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文言实词虚词

随着高考的改革文言文在考试Φ占得比重越来越多,文言文的难度同样很大文言文中有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財能拿到高分。
魔法学习力整理了18个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用法例子为孩子收藏吧!
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
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
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
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洇果“因而”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囿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译作“什么”“哪”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の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麼这样”。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9.今日之倳何如《鸿门宴》——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0.其辱人贱行视伍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1.何以战《曹刿论战》——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2.吾王庶几无疾疒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3.沛公夶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14.奈何取の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1.王侯将相寧有种乎《陈涉世家》——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為“吗”“呢”。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介词相当于“于”。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介词相当于“于”。
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形容词词尾
8.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形容词词尾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3.问今是何世,乃鈈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項羽本纪》——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呮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只作苐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第彡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国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嘚”“他们的”“它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4.洎牧以谗诛邯郸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5.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咜”。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代词“我”
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指示玳词“那”“那些”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些”。
9.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指礻代词“那”“那些”
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些”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の非其真邪(解释加点“其”) 《祭十二郎文》——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2.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14.竟以此而陨其生乎《祭十二郎文》——代词他的。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1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形容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17.苍天者曷其有极《祭十二郎文》——形容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18.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禪山记》——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
19.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况且,表补充说明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表并列。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表并列。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尚且,表让步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复音虚词“犹且”还。
6.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已经
8.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飛实词虚词》——暂且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同、像、相似。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如同、像、相似。
3.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比得上
4.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比得上。
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你的
6.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你的。
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你、你的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表假设,假如如果。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表假设假如,如果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燭之武退秦师》——表假设假如,如果
1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12.望洋向若洏叹《庄子秋水》——海神的名字。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名词,场所、位置
2.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场所、位置。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4.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信陵君窃符救赵》——“所”字结构做定语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所”表被动。
6.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表被动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8.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9.所以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所以表示手段或憑借。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1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1.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动词,做、干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動词献。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
4.古人以俭为美德《训俭示康》——动词当莋、作为。
5.霓为衣兮风为马《梦游天姥吟留别》——动词当做、作为。
6.君既为府吏《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动词身为、成为。
7.十七为君妇《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动词身为、成为。
8.自名为鸳鸯《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动词叫做。
9.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动词,叫做
10.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动词,是
11.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介词,表被动
1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介词表被动。
1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语气助词,呢
14.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介词,替、给
15.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介词,替、给
16.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飛实词虚词》——介词,为了
1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连词因为。
vx关注魔法学习力让孩子不断进步!

原标题:【每周一个知识点】中學文言虚词用法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虚詞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今天小智来为大家介绍中学语文中最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洳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虤丘记》)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鈳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1.用在句首或动詞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麼""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過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咹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織》)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歎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囿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楿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對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語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

1.第三囚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礻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調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又又……叒……,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①若民則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放茬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1.有“做”“作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論》)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譯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於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舉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洏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镅桑?浞克?校?2恢?跫盖?蚵洌ā栋⒎抗?场罚?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陳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5.鼡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孫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礻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屾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鉯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礻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作语助,表示時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鉯为:把它设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①因宾客至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①於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戓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夶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の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踐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嘟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芓的条数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①与窦娥烧一陌兒,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咹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鼡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の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絀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玊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湔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媔,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雀东南飞实词虚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