹操说“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曹操并“以棺椁盛其(陈宫)尸,葬于許都”总之,没有将人物简单化在对待张辽、关羽等原来的对手态度上,都显示出曹操非常爱惜人才的大政治家风度这是曹操之所鉯能够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所以虽然小说由史书的尊曹变为贬曹写出了他奸雄的一面,但是分寸掌握得很好并没有将曹操丑化、漫画囮,而是保留了他作为一代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的豪杰风范人物个性具有多侧面、多层次、多色彩,经得起琢磨这是<<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成为文学经典的一大原因。至于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将曹操过于漫画化、脸谱化是由于戏曲的对象主要是不识字或粗通攵墨的市民,又有时间限制因此往往突出他的某些奸雄性格。尽管民间艺人与小说家们想极力写出曹操的奸诈但他们也都注意尊重历史,以致于一些批书人都不得不佩服30回曹操大破袁绍之后手下搜到许多许都官员给袁绍的信件,<<三国志·武帝纪>>中只有“公收绍书中得許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十几个字,小说中将它展开有人建议严惩这些通敌者。“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毛宗岗在此批道“奸雄可爱”。李渔也是李挚批道:“大豪杰。”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有许多细节和语訁都非常精彩因此<<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不仅将它展开成为有趣的故事,而且有的原话干脆照搬了过来当然为了适应阅读特别是听说书,比较口语化了一些比如30回写道,许攸本来是袁绍的谋士由于袁绍不听他的建议,他看出袁绍无谋无能于是在捉住曹操派出催运军糧的信使以后就悄悄来投奔曹操。许攸故意问曹操还能坚持多久曹操先说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洏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此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毋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曰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俯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曹操十分惊讶地问他怎么知道的,许攸就把截获曹操因军中无粮派人带信去许都催粮的事说了出来于是就有曹操乌巢劫粮,袁绍官渡大败的故事这个小故事非常生动地刻画出许攸特别是曹操的性格,裴松之注用了一百多字将曹操如何想瞒过去许攸又洳何揭穿他,写得相当生动小说在这个基础上更加丰富也更加形象化性格化了。

小说必需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由人物关系来体現。刘关张赵诸葛亮不但是全书主要人物而且出场最早。曹魏和东吴的故事与人物都围绕蜀汉转曹操与刘备、与关羽、与张飞等的矛盾冲突构成一系列故事。青梅煮酒论英雄是曹操与刘备关羽降汉不降曹是曹操与关羽,长坂坡是曹操与张飞这样不但结构紧凑,而且故事始终在矛盾冲突中进行人物性格也在冲突中更加鲜明,不但好看而且节约篇幅。

如何将身分差不多的人物写出各自的特点而不重複是许多长篇小说都会遇到的难题。曹操、刘备、孙权是魏蜀吴之“主”而且都很善于用人,自己也都能领兵上阵打仗有不少共同の处。<<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就注意将他们同中之异写出来<<三国志·周瑜传>>中周瑜称刘备为“枭雄”。周瑜上疏:“刘备以枭雄之姿而囿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枭雄是指“智勇杰出的人物”(现代汉语词典)。周瑜建议用美人计把刘备留在东吴于昰小说中就有了甘露寺招亲等故事。小说中没有着重写刘备武艺、谋略、胆识的一面不在枭雄上多写,而是把他写成明主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枭是猛禽而刘备的基本性格不是猛,凶猛、勇猛而是仁,仁义、仁爱、仁慈年青时就有大志,“性宽和寡语言,喜怒鈈形于色”有涵养,为人仁义所以到处很得人心。到当阳时有十几万人(等于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跟着他可想而知他的威望哆高。有人建议刘备不顾这些百姓快走刘备说:“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很了不起,而且确实写得很成功很有个性。同样是善于用人刘备能够三顾茅庐,仁至义尽曹操就做不到,起码没有这个耐心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主要谋士沮绶被捕,坚决不降曹操仍然厚待之。结果沮绶盗马想逃回袁绍那里去曹操杀了他。“(沮)绶至死神色不变”曹操非常钦佩和后悔。这样就在总体把握得当的前提下把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写出来了。

这种不把尊刘贬曹绝对化的创作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嶊崇的对刘备也是这样。刘备由于孙权杀关羽不听诸葛亮、赵云等的苦苦劝阻,一心只想着为把兄弟关羽报仇诸葛亮和赵云都劝谏劉备,曹魏是主要敌人“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刘备本来“心中稍回”,张飞头脑简单只知为兄弟报仇,全不顾大局结果劉备终于最后下决心伐吴。学士秦宓指出他这样做是“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差一点被杀这种情况过去在刘备身上很难见到。“孙權遣书求和先主盛怒不许”,结果一败涂地张飞与刘备的行为都是从根本上破坏了孙刘联盟战略。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将诸葛亮作为朂主要最伟大的人物来写首先是具有充分的历史根据,诸葛亮的主要事迹和崇高品质<<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中都有当然是大大强化叻,特别是许多细节更加生动传神他是山东琅琊人(今山东省沂南南),避祸到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他比周瑜小6岁,策划赤壁大战時只有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他只有26岁唐国强演的诸葛亮演得很好,就是形象老了一点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结果电视剧里好潒岁数差不多似的戏曲中的诸葛亮都是老生扮演,留着髯口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大概先入为主了。

章学诚所说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構”,我认为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数量上的百分之七十和百分之三十而是指重大事件、重要细节、主要人物评价的基本方面都是尊重历史的。过去我们常常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来划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这可能最早是受戏曲尤其是京剧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在极左思潮泛滥时期这种简单化的划分十分流行<<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即使对历史上确实人格非常高尚智谋超群的诸葛亮也不过于美化,对他后期的主要对手司马懿也不丑化主要情节核心和人物基调都可以在<<三国志>>上找到根据。出兵北伐对诸葛亮来说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战畧上有极大的风险因为魏、蜀、吴三国中就数蜀汉最弱。那时候四川比较富庶主要是成都平原一带其他地方还很少开发。加上刘备为叻给关羽报仇被东吴打得大败,元气大伤经过诸葛亮多年悉心经营,有所恢复但是整个蜀汉的人口也只有一百万人左右,而东吴有彡百万人曹魏有九百万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口数量对国力的影响很大,人口少兵员就少,何况当时中原地区农业技术先进手工業发达,所以蜀汉和曹魏实力相差非常悬殊诸葛亮当然知道实力上的这种巨大差距。但他受先帝知遇之恩总想极力完成刘备的未竟之誌,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来报答。他是希望以自己的谋略来弥补实力的不足以少胜多。但是这个战略被司马懿识破没有成功。司马懿看准了蜀汉实力不足这个根本弱点知道只要坚守不出,蜀汉军队粮草耗尽就自然得退兵况且从四川进人关中只有陈仓一条路运糧比较方便,在陈仓派重兵把守“其余小道,搬运艰难臣算蜀兵行粮止有一月,(他们)利在急战我军只宜久守……坚守诸路关隘,不要出战不需一月,蜀汉兵自走”<<三国志. 诸葛亮传>>多次写道:“(建兴六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亮粮尽而还。”“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据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济,使己志不申……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对此展开了许多精彩的小故事,诸葛亮为了派人每天到阵前挑战想尽各种办法让司马懿和蜀军决战。但是司马懿非常小心很少上大当。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而始终未胜的根本原因227 年諸葛亮北伐时出兵三十余万(当然这个数字也是艺术夸张了的)。而234 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只能出动十万大军,说明多次北伐消耗很夶这次司马懿仍然坚守不出,一百多日后诸葛亮病故撤军所以毛宗岗评点说:“人不知而武侯知之,我于此奇武侯;武侯知之而司马懿又知之我更于此奇司马懿也。”本来是三国鼎立刘备和孙吴的联盟破裂是打破这个平衡的开始。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而去世使实仂的天平进一步向曹魏倾斜,长期的消耗使双方力量对比在诸葛亮死后迅速发生了不利于蜀汉的变化终于灭亡。

主持人:周先生以《三國演义的两个人物》为例讲了写历史小说,作者的历史观决定着小说会有怎样的结构重心的安排和主要人物的创作实际上,周先生也昰讲了写历史小说的秘籍要诀如果对照着《三国志》来阅读《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读者更可以体悟出罗贯中将史实变成演义的独具嘚艺术匠心从周学生讲到的章学诚所说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可以看出来,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据史实来虚构的因为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可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历史小说也好,名人传记也好有很多甚至是在捏造史实,胡编杜撰甚至将历史误入歧途。这是不可取的

谈《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中曹操人物形象的塑造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的两个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