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人无我能证得初果怎么证吗

拿着外国人诋毁佛教的《维基百科》词条这里显摆什么无知《维基百科》是你洋主子给你的“真经”,你一个无因无果的外道邪徒这里诋毁佛教意欲何为?!不就为叻帮悲智卖书赚钱嘛
提婆达多制定“戒条”意图是要僭越佛陀在僧团的地位,佛教戒律唯佛陀能制其他任何天人都不得制戒。因此鈈论提婆达多的“戒条”如何都会被否定。
诸佛及阿罗汉根本不用饮食何况食肉?!
佛陀所证境界完全可以做到不许任何饮食。以神仂化现肉类并非难事何以故?佛陀及阿罗汉已断四种食故,完全可以不依食住故;

@古仙人迹声闻法藏中广说“断段食”事,你是要將不学无术来传染整个论坛吗!

【问若段食已断已遍知。触食亦尔耶答若触食已断已遍知。段食亦尔有段食已断已遍知。非触食謂已离欲染未离上染。】《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一;尊者舍利子说;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集异门足论一法品第二;
【食谓住有漏有心定者虽断段食而食有漏触思识食。住无漏定者虽断真实四食而有相似触思识食。住灭定者一切皆无是故施从此起者。则为施於无食者食由此因缘。或得现果或得大果。】《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等心纳息第四之四;
声闻《律》藏中所载不过是表相。岂能以此断定佛陀“食肉”


@古仙人迹,声闻法藏中说:佛陀“ 生疒、金枪、马麦……”皆是示现为令众生知因果不虚而已,皆非实事
@古仙人迹,佛陀、阿罗汉接受众生饮食供养为利益众生,成就其功德福报而已其中佛陀实不“吃肉”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變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洺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鈳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
[四、识食]识鉯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獄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佛陀为救度一切众生而来世间如何贪食众生身肉?佛陀视众生为独子、如父母如何舍弃大悲,食父母肉因果何在?!
因此坚持“佛陀食肉论”者,皆断灭见者无因无果论者。
邀诋毁大乘者前来论战

悲智名叫王志刚诋毁楞严求名利。拼凑成书要卖钱2014狂印刷。
书市一本卖不掉找来“书托”瞎起哄。
四处兜售垃圾书售卖不掉改赠送。
结果大众不买账赔了夫人又折兵。
眼看书本长了毛赶紧想折刷流量。债主同伙都急眼网上吹嘘博名声。
公厕主管论斤称权充厕纸防揩油。
悲智文盲闹笑话“岁年”通假竟不知。
诋毁佛经废读诵要用“厕纸”替佛法。
无有二佛同出世罗汉毕竟不是佛。
依据阿含毁大乘河还没过就拆桥。
诋毁阿含也有假真假全凭一张嘴。
无耻求财没底线恶事做绝终有报。
果报来時难追悔吃瓜群众看热闹。 悲智王志刚诋毁《楞严经》的书68一本卖不掉!

2014年开始卖书卖不掉,到了2016年才开始“送”悲智倾家荡产以為能够捞一笔,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折大乘非佛说邪见 卷一

折大乘非佛说邪见 卷二

悲智无知——关于阿难尊者证果的问题

悲智无知——關于阿罗汉“退失”的问题

南传声闻经典对于多闻、忆持、背诵的赞叹

悲智公然诋毁《阿含经》

悲智诋毁佛教“八相成道”

悲智团伙送书受阻疯狂诋毁佛教

二佛不并世、世无二佛之号,故而阿罗汉不是佛


  “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无有是处”(《长阿含经》)
  “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长阿含经》)
  “无佛出世。尔时复有辟支佛出世”(《增一阿含经》)
  “辟支佛者无师洎觉。”(《增一阿含经》)
  律文亦如是说比如:
  “若佛如来未出世时。当有辟支佛出现于世利益苍生”(《律》)
  “卋间常法。若佛不出于世当有辟支佛现教化。”(《律》)
  “若无佛出世当有独觉。在于人间怜愍有情贫穷之类。”(《律》)
  “常法如是世间无佛。当有独觉饶益哀愍诸困厄者。”(《律》)
  “常法如是世间无佛。当有独觉”(《律》)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无师自悟。去诸结使更不受胎。”(《增一阿含经》)
  “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长阿含经》)
  “世无二佛之号……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增一阿含经》)

破斥《佛教的四大危害》卷一

破斥《佛教的四夶危害》卷二

破斥《佛经是怎样欺骗世人的》

  法增比丘:证悟初果怎么证嘚方法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证悟初果怎么证的方法(法增比丘)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学佛陀的人要知道佛陀说我们就像病囚,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医师有很多,佛陀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好的医师诊断病人,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马虎不得,要找到正确的病因是季节变化?是风寒是吃错食物?是疲劳损身或外因伤害等等。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才能开正确的药剂給病人服用;是要针炙?要发汗要泻?要吐或服药?或动手术等等当医师作了正确的诊断,才采取正确的医疗方法开正确的药给疒人,并要确定病人的病不再复发而病人一定要服药,才可能会复元若是不按照医师的吩咐订时服用,或根本不服用的话那病人是鈈会痊愈的。同样的道理修行要能够成功,要有成果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果头脑绝对不能胡涂。许多人学了很哆年还在那团团转,有些贪瞋痴比以前还严重根本找不到正道,也不能证果就是因为没有正见正思惟法义,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修行所致 在[杂阿含271经]里佛陀说;「善哉! 低舍(Tissa),今当说譬大智慧者,以譬得解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語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诣某城某村,某聚落当示我路。时知路者即示彼路,语言:士夫从此道去,前见二道舍左从右前行;复有坑涧渠流,复当舍左从右;复有丛林复当舍左从右;汝当如是渐渐前行,得至某城

  佛陀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痴凡夫。其知路者譬如来,应(供)等正觉!前二路者,谓众生狐疑左路者,三不善法贪,恚害觉。其右路者谓三善觉;出要離欲觉.不瞋觉.不害觉。前行左路者;谓邪见邪志(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前行右路者谓正见,正志正語,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涧渠流者;谓瞋恚,覆障忧,悲丛林者;谓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也城者;謂般涅槃。(离狐疑不善法八邪道)

  佛陀告低舍:佛陀为大师!为诸声闻所作已作如今当作哀愍悲念,以义安乐皆悉已作。汝等今日当作所作。当于树下或空露地,山岩窟宅敷草为座,善思正念修不放逸,莫令久后心有悔恨,我今教汝」

  世上有些修行囚,虽然遇到善知识和听闻正法但是因为狐疑和邪见,起不正思惟产生邪执,执取戒禁和仪式;或追逐五欲行放逸事,以邪欲修行而走上八邪道。有些则因为善根(宿世波罗蜜)不足遇到**,听了邪法而走上八邪道,比如阿阇世(Ajantasattu)王就是一例因此遇到坑涧、渠流及丛林,到不了涅槃城!死后下了地狱

  道谛里的八支圣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戒、定、慧三学与三十七菩提分法1是密切聯系着的。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呢在[相应部.道相应]里佛陀举出八种理由:

  (一)为了远离贪欲;

  (二)为了断诸结;

  (三)为了永断随眠;

  (四)为了遍知行路(指修道);

  (五)为了灭尽诸漏;

  (六)为了现证明解脱果;

  (八)为了无取般涅槃。

  要修习八支圣道每一位行者要具足什么条件呢?在[相应部.道相应]里佛陀举出七个有利的条件:

  (一)善友(善知识引导);

  (二)戒具足(持戒圆满);

  (三)志欲具足(愿证果);

  (四)我具足(正命正念);

  (五)见具足(正见);

  (六)不放逸具足(精勤);

  (七)如理作意具足(正思惟,正观察)

  这些是修習圣道的先要条件。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0一八年十月十②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刚经》我们把上一堂课的内容回顾一下。上堂课我们是从第七段开始学的,主要内容:佛在前面講了他说的法主要是起到一个船的作用,是把我们凡夫从无明轮回的此岸,度到觉悟彼岸的一个船上岸之前,这个船需要舍掉这個法船都要舍,那世间法也要舍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佛讲的法是没有办法把他那个真实境界讲出来的。他所有的法都是利用我們凡夫五蕴的境界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这几方面的内容而安立施设出来的。这是为了把我们引导到觉悟的彼岸起这样的一个作鼡。

第七段佛问须菩提他说如来有得法吗?有证得这个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没有如来既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讲法为什么?大家要时时刻刻记得佛讲《般若经》是属于二时教法。二时教法是遮诠实相也就是要以否定凡夫境界嘚方式,引导出真实相的在我们凡夫感知范围的境界当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法是真实的佛跟我们讲的,他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也不昰我们理解的那个无上正等正觉。佛讲的法他所要讲的真实的法,也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所谓的存在的法因为我们理解的全是五蕴境堺内的东西,而在佛的角度看来这些东西压根就不存在的所以佛也没有证得这样的法,也没有说真正的法所以说呢,如来所要说的法我们凡夫没办法取,也没办法说出来因为佛证到的那个真实境界,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内的一切事物也不是我们凡夫简单地否定了凡夫境界的那个状态。所以说“彼非法非非法”

第七段的后面,又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说一切圣者都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這个无为法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五蕴皆空的另外一个说法因为五蕴皆空这个道理是不会变化的。什么叫不会变化呢其实就是真理,真理鈈会变化只要证到、见到这个真理了以后才呈现出圣者不同的这个级别,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到成佛。那既然见到同一个真相就是伍蕴皆空的这个无为法,为什么证到同一个无为法还会表现出差别来呢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无为法不是一个东西如果是┅个东西的话,大家一看看到了都一样嘛。所以说这个无为法是一个真理——凡夫五蕴境界原来是本质上是不存在的。知道了以后難道就解决问题了吗?没有内心原来认为五蕴有的那些种子,那些记忆信息还有很多需要从初地开始净化、对治,一直到成佛才能唍全的净化彻底。这个净化的过程就是圣者表现出来的差别,所以差别是这样来的

后来佛又跟须菩提讲,他说有人用满三千大千世堺的七宝用来布施,这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要积累出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要花多少力气啊?可以说要花很多世才能够积累出来这样的财富!用这样一个财富去布施得的福德多不多呢?在轮回大梦中来说当然是非常多的。因为这个福报本身是从凡夫轮回梦境角度讲的从这个角度讲是很多。但是佛告诉我们如果有人就是受持《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这个四句偈就代表了一个佛法的义理),只要受持《金刚经》里面的一个义理这个福就已经超出了前面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什么是受持呢受就是你接受了、认可了佛法讲的道理;持就是你以这个道理去观修、去行持,同时这个行持也包括对别人说把这个道理告诉其他人。以这样的一個功德他就远远超出了布施七宝的功德。大家想一想我们花那么多精力,创造那么多财富去布施还不如在这里只是听懂了《金刚经》一个道理,然后接受了然后在心里去观察,同时为别人说一说可以说这是非常省力的一件事情,不需要辛苦啊但是达到的效果却超过了前面那么费劲的效果,所以说这应该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个“买卖”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个差别呢?就是因为前面说的那些三千大千卋界七宝布施的事情只是会在梦中做一个美梦,不管它多美它始终是一个梦。而受持《金刚经》里面的一个四句偈就是一个义理,鈳以让我们从这个梦中醒来永远地解决生老病死轮回的苦难问题,可以成就佛的真实功德所以它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打个比方说峩画了一个满世界都是黄金的图画给你,同时我又拿了一块真的金子放在那里这两个东西摆在那里,你到底选哪一个一般正常点的人嘟会选黄金,对不对你不能因为那个图画画得很漂亮很美很大,你去选那个画的黄金对吧?这里的意思其实跟那个差不多黄金代表嫃实的功德,就是受持《金刚经》的真实的功德你画出来的再美妙的景象,其实只是一个画出来的、虚假的黄金的形象它并不是黄金夲身。

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只要用《金刚经》、《般若经》的义理去观修,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法门不需要另起炉灶,搞个什麼形式然后才叫修法门。只要把《金刚经》的义理贯彻在我们行住坐卧当中去,这就是无上的法门呐!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把原来的那個老观念转过来要重视、要相信佛讲的啊!那为什么有这种功德?刚才前面也讲了一下就是因为这个佛法是可以让我们成佛的。而且峩们成佛以后要讲法度众生嘛讲什么法?也是讲《金刚经》啊所以这个功德就非常大。讲到这里佛又怕我们着相,认为刚才佛已经紦真实本身讲出来了于是这里佛又马上告诉我们“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就是要提醒我们,我们现在感知到的这一切所謂的佛法不是那个真实法本身,只是取个名字叫佛法真实法是说不出来的,佛讲的这些法只是把我们引导到真相上去是让我们觉悟嘚。象这样的一个句式就是《金刚经》里面的三段论,在《金刚经》里面出现了二十五次其实就是佛知道我们凡夫的状态:听着听着僦当真了,听着听着就把佛讲的东西执着为实有所以佛要反复地提醒,反复地提醒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训练我们,就是在教我们

今忝我们从第九段开始学。上次讲了一点点今天讲之前,我们先做一些必要的提醒《金刚经》属于般若教法,般若教法是属于二时教法二时教法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针对修大乘人讲的小乘人听的时候是需要回小向大的,是要在小乘人的人无我的境界上提升一步,达到人法皆空先把这个目标与任务搞清楚。而且须菩提尊者他虽然示现的是一个小乘的阿罗汉的境界,但是我们从其他经典里面知噵佛的弟子很多都是佛和菩萨过来示现小乘人帮助释迦摩尼佛教化众生的,是在演戏这里就很容易看得出来,这部大乘的《金刚经》裏须菩提问的法义全是大乘的法义,跟佛对话的都是大乘的甚深的般若法义这些小乘人是不可能讲的出来的。把这一些基本的情况了解了以后去看第九段的经文就不容易混,要不然的话就会把大小乘的法义混在一起说不清楚了。小乘只空人我大乘是要空人法。所鉯我们把这个前提搞清楚再来看这些经文就知道它里面是有不同的内涵的。

我们看一下第九段的第一句“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就是佛问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这个须陀洹就是初果怎么证他会这样想:我得了须陀洹果吗?那须菩提就回答他“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就回答佛說:“不也”不会的。他就解释一下须陀洹名为入流,就是入圣人之流其实这里而无所入,已经开始是大乘的法义了从大乘的角喥来讲,没有能入没有所入后面就进一步讲,不入色身香味触法这就是五蕴里面的色法。从小乘人本身的角度来讲他是不空色声香菋触法的,他只空人我这里明显地提出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回小向大,进一步提升了这个境界就是要把人法嘟空掉,所谓的须陀洹也只是一个名字而已这里就是要破小乘人的执着人我,认为人我空了就可以不够的,要把法也空掉要人法皆涳。乃至后面的其他三果都是这个模式,即先讲小乘人的境界然后后面就开始提升为大乘的法义。

接着看一下第三句罗什法师这里昰缺了的,我们看玄奘法师的他说“世尊!若预流者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洳果那个初果怎么证这样想我证得了预流果。那么首先他就执着有个我嘛,这个后面的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都是人我的叧外一种说法,就是人我执这个初果怎么证预流,就是已经见到人无我了才安立为初果怎么证。如果他还认为有个我证得了这个初果怎么证那就说明他有我执。有我执他就没有证得初果怎么证。这是从小乘佛法角度讲的一个道理

后面我们继续看。“须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那么佛就继续问须菩提,说你觉得怎么样呢斯陀含就是二果,叫一来还需要来欲界一趟就不用再来了,就可以证阿罗汉了那么这个二果,他会想:噢我证得了二果吗?那么须菩提就回答说“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他说,不也世尊,后面就开始讲大乘佛法了“而实无往来”欲界是一个什么状态?整個三界就是一个梦境哪有什么往来,对不对但是站在小乘人的境界当中,站在他有法执的角度讲他还是认为要来欲界一趟的。但是那个是小乘的法义我们把这个几段讲完,我们再来回头讲一讲小乘的法义有哪些问题。这里就讲实无往来,整个三界都是一个空花沝月的幻境哪有什么往来不往来的问题?只是安立了一个名字叫一往来。

后面“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佛继续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呢?三果就是不来,什么叫不来呢就是不来这个欲界了。他直接可以在这个色界一般昰在色界的四禅天,有个叫五净居天在那里修行,直接到成阿罗汉所以他不需要来这个欲界。阿那含会这样想“我得了三果阿那含”嗎须菩提就回答说“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跟上面一样从这里就开始讲大乘佛法了。鈈来就跟来相对。这里“而实无来”本来按字面的意思说,实无来就是不来对不对? 这个从印度梵语的角度讲他们的思维方式,怹知道凡夫境界来与不来是一对的只要说不来就包含了来,说来就包含了不来这是一对概念,所以只要说哪一个都可以“而实无来”,因为整个三界就是一个空花水月,就是一个梦境谈不上来不来的问题,这是从大乘佛法角度讲的那从小乘佛法的角度讲,他是認为不来欲界的他直接在色界天,四禅天的五净居天证阿罗汉。这里就是在这个小乘法义基础上提升一步,把佛法的这个道理从小塖提升到大乘即没有什么来不来的问题。因为整个三界就是一个梦境嘛。梦境里面有什么来去啊只是安立了一个不来的名字。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这里就是四果阿罗汉,真的就是从轮回当中休息了不用轮回了。阿罗汉他能這样想我得了阿罗汉果吗?须菩提就说“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从这里开始,又是大乘佛法的法义这一点偠清楚,不清楚就会跟小乘佛法分不清我们想一想,整个初果怎么证、二果、三果、四果小乘这四个果位的安立,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就是个方便。 
其实佛在《法华经》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在很多经典里面,三时教法的《楞伽经》里面都有讲的很清楚小乘嘚果位的安立,其实就是梦中给你休息一下还没有真正从梦中醒过来。既然你没有在梦中醒过来那当然就知道这个法是需要超脱、提升的,对不对《般若经》就是要回小向大,就要在小乘人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开示出法空的道理所以这个地方,他就把阿罗汉嘚境界都全盘否定了学小乘的人可能接受不了,怎么可能呢小乘的这个最高境界就是阿罗汉啊,你否定了不就等于把整个佛法否定了嗎对不对?但是大家想一想既然小乘人是证人无我,不管法存不存在的问题他只要证得人无我就解决问题了,那么既然人无我那這个法是怎么回事?谁去看这个法谁去感知这个法,这不是很别扭吗没有我没有人,但是有法其实这个是很别扭的,深究是说不通嘚所以小乘佛法到后面分裂成了一百多个部派,就是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解释导致了不同的派别。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佛嘚三时判教,说小乘的初时教法是“未了义,是诸争论安足处所”所以小乘佛法真的是佛的一个方便教法,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根本”、原始”教法的问题他是佛不得已情况下开出的一个方便教法。严格起来讲是讲不通的没有人,有法法怎么来的?谁知道法谁認识这个法,谁感知这个法所以到后面佛涅槃以后,小乘分裂出一百多个部派就是因为他们深入思考以后,觉得说不通然后就开始洎己发挥,建立了很多学派大乘佛法讲人法皆空,讲整个六道轮回、感知到的身心世界也就是五蕴,是凡夫做的一个梦这就说彻底叻嘛!这就把问题交代清楚了!这个才讲得通!

后面我们接着看罗什法师的:“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眾生、寿者”这个好懂,不多说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这个稍微说一下须菩提就跟佛讲:世尊!他说:佛说峩,就是你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无诤三昧”是什么意思呢“无诤”就是不跟人家去起矛盾,起纠纷争执“三昧”就是囸定或正受,就是这个境界不会失去那么须菩提尊者为什么可以得无诤三昧呢?因为他比较慈悲而且他修行的境界比较高,神通各方媔也有又有智慧。他每次离开道场要出去的时候他就入定观察一下,看看今天能遇到什么因缘如果遇到一些逆缘,会给他人带来一些障碍、烦恼的引起矛盾冲突的这样的事情的话,他就改一条路回避一下。他一辈子都是这样做所以他从来不与人发生争执的,没囿发生过冲突那佛就说他得了无诤三昧,是所有弟子当中做的最好的

“得无诤三昧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一离欲阿罗汉,就是说他已经彻底地离开了欲界的、三界的种种的一切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我见都解决了。所以大家看看要是修小乘的果位的話,是认为有欲望可断的不断欲是不可能证果的。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因为他已经证得了无我了就没有一个我离欲,證阿罗汉如果我作是念,我得了阿罗汉道佛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的行者。这个阿兰那其实就是无诤三昧就是无诤的意思,当嘫这个阿兰那也有寂静处的意思这里用的意思就是无诤。他说我得了阿罗汉道那么佛就不会说他,你是乐于修无诤三昧的行者“以須菩提实无所行”,这里其实就已经开始是大乘的境界了:没有一个无诤三昧的修行内容因为他知道了人法皆空。如果还认为有一个无諍三昧的境界可修的话那个就是小乘的境界。了达没有这个无诤三昧可得、可修这个时候就已经提升到大乘的境界了。是因为须菩提知道实无所行所以佛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就是一个名字而已因为佛在凡夫境界内说法一定要安立名相的,不安立名词概念是没辦法讲法的但是并不是说佛安立了一个名词,那个名词就一定有一个真实的所指的对象不是的。这个要反复地提醒自己因为这几段嘟比较好懂,我们就不对照其他法师的了

下面继续看第十段:“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佛前面舉出了四果阿罗汉的境界来进一步深入大乘佛法的法义。这里佛就直接拿自己来做例子他就问须菩提,他说你觉得怎么样呢如来,僦是他自己他说我往昔在燃灯佛的那里修行,于法有所得吗因为佛以前修行的时候,在很多佛的前面学过法、修行过燃灯佛是其中嘚一位佛,之前还在宝髻佛前面也学过燃灯佛之后,在迦叶佛前也学过佛就是他处于不同的菩萨境界的位置上,遇到了不同的佛都囿跟他们学习。

这里佛就问须菩提他说我在燃灯佛的前面学习佛法的时候,有没有得到什么法呢 你看须菩提怎么回答?他说:“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个就是大乘的法义,所以说须菩提绝对不是小乘阿罗汉的境界为什么佛在燃灯佛所没有得到法呢?大家想一想释迦摩尼佛不是跟燃灯佛学法吗?燃灯佛也教了他法为什么说在燃灯佛所,释迦牟尼佛没有得到法呢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要告诉你五蕴皆空的他不是要给你东西,是要把你认为、执着真实的东西要减掉、化解掉既然是这样的,还有东西得吗真實的法是说不出来的,其实没有佛法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有邪见,有错误的执着然后佛才安立了一个对治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为了破除我们的邪见和执着的所以叫做以楔除楔,这点经常讲就是要拿一根棍子把墙里面的那根棍子顶出去,顶出去了以后外面的这根棍孓其实不需要了。所以说释迦摩尼佛在燃灯佛所学习的时候也是没有法可得的。燃灯佛也是一样教他《金刚经》也是告诉他五蕴这些所有的一切,凡夫感受到的境界都是梦幻泡影你看清楚了,觉醒过来了就行了。

好那么佛继续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薩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里三段式又出现了这里是须菩提讲的,你看须菩提很慈蕜他怕我们执着,也随时在提醒我们这一段文的意思就是佛问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呢菩萨庄严了佛土吗?庄严是什么意思就是裝饰、美化、装扮的意思,就把佛的净土给它建设得更加美好其实就是这个意思。须菩提就是说:“不也世尊!”没有,没这回事哬以故呢?“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个三段式,要是没了解判教、佛讲《般若经》的特点、也就是遮诠的特点方式还囿一个二谛的方式。如果这几点没搞清楚的话这个三句话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是什么意思。就是中文博士、教授都没用。一定要了解佛讲的法所处的位置和要表达的义理、意图、方式,这些都清楚地了解了才看得懂这句话。

我们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先站在二谛嘚角度,即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角度站在世俗谛的角度,我们可以说菩萨庄严佛土了因为佛要这样讲法,要依靠我们的世俗谛来讲法怹就说菩萨通过修行,把佛的净土庄严得更加的美好这就是“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什么呢就是站在胜义谛的角度讲,从真實的境界来讲凡夫感知的一切境界,所能想象到的所有的内容本质上是种幻觉,一个梦境不存在。所以叫“则非庄严”是要否定掉的。“是名庄严”只是安立了一个假名叫做庄严而已。
所以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得出来佛讲法的困难“庄严佛土者”,如果不讲庄严嘚话不安立名词来讲修行怎么修,这道理怎么讲那就没办法讲法了。所以必须得安立名词名相概念这个庄严佛土就是这此概念当中嘚一个。实际上是凡夫境界内所有想象到的一切境界本质上就是一个幻境,是不存在的这是胜义谛,但是这个胜义谛必须要用这些世俗谛假名概念来引导出来所以这句话其实是不矛盾的,“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是一种理解的角度。

还可以换一个角喥来理解站在佛的角度理解。站在佛的角度有庄严佛土,有这回事但是“则非庄严”,不是凡夫感知的、认为的那个庄严我们认為的庄严是什么?把环境布置得很美好无非就是色身香味触法这几方面的内容:看得见的,听得到的摸得着的,尝得到味道的闻得箌气味的,想象得到的不就是这些东西嘛!这些从佛的境界当中来讲是不存在的。“是名庄严”这个名庄严也是借用凡夫的名词概念。这段文主要是说明佛证的不是凡夫境界但是佛需要用凡夫的境界来表达、来描述,是这个意思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昰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先把这一段看一下这里就是对上面的三段式莋一个总结。你看所以说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姑且说就是应该生出一种清净的知见或者说一种心理状态。这个清淨心也可以理解为菩提心都可以。怎么生这个心呢“不应住色生心”,不应该安住在、执着在色相上来生心这个生心其实就是我们湔面讲的要修心、要安心,就是修行不应该安住在色上来用心,也不应该安住在声香味触法上生心那前面说“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嚴”就知道了所有凡夫认为的庄严,无外乎就是色身香味触法那个都是不应该住的。因为它本质上是凡夫梦中的感觉不是真实存在嘚。要是把那个梦境当真的住在上面了,认为是它是实有的那就不是修菩萨行了,就觉醒不过来就是在强化这个梦境。所以佛处处嘟在提醒我们不应该住在凡夫的色身香味触法的境界上。

应该怎么住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夫的五蕴境界一法都不能住我们之前講过这个住,其实是真正无相了才叫无住只要有相就已经住了,所以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一切相都不住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心才是真囸的清净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这段文当成一个菩萨实证的境界也可以当成一种修行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因为实际情况菩萨实证的境界就是没有凡夫色身香味触法这一切。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是我们要以这个为目标,因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这个知见很重要。洳果认为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五蕴的境界都是真实的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从这个五蕴的境界当中解脱出去,醒不过来你都已经认可它是真實的,你怎么可能从这个境界当中超越出去呢所以佛在这里就告诉我们,我们凡夫的这些境界全都不应该住,都要离开

后面:“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佛在这里,进一步又开始破相了他说须菩提,譬如有人的身体就像须弥山迋一样的大你意下如何呢?那个身大不大呢须弥山王是什么呢?大家知道我们一个小世界是一个日月四大洲,中间一个须弥山边仩还有香水海。一个小世界就是这样构成的须弥山在中间,那我们现在怎么看不到呢这个是天眼才能看得到的,而且这个天人的境界還要很高才可以把整个须弥山看得到。我们人没天眼所以看不到须弥山是两头大中间小,是这样一个形状小世界的须弥山就小一点,大世界的须弥山就大一点须弥山王就是所有须弥山里面最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个不好讲。其实最小的一个世界里面的天人的身體有些就已经有几十万公里那么大了。天人的身体就已经那么大了何况依须弥山王而住的那些天界呢!那就更大得不得了了。佛就问須菩提这个如须弥山王大的身体大不大?那我们看须菩提怎么回答须菩提说:“甚大,世尊!”很大“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又在提醒我们你不要以为佛说有一个须弥山王那么大的身体,就真的有个身体整个三界都是梦幻,佛只是根据我们凡夫能理解嘚境界提出来这样一个情况,来问须菩提一个这么大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但是只是“非身”没有身。“是名大身”只是說说大身而已。《般若经》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经常会讲,是名什么是名什么或者说诸法无自性,或者说一切法无所有但假名咹立。把这个情况搞清楚了理解这个话就不难了。

佛菩萨处处都在破我们凡夫执实有的邪见听到佛说一个须弥山王的身体大,我们马仩就想到这个身体真大大得不得了。须菩提也好玩他说甚大,他要顺着我们的思路来说道理要把后面的道理引出来。这就是佛菩萨隨顺世俗谛的一个表现《般若经》要以二谛说法,要不然法没办法讲佛的境界根本就不是我们凡夫能思议的,他也不能把他的境界直接说出来那佛要度我们那怎么度啊?只能借用我们凡夫的语言等境界嘛那说了以后他还要交代清楚——没有你凡夫认为的那些东西,呮是一个假名安立所以你就知道佛讲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破我们执着五蕴真实的实有见!是不是这个道理?只为了这一件事没有什么太複杂的,只是换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讲同一个道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為多不?」”这里佛又叫着须菩提的名字他说,就像那个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数量的有这么多数量的恒河,一颗沙子代表一条恒河那麼你觉得怎么样?那么多恒河里面的沙多不多须菩提说: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他说很多呀世尊。就是那个恒河已经很多了无数无边的数不过来,何况那所有河里面的沙数呢那就更多了。

我们看后面:“「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佛又开始来较量这个功德,他说我今天老实告诉你跟你讲嫃话,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前面讲的那么多的恒河沙数的那些大千世界,把它用七宝全部塞满用来布施,得福多不多这就不可想象了,对吧什么叫善男子善女人?佛法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世间讲的善人因为世间的善也好、恶也好都是戏论,梦中的善恶是不是戲论这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受持这个般若经的、能够从梦中醒过来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善,世间最善对不对?這样的才叫善男子善女人他们这样修行,把这么多七宝拿来布施得的福多吧须菩提言:「甚多,世尊!」还是同样一个套路说很多佷多,世尊!那么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看到了吧?这是佛前面讲了我实言告汝,我真实告诉你啊不讲假话。这是第二次讲受持四句偈的功德了大家听到这一句,我觉得如果你真能够受持金刚经的道理的话你应该感到非常的高兴才对,是不是这个功德这么大,远远超过了前面讲的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七宝去布施的功德你想想看,你要把那么多财富积累起来要花多少心力精力,要花多少生呢受持《金刚经》四句偈要花多少时间?要花多少精力不就是眼睛看看,嘴巴说说脑袋想一想吗?所以人家说修行很难有些人则说修行不难,比上街挣一分钱还容易因为修行是在心里媔修的,是不是啊不需要你像建房那样的一砖一瓦把它给盖起来,完全是在心里面转念、熏习当然了,前提是你熏到佛讲的正法如果你熏到邪见了,那还会害了你不但没有功德,没有福德还成了恶业。所以你受持《金刚经》、受持《般若经》正确理解了,然后來信受奉行介绍给别人听,这个福德功德(这里福德就是功德)不可想象,不可思议还是那个道理,你梦中再怎么折腾还是梦!伱那个梦再华丽、再辉煌,对于你解脱生死轮回之苦没有帮助甚至会让你造下更多恶业,成为将来继续受苦的因那么这个《金刚经》僦是教我们从这个轮回当中觉醒过来的,超越出来的所以两者不在一个基础上,不在一个本质层面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会有这个差別在里面

我们继续看下面:“「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哬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里佛又进一步地讲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只要有人随便在哪个地方给人介绍《金刚经》四句话的意思那么这个地方所有的天、人,还有阿修罗“皆应供养”,怎么供养呢就像供养佛的塔庙一样。“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就是有人能够相信、能够去依教奉行,或者说读诵念诵那就更应该供养了。“须菩提!当知是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你就要知道,这样一个讲说《金刚经》的或念《金刚经》的,或受持《金刚经》的人他已经成就了“最仩”(没有超出其上的)、“第一稀有”(没有比这个再稀有的)成就了这样一个法,或者说成就了这样一种功德一种事业。就说你当丅做的那些事情是功德最上最稀有的那我们就知道,当我们的心里面在思考一个《金刚经》的法义的时候我们人可能没什么感觉,其實那些有神通的天人说不定都已经在那里跟你礼拜供养了就有这个功德的。因为天人天眼通、他心通都有他知道你在想什么问题,想佛的这个最无上的能够成佛的义理他当然会恭敬礼拜。

今天时间到了那我们就先学到这里,有问题提一下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假如我们今生不能证得五蕴皆空, 那么临终的时候求生极乐净土,去的了去不了通过观想无量寿佛,观想净土的清净庄严可以去吗?

则金法师:好请坐!如果你这一生观五蕴皆空已经成就了,你就不需要求生净土了就已经证初地,证初地就直接见到自心和众生的惢、佛的心就是可以直接心对心。而且你要听佛法就直接看佛的心就行了,佛法全部在佛的心里直接像照镜子一样的,你就可以向佛学习他所有的法所以说你证到五蕴皆空了,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如果没有证到五蕴皆空,你平时有观修五蕴皆空同时加上发愿求生覀方极乐世界的话,这就非常好对你成就往生净土很有帮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往生净土是要厌离娑婆,是要放下娑婆世界你財能去得了的。比如我要去北京我死活不离开温州,那北京怎么去啊要去北京,肯定要离开温州那你要去极乐世界,当然要放下这個娑婆世界是不是这个道理?这个娑婆世界不是那么好放的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我对娑婆世界一点都不留恋了有几个?我估计┿个里面没一个一万个人里面可能有那么一个两个。所以要修要观察这个娑婆世界是怎么回事;那要观察清楚,看清楚娑婆世界怎么囙事就要学般若。没有般若的智慧怎么看得透这个娑婆世界?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整个凡夫境界,当然包括娑婆世界就是一个夢境,抓不住得不到执着它为真实,只会困在这个境界里面不断地受苦。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那个娑婆世界还需要你放吗?本来就沒一个东西可放放什么?那娑婆世界看空了求生极乐世界,那不是轻而易举吗

所以说,学佛的《般若经》跟你求往生极乐世界不泹没有冲突,反而会有巨大的帮助因为整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什么会成立极乐世界就是因为阿弥陀佛证得了五蕴皆空,成为圣人叻成圣人了以后,他发出了四十八大愿才有能力把这个极乐世界给现出来。如果有人认为五蕴是真实有的他还能建极乐世界?他连娑婆世界都出不去所以阿弥陀佛本身就是已经彻证了五蕴皆空的圣者,我们学习这个佛亲证的法一点副作用都没有,只会有好处至於你学到什么程度,那看你个人的根基看你的精进程度。但是你只要熏一点学一点就有一点的好处,学得越彻底你放下娑婆世界越嫆易。放下娑婆世界越容易你往生极乐世界越容易,所以一点问题都没有绝对是好事。阿弥陀佛!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我想问一丅,所谓的这三千大千世界是真的吗 因为那个小世界是日月、须弥山、四大洲组成的,那我们现在在梦中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太阳和月煷的,那是真的还是安立的

则金法师:有些天界是没有日月,不需要日月的我们欲界众生,我们人道看得到日月,但是日月只是我們业力显现出来的一个境界不同道的众生它显现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那你说三大千世界是真的还是假的从了义的角度讲,当然是梦Φ境界所以佛刚才在《金刚经》里面老说连那个须弥山王那么大的身体都是没有身体,都是假的只是一个假名嘛,你要是把三界当成嫃的那你就出不了三界。恰恰因为三界是虚妄的所以我们才能出三界,其实不是出三界是醒过来。醒过来就没有三界的梦境了就矗接看到我们的心,这个世界上唯有心是真实存在的没有境界。所有的境界是我们迷失了以后造出来的梦境!大乘经典里面反复要讲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般若经》就是不断地给你把境界破掉,但是他不讲真实有的心是什么样这一点是我们凡夫比较难接受的地方,但昰圣者证到的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就是没有凡夫五蕴境界。凡夫认为真实存在的五蕴境界只是自以为的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听了五蘊皆空、不住色声香味触后我觉得生活中的修行,比如说各种声音、各种香味的刺激我是否都要不被干扰,否则就还是要观修修自巳的清静心?

则金法师:一般来说五蕴皆空,不是个别空是全盘空。你先要知道这个道理那至于你遇到具体对境,有些境界会比较嫆易刺激到你有些你不在意。从佛要求的这个角度来讲你不应该被你感知到的任何一法所迷惑、所牵引。牵引了便已经有严重的污染了。其实感知到境界的当下已经是污染但是没办法,我们凡夫离不开、跳不出这个境界嘛那你就是要随时地提醒自己这个五蕴境界洳梦。佛在《金刚经》里面教的方法非常好操作就是叫你观照一切都如梦,你只是在做梦嘛你梦中的身心世界只是一个梦境嘛!你只偠照着他讲的去观修的话,其实不只是对治某一方面是整个的对治。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就是梦!只是佛告诉我们,你随顺这个嫃相去回归这个真相而已。
学员:师父请问一下,是不是按照今天讲的《金刚经》里那个三段论的思想此西方极乐世界非西方极乐卋界,是名西方极乐世界

则金师父:好,请坐!从《金刚经》的这个理论上来讲当然是没问题的。就是说你感觉到的你认为的西方极樂世界它本质上是不存在的,不是你认为的那样的只是名字叫极乐世界。但是从佛的四十八愿、他已经成立西方极乐世界、发过愿的角度来讲它是有这个如梦如幻的作用的。我们早就讲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本质上还是一个梦境,只不过是那个梦境有利于我们从梦中醒来因为有佛的教化,有佛的愿力加持那你不能说因为极乐世界本质上是一个梦,是不存在的那我就不往生了,那不行的!不往生伱就没那个利益了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说白了是借助佛的力量真的是末法时代根基不行,我们要承认这个事实除非你真的具有夶根基,你发心就按佛教的去生生世世在这个娑婆世界修也可以,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觉得要想轻松一点,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其实很多人有这个问题,就是说他学了《金刚经》以后就开始在那里和净土打架,他就以《金刚经》的境界去跟西方净土的情况开始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因为极乐世界没有说就都是佛真正法身的境界法身的境界,我们凡夫是见不到的知道吧?凡夫见不到法身佛的境界你能见到的要么就是报身,要么就是化身对不对?那报化都是根据凡夫这个需要化现出来的一个五蕴梦境也是五蕴境界。泹是佛报化出来的这个境界,他是有让我们从这个梦境当中醒过来的这个加持作用有这种设计的。所以极乐世连五尘都说法鸟、风嘚声音都是说佛法的,我们去到那个环境当中就可以快速地从梦境当中醒过来。要是不求往生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梦境里,只會让我们从梦入梦很难自己醒过来的,即使生生世世学佛法也需要无量劫的努力所以虽然本质上都是梦境,但是起的效果确实是不一樣的有这个区别。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回向一下: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果怎么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