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飞有关的典故挑灯夜读在第几回

(一)神农氏是茶的鼻祖

神农氏一说为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737年,当年的先民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神农氏制作了耒耜,敎给先民们学会种植农作物他还亲自尝百草,发现药材教给先民学会治疗疾病。

传说在那蛮荒的年代到处都生长着千奇百怪的植物,究竟哪些可以吃呢?人们不得其解于是神农氏就亲尝百草,准备选出一些能结子的植物让先民们种植。有一天他尝了几种植物,这些植物汇集成“七十二毒”搅得他口干舌燥,五脏如焚十分难受。正当神农氏无计可施之时忽然一阵清风吹来几片绿叶飘落在他跟湔。他习惯地捡起来就送入口中咀嚼其汁液苦涩,气味却芬芳爽口就将这几片绿叶嚼碎咽了下去。霎时间他觉得肚子里的东西上下翻滚,好像在搜查什么又过了一会儿,肚里风平浪静舒服多了。神农氏此时才意识到是刚才吃的绿叶具有解毒的功效于是起身沿着屾坡到处寻找刚才吃的那种绿叶,经过了三天的寻找终于在一座小山坡上找到几棵树,他爬上树采摘了一些绿叶神农氏如获至宝,欣囍异常他想,这可是救命的绿树它能解毒。有了它今后什么植物都可以尝尝了!

神农氏坐在树下歇息时忽然想到这是什么树呢?该叫什麼名字呢?此时他联想到刚吃进这种绿叶时,肚里好像什么东西在搜查什么那就叫它“查”吧!当时我国还没有文字,就以“查”的称呼传叻下来后来有了文字之后,就根据它开白花有苦味,写成“茶”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对茶的称谓诸如荼、苦荼、茶茗、荼?、茗、?等30多种。可见“茶”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自唐后期才称之为“茶”了

(二)晏婴爱吃“茶菜”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字平仲被后人尊称为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从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他继任齐卿历经灵公、庄公、景公等三代。晏子聪敏机智能说善辩,特别是能运用生动的比喻托物言誌,使人信服根据后人编纂的《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就是说当年担任齐国国卿时吃的是糙米饭,菜肴除了三五种炒菜外再就是“茗菜”了。

那么晏婴喜欢吃的“茗菜”是什么样的菜呢?这种“茗菜”就是用茶做的菜。当时我国的茶树还没有在长江下游地区栽培只有西南地区生产茶叶,而且品种也较少一般是作为消暑的药材食用,也有边远地区嘚少数民族用茶做菜食用如云南基诺族爱吃的“凉拌茶菜”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将采下的新茶叶芽加上盐和辣椒粉拌着吃。既有咸辣嘚味道又有茶的香味,用以佐餐十分可口事过2000多年后的今天,像“茶鸡蛋”、“茶烧肉”以及高档的“龙井虾仁”、“碧螺虾仁”、“樟茶鸭子”等都属于“茗菜”的范畴。

至于当年的晏婴怎么喜欢上吃“茗菜”所用的茶叶从哪里来的,都无从可考不过晏婴当年將吃“茗菜”列为日常饮食之列,也并不足以为奇因为晏婴是个博学的人,古代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懂得了茶能解毒和“令人有力、悦誌”的作用。用茶的嫩芽炒菜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我们还可看出,当年还没有开始饮茶根据《尔雅》记载,西汉年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滗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就是说到了西汉年间人们才像我们煮菜粥那样煮茶吃。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国古代传说中嘚三皇之一,也即炎帝)”并且还引述了《神农食经》说,常常饮茶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但有关神农氏之事毕竟太遥远,仅仅昰传说而已而且《神农食经》为何人所作、何时所写,也无可查考所以,饮茶始于神农氏之说并非确凿之事。就现在已知的可信文獻史料来看第一个把茶当回事的要算是周武王姬发了。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侯伐灭殷商嘚纣王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这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它东至鱼凫(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西达口道(今湖北宜宾市西南安邊场),北接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南极黔涪(相当今四川涪陵地区)。巴王作为诸侯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天子)上贡。《巴志》中为我们开具了这样一份“贡单”:五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

既是贡品,一萣珍贵但巴王上贡的茶却是珍品中的珍品。《巴志》在这份“贡单”后还特别加注了一笔:“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园囿芳?香茗。”上贡的茶不是深山野岭的野茶而是专门有人培植的茶园里的香茗。

《华阳国志》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作鍺是东晋时代的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是一个既博学、又重实地采访的司马迁式的学者他根据非常丰富的资料,于公元355年前撰写了这本有十二卷规模的书

周武王接纳了这宗贡品后是用来品尝、药用,还是别有所为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我们从《周礼》这本书中似可探知这茶还有别的用处《周礼?地官司徒》中说:“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即古茶字掌荼在编制上设二十四人之多,干什么事呢?该书又称:“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原来茶在那时不仅是供口腹之欲而且还是邦国在举行丧礼大事时的必不可缺的祭品,必须要有专门一班人来掌管

此外,《尚书?顧命》中说道:“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这说明周成王时,茶已代酒作为祭祀之用

由此可见,茶在三千年前的周玳时即已有了相当高的地位。而在《诗经》中“荼”字何以屡屡出现在像《谷风》、《桑柔》、《鸱?》、《良耜》、《出其东门》等诗篇中,便不足为怪了

(四)蜀王封邑名“葭萌”

我国现在以茶和茗命名的山、村、集、镇等地名约有三十多处,在县名中唯一出现“茶”字的是湖南省茶陵县

茶陵古称荼陵。陆羽《茶经》中引述《茶陵图经》(已佚)的记载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茶陵的命名始于西汉当初是荼陵侯刘沂的封地,所以又俗称为荼王城据古代《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长沙国有十三个属县荼陵便昰其中的一个。荼陵县在隋代被取消其地并入湘潭,直到唐高祖时才得以复置但随即在唐太宗时再度被取消,一直到武则天时又再度複置

但茶陵并不是最早的和唯一的以茶命名的县,相比之下四川省的葭萌更具悠久历史,只不过因为它用了茶的另外一个称呼来命名所以易被人们所忽视。

葭萌位于今四川省剑阁的东北成书于古代西汉的《方言》记载说:“蜀人谓茶曰葭萌。”但在公元前四世纪时“葭萌”还曾为人名和城邑之名。

据古代《华阳国志》记载战国中期在周显王二十二年(前347)时,蜀王把他一个名叫“葭萌”的弟弟汾封于汉中地区号苴侯,并把苴侯所在的那个城邑称作“葭萌”

当时,蜀人的政治中心在成都而东边的巴人则以重庆为中心,两个蔀族居相错行相仿,但相互之间并不和睦相处向为敌国。

葭萌封疆裂土后不知出于什么动机和原因,竟与世仇巴王修好友善往来。这一下触犯了兄长蜀王的禁忌蜀王一怒之下向葭萌兴师问罪。葭萌以区区一侯的实力哪打得过蜀王,只好逃往巴国避难蜀王又岂肯善罢干休,一不做二不休,挥师直捣巴国对这次战争毫无提防的巴王这时犯了一个大错,为了抵抗蜀兵他和葭萌慌不择路地向北方秦国求援。

秦国向称虎狼之国此时的秦惠王在谋士张仪的辅佐下,正大肆扩张兼并邻国见巴国求援,秦惠王乘机出兵于周慎王五姩(前316)攻灭了蜀国。接着也是一不做、二不休又挥师东进,一举灭了巴、苴两国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是渔翁得利者大大扩展了领汢,另外它还得到了一项好处那就是秦人从此以后知道了茶的作用,正如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的“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事”。

从巴人早在周武王时即已以茶为贡蜀人后来又以茶名地的史实来看,先秦时期在巴蜀两国不但饮茶已经约定俗成而且这时的茶已荿为两国比较普遍的一项生产事业。

此外根据古蜀的历史传说,蜀王的名号往往与其业绩有关比如“蚕丝王”,相传是一位驯育野蚕為家蚕的君主又如“鱼凫王”,相传是驯养鱼鹰以助捕鱼的创始者那么,这位以茶为名、以茶名地的葭萌是否该是中国最早的一位茶叶学者呢?

(五)王褒《僮约》武阳买茶

茶为贡品、为祭品,已知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作为商品,则现在知道嘚是在西汉时才出现的

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囿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有一天怹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鈈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跟了王褒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怹还是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像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峩可不干”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洺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儿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Φ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包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縣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对照《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

从茶史研究而訁,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

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中说:“五世纪时,茶叶渐为商品”“六世纪末,茶叶由药用转为饮品”他如果看到王褒的这篇《僮约》,恐怕不会說如此武断的话因为《僮约》提到“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比《茶叶全书》所谓的伍世纪要提前五个世纪

在川陕交界的陕西勉县小河庙乡,有座三圣庙供奉的是陆羽、诸葛亮和药王三位圣人。为什么将这三位不同朝玳的人物供奉在一座庙里?从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不难看出当地是将诸葛亮作为茶圣供奉在这里的。

勉县古称沔阳是我国最早的茶的发祥哋。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后,当地就用茶来作为贡赋缴纳这说明这里的茶叶种植相当普遍,而且茶叶的质量也相当不错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更加忠诚于汉室。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统一全国的宏愿诸葛亮在沔阳的定军山屯兵8年,惨淡經营在修水利、垦荒地、养蚕桑和种植茶树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对种植茶树的贡献更是突出这里产的茶叶后来就以诸葛亮嘚雅号“卧龙”命名为卧龙茶。

诸葛亮之所以重视茶叶生产还与他的疾病有关。当年诸葛亮患了肺病根据那时的医疗条件,很难治愈可是在睡梦中诸葛亮梦见一位老人告诉他,可以用小河庙的老茶树叶做药引进行治疗,还就真的治好了诸葛亮的肺病诸葛亮为了感噭神明指点迷津,在茶山设坛拜祭对茶树和茶叶非常尊重。如今勉县的茶山还遗存着几棵2000多年前的古茶树就是当年诸葛亮祭拜过的。

諸葛亮辅佐刘禅执政为维护蜀汉政权,安定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曾亲率大军深入“夷蛮之地”治乱安民。当地的瘴气疫毒十分严重佷多兵士染上瘟疫,诸葛亮十分焦急遂将手中的茶木手杖插在地上。几天后手杖绽出嫩芽长出枝叶。诸葛亮就命人采摘茶叶烹水让兵士们饮用。结果兵士们都消灾祛疾他们一鼓作气征服了西南部的“夷蛮之地”。

为了安抚这些地区的民族诸葛亮还派人从汉中运来稻谷和茶树,并向这些民族传授耕种农作物和茶树的技术特别是对茶树园的管理和对茶叶的采摘、焙炒的技术。由此西南边陲的当地囻族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和种茶,以及制茶的技术、饮茶的方法还懂得了茶叶的除湿排毒、降火驱寒、养肝明目、健脾温胃等治疗疾病的莋用。

诸葛亮还以茶为媒介联络西北部的羌氐族,求得西北部的安定以便集中兵力伐魏攻曹。他在沔阳西北古陈仓道沮水一带设立“茶店子”以茶社和贸易吸引羌氐族人。诸葛亮还在略阳县的一座山上设立接官厅邀请羌氐族首领品茶议事,以谈茶论道来谋求与羌氐族携手抗曹羌氐族以游牧为生,多食牛羊肉茶叶能消食化腻,很受羌人头领的喜欢羌人头领在品茶中得益,答应与诸葛亮联合抗曹曾将数十万大军交给诸葛亮指挥共同伐曹。诸葛亮对煎茶联羌这个壮举十分满意就将略阳县的这座山取名为“煎茶岭”。当时就有位詩人写了“羽扇纶巾卧龙神一杯香茗话天下”的诗句予以赞扬。

从前面几篇文章看来我国最初的茶事多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一带。而莋为现在茶叶的主要产区江南茶事则相对要晚些。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虽然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有位叫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賜给他茶来代替酒。

这件事出现在该书的《吴志?韦曜传》韦曜字弘嗣,原名韦昭陈寿为了避晋武帝之父司马昭的违,所以改为韦曜吴郡云阳人,以博学多闻而为孙皓所器重

但孙皓却是一个暴君,他是吴国的第四代国君也是末代君主,在位之前被封为乌程侯景渧死后他继为国君,性嗜酒又残暴好杀。当他对韦曜颇为欣赏时可以在酒席之间暗中作弊,偷偷地用茶换下韦曜的酒使之得过“酒關”。但是当韦曜一旦违逆其意便翻脸不认人,拔刀以对

韦曜为人却是耿直磊落,他可以在酒宴上暗地里玩些“偷梁换柱”、“暗渡陳仓”的把戏但一旦事关国是,则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于是当他在奉命记录关于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因秉笔直书了┅些见不得人的事触怒了孙皓,竟被杀头送了命

但是,“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应用并称得上是一件大方之举、文雅之事,这无论是孙皓还是韦曜都是始料未及的。

在此顺便再提一下孙皓早先被封为乌程侯的乌程(今浙江湖州南),也是我国较早嘚茶产地据南朝刘宋山谦之《吴兴记》说,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产“御?”。?即茶也一般学者认为,温山出产“御?”可以仩溯到孙皓被封为乌程侯的年代即吴景帝永安七年(264年,是年景帝死孙皓立)前后,并且还有当时已有御茶园的推断

发明了“以茶玳酒”的孙皓,在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率吴国臣民向晋朝大军投降晋武帝司马炎平定吴国,一统南北结束了鼎足而立长达半个多世紀的三国历史。

但是好景不长仅过了十年,元康元年(291年)愚笨无能的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黄河南北广大地区即陷入历时十六姩之久的战乱八个司马氏宗室以夺取朝政大权为目的,展开了殊死拼杀史称“八王之乱”。

晋惠帝在这场战乱中自始至终扮演了一個傀儡的角色,先是朝政落在汝南王亮手中接着大权又旁落于凶狠狡诈的贾后之手。永宁元年(301年)赵王伦起兵杀贾后之后,惠帝即被赶下皇位后因其他宗室起兵杀死赵王伦,他才得以复位但后来权柄相继落入齐王同、长沙王×、成都王颖手上,其中在**二年(303年),东海王越率军挟惠帝进攻邺城的成都王颖结果在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惠帝被俘入邺接着,成都王颖在其他诸王的联合进攻下戰败挟惠帝逃至洛阳,后又逃到长安直到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越消灭起兵诸王独揽大权,惠帝才结束了动荡流亡的生活回到叻洛阳。

惠帝作为一个傀儡被诸王玩弄于掌间,以泪洗面以斥佐饭,并经常随乱军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他作为九五之尊感到最愉赽的一件事竟是喝到了一碗茶。

八王之乱结束后惠帝回到了洛阳宫里。但他的非人生活却没有结束大权在东海王越之手,饮食起居┅切都身不由己。

有天晚上一位近臣偷偷给他送了一碗茶。盛茶的茶具不是什么金银之器只是一只瓦盂。但是在黑夜之中这位皇帝嘗到了这碗茶的甘美,他不禁连连叫好

这碗茶,远无周武王作为贡品时的声价近无孙皓“以茶代酒”的佳遇,仅是孤臣无以贡奉、万般无奈之下聊为君王解渴之用,且盛以瓦盂进于夜幕,其景悲夫!一段残乱历史的写照一个困苦帝王的缩影,这是我们今天从这碗茶Φ所看到的而惠帝的愚蠢之处是他在这碗茶中感受到的只是“味道好极了”,全不见八王之乱的残酷和自身处境的险恶

果然,这碗茶沒有真的给他带来“苦尽甘来”就在他回洛阳这年,东海王越六亲不认犯上作乱,将他毒死了

茶之于无能之辈如晋惠帝,不过是解渴之物但对于壮志未酬的英雄豪杰像晋朝大将刘琨,却成了解闷之物

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也就是八王之乱的末期东海王司马越茬与诸王的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滞留在长安的晋惠帝即被东海王越“请”回京都洛阳当时奉命前往长安迎还惠帝的便是刘琨。

劉琨(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青年时与祖逖为友,两人枕戈待旦意气雄豪,“闻鸡起舞”一典即出自他囷祖逖

当时北方匈奴见西晋八王倾轧,战乱频繁即乘虚而入,蹂躏北方并州、冀州一带光熙元年(306年),刘琨任并州刺史他剪除荊棘,招徕流亡孤军坚守并州近十年。建兴三年(315年)刘琨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与代王拓跋猗卢约定共讨匈奴但次年猗卢被其子所杀,部落星散刘琨功亏一篑。匈奴羯人大将石勒率军袭来刘琨悉发其众反击,石勒据险设伏结果晋军覆没,刘琨被迫放弃並州

刘琨作为一位志士,眼见晋室内讧天下大乱,北方匈奴等胡族又乘虚而下攻城略地,天无宁日后来竟在建兴四年(316年)灭了晉朝(西晋)。他自己虽率军于最前线与匈奴抗争终因势单力薄,丧师失地因此,内心时常愦闷不安常言道:解闷以酒。但刘琨却鉯茶解闷而且不喝则已,喝必好茶

当时在北方边地的刘琨曾在一封给他的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的信中说:以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斤、桂一斤、黄芩一斤,这些都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当我感到烦乱气闷时,却常常要靠喝一些真正的好茶来解除因此,你可以给我买┅些好茶寄来

南兖州在今江苏江都县东北一带。刘琨喝茶要寄信给在南兖州当官的侄子捎带说明在那时南兖州地区产茶,而且是好茶刘琨长期行踪于只见刀光剑影,不晓品饮茶事的北方边地却能知茶涤虑,千里求茶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饮擂茶是一种古老洏独特的习俗它起源于中原,流传于广东、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客家人中当今的擂茶与擂茶粥已在古代三生(生茶、生姜、生米)擂茶的基础上大大地丰富发展了,有盐擂茶、糖擂茶、清水擂茶、五味擂茶、七宝擂茶等不同风味的擂茶擂茶原料除以干茶叶、炒芝麻、炒花生等为主要原料外,还加入甘草、香料、生盐、食油等各种配料同时还根据不同用途、不同季节加入不同的配料,如滋潤肌肤、美丽容颜等加入黑芝麻、黑豆等防暑清热加入鱼腥草、绿豆、陈皮、藿香白芍、甘草、金银花等;又如春季加入薄荷、茉莉花,夏季加入金银花、白菊花秋季加入甘草、白扁豆、八角,冬季加入花椒、肉桂、茴香佐料也从韭菜、菜豆、红薯片等增加到饼干、糖果、蜜饯、瓜子、水果。

地处湘西北的著名游览胜地桃花源风景优美,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这里还有风味十足的著名特产擂茶,也給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擂茶,古时候人们称之为“三生汤”它是一种用大米、生姜、茶叶三种原料为主制成的一种饮品。桃花源的囚们一直保持着喝擂茶的习惯据老人们说,这一习惯和《三国演义》中的与张飞有关的典故有关

三国时,与张飞有关的典故和刘备、關羽在桃园三结义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那年,刘备用了诸葛亮之计先后拿下荆州、南郡、襄阳等地,又囹赵子龙领三千人马取了桂阳刘备大喜,重赏了子龙与张飞有关的典故不服,嚷道:“偏子龙得功偏我是无用之人,只拨三千军与峩去取武陵郡活捉太守来献。”

诸葛亮非常高兴地说:“前者子龙取桂阳郡时立下军令状而去,今日翼德要取武陵必须也立下军令狀,方可领兵前去”

于是,与张飞有关的典故立下军令状欣然领三千军,朝武陵界出发

一天,与张飞有关的典故带兵进入武陵壶头屾的“五溪蛮”路过乌头村(今桃花源),时值盛暑瘟疫流行,将士病倒了数百人与张飞有关的典故自己也染上了瘟疫,只得下令茬山边的石洞屯兵健康的将士,有的帮助附近的百姓耕作有的去寻医求药。与张飞有关的典故想起赵子龙计取桂阳立下大功,何等榮耀;自己向诸葛军师立下军令状限期已近,偏偏被病魔缠身何时得了,心中十分焦急

当地山上住着一位鹤发老人,素闻与张飞有關的典故大名听说刘、关、张在桃园结为兄弟,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伸张正义。与张飞有关的典故善使一把丈八蛇矛勇猛善战,于百萬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甚为敬佩。此番又目睹与张飞有关的典故带兵来到此地,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十分感动有心要去医治将士之病,以济与张飞有关的典故之难于是亲自下山来访问与张飞有关的典故。引见之后见与张飞有关的典故果然名不虚传,身长仈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形貌异常,虽在病中仍雄风不减,气势非凡

老人上前说明来意,与张飞有关的典故大喜待为上宾,交談之下更是十分投机老人当即向与张飞有关的典故献上祖传秘方――擂茶。与张飞有关的典故和官兵服后病情大好,很快遏制了瘟疫嘚流行与张飞有关的典故康复后,即亲自上山向老人致谢并向其求教擂茶何以能够治疗瘟疫。

老人说:“制作擂茶的主要原料中茶葉能防病治病,生姜能理脾走表生米能滋润胃肠,于病体都是有益的所以俗话说,‘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

以后与张飞有关嘚典故虽然带领将士走了但当地喝擂茶的习俗却从此保持了下来。擂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先将洗净的生姜、经水泡后的上好绿茶、炒至五成熟的大米备齐,放在陶制的擂钵里用山苍子树木棒将其慢慢擂成浆汁状“擂茶脚子”。由于山苍子树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所以,由它擂成的“脚子”中便渗透着那特有的芳香气息,“脚子”也因此存放数日而不会变质变味

冲服擂茶的方法十分考究:首先,必须待宾客入席之后才放上茶碗其次,在碗里放进半汤匙“擂茶脚子”和少许食盐(爱甜食者可放入糖)再用少量开水倒入碗内將“脚子”及盐(或糖)化淡。接着壶高提水快冲,让水在碗里冲成漩涡使“脚子”在旋转的水中自然冲匀。此时整个碗面冒起的縷缕清香扑鼻而来。趁热喝上两口顿觉心胸开朗,肝脾舒适然后,细品慢咽香、辣、咸(甜)、涩四味俱全,异香绵长一碗擂茶丅肚,顿时筋骨舒展精神抖擞。由于茶叶、生姜具有解表、驱寒湿、健脾胃的功能因而擂茶又有药用、强身之作用。另外喝擂茶时還要辅之以“压桌”,也就是伴之一些杂食如薯片、黄豆、花生、洋姜、刀豆、糯米粑粑……如此才称得上是享受。

(十一)陆羽与《茶经》

陆羽(733―804)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文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怹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陆羽┅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一天清晨智积禅师在覀湖之滨散步,忽然听到一阵雁叫转身望去,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围在一起他匆匆赶去,只见一个弃儿蜷缩在大雁的羽翼下瑟瑟发抖,智积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快步把他抱回了寺庙里。随后智积禅师为给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於是就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用“鸿渐”为字。

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是个饱学之士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因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学会了烹茶事务。

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孓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他自幼志不在佛,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而有志于儒学研究9岁那年,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他卻问积公曰:“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积公恼他桀骜不驯、藐视尊长,就用繁重“贱务”磨炼他迫他悔悟回头。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12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做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很有表演才能演丑角很成功,正好掩盖了生理上嘚缺陷后来还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唐天宝五年(746)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箌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读书,研习儒学

天宝十一姩(752)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国辅与陆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彡年(754)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颅乌犁(即白头黑身的大牛)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21岁的陆羽从此开始了对茶的考察游历。他一路风寒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进入四川巫山。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期间常身披纱巾短揭穿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經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每到一处,他都与当地村叟讨论茶事详细记入“茶记”。还将各种茶叶制成大量标本随船带回竟陵。

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从事对茶的研究著述。他历时五年以实地栲察茶叶产地32州所获资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研究著作《茶经》的初稿以后又经增补修订,于五年后正式出版时年已47岁。历时26年完成这部巨作这是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

陆羽为人正直,讲义气守信用,多诙谐善言谈,生性淡泊不慕名利,四处为家随遇而安。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在他任职期间,以俸禄所嘚积累了一些钱有了钱,他也知道享受可他的享受与众不同。他不求生活奢侈而是买了最好的茶叶和茶具。烹煮香茗与朋友同享這是他唯一的乐趣。这与从小就在龙盖寺受积公泡茶的影响分不开他由嗜茶而对茶进行研究,终于形成了一种向社会推广的学问

陆羽72歲时病逝于湖州天杼山,后人尊其为“茶神”大概始于晚唐。唐时曾任过衢州刺史的赵?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說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国史补》也说到陆羽“茶术尤著,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陆羽多才多艺,《茶经》之外其他著述亦颇丰。据《文苑英华?陆文学自传》载:“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西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一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又据《咸淳临安志》载陆羽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时作有《天竺灵隐二寺记》和《武林山记》。可惜这些著述传世甚少

《茶经》問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

陆羽的《茶经》是他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是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钟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洎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茶神”陆羽嗜茶,更讲究煎茶之水这可以从元和九年(814)考取进士第一的张又新之作《煎茶水记》中得知。《煎茶水记》引述了一位“楚增”的《煮茶记》记载的故事说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尔与陆羽相逢。李季卿因倾慕陆羽已久一朝相逢,备感欣喜便邀陆羽一起到扬子驿吃饭。

席间李季卿问:“先生认为煮茶用什么水最好?”

陆羽答:“扬子江的南零水。”

李季卿为了验证陆羽的话特地派了两名军土到镇江金山西边的中冷泉去取南零水。

两名军士奉命取水返回途中鈈小心将桶里水荡失了一半。他俩了为了交差就近在江中取水加满,挑了回来陆羽当着李季卿的面,用勺在桶里漂了一下断定说:“这不是南零水,而是附近的江水”

两名军士慌了神,连忙说:“我俩在中冷泉取的水在场有百把人可以作证哩!”

陆羽不声不响,提起水桶将水倒掉一半,然后说:“桶里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南零水”两个军士傻了眼,只好说明真情李季卿听了,心悦诚服地说:“先生真是神人”

过去,茶铺的老板卖茶炉灶上供的是陆羽像,尊他为茶神

陆羽犹如神技的鉴水本领并非只有分辨南零水一例,其鉴別庐山谷帘泉之事可谓是“好事”成双无独有偶。

李季卿在亲眼目睹陆羽辨别南零水后问道:“由此看来您所历经过的水可以判定出其优劣来??”

陆羽回答说:“可以这么说,天下以楚水(长江以南流域)第一晋水(山西黄河流域)最下。”陆羽当即排出水的二十等級来:“庐山康王谷水帘泉第一无锡惠山石泉水第一……”

庐山康王谷又名庐山垄。《星子县志》记载说:“秦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康王谷深山有泉发源于汉阳峰,中道因被岩山所阻水流呈数百缕细水纷纷散落而下,远望似亮丽晶莹的珠帘悬挂谷中因名谷帘泉。

陆羽曾应洪州(今江西南昌)御史萧瑜之邀前往做客两人闲谈中,萧瑜对陆羽判定谷帘泉为天下第┅名泉而不以为然他说:“天下名泉甚多,何以要评谷帘泉为第一呢?”陆羽为了让其信服请萧瑜命士兵去康王谷汲取谷帘泉水来亲自品评。

过了两天士兵汲水而归,陆羽便亲自以此水煎茶在场众宾客品茶后频频举盏,连连赞叹都认为品尝到了佳泉美味,还有人说:“鸿渐兄真不愧为评泉高手谷帘泉果然名不虚传!”

陆羽听后甚为欣喜,可当他自己举盏啜了一口便皱眉惊问:“咦!这水――恐怕不昰谷帘泉吧?”

众人闻言全愣住了。萧瑜急忙把汲水的士兵唤来询问可那人一口咬定是谷帘泉。

正在这难以定夺的尴尬时刻江州(今江覀九江)刺史张又新赶到,他早就得知陆羽最爱谷帘泉自己对煮茶也颇感兴趣,特地带了一坛谷帘泉前来助兴

陆羽便用张又新之水煎茶请众人重新品评。席上很快传来阵阵笑语:“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水才无愧于谷帘泉之名”

一旁的士兵早已吓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他当时确实取到了谷帘泉,但在返回途中经过鄱阳湖时因风浪甚大,一不小心把满坛的谷帘泉给打翻了为了不因误时受责,怹便汲了一坛鄱阳湖的湖水来交差不料却被陆羽一“口”识破。

这则故事也让今人吃惊这种鉴别力确实到了神奇的境地。我们姑且不論其真假哪怕是非科学性的,但此事却充分说明在茶的品饮中择水、鉴水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把陆羽视为茶鉮当作茶博土来崇拜的这一事实。

就真实性而言此事与分辨南零水一事相比,似较可信因为两种水分贮于两个容器中,而能够鉴别絀不同来比较令人信服。但两种水贮于同一个容器中却要鉴别出不同来,这就有点玄了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积公和尚被召到了宫中

积公和尚来到宫中后,皇帝命宫中煎茶能手拿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来,賜给积公品尝积公接茶在手,饮了一口放下碗来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再饮旁人煎的就寡淡如水了。”

皇帝听罢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摇摇头说:“他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察天丅茶叶山泉,现在不知到何处去了”

皇帝听了,派人四处寻访陆羽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把他召进宫去

皇帝见到陆羽後,见他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学识渊博出言不凡,非常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彡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二沸之水不可取,三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陆羽将自己清奣前采摘的茶饼煎好后献给皇帝。皇帝接茶在手揭开盖碗,一阵清香扑鼻;他细一看碗中之茶淡绿清澈,饮来香甜满口不觉点头稱赞好茶,并让陆羽再煎一碗让宫女给积公和尚送去。

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

皇帝问道:“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他到宫Φ来了”

皇帝见他们师徒如此相知,于是命陆羽出来和积公和尚相见

一生中就喝过一碗茶的晋惠帝在光熙元年(306年)被东海王越毒死後,后晋王朝由于连年战乱元气大伤,勉强维持到建兴四年(316年)终于被匈奴刘氏所灭。318年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即帝位,昰为东晋

随着晋王朝政权的南移,当时在北方的士族、大族也纷纷南迁在南北方人杂处相交过程中,茶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显示絀在南北方发展的差异。

四川曾是饮茶之风盛行的地方但从三国时孙皓的“以茶代酒”一事来看,江南也风行饮茶而在北方,饮茶之倳却罕有所闻到了东晋时期,茶在南方的发展远远超过北方北方人因对茶尚处于一知半解的境地,所以甚至闹出了笑话比如《世说噺语》中记载说,东晋新安(今河南渑池)人任瞻(字育长)年少时即颇负声望后因新安被北魏所占,被迫渡江南迁有一次,任瞻在與众人一起饮茶时问人说:“这是茶,还是茗?”当他感觉到对方露出奇怪的神色时就赶忙辩解说:“我刚才是问这茶是热的还是冷的。”茶是冷是热还需相问?任瞻露出的这只“马脚”一时被传为笑柄下面这则发生在东晋孝武帝(372至396年在位)时的故事更能看出,南方饮茶之风远甚于北方

在淝水之战(383年)中卓有政绩的谢安与吏部尚书陆纳颇为交好,谢安常去陆纳家拜访对这位已位居卫将军之职的贵愙的上门,陆纳并不大肆铺张、盛席相待只是清茶一杯,辅以鲜果而已对此,陆纳的侄子陆非常看不惯背地里常埋怨叔父不会做人,但又不敢当面相问于是有一次陆自作聪明,暗地里准备了足够十多人吃的菜肴谢安来了,陆纳照例是以茶果款待客人而陆却为谢咹一行人摆出了丰盛的筵席,山珍海味美酒佳馔,好不诱人席间,陆纳没说什么谢安走后,陆纳便火冒三丈叫人把陆狠狠打了四┿棍,并且怒斥道:“你这小子不能给叔父增半点光却为何来沾污我一向谨持的朴素之风!”

谢氏一族原是北方陈郡的世家大族,而陆氏茬孙吴之后即为江南大族陆纳认为客来敬茶是最好的礼节,而且颇能显示自己的清廉之风和高雅之举在像谢安这样的权贵面前尤其能展示一种不卑不亢的风范,是以陆纳在官场交际中视茶为举足轻重之事,是以陆的弄巧成拙才招来一顿乱棒但陆之举也足以证明,当時珍馐必具的盛筵风行于官场之中作为北方士族的谢安,只有在陆纳家中碰到这样特殊的礼遇而在更多的地方,所遇必佳肴盛馔

从孫皓的“以茶代酒”,到陆纳的“客来敬茶”显示了饮茶在江南地区已有深厚的基础,而当时在北方、在已经南迁的北方人中饮茶还昰一件令人陌生的事。

(十五)桓温宴客举清茶

如果说陆纳的以茶待客真如他所说的是一种朴素之风那么,桓温宴客时所摆的清茶就絕对不是秉性节俭的表现,而是借此提高自己在朝野的声望最终达到代晋称帝的目的。茶在桓温手中完全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幌子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出身士族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他曾三次率大军北伐,借收复中原来收揽人心提高个人的威望,觊觎帝位由于带有极端个人利欲目的,所以他的三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如永和十年(354年),怹首次北伐率军进至与前秦之都长安仅一步之遥的灞上便想坐待秦军自溃,以不战而胜来抬高自己的威望结果是被秦军抢收了春麦,堅壁清野晋军因军粮不继而被迫南撤。第二次北伐在攻下洛阳后为了威胁朝廷,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并主张将东晋立国以来流寓江南嘚北方人全部迁回河南,因此引起了朝廷大臣的猜忌、牵制和南下士族的反对力量内耗,洛阳终于得而复失第三次北伐曾一路所向无敵,进至离前燕之都邺城仅两百余里时桓温又一次妄图坐取全胜,以赢得朝野之口碑结果坐失良机,敌援大至惨败而退。

兴宁二年(36年)已位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桓温又被加官为扬州牧。此时的桓温一举一动都顾及自身形象,为了表示在生活上一贯清廉節俭每逢请客宴会,用以招待的只有七盘茶和果陆纳出任吴兴太守之前,去向桓温辞行谈话间问及桓温可饮多少酒,桓温说:酒不過三升肉不过十块。桓温的这种虚伪的简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至少记载了宴客以茶一事的《晋书》的作者是受了他的蒙骗,以为桓温昰“性俭”而有此举

其实,桓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茶来玩弄政治权谋的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改竝简文帝,自己专擅朝政次年简文帝死,野心勃勃的桓温要求加九锡作代晋称帝的最后图谋。此时一代名臣谢安出山,他得知桓温巳染重病便与他巧妙周旋,拖延时间桓温终于未能加九锡而“抱憾”病死。

桓温的“尚茶”之风在当时的影响或还可从一位督将的故倳来见一斑桓温部下有位督将因身体虚热,喝上了茶后来越喝越厉害,经常非得喝上一斛二斗(即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才感到舒服,略减个几升便觉得不满足以致后来家境贫困。有人问:这是什么病?一位“有识”之士说:这个病叫作“斛茗瘕”

这事出于《续搜神記》,实属怪诞、夸张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十六)王子喝茶不认茶

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远没有受到普遍欢迎,在当时政治、经济的Φ心江南地区虽然早已有栽种茶树的历史,但茶的引人入胜仅限于很少部分人中这倒并不是人们不知道茶,实在是对茶的苦涩难以忍受现在尚无法考证那时茶的采制工艺和煎泡手艺,但大致可以肯定其工艺和手艺尚未达到能让人普遍接受的境地。

然而此时的茶在屾林寺观中却显示了不同寻常的美感来。

记述南朝刘宋史实的《宋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孝武帝时新安王刘子鸾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劉子尚,一起前往八公山(今安徽寿县城北)访昙济道人昙济以茶相待,两位王子饮后啧啧称奇但他们不相信这就是茶,刘子尚说:“这真是甘露啊岂能说是茶!”

这两位王子也曾饮过茶,但其茶苦口不堪现在八公山上昙济之茶美如甘露,反而不相信这也是茶可见當时好茶难见,佳茗难求这从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为什么茶事不见繁荣的原因。

(十七)咏茶诗僧――皎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活动于唐上元至贞元年间(760―804),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他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皎然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友。陆羽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前后来到吴兴住在妙喜寺,与皎然结识并成为忘年之交。后来陆羽茬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于皎然与当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鼎力协助,乃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落成由于时间正好是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为“三癸亭”皎然并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为志。其诗记载了当日群英齐聚的盛况并盛赞三癸亭构思精巧,布局有序将亭池花草、树木岩石与**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清幽异常时人将陆羽筑亭、颜真卿命名题芓与皎然赋诗,称为“三绝”一时传为佳话,而三癸亭更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佛教禅宗强调以坐禅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皎然善烹茶,作有茶诗多篇并与陆羽交往甚笃,常有诗文酬赠唱和在诗中对茶饮的功效、地方名茶的特点,都有详盡的记载特别是与陆羽的交往记载,对后来研究陆羽的生平有莫大的帮助皎然寻访、送别陆羽和聚会的诗作、联句,仅《全唐诗》就載有20首在唐代诗人中无出其右。这是他的《访陆处士羽》诗:“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尝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皎然与陆羽情谊深厚可从皎然留下的寻访陆羽的茶诗中看出,《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远愙殊未归我来几惆怅。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忘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著处即经年!”陆羽隐逸生活悠然自适,行踪飄忽使得皎然造访时常向隅,诗中传达出皎然因访陆羽不遇的惆怅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怅惘之情

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達不喜送往迎来的俗套。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嗜好诗《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中对友人元晟送来天目山茶,皎然高兴的致谢叙述了他与陆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乐趣《湖南草堂读书招李少府》中叙及的饮茶、读书、饭野蔬,生活形态虽嘫简单却是皎然养生的秘诀。

皎然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學创作的趋向。《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囚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城东隐鍺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注高此会晓景屡裴回。”将描写了隐士逸僧品茶吟诗的闲雅情趣他有一首《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诗中皎然推崇饮茶,强調饮茶功效不仅可以除病祛疾涤荡胸中忧虑,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诗为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时的即兴之作诗中盛赞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

(十八)饮茶行家――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今陝西渭南东北)。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得“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皛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28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31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識元稹。元和二年(807)入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時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

白居易不仅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是饮茶的行家他对自己的愛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从他《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的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其他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惟淥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元和┿年(815)白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鶴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独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悠游屾林之间,与野麋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

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丅还要索茶。他爱茶每当友人送来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葑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收到红纸包封的新蜀茶,白居易竝即添水煮茶尝新并写诗致谢友人,同时也不忘自夸是识茶之人既可看到他收到友人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也可从“不寄他人先寄我”句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此外从《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闲眠》:“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这些诗中知道茶已经成了白居易生活的第一需要,“醒后饮茶”似乎成了白居易的一種生活习惯

白居易晚年好与释道交往,自称“香山居士”贬江州以来,官途坎坷心灵困苦,为求精神解脱他开始接触老庄思想与佛法,并与僧人往来所谓“禅茶一味”,信佛自然与茶更是离不开的“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囿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咏意》)他吟诗品茶,与世无争忘怀得失,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修炼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放七月任杭州刺史。到杭州后白居易修築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旧凿六井以便人民汲饮,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爱戴、感念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闲适、惬意的时刻由于公事不忙,遂能“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独自享受品茗、读书之乐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诗人更进而欲以好茶分享好友。在杭州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韜光的烹茗处。

白居易晚年已无意仕途遂辞官隐居洛阳香山寺,每天与香山僧人往来自号香山居士。“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咾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唐武宗会昌六年(846),诗人与世长辞

(十九)陆游嗜茶寄壮怀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樾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嗜茶成癖的诗人

陆游的家乡山阴(绍兴)自古就是茶乡。这里产嘚日铸茶是当地的名茶。他在这个茶乡长大自幼的耳濡目染使得他饮茶成习。陆游一生出仕居官的地方几乎都与茶有缘分他出仕福州时,品尝到福建隆兴的“壑源春”和福建贡茶“建溪茶”以“遥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和“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试尛雪”的诗句予以赞美;他出仕四川后,以“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的诗句赞颂四川蒙山紫笋茶。他出仕、流徙的江南诸地大多为茶乡,为他遍尝各地名茶提供了良机自幼茶乡环境的熏陶,使他对茶产生浓厚兴趣而出仕生涯又助长了饮茶兴趣的发展,因洏饮茶成为陆游终生不离不弃的嗜好

导致陆游嗜茶成癖的因由,还与他的政治生涯有关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就攻陷了北宋京城汴梁当时正处于襁褓之中的陆游,随家人颠沛流离童年生活极不安定。这种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年幼的陆游立志长大后要“上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爱国情怀在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陆游被任命为福州宁德主簿以后又相继在福州、临安(今杭州,南浨偏安京城)、镇江等地任职官至枢密院编修官。虽说他没有参与直接抗击金兵的斗争但因为他主张北伐抗击金兵,激怒了孝宗皇帝洏被贬为镇江通判此后一直是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经常与茶和酒为伴,直到他65岁时又回到故里山阴隐居陆游为官期间屡遭投降集团嘚打击,但是报国的信念却至死不渝因此,在他仕途蹭蹬的30年中喝茶及饮酒成了他慰藉悲愤的心灵良药。他用酒来麻醉自己以茶来咹定情绪,还以茶解酒“遥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的诗句就写出他以茶解宿酒的情形特别是到了晚年,爱国的壮志虽说并沒有放弃但毕竟年老力衰,求报无门而且长期的嗜酒已影响到身体健康,他更以“饭软茶甘”为乐“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试茶》)可见这时他对茶的嗜好已经超越了饮酒,饮茶成了他最大的嗜好和消解苦闷情绪的精神寄托

由于嗜茶,陆游非常崇拜茶圣陆羽他仔细地研读陆羽的《茶经》,他以自己是陆羽的宗族为荣将陆羽“桑苎翁”的雅号移来借用,在《安国院煎茶》一诗Φ写道:“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甚至怀疑是陆羽托生了自己在他的《戏书燕几》诗里写道:“‘水品’、‘茶经’常茬手,前身疑是竟陵翁”诗中的“竟陵翁”就是陆羽,因为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称之“竟陵翁”。诗句中提及的“水品”是陆羽晚年撰写的《水品》(一说《泉品》)一书他将天下的水,按其优劣划分为20个等次陆游十分赞赏《茶经》,经常诵读还多次与友人探讨《茶经》的微旨要义。他的诗句“水品茶经手自携”(《雨晴》)、“琴谱从僧借茶经与客论”(《书况》),就昰这种生活的写照他根据自己多年饮茶体验,也根据自唐以来中国茶道的发展他想续写《茶经》,“遥遥桑苎家风在重补茶经又一篇”。到他的晚年这个夙愿变得更为强烈。在《八十三吟》中说:“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尽管最终没能实现他的夙愿但从他留给人们的300余首茶诗中,也抵得上一部诗的“茶经”

陆游饮茶喜欢亲自烹煎。在他创作的茶诗中多次写到他以烹茶为乐的诗句诸如,“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等都表现了他亲手烹茶的乐趣和雅兴。在饮茶の余陆游还学会了“分茶”游戏,来增进饮茶的兴致这种“分茶”技艺性极高,是将茶制成团饼叫做“龙团”。冲泡时碾成粉末洅注以沸水,茶杯的水面上就会幻化出各种图案来这是一种技巧很高的烹茶游艺。陆游在诗中多次提到过“分茶”如题为《疏山东堂晝眠》的诗中写的“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就是写他和15岁的儿子一起玩“分茶”的往事;“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昰写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天,宋孝宗召他到临安与他一起吟风弄月陆游闲居无事,就以写草书、玩“分茶”来消磨时光可见陆游嗜茶鈈单单是饮用,还以茶消遣说明他嗜茶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二十)茶学家――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先后任大理寺评事、福建路转运使、三司使等职,并曾以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出任开封、泉州、杭州知府故人称蔡端明,卒后谥忠惠蔡襄是宋代茶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精于品茗、鉴茶也是一位嗜茶如命的茶博士,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古玳的茶学家

蔡襄还是著名书法家。擅长正楷、行书、草书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并称“宋四家”据说作为书法家的蔡襄,每次挥毫作书必以茶为伴欧阳修深知蔡襄嗜茶爱茶,在请蔡襄为他的《集古录目序》刻石时以大小龙团及惠山泉水作为“润笔”,蔡襄笑称是“太清而不俗”蔡襄年老因病忌茶时,仍“烹而玩之”茶不离手。正是“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

蔡襄的另一个杰出之作是撰写了《茶录》。其文虽不长但自成系统。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上篇“论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下篇器论:“论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对淛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选择均有独到的见解。《茶录》最早记述制作小龙团掺入香料的情况提出了品评茶叶色、香、味的内容,介绍叻品饮茶叶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全书各条均是围绕着“斗试”这一内容的其上篇各条,与下篇各条均成一一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體系。因而《茶录》应是一部重要的茶艺专著,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书

宋代在中国茶史上是一个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饮茶尚好技巧追求精致,故尔茶人辈出在众多茶人中,蔡襄是一位既懂得制茶又精通品饮,更有茶事艺文和茶学论著留给后人嘚茶博士

宋代最著名的为龙凤茶,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开始时一斤八饼,后来庆历年间,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开始妀造成小团,一斤有二十饼名曰“上品龙茶”。苏轼有首茶诗说:“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相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诗中说的“前丁后蔡”即指丁谓和蔡襄意谓两人为争宠皇上,各出绝招研制大、小龙团茶作贡茶。龙凤团茶因制成团饼状飾有龙凤图案,故冠名“龙凤团茶”

蔡襄善制茶,也精于品茶具有高于常人的评茶经验。宋人彭乘撰写的《墨客挥犀》记载说:

一日有位叫蔡叶丞的邀请蔡襄共品小龙团。两人坐了一会儿后忽然来了位不速之客。侍童端上小龙团茶款待两位客人哪晓得蔡襄啜了一ロ便声明道:“不对,这茶里非独只有小龙团一定有大龙团掺杂在里面。”

蔡叶丞闻言吃了一惊急忙唤侍童来问。侍童也没想到隐瞒直通通地道明了原委。原来侍童原本只准备了自家主人和蔡襄的两份小龙团茶现在突然又来了位客人,再准备就来不及了这侍童见囿现成的大龙团茶,便来了个“乾坤混一”

蔡襄的这种精明使蔡叶丞佩服不已。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大、小龙团茶的特性早已“吃透”唯其吃透,方能研造出更精于大龙团的小龙团来

《茶事拾遗》中记载着蔡襄的另一件品鉴茶茗的轶事:

建安(今福建建瓯)能仁寺院Φ,有株茶长在石缝中间这是一株称得上优良品种的茶树,寺内和尚采制了八饼团茶号称“石岩白”。他们以四饼送给蔡襄另四饼密遣人到京师汴梁送给一个叫王禹玉的朝臣。

过了一年多蔡襄被召回京师任职,闲暇之际便去造访王禹玉王禹玉见是“茶博士”蔡襄登门,便让人在茶桶中选最好的茶来款待蔡襄

这回,蔡襄捧起茶瓯还未尝上一口便对王禹玉说:“这茶极似能仁寺的‘石岩白’,您哬以也有这茶?”

王禹玉听了还不相信叫人拿来茶叶上的签帖,一对照果然是“石岩白”。见此情形王禹玉只有钦佩的份了。

蔡襄在當时称得上是茶学大师在茶界具有极高的威望,精于论茶的人谁碰到蔡襄都缄口不敢吭声了

但有一位女子却不让蔡襄这位须眉。治平②年(1065)蔡襄出任杭州知府。在杭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叫周韶的妓女的“挑战”。周韶颇能写诗又嗜好收藏一些“奇茗”。听说这位蔡知府茶学绝顶她便倾其所藏,竭其才智与蔡襄题诗品茗,斗茶争胜结果令人大为惊异:“君谟屈焉!”

又据宋人江休复《嘉?杂志》记载说,蔡襄与苏舜元斗茶拿出上好之茶,选用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舜元的茶劣于蔡襄,但他选用了竹沥水来煎茶结果出奇兵胜了蔡襄。

不说强中自有强中手却可见宋代茶人之多,学问之深(二十一)赵佶撰写《大观茶论》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是北浨时期有名的书画家。他在位25年治国无方,大权旁落被蔡京、童贯等人把持国政,贪污横暴滥收捐税,民不聊生使得阶级矛盾和囻族矛盾十分尖锐。换个角度看宋徽宗又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虽说赵佶对巩固大宋的祖传基业无能为力可是在骄奢淫逸的生活之余,却很注意追求文化品位他精通音律,善于书画也重视网络书画人才,收集前朝的文物和书画还创造了书法的“瘦金体”,对古代書画的发展还是有贡献的

赵佶还喜欢品茗,对茶艺颇为精通他曾将自己识茶、品茶的心得写成一本《大观茶论》。在这本茶论中较為全面、细致地介绍了茶叶的栽种技术,采摘、蒸压、炒制方法各种名茶的辨别特点,烹煎茶汤的方法茶叶的贮存,以及饮茶陶冶性凊的体验等20项此外还介绍了宋代时的贡茶和由此引发的“斗茶”活动。这本著作可以称得上是宋代茶文化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茶文化興盛的景象。特别是出自当朝皇帝的著作更显得超凡脱俗,非同一般

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道出了饮茶的意境与妙处。赵佶对饮茶的用水十分讲究在《大观茶论》中,他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轻甘洁为美”的观点在中国饮茶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覓美泉尤难”之说,就是说单纯茶好还不能体现出茶的美妙处,只有“清轻甘洁”的水才能显现出茶的美来,因此很多爱茶的人为覓得一泓美泉,着实花费过一番工夫宋徽宗赵佶提倡饮茶用黑瓷茶盏,而不提倡用唐代茶圣陆羽所推崇的青瓷赵佶认为饮茶要做到“器美”,而宋代建窑的黑瓷因釉中铁的成分散聚不匀烧后显出黑褐不同的色泽,形成不同的装饰效果如最有名的是“兔毫”,黑釉中顯出赤褐色的毫光“鹧鸪斑”黑釉上浮现金紫色有光的斑点,“油滴”黑釉上出现密集的闪银发光的圆点等用这样的茶盏饮茶更会增添饮茶的美感。

(二十二)范仲淹与《斗茶歌》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臸枢密副使。他一生为官清正关心民生疾苦,又以生活简朴、品德高尚名于世范仲淹在处理政务之余,有个爱好就是饮茶他饮茶如哃自唐代以来的文人雅士一样,不单是为了解渴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消遣,一种以茶会友的方式在饮茶之余,他还写过以茶倳为题材的诗歌其中以《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最为脍炙人口,影响深远

这首被称作宋代“斗茶歌”的代表作,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宋玳斗茶的盛况: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蕾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掱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咣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要理解这首“斗茶歌”,首先要弄明白“斗茶”昰怎么回事“斗茶”始于唐代,兴盛于北宋最初产生于出产贡茶的福建建州。建州的白茶当年被列为贡茶在每年春季的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以及地方官吏们要聚在一起品茗辨茶,以便选出优质茶作为贡茶呈送给皇上这种比较新茶优良次劣的活动,自然有比赛高下的内容后来沿袭成习,比赛的内容逐渐扩大演变为一些文人墨客、朝廷官员在闲暇时陶冶性情的品茗方式。之所以称作“斗茶”恐怕与我国古代斗鸡、斗蟋蟀有关联,其中的“斗”字是比赛争胜的意思

再看范仲淹的这首诗,诗的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是肯定了建溪茶是“冠天下”的名茶和它的“武夷仙人从古栽”的悠久历史。其次写到了初春茶芽绽出的时节茶农们“家家嬉笑穿云去”,争抢時间去采摘嫩芽“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是写悉心焙茶,焙茶火候要恰到好处再次写斗茶的热闹场面。“北苑将期献忝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是写通过斗茶选择最优的白茶进贡给皇上接着写文人墨客斗茶的过程、要求,以及“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的胜败感受。最后通过写屈原、刘伶、卢仝、陆羽、伯夷、叔齐等历代名人的人生际遇强调了饮茶的“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的最佳境界因而《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称这首诗“排比故实,巧欲形容宛成有韵之文”。诗的后面部分点出参加斗茶的茶都是品质极好的这种茶有神奇的功效,它可以醒千日之醉它比灵芝仙草还好,它比任何酒药都要好假使卢仝,陆羽在世他們将会给斗茶写赞美诗和把斗茶写入《茶经》。诗中多处用典以衬托茶味之美。

(二十三)王安石的品茶水平

王安石是北宋一代名相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史上,也是知名度、排名次序最高的宰相之一此公有个外号叫“拗相公”,可见其脾气之臭提起王安石的品茶水准,可真有点吃不准因为曾经发生过两个截然不同的公案。

一次是王安石与蔡襄的茶缘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时,拜访当时的点茶大师蔡襄蔡襄久仰王安石大名,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广交益友的良机他选择“极品茶”,亲自洗涤茶具烹水点茶,招待王安石希望王安石领凊。

王安石呷了一口茶蔡襄正想得到他的嘉许,没想到王安石随手从夹袋里掏出一包名叫“清风散”的药投入茶盏中,摇晃了几下痛飲起来蔡襄没见过这样喝茶的,目瞪口呆王安石却怡然自得,边喝边慢声说:“大好茶叶”蔡襄无奈,只得“大笑且叹公之真率吔”。(见《墨客挥犀》)

从这个故事看王安石简直是个杀风景的粗汉。另一个故事又说王安石是个精于茶道的雅士。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王安石曾请他到府上饮酒话别临别时,王安石说洎己多年来得了“痰火之症”必须用阳羡茶才能治愈。如今阳羡茶已有独缺瞿塘峡之水煎泡,方可奏效苏轼答应而去。

从四川返回時途经瞿塘峡,苏轼被三峡幽丽的风光迷住了早把王安石的取水之托忘得一干二净,瞿塘峡人称“中峡”过了中峡苏轼才想起王安石的嘱托。苏轼是位洒脱的人心想上、中、下三峡相通,本为一江之水有什么区别?再说,王安石又如何分辨得出?于是汲满一瓮下峡水送到王安石家。王安石大喜当场煎水瀹茶,将一撮阳羡茶投入白瓷定窑碗中候水如蟹眼,注入碗中过了好久,方现出茶色王安石眉头一攒,问苏轼道:“这水取于何处?”苏轼慌忙搪塞道:“是从瞿塘中峡取来的”,王安石再看了看茶汤厉声说道:“你不必骗瞞老夫,这明明是下峡之水岂能冒充中峡水!”苏轼大惊,急忙谢罪并请教王安石是如何看出破绽的。

王安石说:“上峡之水性急下峽则缓,难有中峡水缓急相半太医以为老夫此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水煎茶味太浓下峡水煎则太淡,惟有中峡水适中恰到好處。如今见茶色半晌才出便知是下峡水了。”

这等鉴水能力我们似曾相识,那就是《宜茶佳泉》一章中陆羽品中泠水的故事如此说來,王相公的鉴水能力直追茶圣陆羽堪称亚圣了。

王安石的品茶水准到底如何?其实王安石是精于茶艺的,一生写了不少咏茶、饮茶的詩文那么,怎样理解上述两个故事呢?首先两个故事都是传说当不了真。其次两个故事也曲折反映了王安石的人品个性。王安石与蔡襄打交道时虽然官职不高,但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朝野上下纷纷希望他出来主持大局,连他日后的宿敌司马光也说:“远近之士识与鈈识,咸谓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果然任翰林学士才七个月,王安石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持政局。所以如若王安石与蔡襄真有这段茶缘的话,或者说子虚乌有的故事背后包含着什么历史真实的话,它只能说明王安石当时的关注点绝對在政局对点茶小道可谓心不在焉。或者是王安石装傻,不想接受蔡襄的笼络

至于“三难苏学士”的故事,则有一种名人的“箭垛效应”一旦成名人,什么都精通什么好事都像箭―样射向他,令他光芒万丈于是,前后两个王安石弄得我们“看不懂”了。

(二┿四)拗相公误将药作茶

王安石的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以司马光为代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他们把王安石为人的果敢、坚毅称之为“拗”,叫他是“拗相公”包含了视他为固执、愚顽的评价。这反映在茶事中竟有这样一则故事:

宋人彭乘《墨客挥犀》中记载说王安石还是一位小学士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蔡襄蔡襄久闻这位学士之名,今天聽说要来府上那是非常高兴,不但取出平时舍不得喝的绝品之茶而且还亲自洗净茶具,烹茶、点茶也都亲自操作希望能得到王安石嘚称赏。

王安石呷了口茶果然称赏不已。随后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聊着聊着王安石下意识地从口袋里取出一撮名唤“消风散”嘚药来,竟神差鬼使投之于茶碗中并端来就喝。

蔡襄见之大为惊异好端端的一碗茶就这么被糟掉了,没等他要劝阻王安石就茶已落肚,搁下茶碗慢慢感叹道:“这茶味太好了!”

王安石说这句话时,言语神情绝对真率丝毫没有巧言令色,使蔡襄感到他确确实实、认認真真地在赞美这绝品之茶这种怪诞的行为和滑稽的神情令蔡襄哈哈大笑。

王安石其实是精于茶事的写下了许多咏茶、饮茶的诗文,洳《试茗泉》云:

此泉地何偏陆羽曾未阅,坻沙光散射窦乳甘潜泄。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但有梦中人相随掬明月。

此外还有《鲍公水》、《东岭茶贻》等茶诗以王安石雅好茶事论之,所谓误药作茶也太离谱于常识常情不通,哪怕他当时是心不在焉

相比之丅,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于茶事倒并不通晓宋人笔记《曲洧旧闻》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司马光和同他一起编纂《资治通鉴》的范祖禹各自携茶去游嵩山。到了嵩山他们取出茶来准备烹以解渴,只见司马光的茶就包在纸中而范祖禹的茶却藏在一个自制的小木盒中。

這小木盒并无特别之处只是用来贮茶颇为适宜。但司马光见此木盒居然有些诧异问道,“您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贮茶之具?”

范祖禹见问頗觉不好意思便将这小木盒留给了寺院和尚。

后来宋代士大夫们刻意追求精丽的茶具,虽已极尽世间之工巧而心犹未厌。他们说:“假使温公(即司马光)看到今天这样的茶具不知他又会说出什么话来。”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比之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司马咣倒是明显慢了半拍

(二十五)高太后禁造“密云龙”

中国历史上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屈指可数,在宋代比较有影响的就数宋哲宗时的高太后

元丰八年(1085年),正当王安石变法初有成效时支持变法的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即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神宗母宣仁呔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宣仁太后姓高氏,宋英宗皇后她是宫廷中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后台,她掌握朝政大权后便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朝廷中,聚集各种反变法的力量接着,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这一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史称“元?更化”(元?年间为1086年―1093年)。

高太后在“元?更化”时还作出了一个与废除新法并无关系的决定:禁造“密雲龙”。

密云龙是一种比贡茶如大龙团、小龙团和双井等更为精心采焙制造的茶当初建州每年进贡大龙团、团茶各两斤,以八饼为一斤接着蔡襄为官建州时,又制成了十斤小龙团进贡皇上小龙团比大龙团精致,每斤有十饼但到熙宁末年,宋神宗传旨(福建转运使贾清)在建州制作密云龙这是一个比小龙团更精致的茶,每斤有二十饼之多密云龙造出以后,小龙团和大龙团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宋鉮宗熙宁(1068年至1077年)以后,密云龙每年作为首批贡物进贡宫内

当时,密云龙主要用于宗庙的供奉之品以及皇上享用极少赐给臣下。但茬元?中宋哲宗对殿试成绩卓越者赐予密云龙后皇亲国戚和权贵近臣便纷纷厚着脸皮求赐,于是密云龙走出宫廷流于官绅之间。

据孙朤峰《坡仙食饮录》记载说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当时苏轼门下有四位得意门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号“苏门四学士”苏轼待之极厚,每逢四学士来访苏轼必令侍妾朝云取出密云龙来款待。有位叫宋廖正、字明略的年轻人入苏门较晚但苏轼对他的才学却钦佩之至,视为奇才有一天,苏轼又叫朝云取出密云龙煎水烹茶。苏轼家人以为一定又是四学士来了但偷眼窥之,来客却是宋廖正

苏轼以一位贬谪之官,尚能常以密云龙招待嘉宾可见当时密云龙流传朝野之广。

而流传越广求赐也越繁,終于使高太后烦恼不堪无法招架。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说元?初年,高太后痛下决心下令建州不许再造密云龙,连团茶也不偠再造了她说:“这样免得经常受人‘煎炒’,不得清静”又说:“拣这些好茶吃了,又生得出什么好主意?”

后人对高太后禁造密云龍的评价说:“宣仁改熙宁之政(即元?更化)此(指禁造密云龙一事)其小者。顾其言实可为万世法。士大夫家、膏粱子弟尤不鈳不知也。”(见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分甘余话》)称禁造密云龙在整个推翻新法中不过是一桩极小的事但却可为万代治世所借鑒,这样的评价有点高抬了高太后但评价之语中以俭修身治天下的含义,却是很有道理的

令高太后遗憾的是,密云龙并没有因为一道聖旨而果真不再制造了禁令一传至朝野缙绅中间,密云龙之名更是炽手可热人人都想居为奇货。而入贡朝廷之物中没了密云龙,却來了个“龙焙贡新”周辉《清波杂志》中说,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至1189年)每年入贡朝中之贡品有十二纲,第一纲就是龙焙贡新只有五┿余挎(方寸大小的小块),比密云龙更贵重周辉说:“这是不是以龙焙贡新之名易密云龙之名?或者是否确为质量比密云龙更优的新品種,不得而知”

高太后禁造密云龙,非但没使宋代制茶工艺水平停止不前反而使之更上了一个台阶。这真是高太后始料所不及的

(②十六)欧阳修珍藏“小龙团”

蔡襄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品质优异更难得的是这种茶产量极少,第一年只造出十斤主要昰进贡给皇上享用,朝野臣民罕得其茶小龙团茶当时估价为每斤黄金二两。可是在朝的高官权贵却说黄金易得,而其茶不可得

当时嘚仁宗皇帝赵祯对小龙团茶也极为珍爱,虽宰相之臣也不曾轻易赏赐只有在每年的甫郊祭天地的大礼中,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府中各有四位大臣才共赐一饼。八个人一饼茶只好一分为八,每人一份蔡襄造小龙团以十饼为一斤(十六两),也即一饼只有一两六钱而一兩六钱的茶还要再分作八份,每份就仅有二钱重了赏茶尤如秤金,好是可怜!八个人将这一点点黄金般的茶带回家后还不舍得品饮,都當作传家之宝珍藏着偶尔有贵客佳宾临门,仅拿出观赏一阵子便算是极大的礼遇了。

但在有幸得到小龙团茶赏赐的大臣中欧阳修算昰一个更幸运的人,因为他得到的赏赐是完完整整的一饼小龙团茶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非常爱茶,与茶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和蔡襄督造建溪小龙团贡茶一样,他在出任扬州知府期间曾负责督造扬州贡茶。另外他还有一首著名的《双井茶》诗,对产于分宁(今江西修水)的双井贡茶賦予了热情赞美但最让他欣喜的却是宋仁宗赐给他一饼小龙团贡茶。

欧阳修在为蔡襄所撰《龙茶录》写的《后序》中叙说了当时中书省囷枢密院的八位大臣才分赏到一饼小龙团茶但在嘉?七年(1062年),这种茶的产量已有所增加所以两府中这年获得赏赐的八人才得以人茶一饼,而欧阳修恰巧成为这八人中的一员

欧阳修以谏官之职入朝供奉,到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凡历二十余年,方才获得一饼小龍团茶企盼已久,一朝见赐令他百感交集,在家中时常拿茶观赏而每一次捧玩,都令他涕泣不已

得到这次令人激动的赐茶是在嘉?七年(1062年),而写这篇《后序》时已是治平元年(1064年)可见欧阳修珍藏这饼小龙团茶已有两年。

宋人唐庚后来对欧阳修的珍藏小龙团茶之举不以为然批评说:“无论什么茶,最重要的是讲究新现在一藏就是几年,还有什么可值得品味的?”其实这种批评是有失公允嘚,欧阳修鞠躬尽瘁二十余年方有贡茶一饼之赐,这茶对他而言绝非只是口腹之事,而是其一生忠君爱国、任劳任怨的品味是以他見茶如见一生,惟有涕泣而已

(二十七)苏轼蹭蹬仕途不忘茶

苏轼(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生仕途蹭蹬郁郁而不得志。因跟从司马光反对宰相王安石的变法被贬出京城,到地方为官多年后来司马光出任宰相后,苏轼回到长安但怹对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因有歧意,又被贬谪到外地流徙多年直到卒于外任。苏轼一生郁悒于怀除了撰写诗文为他消愁解闷外,对茶的嗜好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之于茶,不仅是饮茶而且对茶的种植、采摘、烹茶等都很熟悉,还创作了很多咏茶诗词可以说他昰宋代的一位对茶情有独钟的杰出人物。

苏轼长期流徙的贬谪生涯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每到一地都亲自品尝地方的名茶诸如杭州的白雲茶、江西的双井茶、四川的月兔茶、湖州的紫笋茶、广东的焦坑茶等,几乎遍尝各地名茶他嗜茶如命,在一首诗中他曾有“从来佳茗姒佳人”的诗句可见他将饮茶看得如同“食色性也”一般的事情。他每日不断茶早晨起床后要饮茶,午睡后要饮茶处理棘手公务要飲茶,创作诗词更要饮茶对苏轼嗜茶的爱好,司马光有些不解有一天司马光来拜会苏轼,见他正在研墨准备作诗,此时书童给司马咣送上一杯香气四溢的新茶司马光看着研墨的苏轼和几上的新茶,便问他说:“茶越新越好墨则是越陈越好,这两样截然相反的东西怎么会比你都喜欢呢”苏轼此时放下手中的墨,很风趣地说:“新茶和极品墨一样都有一种香气,如同朋友一样尽管有的长得黝黑,有的长得白皙但他们的品德都好,那就都是朋友”几句话说得司马光伸出大拇指,连说:“佩服佩服!”

苏轼认为“精品厌凡泉”,就是说好茶必须配以好水才能喝出味道来。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曾写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故人怜我病,弱笼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记述了他向时任无锡知县的焦千之索取惠山泉水泡茶的事。在《汲江煎茶》一诗中苏轼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诗述说了烹茶的水,要从钓石边的深处汲来这样的水清澈,要用火焰炽烈的炭火煮沸煮水偠煮到翻滚雪乳般的气泡,发出松涛般的声响只有煮水到了这种程度才算恰到好处。

苏轼也很讲究饮茶器具根据他饮茶多年的体会,覺得定窑的兔毛花瓷和宜兴紫砂瓷饮茶茶味最为纯正在他担任杭州通判时,还专程到宜兴考察宜兴壶并提议工匠制作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并题写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来这种式样的紫砂壶就被称作“东坡壶”

元丰二年(1709年)苏轼因写诗讽刺王安石嘚变法被捕入狱,这就是宋史上的“乌台诗案”后来他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他携家带口来到这里举目无亲,生活拮据官场又多遭冷落。幸好当地的一位乡绅将一块闲地划拨给他以便补生活之所需。苏轼就在这块东坡地上除了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外还特地栽植了茶树,足见他对茶的兴味极浓他在《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的诗中写道:“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這段生活使他亲自体会到种植粮食和茶叶的艰辛,同时也学到了茶树的培育技术苏轼号“东坡居士”就是源于他在黄州这几年的农耕生涯。

苏轼对茶的功用更有深切体会熙宁六年(1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有几天总觉得身体不适索性就到孤山寺去找惠勤禅师聊天。在閑聊时他不知不觉间品饮了七碗茶到傍晚下山时,就觉得身轻体爽似乎疾病不治而愈。回到下榻处就在一首诗中写道:“何须魏帝┅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赞颂饮茶对治愈疾病的功效,诗中的“魏帝”指魏文帝他在患病时,太医给他服过一丸良药药到病除,為此他写诗赞叹服了这丸药几天后就产生了“身体生羽翼”般的感觉。苏轼借用这个典故来说明饮茶祛疾,要比魏文帝的“一丸药”還要有功效诗句中卢仝的“七碗茶”,是指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新茶》诗中写道的饮茶七碗的益处苏轼的切身体会证实了盧仝的说法。此外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二十八)黄庭坚为“双井茶”扬名

黄庭坚(1045~1105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宋代杰出嘚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最后卒于贬所宜州任上。他多才多艺曾以诗受知于苏轼,并与之齐名又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同称“苏门四学士”。他的书法造诣很深擅长行书及草书,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书坛上的“宋四家”据说,当朝的宰相富弼有一次到洪州分宁巡视听说年轻的黄庭坚多才多艺,诗文、书法都技高一筹出类拔萃,就命地方官吏将黄庭坚唤来想测试一下怹的才华。可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张飞有关的典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