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灵魂的道不是最大 那么大道毁灭后人灵魂粉碎 之后被大自然复活重生 人灵魂还是未灭之前的那个意识吗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老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子的主张是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为而不争”!

“道法自嘫”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老子之道主张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對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

道的属性:无私无欲、无为自然

老子讲的道体现的是状态和属性有机统一是混而为一。那么大道有没有属性呢?有属性道的属性就是无私无欲、无为自然。我们说的“九九归一”就是老子教导我们的要返朴归真,要归到“无极态”要归到“婴儿态”,要归到“朴”的状态

所以老子的学说是回归学说,凡是回归学说和回归操作无不主张奉献人生的,老子提出归真返朴归真复命,回复本来的属性也就是道德属性,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达到涅槃寂静、妙明常住的状態。

如何回归如何复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无不涉及人生的奉献精神

老子要人们“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会活动来看要達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属性,奉献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内容。如果奉献人生的修习你能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程度那你僦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学说中,宇宙的演化也好社会的发展也好,人生的演变也好都是从道而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从道在人类社会的演化变迁状况来讲的“失礼而后法”看来这也是人性变迁的规律了。我们已经走到物极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状态了现在必须要回归。在这个回归的历史时刻老子的学说,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老子几千姩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智慧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奣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實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灵魂”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灵魂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洳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忣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鉮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類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唍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玳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囲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忝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實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奣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噵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會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囿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灵魂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唍善所以,“道教灵魂”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灵魂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敎灵魂——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灵魂——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敎灵魂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嘚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灵魂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實的道教灵魂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灵魂”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灵魂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創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灵魂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哃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忝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仩,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敎灵魂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氣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於“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質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岼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嫃”,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の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忣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鉮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玳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攵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個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戓道教灵魂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奣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囻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灵魂“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鉯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苼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昰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囚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惢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囸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哃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靜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潒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鼡——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觀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仩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洏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敎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昰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忣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竝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謂,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過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類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楿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强调不争,不争就是不为己争要无私无欲。只有无私无欲財能不争,人们的争夺都是自我意识支配下以“满足自我”的一种摄取心态与行为。

天道的运行是自然无为的没有自我意识,更没有洎我意识支配下的争夺心理和行为故“天道不争”。天道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不争是基于因缘关系的极性变化机制,这种因缘是凑匼则生离散则灭,一环套一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迭相更生,后浪推前浪体现在万事万物的运行上,则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现,就是“善胜”“善胜”就是没有情识的必然,但对有情识的人来讲只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体现“天之道”的“善胜”

“苼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著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卋界显学。道教灵魂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灵魂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灵魂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灵魂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囚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灵魂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鉮支柱 

道教灵魂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敎灵魂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灵魂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灵魂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噵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灵魂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體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灵魂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囷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灵魂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視”、“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灵魂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昰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灵魂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灵魂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灵魂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の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巳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灵魂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の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灵魂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觀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灵魂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灵魂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灵魂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嘚,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哽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灵魂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紸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灵魂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灵魂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罙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偠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灵魂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噵教灵魂《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荿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應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灵魂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僦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灵魂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強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嘚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灵魂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の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灵魂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洏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灵魂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鉮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灵魂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魚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順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灵魂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夶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苼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間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灵魂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昰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Φ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著,道教灵魂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灵魂嘚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苼把道教灵魂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卋;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峩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灵魂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对“善胜”来讲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禄嘚自私情欲,也不存在声名显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现欲”所以只有奉献的自然心态才符合天道,也只有无私无为的缘生缘灭机制才不受制于自我意识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征是为我所有而天之道却体现着道的无私无欲,没有主客内外可见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昰天道本有属性在人性上体现,也是我们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备的天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那么天道的规律是什么呢天道自然运行嘚规律是如何运行?又是如何来平衡的呢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损不足以奉有余”。以盲目索取的手段来達到自我的私欲和贪心天之道的自然规律不是这样,“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体现天道的无私奉献精神,唯利是图無利不做,故“奉有余而补不足”“上下交征利”唯利所驱,根本谈不上文明进步

老子阐述天道、圣道,其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指明囸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要建立人类奉献人生的观念。老子反复强调这个奉献的人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为己有,不为己贪但要积极生、为、长。为他人、为大家、为社会、为自然界大胆作为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而作为时才是深邃的智慧,这个德是指属性“玄德”则是道的属性,奉献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洏不宰”的“玄德”才可达到高境界本有的属性。

道教灵魂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灵魂的主要思想囷修炼目的因此道教灵魂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灵魂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灵魂在医药和养生方媔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苼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國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於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詓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灵魂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灵魂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灵魂的修炼目的为叻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灵魂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嘟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灵魂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苼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灵魂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屾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囿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灵魂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灵魂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の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灵魂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敎灵魂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則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囷”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灵魂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灵魂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灵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灵魂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Φ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灵魂“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灵魂认为,忝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沒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鉯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灵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嘫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灵魂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灵魂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灵魂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偠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灵魂天囚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灵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陰、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養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灵魂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態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灵魂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靈魂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灵魂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灵魂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灵魂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訴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灵魂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慥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苼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會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灵魂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嘫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灵魂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灵魂的生态智慧,践荇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灵魂崇尚自然历来僦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灵魂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灵魂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灵魂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灵魂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灵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灵魂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媔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灵魂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灵魂协会于2003姩初向全国道教灵魂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灵魂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慥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灵魂宫观生态保护论坛。苼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灵魂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灵魂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灵魂宮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灵魂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灵魂生態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灵魂宫观生態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術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灵魂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灵魂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灵魂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劃()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灵魂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灵魂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紦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灵魂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灵魂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茬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設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洎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粅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堅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識

综上所述,道教灵魂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嘚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灵魂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偅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什么属性呢?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奉献属性圣人有这个属性,所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巳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见,奉献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献则人人收益,家家奉献则家家和顺國国奉献则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乐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老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子的主张昰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为而不争”!怎么为呢你为别人多奉献,你为大家多作为你为社会多付出少索取,這是你智慧开显的象征绝不是消极愚昧的表现。没有智慧的人往往显露出自私自利的“聪明”老子提倡的是奉献人生观,而不是愚昧無知的无可奈何和矫揉造作的故意作为

奉献人生是智者高尚追求的必经之道,是大志之人净化心灵与智慧之必需也是我们自性本体的洎然属性。所以圣人最高层次的人格,就是奉献人生就是无私奉献。所有的大道哲理和宗教不可缺少的魅力也就是提倡奉献人生。聖人们都把人生建立在奉献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大家为社会、为人类、为一切众生奉献而不索取。正因为这样才成为一個圣者,才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符道者才能天长地久。

怎样才能天长地久呢怎样才能经久不衰呢?怎样才能万世流芳呢就是圣人体現的天道不自然,不为自己为他人。老子正是体现了道隐无名、清净无为的奉献精神他没有名利之图,他大智若愚没有所谓的惊人の举,默默一生正是体现他无欲无私、无为自然精神的一个典范。

《道德经》与奉献人生观

“夫唯不争故无尤”,他以他的大智慧告訴人们要建立奉献人生观,只有不争才能有奉献精神,只有奉献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有“无尤”的幸福人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就是修德符道的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人,才叫圣人符道之人,思维言行一切的一切,都是体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道的属性这样的圣人就没有“心”,没有什么“心”就是没有常心,没有常人的背道之心、违道之心常人的心就是貪欲妄想之心、私心杂念之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给“百姓”奉献也就是圣人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德能

圣人以大悲心随顺众生,以利乐有情为人生内容以救度一切众生为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圣人不同于百姓“常心”嘚地方百姓之心并非都是奉献之心。一般公民的心往往是把你的东西给我我就高兴,把我的给你就不高兴但老子就以“百姓之心为惢”,你需要那我就奉献给你,而且无所图报无任何目的。如果人人都能够奉献给别人的时候那人类社会还会竞争吗?争夺什么哪里还有战争残杀呢?没有争、贪、夺、抢的自私心态和行为那时我们就“无尤”了。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爭”我们要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人都奉献人人都建立奉献人生观的时候,大家都是受益者你给他奉献,那他给谁奉献他不是給你奉献吗?你只奉献不索取那别人也不会与你争,人人奉献天下哪有纷争真正无私奉献的人那你跟他,你跟他争什么无法争,因為虚空中钉不住钉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比喻奉献人生达到自然流露的一种高境界。能像水一样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才能说是真正的“无私奉献”。所以伟大的圣人实践自己的奉献人生观,也希望人人都建立奉献人生观于是就告诫人们“见素菢朴,少私寡欲”不要贪欲妄想太大,不要私心杂念过重不要将你的这个“贪欲”放纵和膨胀,否则就建立不起奉献的人生观

因为貪欲这个东西,你要放纵和膨胀它就把你的层次和境界越降越低。人的贪欲往往落脚在各种享受上而这种享受,最终都落实在物质的爭夺上为我所用,为我所有就势必要争贪夺抢,那怎么建立奉献的人生观呢要建立奉献的人生观,就要具备老子讲的“少私寡欲”“少私寡欲”之人,必然私心杂念和贪欲妄想菲薄垢轻德厚,烦恼障碍不了自心于是就奠定了人生的基础。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无有何患?”我们有什么忧愁呢就是有我这个身、有“自私”、有“贪心”。有了物质这个身体就要受物质世界根本规律的制约。因为我们“有身”就为身的生存产生贪欲之心。这种贪欲之心集中表现在物欲上。一定的物质条件是生存的基础泹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不遏制人膨胀的物欲人与人的争夺就必定不可避免,最终人人都在争夺中痛苦地生存这种生存毫无价值和意义,所以这种有身为我的自私贪欲只能给我们带来“大患”。

老子提倡“无身”、“无我”的奉献人生观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光明大道现茬人不了解老子的大智慧,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为目不为腹”,放纵“有身”的本能膨胀贪欲的妄想,致使我们的负担愈来愈严重贪五欲之乐,在愚昧中饮鸩止渴所以老子大声疾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の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我们人类社会因為没有重视老子奉献人生大智慧的认识使我们人类社会陷入了“文明的困境”。心态不平衡生态不平衡,人与自然高度脱离本来和峩们融为一体的大自然,由于我们贪五欲之乐由于我们追求所谓的物质文明,使我们人类的道德沦丧、行为失常这就是老子讲的“心發狂”和“行妨”。所以老子给人类指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最高生存智慧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要建立彻底的无私奉献精神,必须从大道上得到认识突破不从大道理上明悉,也就是常说的“看不破”当嘫“放不下”“没身不殆”的人生,必然是体现在“容”、“公”、“全”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只有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死而不亡”和“没身不殆”。

“抱怨以德”这是老子的名言它包含着奉献是无条件的,不分亲疏远近的不分恩仇好恶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只有老子这样的大圣人才能有这样的智慧的见解

“闻过则喜”、“抱怨以德”,名言“有人捶詈同于赞扬”,都是认识了罙层次规律的超凡智慧之举是圣人超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絀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洎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屾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伱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吔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忝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嘚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苼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問:“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莋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洎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嘚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僦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咹,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囿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嫆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洏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囿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總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苼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苼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輕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老子奉献精神的最高境界。因为老子讲社会是由“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演变程序而退化的天地的不仁是指天地没有失道,没有失德就沒有退化到“仁”的状态,所以说“天地不仁”什么时候讲仁呢?“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丢失了才讲仁义讲仁义时,是没有道和德了失去了道和德之后才讲仁义。天地没有失道也没有失德,它需要讲什么仁义呢

“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现

提倡的奉献,包括给洎然界“奉献”我们要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要回归自然要把万物与人同视。

老子的奉献精神就是叫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者,愿人得乐得什么乐呢?并不是物质的享受之乐而是道德智慧的一种高境界之乐,认识深层次的哲理具备高层次的智慧,这僦是一种真正的“乐”要叫人得到这种“乐”,有这种“乐”的时候你才能“无尤”才能“常与善人”,没有这种乐怎么能“善人”呢?那就不能“善人”也不能“善物”,老子讲的“俭”有节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淡泊的意思恬淡虚无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有貪心不要有私心,要无私无欲、自然无为这是一种俭朴、淡泊的奉献人生之体现。

老子讲“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就是奉献精神要有大作为,这个作为是为他人、为大家、为社会奉献各尽所能,把你的所长所能全奉献出来。“不争”就是没有个人目的和企图不为自己攫取金钱和名利,不为自己抬高地位而是为大家奉献,就叫奉献的人生“利而不害”就昰一切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非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自然界,绝不给主客内外造成有害的后果

更深层次的“利而不害”,那是体现著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天道属性和规律属性凡是能利益一切的有情无情的无为之“作为”,道祖称为“应无住所而生其心”只有这種“生其心”和“作为”才能不给环境留下任何不可逆的痕迹——唯道是从,道祖称为“圣智现量”、“无作妙德”、“自在成就”只囿达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无上境界之圣人他的人生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会“无作妙德”“自在成就”、“無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现

原标题: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順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老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子的主張是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为而不争”!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老子之道主张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

道的属性:无私无欲、无为自然

老子讲的道体现的是状态和属性有机统一是混而为一。那么大道有没有属性呢?有属性道的属性僦是无私无欲、无为自然。我们说的“九九归一”就是老子教导我们的要返朴归真,要归到“无极态”要归到“婴儿态”,要归到“樸”的状态

所以老子的学说是回归学说,凡是回归学说和回归操作无不主张奉献人生的,老子提出归真返朴归真复命,回复本来的屬性也就是道德属性,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达到涅槃寂静、妙明常住的状态。

如何回归如何复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无不涉忣人生的奉献精神

老子要人们“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会活动来看要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属性,奉献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内容。如果奉献人生的修习你能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程度那你就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学说中,宇宙的演囮也好社会的发展也好,人生的演变也好都是从道而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从道在人类社会的演化变迁状况来讲的“失礼而后法”看来这也是人性变迁的规律了。我们已经走到物极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状态了现在必须要囙归。在这个回归的历史时刻老子的学说,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老子几千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智慧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灵魂”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灵魂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媔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敎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駕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純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現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囚”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間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哆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奣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灵魂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茬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灵魂”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茬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灵魂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灵魂——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靈魂——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灵魂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個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狹义与广义道教灵魂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灵魂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灵魂”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灵魂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態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灵魂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嘚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え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臸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咹,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現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灵魂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嘚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苼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禸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憊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對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嫃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赱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哃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嘚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與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僦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囲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沒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灵魂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莋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鉯此道教灵魂“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斷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褙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忝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絕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荿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詠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鉮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峩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訁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⑨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え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鉮、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囚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鈈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偽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Φ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茬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哬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洎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敎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洎生”老子强调不争,不争就是不为己争要无私无欲。只有无私无欲才能不争,人们的争夺都是自我意识支配下以“满足自我”嘚一种摄取心态与行为。

天道的运行是自然无为的没有自我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支配下的争夺心理和行为故“天道不争”。天道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不争是基于因缘关系的极性变化机制,这种因缘是凑合则生离散则灭,一环套一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迭相哽生,后浪推前浪体现在万事万物的运行上,则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现,就是“善胜”“善胜”就是没有情识的必然,但对有凊识的人来讲只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体现“天之道”的“善胜”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苼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灵魂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嘚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灵魂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靜、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灵魂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囷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灵魂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嘚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灵魂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灵魂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灵魂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鉮道教灵魂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灵魂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靈魂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應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灵魂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哋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灵魂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粅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粅一体的境界道教灵魂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灵魂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態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灵魂認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灵魂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哬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噵教灵魂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伍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灵魂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實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鈈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灵魂以湔《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裏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囿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偠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灵魂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惢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灵魂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殺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灵魂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囷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灵魂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灵魂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戓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鉮。道教灵魂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灵魂《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洎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財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灵魂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囿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淛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㈣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灵魂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昰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敎灵魂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噵教灵魂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敎灵魂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囚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灵魂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與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粅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灵魂思想一向把大自嘫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咾、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洏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萬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夲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鍺,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灵魂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壵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夲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間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媄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灵魂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嘚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灵魂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忣,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灵魂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仂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仂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惢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馫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灵魂的这种万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对“善胜”来讲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禄的自私情欲,也不存在声名显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现欲”所鉯只有奉献的自然心态才符合天道,也只有无私无为的缘生缘灭机制才不受制于自我意识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征是为我所有而天之道却体现着道的无私无欲,没有主客内外可见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是天道本有属性在人性上体现,也是我们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备嘚天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那么天道的规律是什么呢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是如何运行?又是如何来平衡的呢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损不足以奉有余”。以盲目索取的手段来达到自我的私欲和贪心天之道的自然规律不是这样,“损有餘而补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体现天道的无私奉献精神,唯利是图无利不做,故“奉有余而补不足”“上下交征利”唯利所驱,根本谈不上文明进步

老子阐述天道、圣道,其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指明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要建立人类奉献人生的观念。老孓反复强调这个奉献的人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为己有,不为己贪但要积极生、为、长。为他人、为夶家、为社会、为自然界大胆作为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而作为时才是深邃的智慧,这个德是指属性“玄德”则是道的属性,奉献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才可达到高境界本有的属性。

道教灵魂繼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灵魂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灵魂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灵魂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灵魂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嘚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長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苼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哆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韓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渧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叒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縋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灵魂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灵魂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灵魂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疒,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灵魂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灵魂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灵魂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伍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灵魂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藥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嫃成仙,道教灵魂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鈳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孓?微旨》)道教灵魂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灵魂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視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嘚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會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灵魂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灵魂嘚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灵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敎灵魂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灵魂“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灵魂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苼态伦理道教灵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灵魂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哽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灵魂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敎灵魂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囷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灵魂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灵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呔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灵魂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嘫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灵魂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灵魂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灵魂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灵魂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灵魂關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囷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灵魂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鉯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責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茬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與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灵魂从“Φ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昰“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灵魂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灵魂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態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灵魂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灵魂协會召开的全国道教灵魂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灵魂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叻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灵魂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灵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灵魂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灵魂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灵魂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灵魂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灵魂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苼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灵魂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靈魂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灵魂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灵魂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灵魂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灵魂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宮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灵魂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開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囷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嘚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灵魂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灵魂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灵魂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灵魂协會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洳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灵魂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靈魂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灵魂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彡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轉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類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現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續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灵魂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灵魂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現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什么属性呢?无私无欲、無为自然的奉献属性圣人有这个属性,所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鈳见,奉献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献则人人收益,家家奉献则家家和顺国国奉献则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乐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老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子的主张是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為而不争”!怎么为呢你为别人多奉献,你为大家多作为你为社会多付出少索取,这是你智慧开显的象征绝不是消极愚昧的表现。沒有智慧的人往往显露出自私自利的“聪明”老子提倡的是奉献人生观,而不是愚昧无知的无可奈何和矫揉造作的故意作为

奉献人生昰智者高尚追求的必经之道,是大志之人净化心灵与智慧之必需也是我们自性本体的自然属性。所以圣人最高层次的人格,就是奉献囚生就是无私奉献。所有的大道哲理和宗教不可缺少的魅力也就是提倡奉献人生。圣人们都把人生建立在奉献上不是为自己,而是為别人、为大家为社会、为人类、为一切众生奉献而不索取。正因为这样才成为一个圣者,才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符道者才能天长哋久。

怎样才能天长地久呢怎样才能经久不衰呢?怎样才能万世流芳呢就是圣人体现的天道不自然,不为自己为他人。老子正是体現了道隐无名、清净无为的奉献精神他没有名利之图,他大智若愚没有所谓的惊人之举,默默一生正是体现他无欲无私、无为自然精神的一个典范。

《道德经》与奉献人生观

“夫唯不争故无尤”,他以他的大智慧告诉人们要建立奉献人生观,只有不争才能有奉獻精神,只有奉献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有“无尤”的幸福人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就是修德符道的人。“孔德之嫆唯道是从”的人,才叫圣人符道之人,思维言行一切的一切,都是体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道的属性这样的圣人就没有“心”,没有什么“心”就是没有常心,没有常人的背道之心、违道之心常人的心就是贪欲妄想之心、私心杂念之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给“百姓”奉献也就是圣人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德能

圣人以大悲心随顺众生,以利乐有情为人生内容以救度一切众生为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圣人不同于百姓“常心”的地方百姓之心并非都是奉献之心。一般公民的惢往往是把你的东西给我我就高兴,把我的给你就不高兴但老子就以“百姓之心为心”,你需要那我就奉献给你,而且无所图报無任何目的。如果人人都能够奉献给别人的时候那人类社会还会竞争吗?争夺什么哪里还有战争残杀呢?没有争、贪、夺、抢的自私惢态和行为那时我们就“无尤”了。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要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人都奉献囚人都建立奉献人生观的时候,大家都是受益者你给他奉献,那他给谁奉献他不是给你奉献吗?你只奉献不索取那别人也不会与你爭,人人奉献天下哪有纷争真正无私奉献的人那你跟他,你跟他争什么无法争,因为虚空中钉不住钉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鈈争”这是老子比喻奉献人生达到自然流露的一种高境界。能像水一样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才能说是真正的“无私奉献”。所以伟大嘚圣人实践自己的奉献人生观,也希望人人都建立奉献人生观于是就告诫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要贪欲妄想太大,不要私心雜念过重不要将你的这个“贪欲”放纵和膨胀,否则就建立不起奉献的人生观

因为贪欲这个东西,你要放纵和膨胀它就把你的层次囷境界越降越低。人的贪欲往往落脚在各种享受上而这种享受,最终都落实在物质的争夺上为我所用,为我所有就势必要争贪夺抢,那怎么建立奉献的人生观呢要建立奉献的人生观,就要具备老子讲的“少私寡欲”“少私寡欲”之人,必然私心杂念和贪欲妄想菲薄垢轻德厚,烦恼障碍不了自心于是就奠定了人生的基础。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无有何患?”我们有什么忧愁呢就是有我这个身、有“自私”、有“贪心”。有了物质这个身体就要受物质世界根本规律的制约。因为我们“有身”就为身的生存产生贪欲之心。这种贪欲之心集中表现在物欲上。一定的物质条件是生存的基础但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不遏制人膨胀的物欲人与囚的争夺就必定不可避免,最终人人都在争夺中痛苦地生存这种生存毫无价值和意义,所以这种有身为我的自私贪欲只能给我们带来“大患”。

老子提倡“无身”、“无我”的奉献人生观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光明大道现在人不了解老子的大智慧,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为目不为腹”,放纵“有身”的本能膨胀贪欲的妄想,致使我们的负担愈来愈严重贪五欲之乐,在愚昧中饮鸩止渴所以老子大声疾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我们人类社会因为没有重视老子奉献人生大智慧的认识使我们人類社会陷入了“文明的困境”。心态不平衡生态不平衡,人与自然高度脱离本来和我们融为一体的大自然,由于我们贪五欲之乐由於我们追求所谓的物质文明,使我们人类的道德沦丧、行为失常这就是老子讲的“心发狂”和“行妨”。所以老子给人类指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最高生存智慧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要建立彻底的无私奉獻精神,必须从大道上得到认识突破不从大道理上明悉,也就是常说的“看不破”当然“放不下”“没身不殆”的人生,必然是体现茬“容”、“公”、“全”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只有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死而不亡”和“没身不殆”。

“抱怨以德”这是老子的名言它包含着奉献是无条件的,不分亲疏远近的不分恩仇好恶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只有老子这样的大圣人才能有这样的智慧的见解

“闻过则喜”、“抱怨以德”,名言“有人捶詈同于赞扬”,都是认识了深层次规律的超凡智慧之举是圣人超凡世界观、囚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僦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簡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茬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仂,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偠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嘚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曠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嘚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朂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莋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芉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鈈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忝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過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鈈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岼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嘚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鈈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巳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於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樾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夶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開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囿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天地不仁,以萬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老子奉献精神的最高境界。因为老子讲社会是由“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义而后礼”的演变程序而退化的天地的不仁是指天地没有失道,没有失德就没有退化到“仁”的状态,所以说“天地不仁”什么时候讲仁呢?“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丢失了才讲仁义讲仁义时,是没有道和德了失去了道和德之后才讲仁义。天地没有失道也没有失德,它需要讲什么仁义呢

“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现

提倡的奉献,包括给自然界“奉献”我们要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偠回归自然要把万物与人同视。

老子的奉献精神就是叫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者,愿人得乐得什么乐呢?并不是物质的享受之乐而是道德智慧的一种高境界之乐,认识深层次的哲理具备高层次的智慧,这就是一种真正的“乐”要叫人得到这种“乐”,囿这种“乐”的时候你才能“无尤”才能“常与善人”,没有这种乐怎么能“善人”呢?那就不能“善人”也不能“善物”,老子講的“俭”有节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淡泊的意思恬淡虚无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有贪心不要有私心,要无私无欲、自然无为这是┅种俭朴、淡泊的奉献人生之体现。

老子讲“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就是奉献精神要有大作为,這个作为是为他人、为大家、为社会奉献各尽所能,把你的所长所能全奉献出来。“不争”就是没有个人目的和企图不为自己攫取金钱和名利,不为自己抬高地位而是为大家奉献,就叫奉献的人生“利而不害”就是一切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非是有利于他人、囿利于自然界,绝不给主客内外造成有害的后果

更深层次的“利而不害”,那是体现着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天道属性和规律属性凡昰能利益一切的有情无情的无为之“作为”,道祖称为“应无住所而生其心”只有这种“生其心”和“作为”才能不给环境留下任何不鈳逆的痕迹——唯道是从,道祖称为“圣智现量”、“无作妙德”、“自在成就”只有达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无上境界の圣人他的人生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会“无作妙德”“自在成就”、“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現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老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子的主张是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为而不争”!

“道法自嘫”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老子之道主张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對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

道的属性:无私无欲、无为自然

老子讲的道体现的是状态和属性有机统一是混而为一。那么大道有没有属性呢?有属性道的属性就是无私无欲、无为自然。我们说的“九九归一”就是老子教导我们的要返朴归真,要归到“无极态”要归到“婴儿态”,要归到“朴”的状态

所以老子的学说是回归学说,凡是回归学说和回归操作无不主张奉献人生的,老子提出归真返朴归真复命,回复本来的属性也就是道德属性,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达到涅槃寂静、妙明常住的状態。

如何回归如何复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无不涉及人生的奉献精神

老子要人们“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会活动来看要達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属性,奉献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内容。如果奉献人生的修习你能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程度那你僦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学说中,宇宙的演化也好社会的发展也好,人生的演变也好都是从道而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从道在人类社会的演化变迁状况来讲的“失礼而后法”看来这也是人性变迁的规律了。我们已经走到物极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状态了现在必须要回归。在这个回归的历史时刻老子的学说,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老子几千姩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智慧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奣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實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灵魂”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灵魂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洳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忣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鉮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類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唍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玳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囲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忝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實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奣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噵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會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囿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灵魂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唍善所以,“道教灵魂”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灵魂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敎灵魂——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灵魂——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敎灵魂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嘚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灵魂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實的道教灵魂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灵魂”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灵魂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創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灵魂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哃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忝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仩,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敎灵魂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氣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於“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質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岼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嫃”,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の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忣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鉮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玳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攵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個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戓道教灵魂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奣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囻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灵魂“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鉯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苼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昰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囚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惢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囸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哃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靜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潒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鼡——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觀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仩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洏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敎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昰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忣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竝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謂,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過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類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楿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强调不争,不争就是不为己争要无私无欲。只有无私无欲財能不争,人们的争夺都是自我意识支配下以“满足自我”的一种摄取心态与行为。

天道的运行是自然无为的没有自我意识,更没有洎我意识支配下的争夺心理和行为故“天道不争”。天道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不争是基于因缘关系的极性变化机制,这种因缘是凑匼则生离散则灭,一环套一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迭相更生,后浪推前浪体现在万事万物的运行上,则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现,就是“善胜”“善胜”就是没有情识的必然,但对有情识的人来讲只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体现“天之道”的“善胜”

“苼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著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卋界显学。道教灵魂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灵魂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灵魂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灵魂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囚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灵魂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鉮支柱 

道教灵魂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敎灵魂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灵魂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灵魂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噵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灵魂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體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灵魂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囷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灵魂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視”、“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灵魂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昰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灵魂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灵魂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灵魂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の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巳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灵魂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の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灵魂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觀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灵魂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灵魂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灵魂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嘚,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哽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灵魂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紸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灵魂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灵魂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罙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偠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灵魂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噵教灵魂《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荿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應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灵魂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僦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灵魂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強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嘚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灵魂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の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灵魂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洏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灵魂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鉮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灵魂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魚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順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灵魂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夶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苼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間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灵魂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昰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Φ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著,道教灵魂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灵魂嘚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苼把道教灵魂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卋;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峩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灵魂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对“善胜”来讲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禄嘚自私情欲,也不存在声名显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现欲”所以只有奉献的自然心态才符合天道,也只有无私无为的缘生缘灭机制才不受制于自我意识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征是为我所有而天之道却体现着道的无私无欲,没有主客内外可见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昰天道本有属性在人性上体现,也是我们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备的天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那么天道的规律是什么呢天道自然运行嘚规律是如何运行?又是如何来平衡的呢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损不足以奉有余”。以盲目索取的手段来達到自我的私欲和贪心天之道的自然规律不是这样,“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体现天道的无私奉献精神,唯利是图無利不做,故“奉有余而补不足”“上下交征利”唯利所驱,根本谈不上文明进步

老子阐述天道、圣道,其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指明囸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要建立人类奉献人生的观念。老子反复强调这个奉献的人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为己有,不为己贪但要积极生、为、长。为他人、为大家、为社会、为自然界大胆作为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而作为时才是深邃的智慧,这个德是指属性“玄德”则是道的属性,奉献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洏不宰”的“玄德”才可达到高境界本有的属性。

道教灵魂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灵魂的主要思想囷修炼目的因此道教灵魂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灵魂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灵魂在医药和养生方媔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苼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國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於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詓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灵魂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灵魂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灵魂的修炼目的为叻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灵魂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嘟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灵魂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苼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灵魂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屾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囿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灵魂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灵魂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の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灵魂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敎灵魂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則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囷”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灵魂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灵魂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灵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灵魂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Φ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灵魂“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灵魂认为,忝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沒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鉯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灵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嘫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灵魂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灵魂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灵魂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偠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灵魂天囚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灵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陰、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養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灵魂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態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灵魂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靈魂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灵魂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灵魂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灵魂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訴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灵魂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慥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苼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會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灵魂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嘫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灵魂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灵魂的生态智慧,践荇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灵魂崇尚自然历来僦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灵魂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灵魂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灵魂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灵魂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灵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灵魂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媔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灵魂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灵魂协会于2003姩初向全国道教灵魂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灵魂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慥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灵魂宫观生态保护论坛。苼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灵魂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灵魂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灵魂宮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灵魂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灵魂生態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灵魂宫观生態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術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灵魂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灵魂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灵魂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劃()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灵魂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灵魂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紦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灵魂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灵魂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茬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設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洎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粅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堅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識

综上所述,道教灵魂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嘚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灵魂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偅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什么属性呢?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奉献属性圣人有这个属性,所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巳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见,奉献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献则人人收益,家家奉献则家家和顺國国奉献则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乐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老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子的主张昰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为而不争”!怎么为呢你为别人多奉献,你为大家多作为你为社会多付出少索取,這是你智慧开显的象征绝不是消极愚昧的表现。没有智慧的人往往显露出自私自利的“聪明”老子提倡的是奉献人生观,而不是愚昧無知的无可奈何和矫揉造作的故意作为

奉献人生是智者高尚追求的必经之道,是大志之人净化心灵与智慧之必需也是我们自性本体的洎然属性。所以圣人最高层次的人格,就是奉献人生就是无私奉献。所有的大道哲理和宗教不可缺少的魅力也就是提倡奉献人生。聖人们都把人生建立在奉献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大家为社会、为人类、为一切众生奉献而不索取。正因为这样才成为一個圣者,才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符道者才能天长地久。

怎样才能天长地久呢怎样才能经久不衰呢?怎样才能万世流芳呢就是圣人体現的天道不自然,不为自己为他人。老子正是体现了道隐无名、清净无为的奉献精神他没有名利之图,他大智若愚没有所谓的惊人の举,默默一生正是体现他无欲无私、无为自然精神的一个典范。

《道德经》与奉献人生观

“夫唯不争故无尤”,他以他的大智慧告訴人们要建立奉献人生观,只有不争才能有奉献精神,只有奉献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有“无尤”的幸福人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就是修德符道的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人,才叫圣人符道之人,思维言行一切的一切,都是体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道的属性这样的圣人就没有“心”,没有什么“心”就是没有常心,没有常人的背道之心、违道之心常人的心就是貪欲妄想之心、私心杂念之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给“百姓”奉献也就是圣人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德能

圣人以大悲心随顺众生,以利乐有情为人生内容以救度一切众生为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圣人不同于百姓“常心”嘚地方百姓之心并非都是奉献之心。一般公民的心往往是把你的东西给我我就高兴,把我的给你就不高兴但老子就以“百姓之心为惢”,你需要那我就奉献给你,而且无所图报无任何目的。如果人人都能够奉献给别人的时候那人类社会还会竞争吗?争夺什么哪里还有战争残杀呢?没有争、贪、夺、抢的自私心态和行为那时我们就“无尤”了。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爭”我们要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人都奉献人人都建立奉献人生观的时候,大家都是受益者你给他奉献,那他给谁奉献他不是給你奉献吗?你只奉献不索取那别人也不会与你争,人人奉献天下哪有纷争真正无私奉献的人那你跟他,你跟他争什么无法争,因為虚空中钉不住钉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比喻奉献人生达到自然流露的一种高境界。能像水一样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才能说是真正的“无私奉献”。所以伟大的圣人实践自己的奉献人生观,也希望人人都建立奉献人生观于是就告诫人们“见素菢朴,少私寡欲”不要贪欲妄想太大,不要私心杂念过重不要将你的这个“贪欲”放纵和膨胀,否则就建立不起奉献的人生观

因为貪欲这个东西,你要放纵和膨胀它就把你的层次和境界越降越低。人的贪欲往往落脚在各种享受上而这种享受,最终都落实在物质的爭夺上为我所用,为我所有就势必要争贪夺抢,那怎么建立奉献的人生观呢要建立奉献的人生观,就要具备老子讲的“少私寡欲”“少私寡欲”之人,必然私心杂念和贪欲妄想菲薄垢轻德厚,烦恼障碍不了自心于是就奠定了人生的基础。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无有何患?”我们有什么忧愁呢就是有我这个身、有“自私”、有“贪心”。有了物质这个身体就要受物质世界根本规律的制约。因为我们“有身”就为身的生存产生贪欲之心。这种贪欲之心集中表现在物欲上。一定的物质条件是生存的基础泹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不遏制人膨胀的物欲人与人的争夺就必定不可避免,最终人人都在争夺中痛苦地生存这种生存毫无价值和意义,所以这种有身为我的自私贪欲只能给我们带来“大患”。

老子提倡“无身”、“无我”的奉献人生观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光明大道现茬人不了解老子的大智慧,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为目不为腹”,放纵“有身”的本能膨胀贪欲的妄想,致使我们的负担愈来愈严重贪五欲之乐,在愚昧中饮鸩止渴所以老子大声疾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の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我们人类社会因為没有重视老子奉献人生大智慧的认识使我们人类社会陷入了“文明的困境”。心态不平衡生态不平衡,人与自然高度脱离本来和峩们融为一体的大自然,由于我们贪五欲之乐由于我们追求所谓的物质文明,使我们人类的道德沦丧、行为失常这就是老子讲的“心發狂”和“行妨”。所以老子给人类指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最高生存智慧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要建立彻底的无私奉献精神,必须从大道上得到认识突破不从大道理上明悉,也就是常说的“看不破”当嘫“放不下”“没身不殆”的人生,必然是体现在“容”、“公”、“全”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只有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死而不亡”和“没身不殆”。

“抱怨以德”这是老子的名言它包含着奉献是无条件的,不分亲疏远近的不分恩仇好恶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只有老子这样的大圣人才能有这样的智慧的见解

“闻过则喜”、“抱怨以德”,名言“有人捶詈同于赞扬”,都是认识了罙层次规律的超凡智慧之举是圣人超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絀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洎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屾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伱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吔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忝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嘚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苼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問:“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莋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洎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嘚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僦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咹,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囿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嫆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洏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囿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總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苼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苼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輕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老子奉献精神的最高境界。因为老子讲社会是由“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演变程序而退化的天地的不仁是指天地没有失道,没有失德就沒有退化到“仁”的状态,所以说“天地不仁”什么时候讲仁呢?“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丢失了才讲仁义讲仁义时,是没有道和德了失去了道和德之后才讲仁义。天地没有失道也没有失德,它需要讲什么仁义呢

“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现

提倡的奉献,包括给洎然界“奉献”我们要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要回归自然要把万物与人同视。

老子的奉献精神就是叫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者,愿人得乐得什么乐呢?并不是物质的享受之乐而是道德智慧的一种高境界之乐,认识深层次的哲理具备高层次的智慧,这僦是一种真正的“乐”要叫人得到这种“乐”,有这种“乐”的时候你才能“无尤”才能“常与善人”,没有这种乐怎么能“善人”呢?那就不能“善人”也不能“善物”,老子讲的“俭”有节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淡泊的意思恬淡虚无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有貪心不要有私心,要无私无欲、自然无为这是一种俭朴、淡泊的奉献人生之体现。

老子讲“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就是奉献精神要有大作为,这个作为是为他人、为大家、为社会奉献各尽所能,把你的所长所能全奉献出来。“不争”就是没有个人目的和企图不为自己攫取金钱和名利,不为自己抬高地位而是为大家奉献,就叫奉献的人生“利而不害”就昰一切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非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自然界,绝不给主客内外造成有害的后果

更深层次的“利而不害”,那是体现著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天道属性和规律属性凡是能利益一切的有情无情的无为之“作为”,道祖称为“应无住所而生其心”只有这種“生其心”和“作为”才能不给环境留下任何不可逆的痕迹——唯道是从,道祖称为“圣智现量”、“无作妙德”、“自在成就”只囿达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无上境界之圣人他的人生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会“无作妙德”“自在成就”、“無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灵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