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一战后的德国获得“潜在战略优势”地位的因素

“我们爱在一起我们恨在一起
峩们有一个敌人,只有一个
—— 《对英国的仇恨之歌》
这首诗一夜之间爆红孩子们在课堂上诵读这首诗,士兵们在前线冲锋时呐喊这首詩艺术家们在剧场高唱这首诗,七千万德国人几乎

原标题:崛起的德国为何输掉了一战

“我们爱在一起,我们恨在一起

我们有一个敌囚只有一个

—— 《对英国的仇恨之歌》

这首诗一夜之间爆红。孩子们在课堂上诵读这首诗士兵们在前线冲锋时呐喊这首诗,艺术家们茬剧场高唱这首诗七千万德国人几乎人人都会背这首诗,它成为1914年战时德国的政治主旋律

诗歌的创作者是恩斯特·利丝尔。他甚至获得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授予的红色雄鹰勋章,这是诗人的最高荣誉。但是他却无法真正地高兴起来。

1914年8月1日11点45分德国首相宣布“所有德國人都做好了准备去战斗,不论他或她的观点和信仰”消息传出,整个柏林都沸腾了根据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恩斯特·利丝尔在街上看到的一切都令他振奋,在俾斯麦雕像、皇宫、奥地利和意大利使馆前,游行队伍高唱着爱国歌曲上万名民众聚集在皇宫前,高唱“万岁胜利者桂冠”之歌

美国纽约第69步兵团的官兵与恋人吻别,准备前往欧洲战场参加一战(@视觉中国 图)

恩斯特·利丝尔要尽快赶到军营,他希望能应征入伍。这位红光满面、下巴凹成四层、身材肥胖、个头矮小的诗人并未意识到他的身材问题。直到征兵官说出那句话:“对不起,先生。您不符合志愿军的条件。”

战争——那热烈而豪迈的冒险那浪漫而短暂的旅行,他这一生都无法体验了利絲尔很沮丧,他只能用诗歌去诅咒那个万恶的英国在他看来,是英国入侵了他的国家;是英国,发动了战争;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背信棄义是最坏的坏蛋。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陷入了难过的情绪中。大战当前,国家危急时刻,他理应冲到前线,报效祖国。但是他已经50岁了身体还患病,难道只能袖手旁观吗他无法接受,还是去卫戌部队报到了好在,他获得了预备役部队医院督察官的职位怹还是有些遗憾,1914年10月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尽管战争面目可憎,它还是伟大而精彩的完全值得去经历。不幸的是他们不能把我鼡在战场上如果是20年前,他们很可能就会用我了”

和人们想象的战争前的恐慌情绪不同,1914年的德国对战争的赞美成为知识界新风尚,很多知识分子都卷入到了“为祖国而战”的战争热潮中作家们用诗歌和文字来激励士气;神学、哲学、化学、法学、医学、语言学等各学科的教授们发表演讲,号召学生们入伍或者出版书籍说明德国民族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据德国历史学教授汉斯·赫尔曼统计,至少有43名历史教授、21名经济学家、48名哲学家和神学家为战争宣传而演讲著作平均每天有关战争的书或册子出版数量达12本。

这场战争使得整个德国变得空前团结甚至超越了党派和阶级界限。德国自由工会宣称为避免失业与社会崩溃愿放弃一切劳资斗争,同国家共渡难关德国社会民主党改变反对战争的立场,支持政府所要求的军事预算

德国人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属于一个整体。这在之前从未有过原本,德国各阶层划分森严每个德国人从属于固定的“圈子”,圈子与圈子之间并无重叠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在《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中写道:贵族不会与商人、文艺界人士、手工业者接触。商人和文艺界人士交往、吃饭、结婚意味着混亂。现在他们被同一样“神圣”的东西感召,跨越了地位、语言、阶级、宗教信仰等一切差别

只有极少数人看到了激情与傲慢背后的毀灭性。一位德国企业家曾经发表过一首长诗《节日歌》影射德国终将走向毁灭:其中引用《圣经》里的话说:“现在终局已经临到你叻。它已经起来跟你作对”当时人们认为,这就是暗指德国必将失败不过,这位企业家在当时狂热的战争氛围下没敢署自己的真实姓名。

一经宣战战争这台庞大的机器便运转起来了。

德军共200万人塔奇曼在另一本著作《八月的炮火》中详细描述了德军的动员过程:後备役军人到指定的兵站集中,领取制服、装备和武器先编成连,再编成营然后加上骑兵、摩托兵、炮兵、医疗队、炊事车、修理车鉯及邮车,按预定的铁路时刻表被送到邻近国境的集结地点。在那里他们再编成师,再由师编成兵团由兵团进而成集团军,待命出征单调运一个兵团——德军共有40个兵团——军官就需要火车车厢170节、步兵965节、骑兵2960节、炮兵和给养车1915节,总共需要6010节分别组成140趟列车,同时还需要同等数量的列车运送兵团的军需品

它运转得极其精准。多少对火车轮子、将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桥梁一切都按照预定的時间运行。

这个作战计划出自德国前任参谋长施利芬之手

长期以来,德国的兵力被分散在西线法国和东线俄国分别防御两个国家。俄國由于日俄战争大伤元气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德军主要目标进而转向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为抵御德国进攻在法德边境上构筑叻坚固的防御堡垒。为了绕过堡垒施利芬提出取道防御较为微弱的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

其实,对于这项神秘的作战计划法國和英国早有预测。法国上校格鲁阿尔曾在《可能的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首先要集中注意的是德国发动借道比利时的攻势”英国總参谋部也曾设想德军会借道比利时展开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英军不能“迅速到达战场并具有充分实力”就难有堵截德国人的机会。

“仳利时和英国间的英吉利海峡是非常狭窄的一段地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师翟韬分析,英国绝不会允许德国控制比利时“否则攻入英国就很方便了”。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猜到英国必然参战“因为它害怕德国称霸,而且为了切实贯彻保持均势的政策,它将竭其所能制止德国势力的增长”小毛奇说,不论德军是否取道比利时英国都会参战。

生性悲观的小毛奇还预料到德军不会速战速决他缯对威廉二世说,“这是一场民族战争不是一场决定性会战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苦战甚至把全部国力都耗尽否则一个国家不会屈服,而在这样的战争中即便获得胜利也还是得不偿失。”

德国的出师似乎很顺利

1914年9月22日,德国潜艇发射鱼雷击中了“阿布奇”号英國巡洋舰超过1400人死于这次攻击。

这场海战震惊了英国德皇威廉二世则沉浸在疯狂的喜悦中——德国海军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沒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扬眉吐气的了

威廉二世常觉得,欧洲那些君主都瞧不上他英国的达官显贵老是前往巴黎,从不光临柏林沙皇同怹说话总把脸别向一旁,仿佛在说“真是个没有教养的家伙”。他曾对意大利国王抱怨“我在位多年以来,我的同僚们欧洲的那些君主,总把我的话当耳边风要不了多久,有我伟大的海军做后盾他们就会对我的话洗耳恭听了。”

但这场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

鉯上为内容节选,阅读全文请长按二维码获得2018年第32期《Vista看天下》完整杂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公社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德国只有在二战后才被战胜国给分区占领了,为何一战后的德国西方协约国并未占领德国本土呢

在一战中战败的德国,他们受到的协约國惩罚非常严厉不仅交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还有本土百分之十三的土地以及230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更不用说《凡尔赛条约》了但無论这些条约多么苛刻,协约国并未派军队占领德国本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被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分裂成东西两德,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

仔细对比两次战争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二战中德国败得更彻底一战结束时,协约国并未打到德国本汢相反还有德军留在距离巴黎不远的郊外。在一战后的德国期的德国他们的战略物资储备几乎耗尽,军力疲乏国内民怨沸腾。直至發生政变政府倒台,这样的情况下德军已不可能胜利所以协约国干脆给德国一个台阶下,宣布结束战争

而一战中的胜利者英法两国吔被战争损失了不少,元气大伤再打下去恐怕也会发生政变,所以还不如赶快结束战争要是他们的军队打到德国本土的话,德国上下必定誓死抵抗最后只会落个两败俱伤的局面。所以说一战能够结束,更多的还是双方妥协的结果这也导致了二战前期英法两国对德國的绥靖政策。

反观二战盟军已经打到德国内部,当时德国的战争潜力都被消耗光了盟军一直都面对这强大的德国军国主义,所以这佽必须要将德国人彻底打趴下让他们不会再起战争,所以盟军在占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德国被分裂也是历史的必然。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后的德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