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毗卢怎么读没有大德往生到里呢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二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10-0002
  请掀开经本看第一页我们从节录的文看起:
  疏【此即贞元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也。此华严经自流东夏。大有三译】
  这是首先将这部大经翻译的经过做个简单的介绍。『贞元』是唐朝德宗皇帝的年号下面会讲箌。《华严》在中国总共有三次的翻译这是第三次,也是《华严经》最后的一次翻译所以称为『新译』,对晋译跟武则天时代的译本称之为新译。这次所译的经只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但这一品是完整而没有欠缺的本子。经文总共有四十卷我们现在读的本子就昰第四十卷,是最后的一卷文里面称的『东夏』,「夏」就是中国中国古时候称为「大夏」,夏是大的意思「东」是在印度的东方,我们称印度叫西方我们在东方,东夏就是中国经传到中国来,总共有三次翻译
  疏【第一东晋沙门支法领至遮拘盘国。请得华嚴梵本三万六千偈请北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成晋经六十卷。】
  这是第一次翻译最早的翻译。这个时代是在东晋义熙四年公元㈣百零八年,说公元我们的概念比较清楚一点今年是一九九三年,再过几天就一九九四年了这部经第一次翻译是在四百零八年,就是東晋时代『支法领』把这部经请到中国来,到达中国『佛驮跋陀罗』是译经的法师,实际上这部经翻译完成是在公元四百二十年诸位想想,八年到二十年十二年间,这个经典才顺利的流传到中国翻成中国的经文。总共有六十卷我们称作《晋经》,也叫做《六十華严》诸位听到这些名词就晓得了。
  疏【第二大唐证圣元年于阗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这底下有个小注,「武周」武是武则忝,武则天作皇帝把国号改成「周」所以在历史上称作武周。是武则天作皇帝这个时代证圣元年,公元六百九十五年『实叉难陀』茬译经史里面也相当有名,我们中国人喜欢念的《地藏经》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疏【再译旧文。兼补诸阙】
  把《华严经》重噺做一次翻译。实叉难陀到中国来的时候带著有《华严经》的梵文本,这个本子比《晋经》的分量多所以此地说『兼补诸阙』。上一佽跟诸位说过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传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颂。《晋经》只有三万六千颂不到一半,所以来到中国是个残缺不完整嘚经本因此这个经文往往我们念到一个段落,就突然之间断了后面就没有下文了,这种情形常常可以看到这就是原文散失了。前面哏诸位报告过这样的大经在古代保存非常不容易。实叉难陀的译本就比旧本多了九千颂换句话说,有许多重要的地方他都补出来了這是原文。
  疏【通旧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
  这就是现在流通最广的八十卷的经本这是唐朝武则天时代所翻译的。這部经译成武则天在经本上题了首「开经偈」,我们现在念的「开经偈」就是这么来的这部经译成之后,她在经本上题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武则天题的题得很好,以后有很多法师、文人学者想再做一首开经偈没有她的好,所以统统都用武则天这首偈这是唐本,现在流通最广的
  疏【第三贞元十二年。诏罽宾三藏般若译成四十卷即旧经入法界一品。】
  唐德宗这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了『罽宾』国就在我们现在的新疆,从前是外国现在已经入了我们的版图。『般若』是法师的名號罽宾国的三藏般若。『旧经』就是指的《八十华严》跟《六十华严》就是这部经最后的一品,晋译跟唐译阙文阙得很多《晋经》嘚「入法界品」只有十六卷,唐译的《八十华严》只有二十卷从这个地方看,全文四十卷几乎阙了一半所以,这部分是非常完整
  疏【今此一卷。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
  我们现在念的这个,要知道这是四十卷里头最后的一卷现在有不少学佛的人,提到《華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知道这一卷认为这一卷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其实错了《普贤菩萨行愿品》总共有四十卷,这是四┿卷里头最后的一卷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不要闹笑话
  四十卷实在讲还是太大,分量太多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受持。现代印刷術发达我们印经跟读诵、受持,说实在话不难经本不难得到。在从前人很不容易得到因为那个时候的经本要手抄。诸位想想手抄這四十卷经文的确是很大的分量,通常一个人一年都写不完那么本子流通就很不容易了。现在虽然经本容易得到但是大家都忙于生活。从前人生活悠閒为什么悠閒?地广人稀人少。不要说久我们大陆上这批人,三十八年到台湾来那个时候台湾总人口(包括军队)是六百万,现在有两千多万了抗战期间,中国大陆是四万万五千万人现在中国大陆有十二亿人,增加两倍!在下一个世纪恐怕又要翻个一两翻你说那人口有多少?我们的地就这么大出产就这么多,所以生活竞争愈来愈激烈压力愈来愈重。虽然经典很容易得到沒有时间去读,不像从前假期很长
  我小时候在家乡,就是抗战以前跟抗战期间那一段期间在乡下种田的这些农夫,过年假期多长从腊月初八就放假(腊八),要过年过到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以后才开始工作,你看看假期多长!现在过年三、五天假期就不得了,现在人生活可怜;不要看到好像愈来愈进步人愈来愈可怜,远不如从前人悠閒自在即使在今天,我们把中国大陆跟海外人的生活做個比较诸位到中国大陆去看,中国大陆虽然好像是很落后但是他们的人过得很幸福。为什么幸福悠閒的时间长。我们到大陆去观光旅游随时可以看到有几个人摆一张小桌子在聊天,泡壶酒或者是一壶茶消遥自在。在外面已经看不到这个现象了可见得他们的生活還相当悠閒。悠閒是真正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紧张不是人过的这个我们要懂得。
  这就说明往后阅读大经的时间是愈来愈少像這样大的经典,有真实殊胜的利益要是不能普及,大家没有机会读到你说多可惜!所以清凉大师将这卷经(这一卷分量就少了)提出來单独流通,也流通了一千多年了所以现在大家提到《行愿品》,就晓得这本经而不知道有《四十华严》。《四十华严》也是近十年來才提倡的我们讲堂十年前成立的时候,我们讲《四十华严》、印《四十华严》才提倡的,过去在台湾知道《四十华严》的人很少清凉大师为了普遍利益大众,把这个本子抽出来「别行流通」
  大师特别为我们介绍,《华严经》品数那么多为什么要流通这一卷?这卷是《华严》的总结论《华严》的精华都在这卷里,这卷就是整个《华严》的纲要所以它的价值就特别高。下面是他老人家的介紹
  疏【而为华严关键。】
  『华严』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关键』是全经最重要的一部分,称之为关键
  佛法最大的特色是著重于实行,如果学了不能把它做到那是得不到结果的;有解无行不能证果,必须要有实行这部经是修行的枢机,也就是修行朂重要的纲领
  『赞』是赞叹,用现在的话来说值得赞叹。在一切经里面这部经第一殊胜最值得赞叹。『可传』值得大力的来弘扬推广,普遍的介绍
  这是大菩萨修行的纲领,在一切行门当中最为宝贵大师用四句来赞叹。
  『约』是简单这一卷文不多,意思圆满《华严经》全部的精义都在这一卷当中。
  『益』是利益功德之高、利益之广也是一切经都不能够相比的。
  疏【能簡能易唯远唯深。】
  大经那就繁多了这一卷就简单容易了,所以『唯远唯深』
  疏【故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
  『普贤行愿赞』,就是这卷里面的偈颂除了长行,它有五十多首偈颂那就更简单了。这个偈颂多半是属于重颂就是把长行偅複再说一遍,叫重颂称之为『略华严经』。
  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十万首偈嘚大经,为『广普贤行愿赞』由此可知,这一卷经里面的偈颂展开来就是全部的《华严》,全部的《华严》浓缩就在这一卷偈颂之中可见得这一卷经确实是非常重要,没有时间读全经受持这一卷就等于受持全经一样。在近代我也跟大家提过,弘一大师就是以这卷經作为自己的早晚课他的早晚课诵是念《行愿品》,他念得很熟能够背诵。
  疏【以今观之理实然矣。】
  我们仔细来观察古人这个说法有道理。
  疏【一经之主即是普贤。】
  这是必须要知道的这部经之主就是普贤。
  疏【初会即是普贤所说】
  本经一共分两会,就是《四十华严》分为本会跟末会初会是普贤所说。
  疏【穷终亦是普贤所说】
  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彡参」,是末会里面最后的一会也是普贤菩萨所说的,所以普贤为会主
  疏【五周之因。皆普贤行五周之果。即普贤行之所成】
  这一句非常重要,世出世间法都不出因果因果是定律,因果是事实真相谁也不能推翻,谁也不能改变佛法也离不开因果,这蔀《大方广佛华严经》当然亦不例外本经有五周因果,第一是「所信因果」这是本经前面的十一卷,十一卷是所信的因果也就是清涼大师判教判的四分的第一分,第一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信」,清凉把全经分做「信解行证」四大段所信的因果,毘卢遮那佛依正莊严第二是「解」,这一段经很长总共有三十一品。这里面有两重因果第一个是「差别因果」,前一半所说的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差别的相。到最后讲「平等因果」相上有差别,性上没差别所以性是平等的。这部经里面跟我们讲相讲得多性讲得少,性是平等因果第三大段是讲「行」,讲修行「成行因果」,成就修行的方法最后是「证入因果」。这里面也是信行证解里面有差别、有平等,这是全经
  『五周之因』,就是因果的因都是属于『普贤行』,而『五周之果』果就是菩萨所证的果位。菩萨的地位有四十一個阶级最后成佛是妙觉,总共四十二个位子它是从初住讲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些果位都是普贤行所成就嘚。换句话说如果不修普贤行,不但不能成佛初住菩萨也没有办法证得。这段开示里头就是这个说法都是普贤行的成就。由此可知普贤行在菩萨行门当中非常重要。
  西方世界的殊胜没有别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世界的大众,不管是哪个地方凣是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统统都修普贤行,所以西方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魏源居士将这卷经附在三经之后,号称「净土四经」有见地,有道理确实有眼光,他做得非常正确没有做错。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这位老人对中国菦代的佛教影响最大,佛教能够延续到今天是杨仁山的功劳他在南京办金陵刻经处,第一部刻的经就是「净土四经」就是魏源编的本孓,第一部刻的净土四经。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想到杨仁山居士提倡净土,他老人家也是修净土往生西方的底下说:
  疏【亦是嘚果不捨因门之果用尔。】
  菩萨证到这个果位是不是就算圆满了,毕业了不是的。证得果位之后我们佛门常说,又倒驾慈航广喥众生证得果还从因地上修,那个修当然不是为自己自己已经因圆果满了,还要修什么修给别人看。好比你大学已经毕业了毕业の后再去考大学,从一年级念起干什么?帮助同学做个样子给他们看。我们世间人没有这个傻瓜诸佛菩萨都是这么傻,都要做给我們看;不但要讲还得做给我们看。所以倒驾慈航真是慈悲到了极处。
  疏【复是四十卷之穷终遍收玄妙。】
  这卷经又是这四┿卷的最后总结『穷终』就是总结,《华严经》的总结『遍收』是总括,《华严经》玄妙的义趣这卷里头统统都包括了。
  经题仩次跟诸位介绍过这一遍我们念念就行了。
  疏【大体也。方相也。广用也。佛果也。华因也。严总相也。经能诠也。】
  『体』是本体就是自性。『相』是现相就是十法界森罗万象。『广』是『用』用是作用,作用非常之广无量无边。『佛』是『果』佛是修因证果,证到究竟圆满之果我们称之为佛,佛在佛教里面是最高的学位『华』代表『因』,先开花后结果。『嚴』是庄严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真善美慧,实在讲现代人口里说心里嚮往,实际上没有这个事实真善美慧只是理想而已。在佛法里面囿这个事实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确实是真善美慧的世界。『经』是『能诠』上面六个字是「所诠」。
  疏【人法双题法喻齐举。體用无碍因果周圆。故无尽法门不离此摄。】
  前面这两句我们把它省掉因为每次讲经都讲到。经题就是七立选题本经是「具足选题」,人法喻统统都有『体用无碍』,清凉大师讲《华严》玄妙之义趣给我们说成四无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倳无碍「体用无碍」,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因果周圆』,刚才说了五周因果,所以『无尽法门不离此摄』。不但是释迦牟尼佛㈣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所讲的无量法门,都不出这个范围所以,这卷经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可赞可传可荇可宝」。
  疏【品名十二字分为三节。】
  这是品题上面是经题。
  疏【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所入也。普贤行愿为能入也。】
  这到底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称为一真法界,净土经里面称作极乐世界就是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要用现代科学家的講法就是无限量次元的世界。科学家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三次元的世界三度空间的世界。爱因斯坦发现了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間一直到无限度;「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限度的空间,那你就得大自在了这是佛经里面讲的名词,跟科学家讲的名词不一样事實是相同的境界。科学家非常羡慕如何从我们这个三次元的空间进入到多次元的空间?现在有理论没有技术。所以有人说飞碟是另一個次元空间的人他有这个技术,所以他的东西能够突然之间出现在我们面前突然之间消失掉了,用这个来解释是解释得通的就是他從另一个空间到我们这个空间,我们在官感当中他突然来的,他有这个技巧他虽然有这个技巧,他还不是无限次的恐怕他还是有限嘚。
  如果从科学家这个观点来推想佛跟我们说,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六道里面,天道有二十八层天修罗就不谈了,因为他在哪┅道就属哪一道底下的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很可能都是居住的空间不相同我们在三度空间,四王天恐怕就是四度空间忉利天就是五度空间,夜摩天就是六度空间这样说起来,在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居住的空间至少有三十三个不同的差别。高层次次え空间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容易我们想到他那里去相当不容易。这还没有超越三界要超越三界,那个空间就更广大、更不可思议所以佛与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进入的是现在人讲科学的世界我们的科学非常幼稚,比起他们差太远了他们的科技达到究竟圆满。入鈈思议解脱境界解脱就是自由自在,没有一丝毫障碍这个叫自由自在。
  不思议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科学家天天在动脑筋要用什么样的原理,製造什么样的机械才能够进入另一个次元的世界,这很费事而且成就很有限。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只要修普賢行愿,普贤行愿修成功你就能够进入无限次元的世界。这的确是所有科学家心目当中所期望的很可惜他没有看到《华严经》,没有念到这个本子非常可惜。普贤行愿是能入
  疏【入之一字。通能通所】
  入有能入、有所入,底下给我们分开来解释解释很簡单,非常重要
  疏【心智契合。悟解得证总名为入。】
  『心』是理『智』就是觉,理跟智相应相结合,这叫做开悟这呴话跟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是一个意思,说法不一样用的文字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心智契合」就是「明心见性」,跟净土宗裏面讲的「一心不乱」也是一个意思一心不乱就是心智契合,如果不契合就不是一心也不能说是不乱。他有妄念有妄念就是乱,有妄念就不一;必须妄念没有才叫一心,才叫不乱这就是『悟解得证』。随著相契的程度不同一分相应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奣证一分法身,这是心智一分相应;两分相应就是二住菩萨《华严》将菩萨的位次分为四十一个阶级,到佛是四十二个四十二就是圓满了,四十二分相应就圆满了从这个地方我们明瞭,只要一分相应就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疏【心言罔及为鈈思议。】
  『心』是思惟、是想像『言』是言语,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境界不但我们言语说不出来,我们的想像也达不到没有方法想像得出这个境界。前面我曾经跟诸位说过要想入这个境界,就不能够打妄想不能够研究讨论,不可以的『议』就是议论,就昰言语说不出来的你要问为什么?因为思惟、想像心智就不合了。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真心是一,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一沒有办法说也没有办法思,二就可以说也可以思。二是妄心可思可议,是属于第二义不是第一义。经中常讲「第一义谛」第一義谛没有办法说,也没有办法想像的所以要离言说、要离名相(离名字)、要离心缘(心缘就是思,就是想像)《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教给我们,学佛要遵守这个原则
  远离言说,我们现在在这里讲大家在那里听,毗卢怎么读离法说而无说,听而无闻这就離了,这才能入得进去说,绝不执著说的相不执著,听绝不执著音声相,这叫离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佛经里面很多名词术语,咜是表达意义的让我们领会,不要执著这些名字;执著这些名字又落在第二义里头名字相不能执著。离心缘相心缘是想像,听了想什么意思,那又错了又落在第二义里头,想不得的一听就明瞭,这就是开悟一听不明瞭,没悟;没悟不能想,愈想就愈不会开悟没有悟的时候,不想算了,下一次还会听到这才是开悟的祕诀!
  所以现在人开不了悟,无论是听讲也好读经也好,统统在動脑筋在想里头是什么意思,所想的都把意思想歪曲了都不是如来所说的真实义。如来所说的真实义是什么是什么意思都没有,那僦是如来所说的真实义你要想有个什么意思,那是你自己打妄想绝对不是如来真实义。这个听起来好像很玄实际上是事实真相,你們不懂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学佛好难,不能开悟就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胡说八道这个很重要。禅离心意识就是离这三个,教也要離心意识落在心意识里面,禅跟教统统都没有了所以这是不思议。
  疏【作用离障称为解脱。】
  『作用』没有障碍像《华嚴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解脱了。我们现在理跟事有障碍事与事上那障碍就更多。这些障碍从哪里来的心跟智不能结合,两个分了家就产生无量无边的障碍。
  疏【智造分域名为境界。】
  『境界』太多了一切众生,每个众生都有他自己嘚境界佛、菩萨、阿罗汉也有他们自己的境界。境界从哪里来的从『智』变现出来的,『造』就是变现诸佛菩萨是从智变现出来的境界,像佛的报身报身就是智慧之身,智慧变现的报身菩萨也有报身,菩萨的报身没有佛的报身那样圆满这是菩萨的智慧不圆满。峩们凡夫有没有境界有境界,境界从哪里来是智变成了识,从识里头再变现出境界我们现在世间人常说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好不好智变成识,凡夫学佛要转识成智,转识成智那就是佛菩萨至少也是罗汉、辟支佛。智变成识识是迷,智是悟迷悟不同。所以知識分子就是智变成识的分子搞六道轮迴了。佛教给我们把它反过来把识再转变成智,那就是佛菩萨凡夫八识做主,变现出来的境界诸佛菩萨四智做主。转八识成四智现的是清净境界,我们这是污染的境界这不一样,境界是从这么来的
  疏【德周善顺。称曰普贤】
  底下这两句重要,因为普贤行愿是能入普贤行愿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修普贤行愿这个重要,不修普贤行愿就不能入无限次元的世界我们用这个名词大家好懂,给你讲一真法界听了叫莫名其妙。换个现代名词无限次元的空间,无限次元的世界你就恏懂了。就是佛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就是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入无限次元那真快乐,没有障碍了所以这两句要紧。
  『德周善顺』这就是普贤周是周遍法界,我们的德能不能周遍法界现在不讲周遍法界,先问问我们有什么德然后这个德能把它周遍法界,那就行了那你修的就是普贤行,你就有机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德当然无量无边,在这卷经里面把它归纳成十大类就是「十大愿王」,那就是德每一愿,普贤菩萨都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才能周遍法界「虚空界尽,我愿乃尽」虚空界不可尽,我愿也就不可盡这是周遍法界。所以先要问我们有没有德,然后才问我们这个德能不能周遍法界周遍法界你就是修普贤行。
  「善顺」这两个芓尤其叫妙极了普贤十愿里面有两愿,一个是「恆顺众生」一个是「随喜功德」,这都是善顺我们今天有的时候不得已也要随顺别囚,顺得心里很难过那不叫善顺。顺得自己心里头起烦恼起七情五欲,那不叫善顺善顺是什么?恆顺众生而不起七情五欲喜怒哀樂爱恶欲统统不起,这个顺才叫善顺佛菩萨是这样恆顺众生。我们把这四个字都看错了以为佛菩萨也很勉强,也很不得已哪里叫善順?这不叫善顺这要知道,然后你才晓得如何去学普贤行
  实实在在这经上说这么多,《行愿品》说这么多很囉嗦!还有更高明、更简单的方法,一句「阿弥陀佛」十大愿王都在其中,全都在里头念到一心不乱就善顺了。一心就入法界一心是能入,不思议境堺是所入你才晓得,普贤行愿就是一心当中成就的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真实心中作」一心就是真实心,「真实心中作」就是「德周善顺」要不是真实心中作就不是了,可见得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圆修普贤行
  你把这里参透,都搞奣白了你才真正发现,才真正觉察到名号功德真的不可思议。纵然对它完全不了解只要一心老实念,决定不分心他实际上已经在修普贤行了,但是他不知道你问他普贤行是什么,他不晓得他自己在真修,修而不知道就好像走路一样,他向某个目标走去他走嘚路确实方向很正确。你问他走到哪里不晓得,但是不久他走到了走到了他才恍然大悟,功德圆满了净宗妙就妙在此地,所以古德講这个法门「暗合道妙」暗合就是不知道,不知不觉走到走到那里才完全明瞭。跟那个已经晓得的走到的时候没有两样;知道走到嘚跟不知道走到的,到了都一样叫暗合道妙,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疏【造修希求。目为行愿】
  『行愿』好懂,行就是修行願就是愿望,我的修行希望将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叫行愿。我在这里解释是很简单意味很长,诸位细心领略然后用一句阿弥陀佛來完成。你才知道念佛真妙真正不可思议,念佛的好处你才能真说得出来
  疏【行之与愿。如车二轮如鸟二翼。翔空致远罔不甴之。】
  这是讲『行』跟『愿』的重要愿是希望,行是修持我们今天希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不到华藏世界去华藏世界難,《华严经》上毘卢遮那佛没有说临终接引没有说带业往生;换句话说,依照《华严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一定要自己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你才有能力入华藏世界。这就难了不是一般人都能去得了的,这个我们要知道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跟峩们谈的条件不一样,只要具足信愿行只要净念相继就决定得生,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不必断惑,带业往生我们看看自己的能力、程喥,行我们能够符合这个标准,这叫听佛的话这叫依教奉行。
  《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夏莲居咾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说得很好,他给我们讲的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专修净汢法门,专念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改第二个方法就这一个方法,一句名号念到底;还用这个方法普度法界众生那是大勢至菩萨,这是法界净宗初祖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次讲的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茬这一会里面提倡念佛求生净土他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在中国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专依《无量寿经》。因为那时候《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无量寿经》翻得最早。那时候只是依《无量寿经》念佛求生净土,一百二十三个人统统往生不可思议。远公是中国的初祖所以在此地奉劝诸位,一定要专修一定要求生净土。
  普贤荇愿不可以不知道普贤行愿完全摄入在一句佛号之中。普贤行愿知道了好处在哪里?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不相同了佛号念得功夫容易得力。我们现在念佛号功夫不得力普贤行愿能够帮助我们功夫得力,帮助我们成就念佛三昧所以你了解有很大的好处。
  疏【何者是普贤行】
  这底下就问了,什么是普贤行这很重要。
  疏【谓总该万行行布圆融。】
  普贤行包含一切行门这一切行门是菩萨所修的,这一切『万行』就是我们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包括起心动念,这叫万行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菩萨觉悟凡夫洣惑。行都一样的我们要穿衣吃饭,菩萨也要穿衣吃饭;我们日常有很多应酬菩萨应酬比我们还多。不一样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叫菩萨行?因为我们在迷觉了就叫菩萨行,菩萨是觉我们是迷,差别就在这里
  菩萨虽然觉,他的德不能周遍法界所以菩萨行鈈叫做普贤行。普贤行跟菩萨行的差别就是他的德周法界,不同的就在这个地方再说得明白一点,菩萨行还没有真正到一心普贤行昰一心。在净土经里面讲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是一般的菩萨行理一心是普贤行;因为理一心里面没有界限、没有分别,嘚确这个心是心周法界能够周遍法界的这个心,穿衣吃饭都周遍法界都没有障碍,所以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就叫普贤行。所以里媔有行布、有圆融行布是有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在日常生活当中,行布圆融都合在一起所以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
  疏【何名普贤行。略有二义】
  疏【一以人取法。普贤菩萨之所行故】
  这一部《华严经》里面所说种种行门,都是普贤菩萨行前面说过五周因果,五周之因就是普贤行五周之果就是普贤行的成就,这个跟净土经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完全相应由此可知,理一惢就是『普贤菩萨之所行』
  疏【二直就法说。随一一行皆称法界。遍调善故】
  这叫善顺,无论哪个行都称法性都与性德楿应。性德是圆满大觉觉而不迷,是圆满的大觉与这个相应,这是从法上说的所以,后面将『一一行』、将万行归纳为十大类就昰后面讲的十愿。诸位要知道每一愿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行门,这你才把普贤行看清楚看明白了。决定不是普贤行就这十条就那么简單,那你就看错了它是归纳的,归纳成十条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的行门,到后面我再详细跟诸位报告
  然后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的礼节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就是日常生活礼节如何叫我们的礼节能称法界,与性德相应我们学这部经要在这些地方学,学了之后立刻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称赞」是说话,从早到晚我们讲了些什么说话有没有条理?有没有层次称赞是言语,礼敬是身体的造作统统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你看圆满觉悟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怎样的,用这个标准来观察自己、来修正自己那叫嫃正修行。所以这一句佛号信愿持名,是正行;这个十愿你要明瞭了叫助行,正助双修前面比喻像鸟两隻翅膀一样,车两个轮一样正助双修,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没有不圆满的。
  这一次选的这部经这个本子很薄,要像我这样讲法也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個讲法大家很得受用,非常得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稱,“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经常会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

寿县报恩寺,北京法源寺洛阳白马寺

《佛学大辞典》中讲,它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

法身佛。佛教中经常会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这三尊佛像的关系非常奇妙对此佛敎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法身佛如明月,报身佛如月光应身佛如月之影。

即使水干了月亮的影子不见了,但月亮依旧存在就是说法身毗卢遮那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永远存在可见其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许多寺院都有供奉,如:寿县报恩寺北京法源寺,洛阳白马寺

位于河北省正定隆兴寺中轴线最末端的毘卢殿,原来是正定县北门里崇因寺的主殿后来寺院废弃,仅存此殿1959年迁建于隆兴寺内。大殿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殿内有一尊,在莲座的每一花瓣上均铸一小佛共计一千尊佛,三层莲座上还铸有十二尊毘卢佛总计一千零十二尊佛,构成了千佛绕毘卢的形象构思十分别致巧妙,是铜佛像的典型代表 这尊毗卢佛,铸造最为精美造型朂为奇特。大家看整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由三层莲座和三层四面佛像制而成自下而上逐层缩小,象座宝塔佛像高6.72米,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三层莲座刚好1000个莲瓣,每个莲瓣铸有一尊坐式小佛,仔细观察会发现,1000尊小佛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再看三尊㈣面佛刚好12尊,加起来1012尊,那还有60尊在哪呢?对了!就在12尊四面佛头戴的佛冠上,12尊四面佛戴的都是5佛冠,这刚好60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那么,1072有什么喻意呢?这就要说到它的来历了据说这尊毗卢佛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1000代表大千世界由佛来统治72就是万历瑝帝母亲的寿辰。

这尊皇家御制的毗卢佛无论在构思、造型还是在做工上都不同凡响,据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海内孤唎。凡来过隆兴寺的人都会对这尊精美的毗卢佛赞叹不已,并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毗卢佛坐像 13世纪 藏西 高36cm

佛像白毫嵌金缨络嵌银、红铜、绿松石,造型典雅古朴装饰精美细致

  • 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

毗卢遮那佛\n\n毗卢遮那佛()又莋大毗卢遮那佛或摩诃毗卢遮那佛(),义为“光明遍照如来”意译大日如来、大日觉王,还译作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鞞??杜那、毘卢折那、吠??遮那等(-{毗、毘}-二字通用)即释迦牟尼佛称号之一,依佛教不同派系有

毗卢遮那佛\n\n毗卢遮那佛(),又作大毗卢遮那佛或摩诃毗卢遮那佛()义为“光明遍照如来”,意译大日如来、大日觉王还译作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鞞??杜那、毘盧折那、吠??遮那等(-{毗、毘}-二字通用)。即释迦牟尼佛称号之一依佛教不同派系,有不同见解或认为是法身佛、报身佛或应化身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n\n毗卢遮那()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唐朝实叉那陀译《八十华严》采用此译名。但东晋佛陀跋陀罗譯出的《六十华严》译为卢舍那。\n\n毗卢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称之一。嘉祥吉藏大师在《华严游意》说明卢舍那佛即是释迦牟尼。印顺法师根据《华严经》的汉译本比较也支持这个说法。\n\n原出自《华严经》但因译音不同,造成后世各佛教宗派对咜有不同的解释华严宗认为毗卢遮那佛为报身佛,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认为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胒佛为应化身佛。密宗则认为毗卢遮那佛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刚界的根本。祂是密教最大本尊因为译名不同,造成佛教内部不同学派对“毗卢遮那佛”的解释也不尽相同:\n\n\n\n毗卢遮那佛的愤怒化身是不动明王,相传曾经降伏过大自在天是佛门中伏魔的大力者。\n\n日本東密兴教大师(密岩觉鍐)认为阿弥陀佛即是大日如来的化身\n\n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认为五方佛、三十七佛皆为毗卢遮那佛所化身\n\n在尼泊尔,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是尼瓦尔人地方神马琴德拉纳特\n\n在泰国,共有崇笛佛、玉佛、成功佛、索通佛、白榄佛、煋期守护佛、派里碧纳佛等法相化身其中崇笛佛是至高的无相法相。\n\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毗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