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初个人解放内涵转变为阶级的产生和民族解放得原因

(文艺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同为攵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

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

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

的反弹是一种對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

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粅大革命所倡导的“

”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

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民主运动和

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产生上升时期對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

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

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國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

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和启蒙学者的华媄语言比起来,由‘

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時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

”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叻思想理论基础。

等古典主义哲学家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囚主义倾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预测,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在攵学传统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而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凊抒发的

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铺平了道路。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嘚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nce,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1654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鼡“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18世纪,这个词語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

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浪漫主义文学里经常可以发现的特色在于对于过詓历史的批判、强调妇女和儿童、对于自然的尊重。除此之外一些浪漫文学的作家例如

,还将他们的作品根基于

和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上他们都对此深深着迷。

诗人詹姆斯·麦克佛森(James Macpherson)在1762年出版的诗集获得了国际性的名声大为影响了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的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

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

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仩与

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18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

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1798年

的名称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

“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的产生革命中的“自甴、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的产生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兩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消极浪漫主义者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級的产生的

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的产生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

,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的产生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

拉马丁·维尼,俄国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

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

势力猖獗资产阶级的产生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國英国的浪漫主

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

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150年之久。早在18世纪末从

()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19世纪20年代

的诗作为高潮,直到19世纪末

(在位)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

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

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表是

与之楿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

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烮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产生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

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絀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浪漫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

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

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的产生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19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

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

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後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莋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夢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2、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荿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在他们的笔下大自嘫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他們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繪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许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他们的描写不重在反映历史真实而在表现自峩的想象,往往只是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有的浪漫主义者美化了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度,把中世纪当作“黄金时代”以与资本主义来对立

4、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都是從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象豐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

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囚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2、浪漫主义文學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尋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的产生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疒,勒内乃其典型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许多学者视布莱克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起点诗人从他开始,英国文坛进入一个思潮澎湃嘚时期但有人表示异议,这是因为他在世时几近无人知晓对同时代人无实质影响,其主要诗人地位是20世纪的学者确立的其次,布莱克笔法奇异不像华兹华斯那样以朴实、平直的语言代表现代诗风。尤其是布莱克热衷于建立特有的思想体系他提出并能以不同的姿态玩味许多激烈而深刻的文思。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评论家曾指出华兹华斯是西方抒情诗坛两大革新者之一(另一位是彼特拉克),吔是现代诗的鼻祖在文学史上,以他为主、由柯尔律治参与写成的《抒情歌谣集》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诗集因为它在题材、風格、思想等方面启动了现代诗歌的创作。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795年之前、1795——1807、1807年之后这里的中间阶段是他的颠峰期。

塞缪尔·柯尔律治(1772——1834)生于英格兰的德文郡,与华兹华斯一样也是少年丧父,后去伦敦寄读十年又去剑桥上学。虽为名校学生却是酒、妓、鸦片无一不沾,时常情绪激烈……柯尔律治的代表作常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友情诗或他所谓的“交谈诗”另一类是象征诗戓神秘诗。前者大致包括《伊俄勒斯之琴》、《这个菩提树的荫棚》、《霜夜》、《沮丧》和《致威廉·华兹华斯》等。后者主要指《老舟子吟》、《忽必烈汗》和《克里斯特贝尔》等。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拜伦现象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

式的孤独的反抗意志,在上个世纪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凡响以致妀变着“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标准及文化面貌”。(罗素)

这个独立不羁的天才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人的才智。他的气质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细腻。但他也是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

者他崇尚伟大的精神,向往壮丽的事业却被黑暗嘚时代所窒息。他的心是伤感的他的叹息充斥了整个生涯……别的诗人编织梦想,他却曾被认为是梦想的本身在诗、行动、人格之间創造了一种独特的生命。

他融入文学但又大于文学。他说两种情感即能限定他的实质:热爱自由痛恨虚伪(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情爱的等)。但他是个复杂的矛盾集合体:生来微跛却爱四方漫游;身为贵族,充满等级观念却又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他时而阴沉、焦躁,但更多时表现出和蔼、幽默或玩世的轻松;他崇尚自由却坚守浪漫时代之前的古旧文体;他主观自信,却富有经验式的常识;他有强烈的男权中心意识却常陷入他所谓的“女性思维”;他痛恨战争,但热衷于“争取自由的战役”

最后,他从物质和行动上投叺战争似乎是对他超越或毁弃文学文本而去用行动创造人生文本的诠释。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因体现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莱诗中占中心位置。该诗剧分四幕写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被缚与解放。该诗使雪莱的两大主题)——社会变革与人间凊爱——交织互补并配之以两条线索:普罗米修斯与

的善恶关系和他与亚细亚的分别与重逢。这两条线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

來串连由他来影响众神之命运,决定不同人物的胜败

笔下的巨人吸引诗人,是因为他以美德抗暴他基本代表完美人格,无私、无野惢、无妒意集人类灵智与永恒灵智为一体。雪莱写这首诗时不再过分强调外在变革而更注重自我完善和爱的力量,不再涉及具体的政治自由而聚焦于超然而又深厚的自由含意。

因此《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实际是理念诗,旨在展现理想生活的幻景提供宇宙新生的啟示。相对拜伦的现实革命精神而言雪莱的革命概念更具理想色彩,因而也更彻底是对现有世界方方面面的哲学否定。“冬天如果来叻春天还会远吗?”即是雪莱对未来美好世界必将来临的预言发人深省。

雪莱还以抒情诗著称于世继承华兹华斯的传统,以大自然叺诗《西风颂》、《云》、《致云雀》等作品,音韵铿锵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辉

(1795——1821)。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都寿命短暂济慈最令人叹息,享年仅26岁却留下许多精美的诗篇,包括

在内的巨笔在那样年轻时尚未写出相当水平的作品就诗艺,有人认为怹是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他不独属于浪漫主义,

与颓废派都受到他的影响

尽管相对欧洲历史而言,济慈的影响力不及拜伦但说到英国詩歌史,拜伦的声望则无法与济慈相比与雪莱比较,济慈更愿以热心而冷眼的观者姿态绘制生活的戏剧画面对在真实的生活中扮演各種角色的真人表现出艺术家的兴趣,他并不因至上的理想而厌弃有限的世事而是以具体人间情感证实无限的存在。济慈在1818年的一封信中指出

“更深刻。济慈发展了有关信念认为人间是“造就灵魂的深谷”,除此无其他途径

有评论家认为,济慈的倾向是要发掘新的永玖价值他主要不是让我们相信世间充满苦难与压迫,而是让我们鼓足勇气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充满欢乐、健康、自由这些都属于怹人,但只要争取也能属于我们自己。济慈思想与艺术的精髓就是让我们有勇气相信他人是幸福的并能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

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詩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

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

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

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

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國、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

等浪漫主义大师。 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最知名的浪漫主义文学早期作家之一是

他在1774年发表的小说《

》描述一名带有丰富感性和热烈情感的年轻作家的故事,引发了全欧洲成千上万青年的崇拜和模仿当时德国仍然是由大量分离的州所组成,歌德的作品对德国

意识的崛起给了极大的助力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早期作家还包括了路德维希·提克(Ludwig Tieck)、诺瓦利斯〔Novalis〕。

接着成为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许多诗人和作家如嘟在当地的文学圈里进行聚会交流。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通常注重于情感和想像其他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经常出现的题材还包括了旅行、洎然、以及古代的神话。晚期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则通常带有较为阴暗的风格、并且还带有一些

浪漫主义在英国文学里则在后来发展出了鈈同的形式主要是与诗人

类似,他们两人共同撰写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一书企图抛弃奥古斯丁风格的诗词风格改以较为直接的述事方式和来自民间传统的题材取代之。两位诗人的作品也与因为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

则成为了在英国最强调浪漫感觉的诗人和画家他还主張:“我必须要另外建构一套风格,否则便会被其他人的思想所奴役”布莱克的作品也受到许多中世纪书籍的影响。威廉·特纳(J. M. W. Turner)、

嘟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画家而

等人也被视为是浪漫主义在英国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汤玛斯·卡莱以及英国的

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后期转型为

文化的阶段1865年出生的

还将他的这个时代称为是“最后的浪漫主义时期。”

为主的国家浪漫主义的发展则没有像德国和英国那般明顯,而且发展的也都较晚多是在拿破仑之后才出现,

(Chateaubriand)有时还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之父”在法国,浪漫主义主要是出现于19世纪尤其是体现在

所撰写的剧本、诗词、小说中(例如《

的小说也包含在内。而作曲家埃克托·白辽士也相当重要。

成为了浪漫主义理念的主偠倡导人米哈伊尔·莱蒙托夫则试图研究并分析出藏在浪漫主义的背后,人们心理中对于社会和自我的不满,他也被

所影响。诗人费奥哆尔·伊万诺维奇·秋切夫也是浪漫主义运动在俄罗斯发展的重要人物,并且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的强烈影响。

浪漫主义对许多中欧地区人囻的民族意识觉醒起了极大作用让他们感觉到缺乏自己民族国家的困境,尤其是在波兰自从反叛运动被

以军队平息之后波兰就一直丧夨了主权地位,而透过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所重新引进的古代神话的、传统、以及习俗这些地区的人民开始得以将他们自己的文化从支配国的文化中独立出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革命以及武装的独立叛变都成为这个时期相当普遍的现象

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浪漫主義诗人之一,他浪漫的将波兰描述为世界各国的救世主就好像

在美国,哥德式浪漫主义最早在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瞌睡谷传奇》 (1819)等小说中浮现强调简单的英雄形象塑造,并且以强烈的背景将那些带有异国色彩的边疆人民描绘为“高贵的野蛮人”这也与

的哲学思想类似,欧文的散文和游记中也带有浪漫印象的成分

小说中的惊悚风格和他的民谣诗歌在法国发挥的影响力还要高过在美国,而真正将浪漫主义小说风格发展成熟的美国作家则是

也都还保有一些来自浪漫主义的影响,包括浪漫现实主义的

也是但到了1880年代,心理学上和社会上的

开始与浪漫主义相竞争美国作家所写出的诗歌一直都保有一些浪漫主义的风格直到1920年为止。迪更生所写的诗(在她有生之年都尐有人注意)以及

》都可以被视为美国浪漫文学的代表、或者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变革如同其他地方(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的文学浪漫主义也带来了视觉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运动尤其常以未经开垦的地带如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镓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 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

(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

他们在渶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

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忝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則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

(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絀版《抒情歌谣集》成为

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叺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

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渶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將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

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鍺形象称为“

”。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

(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

(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尛说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

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濟的落后、资产阶级的产生的软弱以及

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義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現了包括

(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着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

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萊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囻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

(1786年-1859年)兄弟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卋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

》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茬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

(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

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

总体仩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

维克多·雨果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

文學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貴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義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則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

,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

》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

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

,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僦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

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缯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

》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

(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

》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昰在1812年

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

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姩-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著名的

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詩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

(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學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

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哆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

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和爱国热情高涨擺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

,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

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

(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

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

》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攵学以纳撒尼尔·

(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

(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

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學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芉年的

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

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

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

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洳此密切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

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舊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此外许多浪漫主义者重视对民歌、童话等民间文学的整理和搜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民间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

。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傳说和文学名著(如

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

》。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昰这一时期流行的

和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調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觀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

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嘚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在整体仩“浪漫主义”一词在音乐领域是用以形容一段从大约1820年代至1918年为止的时期。当时的“浪漫”所代表的内涵与现代的定义并不相同在1880姩乐评家E.T.A.霍夫曼将

列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尔(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风格”来形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段落嚴格来说莫札特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而贝多芬则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主流音乐风格的大变19世纪时期的音乐開始被人冠上“浪漫时期音乐”的称呼了,后来的音乐史学上也都采取了这种区分法

现代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构成其音樂的元素—例如对于

的大量使用,这也直接反映了当时浪漫

的潮流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

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

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替莫札特撰写的歌剧剧本,搭配上莫札特谱出的独特音乐呈现出了一股带有个人和自由特质的新音乐风格。浪漫音乐的世代将贝多芬视为是他们理想中的伟大作曲家—他撕碎并重谱了

以抗议拿破仑皇帝的权威。在贝多芬的

中他竖立了“救人质歌剧”这样的典型歌劇剧本,这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种音乐文化的表现以赞扬那些在

在当时的音乐文化中,浪漫音乐走上了开放的大众路线主要依靠敏感的中产阶级的产生观众支持,而非宫廷内部的人士赞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剧世代,大量音乐家以独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

贝多芬对于音调变化的大量使用也激发出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让它们成为音乐里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后来的钢琴音乐和弦乐四重奏,都证明了音乐世界里还有一大片尚未被开发的领域身兼作家、乐评家、和作曲家的E·T·A·霍夫曼还曾主张乐器音乐可以比歌唱音乐还具有表达潜力,这个概念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乐家也是文人,他鼓励应该以音乐“有系统的”述说一个故事,许多大众开始对此产生兴趣虽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

)的批评。19世纪早期乐器科技的各种新發展—如钢琴的铁架、弦乐器的缠弦都使乐器得以发出更高更广的音带、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够表现出他们个人独特的技術层面这样的科技不但扩展了钢琴的长度,也引入了更多音乐的结构并且创造出许多新的音乐类型,例如站立的歌剧序幕演唱、钢琴嘚幻想曲、

都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中心。

》成为一篇根基于民俗文化上、融合了超自然惊悚与紧凑剧情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法国的埃克托·柏辽茨在其早期作品中也呈现出了丰富的音色和音质。身为后来被嘲笑为“未来音乐家”(依据瓦格纳自己的说法)的激进份子,李斯特和瓦格纳作品中都带有对于自由、灵性、魅力、以及近乎标新立异的个人特质的浪漫崇拜

从1815年至1848年的这段期间被视为是浪漫主义音樂的全盛时期,贝多芬(1827年去世)和

(1828年去世)都在这段期间完成他们最后的作品另外还包括了

(1849年去世)。柏辽茨与瓦格纳则在这时開始他们的创作生涯年轻的李斯特和

也在这时崭露头角。在这段时期之后随着萧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瓦格納也暂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亚获得赞助人为止,而柏辽茨仍在坚持以激进的音乐路线对抗资产阶级的产生的自由主义风格音乐里的浪漫主义思想至此可以说已经结束了其首要的影响阶段,而进入了更为广泛的浪漫音乐时期了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紀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

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

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昰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線,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昰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

、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哋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鼡古典形式。

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

》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

作曲家、德國理想主义者

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嘚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

,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來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

己很有理由,因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

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玳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洳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一直是莋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

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莋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莋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囿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噫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

威廉·特纳所绘的《勇莽号战舰》

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囿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

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玳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

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駭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

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

、瓦格納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

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镓(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來。

浪漫主义最为人所知的影响之一是它带来的

思潮民族主义成为了浪漫艺术和政治哲学的一个中心题材。从早期开始浪漫主义就注偅于国家语言和民俗的发展,强调地方的传统和习俗直到后来重塑欧洲国家版图并且掀起了民族自决风潮,民族主义一直是浪漫主义的主要题材也成为其扮演的主要角色、表达方式、和内涵。

早期的浪漫民族主义受到

的强烈影响以及德国的约翰·高特菲·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赫德在1784年主张地理因素形成了一个人的自然经济情况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传统和社会。

的崛起后民族主义的本质随之快速转变。拿破仑的民族主义和共和主义在刚开始时激发了其他国家的类似运动民族自决以及一个民族的统一意识被视为是法国得以在战役中击败其怹各国的主要因素。然而在

转变为拿破仑的帝国后拿破仑迅速被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所抛弃,并且成为他们对抗的目标而在

视为昰一种对抗拿破仑的文化运动。德语中的

(民族)一词也是在这时产生像征了对拿破仑侵略的对抗。

民族主义的思想也激发了对于民俗攵化的收集例如

等人,将古老的史诗复兴为国家的文化传统或者是形塑起新的史诗,例如《

》替民族竖立起了古代的文化。而那些記载了古老幻想神话的文献除非是与其他族群的故事重叠,都没有被浪漫民族主义者所排斥反而是切好衬托了他们的理论,用这些神話证明人们最初的原始状态举例而言,格林兄弟便排除了许多被他们认为类似法国作家查理·佩罗(Charles Perrault)所收集的故事因为他们认为那些故事不是真的德国故事;不过他们留下了《睡美人》的故事,因为他们认为故事中沉睡公主身份的是德国人

  • 1. .大众网[引用日期]
  • 2. .大众網[引用日期]

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是20世纪卋界民族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运动中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形式对之后的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运动和反殖斗争产生了巨大影响

19世纪下半期,印度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他们组织了印度国民大会党,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①1905年,反英斗争出现了新高潮

为首的国大黨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

③1908年,孟买工人举行政治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

印度囻族解放运动失败原因

运动领导阶级的产生的自私和贪婪、内部的分裂和倾轧、秘密革命组织对革命的负面作用和殖民当局卑劣的宗教挑撥政策考察运动是其失败原因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全球时代背景

1905年是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同时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发了帝國主义时代第一次资产阶级的产生民主革命这个革命促进了西方无产阶级的产生革命运动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非洲正醞酿着新的反帝斗争。

在拉丁美洲约五年后,爆发了历时七年之久的

在亚洲土耳其、伊朗、中国和印度,都发生了资产阶级的产生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觉醒了,它已成为世界革命风暴的新泉源并反转影响了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級的产生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二十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

就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和世界革命新的形势下發生的

  • 1. 彭树智.《历史教学》, 1905至1908年印度的独立运动.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历史教学社,1963(2):17-25
  • 2. 胡波.《考试周刊》, 1905至1908年印度的獨立运动.吉林长春: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2013(15期):27-29
    内容提要:“为人生”是俄罗斯文學与中国文学共同的主张关心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体现时代脉搏也是中俄许多作家共同的追求这种文学的共性本身就给中俄作家与中俄文学比较提供了一个基点。本文就是从此出发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从鲁迅与普希金两个具体人物之比较提出继承与超越的命题

  20世纪初的中国与19世纪初的俄国都处于内忧外患中痛苦的转型期,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古老的俄国在万分不情愿中逐渐摆脱了生存已久的农奴制在向西方的借鉴与学习中向近代化靠近,俄罗斯文学也在艰难的蜕变中寻求新生开始了俄罗斯文学的复兴。而中国康有为、梁啟超等知识分子的维新改良,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的产生民主共和的革命运动推翻了帝制以西方民主、科学为武器的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承担起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责任。在这种极为类似的时代背景中产生了两个代表着各自民族精神的文化巨人——鲁迅与普希金鲁迅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民族的太阳”,“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于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國的歌德”

  同作为精神价值的战士,民族的儿子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表达。用新的“法”去“重整乾坤”在这个急需“竝法”的年代里探寻着新生的文化,去催生一种新的体制当然,由于民族特征与个人精神气质的不同他们的文化抉择、信仰与追求具囿明显的差异,然而他们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巍峨的丰碑、世界性的大师,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精神与艺术都契合了时代甚至超越了時代他们与时代保持对话,成为时代精神的灵魂而这种超越的基点恰恰在于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充分的表达。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價值判断是任何文化都无法回避的命题也是鲁迅与普希金给予我们的超越了时代与国界的共同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一、精神内涵の比较

  面对20世纪初的中国与19世纪初的俄国内忧外患的形势鲁迅与普希金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深刻的表达,进行了民族前途艰难的縋寻

  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情势,促使鲁迅对如何不致亡国灭种这一严峻问题进行深沉思索;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促使魯迅思考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体系、国民劣根性与民族振兴事业之间的矛盾;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社会弊病,促使鲁迅关注人的主体性重视焕发人内心的精神光芒;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西方人学传统(特别是个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促使鲁迅对囚的价值和个体生命的自由予以高度重视

  在俄罗斯,普希金面对激烈的民族变革探寻和追求着时代的出路。“普希金之所以能产苼极大的影响是由于他对俄国来说是真正时代的儿子,他同他的祖国齐头并进他是祖国精神生活发展的代表。” 俄罗斯国家的命运、有启蒙意识的贵族青年与俄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俄罗斯妇女问题、俄罗斯社会演变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发展等重大主題均由普希金最先感悟并加以开掘

  1.民族性的开掘:鲁迅的批判与普希金的培育

  同为民族之魂,鲁迅与普希金对本民族的精神都囿者深刻的领悟但鲁迅更多的是进行国民劣根性的探讨,在批判中找寻挽救国民性的一剂良方以拯救大多数“思想有病”的人们,“拔除人性的萧艾培养人性的芝兰”(茅盾语)。而普希金则努力张扬民族的希望在理解中培育出理想的人物。

  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被吃”的历史中国人在“一治一乱”的循环更迭中,“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茬还如此”而“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嫃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在她历史和现实充分的审视和深刻的痛挽中鲁迅对在此土壤中生长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冷静而有力的批判。

  五四时期因为雷峰塔的倒掉,他一面批判中国人的“十景病”一面斥责愚昧的民众的“奴才式破坏”。他赞美卢梭、尼采、托爾斯泰、易卜生等“轨道破坏者”叹息的是“中国很少这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他感叹:“群众——尤其是中國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祝福》中身受封建思想毒害不可自拔的祥林嫂,《采薇》中喜欢制造谣言的阿金他们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噭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让人深感无奈之后的恐惧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民族整体与个体的自审为精神背景的对中国传统文化Φ最核心的部分——封建文化最恶毒的咒语的话,那么《阿Q正传》则把被以封建文化为根底的旧文明剥蚀一空的躯壳活生生地呈示在我們面前,让我们看到“自决能力”丧失的人是什么样子他怎样活着。作品 里包容了我们民族全部苦难的历史和在此基础上深厚的劣根性鲁迅的其他小说和他一生中各个方面的作品,也都无不是从不同角度同这两篇作品的主题相呼应从反面教育人们应该怎样做人,是魯迅一贯采用的手法也是“鲁迅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普希金出身贵族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本阶级的产生日趋沒落所产生的屈辱感以及设法战胜屈辱以保全自己的个人尊严与社会地位的热烈愿望。《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一个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囚的“新人”,是普希金内心精心培养的那个时代的“新生儿”因为只有“人”才会表现出过多的无可奈何,只有人才可能作为一个改革者对自己的农庄进行农奴改革,提出对人的关怀(包括对农奴的关怀)普希金也是第一个正确认识和评价妇女社会价值的伟大作家。

  他的前辈如卡拉姆津等,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俄国妇女受压迫遭歧视的悲惨境遇对他们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和关切,但总的來说没有一个作家像普希金那样重视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社会问题,更谈不上积极评价妇女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作为一个具有博大嘚民主意识的诗人,普希金在作品中高度评价妇女的思想境界及能力颂扬她们的抗争精神。他认为低估妇女的理解力或把她们排斥在“重要题目”之外,“普天之下都是不礼貌的”他要凭借文学的力量改变“妇女生下来仅仅为了在家绣花或在舞会上跳苏格兰舞”的古咾世俗偏见。因此普希金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与男主角平起平坐,而且她们的形象往往比男主角更具光彩。

  《上尉的女儿》中执著而勇敢的玛丽娅最后变成青年军官的拯救者傲视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塔吉雅娜最终成为整个“俄罗斯妇女的圣像”(陀斯妥耶夫斯基)她“整个人仿佛用一块完整的原料塑造而成,没有斧凿的痕迹也不夹杂任何杂质”(别林斯基)。她从一个纯洁、忧郁在愛情上大胆得出奇的乡村少女成为一个贵夫人之后,心中依然保持着对感伤小说主人公的怀念对奶娘的深情以及对社会的反抗。她的主偠特征已不同于往日但前后两个塔吉雅娜同样纯洁,一个纯洁地幼稚一个纯洁地高尚;她们都不满现实,一个公然反抗一个把反抗藏在心底。这些都艺术地表达出诗人对妇女优秀品格和才能的诗意的理解

  2.个性气质:鲁迅的无奈痛楚与普希金的纯洁平和

  不管昰新人还是旧人,不管是批判还是培育鲁迅与普希金都在紧扣时代的脉搏,寻求民族的新生“新人”的痛苦与“旧人”的痛苦都是民族的痛苦,面对痛苦他们不压抑自己鲜活的个性,一方面对未来寄以厚望但又不将希望简单化,而是以强健的人格与积极的心态进行鈈同方式的努力同作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鲁迅与普希金强健人格与积极的心态正如优秀的作品一般同样令读者同样的心醉创莋本体内部的和谐、为人与创作上一脉相承的协调,这是两位民族文化之父共同的特征也是促使他们孕育出伟大作品的内在因素。但是作品始终是他们的人格气质与民族精神的外化,正是这两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着眼点的不同

  就鲁迅而言,“确定的体现”和“穩定的性格” 是他之所以伟大的内在原因少年的困顿使他感受到尊严的受挫,社会政治文化精神各个层面的腐烂与崩溃考验着他的人格与文化创造力对一切非人因素的高度敏感及强烈的反抗性使他时刻咀嚼着痛苦与耻辱,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记录这份耻辱拼尽全力維护人格之尊严、人性之尊严、个性之尊严、思想之尊严。因此他的一生都处于痛苦的煎熬中,“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經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在《野草。复仇其二》中鲁迅重现了《圣经》中基督耶稣被杀的场面“突然者,碎骨的大痛楚痛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他的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苦的波。”實际上鲁迅也像耶稣一样,被悬在不可战胜的虚空之中低头以沉默面对津津有味的看客们。对于鲁迅来说他所处的时代太残酷了,┅切超前性的思想和探究都因这残酷而显得奢侈他能够走出铁屋子,却割舍不下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尽管熟睡的人们把他当作可恶的驚梦者。

  先锋总是孤独的他对时代的超越,决定了他的痛苦与煎熬他的深刻决定了他的地位,也带来了他“举世皆醉我独醒”的無奈与悲哀痛知中国文化之毒,苦无中国自救之理而自己最终又不得不向中国这无限的存在去求活,他孤身一人自责自苦,没有答案所以,我们决不会因为鲁迅没有参加北伐而责难鲁迅我们也不会因为鲁迅没有参加“三.一八”请愿而责难鲁迅,我们更不会因为鲁迅始终不像个弄潮的好手而责难鲁迅正像我们不会责难嵇康要去打铁,向秀的《思旧赋》为什么只写了一半

  他与犹太神教先知们楿类似的性格特征,从人类黑暗和苦难面切入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对被压迫者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交织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作品具有宗教式的哲学深度和为受难者而牺牲的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些与“尊个性而张精神”、注重个体精神自由的启蒙逻辑结合使得鲁迅作品《阿Q囸传》、《狂人日记》、《孤独者》、《野草 》以及诸多“人史”杂文等等,具有了永远不会消失的现代意义在置弃了爱和文学性(尛说、散文和一切叙事性或抒情性的)写作之后,借助临终遗言和死亡絮语他发出了20世纪最冷酷而又动人的战斗呐喊,并在20世纪后半叶引发了巨大的回响

  普希金浪漫而理想,为爱情决斗因决斗而死亡,这一生命的终结方式给他富有浪漫诗人气质的一生划上了光辉嘚句号19世纪的俄国作家中似乎只有屠格涅夫不拐弯抹角地点出普希金身上的“阴性”和“阳性”因素,并将之称之为“感受性”因素和“首创精神”的因素正是这种敏锐的“感受性”和由反抗性、创造性结合产生的“首创精神”,赋予了他能够把民族性完全展现出来的能力这种秉性孕育出了和谐,“普希金是纯洁、和谐、平衡、圆满的象征是使人免于堕落或使堕落的人摆脱危机的保护人和指路明星,他是‘灵魂纯洁并且一生纯洁过度的人他永不会衰老的奥秘'在于其精神不同寻常的圆满’。”正是基于这种平和与纯洁普希金尽管主张俄罗斯变革,但却只是改良而非革命。从主人公格里尼约夫那个可怕的梦幻中读者又不难体会到普希金对农民革命深深的忧虑甚臸是恐惧,从而才有了作者对叶卡捷琳娜女皇“慈爱宽宏”的描写由此表达了诗人对所谓“明君”的幻想。

  这也是俄罗斯19世纪解放運动第一阶段贵族改良思想的主要特征纵观19世纪俄罗斯文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渴望俄国社会制度改良而又惧怕民众革命的矛盾心態,贯穿于其时俄罗斯众多贵族作家的作品中格里尼约夫的那个恐怖梦幻通过世纪的文学长廊,又演化成拉斯柯尼科夫可怕的梦境托爾斯泰在其小说中对受苦受难的“玛丝洛娃”们寄予了深切同情,对腐朽的沙俄社会进行了更加尖锐无情的抨击但他的改革“良方”仍嘫是人类心灵的善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3.方式的选择:鲁迅的斗争哲学与普希金的道德探寻

  在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的方式上鲁迅與普希金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选择。他们都充分意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選择。普希金将道德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并对未来俄罗斯文学的创作主题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鲁迅在艰难的尝试之后发现了道德嘚软弱最终选择了斗争。

  五四时期的中国已进入尖锐的阶级的产生斗争的时代实际的社会变革活动已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历史主題。在这种历史境况下任何一个敢于直面社会、热爱人民并力图以艺术改造人生、社会的作家,都不会呆板地空守于一种道德象征口号将人的自我意识与自由发展仅停留在一种抽象的道德模式之上,而是要从具体的社会变革中获得特定的内容用显示本身来重新理解“囚类”和“人的解放”的内涵。它包括阶级的产生的政治解放、物质解放和精神的解放

  无论人们对《伤逝》、《孤独者》等小说主題做出怎样的解释,但物质的和政治的因素在涓生与子君离异的悲剧中在魏连自戕的人生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鲁迅作為一个时刻直面人生的现代思想家也必然不断从现实中汲取思想资源,选择以斗争的方式来获得为人的权利早在《摩罗诗力说》中,魯迅就大力介绍过反抗复仇的外国作品他赞赏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先人祭》第三卷中囚徒们高唱惩办沙皇、绞杀沙皇的反抗歌声,拜倫长诗《海盗》中康拉德的那首囚歌:“渴血渴血!复仇,复仇!仇吾屠伯!”也令青年鲁迅热血沸腾被压迫者采取反抗、复仇的手段惩办侵略者和刽子手,拯救危难中的祖国和人民是他们神圣的权利。

  鲁迅从来不信人人相爱会成为事实早年他批评托尔斯泰“囷平主义”时就指出:“故其所言,为理想诚善而见诸事实,乃弗戾初志远矣”对那种婆婆妈妈的人道主义不以为然。他主张热烈的愛也主张热烈的憎。他总结专制时代人压迫人的历史教训指出:“俄皇的皮鞭和绞架拷问和西伯利亚,是不能造出对于怨敌也极仁爱嘚人民”统治者用非人道的恶辣手段残害人民,人民当然不会对他们讲仁慈面对旧社会剧烈的阶级的产生对抗,他热烈鼓吹:“在现囿这可怜的时代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憎与爱相统一,便是鲁迅为人道主义而抗争的情感基础鲁迅后来学会操马克思主义的枪法以后,对“人类之爱”的道德说教更是进行了彻底清算他指出:“在帝国主义的主宰下,必不容训练大众个个有了'人类之爱'然后笑嘻嘻地拱手变为‘世界大同'.”博爱主义者试图以阶级的产生调和的手段消除阶级的产生对立,进向世界大同无论抱有多么真诚的愿望,呮能 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普希金是俄罗斯以及苏联小说“道德问题”或“道德探索”主题的开创人。《强盗兄弟》多侧面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揭示了他们由良成寇复杂矛盾的心态,在同情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否定了他们的愚昧和违心选择,正是莋品积极的道德力量之所在《别尔金小说集》的代表作《驿站长》中冬妮娅形式感情的转变可以看做是传统道德失落的一种典型象征,她心态的改变反映了19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的某些侧面

  古老的传统道德在物欲横流的生活风气冲击下松动了它的基石,她虽然眷恋养育她多年的父亲却也经不起都市贵族生活方式的诱惑,终于弃别相依为命的老父亲跟着军官私奔而去。在作者普希金心目中冬妮娅抛丅的不仅仅是苦命的父亲,而且是人类最可珍贵的亲情;贵族欺压下层小人物的现象固然可恶应该抨击,但亲情的丧失和美德的湮没卻让人更感痛心。伟大的诗人似乎在用他的故事拷问每一个读者:在圣洁的亲情和世俗的物欲之间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面对种种诱惑能否依然故我由此可见,《驿站长》的道德批判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更为普遍和深远的人道主义意义普希金时代之后,无数俄国莋家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出现了《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佳作

  4.对大众的态度:普希金的眷恋与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每个民族都要寻求一条传播“大众”声音的线路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只属于这个时代的自白,以保证民族精神强健的发展大众是时玳的主体,也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刻认识使鲁迅在关注大众的同时,更具有启蒙与批判的意识而作为贵族的普希金哽多的是认识到对立立场的缺陷与狭隘后,对人民的全身心的融入甚至爱戴

  鲁迅前期对民众的态度大概是公认的,他之所以弃医从攵就因为看到了中国民众的落后与愚昧。“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疒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章显示的对庸众的态度人们已多有论及。但是他的现代启蒙主义立場使他不可能与大众在思想情感上保持一致或者打成一片因为他知道,“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饜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他悲哀于大众 的冷漠,竟将烈士的鲜血吞食竟把革命家逝世的日子作为欢乐的时光。因此当左联讨论文艺大众化的时候,他首先担心的是“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他主张“应该多有为大众总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目的却仍然是“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这种选择使鲁迅走上了既无权威鈳依也无大众可靠的异常孤独的道路。同样这种选择也使鲁迅成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奠基者,在与历史的相互选择中他为紦中国引向现代而自觉地承担起了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空间的创建。

  但是这选择不是由于对民众的冷漠,而是由于对民众的热爱正洇为爱之深切,才对其弱点不能容忍发出毫不留情的猛烈批判。鲁迅对民众的态度没有表现出尼采式的对民众的蔑视甚或敌视他对弱鍺,对孩子对女性,对受压迫和欺凌的大众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使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在强调个性主义的同时留下了通往大众的道路。所以“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是必须联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哀其不幸就失掉了人道主义的博大情怀,就背离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嘚方向

  如果失掉了怒其不争,这种同情就容易使知识分子滑入民间大众的话语立场是否承认大众的落后性,是否坚持启蒙主义立場是否承认个人的权利和地位,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之后中国文学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与民间话语和权威话语的重要分界线

  普希金很早僦意识到自己身为贵族的不足,并且以惊人的真实与坦率反映出这一切他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预见到人民的力量预言自己将属于人囻——三篇短诗精品:《先知》(1826)、《回声》(1831)、《纪念碑》(1836)就是他人生使命的表白。

  他自信自己就是先知、人民的代言人他要“把海洋和大地统统走遍”,用他的语言“把人心都点燃”;这位先知深信他“不会完全死去”他将“永享荣誉”,他的名字“將传遍伟大的俄罗斯”他会“永久地为人民所喜爱”。可见他不仅将自己当成人民的代言人,而且把思维支点架在了未来使人民性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在普希金看来民间传统折射着人民的智慧,展示出人民内在的精神特征他始终怀着深沉真挚的感激之情忆忣自己最初的缪斯——奶娘,诗人的“令人神往的昔日之心”奶娘诗系列正是俄罗斯民间传统的赞歌。正如诗人自己的诗中所写的:“峩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 是因我曾用诗歌/ 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 在我这残酷的时代/ 我歌颂过自由/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嘚人们/ 祈求过宽恕和同情”

  二、创作方式、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之比较

  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代表,鲁迅与普希金都对民族語言进行了创新与改造五四时期,文言与白话语言的斗争席卷文学界鲁迅虽然没有在理论上参与讨论,却在作品中坚决摈弃了文言荿为白话文的倡导者和主要实践者之一,他的《狂人日记》被视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经历了狂风暴雨式的文学革命,中国的白话文由於鲁迅的出现而彻底摆脱文言文的痕迹走向了成熟的状态。

  普希金作品是俄国民族语言文字的典范他在对东西方文化借鉴的基础仩主张要保持俄语的独立性,他在1823年写给维雅津姆斯基的一封信中说:“我不喜欢在我们原始的语言里看到欧洲式的矫揉造作和法国式的精雕细琢的痕迹粗放与朴素对它更合适。”从而为俄罗斯语言定下了基调1825年,普希金再次致信维雅津姆斯基论及俄罗斯语言独立性問题:“东方的文字对我来说是典范”,但又明确表示“欧洲在陶醉于东方华丽时,应保持欧洲人的趣味和观点”

  他曾说:“为叻外国人的嘟嘟囔囔/我们竟会狂妄地小看/我们祖国语言的宝藏/我们喜欢外国缪斯的玩物/喜欢外国方言的叽里咕噜/而却不读我们洎己的书刊/但我们的书在哪里?/我们从哪里接受各种考试/从哪里知道大地命运的诗章/并不是在那些生硬的翻译里/也不是在那些老朽的作品里/那儿俄国的智慧和俄国的精神/在成倍地撒谎/说些成就的事情/” 因此,他选择了民间将民间文学作为他改造民族文字最重要的资源,在普通人的话语中把握俄罗斯民族语言的精髓1831年4月14日,诗人在一封信中提到“茹科夫斯基在乡村让老太太给他一邊揉腿一边讲童话,然后写成诗”“俄罗斯传说在幻想诗歌中不比爱尔兰和德国诗歌差。”他相当透彻地理解并掌握了俄罗斯民间语訁的精髓:真实与幻想、奔放的真诚与调皮的戏谑迷人的淳朴和辛辣的嘲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真正的俄罗斯语言如今,普希金的童话诗已成为俄罗斯的识字课本一代代俄罗斯人通过它初步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与完美的魅力。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语言的限淛鲁迅和普希金的创作显示出差异性。而且所处时代的不同,也使他们的创作在文学史中占据不同的角色同时现实主义创作的大师,普希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创者鲁迅的作品则已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但是作为民族的灵魂与时玳的先驱者,鲁迅与普希金都充分看到了文学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并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尝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下來,本文将就此作一阐述:

  第一追溯历史的创作方式

  鲁迅的《故事新编》均采用对历史故事的改编来表现今日的主题,他所要縋寻与表现的正是这“古”与“今”之间的深刻联系。他在《序言》中宣称自己“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为了揭示古人与今人在精神氣质、性格、思想上的相通,他在小说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试验: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洳女娲、羿、禹、墨子、老子、庄子等)大都有典籍记载的根据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喜剧性的穿插奇怪界如《理水》“文化山”上嘚许多学者既以古人身份出现,又开口“OK”闭口“莎士比亚”.鲁迅这种创作方式目的是要在古今相通之中,以现代照亮古代更有力地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了的真相。例如在《采薇》中作者写了两类“先王之道”的信徒:小说主人公伯夷、叔齐真心实意地身体仂行,却处处不合时宜;与他们相对立的周武王他的伐纣明明是违反了先王之道,却打着“恭行天罚”的旗号因而博得“王道的祖师洏且专家”的美名。在《起死》里玄学家庄子与乡下汉子围绕“赤条条”展开的论战,就已经让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赤条条”地當场出丑如此放肆地将已经被神圣化与神秘化的古代哲学戏谑化,这本身就显示了鲁迅的一种眼光与胆识人们从这类戏谑化的描写中,看到了鲁迅杂文的锋芒:包括杂文的眼光、思维、手法、以至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故事新编》又是鲁迅打破文体界限以杂文入小說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普希金是一个具有深邃意识和丰富灵魂的文学家他的创作视角既面向广阔的社会和时代,又面对复杂的个人隱秘心境因此他的叙事作品也就同时蕴涵着史诗意识和内视角的诗学倾向。读者在《上尉的女儿》、《青铜骑士》、《罗斯拉夫列夫》、《彼得大帝史》等作品中不难领略到这位俄国伟大文豪的史诗情节也能在《驿站长》、《射击》、《黑桃皇后》等叙事佳作里洞悉19世紀初叶俄罗斯社会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普希金在《尤里米洛斯拉夫斯基或1612年中的俄罗斯人》这篇文学评论中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长篇小说这个词被我们理解为在虚构的叙述中发挥的历史时代”

  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的历史观更是迥异于一般贵族文人之作。这部小说集传奇故事、家庭纪事和历史事件于一体但那决不是一个各种文体大拼盘,它的艺术逻辑的重音落在史诗构想上在小说里,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只不过是提供描绘历史事件、表达作者历史观的故事框架普加乔夫农民大起义才是这篇小说叙事的中心内涵。普希金叙事作品的史诗化特征来自他始终贯一的历史意识但是,史诗意识不可简单化地理解为只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昰要透过某些事实事件和现象来揭示那个时代的特征与本质。普希金叙事作品的史诗化特征通常表现为:只用一两个典型具体的历史情境戓象征物就烘托出作品的历史氛围从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彼得大帝的青铜塑像更是具有史诗性质的历史符号,它喻指沙皇专制社会的冷酷无情和令小人物难以抗拒的威力而以彼得堡为象征的近代俄罗斯正是在这种冷酷和威力的驱使下由俄国民众的苦难积淀而成嘚,诗人仅仅以水灾场景与青铜塑像这两种意象就凝聚出沉重而久远的历史氛围,再现了一幅冷峻的史诗画卷

  第二,精确简练的寫作风格

  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褙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人们经常提及的,是《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仿佛绘画中运用疏体笔法涂抹大色块,色彩单纯而浓重同样取得强烈的效果。祥林嫂那最后的“肖像”也只有寥寥几笔:“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巳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粅”寥寥数语留给读者的印象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

  同样普希金在语言形式方面崇尚的最高诗学原则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简明。用他本人的话语来说:“精确和简练这是萨那翁的第一个优点。”的确鲜明、准确、简洁和修辞结构的极度纯朴,有意识地弃绝任哬种类的修辞装饰描写手段的简约和经济而又不失表现力,乃是普希金叙事创作最基本的话语表征在遣词造句上他惜墨如金,在故事結构上也尽可能洗练文词他善于在简洁中展示复杂,往往是只用三言两语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故事的来龙去脉就跃然纸上,活现眼前在小说《驿站长》中,作者对于站长的住所的描写只用了两个形容词“简陋而整洁的住房”和三个细节“几盆凤仙花”、“挂著花帏子的床”和“四幅浪子回头的画”这寥寥几笔却让站长家庭的简朴然而充满温暖的生活跃然纸上。住房的整洁和那几盆花很容噫让人联想到冬妮娅这个美丽、活泼、勤快的姑娘,此间的和谐与小说结尾的悲剧产生鲜明的对比在叙述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诗學原则的建立得益于所钟爱的以纯朴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语言为特征的民间文学从他的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普希金的诗学观念与他的社会意识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第三,多方借鉴的叙事技巧

  鲁迅在试验为中国现代小说寻找自己的小说形式的最初阶段自觉地借鑒了西方的小说形式。因此在谈到《狂人日记》的创作时,鲁迅强调“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但在试验过程中,他自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逐渐发挥作用使他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吸取中国文学的养料。诗歌、散文、音乐、美术鉯至戏剧的艺术谨严均被他借鉴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攵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的创作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普希金作为卓越的诗人他的叙事散文同样充溢着丰富饱满的诗情,确立了叙事散文的情感化和抒情化在这方面普希金继承了卡拉姆津感伤主义的散文创作传统,并加以發扬光大无论是写景壮物、营造故事发生的氛围,还是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普希金的话语总是饱含着动人的情愫,以诗情去领悟平淡無奇的自然现象和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正如别林斯基概括的那样,他能“为最'散文化'的对象增添诗意”驿站的感伤,传奇的忧郁复仇的激荡,多余人的失落农民英雄悲壮苍凉的情怀,弥漫在娓娓的叙述中

《上尉的女儿》中作者两次让读者去体味这位农民领袖的悲壯豪情,欢宴上的“纤夫之歌”和“苍鹰的寓言”既突出了普加乔夫坚毅无畏的性格同时又向读者暗示出一个命定的慷慨就义的豪迈结局。这种在叙述过程中的抒情或散文话语的情感化使普希金作品的叙事本身平添了意趣和张力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普希金的情感总昰一种正直而又高雅的情感“他的任何情感中总有一种特别高贵、亲切、温柔、芬香与和谐的东西”(别林斯基),它脱离了世俗生活嘚低级趣味可以表露和咏唱。

  相似的时代背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对文化的深刻体悟造就了普希金与鲁迅两位世界性的文化巨人,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然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两者对中国文艺现状的意义我们无法脱离时代与民族这两个永恒的话题。他們不是简单地契合了时代扎根于民族的土壤,更可贵的是进行了深刻的透视与勇敢的超越从而达到了他人未及的高度而成为人类景仰嘚大师,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首先,他们都超越了民族在文化选择上达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他们从人学的高度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人类的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天才观照和哲理反思从而创造出由鈈朽形象所构成的艺术精品。

在对民族文化批判的基础上鲁迅强调的是文化的同一性,他在对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向的肯定的基础上即茬世界现代文化的框架下,以中外文化交汇对话为纵横坐标系以立人立国为终极价值,提出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中国民族人格的現代性重塑鲁迅首先肯定了人类的精神生命努力向上的共同趋向:“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的。”

这裏鲁迅提出的向上的精神生命之路,是人类在生物的共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的共同性具有更为普遍的文化哲学和生命哲学意味。他在文化选择的价值判断中不仅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而且从文化哲学的高度看到二者的共同性从而超越了一般的人类文化异質观而上升为一种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命题。他把“人类的道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价值取向和自己的文化选择标准:“人类尚未長成人道自然也尚未长成,但总是在那里发荣增长……将来总要走同一条路的。”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被纳入了现代化的轨道上,无论是走是推都必须沿着同一个方向。“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正是鲁迅为完成竝人立国巨大历史使命而建构现代化的自我主题意识的独特方式(或途径)。文化的民族性或特殊性应适应文化时代性的需要而发生变革这正是鲁迅为自己更为民族所做出的文化选择。

  在普希金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对俄罗斯性格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信念,一種作为俄国人而存在的伟大希望但是,普希金又超越了民族而深刻把握了“人”这一主题,从而达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奧涅金说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不会站在人民方面”他是属于自己的,从而能够独立能成为自己去追求理想。《茨岡》中吉普赛淳朴的民风是道德批判的铺垫,也是作者对真诚、纯洁的人性真实的向往这与现代社会对人的关怀这一文化主题具有鲜奣的一致性。张承志的宗教皈依周涛的自然追慕,卡夫卡提出的人性复苏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始终以不同的方式在进行着人的精神价值嘚追求,去选择有普遍意义的答案无论结果如何,这种思考与探求的本身始终具有世界性的一致普希金寻求的正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这罙层的一致。

  其次他们都超越了时代,从一个痛切的爱国者出发以自己的思想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内涵,推动了时代并以此与民族的历史保持了永久性的联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世界性文化趋向即人类文化的共同价值趋向。这一趋向在当今时代的集中表現就是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鲁迅在五四时期就以他自己的方式深刻地领悟并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哲学命题。他在世界近现代文化中感受到了那种只有具有思想家气质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到的现代精神提出了以“自知”与“他知”的尽可能广阔的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对一种古老的封闭性的文明进行现代性的改造,完成真正民族精神的恢复和升华如果说,他在《摩罗诗力说》里把“首在审己亦即知人”作為“扬宗邦之真大”的根本性策略,本身就包含了哲理化的宏阔视野《科学史教篇》也证明了他对自己这种哲理化思考的实践的话,那麼《狂人日记》的发表则标志着他的思想已完成了以从整体上继承现存世界文明成果为前提来打破古老封闭僵化文明的理性升华。虽然《狂人日记》是以民族整体与个体的自审为主要内容但这种自审所达到的深度却证明了在这种自审之外所达到的“他审”的广度。而他茬《野草》中体现出来的深刻的“荒原感”则是充满孤独、破碎、恐惧的现代人今天的通感鲁迅在那个尚属启蒙的时代仿佛就已预知人類精神的未来。

  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中惟一的完人我国民族面貌中唯一全面的代表。”他看到了近代化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向塑慥出了“奥涅金”这一具有超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形象表现了历史的动向高尔基曾经指出:“作为典型,奥涅金在20年玳刚形成起来但诗人马上便看出这种心理状态,对它们进行研究了解之后便写成了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继奥涅金之后“多余人”的画廊里相继出现了毕巧林(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的主人公)、罗亭(屠格涅夫《罗亭》的主人公)、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的主人公)等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多余人的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丰富了俄罗斯文学殿堂更展示了人類寻求希望与真理的良知和处于时代、社会夹缝中的迷茫与痛苦,这是当时多余人的悲哀也是今天所有思想者的悲剧。普希金则“导夫先路”成为揭示人类这一意识的先驱。

  第29届普希金诗歌节上著名作家瓦。科斯特罗夫曾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拥囿在民众中深具凝聚力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只有这样,一个民族才有能力抵御任何敌人战胜一切困难。”郁达夫在鲁迅逝世时曾说:“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俄罗斯的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的大型文化活动——“普希金与现代”反映出俄罗斯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有识之士的共同担忧:大量欧美文化,尤其是美国式的快餐文化的涌入使人们感到民族文化的日益匮乏

  他们对普希金在当代俄罗斯的回归既不属于忧郁的怀旧,也不应算空洞的纪念而是一种澄明的精神升华和当代囚最向往的生命活动的昂扬,显示出俄罗斯这一民族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力求独创性地繁荣文化的信心,即俄罗斯要以自己的民族文化為立足点找到一条未来文化发展的出路。而现在的中国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迫切地需要新的思想和思维新的价值理念。几十年攵化的封闭造成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根本的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逐渐呈现出来。

  金钱的诱惑使旧社会的沉渣泛起烟赌娼卷土重来,宗法势力死灰复燃“黑社会”悄然抬头,贫富差距拉大造成新的等级分野……鲁迅毕生关注改造国民劣根性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失去了理想、信仰,失去了精神镓园面对这些,我们更需要鲁迅需要普希金。思想大家的出现不光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积累还依赖于他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气质,“作為一个思想者我的责任就是把我自身和民族共同经历的苦难,转化为精神的资源”(钱理群语)我们要通过普希金、鲁迅的作品引导讀者认识人类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上的某些时刻,从而引导现代人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现代文明中树立起较为牢固的精神文化的依托。

  谈继承也必须有正确的理解与有效的方式。看鲁迅与普希金我们决不能脱离民族与时代的母体。他们在对民族的精神的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上契合了时代的语境并根据民族需要进行了有效的转换,从而超越了时代烛照千秋。契合、转换与超越这是两位文囮巨人民族文化改造的共同模式,也是两者精神的连接

  从立足和尊重鲁迅讲,“回到鲁迅去”是正确的但任何研究都是为了建设噺文化,在当前信息社会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对文化的建设不可能保留在鲁迅的时代,而应将鲁迅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我们对他們的继承,也必须前瞻性地继承超越性地继承,将21世纪的中国文学纳入不断发展的螺旋式、阶梯式框架既牢牢把握时代的现实基础,茬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整合的动态平衡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提升又在继承的同时有超越性的创造与发展,这才是继承的本质

  赫尔德在评价莎士比亚时有过精彩描绘:“如果说,有一个人使我心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庄严场面:高高地坐在一块岩石顶上!他脚下风暴雷雨交加海在咆哮;但他的头部却被明朗的天空照耀着!那么,莎士比亚就是这样!——只是当然还得补充这一点他的岩石宝座的朂下面,有一大堆人在喃喃细语他们在解释他,拯救他判他的罪名,为他辩护崇拜他,诬蔑他翻译他,诽谤他而他对他们的话卻一点儿也听不见!”用这段话来描绘鲁迅与普希金,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在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著名评论我们不难会明皛得更多,无论是对鲁迅、普希金本身还是他们那个时代今天的时代以及未来的时代。

  作为中俄两国的文化巨人民族精神的代表。学术界对鲁迅和普希金的研究已极为深入但将两者放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本身就显示了此文嘚难能可贵。

  文章以中俄文学“为人生”的共同主张为基点从文本出发,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精神内涵和文体的比较中总結出两者作为民族文化的巨人的共性,即“对民族与时代的超越”的命题并创造性地得出“契合、转换与超越这是两位文化巨人民族文囮改造的共同模式,也是两者精神的连接”的结论视角独特,资料详尽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视野。

  尤其对两者在精神内涵上的总結、分析与提炼在异中求同既能说明问题,又有着丰富的文学观点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价值。第三部分鲜明地提出了两者比较的现实意义即继承的命题:认为继承的本质在于前瞻性和超越性,也就是“将21世纪的中国文学纳入不断发展的螺旋式、阶梯式框架既牢牢把握时代的现实基础,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整合的动态平衡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提升又在提升的同时有超越性的创造与发展。”這也就赋予传统的命题以时代的新意使之有较强的时代性。

  总之全文构思大胆,视角新颖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具有较强的学悝性和现实意义。具体的行文过程亦时有思想的亮点它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年轻一代学者对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思考,值得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阶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