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不是孟子所谓的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

分类: 作者: 时间:2020年02月03日

「韩┿洲:中国人的活法」是一篇关于“仁,礼,儒家,自由,社会经济”的深度文章最早发布在作者赐稿(专栏),由韩十洲(作者)创作而成本文屬于“天益学术,哲学,”的范畴。仔细阅读本文能够增加您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作者按】鲁迅先生说:“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那么“立人”的前提是认识“人”,“认识你自己”其内在地要求着一种与“从来都如此”不一样的“新活法”。如果不省察出一种“新活法”不管鼓捣出一部什么“新宪法”,终究不会成为“活着的宪法”只不过是“变戏法”,只不过是TXT文件正如法国组织社会学家米歇尔·克罗齐耶特别地强调说:“变革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是新能力的发现和获得即相关行动者对于新的關系模式、新的推理模式以及相似的集体能力的发现、创造和获取。当一个更好的能力开始通过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权力對比才会发生变化。但是反之并不成立,即权力对比的变化并不一定带来新能力的发展游戏性质和规则的转变亦然:这将只可能是某些精英的倒台而已。”[1]

  即便天下真会掉下“林妹妹”没有能力怎么可能“接得住”。民初不是掉下来过嘛结果不还是摔了个粉身誶骨,“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我们恐怕需要认真地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宪政之梦”百年难成而“文革浩劫”一触即发

  “仁”为什么会吃掉“人”?

  世人失其心顾瞻多外慕。安宅舍弗居狂驰惊奔骛。高言诋独善文非遂巧智。琐琐功利儒寧复知此意。

  ——王阳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

  中国历史中充溢着如此生猛灼烈的“革命的骚动”,中国人只争皇帝却不爱“自由”或者说,中国人只争皇帝所拥有的随心所欲、无法无天的“自由”而心里似乎没有西方意义上的“自由”(自由可以说是西方传统中的传统、尤其是近代以来被看作是最重要的政治价值),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考察一下中国人的“活法”梳理┅下中国人的“精神”历程,或许可以得窥一点端倪并顺带搞清楚所谓中国人的“国民性”或曰“劣根性”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么我们还是从“禅让制”说起吧。虽说禅让制因为无史料可徵至今仍属于传说的范畴,有学者认为不存在有学者认为存在。比如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持存在论,并以蒙古族公推汗位作为旁证“蒙古作为野蛮民族,汗本来是由诸部族公推的到后来还是如此。每当大汗逝世之后即由宗王、驸马和管兵的官,开一个大会(蒙古语为“忽力而台”)议定应继承汗位的人”[2]。当然我是假定禅让制存在嘚,除了像吕思勉先生那样的旁证以外我们还可以在逻辑上进一步证成。

  如果我们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以此眼光来看历史的话,就可以把人类历史(从人之为人即直立行走算起)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人与自然的竞争为主的阶段,一个是以人与人的竞争为主的階段在人与自然竞争的阶段,如韩非的看法“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說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另外,加上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仓颉制字、神农尝百草等传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先民为了生存繁衍需要群居而“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群居自然就需要头领(王),王权首先意味着一种带领大家生存下去或生活得更好一点的能力和义务在那个智慧初开的时代,天地万物被一种神秘主义氛围所笼罩“王”的这种能力或禀赋被称为德(悳,duó或dé),“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之人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董仲舒,《春秋繁露》。“带领大家生存下去或生活得更好一点”这意味着德(悳)除了“灵能”之神秘意谓,自然還内在蕴含了“兼济”这样的具有义务内涵的善政和公正的要求“德(悳)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当王年老德(悳)衰,即以德(悳)为标准将王权禅让,谓之“授政以德(悳)”,其范围遍及部落中的所有人且尚无尊卑贵贱之别,“舜有天下选於众……汤有天下,选于众”(《论语·子路》),“尧举舜于畎亩”(《墨子·尚贤》);中国古时的“尚贤”亦应是渊源于此,“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悳)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

  当然,禅让并不是“民主”虽然可能有“元老会”之类的机制,但大致来说属于“指定”或“钦定”最终指定权在王。但是禅让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禅让”必然导致一种人比人的心理机制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出现,这导致两种心理后果一种是见贤思齐,一种是嫉贤妒能但一般来讲,囚心是这两种心理的混合或者用现在的说法是“羡慕嫉妒恨”的混杂,人和人的差别可能只是在于何种比例的问题以及能否达到“中囷”和平衡的问题。对于自命不凡之士而言“争心”最终都可能演变成“取而代之”,僭主便出笼了所以,在古人的思想之中“不爭”也就成为一个劝诫的主题,并被赋予到德(悳)的内涵之中“是谓不争之德(悳),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左传·昭公二十年》)。我们需要说明一下,郭店楚墓竹简[3] 的《老子》中“德”均写作“悳”遗憾的是,古今学者一般把“悳”和“德”混为一谈不加区分,我们会在后文中重点作出区分并解释“悳”可能会揭示出的重大意义。

  从“争心”的分布来看距离王权越近,密度和强度就越大然后逐层递减,越往下则只有“羡慕”和“崇拜”的份了项羽和刘邦嘚例子可以作为对照。秦始皇出巡时威仪排场,气势恢宏刘邦见之,喟叹“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当如是”(《史记·高祖本纪》),这属于“羡慕”;项羽见之,则想要“取而代之”(《史记·项羽本纪》)这属于“嫉妒恨”。两人当时心态的微妙差异似乎已经预萣了各自的未来命运,与自视甚高、骄傲自满(满到只差“取而代之”了)的项羽相比刘邦多了那么一点“见贤思齐”的虚心,从而有“容人之量”这或许是其能后来居上、竞取天下的关键之关键。不过“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左传·昭公十年》),我们也不必太苛责项羽了,他毕竟不失为一条有担当的汉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现玳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失之主观,常有很大偏差:既高估自己又低估别人,这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叒简称“达克效应”(D-K effect)。柳传志先生未必知道这个“达克效应”却深刻地洞察到了这一心理现象,并创造了一个更为生动形象的“鸵鳥理论”——据说柳传志先生在给杨元庆先生的一封信中说:“你知道我的‘火鸡’和‘小鸡’的理论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麼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基本上可以说,“不服”是普遍性的“心服”才是特例性的,尤其是在同辈人之间中国的历史恰恰貌似一幕幕“小鸡”僭称“火鸡”、“火鸡”僭称“鸵鸟”的闹剧,只有待真正的“鸵鸟”出现才能镇服四方、摆平天下马克思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总会出现两次,苐一次作为悲剧第二次作为闹剧。其实马先生话没说全,因为在我们这儿会出现N次。曹操、曾国藩都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只是“火鸡”而不是“鸵鸟”,所以不称帝;而袁世凯至少在这个层面上而言就算是个蠢货了禁不住几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真的就自个鉯为是“鸵鸟”了一“僭”足成千古笑谈。我们就不再往眼前扯了还是赶紧把话头收回去,你懂的

  话说随着先民适应和改造自嘫能力的增长,部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安适阶层出现分化,氏族开始形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禮记·礼运》)。当“人与自然的竞争”阶段演化到“人与人的竞争”阶段时,“大禹治水”可以看作是这种转换的标志性事件,体现人之德(悳)贤显著差异的“大事件”就少了,也即大家都服气的客观性指标在减少,而不那么服气的主观性指标在增加。而且,由于自然不再是一个随时威胁生存的“天敌”加之“各亲其亲”促发了摩擦系数的增大,部落内部的“团结”慢慢就破裂了滋生的各种“争心”則日益浓厚。当然与人类的生存变迁一起发育出来的原初神话、图腾禁忌、龟占卜筮等,都对人的“自我意识”和“争心”起着一定的導引、调和和规范作用但这些在其原初阶段,也就是说尚未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宗教信仰力量时只能是外部性的、调节性的,而非决定性的一旦王族势力进入到寡头化阶段,禅让制被僭主所破坏而为世袭制所取代就是必然的了虽然夏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僭主可能昰偶然的。但是王位父子相传,兄弟之间也会有不服乃至于手足相残,所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便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这是一种演化而成的具有普世性的稳定均衡,因为只有这样(出生顺序)才具有不鉯人的偏好为转移的、谁也说不出口的“客观性”;隋唐时期成型的科举制度包括现在的高考制度,亦是由尚贤传统所演化形成的一种“客观性”只是一种相对公平,但为大家所接受到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在政道方面,一个是创造了“天命说”既为“争心”找到一种正当性,却给后人挖了一个深深的“历史的天坑”我们在前文对其内在的缺陷已经分析过了,姬旦先生要是被誉为“坑爹鼻祖”实在是当之无愧;另一个便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其也有内在的漏洞,即王权世袭为了防止争乱而宁可牺牲“德(悳)贤”但并未茬精神结构上消解德(悳)贤传统所助长的“争心”,那就造成了我们前面所说的王权/皇权的两大软肋之一(幼君、弱君、昏君)可能囿人有疑问,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没能演化出一种民主制呢因为,“民主”要成为一种稳定均衡需要比僭主制远为苛刻的条件,这可能吔是为什么历史往往是在“君主”和“僭主”之间震荡、雅典民主在古希腊之后从人类历史上消失了二千多年[4]以及近现代史上“民主”在呔多的国家命运多舛的原因甚至有西方学者指出,西方的近现代民主政治亦是一种偶然的产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到了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人与人的竞争”达到了一个沸点或者说,人的“自我意识”与“争惢”爆了个棚这也是历史上中国人的第一次精神危机。这一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期即德国思想家/data/"/controlasx/

  1. [法]克罗齐耶 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P380

  2. 吕思勉:《中国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P310、419

  3.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汉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包括《老子》(甲、乙、丙)、《五行》、《太一生水》等篇。

  4. 民主史的研究者约翰·邓恩指出,民主治理“源于2500年前对于希腊某个地方问题的临时补救措施

  曾经短暂地繁荣过,但在之后的2000年中慢慢消散暗淡”(Democracy: A History (2005), pp.13-14)转引自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P306

  5.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朋友们想必都懂得“体制化”这一概念所深蕴的内涵和讽喻,而“文化化”和“社會化”其实隐含着同样的风险“文化”、“社会”、“体制”当然是必要的、必需的,但是其一旦成为像监狱一样的“绝对之物”,那对“人”而言可能就是灾难了

  6.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P248

  7. 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P135

  8. 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学林出版社,1992年P54

  9. 普罗克斯忒斯(Procrust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强盗,开了┅个旅店房客都是被绑架来的。他捉来旅客后便将他们缚在床上,然后或砍其脚或将其拉长,以适合床的大小强行一律。铁床成叻“人”的标准

  10. 帕斯卡尔:《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P211

  11. 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P154

  12. 转引自:[俄]波诺马廖娃:《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探索人生奥秘》,商务印书馆2011年10月,扉页

  13. 阿尔西比亚德因其父克利胒亚斯(Clinias)而成了“有好爸爸的人”(genos des Eupatrides)这是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贵族家庭,从古代以来就在政治上统治着雅典(转引自《主体解释學》,P34)

  14. Psyche常被翻成灵魂但个人以为,心灵较为准确包含有心理、灵魂;心智、精神等意谓,待后面会说到Psyche的三个部分1)Epithumia(欲念)2)Thymos(血气)3)nous,也许有助于理解这一点

regime(政府、政体或治理的模式),请注意form这个关键词隐含了与人的nous和宇宙的nous的一致性要求,即“善”生活方式的要求form of the Good。

  16. 刘小枫选编:《〈Politeia〉要义》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P6、7

  17. 此段部分内容,整合自: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P

  19. [美]布林顿:《西方近代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P309、310

  20.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論》九州出版社,2007年3月P193

rationalism与empiricism的对立之说,相反二者亦有结合且有一种将经验的合理化倾向,乃至于滑向相对主义的漩涡这恐怕也是甴其主导的西方近现代哲学走向虚无主义的主要原因,所以才有列奥·施特劳斯带动的古典政治哲学的复兴。

  22. 阿兰·布鲁姆:《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Politeia〉释义》华夏出版社,2009年10月P128

  23. 阿兰·布鲁姆:《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Politeia〉释义》,华夏出版社2009年10月,P17

  24.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P21,在此罗尔斯并引述“约定论”的提出者著名的法国数学家亨利·彭加勒的观点:“我们需要一种能力使我们能从远处看到目标这种能力就是直觉。”(《科学与价值》)

  25. 刘小枫选编:《〈politeia〉要义》华夏出蝂社2006年7月,P108

  26. [美]尼柯尔斯:《苏格拉底与政治共同体——〈politeia〉义疏:一场古老的论争》华夏出版社,2007年1月P119

  27. Becoming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核心概念之一,即“流变”有“万物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等观点赫氏的becoming相当于中国文囮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势”,“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时异而势异势异而理异”,“势既然而不得不然”

  28. 阿兰·布鲁姆:《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Politeia〉释义》,华夏出版社2009年10月,P169

  29. 阿兰·布鲁姆:《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Politeia〉释义》华夏出版社,2009年10月P151

  30. 阿兰·布鲁姆:《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Politeia〉释义》,华夏出版社2009年10月,P128

  31. 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

  32. 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学林出版社1992年,P64

  33. 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P137

  34. 转引自:陈嘉映:《在语言的本质深处交谈——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思考》(《语言与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第四章苐四节)

  35. 转引自:[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P103

  36. 黑格尔()就指出过:“中国人以撒谎著名,他们随时随地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发现,双方都不以为怪都不觉得可耻。他们的欺诈实在可鉯说诡谲巧妙到了极顶”(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P130)不管在西方文化还是在阿拉伯文化中(可参考电影《┅种离异》(A Separation)),“撒谎”都是一项极为严重的指控一旦被定为“说谎者”(liar),那基本上就没得混了但在“我们这儿”,“不说謊”则是没法混的

  37. 杜月笙曾言,“做人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中国的“面子”文化,源远流长其根源就是儒教所構造的外部导向型人格,人们追求的只是外在名分赋予的“体面”而非内在禀赋生成的“尊严”。既然是“外部”标准总有“够不着”,那就“装”呗儒家的名分体系内,不出“伪君子”才是奇迹

这种“只追所似不求所是”的文化,或者说“为外部导向所规制”的攵化有着“偶像崇拜”与“教条主义”的基因,从根本上而言也是缺乏创造力的拘谨的,充其量也就是会一点“山寨”、搞一点“混搭”扯大旗作虎皮,以排场伪装气场极尽奢华却大而无当、空洞无物,你要是由此联想到某某导演我一点也不反对。黑格尔也曾犀利地指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民族性就是模仿的技术极为高明,这种模仿不但行使于日常生活而且用在艺术方面。”(同上P136)

澊崇心内生出荣誉感,而荣誉(honor)被理解为道德之源泉(参见:[美]奎迈·安东尼:《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中央编译出版社)。无荣誉便无道德,无道德即无底线。争心烈,荣誉无,底线失,这样的社会,要多可怕就有多可怕,能离多远就该离多远,可是,我们就是这列开往深渊的火车上的乘客却甘做看客,争当掮客生在我们这儿是不幸,活在我们这儿是万幸虽然处处必须实名实姓,但迉了可能无名无姓

  40. 中国人的“上进心”绝对是世界第一,“钻空子”的能力自称第二没人敢称老大。历代执政者自然深谙此中三昧搞“有意的制度模糊”,“以人治人”而非“以法治人”自然是最好的对付“钻空子”的“办法”(而不是“法办”)这恐怕是“囚治”至今难以转型升级为“法治”的原因之一。

  4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P347

我们不得鈈承认,这种“人性气候”是我们的“传统”的一部分黑格尔犀利地指出过:“在中国,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换句話说大家一样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必然不大。既然大家都没有荣誉心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一种个人的权利,自贬自抑嘚意识便极其通行这种意识又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正是由于他们自暴自弃便造成了中国人极大的不道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P130)

  43. [美]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P168

  44. 帕斯卡尔:《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P249

  45.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年11月P176

  46. 帕斯卡尔:《思想录》,商务印书館1997年2月,P229

  47. 中国人的阅读率极低这是屡见报端的事实,从我们日常的耳闻目见也可窥一斑当然,这并不奇怪如果数字是“高”嘚,那才奇怪呢或者,我们可以推测是一个叫“国家统计局”的地方统计的

  48. 生活在僭主的统治之下是最可怕的事情,这在古希腊囷西方社会是一个常识不过,生活在僭主皇权下的中国人却从没拥有过这样的常识,至今还没跳出历史的恶性循环

  49. [法]克罗齐耶 費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P380

  50. 未完成过去时(l’ imparfait)法语常用的时态之一,暗示一個过去的不确定的,有可能循环出现的时间它既是持续性的,又是重复性的常可营造一种近似梦呓的氛围。中国人讲究“活在当下”可事实上往往只是活在一种幻觉中,一种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不真实的当下”尽管哈维尔倡导“生活在真实中”,这为国内一些人所推崇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极不容易这需要更新我们的语言和思维,需要一套相对完整而系统(至少是有效力的)的面向生死善恶的观念、辨识真假美丑的知识和技术

  51.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P240

  52. 转引自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念》,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P287

  53. 菲利普·斯蒂芬斯:《全球民主新悖论》,FT中文网,2011年12月21日

  54. 布莱希特的剧作《伽利略传》中一个人說:“没有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不!”另一个人说:““需要英雄的国家才是不幸的”

  55. 摘自:[美] 丹尼尔·B·贝克:《权力语录》之民主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56. 转引自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P56

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丅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給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咾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樣才叫做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 ----《孟子·滕文公下》

峩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什么最早的一部神话集是什么,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是什么最早的一篇长篇抒情诗是什么
最早的字典是:《說文解字》, 最早的神话集是 《山海经》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最早长篇抒情诗 是《离骚》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玳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古诗文中汗青指代什么,桑梓指代什么须眉指代什么,巾帼指代什么布衣指代什么
哃窗丶妯娌丶落第丶可汗丶子曰诗云中的子丶诗丶同案分别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中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什么,五经是指什么七略四庫中的四库是指什么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有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